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体育新课标教案(精选18篇)

时间:2023-11-22 15:14:24 作者:ZS文王

教学工作计划是指教师为了完成学校年度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和时间,制定的一份详细的计划。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体育新课标教案

1、学习听信号手膝着地爬行,增强幼儿四肢的肌肉力量。

2、提高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1、能根据信号的变化,变速和变换方向爬行。

2、倒退爬时别碰撞周围的同伴。

1、小鼓一只,哑铃制作的肉骨头若干,供幼儿爬行的大草坪、独木桥若干座。

2、小猫、小鸭、小狗的图片贴在小椅子上为小动物的家,放置于场地四周,小狗头饰一只,录音机、磁带若干。

一、扮演角色,活动身体。

孩子们!老师和你们一起做游戏。你们看这是谁呀?(出示小狗头饰)我做狗妈妈,你们做谁呀?我们小狗听着音乐,活动下身体吧!

(师生跟着音乐一起做准备动作,老师一边念儿歌激起幼儿活动兴趣)今天天气真正好,小狗小狗起的早,穿上漂亮花花衣,跟着妈妈做游戏。点点头,汪汪叫,踢踢腿,蹦蹦跳,发现一根肉骨头,啊呜啊呜吃个饱。摇摇尾巴转个圈,我是聪明的狗宝宝。

二、变换方式朝制定目标爬行。

1、师:宝宝,我们小狗家附近有哪些好朋友?(引导幼儿说出小猫、小兔)。

2、要求幼儿爬动着向小猫、去问好,然后再爬回自己家来。学说短句“小猫你好”

3、要求幼儿爬动着向小兔去问好,引导幼儿学习倒爬,并倒爬着回小狗的家。

(1)先请一个能力强的幼儿示范倒爬。

(2)看看妈妈示范倒爬,提醒幼儿倒爬时不要碰到同伴。

三、练习听信号变换方向爬。

1、出示小鼓,引导幼儿叫出名称。咚咚咚,这是什么?

2、提出游戏要求,“妈妈要小狗听着鼓声来学本领”,。

鼓声“咚咚咚”,小狗就往前爬,鼓声“嗒嗒嗒”小狗就倒退着爬。

3、组织幼儿听鼓声变方向爬。

四、调整活动量,“小狗打滚”。

“宝宝,我们玩累了,打个滚,休息一下,让肚子晒晒太阳,妈妈来帮你们理理毛”。

五、游戏“小狗找肉骨头”。

1、“我们小狗肚子饿了,要去找肉骨头吃。爬过草地和独木桥,游过小河,河对岸的草丛里就有许多肉骨头,看谁最聪明,能找到肉骨头。”

2、全体幼儿按照一定的路线寻找肉骨头,可重复数次,视幼儿的身体状况和情绪而调整。

六、放松活动“小狗洗澡”。

1、小狗宝宝玩累了,出了很多汗,妈妈给你们洗个澡,冲一冲,抖一抖,摇一摇,小狗小狗真快活。

2、全体幼儿“洗完澡”,扮小狗装,汪汪叫着回家。

体育新课标读后感

新课程标准提出新的体育课程理念:全面提高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方面的综合素质,正确把握体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发而有活力的体育课程。

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是在体育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在体育教师的巧妙构思、设计下由学生共同参与,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从而增强体质,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良好的意识品质。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好似一个机械的作业过程,教师在掌控作业流程。在课堂上,没有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互动。

而新课程标准贯彻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形成了学生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五个维度体系,把学生的健康意识、终身意识、全民健身意识和交往合作意识作为重点,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满足学生的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培养,确保人人享受体育的乐趣,皆有所获。这无疑给我们一线的体育教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而适应这一形势和要求,真正充分认识新课程标准,转变教师的观念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当务之急,也是一个先决条件。

新体育课程标准建立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体系,即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和学习水平目标,从而使该课程对学生要求更加具体化、明确化。它改变了以往的课程过于注重技能传授的倾向,而加强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不但要在体能、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等方面有所获益,更要使自己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生活方式,并具有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更加强调课程如何实现培养人的这样一个目标。这无形中对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理念与行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过去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制属中央集权制,实行统一的课程标准和同一的教材,教学大纲和教材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准则,完成了教学大纲的内容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内容偏多、规定过死,选修教材内容所占的比重偏少,在规定的授课时数内很难教完。学校可以根据大纲规定的选材原则置换大纲以外的有效的、有地方特色或学校实行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这对教师来说即是施展个人才华的良好机会和有利条件,又是一个挑战。

新的体育课程要求教师应更加尊重和信任学生主体,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尊重和保证他们的独特思维方式和个体的差异性,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尽量用爱来交换爱,用信任来交换信任,这样才能创设出一种融合、轻松、信任的气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宽松的气氛下,可以使思维活跃,从而能提高教学效果。

新的课程评价更加注重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即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三者)的有机结合,这就要求教师转变原有的评价思想,以此达到鼓励学生敢于承担责任,敢于肯定自我,树立起生活的勇气和自信心。

新课标提出主体性体育教学必须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我想只有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才能主动积极的,心情愉快地进行创造性体育学习和锻炼,主动性才能得到张扬和发展。新课标提出:

1.尊重学生。传统的教育观主张“师道尊严”,教师指挥一切,控制一切,学生只能循规蹈矩,不能越“雷池”一步。要消除师生间这条无形的鸿沟,教师应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把学生视为与自己平等的一员,尊重、欣赏、宽容和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尊重其人格。

2.沟通感情。人与人之间心理相容时,一方的行为就能引起另一方积极地反应;不相容时,一方的行为就会引起另一方的消极反应。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必须尊重“真实”、“接受”、“理解”三原则,表里一致的真情实感是师生情感交流成功的基础。因此,教师要时常进行换位思考,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感受学生的思想、情感,并把这种理解、感受恰当的传导给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是知己、是朋友、是伙伴,这样就会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3.控制情绪。让学生保持愉悦的心境使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前提基础。首先教师不能把自己消极的情绪带进课堂,只有这样才能对课堂上的偶发和突发事件做出冷静的处理;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遇到矛盾时能够冷静地思考,既虚心听取教师的意见,又主动地与教师交换意见。

综上所述,新课标在教学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不断研究教学与计算机的联系发展及运用,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跨世纪人才作贡献。

体育新课标心得体会

通过参加安徽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平台的培训我对体育新的课程标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新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新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是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1)、根据课程目标与内容划分学习领域。

新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自身特点以及国际课程发展的趋势,拓宽了课程学习的内容,将课程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并根据领域目标构建课程的内容体系。

(2)、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划分学习水平。

新课程标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将中小学的学习划分为六级水平。

(3)、根据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要求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

为了确保学习目标的达成和学习评价的可行性,学习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可观察的。在心理健康的社会适应两个学习领域,要求学生在掌握有关知识、技能的同时,强调学生应在运动实践中体验心理感受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使情感、意志方面的学习目标由隐性变为显性,由原则性的要求变为可以观测的行为特征。这既便于学生学习时自我认识和体验,也便于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的观察,判断教学活动的成效,从而有效地保证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实现。

(4)、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加大课程内容的选择性。

教师在制定具体课程实施方案时,可以根据课程的学习目标,从本地、本校实际情况出发,选用适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学生可以根据学校确定的内容范围,选择一两个项目作为学习内容。

(5)、根据课程发展性要求建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促进课程目标实现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新课程标准力求突破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而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并根据这样的原则对教学评价提出相应的建议。新课程标准把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纳入学习成绩评定的范围,并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育健康新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因此,新的体育健康课程标准完全符合国家对教育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体育新课标学习心得

新课标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学校的具体实施,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新课标的实施将对促进和激励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新课标背景下倡导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以目标统领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新课标改变了过去以接受性学习为主、以记忆模仿为主、以书面知识为主和间接经验为主的传统模式,融学习于活动中,寓乐于教育中。学习中,我根据学校现状和教学平台,以及自己的教学水平,学生情况分析,进行了教学的重新定位。以下是这次学习新课标的学习心得。

1、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体育教育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需要出发。根据课改的指导思想,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

2、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体现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

3、教法要求创新,开放和放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采用探究教学、情景教学等、重视学生学法指导。

4、课程是经验。课程不仅仅是现成的教科书,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是师生互动产生的经验。课程不仅仅包括了知识,而且包括了学习者占有和获得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课程知识是在充满生机的社会交往中建构生成的。

1、了解学生。新生入学后,从介绍教师希望达到的目标入手,与学生共同制定课堂常规,然后进行教学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基础,最后确定学习目标。

2、制定教学计划。根据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对照体育与健康水平一——三的标准,确定学年、学期教学目标。例如:球类教学,根据学校的场地器材条件、学生的兴趣等因素,篮球、足球教学计划在第一个学期就完成基本技术教学,达到水平一——三的要求:基本了解熟悉一两项球类运动的技战术。以后的教学以巩固提高为主。

3、初步确定评价方案。根据课改要求,考虑可操作性,初步确定的体育与健康评价方案。例如体育理论考察:学生自己命题,写好答案,填上自评分,教师进行评分。

1、“课堂”的观念变了。

(1)、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在过去,我们常常把教师的课堂行为类比成舞台表演艺术,把课堂当作教师表演的舞台,认为教师只要表演到位就可以了。其实不然,表演可以是无互动、无交往的,而教学必须要借助交往来进行。只有在真正有效的交往与互动中,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内化”了的,增长的能力才是“货真价实”的,养成的情感才是“真真切切”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衡量一堂课的标准不只是在于教师的行为举止是否大方,时间控制是否合理,而更多的在于学生交往、互动的程度、水平;交往、互动的方式与成就。

(2)、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把训练等同于教学,把训练当成课堂中的主要行为,是我们课堂中常有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和个体差异,体育教学需要练习,但更需要兴趣。获得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知识走向学生,一种是学生走向学生。前者是在仔细的“加工”知识的前提下,在课堂上再现知识,以单位时间传授知识为主,后者是在仔细分析学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探求知识,使学生最终成为知识的占有者。

(3)、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本领,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必备的.素质,是时代发展对学生的期盼。我们体育课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更要注意让学生体会体育锻炼的价值,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4)、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示的场所。课堂情景是极为复杂的,从不同的角度,课堂展示的是不同的情景,课堂总处在一种变化的状态,要求教师必须要根据变化的情形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把学生置于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景而动,课堂才能生动,有活力。

2、教学内容选择余地大。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材处理更加机动灵活,便于进行教学。

3、评价方法的改革: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向激励、反馈调整。新课程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评价采用自模评价和常模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的点滴进步。通过实践,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意识明显提高。

4、体育与身体健康相联系。提出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和五个领域的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考虑的更多、更仔细,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形成特长,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课堂上重视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表现出积极、认真,学习效果好。

6、课堂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现在的课堂形式多样,经常有学生讨论、评价、交流,让大家共同提高,教师多是鼓励性语言,学习内容宽泛,学生兴趣和积极性比以前更高。

体育新课标学习心得

本人通过对《体育新课标》的认真学习和积极实施,颇有些感悟与收获。下面将我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共享。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一)、新的课程标准,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体现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

(二)、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性培养,打破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教师关注的不再是教学计划、内容是否完成,学生是否达标,而是把学生的健康意识、交往合作意识作为重点,对于同一教学目标、教材内容,采用新颖独特的教法,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使一些单调枯燥的教材内容,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快乐、愉快、和谐。例如:我在给学生上短跑课时,改变以往的先上途中跑,再上蹲距式起跑的老一套模式,让学生自己选择起跑方法,并在练习中仔细观察、摸索、探究,看哪一种方法起跑最快。结果学生有蹲着的、有爬着的、有站着的哨音一响,同学们迅速冲向终点,欢声、笑声、加油声、鼓舞声响成一片。改变了以往的一听跑就头疼怪现象。同学们在快乐的气氛中很投入的完成了练习,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名人名言。

体育信息动态等,并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小型简易的体育活动器材,定期举办各种体育比赛,使学生受到良好的体育文化熏陶,可对体育兴趣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我校高二(6)班是重点班,学生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但是,大部分学生体育意识淡薄,通过调查我了解到,他们对体育的认识不足,有的同学说:初中我们一直在练习中长跑和立定跳远,就是为了中考,有的同学说:我又不当运动员,学体育干吗?体育课玩玩就行了。针对这些情况,我在高二年级举办了一次体育知识问卷调查,并以作业的形式,每位同学写一篇《我心中的体育课》的小论文。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们提高了认识,他们上体育课的态度有了明显的好转。

三、教师应参与学生的活动和学生共同学习过去我总认为自己是教师,教师就应该有一定的威信,就应该和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课堂上我始终坚持和学生保持距离,学生对我也比较疏远,对我的课也不是很喜欢。学习了新课标后,我体会到教师必须深入到学生中,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与学生多交流、沟通,与学生拉近距离。

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特点,深入到学生中去,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这样,在课堂上创设了一种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学生没有拘束感。在高二的合作跑教学中,让学生自由组合(至少两人,多则不限),采用任何形式的慢跑,结果远远超出我的预想,方法各式各样,有多人的绑腿跑、有两人一组的手拉手侧向跑、有两人面对面的同向跑,千姿白态,学习效果也特别好。这样让学生充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能力和密切配合的团队意识。

四、让游戏进入体育教学的课堂。

我在教学方法上也做了全新的改变,例如一堂800米测试课中,在通常的情况下,学生都不愿意做准备活动,认为做完准备活动后会跑不动,在给她们讲解完做准备活动的必要性后仍不能激起她们的运动热情。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组织大家玩一个植树造林的游戏,游戏方法是:同学们每人相隔34米站在跑道上,排成一条长队,就像一棵棵小白杨,全部转向跑的方向(逆时针)。当听到跑的口令时,最后一名同学绕过每一名同学向前蛇形跑进,待绕过第四名同学后,倒数第二名同学开始跑,依此类推,最先跑完全部小树的同学站在最前面同学前34米处,变成新的小树,依此类推。等到所有同学跑到出发点,也就跑完了400米全程。同样是跑的内容,如果改变一下跑的方式,渗透一点游戏的成分,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好奇、新鲜,产生兴趣,进而很投入地完成练习,达到了学练的目的。

五、注重情感,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学生的情感在学习中特别重要,只有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才能激发他们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在教学过程中,我除了在教法上下功夫,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兴趣以外,还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甚至是细微表情。因为学生的自信心很强,而且容易受到伤害,产生自卑感。为此,我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锻炼的空间,尽量宽容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失误,不轻易否定学生,不挖苦斥责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体育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新课程标准贯彻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满足学生的需要,既让学生喜欢学、乐于学,又让他们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自觉主动地发展体育能力和个性,增强体力和智力,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确保人人皆有所获,充分享受体育的乐趣。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着重围绕《新课程标准》进行改革,走进学生心灵,尊重学生的选择。

总之,新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提高了,体育教师成为课程内容的设计者、创造者,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以新的角色和学生相处,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把选择权让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设想,促进学生自主性和独立性,突出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具备现代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教育的主体和获得知识的主动者,让我们的每一位教师都能够走进学生的心灵,让我们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体育的快乐。

2

页,当前第。

2

1

2

体育新课标读后感

假期,我阅读了《体育新课程标准》以及体育知识的一些书籍颇受很深,合上书仍觉得意犹未尽深有感触,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以前在大学时代中,利用课余时间所看到过课堂教学和体育课程标准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及在大学课堂当中的学习,强调教学的艺术性,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可是更多的流于理论上的说教,让人无法真正了解课堂教学的有关细节的琢磨与把握。在读了这些书籍以后,为我今后体育教学的道路上亮起一盏指航灯,通过对新课程标准以及体育理论知识的解读,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以下就自己所读的关于教学的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新课程突破了以往以竞技项目为主的内容体系,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确立了课程内容框架,从而极大地拓宽了体育课程的内容范畴。因此,选择新课程教学内容,要树立“大体育”观念,既考虑体育与健康课本身的教学内容,又思考体育与健康同各种教育因素的有效衔接,从“动育、心育、食育、劳育”等方面整体谋划,科学设计。“动育”,即运动技能教育。包含着对学生运动兴趣、爱好、习惯、体育道德的培养和运动技术水平的训练,是体育与健康课的主体内容;“心育”,即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整合是对体育认识的一次飞跃,心理健康教育肩负着学生健康知识的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和乐观、进取、开朗、豁达的心态的形成等重要任务;“食育”,即饮食科学教育。人体的许多疾病都是“吃”出来的,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必须从关注饮食开始,因此,提高学生的食品卫生和安全意识,培养科学的营养结构知识和饮食习惯,是体育与健康课的基本内容;“劳育”,即劳动教育。它既是一门专门的课程,同时也是体育与健康的重要组成部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劳动或自我服务性劳动,可以达到以劳健体、以劳益心的目的,对于增强学生体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都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都知道,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自觉、愉快的学习,即是兴趣学习。且近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推动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各科教学高度重视激励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必能大大提高。《新课程标准》加大了学生对运动技能学习的自主选择性,减少了运动技能难度,淡化了竞技,突出了健身,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他所喜欢的运动项目,从这个意义上看,学生可能什么都学的时间会咸少了。但对他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技能掌握却有很大的帮助,形成自己的运动爱好和专长,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求。

所以,我们在选择教材内容时既要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又不能一味地放得过开,要把握好自主选择的尺度。如果教材内容完全由学生自由选择,不仅会造成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而且会给老师的指导带来很大的困难和不便。因此,老师应根据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经验、兴趣爱好以及学校的具体实际情况等因素来确定教材的选择范围,让学生的学习既有目的性,又有选择性。

主动参与是指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能够自觉并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例如参与游戏、学习讨论及小组竞赛等。当今的体育教学评价就把能否主动参与活动作为重点评价内容。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参与方式更多是以体育游戏活动为主,重在培养孩子们的兴趣,集中注意力。

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参与应该是外显的“动”和内在的“动”的相结合。即使将主动参与教学模式简单地理解为外显的“动”,并以此来替代传统教学中被动接受的“静”,那么,对当今体育教学改革依然处于肤浅的思维上。只有真正引发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体育课堂学习,全身心地投入体育活动,既要有情感参与,又要有行为参与,还必须有思维参与。

所以,在体育课堂上广泛地开展探讨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感受了成功的体验,获得健身的经验,这才是值得提倡和肯定的探索合作学习。

总之,体育课程标准给学校体育教学带来了一场革新,无论是教材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框架结构,它将更有利于实现体育的社会功能,体现体育育人的价值。

体育新课标心得体会

在“体教融合”与“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不仅是对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成果的高度概括,更对我国未来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发展指明了清晰的方向。《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围绕课程目标设置了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和跨学科主题学习五类课程内容。并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运动技能形成规律以及体育学习规律,对不同阶段设定了不同水平等级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课程内容结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本人通过学习及对比新旧课标,想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课程内容中所呈现的新变化谈谈个人感悟。

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分为武术类运动项目和其他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类运动项目。它是中华优秀文化与传统体育的经典融合,其特色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当以学校为主阵地,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因时、因地制宜的`展开教学,如端午节的赛龙舟、春节的舞龙和舞狮、重阳节的登高等。同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将传统体育活动通过大课间、社团活动、趣味运动会、文化节等进行融合,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渠道更深入了解民族文化,更好的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健康教育不仅是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意识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新课标中从六大方面和五大领域对“健康教育”提出新要求。教师不仅要保证每个学期4课时的健康教育课,更应在体育课中有针对性地将与该课主教材相关的健康知识在学练中渗透给学生,如在《前滚翻》教学时,要着重强调对颈部、手腕等关节进行充分热身,避免受伤。同时要强调学生自己保护及保护他人的方法及重要性,真正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科学的行为进行体育锻炼。还可创设不同情境,如:“营养搭配大师”“科学健身小能手”“紧急情况我能行”等,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体育锻炼和健康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次课标强调课程综合,增设了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模块,设置了五育融合和国防教育的主题内容,这不仅是消除过去各学科互不相关、互为割裂的问题,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如在《武术基本功——发展腰、腿部基本功能力游戏》一课中,以建党一百周年为切入口,聚焦红色经典,创设“小小红军长征行”的学习情境,充分挖掘长征途中的重要事件,通过“征前操练、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胜利会师”四个主题任务,发展学生腰、腿部的柔韧性;借助红色爱国歌曲,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和团结奋进的拼搏精神。从武术教材的育人价值出发,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将音乐、历史学科进行融合,在创设的情境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与运用,以达到学科综合育人的效果。

完全人格,首在体育。《课程标准》让一线体育教师对从“教书”走向“育人”有了更清晰的理解。我们应深刻学习领悟,在这场变革中更新理念、创新实践,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完成育体、育心、育人的使命,为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助力。

小学体育新课标心得

近日,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xx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标将于20xx年秋季学期开始正式施行。作为未来十年我国基础体育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它的出现备受关注。

体育依旧是第三主科。

新课标显示,从今年9月起,全国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各年级均要开设体育与健康课,其占总课时比例为10%-11%,仅次于语文(20%-22%)、数学(13%-15%)。从数据可以看出,与20xx年版、20xx年版课标相比,新课标中体育与健康的课时占比虽是10%-11%,但课时数并未增加——xx年来一直是每周小学1至xx年级4节体育课,3年级至初三3节体育课。体育依旧是第三主科。

武汉体育学院教授柳鸣毅关注到,在新课标中知识型课程进行了调整,比如体育、思想品德等,让课程更加均衡。他认为,义务教育阶段是孩子们身心发育的敏感期和技能获得的重要窗口期,在这个阶段让孩子增加体育锻炼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决定。

根据新课标,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其中,专项运动技能包括球类运动、田径类运动、体操类运动、水上或冰雪类运动、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新兴体育类运动六类,每类包含若干运动项目。

新课标中特别提到,新兴体育类运动除了与其他类运动具有共同的育人价值和能力要求外,在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和地域体育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欲、好奇心与冒险精神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新课标表示,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选择和设计其他运动项目课程内容。小轮车、轮滑、攀岩、登山等新兴体育类运动项目,也出现在专项运动技能课程内容中。

对此,柳鸣毅认为,除了我们常见的足球、篮球、排球、田径等项目,孩子在课外参加的很多兴趣班大多是一些比较时尚、炫酷类的项目,比如轮滑、跑酷等,都是当前比较火爆的项目。“这些项目很具趣味性,孩子们很喜欢,会自觉参与其中。”

柳鸣毅说:“未来当这些项目进入校园,除了能很好地丰富校园运动内容、调动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外,在练习的过程中,还能培养孩子们的灵敏素质、协调素质和爆发力等。不仅如此,相对足球等项目,部分新兴体育类运动项目对场地面积的要求不是很高,更便于开展。”他表示,增加一些孩子们喜闻乐见和中小学有开展条件的运动项目,对于培养他们体育乐趣,享受运动带来的`喜悦,增强体质,磨炼意志,都是有益处的。

面对挑战做好准备。

新课标已经出台,但在实际工作中,落实是关键。柳鸣毅表示,在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快速有序地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要真正落实体育课程教学方案里面的具体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改革。

其次,要改变对于学校体育的认识。柳鸣毅说:“过去我们觉得学校体育就是体育课,但现在学校体育除了体育课,还包含课余活动和一些竞赛内容安排。不仅如此,现在很多省市的相关文件都把大课间等计算成课时,进行更加丰富、多元、个性化的安排,这也是落实新课标的一种体现。”

此外,在柳鸣毅看来,新课标对体育课的要求也更高了。他说:“对体育课的要求高了,相应对我们体育老师的要求也在提高。当老师有没有相应的能力时,如何加强对体育老师的培训,帮助他们理解新课标的相关内容和要求,帮助其在体教融合背景下更好地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指导学生更快地掌握运动技能,将赛事活动举办得更加有趣……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柳鸣毅还提出,场馆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关键。“现在学校体育已经不仅仅是在学校内部,学校可以加强与周边公共体育场馆、体育部门和校外培训机构的合作,充分整合校内外体育场馆资源、俱乐部资源,加强交流合作,这样才有助于打造区别于语文、数学、英语的,更加个性、符合体育规律的教学课程体系,才能最终实现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体育新课标心得体会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为了更好的领会《20xx版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在坊主汤懿老师的引领下,我利用暑假时间开始认真阅读新课标。纵观整体内容,从课程性质到课程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均发生了很大变化。今天,我重点谈谈关于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从新课标颁布以来,我们听到最多的词,应该就是“核心素养”。它是20xx版新课标中提出的重要概念,也是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不禁自问为什么要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读完此书,相信你不再迷茫,会像我一样找到答案。

1、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指标。

曾在一次培训上听到过这样一句话:“身体不好出残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类似还看到过这样的话:“智育没有德育做基础,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体育没有德育做基础,体育就是暴力的前卫;美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美育就是腐化剂。”这两句话将教育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阐述的淋漓尽致。是的,我们的'体育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教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层面,从学生认为体育只是副课开始;从学生上课遇挫折就放弃学练开始;从因为输掉比赛互相埋怨开始,体育的教育意义就该值得我们每一位体育人深思。因此,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对我们今后体育与健康课程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正面回应。

2、核心素养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方向指标。

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足开齐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正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从近些年学生体质测试中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开始;从上体育课体育学生不想跑、跑不动的现象开始;从学生课堂出现流鼻血、擦伤等现象学生手足无措只能急着找校医开始。体育的健身育人功能就应该得到强化。体育,体与育相结合,以“体”来育人,通过“育”来强化体育锻炼意识,提高体育锻炼方法与手段,养成终身体锻炼的习惯。因此,新课标强调: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引领,重视育体与育心,体育与健康教育相融合,达到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增强学生健康理念、培养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和良好体育品德的目的,从而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

3、核心素养是“学校体育教学”的课程指标。

在体育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学生给予的答案是“体育课上老师讲来讲去,都是那些内容,没有意思。”从课堂内容来看,走、跑、跳、投、攀、爬、三大球、三小球、体操、武术等等,这么多的项目为什么会出现教师教学内容单一、重复的现象了?深究其原因就可知道,教师教学观念跟不上;教学方式守旧、不懂创新;课堂氛围沉闷,教师灌输式教学等等都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新课标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来制定的完整的课程体系,能够有效的指引一线教师体育课教什么、怎么教、教后学生应该有的样子以及教师如何展开评价,只要你愿意静下心,与新课标为友,从文字中去聆听专家们的经验,去感受新时代体育与健康课程应该有的样子。当好一名体育人,从跟上时代步伐,跟新禁锢的观念,挑起教育的重担开始。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不忘教育人的初心,在教书育人的大道上,我定当砥砺前行。

小学体育新课标心得

春假期间认真学习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xx年版)》。新旧版本对比来看,新课程标准强调核心素养导向。

立足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要素,通过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全面全方位让核心素养落地。这一改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更加突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教会勤练常赛。新课程标准明确在基本理念中提出:落实“教会、勤练、参赛”要求,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学是前提、练是保障、赛是强化、评是促进。学、练、赛、评一体化整体规划、系统实施,有利于保障课堂教学质量,让学习可见。注重有机融合。

体育课程不是孤立的存在,关注体育与健康教育内容,体能与技能、学练与比赛、体育与其他学科等方面的有机融合。学生的运动能力的提升需要置身在系统化、结构化的环境中,在真实的情境中不断地体验、巩固、提高,提升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强化课程的结构化建构。依据学生的特点和起点,更加尊重认知提升和技能、体能提高的进阶性和连贯性,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这一改变与我区近两年在实践的大概念视阈下的大单元教学不谋而合。传统的教学在构建单元的时候以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纵向的串联,但是体育项目往往是非常综合性的,例如,足球,它涵盖了体能与技能、规则、战术等方面,所以在内容建构上还应该更加多元化,还是要从核心的目标,即学生会运用的视角考虑问题,让学生在趣味学的基础上,发展足球的理解力,增强足球比赛意识、判断力、决策能力和实战能力。

体育新课标心得体会

《体育与健康》课标看着与旧版相似,但不论是从课程性质还是课程理念,都改变了好多。新课程标准贯彻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性培养,把学生的健康意识、交往合作意识作为重点。对于同一教学目标、教材内容,采用新颖独特的教法,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课堂上要通过“学”“练”“赛”使一些单调枯燥的教材内容,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快乐、愉快、和谐的情感与气氛,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满足学生的需要,既让学生喜欢学、乐于学,又让他们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自觉主动地发展体育能力和个性,增强体力和智力,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又能确保人人皆有所获,充分享受体育的乐趣。

快乐简单的体育简而言之就是寓教于乐,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着重围绕《新课程标准》进行改革,走进学生心灵,尊重学生的选择。我们的教学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上,应该让学生喜欢并且会进行体育锻炼。传统的体育教学,教师关注的是教学计划、内容是否完成,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出现了喜欢体育但却不喜欢上体育课的怪现象。体育新课标的实施,使广大体育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突出以学生为本,关注个体差异,所有的教学内容须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师要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重新选择,建构教材来教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这才能增进喜欢上体育课进而达到爱锻炼身体的意识。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中,我深切地体会到,体育教师不再是消极地扮演教材执行者的角色,而是一个新课程的设计者。体育教师不应是一个只懂得教人如何运动的教练员,更应该是一个具备现代观念和教育素养。知道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以及如何运用体育教学方法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专业人员。新课标的实施,改变了以往的那种师道尊严,新颖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

在我的课堂实践教学中,我会让学生自信地想,大胆地说,给他们一片自由的天空,经常进行师生互动,通过让学生做小老师,喊口令,做示范,这样我就可以到学生中间,充当他们的一员,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在凸现,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采用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学生能接受具有有效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勇于突破以往教法的框框。如我在做准备活动时,轮流选择一学生带队,并组织全班做好带队同学自编的徒手操,让全班同学一起喊口令,既整齐,又使学生易于集中注意力,为学好下一环节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激发学生兴趣上可采用”兴趣导练法””竞赛法””自主练习法””启发法”等,使学生爱上学习项目。在教学形式上应采用简化的宽松的、民主的教学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学习,如一年级在学习七彩阳光广播操时,我在教完两遍后,给5分钟的自由时间,让同学讨论,互相学习,并学会本节,然后再进行统一练习,这种形式让同学记忆较深刻,学会快且不易忘记,在进行游戏竞赛时,充许学生进行大声加油,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总之,新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提高了,体育教师成为课程内容的设计者、创造者,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以新的角色和学生相处,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把选择权让给学生,授于鱼不如授于渔,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设想,促进学生自主性和独立性,突出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具备现代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教育的主体和获得知识的主动者,让我们的每一位教师都能够走进学生的心灵,让我们的课堂都能够追求一份诗意,让我们的孩子都能享受到体育的快乐!

小学体育新课标心得

(一)坚持目标导向: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思想是教育的灵魂,《礼记-学记》有言:“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思想是传递给下一代的精神力量。新时期教育目标是全面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这是时代需求,也是教育责任和主题思想。

新课标要求教学把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和健康等主题教育有机融入到课程之中。对于校园武术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可以寻找能培养学生的品德,培育民族精神、国家安全同时弘扬中国武术精神的典籍、故事、电影、纪录片,作为课程素材增进武术学科教育的思想性,以此启发培养学生的理想和担当精神。

(二)坚持问题导向:增强课程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问题导向的原则是怎对当前教育存在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实际问题包括:教育内容和方式要进一步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段学习内容的衔接、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要需要加强、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减负的同时如何提升教育质量,这些实际问题要通过细化教育目标,明确可实施操作的教学方案和课程内容。

校园武术学科具备开发“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课程内容”的潜力,武术对人的塑造可以影响终生,于身塑造可使人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于心塑造让人尊师重道、立德为先,所以校园武术要把武术学科的教育定位于终身价值,让武术文化滋养孩子们一生。

相对传统武术教学方式而言,校园武术学科教育不是以培养“门派武术传承人”为目标,而是把传统武术中的营养拿出来融入到校园教学之中,以科学、系统的教学方式,带给学生们受益终身的课程内容,教育目标要明确细化且具实操性,这需要更多有教育情怀的武术人进行探索实践。

中国武术七段王天明博士,是我国少幼儿武术领域杰出的教育专家,被誉为“少幼儿武术教育第一人”,他以近三十年的执教生涯推动了全国少幼儿武术启蒙教育体系的发展,让武术教育走出了竞技运动的传统教学空间,并实践发掘出武术文化和精神的教育培养价值。幼少儿通过武术启蒙教育,不但能够养成坚毅果敢的性格,还可以将在武术中学到的策略、智慧、方法运用到生活和学习中。少幼儿武术启蒙的实践推广对校园武术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推广,具有极大的借鉴参照价值。

(三)坚持创新导向:体现课程时代性。

教育方式要继往开来,根据时代的'现状、生活方式、教育需求和全球化视野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义务教育在基础教育的普及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时代需求从“有学上”过渡到了“上好学”,那必然从学生个体出发,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发展需求,所以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就成了当前时代教育的核心素养。

校园武术传承教育的方式要坚持与时俱进,围绕时代教育核心素养细化的水平目标,以设定不同水平段的培养目标来设计课程,在课程内容教学上可运用时代科技成果,比如”互联网+教育”的产物慕课(mooc)运用,更有助于学生利用零碎时间去学习武术,而且可弥补传统教学“言传身教”的局限,还能把丰富多元的武术教学内容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体育新课标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指出了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练、赛为主线的课堂架构,并以“立德树人”为引领,通过核心素养凸显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育人功能,强调核心素养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创造性转化,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促进核心素养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由“公共意义”转向“个人意义”。

与旧版相比,新课标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新课标这样定义“核心素养”—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整个教学设计、教学实施都将围绕核心素养,在教学内容上,应摒弃过去单一技术和单一知识点的碎片化教学,提倡结构化的运动知识和技能教学。以教授足球为例,过去一节体育课可能只教脚内侧传球,而现在一堂课不能只教单个技术,而要教组合技术,如传球、运球、射门。新课标强调知识与知识间、技术与技术间的关联性,体育课要教组合技术、有对抗练习和完整技术展示,让孩子能上场比赛,新课标倡导大单元教学,强调对一个项目的完整学习和体验,一个大单元最低由18学时组成。

新课标强调在体育教学中创造复杂的运动情境。过去的教学经常原地不动做动作或按一个固定线路做动作,而真正篮球、足球等比赛瞬息万变,课堂中要模拟真实运动情境,创造出复杂、动态、变化的场景,我们可以结合项目化教学,例如在播放音乐时,可以让学生寻找相应的'节奏,培养学生的乐感;在了解竞赛规则上,可以让学生寻找每年规则上面的变化,提高学生语文的阅读理解;在进行投掷时可以让学生分析哪个出手角度更好,提高学生的物理水平。有效的情景教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作为体育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创设各种情景,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所创设的情景中既玩儿了又学了,真正做到“快乐体育”,为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在这样丰富的应用情境中学生的集体主义、团队合作精神、抗挫能力等素养才能得到提升。

新课标对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标准做了界定,提出要“科学设置运动负荷”,每节课应达到中高运动强度,班级所有学生平均心率原则上在每分钟140—160次。优化教学方法是保障运动负荷的核心,第一,巧设随堂目标,提高学生学练的积极性。例如,“快速跑”教学,当学生学练产生疲劳时,可设计学生间比赛或者与教师进行比赛等随堂目标,激发学生学练兴趣,从而增加练习次数,提高运动密度。第二,提高学练效率。例如,“行进间运球”教学过程中的取球环节,告知学生跑到指定位置拿球,并运球跑,最后引导学生运球到指定位置,准备专项热身活动。第三,保障“精讲多练”,提高教学语言有效性,减少无效讲解时间。例如,“排球垫球”技术动作讲解,可以简化为“插、夹、提、蹬、跟、移”六字,将复杂繁琐的动作要求和练习要求通过挂图或者简化的语言表达出来,提高学练效率。

教师在新课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转变观念,勇于实践和思考,重视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知识内化、行为养成和品德修为基础上逐渐形成核心素养,并能在体育与健康活动和情境中体验、探索、感悟和解决问题。

体育新课标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xx年版)》中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评价与考试是通过系统收集学生的课内体育学习态度与表现、课外体育锻炼情况与成效、健康行为等信息,依据学业质量对所反映的核心素养水平及学生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情况进行判断和评估的活动,是不断完善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和途径通过多样化的学习评价,促进学生达成课程目标,发展核心素养。下面我将从评价任务、标准、方式三个方面谈谈理解和感受。

设计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有单元前测、课堂活动表现、课时作业、单元后测等。我重点探讨的课堂活动表现,这是一种表现性评价任务,也是课堂学习活动,主要作用在于预设水平、诊断反馈和自主反思改进。如果要评价学生是否达成目标的要求,那么评价中给予学生的任务就必须能够引出目标所要求的那些反应或行为。比如,想检测学生能否“掌握广播体操”,那么评价中给予学生的任务、活动或试题就应当要求学生展示“掌握”,如跟着音乐连贯完成广播体操。

细化评价标准。

有了评价任务,该如何让持续性评价落地呢?我们应该细化了评价标准。这些评价标准源自三个方面:1。基于评价内容/指标2。学科核心素养内涵3。能力表现4。已有经验,预设学生表现水平,形成评价标准。这一步比较考验教师的教学经验。评价标准与评价任务一一对应,教师预设学生可能达到的表现水平,设定不同的层级标准。课堂学习活动就是评价任务,针对学习活动设计评价方法。评价任务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活动,要涵盖评价内容,但不是一一对应的。也就是说,有四块评价内容,但是可以设计三大评价任务来评价学生是否达标。此外,评价任务应嵌入教学活动中,我们传统的做法是先教学后评价,而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倡导我们将评价活动直接设计成教学活动,以评促教,以评促学。

多元评价方式。

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综合运用清单式评价、观察评价、等级评价、展示或比赛评价、书面测评、口头测验、成长档案袋等方法,充分发挥不同方法的特点和优势,多角度评定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比如学习过程评价中的'活动表现评价,根据评价阶段的不同,在单元前测阶段,常用的评价方式有纸笔测查、问卷、前置性学习单等,在学习过程评价中,常用的评价方式有活动表现评价、课堂学习单、课后作业等,在单元后测阶段,常见的评价方式有单元检测、素养闯关等。我们要通过评价活动诊断和反馈学情,从而帮助学生自主反思改进。

新课程标准下的的课堂评价是一种持续性学习评价,是指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或者学习结束后,通过对话、观察、作业、评价量表、单元测试、个别化指导等方式,对学生学习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分析、诊断,发挥调控学习过程、反馈与指导教学改进,以及促进学生进行反思改进的作用。

体育新课标心得体会

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xx版)》,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育的目的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学从“知识导向“向“素养导向”转变、从“单一技术导向”向“结构化知识和技能导向”转变。帮助学生从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获得健康的身心、强健的体魄和全面的发展。

整体设计,落实体育核心素养培育。

大单元教学设计就是强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理念,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整体统筹安排单元的教学目标、内容结构、学习方式、资源体系、作业系统及评价方式。让学生通过大单元的学习,能对某个运动项目内容有一个整体化的学习、认识与掌握。核心素养中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在一节课或一个小单元的教学中是无法实现的,需要时间上的积淀,大单元的提出正是针对这个问题,让学科核心素养以运动技能教学为载体,在18个课时以上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渗透,逐步形成素养。

兴趣导向,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理念。

体育“教会、勤练、常赛”理念是实现新时代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的有效途径。大单元教学有效地将学校“教会、勤练、常赛”理念融入教学当中。通过专项大单元的教学,“教会”学生。通过创新、趣味性的练习进行技能的巩固和强化,让学生在“勤练”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通过课课赛、小赛季、专项运动会等,让学生在“常赛”中享受乐趣。通过大单元教学进行“学练赛”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激发学生学练兴趣,帮助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

以生为本,落实核心素养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的引领下,展开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与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不同情境的自主学习者,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方式。大单元教学可以实现深度学习,让学生深入掌握知识技能与学练方法,并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的能力。同时,大单元教学,可以推动体育教师改变“教师为中心”的体育学习方式,从而让学生在深度学习中感受体育学科特有的价值,最终实现体育的育人价值。

大单元教学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开展大单元教学有利于课标倡导的新知识观的贯彻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落地。新时代体育教学深度变革需要体育学科专家的引领,更需要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落地课堂,基层体育教师要具备新的知识观,从知识的结构化来考虑单元的建构。坚持不懈不断尝试、探索,用每一节课来践行大单元教学。让学生真正在体育课堂上“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体育新课标心得体会

4月,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版)》,并于秋季学期开始正式施行。作为未来十年我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纲领性文件,它的出现备受关注。

本次研读我着重对课程理念中新增加的“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教学思想进行深入研读。“学-练-赛”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是要真正体现体育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练、赛为主线的课堂架构。“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学习,通过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掌握单个技能、组合技能并能够综合运用。

学会,能用

“教会”是体育课堂的教学目标,同时是学生参与“勤练”和“常赛”的基础。“教”要遵循教的规律和学的规律,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教会学生健康与安全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体能锻炼的方法。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知识技能,还要指导学生“会学”。

如何在课堂中落实“教会”呢?首先,要从单元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入手,从技术的结构关联、育人要素、学练方法、运用场景等多方面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重点关注核心内容和关键问题;其次,选用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知识技术转变为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学习内容,如运用口诀、图示、视频等;再次,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准确把握学生的优势和不足,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享受获得成功的乐趣;最后,创设多样、复杂的应用情境,通过挑战性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小组学习、合作探究,实现良好行为和品格的塑造。

激趣,参与

“勤练”是学生掌握技能的途径,更是所学技能进一步熟练并不断内化的过程,起到巩固的作用,有助于将技术动作更好地运用于“常赛”中。

如何在课堂中落实“勤练”呢?首先,我认为应以学生的兴趣为抓手,强化课外练习,提高练习效率。例如,在耐久跑练习中,常规的方法都是组织学生跑圈,那就显得简单乏味,学生没有动力,如果利用器材摆出不同的图形跑或画地图采用定向越野的形式,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练习效果。其次,要进行合理的分组。要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不应置少数学生而不顾。教师要考虑到给每一名学生练习的机会,尽可能地在分组练习中合理搭配组别及运动量,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练习积极性。

竞技,联动

“常赛”是学生技能运用的平台。比赛具有激励作用,学生为了能在比赛中表现出色,便会产生强大的内驱力。

如何在课堂中落实“常赛”呢?首先,坚持“课课赛”,每节课在练习过程后开展5-8分钟的教学比赛,既升华了教学内容,也能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和运动量,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其次,可以增设“新规则”,例如在篮球教学比赛中,将固定高度的篮筐变为手持底线移动的篮筐,增加团结协助和趣味性;足球运球射门教学比赛中增加得分方式,除了射门得分外,顺利绕杆也可以得分;最后,可以设置项目积分赛,将单元中的技术动作串联起来作为比赛项目,以完成所有任务的质量决定胜负,第一名登上“运动榜”。

作为一线的体育教师,我们应该把握内涵,让“教会、勤练、常赛”成为常态。促使学生学会技术、加强练习、体验比赛,最终从体育中获得成就感、满足感。

体育新课标心得体会

暑期,学校安排我去三明学习,通过两天的学习,收获颇多,加强了对新课程的认识。

鹿崇云教授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了讲授。一是对新课标人教版体育科本进行解析;二是明确指出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应关注的问题。

目前我们使用的教材是20xx年人教版教材,此教材强调课程内容是实体,并且规定了田径、球类、体操、武术、游泳、冰雪项目为体育课中必上的内容,但这六大项目里的下面内容可以自主选择。

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应关注的问题:

1、要把握好时代发展的要求。

我国基础事业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一个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新的发展时期。

2、要牢牢把握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性质。

学校体育要把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体育课要以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为基本功能;要锻炼学生的身体,教会学生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体育课不能上成休闲课。

3、要把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作为达成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

要把体育与健康知识、技术作为达成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不但要教好它,还要适当地提高技术的含量和适宜的难度,同时我们还要深入探索如何把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术的过程,与学生的行为、态度的发展成熟结合起来,探索如何把健身性和教育性结合起来,探索如何把教师想的变成学生学的目标,变成学生自觉的、具体的学习行为。

4、要熟悉学生,实现学生的真正发展。

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必须要了解和掌握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这是实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真正发展的基础,我们要学会遵循规律,进而驾驭这些规律,只有这样,体育教师才能不断地提高体育教学的能力和教学水平,体育教学质量才能不断地提高。要特别注意研究学生学习体育的三个实质性的问题:

学生学习体育到底需要什么?

学生学习体育,他们的知识、技能到底是怎样构建的?

学生还需要在体育教学中获得哪些发展?

5、体育课教学要有适宜的运动负荷,这是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的应有之意。

6、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从教的角度看,教师是主要方面,从学的角度看,在教师启发、教导下,学生是主要方面。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缺少任何一方也不可能构成教学。从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看,自我和他人一样是主体,彼此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生成、相互提升的关系。

所以在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背景下,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是具体的,表现在教学的方方面面。教师形象的好坏,讲解语言是否清晰、讲解内容的精炼程度如何、感人与否,示范、保护、帮助的时机和方法是否准确、恰到好处,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解决得是否有效,场地器材的设计是否合理、安全,提问、设疑、引导、帮助是否把握了时机和火候,教学时间的安排、教学节奏的把握、运动负荷的控制等等,都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具体体现。

鹿崇云教授还强调新授课时我们应该关注的三个方面的问题:

1.关注新知识、新技术引入环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

3.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及时有效地评价和反馈。

复习巩固课我们应该重点关注四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技术进行回顾、分类和梳理;

2.教师要善于通过提问和运用多层次、系统化的练习让学生找出问题与不足;

3.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兼顾能力发展较好和较差的学生;

4.要重点关注学生面对现实的技术学习问题,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运动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新的历史时期,体育与健康教学要符合时代的要求,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引下,作为体育教师的我们要紧紧围绕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发展这个核心,遵循体育教学规律;紧紧围绕体育课堂教学过程,在研究学生上下功夫,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在教学环节上下功夫,在教学细节上下功夫;紧紧结合学校的实际,实事求是,不断深化体育教学改革,让我们成为具有不可代替的,具有高超专业素养的、备受关注的人群,让学校体育也像其他学科那受到社会和领导的关注。

学习体育新课标的心得体会篇体育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改革如春风吹绿了神州大地,带来了令人鼓舞的变化: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课堂和学生生活出现了新的变化;参与、支持课程改革的氛围逐步形成……让人欣喜不已。体育与健康课程正从育体向育体与育人有机结合的方向转变,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作为体育教师,我们一直在积极摸索、思考,自己应定位在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怎样让学生学得更加快乐,一直是体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聚焦话题,通过对《体育新课标》的认真学习和积极实施,颇有些感悟和收获。如果教师不能领会课程标准的真正含义的话,那么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就会被老师误认为“放羊式”教学了。如此看来,新课程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需要教师在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精神上,吃透教材,对教材进行改造、加工、整合,使之变成学生喜欢的可以亲身体验的、有兴趣的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新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人性化教学活动,以健康、快乐教学为中心,讲求学生个性化发展,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体现个体差异以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为手段,培养终身体育为目的。对于《新课程标准》的态度是看得懂,能理解读起来明白,说起来容易,但琢磨起来却又有些模糊,干起来会觉得困难重重。也就是说:理论上是赞同的,实践中是茫然的。如:一些学校的领导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忽视或轻视体育的行为、观念、思想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以致于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太大,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学习探究存在的问题,只能从形式上去装“象”。包括一些评优课,展示课等都带有演戏的味道。再就教学内容是众口难调。现在一个教学班有50至60人之多,有男生有女生,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质运动能力各不相同。不论选择什么教材,教师无论怎样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总有一部分学生是在被动接受,或应付差事,甚至扰乱正常教学秩序。如果教师硬行实施教育,就必然与《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相矛盾。

针对以上的问题和实施面临的问题。首先,体育教师必须从角色转变,优化自身知识结构等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不能再将自己禁锢在体育这一门学科的壁垒之中,而是要更多地加强体育与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等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不断提高自身科研水平,善于总结。其次,教师要创建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氛围,变课堂的主宰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变知识的容器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再次,转变以往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切实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造一定的空间,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与终身体育观紧密结合起来。最后,要真正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新课程标准》还要求教师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表扬是体育教师的一门教学艺术,体育教学过程也离不开表扬的教育方法,在整个教学中,会时刻注意课堂上的变化,细心观察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指导,对部分素质差的学生,不应过于苛责,不应使其丧失信心,及时进行评价激励,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特别是不安全因素要及时排除,促进学生健康的身心发展,更好地上好体育课。

体育新课标心得体会

20xx年4月21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正式发布。此次教育部门针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做出多处调整,全面提升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的比例,体现了国家对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高度重视。

结合线上学习,线下仔细研读新课标,我发现《课程标准》较之以往的课程标准变化明显,其中,“体育与健康”课占总课时比例10%—11%,超越外语和理化生、科学,成为小、初阶段仅次于语文和数学的第三大主科。与此同时,新课标还明确学校需充分利用课后服务开展体育锻炼等,发展学生的特长。

新版《课标》主要有以下几个变化:

1、完善了培养目标;

2、优化了课程设置;

3、细化了实施要求;

4、强化了育人导向;

5、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

6、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7、增强了指导性;

8、加强了学段衔接性。

如何才能将新课标更好的与日常教学相融合,这是每一个一线教师都应深思的问题。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新课标浅薄的认识。

第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20xx年版课标坚持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强调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主要目的是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体育课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重视把体育锻炼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解决“学生未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问题。重点关切学生身心健康,特别是体质健康状况。

第二,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新课标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规律,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充分反映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以学定教,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出发,根据学生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结合课程内容整体设计,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围绕核心素养制订学习目标。20xx年版课标强调教师结合学校与学生实际,基于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制订与细化学习目标,并根据学习目标确定达到不同水平的内容要求与学业要求,设计适宜的教学活动与情境。教师要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机渗透到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跨学科主题、专项运动技能学习的学习目标中。为此,体育教师要明确核心素养内涵,尽可能的丰富自身知识、提升自身能力、优化教学态度,提升教学专业素养,以满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能力需要。

第四,落实“教会、勤练、常赛”,实现“学、练、赛、评”一体化新课堂。体育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由教师的教为主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主,保证学生课堂练习时间和练习质量。落实“教会、勤练、常赛”,建构“学、练、赛”一体的课堂教学体系,真正“教会”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让课堂成为比赛的常态,在比赛中增强运动能力,提升学生抗挫折和情绪调节能力。

鉴于以上的学习和思考,我感受到作为一名体育老师肩上的责任重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时刻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实“教会、勤练、常赛”建构“学、练、赛”一体的课堂教学体系。在实践中学习,不断研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把最好的体育课呈现给我的学生,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乐”。激发他们的运动兴趣,培养他们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