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年级的语文教学方法(实用19篇)

时间:2023-12-14 09:18:16 作者:曼珠

在写作中,要注重文章的结构和层次感,使作文更具条理性和层次感。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些优秀作文欣赏,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中年级的语文作文教学方法

小学时候的作文其实要求特别的简单,而且对字数也没有特别严格的要求,但是其中有一点就是要求语言通顺、连贯、得体。因此,我觉得老师们应该在这上面下点功夫,得让学生作文中尽量少出现语法的错误。从我们牙牙学语时,就开始接触了语文,语文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因此,即使小学时还没有像初中、高中那样仔细讲讲语文的语法,但是孩子们基本上也没有什么大的错误。

但是,写作和说话又有一点不一样,说话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天生的语文语感在里面,在交流中好像并没有出现过什么问题。但是在批阅了一些小学生的作文以后,证明了这一点,担忧不是杞人忧天。很多孩子在语文表达上颠倒,并且有些写法让人看不懂,当我让孩子向我解释的时候,他能解释的清,但是就是存在书面表达上的问题。

因此,我觉得老师们在写作教学中应该注意一下这一点。小学生已经在逐渐接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先从简单的主谓宾语开始讲解,先让学生学会句子的组成,再让他们连贯地表达。写作中当然还要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连贯、通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觉得还有一点重要的是老师要注意学生们的本土语言特点,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小方言,小学生都是跟着家长学习的语言,他们语言中有些语法就是错误的,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学生接受语文的能力会差一点的部分原因。语法,是小学作文中不可小觑的一部分教学。

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写作文困难的学生虽然兴趣被激活了,但往往还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因此,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广泛地搜集素材。重视生活实践作文离不开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学生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内容丰富了,作文的素材也就多了起来。教师可以经常安排学生在生活中观察事物,展开想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实践,切实体验生活方方面面的酸甜苦辣,这样才能把学生思维的引线打开,使学生举一反三,去想生活中的事,从而积累生活素材,为写作开启鲜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增加阅读量也是积累素材的重要方法。作文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读书能积累累语言,提高语文素养,学生才能准确生动地表情达意。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语言积累,要赋予语言生活气息,要能把语言还原于生活,发表一定的见解。

在课外阅读中,对自己喜欢的语言,要能大体理解它的意思,摘抄下来;同时教师还要抓住教学时机,布置名篇阅读。新课程实施以来,新选入的课文具有极强的时代感,内容丰富,语言优美。教师要抓住每篇课文的特点,加强练习训练,使学生从中学到好的表现形式、手法,并应用于作文中来。

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对认真练习写作是有妨碍的。”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客观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头脑中的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作文便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

小学生写作文最主要的就是生活中题材,所以,小学作文的教学一定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一定要让学生感觉所写的就是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游戏,自己的兴趣所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深处,去认真细心的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点滴细节,比如要写春游类的话题,就可以适当的带领学生去郊外踏青,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可以带领学生去附近的公园做一次简单的游玩。

通过这种学生参与生活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作文热情,也可以为学生提供现成的写作材料。这样的话,写作文就不会再让学生那么痛苦,反而可以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在老师没有要求的情况下,也会因为有感而发,从而产生写作的愿望。就可以改变过去“要我写”而成为“我要写”的新情况,所以,不仅是作文的写作素材要从生活中去找,作文的命题也要从生活中去挖掘,去创造。

营造良好的表达氛围宽松、和谐、愉悦的写作环境是学生自由表达、袒露真情所必需的。因此,教师要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习作氛围,消除学生畏难的心理,让作文成为他们的一种内在需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对习作的内容、形式、字数等不作任何限制,只要心中有话就可以写进去;可以鼓励学生写自己的真实想法,做到我写我看的、我写我想的、我写我做的,增强他们写作的自信心;可以允许他们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看法。这样一来,学生敢想、敢说、敢表达了,作文也就不在是什么难事了。

学生作文完成,需要鼓励和帮助。“善表现”是学生的天性,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展示作品的机会。充分利用好校内公共平面媒体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班级的墙报、校园内的黑板报和红领巾广播站等宣传阵地,使学生在墙报上能读到自己的作品,在广播站能里听到自己的作品,将会大大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经常鼓励学生把其成功之作向报刊杂志投稿学生的作文一旦获奖或发表,成功的喜悦会引发一种强大的创作动力。同时还会带动很多学生,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让所有的学生都把写作当成一种乐事。

小学中年级的语文作文教学方法

强调个性发展,注重个性教育是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小学生的习作过程是最具个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作文就是极具个性特征的精神产品。

首先,语文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针对学生的天性,语文教师千万不要强化在学生心目中的“保姆”和“任务下达者”的形象,让学生过度依赖自己,或者畏惧自己,写作文都是在教师的要求和指导下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的。语文教师在上课讲解课文的过程中,应该以启发引导为主,让学生学会生字和词语的同时,学会去揣摩作者的写作意愿和写作动机。多问学生换位思考类的问题,比如,“如果是你,你会如何表达当时的心情?”在课堂上启发小学生积极思考,并鼓励他们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其次,语文教师要开动脑筋,多搞“花样”。如果语文教师只是形式化地布置学生每周写篇周记或短文,小学生就会接收到周记的任务信息,从某种角度来说,周记完全是为了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作业,而并不是自己主动积极去完成的。因此,教师应该多观察学生的心理需求,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想成名”的心态,多创办一些竞争类的写作活动,并为这些活动冠以形象化的名称。

比如,创办班级自己的期刊,并发动家长积极参与,并用班级的昵称命名,如“金太阳之光”等。鼓励学生投稿,并制定具体的奖励措施,每发表一篇文章奖励一朵小红花,小红花积累到五朵,就可以换一颗大的红星,一颗红星就可以得到一张“小作家”的奖状,当然,也可以给予学生适当的物质奖励。

1、在集体活动中强化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小学生作文能力是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体现,日常生活中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小学生,作文水平一般会强于不善表达者。于小学生而言,从学说完整通顺的一句话到书写句式的造句都是作文入门的开端。为了避免小学生下笔无话可说,茶壶煮饺子——有话吐不出的负面情形,语文教师应该强化平时学习生活的训练,尤其是语言表达的训练。要抓住班会或其他集体活动的机会,多举办学生参与的活动,不要一味地自己站在台上说教,应该鼓励学生多多参与。如“故事会”“主题班会”等,让他们自己主持,自己表演,自己沟通和交流,而教师仅仅是指引者和最后的总结者。

2、创办集体性的.阅读项目。大文学家杜甫曾深有体会地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人如果生活经验欠缺,书本知识贫乏,写作时必然腹空笔涩。阅读能力是指学生积极涉猎书海,不断接受文化熏陶,主动培养审美情趣,为作文大量储备知识的能力。小学生除了学习各科知识以外,更多的是平时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学习技能的培养。要想提高作文写作水平,提升阅读能力是根本。

众所周之,自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静坐的习惯,也可以引发他们的写作欲望,逐步丰富他们的词汇、知识面,提升写作技巧。除了鼓励小学生在家多看书,在学校也可以训练集体阅读的氛围。“一日之计在于晨”,让小学生从小充分发挥晨读的效用,大声朗读语文课文或者其他名著。在大声阅读中扩大词汇量,增强对好词好句好文章的记忆效果。语文教师可以在班上创办图书角,鼓励学生捐书,集中保存在教室里特制的图书角,大家借阅。如此,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共享的意识,也可以打造集体阅读的氛围,增强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从而为写作奠定基础。

滴水穿石,积少成多。语文教师应该在结合小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之下指导所带班级的学生制定明确的写作计划,因人而异。同时,以鼓励和奖励为主,诱导小学生自觉写作。

1、平时积累“采蜜本”。为小学生量身打造一本“采蜜本”,告诉学生要做一只勤劳的小蜜蜂,平时多采花粉,年终才有甜蜜。“采蜜本”主要包括好词语、好语句、读后感三部分,要求小学生在看完一篇佳作或一本好书之后,及时记载书中的出色词句,养成记录的好习惯。

2、鼓励小学生坚持每天“一小记”。“一小记”其实就是随记,但小学生毕竟年幼,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即可。因此,语文教师可以鼓励和督促学生每天坚持小记,不要求主题,不要求字数,只要是他们心里想说的,用文字表达出来即可。

3、要求每周“一大记”。“一大记”其实就是写话或周记。周末可以给学生布置一篇周记,有具体的字数要求,而且出色的作品可以在班上公开诵读,并粘贴在光荣榜上。

小学中年级的语文作文教学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作文是语文学习中最复杂的脑力劳动,如果学生没有写作愿望,那么习作的教学目的就很难达到。我在作文教学时重视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调动写作积极性。我的做法是:

(1)以熟悉的内容引导激发兴趣。作文的命题紧紧围绕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以他们周围的人或事、景或物作为作文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产生一种自我表达的愿望。

(2)开展丰富多样的作文交流活动。有时,我会激情地朗读学生的出色作文;有时请学生上台来自己放声朗读;有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个人朗读自己的得意之作。在同学们掌声和充分肯定的评价中,在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让学生逐步树立起作文的自信心,人人都觉得自己行。

(3)每期编辑一至二集属于自己班上的《出色作文集》,让学生感受收获的喜悦。当同学们看到自己的作文变成了铅字,漂亮、工整地从打印机打出,再配上美丽的、富有联想的插图,装订成书,心里别提有多高兴。这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作文情趣。

1.仔细观察,从生活中学习作文。

丰富多彩的生活本身就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小学生从家庭到学校,所见所闻是有限的。为了让学生写好作文,教师在平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帮助学生去认识事物,注意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花鸟虫鱼、风雨雷电,注意抓住事物的形状、大小、颜色、味道、习性,人物的衣着、神情以及景物的静态和动态等方面的特点细致观察,学会写观察日记,鼓励学生把他们在各种学习活动中所见、所闻、所感写在日记里。这样,既丰富了作文素材,解决了“无米之炊”的难题,又有效地进行了练笔,提高了学生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

2.加强学生谴词造句能力的培养。

谴词造句是习作的奠基石,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在平时就应加强以下两点训练。

(1)句子结构要完整:结构完整是写好句子的前提。一个完整的句子不仅要能回答“谁在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更要能够回答“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怎么干?”或“什么时候,什么,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怎么干?”

(2)内容要生动:文章是由句子构成,为了使文章生动,句子的表达首先就要生动具体,必须加上适当的修饰语。如教学“抚摸”一词造句时,有学生说:“阳光抚摸着大地”,就可以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在怎样的季节里,阳关如何抚摸着什么样的大地?”经过引导学生造出“春天,柔和的阳光轻轻地抚摸着一望无际的大地。”显然第二句要比第一句表达得更准确、鲜明、生动。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学生谴词造句能力的培养,为习作打下牢固的奠基石。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注重寻找阅读与写作的结合点、仿写点,运用迁移的规律,让学生在模仿、借鉴中学会写作。在读写结合的形式上,我初步探索出了以下几种:一是模仿性读写结合,就是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进行写作,引导学生在仿写的过程中掌握写作的要领,学会写作的方法。比如:学习《我爱故乡的杨梅》后安排仿写《我爱家乡的柑橘》等。

二是延伸性读写结合。就是对课文中的空白处,或者写得不详细处进行补充性续写,如对《凡卡》一课结尾进行补写,写《凡卡从梦中醒来后……》。三是改动性读写结合。就是对学习的课文进行改写,或者改动人称,或者改动记叙的顺序,或者改动文章的结构,或者改动表达方式。四是评议性读写结合。就是让学生在对课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议,或谈体会,或谈感受,或谈评价。这样的读写结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实现了读写的互补。

语文教材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例子,要想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把知识形成能力,就必须加大课文阅读量,利用课外阅读来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在阅读的过程中,将好的词、句、片段、格言警句等及时搜集到“采蜜集”(作文素材收集本)中,作文时可随时借鉴和运用,并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学习作文。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增长见识,提高认识水平,才能提高作文能力。

20xx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说:“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要考察学生对作文的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由此可见在评改作文的过程中,必须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改变作文评改的现状。

(1)学生方面: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是属于作文的本人,体现了作文教学的改革精神,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的表现。”在评改学生作文时,可以采取两种方式:即自主评改和交互评改。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既利于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又使学生在自改作文过程中尝到了“自改成果”,产生了浓厚的写作兴趣。

(2)教师方面:在批改作文时要坚持精批、面批的原则,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的作文,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欢愉,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明白自己的文章好在哪里,差在哪里,应怎样努力,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会有所提高。因此我们在平时作文批改中一定要写好学生作文的评价,对于不同情况的学生写出不一样的评语。充分调动学生写好作文的积极性,也能提高学生的认识。

小学中年级语文作文教学方法

作文。

教学在任何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涵盖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几乎所有的知识点,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中年级语文作文。

教学。

方法。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作文教学应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作文是。

语文学习。

中最复杂的脑力劳动,如果学生没有写作愿望,那么习作的教学目的就很难达到。我在作文教学时重视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调动写作积极性。我的做法是:

(1)以熟悉的内容引导激发兴趣。作文的命题紧紧围绕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以他们周围的人或事、景或物作为作文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产生一种自我表达的愿望。

(2)开展丰富多样的作文交流活动。有时,我会激情地朗读学生的出色作文;有时请学生上台来自己放声朗读;有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个人朗读自己的得意之作。在同学们掌声和充分肯定的评价中,在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让学生逐步树立起作文的自信心,人人都觉得自己行。

(3)每期编辑一至二集属于自己班上的《出色作文集》,让学生感受收获的喜悦。当同学们看到自己的作文变成了铅字,漂亮、工整地从打印机打出,再配上美丽的、富有联想的插图,装订成书,心里别提有多高兴。这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作文情趣。

二、作文教学应重视积累,从细处入手。

1.仔细观察,从生活中学习作文。

丰富多彩的生活本身就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小学生从家庭到学校,所见所闻是有限的。为了让学生写好作文,教师在平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帮助学生去认识事物,注意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花鸟虫鱼、风雨雷电,注意抓住事物的形状、大小、颜色、味道、习性,人物的衣着、神情以及景物的静态和动态等方面的特点细致观察,学会写观察。

日记。

鼓励学生把他们在各种学习活动中所见、所闻、所感写在日记里。这样既丰富了。

作文素材。

解决了“无米之炊”的难题又有效地进行了练笔提高了学生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

2.加强学生谴词。

造句。

能力的培养。

谴词造句是习作的奠基石,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在平时就应加强以下两点训练。

(1)。

句子。

结构要完整:结构完整是写好句子的前提。一个完整的句子不仅要能回答“谁在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更要能够回答“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怎么干?”或“什么时候,什么,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怎么干?”

(2)内容要生动:

文章。

是由句子构成,为了使文章生动,句子的表达首先就要生动具体,必须加上适当的修饰语。如教学“抚摸”一词造句时,有学生说:“阳光抚摸着大地”,就可以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在怎样的季节里,阳关如何抚摸着什么样的大地?”经过引导学生造出“春天,柔和的阳光轻轻地抚摸着一望无际的大地。”显然第二句要比第一句表达得更准确、鲜明、生动。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学生谴词造句能力的培养,为习作打下牢固的奠基石。

三、有效的作文教学应重视读写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注重寻找阅读与写作的结合点、仿写点,运用迁移的规律,让学生在模仿、借鉴中学会写作。在读写结合的形式上,我初步探索出了以下几种:一是模仿性读写结合,就是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进行写作,引导学生在仿写的过程中掌握写作的要领,学会写作的方法。比如:学习《我爱故乡的杨梅》后安排仿写《我爱家乡的柑橘》等。

二是延伸性读写结合。就是对课文中的空白处,或者写得不详细处进行补充性续写,如对《凡卡》一课结尾进行补写,写《凡卡从梦中醒来后……》。三是改动性读写结合。就是对学习的课文进行改写,或者改动人称,或者改动记叙的顺序,或者改动文章的结构,或者改动表达方式。四是评议性读写结合。就是让学生在对课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议,或谈体会,或谈感受,或谈评价。这样的读写结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实现了读写的互补。

语文教材。

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例子,要想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把知识形成能力,就必须加大课文阅读量,利用课外阅读来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在阅读的过程中,将好的词、句、片段、格言警句等及时搜集到“采蜜集”(作文素材收集本)中,作文时可随时借鉴和运用,并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学习作文。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增长见识,提高认识水平,才能提高作文能力。

四、重视作文评改。

2011版义务。

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要考察学生对作文的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由此可见在评改作文的过程中,必须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改变作文评改的现状。

(1)学生方面: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是属于作文的本人,体现了作文教学的改革精神,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的表现。”在评改学生作文时,可以采取两种方式:即自主评改和交互评改。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既利于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又使学生在自改作文过程中尝到了“自改成果”,产生了浓厚的写作兴趣。

(2)教师方面:在批改作文时要坚持精批、面批的原则,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的作文,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欢愉,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明白自己的文章好在哪里,差在哪里,应怎样努力,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会有所提高。因此我们在平时作文批改中一定要写好学生作文的评价,对于不同情况的学生写出不一样的评语。充分调动学生写好作文的积极性,也能提高学生的认识。

一、强调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强调个性发展,注重个性教育是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小学生的习作过程是最具个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作文就是极具个性特征的精神产品。

首先,语文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针对学生的天性,语文教师千万不要强化在学生心目中的“保姆”和“任务下达者”的形象,让学生过度依赖自己,或者畏惧自己,写作文都是在教师的要求和指导下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的。语文教师在上课讲解课文的过程中,应该以启发引导为主,让学生学会生字和词语的同时,学会去揣摩作者的写作意愿和写作动机。多问学生换位思考类的问题,比如,“如果是你,你会如何表达当时的心情?”在课堂上启发小学生积极思考,并鼓励他们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其次,语文教师要开动脑筋,多搞“花样”。如果语文教师只是形式化地布置学生每周写篇周记或短文,小学生就会接收到周记的任务信息,从某种角度来说,周记完全是为了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作业,而并不是自己主动积极去完成的。因此,教师应该多观察学生的心理需求,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想成名”的心态,多创办一些竞争类的写作活动,并为这些活动冠以形象化的名称。

比如,创办班级自己的期刊,并发动家长积极参与,并用班级的昵称命名,如“金太阳之光”等。鼓励学生投稿,并制定具体的奖励。

措施。

每发表一篇文章奖励一朵小红花小红花积累到五朵就可以换一颗大的红星一颗红星就可以得到一张“小作家”的奖状当然也可以给予学生适当的物质奖励。

二、在集体氛围中进行作文写作训练。

1、在集体活动中强化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小学生作文能力是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体现,日常生活中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小学生,作文水平一般会强于不善表达者。于小学生而言,从学说完整通顺的一句话到书写句式的造句都是作文入门的开端。为了避免小学生下笔无话可说,茶壶煮饺子——有话吐不出的负面情形,语文教师应该强化平时学习生活的训练,尤其是语言表达的训练。要抓住班会或其他集体活动的机会,多举办学生参与的活动,不要一味地自己站在台上说教,应该鼓励学生多多参与。如“。

故事。

会”“主题班会”等,让他们自己主持,自己表演,自己沟通和交流,而教师仅仅是指引者和最后的。

总结。

者。

2、创办集体性的阅读项目。大文学家杜甫曾深有体会地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人如果生活。

经验。

欠缺,书本知识贫乏,写作时必然腹空笔涩。阅读能力是指学生积极涉猎书海,不断接受。

文化。

熏陶,主动培养审美情趣,为作文大量储备知识的能力。小学生除了学习各科知识以外,更多的是平时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学习技能的培养。要想提高作文写作水平,提升阅读能力是根本。

众所周之,自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静坐的习惯,也可以引发他们的写作欲望,逐步丰富他们的词汇、知识面,提升写作技巧。除了鼓励小学生在家多看书,在学校也可以训练集体阅读的氛围。“一日之计在于晨”,让小学生从小充分发挥晨读的效用,大声朗读语文课文或者其他名著。在大声阅读中扩大词汇量,增强对。

好词好句。

好文章的记忆效果。语文教师可以在班上创办图书角,鼓励学生捐书,集中保存在教室里特制的图书角,大家借阅。如此,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共享的意识,也可以打造集体阅读的氛围,增强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从而为写作奠定基础。

三、制定明确的写作规划,确保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滴水穿石,积少成多。语文教师应该在结合小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之下指导所带班级的学生制定明确的写作计划,因人而异。同时,以鼓励和奖励为主,诱导小学生自觉写作。

读后感。

三部分,要求小学生在看完一篇佳作或一本好书之后,及时记载书中的出色词句,养成记录的好习惯。

2、鼓励小学生坚持每天“一小记”。“一小记”其实就是随记,但小学生毕竟年幼,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即可。因此,语文教师可以鼓励和督促学生每天坚持小记,不要求主题,不要求字数,只要是他们心里想说的,用文字表达出来即可。

3、要求每周“一大记”。“一大记”其实就是写话或周记。周末可以给学生布置一篇周记,有具体的字数要求,而且出色的作品可以在班上公开诵读,并粘贴在光荣榜上。

一、培养阅读习惯,丰富作文材料。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大文学家杜甫曾深有体会地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平时阅读习惯培养的重要性。一个学生缺乏阅读能力或者说这种能力低下,知识心理就发育不全,很难激发作文兴趣,写作时必然腹空笔涩。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阅读期待”的心理,先从。

童话故事。

入手,让他们对阅读充满浓厚的兴趣。通过大量阅读别人的文章,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并且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读的流利,读出感情,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在理解中体会选材,并品味遣词造句的妙处,学生从不同的文章中,学到不同的写作技巧。通过阅读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达到“语言积蓄”的目的。

二、体会观察乐趣,学会感知生活。

观察是认识的源头、写作的起点,我们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景,培养敏锐的感知力,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山如此,观察一个人、一件物、一件事也如此。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在观察时学会变换角度,引导学生观察事物时,除了要系统地感知事物的各个方面,还要变换观察点多层次地观察事物的各个方面和各种关系。通过多角度、多层面的观察,才会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这样才可以使他们的习作逐渐丰满起来。

为了让观察与写作更好地结合,我在双休日安排学生帮助父母洗碗,并把过程详细地写下来。其实,这些家务三、四年级的学生完全可以承担,或者也有很多的学生已经在做这样一件事,但是,平时是为了做家务而洗碗,这次是为了写作而洗碗,要求不一样,那么学生在对待洗碗的态度上也出现了不同,在洗碗的过程中,他们关注的程度要比以往都集中,对每一个步骤的进行也要比以往更清晰。这种主动投入,正是观察的本质体现,当中有个学生为了把涮碗的动作写仔细,在写草稿时,边写,边拿着纸巾和一个碗在模拟涮碗。

我曾布置学生写《我的爸爸》,很多学生不会作细致客观的观察,只会写“我的爸爸很严厉”、“我的爸爸很勤劳”、“我的爸爸很关心我”之类空洞的句子,到底如何严厉,如何勤劳,如何关心我,写不出来。相反,同样写《我的爸爸》,有个学生则善于用心观察,从日常生活的细致处观察爸爸。他发现——“爸爸吃饭很奇怪:我喜欢吃肉,爸爸‘喜欢’吃菜;我专挑少骨多肉的鱼腩肉吃,爸爸专挑多骨的鱼头鱼尾吃;我吃菜专挑最嫩的芯部吃,爸爸专挑较老的吃……”他带着疑问继续进行分析思考,终于知道爸爸这样做是为了将好吃的留给其他人吃,并非饮食喜好与众不同。

这个学生就因为善于用心捕捉“爸爸吃饭”这一虽不显眼却平凡见伟大的生活小节,将爸爸写活了。我以这个浅显例子启发学生,使学生更理解细致观察的重要性,结果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经过这样分析之后,让学生再观察一次然后写《我的爸爸》,要观察生活中的爸爸,写生活中的爸爸。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把平常的一些细节写了下来,令一些看到自己孩子习作的家长感动不已。

三、激发写作兴趣,自主开放作文。

习作是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耳朵聆听,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具有自主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他们自主地参与,充分地体验,自由地表达。并在教学活动中自悟——领悟生活的真谛和写作的规律。

例如:让学生写《春天来了》这篇作文的时候,我让学生带着相机并带他们到公园去捕捉春天的影子,并让他们拍下来,回来后运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照的照片,并让学生谈春天来了,自然界发生了那些变化;通过讨论后,再写作文,学生们非常兴奋,而且习作效果非常好。

兴趣,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开放,才能体现自主。趣味开放式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召唤。活动化作文教学的开放性包括:教学。

渠道。

的开放,除课堂教学外,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活动和家庭社会活动都可以为写好作文服务。

例如:写《一项体育活动或游戏》的作文,我把“贴鼻子”等简单游戏搬进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在玩中体验,边玩边写,思维活跃,作文也很生动。

一、重视语法训练。

小学时候的作文其实要求特别的简单,而且对字数也没有特别严格的要求,但是其中有一点就是要求语言通顺、连贯、得体。因此,我觉得老师们应该在这上面下点功夫,得让学生作文中尽量少出现语法的错误。从我们牙牙学语时,就开始接触了语文,语文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因此,即使小学时还没有像初中、高中那样仔细讲讲语文的语法,但是孩子们基本上也没有什么大的错误。

但是,写作和说话又有一点不一样,说话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天生的语文语感在里面,在交流中好像并没有出现过什么问题。但是在批阅了一些小学生的作文以后,证明了这一点,担忧不是杞人忧天。很多孩子在语文表达上颠倒,并且有些写法让人看不懂,当我让孩子向我解释的时候,他能解释的清,但是就是存在书面表达上的问题。

因此,我觉得老师们在写作教学中应该注意一下这一点。小学生已经在逐渐接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先从简单的主谓宾语开始讲解,先让学生学会句子的组成,再让他们连贯地表达。写作中当然还要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连贯、通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觉得还有一点重要的是老师要注意学生们的本土语言特点,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小方言,小学生都是跟着家长学习的语言,他们语言中有些语法就是错误的,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学生接受语文的能力会差一点的部分原因。语法,是。

中不可小觑的一部分教学。

二、注重积累素材。

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写作文困难的学生虽然兴趣被激活了,但往往还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因此,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广泛地搜集素材。重视生活实践作文离不开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学生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内容丰富了,作文的素材也就多了起来。教师可以经常安排学生在生活中观察事物,展开想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实践,切实体验生活方方面面的酸甜苦辣,这样才能把学生思维的引线打开,使学生举一反三,去想生活中的事,从而积累生活素材,为写作开启鲜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增加阅读量也是积累素材的重要方法。作文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读书能积累累语言,提高语文素养,学生才能准确生动地表情达意。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语言积累,要赋予语言生活气息,要能把语言还原于生活,发表一定的见解。

在课外阅读中,对自己喜欢的语言,要能大体理解它的意思,摘抄下来;同时教师还要抓住教学时机,布置名篇阅读。新课程实施以来,新选入的课文具有极强的时代感,内容丰富,语言优美。教师要抓住每篇课文的特点,加强练习训练,使学生从中学到好的表现形式、手法,并应用于作文中来。

三、联系生活写作。

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对认真练习写作是有妨碍的。”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客观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头脑中的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作文便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

小学生写作文最主要的就是生活中题材,所以,小学作文的教学一定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一定要让学生感觉所写的就是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游戏,自己的兴趣所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深处,去认真细心的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点滴细节,比如要写春游类的话题,就可以适当的带领学生去郊外踏青,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可以带领学生去附近的公园做一次简单的游玩。

通过这种学生参与生活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作文热情,也可以为学生提供现成的写作材料。这样的话,写作文就不会再让学生那么痛苦,反而可以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在老师没有要求的情况下,也会因为有感而发,从而产生写作的愿望。就可以改变过去“要我写”而成为“我要写”的新情况,所以,不仅是作文的写作素材要从生活中去找,作文的命题也要从生活中去挖掘,去创造。

四、营造良好氛围。

营造良好的表达氛围宽松、和谐、愉悦的写作环境是学生自由表达、袒露真情所必需的。因此,教师要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习作氛围,消除学生畏难的心理,让作文成为他们的一种内在需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对习作的内容、形式、字数等不作任何限制,只要心中有话就可以写进去;可以鼓励学生写自己的真实想法,做到我写我看的、我写我想的、我写我做的,增强他们写作的自信心;可以允许他们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看法。这样一来,学生敢想、敢说、敢表达了,作文也就不在是什么难事了。

学生作文完成,需要鼓励和帮助。“善表现”是学生的天性,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展示作品的机会。充分利用好校内公共平面媒体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班级的墙报、校园内的。

黑板报。

和红领巾广播站等宣传阵地,使学生在墙报上能读到自己的作品,在广播站能里听到自己的作品,将会大大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经常鼓励学生把其成功之作向报刊杂志投稿学生的作文一旦获奖或发表,成功的喜悦会引发一种强大的创作动力。同时还会带动很多学生,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让所有的学生都把写作当成一种乐事。

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方法

识字能力是阅读能力的基础。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一开始接触的就是大量的、抽象的归类识字,新课程把识字教学作为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地识字,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有目的地调动他们的识字兴趣,拓宽识字途径,培养识字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对低年级识字教学进行了探索。

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来观看一个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文字。生动有趣的画面一定会使学生产生神秘感,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识字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识字教学,简化了思维过程,减轻了记忆的强度,促进了思维的正迁移,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认知策略,激起学生去探索这蕴含无穷奥秘和乐趣的汉字世界的欲望。

儿童时代充满了幻想,最喜欢听动听的故事,此时,老师在学到一个生字时,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给字编故事,如:把禾苗栽在土中的过程叫种。再如:问,有人听到门外有动静,他就开口问一问。

有些字笔画繁多,学生识记有难度,如果把这些字分解开来,就一目了然。如朝,可分成十日十月;霜可分为雨、木、目。有些字既可以分解,又可在分解的基础上体现出这个字的意义,那就更易记住,如热字,可释为丸子放在水里煮需要加热。

汉字中有许多字在字音、字形方面都很相像,字义却相差很远,怎样来识记区别这些字呢?可以用归类法学习,就是把这些字写出来进行比较。如:扁、遍、编、篇、骗、偏这些字分别在二三册中出现,可对这些字进行字音、字形、字义上的比较,再组词,就易记住了。

猜谜语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中国汉字,很多都可成为一则谜语,寓教于乐,不失为一种好的识字法。如:一口咬去牛尾巴。日月相伴是明字。

学习一个生字,要教会学生分析字型,从音到型,如虾字,左右结构,左边是虫字旁,右边是下字,它是形声字。如乙字,笔画名称为横折弯勾,独体字。长期分析字型,使学生养成习惯,看到生字便会分析,对掌握汉字有一定的好处。

有些生字可利用换偏旁变成一个新字。如:十加口字旁念叶,加单人旁念什。还可以通过画画教学生字,借助实物识字,动作演示识字,笔画添加等。在教学中各种方法可结合使用,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趣味性,培养识字能力。

兴趣是激发儿童从事学习的动力。教师在教学前尽量做好每课的生字卡片。老师在课堂上用工整的楷体板书生字。对一些有争议的字要查阅资料进行探究。

教师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儿童的兴趣出发,开展实践活动。采取模拟、创设情境的办法让儿童识字。如举办娃娃超市、动物运动会、秋天的田野、我当小导游、逛商店等活动,活动是儿童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和社会生活相沟通,使儿童尽快从我的世界跨人更广阔的周围环境,以吸收各种信息,扩展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因此,当学生掌握了识字方法,乐于识字,善于识字后,教师就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总之,小小汉字,奥妙无穷。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识字教学,处处从学生主体的实际出发,鼓励学生想象,实践,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使枯燥的识字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

小学中年级的语文作文教学方法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大文学家杜甫曾深有体会地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平时阅读习惯培养的重要性。一个学生缺乏阅读能力或者说这种能力低下,知识心理就发育不全,很难激发作文兴趣,写作时必然腹空笔涩。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阅读期待”的心理,先从童话故事入手,让他们对阅读充满浓厚的兴趣。通过大量阅读别人的文章,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并且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读的流利,读出感情,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在理解中体会选材,并品味遣词造句的妙处,学生从不同的文章中,学到不同的写作技巧。通过阅读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达到“语言积蓄”的目的。

观察是认识的源头、写作的起点,我们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景,培养敏锐的感知力,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山如此,观察一个人、一件物、一件事也如此。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在观察时学会变换角度,引导学生观察事物时,除了要系统地感知事物的各个方面,还要变换观察点多层次地观察事物的各个方面和各种关系。通过多角度、多层面的观察,才会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这样才可以使他们的习作逐渐丰满起来。

为了让观察与写作更好地结合,我在双休日安排学生帮助父母洗碗,并把过程详细地写下来。其实,这些家务三、四年级的学生完全可以承担,或者也有很多的学生已经在做这样一件事,但是,平时是为了做家务而洗碗,这次是为了写作而洗碗,要求不一样,那么学生在对待洗碗的态度上也出现了不同,在洗碗的过程中,他们关注的程度要比以往都集中,对每一个步骤的进行也要比以往更清晰。这种主动投入,正是观察的本质体现,当中有个学生为了把涮碗的动作写仔细,在写草稿时,边写,边拿着纸巾和一个碗在模拟涮碗。

我曾布置学生写《我的爸爸》,很多学生不会作细致客观的观察,只会写“我的爸爸很严厉”、“我的爸爸很勤劳”、“我的爸爸很关心我”之类空洞的句子,到底如何严厉,如何勤劳,如何关心我,写不出来。相反,同样写《我的爸爸》,有个学生则善于用心观察,从日常生活的细致处观察爸爸。他发现——“爸爸吃饭很奇怪:我喜欢吃肉,爸爸‘喜欢’吃菜;我专挑少骨多肉的鱼腩肉吃,爸爸专挑多骨的鱼头鱼尾吃;我吃菜专挑最嫩的芯部吃,爸爸专挑较老的吃……”他带着疑问继续进行分析思考,终于知道爸爸这样做是为了将好吃的留给其他人吃,并非饮食喜好与众不同。

这个学生就因为善于用心捕捉“爸爸吃饭”这一虽不显眼却平凡见伟大的生活小节,将爸爸写活了。我以这个浅显例子启发学生,使学生更理解细致观察的重要性,结果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经过这样分析之后,让学生再观察一次然后写《我的爸爸》,要观察生活中的爸爸,写生活中的爸爸。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把平常的一些细节写了下来,令一些看到自己孩子习作的家长感动不已。

习作是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耳朵聆听,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具有自主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他们自主地参与,充分地体验,自由地表达。并在教学活动中自悟——领悟生活的真谛和写作的规律。

例如:让学生写《春天来了》这篇作文的时候,我让学生带着相机并带他们到公园去捕捉春天的影子,并让他们拍下来,回来后运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照的照片,并让学生谈春天来了,自然界发生了那些变化;通过讨论后,再写作文,学生们非常兴奋,而且习作效果非常好。

兴趣,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开放,才能体现自主。趣味开放式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召唤。活动化作文教学的开放性包括:教学渠道的开放,除课堂教学外,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活动和家庭社会活动都可以为写好作文服务。

例如:写《一项体育活动或游戏》的作文,我把“贴鼻子”等简单游戏搬进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在玩中体验,边玩边写,思维活跃,作文也很生动。

浅谈小学中年级作文教学方法

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指出:现代小学教学方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就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有效动力,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有效的心理成分。因此,小学生作文的成败,关键在于是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那么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写出富有个性的创新习作来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作文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为学生提供重要的写作信息资料。因此,要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可以看;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可以干。在作文训练中,要注意创设贴近或围绕学生生活的情境。作文教学越贴近学生生活,学生越是有话可说,有话可写。生活之树常青,学生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既能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又能开拓想象。例如在布置《洗衣服》这篇作文前,应先布置学生回家洗一洗衣服,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为写作做准备。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可以谈,在正式上作文教学课时,让学生四人小组谈谈自己洗衣服的经过。这样使学生之间能取长补短。有话可说,就自然而然地有话可写,不至于使学生毫无头绪。

把范文的表达技能转化为自己的写作技能。但模仿要适度,如果只是死板的模仿,久而久之,会给学生刚刚启动的想象思维套上紧箍,使得学生的作文总是拾人牙慧,缺乏具有个性化特征的表达方式和想象。就正如一开始就给小马压上鞍鞯,套上辔头,叫它规规矩矩地走,它长大后也许能走得很像"样子",很合乎板眼;可是它决不可能天马行空叱咤风云。一个人从小就只能讲几句冠冕堂皇的干巴巴的规矩话,这个人的文章也许很快就有点像"样子",可这个人的文思也许从此就僵化了,还能指望他长大写出多姿多彩的好文章来吗?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自己的下水作文《洗衣服》,让学生模仿其结构:第一段应先写洗衣服的原因,第二段应写洗衣服的步骤及在洗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第三写出劳动后的感受。但是教师在推荐自己的下水作文的同时,一定要向学生解释清楚这仅仅是一个思路,不能照搬照套。如果每篇作文都一个模式让学生套进去,那么这与八股文没有任何差异。我们更应注重的是发挥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洗衣服过程中克服困难的方法就多种多样了。我们不能让学生局限在一种解决困难的方法上。必须要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我们又必须知道,对一个小学生来说,敢于写、乐于写,才是我们首先要培养的作文心理。写作知识了解多少,对学生作文能力的高低,并不起多大作用。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脑子想,用自己的话去写自己的真实见闻,确凿感受,不要使学生只敢人云亦云。不要让学生陷进一个做了好事,人家说谢谢时都千篇一律地说"不用谢,这是我们少先队员应该做的"的境地。

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对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具有催化作用。一个人总希望能从别人的口中得到肯定,从而才会获得信心。在作文的批改中教师不能扮演裁判或法官的角色,对学生作文的优劣成败进行自以为是的评价。教师应以欣赏的眼光去挖掘学生作文的闪光点,哪怕是小小的闪光点也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一些作文水平差的学生即使仅仅是有一个句子写通顺了也要用红笔划出来加以肯定。成功的`作文批改应中肯指出学生习作好坏的原因,给学生以尊重、鼓励。对写得好的学生批语,在热情表扬的同时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励他们写得更出色。对差生的习作,要根据实际,挖掘文中的"火种",设法使之复燃。总之,让所有学生都觉得自己得到别人的肯定。

在批改方法上采用"评议批改法"和"择优评改法"。"评议批改法"是在作文指导课上让学生评议:说说好在什么地方?问题出在哪里?应该怎么修改?然后根据评议的意见进行修改。"择优评改法"即评改优等生的一篇作文,充分肯定优点,指出美中不足,提出修改意见;评改中等生作文中的一个片段,肯定进步,使学生相信自己有写好作文的能力;评改后进生作文中的一个好句,好词,使学生感到自己还有希望,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

语文小学二年级的教学方法

观察事物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认识的事物不多,观察事物的能力也较差,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基本的认识,就让他们去描写,无疑是很难的。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的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才比较真实生动。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方法很多,比如,可以带领学生去观察一树鲜花,可以引导他们去观察花儿的颜色、形状。然后让他们学习用自己的语言把所见所感叙述出来;还可以让他们学习去观察人物,去观察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观察到的一切叙述出来。通过以上训练来达到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二、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在二年级的语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之外,还要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对自己所经历的事情的回忆。比如,自己生日是怎样过的,有哪些人来参加了?同学的生日你是怎样去祝贺的?学习用自己的语言把当时的场面叙述出来。要引导学生在叙述的过程中注意事情经过的顺序。把它叙述清楚,最好说出自己当时的心情和感受。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创设一些情境,启发学生的想象,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通过反复的训练就能够逐渐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叙述能力。

三、语言积累的训练。

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二年级的学生向社会学习的语言还不多,书本语言掌握还少。因此,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非常重要。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的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还要引导他们去多读课外书籍,还要通过讲故事、背诵儿歌及名言积累等方法,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之外,还应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从生活中去领悟,去积累词汇,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积累词汇的方法。

除了以上的训练以外,还要引导学生经常学习写片段、记日记。通过多写多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其写作能力的目的,为三年级能写好作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单一地、无休止地讲述,讲了再讲,甚至反反复复,就象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然要产生逆反心理,根本达不到预期目的。因此,我们在具体实施课堂教学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明确我们的自身位置与角色,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注重学习过程,不偏重结果,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的方法,不轻易否认学生的观点、看法,重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让学生参与探究学习和质疑问难。

对于课文中难以理解的重点句、重点段进行精讲,通俗易懂的句段可让学生反复读,反复念,完全让他们读出情感,念出含义,更让他们亲身感受文中之情,而老师只是给予正确的指导与适当的点拨。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全方位提高,知识水平与能力也就相应升华,教学效益明显事半功倍。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机会,营造和谐的阅读氛围,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了解与理解,同时要有助于学生很好地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教学新课之前,我们应精心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意境,适当配制优美的音乐、图片,让古诗、课本剧、甚至一些散文伴随这些更加让人陶醉,有情有趣,有滋有味。这样,我们的学生在其特定环境中细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是一种享受和陶醉,自然会领悟到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

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理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内容。

作者在刻画人物,描摹情境时,总是将自己浓烈的情感渗透于字里行间。阅读教学时,我们必须抓住那些对表现文章中心、表达作者情感、渲染人物情感有着重要作用的词句,进行分析、比较、品味,领会内涵,学习用法,让学生充分感受其真情实感。如《月光曲》一文,在贝多芬第二次弹琴之前,这样写道:“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旁边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着琴键来。”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望了望”一词,引导学生联系贝多芬由屋外听琴到屋内弹琴的经过,来领悟他由同情到动情的感情变化,领悟他正是在这“望了望”的一刹那,产生了要把美的音乐献给这对穷兄妹的激情。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结合教材内容,我们可以借助录像、幻灯、录音、图片等创设诱人的情景,化抽象为直观,把课文情境再现于学生眼前,使他们受到最直接、烈的刺激,达到激发思维、丰富认识、渲染情感、形成共鸣的教学效果。如教学《詹天佑》一课,“帝国主义者都可憎的嘲笑”是一个可充分利用的绝好情节。

于是我把帝国主义者嘲笑的傲慢姿态用漫画的形式搬上投影片,在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内容、仔细观察漫画的基础上,我又播放了关于当时修筑京张铁路的情况解说。通过这一情境创设,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京张铁路不仅是融勇气、智慧于一体的铁路,更是一条争气之路。进一步促使学生的情感和詹天佑的情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加深了他们对詹天佑的无比敬佩之情,激发了他们强烈的爱国热情。

朗读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一项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对理解课文、发展语言、陶冶情感起着重要作用。阅读教学要经常地借助于朗读、想象来入境、入情。朗读不仅要求学生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还应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启发想象,入境生情,让境在脑中生情,在胸中涌动,达到文思合一,情境相融。如教学《草原》一文时,指导学生用轻快、流畅、满怀激情的语调朗读第一节。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凭借着想象的翅膀,仿佛置身于辽阔碧绿的大草原之中,引吭高歌……这样,学生既领略了草原的景色美,又体会了作者的情感美,还品味了文章的语言美。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我在上每篇课文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记叙文配以课本剧,说明文设制电动课件等。这样以来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方法

将班级学生分组,让其合作交流是常用的方法之一。语文教师可以根据班内学生数量将其合理分成若干小组,统称为语文学习小组,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遇到需要互动解决的知识点可以让学生按小组探讨交流,最终解决问题,实现教学目标。比如在讲《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组交流,把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做过的好事或者遇到别人帮助自己的事与其他小伙伴分享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意义,进而引导学生回到课本内容中。小组交流实现了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不仅增进了学生间的感情,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分角色互动学习法。

在部分课文后面的相关习题中经常会有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者扮演的要求,某些教师往往忽略此要求,因为他们认为在课堂上分角色会浪费时间。实际上,只要教师组织好学生,适当把握时间,那么学生分角色学习不但不会浪费时间,反而会提高学习质量。比如在讲解经典课文《坐井观天》时,教师可以在上节课布置好分角色朗读或表演的任务,下节课直接让学生表演,学生通过扮演青蛙和小鸟,深刻体会到二者间对话的背景和含义,从而正确掌握“坐井观天”的内涵,并学会使用此成语。除了部分课文要求的分角色之外,教师也可以根据课文情况恰当分角色,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朗读或表演能力。

3、设计生活化问题促进互动教学。

教师应设计一些生活化的实例问题帮助学生学习新内容。教师在互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生活化问题有效互动。比如在讲解《风娃娃》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亲身体验被风吹过的感觉,并提出相关问题,通过这样的师生互动,让学生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因此,在互动教学过程中设计生活化的问题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学习。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方法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树立服务意识。

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进行预习、尝试、操作、探索、归纳等。

努力做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教师不替代;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讲的,教师不暗示。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方式是在问题情境之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就成为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再现课文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从而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提供什么样的资源,以何种方式提供,就成为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最重要的策略。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手段,“因材选媒”,突出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淡化其“装饰”效应,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景中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切不可喧宾夺主,切不可忽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品位。

但放眼时下的语文课堂,似乎不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就是保守,就是观念不先进。为此,上课前教师总是不惜花费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可结果却并不理想。

曾看到一则《赵州桥》的课件,该课件以大量的图片资料展示了赵州桥的地理环境,全貌。却没有用于解决课文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二、三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以及难点“理解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的内容。

运用这种课件教学,由于忽视了教学目标,学生不能深入地把据文章的主旨,头脑中只是一些赵州桥的外观及周围环境的零碎画面。

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无疑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教师在设计课件时,首先应明确目的,如何才能把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表达清楚;其次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育重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任何语言文字之外的手段都不能成为语文教育的主导性手段。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师在提供了一些丰富的素材后,学生就要进行大量的自主探索。

此过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的先后顺序,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如可以自己独立学习,也可以与人合作,与老师交流…….让学生了解有关知识,完成学习任务,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进一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研究证明人的潜能在一生中大约只开发了5%,那么,还有95%的潜能处于待开发状态。

这说明,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大部分学生是完全可以自己获取知识、自己质疑并解疑的。这时的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协调,对学生遇到的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解决,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学生可根据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选出认为最出色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向全体同学进行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的功能,使全班同学都能详细地看到展示同学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在此教师可适时进行调控并提出相关问题,以引起全班同学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考,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

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明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只有在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为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能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二、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对话”体现了“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

而学生与文本对话最能体现自主学习的理念。我们应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独特感受和独创性的见解,引导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经验储备,多角度、多层次地体悟文本所涵盖的信息,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真切地体验他们在特定的背景中的喜、怒、哀、乐,达到情感的共鸣,得到人生的感悟,获取语感的积累。几学期下来,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创设情境,合作学习。

目前最佳的课堂教学合作模式是“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这是因为如果长时间让一位学生发言,其他学生就势必只能当听众,达不到“动”的目的,不利于其他学生的发展。“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则能让每一位学生在互动中交往,在交往中互动,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在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组建好合作学习小组(以4—6人为宜)、培养好合作组长、宏观调控好合作学习的时间,更要精心设计好问题情境。

例如,我校王静校长在推荐学生学习宋美龄1943年在美国国会发表的演讲词时,从读与写的关系讲到读与说的关系,又从课外阅读讲到抗战历史,浓墨重彩渲染抗战时的困难,为学生学习创设情景,在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这篇讲演词好在哪里。又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我设计了“你认为故事中谁最可笑,为什么?请找出有关情节,读一读,演一演,说一说。”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合作学习,这些问题具有目标性,问题的难度恰好落在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就可以达到的潜在接受能力上,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产生一种“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的成功的愉悦感,因此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走向学生提问的课堂。

学生提问改变了问题的呈现方式,也就改变了课堂的结构形式。学生的提问使学生从他主走向自主,使课堂的对白变成对话。在授新课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有范围地预习所学的知识内容,在重点和难点中提出若干问题,以避免低水平的提问。要求学生先自学课文,独立阅读,发现问题并记在书本上。

鼓励学生勤用工具书。课中鼓励学生随时提问,教学内容结束,留一段时间让学生提问,使之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环节。培养学生的“好问”的习惯和探究的精神。

(三)实践感情--活动性学习。

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活动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式和发展,体会学习语文的过程和方法。活动性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以更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尤其强调对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倡导活动性的学习方式应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并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

教师可变示范性教材为探究性材料、变封闭性提问为开放性课题、变终结性结论为过程性探究,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性的氛围。

(四)自主探索--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大力倡导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能启发和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多方面的能力。

在探究性学习中,强调教师知时、必要、谨慎、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教师首先发倾听学生各自的理解,再以一个研讨者的身份适时地、平等地参与学生的讨论。由于学生的经验与知识背景的缺少,由于教师的专业出身与经验阅历,教师的参与往往会令整个研讨过程发生喜剧性变化。

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相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举个例子来说:在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的基础上,提倡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竞争。这样大大激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合作交流--互动性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的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

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

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这样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方法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比较直观的方式介绍课文的背景知识及课堂中即将要讲到的相关知识内容。而小学六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语文教师应善于利用直观方式将抽象知识具体化,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并接受。

如,在讲授叙述类课文时,教师可以让部分学生以小品的形式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角色,从而创设一个形象、生动的情境,不仅使学生很直观地了解课文的精髓,而且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活跃课堂氛围。这种方法能将死板的文字变成一个个跳跃的生命符号,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另外,还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也就是在课堂开头就向学生抛出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这种方法是指通过问题带动学生学习,使学生有目的地听课,从而找出问题的正确答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将语文学习与教学看做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应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针对课文提出疑问,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并在适当的时刻给予学生暗示,帮助学生寻找正确答案。还可以在课堂即将结束时给学生留下一些悬念,使学生产生好奇心理,从而激励学生不断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重视学生“主人公”的地位,课堂上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两者进行互动。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课堂中师生互动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认知能力的培养及学生的心理健康都有重要意义。

按照新课标对于语文教学的相关要求,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如通过互相提问方式、共同讨论、发表观点等方式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不仅能学到知识、培养能力,还能在这些活动中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收获快乐。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能更深入、全面地理解知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不足,并积极面对,然后寻找有效的方法,克服缺点。

所以,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有效性,使学生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传统教学方式都是教师进行“满堂灌”或者是教师的个人“表演”,忽略了学生作为“主人公”重要地位[2]。而师生互动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与老师之间真正实现交流互动,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在这个过程中,语文老师作为“配角”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习、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然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及反思能力。

让学生在互相讨论、发表言论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从而不断提高自身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实现教师与学生的真正互动。例如,在作文教学课堂中,老师可以提出一些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可以以“助人为乐”为话题,让学生就身边发生的好人好事进行讲述、讨论,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然后老师在适当时机指点写作的思路、结构等,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写作,从而完成作文教学工作。

除此之外,老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使用亲切的话语,面带微笑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学生不会产生紧张、害怕心理。此外,对于表现比较出色的学生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利用多元互动教学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三、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课堂教学形式能很直观地将教学方法反映出来。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可以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整体接受能力、理解水平及表现情况改变教学形式,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使教学方式多样化。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帮助开展语文教学。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多媒体等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因此,语文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工作。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开放且自由的学习环境,并且通过视频及音乐等多种方式辅助教学。

例如:老师在课堂开始时,首先让学生观看与本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视频片段或是歌曲、相声等,将学生引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方法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二)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达到学习目的。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进取精神与主体意识,并倡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及积极探讨的学习模式。教学实践表明,课堂中使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进行学习,能很好地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

课堂上,由老师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一个讨论话题或是提出与课文有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表见解,最后老师进行分析、点评,指出每个小组的优点与缺点,并对表现良好的进行表扬,对于表现不佳的小组给予鼓励,并指出不足之处及解决方法。从而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不断进行自我完善、提高,形成良性竞争意识。

四、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小学生对于事物的好奇心非常强烈,对于不知道或是不了解的事物一般都喜欢问“为什么”。如果能从小培养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质疑的勇气,对于学生将来的学习及成长都非常有利。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对于不懂的问题或是有疑问的知识提出质疑。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及创新意识,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语文老师应该耐心、认真地向学生讲解他们提出的问题,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或是理论可列举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类似例子进行讲解。对于理解能力不佳的学生,不要指责或是批评他们,而应多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质疑,大胆猜测,然后老师再给予适当的点评,帮助寻找正确答案。

五、结语。

小学六年级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阶段,因此提高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至关重要。这一阶段语文学习的效果会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一定影响,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通过阅读、理解然后掌握的,因此理解能力非常重要,而语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上主要分析了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几个措施,从情境教学、问题情境到师生互动等,都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及学习能力。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方法

我们在引导学生观察时,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小题材。

第二,要坚持把定向观察与随机观察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三,要引导学生将平时观察到的生活素材定期进行集中归类整理,将“源”建“库”,使零碎的变为系统的,分散的变为集中的,陌生的变为熟悉的。

第四,要引导学生定期进行交流,相互补充,以强化对生活原型的再认识。

(二)从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入手,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开拓写作的思路。

第一,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丰富的源泉。

第二,运用统一的“阅读卡”。要求学生对文章中的精彩片段,妙词佳句,成语格言,及时摘抄,分类整理,并写上简要阅读批注或感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三,定向的专题阅读与自由阅读相结合。定向专题阅读,就是要求学生阅读的书籍(或文章)与语文教材的单元阅读、单元作文的语体相协调,以提高阅读和作文的即时效率。自由阅读就是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选定材料。

(三)抓小练笔积累,减缓作文训练的坡度。

有了生活素材和语言材料的积累还不够,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光靠一学期7-8篇大作文是远远不够的,作文能力是靠多练练出来的。练的最有效的形式就是小练笔,抓小练笔积累,可以减缓作文训练的坡度。

(四)拓宽训练的时空,适当增加作文的训练量。

从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现状来看,教师给学生的思维时间和创新空间都很有限,为了改变这个现状,教师必须创造条件,拓宽训练的时空,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始终坚持把学习方法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并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掌握运用、提炼总结。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学习方法迁移运用到其他内容的学习中去,使语文教学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1、在同一篇课文中迁移学法。有些段落结构相同、写法相同的课文,教师不必逐段分析讲解,要注意指导学生按照前面一段教学的阅读方法,举一反三,通过自学、讨论,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

2、在同一组课文中迁移学法。要指导学生把握讲读课文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示范作用。学习阅读课文时独立运用前几篇讲读课文教师教给的学习方法,根据课后思考题提示的阅读步骤和重点,进行阅读实践。

3、材料中迁移学法。在教材中一时不能挖掘相应的学法训练因素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及时反馈,教师应补充有关练习,让学生及时消化这种学法。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经过反复的阅读实践才能实现。因此,教师要增强学法训练意识,让学生多种渠道运用学法。

1、要把学法用于“自读课本”。“自读”是学生的自主阅读活动,需要有良好的凭借。“自读课本”后面一般有“读一读”“想一想”,教师在指导中要很好地引导学生在自读时把在课文阅读中学到的读书方法自觉地运用到阅读“自读课本”的实践中去,通过边读、边想、边悟,产生质的飞跃。

2、要把学法用于“单元练习”。教材中的“单元练习”是配合每组课文,着重加强系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综合练习。教师在指导中,应注意在引导学生巩固复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通过动耳听、动口说、动脑想、动手做,在学习的过程中迁移学习方法,以进一步形成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要把学法用于同类材料。教学其他单元或课本时,教师遇到同类材料,要不失时机地帮助学生复习、运用学法。

4、要把学法用于课外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语文课外活动中运用学法,增强自学本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领。如选择一些课外读物,让学生选择最佳的学习方法自学,然后组织讲评,看谁的学法最佳,收获最大。这样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总之,学法指导必须以理解为基础,以训练为手段,以应用为归宿,优化其过程的各个环节,不断提高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方法

汉语拼音知识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又是学好语文的重点。如何让学生能把这看似枯燥的知识学得生动有趣,又能很好地掌握,我与学校里的老师经常交流,并向她们学习教学经验,以使自己能让学生学的轻松,学得扎实。同时,在开学前一个半月教学拼音的时间里,我针对学生因材施教,每天鼓励学生读课外书,并经常引导学生对已经学过的拼音进行活学活用,通过儿歌、“摘苹果”等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每隔两星期就进行一次回顾、梳理,不断的复习巩固,让学生将拼音知识牢牢掌握,这将为今后查字典,学英语打下扎实的基础。

2、认真抓好识字这一关。

低年级是小学阶段识字最多的。我教学生学习运用识字方法,自学生字的音、形、义。学习辨析形近字,用熟字去学生字,根据形象会意,利用形声字的特点,帮助学生记住生字的音形义。在教每一课的生字之前我都要求学生用音序查字法查出生字的音节,用同一个生字去组多个词。学生字时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把词语放到句子中去理解,课文中识字也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借助拼音会读句子,并弄懂句子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3、抓好写字训练。

写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的难点。能让每一个学生写一手好字,是我最大的心愿。所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注重学生的写字训练。首先,要让学生写好字,作为他们的语文老师,我更注重自己的在课堂是的板书,给学生的留言条等方面给学生做一个很好的示范。其次,我充分利用写字课,引导学生学会读帖、描红,这样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从习惯方面培养学生。特别是习惯方面的培养,如怎样握笔,保持怎样的写字姿势,这些往往容易忽视,而恰恰正是这些影响了学生的写字质量的提高,我更注重学生有良好的写字习惯。同时把写字和识字紧密联系,每周利用写字课训练学生写铅笔字,开展写字比赛,对写得好的贴出来表扬鼓励。学生的作业中出现的错别字及时进行纠正,要求学生补写。每课的词语都要听写或看拼音写词语的练习,对字词不过关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补做。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对小学生而言,排除干扰、专心致志的习惯尤其重要。而这种习惯又必须靠教师坚持不懈地设法运用一定控制手段,调动其视觉、形象、声音、动作等多种感官参加,以限制其注意力的分散,逐步促进专一读书习惯的形成。

比如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等,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为此,对二年级学生,就应教育他们听课、预习乃至读课外书,在所读文章开头、行间,运用文字或固定的阅读符号,学习圈点批划。例如:可以通过查字典给生字注音,给难词注释、扩词;标标小节;划划重点、优美的词句;或在难懂的地方注个小问号。运用边读边批注的阅读方法,既可以把注意力切实集中起来,活跃思维,又可以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二、训练勤学好问的习惯。

学问学问,一学二问是靠勤学好问得来的。因此,对二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不论是指导预习、讲授新课,还是辅导课外阅读,教师都应注意培养学生善于审视书本、发现阅读障碍,能先自行释疑解惑的习惯。

l、运用旧知识联系问题。

当学生遇到难理解的词语时,教师可先让他们联系课文,回忆旧知来自行解决。

2、抓住学生疑问的闪光点,适时启发。

有一次我教“觉”这个新字,读音是“jue”,感觉的觉。有位学生举手了,他说这个字读“jiao”睡觉的觉。学生便产生疑惑,到底是谁的读音对呢?我问他怎么知道的,他说查了《新华字典》知道的。我表扬他会通过查字典学习了。然后再请他查字典找到那个字,请他再仔细看看,结果他说:“老师,我发现这个字还有一个读音,就是jue。”我说:“这个字就是多音字,一个字有一个或两个读音。字典对每个多音字都有详细的介绍,大家有疑问可以问问字典这个不说话的老师。”一星期后,我们班很多学生都学会了查字典,而且平时遇到不认识的字总喜欢查查字典,要是多音字应把每个音都弄清楚。这样阅读的目标明确了,阅读的效果才能提高。

三、培养广泛阅读的习惯。

小学生都有求知欲旺盛的特点,不甘心只禁锢在枯燥的课本之中,而愿意通过广泛地阅读开阔自己的视野,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因此训练二年级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的习惯,对他今后阅读习惯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

1、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

阅读兴趣的产生,首先应激发学生产生阅读的需要。当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无法适应社会和教育向他们提出的要求时,就会引起学生的新的阅读需要。由于二年级学生本身的认知面狭窄,他们不认为自己知识的缺乏,还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引起学生阅读的需要。

2、丰富课外阅读的内容。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的读物,如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古诗等。以课堂为纽带,在语文教学中,经常利用教材以外知识火花来引爆课文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课文只是微微地打开了一个通往知识世界的窗口,以激励其阅读的兴趣。在具体教学中,以篇带片,扩大阅读范围,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以某篇作品为基点,向同类作品扩展。学到写春天的课文,就大量地扩充关于春天的短文、儿歌、古诗。这样阅读的内容多了,对春天的认识也深刻了。教师还要有计划地、经常性地组织故事会、古诗背诵比赛,检查课外阅读效果,利用读书会介绍适宜的读物,并安排固定时间为之创造自由阅读的条件,把自己最喜爱的课外读物介绍给自己的伙伴。

四、养成阅读积累的习惯。

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便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从二年级开始就应该注重阅读的积累,日积月累,不会做诗也会吟。古诗背诵是很重要的一个板块,其次积累一些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我让学生们准备了一本《小浪花》,把平时看书时遇到的好词好句记到这个本子里,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写,并定期检查,比一比谁摘的好词好句多,谁又能把这些内容记到自己的脑子里。记得多了,学习材料储存于大脑,就会成为学生终身营养。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方法

我这里所说的计划,不是写在纸上,给领导检查的计划,而是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而拟定的切实可行的施行方案。复习前,我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出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在复习的时候,我首先会依据教材,不超出、不缩减教材的知识范围;其次既重视对知识的复习,有重视能力的培养;再次要注意把握重点,突出难点,科学设计复习内容,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做到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和平均使用力量;最后还要注意复习内容全面完整,复习方法的灵活多样。这就是我在复习期间拟定的计划,在复习的时候,完全根据这几点原则去做。

2、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四年级的孩子都是十岁左右,个个都是特别爱玩的年龄,让他们不玩比登天还难。但是,复习的时候一般来说就是半个月左右,这段时间还是要孩子少玩多学。每次开始进行复习的时候,我就会问学生一个简单的问题,同学们是想现在边玩边学,学也没有学好,玩也没有玩痛快,还是想现在认认真真复习,暑假的时候才痛痛快快玩呢?这个问题问过我教过的所有学生,他们的回答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好好复习,暑假痛痛快快玩。

回答虽然肯定,声音也特别响亮,但真正做到还是需要老师跟家长的监督才行。复习的时候,我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必胜信心;我会告诉学生,学习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会鼓励学生,克服畏难情绪,让他们知道困难是弹簧,你强他就弱的道理。整个复习阶段,我对学生做到了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让他们养成自觉复习的习惯,让他们在充满自信中学习。

3、提高学生复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不记得这句话是谁说的,但我知道这句话是真理。所以在复习的时候,提高学生复习的兴趣是我复习时候花费最多精力的事情。上复习课的时候,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高他们复习的兴趣。记得复习日积月累的时候,我让全班学生读日积月累,又让全班学生背日积月累,一起读和背都是声音洪亮,流利极了。我高兴地表扬了他们,孩子们也个个面露得意的神情。

后来,我分组背诵,每个组的学生也是兴致勃勃,个个都想自己那个组能得到老师的夸奖,8个小组背诵都很不错,又得到我的夸奖,他们表现得更加神气十足。最后,我让学生比赛默写,男同学一组,女同学一组,看哪组同学成绩优异。男、女同学各选派一个代表,在黑板上默写,其余的同学在家庭作业本上默写,默写得快的同学还有一分奖励,看谁得分高。

学生听我说完,就积极行动起来,生怕自己那组落后。25分钟以后,很多学生就把默写的本子交给了组长,我告诉组长,错一个字扣一分,快下课的时候,比赛结果出来了,女同学取胜,赢得师生热烈的掌声鼓励。乘着他们兴致勃勃的时候,我还布置了家庭作业,让他们在日记中学习运用日积月累的句子,运用得好的同学的日记明天早读课的时候,读给全班同学听。这样一来,日积月累的复习就算完成了,效果也很好,期末考试的时候,我班大部分学生的日积月累考试题目都是满分。

4、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有了扎实的基础,才能筑成牢固的高楼大厦。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小学语文更是基础的基础,所以,语文复习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在复习的时候,我努力做到内容的全面完整。小学语文每个单元都有词语盘点,这就是重点词语,复习的时候,我让学生自己找出学习的时候没有掌握的词语,然后找出平时爱错的词语,现在认真写几遍,学会为止。等他们认为自己全部学会了,我就听写,检查一下到底掌握了多少。

大部分学生都掌握得不错,有个别没有听写对的词,回家再复习一下,然后让家长给听写。如果学生能按照我的要求做好,字词的知识也能好好掌握了。这仅仅是掌握基础知识,还远远不够,在复习的课堂上,我还会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让他们用词语造句,选词填空,写出近义词和反义词,多音字组词等等。用这些方法全面复习字词句篇,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听说读写的系统训练,促进学生的观察、思维、理解和表达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最后,还会引导学生寻找知识的规律,归纳复习的方法,从而落实基本技能,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够全面提高。

5、复习资料的选用。

现在的复习资料到处都有买,可以说是铺天盖地,有的老师会让学生买一本资料,然后复习的时候就每天做一点。我认为这样的方法虽然省事,但不是最好的方法。因为有的资料超出教材范围,有的资料胡编乱造,就算有些资料比较好,却也不一定符合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对于这些资料,还是不能盲目崇拜,一味拿来,而是要根据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挑选,重新编排。

复习的时候,紧扣教材复习基础知识,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本上,挑选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以教材为基础,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的复习资料给学生适当练习,这才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我没有让学生买资料,但我自己却买了一些资料,复习的时候,我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编出来给学生练习。有时候,我还会上网查一些资料,把我认为好的打印出来,让学生练习。因为我复习的资料不多,又是精挑细选的,基本上是学生在四年级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以学生写这样的练习都很乐意。学生乐学,自然效果就好。

6、搞好作文的复习。

作文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复习的时候,我特别重视让学生进行作文的训练。小学生作文,归纳起来也就是几个方面,写人,记事,写景,写物。复习的时候,我让学生反复写这几方面的作文,写好以后反复修改,力争做到语句通顺,描写生动形象,不管是写人还是写事,都要让事实说话。写作方法上,我告诉学生,有很多的方法,现在你们先学好一种方法,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开头紧扣题目,中间具体描写详细,结尾照应开头。为了让学生弄清楚这样的写作方法,我会写下水作文。

我的下水作文,一般情况下,不用深思熟虑,为了提高学生写作文的兴趣,我会让学生说题目,写谁、写他那些方面?例如,我们这个学期有个单元的作文,题目是《我敬佩的人》,当复习到写人的作文的时候,我就告诉学生,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写了《我敬佩的人》,现在同学们想想,还可以把敬佩这个中心词改成其它什么词?听到我的问题,学生就七嘴八舌地回答起来,有的说可以改成喜欢,题目就变成《我喜欢的人》;有的说可以改成爱,题目就成了《我爱的人》;有的说可以改成羡慕,题目就成了《我羡慕的人》……我把同学们说的题目都写在黑板上,赞扬他们改得好,他们的兴致也越来越高。

当他们不在举手回答的时候,我问:“同学们想让老师用教你们的方法写篇作文吗?”“想。”这异口同声的回答特别响亮。我又问:“那写什么?写谁呢?”听了我的话,他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班长站起来说:“老师,我们班的同学都喜欢你,就写你吧,题目就是《我喜欢的老师》。”班长说完以后,我就问学生:“同学们同意班长的提议吗?”又是异口同声地回答:“同意。”就这样,我用孩子们的口气,当堂说了一篇下水作文。先紧扣题目,告诉喜欢的人是老师。然后每段的开头一句话,点出这段要写的内容。

依次是喜欢老师的嘴,用事实写出为什么喜欢老师的嘴;接着写了喜欢老师的眼睛,用事实说明喜欢的原因;然后写喜欢老师的心,也用事实说明为什么喜欢。说到这里的时候,下课铃响了,我对同学们说:“没有时间了,可以结束了,同学们自己能写好结尾吧。希望同学们回家以后用老师教的方法,写好这篇作文。”第二天,我检查学生写的日记,有的学生比我说的下水作文还好,对我的观察也很仔细,对我所做的事情也是津津乐道。后来,我还让学生喜欢写谁就写谁,一定要用事实说话,把事实写具体。复习写事、写景、写物的作文也是一样,我这样做,只是为了告诉学生,别怕写作文,写作文就是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遇到的事情写出来。经过这样的复习,大部分学生都能提高自己写作文的水平。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方法

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是保证学生乐于学习的重要基础,教师应致力于创建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与兴趣,进而让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回乡偶书》这一课的教学时。

笔者先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过年回老家时看见那些景物那些亲人的想法。很多学生纷纷开始讲述过年时老家里“陌生”的亲人见到自己的感觉,很多亲人长辈叫不出名字,但却对自己特别好等等。学生通过这样的回答也就从内心开始贴近一种思乡的情怀,开始走近诗人的内心。

对于《回乡偶书》这一首诗的理解就更深,在进行后续教学时,甚至还有学生提问:诗人听见小朋友问自己从哪里来时,心情应该很难过吧?这明明就是自己的故乡啊。笔者当场表扬了学生的提问与思考精神,说:你可以想象自己是诗人,当你听到小朋友这样问你时,你心里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回答呢?学生兴趣一下上来了,各式各样的答案层出不穷。

诗人在诗中并没有说自己是如何回答的,这反而给学生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在对诗人心情的想象中,学生已经自然而然地理解与懂得了这首诗里所蕴含的情感。

二、引入寓意式故事,勾起学生探知欲。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喜欢听故事,喜欢看故事,喜欢去了解不同故事中的情节与人物。而作为教学工作者,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这一点,就可以直接勾起学生的探知欲,去多问一个“为什么”,去多问一个“后来呢”。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经不自觉地进入了学习的状态,进入了探究的状态,进入了主动学习、自发提问的状态。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教材《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中,笔者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个人总是梦想着发财,梦想着有一天能一夜暴富,于是他每天每夜都虔诚地祈祷:上帝啊,让我中五百万吧,让我中五百万吧。

每天每天坚持每天每天祈祷,但直到死,他都没有得偿所愿。死的那天,他愤怒地质问上帝:为什么我这样虔诚地侍奉了你一辈子,你却连我的愿望都不肯满足?上帝更愤怒地朝他大吼:“……”同学们,你们猜上帝说了什么?在故事最具悬念的地方停了下来,学生的胃口全被吊了起来,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开始问。

后来呢,后来上帝说了什么啊?我猜上帝应该是说不劳而获是不对的吧。当课堂气氛完全进入活跃状态时,学生们一个个眼睛发亮地看着我时,我说:“上帝说的是:‘你倒是去买一张彩票啊!’”学生哄堂大笑,在笑声中明白做事情应看到本质,应落实到行动中去,如果你不去买彩票上帝又怎么能让你中五百万呢?任何事都是有因才有果的。

进入到课文中后,学生对于故事中的主人公,只要葫芦却丝毫不关心葫芦叶子葫芦花状态的行为也就有了透彻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达到了紧紧抓住学生注意力的作用,而且有效地导入了课文,让学生在笑声中得以感悟深刻的道理,在欢乐的气氛中得以明白课文的深意。

三、创新教学方法,使用多种教学形式。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识字是其重要的学习内容。针对于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识字任务,笔者特意引入了字谜教学来指导学生写字识字:例如:(1)守门员――闪;(2)有人偷车――输;(3)一加一――王。

这样的教学渗透于每个识字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得以体验文字的奇妙,并对字形字体有了更深刻的记忆与理解。在长期的熏陶下,学生也会慢慢懂得编字谜的方法,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也来自己编字谜。

这样的要求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觉像在做游戏一样,同时还让学生得以自己开动脑筋去联想去记生字,并且主动地去编写有意思的谜面。笔者对于编字谜编得好的学生不仅会进行口头表扬,还会有一些小小的意外惊喜送给他。

精神激励加上好玩的要求,学生的识字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涌现了很多很有创意的字谜。例如:(1)一只牛,猜一个字。答案是:生。(2)一边是水,一边是山,猜一个字。答案是:汕。(3)九十九,猜一字。答案是:白。(4)一边是红,一边是绿,一边喜风,一边喜雨。答案是:秋。

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喜欢竞争与比赛,笔者还特意为字谜比赛设置了小组对猜,让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创意为自己所在的小组加分。当然,也会有学生在家查了资料过来,用已有的字谜来让对方组猜测。

对于此,笔者不加限制,毕竟学生年纪偏小,要求其全用自己想的字谜来竞猜也是过于苛求。笔者只要求所有的字谜都应该是没有在课堂上出现过的,并且要求其谜底是教材上的生字,同时规定了每组可以出的字谜数量。在这样的要求下,学生下课后主动去找资料的兴趣大大增加,并且学会了如何去拓展自己的语文知识面。

一、“批注式阅读”的含义。

“批注式阅读”是一种历史久远的阅读方法,是对传统“评点”读书法的继承发展。批注依据内容可分为基础性批注、感受式批注、点评式批注、联想式批注、方法式批注、赏析式批注、疑问式批注、补充式批注以及仿写式批注。按照批注位置又可分为眉批——批在题目上;旁批——批在词、句的边上和书页右侧;尾批——批在文段或全文的后面。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受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开展“批注式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的感受和收获。教师在尊重学生独特感受的基础上,对学生的阅读方法和习惯进行指导、规范。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方法

1、培养学生朗读和背诵的习惯。阅读教学,实际上是以阅读文章为主,将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融为一体的综合训练。因此,阅读教学的重心应放在“读”字上,(包括朗读和默读)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促进。课堂上应尽可能多的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尽可能增加学生的读书机会,创设各种读书环境,让学生自由地读,充分地读,有感情地读,使学生读出情(感情),读出意(意境),读出味(品味),读出神(神韵),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培养学生勾、画、圈、点、批,以笔助思的习惯。

以笔助思,即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发展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要强化“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意识。一是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用笔在文中的重要或关键字句上圈、点、勾、画、批。二是在读的过程中,摘录佳词妙句。三是会查工具书,除了自觉查阅字、词典外,还应学会查阅图书目录和参考资料。勾、画、圈、点、批不仅在课内要求,而且在课外要求,逐渐内化为学生的习惯和能力。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他们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现在的二年级是我从一年级跟班上的,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表述一句话的含义。

二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内容。

三、读练结合,切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对低段学生而言,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词语的推敲和品味,设计灵活多样的练习。特别是一词多义的练习,让他们明白同个词在不同的句子里意思也不同。其次以说代写,融口语训练和思想品德为一体。比如可以看图画说,用词语说,想象说,联系实际生活说等等。如在教学二年级课文《浅水洼里的小鱼》最后一个环节里,我进行了两个拓展训练:1.出示海底世界画面,说说小鱼会对小男孩说些什么?2.如果你看到了一种受伤的动物,你会怎么做?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启发了他们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说话能力,又把问题引申到实际生活中。

另外是读写结合,如我在教学二年级诗歌《听听,秋的声音》的时候,我就让学生模仿诗歌的句式,写一节或多小节,也可以以秋天为主题,写声音以外的内容。既是模仿,又不拘泥于形式。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写秋天的诗,以诗歌感性的语言,天马行空的想象来表达自己对秋的美妙感受。曾记得刘江涛同学这样写道:听听,秋的声音,小青蛙赶紧挖洞,“呱呱”,准备舒舒服服地睡大觉。还记得方正萧写道:秋的声音,在山坡上,在树林里,在大地的每个角落里。看来,只要我们阅读引导到位,便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高段的练笔形式则是多样,如仿写,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等,我们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相关练笔。曾记得三月份在观课赵建全老师执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时候,给学生留下的作业是:以“假如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写一片断。这样一下子打开学生的想象之门,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练笔的好机会。

四、在阅读教学中抓住异点,开展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更深地理解课文内涵。

在教学《妈妈的账单》这课时,我就设计了一个判断题,以引发求异。妈妈给儿子彼得欠款的账目上写下的都是0芬尼,你同意吗?为什么?结果,同意的说明的理由不同,不同意的写出了不同的钱数,10万芬尼、100万芬尼。。。。。。可以说是异彩纷呈。经过一番讨论交流,学生终于明白了0芬尼的含义:母爱无私、无价。

五、巧用错误资源,加深对字词句的理解。

《鸟的天堂》中有“应接不暇”一词,在听写时,我发现有不少学生把“暇”字写成了目字旁。是什么原因呢?我马上找出这个词所在的句子:“我注意的看着,眼皮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在这个句子中,“应接不暇”的意思是眼睛来不及看,由于该词与“看”有关系,所以学生就跟眼睛有关系,把它写成了目字旁。

找到“错因”之后,我就帮学生纠正。我先让学生在字典中查出“暇”字的意思。学生由此得知“暇”意思是“空闲”。可看出,“暇”跟“目”没任何关系,而是跟时间有关,因此是“日”字旁。接下来我让学生造句,用“应接不暇”造一个跟“看”无关的句子。学生兴趣很浓,说了不少符合要求的句子,如“开学报名那天,班主任老师应接不暇。”“来商店买东西的人很低多,卖东西的叔叔有点应接不暇了。”。。。。。。通过查字典、造句这两个环节,学生不仅掌握了“暇”字的写法,而且真正懂得了“应接不暇”的意思。看来,错误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

六、注意评价的适当性。

教师评价的作用是很大的,一句挖苦讽刺,就会给学生的心灵留下伤疤,一个热情的目光、鼓励的微笑又可以点燃学生心灵深处的星星之火,把学生从“黑暗”带到“光明”。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适时适当评价。我们班上的胡绍朋同学每次读课文错字连篇,南腔北调,常常引起学生的哄堂大笑,他自己也是窘态百出。遇到这种情况我没有批评他,下课后,我把他叫一边,让他重新读了一遍,读错的字进行纠正,并鼓励了他一番,第二天一上课我让他重新读了一遍,这一次他只读错了几个字,有几个学生发出了笑声,但大部分学生为他的进步而赞叹。借着这个机会,我便“狠狠地”表扬了他一番,让他在同学间树立起自信心,并鼓励他课余时间多向老师和同学们请教,一个星期下来,他便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七、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想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书看。在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一时难于解答。可是,发动学生又把疑难解决了。曾记得我们班刘兢炜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蜘蛛的网能粘住小飞虫,它自己却不会粘住,是什么原因?”没想到竟把我问住了,我连忙发动学生,说:“你们想想吧!看谁能想出来?”刘雨昕回答说:“因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

我问她是怎么知道的,她说是在《动脑筋爷爷》那本书上看到的。正是因为学生多看课外书,才丰富了科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也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用上许多是在教材没学过的词语,可见,学生是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