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心得处世之道(精选16篇)

时间:2023-11-09 10:20:11 作者:JQ文豪 于丹论语心得处世之道(精选16篇)

经历了一次困境,我意识到困难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勇敢面对和解决。通过阅读这些心得体会范文,我们可以获得一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自己的学习和工作。

读《论语》的处世之道心得体会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尊严。以怨报怨,以德报怨都不可取,要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也就是你的高尚人格,坦然面对一切,这就是以直报怨。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我们今天都在说皮面资源的浪费,却忽视了心灵的荒芜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

子游说:“是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如果没事总跟在国君旁边,虽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不远了;有事没事总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豪猪的哲学》也说明了这个道理。那怎样与朋友相处?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焉。”(《论语-颜回》)“花未全开月未圆”,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稍微留一点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其前提“在其位,谋其政”:1、原则。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逋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处理事情,没有远近、亲疏,一切按道义行事。2、方式。重“行”,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论语-为政》)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论语-泰伯》)(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做事情要考虑后果。其次要注重礼节。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好好修练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再想法让别人安乐,并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连尧、舜都发愁没做好,难道还不够君子么。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世人,使我们能够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

于丹教授在此书中是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看完这本书真的是受益匪浅,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但每个人理解的程度不同,感受也会不同,我的理解就是教导世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好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做人的起点就是要有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与人为善、修身养性,做好自我。

人的一生难免遇到挫折和磨难,怎么样来面对生活给自己带来的不幸?于丹教授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她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们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事之间、夫妻之间,一些陈谷子烂芝麻的事,不要抑郁于胸,要学会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在处世之道中,于丹教授解析了孔子提倡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隐含着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在工作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是前提,社会是一所大学校,要想在工作中有所作为,真正的胜任本职工作,就要多听、多想、多看、多思、谨言慎行,以自己的身体力行结合别人的间接经验才会使自己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孔子所言的“修已以安百姓”那样的一种高尚的信仰、情怀和社会担当,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是没有能力顾及,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始于足下,做好自己的工作,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好自己份内的事,那么整个集体就是一个和谐的集体,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

于丹教授在交友之道中对“益者三友”及“损者三友”进行了深刻的详细的解释,其内涵令人思考!人生难得一知已,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金钱、地位等是一些人衡量交友的标准,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甚的态度。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自己有良好的修养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的打开了一个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在人生之道中,于丹教授说:“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也就把这段生命镌刻成了一个样子,它成为我们的不朽,成为我们的墓志铭”。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短暂的一生活得有价值,那就是要多学习,从书本上学,从社会上学,从小学到老,其实就是学习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孔子所言的从十五到七十的人生历程,每个阶段都是可以参照的一面镜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压力的增大,怎么样才能有一颗从容淡定的心,那需要的是一种修炼,需要的是学会舍弃,不论是对自己的心还是对于社会岗位,都有一种无愧的交待。

看于丹解《论语》体会到的是,《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在现代生活匆匆的路途上,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凉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总之,在当今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社会潮流中读于丹的论语心得,真的能给人以心灵净化,如一丝清泉沁人心脾,让人陶醉,给人以启迪,让我们的社会多一些君子少一些小人,我们的社会就会多一些安宁,我们国家的理想目标就会早日实现!

于丹论语孝敬之道心得体会

孝敬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在《论语》中就提到过很多关于孝敬的言论。于丹老师在《论语》的课程中特别强调了孝敬之道的重要性,并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了孝敬之道的内涵和意义。

孝敬之道的内涵很丰富,它不仅限于家庭关系,还包括在社会中的关系。于老师提到的孝敬之道包括尊重和倾听父母的意见,关心和照顾老人,对年长者和权威人士表示尊重,对别人的感受和需求表示关注和照顾等等。这些都是孝敬之道的具体表现。

实践孝敬之道需要付诸于行动,需要通过具体的行动来表现孝敬之心。例如,尊重和倾听父母的意见可以通过仔细聆听和积极回应父母的话语来实现;关心和照顾老人可以通过定期拜访和帮助老人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来实现。总之,孝敬之道的具体实践需要注意具体情况和个人能力。

孝敬之道不仅仅是对别人的尊重和关爱,同时也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在这个过程中,个人能够获得更多的正能量和幸福感。孝敬之道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提高自我修养,拥有更高的生命品质,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同时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和实现自我价值。

第五段:总结。

总的来说,孝敬之道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性规范和行为准则。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快节奏的生活、数字化的社交方式和人际联系的跨度越来越大,很容易疏远亲情、友情和爱情。因此,在这个时代大背景下,孝敬之道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孝敬之道可以引导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并让我们更好地面对人生的挑战。

于丹论语心得交友之道读后感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论语》,真的能开解现代人的心结吗?

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

孔子的学生司马牛有一天忧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偏偏我没有!

他的同学子夏就劝导他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子夏自称自己的名字叫“商”。他的话分几个层次:

既然死生、富贵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归,个人无法决定,也无法左右,那就要学会承认并且顺应。

但保持一颗诚敬的心,使自己的言行减少过失,对待他人充分尊重、谦恭有礼,却是可以通过提高自身修养做到的。

一个人能做好自己,那么普天下的人都会爱敬你如同手足兄弟。

所以,做一个有良好修养的真君子,又何愁没有兄弟呢?

尽管这段话不是出自孔子之口,但也代表了《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如果一个人不能接受这些遗憾,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

一种遗憾,其实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我曾经看到过一个报刊的,写的是英国著名网球明星吉姆·吉尔伯特的故事。

这个女孩子小的时候曾经经历过一次意外:

一天,她跟着妈妈去看牙医,这本来是个很小的事情,她以为一会儿就可以跟妈妈回家了。但是我们知道,牙病是会引发心脏病的。可能她的妈妈之前没有检查出来存在这种隐忧,结果让小女孩看到的是惊人的一幕:她的妈妈竟然死在了牙科的手术椅上!

这个阴影在她的心中一直存在着。也许她没有想到要看心理医生,也许她从没有想过应该根治这个伤痛,她能做的就是回避、回避、永远回避,在牙痛的时候从来不敢去看牙医。

后来她成了著名的球星,过上了富足的生活。有一天她被牙病折磨得实在忍受不了,家人都劝她,就请牙医到家里来吧,咱们不去诊所,这里有你的私人律师,私人医生,还有所有亲人陪着你,你还有什么可怕的呢?于是请来了牙医。

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正当牙医在一旁整理手术器械、准备手术的时候,一回头,吉姆·吉尔伯特已经死去。

当时伦敦的报纸,记述这件事情时用了这样一句评价:吉姆·吉尔伯特是被四十年来的一个念头杀死的。

这就是心理暗示的力量。一个遗憾能被放大到多大呢?它可以成为你生命中一个阴影,影响到你的生命质量。

当然很多人不见得会面临上述这种极端的例子,但大家一定听到过这样的说法,一个人在愤怒或忧虑的时候,如果用一个测量仪来检测你呼出来的空气,它是灰色的,其中的二氧化碳会特别多。所以,长期困扰于人生的遗憾不能自拔,对一个人的生命质量是会有所损害的。

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

有一个寓言,它说在某小镇上有一个非常穷困的女孩子,她失去了父亲,跟妈妈相依为命,靠做手工维持生活。她非常自卑,因为从来没穿戴过漂亮的衣服和首饰。在这样极为贫寒的生活中,她长到了十八岁。

在她十八岁那年的圣诞节,妈妈破天荒给了她二十美元,让她用这个钱给自己买一份圣诞礼物。

她大喜过望,但是还没有勇气从大路上大大方方地走过。她捏着这点钱,绕开人群,贴着墙角朝商店走。

她就这样一路嘀嘀咕咕躲着人群来到了商店。一进门,她感觉自己的眼睛都被刺痛了,她看到柜台上摆着一批特别漂亮的缎子做的头花、发饰。

正当她站在那里发呆的时候,售货员对她说,小姑娘,你的亚麻色的头发真漂亮!如果配上一朵淡绿色的头花,肯定美极了。她看到价签上写着十六美元,就说我买不起,还是不试了。但这个时候售货员已经把头花戴在了她的头上。

售货员拿起镜子让她看看自己。当这个姑娘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时,突然惊呆了,她从来没看到过自己这个样子,她觉得这一朵头花使她变得像天使一样容光焕发!

她不再迟疑,掏出钱来买下了这朵头花。她的内心无比陶醉、无比激动,接过售货员找的四美元后,转身就往外跑,结果在一个刚刚进门的老绅士身上撞了一下。她仿佛听到那个老人叫她,但已经顾不上这些,就一路飘飘忽忽地往前跑。

这个女孩子简直心花怒放!她想我索性就奢侈一回,用剩下的这四块钱回去再给自己买点东西吧。于是她又一路飘飘然地回到了小店。

刚一进门,那个老绅士就微笑着对她说,孩子,我就知道你会回来的,你刚才撞到我的时候,这个头花也掉下来了,我一直在等着你来取。

这个故事结束了。真的是一朵头花弥补了这个女孩生命中的缺憾吗?其实,弥补缺憾的是她自信心的回归。

而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

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遗憾。

要做到内心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太在乎得失的人,被孔子斥为“鄙夫”。

鄙夫,意义几乎等同于小人,就是不上台面的鄙陋的人。

孔子曾经说过,像这样的小人你能让他去谋国家大事吗?不能。这样的人在没有得到利益时抱怨不能得到,得到了以后又害怕会失去。既然害怕失去,那就会不择手段维护既得利益。

这种患得患失的人,不会有开阔的心胸,不会有坦然的心境,也不会有真正的勇敢。

于丹论语心得交友之道读后感

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存的空间,而且大家所拥有的实际生命长度基本相同,但为什么却有的伟大,有的卑琐,有的卓尔不凡,轰轰烈烈,有的碌碌无为,平庸一生-----究其原因,是因为生命拓得多宽,风景便有多宽,人生也会有宽。就象我们一个人的思想意识,站在什么高度看待问题,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而我们只有站的高才会望的远。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那样的缺憾在所难免,人生之路也不可能处处都是鲜花和掌声,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所在,都有自己的`精彩之处。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现自己的精彩,那就需要有足够的自信,需要有那份来自内心的淡定和坦然。最后再记下一段于丹的话与朋友们共勉: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

于丹论语心得处世之道

这是一把竖琴,是快乐!我们同是龙的传人,长着乌黑的头发,黄色的皮肤。快乐在哪里,一个明亮的星球又被那人类遭蹋。我会像杨利伟一样环绕地球十圈,!同学们庆贺着,好象李先永的成功就是大家的胜利。我们看见操场外边有着一圈冬青树,它们像一位位正待检阅的士兵,排得整整齐齐。

《论语心得》主要讲述的,就是于丹对于孔子的《论语》的感悟。内容分别有: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孔子一生最看重的,就是“恕”、“仁”与“智”。然而,快乐也悄悄地隐藏在这三个字中。

“恕”,宽恕他人的错误行为,机能体现出自己博大的胸怀,又能感受到在宽恕了别人之后,心中的那份愉悦和清爽。孔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对夫妇的儿子因车祸而身亡,但是,肇事司机撞人后立刻驾车逃跑了,抓不到他。夫妇俩悲痛欲绝,有人问:“你们恨那个你们儿子的司机吗?”夫妇俩说:“不恨。相信他也不是故意的,要恨,只能恨儿子命不好。”这一信息传到了司机的耳中,司机倍感羞愧,便到公安局自首了。由此可见,宽恕的力量多么强大!

于丹论语孝敬之道心得体会

作为一个价值观稍有争议的话题,孝敬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于丹在其热门畅销书《论语心得》中,有一章节便专门针对孝敬进行探讨,引发了广泛讨论。这篇文章将分享我个人对于“于丹论语孝敬之道”的体会和感悟,希望能为读者带来启发和思考。

第一段,介绍:

孝敬,作为一种基础的道德观念,是中华文化传承千年的宝贵财富。在《论语心得》中,于丹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使得孝敬不再是一种简单的习俗,而是一种细腻而真诚的生命力。于丹指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一课启示我们要从父母的角度出发,理解他们的需要,用心孝敬他们。可以说,于丹通观孝敬的本质,在探索传统文化中发掘了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

第二段,理解与体验:

孝敬是家庭关系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跨代、文化的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于丹认为,孝敬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情感,要从内心发出,表现出无私和深刻的爱。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经常感受到父母和亲人的关心和关爱,他们倾注的关爱之情,才是我最宝贵的财富。于丹的论述使我进一步理解和感受到孝敬的内涵,也更加有意识地去关爱和关心我的父母和长辈。

第三段,家庭和社会作用:

孝敬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应当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生命方式来塑造。于丹在《论语心得》中说道:“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则无患”,强调了孝敬所具有的预见性和未来感。当每个人都能从孝敬中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从家庭中汲取力量,才得以真正地走向成熟和独立,更好地为社会作出贡献。我们应该在个人精神层面上感悟孝敬的内涵,从而将孝敬融入我们的生活和人际关系中。

第四段,孝敬的体现方式:

孝敬的形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是言语上的尊敬,也可以是实际行动上的表示。于丹指出,孝敬是要“顺其自然”,并非机械地确立规则和义务,对父母的尊重和爱应当从内心发出。孝敬是一种平和、柔和而坚定的态度,是以心换心的感悟和回报。孝敬更重要的在于细节,有时候一个简单地问候和关心,会比千言万语表达更多。

第五段,学习和传承:

孝敬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更广泛的人类文化中的普适价值。作为传承孝敬的代表人物,于丹对孝敬之道的探讨,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我们应该在生活中不断实践并体悟孝敬的精神内涵,在学习和教育上营造氛围,培育更多孝敬的后代,通过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共同维护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创新力和生命力。

总之,于丹论语孝敬之道,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通过精心的探讨和梳理,为我们解开了孝敬之道的奥秘和精髓。而孝敬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代表之一,应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持续传承和发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能仅仅止于表面的奉献和照顾,而是要注重从内心发出真挚的感情和关爱,才能用真正的孝敬回报父母和家庭,并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社会向更加美好和温暖的方向发展。

于丹论语孝敬之道心得体会

孝敬在中华文化中一直被视为家庭伦理道德的核心。于丹作为一位儒家文化的传承者,对于孝敬这一主题也有着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于丹在《论语·学而》中提出了“父母之年,不可不思也;朋友之交,不可不谋也”这一名言,从而以孝敬为核心,谈论了对于他人的关怀和支持。在此,笔者将结合自身经验和于丹的观点,从三个方面探讨孝敬之道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关于孝敬。

首先,为了理解孝敬之道,我们要先明确什么是孝敬。于丹认为,孝敬是对于父母的尊重和关怀,在情意相通的基础上,与父母建立起平等、尊重和信任的关系。真正的孝子,应该关爱父母的身心健康,为父母着想、分担他们的忧愁与痛苦。而不只是在孝敬大典上虔诚地叩首,声言自己的孝心。

第三段:孝敬在实践中的意义。

其次,我们可以从个人实践中来观察和实践孝敬之道。作为现代人,在城市的纷繁高楼中忙碌奔波,时刻挂念着父母,但却常常顾不上距离遥远的父母。尽管我们常给父母打电话、视频,但真正化繁为简,为他们实现更好的生活质量,或者减缓他们的压力,却往往身在远方的我们所能做的却很少。于丹的孝敬之道,是真正从内心出发,多一分牵挂,少一分无助。唯有在实践中,我们的孝心才能真正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第四段:孝敬与传承。

最后,孝敬之道在传承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现代社会中,传统家庭伦理的重要性愈发受到关注。孝敬之道,是一种积淀深厚的文化基因,能够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发扬光大。同时,我们应该在教育子女中注重孝敬之道的传承,让他们从小懂得尊敬和关怀父母,同时也从孩提时代就树立起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关注和思考。

第五段:结语。

总之,孝敬不仅是传统中华文化的核心,也是当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价值观念。于丹的孝敬之道,源于真挚的情感和深厚的文化理念,是我们需要继承的宝贵财富。实践孝敬之道,是要从我们自己做起,从自觉中开始,从孝敬父母到汇聚孝悌之德,以孝敬之心践行“以德立身”之路。

于丹论语心得交友之道读后感

人生不如意事常,如果我们放大这些不如意的事,那么我们将永远活在阴影之中,《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孔子倡导: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就是说:当所有的不顺心都压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要让自己变得更加宽厚仁达、智慧聪颖、勇敢无惧。做一个勇敢的人,用自己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遗憾,而这种勇敢是心灵的勇敢,而不是表面的张扬,要做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现代社会中,我们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面对各种各样不同的人,往往感到无力应对。于丹教授通过几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也许我们无力改变生活中的缺憾,也许我们无法避免人生中的苦难。但是只要我们自己有一颗从容镇静的内心,有一种心灵的勇敢,我们就可以变得坚强,就可以表现出勇敢,而且你用不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你就会拥有完成不同的人生!

生活中,之所以有许多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是因为我们没有改变原有原想法和思维方式,致使问题一直悬而难决,须知,只要思路稍做更改,不要患得患失,并决心继续下去,就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那种悲观郁闷的心地也会变得乐观豁达!

年度于丹论语心得处世之道

2、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进行他行为的拓展。

3、人对自然万物,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

4、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5、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本来已经过去了,而我们还是老在那儿想,这么可恶的事,我怎么能原谅它呢?然后就在不断的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伤害。

6、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7、一个人的自信来自于他内心的淡定与坦然。

8、要做到内心的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重要。

9、做一个勇敢的人,用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遗憾。

10、内心有一种在理性制约下的自信与镇定,这是因为他有着宽广的胸怀和高远的志向。

11、当一个不幸降临了,最好的办法是让它过去,这样你才有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的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12、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13、看到朋友做的不对的事情,你要真心地劝告,善意地引导,如果他实在不听就算了,别再说了,不要自取其辱。

14、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

15、在其位,要谋其政,先把自己那个岗位做好,先不要操心别人的事。

16、慎言,就是说话要小心,不要说自己做不到的事。

17、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

18、能理解和尊重每一个人观点的合理性同时又能坚持自己的的观点。

19、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这是为人处世很重要的一点。要想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处理好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懂礼节。

20、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

21、我们要想交到好朋友,第一要有仁爱之心,愿与人亲近,有结交朋友的意愿。第二要有辨别能力。我们应结交那些可以完善自己品德,提高自身修养,丰富你的内涵的人。

22、每一个成年人都有他生命中的光荣与隐痛,真正的好朋友不要轻易去触及他的隐痛。

23、你千万不能要求对方必须如何如何,每一个个体都是值得尊重的,朋友之间尤其要保留这种尊重。

24、要学会用减法生活。你的心灵如果被所得堆满,最后就会累于得。

25、一个人志向至关重要,决定他一生的发展方向。

26、我们往往不缺乏宏图伟志,而缺少通向那个志愿的一步步积累起来的切实的道路。

27、成功的职业,不一定是你心中的理想。

28、要学会把有限的知识融会贯通,融入自己的生命。

29、恒心与定力--心理的依据与底线。

于丹论语心得心灵之道读后感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孔子倡导: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下面是本站带来的于丹论语心得心灵之道。

读后感。

欢迎大家阅读。

心灵之道。这章讲的是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遗憾后悔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事情,人生难免会有缺憾,没有缺憾的人生是乏味的是没有挑战性的是无法激励人前进的,而只有有缺憾的人生才是完美的才是完整的。即使命运不发芽,不惋惜千百次的播种,即使花朵结不成果实,不遗憾千百次的凋零,因为没有比脚再长的道路,没有比人在高的山峰。

当一个人失败后,延其绳索找其导火的源头,后悔自己的一步之遥,后悔自己的擦肩而过,后悔自己的力求完美的事情如今有了遗憾。后悔无济于事,天下没有买后悔药的。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就如同也许在这回的高考中你因为一分之差没能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但并不意味着人生会永远停留在这一秒,相反你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不要只是沉积在后悔后悔,后悔自己哪怕如果能再多对一道选择题呢,也许自己就能考上理想的大学。现在抱着后悔去看待以后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既然已经有缺憾,那就让自己的努力去填补那个缺憾,不要让缺憾的漏洞越来越大,直到无法补救。所谓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所谓“三省吾身”于丹说:“能够反省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改正,这就是儒者所提倡的真正的勇敢。”不错,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一个人做错事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错了之后却不知悔过,还是一味的用一些理由与借口来推托,这是懦弱的表现。要做一个勇于承认错误地勇者,才能化去生命中的遗憾,勇者即表现为面对错误勇于承认的勇气,体现出的是理性制约下内心的自信与镇定。

我喜欢于丹在文中的一句话:“小人之骄,骄傲的是他外在的气,而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不错,鲁迅曾说:“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种脊梁背后的风骨之气,那种形于天的风然之骨。所谓:“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所谓:“富莫富于常知足;贵莫贵于不求人;贫莫贫于无才能;贱莫贱于无骨气。”傲骨不可侮,傲心不可有,无傲骨则近于鄙夫,有傲心不的为君子。我记得一位学者是这么说的:“宁守浑噩而黜聪明,留些正气近天地;宁谢纷华而甘澹泊,遗个清白在乾坤。”风骨也许是为中国人所骄傲的资本吧。

其实这章主要讲人生多有不顺,要如何去弥补不顺,自信心,勇敢的勇气,风骨的气节。也许站在不同的角度,结果也有所不同。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既然死生、富贵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归,个人无法决定,也无法左右,那就要学会承认并且顺应。但保持一颗诚敬的心,使自己的言行减少过失,对待他人充分尊重、谦恭有礼,却是可以通过提高自身修养做到的。

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一种遗憾,其实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这个故事结束了。真的是一朵头花弥补了这个女孩生命中的缺憾吗?其实,弥补缺憾的是她自信心的回归。

而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遗憾。

要做到内心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太在乎得失的人,被孔子斥为“鄙夫”。鄙夫,意义几乎等同于小人,就是不上台面的鄙陋的人。

孔子对他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意思是说,君子崇尚勇敢并没有错,但这种勇敢是有约制的,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义”。有了义字当先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则,一个君子会以勇犯乱,一个小人会因为勇敢沦为盗贼。

那是一种内心的约制。孔子说,“以约失之者,鲜矣”!(《论语·里仁》)一个人内心有所约制,就会在行为上减少过失。假如一个人真能做到一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真能“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就做到了约制。而能够反省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改正,这就是儒者所倡导的真正的勇敢。

后来苏轼在《留侯论》中也曾经论述过勇敢,他把那种真正的勇敢叫做“大勇”。他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在苏轼看来,真正的勇者有一种“过人之节”,他们能够忍受像韩信那样的胯下之辱,而成就辅佐刘邦决胜千里、扫平天下那样的大业。他不会像平常人逞一时之勇,图一时之快。这是因为他的内心有一种在理性制约下的自信与镇定,这是因为他有着宽广的胸怀和高远的志向。

当一个不幸降临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

这个故事适用于我们每个人。大家想想,为什么我们一样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有些人活得欢欣而温暖,有些人却整天指责抱怨?他们的生活真的相差那么远吗?其实就像我们面前有半瓶子酒,悲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怎么就剩半瓶了!乐观主义者则说,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呢!表述不同,缘于心态不同。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重要。

孔子说,“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君子因为有心态的平和、安定和勇敢,他的安详舒泰是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小人表现出来的则是故作姿态,骄矜傲人,因为他内心多的是一股躁气,气度上便少了一份安闲。

其实,是什么样的武功使茶师取胜呢?就是心灵的勇敢,是那种从容、笃定的气势。所以技巧不是最重要的,而技巧之外的东西则需要我们用心灵去感悟。如果你的心很敞亮,很仁厚,你有一种坦率和勇敢,那么你可能会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每个人都愿意把美好的东西告诉你;但是如果你与此相反,那么即使是有教无类的孔子,他也不见得会对牛弹琴。

孔子说过,一个人能够听你讲道理但是你没去跟他讲,就叫“失人”,你就把这个人错过了,不好;相反,假如这个人根本就不可理喻而你偏和他讲道理,那就叫“失言”,也不好。你要想做一个别人愿意和你交流,也可以和你交流的人,最关键的是你要有一个敞亮的心怀。这就是《论语》中所提倡的“坦荡荡”的心境。

这种心境和胸怀,既可以弥补你先天的遗憾,也可以弥补你后天的过失;同时能使你有定力,有真正的勇敢,使你的生命饱满、充盈,让你有一种大欢心,让你的人生有最大的效率,让你的每天进行着新鲜的轮回,并且把这些新鲜的养分疏导给他人。

《论语》给我们的,永远是一个人生动态的系统,我们不可以断章取义、不可以僵死地去理解。这些古圣先贤的思想精华,当在你的血液中流动起来的时候,你欢欣的态度本身就是我们今人对于古典最高的致敬!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如果我们放大这些不如意的事,那么我们将永远活在阴影之中,《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孔子倡导: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就是说:当所有的不顺心都压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要让自己变得更加宽厚仁达、智慧聪颖、勇敢无惧。做一个勇敢的人,用自己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遗憾,而这种勇敢是心灵的勇敢,而不是表面的张扬,要做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现代社会中,我们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面对各种各样不同的人,往往感到无力应对。于丹教授通过几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也许我们无力改变生活中的缺憾,也许我们无法避免人生中的苦难。但是只要我们自己有一颗从容镇静的内心,有一种心灵的勇敢,我们就可以变得坚强,就可以表现出勇敢,而且你用不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你就会拥有完成不同的人生!

生活中,之所以有许多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是因为我们没有改变原有原想法和思维方式,致使问题一直悬而难决,须知,只要思路稍做更改,不要患得患失,并决心继续下去,就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那种悲观郁闷的心地也会变得乐观豁达!

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存的空间,而且大家所拥有的实际生命长度基本相同,但为什么却有的伟大,有的卑琐,有的卓尔不凡,轰轰烈烈,有的碌碌无为,平庸一生-----究其原因,是因为生命拓得多宽,风景便有多宽,人生也会有宽。就象我们一个人的思想意识,站在什么高度看待问题,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而我们只有站的高才会望的远。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那样的缺憾在所难免,人生之路也不可能处处都是鲜花和掌声,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所在,都有自己的精彩之处。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现自己的精彩,那就需要有足够的自信,需要有那份来自内心的淡定和坦然。最后再记下一段于丹的话与朋友们共勉: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

我从来就不是雄心勃勃的人,成为呼风唤雨的能人或日进斗金的富人,那样的念头从未在我的内心出现过。不是悲观,也不是笃信宿命,只是性格使然,不曾有那样的“抱负”罢了。如果真要说自己的理想,那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修为,做一个善良、高尚、与人很好相处的君子吧。(于丹在“君子之道”里对君子的界定是这样的,姑妄借之)。

我就要这样的幸福。我只要这样的幸福。

于丹论语心得心灵之道读后感

读了《于丹〈论语〉心得》,让我领略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一种处理领导关联、同事关联的心态,是一种融入在此刻社会中的理性道德。读到于此,想到以前读过的《菜根谭》,两者皆有:

风斜雨急处,立得脚定。

花浓柳艳处,着得眼高。

路危径险处,回得头早。

正所谓“性定菜根香”。

书中有一段对于理想与现实关联的分析,很是经典。“神于天,圣于地。”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能够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很多的规则和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潜质,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区进行他行为的拓展。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而不是现实主义者。”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其实,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就自然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怀着乐观和用心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不就应总是抱怨没有时刻,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刻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刻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刻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持续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刻时就应首先思考清楚的!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是很缓慢地感知、明白和识记所学教材的学生,他们一样东西还没懂另一样东西就要学了,这边刚学会,那边又忘了。如今,我也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学生,不用分数的高低来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的标准。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欣喜。当然,我会将我的欣喜化为语言、化为动作来让他知道,使他明白:“别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试着让我的学生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好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我要时时刻刻让当年我眼中所谓的“差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让快乐延续着。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发奋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

于丹论语心得心灵之道读后感

读了《于丹〈论语〉心得》,让我领略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一种处理领导关系、同事关系的心态,是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读到于此,想到曾经读过的《菜根谭》,两者皆有:

风斜雨急处,立得脚定。

花浓柳艳处,着得眼高。

路危径险处,回得头早。

正所谓“性定菜根香”。

书中有一段对于理想与现实关系的分析,很是经典。“神于天,圣于地。”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很多的规则和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区进行他行为的拓展。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而不是现实主义者。”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其实,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就自然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是很缓慢地感知、理解和识记所学教材的学生,他们一样东西还没懂另一样东西就要学了,这边刚学会,那边又忘了。如今,我也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学生,不用分数的高低来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的标准。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欣喜。当然,我会将我的欣喜化为语言、化为动作来让他知道,使他明白:“别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试着让我的学生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我要时时刻刻让当年我眼中所谓的“差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让快乐延续着。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

于丹论语心得心灵之道读后感

于丹在《论语》心灵之道中推介了好多个小故事,用来说明心灵的强大力量。浓缩于丹心灵之道的主题就是,心灵中至为美好的一面是积极的心态、自信和勇敢。当然,似乎有人以为这是在励志,因为在世界知名的励志学家,如卡耐基和拿破仑希尔还有安东尼·罗宾斯的书中,充满对这三种力量的唤醒和训练。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以约失之者鲜矣。”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方,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首先肯定的是,作为一篇励志的小散文,这个演说是成功的。上面那些是于丹老师摘自论语中的原话,构成了演说的论点,这些论点我们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但是,与论点比起来,我倒是觉得文中的三个小故事让人印象深刻,并且和励志的主题更加接近一些。批评于丹老师假借论语之名行其它主题的演说和出书甚至出名之实,这样的话,一向对于美好的事物都持支持态度的我说说不出的,也就是想想而已。呵呵。

话说回来,于丹老师还是一个富含哲理意味、平和而通达的智者。上篇文章也说过,各人读历史各取所需,下面摘一些于丹老师此篇中较为美丽的文字。

一个有风骨的骄傲,在外在一定不是张扬的,这就是所谓“泰而不骄”。——于丹老师。

“我曾经看到过铃木大拙在他的书中记载了一个日本江户时期的故事。当时有一个著名的茶师,他跟随着主人去京城里办事。碰上了一个浪人挑衅身着武士服防身的茶师比剑。这茶师只好老老实实地说我就是个茶师,我不懂武功。这个浪人就得寸进尺,说你既不是一个武士,你穿着武士的衣服,你就有辱尊严,那我就更应该跟你比,你就更应该死在我的剑下了。茶师一想,就说你容我几小时时间,今天下午我跟你还约在这个池塘边见。那个浪人想想就答应了,说那你一定来。

他说我是个茶匠,我就只会泡茶,但是我今天遇到了这么个情形,我不能不跟人家决斗了,我想死得有尊严一点。

武馆的主人说,你是这么著名的一个茶师,那好吧,你再为我泡一遍茶。

茶师想了想,很伤感,说这可能是我在世界上泡的最后一遍茶了。所以他就做得很用心,他很从容地看着山泉水在小炉上烧开,很从容地把茶叶放在里面,洗茶、滤茶、然后一点一点地把茶倒出来,捧给这个武馆的主人。

这主人就这么一直看着他这个过程,看完了以后他喝了一口茶,他说:这是我一生中能喝到的最好的茶,但是在这个时刻,我可以告诉你,你已经不必死了。

茶师说:哦?你要教给我什么吗?

他说:我不教你,你只记住,你用泡茶的心去面对那个浪人,我就告诉你这一句。

这茶师就回去了。回去他看见那个浪人已经在那等他了。浪人很嚣张,当时就拔出剑来,说:你回来了,那我们来开始比武吧。

茶师就老在想着那句话,说我心泡茶的心面对他。所以他就不着急,他笑笑地看定了对方,然后从容地把自己头上的帽子取下来,端端正正放在旁边,然后解开身上宽松的外衣,一点一点叠好,压在帽子下。他还笑笑地看着对方,拿出绑带把自己里面的衣服袖口扎紧,再拿出绑带把裤腿也扎紧,他从头到脚,一点一点地在装束自己,一直气定神闲。对面这个浪人就越看越惶恐,越看越惶恐,因为不知道他武功有多深,就被他的眼神和笑容给吓得内心心虚起来。

等到这个茶师全都装束停当,最后一个举动就是拔出他的剑来,欻,就挥向了半空,然后棒喝一声,停在了那里。因为他也不知道再往下该怎么用了。

他停在那以后,这个浪人噗通就给他跪下了,说我求你饶命,你是我这一辈子见过最有武功的人。”

画外音:

这个小故事再次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面对各种各样不同的人,我们往往感到无力应付,其实只要我们自己有一颗从容镇静的内心,有一种心灵的勇敢,我们就可以变得坚强,就可以表现出勇敢,所以毫无武功的茶师凭借内心的定力能够战胜嚣张的日本浪人。

潮生结束语:这是一个崇尚张扬饯行浅薄的年代,深刻和深刻有关的东西被打上“不合时宜”的烙印。但与千百年前相比,我们何其有幸的是,这也是崇尚个性复苏,崇尚自信乃天赋人权的年代,这个年代的心灵的力量主要来自于自信,来自于对自我的认知、遵循和发扬。所以,注定带有浓烈的张扬的意味。不从容,不镇静,但笃定,而坚信。

于丹论语心得君子之道读后感

于丹论语心得有自信者,生命无限可能首先一个人在世界上,所谓鹪鹩巢于深林,一枝而已。小鸟在大树林子里面也只需要一根树枝。鼹鼠饮河,果腹而已。也就喝饱它那个小肚子,一只小老鼠,也就完了。人在这个世界上,一生能用多大的资源?其实你不管住一个多大面积的豪宅,你那张床也就那么大,人一生占的面积也就那样大而已。

所以,你的资源不可以给别人吗?你为什么会怕别人分享呢?有时候我就跟我的学生讲,我说那是因为你内心不够自信。你可以想一想,在吴越春秋的时候,越王勾践打败了,他在卧薪尝胆的时候,身边有一个重要的大臣一直在佐助他,就是范蠡。范蠡帮助勾践,能够含辛茹苦,最后一举再反败为胜,建立越国。

我们大家都会觉得说,这样一个人,他以后一定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封功受赏、荣华富贵。他的同事文种当时也这么认为,说我们两个等着分封。范蠡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现在这个国家不需要我们了,你要留留下,我泛舟五湖去了。所以这个人就从此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在传说中带着美女西施去小舟,从此是江海寄余生了。

但是两三年之后,整个这个社会又出现了另外一个辉煌的名字,就是富甲天下逃诸宫,也就是说他的政治生涯结束了,但是他开始成为一个天下最成功的商人。这个人还有人生其它的可能,这在于他自信,他知道他还有一种可能性。但是他并不是一个为富不仁的人。等到他看到越国重新有难的时候,他派自己的儿子散尽千金,拿着自己的钱财重新去复国。国家再佐助起来以后,他散尽了千金,一挣钱又回来了呀。

当一个人可以这样的时候,生命境界始大,胸怀始宽,他还有什么仁爱是不能做的?所以其实,我们的态度会决定了当下的行为。你可不可以就在一个最为朴素的,没有什么身份的情况下也对人抱着这样一种内心的友善呢?这是取决于你内心的一种道德、一种伦理的支点。中国大陆现在每一年由中央电视台,最大的媒体要做一个评选叫做“感动中国”,就是它会把全年度中国一些普通人物的作为提升出来,最后全国有一个28人的推委会,大家来遴选,选完了以后由这些评定委员选出来10个年度感动了中国的人物。然后他们最后的颁奖盛典,每一个人会有一座封杯,上面盖着一个幕布,掀开上面都会有四个字,是这个推委会给他们的一个评定词。

那么今年,有一个人我印象非常深,是一个六十多岁,中国农村普普通通的一位阿姨。她从嫁到这个村子开始,就主动地去赡养这个村子所有的孤寡老人。她家也很贫困,她跟人家讲说反正我们家吃窝头你也吃窝头,我们家喝粥你也喝粥,我吃什么你吃什么,但是我一定会给你们养到老。所以有些人她养8年,有些人她养13年,也有些人养了更久,一定是送了终。她自己的四个孩子从小就认为这些爷爷奶奶就是他们家人。所以在妈妈忙的时候,他们从5、6岁就去给老人洗脚、剪指甲,就一直这样做。

那就是这样一个妇女,她做了一生,她一直做到老。其实这个人的最后的推荐词是我来写的,我写推荐词的时候,我说,如果是富人做这样的事就叫做慈善,但是一个穷人可以做这样的事,她就是圣贤。她不可以用很多的物质去完成拯救,但是她可以用自己的心,让这些老人得养千年。其实这是什么?这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这还不够吗?所以最后她的那座杯掀起来四个字,叫做温暖市道。她用自己的人心,温暖了很多苍凉的市道。其实,什么是仁人?就这样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在我看来,她是圣贤。

于丹论语心得心灵之道读后感

忽然发现最近读的书都是冲着作者而去的。看这本书,是因为于丹。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作为古代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试图用一种“下里巴人”的表达方式,让观众走进“阳春白雪”的世界。

这本书很薄,读完它只花了2个多小时。但给予人的启发与感触却犹如海宁潮,恢宏而汹涌。光是于丹在飞机上写下的自序,就让我感叹许久。

好久没有看到这么精致的序了。说是精致,并不是因为它短,而是因为这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似乎都经过精雕玉镯。于丹的文学修养和思想境界在这些字里行间不经意流露。大三独揽泰山,她想到的是“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顿悟的是儒家的践行之道,千里之行,积于跬步,直至天下担当。想到的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开悟的是鲜有碑铭的后山用自然造化完成了对生命的另一种成全,阳光中折射出庄子的微笑。

接受《百家讲坛》的邀请,于丹说是愿意把心中那双翅膀放飞到所有人心的晴空之上。讲将她所谓的一己之得,以庄子之名给她自己一些华丽豪迈的梦想,畅意一回天地遨游。

对于庄子看破功名,不屑利禄,淡对死亡,是了的。但是,如何将这些哲理与生活之道融为一体,确实悟性不够。于丹,为我们大众点亮了一盏灯。

“认识你自己”。这是千古以来一个最难解决的命题。据说,在西方的神话寓言体系里,这被表述为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谜。于丹说:我们每一个人的眼睛都有向外发现和向内观看的两种能力。向外可以发现一个无比辽阔的世界,向内可以发展一个无比深邃的内心。而每个人都应该不断地审视自己,有自知之明。

于丹在谈到庄子关于“心态和状态”的观点时,有一个例子令我印象深刻。说的是一个科学家带着10个实验者在不同的环境下过桥。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了他的生活的状态。而就自己而言,我总无法抵消外界的各种恐惧。这两天看斯诺克世锦赛,最爱的奥沙利文就是凭借纯熟的技术和良好的心态第三次问鼎冠军。我想,如果是我在打147最后一杆的时候,一定会全身发抖。但他每次都那么坦然,所以在这次世锦赛他迎来了第8个147。自省一下,高考理综的时候紧张地脑子一片空白,那真是惨不忍睹。可是到底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荣辱不惊呢?有多少人能够像庄子那样豁达,与世无争啊。这个现实的社会,已经是赤裸裸的了。

毕竟我不是庄子,除了感叹和佩服他高超的觉悟之外,实在不能真的根据他的理念去效仿什么。估计庄子也没想到现在的社会是如此的世俗与混杂。当然啦,记得自己最后的那头羊,最短的那块板还是很重要的。扁鹊的故事富含哲理,可是在这个利益当头的社会,你有见过争着当治感冒的医生的?人人都渴望作大手术扬名立外。那能不能尽可能的让自己出淤泥而不染呢?“为自己雪中送炭,而不要总是锦上添花。”记得,这是所谓的人生大智慧。

正如马列主义之后,有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任何真理还是要在时代的检验下与时俱进的。把庄子的遨游之心与我们的世俗生活相融合,才是大智之道吧。

于丹论语心得交友之道读后感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论语》,真的能开解现代人的心结吗?

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

孔子的学生司马牛有一天忧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偏偏我没有!

他的同学子夏就劝导他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子夏自称自己的名字叫“商”。他的话分几个层次:

既然死生、富贵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归,个人无法决定,也无法左右,那就要学会承认并且顺应。

但保持一颗诚敬的心,使自己的言行减少过失,对待他人充分尊重、谦恭有礼,却是可以通过提高自身修养做到的。

一个人能做好自己,那么普天下的人都会爱敬你如同手足兄弟。

所以,做一个有良好修养的真君子,又何愁没有兄弟呢?

尽管这段话不是出自孔子之口,但也代表了《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如果一个人不能接受这些遗憾,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

一种遗憾,其实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我曾经看到过一个报刊的转载,写的是英国著名网球明星吉姆·吉尔伯特的故事。

这个女孩子小的时候曾经经历过一次意外:

一天,她跟着妈妈去看牙医,这本来是个很小的事情,她以为一会儿就可以跟妈妈回家了。但是我们知道,牙病是会引发心脏病的。可能她的妈妈之前没有检查出来存在这种隐忧,结果让小女孩看到的是惊人的一幕:她的妈妈竟然死在了牙科的手术椅上!

这个阴影在她的心中一直存在着。也许她没有想到要看心理医生,也许她从没有想过应该根治这个伤痛,她能做的就是回避、回避、永远回避,在牙痛的时候从来不敢去看牙医。

后来她成了著名的球星,过上了富足的生活。有一天她被牙病折磨得实在忍受不了,家人都劝她,就请牙医到家里来吧,咱们不去诊所,这里有你的私人律师,私人医生,还有所有亲人陪着你,你还有什么可怕的呢?于是请来了牙医。

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正当牙医在一旁整理手术器械、准备手术的时候,一回头,吉姆·吉尔伯特已经死去。

当时伦敦的报纸,记述这件事情时用了这样一句评价:吉姆·吉尔伯特是被四十年来的一个念头杀死的。

这就是心理暗示的力量。一个遗憾能被放大到多大呢?它可以成为你生命中一个阴影,影响到你的生命质量。

当然很多人不见得会面临上述这种极端的例子,但大家一定听到过这样的说法,一个人在愤怒或忧虑的时候,如果用一个测量仪来检测你呼出来的空气,它是灰色的,其中的二氧化碳会特别多。所以,长期困扰于人生的遗憾不能自拔,对一个人的生命质量是会有所损害的。

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

有一个寓言,它说在某小镇上有一个非常穷困的女孩子,她失去了父亲,跟妈妈相依为命,靠做手工维持生活。她非常自卑,因为从来没穿戴过漂亮的衣服和首饰。在这样极为贫寒的生活中,她长到了十八岁。

在她十八岁那年的圣诞节,妈妈破天荒给了她二十美元,让她用这个钱给自己买一份圣诞礼物。

她大喜过望,但是还没有勇气从大路上大大方方地走过。她捏着这点钱,绕开人群,贴着墙角朝商店走。

她就这样一路嘀嘀咕咕躲着人群来到了商店。一进门,她感觉自己的眼睛都被刺痛了,她看到柜台上摆着一批特别漂亮的缎子做的头花、发饰。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