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微生物教学设计(优质16篇)

时间:2023-12-06 19:27:24 作者:XY字客

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有序地进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经典教学计划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考。

神奇的大海怪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生活中处处有色素。

2.让孩子从实验中发现色素只溶于水、不溶于牛奶的特点。

3.体验与同伴一起动手探究的乐趣。

学生情况:神奇的大自然,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植物,也隐藏了各种颜色的染料,当幼儿在草地上打滚,会发现衣服染上了小草的'绿色,吃火龙果时,小手会变成紫色……,这些都引来孩子的阵阵欢呼和探究的眼神。而一年级学生对自然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周围的事物总是想着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这些都是人类探究世界本能的观察行为。

探究任务:通过牛奶跳舞家和制作熔岩灯,让孩子从实验合作探究中发现色素只溶于水、不溶于牛奶的特点,体验与同伴一起动手探究的乐趣。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色素。

(出示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些食物会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吗?

小结:正是因为食用色素的存在,使得食物有了各种各样的颜色。

二、实验操作,感知色素的特点。

(一)牛奶跳舞家。

实验方法:将不同颜色的色素滴入装有牛奶的盘子里,再用棉签蘸一些洗洁精,将其接触到牛奶中央色素集中的地方。

小结:

1.牛奶可溶于水,不溶于牛奶。

2.牛奶中的脂肪和洗洁精中的活性因子会发生反应,从而破坏了牛奶的表面张力。

(二)制作熔岩灯。

实验方法:在瓶子里装好比例为3:1的水和油,再倒入色素,将瓶子放在手电筒上,最后放入泡腾片。

小结:

1.水油不相溶,密度大的液体沉在下面,密度小的物体飘在上面。

2.沸腾片和水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小气泡。

三、回顾总结,反思评价。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呢?

学习资源:科学实验室,教学一体机。

评价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难点突出,教学目标贯穿整个课堂,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具有较高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目标达成度,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提高。

《神奇的手》教学设计

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大胆交流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2、学习说话时态度大方、声音响亮,听话百认真有礼貌。

3、在交际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口语交际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训学生对口语交际的兴趣。

教学难点:

能较清楚地向别人介绍自己手的神奇。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部分作品。

3、手工作品一件。

教学时间:

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还记得我们的好朋友——乐乐吗?(记得)今天(出示课件城堡),他将这座神秘的城堡里,等我们一起去找宝藏,想去吗?(想)那我们去看看吧!

1、(点击“儿歌宝库”课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老师一起读一遍。

2、从这首儿歌中知道了什么?还发现了什么?(指名回答)。

板书:手(画出“手”的形状)。

小结:今天,乐乐会带我们进入“知识宝库”去进一步了解的作用,好吗?(好)。

二、观察画面,角色体验。

1、出示课件,观察画面,板书课题。

(1)你们瞧,乐乐碰见文文,他们在说些什么?(听后指名说)。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口语交际:神奇的手(补充课题后齐读)。

2、出示书中内容。

(1)请小朋友利用拼音自由试着读读看;

(2)同桌互相读;

(3)分角色朗读对话;

(4)分男、女生对读。

三、引导“发现”,激活课堂。

指名说(多让学生说说自己手的'神奇)。

过渡说:小朋友们的手都很神奇,大家会做很多事,你们看作业本上漂亮的字,还有你用手整理的书包,梳得头发都很棒,更神奇的是你们画的画,现在乐乐将带我们去“梦幻宝库”里去看看他们的绘画展。

1、点击课件(书中作品)。

(1)师范讲一幅图片;

(2)引导学生说后几幅。

2、在黑板上展示学生部分作品,并讲解各自所画的内容。

四、拓展、延伸。

1、你们的小手很神奇!那老师的手也很神奇呢?(出示手工作品:千纸鹤),你们看看。

2、引导学生说说身边的人,他们手的神奇地方?(指名说)。

3、你们还知道吗?叔叔阿姨的手也很神奇,让我进入“智慧宝库”去看看吧!

4、(点击课件)指名说说图片中叔叔、阿姨们手神奇的地方。

小朋友,你们在城堡里得到了什么宝藏?(手的神奇)回到家后希望小朋友用自己的神奇小手去制作一件作品送给你们的父母,看谁最棒!让我们和好朋友乐乐说再见吧。(出城堡)。

最后,让我们用这双神奇的小手跳起《拍手舞吧》。

神奇的纳米教学设计

4、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查字、词典等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

2、自主、合作探究“神奇”的`具体体现;

3、体会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知识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领会纳米的神奇所在,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2、培养正确的科学观念;

3、有科学依据的大胆想象,培养创造能力。

1、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了解纳米有关知识;

2、自主、合作探究“神奇”的具体体现;

1、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2、有科学依据的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

自制课件。

一、激趣导入。

(把学生由神奇的神话世界领进神奇的科学世界)。

多媒体播放《西游记》影片中孙悟空变化成一只小虫随铁扇公主喝茶时,进入了铁扇公主的肚子片段。

让学生观看《西游记》片段,然后请学生把看到的内容讲给大家听,并谈谈感受。

归纳、总结:这是神奇的神话,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还有比这神话更神奇的多媒体展示图片[中国科学家研制的纳米机器人在人体血管中巡游,这机器人长约3毫米],这种机器人能自我复制,能杀灭人体内的有害病……]这样微小的而具有神奇功能的机器人,它就是应用纳米材料并运用纳米技术制造的纳米机器人,今天我就与大家共同走进《神奇的纳米》,多媒体出示标题,神奇的纳米。

提问:(多媒体展示)同学们,当你看到这个标题,你有什么疑问,你最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什么是纳米,纳米的神奇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等)。

二、(一)阅读探究(1)。

快速浏览课文,筛选出下列信息:

什么叫纳米。

什么叫纳米技术。

什么叫纳米机器人。

阅读汇报(1)学生自由回答。

归纳小结:

纳米:又称毫微米,是一种长度计量单位,1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

纳米技术:指的是0.1纳米到几百纳米的尺度范围内对原子、分子进行观察和加工的技术。

纳米机器人:是在纳米尺寸上制造的微型机器人。

(二)理解概念,感受“神奇”(多媒体出示标题)。

以上三个概念,它的内涵我们是不是都掌握了呢?分别谈谈你对这三个概念的理解。

1、学生自由发言,理解概念“纳米”,教师补充,请学生计算:人的一根头发直径约0.6毫米,它有多少纳米,约60万纳米),感受纳米这个长度单位本身的微小。

2、理解“纳米技术”,纳米技术指的是0、1纳米到几百纳米的尺度范围内的原子、分子进行观察、操纵和加工的技术。

(由于学生的知识局限,不知道分子、原子的微小,我列举初三化学课本上的一个例子来说明:一滴水(约20滴水为一毫升)所含的水分子的个数大约有1.67×1024个,即10亿人同时一个一个地数,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地数,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一滴水的水分子,从而说明分子的微小,体会纳米技术的精细之极,感受纳米技术的神奇。

多媒体展示[ibm]图片,并加以说明。

三、阅读探究(二)。

1、大声自由朗读课文,一边勾画出纳米神奇的具体体现;

2、小组交流;

3、汇报探究结果(多媒体出示,阅读汇报2)。

归纳小结:并板书。

四、拓展延伸。

大胆想象,创造神奇(多媒体展示标题)。

开动思维,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运用纳米材料和技术来发明创造一些物品,并作简介介绍。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表扬鼓励。

五、纳米情报站,展示神奇。

六、科海冲浪,搜罗神奇(作业)。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科海遨游,领略了纳米的神奇,体验了阅读的快乐,大家还想了解有关纳米科技的最新进展吗?请以四人为一小组,查阅报刊、杂志,或上互联网查阅资料,每一个小组办一份以纳米科技为主要内容的手抄报。

七、教学后记。

本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育思想,激发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注重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使学生学到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不足之处在于,学生的创造能力还有未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神奇的大海怪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认识树叶,了解树叶的用处。

2、掌握树叶贴画的基本方法,能选择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树叶,贴出自己喜爱的图画。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用树叶拼贴图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学会创作生活、美化生活。

教学重点:。

学习粘贴画的方法与步骤,学会利用现有材料,进行想象与创作。

教学难点:。

在树叶贴画制作中,培养学生画面的设计及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

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树叶、胶棒、a4纸、安全剪刀。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猜猜这是什么季节?

生:秋天。

师: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地上有树叶。

师:同学们说的很对,树叶是秋天给大地送来的信使,他告诉人们秋天来了、秋天来了。

师:树叶除了是秋天的信使,你还知道树叶有什么用处吗?

生:吸收二氧化碳、遮风挡雨......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树叶被称为绿色工厂,能吸收二氧化碳时放出氧气,同时还能制造出大树生长所需要的.能量。这些树叶可真神奇呀!有这么多用处!

你们猜猜这些神奇的树叶落下来会变成什么?

生:变成肥料等等。

师:对有这样一句诗写道“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他们还会变成什么呢?他们还会变成漂亮的图画。

师:今天,我们就要用我们的一双小巧手让树叶变成一幅幅漂亮的图画。

师:作画之前老师的考考你,看你认识那些树叶?(出示树叶图片)。

生:杨树叶、柳树叶、......

师:同学们瞪大眼睛仔细看,这些神奇的树叶摇身一变看变成了什么?

(出示粘贴画图片)欣赏完这些后,老师这里也有还想看吗?

师:看了这些,你是不是也想动手做一副了。

师:不要着急,我们先想一想怎样才能一副漂亮的树叶粘贴画。应该先做什么在做什么?

二、动手操作:。

师:想要做出一幅漂亮的画我们第一步:先要想好我要做什么图画。第二步:根据要做的图画选择合适的树叶。第三部:摆一摆,试一试。第四部:动手粘一粘。

咱们总结为:一想、二选、三摆、四粘。

师:有了方法步骤老师还要向你们提几点要求:(出示幻灯片)。

(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解决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作品展示:

师:请完成的同学到前面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一说这幅图画的含义,并给图画起个好听的名字。

生:我粘得是….

(找几位做的比较好的同学展示,并评价。)。

四、课堂评价: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1、你知道树叶有哪些作用了吗?知道的同学为自己画一颗星。

2、你觉得你尊守纪律吗?觉得自己遵守纪律的画一颗星。

3、你觉得你的作品漂亮吗?觉得自己作品漂亮的画三颗星。

师:同学们,你的了几颗星。

五、课堂延伸:

同学们这节课学到了很多关于树叶的知识,还做出了漂亮的树叶粘贴画,我们课下继续研究树叶,找一找关于树叶的儿歌。老师这里找了一首我们一起读一读。(出示课件)。

《神奇的手》教学设计

我家有一个手机座,是爸爸的好朋友送给妈妈的。它的样子像水晶鞋,晶莹透明、光彩夺目、做工精致,可爱极了。

它的里面装着三颗红辣椒和许多的水,辣椒在水里荡来荡去,露出一串串漂亮的水珠。只要把手机放在水晶鞋上,用其它的手机打来,铃声一响,水晶鞋上的灯就会自然亮起来,随着手机优美的旋律翩翩起舞。即使把手机拿起来,它的灯都还会亮几秒钟,我觉得它好神奇呀!

我长大了一定要当个研究专家,好去研究这些有趣的问题。

我真喜欢这个手机座呀!

《神奇的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识自己的双手,为自己有一双灵巧的手而高兴。

了解手的作用,让学生充分体验动手的乐趣。

教学准备:

1、红领巾若干条游戏用材料彩纸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课前体验活动:用手能做哪些事?并尝试去做事。

活动一会做事的手。

猜谜语、引出主题。

师:小朋友们喜欢猜谜语么?

生:喜欢。

师:谁能说个谜语让大家猜啊?

生说谜语大家猜。

师:刚才小朋友说了很多谜语,老师也带来了一个谜语,你们想猜吗?

生:想。

师:那你要听好,十个兄弟亲一家,高矮不同本领大,学习劳动全靠它。

生(迫不及待地伸出小手):手、手……。

师:是的!就是我们的手!

2、交流课前体验,体验会做事的手。

第一步:小组里观察小手,说说手的作用。

师:来,伸出来,互相看看!

师:大家都有一双健康可爱干净的小手!

师:你的小手都帮你做什么了?

生:……。

师:是啊,你看无论是做家务还是学习做游戏都需要小手的帮忙,看来大家都有一双能干的手啊!

第二步:系红领巾比赛,体验小手的本领。

师:这么能干的小手想现场试试它的本领吗?

生:想。

师:那好,我们来个系红领巾比赛!看那个小组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又好又快的系好红领巾!不仅要有速度还要系整齐呢!这可需要互相帮助才行啊!

(教师分发红领巾,学生在小组里比赛系红领巾)。

师:瞧!多棒的小手阿,戴上自己系的红领巾可真精神!

第三步:夸夸小手。

师小结:通过互相帮助系红领巾我们再一次体会到了小手的能干!

(生用各种形式夸小手。)。

活动二会认东西的手。

1、师生合作游戏“会认东西的手。

(教师出示袋子,袋子里面装有一些日常用品。)。

生:纷纷举手。

师:这么多人愿意,每个小组来一位。

师:请第一个小朋友转过身,闭上眼,小手背过来!

2,分小组进行游戏。

3、引导学生总结提炼。

师:大家没用眼睛看,小手就认出了……你们说小手的这个神奇的本领是什么呀?(板书:认东西)。

活动三会说话的手。

1、看视频图片,感受小手会说话。

师:请同学们看,跑步得第一的这个大哥哥做了个什么动作?大家都来做一做?

师:小手仿佛再告诉我们什么?

生:我胜利了!我是第一名!……。

师:你们真聪明!听懂了小手的话呢!

师:看来,小手还有自己的语言呢!小手会说话啊!(板书:说话)。

2、调动生活经验,体会小会说话。

师:老师的手也会说话那(伸出大拇指),再说什么?

生:说大家真棒!

师:(用大拇指对向其中的一个学生)哎,手又在说什么?

生:,你真棒。

(老师再次用拇指对向其中的一个学生)。

生:某某某,好样的!

师:老师没有说你们就猜出来了!看来呀!手还真的会说话呢!你的小手都会说话么?都用那些手势表示过?先做给小伙伴们看看,让大家猜猜看。

(小组活动并交流)。

活动四会表演的手。

播放《手影》视频来来吸引学生。引出手还会表演。

学生尝试表演。

播放师表演《孔雀舞》,感受表演的能力。

活动五会创造的手(学生没来得及做)。

1、课件出示图片:介绍小制作。

师:这些东西都是小手制作的!小手真巧啊!

2、教师现场制作,激起学生兴趣。

3、小组活动:折一个自己最拿手的手工。

(播放音乐,学生在轻松的音乐中完成制作)。

4、展示手工作品。

师:小朋友,做好了没有?你们不但手巧而且动作也快!举起来互相欣赏欣赏!真是太棒了!(师从中选4个优秀作品请到站台展示)老师发现这四位小朋友的作品很有特点!我们一起来看看!

4名学生上台展示。

六、引导学生总结小手的本领。

师:这节课我们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小手,说说看,小手都有那些本领呢?

生:会做事、说话、认东西……。

师:是啊!我们的手会表演、会制作还能像眼睛一样认东西、像嘴巴一样会表达这真是一双双神奇的手(板书)。

生:……。

师:你们的想法很好,老师希望你们课下多动手,有更多的神奇等着你们去创造呢!

引出下文,我们的手这么能干,还需要我们的脑来控制,我们有两件宝,请看儿歌,播放儿歌,请同学们一起跟着读,引出下节课我们将来学习认识大脑。

神奇的极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注意整体把握、筛选信息,以此为方法来获得极光的知识;

领会作者将生动的描写和恰当比喻融入说明的方法。

学生自读,教师点拨。

教学时数1教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新课。

极光,英文名字为aurora,源自于拉丁文依欧斯一词。它是南北极地区特有的一种大气发光现象,尤其是靠近地磁极地区上空大气中更为明显。一般呈带状、弧壮、幕状或放射状。这些形状有时稳定有时作连续性变化。

自读课文,完成下列要求。

概括每一部分的说明重点;

概括全文的说明重点;

第一部分引述了哪几种古老的传说,引述角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引述?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人们对极光的成因有哪些推测?

现在的科学家研究认为,形成极光的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什么?

概括极光形成的原理。

问题解答。

概括每一部分的说明重点;

课文三部分都是围绕极光展开的,各部分内容比较集中,说明重点比较明确。

第一部分:从古老的神话传说谈起,在此基础上,对极光作出解释。

第二部分:主要从外观上介绍极光。

第三部分:说明重点落在极光的成因上。

概括全文的说明重点;

全文的说明重点在第三部分的第二段,它科学地解释了极光的成因以及形成的条件,揭示了极光神奇的原因。

第一部分引述了哪几种古老的传说,引述角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引述?

文章总共引用了三种神话传说。

一是附宝感极光而有身孕;

二是在《山海经》中,极光被描述成“触龙”;

三是古罗马神话中的“黎明女神”的传说。

第一种传说偏重于它的古老神奇;第二种传说是为了从古代文献中找到极光的影子;第三种的引用偏重于追溯“极光这一词作为现代科学术语的来源,也突出了这个故事。

它们都能够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人们的感性认识。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人们对极光的成因有哪些推测?

一种看法认为极光是地球外面燃起的大火;还有认为极光是太阳西沉以后,透射出来的辉光;第三种看法认为,极地冰雪丰富,他们在白天吸收阳光,贮存起来,到夜晚释放出来,便形成极光。

众说纷纭,但这些看法都是不科学的。

现在的科学家研究认为,形成极光的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什么?

极光形成的三个条件是大气、磁场和太阳风,缺一不可。因为现在的人们认识到极光一方面与地球高空大气和地磁场的大规模相互作用有关,另一方面也跟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带电粒子流有关(这种粒子就是太阳风)。

概括极光形成的原理。

它是分布在地球周围的地磁场把高空大气的太阳风粒子流汇聚成束,而来自空间的电子束打入极区高空大气层时,会激发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导致发光,这就是人们见到的极光。

极光的显示和运动则是由于粒子束受到磁层中电场和磁场变化的调制造成的。

极光不光是个光学现象,而且是个无线电现象。

了解本文的说明特色。

形象的描述,增强感性认识。

文章在说明过程中,用了许多形象的.描述。比如第一部分引述的三种古老的神话传说,尤其富有特色的是在故事的叙述过程中作者尽可能用文学语言。

通俗的比喻,可以使深奥的科学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作者还用了大量比喻。比如“磁层可以看成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电视显象管”,“自然界是个魔法师”,“极光是以天空为舞台的一出话剧”,等等。不仅吸引读者注意,而且还让比较深奥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准确的概括,对读者把握说明对象十分重要。

课文中,极光的本质、类型、成因、形成条件、基本原理等都是作者准确的概括出来的,这样能够给读者一个明确的认识。

特别是文中结论性的内容,都有准确的分析论证,并且在概括之前往往用了足够的引导性的话,在之后还有细致的分析和确凿的例子。

小结。

作业:

整理完成课后练习;

预习下一课。

文档为doc格式。

《神奇的手》教学设计

《神奇的手》是小学《品德与生活》第二册第二单元“我的手儿巧”中的“我有两件宝”这一活动主题中的一部分。这一教材内容的设计,意在通过一些动手的活动,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动手的乐趣。针对《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特点(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手的作用。

2、通过动手活动,感受和体验动手的乐趣。

教学准备:学生动手活动的的用品。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二、自我观察,初步感知。

1、观察手:伸出自己的双手,说说自己的小手。

2、看图:说说图上的几位朋友用手做什么事情呢?

3、回忆:平时,我们用小手做哪些事?

4、小结:手的作用。

三、交流合作,感受乐趣。

1、创设情境,感觉手的作用(会说话)。

神奇的手会说话呢!你看,手的姿势不一样,表示的意思就不一样。(教师边说边做动作)。

2、小组交流:你的手会说话吗?怎么说?

3、汇报交流情况:做游戏“做一做,猜一猜”。

四、深入探究,体验快乐。

1、我们的双手真神奇,有时还能代替眼睛呢!信不信?

2、做游戏:“摸一摸,猜猜是什么”。

3、小结:手的神奇。

五、主题延伸:长大后,你想用你神奇的手做什么?

六、课堂小结:

1、我们人人都有一双神奇的手,只有常动手做事,才能成为勤劳,惹人喜爱的小朋友。同学们还要注意,一定要保护好这双神奇的物,可千万别让它受伤呀!

2、如果遇到没有神奇的手的人,我们该怎么做呢?

板书:

会做事会表演会说话。

神奇的纳米教学设计

1、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了解纳米的有关知识。

2、体会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知识的方法。

3、培养正确的科学观念。

抓住关键语句,把握说明重点。

一,导入。

二、课题解读:

文章题为《神奇的纳米》,是一篇介绍纳米和纳米技术的文章,突出的是纳米的神奇。(作者以大胆的想象,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纳米技术的神奇,展示出纳米技术在应用上的美好前景。文章的内容重点突出“神奇”,什么叫“神奇”?词典上解释为特别高超和出奇。那么纳米技术能称得上“神奇”吗?作者大胆的想象描述了未来的外科手术和生活中种种神奇的现象,外科手术居然不用手术刀,不流血,病人动手术不再有疼痛,这是不是“神奇”?纱窗会根据人的需要自动送入新鲜的空气,杯子掉在地上不但不坏而且还会蹦起来,让人们捡时不弯腰,电视机可以印在墙上,这是不是“神奇”?作者举出实例并加以形象的描述,用事实来体现“神奇”,确实让人认识到了纳米技术在研究应用上的价值。)。

三、内容讲解:

文章主要讲了下面几个问题:

(1)什么是纳米?

(2)什么是纳米技术?

(3)它的神奇体现在哪些方面?

(4)纳米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有什么好处?

文章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11段):以外科手术为例,展示纳米医学技术的神奇功能,这一部分写得最为生动形象,大有先声夺人之势,篇幅也最长,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1—3段):作者是以常规外科手术的情景作铺垫,指出其流血、疼痛,恢复缓慢的弊端,并提出了不用麻醉剂,没有手术刀等条件下,如何进行切除脑垂体瘤的问题。

第二层(4—8段):描写用纳米医学技术切除脑垂体瘤的手术情景,突出了手术的舒适,简便安全以及良好效果。

第三层(9—11段):交代“不流血外科手术”的进行原理及不流血、无疼痛、痊愈快的神奇功能,主要内容是介绍纳米机器人的工作过程。

第二部分(12—14段):由纳米机器人引出对纳米,纳米技术等知识的解说。这一部分是知识性最强的部分,是全文的基础和核心。

第三部分(15—17段):列举外科手术之外的种种例子,展望纳米技术广阔的应用前景。这一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延伸和拓展。

第四部分(18段):总结全文,作者分析了纳米科学发展的状况,预测纳米时代到来“只有几年之遥”,并提出“纳米技术”才真正是彻底改变人类生活和思想的最具冲击力的“科技”。

《神奇的克隆》的教学设计

认识教材:

这是苏教版第十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介绍克隆的说明文。全文围绕“神奇”一词向读者介绍了克隆的含义、19人类克隆出克隆羊“多利”及其重大意义、克隆技术造福人类及克隆技术的庄诱人前景。文中举例丰富,采用巧妙、有趣的语言材料说明克隆的神奇,因此,在教学中,可抓住课文的介绍顺序、语言材料、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的特点及克隆的神奇、意义及发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随课文学习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准多音字“率”及理解字义,辨析形近字“薯、署、暑、著”。

3、了解克隆的含义,通过朗读初步体会克隆的神奇,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理解“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朗读——感悟——拓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品读具体语言材料,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初步体会克隆的神奇,产生科学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

解克隆的含义,通过朗读初步体会克隆的神奇,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理解“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的区别。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具体语言材料,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初步体会克隆的神奇,产生科学求知欲望。

教学流程:

一、课题导入。

1、出示课题,指导写好“隆”字,注意“生”字上面有一横。齐读课题。

2、学生质疑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提出朗读要求。

2、学生读文。

3、检查:多音字“率”及理解字义,辨析形近字“薯、署、暑、著”。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克隆的?

5、解决问题,理清课文脉络,归纳段落大意。

三、精读课文第一部分(1-4自然段)。

1、问题导入:什么叫克隆?快速默读1-4自然段后说说。

2、学生回答。

3、过渡:课文又是怎样一层层的向我们介绍克隆的含义的呢?

4、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5、指读第二自然段,了解“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的区别。板书:有性与无性繁殖。

7、读第四自然段,了解什么是低等生物及其如何克隆。板书:单细胞。

8、小结。

四、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及查阅克隆技术相关资料。

板书设计:

以孙悟空为例。

有性与无性繁殖。

克隆的含义植物的压条、嫁接。

单细胞。

《神奇的极光》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一、了解有关极光的神话传说、极光的形态、极光的成因原理。

二、引导学生进行信息筛选,促使其逐步形成合理的思维步骤。

三、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及了解、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堂导入。

赏析罗蒙诺索夫的诗《极光》:

1、找出其中描写极光形态的词语(如:晨曦、闪动的火焰、明亮射线、欣长的火、闪电、喷涌的火、冰冷的火等)。

2、诗中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描写极光?(比喻)。

结合课本前彩图,增加对极光的感性认识。

二、通过研究标题,推测总体思路。

解释:课文以美妙无比的神话故事开头,激起读者了解极光的强烈愿望,接着就会过渡到对外观的描述,从题目“一瞥”我们可证实是写“所见”。了解了现象后,又自然使人产生对极光成因的探究心理,于是,水到渠成地写“极光的来龙去脉”。这种思路像层层剥笋,体现着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客观规则,是恰到好处的。

三、读课文,筛选全文重要信息。

1、课文第一部分引述了哪几种古老的神话传说?引述角度有何不同?

附宝的故事:说明激光的古老。

烛龙的传说:为了从古代文献中找出极光的影子。

伊欧斯的故事:为了追溯“极光”一词作为一个现代科学术语的来源。

2、你从“极光一瞥”这部分内容中看见了什么?“一瞥”的含义是什么?

分布区域、形态、亮度、色彩。

3、人们对极光的成因的推测有哪些?

地球外面燃起的大火。

红日西沉以后透射反照出来的辉光。

极地冰雪释放出来的阳光。

4、现代科学研究认为形成极光的三个必要条件是什么?

大气、磁场、太阳风。

5、分析极光形成的原理。

课文是如何说明极光形成的原理的?

比喻说明。用电视机的成像原理来说明极光的形成原理。

电视机成像原理,极光显示原理。

电视显像管,磁层。

电子束,太阳风粒子流。

电视屏幕,极区大气。

图象,极光。

据以上原理,筛选文中有关信息,给极光下一个科学的定义。

定义的方式:概念=事物的特征(种差)+种属。

例:人是能够制造并使用劳动工具的高级动物。

概念种差属。

明确:极光是磁层将进入高空大气的太阳风粒子流汇聚成束,打入极区高空大气层时,激活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而形成的大气发光现象。

明确:极光是太阳风粒子流在磁层的作用下,汇聚成束被极区大气中分子和原子激发而产生的形态各异、色彩繁多、亮度变化大,主要分布在极区附近的一种光学现象。

四、布置作业:

1、概述极光形成的原理,为极光下一个完整的定义。

2、注释课文中的重要词语。

《神奇的书》教学设计

2、齐读课题、释题、(侣:伴侣、)。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题的意思、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正音、

3、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默读课文,想想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是什么,在书上作批注、

2、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与大家交流读懂了什么、

3、课件出示关键句子:

a.“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b.“你已经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面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

c.“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把这些句子多读几遍,再充分说说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抓住“朋友”“家”“一百次”“多少年”,发表不同的见解、)。

4、齐读第6自然段,联系上下文说说“新东西”指的是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第4~6自然段,再次感受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

1、朗读课文第1~6自然段、

3、联系实际交流作者读书的方法、用上“首先……然后……最后……”说一说、

5、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思考交流:作者读一本书的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说说如果有一本书陪伴你去旅游,你会怎样去读?(用上首先……然后……最后……)。

3、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交流、

1、读一读“阅读链接”——《神奇的书》,把自己的感受用几句话写下来、

2、向大家介绍你怎样读一本自己喜爱的书,并说说你喜爱它的原因、

1、背诵第7自然段、

2、抄写生字词、

3、完成课后“小练笔”、我的“长生果”

《神奇的克隆》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阅读说明文的基本策略,知道课文是按怎样的的顺序介绍克隆的,运用了哪些基本的说明方法。

2、了解什么是克隆,体会克隆的.神奇。初步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及意义,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回忆: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至第四自然段。

(1)默读1~4自然段,思考:什么是克隆?文中是怎样说明的?

(2)概括得出:神话中的克隆、高等动物的克隆、植物的克隆、单细胞微生物的克隆。这样的说明方法叫做“分类别”。

(3)高等动物是如何克隆的呢?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写动物的“有性繁殖”“无性繁殖”的句子,它们有什么区别?你是怎么理解的?小组交流,汇报。相机指导说明方法:下定义。

(4)植物是如何克隆的呢?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5)你读懂了省略号了吗?你能再举些例子吗?

2、学习第五自然段:

(1)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自读第五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2)汇报交流。第一只克隆羊的诞生时间、名字的来由。“多利”的诞生有什么意义?

(3)这一自然段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举例子)。

3、学习第六至第八自然段:

(2)小组交流讨论各自思考结果。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从学生回答中提示出句型:“……可以……也可以……还可以”来引导学生体会克隆技术在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新品种,培育品质优良的家畜,保护生态方面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能够……能够……,一旦……就能……”体会克隆技术在医学上的意义。

4、学习第九自然段:

(1)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体会“诱人”一词的含义,想想它有哪些诱人的前景呢?请你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像。(小组讨论交流,可以将自己从资料上了解到的知识介绍给本组成员听。)。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补充。

三、总结课文,了解说明方法。

1、齐读全文:课文写了什么,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神奇的克隆》教学设计

《神奇的克隆》是一篇有关生命科学的知识短文。标题的中心词“克隆”,揭示了本文的介绍对象,标题的关键词是“神奇”,揭示了本文的介绍重点。全文共九个自然段,第一至四自然段介绍克隆是什么。第一自然段以《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为例,解释克隆的含义。第二自然段以动物的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为例,解释克隆的含义。第四自然段以一些单细胞生物为例,解释克隆的含义。第五自然段介绍1996年人类克隆出克隆羊“多利”及其重大意义。第六至八自然段介绍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第九自然段写克隆技术有着诱人的前景。

文章内容浅显,脉络清楚,我们可以在学生在学习生字词之后,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理解说明性文章的一般特点和说明方法。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识与能力)。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知识与能力)。

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知识与能力),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学习生字词——反复阅读——感知内容——理解说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

通过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感。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板书课题,教学课题中的生字“隆”,提醒学生重视“生”上的“一”。问:什么是克隆?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后回答。

2、不用读全文,你们从课题能知道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讲什么?有什么疑问?(学生质疑)。

3、再板书“神奇”,神奇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克隆什么神奇?(自读课文,了解神奇在哪里?)。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板书课题时随文识字,指导学生读懂课题:标题的中心词“克隆”,揭示了本文的介绍对象,标题的关键词是“神奇”,揭示了本文的介绍重点。并质疑提高学生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讨论课文内容及条理。

3、交流:

(1)分段指名读课文,适时正音和词义理解,说说每自然段写了什么?

(2)指名划分段落,理解说明顺序。

把关系比较密切的自然段合并成一段,想一想:本文重点讲了那就几个问题?

第一段(1-2)介绍了什么叫做克隆。

第二段(3-5)分类介绍自然界的克隆现象。

第三段(6-9)神奇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

4、归纳小结: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5、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三、理解感悟第一段(1、2自然段)。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思考:什么叫克隆?

2、学生边默读边画出写动物的“有性繁殖”“无性繁殖”的句子。问:它们有什么区别?你是怎样理解的?小组交流、汇报。

3、老师归纳说明方法:

(1)举例子:孙悟空拔一把毫毛能变成一群孙悟空,这就是克隆。

(2)下定义:克隆就是无性繁殖,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

4、这段内容告诉我们什么?(概括段意)。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要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紧扣说明方法,通过自读了解克隆的定义,理解“举例子”、“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

什么是克隆:无性繁殖。

分类介绍自然界的克隆现象:植物、低等生物、高等动物神奇。

《神奇的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

2.会认9个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电视塔是做什么用的。

二、教学重点:

1.学会7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电视塔是做什么用的。

三、教学难点:

理解“能让我们看到多彩的世界”的意思。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板书:请同学读一读这个字。

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塔?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神奇的塔”。教师接着板书:神奇的。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这个神奇的塔是什么塔?为什么说它是神奇的塔?)咱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内容。

(二)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听录音读课文。思考:这神奇的塔是什么塔呢?(生:这神奇的塔是广播电视塔)。

2.你们去过吗?请去过的学生讲一讲。

3.你们知道我国有几个著名的电视塔吗?老师告诉你们,我国有3个著名的电视塔:第一个是上海电视塔,叫东方明珠;第二个是天津电视塔,简称天塔;第三个是北京的中央广播电视塔。

4.你们想看看吗?那老师当导游带大家一起去看一看,放录相。

(三)初读课文,认识生字和会认的字。

1.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和会认的字。把画出的生字和会认的字多读几遍。

2.同桌同学互读生字和会认的字。

3.抽读带拼音的生字和会认字的卡片。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相互纠正读音。读后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5段)。

5.分段读课文。听听读音是否正确。

(四)学习课文内容。

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读后你知道了什么?板书:

2.这塔很高很高,你们能把它读出来吗?自己试试。

3.指名读。

4.教师也想读读行吗?教师范读。你们听出什么了?(听出这座塔特别高)。

5.学生模仿读。

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在实物投影上出示书上插图,你能看图说一说吗?

2.师讲:塔这么高,星星月亮看见了想说些什么呢!自己出声读读2、3段。

3.同桌同学分角色读2、3段,体会它们说话的意思。

4.分角色指名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星星说的意思是塔特别高,离星星很近,更加突出了塔高。月亮说的意思是塔很美,每当晚上,电视塔里面的灯都亮了,就像一盏明亮的宫灯。)。

板书:美。

师问:你们见过宫灯吗?什么样呀!请查找到宫灯图片的同学放在实物投影上让学生看一看。

又问:给你什么感觉?(美)。

5.你能不能把塔的高、美读出来?同桌读,指名读,教师指导读。

学习四、五段。

1.实物投影出示第二幅图:他们在干什么?

2.自己出声读读第四五段,妈妈和力生说了些什么呢?

3.同桌同学分角色读他们说的话。

4.指名分角色读。

(1)思考:妈妈说这塔很神奇,为什么这塔很神奇?(生:这个塔能让我们看到多彩的世界。)。

(2)“能让我们看到多彩的世界”是什么意思?你能结合平时的生活说一说吗?

5.指导学生读出疑问的语气和神奇的感觉。

(五)学习生字:

读准生字的音:

1.自己读读本课生字,读不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同桌同学互读生字。比比谁全读对了!

3.抽读没有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读,开火车读。

4.认识新偏旁“单人旁”“门字框”。

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1.学生自学。

2.小组讨论自己是怎样记字形的?说说平时是怎样用这些字的?

3.小组汇报学习过程。每组讲一个字,讲的不好,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1)“们、问、什、电”这四个字用“熟字”加上偏旁或加一部分来记。

“生”用“青”换一部分来记,“青”字去掉下面的“月”字,加上一笔“撇”就是“生”字。

“力”和“么”这两个可以用笔画记忆。

指导书写:

1.学会在书上把每个字按笔顺描红。

2.仔细观察重点笔画的位置,试着把每个字独立写一个,写后与范字比较,看看哪笔写得不好再进行修改。

3.在书写过程中你们哪个字不太好写?(们什)。

4.教师指导书写“们”和“什”字。

(1)出示带田格的“们”和“什”字。

(2)观察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

(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

(3)观察重点笔画的位置:“们”字:单立人旁的“撇”写得不要太平,撇尖在横中线上收笔。“门”字的“点”写在竖中线上,比单人旁的“撇”起笔稍低一点。“竖”写在竖中线左边一点,不要写得太长,起笔高一点,收笔也高一点。最后一笔“横折钩”的钩稍低一点。

“什”字:“”旁与“们”字相同,右边是“十”字,横写在横中线高一点的位置,注意左低右稍高一点,竖的起笔与单人旁撇的起笔高低一样,竖写得比旁边的竖稍长一点。

(4)教师范写,学生观察。

(5)学生独立书写这2个字,每字写一遍。

(6)同桌同学互查,相互纠正。

(7)在实物投影上展示评议。

5.其他5个生字由于笔画少,不是很难,学生把每个生字独立写一遍。学生有问题举手,教师个别辅导。

6.展示评议,比比书中的描红和生字谁写得最好。

(六)复习巩固:

1.在生字本上书写生字,每个字写3遍。教师巡视,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

2.抄写词语:有力有电不问我们什么生火。

3.读句子(课后练习3)。

(1)读这3句话。

(2)师生对答:

师问:江边有什么?生答:

师问:哪儿有一座高高的塔?生答:

生问:我家门口有什么?师答:

生问:哪儿有一棵小树?师答:

第3句:生问生答。

(3)出示句式:哪儿有什么?

(4)请学生概括句式练习说话。

4.分角色朗读文,读出塔的高、美、神奇的语气。

《神奇的克隆》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简析:

《神奇的克隆》是一篇有关生命科学的知识短文。标题的中心词“克隆”,揭示了本文的介绍对象,标题的关键词是“神奇”,揭示了本文的介绍重点。全文共九个自然段,第一至四自然段介绍克隆是什么。第一自然段以《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为例,解释克隆的含义。第二自然段以动物的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为例,解释克隆的含义。第四自然段以一些单细胞生物为例,解释克隆的含义。第五自然段介绍人类克隆出克隆羊“多利”及其重大意义。第六至八自然段介绍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第九自然段写克隆技术有着诱人的前景。文章内容浅显,脉络清楚,我们可以在学生在学习生字词之后,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理解说明性文章的一般特点和说明方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识与能力)。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知识与能力)。

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知识与能力),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学习生字词——反复阅读——感知内容——理解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感。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板书课题,教学课题中的生字“隆”,提醒学生重视“生”上的“一”。问:什么是克隆?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后回答。

2、不用读全文,你们从课题能知道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讲什么?有什么疑问?(学生质疑)。

3、再板书“神奇”,神奇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克隆什么神奇?(自读课文,了解神奇在哪里?)。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板书课题时随文识字,指导学生读懂课题:标题的中心词“克隆”,揭示了本文的介绍对象,标题的关键词是“神奇”,揭示了本文的介绍重点。并质疑提高学生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讨论课文内容及条理。

3、交流:

(1)分段指名读课文,适时正音和词义理解,说说每自然段写了什么?

(2)指名划分段落,理解说明顺序。

把关系比较密切的自然段合并成一段,想一想:本文重点讲了那就几个问题?

第一段(1-2)介绍了什么叫做克隆。

第二段(3-5)分类介绍自然界的`克隆现象。

第三段(6-9)神奇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

4、归纳小结: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5、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三、理解感悟第一段(1、2自然段)。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思考:什么叫克隆?

2、学生边默读边画出写动物的“有性繁殖”“无性繁殖”的句子。问:它们有什么区别?你是怎样理解的?小组交流、汇报。

3、老师归纳说明方法:

(1)举例子:孙悟空拔一把毫毛能变成一群孙悟空,这就是克隆。

(2)下定义:克隆就是无性繁殖,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

4、这段内容告诉我们什么?(概括段意)。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要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紧扣说明方法,通过自读了解克隆的定义,理解“举例子”、“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

板书:

什么是克隆:无性繁殖。

分类介绍自然界的克隆现象:植物、低等生物、高等动物神奇。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