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范文(18篇)

时间:2023-12-14 12:34:06 作者:HT书生

教学计划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和任务,系统地安排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计划。看看下面这些优秀的教学计划,你是否能够从中找到灵感呢?

人教八年级《藤野先生》教学设计参考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组织材料,学习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体会、理解文章含义丰富的语言,掌握文章叙事线索。

3.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崇敬之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明确文章的线索,探讨文章的主题。

2.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归纳其性格特征。

3.联系材料,领会作者弃医从文的情感因素,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三.教学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让学生说说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的人,并阐述理由。(有老师、

父母、朋友、还有偶尔相识的陌生人)。

再让学生说说在成长中,哪件事最让你难忘?

由学生的回答导入文章。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讲述了他与先生的交往。鲁迅先生怀念藤野先生的原因与我们刚才所讲的原因是不是一样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看课文。

2.复习有关《朝花夕拾》的知识。让学生说出已经学过的两篇课文的名称。然后说说在《从》《阿》及《藤野先生》三者之间的先后顺序。

顺序是《阿》《从》《藤野先生》,作品是按照作者成长的经历来排列的,《朝花夕拾》是一本回忆散文集。

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1.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些事情?

2.明确:

(1)文章以作者在日本仙台求学的经历为线索,写了作者在日本求学的一段经历,即写了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时藤野先生的关心,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即离开仙台等一系列事情。

(2)重点写了发生在仙台的事情,此外还写到了东经等地的事情。文章中的地点变化:东京——仙台——中国。

三.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是文章的叙事线索,以次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划分。

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3):在东京的所见及去仙台求医的缘由。

第二部分(4-35):在仙台学医,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及弃医从文的经过。

四.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朗读课文前三段,体会鲁迅文笔特点。

2.讨论交流:

(1)这部分文字所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2)作者对所描写的对象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你能够通过具体的语句来分析吗?

明确:

所描写的对象是“清国留学生”速成班的其他成员。对他们是一种厌恶之情,这是从他们逛公园,赏樱花,梳辫子,学跳舞等事情中可以看出。这也许也是鲁迅为什么要离开繁华的东京的原因所在。

(3)一些段落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明确:

比喻、反语的巧妙使用,使文章语言幽默,风趣而又不失力度。文章中这样描写“清国留学生”:“但花下……实在标致极了”

这段文字在准确地形容与细致的描写的基础上,作者还把“清国留学生”的精神风貌刻画出来了,本来是担当着救国重任的留学生,到东京之后,则不思进取,反而追逐时髦,将头发弄得油光可鉴,尤其可悲的是,始终不忘记那条象征落后和耻辱的大辫子,反而将其弄得十分醒目,令人恶心。文章用比喻和反语夸张,将讽刺之情巧妙地流露在字里行间。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明确:

文中主要写了修改订正讲义、订正解剖图、担心我怕鬼、问中国女人裹脚等四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严格要求以及对学术的孜孜不倦的求实精神。

2作者初见藤野先生时,藤野先生是什么样子的?

明确: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通过肖像描写,写了他的穿着,穿插了他穿衣服的掌故,表现了藤野先生是一个不注重穿着的人,生活朴素、简单。

明确:

写了两件事,即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

鲁迅先生对自己到仙台学医的动机,在《呐喊》自序中写到“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有促进了国人对维新的信仰。”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思想选择了医学这一职业的。可是,当在学医的过程中,看到了枪毙中国人的影片后,而且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鲁迅受到了极大的刺激,于是促进了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产生。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是做毫无意义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素,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首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看电影受刺激,固然是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但不能理解为偶然因素,如果我们分析当时的社会状况,鲁迅先生的思想转变还有起深刻的社会原因,这就是当时的社会潮流。早在弘文学院学习时,他就常和许寿裳等探讨如何改变“国民性”问题,考虑如何提高国民素质,期间还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的影响。

4我想现在肯定有些同学会有想法,本文题目是藤野先生,为何写这几件事?

明确: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滋事是给藤野先生做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事件是作者告别藤野先生的直接原因。总之,这些材料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的品质有密切关系。同时还表现了作者那份强烈的爱国热情。

第三课时。

讨论明确:此部分一方面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影响之大,另一方面表现我在实践自己弃医从文的誓言。

2朗读这一部分,画出我对藤野先生思念的句子我影响之大的句子以及表现我实践自己弃医从文的句子。

从整篇文章的结构来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注意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写对东京学习环境的厌恶,离开东京到仙台,是写与藤野先生结识的前因,接下来写仙台的学习生活,基本上与藤野先生有关,而且作者着力正面描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写匿名信的寻衅和看电影所受到的刺激,这些事或是与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或是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诚、在那种环境下的难能可贵。

所以,这样一位没有民族偏见的老师,也是鲁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来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从这点看,我们教材倾向于第一种观点。

三小结:

课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鲁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暗线组织材料,体现了藤野先生崇高的精神和鲁迅深切的爱国感情。文章语言精练,幽默而又犀利,抓住了人物的特征,生动而又传神,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好好借鉴,用我们的笔记住我们最怀念的人。

四板书设计。

明线: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没有民族偏见——怀念先生。

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实习问中国女人裹脚。

暗线:鲁迅的爱国情感——弃医从文。

初中八年级语文《五柳先生传》教案模板

(师生问好)。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生:《桃花源记》。

师:对,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我们以前还学过陶渊明的什么文章?

生:《归园田居》。

师:咱们一起背诵一下好吗?记不起来的同学可以看一下屏幕。

但使愿无为。)。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走近陶渊明,走近“五柳先生”。(板书课题)。

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生:他是隐士,写上了名字就不是隐士了。

生:怕写上自己的名字给自己带来麻烦。可能是怕文字狱。

明所处的时代是什么样的呢?

师:“不求甚解”的“甚”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过分。

师:这句话的意思是——。

生:不过分注重细枝末节的东西。

师:那他注重是什么呢?

生:“每有会意”,注重的是文章的意旨。

师:这可算得上是上乘读书法哩,我们为它注册个商标吧,就叫——。

生:就叫“不求甚解读书法”吧。

师:那你能不能为同学介绍一下这种读书方法呢?

师:你的悟性可真高啊!课下可别忘了注册哟。(生笑)。

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性嗜酒”的“嗜”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同学愿为他解释一下?

生:“嗜”就是爱好。

师:是爱好吗?有一个词是叫——。

生:嗜好。

生:过分爱好才叫“嗜”。

糯米。可见,在他老人家那儿,喝酒可比吃饭重要的多呢。(众生笑)。

生:“造饮辄尽”是什么意思?

生:“曾不吝情去留。”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运用所学的翻译方法,生通译一篇课文。一生读,一生译,同桌、前后桌合作)。

生:风格画、人物画、肖像画、自画像……。

(生讨论后,指名回答。)。

生:写了自已的生活。“环堵萧然……箪瓢屡空,晏如也。”

生:写了自己爱好。“好读书,不求甚解……吝情去留。”

生:写了自己的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生: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以此自终。”

生:写了自己名字的由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因以为号焉。”

帮助你记忆的词语?

生:课文中有很多个“不”。

生:一共有九个“不”。

师:大家看着黑板上的提示,试着背一下。

(师生共同背诵。)。

生:恬谈的、与世无争的、心无杂念的、心情坦然、放松。

(学生自由读课文。指名读,学生自评。)。

生:说自己是黔娄一类的人,“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

师:你能明白这两句话的意思吗?

(生讲解意思。)。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看注释知道的。(生笑)。

们所说的“立体读书法。”希望同学们都要学会运用这种好的读书方法。

生:陶渊明生活简朴,不慕荣利。

生:他态度随和,性情平静,与世无争,就像是出家人一样。

生:他虽然归隐了田园,却不能真正的脱离社会,他只是在精神上自欺欺人罢了。

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师:为什么要积累它?

生:我要把读书当成是一种乐事,读书可以使我精神愉悦。

生:不慕荣利。我要用这种话勉励自己,不去追求名利,多做些有益于他人的事情。

生:闲静少言,我很欣赏他的这种气质。

(师生在配乐背诵中下课。)。

[刘湘玉评点]。

[课后谈]。

也说说“方法”

刘占泉。

《五柳先生传》教案

二导入:

2,谁能简单的介绍一下陶渊明?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先生”,东晋诗人。由于他热爱田园生活,写了大量田园生活的诗篇,历来被称为“田园诗人”。)。

他自号五柳先生,而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古文就叫做五柳先生传,显然,这是陶渊明为自己写的一篇自传。

三定向示标:

学习目标:1,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学习并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检查预习:文学常识在课前已经找同学回顾了,这里就不再多说了,看字词,找同学给下列加点词注音。

四,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自读。学习一篇古文我们最先应该做的就是把课文读熟,下面时间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字音或断句读不准的先把它画上,一会听录音的时候注意听。

2,听读。刚才读的时候同学们可能有的字音和断句叫不准的,我们来听一遍课文的录音,刚才叫不准的地方你认真听。

4,个别读,其它同学听听他读得怎么样,一会找同学评价(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语音,语速,停顿)。

五,疏通文意。

1要想真正的了解五柳先生我们还需要理解文章大意,那么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翻译课文,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讨论,如果遇到你实在翻译不出来的,就把它画上,待会我们共同来解决。

2有哪些句子你翻译起来有困难?我们一起来解决。(课件加蓝)。

3(自我测评)我们来检测一下,看看这些词语和句子你会不会翻译(重点词和句子)。

4找同学翻译课文(两名)。

六,分析课文。

1如果让你了解一个人,你要从哪些方面对他进行了解呢?(性格爱好姓名生活状况)。

2好,那么我们就从这些方面入手,给五柳先生建立一个档案,但是呢,这个档案是不完整的,需要同学们,从书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把这个档案填完整。待会找同学到黑板上来填。

(姓字,籍贯,性格,爱好,生活状况,)。

3两名同学到黑板上填,看他填的和你画的一样不一样。

4,姓字不详,籍贯不详,这两句向我们暗示这位先生他是一位隐士,也正是因为人们不知道他的姓名和籍贯,并且他的宅边有五棵柳树,所以就以五柳先生为号。

爱好之一是读书爱好之二嗜酒爱好之三著文章。

居住条件怎么样?穿的呢?吃的怎么样?

要想了解一个人思想性格的精神追求,重点就要看他的爱好,看他平时都喜欢干什么?

5我们重点来分析一下五柳先生的爱好。

三个:读书喝酒写文章。

6五柳先生读书有什么特点?

好读书却不求甚解。

喝酒有什么特点,小酌一杯就满足了吗?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

那写文章呢?他写文章的目的是干什么?自娱。

7那你怎样理解这三句话?或者说这三大爱好体现了五柳先生怎样的精神品质?

a:不能仅理解为一种读书方法,即不死抠字眼,而力求真谛,它还与作者的“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与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并不想“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这是他不追求名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的体现。

b: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五柳先生不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把世俗的繁文褥节置之脑后,是一位独立于世的高风亮节之人。

8下文,那句话与他不慕名利的性格相照应?这是对五柳先生性格的总体性评价,也揭示了五柳先生性格的的核心。

(淡泊名利,安贫乐道)。

11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不字呢?他想突出什么?

(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

12小结: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13假如现在让你做一个评论家,以今天的眼光再去看五柳先生的性格,你有什么看法?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都各抒己见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从很多同学的观点中可以看出,作为新一代青少年,同学们都很勇敢,积极进取,这样才能够适应当今的社会形势,希望同学们能好好学习,将来做国家的栋梁,把我们的社会建设的更加美好。

七作业:1本课练习册。

2学习了陶渊明的自传,请同学们也拿起笔,在你的日记上为自己写一篇自传。

文档为doc格式。

初中八年级语文《五柳先生传》教案模板

《五柳先生传》这篇文言文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情节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下面就让本站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五柳先生传》阅读答案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我,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此。常著文音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4分)。

(1)亦不详其姓字(详细)(2)每有会意(体会、领会)。

(3)期在必醉(期望)(4)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辈、同类)。

2、请用自己的语言把下面句子的意思表达出来。(2分)。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文章结尾提到“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2分)。

4、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以小传的形式,向你的家人或同学简要介绍五柳先生(含生活状况、性格特点、志向情趣等方面)。(3分)。

1、(1)清楚(2)体会、领会(3)期望(4)辈、同类。

2、不忧心忡忡于贫贱,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3、希望人类社会返璞归真,人们过上淳朴无争、怡然自乐的生活。

4、五柳先生因住宅旁有五棵柳树而得号为“五柳”。他家境贫寒,不慕名利,安贫乐道,为人闲静少语,一生喜欢读书和喝酒,常写文章自娱自乐。

五柳先生传八年级必修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理解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了解本文多用否定句的特点。

教学方式:

以点拨为主,多练习诵读。

重点掌握与理解课文有关的词语。如“晏如、萧然、汲汲、戚”等。课文内容了解大意即可,不必逐字逐句的对译。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源源流长的文学史中,有一位特立独行、与众不同的诗人、文学家,他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他不慕荣利、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挂印辞官;他品行高洁,偏爱“宁可抱香枝头老,不愿摇落北风中”凌寒傲霜的菊花;他志趣高远,曾为我们描绘出一幅风光绮丽、和平安乐的古代共产主义社会的优美画卷--世外桃源。他是谁呀--陶渊明(365-427)(板书)名潜,字元亮。

今天我们学习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与志趣。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已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语调、画出不能理解的词句。

三、学生上黑板板书自己读不准的生字、理解不了的词和句子。

师生共同解决。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从中找出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生活、志趣的词句。

五、分组齐读课文(两组一读)。

六、引导讨论以下问题:

(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板书: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生活:环堵萧然,晏如不慕名利。

五柳先生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率真自然。

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安贫乐道。

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

明确:“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突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不求甚解”原意是: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此处与陶渊明的“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也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明确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以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4)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明确:a、否定句由学生自己找。

b、正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尚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七、总结全文。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八、齐读课文,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

九、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

3、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的诗歌与文章。

李文君。

八年级《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这篇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精神,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清高不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道德品质与节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八年级下册《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千百年来,魏晋名士就以其独特的风度令人遐想,有对酒放歌的曹操,有临刑抚琴的嵇康,有兰亭流觞的王羲之……他们构成了一幅独放异彩的历史画卷。而这幅画卷中最绚烂的一笔当属陶渊明。我们曾在他勾画的世外桃源中流连忘返,今天,我们又要拜访他笔下的另一位神秘人物——五柳先生。

(一)读

1.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学生体会感情基调,注意字音及停顿。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字音。

3.学生自由诵读课文。

4指名诵读(播放背景音乐(《寒江残雪》),教师订正朗读节奏和语气语调。

5.全班齐读课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二)译

1.教师介绍“猜读法”,学生猜读文意。

2.学生说文章大意,解释重点词语。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疑难词句。

(一)五柳先生之“穷”

1.用一个字概括五柳先生的生活状况。

2.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五柳先生的贫困?

3.穷到这种程度,他的精神状态怎样?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4.引导学生朗读品析,比较两个句子的差别。

(1)“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2)“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二)五柳先生之“乐”

1.穷成那样,他为什么还能“乐”得起来?

2.五柳先生为自己哪些“志趣”感到快乐?

3.“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中哪几个字暗含“乐”的意思?(好 嗜 娱)

分析“好读书”

(1)五柳先生“好读书”到什么程度?

(2)既然“好读书”,为什么还“不求甚解”?是否矛盾?

分析“性嗜酒”

(1)“嗜”是什么意思?(非常喜爱)我们在哪一课曾学过这个词?

(《送东阳马生序》“余幼时即嗜学”,宋濂嗜学到何种程度?(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五柳先生嗜酒到什么程度?(“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

分析“常著文章自娱”

(1)“自娱”怎讲?(提示:组词法翻译)

(三)五柳先生之“苦”

1.一个生活贫苦,心境凄苦的人,把他的凄苦倾吐给世人了吗?

2.陶渊明欣赏这样的五柳先生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3.谁能以陶渊明的`口吻来朗读课文第二段,读出陶渊明对五柳先生的敬慕之情。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四)五柳先生与陶渊明的关系

2.当时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满着虚伪与欺诈。西晋左思有诗云“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咏史》),是当时门阀制度的真实写照。朱熹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淡,那边一面招权纳贤。”人是社会环境中的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陶渊明又是怎样的呢?教师介绍陶渊明生平、事迹。

3.学生言之成理即可,如大于等于号。《五柳先生》是陶渊明的自我认定,是他希望成为的形象。如果说《桃花源记》提供了一个文化理想,那么《五柳先生》就提供了一个精神理想。

示例:水之色。即无色。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无色之色,乃成至色。

白色。绚烂之极终归于平淡,如日光之七彩这融为一白,有七彩之合蕴,又有一白之融贯。

红色。他有一颗赤子之心,他的精神通向了永恒,他的生命却回到最初的状态。

菊之色。他有菊的幽幽清香,有君子的安贫乐道、不慕荣华。

陶渊明就像一本书。这本书,我们刚刚开始读,却永远读不完。老师推荐几个作业,希望同学们在课下对陶渊明做进一步的阅读 。(国画讲究“留白”,一堂课也要“留白”,给学生更多阅读积累的时间和独立思考的空间。同时作业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

推荐作业如下(任选其一):

1.你认为书中的插图是否完全展现出五柳先生的精神面貌,如果不是,你打算如何设计?(注意人物的神情、姿态、服饰、画面背景及其他细节)。

3.制作一张关于陶渊明的手抄报(包括陶渊明的生平、作品、趣事、后人评价等)。

初中八年级语文《五柳先生传》教案模板

3、分析陶渊明不慕荣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的思想性格。

教学步骤 :

一、读文,谈话入课,析题。

1、质疑。

2、为谁作传,他为什么称为“五柳先生”?

3、我们学过五柳先生写过的诗文吗?

二、新授:

1学生背诵《归园田居》,指出作者抒发的志向。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志趣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

生活住: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穿:短褐穿结吃:箪瓢屡空。

人物态度自娱,颇以示志忘怀得失晏如也。

精神风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四、难点的突破。1、谈话引入难点句一:“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

忘食”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了解了陶渊明的爱读书的喜好,还可以从中得到启。

发,学习到一种新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呢?师生共同分析。

2评价分析陶渊明对于贫困生活的态度:“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首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其次,这句话原本是谁评价谁的?第三,作者。

五、根据表格总结全课:

1、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他具有什么样的性格?

3、他生活过得怎样?

4、他耐得住这样的贫穷?

学生齐读:“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5、仿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板书】五柳先生是一个:自得其乐,安贫乐道,品德高尚的隐士。

六、思维延伸:

初中音乐八年级教学设计模版

现在的课堂更加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关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只靠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材的课堂现象已不多见,这给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也带来了新挑战,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老教师都需要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技能,通过教学设计则可以实现新理论、新方法的有效运用,今天豆花问答网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初中音乐教学设计,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歌曲,能够感受到歌曲“让世界充满爱”的真挚情感,体会真情的可贵。

【过程与方法】。

运用模仿、对比、合作的方式培养团队的协作能力。

【知识与技能】。

掌握切分的演唱方法和二声部合唱的音色和谐,并能够完整的演唱歌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完整而流畅的演唱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难点】。

掌握小切分的演唱方法。

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播放5.12汶川地震的抢险视频,并设问这个视频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主题?学生自由发言,教师。

总结。

这个视频主要表现出关于爱的情感主题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有关爱的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二)新课教授。

1.初听歌曲,教师播放歌曲并设问歌曲的速度是什么样的?情绪又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歌曲的速度很慢,情绪非常的柔和、抒情。

2.复听歌曲,并思考歌曲可以分为几段?它们的演唱形式分别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这首歌曲可以分3段,第一段是独唱,第二段是合唱,第三段又回到独唱。

3.完整的聆听歌曲,并体会其中的情感。

4.教师弹琴范唱第一段,学生跟琴哼唱曲谱。引导学生发现切分节奏并讲解,切分节奏的作用主要是为了打破原来节奏的强弱规律。教师带领学生分别演唱原曲谱和去掉切分后的曲谱体会切分节奏。

5.填词演唱第一段。

6.教师弹琴范唱第二段高声部旋律,学生跟琴哼唱。教师弹琴范唱第二段低音声部旋律,学生跟琴哼唱。

7.分小组合唱第二段曲谱后交换声部演唱。教师讲解合唱,合唱要求单一声部音的高度统一,要求声部之间旋律的和谐,所以需要大家齐心协力,精诚协作才能够唱好两个声部。

8.分小组填词演唱第二段。

9.引导大家观察第三段与第一段的区别,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第一段和第三段的曲谱是一样的,只是歌词不同。自由朗读第三段歌词后填词演唱。

10.完整的演唱曲谱,在第二段的时候可以分男女声演唱高低音声部。

(三)拓展延伸。

分小组对比欣赏《我们同属一个世界》。

(四)教师小结。

爱,人类永恒的主题;爱,是世界都能读懂的语言。让我们在这首爱的音乐中结束今天的学习,希望大家能用自己的行动,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爱我们这个世界。

一、乐曲简析:

《十面埋伏》是一首的琵琶传统大套武曲,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在垓下决战,汉军的刘邦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项羽的楚军这个历史故事。二、教学目标:

2.使学生感受乐曲《十面埋伏》描绘古战场上的壮烈情景。

3.懂得用乐曲的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十面埋伏》。

三、教学难点:

根据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乐曲《十面埋伏》,大略理解乐曲表现的内容是本课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熟悉乐曲(25分钟)。

1.“上课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喜欢欣赏音乐吗?为什么呢?”

(音乐能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的性情……)。

2.“好,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第21页,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欣赏一首器乐曲——《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舞曲的优秀代表作品。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的体会,听完之后谈谈你们的第一感觉。

3.播放琵琶曲《十面埋伏》;(7分钟)。

4.首先我想提问的是这首乐曲是由何乐器演奏的呢?(琵琶)。

琵琶简介:琵琶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弹拨乐器,相传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琵琶的种类很多,但我们现在用的最多的是四弦琵琶。

《十面埋伏》是一首的大型琵琶曲,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这首乐曲是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汗两方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进行决战时,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从此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实加以集中概括谱写而成的。这首乐曲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战争场面的激烈雄壮,及当时刀光剑影、惊天动地的激烈场面,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6.“下面我们结合音乐故事《楚汉相争》再次感受一下此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它所运用演奏技巧。”

7.再次播放器乐曲《十面埋伏》,同时请一位同学上台朗诵音乐故事“楚汉相争”及“垓下歌”(把项羽在面临失败时的那种焦虑及儿女情长表现出来)。(7分钟)。

“楚汉相争”:垓下决战是我国历一次有名的战役。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猛烈打击下,秦王朝宣告灭亡。此时,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楚军展开了逐鹿中原、争霸天下的斗争。到公元前202年,楚汉双方已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战争,由于西楚霸王项羽骄矜、优柔寡断而一再坐失良机,错过消灭刘邦汉军的机会,到该下决战时,刘邦以三十万的绝对优势兵力包围了十万之众。深夜,张良吹晓,兵士唱楚歌,使楚军感到走投无路,迫使在乌江展开一场格斗,项羽因寡不敌众而拔剑自刎,汉军取得了辉煌胜利。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二)拓展练习(15分钟)。

1.“我们这里有哪些同学见过兵马俑呢?大家都知道秦兵马俑的出现是世界的一大奇迹。它塑造了将军、步兵、车兵等不同兵种的将士形象。有谁能告诉我“俑”的含义吗?”

(俑是古代用于陪葬的偶人。庄子称之为“象人”。俑的质地以木质、陶质最常见,也有瓷、石或金属制品。俑的形象,主要有奴仆、舞乐、士兵、仪仗等,并常附有鞍马、牛车、庖厨用具和家畜等模型,还有镇墓避邪的神物。)。

2.“我们已经听了两遍这首由琵琶演奏的器乐名曲,对它也基本有所了解,下面我想来做个小游戏,我想请几位同学来模仿一下古战场上勇士们英勇奋战的画面,也可以模仿书本上兵马俑的造型。”(分别请三位同学上台模仿,让同学作出点评。)。

(三)结束小结(1分钟)。

“好,今天这节课我们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希望同学们回去仔细回想一下我们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好好消化一下,今天这节课就到这,下课!”

教学对象:初中二年级。

教学目标:1、欣赏音乐与绘画作品,找出音乐与绘画的要素,体会音乐与绘画的联系。

2、学生能够尝试用绘画表现音乐,用音乐表现绘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第一门课每周都只上一节课,你们在课上可以用五颜六色的画笔画出自己喜欢的图画。

生:美术课。

师:第二门课也是每周只上一节,你们都会到一个特殊的教室上课,在课上可以欣赏到很多不同国家、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还可以学唱很多好听的歌曲。

生:音乐课。

师:大家都猜出是音乐课和美术课,你们觉得音乐与绘画有没有联系呢?

生:有,没有……。

师:我们有了两种答案,那么你们能说说原因吗?

生:讨论。

师:那么,音乐与绘画究竟有没有联系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二、新课。

1、用绘画中的要素——线条来描绘音乐。

播放《梁祝》、《大海呀,故乡》。

生:《梁祝》这段旋律比较舒缓,优美,速度慢,用平滑的曲线来描绘。

《大海呀,故乡》速度时而缓慢,时而急速,旋律是上下波动的,体现大海的波浪起伏,用波浪线来描绘。

2、用绘画中的要素——色彩来描绘音乐。

师:你会用什么色彩来描绘这个音乐片段?播放《命运》。

生:黑色、灰色……。

师:好,那我们看看这里用了什么色彩?播放dvd。

《命运》这个主题是指当时德国的封建势力,贝多芬号召人们起来和命运抗争,激发人们同封建势力搏斗。我们可以看到乐曲一开始那种令人窒息的封建势力用了黑色来表现,到后面有了一段比较抒情的旋律,仿佛人们战胜了命运,从黑暗走向了光明,色彩也变的明亮起来。

3、听音乐联想画面。

师:我们刚刚用绘画中的要素:线条和色彩来描绘音乐,下面我们把这两个要素结合起来,我们欣赏一段音乐,你来联想一幅画面,大家可以动笔画一画。

播放《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组曲》中的《日出》,同学边听边作画。

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

师:你们怎么想到这些的呢?

生:这段音乐的旋律很优美,很舒展,就让我联想到清晨日出的景象……。

4、总结根据音乐中的哪些因素进行绘画?

生:旋律起伏、音量、节奏、音色、力度、速度、音乐所表达的情绪……。

5、欣赏绘画作品联想音乐。

师:大家看得很仔细,描述的很清楚。其实,这两个人物是画家写生中的两个人物,原本不在一个作品中,但是,由于他们两人有鲜明的对比,作曲家就让他们在音乐中相会了,让他们聚在一起,相互交谈。

生:表现富人在低音区,用大号演奏;表现穷人在高音区,用长笛来演奏……。

表现富人力度强,表现穷人力度弱……。

师:大家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作曲家是怎样用音乐来表现这两个人的。

欣赏《图画展览会》中的《两个犹太人》(钢琴版)。

师:(边欣赏边介绍)一开始在低音区富人出现了,作曲家用间歇的节奏,出人不意的重音表现了自满、狂妄的富人。紧接着,在高音区可怜的穷人走来了,描写穷人的音乐很快,表现了他看到富人后的紧张、不安和害怕。两个主题同时出现了,似乎他们在喋喋不休地谈论什么。低音区富人粗暴的音调始终占有音响上的优势,而高音区穷人的细弱的音调则显得战战兢兢,惶恐不安。最后富人用粗暴的音响将穷人的音响打断,仿佛可怜的穷人被蛮横无理的富人赶跑。

生:表现富人用的是弦乐,表现穷人用的是小号……。

师:此曲是用弦乐群来表现富人,用加了弱音器的小号来表现穷人的。

6、总结绘画中的哪些因素让你觉得有音乐的存在?

生:构图、人物形象、线条、色彩……。

三、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音乐与绘画的关系,音乐与绘画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用音乐可以表现绘画,我们通过音乐中旋律的起伏、音量、节奏、音色、力度、速度、音乐所表达的情绪,联想到一幅美丽的画面;用绘画也可以表现音乐,我们可以从画面中的色彩、线条、构图中感受到音乐存在。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把音乐与绘画联系起来,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更加多姿多彩。

多多益善的好范文。

人教版八年级《五柳先生传》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

3.学习并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积累文言字词;

2.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3.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配乐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语调,划出不能理解的词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从中找出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生活、志趣的词句。

3.全班齐读课文后,学生翻译课文大意。

三、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l)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明确:“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通过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明确: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3)“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明确: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正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叹赏他的高洁志趣,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四、总结全文:

传记是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所以与此相关的内容都要写清楚,写详细。如本文就写了五柳先生的籍贯、姓名、思想、性格、爱好、生活情况。除此之外还应有生卒年代、主要经历和事迹等。写传记要紧的是要真实。

五.课堂练习:(用文中句子)。

1、“五柳先生”的字号来源于_____________。

2、“五柳先生”最突出的性格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

3、“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五柳先生”的生活境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赞语中哪句话与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仿写自我。

要求:仿照本文写法,用极少的语言介绍自我。

颜永革。

初中八年级体育教学设计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传统的中学体育教育方式方法已经明显无法满足学生对现代体育教育的要求,也无法适应现代素质教育的发展。本文通过探索了中学体育教育中的竞赛模式、趣味性、中学体育素质教育、体育精神等四个方面。

关键词:竞赛模式趣味性中学体育素质教育体育精神。

随着我国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传统的中学体育教育方式方法已经明显无法满足学生对现代体育教育的要求,也无法适应现代素质教育的发展。这就使得一些对中学体育教育感兴趣的专家学者不断探索中学体育教育的新形式、新思路、新方法。

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就是学校一周排出一节体育课,上课内容由体育教师自由掌握。但是由于学校、体育教师、社会等各方面影响,体育课实际上成为了学生们学习其他“重要”课程之余的放松时间,体育教育并没有起到它本身的作用。涉及到竞赛性质的也就是一年一度的以田径等竞技项目为主的学校运动会,但有时候也会因为给其他学科让路而被取消。随着现代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中学体育教师也要与时俱进、顺应发展要求,不断将竞赛模式引入体育教育。

第一,中学体育教育要不断将体育竞赛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传统的体育教育没有竞赛观念,学生只是将体育课做为一种放松。体育竞赛观念引入体育教育后,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体育成绩直接与学生成绩,甚至升学挂钩。同时,向学生们传授利用各种生活中简便器材锻炼身体的方法。这样就能引起学生们对体育教育的重视,切实增强学生体质,让学生体会到体育的乐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

第二,中学体育教育要不断将体育竞赛与体育课考核相结合。传统的体育课考核、“达标”、升学考试等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起到了积极影响。但是,这些都不是竞赛项目,并不能引起学生们足够重视。将竞赛观念引入体育教育,在学校内部、年级、班级、班级内部之间举行比赛,分出个人和班级名次。学生们不仅能获得个人荣誉,还有集体荣誉感。这更能激发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个人体质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传统的中学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一般采取“放羊式”教学方式,即体育课上,学生们以自由活动为主,教师没有任何安排。学生们之所以仍然喜欢体育课,只要是因为可以暂时摆脱沉重的学习包袱。但是这不是对体育课真正存在兴趣。中学体育教育真正的趣味性应该是学生对体育课本身的热爱,这也是现在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增强学生对体育教育的兴趣,关键从以下几点着手:

第一,改革体育教学内容,关注学生兴趣。传统的体育教学夸张地说,是毫无内容。而改革体育教学内容,就是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开设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一系列项目运动,可以让学生根据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这样学生们学习起来会更加投入。

第二,激发体育需要,唤醒学生兴趣。唤醒学生兴趣的根本手段就是激发学生们的体育需要。正如中长跑,又累又单调。可以想象,几乎没有学生喜欢中长跑运动。这个时候,体育教师虽然可以强制要求,但这样不仅不会提高学生们对体育的兴趣,反而会适得其反。但是,如果体育教师们向学生们强调,中长跑运动是提高心、肺功能的有效手段,通过中长跑运动,学生们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体质,而且能够以更充沛的精力从事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这样就能更好的激发学生们的.需要,从而产生兴趣。

第一,中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中学体育教师在中学体育教育中起主导作用。无论是素质教育观念的创新,还是体育教育内容、方式改革,都取决于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所以,中学体育教师应该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端正教学思想,同时积极提高自身的技能、丰富自身的知识。第二,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体育教育中,不能只关注学生的体育成绩、竞赛水平,更应该培养学生们在体育教育中协同合作的良好作风,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道德品质,还有集体主义感的精神。第三,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素质教育要求的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身体的强壮,同时还有学生心理素质的强化。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不但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们积极向上的顽强精神,从而让他们自尊、自信、自强。

四、体育教育中的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是指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尽管其手段、形式、方法等各不相同,但基本的体育精神却相同。中学生从一开始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就已经开始接受体育精神的影响,受到体育精神的熏陶。

在不断的探索和尝试中,体育教师必须发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大胆改革,敢于摆脱原有的模式,还要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努力培养学生们的素质和体育精神。只要我们多尝试、多实践,体育课堂一定会有一片崭新的天空。

五柳先生传八年级必修

教学目标:

1、学习一些古代文言实词、虚词。

2、学习作者朴素、洗炼、自嘲、自赏的语言风格。

3、了解五柳先生性格、思想生活及其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揣摩平淡内容中的深刻寓意。

2、把握多层面速写的记人方法。

教学难点:作者朴素、洗炼的语言风格。

课时计划:一课时。

教学方法:

1、诵读-品味-积累。

2、品读-评析-习作。

3、设疑-点拨-释疑。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解题。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洵阳柴桑人。《五柳先生传》就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全篇不足200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志趣。五柳先生即作者。

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

三、研习课文(诵读-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读课文,认准字音。

学生边听课文朗读录音,边看课文作圈注。注意生疏字和多音字。

2、和读课文,明确节奏。

学生边随录音轻声诵读课文,边标划节奏。注意复杂长句。

3、跟读课文,掌握语调。

学生随教师的范读而读。第一段应读出舒缓陈述的语调;第二段应读出赞叹抒情的语调。

4、默读课文,领会文意。

学生运用工具书和注释,边默读课文边理解字意、词意、句意。

5、分读课文,总领全篇。

(1)男生读第一段,女生读第二段,说两段的不同:第一段主要是生活(蕴涵性格志趣),是描述;第二段主要是赞语(蕴涵精神风貌),是评论。

(2)女生读第一段,男生读第二段,说两段的关系:第一段中的“不慕荣利”与第二段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相呼应。

6、译读课文,理解大意。

学生口头翻译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四、积累文言语汇。

1、积累雅词: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造饮辄尽,期在必醉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2、积累名言:

好读书,不求甚解。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五、品析课文:

1、品味文中的九个“不”字,初识人物性格志趣。

(1)不知何许人不祥其姓字。

--实不愿说,非“不知”“不祥”,可见先生的淡泊宁静。

(2)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忘怀得失,不追名逐利,可见先生的恬淡自足。

(3)不求甚解。

--志存高远,不舍本求末,可见先生的胸襟开阔。

(4)不能常得不蔽风日。

--安然自若,不为境所困,可见先生的开朗乐观。

(5)不吝情去留。

--去留无意,不装模作样,可见先生的耿直率真。

2、品味细节,再识人物性格志趣。

(1)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可见先生专志乐学(好读书)。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可见先生洒脱不羁(性嗜酒)。

(3)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可见先生高雅脱俗(常著文章)。

六、讨论问题:

1、文中哪此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

(2)好读书,不求甚解。

--展示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

(3)性嗜酒期在必醉。

--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

(4)环堵萧然晏如也。

--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5)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

--描绘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出来。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明确: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

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应。

七、课堂训练:

1、说的训练:

联系诸葛亮《戒子书》中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志远”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2、写的训练:

学习课文多层面写人的方法写自己,要求写出自己的性格志趣,200字左右。

八、布置练习:

1、背诵、默写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二。

板书设计:

初中音乐八年级教学设计

通过学习歌曲,能够感受到歌曲“让世界充满爱”的真挚情感,体会真情的可贵。

【过程与方法】。

运用模仿、对比、合作的方式培养团队的协作能力。

【知识与技能】。

掌握切分的演唱方法和二声部合唱的音色和谐,并能够完整的演唱歌曲。

【重点】。

完整而流畅的演唱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难点】。

掌握小切分的演唱方法。

(一)导入。

教师播放5.12汶川地震的抢险视频,并设问这个视频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主题?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这个视频主要表现出关于爱的情感主题,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有关爱的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二)新课教授。

1.初听歌曲,教师播放歌曲并设问歌曲的速度是什么样的?情绪又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歌曲的速度很慢,情绪非常的柔和、抒情。

2.复听歌曲,并思考歌曲可以分为几段?它们的演唱形式分别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这首歌曲可以分3段,第一段是独唱,第二段是合唱,第三段又回到独唱。

3.完整的聆听歌曲,并体会其中的情感。

4.教师弹琴范唱第一段,学生跟琴哼唱曲谱。引导学生发现切分节奏并讲解,切分节奏的作用主要是为了打破原来节奏的强弱规律。教师带领学生分别演唱原曲谱和去掉切分后的曲谱体会切分节奏。

5.填词演唱第一段。

6.教师弹琴范唱第二段高声部旋律,学生跟琴哼唱。教师弹琴范唱第二段低音声部旋律,学生跟琴哼唱。

7.分小组合唱第二段曲谱后交换声部演唱。教师讲解合唱,合唱要求单一声部音的高度统一,要求声部之间旋律的和谐,所以需要大家齐心协力,精诚协作才能够唱好两个声部。

8.分小组填词演唱第二段。

9.引导大家观察第三段与第一段的区别,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第一段和第三段的曲谱是一样的,只是歌词不同。自由朗读第三段歌词后填词演唱。

10.完整的演唱曲谱,在第二段的时候可以分男女声演唱高低音声部。

(三)拓展延伸。

分小组对比欣赏《我们同属一个世界》。

(四)教师小结。

爱,人类永恒的主题;爱,是世界都能读懂的语言。让我们在这首爱的音乐中结束今天的学习,希望大家能用自己的行动,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爱我们这个世界。

初中音乐八年级教学设计

1、聆听《生命之杯》,能够用热烈、富有激情的声音演唱歌曲的高潮部分,体会作品的风格。

2、能够参与欣赏、演唱、律动等实践活动,感受节奏、力度等音乐要素让音乐充满动感的作用。

3、能够对体育盛会音乐作品感兴趣,并产生继续学习和了解的愿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积极参与欣赏、演唱等实践活动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教学难点:探索节奏、力度之间的关系。

播放《生命之杯》片段,用肢体语言带领学生体验音乐。

学生用肢体语言感受音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聆听b段,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b段。学生跟琴演唱旋律。(加入英文歌词唱一唱)。

2、给b段打节奏。为b段伴奏。

一组xxxxxxxxx,一组加入手势,同时为b段伴奏。

3、播放a段,引导学生关注节奏,通过打节奏感受音乐。

由关注节奏改为:引导学生从音乐中感受一股强大的推动力量,就像用生命去拼搏的大力神杯。

4、间奏、前奏、尾奏这一环节删去。

5、关注力度,完整欣赏ab段。在b段加入手势和节奏。

1)聆听,关注演奏乐器。

2)解释什么是前奏、间奏、尾奏,比较聆听,他们的演奏乐器。

出示间奏的定义,学生理解,并根据间奏的定义说出前奏和尾奏的定义。分别播放前奏音乐、间奏音乐、尾奏音乐,并给出相应手势,学生在欣赏整体音乐时,听到音乐后做出相应的手势。

3)出示节奏,律动。

听前奏音乐,用递进的手势体会前奏音乐的现场效果。

1、把体验过的各种手段参与进来。

2、总结曲式结构。

这一环节改为:学生整体欣赏歌曲,做出相应手势和律动给教师提示,教师板书,而不应该是教师给学生总结曲式结构。

每一节的体育盛会,都有一首充满激情、富有感染力的主题歌,展示了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吸引着我们去喜爱运动,积极运动。

初中音乐八年级教学设计

《十面埋伏》是一首的琵琶传统大套武曲,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在垓下决战,汉军的刘邦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项羽的楚军这个历史故事。

2、使学生感受乐曲《十面埋伏》描绘古战场上的壮烈情景。

3、懂得用乐曲的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十面埋伏》。

根据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乐曲《十面埋伏》,大略理解乐曲表现的内容是本课的难点。

(一)熟悉乐曲(25分钟)。

1、“上课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喜欢欣赏音乐吗?为什么呢?”

(音乐能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的性情……)。

2、“好,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第21页,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欣赏一首器乐曲——《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舞曲的优秀代表作品。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的体会,听完之后谈谈你们的第一感觉。

3、播放琵琶曲《十面埋伏》;(7分钟)。

4、首先我想提问的是这首乐曲是由何乐器演奏的呢?(琵琶)。

琵琶简介:琵琶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弹拨乐器,相传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琵琶的种类很多,但我们现在用的最多的是四弦琵琶。

《十面埋伏》是一首的大型琵琶曲,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这首乐曲是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汗两方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进行决战时,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从此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实加以集中概括谱写而成的。这首乐曲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战争场面的激烈雄壮,及当时刀光剑影、惊天动地的激烈场面,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6、“下面我们结合音乐故事《楚汉相争》再次感受一下此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它所运用演奏技巧。”

7、再次播放器乐曲《十面埋伏》,同时请一位同学上台朗诵音乐故事“楚汉相争”及“垓下歌”(把项羽在面临失败时的那种焦虑及儿女情长表现出来)。(7分钟)。

“楚汉相争”:垓下决战是我国历一次有名的战役。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猛烈打击下,秦王朝宣告灭亡。此时,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楚军展开了逐鹿中原、争霸天下的斗争。到公元前202年,楚汉双方已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战争,由于西楚霸王项羽骄矜、优柔寡断而一再坐失良机,错过消灭刘邦汉军的机会,到该下决战时,刘邦以三十万的绝对优势兵力包围了十万之众。深夜,张良吹晓,兵士唱楚歌,使楚军感到走投无路,迫使在乌江展开一场格斗,项羽因寡不敌众而拔剑自刎,汉军取得了辉煌胜利。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二)拓展练习(15分钟)。

1、“我们这里有哪些同学见过兵马俑呢?大家都知道秦兵马俑的出现是世界的一大奇迹。它塑造了将军、步兵、车兵等不同兵种的将士形象。有谁能告诉我“俑”的含义吗?”

(俑是古代用于陪葬的偶人。庄子称之为“象人”。俑的质地以木质、陶质最常见,也有瓷、石或金属制品。俑的形象,主要有奴仆、舞乐、士兵、仪仗等,并常附有鞍马、牛车、庖厨用具和家畜等模型,还有镇墓避邪的神物。)。

2、“我们已经听了两遍这首由琵琶演奏的器乐名曲,对它也基本有所了解,下面我想来做个小游戏,我想请几位同学来模仿一下古战场上勇士们英勇奋战的画面,也可以模仿书本上兵马俑的造型。”(分别请三位同学上台模仿,让同学作出点评。)。

(三)结束小结(1分钟)。

“好,今天这节课我们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希望同学们回去仔细回想一下我们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好好消化一下,今天这节课就到这,下课!”

初中八年级美术人教版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

一次美术课即将结束时候,我一个不小心将墨打翻了,灵机一动组织学生们看我顺理成章的玩墨,心已经痒痒的学生不时的参与到游戏中来,我引导学生自己选择玩法,无拘无束的自由表现,一不小心玩出了令人惊奇的作品,从他们游戏时的兴奋劲和最后说感受中,我已经感受到学生已经注意到墨色的浓淡干湿的变化,线条粗细曲直的不同,我趁机强调水与墨和色是一对谁也缺不了谁的好兄弟,从而引发了学生对水墨画的兴趣,才有了后面我设计的这节彩墨活动课程。

教学过程:

课前我布置作业给学生,要求学生观察国画及收集它的相关知识,准备好颜料、笔、墨、纸、砚,并带到课堂备用。在上课开始,我先让学生进行预习汇报:“上次我们玩了一个彩墨游戏,大家还记得那需要使用什么材料和工具吗?”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回答出了文房四宝和中国画颜料。“同学们记得真是很清楚,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再上一节以“挑战”为主题的彩墨游戏课,但是,我们不打无准备的仗,要想在游戏中获胜,就先要通过练习,熟悉文房四宝,并会运用它们。”

在请同学们在课桌上垫好毡子或废旧报纸后,我请大家仔细查看大屏幕的任务表,出示了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完成得任务.

任务一:请你尝试着用笔墨,画出粗细不同的线;。

任务二:用笔墨画出浓淡不同的线和点;。

任务三:先蘸满淡墨,再用笔尖蘸一点浓墨,卧笔侧锋画一画,效果如何?

任务四:同学们还有什么奇思妙想,请大胆尝试!然后记录,以备交流。

有吸水性,由于用力不同可以画出粗细不同的线条等。我进行了简单的归纳,毛笔画主要有:浓淡、干湿、点染、勾勒、没骨等。

然后我在刚才实践的基础上组织挑战赛,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基础上,还需要小组的倾力合作,共同完成,我宣布了活动规则以后,出示了挑战题目:首先,分别在每组的宣纸上任意画相同的一大笔,接着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这一笔引发的联想,选出最有创意的答案,确定出本组的绘画主题,然后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将本组的联想用画笔表现出来。同学们经过激烈的讨论,最终各组确定主题,第一组:在河中游泳的小蝌蚪;第二组:一片树林;第三组:一个插满花朵的花瓶;第四组:一组高高低低的楼房。学生们挥笔作画,用小小画笔把把想象变成真实的美术作品,相同的笔墨在每个人的眼中和手中,所呈现的却是不同的画面,换了不同的人来添画,最后的效果竟有如此大的差异。

为了使学生们能更好的表现自己的主题,我适时的引导他们欣赏前辈们作品的表现方法,首先,请同学们欣赏课本中著名画家张桂铭的《觅》,画家运用了点、线、墨块和色块,使这幅画显得既有层次又有节奏感,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再看,现代著名画家吴冠中的作品《人之家》,画面上只是使用了极为简单的点、线、面,但由于墨色浓重的变化,大块面的错落安排,使画面具有独特的韵味。最后,请同学们再欣赏一下张大千《泼墨山水》这幅作品,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中运用了特殊技巧-------泼墨。在欣赏过这些艺术大家的作品之后,同学们又有了新的创作灵感,他们窃窃私语,跃跃欲试,我趁热打铁,请他们把刚才的作品进行修正,完善!并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1)画面饱满,要有大小、浓淡、粗细等变化;。

2)要运用多种技法来表现;。

3)分组合作,看看哪一组合作最愉快。

当学生完成的作品摆在桌面时,我利用大屏幕展现互评标准:画面饱满;画面中有大小,浓淡,粗细变化;画面整体美观等,要求学生展出并介绍本组作品,然后请同学们将自己手中的满意卡,贴在自己喜欢的作品上。

教学反思:

1、更新教学理念,学习使用探究性教学。教学理念决定着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的优劣。探究性教学在初中一年级美术教学活动中的实践,突破了以往一般意义上的美术教学课,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引领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案例的展示,正体现出一种先进而科学的教学理念:“教学不是模式,教学者不但教会学生怎样看,怎样画,怎样设计,更重要是怎样想,让学生标新立异,打破常规。由学知型转变为创造型,由被动型转变为主动型,由表象型转变为感受型,由技巧型转变为素质型。”在美术教学中,除了理论知识和传统技法的学习之外,最重要是通过美术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力。

2、创新教学方法,引领学生从美术角度自主发现、探究问题。教学理念决定着教学方法,而教学方法只有适应先进的教学理念的要求,才能体现科学性。这一案例的创设,正是抓住了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偶然情景,通过动手操作,引领学生从美术角度自主发现、探究问题,无疑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找到了科学依据,并非凭空想象。同时,教学情景的创设,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利于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初中音乐八年级教学设计

1.欣赏《彩云追月》。

2.竖笛演奏《美丽的梦神》。

1.能认真聆听民乐合奏《彩云追月》,背唱《彩云追月》的主题旋律。

2.能在听赏过程中,了解《彩云追月》旋律中的探戈节奏特点及五声调式特点。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

3.能用自然、流畅的音色准确地演奏《美丽的梦神》,并与他人合作进行二部合奏。

1.能认真聆听民乐合奏《彩云追月》,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

2.能与他人合作吹奏二声部歌曲《美丽的梦神》。

一、新课导入。

1.师:同学们看过夏日夜晚的星空吗?那是怎样的画面?

生回答。

2.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表现夏夜月空的民乐合奏作品《彩云追月》。引出课题。

二、乐曲欣赏。

1.初听全曲,并思考:

你听到了哪些熟悉的乐器?这首乐曲的演奏形式是什么?

随着音乐,你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2.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编制。

民族管弦乐队由“吹、拉、弹、打”四个部分组成。“吹”包括笛子、笙、唢呐、管子等;“拉”包括高胡、二胡、中胡等;“弹”包括琵琶、柳琴、扬琴等;“打”包括鼓、锣、钹等。有时还加入一些特色乐器,如箫、云锣等。

3.结合谱例,聆听主题:

说一说这个主题的节奏有什么特点?

生:出现较多的切分节奏,有“探戈”节奏的特点。

4.请同学们手打稳定拍,口读下列节奏。

思考:附点节奏与切分节奏为音乐表现带来了什么?

5.请同学们哼唱这个主题,并思考:

这段主题使用了哪几个音?是什么调式?

生:do、re、mi、sol、la,是民族五声调式。

6.复听全曲,思考下列问题:

主题出现了几次?每次出现有什么变化?

你能听出乐曲有几个部分吗?

生:主题出现了两次,在主奏乐器和力度上有变化。乐曲可分为三个部分。

7.再听全曲,记录这三个部分出现的顺序和次数。

9.创编:请寻找符合此曲意境的诗词填入主题旋律中唱一唱。

三、竖笛吹奏。

1.复习3/8节奏:

2.认识9/8拍,了解9/8拍的强弱规律。

3.9/8拍节奏练习:用“哒”读出下面的节奏。9/.x.

4.请同学们划拍视唱乐谱,找一找旋律特点。

5.请同学们再次视唱乐谱,注意变化音的音准、长音处的时值,以及气息的支撑。

6.请同学们用竖笛慢速吹奏高声部1—4小节,注意的指法,并反复练习,直至熟练掌握。

7.请同学们用竖笛慢速完整吹奏乐曲高声部,注意指法准确。

8.请同学们想一想:如何为这首乐曲设计力度变化呢?

9.请同学们再次用竖笛演奏乐曲,注意力度变化。

11.请同学们划拍视唱低声部乐谱,注意变化音的音准、长音处的时值,以及气息的支撑。

12.请同学们试着慢速演奏低声部乐谱,注意指法准确和力度变化。

13.将同学们分成两组,分乐句练习两个声部的合奏,注意两个声部在音量、速度上的配合。

14.将同学们分成两组,慢速、完整合奏乐曲。

15.将同学们分成两组,随伴奏有表情地完整演奏乐曲。

四、总结本课。(略)。

八年级语文五柳先生传教案

二导入:

2,谁能简单的介绍一下陶渊明?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先生”,东晋诗人。由于他热爱田园生活,写了大量田园生活的诗篇,历来被称为“田园诗人”。)。

他自号五柳先生,而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古文就叫做五柳先生传,显然,这是陶渊明为自己写的一篇自传。

三定向示标:

学习目标:1,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学习并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检查预习:文学常识在课前已经找同学回顾了,这里就不再多说了,看字词,找同学给下列加点词注音。

四,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自读。学习一篇古文我们最先应该做的就是把课文读熟,下面时间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字音或断句读不准的先把它画上,一会听录音的时候注意听。

2,听读。刚才读的时候同学们可能有的字音和断句叫不准的,我们来听一遍课文的录音,刚才叫不准的地方你认真听。

4,个别读,其它同学听听他读得怎么样,一会找同学评价(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语音,语速,停顿)。

五,疏通文意。

1要想真正的了解五柳先生我们还需要理解文章大意,那么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翻译课文,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讨论,如果遇到你实在翻译不出来的,就把它画上,待会我们共同来解决。

2有哪些句子你翻译起来有困难?我们一起来解决。(课件加蓝)。

3(自我测评)我们来检测一下,看看这些词语和句子你会不会翻译(重点词和句子)。

4找同学翻译课文(两名)。

六,分析课文。

1如果让你了解一个人,你要从哪些方面对他进行了解呢?(性格爱好姓名生活状况)。

2好,那么我们就从这些方面入手,给五柳先生建立一个档案,但是呢,这个档案是不完整的,需要同学们,从书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把这个档案填完整。待会找同学到黑板上来填。

(姓字,籍贯,性格,爱好,生活状况,)。

3两名同学到黑板上填,看他填的和你画的一样不一样。

4,姓字不详,籍贯不详,这两句向我们暗示这位先生他是一位隐士,也正是因为人们不知道他的姓名和籍贯,并且他的宅边有五棵柳树,所以就以五柳先生为号。

爱好之一是读书爱好之二嗜酒爱好之三著文章。

居住条件怎么样?穿的呢?吃的怎么样?

要想了解一个人思想性格的精神追求,重点就要看他的爱好,看他平时都喜欢干什么?

5我们重点来分析一下五柳先生的爱好。

三个:读书喝酒写文章。

好读书却不求甚解。

喝酒有什么特点,小酌一杯就满足了吗?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

那写文章呢?他写文章的目的是干什么?自娱。

7那你怎样理解这三句话?或者说这三大爱好体现了五柳先生怎样的精神品质?

a:不能仅理解为一种读书方法,即不死抠字眼,而力求真谛,它还与作者的“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与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并不想“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这是他不追求名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的体现。

b: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五柳先生不但嗜酒,而且不拘小节,性情豪爽,把世俗的繁文褥节置之脑后,是一位独立于世的高风亮节之人。

8下文,那句话与他不慕名利的性格相照应?这是对五柳先生性格的总体性评价,也揭示了五柳先生性格的的核心。

(淡泊名利,安贫乐道)。

11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不字呢?他想突出什么?

(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

12小结: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13假如现在让你做一个评论家,以今天的眼光再去看五柳先生的性格,你有什么看法?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都各抒己见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从很多同学的观点中可以看出,作为新一代青少年,同学们都很勇敢,积极进取,这样才能够适应当今的社会形势,希望同学们能好好学习,将来做国家的栋梁,把我们的社会建设的更加美好。

七作业:1本课练习册。

2学习了陶渊明的自传,请同学们也拿起笔,在你的日记上为自己写一篇自传。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第一课两则消息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新华社出版20xx年版)。两则消息分别刊载于1949年4月22日、24日《人民日报》。

知识与能力。

【1】初步学会运用新闻的基本知识写新闻,体会新闻的特点。

【2】学习新闻写作中将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赏析课文简明、准确、精炼的语言。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到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重点:赏析课文简明、准确、精炼的语言。

难点: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到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运用默读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本文是一篇标准的新闻模板,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进行实播引导学生进入意境。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百万雄师横渡长江相关纪录片段,解说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4月21日凌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毛泽东同志“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这两则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于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二)检查预习略。

三)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则消息,从中圈出记叙的六要素。

【2】明确:

人物:人民解放军30万大军。

时间:从20日午夜——21日。

地点:芜湖、安徽之间。

起因: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结果:渡过长江。

听新闻录音,了解新闻的结构。

【1】思考、讨论、交流。

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用一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2】新闻的结构是什么?

标题,导语,主体。

找出电头简要分析内容和作用。

【1】电头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体现了新闻的真实准确和迅速及时的特点。

【2】)文章还有哪些内容能体现新闻的真实准确的特点?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一句中的“大约”两个字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3】文章还有哪些内容能体现新闻的迅速及时的特点?

“不到”“即已”说明时间短,说明了新闻的及时性。

小结:这则消息文字简洁,语言有力度,准确报道了三十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事实。表明了消息的基本特点:用事实说话。

五)精读课文,小组探究。

文章主体部分为什么按照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来介绍解放军渡江?

明确:

【1】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

【2】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3】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20日夜起”和“21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

文章主体部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那些部分写的细致,为什么这样安排?

【1】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

【2】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3】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为易,故作详细报道。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4】作用: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找出文中体现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的词语。

“冲破”“横渡”用词非常准确,表明了在有敌军防守的情况下,我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的气势。

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分析其作用。

(1)学生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

(2)体会议论性语句的作用。

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两个原因。赞颂我军的英勇气概,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拒绝和平的反动本质,分析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使文意更加深刻,有利于读者了解文章内容。

六)总结归纳。

主题思想: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我30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情况,表现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直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我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情况,分析了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写作特点: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语言简洁,言简意赅。

全文不到200字,但是具备了“五要素”和消息结构的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没有一个多余的字。

@层次清楚,一目了然。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详略得当。

本责消息报道各战线时并没有平均使用笔墨,对东路军的战况写得比较详细突出。这是因为东线敌人的防线比较坚固,其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东路军进军情况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叙议结合。

在报道中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一段简要的言论,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原因。这种议论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运用一系列动词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运用一系列动词,语言精当,极富表现力。如作者选用“突破”“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等一系列动词,准确地表现出我军英勇善战、节节胜利的英雄气概和战斗豪情。

七)课堂练习。

依据前面所学的方法找出下列新闻的电头及新闻六要素。画出标题、导语、主体。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挥员,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的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原载1949年4月25日《东北日报》,有改动)。

八)作业:

仿照文章的写法,写一篇消息,报道我校8月31日报道情况。

结构:标题+导语+主体。

九)附板书设计。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二、导语:概括主要内容:我军顺利渡江。

三、主体:阐述具体内容:我军渡江情况。

四、结语:概括全文内容:英雄式的战斗。

人民必胜敌军必败。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气势磅礴)。

二、导语:人员、人数、战线、区域、结果(简明)。

三、主体:

中路军。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