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的体积大全(18篇)

时间:2023-12-06 09:58:58 作者:字海

教案的编写需要反思和评估前一次教学的效果,不断优化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在这里,收集了一些值得推荐的六年级教案范文,希望能激发大家的教学创新思维,并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成绩。

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类比、分析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正方体)体积=底面积×高。今天我们再来研究另一个熟悉的几何图形,圆柱的体积公式。从而引出本节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探索新知。

1.圆柱体积公式的猜想。

在大屏幕出示底面积和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

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

预设:根据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底面积×高,所以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相等。

预设:圆柱的体积和底面积、高有关,圆柱的体积公式=底面积×高。

2.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

预设:可以把圆柱转换成长方体。

预设:学生分一分,拼一拼,组合成近似长方体的图形。此时教师应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把圆柱等份分成32份,64份甚至更多份的情境,随着等份分割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观察拼成的长方体和原来的圆柱具有怎样的关系?5分钟后请小组代表进行回答。

预设:长方体的底面积、高和体积分别等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高和体积。

3.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出。

用大写字母v表示圆柱的体积,s表示底面积,h表示圆柱的高,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

预设:v=sh。

教师强调字母v、s是大写,h是小写。

追问:回顾探究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有哪些心得体会?

预设1:可以用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体积公式;

预设2: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与探索圆面积的方法类似;

预设3:计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

(三)课堂练习。

试一试。

一个圆柱形零件,底面半径是5厘米,高是8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小结作业。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找找生活当中的圆柱物体,量一量底面积和高,算一算物体体积。

四、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例3、练一练,练习二第6~11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圆柱的体积,学会计算套管体积的计算方法,井能应用于实际求出物体的重量。

教学重点:计算套管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圆柱的体积。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底面积3平方分米,高4分米;

(2)底面半径2厘米,高2厘米;

(3)底面直径2分米,高3分米。

追问:圆柱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板书:v=sh)。

2.复习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提问:怎样计算环形面积?你能举例和同学们说一说吗?小组交流。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过圆柱的体积计算。这节课,就在计算圆柱体积的基础上,学习套管体积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3。

出示例3,读题。提问:这道题求什么?要求钢管的质量先要求什么?怎样求钢管的体积?小组讨论。解答这道题还要注意些什么?(单位,取近似数)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明每一步求的什么,怎样求的。

2.新课小结。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题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2.做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结合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四、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7、8题及数训。

数学六年级圆柱的体积教案

优点:

我采用多媒体的直观教具相结合的手段,在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中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手中的学具、教具,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经历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总结归纳等过程,发现了教学问题的存在,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这样学生亲身参与操作,有了空间感觉的体验,也有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这样设计我觉得能突破难点,课堂效果很好。

不足:

再教设想:

在课的.设计上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学生动手实践、交流讨论和思考的时间上教师应合理把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根据圆柱表面积和侧面积的关系,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活动一:复习旧知,巩固学过的公式。

1、一个直径是100毫米的圆,求周长。

2、一个半径3厘米的圆,求周长和面积。

3、一个长为3米,宽为2米的长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

4、出示圆柱体的模型,说说它有什么特征?

活动二;探究新知。

1、做一个圆柱形纸盒,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纸板?(接口处不计)。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求什么?

2、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哪几部分?

3、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关键在哪一部分?

4、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怎样的图形呢?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可以卷成圆柱形。

2)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这个圆柱有什么关系?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呢?

3)师;圆柱的侧面积就是求长方形的面积。用长乘宽。

4)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圆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5)请你来总结一下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6)圆柱的侧面积用2∏rh,求圆柱的表面积要用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

活动三:新知识的运用。

1、求底面半径是10厘米,高30厘米的圆柱的表面积。

2、教师板书:

侧面积:2╳3.14╳10╳30=1884(平方厘米)。

底面积:3.14╳10╳10=314(平方厘米)。

表面积:1884+314╳2=2512(平方厘米)。

要求按步骤进行书写。

2、试一试。

求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就是求水桶的表面积。

这道题要注意什么?无盖就只算一个底面。这种题如果求整数,一般用进一法。

3、练一练。书第6页第1题。

3个小题:已知底面直径或底面周长和高,求圆柱的表面积。重点讨论:已知底面周长,求表面积。

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的体积》

1.结合实际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探究推理能力,渗透“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理解并掌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演示教具、多媒体课件、圆柱实物2个(一个为橡皮泥)、水槽、水。

2、提问:“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板书课题)。

(一)设疑。

1、从刚才的实验中你有办法得到这个圆柱学具的体积吗?

2、再出示一个用橡皮泥捏成的圆柱体模型,你又能用什么好办法求出它的体积?

3、如果要求大厅内圆柱的体积,或压路机前轮的体积,还能用刚才的方法吗?(生摇头)。

(二)猜想。

1、猜想一下圆柱的体积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理由是什么?

2、大家再来大胆猜测一个,圆柱的体积公式可能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三)验证。

1、为了证实刚才的猜想,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怎样进行这个实验呢?结合我们以往学习几何图形的经验,说说自己的想法。(用转化的方法,根据学生叙述课件演示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2、圆柱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呢?它又是怎么转化成这种图形的?(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3、指名两位学生上台用圆柱体积教具进行操作,把圆柱体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

4、根据学生操作,师再次课件演示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并引导学生分析当分的份数越多时,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体。

5、通过上面的观察小组讨论:

(1)圆柱体通过切拼后,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体的哪部分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3)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体的哪部分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4)你认为圆柱的体积可以怎样计算?

(生汇报交流,师根据学生讲述适时板书。)。

小结: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等于圆柱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高,所以圆柱体积也等于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是v=sh。

6、同桌相互说说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7、完成“做一做”:一根圆形木料,底面积为75cm2,长是90cm。它的体积是多少?(生练习展示并评价)。

8、求圆柱体积要具备什么条件?

9、思考:如果只知道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你有办法求出圆柱的体积吗?如果是底面直径和高,或是底面周长和高呢?(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可以根据已知条件先求出圆柱的底面积,再求圆柱的体积。

10、出示课前的圆柱,说一说现在你可以用什么办法求出这个圆柱的体积?(测不同数据计算)。

11、练一练:列式计算求下列各圆柱体的体积。

(1)底面半径2cm,高5cm。

(2)底面直径6dm,高1m。

(3)底面周长6.28m,高4m。

1、判断正误:

(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长方体体积相等。………………()。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10cm2,高是5m,它的体积是10×5=50cm3。.....()。

(3)圆柱的底面积越大,它的体积就越大。............()。

(4)一个圆柱的体积是80cm3,底面积是20cm2,它的高是4cm。......()。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

2、提问:“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

(学生互相讨论后汇报,教师设疑)。

二、自主探究、

1、比较大小、探究圆柱的体积与哪些要素有关。

(1)、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等的圆柱体让学生判断哪个体积大?

(2)、提问:“要比较两个圆柱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到将圆柱体放进水中,比较哪个水面升得高。

(3)、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自己比较底等高不等和高等底不等的两组圆柱的体积,并将实验结果填入实验报告1中。(课件出示)。

(4)、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汇报结论:当底等时,圆柱越高体积越大;当高等时,圆柱底面越大体积越大。即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2、大胆猜想,感知体积公式,确定探究目标。

(1)、再次设疑:如果要准确的知道哪个圆柱的体积大,大多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2)、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圆柱平均分成若干小扇形体后应该也能够转化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圆柱的体积可能也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5)、让学生依据假设结论分组测量圆柱c和圆柱d的有关数据,用计算器计算体积,并填入实验报告2中。(课件出示)。

4、确定方法,探究实验,验证体积公式。

(1)、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工具,自主商讨确定研究方法。

(2)、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确定了两种验证方案。

方案一:将圆柱c放入水中,验证圆柱c的体积。

方案二:将学具中已分成若干分扇形块的圆柱d拆拼成新的形体,计算新形体的体积,验证圆柱d的体积。

(3)、学生按照自己所设想的方案动手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填入实验报告2中。

(5)、学生汇报:实验的结果与猜想的结果基本相同。

(6)、教师用课件演示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向学生明确圆柱的体积确实可以像计算长方体体积那样,用底面积乘以高。

(7)、小结:

要想求出一个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

(8)、学生自学第8页例4上面的一段话:用字母表示公式。

学生反馈自学情况: 。

v=sh  。

三、巩固发展 。

1、课件出示例4,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说说这样列式的依据是什么。

2、巩固反馈。

3、完成第9页的“试一试”和练一练”中的两道题。

(“练一练”只列式,不计算)。

集体订正,说一说圆柱体的体积还可以怎样算?

5、拓展练习。

(1)、一个长方形的纸片长是6分米,宽4分米。用它分别围成两个圆柱体,a是用4分米做底高6分米,b是用6分米做底高是4分米它们的体积大小一样吗?请你计算说明理由。(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四、全课小结:

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的体积》

教材第10~12页圆柱的体积公式,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二第1~5题。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根据题里的条件正确地求出圆柱的体积。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回答)。

(1)r=1厘米;(2)d=4分米;(3)c=6.28米。

要求说出解题思路。

2.想一想:学习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怎样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指出:把一个圆等分成若干等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

3.提问: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4.已知长方体的底面积s和高h,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1.根据学过的体积概念,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2.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我们能不能根据圆柱的底面可以像上面说的转化成一个长方形,通过切、拼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

3.公式推导。(可分小组进行)。

(2)回顾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切拼转化)。

根据圆面积剪、拼转化成长方形的思路,我们也可以运用切拼转化的方法把圆柱体变成学过的几何形体来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你能想出怎样切、拼转化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以下实验,边观察边思考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与拼成的几何形体之间的关系。教师演示圆柱体积公式推导演示教具: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数量一般为16个),然后把圆柱切开,照下图拼起来,(图见教材)就近似于一个长方体。可以想象,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4)讨论并得出结果。

你能根据这个实验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为什么?让学生再讨论:圆柱体通过切拼,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体的底面积,这个长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板书:v=sh)。

(5)小结。

圆柱的体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4.教学例1。

出示例1,审题。提问:你能独立完成这题吗?指名一同学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列式依据是什么?应注意哪些问题?(单位统一,最后结果用体积单位)。

0.9米=90厘米2490=2160(立方厘米)。

5.做练习二第1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集体订正。追问:圆柱的体积是怎样算的?

6.教学试一试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是8米,求它的体积。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评讲试一试小结:求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底面积和高。如果不知道底面积,只知道半径r,通过什么途径求出圆柱的体积?如果知道d呢?知道c呢?知道r、d、c,都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体积。

7.教学例2。

出示例2,审题。小组讨论计算方法,然后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列式依据是什么?应注意哪些问题?(单位统一,最后结果用体积单位,结果保留整数。)。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范文

并让学生思考:要知道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得先知道什么?(应先知道杯子的容积)。

(2)学生尝试完成例题。

5、比较一下例题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的是都要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不同的是第一例题已给出底面积,可直接应用公式计算;第二例题只知道底面直径,要先求底面积,再求体积.)。

三、巩固练习。

1、做第21页练习三的第1~2题.

这两道题分别是已知底面半径(或直径)和高,求圆柱体积的习题.要求学生审题后,知道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圆柱的体积。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三第3、4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的体积》教案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六年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第二小节第一课时,内容包括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计算它的体积。

2.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最后部分,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继学习的前提。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其中,圆柱体积计算公社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考虑,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4.教学目标。

(1)知道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会应用该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2)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和逻辑推理能力。

(3)知道知识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二、说教法。

从形式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扫清学生认知上的思维障碍,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

教师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知识的由来,并通过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了直观教学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

教师通过设疑,指明观察方向,营造探究新知识的氛围,在引导学生归纳推理等方面充分发挥了其主导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

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三、说学法。

课堂教学中,不是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学,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学法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1.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推理能概括出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2.学会利用旧知转化成新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学会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复习旧知识,为引入新知识作准备。

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口算),单位为厘米。

(1)半径为1厘米;(2)直径为4厘米;(3)周长为62。8厘米。

2.什么叫做体积?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二)导入新课,隐射教学目标。

1.观察比较:出示几组圆柱体实物(同底等高、同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老师提出问题:通过观察,你想知道些什么?了解些什么?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后,教师这时交待,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揭示课题)。让学生自行设疑,教师向学生交待学习任务,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2.展示学习目标,学生认读目标。

教师通过展示目标,学生认读目标,这时学生就能清楚地知道了学习的主要任务和要求,从而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成了学生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带着目标,有目的、有准备地学习下一步的新知识,学生就真正能成为学习的主人,也使教学变得更加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同时也能激发起全体学生的参与达标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充分地显示出来了。

(三)导入新课,实施教学目标。

1.设疑:要判断圆柱体积的大小,究竟哪个大?哪个小?到底圆柱的体积与什么有关呢?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这里老师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师出示投影,帮助学生思考。

2.演示操作,揭示新知。

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来,最后让学生看书质疑。

这部分教学设计意图: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完成从演示——观察——操作——比较——归纳——推理的认识过程,让知识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内化,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突破难点,化解难点。

关于难点的突破,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圆柱体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2)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启发引导,层层深入促进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得新知识。

(3)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师生互动,通过演示操作,帮助学生找出两种几何形体转化前后的关系。

(4)根据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精心设计讨论内容,分散难点,促进知识的形成。

3.运用。

出示例1:先由学生自己尝试练习,请一位学生板演,集体讲评时提问学生,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让学生自己来概括总结,通过学生的语言说出:(1)单位要统一(2)求出的是体积要用体积单位。

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的体积

1、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实践活动,理解圆柱体体积的含义。

2、经历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求圆柱的体积。

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圆柱体积演示教具。

一、旧知铺垫。

1、谈话引入。

最近我们认识了圆柱和圆锥,还学会了计算圆柱的表面积。现在请看老师的这个圆柱形杯子和这个圆柱比较,谁大?这里所说的大小实际是指它们的什么?(生答)。

2、提出问题:什么叫体积?我们学过那些图形的体积?怎么算的?(生答师随之板书)。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认识圆柱体积的意义。

圆柱的体积到底是指什么?谁能举例说呢?

(二)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1、我们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圆柱体的体积跟什么有关呢?你会有怎样的猜想?(小组内说说)。

2、回忆圆面积的推导过程。

3、教具演示。

(1)取圆柱体模型。

(2)将圆柱体切成两半。

(3)分别将两半均分成若干小块。

(4)动手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三)归纳公式。

用字母表示:(板书:v=sh)。

三、巩固新知。

1、这个杯子的底面半径为6厘米,高为1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审题。提问:你能独立完成这题吗?指名一同学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现在这个杯子装了2/3的水,装了多少水呢?

2、完成“试一试”

3、“跳一跳”:统一直柱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五、布置作业。

练一练1-5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设计:圆柱和圆锥

1、通过对圆柱和圆锥知识的复习,进一步熟练解答基本的数学问题。

2、通过猜想、估算、验证等数学活动,应用圆柱圆锥之间的内在联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灵活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圆柱体和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问题。

师:还记得哪些与圆柱圆锥有联系的计算公式?

生:回答相联系的数学公式。

师:到底同学们的掌握情况怎样呢?我们一起来做个抢答练习好吗?

生:回忆基本知识。

1、抢答练习,请说出你的思考过程。

(1)一个圆柱体底面周长12.56米,求它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学生抢答,并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板书。

2、解决数学问题:

(1) 出示一圆柱图

师:看到这个圆柱体,你能提出哪些有关圆柱、圆锥的数学问题?怎样解答?

竞赛的形式来解决,竞赛要求:

1、时间3分钟。

2、请把问题、列式和结果写下来。比一比看谁的问题最多、列式和结果最正确。

(1) 学生独立完成;

(2) 同桌互查;

(3) 学生汇报;

(半径是多少?周长是多少?圆柱体的侧面积是多少?底面积是多少?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多少?剩余的部分是多少?)

(4)如果出现问题下面改正。

最佳设计方案。

有一张长方形的铁板长9.42米,宽6.28米。请你设计出一种就地围装粮食最多的方案。(接口忽略不计)

学生活动,老师巡视。小组成员汇报方案。

师:如果每立方米可装粮食400千克,能算出最佳方案中大约可装多少粮食吗?

师:刚才同学们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猜想、验证、合作、估算中,老师很高兴。哪些同学可以得到仓库保管员的应聘书呢?请来谈一谈你现在的.心情及感受。

课前思考:

潘老师设计的本课时教案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与以往的复习课有所不同,重在将所学知识以竞赛的形式进行系统复习,估计这样的形式会让学生对复习产生一些兴趣。

因为这一单元涉及到的知识较多,而且相关的一些实际问题也都比较复杂,所以我们在复习时还要结合班级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复习。

下面补充这样几题:

市民广场砌了一个圆柱形的喷水池,从里面量水池的底面半径是5米,深1.2米。

1.

(1)这个水池占地多少平方米?

(2)要在这个水池的四周和底面抹上水泥,抹水泥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3)这个水池装满水,最多能装多少立方米?

(4)在池口围一圈栏杆,栏杆长多少米?

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认识》教案

圆柱的认识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材《数学》第十二册的教学内容。圆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认识圆柱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于认识立体图形已经有了方法上的基础。基于此,我以实物为探究素材,通过三个层面的活动来组织教学。

一、利用实物初步认识感知圆柱特征。

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体?

生1:水管、日光灯。

生2:茶叶罐。

生3:铅笔。

生4:应该是没有削过的铅笔。

……。

请大家拿起圆柱形的物品,先仔细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然后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操作,并把自己发现的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回答:1、上、下两个面都是圆形的。

2、它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3、从上到下都一样粗。

圆柱在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物体,因此学生很容易找到圆柱形的实物,我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手中的圆柱形状的实物,初步感知圆柱的特征。学生活动的方式主要是观察和触摸,其活动是浅层次的,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画一画等方法让学生对圆柱形物品的特征产生感性认识,建立初步的表象,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制作圆柱,深入了解圆柱特征。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圆柱的特征,在学生初步感知之后,让学生仿照手中的实物制作圆柱。

师:请同学们仿照所带实物的形状,分小组制作出一个圆柱体。

学生操作,师课间巡视,参与合作。

生展示自己的合作成果,并汇报制作过程。

生1:我们组拿一张长方形硬纸围着茶叶罐绕一圈,像是给它“穿衣服”似的,剪去多余的,粘好做成侧面。再将茶叶罐的底面画下并剪下来,做成圆柱的底面。

生2:我们组是先用一张长方形纸做圆柱的侧面,再将这个卷好的直筒竖在硬纸上,沿着圆曲线画圆,剪下来粘上就可以了。

生3:可以量一量长方形的长,计算出圆柱的底面半径。(该组学生事先预习发现的)。

《数学课程标准》认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独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应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步骤中,充分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索。由于学生向来喜欢手工制作,因而这一环节大家都兴趣盎然,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合作,体验到操作的乐趣。并且在活动中积极动脑思考,找寻合适的方法。

生1: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大小一样。

生2:圆柱的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生3: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长方形。

生4:长方形的长就是圆的的周长。

生5: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高。

师:圆柱的侧面展开后除了可以是长方形之外,还可以是什么图形?

生:还可以是平行四边形,不信你斜着剪试试。

生:还可以是正方形。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试着剪。

这些较难解决的重点和难点在学生自己探索的过程中迎刃而解了,“我看见了,但可能忘掉;我听到了,就可能记住了;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圆柱体,议一议,说一说,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在本环节中以“活动”为基础,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圆柱特征的过程,是在一个让学生“经历”、让学生“体验”、让学生“探索”的思想指导下完成的。从整个学习过程来看,使学生对圆柱的特征从不完整、表面的认识向较深层次的理解、整体上的把握发展,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解决实例巩固应用圆柱特征。

让学生运用己有知识去解决“水桶、水杯、油桶”为什么要制成圆柱形?

生1:我明白了,油桶是圆柱形,移动时不会破裂。

生2:水杯如果不是圆柱,喝水时它的棱角会弄伤口腔,而且水还会往两边流。

生3:油桶制成圆柱体,是因为圆柱的侧面是曲面利于滚动,底面盖子是圆的,易于拧紧。

师:有一张长方形的硬纸,长6.28分米宽3.14分米,将它做成一个圆柱的侧面,这个圆柱的底面半径可能是多少?请你帮忙算一算。

生1:可以将长作为底面周长,6.28÷3.14÷2=1(分米)。

生2:可以将宽作为底面周长,3.14÷3.14÷2=0.5(分米)。

这一环节体现了数学只有回归生活,才会显示其实用价值的原则,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之中。

本节课中课堂始终以“做数学”作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数学学习应成为学生经历一个真正的“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体验“做数学”。在这节课认识圆柱特征安排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圆柱体实物,通过观察、触摸得出圆柱的初步特征及了解圆柱的几个面。第二层次在初步认识圆柱的特征之后,自己尝试制作圆柱。因为学生对制作非常感兴趣,这一过程深受学生喜爱,在初尝成果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掌握了圆柱的特征。这比单纯地直接由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的体验深刻得多。第三层次是让学生利用刚刚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先让学生动手尝试,学生有了成功制作圆柱的情感体验,使课堂变得富有生机和充满活力,使得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挑战性。学生在亲自参与的思维和操作活动中,经历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以活动为学习主线,以操作为本节课主要形式,以学生亲身体会知识,自主实践获得经验是本堂课的特点,教师努力营造了一个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氛围,学生始终成了学习的主人,而教师真正把学习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拥有自己探索的机会。

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认识》教案

生1:圆柱有两个底面。

生2:圆柱的底面是圆形。

〔学生举手的人不多,有点冷场〕。

师:看来大家对圆柱有了一些了解,下面我们来进一步探索圆柱的特征。

(接着,教师出示小组学习要求,让学生通过观察圆柱实物,围绕3个问题,探索圆柱的特征)。

师: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圆形。

生2:我觉得圆柱的两个底面面积相等。

师:你们有办法证明圆柱的两个底面相等吗?

生3:〔该生是学困生,但在公开课中回答问题一向很积极〕如果圆柱的两个底面不相等,那么圆柱就会一头大,一头小。

师:恩(停顿),你能再说说吗?〔这时我听得不太清楚〕。

生3:两个底面不相等,一头大,一头小,会东倒西歪。

师:(没有做出评价)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4:我是通过把上面的盖子取下和底面相比,得出两个底面大小相等的。

师:说得太好了。(露出满意的神情)。

(之后,老师拿出一个有盖的茶叶罐,按生4的方面演示了一遍)。

板书:面积相等的两个圆。

师:圆柱的面还有什么特征?

生5:我发现圆柱的表面摸起来很光滑,永远也“摸不到头”。

师:为什么“摸不到头”?你觉得圆柱的这个面和底面有什么不同?

生6:底面是个平面,而这个面不是平面。

师:我们就说这个面是曲面。(板书:曲面)。

〔反思〕。

一、学生不是一张白纸。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他们的数学学习不仅仅在数学课堂上,在生活中他们也在不断地积累数学的知识和经验。因此“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圆柱形的物体在生活中可谓太常见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一定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积累了一些有关圆柱的知识和经验。基于“尊重学生的已知,引导学生的未知,促进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我提出了“你对圆柱有哪些了解?”的问题,试图通过这个问题,找到学生学习新知的生长点和联结点,达到“立足旧知,激起学生灵动思维”的目标。从学生的回答不难看出,学生对于圆柱的整体把握显然不感兴趣,他们更多的关心是某个局部,如两个底面,底面的形状等。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对于我的这个安排学生并没有领情,举手回答的学生不多,我所想要看到的“各抒己见”、“百花齐放”的情景并没有出现。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的冷场?除了学生进入高年级,由于生理、心理的诸多问题导致不爱回答问题,羞于表达,或懒于表现的原因以外,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平时的课堂上,为了追求所谓的“教学质量”,所谓的“高效”,牺牲了给学生说话的机会。渐渐的,学生也就习惯沉默了。

二、给学生发现的机会。

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学生亲自把知识发现出来。在本环节的教学中,老师并没有把圆柱的特征“教”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触摸圆柱体实物,用他们自己的眼睛和双手去发现,去感悟圆柱的特征。特别是在有一位学生发现了圆柱的两个底面大小相等后我并没有就此作罢,而是让全体学生想办法证明这个发现。通过汇报我们不然看出,由于老师给了学生这个机会,其结果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从各自的视角出发,证明了圆柱的两个底面相等,展示了学生有个性的学习方式。

三、生成需要互动。

证明“圆柱的两个底面大小相等”这个环节,在备课时预想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证明方法:1、将圆柱形容器的盖子取下与底面相比较;2、用圆柱形实物的底面在纸上画一个圆,然后将另一底面和画好的圆作比较;3、用尺子量出两个底面的直径或半径作比较。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有许许多多的意想不到,生3的说法就没有在我的预设之中。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想法?如何把握生成?是对教师把握课堂水平的一次考验。在这个过程中,令自己感到惋惜的是在生3回答之后,我竟然没有做出任何评价。我用沉默这盆冷水,浇灭了该生创新的火花;我的无动于衷,击退了该生答题的热情。这样一来,创设一个敢于质疑,乐于表达的课堂学习气氛的想法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在后来的评课中,教研组长陈老师评价说:“生3的回答,从反面论证了圆柱的底面积相等,应该得到鼓励和表扬。”学困生这样一次精彩的回答,独辟溪径的思路,我却视而不见,至今我还后悔不已。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当时没有听懂该生的意思,没有马上反应过来;另一方面,暴露出在我的思想深处,关注课堂的进程比关注学生多一些。因为学生的回答在我的预设之外,便敷衍了事,心里更想听到的是预设中的答案。后来这位学生的回答,我之所以满意,我想也是这种心理在作怪吧。以学生为主体,具体落实到课堂上,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表现,重视教师评价对学生所起到的激励作用。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而生成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互动,只有互动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生成,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的外表积》

(一)教材简析。

我执教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二单元《圆柱》的第二课时。

本单元教学内容要求同学在认识圆柱的基础上,会求圆柱的侧面积和外表积,会应用圆柱的侧面积和外表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的重点是要求同学掌握圆柱体的侧面积、外表积的计算方法。学好这局部内容,可以进一步发展同学的空间观念,培养同学的空间想象能力、概括思维能力、分析综合等数学能力,为以后学习其它几何形体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简析。

这局部内容是在同学掌握长方形面积、圆的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布置的,因而要以这些知识为基础,运用迁移规律使圆柱体的侧面积、外表积的计算方法这一新知识纳入同学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而且六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思维、探究能力。针对这一现状,我遵循“同学是学习的主人”这一原则,努力创设情境,让同学动手操作、观察发现,鼓励同学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促进知识的迁移,通过同学自身的“再发明”,轻松地获取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从而突破教学重点,充沛体现“同学是知识的发现者”这一理念。

二、说理念。

新课程倡议让同学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把操作看成是培养同学创新思维的源头活水,是实现课程理念的'重要途径。在本节课中,我创设利于同学探究的活动,充沛调动同学的手、眼、口、脑,放开同学的思维,让同学亲自去实践,动脑去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究活动中,完成探究、发现和应用的过程。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探究活动中,使同学理解和掌握圆柱体侧面积和外表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外表积。

2、能力目标:培养同学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以和利用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同学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向同学渗透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观点。

4、教学重点:能应用圆柱体侧面积、外表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5、教学难点:探究圆柱体侧面积、外表积的计算方法。

四、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知识特点以和同学的认知规律,我采用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引导发现等方法,充沛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引导同学在操作中观察、发现、概括,尝试总结出圆柱体的侧面积、外表积的计算方法。

练习设计遵循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了填空、选择、解决问题等形式,使同学在交流、合作中,内化知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形成技能,感受数学的魅力。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为了充沛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同学的主体作用,能让同学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我以遵循同学的认知规律,组织合理有效的教学程序为原则,以动手操作为切入点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变魔术,激趣导入。

平面的面积同学已经会求了,而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么样才干求出这个“曲面”的面积就成了圆柱外表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于是让圆柱的侧面“由曲变直”,使新知识在一定的条件下统一起来就成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上课伊始,我发给每个同学一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的纸和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形(这两个圆形与用长方形纸卷成的圆柱体的侧面正好可以组成一个圆柱体)。让同学采用实验法,随意卷一卷、分一分,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变成一个圆柱形的纸筒。同学带着兴趣,开始尝试,兴趣有了,自主探究的欲望自然也就强烈了。

(二)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1、动手操作,自主发现。

然后,我直接抛出问题:那么,这个圆柱的侧面的面积你能求吗?

在同学自主探究以后,我点拨同学发现长方形纸的长和宽与用它卷成的圆柱形纸筒的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这样抓住新旧知识内在联系,布置同学动手操作,引导同学在发现问题后和时动脑考虑,不只激发同学兴趣,同时也促进了同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2、尝试探究,引导发现。

然后小结:他摸过的所有这些面的面积的和就是这个圆柱体的外表积。

接下来我请同学以同桌为单位,想方法求出这个圆柱体的外表积。

在同学活动的过程中,我巡视、指导,协助有困难的同学。

在本环节中,在同学的眼、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活动中,探究的精神得到了张扬,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实在的体现与培养。教学的重点、难点在同学的亲历探究实践中得到了突破。

3、和时巩固,内化知识。

在教学重点基本突破后,我联系生活实际投影出示例4的厨师帽,让同学认真审题,并说厨师帽有几个面,再计算出用了多少面料,同学计算完后,要求得数保存整十平方厘米。启发同学看书发现新问题,讨论计算使用资料取近似值时,要用“四舍五入”法还是用“进一法”。从而使同学理解“进一法”的意义。这样充沛发挥了同学的主体作用,也培养了同学独立考虑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尝试应用,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是内化知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形成技能的重要环节,因而我设计了多样的练习题。这些练习题注重了基本训练,又注重了能力训练,在形式上注意新颖、多样,在内容上注意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这样既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又能兼顾大多数同学。

(四)总结提升,思维延伸。

在课堂小结后,我提出“大家想一想,还有什么方法能求出计算圆柱体的外表积?”让同学充沛考虑、继续动手操作,将同学的思维向广度、深度延伸。例如,可以把圆柱切开,拼成近似的长方体,由长方体的外表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柱的外表积计算公式;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联系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把圆柱的两个底面分成若干个小扇形后拼成一个与侧面同长的长方形,然后与侧面再拼成一个大长方形,那么整个圆柱的外表积=底面周长×(圆柱的高+底面半径),用字母表示即s=2лr×(h+r)。

这不只让同学知道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的,还使同学亲自参与了对新知的探索,使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并对旧知进行再发明并萌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同学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也有利于挖掘优生的潜能,还能为求圆柱的体积埋下伏笔。将课堂的尾声又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六、说教学手段。

本节课,我充沛运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手段,使同学明确圆柱侧面积与长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自身探究出求圆柱侧面积、外表积的方法。

七、说板书、板绘的设计。

板书采用了图示式的设计,直观展示本节课的知识点,与旧知的关系也表示得清晰、明了。有利于同学系统、清晰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同时圆柱的侧面积和外表积的计算方法都用红色显示,更加突出了本课重点,体现了板书的记忆理解功能。

八、说预设效果:

概括的说,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我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一是注重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本节课的教学从引入到过程的操作,我都注意引导同学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对研究数学发生比较浓厚的兴趣。

二是强调数学学习的探索性、实践性。教学的引入,到教学过程的实践,乃至本节课的结尾始终都是同学在探究的过程。我力求在探究活动中增强数学内容的开放性,注重同学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强调同学学习数学的过程。

三是注重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做到让同学多考虑、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师生一起活动相结合,尽可能提高同学思维的参与程度,最大限度地拓宽同学的思维,使课堂充溢生机与活力。

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认识》教案

圆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

这节课,以触摸——合作——交流——讨论——形成认知为线索,设计了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做一个圆柱这一活动。最初的设计意图是想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一方面培养合作的意识和合作能力,另一方面对圆柱的底、侧面的特征和相互关系有初步的认识。活动结束后,再让学生互相交流,得出结论。对于圆柱侧面展开这一重点,在学生试做的过程中得出,有效地突破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但事与愿违,几乎每组学生在做圆柱时,都是将纸在圆柱模型上围一圈得到侧面,再用模型的底画两个一样的圆作为圆柱的底,然后组合成圆柱。在做的过程中很少有学生发现长方形纸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整节课,以活动为中心,不光是为了有效地组织学习,更重要的是想通过这一形式还原数学的本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带给他们的乐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到成功。

圆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

在复习导入阶段,首先通过唐老鸭和米老鼠的比赛,引入学生对圆柱的初步感知,然后通过出示生活中的圆柱形物体,导入课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认识到长方形与圆柱侧面积之间的关系。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猜想、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练习阶段,我设计了针对性练习和发展性练习,在形式、难度、灵活性上都有体现。判断题有利于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的填空题进一步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利用圆柱形实物,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观察,认识了圆柱的特征,并利用课件辅助教学,使学生对圆柱的特征有直观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在认识圆柱上下两个底面完全相同时,学生不能说出验证的方法,也没有时间让学生去动手操作验证;在学习圆柱的侧面展开与长方形各部分的关系时,学生对知识理解比较困难,演示不直观。

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圆柱是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本课的重点是圆柱的特征和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所以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发现和掌握圆的柱的基本特征,并能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有步骤地展开研究和探索,同时让每个学生都树立能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导入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此,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出示圆柱),我直接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看到过这样的物体吗?你能举一些生活中像这样的物体吗?学生一一展示自己课前收集好的圆柱形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你们细心的去观察,圆柱形的物体还是到处可见的。

学生对新知识是好奇的。在教学。

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圆柱是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本课的重点是圆柱的特征和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所以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发现和掌握圆的柱的基本特征,并能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有步骤地展开研究和探索,同时让每个学生都树立能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导入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此,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出示圆柱),我直接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看到过这样的物体吗?你能举一些生活中像这样的物体吗?学生一一展示自己课前收集好的圆柱形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你们细心的去观察,圆柱形的物体还是到处可见的。

学生对新知识是好奇的。在教学圆柱的特征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摸一摸、比一比,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在学生知道了圆柱的侧面积是指哪部分后,我设置悬念,先让学生猜一猜:“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可能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呢?”通过猜测再进行验证,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认识到了圆柱的底面周长相当于长方形的长,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接着又问,要想知道老师手里圆柱的侧面积,你会算吗?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猜想、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认为最突出的地方是教师始终围绕学生的思维和操作探索研究在转,而不是学生围绕教师在转,学生被教师牵着走。学生学的轻松、掌握的灵活,为学生构建优越的知识认知结构奠定了基础。

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摸一摸、比一比,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在学生知道了圆柱的侧面积是指哪部分后,我设置悬念,先让学生猜一猜:“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可能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呢?”通过猜测再进行验证,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认识到了圆柱的底面周长相当于长方形的长,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接着又问,要想知道老师手里圆柱的侧面积,你会算吗?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猜想、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认为最突出的地方是教师始终围绕学生的思维和操作探索研究在转,而不是学生围绕教师在转,学生被教师牵着走。学生学的轻松、掌握的灵活,为学生构建优越的知识认知结构奠定了基础。

所以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发现和掌握圆的柱的基本特征,并能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有步骤地展开研究和探索,同时让每个学生都树立能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导入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此,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出示圆柱),我直接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看到过这样的物体吗?你能举一些生活中像这样的物体吗?学生一一展示自己课前收集好的圆柱形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你们细心的去观察,圆柱形的物体还是到处可见的。

学生对新知识是好奇的。在教学圆柱的特征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摸一摸、比一比,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在学生知道了圆柱的侧面积是指哪部分后,我设置悬念,先让学生猜一猜:“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可能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呢?”通过猜测再进行验证,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认识到了圆柱的底面周长相当于长方形的长,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接着又问,要想知道老师手里圆柱的侧面积,你会算吗?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猜想、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认为最突出的地方是教师始终围绕学生的思维和操作探索研究在转,而不是学生围绕教师在转,学生被教师牵着走。学生学的轻松、掌握的灵活,为学生构建优越的知识认知结构奠定了基础。

所以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发现和掌握圆的柱的基本特征,并能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有步骤地展开研究和探索,同时让每个学生都树立能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导入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此,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出示圆柱),我直接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看到过这样的物体吗?你能举一些生活中像这样的物体吗?学生一一展示自己课前收集好的圆柱形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你们细心的去观察,圆柱形的物体还是到处可见的。

学生对新知识是好奇的。在教学圆柱的特征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摸一摸、比一比,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在学生知道了圆柱的侧面积是指哪部分后,我设置悬念,先让学生猜一猜:“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可能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呢?”通过猜测再进行验证,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认识到了圆柱的底面周长相当于长方形的长,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接着又问,要想知道老师手里圆柱的侧面积,你会算吗?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猜想、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认为最突出的地方是教师始终围绕学生的思维和操作探索研究在转,而不是学生围绕教师在转,学生被教师牵着走。学生学的轻松、掌握的灵活,为学生构建优越的知识认知结构奠定了基础。

六年级数学教案《圆柱的外表积》

单元总目标:

1、认识圆柱、圆锥的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2、理解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体积的意义。会推导表面积、侧面积、体积的公式,认识进一法取近似值,能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3、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以及空间观念。

5、培养学生逻辑思考能力,有条理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重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单元难点:

(1)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

(2)圆柱体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

(2)利用圆柱体、圆锥体等底等高条件下的关系解有关复杂应用题。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充分运用直观教具,进行割拼演示、实验,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推导出计算公式和有关概念。

单元难点的剖析:

(1)表现为:学生难于想到把一圆柱体的立体图形转化成什么图形来研究。怎样把它转化。

原因:圆柱体和长方体在表面看来并没有什么联系。并且学生还很难由圆与圆柱的联系,而想到圆能转化成长方形来研究,圆柱就可以转化成长方体来研究。

解决策略:首先回忆研究圆的面积计算时把圆转化成什么图形?如何剪拼成了这个学过的图形?借助多媒体课件把一个个完全一样的圆形堆成一个圆柱体,通过这个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进行猜想:圆柱体能剪拼成什么图形,请学生试试看。

(2)表现为:对圆柱体的侧面积公式容易获得,但学生对已知r或d求侧面积的问题,学生转不过,容易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而对表面积的计算,由于表面积公式中涉及的公式较多,学生往往不小心就弄混公式。

(3)表现为: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会用错公式,如:求侧面积的求成了表面积,求体积的求成了表面积等。

原因:学生可能对概念、公式记忆较熟,但在具体的问题环境下用错公式。主要还是学生对概念的感知不够。

解决策略:

(1)为新课教学做好准备,充分复习好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借助实物多让学生感知概念的意义,不能死记硬背,要能用自己话说清楚。特别对中下生应多结合实物或图形指出问题要求的部分。

(3)公式一定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到推导过程中,不能把公式直接交给学生。

(4)学生自备圆柱体形状的物体,每节课的新课铺垫、例题教学、或是练习讲评都借助于具体的实物,让学生一边口述、一边指着实物来说,加强感知。

单元策略:基于本单元是研究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教学中主要采用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等直观手段辅助教学。多让学生参与获得公式或经验。如:圆柱体展开图的特征、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及圆锥体的体积计算。

错例的估计和采集:概念辨析题:(1)一只铁皮水桶能装水多少升是求水桶的。(2)做一只圆柱体的油桶,至少用多少铁皮,是求油桶的()(3)做一节铁皮水管,要多少铁皮是求水管的()(4)给个圆柱体的花瓶包装在盒子里,需用多大的盒子是求花瓶的()。

分析及策略:这些属于概念不清的问题,因为这些知识点本身有联系又有区别,所以易混,因此教学中重点在新授中注意让学生多体验、多感受。还要在综合练习中加强对比,沟通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分析及策略:此类型的错误主要是公式用错,原因还是对概念不清,解题思路不明,因此,教学中在保证理解概念的前提下多让学生讲思路、强调解答步骤的书写要有条理。

有关圆柱体和圆锥体的混合题:(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的体积的(),圆柱体体积比圆锥体体积多(),圆锥体积比圆柱体少()。

(2)一个圆柱体积是96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底高的圆锥体积是()立方厘米,圆锥体积比圆柱体积少()立方厘米。

(3)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等底等高,它们体积之和是36立方分米,圆柱体积比圆锥大()立方分米。

分析及策略:此类型题的错因主要是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还只是一个圆锥体积公式的获得过程,是停在表面上的认识,并没有真正通过实验过程对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的关系弄清楚。因此这个推导过程中应让学生把两种几何体的体积关系,能反说、正说、比多少等都能说清。

练习题的分析:重点讲解的题目:39页第10题(重点说明生活中常说的圆柱体的长也就是数学意义上的圆柱体的高)。40页的13题(体积公式与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即利用底面积一定时体积和高成正比例的关系来确定两个圆柱体体积的比,求出第二个圆柱体的体积,最后求出它们的'差。)45页的第6题(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了解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第8题(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11题(由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1:3,那么现在它们的比是1:6,底是相等的那说明圆柱的高是圆锥高的2倍,于是圆柱的高是9.6。实际上是圆锥与圆柱体积关系的灵活应用。)。

课时安排:1、圆柱的认识31页至33页及例1。

3、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36页例4及补充一道已知r求v的例题。

5、圆柱有关公式的对比练习39页8、9(增加不同位置类型的圆柱体)39页7、10。

6、圆锥的认识41页。

7、圆锥的体积公式的推导42页至43页例1。

8、圆锥体积的应用43页例2。

数学六年级《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二册第一单元第一小节第四课时。内容包括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计算它的体积。

2、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基础上进入了小学里学习立体图形的最后阶段,这个单元知识的综合性和对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化归和类比是常用的思想方法要进行总结,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圆的基础知识都是本单元的认知基础。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继学习的前提。

教材的编排特别注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实践研究,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规律,先用想一想的思考,回忆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激活原先“化曲为直”的极限思想和“转化”的思想方法记忆储存,接着用较多的篇幅讲解切拼的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和感受转化的过程和极限思想,然后推导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并抽象到字母公式。例题直接利用公式解决问题,试一试和练一练对方法进行了巩固,并有所变化,不同条件下求圆柱体积,完善认知结构。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对空间和图形的目标要求和对教材文本的分析理解,以及我对六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品的认识,我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三个维度制订以下教学目标:

1、经历并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分析、比较、综合,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体会知识间相互“转化”的思想方法。

3、让学生感受探索数学奥秘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个过程对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圆柱体积公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把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考虑,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而本节课需要把圆柱体切割转化成长方体,我们却找不到某种材料做的圆柱体适合切割拼组,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点困难,所以我认为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也是本节课的教学热点和分化点。

本节课采用的教具和学具为:圆柱体切割组合学具,课件,各小组自备所需演示用具。

本课教学时最大特点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运用迁移,类比猜想、实践演示、自主推导,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扫清学生认知上的思维障碍,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以一几个特点: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

教师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有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知识的由来,并通过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了直观教学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

教师通过设疑,指明观察方向,营造探究新知识的氛围,在引导学生归纳推理等方面发挥了其主导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

运用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利用旧知学习新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六年级数学《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教学前我就思考,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最重要的是掌握学习的思想方法(转化),因此,教学新课前,复习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为转化做好了铺垫。

课上,出示挂图:等底等高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学生通过观察,作出猜测:

(1)圆柱的体积等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圆柱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猜测是否准确呢?点燃学生的学习欲望。

让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迁移想:圆柱体能转化成什么几何形体,然后让学生用学具验证圆柱转化成长方体过程,并讨论思考:这个圆柱体与转化后的长方体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从而得出结论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

还有一种推导过程是我没有预设到的:

一学生回答,长方体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的一半,宽是底面半径,高不变。

所以圆柱体积=底面周长的一半×底面半径×高。首先我对这种方法加以肯定,然后利用圆的周长和面积把圆柱体积的也转化成底面积乘以高。

这样有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不仅创造性的建立了数学模型而且发现圆柱体的转换成长方体的规律,掌握了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转化。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