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著作读后感(通用15篇)

时间:2023-11-19 22:54:02 作者:QJ墨客 文学著作读后感(通用15篇)

读后感不仅仅是简单地对书籍进行概括和评价,更重要的是通过读后感来反思自己的成长和变化。下面是小编精选的几篇热门读后感,希望能够给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文学著作的读后感

一部古老的神话故事,但却引起了儿童的喜爱,那就是《西游记》。小时候,我只是看动画片与图画书。但现在,我不仅看与读,而且还学会了思考。

《西游记》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大家都十分了解。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孙悟空啦!因为他总是聪明过人、助人为乐、能分辨好人与坏人,来守护唐僧和弟兄们。他就像我们现在的人民警察一样,火眼金睛,抓坏人救好人,时刻保卫着我们。或许由于唐僧遇到麻烦的事情就不动脑筋,盲目地接受别人的帮助的缘故吧,有时才会不听孙悟空的好心劝告,掉入妖怪的手中。这足够说明了遇到麻烦的事情要动脑筋,如果不动脑筋,听了别人不好的意见,反而会更糟糕。不过我还认为唐僧过于善良,哪怕对待坏人也十分好,因为他只看表面,不了解人的本质。

我也很喜欢猪八戒。我觉得他是个性格单纯但很可爱的人。他不会想出一些好方法,但却有正义感。只要他想做的事,他就一定会去做。他会奋不顾身地保护师傅的安全,而不考虑自己的安危。看上去他有些笨不动脑筋,但是人们觉得他笨的可爱。我们要学习他那种不怕敌人的胆量。不过有些事在做之前要仔细考虑,分清楚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要凭自己的实力去做。

总之,师徒四人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长处,哪怕是他们的短处也必须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有,如果有的话,要努力改正,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真的非常好看。每一个章节都有许多不同的惊险冒险,让人不由自主的一页一页看下去。虽然大家都认为悟空法力高强,是最厉害的,但我却有点不以为然。他法力高强是无庸置疑的,但我认为西天取经的旅途之所以会如此有惊无险的顺利,而非悟空一人的功劳。不管怎麽说,西游记真的很好看。

这几天,我重读了《西游记》这本书。这是明清时期作家吴承恩写的一部长篇小说。

这本书讲了唐僧师徒经九九八十一难去西方极乐世界取得真经的故事。唐僧名唐玄奘,他虽善良却胆小怕事。在取经的过程中,他前后收了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孙悟空—睛、敢做敢当而正义大胆、火眼金且本领高强。猪八戒—贪财好色、好吃懒做,但又不缺善心。沙僧—心地善良、老实本分、踏实能干。他们个个身怀绝技,在取经路上帮了唐僧不少大忙。这四个人物形象鲜明,各有特点,性格也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小时候,我喜欢看西游记的动画,觉得孙悟空很厉害。认为要是自己有孙悟空那么厉害也可以让我去取经。不过长大以后发现我错了,如果唐僧一行人没有去西天取经的勇气,那又有什么用呢?所以成功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勇气,有它才能开始这人生的旅程。

记得有次,我有个问题想要请教老师,但是我不敢,因为那个老师给我的第一印像就是很严厉,一直不敢接近。所以那个问题一直没法弄懂。终于,我鼓起勇气战战兢兢的走进了老师办公室,老师当时在批改作业,看见我便放下了手中的事。我小心翼翼的把作业本递过去,说:“老师,第5页的第2题我不太懂,想请教一下。”老师并没有像我以为的用那么严肃的像冰块的神情对我,而是用稍带一点指责的语气说:“怎么这么晚才来问我?学了都过了几天了。”随后,便向我讲解了这道题。之后,我突然发现老师好像没以前那么严厉了。如果我当时没有问老师,或许我现在还不明白这道题怎么解呢!

勇气,是成功的条件之一。慈悲是很重要,但是也不能太没勇气了。太没勇气,就变成没骨气了。

《西游记》是一部很好的书,你能在其中发现许多道理。勇敢是我在其中发现的道理之一。

教学著作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文集》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

当通过一段段短小却精辟的文字去了解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这些他所创立的教育理论时,不禁深深地佩服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

“社会即学校”是对待统教育中的封闭性的一种挑战,是在批判杜威“学校即社会”基础上提出的。陶行知先生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学校”,应当拆除学校与社会的围墙,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中去。在社会这所大学校里,人人可以作先生,人人可以作学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茶馆、戏院、破庙、茅棚等,都可以成为大众的课堂。这是根据中国的现实国情提出来的,在这里教育不是少数贵族的事,而是普通人也可以做的事。他主张把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教育思想今天仍在广泛推行。每次读到陶行知的话时,我总会感叹,他怎么那么先知先觉?他怎么会总结出那么多精辟的.话?“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仔细辨辨,妙哉妙哉!真正让我了解了陶公“行知”名字的用意!

“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这是做中学活动中“做”的灵魂,强调了“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是获得知识的源泉。手的操作和心智的操作与改变,是主动探究和学习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条件。大胆地放手让孩子在实验中猜想并验证自己的想法,深信:“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为孩子们展开一片充满想象,充满生机的天地!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我们教师所学习所要作的也是丰富多彩的。学习陶行知,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做好朋友,而不再只是他们的老师。

文学著作读后感

最近几天,我看了一本书,感觉很好,这本书的名叫做《老人与海》。它的主要内容是写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鱼实在太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在归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下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

这本书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位老人生活的艰辛和不易,更加珍惜身边的美好生活。

《老人与海》塑造了一个经典的硬汉形象。古巴的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48天之后钓到了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这是老人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的'一条大鱼。鱼大劲也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终于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这时却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我十分同情这位老人的处境。"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四个闪闪发光——超越极限!”作者海明威是这样评价他的作品《老人与海》的这本书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也要学习文中的这位老人的精神。在生活中遇到苦难不屈不挠,积极应对的精神。

读完这篇读书笔记后,大家也去读书写笔记吧。更多关于名著的读书笔记,关注精品作文频道。

文学著作读后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有一个人,他对他的孩子们说过这样一句话,“在这个门中,如果有强盗拿到进来,要捅你们的时候,的一个为你们挡刀的人,绝对是我!”

这个人,他抛下刚断奶的亲生女儿,年迈的母亲,亲爱的妻子。毅然来到这些孩子的身边。

后来,他的妻子受他的影响,也带着可爱的女儿,来到这高原地区,照顾那些他们的孩子——一百多个孤儿。

这一家人,他们抛弃了一切。来到了这艰苦的地方,为了那些无人顾及的,无人疼爱的,可怜的孤儿。如果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像他们这样的话,哪怕是一丁点样子,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人独自承受一切痛苦,就不会有那么多人不能享受他们本应该拥有的幸福与快乐。

如果他们的爱心都明泯灭了的话,那世界该会有多么悲惨啊!如果爱心泯灭了,人活着也没意义了。

就像那可怜的小悦悦,她被车撞倒了,可那没良心的司机却驾车逃走了,可怜的小悦悦便无力地瘫在冰冷的水泥路上。没有一位有爱心的人来扶扶她。最终,可怜的小悦悦离开了人世。

只要每个人有那么一点点的爱心,只要每个人愿意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这个世界就会多一份美好,多一份关怀。

读完高尔基的书《童年》,我受益匪浅。与高尔基的童年相比,我们今天是多么幸福啊!

高尔基出生在一个木匠家庭。当他5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了,生活变得更加艰难。他和他的母亲住在他祖父的房子里。因为家里很穷,高尔基不得不穿他母亲和祖父的衣服。想到这里,我不禁感到有些惭愧。因为尽管我们有如此好的条件,我们不知道我们是否被祝福,我们经常挑选。

零花钱成了高尔基的学费来源,但那些富裕家庭的孩子嘲笑他的“臭”味。我认为气味不好的不是高尔基,而是那些故意嘲笑高尔基的富裕家庭的孩子。只有这样,它们看起来才“臭”。高尔基把别人的嘲笑变成了他学习的动力。他努力工作,努力学习,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受到老师和同学的爱戴和尊敬。

我合上书,不禁想了很多。这是我的阅读报告。

《童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小说。这本书是以孩子的视角来讲述故事,给这个充满伤痛的故事蒙上了一层天真烂漫的色彩。

双眼被泪水浸泡着,又红又肿。外婆也在哭……”读着读着,我屏住了呼吸,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多么可怜的阿廖沙,才三岁就失去了父亲!他还那么小,小到对外祖母说的关于父亲去世的话还不能完全弄懂!生活贫苦的一家人,在失去了父亲之后,该如何生活下去呀!我继续读了下去,阿廖沙的生活环境实在太差了,他生活中的很多人都是那么自私,那么暴烈。幸好有慈祥、善良、乐观的外祖母的陪伴。

和高尔基相比,我是多么幸福啊!在家里,有家人的疼爱和关心,不愁吃不愁穿;

在学校,有老师悉心的教导和同学们的关爱。我要好好珍惜,要好好读书,天天向上。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我慢慢地成长起来,慢慢地自立起来。

我的人生为何这样的匆匆呢?什么事都发生在我的意料之外,有的甚至都在我还没准备好之前就发生了,节拍总是这样快,在我还没有想出来时,我便被医生提前抱了出来,当我还没有想上幼儿园"幼儿园时,我便被父母送了进去,接着,当我还正过过着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时,我却被老师笑着迎进了小学的大门。在学校里,时间飞奔似流水,我很快到了开始小升初的紧张复习当中,考试终于结束了,我开始进入了我现在的学校——广大附中。我的人生太匆匆了,我时常想做的事情还没做完,另一件事情就接踵而来,时间就这样很快地流逝了。

昼夜更替,四季转换,日子过的就是这么迅速,你不能去阻止地球的运行,你也不能让时间倒流,你只能这样匆匆地过掉每一天。也许,有些人只求物质上的时间,愚昧地去停止闹钟的走动来保持时间的永恒,而有些人只会从现在起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去做好每一件事情。

时间的匆匆常常捉弄人们,它会使两个互相思念的人即将相遇时,因为时间的匆匆却各奔东西,它也会使人在一瞬间犯下一个严重的错误,时间的匆匆也会给人带来好的机遇,让你的事业成功。时间的匆匆如流水一样,上帝从不会给人多一分或一秒,所以只靠自己去珍惜。

匆匆地来,匆匆地去,让我们在这匆匆的日子里流下美好的回忆……。

在这个寒假中,我读了一本书,《简?爱》。读完后,我一直回味了半个月。

这本书的主人翁,简?爱,在父母双亡后饱受虐待,在她8岁时被送进了一所残酷的寄托学校。当了好几年学生和老师后,她离开了学校,来到桑菲尔德府当老师,负责教一个小姑娘。桑菲尔德府的主人罗切斯特,被简?爱所吸引,在经历了诸多波折后,他和简?爱才由情人成眷属。

品味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简?爱,她没有漂亮的外表,没有富有的家庭。在发现自己深深地爱上了主人后,在地位悬殊的情况下,她敢于坦坦荡荡地去爱。她对自己的人生和思想有理性的认识,对自己的幸福和情感有着坚定的追求。她这种大胆地去追求的精神,十分值得我们去学习。从她身上,我们看出了自尊自重、自立自强的形象。罗切斯尔,他敢爱敢恨,热情奔放,具有同情心。他们的品质,都令人难忘。

但把目光转到现实中时,我不禁有些失望。在现实中,有许多人都不敢去追求,都觉得那件事高不可攀,自己实在是做不到。其实,每个人的能力都好比一座冰山,自己发挥出的只是冰山露出海面的一角,浸泡在海水里的则都是潜力。所以,不要去顾及什么,只要有一个坚定的目标,大胆地去追求,就能够达到胜利的彼岸!

所以,让我们去学习简?爱的精神,大胆地去追求吧!

午后,蓝蓝的天空,万里无云。夏天的太阳就像一个大火炉炙烤着大地,又闷又热,不把我们烤熟誓不罢休似的。

突然,天空暗了下来,变得阴沉沉的,一下子如同进入黑夜。大街上,川流不息的汽车也都不约而同地打开了大灯。这六月的天真如川剧变脸似的,说变就变。

不一会儿,一道利剑似的闪电划破天空。“轰隆隆”,雷公公随即打破夏日的宁静,紧接着敲起了鼓,那声音如山崩地裂,震耳欲聋。顷刻间,猛烈的大雨,给大家一个措手不及,“哗啦啦,哗啦啦”铺天盖地的向大地冲来。霎时间,滚烫的地表上便冉冉升起一阵水蒸气,笼罩着整个城市,宛如仙境。

渴了许久的花儿们昂着头,舒展身子,开怀畅饮着甘甜的雨汁;

路旁的大树挺直了腰杆,抖落一身灰尘,接受大雨免费的擦澡服务。“吼吼”风也来凑热闹了,我们可不怕,天然的空调,吹得人透心凉。

雷雨就是雷雨,就是那么任性。一会儿工夫就跑得无影无踪。随着风停,雨也停了,太阳公公重新露出灿烂的笑脸,天空被大雨这么卖力地一擦,顿时清亮了许多。不一会儿,一座彩虹桥出现在天空中。好一个清新靓丽的世界!

在这个寒假,我读了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的第一部《童年》,这本书中用生动地语言叙述了主人公阿廖沙坎坷的童年。

阿廖沙三岁就失去了父亲,随后就跟着母亲和外祖母到了外祖父濒临破产的染坊,外祖父不太喜欢他,还经常毒打他,有一次甚至把小阿廖沙打昏了过去,害他大病了一场。两个舅舅也讨厌他,经常戏弄他,这种风气也感染到了他们的儿女身上。在那个家里只有外祖母疼他、爱护他。

后来,阿廖沙认识了小茨冈,他每次都用胳膊挡要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但小茨冈在帮二舅雅可夫抬十字架时被压死了,之后再也没有人给阿廖沙挡鞭子了,阿廖沙也失去了一个好朋友。阿廖沙还是一个孝顺的孩子,为了养活自己和外祖母,他一有时间就出去捡破烂,到收破烂的人那里换些卢布给外祖母。

我们的童年有丰盛的饭菜,但高尔基没有;

我们的童年有亲切的家庭陪伴,但高尔基没有。我们的童年是多么美好,我们生活在这么好的家庭中,我们要努力学习,不能辜负了养育我们的爸爸妈妈对我们的期望。

这本书还告诉我们做事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孜孜不倦,还要有毅力;

我要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向高尔基学习。

童年像一条船,装满了糖果,装满了玩具,也装满了欢乐。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不管它是快乐的,还是令人厌烦的,它都使我们一生难以忘怀。

阿辽沙的父亲染上霍乱而早早过世了,3岁的他和外祖母,外祖父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外祖母是他一生中最珍贵的人,她的爱丰富了作者的心灵,可外祖父脾气暴躁,这给阿辽沙沉重的打击。阿辽沙的童年有酸,苦和辣,微微泛着一点甜,可他的母亲却把她儿子的这一点甜一同带进了坟墓。阿辽沙读完三年级,就永远离开了他心爱的学校课堂,不久就走向人间,到人间去谋生。不得不使他感到孤独寂寞,也不得不让人产生怜悯之情。幸好阿廖沙的外祖母非常疼爱他并且经常讲述优美故事来使他受到熏陶。可同时,他也亲眼目睹了两个舅舅为夺得家产争吵打架,明争暗斗以及在生活琐事上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这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善与恶、爱与恨早已在他的心灵上留下了记印。

《童年》是作者高尔基以自己童年为基础写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它揭露了俄国沙皇时期的黑暗、残暴和非人生活。而高尔基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受尽折磨与欺辱,无论是在精神上或是肉体上,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是高尔基却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坚强地走了过来。

时代在不断进步,但人们却越发变得懦弱了,遇到困难就想要退缩、逃避或者走捷径。屠格涅夫说过:“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学会吃得起苦。”美好的生活必须有所付出,才会长久,有所争取,才会得到。

今天早上,我们怀着愉快的心情学完了《冬不拉》这篇感人的课文。本文讲述了一位叫冬不拉的小男孩,与比自己身躯和实力不知大多少倍的凶恶的瞎熊搏斗,最后同归于尽了,除掉了百姓们的一个心头大恨。

冬不拉真是一个不顾自身安危的人啊!他为了百姓们的自在生活,与瞎熊决一死战,视死如归,而我呢,先别说什么死不死的了,连身边的小事都做不好,就像我以前一样,连自己饭了错误都不敢承认,推卸到别人身上,让被人来替我背黑锅。

冬不拉也是一个胆大心细,不辞辛苦的人。他骑着骏马,翻过一座座山川,涉过一条条河流,穿过一片片森林,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一处瞎熊的脚印,判断出瞎熊一定会走这条路,就认真细心的安置好了捕兽夹,从头到尾,只有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完成的。我也是个小男孩,年龄也跟他差不多,可我俩的距离怎么相差那么大呢?我在晚上才八点左右,老爸叫我帮他买包药,而我死活不肯去,拿了个手电筒,在门外来回转悠,想着怎样可以不去买东西的好法子,可当我拼了命(由于心里过度的害怕)买完后才想起出门时太紧张了,毛手毛脚的,钱忘带了,无奈之下,只有回家拿钱再冒一次险了。唉,同样是小孩子,怎么差距那么大呢?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呀!

文学著作的读后感

3、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鲁迅。

4、眼底江山皆净域,毫端兰竹见灵魂。——许乃钊。

6、言者志之苗,行者文之根。——唐·白居易。

7、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

8、我的成就,当归功于精力的思索。——牛顿。

10、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南北朝·刘勰。

12、社会向文学提供素材,文学向社会提供规范。——郭沫若。

13、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陆游。

14、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奥斯特洛夫斯基。

15、过于长时间钻研一个狭窄的领域,则易使人愚蠢。——贝弗里奇。

16、诗歌比历史更接近于事实真相。——plato。

17、文章均得江山肋。——王十朋。

18、沉沉的黑夜都是白天的前奏。——郭小川。

19、事物的美存在于细心观察它的人们的头脑中。——hume。

年文学著作读后感完整文档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今天,我看了《狗来了》这本有趣的书,我觉得这本书很有意思。

这本书讲的是一只狗因为年纪大了,和它相依为命的老母狗也死了,想到辽阔的世界漂流的故事。

我非常喜欢这只狗。因为它非常善良,非常勇敢,处处为朋友着想。

它帮助它的朋友猪实现了当演员、当名人的愿望。它帮助学校的孩子们学习算术、阅读和写字,还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它帮助30只小猫从危房中逃出来,做了他们的养父。它还帮助它的朋友熊逃出警察的追捕,回到安静的家园。

我很喜欢这条狗,因为它很能干,它有9种本领。它会当保安,它会当演员,它会当老师,它会当养父,它会当抢修队员,它会当木匠,它会当游泳救生员,它会当厨师,它会调解家庭矛盾。它简直无所不能,真是一条神奇的狗。

我看完了莫泊桑的【项链】后,深有感触。这篇小说写了:玛蒂尔德·洛塞尔是一个朴素的女人,她有一天收到一封晚会的邀请,但她却不知穿什么衣裳去好。于是,丈夫让她去借朋友家的首饰。她借走了一串金刚钻项链,在晚会上大放光彩。但是,在她回家后,那串项链却不见了。

他们找遍了他们去过的每个地方,都一无所获。后来在一家店里看到了一串一模一样的项链。但店主说要三万六千法郎给他们。为了项链,他们开始借钱,直到借够了钱,买下了项链还给了朋友。为了还债,他们辞退了女佣,搬了家,玛蒂尔德·洛塞尔开始尝试做家务,丈夫开始帮商人誊清帐目赚钱。十年后,他们终于把债还清了。玛蒂尔德·洛塞尔高兴地告诉朋友后,才知道朋友借给她的那串项链是假的,顶多值五百法郎。

个偶然也可以说是必然的事件,让女主人回到现实之中。这个现实是残酷的:它要你为之付出辛勤的劳动;要你牺牲美丽的容颜;要你心力交瘁。但是,它也给你丰厚的回报:女主人的生活因此而充实;她与丈夫和衷共济,享受着相濡以沫的甜蜜;总之,她物质却不富有,但心灵却获得了真实。莫泊桑无疑在用一个显得残酷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事实:由浮躁到真实的故事。只是这个代价太大了,用了十年的汗水和艰辛。

我们不应该追求这种并不属于自己的虚假的东西,而要脚踏实地的去干一番事业,通过奋斗,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荣誉来。

今天泡完温泉在休息厅里躺着用手机上网,看到了“fjj和hp的爱情故事”后续。看到了fjj的故事,觉得她真幸福。为她离开那个让她学会长大的男人感到由衷的高兴。更为她找到深爱自己亦同样她所深爱的男人而感动。她真的很勇敢对么?起码在她最痛苦最难过的时候她坚强的迈出了哪一步,选择离开!同志们,看过他们故事的人都一定落过泪吧。我们很多人也幻想,会有她前夫和她前夫的前女友之间的恋爱。那种恋爱完全是童话般甜蜜幸福。但是,亲爱的们,你们发现了么。那种爱情只有童话里有。虽然他们俩人曾经那样爱过,但是,还是失去了。再也回不来了!所以,我认为那种爱情只有童话里有,因为最后王子和公主是永远在一起的。

他们俩没有。而我们最期待最盼望最想得到的就是fjj和她的何老师之间的感情。用她的话说那叫类似爱情。对的时间遇上了对的人,细水长流的爱情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我发现感情也真的好脆弱。在自己对自己信心满满的时候,指不定在某一个瞬间你爱的人就离你远了。感情是要经营的,不是挥霍的。一个你爱的人,他/她心里有你。念你。疼你,一定要学会感恩,不要把他/她的心甘情愿当做对你的理所应当。毕竟,在这个社会上,谁也不是谁的谁。

感动是什么?感动是一个小天使,把爱洒向人间,温暖人的心灵;感动是一个五味瓶,酸、甜、苦、辣、咸都包含在里面;感动是一个催泪弹,让多少让痛哭流涕......感动就在那一瞬间,让多少英雄落泪,浪子回头,今天,我读了一本书《感动中国》,那里边的人物让我受益匪浅。最令我感动的是《听,花开的声音——邰丽华》。我每读一遍,心就碎一次。

提起邰丽华,大家都很熟悉吧!她是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中的《千手观音》领舞者。她那优美的动作征服了每一个人。但大家可能都不知道她背后的坎坷。在她出生的时候,是个秀美脱俗的小天使。但命运偏偏戏弄人。在邰丽华二岁的时候,邰丽华永远告别了声音。但邰丽华很坚强。在她七岁的日记里写了一句话:我要学张海迪姐姐,虽然没有了健全的身体,但要有一个完整的人生。我震撼了!一个七岁的孩子竟写出了这样有道理的话。再想一想,一个聋哑人什么都听不见,她要比别人付出多少倍的汗水啊!她的坚持不懈令我感动。同时我也深感惭愧。我们现在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成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冲父母发火。成天拿父母当出气筒,真是不应该啊!花开无声,却美丽。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乘风破浪,展开双翅坦然面对困难!

一个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时间才能锻炼出来。这是读完《乌塔》后最深的感触。

乌塔是一个只有14岁的小女孩,竟能用自己的钱游遍欧洲,而且还是一个人,她的独立生活能力多强!现在,每个家庭的家长都十分关心自己的子女,生怕子女受到一点点伤害,从不让他们做这做那,不让他们出门,生怕在外面受罪……就这样,孩子变得懒散了,性格变暴躁了,独立生活能力也差了,不能融入社会中。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心。但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也要培养他们的能力啊!在这里,我要衷心地向父母呼吁:未来是我们的,父母们,请放开对我们的束缚,让我们经受风雨的磨练,在这大千世界中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吧!

乌塔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光从电视和书本认识世界总不完美。我觉得她说得很对,我们要走出我们自己的世界,到社会中去亲自体验,去认识世界。我要像乌塔那样,独立、自主、有主见,能独自处理自己的事情。这样,对我自己的成长有很大的好处。

但我们也要避免像个别同学流露出的那些片面想法,并不是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要像乌塔那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而是要我们从日常生活、学习各方面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像乌塔一样有主见而不盲从,胆大而心细,会待人接物。

今天,阳光明媚,爸爸妈妈带我到文明大道去看美丽的迎春花。

路边花坛中的迎春花远远望去像一个个黄色的大绒团,走近一看,朵朵都像嫩黄色的小喇叭。它的枝条细而长,从根到梢,颜色由深绿变为嫩绿。迎春花近似圆形的叶子又大又厚,而且很密,给人一种敦厚朴实的感觉。它的花像一个小喇叭,吹着迎接春天的号角;它的花很小,但很多,整齐地排列在花蔓的两侧,长长的,像一挂挂用竹竿挑起的爆竹,蕴涵着喜庆和吉祥;那嫩黄色的小喇叭中间有深黄色的花蕊,它的花瓣是单层的,薄薄的,一共有六片,一阵微风吹来,就会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洒向四面八方,有的花瓣全开啦,露出深黄色的花蕊,有的头上还带了一点绿色;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迎春花,一朵挨着一朵,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真是犹如一匹金色的锦缎。

啊,美丽的迎春花,你也是报春花啊!我多么喜欢你呀,我也要做一位具有你那种精神的人!

在一个凉风习习的晚上,我点开了《糊涂的熊警官》这本书。这本书的每个故事后面都有一个小问题,让我们自己思考。可以说这本书的问题集于一身,对我们很有益。读完之后,我和妈妈爸爸的对话,更是有趣。

比如我举个例子吧,《蝙蝠缺什么》,主要讲蝙蝠想参加鸟类的大会,可是鸟类的看门人鸡在门口不让蝙蝠进来。蝙蝠说:我有翅膀,我是鸟类。鸡说:不行,你不是鸟类不能进去。可蝙蝠说:我能飞,你还不能飞呢。鸡急的满脸通红,只好叫一位长者来解释一下。长者说:蝙蝠啊,你缺了鸟类最重要的东西。蝙蝠听了,只好失望的飞走了。

后面这个问题说,蝙蝠到底缺什么,我和爸爸妈妈就争论起来,爸爸先不甘示弱地发言了:蝙蝠当然缺一个像鸟一样毛茸茸的头。接着,妈妈摇头说:不对不对,也有些鸟是没有毛茸茸的头呀。它应该缺一个像鸟一样的尾巴。而我则幸灾乐祸、哈哈大笑的说:哎呀,你们都错啦!蝙蝠啊,应该缺的是羽毛才对。妈妈和爸爸听啦,这才反应过来,恍然大悟。他们一拍脑袋说:是啊,你说的对,蝙蝠是应该缺羽毛啊!就这样我在这个游戏中赢得了冠军。

这样子的猜谜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我从这些猜谜游戏中领悟到知识也增加了情商;也扩展了我的学习面;也懂得了一些科学道理。在这个游戏故事中,爸爸妈妈也长进不少。

可以说这本书,是本名副其实的好书。它带领我走向知识的深渊,带领我走向知识的海洋,伴随着我前进的方向。同学们,建议你们暑假也读一读哦。

《人生不设限》这本书是澳大利亚力克·胡哲的著作,内容以他本人的生活经历为主线,在描述自己经历的同时,给人们以生活意义的启迪。

力克·胡哲是一个天生没手没脚的人,但他却从一无所有到一无所缺,活出了不设限的生命奇迹。开始,他一无所有,不愿意和人接触,最后,他战胜自我,不断超越,后来不仅拥有了温馨的家庭,同时在世界各地都有大公司和别墅。《人生不设限》这本书不是为了向我们炫耀他自己有多么富有,而是向我们讲述了他那激情的生命体验,以及教育我们怎样处理各种困难和怎样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

记得有一次我和同学们踢毽子,从他们的表情中,我感受到她们有些排斥我,主要是怕我给他们拖了后腿。我是一个要面子的人,心里难免会有些不平衡,在这种尴尬的氛围中,我想:既然踢不好,那就放弃吧,免得同学们为难,我也伤心。后来,爸爸给我做了一番思想工作,我每天坚持练习,日复一日,我进步了许多,很快融入了这个团体。

同学们,如果你在遇到困难打算放弃时,力克说:“告诉自己再多撑一天,一个礼拜,一个月,再多撑一年吧!你会发现,拒绝退场的结果令人惊讶,只有拒绝再试一次的人,才会被打败。”如果你心里忧伤难过,力克说:“在悲伤的另一边,有一条不同的出路,会让你更坚强,更坚定,让你找到自己想要的人生。”

力克的故事带给我激情,带给我勇气,让我更有力量去面对一切!

由于最近需要读的书有一大堆,所以也慢慢养成了写读后感的习惯,最初写读后感只是为了记住某本书的主要内容并且能为日后所用,到现在下笔写读后感却不再只是为了完成计划,而是日常生活中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因为时不时会参加一些读书分享会或者交流会,所以会遇见各种有趣的并且知识渊博的朋友,他们中的有些人也会有写读后感的习惯,并且还喜欢和别人分享自己所写的内容。

我选择写读后感的时间一般是在午后或者夜晚,一个人坐在书桌旁,静静地想静静地回忆,我并不会看完一本书马上就把所感所想记录下来,基本上是隔一天或者两天再写,因为我觉得我们所看所读的东西是需要一个消化的过程的。在写读后感的过程中,我发现我记录行为其实就是在努力还原事物的过程,如写前两天我看过的一部电影,一般都会大概地把内容描述一下,如果有记忆比较深刻的台词,我会单独写出来,然后会回忆当时看完电影的想法,以及由此联想的事。对比之前写过的读后感,我能够感觉到我提炼故事情节的能力变强了,我开始用更客观的词去描述而不是一味地只注重个人感情的宣泄。在习惯写读后感的这几个月里,总觉得自己所学的知识变得踏实了,因为他们不再只是我头脑里的某一段可能随时会被遗忘的回忆,而是变成了文字安静地躺在本子里。

名人传著作读后感

自阅读了《名人传》之后,我便深有所感。《名人传》又称《巨人三传》,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著《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的总称。作品叙述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画家和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高尚的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同时也告诉我们:艰难和挫折是对人生的最好锻炼!

在这三位伟人当中,最令我喜爱和赞赏的当属贝多芬了。以前,我很喜欢贝多芬所创作的曲子,每每听着那跌宕起伏的旋律,我总觉得它在向我们倾诉着一个个故事,有欢乐,也有悲伤,让人不禁为之动容。今天读了《贝多芬传》之后才明白,原来它讲的是这样的一个神圣而又凄凉的故事。

众人皆知,贝多芬喜欢音乐,他对音乐有着火一般的热情,先后创作了那么多优秀的作品又是如此深邃而辉煌壮观,充满幻想。然而天妒英才,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灾难还是无情地降临到了他的头上。在1820_年,他意识到自己的听力障碍已经无法治愈,并且会很快恶化,那意味着他可能再也不能进行创作了!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啊!然而他却并没有向命运屈服,而是顽强地和命运进行抗争,凭借着自己坚毅的性格和过人的勇气,使自己始终站在不败之地。我想,这,也许就是他后期能写出那么多不朽作品的原因吧!这种对生活、对命运永不妥协的精神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这伟大不屈的灵魂让黑暗的世界的了光芒,让生活有了希望。

如今,广为流传的不仅仅是他的音乐,他的才赋,而是他那顽强不屈的精神品质和那感人的故事。他的事迹一直被人们记载着,流传着,以激励人们,激励那些即将向困难屈服,即将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人们。我知道一个人,她的生活同样是很不幸的,儿时一场大病使她变成了一位聋哑育皆备的小女孩。没有声音,没有色彩,也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她的世界是多么的单调与无味。然而,她同样也是一位拥有坚强毅力的人。命运的不公并没有把她打倒,而是迎来了她的顽强抵抗。她渴望了解一切,于是加倍努力,最终取得了成功。她,就是海伦?凯勒。

贝多芬和海伦?凯勒年遭受的不幸是我们无法想象的,而他们所表现出的坚强不屈更是我们不曾拥有的。其实,这种我们不曾拥有的品质,恰恰却是我们所缺少的品质。而今的社会竟争是如此的激烈,就拿学习来说,也许你只是稍稍放松了一下,紧跟在你身后的多少人就会瞬间把你超越。而此时,我们就需要拿出贝多芬的顽强精神,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勇往直前。所以,让我们“借着贝多芬的光芒,再一次擦亮我们的双眼”,用坚定的信念战胜挫折,用顽强的毅力实现梦想!

《托尔斯泰传——思想与灵魂的磨合》这篇文章记录的是《托尔斯泰传》的第一篇,文章中间有人物刻画、语言的描述,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记录了伟大的俄罗斯文豪托尔斯泰的一些家喻户晓的故事。

第一自然段里。写了这么一句话:“对于我这一代,曾经是照耀我们青春时代的最精纯的光彩!”这马上吊起了读者的胃口,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呢?托尔斯泰到底有哪一点令作者这么说呢?带着这些疑问,我继续往下阅读了起来。

在第二自然段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倒叙的手法来写为什么喜欢托尔斯泰。原来,他的能力强并不在于思想的本身,而是在于他所给予的思想的表情,在于个人的调子,在于艺术家的特征,在于他的生命的气息!看到这里,我在第一自然段的疑惑就解开了,我已开始对托尔斯泰这个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后面,讲了几个关于托尔斯泰的小故事,让我对托尔斯泰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也让我开始佩服托尔斯泰这个人了。看完整篇文章后,我非常敬佩这个人了,作者将他的思想上的变化与碰撞逐一记录下来,而且使内容翔实生动可信,发人深省,让我彻底喜欢上这篇文章。

马克思著作读后感

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触。因为人的有机体需要能量输入,所以人要吃饭。要吃饭,那是“必然”的;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则是偶然的。同样,因为人是有机体生命,而有机体生命总会经历生长、成熟、衰弱、死亡这样的过程(自然法则),所以人总是要死的。人要死是必然的,什么时候死,以什么方式死则是偶然的。今天起来发现路面是湿的(结果),我们推测昨天晚上可能下雨了,但是也有可能是被人用水浇的(偶然);假如昨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雨,我们会用肯定的语气说今天早上的路面一定是湿的(必然)。我们习惯在一件事情上找出原因,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找到最终的原因。人本性上有一种对事情穷根究底的求知欲望,古希腊人面对纷繁芜杂的世界想找出这个世界(存在)的最终解释,从泰勒斯的世界起源于水到柏拉图的理念,人们不满足于对事件的经验解释,希望找到一个最终的必然的并经得起理性考验的解释。

辨证法大师黑格尔对偶然和必然及其关系的演绎达到了辩证逻辑的顶峰“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种依据,而且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也就没有依据;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成为自身哲学的方法论基础。对偶然和必然的认识自然也有了更加纯熟的解释。但是有一点不足之处是,在历史观领域,经济决定论的思想也时常为世人所诟病。经济决定论的思想,给人一种宿命论的历史主义印象。经济无疑是强有力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物质基础,但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充满了不以物质多寡为条件的变数,心理的,外在因素的,传统习俗的,伟大人物的个人作为都是相当不可忽视的因素。历史必然性的说法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厌恶之感,因为必然性漠视了个体的作为,个体的意义。

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这是后现代的一种趋势。人类开始从狭小的个人空间中走向一种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频繁的信息化时代。偶然性的因素正在增多,必然性的说教越来越得不到认同。在必然性居支配地位的时代,人们谈理想,谈人生意义,所指向的是一个永恒的必然领域:真理的,价值所在的世界,必然性起支配作用的理念世界。现在的人还相信这样的永恒世界恐怕不多了,那么人生到底怎样才有意义呢?(面对着必死的人生)我的回答是:活在真实的偶然中,并用自己的全身心去体验那偶然向自己昭示的那个世界的样子。没有必要去相信这个世界必然要发生什么——因为那是虚假不可信的——,也没有必要去追求一种所谓永恒不变的真理——因为根本没有不变的、永恒的真理——,必然的真理只是偶然的事实而已,在生活中被偶然的揭示出来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明天对我意味着什么,我不能肯定,我也不需要肯定知道是什么样会发生什么。但是我确信的是,明天对于我一定是新的一天,一定不同于今日和昨日;对于别人也一样。马克思说的好:解释世界的不如改变世界的。

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读完了伟大的《共产党宣言》。这无疑是一本史无前例的著作。毫无疑问,《共产党宣言》正是国际工人组织的思想代表。正是《共产党宣言》,让国际工人组织得到这个不可替代的地位。

当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以无比巨大的理论威力、思想锋芒和战斗精神令西方统治阶级发抖时,中国正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下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现今,社会主义中国昂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国共产党以“三个代表”的先进思想,迎接着世界变局的挑战。从《共产党宣言》到“三个代表”,浓缩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更显示着中国共产党光辉奋斗的发展历程。

1848年2月,英国伦敦瓦伦街19号一家不大的印刷所,印出了一本字数不多却震撼世界、影响人类的小册子——《共产党宣言》。这本小册子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威力,是因为它的发表诞生了一个伟大的真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一切社会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论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未来社会创造者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共产党宣言》成为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一个光辉起点。在黑暗的旧中国,这个光辉起点的到来,浸透着无数仁人志士的智慧、勇敢和鲜血。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这些斗争的最终失败揭示,农民、资产阶级改良派都不可能承担起领导民主革命的重任。

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这次革命由于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未能改变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路在何方?这依然是中国志士仁人和先进知识分子苦苦求索的问题。

1921年7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旗帜,从此,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引,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胜利。

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的时间,共产主义的“幽灵”在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化作喷薄而出的红日,蒸蒸日上。历史唯物主义揭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关系是整个社会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和进步的终极原因。《共产党宣言》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就是强调: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要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位。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正确指引下,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生产力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面向新世纪,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三个代表”是对150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中国共产党80年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

历史雄辩地说明,没有《共产党宣言》就没有马克思主义,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改革开放的今天;历史同样雄辩地昭示: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必将指引中华民族走向新的辉煌.与时俱进,勇立潮头——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成为中国共产党历经风雨永葆强大生命力的源泉。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丰功伟绩,有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和面貌,并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成功实践向世人昭示: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时代前进的步伐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焕发出经久不息的活力。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理论品格。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历久弥新,永葆强大生命力的根源所在。

在人类文明史上,有过许多传世名著,但没有哪一篇能够像《共产党宣言》这样牵动全世界最广大人民的心魄。这不仅在于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还在于它鲜明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不变的教条,而是不断发展的理论。

《共产党宣言》发表后数十年间,马克思、恩格斯一直注意用实践检验自己的理论,在总结1848年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阐明了不断革命、工农联盟、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根据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发展了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从而使自己的理论不断丰富发展,成为严整的科学体系。

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和俄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理论上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在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时胜利的设想,探索出了一条在俄国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推到新的阶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同一切从本本出发、照抄照搬外国经验的教条主义的长期斗争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原则,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这次飞跃的理论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从新的历史条件出发,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这次飞跃的理论成果就是邓小平理论。

面对充满挑战和希望的21世纪,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巨大的新考验。正确应对国际国内的新问题,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完成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关键取决于党的建设。把握时代特征,顺应时代要求,站在时代前列。追溯“三个代表”的渊源和它产生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面对变化了的现实,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思考问题,进行理论创新,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的真谛。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实践永无止境;在实践中探索真理、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同样永无止境。因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时代条件的不断变化,社会生活的日益变动,特别是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对党的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对党的建设中遇到的新课题,不应当简单地找本本上怎么说的,而是要看是否真正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真正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否真正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说原则,这就是根本的原则。要说标准,这就是根本的标准。比如说,生产力的发展本身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落后了就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被先进的生产力所代替。就工人阶级的某一部分而言,也可能由于新的生产力不断出现,原先所联系的生产力变得落后了。为了从整体上始终保持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也应该随时相应地加以变动,不断地向更加先进的生产力转移。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也应该有不断前进的意识。

开拓,才有出路;创新,才能发展。一个执政党只有不断地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努力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才能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创新是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精神,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反映。党的生命活力是与党有无开拓创新的勇气和能力联系在一起的。

站在新世纪的起点,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能够实现。

教育著作读后感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拥有丰富的教学案例和经验,但由于理论欠缺,不能变成文字,使自己好的经验不能与人共享,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再加上自己思想作祟:我不行,人家是名家,我不行……究其原因,说白了不是自己不行,而是自己教育理论不足,不能把自己的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罢了。学校倡导大家读教育类书,目的在此,希望大家争做名师。基于此目的,利用休息时间,积极响应学校给教师的读书计划,根据个人的教学情况和面临的实际问题,拜读了《生命与教育》《创造教育奇迹的55个细节》《欣赏教育》等学术作品。读完之后顿觉受益匪浅。

读了《生命与教育》,使我知道,爱可以创造新的生命,爱能创造新的奇迹!爱能创造教育的辉煌!要成为孩子眼中的教师,不是把学生当作无知的凡夫俗子,自己盛气凌人成为上帝。我们要用爱来打动他们,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

研读《创造教育奇迹的55个细节》一书,我懂得了学生的优秀是教育出来的,“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可塑性,只要让他们置身于教育的氛围中,只要让他们感觉到是被需要、被爱的,即使是问题学生也能培养好的修养”。不仅如此,书中所提供的55个细节从微处入手,却是处处切中要害,就像是为我们的教师管理提供了工作指南,如良好的学习习惯、社交礼仪、社会公德等方面的细节,将这些教育的细微之处罗列出清单,提醒我们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注意自己怎样以身作则,帮助我们在孩子的德育中一一落实。

《欣赏教育》告诉我们:希望得到别人尊重和得到别人欣赏,是我们每一个人人性中最本质的追求。欣赏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目的。日本心理学家永多湖辉曾说:“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隐藏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欣赏教育最大的奥秘就在于时时、处处、事事在心灵深处坚信孩子行,承认差异,允许错误和失败。让每一个孩子时时都能感到自己能行,自己是一个好孩子。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通过广泛的阅读,拓宽了我的专业知识,使我获得深厚的学识和素养,提高了我的教育教学能力,读了这些书,使我明白了在教学活动中欣赏与激励的重要性,爱的重要性,这些都将作为我以后教育学生的座右铭。

马克思著作读后感

摘要:马克思的这本手稿给我的最深刻的印象是它的辩证性,与其说这是一本经济学著作,倒不如说这是一本包含辩证哲学的哲学著作。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充分研究了古典经济学家们的思想及其著作,辩证性地汲取,形成一套严密、充满辩证的思想体系,从而达到马克思的目的:揭示阶级斗争的必然性。在手稿中,随处可见其辩证性思想,例如,马克思在论证资金和资本的关系时候,明确提出了“资金是土地产品和工业劳动产品的任何积累;资本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的积累。”后,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辩证性地补充“资金只有当它给自己的所有者带来收入或利润的时候,才叫资本”。对于资本积累的后果,马克思也辩证地看待,对工人的需求增加导致工资上涨,然而,利润率的下降、分工导致生产过剩却又不得不降低工人的工资来补偿。

关键词: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

首先老实承认,我真的不爱看马克思经典著作这类的书籍。因为从小到大政治书上的那一套刻板抽象的语言早就令我厌倦,也让我不由地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认为马克思主义必然是生涩的,枯燥的,说来说去也就是那几句万能的应试句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云云。我想着大概也是很多同学明明对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缺敬而远之的原因吧。但这次没办法,硬是去图书馆借了几本。在看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部分内容后,我的想法就完全改观了。

马克思的这本手稿给我的最深刻的印象是它的辩证性,与其说这是一本经济学著作,倒不如说这是一本包含辩证哲学的哲学著作。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充分研究了古典经济学家们的思想及其著作,辩证性地汲取,形成一套严密、充满辩证的思想体系,从而达到马克思的目的:揭示阶级斗争的必然性。在手稿中,随处可见其辩证性思想,例如,马克思在论证资金和资本的关系时候,明确提出了“资金是土地产品和工业劳动产品的任何积累;资本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的积累。”后,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辩证性地补充“资金只有当它给自己的所有者带来收入或利润的时候,才叫资本”。对于资本积累的后果,马克思也辩证地看待,对工人的需求增加导致工资上涨,然而,利润率的下降、分工导致生产过剩却又不得不降低工人的工资来补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主要是由三个笔记组成。

仅是其中很小份额——工资。如果把工人看成一种商品,那么工资则是工人价值的价格体现,它应该分为两部分: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自然价格是工人满足自己的生存所需的最小价格,它只与社会进步与否有关;而市场价格则是在不同的时期,随着资本家对工人的需求的不同而不同,需求越大,工人的市场价格越高。资本家总是想要尽可能地压缩市场价格,达到降低工资的目的,所以资本的利润与工资处于对抗地位中,这也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斗争的根源所在,然而在这种斗争中工人总处于弱势地位。

至于地租,斯密在《国富论》中写道:地租是租地农场主使用的那些土地自然力的产物,更具地说是扣除或补偿一切可以看作人工产物的东西之后所留下的自然产物。从中可以看出,这种产物的多少,取决于那些自然力的大小,换句话说,取决于土地的自然肥力或人工肥力的大小。马克思却认为不仅仅如此,它辩证地看待了地租的影响因素,在现实中考证了地租与土地的关系。手稿中是这样说明地租的:地租是租地农场主和土地所有者之间斗争平衡的产物。决定租约时,土地所有者总是设法使租地农场主所得的数额,仅够补偿他用于置备种子,支付工资、购买、维持耕畜和其他生产工具的资本,并使他取得当地农场的普通利润,即为土地的自然地租,这决定了他们之间的斗争。

然而,土地所有者向租地农场主索取的高地租,将变相地转嫁到雇农的工资上。土地所有者向租地农场主索取的地租越高,租地农场主就把工资压得越低,所以,土地所有者的利益同雇农的利益是敌对的,正如工厂主的利益同他的工人的利益是敌对的一样。

通过这些分析,马克思发现了三个收入源泉的基础的那种东西——阶级斗争,即为工人(无产阶级)与资本家、土地所有者的斗争。马克思的这种分析形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他的论证是一环紧扣一环的。在一个公设的前提下,使人可以利用一段文字去论证另一端文字,并且最终还可以回到公设的前提。在第一手稿中,马克思还以精选集中的具体经济材料作为论据,更加充分地论证了这一观点。最终,这些东西熔铸成为马克思本人辩证的思想,或者说是达到了马克思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的目的,并且让人无可辩驳。

马克思认为,在同资本家的竞争斗争中,工人总是失败者,因为资本家没有工人比工人没有资本家能生存得更久。资本家在反对工人的斗争中一开始就已经联合起来了,而工人组织却遭到迫害。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可以把资本的利息或者地租加进自己的收入,而工人却不能把任何东西加进自己的工资。

手稿中,马克思列举了社会可能所处的三种主要的状态,考察了其中工人所处的地位。第一种:社会财富处于衰弱状态,资本家为了保证资本的利润率,必然压缩工人工资,工人的贫困只会不断地加剧。

利润率的下降和生产过剩,最终社会财富的增加会停止(即经济不可能永久、持续地增长),到财富顶点的状态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因此,这种状态下,工人的贫困具有错综复杂的形式。

第三种,在财富已经达到其顶点的国家,工资和资本利润都会降低。工人之间为就业而进行的竞争非常激烈,以致工资缩减到只能维持现有工人人数,国家人口基本饱和,超过这个人数的部分注定要死亡。这种状态下,工人的贫困持续不变。

一句话,不管彼此斗争的社会力量的相互关系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工人不是得不到任何好处,就是或多或少显然要吃亏,即使工人增加其劳动产品的数量,他们增加的也只是同他们对立的他人的财产。资本的增长促进了进一步的分工,结果工人更加依附于单调的、使人愚钝的工作。这就形成一个辩证的矛盾了。

资本家财富的增加会使这一辩证的矛盾尖锐化,其必然导致的后果是工人的贫困和苦难加剧,工资不可避免地要下降到只能养活自己及其家庭的水平。当低于这个水平时,结果只能是引来一场革命——无产阶级的革命。

总而言之,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于马克思的经济思想及其唯物辩证的世界观,与之前相比,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对于其中涉及到的一些经济学原理或思想,也有了初步的了解。最重要的是,对于马克思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其严密的逻辑论证,一环紧扣一环的论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想这对于以后的学习或者其他工作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历史著作读后感

我卖了这本《中国历史故事》,我爱不释手。之后,我就利用空闲的时间去阅读。

《中国历史故事》主要讲的是:发生在很久以前的战争、思想、品德的一些小故事,从这些小故事让我明白了许多关于做人、关于学习、关于生活等方面的道理。

在《中国历史故事》这本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铁杵磨成针》的故事,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做事要有耐心,不能半途而废,就像故事中的老婆婆一样。

读了《中国历史故事》让我懂得了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

教育著作读后感

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应该说生本教育对新课程的核心理念阐述更清晰明确,具体可操作性的实践模式更为具体化。

郭思乐教授认为:生本教育提出对课堂进行根本的改造,使之成为儿童自己的课堂。具体说来,教师所要做的事情就是:积极地旁观;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教师的角色时而是活动的促进者、平等的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得体的协调者、资源的开发者、得法的组织者,时而又是“顾问”与“同伴”,“顾问”角色其行为特征是“指点”;“同伴”角色,旨在参与合作,教师以同伴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

生本课堂主张“无为而为”的原则,主张教师不给儿童过多的干预,而是给他们学习尽可能的自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识,保证他们有独立的活动空间、人格空间和学习空间;同时创设情景,引发学生自我意识的产生,并不断强化。在生本课堂,不是“教”决定“学”,而是“教”引导“学”,为“学”服务。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少预设性多生成性。

课堂是学生生长的地方。在生本课堂上,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可点燃的“火把”。

认识一:教学不是要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而是依靠学生的学。我们经常会发现在教学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发现自己失败了学生不领情,因为教育不可能像修剪树苗对学生进行外在的改造,我们对学生所施加的影响教育都要通过儿童进行自我认知、自我建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来达到,教育过程的主力和主人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我们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学习是生命成长的过程,它是人自身的一种需要,而不是外在压力的结果。教育的一切行为都应该是为了满足儿童的这种需要,从而使他们内在的生命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课堂应该上在给予学生充分的前置性学习的经验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思辨,能学会的自己学会,不能学会的创造机会让他学会,真正实现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不是限制学生。教师不做“拉动学生的'纤夫”沉重而痛苦而应该做“生命的牧者”。

认识二: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而不是一张白纸让我们涂抹最美的画。这告诉我们,一方面是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好奇欲望和创造欲,另一方面在它生活的经历中积累了学习的资源和学习的能力,而不是一张白纸。人的起点非零,在基础教育阶段,所有的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而不仅仅是教材中。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孩子学习能力把脱离了生活、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感受的知识符号学习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让学生自己去做、去发现、去研究去感悟。生本教育揭示教育的本质是提升生命,教育手段是依靠生命本身的内在力量。教育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充分尊重和依循生命的本质,教育才可能是“人的教育”。使人的生命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人的天性得到自由的发展,从而实现教育现代化实现人的现代化。

认识三:生本课堂带来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和成长。教学中封闭的资源和方式给必将产生学习结果的单一和学生思维的僵化,于是学习变成没有个性的重复和验证、记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都被禁锢,没有创造性的工作让教师在重复、单调中,滋生了麻木和倦怠,最后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

认识四:建立在美好学习生活上的德育才是最好的德育教育,德育的重要内容就是养成教育,我们以前的德育过分注重外在的说教与德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内化。殊不知,人天生就有一种“向善”的本能,他是与生俱来的,我们需要做的工作是怎样让孩子天生的“善意”不被冲淡,而且要得到深化和发扬,让孩子的生命中充满着善带来的积极情感。

当然,在目前,我们还停留在观摩生本,感受生本的层面,还没有成为一个实践者,随着实践研究一定有那种为“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迷茫,但是沿着这个路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也一定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那个时候,我们的教师就会有一种“待到山花烂漫时,独在丛中笑”幸福与成功感了。

文档为doc格式。

名著作品读后感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古代私塾学生的第一本读物。

《三字经》具有传授知识和进行思想教育的双重作用,仅用每句三字的简单行文。便将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囊括其中,其中的智慧千言万语也难以说尽。

【百家姓】。

《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浙江钱塘的一个书生所编撰的蒙学读物,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像一首四言诗,便于诵读和记忆。《百家姓》通行本以四百八十六字组成,其中包括四百零八个单姓,七十八个复姓。

【千字文】。

《千字文》是我国早期的蒙学必读课本,由南梁时期的周兴嗣编成。《千字文》每堕字一句,共二百五十旬,一千个字。文章通篇用韵。琅琅上口,其内容又涉及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多方面的知识。

【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山西绛州秀才李毓秀所作。全书以《论语?学而》开篇,具体列举出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是古代家长教育孩子的最佳读物。

【朱子家训】。

《朱子家训》又名《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作者为明末清初江苏昆山人朱用纯。《朱子家训》体现了儒学的观念。立身正大。从容静气,通俗并详尽地解释了中国古代的“齐家之说,是儒家的代表之作。

【大学】。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其实为秦汉时的儒家作品,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作品。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分离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中庸】。

《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中庸》原是《礼记》的一篇,作者是孔子之孙子思,后被朱熹推为“四书”之二,在宋、元以后成为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

【论语】。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收集完成。《论语》内容广博,涉及到政治、教育、礼仪、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是儒家文化的精髓。《论语》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典籍,以至后来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赞誉。

【孟子】。

《孟子》是古代十三经的最后一部,为孟子与其弟子编著,不但继承了孔子的仁政思想,还是古代“四书”中最有文学价值的一部。《孟子》行文气势磅礴,嘻笑怒骂,绝不滞涩生硬。“笔锋中常带感情”,堪称国学中的精华。

【道德经】。

【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记述了禅宗六祖慧能的生平事迹和语丞,是中国佛教著作中唯一被奉为“经”的文献,是禅宗所依据的重要经典。国学大师钱穆更是将之与《论语》、《孟子》等书并列为探索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一。

【名贤集】。

《名贤集》汇集孔、孟以来历代名人贤士的嘉言善行,作者是南宋以后的儒生,具体姓名已不可考。全书以四言、五言、六言组成,易诵易记,读之琅琅上口,其间集有不少成语。《名贤集》是学习古人的为人和世之道的必备读本。

【围炉夜话】。

《围炉夜话》以处世、做人为中心,分别从“修身”、“处世”、“谋略”三个方面,阐释“童德”、“立功”、“立言”、“立业”的重要意义,揭示人生价值的深刻内涵。

青少年励志10本书。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要成功势必要跨越很多障碍。而励志书就是精神生活的飨宴,每读一本,就汲取了许多生活智慧。读励志书就像交了一位良友,它娓娓道出了成功者的成败辛酸和回应之道,打开了心灵的宽阔视野。本书精选了戴尔·卡耐基、拿破仑·希尔、奥里森·马登等成功学导师的著作,选择书中最具价值、最具启迪意义的部分,让青少年一次阅读10本经典,在人生的旅途上,点燃心灵的薪火,照亮自己的前途。

《自己拯救自己》塞缪尔·斯迈尔斯。

《人性的弱点》戴尔·卡耐基。

《人性的优点》戴尔·卡耐基。

《语言的突破》戴尔·卡耐基。

《快乐的人生》戴尔·卡耐基。

《一生的财富》拿破仑·希尔。

《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奥格·曼狄诺。

《一生的资本》奥里森·马登。

《思考与成功》奥里森·马登。

《最伟大的励志书》奥里森·马登。

著作读后感

西游记是我最喜欢看的书之一,它是一本神话故事,也同样是四大名著之一。

西游记主要讲了唐僧依次收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为徒,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到达西天拜佛求经的故事。其中孙悟空多次为唐僧化险为夷,可唐僧认为孙悟空杀死了好人,多次把孙悟空赶回花果山,悟空一走,唐僧就被妖怪抓了去,猪八戒回到花果山去请孙悟空去救师傅,妖怪被打跑了师傅也被救了出来。

西游记一共有一百回,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回是唐僧八戒饮水怀胎只是喝了河水,竟然就怀孕了,不论男女都会生呀!八戒的一句话“我的妈呀!这孩子从哪里出来呀!”堪称一绝,令我不禁捧腹大笑。幸好,后来悟空和悟净两人到了解阳山,和如意真仙大打一战后,取得泉水,才消除了胎气。

西游记里有不怕危险的'孙悟空,好吃的猪八戒,任劳任怨的沙和尚,我们要向他们学习,我们虽然不能向他们一样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但我们能学习他们的精神。

读了西游记以后我知道了做一件事不能半途而废,更不能因为一点小问题就放弃,一定要坚持到底。

教育著作读后感

暑假里应学校的要求,也为了给自己“充电”我读了袁振国老师的《教育新理念》。从社会学的视角看,教育是一种社会化形式,它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将基本生存技能、求知能力和社会规范等内化在个体之中,从而使个人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遵循社会的游戏规则,调节自身的行为。但人们对教育目的的看法往往放在受教育者个人身上,针对受教育者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产生了很多针锋相对的观点。在这些观点中,缺乏对教育目的的真正认知,人们不是对一些庸俗的名利孜孜以求,就是对犬儒主义的生活态度趋之若鹜。

我想所有的教育都是容类贯通的,不管你是教语文,数学,还是音乐,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就拿我的音乐学科来说首先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教学过程就是教师运用多种手段“刺激”学生的过程。其目的就是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发生“兴趣”。儿童心理学认为,小学生的注意不稳定、不持久和兴趣密切联系,兴趣常常是引起无意注意的重要源泉。我们要把日常音乐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保持密切的关系,使其内容、方法、学习方式等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其次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对音乐的表现、创造、欣赏等过程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理解和感受。

重视听觉体验和听觉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听懂音乐所表现的情绪。音乐有表现热情、欢快、活泼的,有表现怀念、悲哀、思念的,也有表现雄壮、坚定有力的,音乐反映着各种不同的情绪。由于每个人的体验与个人的经历、阅历、听音乐的时间、环境的不同虽然是同一乐曲也都会有不同的反映。教学中可采用对比的手段,引导学生去鉴别两种不同情绪所标记的符号,所选择的节拍、速度、力度、音色、旋律线条等都有什么不同,从不断的对比中感悟出音乐所表现的不同情绪,总结积累出听觉辨析与判断音乐的能力。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体现了新时期音乐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突出以审美为核心,以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兴趣爱好为重点,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听、唱、奏、表演、创造的艺术实践,培养学生感受、鉴赏、表现、创造音乐美的综合音乐能力。

在拜读袁老师的作品中我联想到了我们音乐学科中著名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它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它的教育原理和教育理念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原本性的音乐不只是单独的音乐,它是音乐舞蹈、律动、戏剧、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整体,它们之间相互关联。奥尔夫的课就是要播下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打开眼界,了解新的信息;要打开思路,创造力是财富,社会需要富有创造力的人才;要打开心扉,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合作,人生活在社会里不是孤立的,要学会与人协作”。

最让我难忘的是,有一节课,一位老师放了一段音乐给我们听,然后发给我们每人一个绑着皮筋的酸奶空杯子,让我们利用它发出的声音为这段音乐伴奏,我们不约而同地拨动皮筋听它发出的声音,老师让我们思考是什么样的乐器是这样发声的?我们知道有很多弹拨类乐器如古筝、琵琶等都是这样发声的。通过手中的皮筋和空杯子,使我们知道了弹拨乐器的特征和发声原理。老师利用最简单的方法把我们带到了音乐殿堂里。

给我留下深刻影响的事还有,老师让我们用家乡话说一个旅游景点,有二个字的、三个字的、四个字的。然后从中选出了“关山”、“趵突泉”、“云岗石窟”三句话。老师指挥,我们分三个声部说了这三句话。训练了节奏练习,再加入打击乐:响铃、木桅、钹做多声合奏练习。接下来老师让我们分组创编回旋曲式,每个小组自己选出独唱、指挥,创编出旋律加入歌词,最后表演很成功。正如李老师所说的那样:播下一颗种子,长成一棵大树。这节课培养了我们学生的创造力、与人合作协作的能力、领导能力、即兴的表演能力以及自信心,综合了独唱、合唱、指挥、曲式等多门课程。其中“即兴”是奥尔夫教育体系中最突出的一项原则,即兴是最古老、最自然的音乐表现形式,是情感表露最直接的形式。教学活动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律动、唱奏实践,以即兴活动形式发展大家的音乐体验,尝试创造音乐的能力。即兴活动主要注重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因此“做不做”是关键问题,而“做得好不好”不是关键问题。

奥尔夫音乐教育法相信人人都是天才,而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才智,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还需要不断地改进、完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新一代的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们任重而道远。两年的工作中,我学到了很多,尤其是当孩子们取得成绩时,我们自己从未发现原来我们这么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我对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理解还很肤浅,以后我会继续努力学习,把“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精髓体现在任何学习过程中。

每个学科都是相通的,最后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没有个性,就没有艺术的生命”。我们必须看到音乐是个性化非常强的艺术形式。而我们培养的学生也应该是充满个性的。我们应重视并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和独创性,支持和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使每个学生真正学有所长,各得其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