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论文大全(16篇)

时间:2023-12-03 06:57:02 作者:字海

阅读范文范本可以拓宽我们的思维,开拓我们的视野,激发我们的写作灵感。范文范本的选择是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和对象而定,希望大家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参考材料。

对数字通信课程研究型教学探索论文

所谓研究型课程,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课程,这种课程的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研究型课程探微。”

对数字通信课程研究型教学探索论文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集中体制的课程行政政策,中小学校的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和教材都是由国家统一规定的。这一体制着眼于国家整体的利益,力图保证学校基本的教育和教学质量,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这种体制一方面造成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只有统一性而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只强调共性而忽视个性,课程体制走向划一和封闭;另一方面忽视教师在课程体制中的主动参与,使得教师只能被动地服从和执行国家的课程规定。研究型课程的产生以弥补现有体制的不足为出发点,其显著特点就在于:它是由各个学校根据“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络哲学思想自主开发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属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种形式。它所认定的课程计划主体为学校,确切地说是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研究型课程是课程编制权限部分下放的产物。它充分调动了老师参与课程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加符合各地的实际需求和学生的多样化需要,同时能应对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发展,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教育论文《研究型课程探微》。这是以往集中体制下的课程体系所无法达到的。

理实一体化教学在制图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分析论文

3.1采用“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我们日常生活实际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涉及数值分析课程内容的相应的一系列数学问题,以问题带动数值分析课程内容的学习。我们可以借助数学方法中经常使用的归纳、分析、演练等手段建立具体的数学模型,然后从理论上研究采用哪种方法以及思想去解决问题。借助数学模型,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分析这些方法具有什么优点以及缺点,并且这些方法分别适用于解决哪种类型的问题。在数值分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充分利用问题教学法带来的好处,用一系列的问题带动这些学生对数值分析课程内容的思考与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兴趣。

3.2采用对比教学法。

对比教学法是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在数值分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使用对比分析法,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明白一些理论知识以及计算方法的应用,更加深刻准确地掌握课程知识内容。对于数值分析课程而言,老师可以通过对比传统数学教育以及目前学习的数值分析课程,以此达到对比教学法的目的。传统的数学教育将教学主要内容集中在高等数学这块,它十分强调对理论知识的分析,由于大多数数学问题都有复杂繁琐的特点,许多涉及数学问题的理工科的专业问题就出现了很难解决的情况。若不能很好地掌握数学知识的应用,就容易导致一些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失去学习兴趣。反观数值分析这门课程,它具有实用性非常强的特点,它的理论知识以及计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其他专业的学习课程中,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它也有很大的实用性。因此,对于传统的数学教育以及现在的数值分析这两门课程之间存在的联系以及区别,老师有必要通过对比教学法的方式对他们进行详细说明。老师可以通过某些具体的实例来说明传统数学方法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而数值分析又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由此达到对比教学法的目的,让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掌握数值分析课程,也让数值分析课程教学效率更高。

3.3重视思维方式的培养。

数值分析这门课程与高数、线性代数、概率论等数学课程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同时又存在明显的区别。数值分析这门课程应用于实际问题,并且解决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高数等数学课程更加追求的是这些问题的精确度以及对此进行的理论推导。针对数值分析课程的特点,老师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在数值分析课程方面的思维方式。

4教学改革的一点设想。

目前我们国家各个高校之间大多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不同院系之间很少进行交流,这些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也缺少对彼此的了解,这严重影响了这些学生之间进行团队合作以及协作交流。我们计划将数值分析的教学过程与数学建模结合起来,将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分组组合,增加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机会,发挥每个组中每个组员的专业优势,优势互补,合作交流,一起完成一些数值分析问题。同时,我们可以鼓励这些学生积极与老师进行合作交流,达到资源共享以及知识互补的目标。让不同专业、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的学生老师集中在一起,思维迸发,一起合作努力解决数值分析课程中遇到的一系列科学计算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5结语。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如今这个科技化信息化的时代,我们一定要重视对数值分析这门课程的学习以及应用。同时,为了更好地响应我们国家目前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目标,我们一定要重视对数值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逐步进行实践探索,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最终实现对数值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杜廷松.关于数值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综述和思考[j].大学数学,,23(2):8-15.

[3]刘春凤,何亚丽.应用数值分析[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理实一体化教学在制图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分析论文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是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核心课程,所包括的内容有直流电机、变压器、三相异步电机、常用低压电器及三相异步电机的电气控制线路、典型机床控制电路等[1]。该课程既涉及较深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我院在20以前的教学中,因教学条件不足,基本是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对于变压器磁路、电机的原理等教学内容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功能增强了直观性和形象性,但学生没有接触实物,不易理解。更为不利的是学生缺乏动手实践操作,这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不相匹配的。年把该课程安排到实践场所教学,由于缺少多媒体设备,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师在教学中把交直流电机的原理和结构理论部分删减,因理论知识不足导致学生在学习后续的《电力电子技术》、《交直流调速》等课程时感到困难。自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后,将理论知识贯穿于实践中,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了课题气氛,使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二、课程改革指导思想。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将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融于一体的复合型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素质和技能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求将学科知识与学生实践活动结合培养目标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进行教学设计并组织教学,真正做到学做结合。以“能力为本位”积极探讨并实施“理实一体化”课程与教学改革,培养出能够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必须打破传统的学科系统,以项目为载体,将知识、技能和素养的培养融于一体,让理论学习和职业实践在同一时间和空间下完成,同时要融合信息化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

1.建设理实一体化教学场所。理实一体化教室是一个系统化的教学场所,能够实现讲解、演示、操作等功能。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采用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等多种形式。动手操作利用实训设备或计算机绘图、仿真等手段。所以教学场所除实训设备之外还需要配备常用的黑板、多媒体设备,每个工位要配备电脑。教室的设计要考虑到教师讲授、演示的视野问题,学生听讲、操作与讨论的方便性。

2.实施项目化教学。以项目为载体、任务为主线,将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融合起来,既满足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又提升了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可以说项目和任务把“教、做、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学生在完成一个任务时,教师要组织好学生学习与操作的每个环节,而学生要针对问题,主动寻求答案。项目和任务的设计是关键,该课程设计了8个项目,每个项目又分为若干个任务。前5个项目为基本控制电路的装调,分别是三相异步电机的自锁、正反转、星-三角降压启动、双速电机、制动控制线路的装调。电机的拆装在项目2中,电机的启动方法在项目3中,电机的调试方法在项目4中。第6个项目是典型机床电路的故障分析与处理,有车床、平面磨床、钻床、铣床4个任务。第7个项目是直流电机控制线路的装调,分别有并和串励直流电机单相、双向启动4个装调任务。第8个项目是小型变压器的制作,分为单相变压器的制作和三相变压器制作2个任务。

从项目和任务的设计可以看出,不是一开始就学习交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等知识,而是先让学生装调一个简单的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点动控制电路。学生对三相异步电机有了认识之后,再让学生拆装电机,在拆装中学习电机的`空载、负载磁场等理论性较强的知识,使抽象变为直观。低压电器的知识贯穿于前五个项目中,每个项目用到什么电器就学习该电器的原理、结构、选型、测试方法等。有了基本控制电路的基础后,再学习典型机床电路的分析与故障排除,形成知识递进,学生容易接受。学习了三相异步电动机之后,学习直流电机的控制线路就比较容易接受了。最后通过制作单相、三相变压器来学习磁路等知识。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替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还是先理后实,而是理中有实,实中有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

3.推行教学资源网络化。当今社会,信息化引领生活,信息化教学彰显创新,信息化让学生探索学习,在实践中遨游飞翔。教学资源网络化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课余时间学生都可以通过教学网络资源来进行预习、复习、测试等,真正实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方式。我院已经把《电机与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作为校级精品资源建设重点课程,现已完成课程标准、教案、ppt、知识点和技能点视频的录制、案例库、作业、测试题等资源的建设挂在超星泛雅平台上,供本校师生共享。下一步将与企业合作,建设更为合理的资源拓展和整合,实现与企业的共建共享。

教学资源的网络化解决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时空限制,提高了教育资源利用率,使学生从单一的学习过程走向多元化[4]。

4.改变评价方式。在多媒体授课时采用期末考试的形式来考核学生的成绩,由二级学院统一安排时间进行卷子考试,这样形式的考核评价单一,不能有效地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纯实践教学场所授课时采用考查形式,学生每次完成任务,教师就对完成情况及课堂表现进行综合评判,这种形式的考核立足能力,能较为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质量。但是学生又过于注重任务本身的完成度,而忽略了知识的重要性。本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后,采用过程+期末考试的形式来评价学生。过程包括学生的上课表现、完成任务情况、网络资源的学习情况,期末考试主要是采用卷子考试。过程评价中学生可以自评、也可以互评,还可以对教师上课情况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体系既注重实践又注重理论,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素质。

5.教材的开发。由于市面上没有适合我校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教材,我校组织了校内及校外专家共同开发了与理实一体化教学相匹配的项目化校本教材。教材要求不仅重视职业技能还注重职业能力培养,还纳入了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标准、最新的生产技术和规范,同时还借助了现代信息技术,在书中的关键知识点和技能点旁插入二维码资源来观看相应的动画、技能操作视频,并能在虚拟实训中接受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运行、调试和故障排除等技能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增加“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的学习兴趣。

四、结束语。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建设了理实一体化教室,以项目为载体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合理评价学习过程,开发了项目化校本教材,推行了网络化教学,真正实现了教学做的融合。

参考文献:

[1]苏翠云.浅谈高职《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07).

[3]伍王明.浅谈如何上好理实一体化课程[j].华人时刊,2015,(04).

[4]吴德明.基于工作过程的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改革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08).

对数字通信课程研究型教学探索论文

小学高年级学生从单纯模仿周围人们的行为习惯渐渐转化为自主思考的心理状况,逻辑抽象思维渐渐开始预备成型,是尤为重要的时期。德育课程作为有关于学生心理、道德、法治、人文等等有关的生活教育类学科,需要运用有趣的课堂知识为学生提前树立好正确的价值观。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枯燥,难以引起少年时期的学生的兴趣,因此无法顺利开展教育。而研究型教学是相对于传统教学的另一种方式,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师生之间的主体性关系,采用“小组工作”的方法达到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新性。如引入研究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和创新性,用更适合他们的方式来开展德育课程,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与健全人格,极大增加了课堂教学效率与性价比,也能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一、传统教育下的德育课程教育问题。

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应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方法。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年龄多在10~12岁,思维能力活跃,自主意识越来越强。很多学生就是由于缺乏正确引导变得叛逆、抗拒外界。学生、教师、外界之间的关系相互牵连,常常会由于处理不好而产生反效果。

(一)学生的被动学习方式。

当前,我国大部分小学德育课程教学均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在授课前备好课案和教学课程,在课堂内按部就班地灌输给学生,学生的思路与学习方式都要按教师所安排的方式进行。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最有效的方法,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自主心理还未成型,对知识的接触需要全程跟随、模仿教师;但对具有初步自主意识的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填鸭式的教学会让他们产生疑问,但无良好的倾诉途径,从而会引发抗拒、逆反心理。而且,也不利于小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评价方式的单一片面。

目前我国小学的课程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基本是测验考核,以在一定时间内填写试卷,并算出每个人的成绩为主,甚至还会有针对性的批评教育、记过等处分。学校多以每个人的评分为主,一切的排序都是按照学习成绩而定,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甚至在五、六年级阶段,学校为了升学率,将德育课取消或者改为数学、语文等主要考试科目。这不利于学生通过德育课程来获得全面的自我认知,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型德育课程的概述。

研究型教学模式以学生学识积累为基础,辅以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运用自身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研究问题、发现问题,再通过与同学、教师的讨论自行解决问题[1]。在研讨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积累了大量知识,培养了创新合作能力,也锻炼了思维方式。研究型教学着重培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主体性关系,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方法,结合实践进行知识探索,鼓励学生运用自身的探究心理和好奇心,在合作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研究型教学与德育课程的结合。

在德育课程中,教师更加注重辅导,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本身。教师提供不同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料,方便学生在各种环境下激发最大的自主学习性,主动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实践与理论,更为关注学生的个性与品格道德的培养。研究型德育全面关注学生的各项发展,包括学习成绩、个性发展、品德教育等,更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价值观的建立。

三、小学高年级如何开展研究型德育课程。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主导关系。

在研究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是平等的,不应该是教师单方面向学生传输知识,而是学生主动探寻知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小学五年级课本《语文(下册)》中的口语交际练习,教师可以不与常规教育一样布置一份作业就结束教学,而是让学生自己摸索信件的书写格式和方法,教师还可以提供不同的信件供学生参考学习,再引发学生对信件的兴趣,自发性地对信件书写展开练习[2]。

(二)利用“小组工作”的学习方式。

“小组工作”是通过小组组织者发起活动,通过小组成员不同的分工与互动,使小组成员能够参与到不同的语境与学习环境中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弹性很大的学习方式,在群体学习里有着突出的学习效果。在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中的“回顾拓展”章节里,课本提出了“阅读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这一概念,学生在攻克此问题时便可以成立“小组工作”的团队方式,由其中一人指定某篇课文,全部小组成员在不参考他人意见的情况下写出自己的看法;组织人收集好不同学生的阅读理解后,再交叉讨论、交换意见,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学会有效沟通和交流,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研究型德育课程中引入“小组工作”,打破了一般课堂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教育方式,为学生创设课堂上的实践环境,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评定方式全面丰富化。

在研究型德育课程中,问题的研究讨论都是由学生自己主导,答案也有各种不同的结果,因此,传统的成绩评定方式是无法确定学生的最终成绩。教师可以运用描述性评价方法(如图1所示),通过各种方式与平台,从各方面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动,进行多方参与彼此互评[3]。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学校共同参与到评定系统中来,实行双向评论,采取多元化的评分标准,这样的评价方法将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转换成主动探寻的求学者,不只是对学生的单向对比(成绩判定),而是完善整个教育体系的评分系统,做到不偏不倚、全面发展。

四、结语。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认知能力和自主性,这决定了他们需要多面化的教学。德育课程作为关系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课程之一,曾经在传统教学中未引起重视,导致学生身心没得到良好发展。如今结合实际教育环境和各种研究数据都已表明,研究型德育课程教学方式是更加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接受教育的方法。只有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方式才是合格且优质的。

参考文献:

[3]仁真古.浅谈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9):225.

对数字通信课程研究型教学探索论文

提升建筑物理学科建设,首先应创新教学思路,改变传统的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建筑类专业学科特点,顺应教学发展要求.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做好学科定位,建筑物理作为建筑类专业的基础公共课程,对于不同专业方向要求和侧重点都不尽相同,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对其进行细化,适应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科要求;其二,提升实践教学环节比重以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应用水平,充分发挥现代教学设施的优势,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齐头并进;其三,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毕竟学生是教学实施的对象,应充分尊重“生本”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建筑物理教学发展水平的提升.

3.2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建筑物理教学过程中做好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尝试当前非常流行的“项目式”教学,以具体的小项目代替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教师做好项目课题的设定,而具体的项目实施则由学生去完成,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反复的动手实践中发现理论学习漏洞,使得二者都能得到有效的提升,项目的评价过程本文建议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交叉评价来完成,一方面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总结评价能力.当然,教师可以在项目结束之后,进行普遍性的一个评价,真正将理论和实践融入到建筑物理教学实施过程中来.

3.3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学科质量。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有效应用也是提升建筑物理教学实施效果的重要思路,杜绝对多媒体等教学设施的单一化应用(幻灯片的播放),充分应用各种教学软件以及其他工程类软件(如autocad),在理论讲解时通过配套的软件模型演示,二维模型展示、3d模型展示,透视图展示等等,使得学生能够对知识点有深层次的把握,同时还可以通过一些flash软件将具体的建筑实施过程进行展示,使得学生能够非常直观的感受具体的建筑实施过程.当然,对于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应用,必然对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一些软件的运行对于计算机的运行环境也有一定的要求,这都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总之,建筑物理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应从教学创新、教学实践和现代化教学辅助设备的应用等诸多方面共同加强,多角度、多层次提升建筑物理教学质量,促进学科发展.

参考文献。

理实一体化教学在制图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分析论文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以社会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为培养依据,强调应用性,突出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理实一体化模式重在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该模式根据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教学实施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更要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一、仪器分析课程实施理实一体化的必要性。

笔者通过多年对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实施情况及教学效果的研究分析,发现学生对仪器分析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专业能力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有相当大的差距。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理解能力较弱,教学进度与学生掌握程度不能够同步,很难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二是传统教学手段单一,技能训练呈现机械化、模仿化的特点。教师习惯于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只作为辅助手段,甚至必要的实验实训课未能开设,此种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欠佳,效率不高。三是“双师型”教师偏少,理论教师偏多,不少教师只会教不会做,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四是考试方法单一,考试制度不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针对高职院校仪器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使教学更贴近生产实际和职业岗位的要求,凸显学生能力培养,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仪器分析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随着分析行业精密仪器的普遍使用和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越来越高,人才竞争也呈现出愈加激烈的态势。在高职院校学好仪器分析课程,掌握仪器分析操作技能,成为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学生提高自身社会竞争力的迫切需求。近年来,我校在仪器分析课程中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有助于学生对仪器分析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全面发展。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是当前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值得提倡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在其中起到主导作用,将新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引入“一体化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学生对象以及不同的学习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仪器分析课程涉及的知识有各种仪器的组成部件、类型、基本原理、相关分析流程、专门术语以及分析方法等。为了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我们学院建立了仪器分析一体化教室,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前,先组织学生参观具体的仪器实物,让学生大概了解仪器各个组成部件以及整个操作步骤、分析流程,对分析仪器有一个感性认识。

以“液相色谱法”这一教学单元为例。学生没有接触过液相色谱仪,对其构造及实验原理不了解,书本上的内容比较抽象,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通过对液相色谱仪的现场教学,教师介绍液相色谱仪的组成,如高压输液系统、六通阀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数据显示系统等,进而引发学生思考:各个仪器部件的作用是什么?样品分析的整个流程是怎么样的?如何通过液相色谱仪对样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就有了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教师接着就有针对性地介绍仪器各个部件的作用、实验原理、分析流程等。学生根据对液相色谱仪的感性认识,就可以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实物联系起来,便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应用多种教学手段,结合一些示意图、操作流程图、操作动画等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仪器分析课程教学中可以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探索“做中学”教学模式。教师直接在仿真实验室里讲解理论教学中比较抽象的光路、仪器构造、检测原理等,通过人机对话进行仿真实验操作,促使学生加深理解,熟练掌握各种仪器构成、测试原理、操作规程等,从而实现绿色实验“做中学”教学模式。

例如,在气相仿真实验中,计算机中进样器的进样、点火等形象、生动的动画,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仿真实验可以使学生对整个操作流程进行模拟操作,对操作步骤、实验原理、数据处理等进行仿真实训,可以为后面的实际操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经过了仪器实物参观、课堂知识讲授、仿真演示实验后,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和实验原理,也了解了仪器操作的整个过程。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把理论知识放到实际操作中加以验证,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对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

四、结合实际引入设计性实验。

现行的仪器分析实验课程大多是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仪器,初步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巩固对分析方法原理的理解。但是,对于验证性实验,学生做的只是分析方法最后的验证。而对一个分析方法的掌握,最根本的应该是掌握分析方法的建立,即分析方法的设计部分,它是一个分析实验的核心。因此我们在仪器分析教学改革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和实际生产的运用,引入设计性实验,给学生一个分析目标,由学生自己查阅参考文献,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学校向学生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准备,自行完成设计实验。通过“设计性实验”的开设,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及动手实验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由知识学习向科学研究的初步转变,学生通过设计实验的训练,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学生普遍觉得受益匪浅。

总之,在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中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训操作技能分离的教学模式。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引导学生“学和做”上,注重现场教学、讲练结合,运用案例分析教学模式,引进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索培养学生“学中做”、“做中学”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和掌握实际的实训操作技能。

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动作康复训练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论文

人工智能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它的迅速发展也为科学技术各学科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途径和新的发展手段,现已成为一个受到广泛重视并有着广阔应用潜能的前沿学科.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关注学科发展动态,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加强双语教学;针对人工智能课程内容抽象、算法复杂的特点,加强案例教学,注重实验环节,并且不拘泥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考核方法,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动手能力.

作者:张廷杨国胜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81刊名:计算机教育英文刊名:computereducation年,卷(期):“”(11)分类号:g642关键词:人工智能案例教学学科分支双语教学

理实一体化教学在制图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分析论文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不仅汽车产量急剧增加,汽车档次也有很大提高。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和汽车领域不断涌现的先进技术,对汽车专业技能人才的数量和素质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汽车维修专业是融汽车、机械、电子、液压及计算机等多门学科为一体的专业,理论性强,专业知识深。在实践较少的情况下,学生对抽象的理论总是一知半解,找不到合适的学习方法,付出了很多努力却成绩平平,不少学生对汽车专业逐渐失去了信心。基于这种情况,进行理实一体化汽车维修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它能改变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面向学生,以技能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能够把学生培养成受企业青睐的出色的高技能应用型复合人才。

“理实一体化”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简称,是一种理论知识讲解和实践技能训练并行的教学模式,在知识讲解的过程中融入技能训练,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一)重视教学组织与教学管理。

理实一体化要求在汽车维修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讲解和实践技能训练两者并行,在技能训练中理解理论知识,在理论知识讲解中训练技能。如在学习发动机的曲柄连杆机构时,整个模块教学安排在汽车实训室进行,教学思路是理论讲解、动手实践、实践中针对各部件分析讲解、总结提高。学生先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规范操作,完成对曲柄连杆机构的拆卸,熟悉曲柄连杆机构的各部件;教师再针对各实物部件具体讲解其结构及工作原理。这样,教师就能在学生操作时及时发现他们在理论知识方面的缺陷,纠正学生组装操作中的不规范行为,及时解答学生组装时遇到的实际问题。

开展理实一体化汽车维修教学时,学生有相对的自由,他们可以只是观看或协助正在操作的学生。如果教师不能有效管理,一些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就会扰乱课堂秩序,影响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过程管理,对教学的最终效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在变速器拆装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掌握拆装的顺序和注意事项;对于提前完成变速器拆装任务的学生,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拆装其他形式的变速器,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教师应秉着不放弃培养任何一个学生的态度,尽量不让个别学生的不好表现影响课堂教学。

(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理实一体化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果学生想干就干,不干也无所谓,教师不督促,这样,一学期下来,有的学生就会一无所获。通常情况下,经过几次课的操作训练,学生应能学到很多东西,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实际操作。如果教师不讲究课堂教学质量,不讲效率,允许学生操作时边练边讲话,边练边玩,装错了只需重新返工,学生就没有紧迫感,也会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教师应改变这种状态,可安排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比赛,自己在一旁给学生计时打分,并挑选几个好学生协助教师当裁判,表扬干得好的学生,鼓励干得差一些的学生,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满足学生的好胜心,使干得好的学生信心百倍,更想露一手,干得不好的学生也不甘落后,想努力赶上。

(三)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以往单调、枯燥的理论教学方法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疲劳。许多实践知识在教材中是没有的,理论介绍和实际操作有很大的差距。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教师的讲授必须结合实践。例如,汽车维修中怠速不良是一个典型且常见的故障,其检修的教学难度较大,学生不易理解。如果先介绍实践中怠速不良的处理过程,分析哪些故障原因是最常见的,再用理论知识来解释实践操作过程,就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故障发生的原因和排除办法,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需要实践,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只有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才能将被动的学习逐渐转变为自觉的学习,才能使自身得到知识和智能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如维修曲轴是汽车维修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教材只是介绍了如何进行磨修,却没有提到在磨修曲轴后还需对曲轴进行打磨处理,而这一环节却是必不可少的,许多汽修企业都因为忽视了这一环节而造成大的事故。当与学生谈到这些事情时,学生表现得异常认真,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课堂上。由此看来,如果能把理论内容延伸到实践中,是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

三、总结。

理实一体化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丰富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与“会学”,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汽车维修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理实一体化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数量多、设备配置不能完全满足相关专业的教学要求、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都有待于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克服、不断完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浅谈机械专业中职本科课程教学衔接的实践与探索论文

声乐课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课程,在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如何对教学进行科学设计,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唤醒并开发学生的歌唱潜力,在学生心中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和幼儿教学的歌唱技能,是中职声乐教师在教学中思考与探索、实践与总结的重要课题。

一、声乐教学的现状和成因分析。

近年來,笔者一直辅导参加省、市级技能大赛的学生,且长期担任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市级大赛评委。学生现场参赛状况显示: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的参赛选手都不能够做到“自然地、舒服地、完整地”歌唱。某些老师、学生受“学院派”的影响(可以在技能大赛中得高分),盲目地进行美声唱法训练,捏着嗓子、鼓着肚子,把一个个无法驾驭的作品唱得面目全非,“惨不忍睹”;某些老师、学生置声乐教育的根本规律不顾,提倡或者坚持“原生态”、“野蛮唱歌”而无视学生基础音乐素养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由于方向性问题,某些学生就业后无法很好地适应工作;由于基本乐理知识的匮乏和视唱、音准能力的欠缺,再加上学习能力缺乏,教学技能提高通道被堵死。某些参加升学的学生进入大学后,专业课学习由于中职阶段各种“怪相”误导,无法和大学学习很好地衔接,“走了弯路”,甚至无法完成学业。

通过调研发现中职阶段某些无序的、过度拔高的或者轻视基础的教学现象,导致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乃至低下,表面上锣鼓喧天,很热闹,实则学生声乐演唱能力、视唱能力等都差强人意。

二、以未来的需要对教学进行前瞻性的规划和设计。

(一)未来幼儿园教师教学能力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社会对教师的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概括来说,大致有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要熟悉教材。要准确熟练演唱或弹唱教材内容;其次教师要有分析教材(重、难点如:歌词、旋律、节奏)的能力。教师要研究如何理解教材、优化教材、提炼教材重难点并完成适合学情的`、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再次,教师要努力挖掘儿童歌曲中的最大价值。课堂中采取多样、灵便的方法,如改变节奏或节拍,改变速度和音响,累加课外资料,扩大知识范围等,努力提高教学效率;最后,选好唱歌方法。如用填空式、衬腔式唱法(唱出相声词)还是累加打击乐等,都要根据歌曲特点和学生资质。未来社会对幼儿园教师教学能力要求提高了,同时对中职从事声乐教学的教师敲响了警钟:中职阶段声乐教学的标准必须落到学生音乐素养基础的培养上。提高中职生听音视唱的能力,培养中职学生理解熟悉教材、设计教学、具备基本的乐感认知和基本技能,是中职声乐课教师必须研究、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规划设计。

1.合理规划课程设计。

听音、视唱技能课程属于基础能力培养课程,要花大力气长时间进行训练。某些学校开设专门的视唱练耳课程,只有学生形成了较强的视唱能力,建立了良好的音准感觉,才能较好地演唱作品。作品演唱训练课程分为基础声乐课程和合唱课程,这类课程在所有声乐训练课中应该占到绝对多数的课时;声乐、儿歌创作课程是学生能力提高的部分,也是未来工作过程中必需的部分,但中职阶段教学应以培养创造性思维为主,占用的教学时间不宜过多。

2.优化教学设计。

让教学设计在具体教学中体现教学思想,成为具体声乐教学中的导向。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具备相应的教学素养,还要指导学生锻炼相应的能力。常用教学模式是作品任务驱动教学,以小班化或一对一教学流程实现。中职学前教育普遍呈大班额,甚至超大班额,教学只能通过任务驱动模式、集体教学小组或个人检测性教学流程实现教学。很明显,由于学生个体所受的独立教学时间不足,学生个人演唱中的细节问题较多,表现力明显不足。

3.提高学生的声乐艺术素养。

引入其他艺术种类,运用有效的方式感知体会,丰富声乐艺术的感知体会,使学生形成饱满的认知;运用听赏、跟唱等有效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感受,形成正确、良好的心理反应,实施有效的审美教育。

三、声乐技术训练。

(一)音乐教学语言的运用。

1.语言的准确性。

一名声乐教师只有对复杂的声乐理论理解透彻,才能讲给学生听,如气息沉、吸气深、吐气匀、下巴松、笑肌提、咽腔立、气息通等。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扩大知识面,丰富教学语言。

2.语言的形象性。

教师可以运用启发式感觉教学,利用平时生活中的感觉及常见现象。例如:对于初学者来说,让其体会咳嗽时肚子、小腹的感觉和抬钢琴向下使劲的感觉,使学生理解这一刻气息所在的位置与支持点;学生歌唱时声音不连贯,可以让学生把声音想象成散落的珍珠穿成一条线,这样声音就会柔软、圆润。这样教学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从而取得很好的课堂效果。

3.语言的科学性。

歌唱是一项内部肌体的运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真正实践、倾听声音效果才可判断。因此,只有提示是不够的,还需要比较抽象的语言,如把气吹到小腹、把声音竖起来等。教师只有运用科学的语言,才能指导学生的歌唱实践,借以完成演唱。

4.肢体语言的示范引导性。

唱歌过程是各个器官和肌肉群相对紧张和放松有机统一的运动,教师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应用肢体语言并引导学生体会运用肢体语言,如唱歌过程中活动肩颈、手臂等,缓解紧张心理,达到放松的效果。

(二)声乐作品的完成。

在讲解声乐作品时,教师应该对作品了如指掌,才能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启发学生表达声乐作品的艺术。

1.准确生动地阐释声乐作品的“情感、情绪”。

认真学习理解歌词,熟练记忆,感受词的意境和韵律,把握张口和闭口时的字音字韵,体验歌词的轻重缓急,在声乐作品中处理的强与弱就能很明白地感知到了;认真揣摩旋律,做到旋律舒张、进行自如。极佳地处理好换气、声音的位置状态等,非常清晰地处理好一些特别需要处理的地方,如表达“深情的”、“悲伤的”情绪时要“拽得住”,表达“热情的”、“激动的”情绪时要“抢得好”。全身心投入作品描绘的意境当中,准确生动地体现作品的思想情感。

2.因材施教,让学生轻松地歌唱。

根据不同的学生,分析其不同的音域、音色、气息动力特点等要素选择合适的作品教学,让学生自如地运用正确方法轻松歌唱。

3.系统训练,完整表达声乐作品。

教师的分辨能力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演唱水平。就声音训练来讲,正确的歌唱方法是整体歌唱,这就要求声乐教师的思想方法是辨证的,听觉是平衡的,看问题是客观的,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全面的,比如在声音训练中,当强调声的高位置时,同时要强调气息的低控制,否则就会产生气浅、喉紧,发出的声音效果尖、擠、卡、虚的现象;在提示气息下沉有深度时,同时要保持高的歌唱位置,反之就会破坏歌唱状态的平衡性和完整性。在训练中让学生把喉咙打开时,提示学生把声音唱得集中;提示靠后唱时,要特别注意声音的垂直性;提示笑肌上提时注意下腭向下松的感觉,闭口音开着唱,开口音关着唱,科学的训练方法贯穿在辩证统一的规律之中,学生只有融会贯通,才能较好地表达出作品蕴含的情感。

(三)注重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针对中职学生的教学更突出强调的是实用性。在幼师专业声乐教学过程中,要求声乐教师不仅仅要在40分钟声乐课堂内帮助学生提高演唱技能,还要让学生具备教会幼儿音乐知识与演唱表演的能力,这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深化过程。

1.示范引领,体会声乐演唱的基本表现。

在课堂上,老师精彩、准确的演唱,严谨的教学过程都给予学生示范引导,教师是学生眼里看到的“歌唱家”,学生听唱模仿都有了具体的对象,近距离感受作品的控制、表达的声音、气息的特点。

2.落实教学法教学,形成实践能力。

“试讲法”“模拟幼儿园”“模拟幼儿园微课堂”等,拿一首儿歌给学生,模拟幼儿园教唱,锻炼学生分析、视唱、节奏、表演等各方面能力,落实教学法学习,促进实践能力的形成。

3.提供活动平台,提升实践能力。

通过课堂内创设情境、班级、年级音乐会、文艺会演、专项活动等方式打造活动平台,给学生创造尽量多的登台演唱的机会,培养声乐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声乐表演水平。

总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应该使学生努力理解、掌握科学的气息、发声、控制、表达的理论,形成完备的声乐演唱技能,助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的培养,较好地完成音乐艺术文化传承、发展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陶黎明.声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程郁华,吴刚,汪继红.大合唱[m].佛山:南海出版公司,2010.

[3]谢莉莉.音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美]杰罗姆·汉涅斯,著.黄伯春,译.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基于Moodle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实践路径探索论文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广告设计专业仍旧沿袭系统化的学科教育,重视理论基础知识,忽视实践活动,导致了大部分学生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国家倡导教育教学改革,要求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各大院校也纷纷响应国家的号召,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如建立校企合作基地、组建订单班等,促进产教结合,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为高职教育提供更强大的生命力。

一、co-op模式的概念。

co-op模式通常指带薪实习,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中由学校安排到相关企业工作,学生不仅能够获得实际的工作经验和相应的课程学分,还能够得到一定的工资。co-op模式一般通过课程的形式呈现。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在借鉴国外优秀的co-op模式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因其特殊性,co-op模式在毕业前一年开设,此时学生已经学习完所有的理论知识,有一定的技能,但是对实际工作还没有概念,co-op课程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职场角色,尽早适应工作,为以后的职业发展提供方向,一定的收入也可以作为实习期间的生活费,不至于生活拮据,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实习当中。

二、广告设计专业co-op模式的作用。

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具备基础的广告设计相关理论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和素质,符合社会的需求。因此,广告设计专业的课程设计应当以满足广告行业的需求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目标,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co-op模式需要学校与企业建立一定的合作关系,对接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co-op模式是校外实习基地的延伸,是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的订单式培养,企业将需求的人才呈报给学校,参与学校制定人员培养方案,设置相应的实习课程,在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方面合作,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并帮助学生成功就业。co-op模式是校企合作的形式之一,有效弥补了高职院校重理论、轻技能的不足,引导教学内容紧跟企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适用型和有效性,进一步推进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突破理论教学的弊端,提升综合能力以胜任企业需求,促进产教学合作的发展。co-op模式是从人才需求出发,将市场需求和学校培养相结合,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适应时代需求,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我国高职教育发展。

(一)改革课程设置。

传统的.广告设计专业课程设计学科之间独立性强,缺乏有效的衔接,学生在各科学习中仅能够掌握本学科的内容,无法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导致学生知识零散,没有形成知识体系。co-op模式以学生就业为出发点,以学生就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教学目标,通过实际的工作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提升动手能力,促进合作意识的形成等,从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等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对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

(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co-op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学生在实习中接受的基础技能训练是未来工作的基础。co-op模式为学生呈现了真实的企业运转环境,令学生可以学习到生产实践问题的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co-op模式能够让学生在校阶段提前接触到实际工作,让学生尽早地进行职业规划,学习相应的工作技能,提前了解社会工作,为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三)培养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师建设的重要力量。高校教师通常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缺少实际的生产和管理经验,co-op模式可以让教师参与到一线生产当中,提高实践能力,以更好地教育学生。co-op模式能够让高职院校的教师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并不断整合理论与实践,促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四)加深校企合作。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推进,学校与企业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深入了解企业运作的机会。co-op模式由学校将学生送至企业,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深入到企业各部门当中。学生可以尽早地接触实际项目,学校能够紧跟企业的需求,随时调整基础课程设置,同时带动学校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加强企业与学校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就业。

co-op课程是学生认识企业和了解社会的第一步,是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重要机会,学生通过co-op课程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快速适应企业要求,从一个学生转变为一个职场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的co-op模式在探索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发挥课程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就业。

(一)分组管理,一对一指导。

co-op课程通常安排在最后一学年第五学期,经过两年四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完成基础专业课程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础,进入企业后能够快速上手。在企业实习中,可以采取分组教学法,由专业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统一管理和指导,向学生介绍企业的基本情况后,将学生分配到企业不同的部门,由企业各部门负责人管理,并由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教学指导。一对一教学指导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可以提高实习效率,同时也能够增进学生与企业指导教师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学生实习实行定期轮换,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不同的部门实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企业的运作流程,有针对性地学习,充分使用教学资源。企业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可以将实际案例作为教学案例,让学生接触到实际的广告设计项目,了解真实的客户需求和企业各部分分工情况,更加直观地感受企业的生产运营。

(二)学生撰写实习日记与报告。

co-op课程要求学生撰写实习日记与报告。实习日记是将每日工作情况和心得体会记录下来,是对当天实习工作的回顾与总结,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有助于学生的提高。实习日记可以作为实习报告的积累,学生可以将在实习过程中运用到的知识理论、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写在实习报告中,对实习全过程进行总结与分析,撰写心得体会。教师可以将实习日记与实习报告当作实习结束后的考评,从多方面考核学生的知识运用和能力培养的过程和结果。

(三)校企指导教师共同考核学生学生完成。

co-op课程后,将由学校指导老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考核考生,批阅实习报告和总结,考核实习表现与实习成果,从实习过程和结果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并提出意见和建议,让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学以致用,快速成长,适应社会生活。co-op课程的评价标准,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应当结合教学需要和市场需求,从学生参与实习的过程和结果共同进行评价,而不是以结果作为唯一的评价依据。在实习过程中,企业指导教师可以从行业标准、设计和实施标准等方面对学生实习成果进行专业性的评价,并对学生实习过程中的态度、积极性、团队协作进行评价,学校指导教师从学生知识运用、动手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与劣势,结束课程后,能够有针对性地提高。

(四)校企共同制定相关教材。

对于co-op课程教材,应当由学校与企业共同编写教材,适应实习课程需求,有效指导课程开展。在教材设置过程中,由学校专业课教师、行业专家、企业指导教师共同组成教材编写小组,结合企业实际案例,融入最新的知识和理论,并建立案例库,收集视频、作品集等丰富教材内容,并且设置启发性问题,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参与到实习当中,并在实习结束后,真正有所收获。学校也应当开展教学资源库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将co-op课程中的各种讲义、实习指导、实际案例、学生作品等制作成相应的教学资源库,丰富低年级学生的教学内容,开拓眼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当前高职教育为适应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积极开展教育改革。co-op模式能够有效将企业与学校的资源融合,促进产教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为学生的职场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课堂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轨,不少学生“毕业即失业”,这是当前高职教育应当反思的地方。co-op模式作为产教结合的教学方式之一,加强企业的参与性,让企业参与到学校的教学当中,以合适的方式,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让学生能够从校企合作中获益,达到高职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梅.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探析[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12):260.

2.王乐.广告设计专业工作室模式初探[j].华章,2011(34).

3.王晓红、周晓黎.广告设计专业美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8(6):33.

6.李重锦.对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发展思考[j].商,2015(51):249.

理实一体化教学在制图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分析论文

课程的特点。

plc课程是广州港技工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必修的课程。目前我校的plc课程主要以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的教学为主:第一章学习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知识;第二章掌握基本指令及编程;第三章学会用步进顺序控制指令编程。虽说此门课程内容较少,但却具有多变性、综合性、典型性、实践性和实用性五大教学特点。教学中,既有一般又有特殊,既有新授又有复习,既有理论又有实操,既有工作原理又有编程方法,既有典型单元程序又有复杂实用案例。例如用基本指令设计三相笼型异步电动机综合控制程序,又或者用步进指令设计大小球分检机的控制程序等。这些内容都是课程的难点。课程的这些特点,既成了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成了教师教学的难点。因此,要想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不能满足。

2.学生的特点。

任教班级是机电高级班,学习纪律相对较好,学习积极性也较高,但由于学校规模的扩大发展,对于学生的学习或其他能力在入学时并没有进行认真的.审核,这就导致学生生源素质不高。且大部分学生理论知识不扎实,实操能力不强,分析和知识的运用能力也较弱,有些学生还缺乏学习目标、学习兴趣等,这些差异使plc教学难上加难。

在plc课程和学生双重问题的冲击下,技校教师的教学难度大大增加了。作为技校教师,如何化解这些问题,激发学生对plc课程的学习兴趣,并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教学的主要任务。

1.教师实现一体化,做好知识铺垫工作。

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喜欢把plc的教学分成两大块:理论教学和工厂实习,这样,势必让学生产生错觉:理论教学只讲少练或只讲不练,缺乏实操支持;而工厂实习只练少讲或只练不讲,缺少理论解释。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要先实现教师一体化。何谓“教师一体化”,即专业理论课教师与实习指导课教师构成一体。专业理论教师在扎实自身的理论知识功底的同时,经常到工厂实践,为理论课堂的教学寻找更准确的依据;而实习指导课教师,也应经常到理论教师处取经,认真地去弄清、熟悉专业的理论知识,为实习课的讲解提供更科学的语言。只有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才能提升驾驭课堂的能力。

2.采用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确保学生学习地位。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是指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要求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较好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问题,减少理论课之间及其实习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3.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融入“一体化教学”模式。

根据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学生对象以及不同的学习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在《plc》课程定时器的教学中经常引出生活实例,可以先让学生举例:定时器你知道它在哪里出现过吗?大部分学生都有生活经验,纷纷踊跃举手发言。此时,教师顺势引出定时器的作用、定时规则等知识。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地提高。而在计数器的时钟程序设计的学习中,由于平时生活少接触,采用举例分析显然不够适合,这时,我们可以采用对比的教学方法。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分别叫a组、b组。

(2)提出问题和要求:设计24h时钟程序。要求a组只用定时器设计,b组用计数器设计。

(3)结果展示对比。

(4)评价并总结两组设计结果:a组设计思路较简单,但过程繁多,不利于调试;b组设计思路较复杂,但过程简单。

要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采用双边互动式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地通过创设情境、巧设疑问、共同讨论、动手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以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与为主,教师适时引导为辅,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报警灯程序设计时,教师可以按照这样的步骤去引导学生进行。

参考文献:。

[1]邓朝阳.互动式教学在可编程控制器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6,(2).

[2]李兴莲.专业课教学改革呼唤一体化教学[j].2007,(06).

[3]郭宝杰.一体化教学的特点[g].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5,26(35).

理实一体化教学在制图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分析论文

近年来,高职教育中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改革成为每个院校、每个高职专业教师工作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如何培养服务生产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模式改革时迫切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教研室多次通过到福建省石化行业、食品、药品行业进行调研,与企业专家、工程师和化验室主任的近距离接触、探讨,从岗位能力需求为出发点,进行课程的设置、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文章从实际情况出发,以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核心课程——《分析化学》为实例,探讨如何在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分析化学》课程在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课程中,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生产建设中,资源的探测、原料的配比、工艺流程的控制、化肥和农药的生产、工农业产品和进出口商品的质量检验、“三废”的治理,都将分析化学视为“眼睛”,分析检验不仅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分析检验还能在生产过程中发现异常,能优化原料的配比,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生产成本。同时该门课程在专业课程中占有重中之重的地位,在专业学习领域中,《分析化学》课程开设在第二学期,有多门后续课程如《环境监测》、《油品分析》、《药物检验技术》和《食品检验技术》等课程在进行检测分析过程中,都用到了《分析化学》的知识和技能。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将在这门课程中学会检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和基本规范,同时能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是学生获得中级化学检验工职业资格证书的基础。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纯理论的学习中普遍存在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效率低、学习成绩差的现象。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学习《分析化学》理论知识且学习效果很差,虽积极学习实践课程却在遇到问题时不擅长思考解决。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对《分析化学》课程进行优化设计与安排,使学生扎实地、轻松愉快地掌握好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责无旁贷。所以,在《分析化学》课程中开展“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能改变学生被动、消极、封闭的学习状态,有助于学生对《分析化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一、课程改革的依据。

《分析化学》课程改革的依据主要通过三个方面,企业能力调研、参考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国家工业分析检验职业技能竞赛的要求。

到企业开展《分析化学》专业能力调研,与福建省石化集团的多位高级工程师近距离接触,共同探讨课程内容的设置如何与岗位相衔接,同时他们也在教学模式上提出相关建议。提到学生毕业后所从事岗位的能力要求,更多的是基本实验操作规范和技能,而这些规范和技能主要通过学习《分析化学》来打下基础。《分析化学》课程设置的主要内容是四大滴定、重量法和分光光度法,这些作为经典的分析方法,由于成本低、方法简便在多数企业的日常分析中占主流地位。因此,教学设计应以这些内容作为载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重构。

另外,课程实现了课证通融,将课程的学习内容、实践的规范要求与化学检验工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相结合,将化学检验工的考评细则和职业能力要求融入到每个实践项目的评价中,以检验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是否符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同时,将国家工业分析检验职业技能竞赛的要求及规范也融入课程的学习与实践中,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竞争意识和临场应变能力,使学生懂得职业技能在今后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激发了广大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实践技能的积极性和实验能力的创新性,将职业技能竞赛的要求融入教学也对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课程改革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工厂认知学习。

学生在学习《分析化学》之前,对检验的流程、分析的对象、分析操作的规范要求以及常见仪器的认识都比较抽象。因此组织学生到校企合作的企业化验室中进行认知学习,有助于学生对分析检验建立感官认识。学生从观察样品、记录报告到认识使用中的仪器设备,包括玻璃仪器,如容量瓶、移液管、碘量瓶、滴定管等,还有分析天平、分光光度计等常见仪器设备,到分析数据的处理,以及测定结果的意义,进而了解整个完整的分析检验流程,教师引导他们通过分析得到结果,以促进他们积极思考,了解分析结果对于生产的意义,同时也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分析工作者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感受到分析检验环境的整洁、有序,从而能够一开始就把这种良好的职业习惯当做必要的职业素养来严格要求自己。

三、操作视频学习。

工厂认知学习后,教师组织学生到学校多媒体教室,将整个学期所用到的仪器设备整理成图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将典型的操作,如分析天平的使用、移液管的使用、容量瓶的使用、滴定管的使用、分光光度计的使用,采用视频的.方式播放给学生观看。通过这种方式,有条理且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析检验操作的感官认识,同时侧重让学生了解仪器操作规范的要求。在定量分析的操作中,由于对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在操作的姿势,包括双手的协调、站姿、视线等方面提出较高的要求。而视频的观看,正好能让学生不会在一开始就将错误的姿势当做习惯动作,而是自然而然地接受正确的操作规范。另外,视频的选取是国家职业技能竞赛推荐的、在石油化工行业中得到公认的操作视频。

四、理论知识讲授。

分析化学的实践部分是教研室自编了实验教材,理论部分参考了高职高专出版社编写的分析化学教材,教学内容是在企业产品分析检验工作过程的基础上,根据一个合格化学检验工所需的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选择若干个典型实践任务的理论知识,编制课程教学标准、课程授课计划和学习指导书,发给学生。采用情景教学的模式,让学生通过感知、讨论、作业实践、思考和总结的方式,教师通过引入、讲解、过程指导和评价等方式,共同实现完成任务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工作任务的前几个内容之间存在由浅入深的递进关系,如分析天平的使用操作、滴定管体积校正、氢氧化钠的标定和食醋总酸度的测定之间是递进关系,而沉淀滴定、氧化还原滴定和配位滴定则是平行的关系。高职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上是有所欠缺的,因此理论的讲授必须紧密地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每个典型工作任务所包含的知识将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图片、流程图、动画等方式生动、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学生带着实践的任务来进行理论学习更有助于他们积极思考和主动参与。理论讲授和学生实践是穿插进行的,学生完成实践任务后,教师将对本次的实践任务完成的情况结合理论知识进行评价、分析和总结,加深学生对技能和知识的巩固。

五、实践课堂的设计。

实践课堂作为整个课程的核心部分,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学生在开始新的项目之前,先布置实践任务,在预习和完成方案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探究,进行相应的仪器、药品的准备,此时已形成实验过程的思路,结合理论课堂讲授的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讨论。实验过程中,学生独立完成任务,教师指导,在这个过程中,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注重过程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

教师对实验项目的选取以及实验的演示、操作规范的讲解、学生实训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方式、实验的考核和评价等环节上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实验项目的选取与理论的讲授相结合并同步进行,以若干典型工作任务为案例,紧扣相关的能力要求和知识要求,循序渐进开展实验项目。实验项目一般以4节课为一个单元,教师导入并让学生明确本次课的目的及任务,然后开始对部分实验环节进行演示操作,让学生了解技能训练要熟练到什么程度,操作规范的细节要如何注意。当学生明确了实验的任务,也了解了相关的操作要点后,便开始独立进行实验操作,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耐心细致地逐一指导、纠正学生的操作,促使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养成,培养规范的操作技能。学生完成实验操作后,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教师对每个学生依次进行评价。实验的考核与评价采取过程性考核方式,期末不进行闭卷考试或操作考试,最终的总评成绩为每个实验任务成绩的平均分,而每个实验任务的评分主要从操作的规范程度、实验态度、实验习惯和实验结果(精密度和准确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过程性的评价对学生有较好的促进和激励作用,学生非常看重教师评定的每一次成绩,因而能够认真积极地对待每个实验项目,一个学期课程结束后学生能真正学到知识,掌握有用的技能。

六、定量分析综合实训。

在实践课程完成后,安排一周的集中性实践,完成综合性实验并强化和巩固学生在分析天平、滴定操作、溶液配制和分光光度计使用等方面操作技能,对实际产品进行分析检验,对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提出更高的要求。每个项目按照中级化学检验工的考评细则进行评分。在这个阶段中,学生从准备仪器、配制试剂到分析测定、数据结果分析与处理都能自行完成。最终提交实验报告,作为考评的依据。

浅谈机械专业中职本科课程教学衔接的实践与探索论文

摘要:培养适应当今社会的机械加工人才,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质量,更加适合现在的机械加工行业。文章从中职旧教学模式的缺点、中职机械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措施两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中职;机械加工;改革;人才培养。

中职学校在为社会输送一些专业技术性人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机械加工方面,中职学校的作用尤为突出,由于有的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中会感到吃力。在对技术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更专业更全面的人才才会被用人单位所录用,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全面的改革,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

(1)师资力量较弱。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人才要求方面也呈现出一些市场化的特征,中职学校不像以前一样可以包分配了,人才市场的竞争日渐激烈。中职学生作为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受其影响颇大。在本科生众多的今天,中职学生要想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必须下一番功夫,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实操技术方面中职学生要比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大学生强得多。随着机械加工方面对人才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方面要求越来越高,中职学生必须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加扎实,同时掌握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新技术。这些要求的前提是,学校的师资必须先达到要求。目前,我国大多数中职学校的师资力量较弱,还达不到培养高新技术人才的要求,大多数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的大学生,他们虽然有着较高的学历和扎实的理论知识,但实操能力却普遍偏低。

(2)课程设置不合理。

分析我国大部分中职学校机械加工专业的课表,可以发现,在实操专业课程上学校不够重视,而且课程都是一些老的效率低的旧技术,在高新技术方面几乎是空白,大部分学校都不敢有新的.尝试。有的学校对学生的课程都早已安排好,学生完全没有自主选择性,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十分单一,对培养出好的专业性人才造成了障碍。由于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的限制,技术全面的人才很难被培养出来。这就是当今许多中职学生毕业后无法找到适应工作的原因。这样的教学现状,使学生既没有专业的技术,也没有全面性的技能,更谈不上工作经验。因此,很难适应现在的机械加工行业。

(3)专业性强的教师紧缺。

教师作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桥梁,理应有过硬的素质,尤其在机械加工方面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因为机械加工本身就是一个专业性和技术含量都较高的行业。对学生的高要求也就等于是对教师的高要求。目前,我国大部分中职学校的教师都是新毕业的大学生,虽然他们有着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在实际操作方面的技能不足。中职课程需要注重实际应用的教学,而学生学到的大部分都是理论方面的知识,很难应对机械行业对从业人员技术和专业方面的要求。中职机械专业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包含机械、通信、电子、计算机、仪表等课程。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更多的是机电一体化,即机械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这就要求中职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

(1)教学应结合实际。

因为中职学生的特殊性,他们学习的重点在实际应用方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实际,进行有计划的教学,以此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只有需求才会产生大量的工作岗位,这也就是中职学校存在的意义,培养更多实操方面的出色技术人才是中职学校的首要任务。

(2)提升教师的专业性。

从各种渠道引进专业的年轻教师,专业意味着教师在机械专业方面有着一定的基础,年轻教师对新技术的接受与学习可以使整个学校的技术都发生革新。另外,中职机械教师之间应该经常组织交流互动,无论是教学方面还是专业知识方面,都要进行交流。这样,可以让知识互补,共同提高中职教师的专业素质。

(3)采用互联网与实际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与普及,中职学校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采用互联网和实操结合的教学方式。互联网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种技术含量较高的操作,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使得学生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机械加工的每一部分结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果遇到一些精密昂贵的机械,也可以利用计算机引导学生对其理解和使用,这就极大地节约了教学的成本,在一定意义上保证了学生在大型机械实操过程中的安全。

(4)校企之间密切合作。

在中职学校不断发展的今天,各级各类中职学校必须团结起来,为培养出更多适应当今社会的技术型人才而努力。校企之间的密切合作,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避免走弯路。校企合作也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培养出适应当今机械加工行业的人才。

三、结束语。

总之,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社会需要更多的技术人才,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培养更多适应性强的专业性人才是中职学校的首要任务。中职学校教学模式的转变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只有在合适的教学模式下,中职学校的教学效率和作用才会体现出来,才能更好地为我国机械加工行业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毛曙.中职机械加工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初探[j].职教通讯,(15).

[2]徐俊.校企合作机制下一体化教学实践与思考[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06).

[3]忽建蕊.实施一体化教学对教师和学生提出的新要求[j].中国培训,(03).

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动作康复训练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论文

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来说,跟研究型本科高校的学生存在着不同之处。应用型本科高校强调是理论与实践并重,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理论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实践,要求学生毕业时与企业零距离就业,实现无缝对接。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对一些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理解不深,并且很难记忆,最终课后学生不明确课堂的目标及任务,久而久之,对该课程失去信心和兴趣而彻底放弃学习;如果课程安排得系统性不强,会导致学生不明白该课程在整个培养方案中的意义,也无法理解单片机与嵌入式等课程之间的联系;在实验环节中,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导致基础良好的学生感觉无挑战性,而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却感觉吃力。对于这部分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理论的理解能力、自学能力和钻研能力可能相对较差,但是他们充满着活力,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动手操作。因此,结合应用型本科学生的特点,在学习单片机这门课时必须通过一些喜闻乐见的实例从课程设置、实验内容、课堂教学及实验实训等方面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课程的改革。

为提高单片机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单片机在教学上存在的众多不足,也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那么对于这门课程在教学上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于课程的设置,一定要有系统性。由于该课程涉及到c语言,为了在学习单片机时可以将软件和硬件更好的结合起来,应将一些基础的课程作为先修课程,否则在学习中会感觉力不从心,找不到本节课所学的重点知识。因此,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一定合理安排课程的设置。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求增强实践环节和个性化培养,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因此,应该把具有紧密联系的课程进行整合,从而解决课程内容重复的问题,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实践动手能力。

2)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或者向学生演示精心准备的实验,引出本节课堂上所要讲项目的要求及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分组讨论,了解学生的思路及任务的分析,同时也体现了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如果思考问题的方向正确,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加以研究或拓展以小组的形式独立完成实验;如果在分析问题时出现偏差,及时对任务中涉及到的重难点进行分析,使学生对问题有准确的认识和理解。

3)对于一些理论性强的知识,做到坚持理论够用为度的原则,教学过程中应该强化项目任务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渗透。对于单片机这门课程来说,传授相关理论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硬件和软件相互结合的思维。对于利用单片机实现对外围电路控制,程序部分由c51编写,不必具体考虑存储器的结构,尤其是片内数据存储器、特殊功能寄存器是否正确合理使用等,因此对于单片机内部结构的了解不必花费太多的时间。在动手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尝试,自然而然一步步就掌握了单片机的内部结构。

4)由于学生充满了很强的好奇心,又特别喜欢动手操作,同时这门课要想学好,必须动手实践,没有实践就不能真正学好单片机。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理论和动手实践并重为原则。然而又要防止学生因为屡次尝试失败而产生挫败退缩厌烦的情绪,对于容易出错或不易理解的知识点,老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并且在教学中多以激励和鼓励为主,以便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主动性,尤其是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基础稍差,学习兴趣不高,课上对其不闻不问,甚至对于他偶尔提出的问题不做解答或不予理睬,那么会伤学生的自尊心,进而打击学生的上进心,造成了反感老师厌倦这门课的恶性循环。

5)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课程学习完毕后,不能简单草草结课,为了提高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及对单片机的应用能力,结课后设计一些有关单片机的简单的题目,帮助学生更好消化和吸收单片机的软硬件知识,提高编程能力及单片机的开发能力,也为部分学生将来从事该行业奠定一定的基础。由于学生的专业基础参差不齐,那么对课程的兴趣爱好也不同,因此对所有学生提出统一要求,会造成部分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同时某些能力突出的学生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对于基础薄弱、信心不足的学生,设置一些课堂例题延伸的题目,只要他们掌握课程基础知识,基本可以完成,例如要求用单片机实现数码管显示数字的自加或自减。对于易于引导、学习良好、善于思考和学习的学生,可以设置功能更强大,性能更好的题目,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自己的思维。

3总结。

理实一体化教学在制图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分析论文

本文对衢州市技师学院机电专业专任教师的结构、一体化教师的数量、一体化教师在专任教师中的比例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理实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对策。旨在通过对理实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探索理实一体化的职校教师培养途径,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为学校的师资队伍提升工程献计献策,顺利推进学校的选择性课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理实一体化教师。随着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选择性”课改的全面铺开,对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一年多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在新一轮课改的背景下,无论是课程体系的建设,还是教学模式的实施,都需要一支理实一体化的师资队伍。我们通过对学校机电专业专任教师现状的调查分析,研究如何加快理实一体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探索培养途径,为推动“选择性”课改的有效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一、调。

1.衢州市技师学院机电类专业专任师资队伍现状。

专任教师共75人,其中:高级职称15人,中级职称38人,初级职称12人,硕士研究生2人,高级技师12人,技师42人,高级工15人。具体颁布情况如下。

(1)职业技能等级结构。通过调查发现,中级工占1.33%,高级工占28%,技师占56%,高级技师占12%,其他占2.27%,如图1所示。

(2)专业技术资格等级结构。通过调查发现,初级职称占18.7%,中级职称占48%,高级职称占17.3%,其他占16.0%,如图2所示。

(3)学历结构。通过调查发现,全日制专科占2.7%,非全日制专科占8%,全日制本科占24%,非全日制本科占54.7%,全日制研究生1.3%,其他9.3%。

目前,衢州市技师学院专业教师分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两大类为主,理论教学占46.7%,实训教学占38.7%,理实一体化教学占14.6%,见表1。

3.近三年学校机电类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师培养情况。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进一步深化,衢州市技师学院实施了“三个一体化”教学模式(即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体化、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一体化、教师与学生多重角色一体化)。学校通过“省培、国培”来培养一体化教师,但比例比较低,见表2。

4.衢州市技师学院机电类专业专任教师“周工作量”调查情况。

在此次调研中,我们发现中职学校教师的“周工作量”比较繁重,班主任每周16~18节的达54.2%,非班主任每周16~18节的达64.7%,具体见表3。

二、成因分析。

1.理论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调查结果显示,学校机电专业的专任教师由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或者由其他学校调入的占专职教师总数的74.3%,他们大多是从学校走向学校,从课堂走向课堂,实践经验缺乏。现阶段,中职学校的专业理论老师,绝大多数是师范院校毕业,专业理论知识比较扎实,但企业、行业的实践能力不够,不能充分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实一体化教学。

2.实训教师理论知识薄弱。

调查结果表明,学校机电专业的实训教师有37.6%来自企业,实操能力较强,但知识体系、教学法等方面有待提高。目前,学校也从企业、行业引进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担任实训教学,但他们缺少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育心理知识,教学组织管理经验缺乏,教科研能力不强,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3.专任教师的周工作量繁重。

由于职业教育的特点,专任教师的周工作量繁重,周课时超16节的.占专任教师60%以上,无暇顾及业务提高、进修和实践锻炼;在学校层面,大规模的理论教师下企业顶岗实习和实训教师脱产进修培训显然都不大现实。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理论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操作技能相对欠缺;实训教师基本上来自企业,实践经验丰富,但专业理论知识尤其是教学理论相对缺乏,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存在较严重的脱节,难以避免教学中两支队伍,两张皮的现象。

三、建议与对策。

自9月开始,衢州市技师学院尝试了教师的理实互通结对培养,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机制,弥补了教师外出培训给学校工作带来影响的不足,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理实互通结对培养模式内涵。

理实互通结对培养模式,即理论教师跟着实训教师学技能操作,实训教师跟着理论教师学理论教学,双方结成对子。通过结对培养,一学年后,理论教师应掌握一项专业实践技能,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实训教师能胜任一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取得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证书,从而能有效地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

2.理实结对培养的实施要求。

首先学校成立考核评价委员会。其次理论课教师和实训课教师通过双向选择结成对子,制定各自的目标,理论课教师制订实训跟班计划,明确项目模块和技术等级,期末进行相应工种考核;实训课教师制订理论学习计划,选定结对教师的一门课程,每周上一节公开课,期末汇报考核。

通过两年的实践,学校培养了一大批理实一体化教师,理实一体化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从75%增加到90.2%,学校内涵提升显著。校级以上专业带头人增加到23人,骨干教师增加到56人;有全国技术能手2人,省技术能手6人;市名师3人,市首席技师4人。近三年来,教师在各类技能竞赛成绩优异。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