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的教案(专业16篇)

时间:2023-12-12 19:39:43 作者:LZ文人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手段和策略,包括讲述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多种形式。小编精选了一些三年级教案范文,希望能给教师们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三年级数学的教案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点:

1、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或一位数。

26+30。

48+20。

56+3。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23。

28。

35。

63203。

()()。

()()。

()()72。

31。

75。

29。

()()。

()()。

()()。

()()。

二、探究新知。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口算方法。

(1)观察教材第9页的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消息?学生汇报。(一至五年级参加“世博会”的各班人数)。

(2)出示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3)提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求一共多少张车票就是求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一年级一班35人,二班34人,用加法计算,列式:35+34。

(4)这个算是如何计算?互相交流算法。

生1:还可以拆分另一个加数35,把35看成30+5,先算30+34=64,再算64+5=69.生2:除此之外,同时把这两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然后进行计算也很简便,34看成30+4,35看成30+5,先算30+30=60,4+5=9,再算60+9=69。

2、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口算方法。

(1)出示问题: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2)列式计算:39+44。

(3)学生尝试计算39+44。

并说说算法。经学生自由讨论,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a、39+40=7979+4=83。

b、30+44=7474+9=83。

c、30+40=709+4=13。

70+13=83。

3、比较算式,发现规律。

师:对比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个位数相加不进位,后者个位数相加进位。

三、巩固练习。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4+21=。

15+55=。

61+39=。

35+66=。

23+28=。

32+46=53+36=。

37+54=。

15+65=。

18+26=。

41+56=。

13+29=。

2、春节小明用压岁钱买一个玩具汽车39元,买一个天线宝宝75元,问他一共用去多少钱?组织学生分组练习,并在小组内互检。

四、课堂小结。

1、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它们的计算方法,我们要利用这个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你还有哪些疑问的地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的教案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用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迅速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认真口算和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口算的方法.

理解用一位数除的算理,正确进行口算。

一、导入新课。

1.口答。

(1)24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84呢?

(2)42个十,90个十各是多少?

2.口算:

36÷324÷230÷360÷6。

48÷484÷480÷290÷3。

二、教授新课:

出示主题图:

根据你的观察,你看看这幅图里面有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用你已有的知识解决途中提出的问题吗?

1.3次就能运完这60箱,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和你小组里的同学商量商量。也可以用你们手中的工具帮助你说明你的`思路。

小组汇报:解题思路。

(1)想口诀二三得六2×3=66÷3=260÷3=30。

(2)20×3=6060÷3=30。

(3)把60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0。60÷3=30。

第一个问题轻松解决,第二个问题也没问题。

2.王叔叔有600箱西红柿,他也运3次就运完了,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你是怎样计算的?小组里面说说。

600÷3=200(箱)。

3.李阿姨要运240箱黄瓜,也运3次,李阿姨平均一次运多少箱?

240÷3=。

这题如何考虑?

4.小结: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在计算时可以如何思考?

可以想口诀,还可以用以前学的乘法运算来思考,还可以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解决。只要能正确的计算,什么方法都可以。

二、课堂练习:做一做。

知识介绍:除号的由来。

三年级数学教案

本单元主要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包括口算、笔算、估算和解决实际问题四个方面的内容。这四方面内容在安排上,以笔算教学为主线,把其他三方面内容的教学与笔算教学交融,力求形成比较优化的结构。

口算

整百数除以一位数,比较容易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

笔算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包括商里有0的除法)。

估算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商是几百或几十多。

解答关于除法的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解答关于除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1.本单元的重点是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以“基本算法一特殊情况一实际应用”这条线索贯穿整个单元。

“基本算法”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一般步骤与方法,“特殊情况”是商里有0的除法,“实际应用”着重教学连除的实际问题。

2.口算教学安排在笔算教学的“两端”,即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在笔算的前面,口算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在笔算的后面。

这样安排有两个原因:首先是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的第一步,要把被除数百位上的数除以除数,这就是在计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所以,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是笔算的基础,应该先于笔算教学。其次是类似630;3、630;7这样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都是比较容易、比较特殊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学生在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的基础上学习这些口算很轻松,完全能够自己学会。所以,教材把口算比较容易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安排在笔算后面。

3.估算和笔算相伴相随、相辅相成。

全单元四道教学笔算的例题都以估计“开道”,即先估计再笔算,这是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一大亮点。估计在这里为笔算“导向”,为笔算化解难点;估计在这里能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激励学生主动探索。第l页第二个例题教学986;2,引导学生先估计“9百多除以2得4百多”,笔算时学生就可能想到先算9个百除以2,并把“4”写在商的百位上。第6页第二个例题教学306;3,先估计“商比100大些”,笔算时就不会漏写商十位上的“0”。

在笔算教学后又安排估算。如先说说378;2、378;6等题的商各是几位数,再计算;先估计228;3、944;8等题的商是几百多还是几十多,再计算。这些估算都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笔算方法,提高试商能力。

4.边学习、边应用,重点解决连除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笔算后的“想想做做”里都安排了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学到的计算及时应用,其中有些问题解法多样、思路开放,有些问题综合了空间、时间的内容,有些问题妥善处理余数。连除实际问题思考难度较大,解法较多,教材在第11、12页单独安排教学。

计算法则是计算的方法和规则。毫无疑问,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在除的步骤、顺序及商的书写位置等方面都是有规则的,计算法则是客观存在的。计算法则的教学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从外部输入,像过去的教学那样,光通过几道例题把算理、算法、注意点讲得清清楚楚,把方法、格式示范得明明白白,然后归纳出若干条法则。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接受--记忆--模仿”。另一种是从内部生成,先让学生调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解决一个新的计算问题,经历探索过程,体会方法与步骤。然后在回顾、交流等学习活动中自己总结算法,形成法则。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探索中体验--反思中提炼--迁移中应用”。前一种教学学生认识的法则是显性的、机械的,给学生的法则是束缚与负担,必须经过大量练习才能掌握。后一种教学学生认识的法则是隐性的、有活力的,给学生留出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空间,学生不需要死记硬背,也不要过量地模仿。

因此在教学时应注意三个问题。

1.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以原有计算为基础构建新的计算法则。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继续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只要解决先把被除数百位上的数除以除数这个问题,新旧知识就沟通了。第l页第二个例题986;2采取“先估计、后笔算”的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地先算9个百除以2,并把“4”写在商的百位上。

2.突破知识的发展点,完善计算法则。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等于或大于除数,另一种是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小于除数。后一种情况学生以前从未注意过(二年级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都是两位数)。第3页例题312;4就是教学这种情况的计算。也采用“先估计、后笔算”的策略,让学生体会先把被除数前两位上的数除以除数是合理的。

3.在适宜的时候用有效的方法使计算法则逐步清晰。

教材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和空间,帮助他们自主探索;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及时整理知识,优化认知结构。第4页第3题设计了四组除法题,要求学生先说说商是几位数,再计算。同组的两道题被除数相同,为什么商的位数不同?通过分析原因,学生就把握了什么时候先除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什么时候要除‘被除数前两位上的数,这是计算法则中的重点之一。

所以说,法则仍然要教的,但不用以前的方法教学法则。新教材希望计算教学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教学,同时也要发展数学思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材把商里有0的除法安排在学生掌握基本计算之后教学,因为商0是除法中的特殊情况,是除法计算法则的补充。学生在初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法则的基础上,再来学习,就比较容易理解。

这部分内容分三段进行。

第一段先教学“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第二段是竖式计算时应用“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个规律。

例题教学商的中间有0,“试一试”教学商的末尾是0。例题的教学分两步进行,先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计算,可以估算、口算,也可以列竖式笔算,这一步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商中间的0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如果漏了商中间的0,那么商就不是三位数,就不是比100大一些,就不是102。然后教学竖式的简便写法。“试一试”先让学生说商是几位数,也是防止漏了商末尾的0,体会商个位上写0是合理的、必要的。在这段内容的教学中还要注意两点:一是把竖式的简便写法建立在学生原有写法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为什么可以简写;二是用好“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明白商中间、末尾有0并不是由于被除数的中间、末尾是0,而是除到某一位时是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如508;4的商里没有0,800;5的商里只有一个0。

第三段是当确定商的最高位后,如果某一位不够商l,也要商0。

仍然是例题讲商中间的0,“试一试”教学商末尾的0。例题432;4的教学线索与306;3相似,也是先估计、再笔算。不同之处是,当学生产生认知矛盾--十位上3除以4不够商l时,教材通过“辣椒”提出:“十位不够商l,就商0。”并出现了完整的竖式。教学时,还要让学生知道怎样继续除下去。

另外,教材还及时引导学生整合笔算知识,第13页第2题的三组笔算题分别安排了商末尾有0和商中间有0的比较,商末尾是0时没有余数和有余数的比较,除时商0的两种情况的比较。第15页第2题是更大范围的知识整合,同组的三道题虽然各有特点,但都要遵循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法则。

学生解答连除计算的实际问题往往有困难,因为问题的已知条件两两相互联系,这种联系既使解法多样,又干扰解题思路的组织。所以教材安排了一个例题进行教学。这种问题既可以用连除的方法解决,又可以用先乘后除的方法解决。经过一段练习后,又带出了另一类用连除方法解决的问题(如第12页第5~7题),这种问题在列式时,用哪一个数做第一个除数或做第二个除数都是可以的,但教学时必须使学生弄清每步的含义。

这段教材有三个特点:一是选择的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书架上放书、排队分组参观科技馆、按时服药、买乒乓球拍、写毛笔字......,都是学生熟悉的、能够接受、容易理解的。现实的素材能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助于他们思考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二是呈现形式以图文结合为主,逐渐向文字叙述过渡。图文结合寓信息于画面和对话中,有生活气息,能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文字叙述的实际问题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解题意的能力,提高思维活动的质量。三是教学方法以学生独立解题和相互交流解法为主,不是教师作系统分析和讲解。

教学连除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师的作用应着重体现在组织学生进入情境,从画面、对话中寻找数学信息,完整地理解题意,有序地整理条件和问题,激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还体现在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解法,通过对解题过程的回顾、反思,弄明白先算了什么,为什么先算,先算的这一步是怎样想到的。从而整理出解题思路,提升思维水平。教学例题时要鼓励学生的解法多样,但练习时不要求他们一题多解。

三年级数学教案

1.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2.能根据实际,选取合理的方法正确、灵活地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

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正确进行三位数加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与验算的习惯。

4.经历用万以内的加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会正确的进行笔算和验算

正确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题;能结合实际选取合理的方法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

(一)复习旧知

笔算346+93 657+329

笔算加法时应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

(二)新课导入。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去过湿地吗?

出示图片,介绍湿地情况。再出示信息: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提出哪些信息呢?

2.交流问题。

学生交流,教师出示相应问题。

预设1: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

预设2:该湿地的野生植物比野生动物多多少种?

预设3:该湿地的野生植物比野生动物少多少种?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第一个问题。

(三)新课展开

1.探究计算方法。

(1)完整出示例3。

师:这道题,同学们想用什么方法计算?

板书算式:445+298

(2)估算结果并交流。

师:这道题的结果大概是什么?同学们能估算吗?

(3)尝试计算并交流。

师:这道题到底等于多少?同学们能自己想办法计算出来吗?请大家试一试。

全班交流方法:

列竖式计算。

(4)与估算结果相比较。

2.探究验算方法。

(1)自主探索验算方法。

师:这道题算的对不对?同学们会验算吗?

(2)交流方法。

预设1:再重新用原来的竖式计算一遍,看看答案是否相同。

预设2:可以交换445、298的位置,再算一遍。

预设3:利用原来的竖式,把相同数位上的数从下往上再加一遍。

(3)归纳验算方法。

师:大家想出这么多的验算方法,你们真棒!今后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算 ,可要养成及时验算的好习惯哦。

3.练一练。

我是小医生,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163+979 395+475

4小结提炼笔算方法。

问题1.今天我们做的加法题有什么共同点?

连续进位

问题2.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算出得数的呢?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问题3.为了保证计算正确,你有什么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开始加起,进位的小数字不能漏写,做完以后要及时验算。

(四)练习拓展。

先想一想是否有进位,再计算并验算。

67+93 165+78 409+394

总结回顾

回顾本节课收获。

回顾新课导入时,学生提出的问题,请有兴趣的同学课后研究一下,下一节课继续研究。

作业布置

作业:第38页做一做,4题。

板书设计

三年级数学教案

1.通过练习,加深对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的理解,能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及空间观念。

加深对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的理解。

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课件

一、知识再现

回顾:前面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揭题:这节课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相关知识。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1题。

让学生独立在教材上涂色。

完成后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比较:图形的周长与它们的面积之间的区别。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明确:周长表述的是线的长短,面积表述的是面的大小。

2.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2题。

让学生用准备好的边长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分别拼成面积是9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和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

完成后展示学生的拼法,全班交流。

3.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3题。

先估计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4.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4题。

出示题目,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四个图形中,哪个面积最大?哪个面积最小?

学生反馈后,教师指出:因为1个小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有几个小方格就有多少平方厘米。

5.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指名学生说说是怎样估计的。

提示学生:将超过半格的看成1格,不满半格的忽略不计。

交流时着重让学生体会到用割补法把不完整的图形割补成完整的小正方形的数学思想。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6题。

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

算一算: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周长呢?

集体反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2.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7题。

让学生读题,弄清题目要求:画两个面积都是10平方厘米的图形。

展示学生作品并交流,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形状。

得出结论:面积相同,形状不同。

3.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8题。

提出问题:比较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和数学书的封面,估计数学书的封面大约有多少平方分米。

让学生根据数学书封面的面积,估计一张报纸的面积。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三年级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2、能根据实际,选取合理的方法正确、灵活地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

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正确进行三位数加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与验算的习惯。

4、经历用万以内的加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会正确的进行笔算和验算。

三、教学难点:

正确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题;能结合实际选取合理的方法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笔算346+93。

657+329。

笔算加法时应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

(二)新课导入。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去过湿地吗?

出示图片,介绍湿地情况。再出示信息: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提出哪些信息呢?

2、交流问题。

学生交流,教师出示相应问题。

预设1: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

预设2:该湿地的野生植物比野生动物多多少种?

预设3:该湿地的野生植物比野生动物少多少种?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第一个问题。

(三)新课展开。

1、探究计算方法。

(1)完整出示例3。

师:这道题,同学们想用什么方法计算?

板书算式:445+298。

(2)估算结果并交流。

师:这道题的结果大概是什么?同学们能估算吗?

(3)尝试计算并交流。

师:这道题到底等于多少?同学们能自己想办法计算出来吗?请大家试一试。

全班交流方法:

列竖式计算。

(4)与估算结果相比较。

2、探究验算方法。

(1)自主探索验算方法。

师:这道题算的对不对?同学们会验算吗?

(2)交流方法。

预设1:再重新用原来的竖式计算一遍,看看答案是否相同。

预设2:可以交换445、298的位置,再算一遍。

预设3:利用原来的竖式,把相同数位上的数从下往上再加一遍。

(3)归纳验算方法。

师:大家想出这么多的验算方法,你们真棒!今后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算,可要养成及时验算的好习惯哦。

3、练一练。

我是小医生,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163+979。

395+475。

4、小结提炼笔算方法。

问题1、今天我们做的加法题有什么共同点?

连续进位。

问题2、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算出得数的呢?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问题3、为了保证计算正确,你有什么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开始加起,进位的小数字不能漏写,做完以后要及时验算。

(四)练习拓展。

先想一想是否有进位,再计算并验算。

67+93。

165+78。

409+394。

总结回顾。

回顾本节课收获。

回顾新课导入时,学生提出的问题,请有兴趣的同学课后研究一下,下一节课继续研究。

作业布置。

第38页做一做,4题。

三年级数学的教案

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生活情境,让学生经历比简单小数大小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小数的大小比较。

1、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2、小数大小比较的策略的多样性。

一、复习引入。

1、读一读:

0.50元0.02元1.05元2.3元16.25元6.00元。

1.2米10.2米0.01米15.45米20.351.475.68。

2、写一写:

(1)零点二五(2)零点零四(3)二点四零(4)十六点零五。

3、填一填:

(1)1.02元=元分(2)5.50元=元角。

(3)元=8元6角4分(4)元=41元8分。

这是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对小数的认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较小数的大小。

二、讲授新课。

1、两个小数的大小比较。

出示课文插图。

(1)观察插图,说一说有那些文具,它们的价格各是多少?(可提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提出问题。

“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奇奇文具店”)。

(3)比较方法、过程。

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的'方法:

1)把元改成几元几角来表示,根据生活经验判断5元1角大于4元9角。

2)以5元为中介,进行间接比较,4.9元比5元少,5.1元比5元多。

3)可以把它看成角来比较,49角比51角少。

4)通过比较整数部分来判断。(着重)。

在小数大小比较中,整数(小数点左边的数)大的,这个小数就大;相反就小。

(4)结果表示:4.9元5.1元。

2、三个小数的大小比较。

看图提出其他问题,引入比较比较哪家文具店橡皮便宜?

(1)列出各店橡皮的价格:2.63元2.36元2.65元。

(2)找出2.63、2.36、2.65中最小的数。

方法:先两个先比,把小的同第三个比。结果是2.36最小。

三、课堂活动。

课本第4页的“试一试”。

四、巩固练习。

1、课内作业。(课本第5页的“练一练”的第1、2、3题。)。

2、小黑板作业。

五、作业设计。

1、在〇里填上“”、“”或“=”。

2.65元〇1.88元3.90元〇3.58元6.05元〇6.10元。

5.30元〇5.3元7.05元〇7.50元4.00元〇40.0元。

2、计算。

25times;581divide;3428times;4816divide;3。

六、板书设计。

货比三家。

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

4.9元5.1元。

橡皮的价格:2.63元2.36元2.65元。

结果:2.65元2.36元2.63元。

三年级数学教案

1、通过“猜测——试验——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初步感受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

2、能对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描述,结合具体情境,能对某些事件进行推理,知道其可能性的大小。

3、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学生通过试验操作、分析推理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利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多媒体课件、转盘、盒子、布袋、乒乓球等。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来玩摸球游戏。(板书:课题)

二、体验“不可能”

师:老师这里有个盒子,看看盒子(空盒子),猜一猜老师会摸出什么东西?(学生猜想)

师:请认真看(倒转空盒子)老师有可能从盒子里摸出东西吗?为什么?

生:因为盒子里什么东西也没有,所以不可能摸出东西。(板书:不可能)

三、体验“一定”

师:现在老师把1个黄球放到盒子里,猜一猜老师会摸出什么东西?

生:黄球。

师:一定是黄球吗?

生:一定,因为盒子里只有黄球。(板书:一定)

四、体验“可能”

师:如果再多放1个白球到盒子里。然后继续摸球,你想一想老师会摸出的球会是什么颜色,猜一猜。

生:可能是白球,可能是黄球。

师:也就是说,这次摸球出现两种可能。可能是……(生齐答),也可能是……(生齐答)。(板书:可能)

老师这里有9个黄色乒乓球和一个白色乒乓球。

1、猜想

2、实验

就采用大家的办法,要通过实验来验证[板书:实验]一下我们的猜想是不是成立?

学生小组内摸球,教师巡视指导。

3、验证

(生讨论交流)

4、推测

我们用验证的结果来推测一下,要想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变大一些,可以怎么办?

(学生各抒己见)

5、总结规律

通过这个活动,验证了我们的猜想。黄球的数量比白球多,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大。白球数量比黄球少,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就小。也可以说我们很可能摸到黄球,偶尔能摸到白球。

板书:在一定的条件下:

数量黄球多大(很可能)

可能性

白球少小(偶尔)

巩固新知,应用拓展。

(1)出示:袋子里有2红、4黄、8白三种颜色的球,一共有14个球,任意摸出一个球,会是什么颜色呢?(学生猜测)

(2)实验验证:(学生现场摸球,教师及时记录)

(3)深化结论:通过这次摸球,你有什么新的的发现?

(可能性大小与物体数量多少是密切相关的。)

三年级数学教案

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周长的含义。

2、使学生通过围、量、算等具体的活动,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方法。

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享受学习的快乐。

一、创设情境,感受周长

1、剪一剪。

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非常可爱的卡通头像图片(电脑演示:三幅卡通头像图片),认识它们吗?在三幅卡通头像图片中,你最喜欢谁就把它从纸上剪下来,看谁剪得又快又好!

学生拿出图片,剪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卡通头像。

2、说一说。

讨论:你是怎样剪的?(沿着头像的边剪的)学生互相评价剪出的作品,体会头像的边的意思。

小结:沿着头像的边剪,就是沿着头像四周的边线剪。你能指一指你剪出的头像四周的边线吗?(先指名指一指,再在同桌间互相指一指)

揭示:头像四周边线的长就是头像的周长。(板书:认识周长)

二、提供实例,认识周长

1、教学例题。

出示游泳池图:这是一幅儿童游泳池图,你能指出它四周的边线吗?

指出:游泳池图池口黑色边线的长就是池口的周长。

出示树叶图:你能指出树叶四周的边线吗?

指出:这片树叶四周边线的长就是树叶的周长。

2、练一练。

(1)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你还能指出我们身边一些物体某一个面四周的边线吗?

学生可能指出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的上面、黑板面、课桌面等一些熟悉的物体的面的边线,并说一说它们的周长分别指什么。

(2)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题目。

谈话:你能描出这些图形的边线吗?请同学们拿出水彩笔,在书上第62页第2题上描一描。

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学生的'作业,互相评价。

提问:我们描出的每个图形的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什么?

三、引导探究,测量周长

1、自主探究。

学生可能想到量、围、滚等不同的方法。

组织活动: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这三件物品,小组分工合作,用你认为合适的方法,分别量出它们的面的周长。

学生按要求测量长方形名片、五角星纸片和1元硬币面的周长,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

2、反馈。

提问:哪个小组的同学来汇报一下,你是怎样测量长方形名片的周长的?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1)量出四条边的长,再相加;

(2)量出名片的长和宽,再计算;

(3)用一根细线沿名片的边线围一周,再量细线的长;

(4)把名片沿直尺的边翻动一周。

提问:你是怎样测量五角星纸片的周长的?有不同的方法吗?

再问:你认为测量五角星的周长,用什么方法比较合适?(量出其中一条边的长,再用这条边长乘10)

提问:你是怎样测量1元硬币的周长的?(学生可能会用围或滚的方法测量1元硬币的周长)

追问:为什么不能直接量出1元硬币的周长,而要用围或滚的方法呢?

3、小结。

提问:你学到了哪些测量周长的好方法?在测量周长的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

谈话:看来测量周长要根据物体形状的不同,灵活地选用合适的方法,才能达到的效果。

4、教学试一试。

出示题目。

提问:你有办法知道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吗?自己先试一试。

反馈:你是怎样知道的?把你的方法和同学进行交流。

5、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题目。

提问: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吗?(学生抢答,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6、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题目。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不同的算法,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四、拓展延伸,提升认识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这样的一片树叶,你有办法量出这片树叶的周长吗?(在讨论不同方法的基础上,明确用围的方法测量树叶的周长)

谈话:请同桌同学合作,用围的方法测量这片树叶的周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反馈测量的结果,并说一说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

课件演示:用细线沿树叶的一周围一圈,最后展开细线,量出树叶的周长。

五、课堂总结

欣赏短片: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

谈话: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学会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一定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三年级数学教案

1.板演(指名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演算):

20+40+30= 10+40+20= 3+20+6=

70-20-40= 80-50-10= 65-5-20=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1 28+34+23=

启发提问:

(1)连加式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2)用竖式怎样计算?

小结性提问:

(1)计算连加式题,先加什么,再加什么?

(2)计算连加两步式题,应注意些什么?

在此基础上得出:

教师介绍简便写法.为了书写简便,我们可以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即

提问:这种写法和原来的写法有什么不同?简便在什么地方?

做一做:

46+25+17=

2.出示例2 52-20-18=

启发性提问:

(1)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两步式题?

教师通过行间巡视,可能发现有以下三种情况,教师先出示第(1)(2)种.

通过学生评议,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而第(2)种是用简便算法,值得提倡.

再出示第(3)种算法.

小结性提问:

(1)计算连减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计算连减两步式题,应注意什么?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可以让学生直接在书上填写.

2.对比性练习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54+26+15= 90-58-24=

直接在书上第2页做,可以列两个竖式,也可以用简便写法.

(2)口算下面各题.(书上第2页,直接在书上写得数)

7+59+20= 72-6-40=

3.趣味性练习(练习一第1题)

把每行的三个数加起来.

把练习一的第1题,如上图那样,把每行三个数的旁边画一个括号,把得数填在括号里.

4.课后练习

练习一的第1题和第2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三年级数学教案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第一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

万以内进位加法。

1、经历万以内进位加法的认识过程,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2、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进位的加法题。

万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1、口算:

50+70300+500900—50044+22。

30+5035+5587+49(遇到困难)。

2、87+49不能用口算一下子就算出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万以内进位加法。

(二)新课展开。

2、列式计算。用举手的方式,认为不行的举手?为什么不行?说明理由。

3、同桌交流算法:

5+7=1240+40=8012+80=92。

45+7=5252+40=92。

47+5=5252+40=92。

4、同学们用了这么多的方法,真能干!那有没有同学直接用45+47算的,说一说你是怎样思考的?(请生上台演示)。

5、列竖式计算。

6、多媒体出示例1图片,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7、列竖式计算(重点讲解)。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独立完成做一做1、2。

2、请生回答,集体讲解订正。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位数的运算法则,你们学会了吗?

(五)作业。

三年级数学教案

1、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字进行编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初步学习数字编码的简单办法。

【教学过程】

揭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同桌相互说说,然后得出:每个信封上都有两个邮政编码。

教师:信封左上角那排数字代表什么?(收信人所在地的邮政编码)

教师:那么右下角那排数字代表什么呢?(寄信人所在地的邮政编码)

2、课件出示邮政人员介绍邮政编码作用的信息。

邮政编码是我国的邮政代码,机器能根据邮政编码对信件进行分类,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信件邮递的速度。

3、教师:你想知道这些邮政编码是怎么样编排的吗?

(1)师生共同学习教材第77页的邮编448268是怎样编排的。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邮政编码是如何编排的,对有疑问的地方,教师适时解答。

4、数字编码——身份证号码。

(1)课件出示一张身份证,让学生观察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汇报可能说出:身份证上有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发放日期和有效期、编号。

(2)学生自学教材第77页关于身份证号码的内容。

教师:从身份证号码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指名学生说说。

5、数字编码——学号。

教师:我们来给学校的每一个学生编一个学号。

(1)请你讨论一下学号中应该包括哪些信息?

学生讨论后,汇报。汇报时可能说出:年级、班级、性别、入学年份等。

(2)根据以上内容来设计编码的方法。

(3)分组活动,共同探讨如何编号。

(4)以小组为单位来展示本组同学设计的学号的编排方法。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出每个数字在编码中的含义。

1、你还知道哪些邮政编码?它们是怎么组成的?和同学交流一下。

2、生活中的编码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教案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实践体会。

合作交流。

东、南、西、北卡片。

一、导入新课:

1、创造情景让学生说说“前、后、左、右、向左、向右、向后转”。复习和感受方位。

2、组织学生活动:面向黑板,指一指前、后、左、右。

3、师:“谁认得东、西、南、北方向?你是怎样认识的?”

4、出示课题:东西南北。

二、新知: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引出东。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黑板)。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5、完成书本填空和做一做:

出示例1挂图:

图书馆在操场的东面,体育馆在操场的()面。教学楼在操场的()面,大门在操场的()面。

完成“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先观察,你从对话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确定了两个方向:北和西)。

你能说说哪边是东、哪边是南吗?说说房间是怎样布置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3、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4、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许昌市的东西南北方向?

5、背儿歌: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边是东后边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

三年级数学教案

我们的校园(教材第106页及相关习题)。

1.能认真仔细的观察插图(见教材第106)页例题),解决“如果只有3000元,如何铺草皮”的问题,让学生用不同的铺草皮的方法计算出相应的费用。

2.在熟悉的校园生活情境中,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体现“用数学”的意识。

3.在学习活动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习的自信心,获得成功的喜悦。

1.解决“只有3000元,如何铺草皮”的问题;

2.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用数学”的意识,渗透优化思想。教学过程

板书课题:我们的校园

(一)课件出示铺草皮例题:

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生1:两块草坪同样大,长28米,宽16米。铺草皮有3种种类:白三叶每平方米2元,高羊茅每平方米3元,天堂草每平方米4元。

只有3000元的费用。

师:有哪些铺草皮的建议?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汇报。

(1)先算出草地的面积。

生2:因为两块地同样大,是长方形的,根据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列式为:

28×16×2=896(平方米)

(2)铺草皮的建议。

生3:全部铺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叶草。

生4:全部铺每平方米3元的高羊茅。

生5:一半铺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叶草,一半铺每平方米3元的高羊茅。生6:一半铺铺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叶草,一半铺每平方米4元的天堂草。

(3)计算不同铺法的费用。

方法一:全部铺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叶草。

生7:896×2=1792(元)

1792元3000元

三年级数学教案

教材第8页例4、例5,“练一练”和练习二第1、2题。

1、经历初步认识“倍”的过程,联系实际问题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个几”和“倍”的联系。

2、在认识“倍”的教学活动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建立“倍”的概念。

圆片数个,例5花图、线段图等。

1、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圆片。

(1)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比第一行多摆4个,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2)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要摆2个3,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3)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摆的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1、老师演示:第一行圆片摆了3个,第二行摆跟它同样多的3个,这时第二行的个数就是第一行圆片的1倍。请你也来摆一摆: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1倍。

2、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指导,要求学生边摆边想:1倍该怎么摆?

3、题目要求我们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请你想一想接下去该怎么摆?(学生动手操作后)谁来说一说第二行圆片摆了()个()。

4、完整地说一说:第一行圆片有3个,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了2个3。

5、如果老师要求你们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4倍,又该怎样摆呢?如果是6倍呢?1倍呢?(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圆片,并完整地复述:第一行圆片有3个,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第二行摆了()个()。

6、巩固练习:

(1)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4倍,

第二行摆()个(),第二行一共有()个圆片。

(学生先独立摆一摆,再说一说。)。

(2)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

第二行摆()个(),第二行一共有()个圆片。

(学生独立操作,并能完整地说一说。)。

(3)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

第二行摆了()个()。

(4)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

第二行摆了()个()。

三年级数学教案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圆与圆的位置的种类;。

(2)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两圆的连心线长;。

(3)会用连心线长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

设两圆的连心线长为,则判别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依据有以下几点:

(1)当时,圆与圆相离;。

(2)当时,圆与圆外切;。

(3)当时,圆与圆相交;。

(4)当时,圆与圆内切;。

(5)当时,圆与圆内含;。

3、情态与价值观。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理解并掌握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重点与难点:用坐标法判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问题设计意图师生活动。

1.初中学过的平面几何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类?结合学生已有知识以验,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并对学生活动进行评价;学生回顾知识点时,可互相交流.

2.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引导学生明确两圆的位置关系,并发现判断和解决两圆的位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并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解题的方法.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