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名牌战略的调研报告(汇总16篇)

时间:2023-12-03 15:18:06 作者:文轩

通过调研报告,我们可以全面了解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为企业发展提供准确的指导。这些调研报告范文包括市场调研、消费者调研、产品调研等多个方面,可以为你的研究提供参考。

社区矫正推进工作调研报告

宣威市社区矫正工作于20xx年开展了社区矫正试点,今年以来,在全市26个乡(镇、街道)全面推开社区矫正工作,进入矫正实施阶段。通过近三年的社区矫正实践探索和全面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以来的情况,目前的社区矫正取得了初步成效,可慨括为三个基本,一是基本上构筑了社区矫正工作管理组织,具体表现为全市26个乡镇街道都成立了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从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上对社区矫正工作给予保障;二是基本上按照中央、省、市上级部门的要求,认真贯彻宣威市社区矫正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开展了社区矫正工作。三是基本上制定了工作流程、职责、制度,部门衔接、队伍建设、保障措施等制度框架,对社区矫正对象实施了有效的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奖惩考核、帮助服务。但由于社区矫正立法滞后,目前社区矫正工作的具体管理和工作程序等方面的规定比较原则,责权不够明确,实际操作性不强,在社区矫正推进过程中,时常会在制度设计和实际操作中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

1、执法与执行上分离。现行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我国目前适用社区矫正的“五种对象”即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被暂予监外执行、被裁定假释和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由公安机关执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和司法部下发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则要求,司法行政机关具体承担社区矫正对象的日常监督管理和帮助教育工作。由此,社区矫正从过去的公安机关单一管理改为公安机关与司法行政机关共同管理体制。从形式上说,作为执法主体的公安机关不再是社区矫正对象日常监督管理工作的具体承担者,但仍然是“五种对象”监督管理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的责任单位。而从事社区矫正具体指导、管理、组织工作的司法行政机关在法律上却没有刑罚的执行权。这种状况既影响了社区矫正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也影响了刑罚执行工作的严肃性和实际效果。

2、监督管理措施乏力。由于现行法律法规对“五种对象”的监管规定存在一定缺失,导致当前的社区矫正工作缺乏应有的强制力和必要的工作手段,一些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和教育矫正手段难以落实到位。一是奖惩考核乏力,现行法律法规规定,“五种对象”能够获得减刑、假释奖励的实际上只有管制和暂予监外执行对象。至于缓刑对象必须要“重大立功表现”才可以获得减刑,假释对象“一般不得减刑”,剥夺政治权利对象则没有减刑奖励。二是监督管理手段乏力,现行法律法规规定,“五种对象”违反监管规定可予以收监执行的只有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对象。对判处管制、缓刑、剥夺政治权利的对象就没有相关规定,实践中,外出打工或下落不明时,见档不见人的,见人不见档的,占有相当比例而无相应处置措施。三是部分矫正手段乏力,现行法律法规对“五种对象”在执行期间应当遵守的相关规定中,没有明确规定必须参加劳动的内容。虽然刑法第46条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监狱或者其他执行场所执行;凡有劳动能力的,都应当参加劳动,接受教育和改造”,但在实际执行中,该规定是否适用社区矫正对象以及目前适用社区矫正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对象是否属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还存在比较大的争议。

3、衔接工作缺乏有效机制。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涉及国家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具有相对复杂性。实际运作过程中,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统一思想、形成共识难度较大。目前,相关职能部门之间法律文书的传递、社区服刑人员的交接、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等衔接工作,经常出现不到位、不合拍、不重视等情况,特别是乡镇司法所与派出所的协调、沟通,由于职能转变还存在思想认识上偏差,以及司法所人员装备上的严重不足,脱管、漏管对象还占相当大的比例,部分乡镇街道至今还没有移交档案,更不用说对下落不明的矫正对象的跟踪查找,影响了刑罚执行的效率与质量,司法行政机关的工作也常常比较被动。

4、社区矫正队伍素质不高。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不仅要对社区矫正对象实施管理考核、奖惩及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和公益劳动,还要帮助矫正对象解决心理、生活、就业、上学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这就要求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应具备一定的法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和组织协调能力,才能较好地胜任工作。但从目前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结构看,不同程度存在问题:司法所因为受编制限制工作人员较少,部分工作人员学历、业务能力和文化素质较低;公安机关仍为执法机关,负有协助义务,但常因人员、经费等原因,工作衔接时常脱节;有的街道、乡镇领导思想不重视、派人不积极,组织领导、经费安排也存在问题,尤其是村(居)委会治安调解员的素质急待培训提高。

三、关于社区矫正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

1、明确社区矫正执行机制,构建统一的行刑权。目前,我国的刑事司法体制是,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行使公诉权,公安机关行使侦查权,司法行政机关行使部分刑罚执行权。但现行法律又规定“五种对象”由公安机关执行,这种状况不利于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的互相监督和制衡,也不符合国际上刑罚执行一般统一由司法行政机关承担的惯例。从执行权的属性和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的分工负责和相互配合的司法体制看,社区矫正的执行权交由司法行政机关统一行使较为科学合理,有利于政法各部门的相互监督制约,符合执行权的本质属性,符合我国刑罚执行的原则要求。因此,应当结合当前正在进行的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积极推进社区矫正立法,将行刑权赋予司法行政机关行使,逐步规范我国行刑权的运作,形成监禁刑措施与非监禁刑措施良性互动的、统一的刑罚执行机制。同时,应在司法行政机关建立与社区矫正工作相适应的,自上而下的统一协调的专门工作机构。可在司法部设立社区矫正管理局,负责全国社区矫正工作的指导、管理和协调;在省级设立社区矫正处,县级设立社区矫正科,管理社区矫正工作;街道、乡镇司法所直接负责社区矫正工作。具体地讲,就是要修改现行刑事法律,将“五种人”的非监禁刑罚权由司法行政机关行使。

2、完善监督管理措施,促使监管有章可循。监督管理是社区矫正工作的基础,监督管理措施的完善对于社区矫正工作的推进显得尤为迫切,彰显重要。针对“五种对象”奖惩中存在的“惩处多、奖励难”现象,以及缓刑、假释在减刑方面,既存在条件过高,又有实际执行中认定“立功表现”或“重大立功表现”比较困难的问题,应及时推动立法就奖惩原则、种类、考核、条件、办理及审批等内容和程序进行相应规定,适度突破完善。针对“五种对象”外出打工问题,在健全帮教小组、落实社区矫正责任人,严格请假报告制度,及时掌握其动向的同时,切实加强与社区矫正对象外出目的地公安、司法行政机关等社区矫正职能部门的联系和沟通,落实异地委托管理制度,对外出打工对象的个别谈话教育,要紧紧抓住其外出与回村两个时段以及传统节日时机实施相关教育。针对“五种对象”下落不明问题,可制度创设其严重违反监管规定,即构成重新犯罪,对其实施网上追捕。针对“五种对象”参加劳动的问题,仍可制度创设规定社区服务,由法院判决犯罪人到社区进行一定时间无偿劳动。

3、加大部门衔接工作,确保对象接收和矫正实施。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离不开相关职能部门的参与,特别是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机关的协作配合。加大部门衔接工作,关键要做到两个确保。

一要确保具备“两个要素”(户在人在、法律文书齐全)的社区矫正对象全部接收。采取集中交接和日常交接方式进行接收,统一由移交方向社区矫正对象宣读社区矫正宣告书,告知其必须接受社区矫正,责令其做出书面保证,在规定期限内向居住地司法所报到接受社区矫正,并移送相关法律文书。对社区矫正工作启动时现有社区矫正对象的集中交接,由派出所宣告,一次性移交司法所。对社区矫正工作启动后新增社区矫正对象的日常交接,属于本地人民法院判处或决定的,由本地人民法院在宣判或作出决定时宣告;属于本地看守所出所的,由本地看守所宣告;属于外地人民法院判处、决定、裁定,或属于监狱出监,或属于外地看守所出所,向居住地派出所报到登记的,由派出所宣告;原不具备“两个要素”的社区矫正对象,经派出所继续查找回所报到的,由派出所宣告。

二要确保社区矫正对象接受监督管理,防止脱管漏管。在社区矫正“执法主体”与“工作主体”适度分离、配合时期,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应加大衔接工作力度,制定规范性文件界定具体职责和工作程序。凡涉及社区矫正对象的报到、请销假、行为和心理矫正、参加公益劳动、汇报思想以及就学、就业、家庭事务等工作,由司法行政机关负责;凡社区矫正对象不接受、不服从监管或违反监管规定,需要采取强制措施、提请收监、重新追究刑事责任的,则由公安机关负责。

4、强化队伍建设,培育一支高素质的社区矫正队伍。强化队伍建设,建立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高素质的社区矫正队伍,是社区矫正工作顺利推进的关键所在,对于保障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非常重要。重点把好三大关:

一是严把选人关。司法行政机关要整合现有工作人员,把政治业务素质强的同志充实到司法所;公安机关要抽调专人协助司法行政机关指导司法所和派出所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派出所也要确定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民警主动搞好对接;街道、乡镇要抽调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的人专职从事社区矫正工作。针对本地实际,认真做好对社会志愿者的选聘工作,广泛动员和吸收社区内热心矫正工作的社会团体人员、社区服务人员、专家学者、离退休干部、教师、社区干部等,充实社区矫正工作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二是严把学习关。积极组织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学习培训,掌握专业知识,或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法,汲取借鉴各地的成功经验。及时调整工作方法上的偏差,弥补工作措施上的不足。

三是严把管理关。严格遵守各项工作制度,制订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并将其作为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奖惩、提拔、评优的重要标准。

推进林业生态建设调研报告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肩负着重要使命,不仅要承担起生态建设的重任,更要做生态文化的先锋,尽可能地创造出丰富的生态成果、物质成果和生态文化成果,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如何努力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引导者、组织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就成为我们林业工作者首要面临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林业各项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谋划林业项目,大力推进现代林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新内涵。

1、努力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科学发展观对做好林业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要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当作当前林业发展的首要政治任务来抓,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全面系统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正确把握时代发展要求,深刻认识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与林业现状,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科学办事,增强运用科学发展观推进林业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搞好林业工作。近年来,我县林业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及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工作部署,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林业工作方法,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是还应该看到,与现代林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与群众的愿望相比,我们的林业工作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如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生态建设与森林经营等有待于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山林纠纷调处和林区维稳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总结以往成功的实践,更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我们正在进行的工作进行深入思考,进一步明确工作方向、目标任务。新时期林业工作要有更高、更新的目标定位,要用科学发展观确立新时期林业工作的新理念,用科学发展观推进新时期林业工作的新实践。

3、现代林业发展要为促进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保证。树立和落实正确的林业发展观,涉及到以林业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发展战略工程实施的各个方面,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林业部门责任重大。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林业工作,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必须坚持从林业实际出发,把生态效益放在林业工作的第一位,建立体现经济与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长效机制,推进林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对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林业发展中的问题不容忽视。

经过全县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县林业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当前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整体水平较低。目前,我县林业生产依旧延续着传统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科技贡献率低,林分质量较差;局部地方森林资源逐年减少,雪域上移,雨量减少。同时我县生态建设也面临着林地流失,荒漠化面积逐年扩大问题。

2、林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近年来,虽然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面的基础设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总体而言仍然十分落后,在数量和质量上还远不能满足现代林业建设的需要,由于林区管护基础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从而影响了全县林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林业发展的长效机制还不健全。林木抚育、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资源保护等森林资源管理机制还不健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任重道远。缺乏长期有效的投入机制,()缺乏内在发展动力,林业生产和林业事业的发展速度缓慢。

4、生态文明观念有待进一步树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我县生态文明建设中,林业建设也应居于重要地位。目前全县人民对林业的作用、功效了解还不够多,生态文明观念树立得还不够牢固。

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现代林业工作。

1、实抓好造林绿化工作,加快我县绿化进程。

第一在提高造林质量上求突破。要抓好生态工程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地实施退耕还林、天保、生态公益林、“三北”等林业重点工程,确保实现我县森林覆盖率每年稳定递增的目标。不断提高良种壮苗使用率。加强造林施工的质量监督,建立健全造林施工质量管理机制。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规律,合理选择造林方式、植被搭配方式,提高造林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第二在扩大社会造林上求突破。大力支持各类社会主体和资金参与林业建设,以政策为引导,以法律作保障,鼓励和扶持社团、企业、个人等开展多种形式的造林,不断扩大非公有制造林的数量和规模。充分运用宣传发动、表彰带动、检查促动等手段,采取植纪念树、造生态模范林等形式,推动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发展。三是在提升林地生产力上求突破。探索不同条件下的森林经营模式,解决营造林工作中的“过密、过疏、过纯”问题。

2、继续抓好重点工程,积极推动生态建设。

按照“巩固成果,提升质量,完善功能,稳步推进”的要求,继续抓好重点工程,加快生态体系建设。加大我县公民义务植树的督查力度和县城东西两山荒山绿化区的绿化进程及管护力度;进一步完善县城风景林、河道及绿色通道工程,加强抚育管理,提高绿化质量,提高县城绿化水平,提升我县对外形象。对疏林地进行人工改造,促成天然下种成林;对荒山荒地,坚持封、造、管并举,集中力量开展人工造林。进一步强化措施,大力发展以红提葡萄为主的特色产业建设。农田林网、用材林工程,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与治理模式,加大林分抚育管护工作。加快推进村屯绿化、四旁植树步伐,实施示范村镇绿化工程。

3、是进一步加大保护工作力度,切实保护好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健全森林防火机构,加大设施设备建设。强化森林病虫害防治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建立健全森林病虫害测报网络,加大森林植物检疫网络建设,健全野生动植物保护组织,切实保护好鸟类资源。

四、以法兴林,切实抓好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是生态县建设的主要目标,也是林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县人民应正确认识和统筹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就是发展的观念,坚持建设与保护并重、数量与质量并举,认真贯彻落实《森林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等林业政策法规,严格执法守法,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坚决制止乱排乱放、滥砍滥伐、毁林开荒和乱占耕地、林地、绿地的现象,切实维护森林资源安全和林区社会稳定,不断巩固生态建设成果。要结合国家生态公益林项目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项目实施,认真抓好退耕还林补植补造,搞好幼林抚育,防止森林火灾,防治森林病虫害,积极开展“退人还山”试点试范工作,使林业生态建设发挥出最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五、加强林业科技推广,促进林业增长方式和管理方式转变。实施科教兴林、人才强林战略,不断提高林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林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变,提升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和林地产出率。大力推进林业从种苗培育、整地造林、抚育管护到采伐更新、加工利用全过程的标准化生产。扎实开展送林业科技下乡活动,加大对林农的培训力度,建全科技生产服务网络,对农民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真正把林业建设引入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六、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以“继续解放思想、推进科学发展”教育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思想、组织、作风、制度、业务建设,努力建设一流队伍,培育一流作风,创造一流业绩,着力抓好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教育活动,使党员干部和职工成为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模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模范,建设绿色家园、促进现代林业发展的模范,遵纪守法、团结和谐的模范,勤政为民、廉洁自律的模范。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就加快荒山绿化、加快林业产业化进程等紧要问题,得出解决问题的可行办法。进一步建立健全共产党员学习教育活动长效机制,落实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各项措施,提高廉洁从政水平,严厉查处林业行政许可中的不正当行为。重视干部职工的教育培训和个人进步,在部署任务的同时给予关怀,在赋予责任的同时给予爱护,使他们得到更快更好的成长。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善干部职工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主动倾听他们的心声,经常挂念他们的冷暖,积极解决他们的困难,让干部职工全身心地投入到现代林业建设中来。

推进名牌战略调研报告【精选】

小组成员分工:

主持:郑乐苗。

问卷调查:林君朱雅芳薛熠熠。

幻灯片制作:郑乐苗。

查阅文献:朱雅芳王斐。

访谈:王斐。

统计:林君朱雅芳薛熠熠。

资料整理:林君王斐。

论文:郑乐苗。

1.问题的提出(研究背景)。

消费,是生活方式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在当前的经济生活,尤其是在引领消费时尚、改善消费构成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他们的消费现状、消费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前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和价值取向。

2.研究目标(目的与意义)。

通过这份调查报告去把握当前大学生的消费趋向,解读大学生消费的新理念。

之所以开展此项调查,主要基于以下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对当前农商院大学生的消费状况的调查,以得出21世纪初的大学生的消费构成、消费差异以其影响其消费构成的主要因素。二是通过对农商院的抽样调查,力图解读当前全国高校大学生们的消费理念、消费意识以及消费心理等。从而调整他们的消费观,正确指导他们理性消费。

3.现状分析当代大学生。

他们既有基本生活资料的需要,同时还有学习消费(包括考证、买书、上辅导班等等),以及社交消费、通讯消费、娱乐消费、恋爱消费、旅游消费、名牌消费等等。

4.原因探究。

(1(缺乏消费理性,自控能力不强。

(2(大学生过分追逐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3(盲目消费,过分展示自我。

5.对策的"思考。

(1(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调查研究在先。

2(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观念,倡导责任意识。

3(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观念,树立财商观念(4(加强对大学生消费意识,提高健康水平。

6.调研心得。

郑乐苗:

作为组长,我觉得在这次调查中我的收获是最丰盛的。做问卷前的准备我要筹划好一切工作,并且必须积极应对这个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突发问题,比如说什么时候进行调查以及我们以什么方式去调查。我必须把工作提前分发给大家,同时和组员进行交流沟通。而且这次调查也让我了解到了我们消费中的一些错误观点,知道了以后该如何消费,有了正确消费的意识。

王斐:

通过这次调查,让我感悟颇多。首先,设计问卷环节,我们组成员通过许多资料调查,汇总成问卷,着让我们增长了许多专业课以外的知识,也了解了设计调查问卷的步骤和环节,怎样使问卷的结构更加完美,使我们都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其次,发调查问卷着能培养我们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总之通过这次调查,培养了我们小组成员团结合作的意识和与人交往的能力,也让我们对大学生的消费有一定的了解。

朱雅芳:我和小组成员通过此次调查,掌握了许多资料。对我们学校大学新生的消费状况也有一定的了解,这是一次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从中我不仅收获了这次劳动取得的成果,而且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真正得到了应用。当然在这次调查中,我们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在我们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圆满完成了报告。最让我感悟的是我们小组成员的团结互助,与人沟通的精神与能力。总而言之,通过此次调查我收获颇多。

林君:

交际与沟通能力。综上所述,我觉得本次调查不仅让我们了解大学生的消费观,而且培养了一定的工作能力和交际能力。

薛熠熠:

通过这次问卷调查,我了解到了大学生的消费观。我学到了怎样与同学沟通相处,怎样让同。

学更好地配合写问卷。在统计过程中,我了解到了大学生的消费比例,大概的知道了他们是怎么消费的,并让告诫自己以后一定我避免出现这种错误的消费。

推进林业生态建设调研报告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林业建设放到重要位置,同时把兴林之计、富民之策作为重要地位,在抓好实施通道绿化、交通沿线绿化、镇村绿化、环城绿化作为大造林绿化工程,提出建设生态的战略目标,通过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创新营造林机制、经济林产业富民、强化资源管护的四大战略,整体推动绿色林业建设进程。目前,全县有林地面积达到4306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83%,林木绿化率达到81.4%。

(一)退耕还林工程。xx年开始试点,xx年全面实施,各级党委、政府把退耕还林作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切入点,明确把退耕还林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作为检验各级领导班子是否具有战斗力的试金石,退不下坡耕地就退官退位。截至xx年底,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2万亩,封山育林29293公顷。

(二)天然林保护工程。xx年启动后,进一步加强管护工作,建立森林管护站20处,竖立护林宣传标语30个、小型固定标志牌117块,配备专职护林员108人;累计完成封山育林29293公顷,为4个国有林场的1180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社会统筹,使天然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恢复和发展。

(三)四大造林绿化工程。两年来,全县累计完成重点通道绿化648公里,补栽路段148.9公里,植树483万株,在出县际交界处,高标准建设绿化树120公里,绿化面积2100亩;完成交通沿线绿化1900亩,环城绿化1200亩,村屯绿化82个,渠系校院绿化101个。

二、林业建设主要做法与特点。

xx年以来,**县采取超常规举措,高起点定位,高标准投资,高质量施工,相继实施了四大林业重点工程,推动**林业建设步入了快车道,成为**林业史上发展最快、投入最多、质量最好的时期。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县政府成立了工程领导小组,先后下发了《关于搞好四大造林绿化工程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对工程建设进行了安排部署,明确提出县、乡两级政府是工程实施的责任主体,政府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部门领导为主要责任人。严格实行政府负责、部门组织、年度考核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考核机制。xx年开春后,县委、县政府先后两次召开动员会和推进会,及时进行安排部署。近期,县委、县政府实施以木兰交界处至**道两旁进行绿化工程建设强化森林资源保护。近年来,**县把依法治林、强化森林资源管护作为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加大对乱砍滥伐林木、违法征占用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通过精心组织,摸底排查,累计查处各类林政案件18件,给予行政处罚43人,罚款4.1万元,补种树木2300株,征收森林植被恢复费1.7万元。二是全面加强森林防火工作。**气候干燥,十年九旱,历来是个森林火灾高发的地区,境内有2个省直林局所属24个林场,有1000多万亩的森林和未成林地需要管护。面对日益繁重的森林防火任务,县政府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的决定》和《全县林区山区实施封山禁火的命令》,通过层层签订防火责任状,加大督察力度,及时组织扑救,取得了近29年无重大森林火灾发生和无扑救人员伤亡的好成绩,有力地保障了森林资源安全,推进了吕梁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问题与建议。

调查发现,**县是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83%的县,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治理与破坏矛盾突出。通过实施“四大战略”,林业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是,林业建设还面临着任务重、难度大、产业发展滞后等不少困难和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森林资源管护任务越来越重,经费更加缺乏。随着林地面积的增加,特别是退耕还林、通道绿化管护任务日益繁重,乱砍、乱采、乱挖屡禁不止,加剧了地表植被破坏。建议改变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强化管护也是发展的理念,努力提高林分质量水平。

推进名牌战略调研报告【精选】

20xx年x月xx日,监理公司在对20#楼的监理过程中,发现该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局部砖墙砌体观感较差,直槎留置不符合规范要求;

2、局部板带钢筋长度不够;

3、个别过梁板搭接长度不够;

4、120墙拉墙筋数量不足;

5、个别梁接点部位应设置箍筋加密区段未设置箍筋加密;

6、g/22-26板带无钢筋。针对以上问题,监理公司向施工方下发了工程暂停令。但施工单位为抢工期,对此不予理睬,仍继续施工。26日下午,监理公司对该工程存在的质量问题,以及施工单位不顾监理单位不顾工程质量,强制施工等问题向市质量监督站做了汇报。市质量监督站有关人员通过观看实体照片,以及现场实体察看,同意了监理单位的要求,要求施工单位立即停工整改,并将处理结果报市质量监督站。

二、上述质量问题对工程产生的危害。

上述问题在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安全功能上都存在一定的隐患。直槎留置不符合规范要求、个别过梁板搭接长度不够、120墙拉墙筋数量不足、个别梁接点部位应设置箍筋加密区段未设置箍筋加密等对其整体性有很大影响,在地震作用下容易破坏,达不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要求。

三、处理过程及方法。

针对监理单位下发的工程暂停令所提出的各项质量问题,施工单位对20楼进行了认真整改:

1、一层砌体质量观感较差,直槎设置不符合规范要求。根据《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第5.2.4规定,非抗震设防及抗震设防为6度、7度地区的临时间断处,当不能留斜槎时,除转角处外,可留直槎,但直槎必须做成凸槎。留直槎处应设置拉结钢筋。对此,施工单位进行了墙体拆除,按规范要求重新砌筑。

2、7轴、17轴、28轴、38轴及进户门、主卧室、次卧室过梁搭接长度不足,以及大于300mm的洞口未设置钢筋混凝土过梁违反规范要求,对以上问题施工单位进行了墙体拆除,按规范要求进行了重新砌筑以及更换钢精混凝土过梁等处理方法进行了处理。

3、16轴、18轴墙体存在通缝现象。《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第5.3.1条规定:砖砌体组砌方法应正确,上下错缝,清水墙、窗间墙无通缝;混水墙中长度大于或等于300mm的通缝不应超过三处,且不得位于同一墙面上。因此,施工单位对违反规范要求的16轴、18轴墙体进行了拆除,并按规范要求进行了重新砌筑。

4、对卫生间及厨房构造柱钢筋主筋搭接长度不足的问题进行了重新绑扎,对主筋搭接长度不够的钢筋进行了焊接,焊接长度为单面10d。

5、个别梁应设置箍筋加密区段未设置箍筋加密的,按规范要求重新绑扎。

由施工单位提供的整改记录看(上有监理的签章,证明监理单位进行了现场检查并认可),施工单位确实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细致整改,但个别问题仍整改不到位。

四、原因分析。

现场发现的这些问题虽都做了整改,却留下了很坏的影响。本来都是些在施工过程中可以控制的.问题,只要稍加注意,加强管理,这些问题都是可以避免的。施工方工期安排不合理,盲目抢工,施工队伍水平参差不齐,管理措施跟不上直接导致了问题的发生,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类似问题在以后的施工过程中应予以避免。

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调研报告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近年来,xx城市管理重心不断下移,网格化综合管理不断深化,补短板工作大力推进。城市管理标准逐步建立,基本实现了行业管理的全覆盖。责任主体逐渐明晰,条块关系得到理顺,部门联动更加顺畅。智能化手段应用更加广泛,管理效率显著提升。

xx要努力实现“让城市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的城市管理总目标。有序、安全、干净,是城市运行较为理想的结果状态,也是判断一座城市治理水平高低的显性标识。应当认识到,要高质量、长效地实现上述目标,有赖于我们将精细化管理的理念与手段运用到城市管理领域,并具体落实到“细致、精准、高效、可控”这些基本要素上,这也是目前国际化大城市在城市管理上的一般趋势。

就是要对城市管理工作所涉及的具体范围、职责、流程、标准和法律责任等能够做出全面详细的规定,用具体、清晰、可操作的规范化要求取代过去粗放、笼统、“过得去”的要求。我们一些城市管理标准主要侧重于管理工作的原则性要求,基本没有涉及工作规范和工作流程类的内容,一些标准也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分级分类和差别化管理。如水务管理方面,虽然出台了xxx项水务管理标准,但依然存在着“有标准不执行,有标准不知谁执行,有标准但分工不明无法执行”等情况,使得部分管理标准制定发布后就搁浅了,没有发挥应有的管理效能。这是管理欠缺细致的表现。

就是要精准描述管理对象、精准采集管理服务信息、精准处理管理问题,对于城市管理的对象要做到底数清晰,信息数据可信度高,以强化管理的针对性,最大程度减少管理中的随意性、盲目性和“一刀切”现象,这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内在必然要求。比如,对于城市人口信息、土地现状及规划信息、建筑物信息、环境资源信息等涉及城市管理的“底板”信息数据,应当要做到数据覆盖全、数据采集准、数据精度高、数据更新快。现在,部分关键的数据库还有缺失,如老旧住房数据库,目前只有一个约1.4亿平方米的总数概念,但是这些老旧住房的具体分布、建成时间、老化状况、维修记录还不甚清晰;一些数据库尽管都有了,但数据缺乏更新、补充、完善,动态性不强,如中心城区地下管网信息不全、数据失准问题较为严重;数据库的系统集成度与联通性较差,部门间的“信息壁垒”“信息孤岛”情况较为普遍。这些都是造成城市管理有失精准的重要根源。

就是要在细致、精准的基础上,通过管理目标的量化、管理标准的细化、管理手段的技术化、管理主体的协同化等方式,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使得城市管理的相关部门办事更高效、反馈更及时、运作更协调。长期以来,城市管理者往往依靠经验、“人海战术”、行政命令等方式,手段传统、单一,管理工作存在反复、低效等情况。精细化管理中的高效,就是要通过技术、机制、模式的创新来实现。这次交通综合整治,xx新增1.8万套“电子警察”,可以针对各类交通违法行为实现一体化识别、跟踪和拍摄,明显提升了整治效能。同时,要认识到,现在的城市系统正在变得更复杂、更紧密,一项管理工作仅靠单一部门“单打独斗”,着眼于“头痛医头”,必然会造成管理上的低效。比如,小区综合治理工作,就存在违建拆除、群租整治、设施改造、物业收费、停车管理等诸多难点,需要多个部门“步调一致”通力合作,以提高管理效能。

就是要变管理中的事后“救火”为重视源头和过程风险防范,抓好城市管理的环节控制和细节监控,确保环环紧扣,各环节形成有机闭环。要认识到,传统粗放式、经验式、末端式的城市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风险社会、国家治理现代化及超大城市安全发展的内在要求。城市精细化管理中的可控,本质上要求在管理上进一步增强实时性、连续性、动态性,管理过程和时段不能出现盲区,管理控制信息的传递与反馈要顺畅、及时,一旦发生状况异常,可以溯源追踪、快速响应。从目前情况看,城市管理中对于风险与应急管理总体上是好的,但源头与过程的可控性依然需要提升。比如,轨道交通日均人流量极大,人民广场站已经达到每天xx万人次,相当于华夏中路站日均流量的xxx倍,而安检在高峰时段形同虚设,在站实时人流数量监控与风险预警还不够到位;食品药品安全的全生命周期的监管衔接还未形成系统办法;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危险品运输及储存等方面的源头预警与过程监控也需要重点加强。

xx要把深入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作为体现“四个新作为”和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的重要抓手,针对当前城市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短板,紧紧围绕让城市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的目标,牢牢把握核心是人的原则,积极贯彻全覆盖、全过程、全天候的要求,加快构建法制化、智能化、标准化、社会化的精细化管理服务体系,注重精准施策,注重服务民生,为中国城市建设和发展贡献xx经验。

xx作为超大城市,人口基数巨大(常住人口总数为xxxx.x万人),结构复杂(其中户籍人口xxxx.x万人,外来人口xxx.x万人;户籍人口中xx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超过xxx万,占比接近xx%;此外,xx还存在高收入阶层、中产阶层和中低收入阶层等不同阶层,以及一定数量的外籍人口),产生了数量庞大却又多元化、多层次的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需求,这要求xx在满足、回应市民需求的过程中必须要实施精细化管理。首先,聚焦市民需求是xx积极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出发点。如交通大整治、“五违四必”等工作就是为了解决市民关注度最高、反响最强烈的突出问题。从调查来看,受访市民中对这两项工作表示满意的达xx%以上,确实达到了预期效果。其次,在实施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必须时刻把握市民需求。如在环境整治中不能简单一拆了之,而是要疏堵结合,像xx街馄饨、xx葱油饼乃至大众夜市这样有大量需求、还承担一定城市功能的场所就需要相关部门在整治的基础上再精细化安置。在规划服务和设施的过程中,精细化管理必须考虑到老年人、年轻人以及不同阶层的需求。再次,精细化管理的成效检验,同样要以市民满意度为基础。如河道整治既要清理河道,还要美化河岸,需要监管部门认可,更要两岸市民满意;治理空气污染不仅要看数据指标,更要看市民感受,只有市民感觉空气清新,才是真正达标。

全覆盖,是指要覆盖xx城市的全部空间、领域和人群。xx高楼林立,拥有各类建筑约xx亿平方米;人口众多,承载了xxxx多万人口的生活;地下管道川流不息,累计埋设给水、排水、电力、燃气、信息通信、热力、航油管道x大类xx种;地面车辆川流不息,拥有公交运营线路xxxx条,已开通运营的地铁线路xx条。各系统盘根错节、交互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个环节停止运转一刻对xx来说都是致命的影响,这就要求xx必须对这个复杂系统进行全面掌控。目前xx存在中心城区管得好,但近郊城乡接合部和远郊农村管理松散;街面、广场等关注多的地方管理精细化,但背街小巷、高架桥下、地下管网等关注少的地方管理粗放;桥梁、隧道、地铁等重大设施管得好,地砖、路灯、窨井盖等细小设施完好率还有不足;户籍人口底数清,但是外来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数量、结构信息却还不够精准;规模以上企业监管到位,大量规模以下企业和商户还存在不少安全问题。

全过程,是指要把精细化的要求贯彻到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维护的全生命周期。当前xx部分突出问题的根源在于规划不合理、建设标准低,如城市规划中产城不融合导致大量潮汐式交通,排水设施建设标准低造成城市容易内涝。部分突出问题的根源在于运营、维护过程中工作机制还不顺畅,如城市综合管理还缺少“兜底”机制和明确的承担主体,对一些模糊的管理领域,各个部门缺少主动承担的激励。如在短短一年时间,已有超过xx家企业在xx投放量超过xxx万辆共享单车,全市注册用户突破xxxx万。由于共享单车涉及交管、城管等多个部门,还未能及时形成有效的管理框架和机制。

全天候,是指全天24小时都能时刻展现精细化管理。xx城市管理往往白天力量足,管得好,晚上力量薄弱管理就出现疏漏;人少的时候秩序井然,人一多管理就跟不上,甚至出现安全事件;天气好就没有问题,一场暴雨、一场大风就暴露出一连串问题,如中环被货车压断事故、奉贤部分地区企业偷排废气等都是发生在晚上。

法治化,就是要强化依法治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城市治理顽疾难题。上海实施交通大整治,正是通过依法严管、重塑法治权威,及时细化完善有关法规与规范巩固整治成效,使得规则意识和法治精神成为xx城市交通运行的最有力保障。但是,xx仍存在部分领域法律法规不明确,在“五违四必”的整治中就发现很多情况缺乏对应的法律法规;很多人轻微违法、失信,却没有办法制约。部分领域法律法规滞后,中心城区停车费涨价后高于违停罚款,出现部分机动车主宁愿罚款的现象。部分领域法律法规太繁杂,xx城管执法共有x个方面约xxx项执法权。这使得具体执法的法律依据过于分散庞杂,在法律适用上难度颇高,往往出现适用法律文件量过大、处罚依据过多、处罚依据之间甚至会出现一定冲突矛盾等情况。部分领域执法力度不够,在整治违法建筑方面,从巡查发现到处置都有明确规定,但是像xx路xxx号历史建筑被拆除的案例却始终未能避免。

智能化,就是要更多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推进城市管理制度创新、模式创新。xx首先要做好基础数据库,尽最大可能消除信息孤岛。要进一步夯实人口、土地、法人、建筑物等基础数据库,尤其是xx带来很大难度。同时,要完善12345市民热线、交通、治安、民政、银行、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等关键数据库,基本做到全面翔实、动态实时、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共管、共用。如在后台联网的基础上,xx可以率先实现身份证、社保卡、交通卡、驾驶证、居住证等卡证的统一集成。其次要积极推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要改变传统上依靠人海战术的做法,顺应当前技术变革的大趋势,积极推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治安、消防、交通、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的运用,如电子警察、电子围栏、整体上提升xx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

标准化,就是建立健全城市管理标准体系,为精细化管理提供标尺和依据,实现城市运行“按乐谱指挥,按乐谱演奏”。目前xx城市管理领域的标准建设还存在“缺、低、散、虚、粗”等问题。如城市景观空间管理标准化体系中管理、服务、信息化等标准缺失,某些管理存在边界不清,导致出现多头管理或管理缺位现象。不同级别道路、区域、社区,管理标准都是一样,没有做到分区分级管理。绿地质量的评价标准、绿地建设和养护相关定额标准缺乏量化考核指标,全凭感性判断。相比之下,国外的城市管理标准就更加精细,如东京的街道设计导则中详细规定了房屋外立面的颜色和风格,纽约市公园与娱乐部针对行道树、绿地区的树木出台树木种植标准,确实做到了一草一木、一举一动都有章可循。

社会化,就是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单位、非营利组织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管理。城市精细化管理是“协奏曲”,不是“独奏曲”,在政府管理职责到位的同时,也要求社会多元主体尽职尽责。但是,当前xx市民主动参与城市管理的意识还不足,如在垃圾分类处理、小区环境治理等方面,市民参与和配合的意愿还相对不高;参与的渠道仍然有限,很多城市管理工作中还未能制度化的听取相关市民意见。同时,在城市管理中还要进一步发挥社会团体和企业的作用。如在社会治理创新中,xx就依托区域化党建把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纳入基层治理框架,通过购买服务、门前三包、资源共享等方式调动了社会组织和企业的积极性。下一步,xx仍然要进一步培育社会团体和企业参与城市管理的能力,拓展多层次参与渠道。

xx作为超大型城市不同于一般城市,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形势更复杂、变量更多、难度更大。xx要立足超大城市实际,把深入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作为建设全球城市的重要抓手,以精准适切的法规标准为依据、以智慧泛在的信息技术为手段、以跨界多元的协调共治为支撑,以持续推进的补短板行动为突破,让城市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

(一)完善城市管理的法治与规范体系,为精细化管理提供依据和标准。

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首先需要在源头上强化依法依规治理,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建立健全城市管理专业法规和与之相应的标准规范体系,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上位法律依据和细化标杆尺度。

《xx市地下管线管理办法》《xx市住宅物业管理规定》《xx市景观照明管理办法》等,形成相对完整和健全的城市管理法规体系。加快修订不符合精细化管理理念要求的地方性法规及部门规章,对于一些与现实脱节较大的法律法规要及时修改、废止。建立法规定期审查与评估机制,提高法规和政策的时效性与回应性。

在上位法规体系保障支撑下,进一步以国际先进水平为标杆,建立健全xx城市综合管理标准体系。一是在标准的覆盖领域上,要以全领域覆盖为根本导向,同时注重突出重点、聚焦短板,近期应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市容环卫、园林绿化、房屋管理、地下空间、交通运输、工地管理、村镇管理、安全应急等行业标准化工作。二是在标准的内容建设上,要按照可感知、可量化、可操作、易考核等原则,完善并充实包括专业化管理目标、设施标准、技术标准、作业规范、管理流程等内容在内的完整标准体系。三是在标准的优化方向上,要针对目前城市管理领域标准化工作存在的“缺、低、散、虚”等问题下功夫,偏低的标准应抓紧提高(如市区排涝标准和二次供水设施标准等),缺失的标准应尽快制订,同时应注重推进行业内部标准的统一及相关行业间标准的衔接,逐步实现城市管理标准的精准化、体系化。

加强行业管理和综合执法的衔接,进一步形成工作合力,加大对城市管理面上问题和突出违法违规问题(如违法建筑、非法客运、无序设摊、群租、乱设广告、偷乱倒建筑垃圾等)的执法力度。持续优化行政执法流程,规范一线执法行为,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完善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综合执法和专业执法协同等机制,提高管理执法效能。加快推动城市管理各领域专业规范与标准的实施,避免在实践操作中被“弱化”“虚置”,树立管理规范与标准的权威性,促进城市管理标准化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提。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升。

(二)提升城市管理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水平,为精细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必须全面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把握完整可靠的信息流和数据链,使其成为城市管理状况描述、诊断、决策、反馈、控制的基础,从而提升管理的精准化和科学化水平。

摸清底数,建立完善城市管理基础信息库,切实做到基础数据全面翔实、动态实时、互联共享,是强化精细化管理的基本要求。一是整合相关数据资源和既有数据采集渠道,近期要建设基于统一坐标系,涵盖空间地理数据、属性数据、业务数据的城市综合管理数据资源中心。二是加快开发适应精细化管理需求和应用导向的新增数据库,如城市建筑物数据库、社区统一基础信息资源库(涵盖人口、法人、房屋、事件)等。三是丰富和完善数据信息采集手段,综合利用各类监测监控手段,强化视频监控、环境监测、交通运行、供水供气供电、防洪防涝、通信网络、生命线保障等城市运行数据资源的实时采集、动态录入。

一是深化城市网格化管理平台应用,拓展各专业领域和郊区城镇化地区网格化应用,逐步整合各专业网格和各级系统平台,形成市、区、街镇三级联动的统一管理平台。二是推进各专业平台间的互联互通,加强网格化管理平台与“12345”市民服务热线平台、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平台等专业平台的融合对接。三是加快建设xx城市管理综合信息数据中心和共享交换平台,以城市管理基础信息库建设为契机,整合归集各类共享数据,实现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逐步构建城市管理的一体化综合智能平台。

改变传统上依靠人海战术的方法,更多运用物联网、北斗导航、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基础技术,深化互联感知、数据挖掘与分析、风险预警、智能决策技术等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提升管理精度、效率与实时响应程度。以环境治理、食品安全管理、城市建筑管理、水务管理、地下空间管理、城市管廊建设维护管理等领域为切入点,加强前沿技术对日常管理和运行的支撑,推动各类问题的发现与解决。积极开发城市运行数字化模型和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提高城市管理中的前瞻研判和应急处置能力。比如在全市水务管理方面,要安装现场实时监控装置,应用无人机巡查系统,构建水务重大工程信息管理平台,全面提升过程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三)加强政府内部协调与外部协商,夯实精细化管理的共治基础。

实施精细化管理往往需要“跨界”,包括跨部门、跨条线、跨行业、跨区域,甚至是跨政府责任边界。为此,xx必须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深入破解精细化管理中的“跨界”难题。

一是进一步加强党对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全局领导作用。各级党委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领导作用,牢牢把握城市管理方向,确保多元主体治理有序有效有活力。二是积极以党建平台网络整合各类资源。完善市、区、街道三级党建平台,以区域化党建为引领,督促、引导、鼓励体制内、外的单位、企业、组织和市民在城市管理中积极、有效地发挥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精细化管理的大格局。

一是进一步厘清市、区、街镇三级管理责任,全面梳理市、区、街镇的权力事项,聚焦社会关注的城市管理重点行业和领域,明确不同层级政府部门主体责任,编制完善与三级管理相关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二是进一步完善条块协调机制。制定实施有关办法,在首问部门与相关委办局、各级政府之间构建有效的协同机制。要进一步完善部门间工作流程,建立健全清单日常管理制度,优化问题的快速发现机制和处理机制,避免分段管理出现“缝隙”和“空挡”。凡需要几个部门协同办理的事,均按照各自的职责,依据法律规定的工作程序提出,通过部门联席会议会审,并经上级批准,用合同、协议书等形式规定下来。在执行中,哪个部门不按条例规定和合同协议办,就追究哪个部门的责任。

精细化管理涉及很多琐碎问题,全部依靠政府则行政成本极高,必须通过多方共治形成合力。一是强化市民、企业的主体责任。进一步明确市民的个人规范和责任,尤其在消防、违章建筑、房屋安全等整治中能够将责任明确到市民个人。强化市场主体在安全生产、质量管理、环境整治等方面自我监督、履行法定义务。创新市场评价机制,通过市场主体之间的相互制约营造整个市场的自律氛围。二是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专业性社会组织的作用。精细化管理需要以专业化为支撑,xx需要培育一批较高专业水平、品牌化的行业协会、商会等第三方专业机构,推动政府监管与业界自治的良性互动。比如,可以支持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公证机构等机构发挥独立第三方作用。三是拓展社会参与渠道。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发挥好人大、政协、基层社区治理等平台作用,建立健全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机制,畅通群众和企业举报投诉、新闻媒体反映披露的渠道,及时依法作出响应处理,构建群防群控、多方参与的管理格局。

(四)补齐城市管理的突出“短板”,凸显精细化管理的实际成效。

当前,xx需要用精细化管理的思路解决一些群众反响大、具有积极示范效应以及关键制约瓶颈等突出问题,通过精细化管理有效提升xx城市发展水平和竞争力,有效提升广大市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近期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聚焦河畅、水清、面洁、岸绿目标,针对河道管理养护的薄弱环节,通过水岸联动、部门协同,切实落实精细化管理措施,实现河道巡查、养护的全覆盖,确保全面实现2017年消除黑臭水体,2020年全市河道水质基本消除劣v类。

进一步加强老旧小区安全管理,全面提升水、电、气等公用设施的安全保障能力。出台政策鼓励多方参与共同推动小区更新,如推动公共空间的微更新:配建电梯、新增停车位、美化小区环境等;支持居民合理、合法的对住宅进行美化、微改建,以及对危旧住宅自主加固甚至重建。

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处置能力建设,完善建筑装修垃圾管理体系,使xx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积极推进非机动车违法违规问题整治、出租车行业顽疾整治、网约车市场规范清理以及共享单车的有序管理,破解当前城市交通的突出问题。进一步研究沪牌使用年限问题和外牌限行问题。通过诸如建设郊区大型物流枢纽(将集卡车辆引导至郊环以外)、利用内河河道开展垃圾等特殊货物运输、完善城市慢行交通体系等一系列举措,更好地释放城市道路资源潜力。打通对接道路和断头路,通过完善路口线形、增辟车道、优化信号灯相位等“小改小革”工程来提升道路通行能力。

通过排污纳管、集中饲养、清理违建、建设小型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等方法,加快改善xx城乡接合部地区脏乱差的现象。通过提高管理资源配置标准、加大管理力量投放、提升污水和垃圾处理标准等,加快改善城乡接合部的水环境质量和空气污染、土壤污染。

针对食品安全还有漏洞、轨交安检不严格、地下空间消防和防恐设施不到位、地下管网老旧和信息数据失准、高层建筑防灾减灾措施还不系统、城镇排水除涝标准低和防汛基础设施能力不足,以及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应急疏散能力欠缺、危险品存储运输还有薄弱环节等城市公共安全方面的突出问题,统筹开展全社会参与、全过程治理、全部门协同的综合治理活动,有效提升xx城市公共安全水平。

(五)优化城市管理的资源配置,提升精细化管理的保障水平。

精细化管理需要科学合理的配套制度体系和积极响应的社会氛围,xx要通过优化城市管理资源的配置,做到精准定位,精确投入,精密运行,为精细化管理奠定基础。

xx要进一步研究街镇区划面积,根据人口规模、区域大小等确定最优管理单元。中心城区要适当推动街道合并,部分近郊大镇要考虑进一步析出街道。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优化投入保障机制,确保每一个管理单元管理力量和公共服务资源的均等化,尤其是在远郊区撤制镇,要加大资源投放力度。

精细化管理要求有高水平、高素质、专业化的基层管理队伍作为支撑。因此,要坚持国际视野,内联外引,培养城市综合管理领域高层次人才,既要有基础的标准化人才,又要有专业的管理人才,更要有现代化技术的领军人才。必须加强现有城市管理行业领域的人员培训,培育及引进更多的城市管理专业化人才,带动整体基层队伍在法律法规理解执行、矛盾问题发现处置、技术装备掌握运用等方面有较大程度提升。

要建立健全定量考核与定性评价、分区域考核与分行业考核相结合的城市管理考评机制,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工作评价指标体系,依托xxxxx、xxxxx等热线,加强对城市管理工作的量化考核,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考评结果在绩效考核中的比重,发挥科学评估和绩效考核对城市管理工作的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加快建立城市精细化管理激励奖惩与行政问责制度办法,推动各级政府和部门履职尽责。

政府相关部门要全面贯彻精细化管理思想,从城市的功能设定、区域规划、设施管理等各个层面入手,从区域、社区到住宅,甚至是设施、标志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都要精心设计、精细管理。把加强城市文明建设作为夯实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广泛开展城市文明教育,大力弘扬社会道德规范。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坚持将公约引导、信用约束、法律规制相结合,以他律促自律,树立城市精细化管理人人有责、人人出力的理念。

推进农村改革调研报告

调查结果;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我对村里的人们走访交流,听他们讲述三十年来他们生活的改变,并记录下他们生活变化的历程。经过调查分析后,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改革开放是中国最伟大的政策,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好处。

在“衣”这方面,村民再也不用过“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苦日子了。如今,一家家服装店林立在街道两旁,村民们身着色彩缤纷,舒适大方的衣服,脚踩样式新颖的各类皮鞋、旅游鞋、休闲鞋,还会佩戴时髦的丝巾,花帽。连穿金戴银也不是很稀罕了。着装上的花费可以反映一个家庭的消费水平,由整个村子的状况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消费水平呈一条稳步上升的曲线。

在“食”这方面,从最初的简简单单填饱肚子到现在的食不厌精。村民对食品的最求向健康,绿色,营养,均衡方面发展。超市,百货商店里的食品应有尽有,水果、蔬菜、海鲜已经摆脱季节的限制,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买不到的。糕点、牛奶、面包、咖啡也已不是小资家庭的权限了,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了普通人家的桌上。此外,平均每人每年在外就餐的花费也越来越高,特别是逢年过节是各个饭店人满为患。

在“住”的方面,原来大-片大-片的土房被高大的瓦房和楼房所取代,不想以前的房子只有五六十平米,现在住上二三百平米的房子的村民也为数不少。而且,还有很多村民也有能力在县城里购置了房子。此外,室内的装修、家具、生活用品也丰富多彩了,不似往日的单调。而且随着村民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多的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村里建了一个大大的健身场地,里面有健全的健身器材,还可以在夜晚看到很多妇女在这里载歌载舞,好不热闹。

在“行”的方面,已经彻底摆脱了“自行车王国”的窘况。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里电动车、摩托车、小轿车的数目激增。车辆多了,道路的狭窄也就变成了日益严峻的问题。后来,随着“村村通”项目的执行,村委会领导村民在短短几年内,就讲原来坑坑洼洼、狭窄不堪的泥巴路全部换成了笔直宽阔的水泥大道,架起了村里通往外界的桥梁。这一切,使得村民们出行更加便捷,对外交往更加频繁,由此引进了大批外资,在落儿岭建了一个硕大的工业园区,带动着落儿岭的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用”的方面,人们现实生活中的“三大件”发生了几次变化,从最初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到“彩电、冰箱、洗衣机”再到“汽车、住房、装修”,消费从百元到千元到万元。以前那个有一台黑白电视机也值得炫耀的年代已经悄然远逝。

改革开放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好处,然而,事情总有另一面。在看到改革开放巨大成果的同时,其弊端也不容忽视。尤其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落儿岭工业园区的建设,使得落儿岭村的环境状况答复下降。河水变成了诡异的绿色,笼罩着层层的臭气;空气变得浑浊,天空也失去了往日的清澈。

2,村里很多人去了外地打工,把老人和孩子留在了家里。缺乏父母的爱,孩子们脸上的笑容也少了很多。少了子女的关爱,老人们也变得孤独。

3,钱包鼓了,总有些人整天无所事事,邀这个邀那个打扑克,搓麻将。虽然赌资都只是几块钱,但这种赌博的气息还是必须加以遏制,防止其扩散弥漫。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落儿岭人,我衷心希望落儿岭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飞的更高更远。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收人有较大幅度增加,农民生活正在实现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带动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我省小城镇发展,开创了一条有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农民的思想观念顺应时代要求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改革的成功,为发展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推进河北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但是也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农村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要求紧迫;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耕地大量减少,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增强,气候变化影响加剧,自然灾害频发,国际粮食供求矛盾突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压力增大;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区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任务艰巨,诸多农村改革和发展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分析研究和探讨。

一、农村改革发展状况

从总体看,我省各项指标经济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一)工业增加值:连续四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2015年1—11月,我省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5647.0亿元,增长12.8%,增速比前10个月加快0.4个百分点。其中,11月份完成增加值611.2亿元,同比增长19.1%,增速同比加快7.1个百分点。钢铁、装备制造、石化、医药、建材、食品、纺织服装等主要行业增速进一步加快。说明我省工业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但产业结构矛盾和发展方式问题仍然没有很好解决,今年,我省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工作重点,积极构建符合河北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既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实现了突破。

(二)投资:增速居全国第二,同比加快14.1个百分点。2015年1—11月,我省固定资产投资继续高速增长。其中,城镇投资9767.5亿元,同比增长45.5%,增速同比加快14.1个百分点,比前10个月回落6.4个百分点。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推动城市基础实施和房地产投资继续快速增长,城市基础设施完成投资2262.0亿元,增长64.6%,拉动城镇投资增长13.2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1394.5亿元,增长48.5%,增速比前10个月回落3.2个百分点。实践证明,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在我省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必将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在全省全面铺开奠定硬件基础。

(三)消费:持续稳定增长,增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2015年,我省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154.5亿元,增长18.0%,增速比前10个月加快0.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实现2468.3亿元,同比增长17.7%;农村零售额实现2686.2亿元,同比增长18.3%,快于城市增速0.6个百分点。我省消费品市场稳步增长,成为今年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稳定因素,今年我省继续把扩大内需作为重要任务,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四)外经外贸:月度进出口同比年内首次增长,实际利用外资实现两位数增长。2015年1—11月,我省对外贸易形势开始转好。全省进出口总值完成265.7亿美元,下降26.0%,其中出口总值140.5亿美元,下降37.3%,降幅较前10个月缩小2.0个百分点。11月全省进出口总值完成26.7亿美元,增长9.1%,月度进出口同比首次出现增长。月度进口完成12.9亿美元,增长42.3%,实际利用外资33.6亿美元,增长11.5%。世界经济的短期回暖并不代表完全复苏,未来二次探底的可能依然存在,当前我省必须坚持外需和内需“两条腿”走路,以产出优质和高附加值产品为核心,努力拓展新的、有竞争力的出口增长点,增强了我省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一般预算收入完成965.8亿元,增长11.0%,比前10个月加快2.2个百分点。说明我省财政收入保持在较高水平,“保增长”成效明显,财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支撑和调控作用进一步增强。

(六)物价: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2015年,我省市场价格降幅继续收窄。居民消费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分别下降1.0%、12.0%和7.4%,降幅比前10个月分别缩小0.1、0.8和0.4个百分点。我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初具上涨动力,但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极小,当前的重点工作仍然是搞活流通、刺激消费,保证消费品市场的持续活跃。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农民安居乐业,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只有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省农村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农村发展改革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由于种种原因,村企关系复杂,导致企业目前对村企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积极性不高。由于受资金投入不足瓶颈制约,直接导致村建设工作进度慢和停顿,有许多民心工程由于资金严重缺乏而无法开展。

(二)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薄弱。一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十分缓慢,村级组织基本没有村集体经济收入,造成农村基层运转困难,公益事业长期投入不足,生产和生活条件难以得到改善;二是多年来形成的沉重乡村债务压在头上,有很多村负有高低不等的外债,乡村债务不能妥善解决,农村经济发展将长期受到制约。三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土地灌溉面积不多,大多地块都要靠天落雨,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依然脆弱。

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

(四)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农民增收缺乏保障。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民所享受的社会保障远远低于城市居民。目前,农民致贫的因素仍然存在,而且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长期在外从业,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他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使家庭养老功能受到了冲击。这些农民所面临的生活、医疗、养老问题主要依靠家庭,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必然影响农民增收的稳定性。

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

三、农村发展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提升农民素质。农民创造财富的能力,最关键的内因是农民的自身素质,同样也离不开外因即良好环境的营造。一方面,要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培育新型农民,加速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不仅要继续落实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还要加大对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使农民掌握实用技术。另一方面,营造良好的农民创业环境,鼓励农民创业。要重视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基础上,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二)加大投入,争取资金支持。要通过招商引资、项目带动、吸纳社会资金等方式加大对农村经济投入,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一是重点支持发展特色农业。引导农民根据当地自然资源条件和技术条件,促进生产集约化、专业化,形成规模效益和区域性的主导产业优势,从而带动村的经济效益。二是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充分发挥企业资金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三是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用于村主导产业培育、示范项目和整治项目的补助。

活方式,创造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人文环境,为农民整体增收提供制度保障。同时,这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渠道。

(四)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干部。通过这次的调查,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更深了。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认真抓好发展年轻党员工作,使我们的党员、干部能够想群众之所想,真正帮助广大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农村的情况会更好。

互动,要创新推动农民变市民的进程,加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

(六)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要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加大土地流转速度,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因地制宜地制定我市土地流转的政策、制度、操作程序、确保土地流转规范、有序、稳健、可行。

(七)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机制和体制,确保农村改革发展又好又快推进。要推进农村的改革发展,必须建立有效的投入机制,建立按市场运作方式为农民服务的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包括股份制银行和农民信用合作社等。农业银行也要转变观念和服务态度,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农业银行。相关部门也要建立为“三农”服务的资源投入、技术投入和人才支持机制和政策制度,真正建立起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投入体制和机制。

(八)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确保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建议重点推进小流域治理,积极种植经济林和水保防护林带。加快改造中低产田和水利设施。经过若干年努力,彻底改变我省农业基础薄弱,机械化作业水平低的被动局面,实现我省农业可持续发展。

保障农村的社会稳定。要大力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社会法治建设、警政警务建设,建立起农村各种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危机处置能力,化解各种矛盾,确保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顺利进行。

(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是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当前必须把保增长与促就业结合起来,实现经济与就业的共同增长。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服务业对城镇就业的吸纳作用;要以自主创业促就业,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要注重投资的导向作用,引导投资向民生领域重点倾斜。要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缩小行业收入差距,保证经济与就业的和谐发展。

从总体来看,我们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我们要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顺应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抓住时机、乘势而上,努力开辟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广阔道路,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崭新局面。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和社会变革。钟山区是全省首批农村综合改革十个试点县(区)之一。为了解试点工作进展情况,总结好的做法和经验,对全市全面展开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提供借鉴,我们组成了调研组,对钟山区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2015年11月以来,钟山区被列为全省农村综合改革十个试点县区之一,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相应机构,制定了试点方案和落实措施,做到了有人具体抓,确保工作经费,使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乡镇机构改革稳步推进

工委)、政府(行政)主要履行领导和管理的职责,区政府工作部门履行业务工作的指导、监督和考核的职责;对人事关系在区政府工作部门并设在乡镇(街道办)的延伸机构或派驻机构,实行区政府工作部门和乡镇(街道办)双重领导、双重管理的体制,区政府工作部门履行对相关延伸机构或派驻机构人员的人事管理和业务工作的部署、指导、监督和考核的职责,乡镇(街道办)履行日常工作的管理、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考核的职责。各类人员职责明确,对于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奠定了良好基础。

2.推进村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抓组织建设和制度完

善,加强对村民自治活动的指导。坚持把村民自治工作纳入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村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要求,与乡镇(街道办)及相关单位签定目标责任书,分解落实村民自治工作指导任务。各乡镇(街道办)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指导所辖村结合实际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建立和完善“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干部述职评议”等配套制度,村民自治活动基本按制度开展。帮助建设村民自治活动场所、完善村务公开阵地、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强化档案管理,并及时解决村民自治阶段性工作经费,确保工作所需。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或向社会募集资金等方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3.整合乡镇(街道办)机构,完善和加强社会化服务体

系。对乡镇(街道)所属事业站所进行整合,人事关系在乡镇(街道办)的事业站所设臵为四个:农业服务中心(办事处不设臵)、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中心、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财政所、劳动保障事务所(乡镇不设臵);人事关系在区政府工作部门管理的延伸机构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煤炭管理站(产煤镇设臵)、林业站、畜牧兽医站(办事处不设臵)、中小学校、卫生院。撤销了乡镇的乡镇企业管理站、统计站、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扶贫工作站、劳动保障事务所和街道的乡镇企业管理站、统计站、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农业服务中心、街道管理办公室、最低生活保障办公室、城-管中队等机构,其职能划入相关机构。为保证乡镇机构改革后,农村教育、科学、文化等工作力度不减弱,在各乡镇(街道办)设立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中心,为区直部门与乡镇(街道办)建立齐抓共管、分工协作的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提供了保障。

逐步安排岗位;五是对自愿提出辞职的,同意其辞去职务。对乡级非领导干部严格按照省市有关规定妥善安排。

(二)农村义务教育体制逐步完善

与二级会计单位直接发生经费领拨关系,实行单据报帐制度,作为报帐单位管理。

高。三是完善管理制度。制定了《钟山区教育系统人事变动管理暂行规定》及其补充规定,统一全区教师管理、流转。对连续五年以上在农村(点)校任教,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可以优先考虑调入中心校或其它学校工作。

3.调整中小学布局。在实施 “两基”攻坚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义教工程”、“国债资金工程”、“危改工程”和“希望工程”,按照《贵州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第一阶段必备办学条件标准(试行)》的要求,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撤消13个教学点,新选址建校8所,扩建学校32所,学校数量从2000年前的85所调整为72所,基本实现初中能相对集中,小学生能就近入学。

4.认真落实贫困学生救助工作。区政府根据国家规定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取消了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并从2015年春季学期起,农村中、小学除代收课本费、本子费和寄宿费外,不再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把农村独生子女、二女结扎户子女作为重点救助对象,在免除书费、寄宿生生活补助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

(三)财政管理体制基本理顺

1.组织实施有力。区政府成立了工作机构,并派员到安

徽省无为县学习考察,在对全区乡镇(街道办)财政工作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钟山区“乡财县管乡用”改革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在全区九个乡镇(街道办)推行。同时在区财政局增设“乡财股”,负责“乡财县管乡用”具体工作。乡镇(街道办)财政继续设臵总预算会计,负责办理体制算账、预算编制、会计核算等具体事宜,使乡镇(街道办)在财务核算中保持独立主体地位。

乡镇(街道办)家底。同时,围绕实施方案制订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实现收入的源头控管,并严格支出程序,严控资金流向,规范支出行为。

3.农民补贴到位。综合直补和种粮直补两项补贴共涉及29188户14万多人。由于金融部门在偏远地区无营业网点,全面实现发放“一折通”较为困难,先确定汪家寨镇和月照乡为试点,试行“一折通”,对其他暂时无法实现的乡镇(街道办),及时采取印制“贵州省对农民补贴通知书”的办法,张榜公示,由乡镇(街道办)财政所以现金方式发放。

4.形成网络管理。为适应“乡财县管乡用”改革的需要,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在省财政厅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搭建财政区乡局域网。目前,全区除月照乡和凤凰街道办事处需采用光纤接入方式,搭建时间较长,尚未开通外,其余7个乡镇(街道办)已基本实现网上申报、网上审批。

(四)乡村债权债务清理核定

1.清理核定乡村债权债务。区政府及时成立清理化解乡村债权债务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工作实施方案。经区税改办核定,自1992年“撤并建”到2003年12月31日止,全区9个乡镇(街道办)乡村两级因兴办企业、发展公益事业和种养殖业等共累计负债2117.74万元,全部为乡级债务。村级没有债务。

部门协商债务解决和处理方法。三是大力扶持乡镇(街道办)发展经济,壮大经济总量,强化税收征管,开源节流,加强预算管理,约束支出行为,逐步化解乡镇(街道办)债务。

二、几点启示

(一)认识到位是抓好试点工作的关键。钟山区紧紧围绕“三改革一化解”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取得的初步成绩表明了区委区政府认识到位,思想统一,高度重视,把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结合实际制定落实措施,积极探索,重点突破,抓实抓细每一个环节,扎实推进改革健康发展。

(二)加强领导是抓好试点工作的前提。钟山区列为全省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后,即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做到了人员到位,确保工作经费。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对全区的试点工作统一实施,重大问题及时研究解决,负责地认真组织协调推进各阶段工作。尤其对乡镇机构改革调整、精简分流富余人员等政策性很强的重要环节,反复研究方案,周密考虑,稳妥谨慎,在操作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问题。

充完善方案的具体内容。“三改革”的方案通过实践证明基本符合区情乡情,为深化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协调推进是抓好试点工作的动力。乡镇(街道办)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县乡财政管理体制都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钟山区在全区全面实施农村综合改革中,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按照中央和省、市对搞好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的统一部署,明确改革目标,把握总体要求,使“三改革一化解”工作同步进行,协调推进,既保证了改革方案的顺利实施,又为农村的全面发展注入了活力。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宣传力度不够。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迫切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关系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深刻变革,应当在试点范围内大张旗鼓地宣传贯彻中央和省的有关政策,让广大群众都知道都参与。但在试点中,除机关和乡镇(街道办)参与试点操作的人员外,知晓的不多,农村群众更少。

(二)教育经费缺口大。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以后,虽然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力度加大,但由于县级财政十分紧张,主要用于发放工资和基本建设,生均公用经费不足。近几年来,民办教育发展迅速,但各级政府引导扶持不够,办学校条件受制约。民办教育水平不高。

(三)乡镇债务化解困难。从钟山区清理的情况看,自1992年“撤并建”以来,全区9个乡镇(街道办)累计负债2117.74万元,主要是因兴办企业、发展公益事业和种养殖业等贷款,而乡镇经济发展缓慢,靠自身财力逐步化解,需要很长的时间。再是乡镇支出随意性大,预算约束力不强,年度支出安排不尽合理。

(四)农村金融机构布局不合理。在试点中,根据中央建设中国农民补贴网的要求,将粮食直补、综合直补、良种补贴、退耕还林补助粮食资金等纳入“一折(卡)通”发放管理,由于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营业网点较少,推行这项工作难度大,给群众补贴兑现不及时,带来很多不便。

四、对策建议

[2015]34号)文件要求,为进一步扩大市、县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范围,省政府确定从2015年起,我市作为全省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市,试点方案已于今年9月经省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批准。各县区应尽快拟制完善试点实施方案,加强领导和协调,统筹规划和部署,精心组织和实施,认真探索和创新,做到操作有序,富有成效,为全省农村综合改革做好表率。

政策规定、业务能力强、各方面素质好的工作人员组成和充实,并明确要求,落实责任。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抓好试点的同时,要及时总结既符合本地的实际,又有创新性的好的做法和经验,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使全市面上的试点工作统一协调推进。

(三)要加大对农村综合改革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市和县区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和宣传部门共同组织实施,重点宣传党和政府推进改革的整体工作部署,宣传各县区、各部门积极贯彻落实改革政策的具体工作措施和情况,宣传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村群众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热情和行动,宣传农民群众在改革中真正得到的实惠。通过积极广泛宣传,在全市上下形成扎实推进改革试点的良好氛围。

(四)要严格执行农村综合改革纪律规定。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15年全省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黔府发[2015]12号)文件,对严肃工作纪律作出了明确规定。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涉及面广,直接关系乡镇干部和农村群众的切身利益,政策性很强,在试点的各个阶段,必须按规定进行严格对照检查、督促落实,对违反规定的人和事要据情及时纠正和严肃查处,确保全市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顺利进行。

(五)要通过试点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从钟山区试点中反映出的问题看,主要是县级政府财力薄弱,转移支付力度小,对化解乡镇债务、解决乡镇教育经费不足等困难较大。

要树立城乡统筹发展的观念,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重点考虑对农村的投入支持。我市城乡差别比较大,城市比农村条件好,农村太落后,应当引起高度关注,城市少投入一点,多向农村倾斜,千方百计为加快农村发展注入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推进林业生态建设调研报告

本次调查,各地均反映林业站人员编制少,且多数山区县林业站人员事业经费不能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实行全额拨款,加重了林业部门的经费压力。如灵璧县有21个乡镇,设立6个中心站,核定编制才18人;宁国市是我省重点山区县,全市19个乡镇办均单独设置了林业站,核实编制113人,站均5.95人,而该市有林业用地面积275万亩,站人均2.5万亩。金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430多万亩,全县29个乡镇林业站,只核实编制89人,站均3.07人,人均林用地面积近5万亩。都与《安徽省乡镇林业工作站人员编制标准(试行)》中山区乡镇站编制基数为3人,每1.5万亩林业用地增编1人的规定要求有较大出入。又如重点山区县休宁县,全县39个林业站,定编128人,站均编制只有3.28人。而且,该县林业站事业经费得不到保证。县财政每年总体上划拨给县林业局的事业经费只有42万元。导致该县32名农民技术员(包括从社会上招收的“林政员”、“林管员”和“林业基金代征员”),参加了黄山市人事、林业部门联合组织的考试、考核,被择优聘用;又参加机构改革中的考试、考核竞争上岗,身份虽已解决,但其工资等待遇却一直不能兑现。近几年来,不时有上访发生。类似的情况在绩溪、岳西、潜山、霍山、金寨等县均不同程度地存在。

据摸底调查统计,全省各类站共核定林业人员编制4001人,其中,单独设立林业站的59个县(市、区)设立780个林业站(注:还有濉溪、肥东、无为等县少数乡镇设有林业站,多数乡镇为综合站,故未计其中),下达编制3033人,站均3.89人;有18个县(市、区)设立301个挂牌林业站,下达编制666人,站均2.21人;其它302个编制多属综合站中落实林业人员。全省各类站实有林业正式职工中还有23%的人员事业费未列入县级财政预算。

(三)管理体制不顺,林业站职工待遇低。

目前全省基层林业站管理体制多种多样。据调查,全省有35个县(市、区)483个林业站“三权”在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实行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主要分布在山区县和设立林业中心站的县;有23个县(市、区)157个林业站和89个挂牌林业站实行双重领导;还有20个县(市、区)148个林业站和212个挂牌林业站,18个县(市、区)18个林业站和284个综合站实行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

金寨、青阳、桐城、埇桥、萧县、濉溪等县(市、区)普遍反映,由于林业站现属乡镇以块为主的管理,存在下列弊端:一是林业站职工成了乡(镇)干部,要参加乡镇中心工作,成天包村下队,计生收税,无力投身林业工作;二是林业站职工待遇低,工资福利难保证;三是森林资源管理失控;四是造林质量难保证;五是林业主管部门落实任务不畅等等。同时,多年来一些地方将林业站“三权”下放与收回几经反复,动摇了基层林业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如在工资兑现上,林业站“三权”下放的青阳县,庙前乡财政只拨给林业站基本工资(占70%)的80%,而浮动工资(占30%)、123元津贴工资等一概不发,林业站职工在家扎大扫把卖,每月只能勉强兑现基本工资。

与此同时,省林业厅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市级和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内也没有统一的专门的林业站管理机构。林业站管理的职能分散在办公室(人秘股)、林业站(造林科)、资源科(股)、技术推广中心等部门。省、市、县三级林业站主管部门的管理体系也有待理顺与加强。

党的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肩负着重要使命,不仅要承担起生态建设的重任,更要做生态文化的先锋,尽可能地创造出丰富的生态成果、物质成果和生态文化成果,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如何努力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引导者、组织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就成为我们林业工作者首要面临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林业各项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谋划林业项目,大力推进现代林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新内涵。

1、努力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科学发展观对做好林业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要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当作当前林业发展的首要政治任务来抓,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全面系统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正确把握时代发展要求,深刻认识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与林业现状,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科学办事,增强运用科学发展观推进林业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搞好林业工作。近年来,我县林业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及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工作部署,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林业工作方法,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是还应该看到,与现代林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与群众的愿望相比,我们的林业工作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如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生态建设与森林经营等有待于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山林纠纷调处和林区维稳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总结以往成功的实践,更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我们正在进行的工作进行深入思考,进一步明确工作方向、目标任务。新时期林业工作要有更高、更新的目标定位,要用科学发展观确立新时期林业工作的新理念,用科学发展观推进新时期林业工作的新实践。

3、现代林业发展要为促进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保证。树立和落实正确的林业发展观,涉及到以林业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发展战略工程实施的各个方面,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林业部门责任重大。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林业工作,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必须坚持从林业实际出发,把生态效益放在林业工作的第一位,建立体现经济与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长效机制,推进林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对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林业发展中的问题不容忽视。

经过全县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县林业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当前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整体水平较低。目前,我县林业生产依旧延续着传统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科技贡献率低,林分质量较差;局部地方森林资源逐年减少,雪域上移,雨量减少。同时我县生态建设也面临着林地流失,荒漠化面积逐年扩大问题。

2、林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近年来,虽然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面的基础设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总体而言仍然十分落后,在数量和质量上还远不能满足现代林业建设的需要,由于林区管护基础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从而影响了全县林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林业发展的长效机制还不健全。林木抚育、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资源保护等森林资源管理机制还不健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任重道远。缺乏长期有效的投入机制,缺乏内在发展动力,林业生产和林业事业的发展速度缓慢。

4、生态文明观念有待进一步树立。《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我县生态文明建设中,林业建设也应居于重要地位。目前全县人民对林业的作用、功效了解还不够多,生态文明观念树立得还不够牢固。

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现代林业工作。

1、实抓好造林绿化工作,加快我县绿化进程。

第一在提高造林质量上求突破。要抓好生态工程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地实施退耕还林、天保、生态公益林、“三北”等林业重点工程,确保实现我县森林覆盖率每年稳定递增的目标。不断提高良种壮苗使用率。加强造林施工的质量监督,建立健全造林施工质量管理机制。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规律,合理选择造林方式、植被搭配方式,提高造林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第二在扩大社会造林上求突破。大力支持各类社会主体和资金参与林业建设,以政策为引导,以法律作保障,鼓励和扶持社团、企业、个人等开展多种形式的造林,不断扩大非公有制造林的数量和规模。充分运用宣传发动、表彰带动、检查促动等手段,采取植纪念树、造生态模范林等形式,推动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发展。三是在提升林地生产力上求突破。探索不同条件下的森林经营模式,解决营造林工作中的“过密、过疏、过纯”问题。

2、继续抓好重点工程,积极推动生态建设。

按照“巩固成果,提升质量,完善功能,稳步推进”的要求,继续抓好重点工程,加快生态体系建设。加大我县公民义务植树的督查力度和县城东西两山荒山绿化区的绿化进程及管护力度;进一步完善县城风景林、河道及绿色通道工程,加强抚育管理,提高绿化质量,提高县城绿化水平,提升我县对外形象。对疏林地进行人工改造,促成天然下种成林;对荒山荒地,坚持封、造、管并举,集中力量开展人工造林。进一步强化措施,大力发展以红提葡萄为主的特色产业建设。农田林网、用材林工程,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与治理模式,加大林分抚育管护工作。加快推进村屯绿化、四旁植树步伐,实施示范村镇绿化工程。

3、是进一步加大保护工作力度,切实保护好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健全森林防火机构,加大设施设备建设。强化森林病虫害防治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建立健全森林病虫害测报网络,加大森林植物检疫网络建设,健全野生动植物保护组织,切实保护好鸟类资源。

四、以法兴林,切实抓好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是生态县建设的主要目标,也是林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县人民应正确认识和统筹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就是发展的观念,坚持建设与保护并重、数量与质量并举,认真贯彻落实《森林法》、《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等林业政策法规,严格执法守法,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坚决制止乱排乱放、滥砍滥伐、毁林开荒和乱占耕地、林地、绿地的现象,切实维护森林资源安全和林区社会稳定,不断巩固生态建设成果。要结合国家生态公益林项目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项目实施,认真抓好退耕还林补植补造,搞好幼林抚育,防止森林火灾,防治森林病虫害,积极开展“退人还山”试点试范工作,使林业生态建设发挥出最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五、加强林业科技推广,促进林业增长方式和管理方式转变。实施科教兴林、人才强林战略,不断提高林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林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变,提升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和林地产出率。大力推进林业从种苗培育、整地造林、抚育管护到采伐更新、加工利用全过程的标准化生产。扎实开展送林业科技下乡活动,加大对林农的培训力度,建全科技生产服务网络,对农民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真正把林业建设引入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六、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以“继续解放思想、推进科学发展”教育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思想、组织、作风、制度、业务建设,努力建设一流队伍,培育一流作风,创造一流业绩,着力抓好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教育活动,使党员干部和职工成为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模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模范,建设绿色家园、促进现代林业发展的模范,遵纪守法、团结和谐的模范,勤政为民、廉洁自律的模范。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就加快荒山绿化、加快林业产业化进程等紧要问题,得出解决问题的可行办法。进一步建立健全共产党员学习教育活动长效机制,落实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各项措施,提高廉洁从政水平,严厉查处林业行政许可中的不正当行为。重视干部职工的教育培训和个人进步,在部署任务的同时给予关怀,在赋予责任的同时给予爱护,使他们得到更快更好的成长。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善干部职工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主动倾听他们的心声,经常挂念他们的冷暖,积极解决他们的困难,让干部职工全身心地投入到现代林业建设中来。

推进依法行政的调研报告

“十一五”期间,我局以落实税收执法责任制为抓手,逐步建立起了“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征管新模式,征、管、查之间逐渐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相互联系的运行机制,税务人员执法的随意性大大减少,进一步推进了依法治税,提高了税收执法水平。先后被市局评为“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并获得“落实税收执法责任制先进单位”,被县委政府评为“优化经济环境形象测评第一名”。

一、工作和成效。

(一)加强领导,积极探索,全面推进依法治税。

“十一五”期间,在市局、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坚持依法治税、从严治队和科技加管理的方针,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推进依法治税工作,确立了“以转变观念为先导,以健全机制为途径,以制约权力为重点,以执法监督为保障”的依法治税工作思路,实现了依法行政“公开、公平、公正、效率”的内在要求,取得了积极的成效。首先是加强组织领导,增强依法行政的观念。明确责任,狠抓落实,统一规定各级税务机关主要负责人作为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加强对依法行政工作的领导,分管领导具体抓,各有关职能部门进行明确分工,加强配合,要求逐级抓好落实;其次是在加强组织领导的基础上,我局在每年都利用“税法宣传月”和“12.4”普法日统一进行专项法制宣传;对纳税人进行到户辅导相关法律知识,提高纳税人的纳税遵从度。

(二)规范执法行为、提升税收执法水平。

第一,坚持组织收入原则,依法治税。我局坚持组织收入原则在确保税收收入的同时,正确把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税收观。在国税工作实践中,确实做到了“四个统筹”:统筹税收与经济协调发展;统筹税收与社会和谐发展;统筹依法治税服务共同发展;统筹税收事业与人员素质的全面发展。正确处理好了“三个关系”:正确处理税收收入和财政增收的关系;正确处理招商引资与税收优惠的关系;正确处理与计划和税源的关系。在确保税务机关依法征税的同时,进一步强调应收尽收、不收过头税,税收收入的质量和数量得到了提高,近五年均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

(三)完善监督机制、强化执法监督。

我局完善了税务机关工作规程、决策程序和议事规则。建立健全了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合法性论证等制度,与纳税人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事项,必须通过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取得纳税人和基层税务机关的意见,进一步扩大公众参与程度。建立税务行政决策跟踪反馈机制,定期对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和评估反馈。

第一,落实税收执法责任制。一是县局成立了税收执法责任考核委员会,由局长任主任,其他党组成员任副主任,成员由各股室负责人组成,统一指挥、协调全局执法责任制考核工作,同时各分局相应成立执法责任制考评小组,负责本分局日常执法责任制考评,做到县局按季对分局及有关科、股室进行考核,分局按月对本分局全体人员执法情况进行考核。二是制定职责制度,落实执法责任。我局从岗位职责,工作规程,评议考核,一般奖惩,过错责任追究五方面制定了《xx局税收执法责任评议考核操作规程》,并层层签订了《税收执法责任书》。三是为了强化税收执法监督,充分利用《税收执法信息管理系统》,提高税收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建立以信息化为主的税收执法质量考核监控体系,规范税收执法管理,基本形成了以计算机考核为主,以手工考核为辅的税收执法责任制考核模式。四是严格考评,全面落实税收执法责任制。首先结合县局工作有效地进行外部评议考核。()对各分局、股采取上户发放评议卡征求意见,并邀请人大评议人员进行评议,累计发评议卡6000多份,在执行政策及执行态度方面纳税人的满意率在99.8%。其次做好内部考核,将税收执法责任制考核工作与目标管理考核,征管质量考核结合起来,做到日常考核与重点考核相结合。坚持过错责任追究制,在执法过错追究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与追究并重,教育与问责结合。近年来累计对全局140人次进行评议考核,对在执法中存在问题104人次,给予经济惩戒,扣款金额3649元,同时对无差错人员给予表扬,达到了有错必究的目的`。

第二,加大力度,深入开展税收执法检查。税收执法检查作为执法监督的重要手段,在对推进依法治税,依法行政多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局围绕市局税收执法检查工作要求,积极做好税收执法日常检查和重点检查。一是为及时掌握税收执法情况,我局结合季度工作目标考核要求,每季10日左右在开展目标考核的工作同时开展执法检查和自查。二是针对执法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政策法规落实情况,与监察室一起做好重点项目执法检查监察工作。近年来我局在自查的基础上,共对3个农村分局、稽查局、税源管理科进行了执法重点检查,执法重要检查面达100%以上,遵循了监督执法与促进执法相结合,纠正错误与改进工作相结合的原则,做到了公正、公开、公平,及时的发现了执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督促监督进行了整改落实,推动了我局行政执法工作上了新台阶。全年没有擅自将行政执法权、授权委托给其它组织实施的情况,也没有具体行政行为引起国家赔偿的情况。我们严格按照《征管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法律法规,加大了对执法行为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并且建立了监督每个税务干部的执法行为,全年没有引起行政复议的申请。

(四)落实责任。要深化税收执法责任制,推行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建立税收执法人员的评议考核档案,对严格执法、忠于职责、出色完成执法任务的人员要给予奖励,对执法不严、执法犯法、徇私枉法者,要进行严肃惩处,并将处理情况载入档案,与晋级增资、提拔重用等挂钩。

推进依法行政的调研报告

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时代,经济和科学技术竞争日趋激烈,各国政府纷纷实行行政改革,并已发展成为一股世界性的潮流。为适应这一新形势,在这场竞争中争得有利的地位,我国政府正着手深化行政改革,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体制的创新,最终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公共行政体制。而在这一场深刻的行政体制变革之中,笔者认为推进依法行政是我们需要把握的首要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从农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工业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社会生活各方面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行政执法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目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进入攻坚阶段,行政体制能否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成果的保持和扩大。所以,只有正确地分析并把握我们所面临的形势,才能把依法行政工作引向深入。

(一)执法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面临新情况。人是开展各项工作的根本力量,是开展依法行政的前提和保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和社会格局的巨大变化,必然对行政执法人员思想道德产生巨大影响。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使原有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严竣挑战,统一思想的难度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广大行政执法人员的思想道德出现了许多新变化:比如社会经济成份和物质利益的多样化,使行政执法人员的思想道德观念呈现多重性;社会思潮的多样化,使行政执法人员的思想道德观念呈现易变性。如何教育执法人员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以人民大众利益为至高目标,形成良好的从政道德,是新时期依法行政工作面临的一个新挑战。

(二)行政执法对象的复杂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城乡利益主体多元化,经济和社会的运转方式日趋多样化,行政执法工作的内容不断增多,领域不断扩大。比如我国加入wto以后,要求我们的方方面面工作与国际惯例接轨,严格按照规则,公平参与竞争。又比如随着区域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开展,农村大批失土农民需要安置和保障,经济要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要保证。另外,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在不断提高,法制观念在不断增强,过去群众对政府行政执法“不敢问、不能问、不知问”的现象正在逐步改变。再加上政府行政监督渠道的增多,透明化程度的提高,都给依法行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制度创新与依法行政之间的矛盾。从改革创新的角度看,讲求实效,鼓励创新,什么方法有效就使用什么方法是理所当然的。但从法治的角度看,这种实用主义的做法就颇成问题了。比如为解决政府机关由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转变,提高机关的工作效率,出台了“末位淘汰制”、“投诉下岗制”、“违章记分制”等办法。比如为征用农村土地进行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出台了一些青苗补偿、土地补偿和农村房屋拆迁补偿及安置办法。这些制度是由各地行政机关自己“创造”出来的,并且行之有效,但不一定每项措施都能找到相应法律依据,甚至与法律法规相违背,因此就面临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管用的制度往往找不到法律法规依据,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制度又不一定管用。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确切把握制度创新和依法行政的关系便成了问题。

依法行政作为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党中央、国务院的施政方向。近几年来,国家对行政法制建设非常重视,相继颁布实施了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复议法,但在实施过程中又存在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行政执法主体的不合理。执法机关委托社会组织代为执法,是一个非常具有普遍性的执法现象。就目前的执法环境来讲,执法工作量大与各级政府部门执法资源短缺的矛盾长期存在,委托执法不可能完全避免。因此,执法委托者对被委托者的执法行为进行监督指导的责任同样不可避免,否则就是失职。

(二)行政体制不能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一方面执法力量过于分散,正常执法难以到位;另一方面执法部门之间执法职责交叉,相互牵制过多,往往缺乏有效的协调和配合,降低了执法管理的效率,难以形成合力,从而影响了行政管理的整体效能,出现“几顶大盖帽管不了一顶破草帽”现象。

(三)部分执法人员的法制意识还比较淡薄。有些执法人员包括一些领导干部对依法行政认识不充分,甚至错误地认为依法行政就是行政部门用法律手段去管理老百姓。行政管理中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时有发生,少数执法人员随意处罚,甚至滥用职权,执法犯法,严重损害了法律的尊严和政府的形象。

如何看待依法行政,如何把依法行政工作引向深入,是目前值得行政机关重视和研究的课题,这同时也是宣传“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指导思想的重要途径。依法行政的关键在哪里?根据宪法和组织法的规定,各级政府是行政政权的主体,各级行政机关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因此,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的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政权的高度,全面、深刻领会依法行政的精神实质,充分认识依法行政对于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重大意义,增强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在当前新形势下,我们需要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一)要树立行政权力来自人民和行使权力必须合法的观念,正确解决治“官”与治民的问题。政府工作人员是人民的公仆,同时又是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者。其手中的权力本质上是属于人民的,同时这种权力又主要是通过政府工作人员来行使的。如何正确处理这种身份与权力的二重性,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政权的`性质,关系到政府机关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如果政府工作人员不能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摆正自己与人民的关系,正确看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再加上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人民的公仆就有可能转变成人民的“老爷”,人民的权力就有可能转化为个人的权力,就会滋生消极腐败现象。因此,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明确,依法治国本身就包括了行使行政权力的法制化。也就是说,依法治国,第一位的含义是要依法治“官”,依法治权,以此保证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据法定职权、按照法定程序办事,正确行使权力,防止滥用权力,才能把各自职责范围内的事办好。

(二)要树立依法行政的法制意识,建立相应的行政执法监督制度。要改变过去单纯按行政领导意志行事的做法,牢固树立行政权力只能依法行使的观念,只有依法办事才能管理好社会事务的观念,违法必须承担法律责任的观念。同时要保证各种监督渠道的畅通,包括人民团体的民主监督,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以及各有关部门的专项监督。只有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才能形成依法行政的良好工作环境。

(三)必须在政府各项工作中贯彻依法行政原则,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依法行政必须始终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依法管理、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关系到人民利益的重大决策中,要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让人民群众成为行政决策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在处理整体和局部、全局与部门的关系时,要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根本原则,而不能从局部利益出发。在履行管理职责、配置社会资源方面,都应当做到公开透明,杜绝“暗箱操作”。在具体工作中要提高依法行政的效率。办事效率低下是行政工作中的一个顽疾,虽然这方面的工作所涉及的内容很多,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加以明确。一是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进行量化管理。每一名行政人员都必须完成相应的业务和任务,明确职责权限,有效地解决机关工作难以规范、难以评估的难题,从而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工作热情,确保一切工作有章可循。同时杜绝互相推诿,互相掣肘等不负责的现象,提高工作效率。二是明确工作权限。为全方位高效地把工作落实到位,各部门领导要明确领导及一般工作人员的分工和权限,以便于及时地开展行政执法工作。

(四)依法行政必须贯彻深化机构改革的精神,把依法办事与转变政府职能结合起来。当前,我国正处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调整过程中,现有法律规定和执法职能配置不应当是一成不变的,而应当随着职能转变、职责调整和体制改革而变化。立法和行政执法要体现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使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要按照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合理调整政府职能,既要把该管的事管住、管好,又要把社会可以自我调节和管理的事情真正交给社会、交给企业、交给社会中介组织,把群众自治范围内的事情交给群众。要通过简化审批程序、简化工作环节来确定行政管理范围,使行政权力与相关利益脱钩。

当今社会已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要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创造一个良好的政府形象,依法行政是当前我们必须走出的坚实一步。

推进依法行政的调研报告

一是公安机关要转变“行政中心”观念,纠正特权思想,树立起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自觉依法行政。公安机关要实现“依法行政”,就应该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及时转变“行政中心”观念,重视保护行政相对方的合法权益,重视保护公民的权利、自由、尊严,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指导思想。在工作习惯和工作方法上,要从主要依靠政策和领导人命令办事,逐步转变到依靠宪法和法律办事上来,反对任何形式上的特权思想,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在广大民警心目中牢固树立起法律的尊严和权威,用法律作为评判公安工作最有力的标准。公安机关在依法行政运行过程中,应正确处理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关系,树立正义、自由、权利、平等的理念,既保障打击违法犯罪,也保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并在执法中变生硬的强制性管理为主动、热情的服务。

二是行政权力要与经济利益彻底脱钩,保证依法行政的顺利实施。行政机关代表国家依法对社会实施管理,其执行公务,依法收取的费用、处罚的款项应该真正、全部、彻底纳入财政管理,其实现的有效方法是行政权力必须与经济利益彻底脱钩,以根除利益驱动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使公安机关自觉地在法定职权范围内,按照法定程序管理服务于社会。

管理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公安行政管理业务知识,使公安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业务素质与其承担的执法任务相适应。要坚持执法资格考试制度。进一步提高公安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制观念,增强服务意识、证据意识、程序意识、监督意识和人权意识,增强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自觉性,养成自觉守法、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习惯,提高整体法律素质和执法水平。

熟悉乃至精通本行业的法律、法规是严肃公安行政执法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公安行政执法效率的重要条件。不断学习、运用和总结,是提高法律素质和执法水平的必由之路,培训、考核则是其推动力,要把法制观念的强弱、学习掌握法律知识的程度、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水平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与任职和晋升相结合。贯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必须切实加强公安行政执法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这是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重要保证。

四是建立相对独立的执法监督机构,确保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与权力制约和监督联系在一起的。公安机关作为武装性质的治安行政力量,拥有重要的职权,如果对这些权力不予以严格制约,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违法越权,滥用职权的现象,甚至滋生各种腐败现象。因此,健全执法监督机制,把行政权力科学分解,合理组织,将会极大地推进依法行政的进程。要设立相对独立的执法监督机构,消除监督主体对监督对象的依附关系,对现有的行政执法监督领导体制进行改革,这是强化行政执法监督的组织保证。应发挥行政执法监督的整体效能,通过法律将行政机关自身监督、司法机关监督、权力机关监督的对象及其范围予以科学划分,使其各自发挥职能,促进行政执法监督民主化、科学化、现代化,从根本上革除“人治”的弊端。再有,明确行政执法监督主体的权力和责任。监督的实质是以权力制约权力,由此决定必须赋予监督主体以足够的权力,使监督主体拥有的权力大于监督对象手中的权力,具体包括调查取证权、法律制裁权、采取强制措施的权力等。公安机关还要依法建立健全督察制度,并将警务督察的程序逐步完善。将内部执法监督与党的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察机关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新闻舆论的监督等统一结合起来,形成一整套严密、完善的公安行政监督体系,确保公安机关依法行政工作的顺利推进。

县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调研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某某市人民政府关于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结合我镇实际,经镇党委、镇人民政府研究决定,现就加速推进我镇新型城镇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为动力,把城镇化建设作为提升城镇品位的强大引擎,强化城镇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规划品位,完善城镇功能,优化发展环境。整合城镇经济、环境、文化等资源和优势,着力塑造富有地域风貌、地方特色的城镇。发展城镇经济、促进城镇增容,推进城乡统筹、拉动居民消费,推进“和谐石马山”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按照把某某建成“三基地二中心”(某某省能源原材料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产品基地,区域性物流中心区域性旅游休闲中心)的要求,把我镇建设成宜业、宜居新城镇。重点推进市民服务中心、经济开发区建设,积极促进我镇社区与各村的协调发展。力争在城镇化人口达到4.5玩,城镇化水平达到42.3%;20全全镇城镇化人口达到5.8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0%。

三、具体措施。

1、加强城镇规划。

坚持以科学规划引领新型城镇化发展,启动全镇城镇体系规划工作,把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提高城镇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强化城镇总体规划,着手某某镇城镇的综合防灾规划,切实抓好控制性详规,着力提高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切实加强乡村规划编制工作。

2、加强集镇公用设施建设。

重点抓好城镇供水设施建设和管护,提高集镇自来水供水能力;加快集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及相关市政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环境质量;加强城镇道路交通设施建设,搞好集镇大街小巷道路整治;加强集镇防洪、防灾、防震以及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集镇防灾减灾能力;加强集镇园林绿化建设,努力提高我镇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1.5个百分点。配套完善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3、提升城市交通集散能力。

着力打造城市便捷通畅的人流、物流通道。铁路公路方面,全力推进省、市道扩改河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项目建设进度,使我镇尽快融入环长株潭1小时经济圈和某某市半小时经济圈。抓好集镇主干道路网络建设和省道扩建改造,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快娄涟公路建设升级步伐,使之成为某某与某某的.融城道路。

4、提升园区产业聚合能力。

要按照“一区带多园”的总体思路,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在体制机制和路径设计上加以定型。要加大园区开发建设力度,加快园区项目引进,完善项目统筹入区机制,广泛吸纳各类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落实和完善优惠政策,简化办事程序,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引进科技含量高、投资额度大、低耗能、无污染的战略投资项目,着力提升园区竞争力和影响力。要抓好项目衔接跟踪,优化园区企业的扶持与服务,使园区经济生机勃勃、迅速崛起,真正成为镇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5、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向农村延伸。

送文化、科技、卫生、政策、法律服务“五下乡”活动;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制度,逐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不断缩小城乡差距。

6、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

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依法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城乡户口一元化管理制度,逐步取消附加在户口上的社会管理职能,促进城乡人口自由流动。加快建立农民工养老、工伤、医疗、失业、生育等保险制度,推进城市教育、住房、医疗等资源向农民工开放,建立公平的就业政策,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进城务工农民的就业指导与权益维护,多渠道改善进城务工农民的居住条件,降低农民进城的成本,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

7、突出集镇作用。

集镇在城镇体系中是承上启下的纽带,其地位十分特殊和重要。按照省上要求,集镇要按城市各项建设标准编制规划,开展城市风貌塑造工作。逐步形成本镇特色和地域特色突出的集镇。

推进林业生态建设调研报告

2004年,我旗林业生态建设在旗委、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市林业局大力支持下,全旗认真贯彻落实两个《决定》和全市林业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生态立旗战略,集中力量抓好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和“双百万亩”林业精品工程建设,加大林业科技支撑力度,活化完善运行机制,提高林业生态建设质量标准,推动了林业生态建设快速发展,经过全旗各族人民艰苦奋斗,林业生产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果显著。一、主要成果及特点今年,全旗共完成人工造林45.1万亩,占市下达任务的145%,占旗下达任务的113%,其中春雨季完成人工造林38.1万亩,秋季成人工造林7万亩;合格面积27.67万亩,占旗下达任务的89%。退耕还林完成0.8万亩,占下达任务的100%;荒地造林完成19万亩,占下达任务的100%;双百万工程完成8万亩,占市下达任务100%;其中综合治沙完成5万亩,丰产林完成3万亩。在三个薄弱环节中,农防林完成2万亩,公路绿化300公里,村屯绿化100个;封山育林完成22.67万亩,占市下达任务的113%;育苗完成4235亩,占市下达任务121%。从林业生态建设各项指标看,都处于良好发展态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双百万亩”工程开局良好。按照全市林业工作的安排,“双百万亩”工程是全市今后五年核心工程、示范工程。今春我们重点抓了这项工程。首先在布局上,坚持集中连片,实行整体推进。工程重点安排9个苏木乡镇,5年规划完成全旗综合治沙25万亩,速生丰产林15万亩,杜绝了撒胡椒面的做法。二是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在工程施工上,把工作重点放在造林质量上。甘旗卡镇营造的千亩沙地速生丰产林,选用2年生,胸径在2厘米以上杨树苗,进行开浅沟,深栽植,栽后采用大水漫灌,修杈留全株,效果非常好。三是把“双百万亩”工程和原有“5820”工程对接,扩大规模。我们在安排工程地块时,尽量和原有“5820”工程连接起来。从原来千亩地块扩大到万亩和几万亩,尽量形成规模。四是把“双百万亩”工程和林产业结合起来,围绕林产业体系建设,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加大丰产林营造速度。由于安排妥当,今年“双百万亩”工程效果非常好,今年全旗完成综合治沙精品工程5万亩,丰产林建设3万亩。尤其是速生丰产林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二)三个薄弱环节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今年的农防林建设、公路林建设和村屯绿化动手早、完工快、效果好。全旗今春完成农防林建设2万亩,公路林建设300公里,村屯绿化完成100个。农防林、公路林建设是近几年比较突出的一年。在工程施工上,我们把农防林建设和道路建设结合起来,采用大网格、宽林带,打破村屯界线,进行整体规划,综合治理。欧里苏木五个嘎查统一规划,进行集中栽植,他们采用半地下畦田整地,栽二年生标准苗,栽后浇水,一春完成农防林建设10公里。海力吐镇、金宝屯镇、协尔苏镇、浩坦苏木、打破苏木乡镇界线,实行联网。四个单位一春完成农防林建设达50公里,仅海力吐镇一春就完成30公里农防林建设。按照总体规划,要在原基础上向四周幅射,最后形成覆盖十二个苏木乡镇、二个农场,控制面积600万亩,纯造林面积100万亩的我旗东部、南部农防林、牧防林兼用材林基地,今年刚刚开了个头。公路林建设进展很快,巴阿公路40公里公路林一春完成了任务。目前国、省、旗三级公路已基本全部绿化,乡与乡之间公路凡是定线也已绿化完成,村与村之间公路是今后绿化重点。全旗527个嘎查村以村旁、宅旁绿化基本成型,但村内重要街道绿化是今后建设的重点。(三)补植补栽工作扎实进行。2002、2003、2004年我旗退耕还林工程共完成79.4万亩,其中退耕22.8万亩,荒地造林56.6万亩,为确保工程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达到要求标准,从去秋、今春、雨季、今秋,各苏木乡镇对三年工程全面进行补植补栽,做到大坑大水认真栽植。确保一次性补植成活。据统计,全旗已完成三年工程补植24万亩。(四)私有林业发展势头强劲。为了提高全社会造林积极性。我们放开了手脚,大力发展私有林业。认真贯彻“谁造谁有,合造共有,谁投资,谁受益”的林业政策。实现了从原先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的根本性转变。坚持以户为主,责、权、利相统一。完善和鼓励各种投资主体,促进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林业聚集。靠利益和市场两个机制,调动广大群众造林积极性。在今春完成的造林面积中,全部都是个体造林和引资造林,即使是集体统一营造的路林和农防林,栽完后有的卖到户,有的是无偿分到户,全部实现了不造无主林。(五)抗旱造林系列技术得到普遍推广。随着大规模性群众造林活动的开展,抗旱造林系列技术越来越成为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在今春的造林生产中,各地普遍坚持适地适树原则,选择好的造林地块,实行先易后难。广泛应用半地下畦田整地、机械开沟、沟内挖穴造林、钻孔造林、座水造林等技术。据统计,今年全旗开沟造林面积达33万亩,钻孔造林2万亩,半地下畦田整地达1万多亩。与此同时,我们严把种苗关口,坚持苗木品种对路,保鲜措施得力,苗木质量要达到规定标准,实行就地育苗,就地用苗,随起随栽,栽后截干,小白龙漫灌,浇后回土,千方百计提高造林抗旱能力。在今年造林完成面积中90%以上面积都浇上了第一遍水。(六)林业产业化发展倍受关注。随着全市“双百万亩”工程的启动,丰产林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一些有见识的农牧民把资金投向林业,投向用材林、甸子地、丘间低地、农防林带、河流两岸都成了投资造林的热点地方。造供孩子念书林、养老林已成了一个新的时尚。一些城镇下岗职工、在岗职工和退休人员也不放过这个发展机会,纷纷到农村买地造林或购买造完的林。外地客商也看到了后旗廉价土地和廉价劳动力资源,也把资金投向林业,特别投向丰产林这块。据统计,今年造林仅外商投资达2000多万元,造林面积达11万多亩,城镇居民投资达300多万元,造林面积3万多亩,引进大型细木工厂1个,林业产业化成为我旗经济发展又一个新的增长点。(七)“二个一”责任制得到了进一步贯彻和落实。坚持对林业生态建设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和实行生态建设“一票”否决制,是加强对林业生态建设工作领导的重要措施。实践证明,也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在今年的林业生产中,各地普遍出现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林业的可喜局面。旗委几大机关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抓林业。并在今春林业生态建设会上进一步强调,林业要是坚持五个一(即在生态建设中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实行“一票”否决制、要有一个好规划、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旗政府与各苏木乡镇领导签订了生态建设5年任期目标责任状,并把每年任务进行详细分解。使林业生态建设各项指标提前早知道,促使各项工作提前落实,保证了一张蓝图绘到底。市局下乡包点干部,深入第一线,与广大群众同甘苦、共奋战。旗里包乡技术人员亲临现场,严把质量关,形成了各苏木乡镇主要领导亲自抓,技术人员现场抓,齐抓共管的好形势,有力地促进了林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八)林业自身建设得到了加强按照两个《决定》的要求和市局统一部署,完成了乡级林业工作站的垂直管理。成立了旗级森林防火办公室,并作为常设机构。在全旗共同努力下,全年未有大小森林火灾发生。今年共开设防火道200千米,召开防火会2次,组织大型宣传3回。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成果稳定,几年来未发生大面积森林病虫害,尤其是松毛虫大发生已得到了有效遏制。林业公安执法办案进一步规范,全年共查处各种毁林案件388起,挽回经济损失50万元。在资金紧缺的条件下,我局多方筹措资金,完成林业办公楼建设,改善了办公条件。二、存在的问题我旗的林业生态建设虽然取得一些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急待解决的问题。(一)农田防护林建设进地难。在今春农田防护林建设中,由于土地都承包到户,出现了农田防护林建设进地难问题,影响了正常施工和农防林规划设计。(二)速生丰产林建设应尽快出台一些相关政策和技术标准。林业产业化建设目前看主体是以速生丰产林建设为主商品林基地建设。现在农村和城镇造林积极性都很高,我们要尽快出台一些相关政策,出台相应技术标准,包括栽植模式、品种选择、经营措施、采伐年限,以满足丰产林建设的需要。(三)造林质量需进一步提高。在今年造林中总体质量是比较好的,个别地区只注重完成下达造林指标,重视面积数量,但是具体造林中,粗植滥造、苗木不假植、造林不开沟、精品地块不浇水、造林成活率低、精品不精现象也时有发生,影响了造林成果。(四)重造轻管、重乔轻灌思想仍较严重今年各地群众干部普遍存在栽完树就不再进行管理的重造轻管思想。不抚育、不浇水、牲畜在造林地散放毁林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严重影响造成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在灌木造林上,今年完成的45.1万亩中仅有8万亩灌木,占总造林面积的17.7%。各地造林仍以乔木(杨树)为主,不管立地条件如何,地下水位高低,全部上杨树,人为造成造林成活率低现象的发生。(五)苗木生产滑坡较大由于受今年苗木滞销及粮价上涨等因素影响。今年育苗面积出现较大滑坡,影响今秋和明春的造林生产。三、2005年工作安排2005年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我旗继续实施,林业生态建设任务仍然十分繁重,为实现2005年全旗林业生态建设新跨跃,我们要突出做好以下工作:(一)工作思路按照全旗四大战略,2005年林业生态建设思路是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线,以调整林种树种结构为切入点,把生态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与扶贫开发,与农牧民脱贫致富,与产业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生态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同步协调发展;以抗旱造林为中心,推广抗旱造林新技术,切实提高造林“两率”;以深化林业机制改革为动力,大力发展私有林业,因地制宜地发展林业优势产业;以禁垦禁牧围封育林育草为手段,切实保护建设成果,实现林业生态建设新跨越。总体工作目标是:2005年,全年计划完成人工造林40万亩,合格面积31万亩,其中营造速生丰产林3万亩,农防林1万亩,封山育林20万亩。育苗完成5000亩,绿色通道工程完成500公里,完成100个村屯绿化达标建设。(二)工作要点围绕总体工作思路和必保总体目标的实现,2005年的工作要点是紧紧围绕一个中心,突出四大工程,抓好五个基地,做好六项工作。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就是紧紧围绕退耕还林工程这个中心。退耕还林工程仍然是我旗年年生态建设的骨干工程。我们将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以工程为依托,抓好牧业比重较大苏木乡镇的灌草型饲料基地建设,东片、南片农防林兼用材林网格建设,中片乡土树种山杏、桑树、枸杞经济林基地建设,引草入林,引药入林。以宜林荒地造林工程为切入点,将工程的资金优势和个人的造管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工程招标造林、大户造林、招商引资造林。在荒地造林管理上将采取以造林成活和保存兑现荒地种苗补助款的机制,确保造林达到国家验收标准。突出四大工程一是突出退耕还林工程和“三北”四期工程,我们积极争取国家在这两个大工程上对我旗有更多投入,按国家要求努力保质保量完成。并抓好上报的国家农业开发项目和小型薪炭林项目立项和实施工作。二是突出“双百万亩”精品群工程。主要以“304”线敖古斯台、巴胡塔、伊胡塔、甘镇历年原有“5820”工程为依托,按照“双百万亩”工程要求,进一步规划扩建完善穿线,采取多种治理模式、措施,形成“304”线十万亩以上各具特色的精品群工程。以浩坦、海力吐、金宝屯、公河来、额莫勒、双胜、向阳等十二个乡镇场为重点,按照“双百万亩”丰产林要求,规划总面积600万亩,计划造林面积100万亩,利用5年左右时间进行大网格和小网格防护林相结合,将原有的防护林贯穿起来,形成规模,成为我旗最大防护林、用材林精品群基地。三是突出全旗以公路林为主线的林业生态框架工程。以绿色通道建设为切入点,以贯通全旗南北的“304”线及贯通东西的“203”线、“303”线、甘金南线、北线,巴胡塔--阿古拉、通库公路、通查线为轴线,打破乡村界限,向两侧延伸,建设宽幅生态主穿带工程。主穿带内体现治理多样性,宜封则封,宜造则造,宜飞则飞,宜退则退,集中连片,规模治理,分步实施,形成贯穿全旗的8条宽幅绿色屏障。四是突出天然林草和湿地保护区建设工程。以原有封育、飞播区为重点,建档立卡,树立碑界。以吉尔嘎郎、巴雅斯古楞天然红刺榆分布带,乌兰敖道山杏封育区,阿古拉双合山草原生态风景区,茂道吐至乌兰敖道两侧榆树分布区等天然林草植被较好的`地区为重点,设立禁垦禁牧禁伐区,采取封造结合的方式,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通过自然恢复,辅以人工补种、补栽措施,尽快恢复天然林草植被。对巴胡塔--阿古拉--金宝屯一线长200公里、宽3公里湿地划为保护区进行重点保护。抓好五大基地一是抓好优质灌草型饲料基地。围绕退耕还林工程,结合养畜大户,抓好种灌种草。以“304”线以西,甘金北线以北的牧业比重较大的苏木乡镇为重点,围绕着养畜大户,以畜定草,大力发展种灌种草,林间种草,建设优质灌草型牧场及饲草料基地,实现生态建设与高效畜牧业的有机结合。人工种草尽量结合畜牧工程进行。二是抓好灌木经济林基地。以乡土灌木树种山杏、桑树、枸杞等为重点,以退耕还林工程为依托,以建设山杏园、桑树园、枸杞园等形式全旗建设好5万亩灌木经济林基地,逐年增加,形成产业。三是抓好林药间作基地。2005年全旗计划抓好1万亩林药间作典型,主要在退耕地内推广,以南片、东片、中片苏木乡镇为主,使退耕地发挥更大效益,退耕户受益,避免今后退耕地内种植一年生作物。四是抓好速生丰产林基地。全旗以向阳、双胜、浩坦、查日苏等东南部平原区苏木乡镇为重点,结合农防林、路防林建设,大力营造新品种速生丰产林,使其形成全旗商品林基地,缓解西北部林木采伐压力,2005年计划建设3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五是抓好种苗基地,以国营林场圃及育苗大户为主,抓一批以培育乡土耐旱树种为主的育苗典型,树种主要以红刺榆、五角枫、胡枝子等乡土耐旱树种为主,形成基地,解决我旗长期以来造林以杨树为主,成活率低的问题,提高生态建设质量和效益。做好六项工作一是做好组织考核工作。对全旗生态建设继续严格实行领导任期目标责任“一票否决”制度,年初将造林、围封、飞播、育苗、生态经济圈等指标下达给苏木乡镇,作为年度计划任务和考核指标。林业生产结束后,对各苏木乡镇的生态建设工作进行全面验收,根据验收结果,按照规定兑现奖惩,形成激励机制。二是做好工程质量督查和科技服务工作。为切实提高工程建设质量,我们将组织林业技术员和乡镇干部队伍深入造林第一线,包乡包村包地块,指导林业生产,严把施工的各环节关。在造林前,对技术人员和造林大户进行层层培训,要求各地在生产中严格执行造林技术规程和作业设计,没有规划设计不准造林,技术责任不落实不准造林,不整地不浇水不准造林,苗木不具备“两证一签”不准造林,没落实抚育管护责任不准造林。推行浇水造林,推广覆膜造林,大坑大水,掐头定干,容器苗造林等系列抗旱造林技术;对没有水源条件的地区组织群众利用抗旱桶拉水造林。要按照造林成果兑现种苗补助资金。三是做好政策兑现工作。退耕还林工程验收和补助政策的兑现,是群众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我们的工作重点,为把好检查验收关,政府组织纪检、林业、财政、经管、粮食等部门按照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检查验收办法》相关规定,逐乡村、逐地块、逐户进行检查验收,并由农户进行签字确认,并公示。填写《退耕还林验收证》,苏木乡镇依据《验收证》和《退耕还林合同书》填写核发《退耕还林证》,做为退耕户兑现钱粮相关政策的依据,在发放钱粮补助时,根据国家和自治区退耕还林相关政策,将种苗造林补助费、钱粮补助足额发放到退耕户手中,取信民众,杜绝乡镇嘎查集中领取钱粮和搭车收费。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处理,避免越级上访。四是做好补植补造工作。造林补植是提高造林质量和成果极为重要一环。长期以来,未引起我们足够重视,致使一些造林地由于补植没有跟上而失败。今后,凡是当年的造林未达到验收标准的,要在雨季和秋季进行补栽上。当年补栽不完的,第二年春季也要补栽上。要采用大坑大水保成活办法,做到一次补栽成功。这要作为林业生态建设的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来,要常抓不懈。2005年,要对前两年退耕还林进行全面补植。五是做好项目内业管理工作。根据《国家林业重点工程档案管理办法》和退耕工程的要求,进一步对2002年-2004年的退耕资料进行了搜集立卷,专门设立退耕档案室,由专人负责管理。为退耕户兑现钱粮补助,保护退耕户合法权益,确保管理工作正常有序开展,提供了完备的档案资料。对验收合格的退耕地块及时办理土地使用变更手续,核发林权证,依法实施资料管理,做到树定根、林定权、人定心,为退耕还林工程实现“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最终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六是做好管护工作。加强对现有森林和新造幼林的管护工作。严格各项管理制度,加大《森林法》、《防沙治沙法》、《退耕还林条例》宣传和执法力度。严格制止乱征乱占林地,严格制止乱砍乱伐,毁林开荒和盗伐林木,杜绝牲畜毁林现象。杜绝大小森林火灾发生,杜绝森林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要加强林业公安队伍的自身建设,使行政管理行为和行政执法行为更加规范化,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切实做到依法治林和依法兴林。要坚持舍饲禁牧制度。2004年已经胜利过去,新的一年即将到来,在新的一年里,我们一定再鼓干劲,开拓创新,为实现我旗林业新跨跃而努力工作。

推进林业生态建设调研报告

建设××××,大力发展林业是市委、市政府根据××建设世界级城市目标,把××作为××21世纪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而提出的明确要求。为此自起,我县大力推进林业建设,02-我县共造林18万亩,其中公益林11万亩,经济林7万亩,全县林地面积近36万亩,森林覆盖率预计为17%。在经历了林业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后,从起,全市林业建设从“重建向重管”方向转变,不再进行大面积租地造林,因此我县林业建设将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如何解决当前林业建设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找准林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将生态和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林业建设的困难和问题。

1、林业资金短缺。

02-06年,我县公益林建设面积在11万亩左右,需建设资金约8.4亿元,土地流转及养护费约0.3亿元(不包括社会化造林),目前市到位资金约4.7亿元,缺额约4亿元。再加上03-我县经济林建设面积近7万亩,超计划3万多亩,缺额资金约0.3亿元。其他如森林测报、防火等经费还远远达不到要求。由于林业资金短缺数额巨大,给我县林业建设和管理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一是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拖欠农民工工资、苗商资金现象严重。二是土地流转费不能及时发放,农民反映强烈。特别是一些社会化造林企业,运作困难,由其承担的土地流转费不能支付,社会稳定难以保证。三是养护、森防及防火经费得不到保证,缺少必需的植保机械、防火设备、农药等,森林病虫害、火警隐患多,影响林地正常生长。

2、宏观政策制约。

这几年实施××建设,大力推进林业发展,使我县林业资源迅速增长,生态环境大大改善,曾吸引了岛外很多企业来崇投资。很多投资者是冲着当初市有关林业开发政策(如以房养林、以林养林、以项目养林等)和××林业规划目标来投资造林的。目前国家对土地实行严格保护政策,在林地内开发房产基本无望;07年起不再进行大规模造林,使原本以林养林的打算也落空;受管理用房的限制,在林地内搞的休闲旅游项目,不能满足旅游者吃、住、娱乐的需求,对游客缺乏吸引力而难以维持。由于政府政策缺乏指导性和连续性,目前许多投资者投资无回报,难以继续经营,均有退出的想法。

3、间挖苗木无出路。

我县三岛总体规划已批准实施,规划中林业有明确的建设目标,按我县17%的森林覆盖率远远低于规划目标。但目前按照市林业发展思路,××将不再进行大规模生态林建设,使已建生态林面临着严峻的间挖压力,今后如何解决间挖苗木出路、如何科学利用间挖苗木,如何保持生态林健康持续发展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4、失地农民安置问题。

由于我县大量租用农民土地进行造林,失地农民的就业和保障问题十分突出。农民土地流转后,他们必然要求政府给予就业等相关政策来保障生活。而我县就业机会少,仅仅依靠“万人就业项目”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可谓杯水车薪,大部分失地农民还是难以安排,不能彻底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虽然我县出台了土地流转补偿标准,但随着物价上涨,以目前564元/亩的土地流转费很难维持农民的基本生活,因此土地流转费上调也成必然趋势。政府要马上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妥善解决失地农民保障问题。

二、林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今后我县林业发展要实现“三个转变”、寻找“四条出路”:

三个转变:一是实现大面积租地造林向经济林、四旁植树和庭院经济的转变;二是实现由政府管理向市场化运作的转变。三是实现林业公益型向经济型的转变。

四条出路:一是寻找经济林建设的发展之路。今后经济林建设应改变过去发展盲目、种植面广、分布零星的`情况,要有一定规划,集中财力,建设一批标准化果林基地,形成规模和区域优势。政府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二是寻找已建生态林的发展之路。目前我县生态林建设投资大,养护管理任务重,财政负担困难。为充分利用和盘活现有林业资源,有效减轻政府负担,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突破现有政策瓶颈,结合国家林权制度改革,逐步放开公益林经营权限,制定市场化运作机制,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公益林开发建设。三是寻找今后生态林的发展之路。今后生态林建设应改变过去土地流转到那里,建设到那里的做法,严格按照××总体规划实施,结合××生态项目建设,配套实施绿化建设,这样就不会与开发项目及其他基础实施建设相冲突,真正做到种一块绿一块。同时抓住市林业补贴政策的契机,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加大四旁植树和庭院绿化建设,美化绿化家园。四是寻找林下经济发展之路。今后要进一步利用现有林地资源,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寻找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点,为我县林业增效、农民致富探索一条新途经。

推进林业生态建设调研报告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林业建设放到重要位置,同时把兴林之计、富民之策作为重要地位,在抓好实施通道绿化、交通沿线绿化、镇村绿化、环城绿化作为大造林绿化工程,提出建设生态的战略目标,通过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创新营造林机制、经济林产业富民、强化资源管护的四大战略,整体推动绿色林业建设进程。目前,全县有林地面积达到4306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83%,林木绿化率达到81.4%。

(一)退耕还林工程。xx年开始试点,xx年全面实施,各级党委、政府把退耕还林作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切入点,明确把退耕还林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作为检验各级领导班子是否具有战斗力的试金石,退不下坡耕地就退官退位。截至xx年底,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2万亩,封山育林29293公顷。

(二)天然林保护工程。xx年启动后,进一步加强管护工作,建立森林管护站20处,竖立护林宣传标语30个、小型固定标志牌117块,配备专职护林员108人;累计完成封山育林29293公顷,为4个国有林场的1180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社会统筹,使天然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恢复和发展。

(三)四大造林绿化工程。两年来,全县累计完成重点通道绿化648公里,补栽路段148.9公里,植树483万株,在出县际交界处,高标准建设绿化树120公里,绿化面积2100亩;完成交通沿线绿化1900亩,环城绿化1200亩,村屯绿化82个,渠系校院绿化101个。

二、林业建设主要做法与特点。

xx年以来,**县采取超常规举措,高起点定位,高标准投资,高质量施工,相继实施了四大林业重点工程,推动**林业建设步入了快车道,成为**林业史上发展最快、投入最多、质量最好的时期。

推进城镇化调研报告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了关于推进城镇化。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己成为我县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近期,本人就我县城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城镇化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

我县现有城镇21个城镇建成总面积46平方公里,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建设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发展原则,抓规划铸特色,抓建管提品位,抓经营保投入,抓产业强后劲,城镇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李渡、文港、温圳等先后获得全国重点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等荣誉称号,呈现出速度快、特色显、后劲足的良好态势。速度快。始终坚持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非农化,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县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增速比全省快0.27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9个百分点。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彰显个性,形成了以酒著称的李渡、以笔扬名的文港等一批极具特色的名镇。

1、城镇缺乏聚集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自来水普及率不高,断头路多;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低,南部乡镇和北部乡镇发展不平衡。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大多特色不鲜明,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产业缺乏拉动力。近年来,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县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七个一”支柱产业,但受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品牌不响、实力不强、行业恶性竞争等因素影响,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无法形成真正特色工业主导产业,不能有效带动相关一、三产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同时,城镇产业用地布局分散,各类性质用地区别不明显,工业用地偏少,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服务需求,影响到第三产业发展。

3、规划缺乏制约力。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规划编制资金短缺,规划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进,缺乏协调统一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城镇间、城乡间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趋同、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效应。一些城镇规划约束力弱,建设随意性大,市场寄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线型排列,形成只见新街、不见新镇的现象。建筑形体空间缺乏艺术效果,风貌趋同的问题比较突出。

4、政策缺乏推动力。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没能适时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一是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现象普遍。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享受到城镇就业人员在就业、创业上的优惠政策,没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三是现行的土地制度制约,不少农民认为“土地是最牢靠的保障线”,不愿放弃拥有的土地经营权,导致了征地难,影响了城镇建设。

根据调研分析,经过深入思考,我认为,××城镇化应遵循的总体思路是:发挥县城和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县城为核心,按照“中心隆起、沿线组团、错位发展”的原则,通过中心城市到重点镇的聚集效应的逐级传导,递次推进,最终形成中心牵动、轴线辐射、城乡一体的城镇群、产业带、经济圈,形成县城、中心镇、集镇链接配套、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为加速××崛起构建重要载体,为突现追赶跨越提供发展动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四个坚持”:

1、坚持规划先行,把城镇起点做“高”

一要大气做总规。高起点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要按照“生态环境优、山水特色明、文化品位高、现代气息浓、带动能力强”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动,深化规划的统筹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编制出功能明确、错位发展的县城、重点镇、一般镇和集镇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统筹解决资源重复和分散配置问题,实现城乡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同时,要倡导“阳光规划”,扩大公众参与范围,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

二要精细编详规。抓紧制定产业布局、交通路网、修编土地总体利用和基本农田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并搞好各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在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做好建设用地控制性详规,着重加强对城镇新区、重要地段、重点组团的详细规划和设计工作,把能看得准的先做了,看不准的先放着,给后人留下空间。同时,要做好水电气、通讯、环保、防洪、绿化、防震减灾、历史文化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适应××大建设大发展的需要。

三要严格抓落实。规划向来有“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的说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发展的引领和调控作用,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坚决克服规划与建设“两张皮”的现象,决不能让规划成为“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必须维护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严格落实“一书两证”制定,对未办理“一书两证”的违法建设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使规划与建设无缝对接。建立城镇规划联合执法机制,整合城建、城管、国土等部门的力量,成立规划巡查大队,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日常巡查工作,做到关口前移、源头管理,分片包干、每日上报,把各类违反城镇规划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2、坚持突出重点,把城镇规模做“大”

一要铺好路网拉框架。路网是城镇的骨架与血脉,影响着城镇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引领着城镇发展的方向与框架。首先,要强攻主动脉。重点建好新区骨干道路,畅通新老城区资源流通,拉近主副中心的空间距离,拉开城镇发展框架。其次,要打通断头路。结合组团开发与老城改造,打通断头路、丁字路,健全微循环,完善城区路网,使城区道路真正形成环状循环、连贯顺畅。

二要建好基地育亮点。坚持做大城镇规模与做强城镇实力相结合,根据总体规划,按照“规划先行、产业支撑、设施配套、打造亮点”的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加快推进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吸引农民进城务工,把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成城镇的发展新区,农民进城的就业区。

三要统筹建设强承载。加快推进老城改造,依托现有建设格局,着重改善交通状况,扩大绿地面积,改善人居环境,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加速“城中村”改造,统筹城乡资源,盘活存量资产,推动城镇发展。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统筹城镇供水、供电、供气、污水管网等公共设施对接,加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殡仪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尽快启动“村村通公交”,加快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

3、坚持产业支撑,把城镇实力做“强”

一要搞好产业布局。根据区域经济特色,突出城镇产业功能,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产业体系建设。按照“统一布局、分工协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错位发展、集群集聚,统筹发展、互利共赢”的指导思想,由有关部门启动产业一体化编制工作,统筹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划分各自重点发展产业,明确产业定位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尽量避免产业发展重复投资现象;各乡镇根据“三大圈层”发展规划,加快修订和完善本地的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认真做好园区工业布局规划,加强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项目向园区集聚,关联产业向龙头企业集聚,大项目、大企业向园区集结,走项目产业集聚之路,加快工业强县进程,实现产业对城镇发展的支撑。

二要培育优势产业。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坚持招商引资与发挥能人优势相结合、与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相结合、与培植新兴产业相结合、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推进重大基础设施相结合、与争资立项相结合,着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产业集聚发展,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三要壮大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是城镇功能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志。要根据国家《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精神,城镇新区建设要充分考虑服务业发展的需要,规划确定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出台具体配套政策,推动服务业加速发展。加强商业网点规划管理,建设培育商品交易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配送、新型商贸业态、大型购物中心和电子商务。加快旅游观光、生态农业、休闲娱乐场所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加快旅游业发展。

4、坚持改革创新,把城市机制做“活”

一要加快投融资机制改革。资金匮乏是制约××建设的“瓶颈”,仅靠财政投入远远不够,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融资力度。首先,实施多元化、多渠道战略,用好、用活、用足“四块钱”:即招商引资、引进外面钱,争取国债和省市项目资金、争来上面钱,盘活资产、激活闲置钱,启动民资、聚集零散钱。其次,按照“土地支撑融资、融资支撑建设、建设支撑发展”的原则,善于经营土地,建立有形市场,真正形成“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第三,按照“适度举债,加快建设”的原则,进一步整合资产,打捆包装新项目,继续争取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同时按市场化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将供水、供气、公交、污水处理、市政管网、城市路桥、公共广场等项目建设推向市场,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及外资参与建设经营,形成多元化主体结构,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二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一是改革户籍制度。实行全县城乡户口管理一体化,在一定范围内试点,逐步取消二元制户口管理模式。继续放宽户口迁移限制,积极为城乡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创造有利条件,鼓励高素质人才进城镇经商落户,共同繁荣城乡经济,推进城镇发展。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优化配置职业教育资源,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打造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基地。实行城乡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推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对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积极创造条件,使新落户居民在子女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原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三是改革土地使用制度。要在依法、自愿、有偿、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允许集体土地使用权在经过批准以后进行出租、转租、置换、作价入股(或出资)等形式有序流转。按照“社会保障换承包地、住房补助换宅基地”的思路,采取置换或回购退出宅基地,实施“新居工程”、享受廉租住房、自主购房补贴等办法,鼓励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流转承包地”,进入城镇或农村新型社区居住。让有能力、有知识、有头脑、高素质的农民规模经营土地,使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实现农业规模经济、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

三要加快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城镇建设的高标准,来源于高起点的规划建设和高效率的管理。要尽快建立健全城镇的执法管理机构,充实管理队伍,建立起正常的管理秩序。明确乡镇政府的城镇管理主体地位,尽快协调解决好“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健全和完善与城镇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管理机构,实施综合管理、统一执法。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聘请经济实力较强,管理经验丰富的物业管理公司参与小城镇的管理。总之,要按城镇的标准,积极探索城镇管理的有效模式,加强城镇的净化、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不断提高我县城镇化水平。

山西省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2019年城镇化率51.26%。全省有11个设区城市,11个县级市,85个县,1196个乡镇,28163个行政村。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党的xx大报告要求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如何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是摆在各地政府面前的主要任务。

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作,把市域城镇化作为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四大战略之一,明确提出要以“提速、提质”为主题,着力构建“一核一圈三群”城镇化空间格局。全省上下高度重视城镇化推进工作,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全省现有园林城镇39个,其中国家级15个,晋城市荣获国际花园城市称号,长治市建成全省规模最大的园林城镇群,城镇人居环境发生了明显改变。

1.城乡规划体系不断完善。

到目前为止,山西已编制了太原都市区、太原都市圈、晋北、晋南、晋东南城镇群等规划。编制了大同都市区、长治上党城镇群、临汾都市区、阳泉、朔州东部新区、离柳中、忻定原、盐临夏、晋城“一城两翼”等城镇组群规划。完成了22个城市、85个县城及363个小城镇的总体规划。大部分市、县编制了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市政公用设施专项规划。基本形成了以城镇体系规划、城镇群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和村镇规划等组成的城乡规划体系。

2.城镇组群建设初见成效。

以“一核一圈三群”的空间布局为基础,统筹城镇发展、人口集聚、产业集群和区域基础设施布局。太原都市区、大同都市区、临汾百里汾河城镇带、孝汾平介灵城镇组群等一体化发展步伐逐步加快,长治上党城镇群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3.城镇新区建设步伐加快。

太原汾东商务区、晋阳湖区建设全面启动,大同御东新区、以山西高校新校区为依托的晋中北部新城、阳泉生态新区等轮廓初现,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功能明显提升。去年新批准设立开发区1个,扩区2个,正在申请办理设立和扩区的8个,为城镇发展和产业集聚提供了新的空间。

2019年,全省城镇人口超过50%的有5个市:太原、阳泉、大同、晋城、朔州(2019年有4个)。在全省11个市中,居前三位的是太原市(83.76%)、阳泉市(63.04%)、大同市(57.95%);后三位的为运城市(41.41%)、忻州市(41.43%)、吕梁市(41.61%)。城镇化率排第1位和第11位的差距由2019年的43.84个百分点缩小为42.35个百分点,区域间城镇化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

1.城镇化水平低,城镇规模小。

2019年,山西城镇化率51.2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4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7位。虽然太原城市群进入国家战略层面,但其发育程度和规模均落后于中原经济区、武汉大都市圈、长株潭、关中城镇群等中西部城镇群。全省22个设市城市平均人口40.7万,低于全国平均数13.1万人,县城平均人口6.69万,低于全国平均数2.12万人,一般建制镇平均人口不足6000人,其中3000人以下的镇近200个。

2.煤炭资源型城镇数量多。

全省22个设市城市中有11个资源型城市,其中8个为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这些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化和初级化突出,城镇职能体系不健全,城镇之间及区域联系薄弱。资源型产业开发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土地塌陷、水资源漏失、环境污染等的问题,对城市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

3.城乡人居环境有待改善。

全省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0.4%,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不足全国的1/7。22个城市、70个县城缺水,占市、县总数的87%。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截至目前,全省县(市)建成垃圾无害化处理厂的48个,占总数的50%,绝大多数乡镇没有垃圾中转站、村没有保洁员,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仍较突出。

虽然近几年出台了一些解决户籍、土地、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但没有形成配套完善的政策体系,形不成整体效应。居住在全省城镇的1842万人口中,有近650万没有取得城镇居民户籍,占城镇人口总数的34.9%,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的难度仍然较大。

“一核”即由太原市区、晋中市区、清徐县城、阳曲县城构成的太原都市区,是全省城镇体系的组织核心,经济转型发展的增长极核。规划2019年都市区城镇人口达到465万。

“一圈”即太原都市圈,是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太原都市圈城镇密集区为主体,辐射阳泉、忻定原、离柳中城镇组群的都市圈。包括太原、晋中、吕梁、阳泉、忻州5市的30个县(市、区)。

“三群”即以大同、朔州为核心的晋北城镇群,包括大同市、朔州市的10个县、区;以临汾、运城为核心的晋南城镇群,包括运城市、临汾市的16个县、市、区;以长治、晋城为核心的晋东南城镇群,包括长治市、晋城市的12个县、市、区。三个城镇群是山西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省域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区域。

1.加快构建太原都市圈。

把太原都市圈构建作为全省推进城镇化的重中之重。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主体,阳泉、忻定原、离柳中为外围组群,加快建设以高速公路和快速轨道交通为主的都市圈现代交通体系;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积极发展现代物流和服务业;合理整合旅游资源,完善旅游服务体系;统筹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加强生态建设,形成有机融合的交通圈、经济圈、旅游圈和生态圈。

2.着力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

全力支持太原率先发展,以太原晋中共建区和太榆科技创新城为切入点,统一规划,协调功能,整合空间,对接基础设施,推进太原晋中同城化发展,共同构建辐射带动能力强大的省域中心。加快大同、朔州、忻州、阳泉、吕梁、长治、晋城、临汾、运城等城市发展,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功能。推进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城镇组群构建,拓展发展空间,提升综合实力,带动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3.积极实施“大县城”战略。

把县城和县级市作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完善功能、塑造特色。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引导产业向县城和县级市中心城区集中。煤矿沉陷区治理、工矿棚户区改造及新建煤矿的生活区要尽量在县城和县级市中心城区安排。搞好环境综合整治,彻底改变“脏、乱、差”的形象,改善人居环境。通过“大县城”建设,培育一批新的中小城市,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4.大力推进“百镇建设工程”

重点扶持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建制镇率先发展。以项目为依托建设城镇新区,按照市政标准建设和改造提升道路、供排水、供气、垃圾收集转运等设施和公园绿地,进一步完善社会服务等公共设施,对镇容镇貌进行综合整治,建设现代化新市镇,使其成为服务“三农”的中心、小城镇建设的样板。省有关部门对重点镇的街巷硬化、供水、供电设施、文体活动场所、中小学、卫生院及绿化建设等在资金和项目上给予倾斜;对部分重点镇赋予一定的县级行政审批、执法、管理等权限和建立镇级财政,增强其自身发展能力。

按照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市场体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管理体制“六个一体化”的模式,逐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和农村新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化经营集中、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大中城市郊区要率先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城乡一体的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网络;整合农村居民点,建设新市镇和农村新社区;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土地规模化经营,走集约、集聚式发展的城郊型城镇化道路。

山西在推进城镇化和城乡统筹过程中,各地从区情出发,努力创新体制机制,形成了一批因地制宜、特色鲜明的成功案例。诸如:太原市实施数字城管联动城乡清洁,全面创建宜居城市。太原市以城乡清洁和数字城管工程为抓手,大力提高城乡人居环境和管理水平,城镇化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大同市按照一轴双城的城市格局,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大同市按照“一轴双城”的城市格局,统筹推进古城保护和新区建设,城市框架不断拉大,新旧两利,古今兼顾的特色城市已初步建成。介休市三位一体,推进新型城镇化。“”以来,介休市以城区和义安一体化发展为重点,实施“中心城区—重点镇—中心村”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城镇化战略,探索出一条介休城镇化发展新路。孝义市实施“1420”工程,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孝义市按照“中心城市、中心集镇、社区化中心村”三个层面梯次推进,启动实施了以主城区为龙头、4个特色中心镇为支点、20个社区化中心村和小集镇为辐射的“1420”工程,大力推进了特色城镇化建设。

长治市积极推进上党城镇群建设,构建“一核双圈”发展框架,大力推进城镇化的经验拟在我国中西部地区推广。

长治市在推进上党城镇群建设的过程中,先行先试,大胆突破,其成功经验:一是项目引领,助推上党城镇群基础建设。二是政策创新,助力上党城镇群快速发展。

在推进户籍和人口迁移体制改革方面,国家要尽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居住证制度,以举家迁徙的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以就业年限或居住年限或社保参与年限为基准,加快放开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中城市和特大城市落户限制,引导和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定居,有效提高我国城市化进程。建议由国家制定城乡一体的居住证制度,由各地制定实施细则和具体执行准则加以落实。

随着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原有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农村人口在医疗、教育、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支出也应该做相应的调整,在流入地和流出地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应建立相应的财政转移支付调整和衔接机制,以便地方的财权和事权相对应。因此需要进行全国财政转移支付衔接的制度设计,国家和有关部门要合理界定不同层级政府的公共支出责任,调整以户籍人口为基础的资源分配关系为常住人口为基础的公共资源分配,实现资源的公平和合理配置,以保证流入地政府有相应的资源支撑农民市民化的公共支出。

我国目前统计的城镇化率中包括了城镇半年以上常住人口,而城镇半年以上常住人口又主要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农民工市民化最关键的问题有两点,一是稳定的就业,二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然而目前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资金缺口很大,当地财政难以解决,因此建议国家尽快构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合理界定不同等级政府的公共支出责任,明确各级政府应承担的比例,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符合条件的进城农民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尽可能缩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

“县乃国之基”。县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它是承接城市产业转移和农村人口转移的“主战场”,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桥头堡”。县城相对于大中城市,农民进城门槛和成本更低,文化认同感更近;相对于其他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更强,投入产出综合效益更高。近年来,中西部县域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已具备了建设小城市的经济基础。建议国家明确提出在中西部地区实施“大县城”发展战略,对部分具备改市条件的县城,适时推进县改市,对具备一定人口规模、地理位置相邻的县进行行政区划调整试点和扩权强县试点,推动其做大做强,以大县城建设为增长点,带动县域经济全面发展。

目前我国各类规划政出多门,互不衔接,甚至相互冲突现象屡见不鲜。城镇规划也不例外,在规划编制和实施中衔接不畅,相互矛盾和不协调问题十分突出,尤其是城镇规划修编变动频繁,加之规划实施监督缺位,导致城镇规划实施变数很大。按照下位规划服从上位规划、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同类规划相互衔接的原则,建议国家建立有效的规划编制和实施协调机制,尽快研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等各类规划在统筹空间发展方面的法律地位;研究出台“多规协调”的指导性文件和相应技术标准,统筹协调好各类规划,以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化建设的龙头引领作用。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