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回忆往事第一课时教学反思(通用15篇)

时间:2023-11-13 08:12:32 作者:雁落霞 精选回忆往事第一课时教学反思(通用15篇)

教学反思促使教师不断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授知识和引导学生学习。接下来是一些教师在教学反思中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师说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怀念母亲》的作者是季羡林。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因为本文语言富于跳跃性,而且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这种深厚感情,学生缺乏现实体验。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个教学难点,我主要采用了补白的方式进行拓展式教学,比如时代背景的补白,对关键词语补白,向文后延深补白等方式。

教学本文,我先请学生谈谈对季老先生的了解,随后我作了补充:季老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学家,精通12国语言,是北京大学的教授、校长,被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提起季老先生,我们看到的是他头上的光环,然而,当我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你们会发现作者心中有一个深深的痛,永久的悔。他曾说: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这个课前导入,让学生对季羡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便于课文的理解。

随后,我请学生找到文中直接表达对两位母亲感情的段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理清了文章的结构脉络:首尾呼应,文章中间部分具体写了对两位母亲怀着怎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作者首先写了对亲生母亲的怀念。教学本段,我紧紧围绕着从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的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这一问题展开。学生主要结合两句话谈了自己的感受,第一句是: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学生联系上下文谈到作者六岁离开母亲,很少呆在母亲身边,再加上母亲只活了四十多岁,所以作者痛苦不堪,心如刀绞。为了加深对这一句话的理解,我请学生想象一下:在这悲痛的日子里,在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时候,他的脑海里会回想起什么《学生交流后,我出示了以下资料让学生体会:这是一个穷得不能再穷的家庭了。因此,幼年时我大部分时间是和母亲形影不离。母亲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母亲到地里摘绿豆荚,我便跟到地里,在母亲身后跑来跑去,不停地问这问那。捉到一只蚱蜢,我一定要拿给母亲看一看。棒子上长了乌霉,我一定要问母亲这是为什么。母亲总是一边摘着豆荚一边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通过这个资料的介绍,学生对作者心中的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第二句话是: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什么是灵魂不全的人这一个问题是这一句中理解的难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它的意思,我换了一种提问方式:结合作者此时的经历,想一想:一个灵魂不全的人会有怎样的感受《有的学生说:作者感到很痛苦。我说:对,长久的痛苦就是一种灵魂不全。有的说:作者感到深深的自责,很愧疚。我说:对母亲深深的自责也是一种灵魂的不全。有的说:作者感到生活空虚,寂寞,已经没有意义了。我说:失去了对生活的兴趣也是一种灵魂的不全。正如作者在《赋得永久的悔》中所说: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可见母亲的离去,带给作者多大的伤痛,母亲的去世,更是作者终生的遗憾。我接着出示了这一则资料:我暗暗地下定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学生通过这个资料的补白,更深刻地理解了作者的痛苦和自责,同时知道了我的愿望没能实现是指赡养母亲的愿望没能实现。我趁机引导学生诵读:是啊,正如古人所说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作者岂止是没有赡养母亲,连母亲临终前要见他一面的愿望也没能实现。要知道,作者见母亲的最后一面是在母亲去世前的第八年。在这八年里,母亲有多少期盼,多少等待呀。但是一直等到最后也没有见到自己的儿子。作者怎能不抱终天之恨,怎能不泪流不止呢《让我们怀着这样的感情再来读读这几句话。

作者在第三自然段谈到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并用摘抄日记的形式重点表达了对祖国母亲的怀念。对于这一部分的教学,我主要是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感情朗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我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了第一则日记,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对于这个问题,我进行了一个句式的训练:因为xx,所以我感到一丝凄凉,又因为xx,我心里又是甜蜜的。通过交流,学生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

除了摘抄日记,作者还引用了散文《寻梦》中的开头和结尾来表达对母亲的怀念: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让学生想象作者看到了生母怎样的面影,又见到了祖国母亲怎样的面影《随后,我请学生赏读了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怀念母亲的有关语句: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惊心动魄的世界大战,持续了6年,现在终于闭幕了。在我惊魂甫定之余,我顿时想到了祖国,想到了家庭。我离开祖国已经10年了,我内心深处感到了祖国对我这个海外游子的召唤。离开时,我头也没有敢回,登上美国的吉普。我在心里套一首旧诗想成了一首诗:留学德国已十霜;归心日夜忆旧邦,无端越境入瑞士,客树回望成故乡。这样学生就进一步感受到了一位海外游子对祖国母亲的无限思念和热爱。

补白艺术重在教学过程,通过启发性、开放性、多元性、多向性的教学,体现创新精神,达到语文创新教学目的。对于留有想象空白,饱含丰富内涵的文本材料,我们应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补白、拓展、想象,挖掘其潜在的信息,扩充其丰富的内涵,让学生在头脑中浮现具体而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对文本的补白拓展中去实践、去体验、去想象、去探究、去表达……在文本、学生、教师的交流对话中,实现以情生情的心潮相逐,以思引思的丝丝联结,从而水到渠成地让学生在补白拓展中感悟文本内在的情感,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精神境界,实现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训练和感悟的比翼双飞,实现了课内阅读与课外拓展的有效结合。

春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在《蝙蝠和雷达》一文中,我力求创设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主要讲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经过反复实验和研究,证明蝙蝠夜间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飞机靠雷达夜间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在课堂中我设计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么,并完成表格。同桌之间互相合作,两人同时找句子,一人填写,一人作为汇报预备选手。既让同学之间互相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获取深刻的体验,又培养孩子们与他人相处共同生活、共同学习的处世态度和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同时还不忘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课堂过程中散发浓浓语文味。

看,孩子们学得多认真哪!

在阅读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达探路方法后,我又让学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摆一摆整个过程。激发了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同时让他们在众人面前勇于展现自我。通过玩中学,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识,了解了蝙蝠和雷达探路方法,而且使学生得到了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活动,还要回归文本,参照黑板摆出的卡片,用自己的话复述蝙蝠和雷达探路的过程,复述是对文章内容的巩固训练,更是锻炼学生说的极好时间。

文档为doc格式。

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三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生性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在班级人数较多的情况下,老师通常都比较难以掌控课堂。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学生置于恰当的位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如何采取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就成为我设计本节课时重点考虑的问题。

1、整节课教材处理得当,布局合理,条理清晰。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教材和教具,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新颖、生动、有趣,符合学生学习特点。虽然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十二个词组和一组句型,但是由于导入部分从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自然过渡,各个知识点之间衔接紧凑,学生学起来兴趣浓厚,一点也不觉得吃力。

2、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依据《新课标》的精神,课堂活动以任务型教学模式为主,让学生在感知、实践、参与等方式下发展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我结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本课时采用了tpr全身反应法、游戏比赛、小组合作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并在每一个活动开始之前都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完成这些活动,将整个课堂设计成为不同的竞技场,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多媒体课件的灵活运用。通过歌曲、动画、游戏、对话、听力练习等多个环节,营造出视听立体的语言环境,使学生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操练口语提供了有利条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融洽,学生参与面广,课堂气氛活跃,英语学习效果也明显提高。

1、由于是借班教学,学生对我的课堂英语指令不太熟悉。在句型操练环节,我原本的设计是采取分组问答和个别抢答的形式进行操练的,结果却变成了齐答。因此我还应注意用更加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清楚活动的要求和目的,让学生能够更加自如地参与活动。

2、在课堂活动时间的掌控和动静结合上,我做得还不太理想。例如我将孩子们熟知的传统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融入到课堂活动中,并增加男女生竞争的环节,让学生觉得即熟悉又新鲜、刺激,积极参与的情绪急剧高涨,“letmetry!”的呼声此起彼伏,个个都跃跃欲试。我实在不忍心扫他们的兴,就又增加了一组进行比赛,却因此导致了后面我精心设计的“练习与自我评价”环节由于时间不足而仓促结束,未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在班额大,学生多的情况下,如何设计出更有效的活动形式,把握动静结合的比例,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春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在《蝙蝠和雷达》一文中,我力求创设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主要讲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经过反复实验和研究,证明蝙蝠夜间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飞机靠雷达夜间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在课堂中我设计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么,并完成表格。同桌之间互相合作,两人同时找句子,一人填写,一人作为汇报预备选手。既让同学之间互相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获取深刻的体验,又培养孩子们与他人相处共同生活、共同学习的处世态度和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同时还不忘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课堂过程中散发浓浓语文味。

看,孩子们学得多认真哪!

在阅读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达探路方法后,我又让学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摆一摆整个过程。激发了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同时让他们在众人面前勇于展现自我。通过玩中学,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识,了解了蝙蝠和雷达探路方法,而且使学生得到了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活动,还要回归文本,参照黑板摆出的`卡片,用自己的话复述蝙蝠和雷达探路的过程,复述是对文章内容的巩固训练,更是锻炼学生说的极好时间。

春笋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春笋》一文写的是春笋在美好的春天来临之际,破土而出,旺盛生长的情景,热情赞美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生命力。全文共两个自然段,第一段写春笋被春雷唤醒后,纷纷出土的景象。第二段写春笋出土后,顽强向上生长的情景。

这篇课文,虽然简短,但是让学生完全进入角色,充分理解春笋的克服一切艰难险阻,顽强的生命力,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创设情境,以读悟情。

一、利用实物突破难点。

课文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春笋穿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在课堂上我将一个从菜市买来的春笋,让学生近距离的观察春笋那尖尖的脑袋,胖胖的身体,浅褐色的外皮??然后有用刀将春笋的“外衣”一层一层地剥去,那“嫩生生”的笋肉。孩子们直观地感知春笋的鲜嫩、细腻,当然会发觉春笋很像里三层外三层包裹着的新生的娃娃。

二、口语训练发挥想象。

课文开头写道:“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在让学生模拟了春雷的声音以后,我说:“那,雷公公是怎样唤醒春笋的呢?谁来做雷公公叫一叫?”孩子们一听,兴趣来了,纷纷要求做雷公公。

一生这样叫:“春笋,春笋,快醒醒吧。春天来了,快来看看春天吧,它多。

美呀!”

一生这样呼唤:“春笋,春笋,快出来!快出来和朋友们一起玩儿。”一位小女生,用很轻柔的声音说:“春笋,春笋,快醒醒!快醒醒!春天来了,它在等你出来呢!”

看!我们孩子的语言就是这样贴近生活而富有童趣。接着,我让孩子们都做雷公公来唤醒春笋,愿意怎么唤就怎么唤。

三、动静结合、激发情趣。

在雷公公的呼唤下,春笋破土而出了,文中这样写道:“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这个地方,我试着让学生来演一演。

我随手拿起一张废纸和一支铅笔,对学生说:“小朋友,这张纸代表地面,这支铅笔代表春笋。谁能来表演‘冲破’的意思?”一个学生走上来,手拿铅笔放在纸的下方,慢慢地把纸给顶破了。应该说,他的演示是正确的,他们理解了“冲破泥土”的意思。

“那,掀翻石块该怎么表演呀?”我让孩子们自己想办法。一个人就是一个春笋,书包当石块压在头上,学生作出使劲的表情,将掀翻的动作做得惟妙惟肖。

不足之处:

1、尽管课前自己准备得很充分,但自己在教学中还是表现得不够沉稳,在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中,忘记了熟读才能成诵的智理名言。没有引导孩子们以多种方式的朗读来进行熟读成诵的铺垫就急着让孩子们进行背诵,所以效果并不好。

总结起来还是自己紧张了,才会忘记重要的环节。

2、课堂节奏没把握好。低年级教学,写字环节是很重要的,所以对于每一个生字都会去范写、讲解注意点,这样浪费了很多时间,这个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慢慢改进。

3、学生写话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训练。

结合平时的课堂学习来说,我认为没有哪个学生天生会写话,只有后天的培养,学生的书面语言才会丰富起来。本班学生在这方面是弱项。因此,我曾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结合自己的一点点的想法,低年级的学生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如果能通过老师的层层引导,学生的思维的大门就会打开。

4、本次教学以读为主,只照顾了中间的学生的学习。在以后的教学中除了布置作业照顾差异外,在备课时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也应该将差异考虑进去。

5、指导书写,写字时间不够充分。由于在时间上安排不够合理,所以今后在教学中严格把握好每个教学环节所用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生字书写得到充分的训练。

投影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教材是给教师和学生提供的一个信息平台,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结合着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理念。

教学中,关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课堂上通过学生的实践、观察、归纳与思考交织在一起进行,这有效地促进了知识的学习,便于评价学生所体现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

“数学知识生活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材料来源要尽可能地采用生活中的资料;二是主要知识点的引出尽可能来熟悉的事物或实际活动;三是要在实际中鼓励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都渗透了数学是“生活化”和“应用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遗憾。一是课堂上留给学生的时间太少,没有让每个同学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课上讨论中一些生成性的问题没有充分展开,二是备课不细致,有待提高。继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是我以后努力的方向。

春笋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春笋》描写的是春笋在美好的春天到来之际,破土而出,旺盛生长的情景,热情赞美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生命力,课文语言生动、活泼,情趣盎然,语言简洁、明快、节奏感强,是一篇很优美的小散文诗,非常适合学生阅读。

教学时,我抓住一个“趣”字,以此入手,调动学生的感官认知,从而融入文本,得到体验。

图画具有直观的,形象的特点。用图画再现课文情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既符合学生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知特点,又能激起学生对课文兴趣。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动画效果,将春笋如何醒来,冲破泥土,掀翻石块,在春风、春雨中,一节一节,向上向上快乐地成长形象地再现于学生眼前,使学生产生亲自前往看一看,读一读的兴趣,为有感情地朗读开启了成功之门。

反思今天的课堂,有两个不足:

首先是课堂节奏没把握好。低年级教学,识字写字应该是重要一环,但这节课最大的失误就是最后给孩子写字的时间太短了,没有达到真正训练的目的。

其次基本功不扎实。以前教高年级,对于学生写字说实话并没有太多的关注,所以自己的板书也比较随意,结果到了低年级就发现自己的不足了,每一节课教生字我都是对着习字册一笔一画给学生做示范,可是还会出现书写不标准,写得不好看的情况,今天上课的范写“冲”字就是这样,为了不给学生不良的影响,于是我又擦掉重写,平时课堂上我也常这样做,今天上课也就情不自禁地来了一句:“写的不好看,老师擦掉重写。”

《桥》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桥》是部编版新教材六上语文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是小说单元,单元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实话说,这篇小小说,能先后入选人教版和部编版语文教材,确实有充分的理由。

因为这篇文章不仅能让孩子们从老支书的精神品质中受到深刻的教育,更能让孩子们学会许多表达的方法。按照我曾经教学这一课的惯例,课文众多的语用训练点,诸如感受小小说的特点啦,体会悬念设置的妙处啦,抓住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感受人物形象啦,找出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反复研读赏析啦,补充课文的留白之处啦……我都是要抓一抓的。

我看不一定!

第二,孩子们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第三,有些教学内容,孩子们在过去几年的语文学习中,已经充分学习过了,是有着深刻感受和理解的,没有必要一而再,再而三重复啰嗦“炒现饭”。

因此,删繁就简,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根据学生的学情,选择最迫切需要训练的语用点来组织教学活动,达成教学目标,才是当下我教学这篇课文最需要考虑的问题。

于是,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咆、哮、嗓”等8个生字,会读,并初步理解“咆哮、惊慌、嗓子、跌跌撞撞”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找出课文中描写洪水的句子,体会环境描写对渲染气氛、推进故事情节和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并进行拓展阅读和课堂练笔。

教学目标确定了,教学环节也就清晰了。

我采用了五步教学法:

一、直接导入,简介小说。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三、再读课文,聚焦“洪水”。

四、延伸阅读,体会作用。

五、课堂练笔,深化认识。

每一个环节的设计,我的设计意图都很明确的:

第一环节:之所以设计“简介小说”内容,是因为第四单元是小说单元,孩子们是第一次接触“小说”这种文学体裁,老师的直接介绍,会让孩子们对小说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学好这一单元,落实本单元人文目标和语文要素目标——“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作铺垫。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感知大意。这一环节,是对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反馈,也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了解故事情节,从感情上对老支书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印象。

第三环节:聚焦“洪水”,是这节课的重点教学内容,其中的每一步骤,都是为了让孩子们对于环境描写作用有深刻的体会。

精挑细选的词语“咆哮狞笑放肆没腿深”,都是描写洪水的。

在词语前边加上“洪水”二字反复品读,能让孩子们感受洪水来势汹汹,势不可挡。

读课文,找出描写洪水的句子,划线,批注感受。是为了让孩子们深入文本,揣摩品味语言。

交流展示,抓句子所用修辞手法,抓作者简洁表达的语言特色,反复多次多形式比较、朗读品味,是为了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当时情况的危机,气氛的紧张。把所有描写洪水的句子集中在一块儿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把课文中写洪水,写桥的句子删除,让孩子们比较读,是为了让孩子们从整体上感受环境描写对于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的重要作用。

第四环节:延伸阅读主题学习丛书中的《交接》一文,是举一反三,引导孩子们加深对环境描写在小说中重要作用的认识。

第五环节:课堂练笔,精心选择的练笔材料,是为了让孩子们学以致用,尝试在自己的作文中,运用环境描写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有这样思路清晰的教学预设,课堂教学进行得还算顺畅,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也还不错。

看看孩子们的`课堂练笔吧,有些同学写得还是比较出彩的。

当然,这节课也还有可以优化的地方。

例如,检查预习环节,还可以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实际,不需要个个字词面面俱到地读。学生认读不到位的,就作重点指导。

还有,对于课文中七八处描写洪水的句子,也可以整体出示,并且可以让孩子们找出《交接》中环境描写的句子,放在一起比较品读,然后引导孩子们体会出《桥》这一课环境描写作者之所以用这样简洁的语言,这样丰富的修辞手法表达的妙处。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这节课可取之处在于简化了教学目标,达到了“一课一得”的教学要求,对于孩子们品味咂摸语言,学习表达还是有实效的。

期待,更深入的教学研究,更高效的课堂教学能把孩子们引向语文学习的佳境。

《桥》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这次活动能够较顺利地开展及让孩子们对活动充满兴趣,从以下几点进了反思:

《鸭子上桥》这个活动是通过音乐的形式让幼儿感知数字和数量的联系,能表现出四只鸭子摇摇摆摆上桥和下桥形象的趣味性。鸭子是幼儿较熟悉的小动物,他们会模仿小鸭子的特征,如走路和叫声。

在组织活动前,反复琢磨了书中“活动准备”中所提到的教具:画有“木桥”的底图一张;用剪纸的方式剪出四只连在一起的鸭子,四只鸭子图片相连接;cd。根据托班幼儿年龄特征,他们的思维处于形象而且充满动态的阶段。所以对“活动准备”中的前两个操作教具作了一些改变。将“木桥”的底图改成绳子,绑在黑板上可以摇晃,将四只相互连接的鸭子图片改成单个的小鸭子图片,便于老师操作从而更好地让幼儿感知数字和数量的关系。

活动中,第一个环节:我先通过故事的.情节引出活动内容,小鸭子们要去参加音乐会,但是它们要过一座小木桥。第二个环节,倾听音乐,我们来听听歌曲里唱到了一共有几只小鸭子?它们上桥以后为什么小木桥就摇呀摇呢?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呢?第三个环节,老师通过教具表演歌曲,在这个过程中,教具较形象地表现了歌曲中的内容,也让幼儿感知到了数字“4”的概念。最后引导幼儿表演歌曲《鸭子上桥》,鼓励孩子们边唱边表演。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的兴趣都很浓,他们会反问老师“小木桥为什么不摇了呢?”。户外活动,组织孩子们走平衡木,让孩子们再次巩固歌曲内容,也发展孩子的平衡能力。

《雷雨》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这一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本课生字及其词语。在教学设计上,我主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独立地获取领悟知识这样一种新理念。首先我让学生在预习时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学生们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后,再让他们自己找出难写的字,并说出理由。(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去思考和发现问题,在说理由的同时,也再次强化了这些字需要注意的地方,便于学生的记忆)。

学生们先自学容易学或自己已经掌握了的字,因为每个字都有其不同的侧重点,因此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从音、形、义三个方面将本课的生字的重点进行归类后,再到前面来自己讲解,在讲解过程中,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为他补充。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仅是训练学生们的组织语言和表达能力,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们倾听的好习惯。同时这种合作学习也是为了使得他们在今后与人交流时做到认真倾听、尊重别人。学生在讲解词义时,他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表述、朗读、结合生活实际等等方式,(他们的表演述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能激起低年级学生的求知兴趣)。然后学生们开始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讨论课前提出的难学的字应怎样写好,讨论过后,学生们在黑板上边写边讲解几个字怎样写好。其他学生再来点评。学生们对这几个字的间架结构、占格位置进行非常仔细的观察过后,再在小组内发表合理的见解,这不仅是训练学生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同时也是加强合作意识,及重点、难点也在互学、汇报的过程中得以突破,同时也为日后自学生字打下了基础,而且学生们在写字的过程中也加强了他们写字的基本功。

通过这节课,我有几点感触,接下来我从这几方面来谈一谈:

一方面我感觉到学生们现在能自主地到前面来抓重点讲解生字,但有些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待于我今后再进行训练。有几个学生的想法很好,可一到前面来说的时候,却表达不清。我想在今后我可以鼓励他们多读一些自己喜欢的课外书,读的方式最好是大声地朗读,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锻炼了他们的用词造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灵活巧妙地掌握了所学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另一方面我看到了自己基本功仍需要练习,就象李校长说的,要想上出一节成功的识字课,首先教师的字要漂亮,针对这个情况,我想每天抽半小时的时间来练习自己的粉笔字和钢笔字,每天鼓励学生也抽半个小时的时间练习铅笔字和粉笔字。而且每天无论是上课的板书,还是平时的小事记在黑板上,我在书写时首先要做到工整、仔细,让学生平时就意识到字应该怎样写,怎样写才能写好。我想日久天常的训练过后,学生们和我的字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另外我还认为学生们在小组合作这方面有很大的进步,我觉得他们的倾听能力比以前加强了,而且他们在小组合作中相互配合得也越来越好了。因为在小组合作中,他们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所以他们也愿意以这种形式来学习,并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桥》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一篇文章只有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样的读,才能让学生入情入境,也只有入情入境的读,才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激起情感共鸣,真正有所感悟。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是课标中的要求。对含义深刻的句子,需要学生反复读,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例如“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学生分别从“他不说话”“他像一座山”等不同方面去理解,进而读出个性。在解读“老汉像一座山”时,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为什么要把老汉比作一座山。学生解读老汉沉着冷静是一座山,接着引导学生联系下文体会,学生解读老汉受人拥戴他公正无私,他是领头羊是群众的靠山。学生再读句子,“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反复读,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时,提升学生的感悟。

课文中对于老汉的动作描写“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到:‘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和改过的句子进行比较、品读,以及文本中两处“吼”小伙子,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和技巧,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体会文本中老汉人物形象的高大。

本设计还是一堂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是扎扎实实的语文课堂。教师抓词品句,做得十分到位。如重点句: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等句子。抓住重点词:盯、沙哑、喊等,特别是那个盯字,顺势问学生,老汉盯着乱哄哄的人群,此时他浮想联翩,他会想什么。让学生认真地读,细细地品,使得教学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学生学得深入,学得有效。

不足:

教学中虽然力求让学生通过读来感悟课文,又通过读外现对文本的理解,但是在课堂上对语言文字的挖掘多了一些,让学生体会读少了一些;教师的点拨多了一些,学生的自悟少了一些。如果教师的讲解少一些,那么就可以给学生时间进行写的训练(也就是选做作业: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老太太对亲人的思念),且在备课中所设计到的几个教学的切入点,如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放在最后才点明这样写的好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对文章所起的作用,这几点虽然都设计到了,但没有点透。

改进意见:

课堂中在学生学习描写洪水凶猛的句子后,可以适时播放录像,再一次让学生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再次感受洪水之大、之猛,再次渲染了一种紧张、危险的气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此时村民们在这突如其来的洪水面前紧张、惊慌失措的表现及老汉的与众不同、临危不惧,不顾个人安危为群众的伟大形象,对比强烈,烘托到位,效果可能会更好。

在品读句子的时候,老师不做过多的解释,可以通过补充句子的训练来感悟,如用补充空白的方式填写“老汉的xxx像一座山”,在训练语言的基础上感悟到了老汉的高大形象;还通过让学生练习朗读“你还算是党员吗?”因为儿子在老汉心中,不仅仅是儿子,他更是一名党员。老汉此时此刻抛弃了亲情,牢记着党性。接着让学生练读“少废话,快走!”当群众安全过桥,仅剩下父子的时候,老汉才想到自己是一位父亲。学生在两句话的对比下,很自然地感悟出了老汉的矛盾心理,再次深刻地体会到老汉高尚品质。

成功与失败,都已成现实。有待今后继续努力。只有不断进取,定有成功的一天。

《画》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画》是人教版语文第一册第四板块的内容,这一板块主要内容是识字,《画》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内容简单,通过一篇短小精悍的韵文引导学生识字,并初步了解反义词。

《画》的第一课时我主要安排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六幅主题图,认识文中的生字,通过图画让学生更好地认字记字。同时我还让学生初步朗读了韵文,在文中找到本课的生字。整节课我先让学生观察图片中有什么,学生用语言描述,接着追问这幅图整体看起来像哪个汉字,学生说对后板书汉字,让生标音,并强调拼读。然后学生组词,学生开火车读字读词加以巩固。

这节课整体思路是对的,通过观察图画学习汉字,识字的同时巩固拼音,学生发言声音较洪亮但有个别同学有喊的情况,应及时加以纠正。学生的听课状态还应该再调动得积极活跃一些,这方面应该通过设计出丰富的课堂活动来改变,比如读词的形式应该多样化,并加入比一比等小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节课的设计存在一下不足:

这节课应该主要是看图识字,巩固好汉字并指导好几个汉字的书写。儿歌的朗读应该放到下一课时,另外文中没有的汉字我板书到了黑板上,虽然是为了拓展知识,但无疑增加了课堂的难度,这是不对了。课堂应该是分解难度,而不是增加难度。同时我还应该了解孩子的学情,授课中权衡轻重,有的放矢。对于有些汉字,学生在学前班已经学过,课堂便不必细讲,将更多的时间放在突破难点上。

讲解到某些汉字时还应该追问,你是怎么认识这个字的,让学生回想在生活中出现的汉字,激发识字的兴趣和主动识字的愿望。当学生组出较常用的词时,可以让学生用词语说一句话,从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巩固环节我主要采用开火车的形式,这里应该多花一些时间和心思,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巩固知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课下我会多设计一些小游戏,在课堂上加以运用。

《白鹅》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教学《白鹅》这节课,我紧紧围绕“读”展开教学,真正带领学生读书。我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利用各种读法检查学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检查读书时,让学生自由大声朗读,把全文读成了一句话“好一个高傲的动物!”然后又读成了一个词语“高傲”。继而围绕着”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这句话,品读白鹅姿态、叫声、步态三方面的“高傲”体会作者的言外之意。在这堂课中,我不仅让学生读中感悟还通过表演帮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文中优美词句的意思,更准确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也使原本沉寂的课堂气氛开始出现生机。比如:在理解“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与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时,一位同学扮演鸭,另一位同学扮演鹅,学生都能认真地表演,模仿得很不错。看的学生也能在笑声中很好地把握鹅步态的从容特点,感悟白鹅高傲中透露出的有趣和可爱。

虽然我在课前预想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也努力想达成这样的教学效果,可上完了这堂课,自己认真反思,才发现问题不少:一方面可能太想把课上得实在,另一方面,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没有更深入地对文本进行更深刻的对话,从而使得自己对教学未能形成一个更清晰、明确的把握,当瞬息变化的课堂呈现在眼前的时候不能灵活引导,智慧处理;再一个就是师生的朗读水平不够理想。并没有真正读出“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这句话的感情,有些句子的朗读还有所欠缺,要读得妙趣横生才好。

我认为,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丰厚的文化底蕴,高超的教育智慧,远大的职业境界。”我觉得真的太难了,也许我一辈子都达不到这一标准,但是,我想,起码我也该以此为目标,尽自己所能而努力吧!

《桥》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桥》第一课时教学反思今天下午我们外国语学区进行了六年级语文的同课异构,讲课题目是《桥》,我执教的是第一课时。本课是老的人教教材五年级下册课文,现在的六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了。老教材新讲法,给了我不少挑战。本课我计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就是带领学生落实关注环境描写,感悟人物形象。第二课时关注本课的情节设计以及对人物描写的作用、拓展延伸。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了四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文中的短句。

3.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

4.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回顾本堂课,主要要有四个环节都围绕教学目标一一展开:导入新课、找到描写雨水、洪水的句子感悟环境,感悟人物形象和拓展延伸。因为之前五年级学过这篇课文,再加上课前预习,所以本堂课在感悟环境和感悟人物形象的目标达成了,也注重教学评的一致性,每一个环节落脚点都在目标。

难点是环境对人物描写的`衬托作用没有突破,这将在第二课时结合对桥的描写继续体会。感觉不足之处:

第一、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可以以一个学生的回答为例启发学生思考。

第二、在体会人们表现的时候,可以在缩减一些,这样给小练笔挪出空间。

第三、关于小说三要素本节课渗透不多可以在第二节课对本课情节的理解时,让学生对本节课的三要素有所体会,有助于更深层次体会老支书的忠于职守、不徇私情以及舍己为人。

第四点关于小组合作,有老师提到探讨老汉形象时可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对于我设计的这节课时间有点不充裕,我可以第二课时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总之,这次同课异构,让我体会到了集体的智慧是无穷大的,可提出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让我看到了自身的优势的同时也看到了存在的不足,也将会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观潮》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开学之后,班主任的事特别多。四年级的孩子对我们这所学校来说还是“新生”。发书,卫生大扫除,选举班干部……不知道多少班级工作要在这几天开展起来。而学校没有安排“开学第一课”的时间。因此,不少的事情只能在我的语文课上去完成。

今天终于带着孩子们学完了《观潮》。学完后居然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学习这篇课文的经历还堪称“曲折”。

记得第一节语文课,孩子们初读课文结束,正打算检查孩子们的字词掌握情况。结果广播通知我班的清洁区打扫得不够彻底,还需要清扫。于是,部分孩子被抽调到操场上进行卫生打扫。于是,那一节课最后演变成了自习课。

第二堂课还比较顺利,完成了教学计划。在检查字词的时候,我发现了班上的两个特别学生,拼音不会读,开口即错。在后来上课的过程中,我重点关注这两个孩子。我发现这两个孩子根本不会听讲,他们一副茫然无措的样子。尽管我时时走到他们身边,时时提醒他们注意听讲,但是他们如故。我估计他们的问题在于他们对语文课没有任何的兴趣,而且自控能力特别差。这样的孩子该如何引导呢?的确是个大问题!

在上课和孩子们的交流中,我还有了一些新发现。

第一,四年级的孩子在课堂上比较随意。回答问题的时候根本不思考,一部分孩子是人云亦云,另一部分孩子是随口打哇哇,想到什么说什么。

第二,孩子们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读书的时候姿势不正确,弯腰屈背,眼睛离书本非常近。特别难受的是,老师刚刚把他们的背扶直,等我转过身,他们又恢复原样了。上课过程中让孩子们自由朗读的时候,孩子们一般都不会放声朗读,而且,不少的孩子盯着书不张口。更让人觉得郁闷的是部分部分孩子在老师让他们读课文中的某个段落或者某个句子的时候,他们根本不知道读什么内容。那就更谈不上默读了,默读的时候我估计孩子们一个个都会呆若木鸡,根本不会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圈点。

第三,孩子们的'字迹特别潦草。昨天晚自习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完成作业,写下课题后我走到每个孩子身边去检查。那整体状况真的不敢恭维。孩子们没有注意笔顺规则,写的字歪歪扭扭的,连基本的横平竖直的规则也没有遵守。因此,我取消了完成作业的计划,成了一节写字指导课。不少孩子们在我的指导下字变得工整了,但是书写的速度特别慢,而且少数的孩子大概沉疴太久,我的指导无济于事。

教给孩子们学习方法,这应该是最近教学的第一要事。看着孩子们一个个可爱活泼的样子,我信心满满。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