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设计(专业19篇)

时间:2023-11-19 08:29:04 作者:GZ才子

高中教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接下来是一些优秀教师总结的高中教案经验,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

高中化学人教版全部教学设计

1.知道什么是烃的衍生物。

2.能说出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的实验现象并能写出化学方程式,能推测乙醇的结构简式。

3.认识到乙醇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推测乙醇结构简式的过程,认识到有机物的性质与其官能团息息相关,初步学会“结构—性质”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过程中体会化学带来的乐趣,感受学到知识带来的成就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乙醇的结构简式。

【难点】有机物“结构—性质”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物质的结构决定了性质,性质决定了用途,反过来说,通过探究物质的性质我们也可以推知物质的结构。【提出问题】已经知道了乙醇的分子式是,那么乙醇的结构是怎样的呢,又具有哪些化学性质呢?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环节二:新课讲授。

1.金属钠与乙醇的反应。

【提出问题】金属钠与水可以发生反应生成氢气,乙醇能否与金属钠发生反应?

【播放视频】金属钠与乙醇的反应。

【提出问题】根据现象判断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学生回答】金属钠与乙醇反应生成了一种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由此判断金属钠与乙醇反应生成的气体是氢气。

2.乙醇的结构。

【学生回答】不同。

【提出问题】烃分子中的氢原子是如何连接的?乙醇分子中的氢原子是这样连接的吗?

【学生回答】烃分子中的氢原子都是与c原子直接相连的。乙醇分子中的氢原子并不都是与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连接方式相同。

【提出问题】根据乙醇的分子式,可以写出几种结构简式,哪一种才是符合乙醇化学性质的结构简式?为什么?请小组内讨论之后给出结论。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

style="color:#125b86">教学准备

1.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钠、铝、铁与氧气的反应。

3.了解金属钠与水的反应,会解释钠与水反应的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4.设计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装置,了解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1.2过程与方法。

通过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和钠加热时氧化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比能力和分析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1.钠的氧化反应。

2.钠与水的反应。

3.铝与naoh溶液的反应。

2.2课题难点。

1.金属与氧气反应规律。

2.钠与水的反应,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4.铝与naoh溶液的反应。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阅读教材第46页第一自然段,回答并解释原因。

ppt投影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百分含量示意图。

学生读图,并说出地壳中含量前五位的元素。

归纳整理:地壳中含量前五位的元素:o、si、al、fe、ca。

学生思考回答。

二、新课教学。

归纳整理:金属的物理性质:有金属光泽、易导电、易导热、有延展性。

阅读教材,观察并分析第46页图3-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离子反应的,写出离子方程式。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交流,回答。

归纳整理:金属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与酸反应放出氢气。

(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思考与交流: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比较na、mg、al、fe的还原性强弱,预测钠与氧气反应的条件。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评析。

实验探究:

1.用镊子夹取存放在煤油中较大块的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放在玻璃片上,观察钠的表面。

2.用小刀从中间切开,观察钠的“真面目”:颜色、光泽,感受钠的硬度,并注意观察切面的颜色变化。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1.钠与氧气的反应。

常温下:4na+o2=2na2o。

过渡:如果加热,钠又有什么变化呢?

实验探究:

1.用坩埚钳夹持坩埚放在三角架的泥三角上,用小刀切下绿豆粒大小的钠块,用滤纸吸干煤油后放入坩埚中,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2.观察现象和生成的固体颜色、形态。

归纳整理并板书:

思考与交流:你认为铝能否与氧气反应?若能,反应的理由是什么?若不能,依据是什么?

讨论推测:铁能与氧气反应,根据金属活动性,铝比铁活泼,应该能与氧气反应,但在生产生活中铝却不会生锈,也可能不与氧气反应。

实验探究:

1.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并轻轻晃动,观察现象。

2.重新取一块铝箔,用砂纸打磨,除去其表面的氧化膜,加热。

学生观察、对比、思考,描述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氧化膜熔点高,加热时氧化膜包裹着的内层铝熔化而不会滴落。

思考与交流:请解释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铁制品需要刷漆或采用其他措施防腐,而铝制品则不用。

解释:这是因为铁锈比较疏松,不能保护内层金属,而铝表面的氧化膜比较致密,可以保护内层金属不被氧化。1.金属钠是_______色固体,质地_______,将钠放在空气中一会儿,会发现金属钠的表面变暗,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钠放在空气中燃烧,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生成物的颜色是___________色。

2.保存金属钠时,应放在()。

a.水中b.煤油中c.棕色瓶中d.酒精中。

过渡。

实验探究:在烧杯中加一些水,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放入一小块钠。

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

归纳整理:现象:浮、熔、游、响、红。

思考与交流: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

归纳整理:

浮:钠的密度比水小。

熔:反应放热且钠的熔点比较低。

游:有气体生成。

响:生成的气体能燃烧。

红:有碱生成。

思考与交流:结合实验现象,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生成气体的成分。并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释:钠的化合价升高,必然有一种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在水中氧的化合价为不能降低,只能是氢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产物为氢气。

(二)金属与水和酸的反应。

1.钠和水的反应。

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

离子方程式:2na+2h2o=2na++2oh-+h2↑。

思考与交流: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气体是h2。

实验设计:

通过点燃生成的气体来证明。

思考与交流:金属钠着火,能否用水灭?为什么?应该如何处理?

学生交流回答。

解释:不能。因为钠能与水发生反应,且生成的氢气能燃烧,火会更旺,应用沙子盖灭。

思考与交流:根据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规律,请你预测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现象。

学生交流回答。

过渡:下面我们来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你的预测是否正确。

实验探究:取一试管,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再加入一小块钠,观察现象。

归纳整理:现象:有蓝色沉淀生成。

思考与交流:根据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规律,我们预测应该有红色固体铜生成,而实验结果是有蓝色沉淀生成,那么沉淀的成分是什么?试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教师补充。

归纳整理:当把钠放入硫酸铜溶液时,由于钠非常活泼,先与水反应,生成的naoh再与cuso4反应,生成cu(oh)2沉淀。

思考与交流:设计一套实验装置,使铁粉与水蒸气反应。(提示:从水蒸气的产生、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反应产物的检验等环节,讨论反应装置的设计。)。

ppt展示几名学生画的装置图,师生共同分析各装置的优缺点,归纳整理出方案。

实验探究:按照教材第51页图3-9进行演示,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强调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2.铁和水蒸气的反应3fe+4h2o(g)fe3o4+4h2。

思考与交流:对比钠、铁与水的反应条件,以及钠与铁的活泼性,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归纳整理:当不同的还原剂和同一种氧化剂反应时,所需要的条件越低,该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过渡: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较活泼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水反应,那么金属与酸反应会是怎样一种规律呢?下面请同学们回顾初中学习过的金属与酸的反应,总结金属与酸反应的规律。

(三)金属与酸的反应。

[学生实验探究金属与酸的反应情况]。

实验目的:能否通过实验的方法比较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

实验用品:铁丝、铜丝、铝条、稀盐酸、稀硫酸、试管。

实验要求:

每4名学生为一组,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并将全体学生分成a、b两大组。

a组: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一小段铁丝、铜丝、铝条,然后分别加入少量的稀盐酸(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即保证同种酸的体积相同),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b组: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类似的实验。

盐酸稀硫酸。

2.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2)比较三种金属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将三种金属的活动性按由强到弱的顺序进行排列。

3.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从以上实验可以看出,铁、铝能置换出盐酸或稀硫酸中的氢元素,而铜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元素。由此得出,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铁、铝比铜活泼。而铝跟酸反应比铁剧烈,则铝的活动性比铁强。

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如下: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学生讨论:金属活动顺序中为什么有氢的位置?有何作用?

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而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

[活动天地]。

1).在上面的实验中,铁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硫酸亚铁,并放出氢气;铝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氯化铝、硫酸铝,并放出氢气。试写出这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fe+hcl—fe+h2so4—。

al+hcl—al+h2so4—。

2).观察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共同特点?

3).得出置换反应定义: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这类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4).强调:铁跟稀盐酸、稀硫酸反应后显+2价,用铁锅炒菜,铁和胃酸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给人体补充铁元素,可以预防缺铁性贫血。

(四)、实验探究金属与盐的反应。

【实验探究金属与盐的反应】。

实验目的:金属能否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实验用品:锌片、铁丝、铜丝、硫酸铜溶液、_银溶液、氯化钠溶液、试管。

实验要求: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一小段锌片、铁丝、铜丝,然后分别加入适量的硫酸铜溶液、_银溶液、氯化钠溶液,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cuso4溶液agno3溶液nacl溶液。

zn。

fe。

cu。

1).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1)哪些物质之间会发生反应?反应产物是什么?

(2)对照金属活动性顺序,找出金属和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有什么规律?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置在前面的金属可以把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五)、金属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2al+2naoh+2h2o===2naalo2+3h2↑。

金属铝既能和酸反应也能和碱反应。

(六)、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里置换出来。

问题与思考:

在线测试。

1.家用铝锅、铁锅为什么不能用来长时间盛放酸性食品?下列物质能否发生反应?写出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银与稀盐酸。

(2)锌与硫酸铜溶液。

(3)铜与硫酸锌溶液。

(4)铁与稀盐酸反应。

3.新买的铝壶用来烧开水时,凡是水浸到的地方都会变黑,这与水含下列哪种盐有关()。

a.钠盐b.钾盐c.钙盐d.铁盐。

4.填写下列表格。(“混合物”栏中括号内为杂质。)。

混合物除去杂质使用的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铜粉(铁粉)。

fecl2溶液(cucl2)。

5.有x、y、z三种金属,如果把x和y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产生氢气,y不反应;如果把y和z分别放入_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y表面有银析出,而z没有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判断x、y和z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感悟与收获。

1.金属能与氧气、酸以及某些盐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活动性顺序能表示常见金属的化学活动性,还能用来判断金属和酸、金属和盐溶液之间能否发生置换反应。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再来谈一谈鉴别真假黄金的几种办法。

课后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2、科学引导,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化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提出的设想;。

3、集体讨论,组织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比较观察到的不同现象,分析产生的原因,得出正确的结论。

通过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懂得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知道观察和实验是获得知识的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勇气。

实际教学中,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纪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这一系列步骤,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巩固练习。

1.在进行钠和水反应的实验中,有如下操作和实验现象,请根据钠的性质解释说明。

(1)刚用小刀切开的金属钠断面呈_____色,在空气中放置几分钟后发生的变化为。

________________。

(2)切下来的金属钠块要用吸干煤油后方可放入水中实验。

(3)金属钠块必须用_______夹取,而不能用手拿取。

(4)金属钠块投入水中后,钠很快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并浮于水面上,这是因为。

(5)钠小球在水面上迅速游动,这是因为。

(6)如果水中在未加钠之前已滴入酚酞试液,反应后溶液由无色变为____________色,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实验室里做钠跟水反应的实验时,用到的仪器有()。

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在自然界多数以化合态形式存在。

分析对比:完成下表。

本课小结。

1.钠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现象和产物。

2.不同金属相同条件下与氧气反应,反应现象和产物不同。说明与金属的活泼性有关系。

3.通过钠与水和盐的反应,我们知道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性质和其他金属有所不同。

4.学习了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5.总结归纳了金属与酸反应规律。

板书设计。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1.钠与氧气的反应。

常温下:4na+o2====2na2o。

加热条件下:2na+o2na2o2。

2.铝与氧气的反应:4al+3o2=2al2o3。

二、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

1.钠与水的反应。

现象:浮、熔、游、响、红。

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

离子方程式:2na+2h2o=2na++2oh-+h2↑。

2.铁与水的反应:3fe+4h2o(g)fe3o4+4h2。

3.金属与酸的反应。

三、铝与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化学方程式:2al+6hcl=2alcl3+3h2↑。

2al+2naoh+2h2o=2naalo2+3h2↑。

离子方程式:2al+6h+=2al3++3h2↑。

2al+2oh-+2h2o=2alo2-+3h2↑。

【作业】课本p48、p50科学探究;p53习题1-9。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新教材的实施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的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实验中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主动进行交流。

本课时选自人教版高一必修1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中的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在课程内容标准中主题2化学实验基础中是这样规定的:让学生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等实验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并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的思维活跃,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好奇心强,同时以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知识储备上,他们已经熟悉了过滤和蒸发这两种固体液体的分离方法,但对于两种都是液体的`混合物如何分离还不太明确,有这方面的学习渴望,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对实验现象及结果的分析和处理能力还有一定的欠缺,也需要教师不失时机的引导。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蒸馏及萃取的原理。

(二)教学难点萃取的操作。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萃取原理,掌握萃取的实验操作。

2、了解蒸馏原理,练习蒸馏操作。能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设计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案,并初步掌握其操作技能。

3、会用合理的方法检验离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操作和实验安全问题的分析,让学生对实验探究有进一步的认识2、通过对初中常见物质分离与提纯以及分离提纯物质一般方法的复习巩固,培养学生综合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验设计和评价辨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教学用品、教学手段和主要教学方法。

(一)教学用品。

药品:制取蒸馏水装置1套、50ml分液漏斗、10ml量筒、烧杯、铁夹台、铁圈、ccl4、碘水。

(二)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实验探究。

(三)主要教学方法启发、诱导、阅读、讨论、实验探究、练习五、教学流程示意图。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分析《课程标准》对相关教学内容的要求,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格式。

(二)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或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2.本节教材内容与前后相关内容(包括初中教材)间的联系。

(三)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分析。

2.学生在本节内容学习上可能存在的困难分析。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知识与技能上重难点。

2.过程与方法上重难点。

(六)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方法、技巧、策略。

(七)教学准备。

1.学生(包括探究方案准备和分组等)。

2.教师(包括教学用具实验用品的准备)。

3.合理选择教学媒体,并阐明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方式。

二、教学过程(课堂实录)。

(一)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部分的写作要求: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引语及导入方案,教学引语及方案要着力于起到“凝神、起兴、点题”的作用,教案《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格式》。

(二)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部分的写作要求:

(1)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板书结构)。

(2)写出每步设计的设计目的(设计意图)。

在这一部分设计中要注意体现下列6个要求: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3)设计出师生互动方式。

(4)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

(5)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

(6)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三)课堂总结的写作要求:

(1)设计出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

(2)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四)课后作业。

要素。

内容。

权重。

体现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理念。

的评价方法和理念的体现,等等。

35。

符合设计规范。

运用教学设计模式和操作规范设计方案,体现化。

学教学特点,所设计的教学过程及其依据表述清晰。

25。

原创与特色。

对化学问题的处理、教学过程、情境的创设等有。

原创性的设计。

20。

实践中可行。

学实践的检验,有教学反思,反思中表明本设计的特色或亮点。

20。

总分。

100。

说明:

1、全部教学过程的阐述要简明,要求表明具体的教学流程和教学策略的主要内容,教学流程图的制作规范。教学过程提倡采用叙述与流程图相结合的方法阐明,也可以用叙述和恰当的表格阐明。不能用完全预设的师生一问一答的对白式叙述。

2、全文字数一般在3~5千字。

3、为便于匿名评比,作者姓名、单位另纸打印,作封面装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中化学人教版全部教学设计

分析《课程标准》对相关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或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2.本节教材内容与前后相关内容(包括初中教材)间的联系。

(三)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分析。

2.学生在本节内容学习上可能存在的困难分析。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知识与技能上重难点。

2.过程与方法上重难点。

(六)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方法、技巧、策略。

(七)教学准备。

1.学生(包括探究方案准备和分组等)。

2.教师(包括教学用具实验用品的准备)。

3.合理选择教学媒体,并阐明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方式。

二、教学过程(课堂实录)。

(一)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部分的写作要求: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引语及导入方案,教学引语及方案要着力于起到“凝神、起兴、点题”的作用。

(二)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部分的写作要求:

(1)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板书结构)。

(2)写出每步设计的设计目的(设计意图)。

在这一部分设计中要注意体现下列6个要求: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3)设计出师生互动方式。

(4)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

(5)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

(6)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三)课堂总结的写作要求:

(1)设计出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

(2)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四)课后作业。

高中化学人教版全部教学设计

1、对于化学学科来说需要你背下来的化学方程式非常多,你需要每天对这些方程式进行复习背诵,巩固自己的记忆力,毕竟这些对于解答化学题来说都是基础必背的知识,我们保证在记忆化学方程式的过程中不能出现任何差错,如果死记硬背对于你来说行不通的话,你可以选择在进行化学题的练习中把化学方程式融入到其中,增强记忆力。

2、对于一些做错的化学题型一定要及时整理,要总结自己为什么会做错,做错的原因出现在哪里,是化学知识点记得不准确还是就是不会,对错题进行整理也有利于你最后化学学科上的复习,提高化学成绩。

3、在每次学完一节新的化学知识的时候,要及时在课后对老师课上强调的重点部分进行总结归纳,看看自己是否真的听懂了老师所讲的新知识,不懂的地方一定及时向老师进行询问这样才能帮助自己提升化学成绩。

高考化学学习技巧。

培养学习兴趣。

古人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因此,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

1)、要认真阅读化学课本,在阅读过程中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实验现象、结论,了解他们的来龙去脉,掌握化学规律及其内在联系,善于运用比较方法,揭示新旧知识的区别和联系,以排除各种干扰。新教材具有生动有趣、浅显易懂、图文并茂的特点,让学生轻松进入课堂,在‘乐’的环境中学习。

2)、要培养学生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

新教材一共安排了29个活动与探究;其新教材往往不直接给出实验操作的方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而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讨论、实践、归纳、总结,不仅大大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描述、分析、归纳的能力。大大的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化学来源于生活,因此新教材对注重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科学探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的、独立的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和猜想,并设计方案,通过实验、操作、调查收集证据,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初步结论,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尝到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要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集中注意力听讲,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学习老师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培养学习的兴趣。

化学怎么学最快。

一、提高个人魅力,激发化学兴趣。

化学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化学,化学老师自己要掌握和化学相关,学生熟知的和生活相关的现象,使学生通过对化学的学习,增强对生活的了解,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我们要下大功夫使绝大多数的学生在45分钟的时间内注意力集中,跟着老师的引导,深入的听课,积极的思考问题,只有这样课堂效率达到最大化,学生的学习才可能达到最大化,只有听懂了,才有足够的信心去完成相配套的练习,才可能做到积极的思考问题。我做过调查在课堂上的45分钟要是没有听懂,课下需要2小时或者更多的时间才可能补上课上的内容,所以足以可见课堂的重要性。这就给我们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素养,还要有丰富的人文素养,我们要在掌握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各个方面的书籍我们都要多读,是我们的综合素质不断的提高,活到老,学到老。

二、提高练习效果,巩固课堂知识。

课堂效率提高了还是不够的,还要狠抓课后作业的落实。首先提高课堂效率,挑选少量典型、有代表性的习题在课堂上精练精讲。课后布置适量的习题,收起来全批全改,发现共性的问题,重点讲解,做好订正,甚至积累到改错本上,便于以后复习。还要抽出时间做好个别学生的辅导。其次利用晚自习时间进行小型考试,及时查漏补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次指导学生做好笔记,善于对化学知识进行梳理,总结,把基础知识记忆好。另外要重视改错,对典型的题目要认真改错,在题目的旁边做好解析过程,总结做题经验,方法,技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全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情感】: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技能】: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二、教学重难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重点);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难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实验器材。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引入问题探讨。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二)实验幻灯片展示:酶的本质学生阅读《资料分析》部分,完成讨论,并进行交流。

(三)酶的本质方案一: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方案二:指导学生阅读实验实验,提出问题:

1.2号管发生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引出活化能的概念)。

2.3、4号管中,fecl3和过氧化氢酶起了什么作用。(说明催化剂并没有并没有提高分子的能量,而是把发生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降低了)。

方案二:阅读相关的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并回答问题。

(四)酶的特性1.复习实验,指出酶的高效性,也可以给出一些数据加以证明。

2.用例题说明酶的专一性。可以简单介绍“钥匙-锁“学说。

(五)探究活动: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指导学生完成探究活动的设计和操作。

揭示酶促反应的条件:最适温度和最适ph完成探究活动,并进行交流和表达。

(六)小节让学生画概念图。

练习略。

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教学目标:

【知识】: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写出atp的分子简式。

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atp和adp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课前准备:让学生到药店了解atp药品的性状、功效。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问题探讨:萤火虫发光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萤火虫为什么能发光?一个关于atp让萤火虫尾部重新发光的例子。引出atp是直接能量物质。回答问题(如糖类、葡萄糖、脂肪)。

(二)atp分子简介以及atp和adp的转化展示atp的分子结构式,讲授atp的分子简式的写法和含义。磷酸键水解放出的能量水平。

由atp脱去最远离a的磷酸放出能量引入,讲述adp可以和pi结合,吸收能量,形成atp的过程。,用幻灯片或板书辅助。

adp转化为atp所需要的能量的来源:动物、人、真菌、大多数细菌通过呼吸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图表辅助)。

学生随教师的讲授作出回应,特别是atp和adp相互转化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三)atp的利用理解:吸能反应与atp合成想联系;放能反应与atp水解相联系。

简介图5-7,细胞中能量的利用途径。

(四)小结及例题什么是atp。

atp与adp的转化,及其能量的变化。

例题略。

第3章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理解)。

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讨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理解)。

【技能】:设计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

二、教学重难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重点);。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难点)。

三、课前准备:知道两个小组学生分工完成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

四、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引入回顾atp的生理功能,糖类、脂肪被细胞分解后把能量储存在atp的高能磷酸键中。提出问题:有机物进入细胞后以什么方式分解的呢?在体外,有机物与氧气发生燃烧反应,放出大量能量。而生物学家发现,有机物在细胞内也是通过复杂的氧化反映产生能量的。

引出细胞呼吸的概念回顾旧知识,受教师的问题所引导,进入新课。

(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对引导其他学生对参加实验的学生进行提问,并进行归纳。(问题如:为什么选用酵母菌作为实验材料,而不选用小白鼠等;naoh溶液的作用是什么)。

(三)有氧呼吸提出问题:在学习细胞器的内容中,和细胞有氧呼吸有关的细胞器是什么?阐明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用幻灯片展示线粒体的结构,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表述,以问题作为引导:1.线粒体是由多少层膜组成;2外膜和内膜在形态上有什么区别,内膜的特点如何与线粒体的功能相适应;3.内膜和基质上有什么物质。

以幻灯片为辅助,讲授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注意整理三个阶段发生的场所、能量的变化、产物。

提出问题:有氧呼吸与有机物在体外燃烧放能过程比较,有什么区别呢?

简单介绍有氧呼吸能量的转化效率,可以让学生来计算。一般内燃机的效率为25%左右,而生物有氧呼吸的能量效率为40%左右,其余60%左右转变为热能。回答问题(线粒体)。

观察线粒体的结构,并回答相关问题,并把多个问题的答案进行整合,得出线粒体适应有氧呼吸功能的结构。

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填写表格,并进行分组讨论后,分别讲述有氧呼吸三个阶段。

比较两者的区别。

分析有机物产伤的热能的生理意义。

教学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四)第一课时小结及练习用幻灯片展示半成品的概念图,指导学生完成。

练习略小组讨论,完成概念图。

无氧呼吸的场所、过程、产物、能量的变化。

以乳酸、酒为例子,讲授发酵的概念。

填写相关的表格。

以有氧呼吸概念为例子,尝试总结出无氧呼吸的概念。

通过小组讨论,尝试找出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之间的相同、相异之处。

(七)小结及练习。

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3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出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了解)。

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了解)。

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它的认识过程(理解)。

研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

【情感态度】:通过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索过程,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用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能力、技能】:进行有关的探究和实验,学会提取、分离绿叶中的色素,在有关实验、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探究等的问题讨论中,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光合作用的发现和研究历史;光合作用的光反映、暗反应过程以及相互关系;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难点:光反映和暗反应的过程;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三、教学用具:实验材料;ppt课件。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引入光合作用对自然界的意义:生成氧气,进而紧接形成地球的臭氧层;直接或间接为其他生物提供能源;促进碳的循环。

(二)光合色素实验:探究光合色素的的种类。

讲述光合色素的种类、吸收光谱。

(四)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利用学生初中学过的关于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利用填空的方式,展示光合作用的定义。

(五)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反应:以光合色素捕获的光能的用处入手,并辅以板话,能量的是水脱氢,并放出氧气和产生[h];并且使adp生成atp。强调了光反应需要的条件是光、光合色素、酶。

暗反应:目的是二氧化碳获得h,被还原成为葡萄糖。二氧化碳与c5化合物结合(二氧化碳的固定),成城2分子c3;一部分c3获得了[h]被还原为葡萄糖;一部分c3形成c5继续参与循环。

归纳光合作用的本质:把利用光能,产生[h],把二氧化碳还原为葡萄糖,并把光能储存在更加稳定的糖类中。

以表格的形式再次巩固光合作用两个阶段的各种变化。以及两个阶段之间的关系。

教学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六)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以及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设计情景,引导学生了解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温度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利用哈密瓜之类的例子,分析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关系。

(七)化能作用自养生物;异氧呼吸的概念,并且通过例子来讲述叶绿体的苦恼。

高中化学人教版全部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分析《课程标准》对相关教学内容的要求,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格式。

(二)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或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2.本节教材内容与前后相关内容(包括初中教材)间的联系。

(三)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分析。

2.学生在本节内容学习上可能存在的困难分析。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知识与技能上重难点。

2.过程与方法上重难点。

(六)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方法、技巧、策略。

(七)教学准备。

1.学生(包括探究方案准备和分组等)。

2.教师(包括教学用具实验用品的准备)。

3.合理选择教学媒体,并阐明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方式。

二、教学过程(课堂实录)。

(一)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部分的写作要求: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引语及导入方案,教学引语及方案要着力于起到“凝神、起兴、点题”的作用,教案《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格式》。

(二)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部分的写作要求:

(1)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板书结构)。

(2)写出每步设计的设计目的(设计意图)。

在这一部分设计中要注意体现下列6个要求: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3)设计出师生互动方式。

(4)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

(5)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

(6)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三)课堂总结的写作要求:

(1)设计出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

(2)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四)课后作业。

要素。

内容。

权重。

体现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理念。

的评价方法和理念的体现,等等。

35。

符合设计规范。

运用教学设计模式和操作规范设计方案,体现化。

学教学特点,所设计的教学过程及其依据表述清晰。

25。

原创与特色。

对化学问题的处理、教学过程、情境的创设等有。

原创性的设计。

20。

实践中可行。

学实践的检验,有教学反思,反思中表明本设计的特色或亮点。

20。

总分。

100。

说明:

1、全部教学过程的阐述要简明,要求表明具体的教学流程和教学策略的主要内容,教学流程图的制作规范。教学过程提倡采用叙述与流程图相结合的方法阐明,也可以用叙述和恰当的表格阐明。不能用完全预设的师生一问一答的对白式叙述。

2、全文字数一般在3~5千字。

3、为便于匿名评比,作者姓名、单位另纸打印,作封面装订。

高中化学人教版全部教学设计

能说出氨气的理化性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阅读,提高观察、总结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氨气理化性质及用途的研究,提高学习兴趣,体会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氨气的理化性质。

【难点】喷泉实验。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演示实验】首先我给大家演示一个有趣的实验,叫做喷泉实验。倒置的烧瓶中装满氨气,胶头滴管中有少量水,老师在烧杯中的水里滴加少量的酚酞。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观察并回答】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后,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很快倒吸进入烧瓶形成喷泉,同时水由无色变成红色。

【教师引导】同学们,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这说明氨气有哪些性质呢?这节课我们就具体来学习《氨气的性质》。

环节二:新课讲授。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实验4-8的内容,解释喷泉实验中所出现的实验现象。

高中化学人教版全部教学设计

权重。

体现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理念。

的评价方法和理念的体现,等等。

35。

符合设计规范。

运用教学设计模式和操作规范设计方案,体现化。

学教学特点,所设计的教学过程及其依据表述清晰。

25。

原创与特色。

对化学问题的处理、教学过程、情境的创设等有。

原创性的设计。

20。

实践中可行。

学实践的检验,有教学反思,反思中表明本设计的特色或亮点。

20。

总分。

100。

说明:

1、全部教学过程的阐述要简明,要求表明具体的教学流程和教学策略的主要内容,教学流程图的制作规范。教学过程提倡采用叙述与流程图相结合的方法阐明,也可以用叙述和恰当的表格阐明。不能用完全预设的师生一问一答的对白式叙述。

2、全文字数一般在3~5千字。

3、为便于匿名评比,作者姓名、单位另纸打印,作封面装订。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全

一、教材分析: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和应用的科学。要研究物质的宏观性质,必须从微观粒子入手,才能寻找到原因。化学学科涉及分子、离子、原子、质子、中子、核外电子等多种微观粒子,但最重要的是原子。只要了解了原子的结构,才可以进一步了解分子、离子结构,进而深入认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在初中,学生已初步了解了一些化学物质的性质,因此有必要让学生进入微观世界,探索物质的奥秘。通过本节了解原子构成、核素、同位素概念,了解质子数、中子数和质量数间的关系,为后续周期律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质量数和azx的含义。

2.认识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提高同学们辨别概念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原子结构的研究,激发学生从微观角度探索自然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确质量数和azx的含义。

难点:认识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

同学们在初中已经有了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所以这节课原子表示方法比较容易接受,但对于核素同位素的概念是新知识。

六、课前准备:

学生学习准备:导学案。

教师教学准备:投影设备。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案填写,总结疑惑点(主要以学生读答案展示的方式)。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离子、分子等),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都都与原子结构密切相关,同种原子性质和质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原子的几个概念。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核素和同位素。

1、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在原子的中心,由带正电的质子与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带负电的电子绕核作高速运动。也就是说,质子、中子和电子是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在原子中,原子核带正电荷,其正电荷数由所含质子数决定。

(1)原子的电性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质量数: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3)离子指的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带正电荷的粒子叫阳离子,带负电荷的粒子叫阴离子。

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阳离子,带正电荷;。

当质子数(核电核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阴离子,带负电荷。?

(4)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

高中化学教案人教版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

(2)了解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3)了解人是如何摄取这些对人体健康有重要作用的元素。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运用多种手段(特别是网络)查找资料,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有用信息。

(2)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与营养健康方面的重大贡献。

(2)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无机盐的生理功能,即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了解某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2、正确认识微量元素对人体的作用。

教学工具。

【教具准备】坩埚钳、酒精灯、10%的稀盐酸、鱼骨、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等几类人体必须的营养素,同时了解了水和无机盐也是人体必须的营养素,那么,今天我们来了解无机盐的重要作用。

【提出问题】。

人体生长过程中需要6种营养素,根据营养素的组成元素,你认为人体中含有哪些元素?

【学生回答】。

由水可知人体内有h、o两种元素,由糖类的组成可知人体中含有c元素,由蛋白质的组成,可知人体内含有n元素。

【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97~p98,并回答下列问题:(问题以多媒体展示)。

1、组成人体的元素约有多少种?它们是以什么形式存在?

2、人体中含量的非金属元素是什么?人体中含量的金属元素是什么?

3、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区别?它们对人体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

1.50多种,除c、h、o、n以蛋白质、糖类、维生素、水、油脂形式存在外,其余都是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

2、氧元素、钙元素。

3、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超过0.01%的称为常量元素,含量在0.01%以下的称为微量元素。

【阅读记忆】。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98,了解常量元素中钙、钠、钾三种元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活动与探究】。

师生共同完成演示实验。

取两根鱼骨,其中一根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上燃烧,另一根放在10%的稀盐酸溶液中浸泡一会,10分钟后取出。

【交流回答】。

学生观察实验,描述现象、进行归纳、得出结论:鱼骨中含钙元素。

【提出问题】。

【学生回答】。

牛奶、骨头汤、绿色蔬菜、肉类、豆类都含有钙元素。

【归纳总结】。

微量元素,虽然在人体内含量较少,但对人体的健康影响却很大。微量元素中有20多种是人体必需元素,若人体缺乏,就会生病。

【课件展示】。

出示一些患者的图片,请学生根据教材p99的表格,回答各是由于缺乏哪种微量元素而导致的。

【提出问题】。

同学们,当医生不能只是看病,不开药,请问要补碘、补氟应该怎么补充?

【学生活动】。

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说出了许多种做法:如食用海带、紫菜、碘盐补碘,常用含氟牙膏可以预防龋齿。

【交流讨论】。

组织并指导学生讨论教材p100的讨论题目。

【学生回答】。

前后四人一小组,得出结论: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元素过量也会得病。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认识了一些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知道一些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它们主要靠食物摄入,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是我们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高中化学《苯》教案设计

我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有时会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现我以《氨气》的教学为例,与各位老师共同探讨。

二、情境描述。

有同学可能以前见过闻过氨气,提出氨气在常温下为气态,有刺激性气味。这时我给每个小组发一只装满氨气的试管,依次传下去,让他们看一看,闻一闻。一些农村的学生兴奋地说,与化肥碳铵的气味一样,有反应快的同学马上说是碳铵分解为nh3了。这时气氛很活跃,有同学想知道碳铵是什么,有同学说谁想打磕睡就给他闻氨气,等等。

(2)从氨气的化学式nh3知,其摩尔质量为17g/l,,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标况下密度为0.771g/l,所以同学们推出氨气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这是旧知识的运用,不错。

(3)有同学从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知识推出nh3的.稳定性强于ch4、ph3、弱于h2o、hf。能学以致用,很好。

有同学从化学键的知识推出nh3的电子式为,但分子结构不会分析。我提示n原子有一对电子没有被共用,那三个n―h键会不会分布成正三角形,完全对称呢?学生答不会?那请推测nh3可能为极性还是非极性分子呢?我在前面已讲过这个知识,所以学生很容易推出为极性分子。我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既然nh3为极性分子,那它在水中的溶解度如何呢?学生马上想到,nh3易溶于水。如何用实验来证明呢?有同学说,将装满nh3的试管倒置在水槽中,观察水面上升的高度。这时我给同学们演示书上的“喷泉实验”。学生在一刹那对实验的“动感”现象和鲜明的“色差”现象发出一阵惊叹。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思维能力也活跃起来。由喷的现象极易想到瓶内气体的压强急剧减小,而证明了nh3极易溶于水;由“无色变红色”的现象,也顺理成章的认识到nh3的水溶液为碱性。我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nh3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氨水的性质。为了加深学生对“nh3+h2opnh3.h2opnh4++oh-的理解,我给每个小组发一瓶氨水,让他们打开瓶塞,闻到其强烈的刺激性气味,认识nh3.h2o的不稳定性,理解第一个“p”的含义。然后进一步提出在实验室如何用浓氨水来制取氨气。学生很容易想到将浓氨水加热即可。有个别同学提出在浓氨水中加入固体naoh,,虽然不能从平衡移动的知识来解释,但他知道固体naoh,溶于水要放热。我再让学生从oh-的浓度增大来理解第二个“p”的含义。这样从nh3的结构推到物理性质再到化学性质层层递进,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从nh3的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可推知nh3有还原性,可与o2、f2等氧化性的物质反应。这时我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的规律写出nh3分别与o2、cl2、cu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前面的几个性质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老师的引导下能一步步的理解和接受,但nh3还有哪些性质呢?我提示学生nh3的结构中n原子还有一对电子没有被共用,而h+的核外没有电子,当两者相遇时,如何使它们都能达到稳定结构。学生可从配位键的角度来理解nh3与h+结合成nh4+的过程,从而认识到nh3能与酸反应成盐,进一步认识nh3是碱性气体。我准备了一瓶浓盐酸,一瓶浓流酸,一瓶浓氨水,和红色石蕊试纸。先让学生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浓氨水瓶口上方,观察变蓝的现象。再分别将蘸有浓盐酸、浓流酸的玻棒与蘸有浓氨水的玻棒靠近,观察现象,从而领会挥发性的酸与氨气在空气中相遇才产生白烟。最后学生总结氨气如何检验。这样从结构推出性质,再用实验来证明,学生好理解,印象深刻。

(7)学生没有学过氢键,我从共用电子对的偏移及原子半径大小补充了nh3与nh3、nh3与h2o之间有氢键的形成,理解nh3易液化,易溶于水。这样让学生对nh3有全面的了解。

三、问题讨论。

我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由氨气的结构推出它的性质,再用实验来证明它的性质,最后由性质联系它的用途。这样层层推进,学生便于理解和接收。另外,我想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让他们学会学习。同学们觉得较轻松地掌握了重难点知识,且学到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效果较好。但我觉得最大的几个问题是:

时间不够。大纲要求的一节课内容,至少要2节课才能完成。若再将喷泉实验引申和归纳,则需3节课。

对于优生源的班级开展探究式学习还可以,对于基础较差、条件艰苦的偏远山区的学生开展起来很困难。

课堂上同学们有时会因为某个问题一直深入讨论,或扯到其它不相干的问题上,难回到我们这节课的主题上来。从而浪费课堂时间,重点不突出,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四、教育反思。

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观念也必须与时俱进。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我们如何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众多问题:传统教学模式真的应该摈弃?它确实有课堂知识点容量大,可缓解化学课时紧张的特点。教学时间与山区教学条件的限制,我们该如何开展素质教育?长远培养人的目标与短期的教学成绩的冲突如何解决?学生的良好的能力素质不是在短期能体现出来的,该如何评价一个教师的能力呢?我很想知道在今天的高考制度下,该如何进行素质教育?愿和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高中化学《苯》教案设计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将会了解原子结构的发展史。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将会知道原子的行星模型结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活动——(粒子散射实验的探究过程,你将会初步学会“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探究途径和建立模型研究微观结构的方法。

2、通过学习化学史和化学哲学思想,你将会学会信息处理的方法,并通过思考、合作与交流,理性认识原子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这节课感知宏观物质和微观物质的差异,你会建立基本的物质观、微粒观和原子观。

2、通过科学探究和科学建模体验科学家科学研究的方法,你将会感受到科学研究的严谨求实、不断突破的思想。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将会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4、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古代庄子的思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学习重点原子的行星模型结构特点。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播放ppt两个和尚的对话,创设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化学情景。

[思考与交流]活动一。

1、聆听老和尚和小和尚的对话,他们的对话中包含哪些观点?

2、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原子还可以再分吗?

[投影]观看视频,了解西方从德国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到道尔顿,再到汤姆生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教案

1.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内容从知识结构上看,可分为四部分,即苯酚的结构特点、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它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用途。从教材整体上看,芳香族化合物在中学化学里面,教材只重点介绍两种物质—苯和苯酚,其中苯是最简单的芳香烃;而苯酚既是很重要的芳香烃衍生物,又是酚类物质的代表。可见,《苯酚》在高中有机化学里面也处于较重要的地位。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内容是安排在《乙醇》后,学生在学习乙醇的过程中已初步掌握了官能团对有机物主要性质的决定性作用,对乙醇中官能团羟基的性质也已有较深的理解和掌握。教材在这一基础上紧接着安排苯酚知识的学习有其独特的作用,既能联系前面已学过的知识,又能为后面烃的衍生物的学习提供方法,作好铺垫。而苯酚的结构与乙醇结构中都含羟基,因此,苯酚和乙醇的性质有相似之处,但事实上苯酚与乙醇性质又存在不同。苯酚安排在此节既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又有对比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对比学习,使学生对酚羟基和醇羟基的性质将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理解官能团的性质与所处的化学环境有一定的相互影响,从而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更深层次地掌握知识。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认知特征并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认识酚类物质,能够识别酚和醇;

b、掌握苯酚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了解其主要用途;

c、理解苯环和羟基的相互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比较、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b、通过对结构决定性质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教育;

c、培养学生关注化学与环境、化学与健康、化学与生活的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苯酚的结构特点和化学性质。

难点:官能团-oh和苯环的相互影响。

二、说教法与学法。

1.学情分析。

本节课前,学生已学完了烃、卤代烃和烃的衍生物中的乙醇等内容,对有机化合物的学习特别是有机分子中的官能团和有机物的化学性质之间的相互联系有一定的认识,能掌握常见的有机反应类型,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及操作能力。

苯酚结构与乙醇结构的相同点(都有羟基)为学生对苯酚性质的探究提供了基础;苯酚结构中与乙醇的不同点(羟基与苯环相连)又为学生进一步探究提供了空间。因此,我将本节的内容设计成探究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创设情景—探究实验—理论推导—反思应用等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实物感知、演示实验和现代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给学生提供更多“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的机会,体现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

2.教法选择。

创设情景、实验探究、理论探究。

3.教学辅助手段。

利用实物感知、教学模具和多媒体动画演示。

4.学法指导。

和教法相呼应,引导学生采用观察、对比、迁移、分析、和实验探究等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

三、说教学过程。

【情景一】新课引入。

我利用生活中的化学来引入新课,先展示一段新闻:塑料奶瓶含有双酚a奶瓶会诱发儿童性早熟,引出双酚a的结构式(2,2-二(4-羟基苯基)丙烷,)进一步构建酚类物质的定义。由此引入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接着借助对比醇的定义判断是醇还是酚,让学生学会区分醇和酚,加深理解。

【情景二】探究苯酚的物理性质。

展示苯酚软膏以及苯酚软膏的说明书,让学生阅读苯酚软膏说明书。提问:从化学的角度分析苯酚可能具有哪些性质?再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引导学生初识苯酚,组织学生观察苯酚的颜色、状态,指导学生动手做探究实验一,根据苯酚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自主探究苯酚的溶解性。在此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主动地获取苯酚物理性质的知识,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把物质的物理性质直接传递给学生,显然,这些知识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比教师将知识简单地传递更易接受和掌握。

【探究实验一】物理性质(思考:苯酚不慎滴在皮肤上如何处理?)。

学生实验:

(1)组织学生观察苯酚的色、态,并小心的闻它的气味。

(2)溶解性实验(溶剂分别为冷水、热水和乙醇)。

重点归纳出苯酚的色、态、味和溶解性。

【情景三】探究苯酚的化学性质。

回顾情景二,提出问题1:在苯酚药膏说明书中提到了“放置时间过长色泽变红”,色泽变红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们通过分析色泽变红可能是苯酚与空气中某些成分反应了,首先,我引导学生们分析空气的成分,得出最有可能与苯酚发生反应的物质是水和氧气,设问:苯酚是与水反应而色泽变红吗?根据刚才的探究实验一,学生很容易判断出苯酚变红不是与水反应造成的,既然不是与水反应造成,那就是与氧气反应造成的,说明了苯酚很容易被氧气氧化。

【探究实验二】苯酚的酸性。

(1)验证苯酚是否具有酸性?

提供试剂:石蕊试液、ph试纸、苯酚饱和溶液(约为1mol/l)。

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到苯酚溶液的ph大约在5-6,且浑浊的苯酚溶液滴加naoh溶液后变澄清,说明苯酚显酸性。但向苯酚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并不显红色,学生产生了疑问,苯酚既然是酸,为何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呢?引导学生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苯酚酸性太弱。因此,苯酚又名石炭酸,那苯酚的酸性究竟有多弱呢?教师演示实验:向苯酚浊液滴加naoh溶液至澄清,再向溶液滴加hcl至溶液出现浑浊,说明苯酚的酸性比盐酸的弱。接着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向co2的水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会变红,说明苯酚的酸性弱于h2co3。哪些酸可将苯酚钠转化为苯酚?这样自然地过渡到co2与苯酚钠的反应,此时苯酚钠与co2的反应产物是na2co3还是nahco3?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确定苯酚钠与co2的反应产物是苯酚和nahco3。

思考与交流:乙醇和苯酚都含有-oh,乙醇不显酸性而苯酚显酸性,这说明了什么?

分析:通过相同浓度的乙醇和苯酚的ph和结构简式对比分析,对比苯酚和甲苯的.性质,得出结论苯环对有-oh活化作用,使苯酚具有弱酸性。

【探究实验三】苯酚的取代反应。

联系前面已学的知识:苯与液溴的反应,推测:将浓溴水加入苯酚中会发生什么反应呢?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实验三,根据已有知识学生很容易得出是取代反应,那么,是几元取代呢?引导学生回忆甲苯与浓硝酸反应的产物,类比类推苯酚与溴水反应的产物是三元取代。接着,我请学生回忆苯和液溴发生取代反应的条件和产物现象,并与该反应对比,哪个取代反应更容易?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苯酚更易取代,为了加深理解苯酚更易取代这个事实,我从苯和苯酚的结构上对比说明,由于-oh对苯环的影响,使得苯酚中苯环上-oh邻、对位碳原子上的氢原子易被取代。因而苯酚中苯环的性质与苯的性质有了差异,加深对官能团对所处的化学环境有影响的理解。

【探究实验四】探究苯酚的显色反应。

请学生演示fecl3与苯酚的显色反应,此反应操作简便,现象明显,也常用于苯酚的定性检验,这也是区别于醇的另一种性质。

性质小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用途。

【情景四】苯酚的用途。

苯酚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用于制造酚醛树脂、染料、医药、农药等,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条件。但其对人类的环境也带来一定的危害,如有毒“香味”的玩具、以及轮船的苯酚泄漏事件,引导学生更加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情景五】学以致用,整合提升。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带着刚才的思考、讨论的结果再次梳理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最后通过酚类废水处理的流程来运用本节课的知识。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第二节离子反应。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

第四节氨、硝酸、硫酸。

高中化学既有文科的性质,需要背诵很多的公式以及知识点,还有理科的属性,需要计算大量的内容,化学的一个特点就是知识点多而且杂。很多人之所以学不好化学,没有其他原因,无非是初中基础没打好,高中又觉得化学简单,懒得背,轻视了化学这科,结果反倒折在了化学上。

化学要想学好,就得从头学,上课跟住老师的思路,认真听会每一个知识点,课前也要做好预习,课后还要及时复习,通过做题去巩固。化学知识点很多,比较细碎,需要一步一步来,不能急躁,它不像物理只要会几个公式就能把题目做出来,化学要会很多的公式以及掌握大量知识点,所以要注意细节问题。

高中化学分为很多章节和板块,有机部分、无机部分学习方法都不同,大家要学会自己画知识框架图,把所学知识整理出来,把重难点知识罗列出来,该背的背熟,该理解的理解透了。学化学还要通过多做题去总结哪些知识没有掌握,然后对照课本再复习一遍。

化学计算。

在高中化学中,计算题的主要功能是考查考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广度和熟练程度以及知识的系统性。这类题目考查的形式既有直接的简单化学计算和间接的应用化学原理推算,常见的方法有假设法、关系式法、差量法、守恒法等。

化学反应图像。

化学反应图像题的特征是将一些关键的信息以图像、图表的形式给出,把题目中的化学原理抽象为数学问题,目的是考查考生从图像、图表中获得信息、处理和应用相关信息的能力以及对图像、图表的数学意义和化学意义之间对应关系的转换运用能力。

实验仪器的创新。

实验仪器的创新使用一般体现为三个“一”:一个装置的多种用途、一种用途的多种装置和一种仪器的多种用法,该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的思维发散能力。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设计

2.电子云的概念及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对于多电子的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要复杂一些,通常,能量低的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

三、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电子层。

层序数。

1

2

3

4

5

6

7

电子层符号。

k

l

m

n

o

p

q

离核远近。

能量。

研究下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电子层排布的情况。

核电荷数。

元素。

名称。

元素。

符号。

各电子层的电子数。

k

l

m

n

o

p

2

he。

2

10。

ne。

2

8

18。

ar。

2

8

8

36。

kr。

2

8

18。

8

54。

xe。

2

8

18。

18。

8

86。

rn。

2

8

18。

32。

18。

8

讨论。

1.根据上表和在初中学习的部分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知识,讨论核电荷数1~20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情形以及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并将讨论的结果分别填入下表中.

学生填写:

核电。

荷数。

元素。

名称。

元素。

符号。

各电子层的电子数。

k

l

m

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结论:

k层为最外层时,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

除k层外,共他各层为最外层时,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

次外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

倒数第3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

第n层里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

讨论。

2.根据第层最多能容纳2n2个电子的规律,请你检验下你所判断的k、l=m层最多能容光焕发纳的电子数据是否符合这一规律。

[练习]某原子共有5个电子层,则其o层可容纳电子个,n层可容纳电子。

个。

四、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问]1,举例说明什么是“稳定结构”?

2.指出金属、非金属和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

[练习]写出具有10个电子的微粒的符号

高中化学分子的性质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初步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与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材分析: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在学习了商不变性质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今后学习约分和通分的依据,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学生准确进行分数加减法计算的依据。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与出发的关系,为学生探索新知提供了材料,作好了铺垫,也为后面沟通分数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打下了基础。

在新知的引入,我设计了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折纸、涂色),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充分感知数学事实,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先进的电教手段,如: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辅助教学。用形象的电脑图象,以活泼的形式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变为学生易于理解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一系列的具有针对性的提问,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共同讨论新知,自己归纳出分数变化的规律,即分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和大小不变。通过电脑出示的画象的逐步引入,使学生加深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逐步建立清晰的概念。这样让学生参与概念形成的整个过程,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在练习的设计上,力求紧扣重点,做到新颖、多样、层次分明,难度由浅入深。

第1、2题是基本练习,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并全面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第3题是在第1、2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第4题通过游戏的形式,加深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第5题,判断练习,意在使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纠正容易出错的地方。第6题是思考题,是为了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需要,意在发展学生的智能。在联系的过程中,也采用了电脑与投影及录音机的有机结合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从左往右观察,探索分数的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去思考。讨论得出:分数的分子坟墓都乘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数的分子分母有什么变化?呢?它们的大小又怎样呢?想一想,小姐出规律:分子、分母都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归纳性质谁能把上面的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两句话合成一句话来说。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这里指的相同的数是指什么数?指出:分母是0的分数是没有意义的。假如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都除以0,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0除外。相同的数可以是自然数,也可以是小数,也可以是分数。

(用计算机将题目演示在大屏幕上,全般一齐练习,再请个别学生说出答案,看答案是否和计算机演示的答案相同,全班同学来做小老师)。

3、请找我的好朋友练习。(以游戏的形式来进行)。

要求:(1)将几张写有分数的卡片发给几位同学,请他们看清楚上面的分数。

(2)练习开始,请有卡片的同学注意观察,和老师受伤卡片上分数大小相等的同学走出来,看谁最快最好。(先将卡片上的分数用大屏幕显示出来,便于全班同学练习。)。

4、判断对错(1)==()(2)==()(3)==()(4)==()。

(这道题用计算机一题一题来演示,让全班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进行判断,并能说出错在哪里,可以请个别同学来回答,如果答对了计算机回发出以示奖励的音乐;错了会告诉同学错了,再试一次。这道题的形式,充分运用了计算机的多功能作用,较生动活泼,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5、思考练习题=课堂总结总结本课内容,复述分数的基本性质。作业。

高三化学设计教案人教版年

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学生学习需求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认真批改作业。

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效果。同时对学生作业批改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评讲,并针对情况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放矢。

四、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学生进行相应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避免了一刀切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辅导力度。对后进生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辅导,更重要是学习思想辅导,要提高后进生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重要性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求知欲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事情。而是充满乐趣。

从而自觉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转化,就由原来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方法,提高他们技能。

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五、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目前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因素,发挥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让学生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发展培养。

六、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存在不足是,学生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学生知识系统还存在很多真空部分。这些都有待以后改进。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