四年级评课稿语文大全(14篇)

时间:2023-11-29 02:25:02 作者:曼珠

范文范本是写作的蓝图和指南,可以帮助我们规范和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文范本,供大家一起来学习和参考。

四年级语文《泉城》评课稿

听了丁少琴老师《泉城》一课,感觉丁老师的课上得很精彩。在阅读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教学中能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

亮点有:

1.老师课前精心的设计,加上精炼的语言,再加上精美的课件,整个课堂教学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2.老师教学思路清晰,环节齐全,过渡语设计精妙,整个教学过程给人浑然一体的感觉。

3.善于总结教学方法,抓住课文内容、形式类似的特点,把在学习第三段的学习方法用晕倒了后面的学习中,让学生运用学法自由组合学习小组,经过小组讨论,最后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4.作业的布置也十分灵活。学完了这篇课文,丁老师让学生给自己布置作业,这也是自主学习的一个体现。不但给学生留一个学习的空间,更有利于不同程度的学生的发展与提高。

5.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都能达成。

不足:

合作学习效果不明显,没有引导学生走进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小学四年级语文搭石评课稿

在本次优质课评比中,我听了陈**老师的《搭石》一课,感触良多。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切入课题。

在这一环节中,陈老师设计的课前谈话非常好,指向性明确,与课文联系紧密,之后顺利的进入了导入环节,引出了课题。

2、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走进文本。

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在教学中,学生在读中识字,在这一板块中,学生学习词是目标,读书是手段,看似读书,实为识字,学生在读书中识字、识词,在识字过程中又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陈老师在让学生在课前进行了预习,预习设计很有层次,从不同类型的词语到段落都有涉及,课堂中陈老师对本文的生字进行了检测,实现了学习方式的整合,在读文识字的过程中,着眼于学生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了教学的整合度和浸润度。

3、细读课文,找寻画面,体验文本。

要这一环节,陈老师让学生通过细细读文。归纳出了五个画面,让学生进入文本,去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这一环节,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并让学生做小老师,上台板书。教师善于与孩子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选项择自己喜欢的的画面去学习、交流,体现了教学的选择度。

4、学法指导,有序教学,合作自学。

这个环节是让学生自己来寻找、发现、体验。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发现,用自己的心去体验,每个学生的`发言都洋溢着自己的个性。学生先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了“换石图”这个画面,在其中领悟了学习方法。在之后段落的学习中,学生应用学到的方法,小组合作,自主学习。这是自主、合作、应用的结合。

5、留下思维空间,再现文本美。

这节课的亮点还在于,学生的想像翅膀被老师一次次放飞,学生思维的火花被老师一次次点燃,把学生的思维拉的更远,孩子们在老师的启发下,假设了不同的人来走搭石,学生的想像思维得到了发展的同时,也表达出了孩子们美好的心灵。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反思自己以往的教学,这节果课给我的启示是只要我们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尊重学生读书中的不同体现,让课文的内涵张显出来,学生不但懂得了读书的意义,中的思想感情也会在读书中得到升华。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会让课堂因生成而美丽。

小学四年级语文搭石评课稿

《搭石》截取了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展示了乡亲们善良、友爱、互敬互帮的美好品德。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朱乐乐老师上的是《搭石》的第二课时,整体上给我的感觉正像这篇课文,质朴而不缺乏质美,能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学,教学效果良好。下面我先从四个方面讲一下我对这节课的看法:

一、教学目标明确,整个教学流程环环相扣,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朱乐乐老师的整个课时就围绕一个大目标:通过品读2~4自然段中的关键语句,感受乡亲们的人性美,进而升华情感,受到乡亲们人性美的感染和熏陶。有朗读的点拨训练、有情感态度的渗透等,体现了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整个教学线索清晰,围绕大问题展开,先让学生自读其中的关键语句,然后逐句突破,通过理顺教材的内在逻辑关系,通过逐步提问引导、创设情境、美读感悟等环节,体会其中体现的乡亲们的助人美、协调美、谦让美及敬老美。课上铺垫式、启发式的提问等教学流程的作用正像“搭石”一样,一步步地把学生引到教师预设的目标中。这样就把大问题化为学生可以跨越的小步子,比直接问学生课文体现了乡亲们的哪些心灵美要巧妙得多。从学生参与课堂程度、朗读的效果来看,他们确实在朗读、感悟方面都有所提高。

二、教学设计巧妙,教学方法灵活,教学媒体运用适度娴熟。

朱乐乐老师这一课时教材处理非常巧妙,他把握住教材的内在逻辑,灵活对教材内容进行截取,截取了充分体现乡亲们美好心灵的语句进行集中研读,体现了一种“长文短教”的意识。整个教学主线清晰,采用“红线串珠”法,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一个重点来展开。而在学生的理解有困难时,能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比如学生在体悟和谐美出现思维跟不上的时候,朱乐乐老师并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充分发挥教师的语言感染力,结合相关图片巧设情境,把学生引入到那种氛围中去,从当时的课堂气氛来看,师生都沉浸在教师创设的那种境界中,连听课的我也沉浸在其中。我认为这不仅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机智,也体现了教师的良好素质,是这节课的'最大亮点。另外一大亮点是在指导学生朗读“摆搭石”文段的时候,采用一种对比朗读法,先出示课文原句与删掉“无论怎样”、“只要”、“一定”等关键词的句子让从对比中感受到这些关键词的重要,那么学生重读这部分词的意识也水到渠成了。

朱乐乐老师的课件非常素雅,没有多余的动画、链接之类,但确实起了一个课堂导向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课件的一个辅助作用。

三、运用新课标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体现了良好的教学理念与教师素质。

朱乐乐老师善于与孩子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其教态、设计的教学活动、课堂评价等均体现了平等合作的思想。如开始的游戏导入,在亲切民主的气氛中进行,激起学生的热情;在引导学生回答、评价时态度非常亲切,特别是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随便拔高要求,比如一个朗读程度较差的学生,只是注重引导其把句子读通读顺,凸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也凸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此外,朱乐乐老师的教学板书、教学语言也是本课亮点。粉笔字隽美而有骨力,板书内容非常简洁有力,条理清晰;教学语言规范,注重语言的感染力,特别是说到把“一定”读得坚决些的时候,感情非常充沛。

四、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

朱乐乐老师的教学个性主要体现在沉稳,在学生没有按老师预设的那样体会出其中的协调美时,他能稳住阵脚,另辟蹊径,巧设情境来引导学生,而不是急于给学生现成的答案。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当时说了这么一句:“好,我们不急。”的确,让学生领悟协调、和谐美这种比较抽象的东西急不来。

总体来说,我觉得朱乐乐老师这一课上得实在,可以用“实用”与“审美”来概括。

可惜的是这一课时没有上完设计的内容,后来我继续听了第三课时,一句话形容:“好戏在后头”。这一课时通过继续品读关键语句,体悟乡亲们的谦让美、敬老美,最后升华主题,播撒“理所当然”之美。其间教师感情充沛的背诵,学生“紧走搭石”的演绎,教师对作者写作本文轶事的娓娓道来,生活实例、道理的辐射渗透,体现了“课堂教学生活化,课外学习语文化”的理念。整个课堂有起有伏,非常有感染力。

四年级语文《搭石》评课稿

在本次优质课评比中,我听了陈老师的《搭石》一课,感触良多。

在这一环节中,陈老师设计的课前谈话非常好,指向性明确,与课文联系紧密,之后顺利的进入了导入环节,引出了课题。

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在教学中,学生在读中识字,在这一板块中,学生学习词是目标,读书是手段,看似读书,实为识字,学生在读书中识字、识词,在识字过程中又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陈老师在让学生在课前进行了预习,预习设计很有层次,从不同类型的词语到段落都有涉及,课堂中陈老师对本文的生字进行了检测,实现了学习方式的整合,在读文识字的过程中,着眼于学生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了教学的整合度和浸润度。

要这一环节,陈老师让学生通过细细读文。归纳出了五个画面,让学生进入文本,去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这一环节,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并让学生做小老师,上台板书。教师善于与孩子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选项择自己喜欢的的画面去学习、交流,体现了教学的选择度。

这个环节是让学生自己来寻找、发现、体验。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发现,用自己的心去体验,每个学生的发言都洋溢着自己的个性。学生先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了“换石图”这个画面,在其中领悟了学习方法。在之后段落的学习中,学生应用学到的方法,小组合作,自主学习。这是自主、合作、应用的结合。

这节课的亮点还在于,学生的想像翅膀被老师一次次放飞,学生思维的火花被老师一次次点燃,把学生的思维拉的更远,孩子们在老师的启发下,假设了不同的人来走搭石,学生的想像思维得到了发展的同时,也表达出了孩子们美好的心灵。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反思自己以往的教学,这节果课给我的启示是只要我们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尊重学生读书中的不同体现,让课文的内涵张显出来,学生不但懂得了读书的意义,文章中的思想感情也会在读书中得到升华。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会让课堂因生成而美丽。

小学四年级语文搭石评课稿

一、浓浓的语文味儿。

金老师的课教出了浓浓的语文味儿。她始终注重对生字、词语和重点句子的学习和指导,特别是指导理解“脱鞋绾裤”、“协调有序”和“人影绰绰”这三个词语,所采用的方法语文味儿十足。老师问:“你从哪里体会到了美?”学生马上说:“我从脱鞋绾裤中体会到人的美。”老师顺势就进入学习词语的环节,先让学生解释一下“绾”是什么意思,再让学生想象了人们在小溪上走路的情景,还组成了几个句式整齐的,像诗歌一样的句子:“如果人们没有搭石,人们就必需(脱鞋绾裤);人们赶集就必需(脱鞋绾裤),人们访友就必须(脱鞋绾裤)。”学生对“脱鞋绾裤”的意思和走过小溪的艰辛就有了了解。一次次的引说练读,学生已经牢固地掌握了这三个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学“协调有序”这个词语时,就让学生自己说说是什么意思,然后用一句“让我们进入走搭石的行列中吧。”让孩子们进入了当时的人们行走的情境中,“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跟上去)”理解了人们行走的井然有序。

学习“人影绰绰”这个词语时,先出示字典中的的三种解释让学生选择,再让学生说明为什么这么选。老师又拓展了“绰绰有余”这个成语,再让学生想象“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是一幅怎样的画面?”通过想象理解词语的意境。

最后在教“伏”字时,老师甚至出示了“伏”字的篆书字形,再让学生表演这个字形,来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这个字。

二、浓浓的诗画情。

把一篇具有乡土文学气息的文章上出一番诗情画意,金老师对课堂的设计可谓匠心独运。先看导入部分;“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轻音乐起)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几句话写出了一个安详宁静的小山村。

再来看教学中的一个亮点。在学完“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老师反复导读这句话,语速由慢变快,孩子们也跟得很有节奏,书声朗朗,起起落落,好象是走搭石的人没有乱了步伐一样,最后总结“这样的动作就叫作协调有序。”又在读中领悟了词意。如此的情、境、意三者融为一体,整个过程简简单单,清清爽爽,却有一番清新雅致的韵味。

再看这段话: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样的美感。经过王老师独特的解读后,把它调整为这样一首清丽的小诗: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样的美感/引读之后就是配乐朗读了,大家好象都变成了一个个的小诗人,用诗人般的情感和语气读出了搭石的美,人们的情感美。这多亏了王老师诗意的语言,诗意的设计,诗意的交流,才会有一个个的小诗人的出现。

厚实的功底,朴实无华的教学特色,金老师将将人文性与工具性完美地统一起来,“简约而不简单”,通过一堂《搭石》,巧妙地展示了语文教学的美,让人受益无穷。

四年级语文下《牧场之国》评课稿

听课之前,早已耳闻孙老师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新教师。经过几次电话的交流,看出她对这节课之重视,试教之努力,备课之认真,这些都让我十分感动。今日得见孙老师的课堂,果然看到的是一位高素养的新教师!——文本解读很深,课堂调控能力很强,语言过渡很自然。教师本身的优点有许多,接下来我重点谈谈她这一堂课的想法。

我们晓得略读课文一般只有一课时,在这短短的一课时中,教师需要快速有效地抓准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使略读和精读形成一个系统,形成教学合力,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情操的功能。如何抓?从哪里抓?每篇略读课文前的导语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牧场之国》课前提示里有这样的话: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抄下来。

无独有偶的是,孙老师的板块设计恰恰是借鉴了课前提示而设计的。第一板块:揭题导入,解字解题。第二板块:初读课文,紧扣画面。第三板块:品读课文,学习表达。第四板块:写法。

总结。

词句积累。除了第一板块我们看到后面三个板块都是围绕课前提示展开的设计。可见孙老师对略读课文的教学已掌握了其抓重点的规律:紧抓课前提示。

《温州市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常规(试行)》在“阅读教学”这一方面指出:教学过程要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突出学生学的活动。孙老师这堂课的最大亮点,在于对文中四个段落(或四幅画面)的解读与教学。层层递进,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1、出示:丝绒般的碧绿草原(指读)。

1)这就就是指碧绿草原好像(丝绒一般)好像丝绒一样的(美丽)。

2)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指读)这么美丽,这么柔软,这么舒服,带着这样的感觉一起读。(齐读)。

3)这样的感觉,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表达出来的?(比喻,板书,齐读)作者把(碧绿草原)比作(丝绒),写出了草原的柔软、美丽。

2、在这片柔软美丽的草地上,生活着——。

出示:黑白花牛,白头黑牛,白腰蓝嘴黑牛,在低头吃草。(指读)。

3、牛群吃草的时候——(指读)。

出示: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

1)牛群吃草的神态是怎样的?(专注,像贵夫人,好似牛群的家长)。

2)是呀,它们是这样的专注,就像人一样,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接读)它们在思考着什么呢?(生自由说)。

引导:看着这肥美的嫩草,让牛群觉得——(牧场真美、生活好舒服)。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专注吃草的牛群。

牛群真的在思考?作者看到了(牛群站立的姿态),想到(牛群在思考),我们把这种作者看到什么,或听到什么,从而想到什么的修辞方法叫做联想。(板书齐读)。

在此基础上,孙老师再通过引读,师生合作读等方式对这样的修辞表达加深印象。

第二幅画面时,我们已经看到老师有放手,让学生通过朗读,直接找出修辞方法,进而去指导朗读训练。第三副画面的学习,孙老师直接放手让孩子们默读、圈点、批注,自己去思考。这一点做得很好,只是时间稍微少了一些,有些遗憾。

新课标指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切都要从学生出发,来进行教学,这样才会有益处。

我总是喜欢鸡蛋里挑骨头。这堂课很精彩,我们还是有值得讨论的地方:

初读环节,孙老师让学生去读每一幅画面中的生词。这样的做法很有新意,但这样的提法时候恰当,或者说,学生是否明白?毕竟没有进入课文的学习,如何通过简单的词语就可以知道他描绘的画面?(当然,公开课前都有百分百充分的预习除外,这也和孙老师提前发的预习单有莫大的关系。预习单的设计,也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预习效果好,学生的课堂效果自然会更好。)还有,就是希望我们还可以再放手一点,更多地留学生一些思考与发表见解的时间——毕竟,这只是一篇略读课文。

四年级数学评课稿

陈老师的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在教学过程中,能自然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思维,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数学知识。对于角的概念,首先结合丰富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学习角的概念的实际必要性,并引入角的定义,并从静态和动态两种角度去认识角,并在图形中认识角、熟悉角的表示方法,并会使用了解角的度量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培养了学生数学语言描述图形的能力,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我认为本节课三大亮点:

通过创设情境,以问题为载体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展开,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过程,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同时引导学生自主思维、发现、体验数学学习,课堂上,陈老师没有多少讲解,也没有多少集中点拨,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营造了师生互相交流、展示学生个性的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所提出的建议及讨论的问题,也是深刻的。师生是朋友、是合作者;学生们能够互相交流,每个人都有机会并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改善了课堂提问的局限性,课堂上一直充满着和谐融洽的气围。

在教材处理时,陈老师并没有照搬教材上,而是充分得估计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体现了“用教材”的新教材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节课看上去是一节很简单的概念课,但是学生学习时往往就是不能准确地掌握好所学概念,他们不能很好地自己参于到概念的形成和分析中,当然是用不好概念。陈老师在这里先设计让学生“画角”到“拆角”到“组角”逐步形成角的概念。而在给出了角的概念之后,在黑板引导学生一同分析角的概念,讲解角的各个组成部分。配上文字判断题,图形判断题进一步理解角的概念,剖析概念做的很实在。本节一共给学生介绍了三种角的表示方法,角的表示是今后学习几何常用到的知识。陈老师让学生自己学习后再集体学习,边题问边指导,体现了精讲导学的环节。通过变式题,整个数学的教学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和发展的乐趣,使数学学习过程变的主动、活泼和有趣,把学习变成是一种快乐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领会从“学会数学”到“会学数学”最终达到“会做数学”的重要性,很好地体现了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

几何图形是几何学的研究对象,对它的一般描述是按“几何模型——图形—文字—符号”这种程序进行的。图形是将几何模型第一次抽象后的产物,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文字语言是对图形的描述、解释与讨论。符号语言则是对文字语言的简化和再次抽象。在教学中陈老师重视这个过程,注意了“符号—文字—图形”的转化,通过练习、习题的训练,使学生较快适应,能够把几何图形与文字语句表示、符号书写很好的联系起来。角的动态定义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旋转得到的角的概念的掌握,对学生来说用语言不好描述,这里陈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图片,启发学生分析角的形成,从而说出角的旋转的概念。这里分析的很清楚,学生理解平角和周角的概念也很到位。

四年级小数评课稿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这一课时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是小数的又一性质,它主要研究小数点移动如何改变小数的大小。它不仅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依据,也是小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的重要基础。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陶老师组织学生通过闯关答题、故事导出0.009米金箍棒的长短变化过程、启发学生积极观察思考,采用分类呈现与讲练结合方式,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1.《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离不开具体生动地问题情境。陶老师的这节课充分借助多媒体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通过一个个挑战性问题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激活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和交流讨论中逐渐学会探索、学会表达、学会质疑。

2.善于化抽象为形象。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孙悟空变金箍棒打小妖的情境,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孕伏了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有效的利用了镜中素材组织学生探究活动,逐渐丰富学生认知,使学生队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变化规律越来越明晰。将小数点的移动这个抽象的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掌握较好,这一点在课堂练习中就已得到证实,学生都能很快报出答案。

3.讲练结合、步步为营。学生经历观察、思考、对比、概括与讲练结合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并在积极的状态下去建构知识。

4.呈现了小数点的悲剧材料和小数点的顺口溜,生动、有趣,深深地刺激着学生们的感官,引人入胜,使学生认识到小数点的重要性和学好本课知识的必要性。

四年级《搭石》评课稿

今天,听了陈老师执教的《搭石》一课,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搭石》是一篇乡土气息浓厚的文章,课文截取了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展示了乡亲们善良、友爱、互敬互帮的美好品德。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张老师用她带有浓浓感情色彩的语言把学生们带入了这个民风纯朴的乡间,让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

陈老师的课教出了浓浓的语文味儿。她始终注重对生字、词语和重点句子的学习和指导,特别是指导理解“脱鞋挽裤”、“协调有序”和“人影绰绰”这三个词语,所采用的方法语文味儿十足。老师问:“你从哪里体会到了美?”学生马上说:“我从脱鞋挽裤中体会到人的美。”老师顺势就进入学习词语的环节,让学生想象了人们在小溪上走路的情景,还组成了几个句式整齐的,像诗歌一样的句子:“如果人们没有搭石,人们就必须(脱鞋挽裤);人们赶集就必须(脱鞋挽裤),人们访友就必须(脱鞋挽裤)。”学生对“脱鞋挽裤”的意思和走过小溪的艰辛就有了了解。一次次的引说练读,学生已经牢固地掌握了这三个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学“协调有序”这个词语时,没有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意思,而是用一句“让我们进入走搭石的行列中吧。”让孩子们进入了当时的人们行走的情境中,“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跟上去)”理解了人们行走的井然有序。

学习“人影绰绰”这个词语时,先出示字典中的的三种解释让学生选择,再让学生说明为什么这么选。老师又拓展了“绰绰有余”这个成语,再让学生想象“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是一幅怎样的画面?”通过想象理解词语的意境。

把一篇具有乡土文学气息的文章上出一番诗情画意,陈老师对课堂的设计可谓匠心独运。先看导入部分:“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几句话写出了一个安详宁静的小山村。

再来看教学中的一个亮点。在学完“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老师反复导读这句话,语速由慢变快,再由快变慢,孩子们也跟得很有节奏,书声朗朗,起起落落,好像是走搭石的人没有乱了步伐一样,最后总结“这样的动作就叫作协调有序。”又在读中领悟了词意。如此的情、境、意三者融为一体,整个过程简简单单,清清爽爽,却有一番清新雅致的韵味。

陈老师教学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她的每节阅读课的教学,都会和相关的写作指导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本节课,陈老师在学习完课文后,问学生:“你知道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么优美的文章吗?”很多同学意识到这是细心观察的结果,如果不是平时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又怎么会捕捉到那被人踩在脚底的平平凡凡的搭石呢?陈老师继续鼓励大家:“相信你们也会成为生活的细心人,也会写出如此优美的文章。”通过一堂《搭石》,巧妙地展示了语文教学的美,让人受益无穷。

四年级数学评课稿

1、兴安一小的李静老师由刚刚结束的大阅兵引出“角”,并顺理成章引出“角的度量”以及度量的工具—量角器,紧接着“让学生自己观察量角器,并把你看到的和同桌说一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培养了学生观察和交流的习惯。

2、而葛根庙中心小学的孙忠伟老师通过“比较两条线段哪条长?长多少?”让学生用直尺量出,再让学生“比一比两个角哪个大?大多少?”学生一眼便看出角2大,但大多少需要用量角器量出,引出角的度量和度量工具量角器。

3、卫东小学的宁伟迪老师课前先出示课标要求,做到让孩子心中有数,设计的很新颖。之后让孩子们回忆角,并说说你心目中的角,板书“顶点、一条边、另一条边”,为之后的教的度量方法打下伏笔。接着出示很多角,任意拿出两个角“比一比哪个角大?大多少?”“要求同桌合作,用三角尺上的角来量一量、比一比”,学生通过汇报得出角2比角1大,但大多少没有测量出来,从而引出量角器。

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得出了结论,但对角的选择应该慎重,如果孩子选择的三角尺是30度和45度角的,不就一下量出大多少了嘛。

三位老师都是通过让学生观察自己的`量角器,之后通过学生汇报和课件演示相结合的方式介绍量角器,相比之下,我个人比较欣赏宁老师的设计,特别是在教学中“任意找到量角器上的一度角”这个问题,使学生更加自由的理解问题,再汇报时适时地追问“为什么这个角是几度角”,顺理成章的让学生明白“几个小格就是几度”。

三位老师都设计了自学环节,通过“设计目标和要求—学生自学—小组间讨论与交流—小组汇报”这一系列活动,重新把课堂还给了孩子们,这一点非常值得我借鉴。

三位老师都用心的设计了量角小儿歌,帮助孩子理解和记忆量角的方法,其中宁老师的小儿歌和板书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起到的作用更明显一些。

李老师和宁老师课始的比角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学生一定的问题和悬念,而在学完本课内容之后再回顾一下比角的准确方法,首尾相呼应,不仅显得结构完整,更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今天所学的角度的重要性。

总之,听完这三节课之后,反思自己的常规教学,在之后的日子里应该更加精心的设计教学环节,充分的尊重孩子已有的知识,课堂上多给孩子时间和展示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尝试,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的教给孩子!

四年级小数评课稿

4月15日听了王老师讲的《小数与单位换算》,王老师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明确单位换算过程,教学效果良好。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教师采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课伊始,王老师用现在迎接学校运动会排练的方阵,帮助体育老师解决排队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为生活服务,在乐于帮助张老师的情境中,投入到学习中。

二、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为主体。

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尝试解答,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换算方法,在做完题以后的方法交流,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当中,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进行补充,精讲,老师起到了组织、引导的作用,教学效果良好。

三、教师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单位换算不仅要用到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还用到单位的进率,教学中,教师适当的进行铺垫,回忆单位进率,明确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然后进行新课教学,老师对学生的换算进行指导,低级单位到高级单位除以进率,要想进率,移动小数点,这一系列的教学注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加强铺垫,为新课打基础。如新课前可以加上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的练习,当学生熟练掌握此类题,并熟悉进率,这样会更好的为新课教学打基础。

二、将单名数化单名数和复名数化单名数分开教学,这样效果会更好。

四年级小数评课稿

今天,听了《小数点搬家》一课,对李老师耐心、细致的教学风格所打动,结合本次教研活动主题,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1、教师要有主动驾驭教材的意识,大胆改编教材。

2、复习题的设计与本节课的知识紧密相连。

3、教师富于童趣的情境创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学生喜爱的情境,激活了学生的内在需求。教师创设了的“快餐”这一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用学生喜欢的动画形象,浅显易懂的生活常识来组织学习,在观察与探索过程中,使学生轻松的掌握所学知识。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情境,它们与数学学习巧妙结合起来,引领孩子们进入数学的园地,是件十分有趣的事。这样,学生爱学、乐学,把学生的内在需求激活了。

4、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良好的情绪状态与充满情感的言语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如:谁能用更准确的话来说?谁有不同意见?交换了位置应该怎么说?教师引导学生一步一个脚印走向正确,却不包办代替。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去发现体验获得新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的目的。

5、教师反复强调知识的来龙去脉,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如追问:从()到()是怎样变得?怎样带来的?环环相扣,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使学生的类推能力得以锻炼。

6、练习设计层层递进。把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密切地联系起来,体现了数学的真正价值: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听有关小数点引发飞行事故的真实事例。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小数点的重要性,也使学生明确了小数的实际意义及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同时,把课堂教学引伸到了社会中,体现了“小课堂、大社会”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

建议:加些动手操作,对桌互相说说,加大参与面。应多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经验去发现。

四年级数学评课稿

今天听了冯老师的《混合运算》一课,下面谈谈我自己的看法,不足之处还希望各位老师指正。

“数学源于生活”。课堂上再现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情境的创设也能促进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本节课准备充分,教学思路清晰,在复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整理,复习练习设计有层次,整堂课中,师生之间始终保持着宽松,和谐的氛围,交流亲切,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课堂上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始至终都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学的知识点都是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这样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合理有效。通过课件出示各种练习题、例题,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从而提堂效率。

四年级数学评课稿

xx市第四小学牛晓飞说实话,我比较喜欢听天空有风的课,因为从马军花那儿经常能听到一些非常新的教学方法,开拓我的思路,今天也不例外,收获颇多,我把它记下来,和您一起交流,希望得到您的指导。

上课内容是新学期的第一课时--《方程》,她准备非常充分,没有利用现成的课件,自己精心设计了幻灯片,安排了四个环节,为这节课的成功做了非常好的铺垫。

她打破课本中为他安排的例题,从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喜欢玩的跷跷板入手,两个学生体重不相等和相等的几种情况,大大吸引了孩子们,紧接着引入了书中的例1,如果想知道某个物体的重量就需要用到砝码,在老师的设计下,学生自己总结了算式:205020+30=50.,并独立完成了书中的例1。

x+50200。

50+50=100。

x+50=150。

2x=100。

老师让学生根据上面的算式特点进行分类,得出等式和不等式两类,然后又从等式中找出了方程和非方程,并由学生自己总结了方程和等式之间的关系,尝试用集合圈表示出来,运用了迁移的教学方法,效果较好。

通过练习巩固了今天的所学知识,学生掌握情况还是很不错的。

1、每一个知识点的引入都很巧妙,让两个例题的教学都有水到渠成的`感觉。

2、学生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自己总结出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主体地位被发挥的淋漓尽致。

3、教师每个环节的设计都是比较到位的,关键时刻主导地位引领的也不错。

4、教师在课上和学生相当平等,“请”字始终挂到嘴上,课堂气氛很融洽。

最后感谢天空有风让我学到这么多,更是赞叹她对教育的执著,我要向她学习。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