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教育论文(专业14篇)

时间:2023-12-08 22:20:38 作者:ZS文王

范文范本是对不同题材和类型的作品进行整理和分类,它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范文范本是为了提供给学习者一个参考和借鉴的样本,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的技巧和规范,我觉得我们应该多看一些范文范本来提高写作水平。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利用范文范本呢?有没有一些写作技巧和方法可以分享给大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有所帮助。

对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现状调查与分析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好的书目和正确的阅读指导对健全中学生的心灵、提高中学生的素质有重大作用,它是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良好的课外阅读倾向无论是从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和情感价值取向的形成,还是从学生开阔自身视野,获取及拓展知识来看,对学生的成长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通过调查当前中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成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论文关键词]中学生英语课外阅读。

一、阅读的定义。

阅读是人类社会一项重要的活动,是随文字的产生而产生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1985:505)对阅读作了定义性的界说:“阅读是一种从印的和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是由一系列的行为和过程构成的总合。阅读是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的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由此获得重要信息,从而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由此可以看出,阅读是一种复杂的语言认知活动,也是一种复杂的心智和情感活动。许多观点都印证了多数英语学习者的尝试和经验:没有阅读,英语学习寸步难行;有了阅读,英语学习节节提高;阅读越少,进步越慢;阅读越多,进步越快。对于多数中国英语学习者来说,阅读是决定英语学习成败的关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研究来看,当前中学生课外阅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亟需引起重视。

阅读取向不合理。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课外阅读对提高成绩没有明显的帮助,甚至认为会耽误文化课的学习,很多学生因此认为没有必要购买阅读课外读物,即使购买,也只是一些与考试有关的辅导资料、参考书或试题集锦等。

2.阅读目标不明确。调查统计:90%的中学生认为应该有课外阅读,66.72%的学生喜欢课外阅读,70%的同学认为课外阅读对学习有帮助,而能真正明确阅读目的的学生只有10%左右。一般来说,他们看课外书随意性大,阅读从很大程度上讲是对时尚的一种盲从。有的“想看啥,就看啥,和学习无关。”有的说“腻了课本,找课外书调剂。”

3.阅读策略不科学。在阅读方法上,不少学生毫无策略可言。在阅读中不能合理有效地运用精读、泛读、快读、慢读等方法,不动笔,不作笔记,不进行有意识的搜集、整理、消化,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三、分析问题成因。

调查认为,目前相当一部分中学生不喜欢、甚至排斥课外阅读,大致与以下因素有关:

1.视听文化的冲击。和广播、电视、网络等可以直接将信息作用于视听感官相比,书籍阅读就显得较为枯燥,人们不再也不愿花时间从书籍中获取信息,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众阅读的缺失。

2.老师和家长的干涉。许多家长都渴望子女将来能上大学,希望孩子“念学校里的书”。每当孩子在课余时间读课外书时,他们就会阻止。据统计:不干涉孩子阅读课外书的家长仅占8%,反对孩子阅读任何课外书的家长占33%。更有甚者不分青红皂白把所有的'课外书都称为“闲书”。这使得学生的读书热情不但未受到保护,反而遭到压抑甚至扼杀。

阅读条件的制约。调查显示,学生课外阅读的第一黄金时间是寒暑假,首选者占48.9%;第一地点是家里,占78.2%;仅有14.9%的学生把学校图书馆作为阅读课外书籍的主要来源。理应是学生阅读的神圣殿堂的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在广大学生心目中却几乎没有位置。

4.应试教育的误导。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是一项重在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措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许多学校评价教师教学优劣还常以升学率为唯一的依据,大多数教师追求的是“短期效益”,只重视课堂教学,忽视阅读。

四、改进措施。

要真正让学生读而有得,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1.明确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大力宣传、普及对优秀书籍的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长期只重课内学习而忽略课外阅读,为此,教师上课时应设法吸引学生,或旁征博引,或谈古论今,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让学生了解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逐渐培养阅读兴趣。

2.推荐有益读物,提高阅读品位。在课外阅读初期,学生大都有随意性和消遣性的阅读习惯,且贪多而不求甚解。教师不仅要引导他们多读书,而且要读好书。

3.提示阅读方法,做好读书笔记。除了常用的泛读、略读、跳读、精读、细读、熟读成诵等方法外,还可以介绍其他的方法。要教育边读边思考、重感悟、重积淀、批判地吸收。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如圈点批注法、分门摘录法、提纲挈领法、写心得体会法等。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巩固阅读成果。为巩固和扩大阅读成果,教师应有计划组织一些活动来加以促进,如举行阅读、朗读、演讲比赛,这样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有效促进课外阅读活动。

5.家庭和社会各界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家长们应该意识到:“有爱看书的父母,才有爱看书的孩子。”因此,作为孩子第一位老师的家长应该作出表率,自己多读书,也支持孩子读书。工作之余可以和孩子一起去书店、图书馆或在家中交流阅读经验和体会,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其次,新闻出版部门应规范、净化课外读物市场,为学生提供更多积极,健康的书籍。再次,公共文化机构如城市图书馆、社区或村镇图书室应积极向青少年学生开放,降低其阅读门槛,这也有助于其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阅读是一个人做任何事情的基础,学生必须凭借书籍不断充实自己,长大后才能稳定地立足于社会。因此,作为教师,应努力去鼓励引导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之外,翱翔于读书的天地之间,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丰富营养,最大限度的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课外阅读真正成为他们智慧的源泉,精神的食粮,理想的阶梯。

参考文献:

[1]姜珍婷.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与对策【ma】华中师范大学,

[4]万丽华.对中学生个性化课外阅读的探究【ma】.江西师范大学,

对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现状调查与分析教育论文

“医德,即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思想品质,是医务人员与病人、社会以及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总和”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德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的发展与扩充。1992年,who卫生人力开发司教育处处长boelen博士对未来医生提出了“五星级”概念,其中心是提倡医学教育应成为一门超越专业科目的多维教育,医学生知识结构应是多维的,而不是单一的;医学教育机构应当培养“以人为中心的医生”,而不是培养技术专家;医学生的养成教育应遵循现代医学模式在实践中转化的要求,将传统生物医学模式下的技术至上观念转变为现代医学模式下的人文关怀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人员,其职业道德固然在未来的工作环境中会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并最终确立,但这并不意味着医学院校就此可推卸对医学生医德教育的责任。高等医学院校担负着培养未来医务工作者的重任,其教育目标是培养既有初步医学专业理论素养又有良好职业道德倾向与素养的医学专业人才。因此,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应根据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应紧随医学模式的改变而加强为此,笔者采用无记名的问卷方式,对临床医学生的医德认识与行为选择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式。

调查对象为我校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已完成临床实习任务的同学。其中曾在附属第一医院实习的61人,附属第二医院实习的38人,厦门第一医院实习的26人,莆田市第一医院实习的11人,南平第一医院实习的12人为调查的真实性,采用了无记名方式发放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46份,占发放数的98.65%。

二、调查内容与结果。

1.对医学院校开展医德教育必要性的认识。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倡导医德教育在同学中占据主流地位,115个(78.77%)同学认为有必要进行医德教育,然而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并未认识到在校期间的医德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甚至还有19个(13.01%)同学认为无需医德教育,学校医德教育对于自己未来行医没有实质性的意义。

2.对医德教育几种途径绩效评价医学院校开展医德教育,主要途径有:《医学伦理学》课程、社会实践、各种医德教育专题活动以及教师的言传身教从调查结果来看,首先《医学伦理学》课程作为医学伦理与道德理念教育的主渠道,其教育效果仅得到了12个(8.21%)同学的肯定,其现实影响力与实际主导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其次社会实践作为医德理论的实践课堂,其教育实效性得到98个(67.1观)同学认可,社会实践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德教育的绩效,成为医德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第三,第一临床医学院几年来一直坚持开展学生实习前授白大褂与医学生誓言宣誓仪式的教育活动,其教育效果得到了参与调查的第一临床医学院108个同学中16人(14.81%)同学的`肯定,成为医德教育的新亮点。

3.对医德内涵的认识。

以卫生部1988年颁布的《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中对医德规范的界定作为依据,了解医学生对医德内涵涵盖面的认i识调查结果发现,医学生对于医德内涵虽有一定认识,但对其外延还存在模糊认识,具体结果如下:

4.好医生的评价标准。

透过对什么样的医生才算是好医生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医学生已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看到了医疗过程人文关怀的需求倾向,介于高尚医德与精湛医术间的艺术服务,作为一种新的医德评价观念已悄然为现代医学生所接受调查显示:精湛医术高尚医德、艺术服务三者兼备标准取代了以往占主流的精湛医术与高尚医德者兼备的好医生标准,成为新的主流。

5.医学生对自己未来行医行为倾向设计在对自己未来行医过程遇到一些问题如何处。

理的回答中,我们得到了这样的调查结果:66.17%同学具有为挽救病人生命自愿担当风险的医疗行为倾向,但33.83%同学认同应尽可能规避医疗风险、采取明哲保身的医疗行为倾向,56.85%的同学认为自己只有在家属要求全力抢救下才会伸手援救危重病人在对待安乐死与植物人治疗的认识上,82.19%的同学赞成对癌症晚期患者实施安乐死,53.42^的同学认为对植物人不应该实施治疗看来如何处理医疗风险与法律至上的关系,医德观念的内涵如何在坚持生命神圣的崇高医德基础上,融入追求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的新观念,是伴随着卫生法律的不断健全而给医学院校医德教育提出的新问题。

6.临床医学生的职业倾向。

在职业倾向选择上,63.0%的同学选择了医生职业,23.29%的同学选择了其他职业,还有13.7%的同学在医生与其他职业选择上摇摆不定。调查中我们注意到,有45人(30.82%)的同学以医疗风险大精神负担重作为自己可能放弃医学职业,转而选择其他职业的理由对专业的热爱,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如果这一基础受到瓦解,职业道德教育必将受到影响。

三、存在问题分析与对策。

1.角色模仿教育方式需建立在有效的系统理论学习基础上。

多年来,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品行的养成,有许多是通过学生在临床实习或社会实践时角色模仿来实现从调查结果中也可看到这一点:67.12%的同学认为对自己最有效的医德教育活动是社会实践,4658%的同学认为临床教师言传身教对自己的教育最深刻。

随着医学实践的发展,这种角色模仿的经验学习方式虽会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和学习方式被沿袭下来,但它毕竟存在不完整与零碎的缺陷,教育效果缺乏系统性、整体性与指导性。从调查可以看出,作为医学最主要的精神“人道主义”已被广大同学所接受,但医德所涵盖的其它方面就容易被不恰当地忽视了。如作为《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中对医德规范的第四条规定及《执业医师法》对医师执业活动中应尽到的义务的第一规定:“遵守法律法规”,在这次调查中却得到了同项最低的认同率,仅47.95%由此可见,角色模仿所产生的教育效果存在不明确与随意性,它并不能完全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

2.医学伦理学课程理论教育与学习,亟需临床实践作为升华的载体。

调查结果表明:《医学伦理学》课程教育亟待提高其授业解惑的能力。作为医德教育的主导课程,《医学伦理学》课程教育责任目标之一是向学生灌输系统的医德基本理论,责任目标之二是帮助医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医疗实践中的各种伦理道德问题医德理论素养作为医学生不可或缺的文化底蕴素养之一,需要在实践中反复体验与思考、不断领悟与升华。

据了解,我校医学伦理学课程教育是于大二下学期进行而此时同学尚未进入临床,对于临床实践缺乏足够的认识,此时学习医学伦理学课程也就很容易地被作为一门普通学科学习,从而降低了其教育实效性。鉴于伦理学对医学生文化素养教育的特殊意义,应考虑医学伦理学课程学习与临床课程学习同期进行,使医学伦理学理论教育与临床实践相伴同行,针对性地回答学生进入临床后的疑惑,激励同学在临床学习中主动感悟。

伦理理论的现实意义,进而在深层次上帮助学生建立坚定的医德信念,让医学伦理学课程教育不再成为医学生为考试而学的课程,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求学改进医德教育方式,使之与时代变化和社会规定相符合;提高《医学伦理学》这一主导课程的教学实效,使之真正发挥主导的作用,是一项迫在眉捷、意义重大的工作。

3.建立可操作性强的医德评价标准体系,以目标管理促进医德养成教育。

医德养成教育是一项繁重而漫长的理论内化过程医德教育需要灌输,但灌输不应是形式上的表现,而应是目的的达到和效果的体现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是一个将社会主义医德基本原则规范与范畴要求,通过理论教育、行为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内化为学生的医德行为和习惯的过程要增强医德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就必须有的放矢地针对医学生所存在的道德认知年级层次的差异,组织进行不同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作为一项系统教育工作,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契机,以公民道德规范为起点,努力提升医学生道德素质基础同时从新生职业入门引导开始直至毕业生就业教育,建立起一套适应不同年级特点、可操作性强、逐步提升要求层次的道德评价与考核体系以考核评估为手段,以标准要求为目标,突出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勤于思索和反省,激励医学生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充分发挥教育主体作用。通过不断加强考核机制与评估体系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使医德教育在实践中得以有效、持续地发展,帮助医学生最终形成由知情意、行等系统所构成的内在医德自律体系。

医学是直接服务于人的生命科学。医德是指导、规范医疗行为的核心高尚的医德医风是成为一个合格医生的前提,是医生职业精神的灵魂医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现代医学伦理的发展,要求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不只是给予学生一种理论,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发展思维,帮助学生建立创新意i识医学生医德教育只有适应了医学模式的发展,才能培养出适应21世纪医学发展需求的医学人才。

试析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印刷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几教育论文

关键词:

摘要:

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功利性倾向严重,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课程与教材针对性不强,评估主体单一,从就业角度考虑应设置复合型专业,发展教师科研能力,与企业构建共同体。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别和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特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培养既有宽广基础理论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承担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专业,专业建设好坏关系着所培养人才的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所在。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影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因素很多,本文从就业市场角度进行思考。

一、专业与专业建设。

专业有广义与特指之分,广义的专业指知识的专门化领域;特指的专业是一种实体,指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它是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分工需要形成的。随着社会发展,知识不断增多,分工日渐细化,专业也要随之不断发展,传统不合时宜的专业要逐渐淘汰消失,相应的也要开发设置新专业以适应社会需要,那么就要进行专业建设。专业建设的内容很多,主要包括专业设置、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及教材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以及专业评估。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学科专业”,而主要是“技术专业”,它强调职业岗位技术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应用性。其专业建设应依托社会经济发展,立足职业变化需要,具有市场性,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又是高等教育,那么其专业建设要以育人为根本目的,促使人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公益性。

1专业设置:功利性倾向严重。

专业是联系学校和社会的纽带,高等职业教育专业面向一定行业和职业,具有较强针对性,体现了社会对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同时专业设置受市场变化影响,更加可变和开放。很多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缺乏规划,新专业设置紧跟市场动向,又往往缺乏调研和严格科学论证,缺乏明确定位,目标模糊,一定程度上带有随意性,比较粗放和盲目。只根据市场需求,忽视学生发展的长远需要,往往使得专业设置过细过窄,急功近利,不利于学生成长。

2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整体水平不高。

如果说教学质量和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生命力所在,那么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就是生命力的保证。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要成为“双师型”教师。

多数高职院校由中专升格而来,专业教师学历层次不高,无论教学还是科研水平,都与国家对高职专业技能教育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多数教师既授课又担任辅导员,繁重的工作也使他们难以抽出时间,加强自身学历提升。目前新引进的教师较多来自普通高校,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际专业经验,从工厂或企业单位聘用的兼职教师,虽有实际经验,但又缺乏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学效果不能令人很满意。此外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机会有限,使得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技能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建设一支优秀的专业师资队伍是当务之急。

3专业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针对性不强。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三部分,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要随科技发展和经济进步。不断改革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体系中三部分的比重从小到大应依次为: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根据了解的情况,高职院校实践课开课率并不高,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没有给学生足够高质量动手实践的机会。

高职院校面向地方办学,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应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具有本地特色。教材编写上应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适应科技发展与生产实际需求。目前可选用的教材种类多样,但是多数教材仍重视理论,充满“学究”气息,而少了实用性。在教材选择上,要注意结合学校特色及当地经济发展趋势,最好能开发校本教材,更具针对性。

此外,要重视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加强实践环节,通过产学合作,共同培养人才。

4专业评估:主体单一。

专业建设要有一套健全的评估机制,以保障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评估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激励,也是一种约束,通过不断地评估、改进、再评估、逐渐完善,提高专业水平。现阶段专业评估主体一般是政府部门,评估内容包括专业建设的各个环节。通过评估,对建设成效差的专业给予警告或撤销,对发展有潜力的专业找出不足,促使其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直接面向市场,但是单一的政府评估主体易造成评估标准不够多样化和不够客观,专业建设应采用多主体参与评估,比如学生、企业、学校本身,不同视角的评估能更好地促进专业建设。

三、就业市场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要求。

经济学认为,需求决定供给。就业市场有什么样的人才需求,就需要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这种联系更加紧密,就业市场的变动直接影响其专业建设。就业市场由一系列职业和岗位组成,所需人才标准也各异。由于市场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变动性,职业和岗位的要求也随之变化,需要就业者具有灵活的应变能力以及适应性,理论扎实同时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这也给培养人才的专业提出了更多要求:如何建设好专业才能促进个人现在和今后更好地发展。

1专业设置:立足于职业或岗位群。

专业的生命力在于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市场、社会的需求,目前就业市场上职业和岗位结构变化对人才层次和类型要求更加多样,而变化的周期正在缩短,面对这种趋势,专业设置要有远见。前期需进行充分市场调研,预测职业变动倾向,专业设置不能只针对某一职业或岗位,应立足于职业或岗位群,以培养学生交叉、综合、整体化的知识结构以及自学能力为目标,设置复合型的专业。专业设置之前应能预测现在的专业潜在的市场是什么,明确现在的需求反映了哪些潜在的市场,以及未来会有什么样的市场和专业?更要充分考虑学生后续发展需要。

2师资队伍建设:重视发展,优化结构。

“双师型”即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专业技术岗位相关专业技术资格的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要使培养的学生对市场有很强的适应性,教师要先行一步。针对目前教师队伍现状,加强培训尤其是实践培训是必需的。其次,在师资建设上要考虑年龄构成、职称比例、学历层次等,确保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和资源效益的最优化。此外,加强非专任教师的管理,保持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课程与教材:企业参与,增强针对性。

课程与教材设计开发应依据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其课程设置及教材开发就应结合就业市场上职业和岗位总体目标以及各项具体技能指标,课程内容要贴近工作实践,能反映学生将来工作实际。教材内容要不断更新,始终反映企业现实需要。对职业或岗位群能力具体要求与发展要准确把握,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按照针对性、适应性、实践性以及创新性来构建有机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与教材体系。

学生在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其知识结构,要形成一种核心能力,以及与之相关的中间带知识。这种知识结构的完善主要依赖于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有效实施。此外,学校内外的实验、实训基地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也至关重要。

4专业评估:多主体共同参与。

专业建设的好坏,在于此专业培养的学生满足市场需求的情况。对专业的评估要从各个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比如从学生角度,学生是按专业进行培养的,专业是否适应学生需要,学生最有发言权;另外从企业角度,学校毕业的学生到职业岗位中是否学有所用,通过企业反映的实际状况检验学校的专业水平;学校也应建立专业评估委员会,进行自评;还有一个评估主体就是政府,主要从宏观方面协调各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各主体共同参与专业评估,能反映专业建设的不同侧面情况,对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质量益处匪浅。

总之,从就业市场来看,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即面向职业群,满足特定领域的规定;同时具有多变性,体现在专业内容的更新及调整周期短,需要紧跟市场前沿,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另外在具体建设过程中与企业是不可分离的,单靠学校一方力量来进行专业建设,容易缺乏个性,导致差异性不明显,不利于形成特色。

1设置复合型专业。

专业设置要有战略眼光,立足于职业或岗位群,不仅考虑当前市场需要,也要关注市场潜在的发展。高职院校毕业生大都工作在生产、管理与服务的第一线,这些职业或岗位对学生综合素质及应变能力要求极高,对学校来说,应设置复合型专业。所谓复合型专业,即专业群,是由若干个专业技术基础相同或紧密相关,表现为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技能)要求,并能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的由若干个专业(方向)组成的一个集合。这样的专业设置既稳定,又有很大的灵活性,也便于资源共享,对学生来说,可以完善知识结构,利于核心竞争能力的培养,增加其职业选择能力。

2发展科研型教师。

教师的知识能力要不断更新发展,才能满足学生学习就业需要。高职院校要鼓励教师参与科研,在科研中增进知识,形成能力,以科研带动专业发展与建设。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要立足于教学,进行应用性的研究。通过深入企业一线调研,发现问题,或从企业获得研究课题,通过科研,及时了解最新知识,在教学中也会有更丰富生动的内容,而不至于照本宣科。

3构建学校与企业“共同体”

多数高职院校都和企业开展了合作教育,共同培养学生。企业要和学校结成“共同体”,在培养学生的方方面面协同并进。比如,课程与教材开发,某一专业需要设置什么样的课程,要结合企业对这一专业人才技能、知识等各方面的规定,对于教材内容的选择,也要分析相关职业的具体要求,甚至要做工作分析和岗位分析,这样设置的教学内容才更有针对性,培养的人才与企业要求才能有效“对接”。通过共同体构建,企业可以成为高职院校的校外实训基地,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学校与企业的互动,也给企业注入了理论知识,给企业发展带来了活力。

试析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印刷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几教育论文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为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国家提出了一系列的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社会的发展终究需要人才来实现,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人口基数大,但人口综合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素质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要实现国家战略目标,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关键。

我国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1986年召开了全国第一次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自开始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政策文件,对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仅在国家层面出台的相关政策就有10多次,为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意义,其中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也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早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号)就提出:“在各类高职高专院校中,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质量是永恒的主题。教学与生产、科技工作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要加强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产、教学与科技工作的紧密结合,邀请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技术人员承担学校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质量的评价工作。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加强宏观管理,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评价制度,促使学校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必须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和全面的质量观,坚持严格的质量标准。要从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内外部各主要因素(教师、学生、管理、政策、体制等)入手,严格把好质量关,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估督导体系,形成分析、评价、反馈制度,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20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该年召开了新世纪全国第三次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到20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整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又出台了《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6号)文件,结合社会发展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情况,对人才培养评价工作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即各高职院校“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各职业院校要积极吸收行业专家进入学术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机构,在专业设置评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质量评价等方面主动接受行业指导。”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重点任务中,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完善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各地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督导和评估,开展以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贡献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院校绩效考核。职业院校要建立内部质量评价制度,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注重发挥行业作用,支持行业协会开展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机构与行业需求的匹配度。鼓励企业、用人单位开展毕业生就业质量、满意度等评价。积极支持各类专业组织等第三方机构开展质量评估。”这些政策文件从国家层面对加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工作提出了部署要求。

1.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质量观深入人心教育质量始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命线。近来年,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作出了系列部署,并从起,在全国启动了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从起,广西按照国家要求,积极探索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管理运行机制,认真推进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取得了显著成效,达到了“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目的,对推动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各高职高专院校也高度重视教育质量,结合本校实际,积极凝练本校办学特色,大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质量监控等环节,加强研制新方案,完善制度建设,加强教学管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已经深入人心。

2.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

一是全区高职高专院校,基本上都建立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管理机构,主要由教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相关工作。二是全区高职高专院校均建立有教学督导工作制度,为保障教学质量的监控建立了良好的管理制度保障。三是全区高职高专院校建立完善了教学听课制度,从学期初到学期末,加强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过程监控,并建立了良好的实时反馈信息工作机制。四是全区高职高专院校基本上建立了教学检查考核制度。五是各高职高专院校结合本校实际,不断完善教师培养制度,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教学管理、科学研究能力着手,从根本上确保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3.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基本建立。

一是我区职业院校积极按照教育部及自治区的文件精神,加强对教学工作督导队伍的建设。当前我区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工作督导队伍的人员,主要由学校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教学管理部门、经验丰富的退休教师,以及具备较丰富教学、管理经验的教师构成,形成了一支具有较丰富教学与管理经验的督导队伍,为教学督导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队伍保障。同时,我区高职高专院校在开展教学工作督导中,建立有较好的反馈机制,通过不定期的会议、教学管理部门的约谈、教学工作调研等方式及时反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由督导组提出整改的要求,由各二级教学单位督促落实,并将落实情况汇报督导组。这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是我区高职高专院校,注重引进和发挥第三方评价机构的作用,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实施主体多元化体系建设。积极吸引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工作机制,积极吸收行业专家进入学术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机构,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质量评价等方面提高行业专家的指导作用。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需求、产业需求、社会需求相一致。从调查中发现,有些院校做得较好,引进了国际国内知名的咨询公司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为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以及人才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客观真实的依据。

三是我区高职高专院校积极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将毕业生职业能力、就业质量与创业创新能力、“双证书”获取率、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方面纳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考核指标。从人才的综合素质表现情况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不断丰富了评价指标的单一性,与社会对人才的评价要求相适应。

四是各高职高专院校建立了人才培养质量年度分析报告制度,将学生发展、学校教学、服务地方、政府(主办方)履责、问题与展望等内容,将学校人才培养水平、实际办学条件、实训设备配置水平、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院校治理能力、大学章程建设等情况纳入质量年度报告范围,定期向社会公布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状态,接受社会的监督。

五是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已经常态化。按照相关的评估文件要求,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通过评估,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整改,真正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高职高专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走内涵式发展的推进力度有待提高。20继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后,广西召开了全区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上对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研判,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思路和举措。各高校积极按照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合理定位、挖掘特色、深化教学改革,有力地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但从总体上看,我区高职高专院校发展不平衡,教育质量还不够高,与发达省区的差距比较大,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只有5所,还不能适应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相关的配套政策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是评估机构设置完善,但人员配备不足。高职高专院校基本建立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组织机构,大多数院校都由教务处牵头组织实施,有些院校由督导组负责。但仍有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有机构,没人员,或者是有机构但人员配备不足,使工作开展起来呈现片断化。有些院校的督导组主要日常管理工作直接由教务处同志担任,而教务处工作任务又十分繁重,因此,对于督导组反映的问题或收集的信息重视不够、分析不深,导致评价与反馈工作脱节、反馈与督促整改相脱节等。这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效果。

三是第三方的机构对人才培养评价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刘延东副总理指出:“专业人才评价标准要由行业部门和高校联合制定,要健全评估制度,科学设计评价指标,真正反映办学水平、发挥导向作用。”虽然很多高校都注重引进企业、行业、科研单位等社会团体参加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专业研讨等工作,对学校人才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从整体效果看,还远远不足。高校还需与行业、企业等机构建立更紧密更深层次的衔接与合作关系,让第三方更深入地融入到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实践教学到教学诊断与改进等,充分发挥企业、行业与高校各自在人才培养中的优势,立足于培养职业道德好、职业素养高、技术技能水平高、就业质量和创业能力强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此外,目前广西高职高专院校中,仅仅部分院校真正引入了第三方全程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中。如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引进了麦可思公司开展第三方评价工作,主要对毕业生就业质量与创业质量相关维度进行调研与评价,从评价反馈的信息,进一步指导学校对人才培养工作进行针对性的改进。但还有很多的高职高专院校目前尚未能引入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当然,有很多的因素影响了这些学校在这方面的投入,如有经费问题、有人员意识问题等。

四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各环节之间的衔接度不够。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各高职高专院校要提高认识,树立起精细化管理的理念,要分阶段、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这项工作,强化制度间的对接,注重畅通信息渠道,做到各环节、各阶段工作有效衔接,才能实现管理效果。目前广西有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在学生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中,还存在内部质量评价机构之间、内部质量评价机构与外部质量评价机构之间工作衔接不畅的问题。这大大影响了工作的整体效果。

试析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印刷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几教育论文

1.1学生的分层性研究。

1.2学生的职业理想常模。

1.3社会需求理想常模。

社会需求理想常模是社会不同岗位对人才需求的标准.该理想常模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相对稳定的时间内,相同层次的单位都会有相近的人力资源规划.随着社会发展,它也会产生明显的变化.不同企事业单位的社会需求理想常模有着明显的层次性.如中铁大桥局人才需求理想常模为:

(1)具有上岗资格证者优先;

(2)良好的专业知识、计算机操作和cad制图能力;

(3)能解决施工问题,对设计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4)管理设备材料、工序和工程验收工作;

(5)工作积极、主动、认真敬业,善于总结,勤于思考,有责任心,有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北京魁方时业新型建筑材料技术有限公司的理想常模:

(1)土木工程专业等相关专业,专科及以上学历;

(2)熟悉autocad,microsoftoffice等绘图及办公软件;

(3)具有吃苦耐劳、乐观向上的精神,服从公司安排;

1.4学科专家的理想常模。

2齐齐哈尔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1齐大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理想常模。

齐齐哈尔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为高考二批本科a段录取.目前通过学生基础课、专业课的学习,及参加省内外各种竞赛活动和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观察,学生表现出:在分析和判断问题、工程计算和阅读理解等方面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以及东北林业大学等学校第一批a段录取的学生,有着明显的差距.但在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和混凝土制作等操作能力方面,学习考核和竞赛等方面都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这些表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能力”方面具有差异性,这些差异性也表现在他们在职业理想常模方面的不同.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齐齐哈尔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取向更趋向于未来从事工程施工和管理方面的职业(见表1).届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取向和学生就业情况基本一致.读研和招聘到设计部门工作的学生不到15%,招聘到房地产、工程施工和工程咨询单位工作的学生占70%,从事其它工作的学生占15%.在企业人才需求方面,以中铁二十三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是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签约最多的单位,其工程项目都在黑龙江、内蒙古和吉林省区域内.该公司对招聘人员的招聘要求,即为企业需求理想常模:

(1)国家统招高校全日制大学第二批本科及以上学历;

(2)英语达到cet-4(425分以上)或俄语四级60分以上;

(3)身体健康,吃苦耐劳,能够适应施工企业工作;

2.2齐大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选择。

3结语。

试析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印刷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几教育论文

医学检验学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现代实验室科学技术在高层次上的结合,是近年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它的任务是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监控和预后判断提供充分的检验项目、准确及时的实验数据和实验室分析手段,并结合临床提供咨询参加到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中去。为适应社会对医学检验人才的需求,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医学检验专业特点,提出高等医学检验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路。

一、医学检验专业教育现状。

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育发展已经历经25年,随着社会需求,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逐渐转化为普及教育现在的医学检验教育已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模式:有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专科教育和成人医学教育培养出医学检验医生、医学检验专业技术人才。检验医师的培养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长学制的7年制医学教育前五年学习临床医学专业后两年专学医学检验,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另一种是学习五年临床医学专业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再到检验医师培训基地培训。医学检验本科主要是培养实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医学检验本科教育在各院校中占的比例最大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主要在各级医院、血站、防疫站和检疫部门等。根据社会需求、就业服务的面向等因素,我校重新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调整培养方案及课程结构,用创新教育的理念指导医学检验教育。

二、教育改革的措施。

1.转变观念。

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转变是教育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结合社会发展和就业信息我们将医学检验教育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使教师们充分认识到医学检验教育只有主动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和社会需求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创新能力的培养观念和特色观念等全新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让医学检验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同时注意加强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成立了医学检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医学检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研讨制定出符合国情、我校办学定位、专业发展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制定出人才培养的考核标准并进行质量监控及时修正培养方案、调整课程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2.调整教学计划修订教学大纲。

根据现代医学检验的发展需要建立适应社会多样化需要的宽口径、厚基础、多元化的医学检验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出具备坚实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全面扎实的实践技能有创新精神良好职业道德的医学检验专门人才。

本校已修订临床基础检验、临床微生物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教学大纲调整了理论课与实习课的学时比例尽可能达到1:1。为了规范教学行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程序并已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的效果。

3.改革专业理论教学。

从素质教育出发,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改进理论教学旧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采用问题引导式、讨论式等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维有效地使教与学结合学与用结合。鼓励教师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幻灯、投影等,使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层次清晰,便于教师讲解和学生记+忆通过教学活动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学会理解、探讨未知东西思考新的问题拓展知识面,同时使教学方法系统化形式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我们还建立网上习题及考评系统学生课后自学自考。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实行严格的考试制度,使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4.加强实践教学。

医学检验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是本专业学生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立足社会的基本能力。根据全面推行素质和创新教育思想,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删除已经被临床淘汰的实验内容,保留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及经典方法和技术将原来分散的实验项目加以整合优化、逐步增加方法学评价、质量控制和实验结果讨论等内容使实验教学具有验证、综合、探讨三大功能^完善实验室建设,强化实验室管理形成更加规范、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

检验专业实践操作多,动手能力强,课堂上只能传授给学生基本操作的方法,要熟练掌握个环节就必须加强练习,如红细胞计数、细菌、细胞等都离不开显微镜一次显微镜观察记忆不够深或没有掌握就必须反复练习,方可达到记忆深刻或熟练掌握。为此我们开放实验室,开展临床检验基本操作技术强化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课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课,让学生在开放试验中独立设计并完成实验,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另外,充分利用附属医院资源给学生提供课后见习,节假日见习的机会,使课堂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尽快缩短学生适应临床工作的时间使他们步入工作岗位后能很快进入角色。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模拟仿真技术等教学手段,实现实验教学多媒体化、网络化和模拟化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率、优化教学过程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5.加强综合素质培养。

医学检验是不断发展的学科,知识技术更新迅速在校教育只是基础和专业入门的学习,更多的知识和实验技能要在实践中不断自学、填补和更新,因此在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在教学中注重发挥课程体系的载体作用,主张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提倡自主学习,把获取知识、丰富临床思维与提高治学和创新能力有机统一起来为学生终身学习和继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高度重视和加强学生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拓宽基础知识面开设了“科研导论”、“文献检索”、“科研设计与论文撰写“专业英语”等课程有利于强化能力与培养素质。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基础教师的知识结构、水平和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医学检验高等教育起步较晚,各高等医学院校医学检验专业的普遍开设使专业师资匮乏成为突出问题目前许多院校的检验专业教师队伍主要由三类人员组成一是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检验人员;二是有许多教学经验而且课程内容相接近的基础课教师;三是部分与检验项目联系密切的临床医学教师。这些人员各自有特点:第一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能将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和工作中生动事例形象的结合于教学中,此外他们来自于第一线,了解学科最新的发展动态,能将最新的科技信息介绍给学生,丰富了学生知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但这些教师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课堂讲授的能力较差;第二类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课堂教学富有逻辑性和系统性,但他们对临床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的检验指标缺乏了解和实践这限制了他们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和示范作甩不能很好的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相结合;第三类具有丰富的临床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能较好的将临床医学与检验医学知识相结合调动学生的临床思维但他们对检验实践操作缺乏更深的了解。因此加快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提高专业教师素质是医学检验发展的重要环节。我校的方法是:定期开办(教师素养培训班》,对教师进行授课艺术、技巧训练,课件制作、备课等培养提高教师专业授课能力;安排没有临床检验经验的教师在假期到检验科培训学习或外出进修专业学习,加强对临床检验工作和学科知识的了解。注重年轻‘双师型’医学检验专业教师的培养让他们参加教研室活动随堂听课、集体备课、试讲等,试行一对一传帮带培养鼓励攻读硕博士研究生,使年轻教师尽快的承担医学检验医教研的重任。医学检验发展迅猛,医学检验新理论、新技术、新仪器和新方法不断更新,医学检验教学改革成为永恒的主题。

通过开展教学改革培养出基础宽厚,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的实用型医学检验高级人才,不断提升我校医学检验专业在国内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为学科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试析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印刷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几教育论文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的产生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随着社会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印刷行业也在经历着一系列的变革和改变。我国印刷产业技术变革可以用“告别铅与火”“进入光与电”来做一个形象的描述,“激光照排、电子分色、胶装印刷”技术曾引导着我国印刷产业,也左右着当时的印刷学科教育。现如今,印刷产业又面临着新一轮的技术革新,工业数字化和全球化发展成为当今印刷行业发展的主题,它对印刷专业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站在数字媒体新高度,科学地重新构建印刷信息的表达和传播方式,新的理论框架和工艺手段要得到学习,印刷学科内涵要得到深化,才能更好地开拓印刷学科的外延,培养把传统纸质媒介与现代电子媒介、网络媒介相互交融的跨媒介化的复合型技术人才,是印刷高等职业院校急需解决的课题。现实情况不容乐观,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印刷专业对变化飞速的社会和市场反应是缓慢和低效的。

我国是个印刷大国,印刷人才市场需求较大,如何使得印刷高职院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在企业中发挥才能,就必须以市场为切入点,对原有的印刷专业人才教育模式进行改变,根据市场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及时调整印刷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思路。

随着近年来的印刷行业的高速发展,原来只有北京印刷学院、西安理工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开设了印刷专业,现在发展到几十所高校都开设了印刷技术专业,学校的增加,对印刷专业人才输送的数量有了保障,但是也随之产生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专业教学计划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印刷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但是印刷专业技术培养方案中的专业课程却没有紧跟时代的节拍。

我国高职院校的印刷技术专业是以全日制教育为主,教学模式基本相同,基本上都是以传承前两年文化和专业基础课为主,后面一年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很多高校并不是以市场需求来定专业课程,开设的专业课程与社会脱节,没有突出自身专业特点和重点,这种死板的培养方案,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远远不能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二)专业教材满足不了社会需求。

我们知道,印刷设备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最新技术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现在的高新印刷设备都是综合于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机械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多学科为一身的。很多专业技术,例如:直接制版技术(ctp)、数字印刷等属于当今印刷行业的高新技术都很有必要让学生接触和学习,但是,印刷专业教材建设过于保守陈旧,同一本教材使用率较高,对新知识的传授造成了很大的障碍。所以说,印刷专业教材如果不能紧跟时代节奏,不能体现新技术新知识,学生在起跑线上就已经落后了,不能适应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要。

(三)实践教学设施匮乏。

印刷专业是一门强调实践动手操作的行业,讲究经验的积累,例如:菲林出片、装版、晒版、印前图像处理等工序没有足够的动手操作训练,光靠书本知识的灌输是远远不够的。这些专业课程都对实训条件有一定的要求,在培养方案中,专业实践动手操作课程也占很大的比例,如果实践教学设施没有及时跟上,对理论知识的消化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培养高素质的印刷人才也会产生负面作用。

我们知道,印刷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是印刷学科建设的核心问题,印刷职业院校办学实力主要体现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基于印刷专业综合性、交叉性、应用性强的学科特点,只有对印刷学科建设给予更多的重视和重新审视,印刷技术人才才能得到适应社会的更多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特点是注重职业性、实践性。要搞好高等职业印刷技术教育必须要对学科建设有清晰的思路,定位明确,注重制度创新,狠抓实训建设,只有这样,印刷专业技术人才建设才有前进方向,才能更好地开创新局面。

(一)教学规范,要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印刷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专业的教师队伍和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定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制定需要进行认真的社会调研和讨论,教学文件是培养学生的基础,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必须以社会需求、市场导向为基础,着眼行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印刷专业教研室在此基础上对各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制定要听取意见,认真讨论,以此确定各课程教学大纲的重点和实施方法。

(二)加强印刷专业产学结合道路。

我们知道,印刷专业是强调动手能力的专业,在教学环节中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加强与印刷企业的合作对教学十分有利。在经济发达地区,有许多经济实力雄厚,技术能力先进,发展潜力大的印刷企业,这些企业在生产中采用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的程度往往要领先于学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可以互通有无,学校可以利用企业资源开展课题研究,扩大实训基地的建设,而企业可以利用学院的场地、师资和学生开展企业员工培训等工作,这都是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的。

(三)大胆改革教学内容。

现有的印刷技术专业,从课程结构和授课内容上看,一些相关的专业教学内容对于现在的印刷产业的发展是滞后的,我们没有把一些高科技、新理念及时补充到专业教学中来,一些公共基础课与专业结合也不十分紧密,实践教学走过场等等问题,都需要我们对原有的教学环节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四)引进新理念,编写适应市场发展的专业教材。

印刷专业科研工作,教材的编写占的比重比较大。校校合作,学校与企业结合,是印刷专业教学很好的模式,来自一线生产企业的实际经验和知识,放进专业教材当中去,可以很好地弥补专业教材的知识滞后性和互补性。

(五)专业师资的培养和引进。

印刷专业教师的培养和引进是一项需要长期关注的工作。印刷专业师资的培养力度,是与印刷市场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的。专业教师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要有敏锐的嗅觉,时刻要感觉印刷行业技术进步的节奏。工作中,学校要倡导民主的气氛,调动广大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健全科学严谨的考核机制,以民主、求实、创新氛围要求印刷专业教师主动地学习,主动下厂锻炼,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激情和创造性,树立团队意识,把自己培养成基础理论扎实、教学方式先进、实际动手能力强的专业教师,唯有这样,印刷专业才有发展,才会有希望。

印刷专业人才培养要与时俱进,要积极地使用市场的变化和需求,要提出更高标准、更高要求,成为印刷行业输入专业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我们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弥补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做好印刷专业人才培养这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餐饮职业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在教育史上,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既是两种不同的教育哲学,又是两种不同的学校制度。今天,普通教育职业化和职业教育普通化,成为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正确认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有助于把握教育变革的本质,构建科学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论文关键词: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关系;辨析。

一般认为职业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之上,或者说是和普通教育相对而言的。如此看来,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关系似乎是明晰的。然而,由于我们对什么是职业教育、什么是普通教育有着不同的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就并非像表面那样泾渭分明。

职业教育是一个舶来品,其概念在我国素存争议。仅就名称而言,在20世纪就发生过三次大的争论,即实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争、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之争、职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之争,其中最后一场争论,至今仍没有完全结束。与职业教育一样,普通教育(generaleducation)也是一个从西方翻译来的词汇,亦译“通识教育”、“一般教育”。一般教育一词已很少使用,通识教育则多被用于指称高等教育阶段的普通教育。在西方教育史上,普通教育和今天我们面临的“职业教育”一样,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概念。直到1977年,美国学者还在抱怨:“迄今为止,没有一个概念像普通教育那样引起那么多人的关注,也没有一个概念像普通教育那样引起那么多的歧义”。因此,仅从字面或现有的辞书,很难正确把握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而要做到正确把握它们的关系,就需要了解其发展变化的历史。

一、作为两种不同的教育哲学。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近代演进成两个对立的教育体系之前,首先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或哲学。作为教育思想或哲学的普通教育,其先驱是古典的自由教育。[2]自由教育思想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英文“自由”(liberal)一词是从拉丁文liber(自由的意思)发展而来的。这种自由与近代的自由主义不一样,它与个人在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有关。因此,自由教育只适合于与奴隶、工匠相对的“自由人”。亚里士多德是古典自由教育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全部生活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鄙俗”的,一类是“高尚”的。“鄙俗”的生活是以实用、谋利为目的的“劳作”生活;“高尚”的生活则是以深思为最高理想的闲暇生活。与此相对应,他把教育相应地也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由人”的(liberal)教育,即通常所说的自由教育(liberaleducation);一类是“非自由人”的(或“偏狭的”,illiberal)教育。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由教育是以人的理性的自由发展和德性的完善为最高目标的教育,它以“自由学科”为主要教育内容,主要包括读、写、音乐、绘画、哲学等。“非自由人”的教育,是指为了谋生,以领取酬金为目的,以“工匠贱业的种种技艺”为主要内容,并以专门性的、狭窄的职业技能为手段而进行的教育。用今天的眼光看,亚里士多德所谓的“自由人的教育”和“非自由人的教育”,也就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他的观点反映了阶级社会的等级思想。自由教育的势利倾向最突出地表现在对待职业教育的态度上。他把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对立起来,并对职业教育持有非常明显的轻蔑态度,认为“工匠贱业的种种技艺都破坏公民的身体,而领取酬金的活计会劳瘁公民并贬抑其思想”。

亚里士多德自由教育衣钵,在后来的资产阶级保守派的思想家和学者那里得到了继承。19世纪公认的、最伟大权威的神学思想家和作家之一,红衣主教牛曼(也译作纽曼),就是当时自由教育的伟大倡导者。所谓“自由教育”,牛曼认为它的真实含义是:“首先,从语义上讲,它与‘工役性’(servile,或‘奴性’)一词相对立,‘工役性’一词的含义,按照教义手册的说法,指的是无心智活动参与的体力劳动和机械作业……‘自由教育’是大学教育和绅士的特点……自由教育和自由职业是心智的、推理的、思考的活动。”他对职业教育非常轻视和排斥,认为职业教育尽管有些用处,但会“缩小、贬抑人的精神力量”。他的这种态度和亚里士多德如出一辙。

虽然牛曼的自由教育思想强烈地影响了后世的思想家,并且这种影响还将会继续持续下去,但是,随着资本主义力量的逐渐强大,一种“实用”的教育主张正在悄悄滋生。在牛曼大力提倡自由教育的同时,另一些与他同时代的重要人物如英国哲学家洛克(johnloke)等,都对自由教育持反对意见。洛克认为,教育应该为着某种特定的目的,应该涉及具体的事物和工作。任何事物、任何人都有它的价值,凡是有所花费的,都理应有所回报,所以教育和教学必需是“有用的”、“实用的”。所谓“实用的”是指“对学生将来的职业和营生手段有用”。在他看来自由教育一无所用:它不能教我们改进产品,也不能扩大我们的土地和庄园,改善我们的经济;也不能使一个人立刻成为律师、工程师或外科医生;也不能导致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磁学等其他任何一种学问的新发现。牛曼和洛克,这两种对待自由教育截然相反的态度,由此拉开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旷日持久的争论。

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反映了由18世纪末法国和美国爆发的政治革命和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所引发的传统的政治经济基础的变革。这种变革迫使“那种绅士的、尖子主义的传统处于被动地位,并开始从根本上动摇了自由教育只为少数人服务的观念”。面对这种变革,自由教育再也无法固守在传统的xx塔里了,因为xx塔的大门,早已在工业革命、政治革命和科学革命的浪潮冲击下轰然倒下了。一方面,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逐步强大,教育就不再可能只是为少数有闲阶级服务了。就连自由教育的现代继承者、永恒主义代表人物赫钦斯,为了维护自由教育,也不得不这样说:“如果自由教育是适合于自由公民的教育,如果全体公民又都是自由的,那么每个人都应该接受自由教育”。另一方面,进入19世纪后,社会生产领域越来越需要掌握实用知识的人才,古典自由教育由于自然科学具有“实用价值”而将之排除在外的主张就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了。改造自由教育,成为进步主义者的时代要求。“为了确保对自由教育进行重新思考所需的灵活性,一些人把‘自由教育’这一古老称呼还给传统主义者,同时打出了‘普通教育’的旗号”,普通教育的名称由此而生。经进步主义者改造为普通教育的“自由教育”,与古典的自由教育相比,至少发生了两个深刻的变化,一个是将自由教育由为少数人服务变成了“面向人人”的教育;另外一个是自然科学知识成为普通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尽管国外许多学者认为普通教育和自由教育是一个等同的概念,但这种变化毕竟是一个事实。另外,从对这两个词使用的选择上来看,在某种意义上,也代表着保守派与进步主义两种不同的哲学态度。

二、作为两种不同的学校制度。

从学校的产生到工业社会前绵延数千年的农业文明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教育有着同一的组织特征:缓慢的变化;教育更多的是和政治、宗教联系在一起,而不是与经济联系在一起;教育内容和实际生活相脱节;教育为少数特权阶层子女服务等,这也就形成单一的、精英式的、以自由教育(普通教育)为目的的学校制度,而广大群众则被排斥在正规的学校体系之外,在所谓的学徒制中接受教育。但从工业革命开始,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面向大众、以传播实用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育,逐渐进入到了正规的学校体系。

作为现代学校制度的职业教育,一般认为形成于19世纪中期以后。在中等教育阶段,与文科中学主要以传授古典的文科知识为内容、实科中学主要以传授现代自然科学知识为内容不同,“职业教育”学校主要以传授职业技术知识为主要内容。在高等教育阶段,在传统的大学之外,产生了各种技术学院、专门学校、短期大学等。这些中、高等的职业技术学校,虽然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名称和组织形式,但都把培养现代职业技术人才作为自己的任务,从而和传统的学校有所区别。这样,在学校制度中,就结束了有史以来“普通教育”独霸江山的一统局面,形成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相对独立的学校体系。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作为两种不同的学校制度,在一开始就充满着不稳定性。在等级文化传统浓厚的欧洲形成了壁垒分明的双轨制,即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分别在不同的学校里进行;而在崇尚自由民主的美国,却形成了综合中学制度,即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在一所学校里同时进行。美国的综合中学制度,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民主的价值观和教育普及化的混合产物。在这种制度里,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只是一种不同的课程组合。因此,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边界是模糊的。正是这种模糊性,用欧洲国家的眼光看,就会认为美国没有职业教育。20世纪60年代,英国等传统的欧洲国家,在教育民主化的浪潮冲击下,也纷纷效仿美国,采用综合中学制度,形成了一场综合中学运动。即使把职业教育作为发展经济秘密武器闻名于世的德国,也不得不对“双元制”进行改造,通过增加“职业教育基础年”等形式,来加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沟通。”

在高等教育阶段,一方面工程技术知识开始进入以自由教育为荣的传统大学,另一方面,新兴的技术学院通过升格为技术大学,逐渐获得了与传统大学相同的学术地位。这种状况,使上边我们提到的“模糊性”的范围不断扩大。以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解释职业教育的内涵时认为: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除了反映了学校制度所发生的以上变化外,还反映了普通教育内容方面不断拓展的事实。在古典的自由教育阶段,西方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七艺”(文法、逻辑、修辞、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自由教育经普通教育改造以后,自然科学知识开始进入它的领域;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使技术由前技术时代的经验技术更多发展到今天的理论技术——技术越来越具有理论的因素。同时,科学和技术联系越来越紧密,“科技”这一名词成了科学和技术不可分割的有力证明。这使技术进入普通教育领域成为必然。在西方的高等学校中出现了“技术科学”科目。“普通教育中的技术教育”早已成为职业教育词汇中一个常见的名词。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长期以来,普通教育这个概念是有局限性的,它只限定了一定数目的传统学科。但是,现在普通学科与专门学科之间的区别正在消失,直到最近还是属于专家禁地的许多知识领域,现在已经渐渐向普通民众开放了。

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之前,我国教育体系按照功能分成四个部分,即普通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在中等阶段,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区分是明确的:一个是综合性的,一个是专门化的;一个是为升学服务,一个是为就业做准备。因此,职业教育和其他类别教育的界限是清楚的。但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异军突起,原来明确的界限被打破了。职教界由于不满意“高职”的现状和不愿意把职教办成“断头教育”,出现了在学制上把“高职”扩展到本科甚至研究生层次,从而建立一个完全和普通教育相平行的体系的诉求。这就使“高等教育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或者“哪一部分是职业教育、哪一部分是普通教育”成了需要讨论的问题。

对于我国,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是否应该分裂为相平行的两种不同的学校制度,需要弄清一个概念:何谓“普通高等教育”?现在我们习惯上把普通高校纳入普通教育体系,把“普通高等教育”看作是和“高等职业教育”相对立的概念。然而,实际上,“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普通教育”是两回事,和高等职业教育相对应的概念,应该是“高等普通教育”,而非“普通高等教育”。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次序问题。要说清这个问题,我们还需回过头去看看到底什么是普通教育?第一个把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联系在一起的帕卡德教授,在谈到普通教育的来源时写到:“我们预计给青年一种generaleducation,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这将使得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这是普通教育最初被赋予的涵义。一位研究普通教育的学者,在总结了国外50余种概念后,对普通教育(通识教育)作了一个概括:就性质而言,普通教育(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普通教育(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普通教育(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根据以上概括,普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从性质上看是一种非专业性教育。和普通教育对应的词通常有两个:一个是专业教育(高等教育阶段),另一个是职业教育(中等教育阶段)。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模式是学习前苏联的结果,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模式。培养各种专业人才成为高等学校的教学目标。这和西方的通才模式明显不同。《教育大辞典》对专业是如此界定的:“所谓专业,指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它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划分的。高等学校据此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进行招生、教学、分配等项工作,为国家培养、输送所需的各种专门人才;学生亦按此学习,形成自己在某一专门领域的特长,为未来的职业活动做准备。”因此,无论是从国外关于普通教育的见解,还是我国关于“专业”的界定看,按照西方的文化,或许存在着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的争议,但毫无疑问,我国的高等教育肯定不是普通教育。也许,在西方存在着“高等普通教育”的学校形式,因为西方有专门施行普通教育的学校:文理学院。然而,在高等教育高度专业化的我国,到目前为止,普通教育还只能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事实上,“普通高等教育”,最初对应的是广播电视大学、夜大学、职业大学等成人高等学校。它们之间的区分,更多是行政上的,普通高等教育的最明显特征在于,它在招生和分配上被纳入到国家的正规体系,而成人高校则没有。因而,普通和非普通最恰切的含义应该是“正规”和“非正规”。把“普通高等教育”看作是普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误用,反映了我们对普通教育认识上的模糊。也许有人会说,高等教育的某些专业是普通教育,比如说英语专业。持这种观点者,还是没有准确理解普通教育的内涵。与专业教育相对,普通教育除了具有基础性这一特质外,还有一个重要特质就是“综合性”。在英语里,general除了有“全面的、普遍的、一般的”含义外,还解作“不限于(人的、事物的、时间的)一部分的”、“综合性的”。也就是说,普通教育是指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科目,而不是某一个学科。单从任何一个学科而言,既可以是普通教育的,也可是是职业教育或者专业教育的。比如:对于一个研究生而言,同样是接受英语教育,如果是为了学习和交流,可以归为普通教育,如果是为了英语教学,则实质上是属于职业教育。

如果普通高等教育不是普通教育,那么,该如何看待高等职业教育呢?著名的职教专家石伟平先生是这样评价“高职”的:“‘高职’,系‘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之全称也,它极可能是我们国家的一种创造。我从事职教研究多年来,从未在国外的文献中看到或在国际交流中听到这样的表述……我们今天所谈的‘高职’大概是西方的‘高等专业技术教育’……照此理解,今天所谈的“高职”,在我国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新的职教现象或形态,其实践活动在我国‘早已存在’。我国的专科教育、工科、应用性专业学科的本科教育(甚至研究生教育),都可归于此类。只不过我们过去没用‘高职’这个词罢了。”其实,我国的高等教育无疑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普通教育,但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狭隘的职业教育。可以说我国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是一个同质的连续体。职业学校可以说是高等学校的初级形式,高等学校也可以说是职业学校的高级阶段,两者只有量级的不同而没有本质的差别。因此,所谓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个平行体系问题,其实是一个伪命题。所谓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一个伪概念。

三、变化的趋势。

总之,从最近的迹象看,无论是作为教育哲学,还是作为学校制度,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都出现了融合的趋势。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分离和对立,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而“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必须携手并进”成为一种主流的观点,经历了不过短短数十年的时间。进一步发展的趋向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的区别将逐渐消失”。原来的片面的教育将变成“多种价值的教育”:“不同类型的教学——普通的、科学的、技术的和专业的教学——之间的那种严格的区别必须废除,而教育从初等阶段到中等阶段,必须同时成为理论的、技术的、实践的和手工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体系正是反映了这一趋势。

当然,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的趋势要完全变成现实,还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在以应试教育为主导格局的我国,作为两种不同的学校制度,在一定时期内,中等教育阶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立的状况难以避免。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要强调“普通教育职业化”,而且要强调“职业教育普通化”,以便使这两种教育朝着相互结合的方向发展,而不是与此相反。只有如此,才能准确把握现代教育变革的本质,科学构建既面向未来又符合我国实际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冀商与职业教育论文

发达国家坚持法律支持职业教育发展,依法管理教育,以确保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在不同的时间,政府法律和法规对职业教育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以及质量和效益等方面进行监督管理评估。就职业教育的发展而言,美国、德国、日本和其他一些国家比较完备和安全。例如,美国通过了《莫雷尔赠地法案》(1862),它第一个承认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史密斯-休斯法》(1917),《退伍军人权利法》(1944),《国防教育法》(1956),《职业教育法》(1963),《技术职业应用教育法》(1990),《科学和高级技术方法》(1992),《由学校到就业法》(1994),《劳动力投资法案》(1998)和一系列法规、法令,对职业教育的体制、经费、形式等做了明确的规定,使美国高等职业教育法律得以实施,并走向规则化。德国的职业教育立法进程的早期,也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的保护。早在1869年,政府颁布了《强制职业补习教育法》的法律规定,企业培训应结合职业学校教育。自20世纪50年代,德国颁布了一系列法律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如《职业教育职业》、《促进法手工学徒毕业考试条例》等。这些法律,以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为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日本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立法,每个职业教育改革是伴随着职业教育法的实施来实现的,一些更重要的法令:《工业学校秩序》(1899),《行业教育促进法》(1951),《职业训练法》(1958),《高学校设置标准》(1961),《短期大学设置标准》(1975),《培训学校设置标准》(1976),《就业———发展的机制方法的能力》(1999),“新计划”在第21世纪的教育(20xx)。这些法律法规对日本职业教育发展体系的完善和转型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英国、法国等也致力于加强职业教育法律法规的建设,在过去的二十年已经发布了一系列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

(二)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经验丰富。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的稳定发展。德国、日本、美国、加拿大和其他一些国家都十分重视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职业教育在发达国家有健康、稳定的师资培训体系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致力于培养教师的职业教育在高等技术师范学院,如日本职业能力开发大学、韩国仁川技能大学、法国国立学徒师范学校等;二是在工科技术学院培训;三是通过专门的职业教育师资进修、培训机构来培养。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教师的招聘标准较高。职业教育师资的任务决定了他们应具备的素质比普通学校的教师更专门化。教师职业教育首先应具备从事职业教育和职业道德,他们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还应熟悉专业生产实际,具有产生一定的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普通中学和大学教师的就业条件和职责不同,是教师队伍建设的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重要的成功经验。德国的职业教育教师都有严格的要求,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不允许持有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德国对职业教育师资格要求主要有三点:一是至少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从而保证高职教师的基本理论知识;二是教师要通过实习或工作所获得的实践动手能力,就是说,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三是教人们通过正规的师范专业培训,掌握教育教学能力。对职业教育教师,美国有严格的资格要求和选择程序。国家规定,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具有学士学位或以上学历。美国几个州明文规定,必须有学士学位教育,优秀的人才具有相关领域的学士学位的1-2年的实践经验,发布一个职业技术教师资格证书。同时,发达国家的教师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更加完善,有培训机构专业前,后继续培训机构,教师有一个稳定的渠道来源。

企业、行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统称为社会力量。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其他社会力量在职业教育非常积极地参与。企业或行业主要是通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干预。在环境中的主动参与,各种各样的校企合作模式,逐步形成了国际,如美国的“合作教育”,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工读交替制”,澳大利亚“tafe”和日本的“产学合作”。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企业(行业)广泛参与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过程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行业)的技能培训的实践,并通过企业接受是目前使用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培训结束后,学生可以工作。参加工作、参与面广,成为企业的一大特点。行业参与教育过程,参与学校各方面的企业,如学校的管理、专业设置、教师培训、教学计划、课程改革。例如,在德国职业教育应由行业协会制定毕业生能力要求,公司不仅是制定培训计划,但也提供培训基金;在英国作为雇主,公司在一些主要机构如教育基金会、所有的澳大利亚tafe学院、大学理事会、总统大多数成员都来自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到学校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建立职业教育机构或提供援助。

(四)办学体制开放、灵活。

开放的、灵活的办学体制,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另一个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灵活的入学方式,所有的人都能入学。例如,对高等职业教育实施的主要机制是美国社区学院的学生,没有年龄限制,对所有15—70岁的人开放,而且没有入学考试,只要有高中文凭和成绩单或等效的入学条件。第二,教育系统的多样化。德国,英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其他国家满足岗前培训、岗位的需要,采用不同长度的学时,实行一校多业务,全日制、半日、晚上,为多种教育系统假日等。第三,办学形式多样化。办学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学习风格与政府、企业和学校不同的是,发达国家出现了多种办学形式,例如在职业学校为纯职业学校系统,主要形式的合作体系形成职业教育集团系统。第四,灵活的教育方式。例如,美国社区学院的信用制度以及各学校之间相互承认学分,可以使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中是灵活的,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工作和研究的出路。

二、对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与启示。

通过成熟的办学模式,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这些技术员构成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达国家的基石,参与全球竞争,为发达国家赢得全球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给我们很多的思考与启示。

(一)健全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发达国家以法律为职业教育的发展保驾护航,始终坚持依法治国,依法促进教育教学。主要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立法和职业教育的发展保证在不同时期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同步,政府出台法律、法规相配套。我们应该通过立法加强质量控制发展职业教育。中国目前没有一个完整的、专业的农民职业教育法,只有相关的“职业教育”《民办教育促进法》。由于相关立法的缺失,导致管理体制不顺、资金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不健全。因此,为了确保江苏高等职业教育的顺利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序的发展环境,中国应加快专门立法建设,为了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为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的必要保证,中国教师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系统建设。

(二)切实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促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江苏省职业教育甚至整个国家普遍存在结构不合理、数量少、教师评价体系不健全等缺点。因此,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尤其重要。高职院校应特别注意教师团队建设,建立新的建设目标,建立新的概念。第一“,双师素质”的目标。注重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有计划安排教师去相关基地进行有效培训,并且支持教师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进行自我增值,校企联合建设教师培训基地的同时,充分发挥基地改善质量的双重功能。第二,进一步扩大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来源,学校通过各种渠道招聘企业和其他行业的专家,引进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也可以制定优惠政策。第三,适度匹配的评价体系和奖励,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充分激发每个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调动多方面的力量尤其是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

在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参与是非常必要的。教育和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宽的,连锁涉及更多的利益与责任的主题。因此,如果你想成功,你必须互相配合。从江苏省职业教育的现状来看,除了政府、学校、企业,主要是缺乏强大的凝聚力,导致江苏职业教育的“跛脚”。江苏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应注意挖掘和吸收企业联盟协会、社团、协会、银行、基金和其他社会主体参与学校,尤其要注意培育社会中介组织。中介机构,作为一种协调和缓冲机构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解决利益冲突,两者之间的矛盾,发挥中介机构的协调作用,受试者在当前的不平等的条件下,可能有助于促进合作。

(四)明确自身的定位和方向,办出自己的特色。

江苏省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不外乎三种:第一种是依托普通高校设立研究院/职业教育,如东南大学职业教育学院;第二是企业运行的,如南通紫琅学院;第三是独立的职业院校,如台州师范专科学校、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等。然而,这三种教育模式已在不同程度有向本科的发展趋势。本科教育在不同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它有一些明显的优点和第二模式的特征。但是模型更接近于本科教育模式,在专业设置上是同等程度的普通高校。中国主要的职业教育是第三种模式,但高校升格更名成风,如泰州师范专科学校20xx年升格为泰州学院,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这直接否认职业教育本质的大学生,偏离了方向,直接导致了江苏职业教育的地位不高,缺乏活力。只有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明确定位,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定位,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模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决定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该技术的飞速进步,使互联网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重要依赖,并已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当中。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了信息的泛化,受到多元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一些道德因素成为了信息素养质变的主要影响。总的来说,信息素养包含三方面内涵即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信息意识指的是人们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信息能力就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信息道德则有着更为广泛的覆盖面,针对的是人们在利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规范性。可见,信息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能力与道德素质,而新时代对于人才的界定有着新的标准,信息素养作为重要的一项指标,从小培养也就体现出了其重要性与必要性。因此信息素养的培养也就直接成为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目标。

信息素养并非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化的德育教育,因此教育的养成是一条漫漫长路,且任重道远。小学生正值接受教育的基础时期,也是打好人生发展之基础的重要时期,教育内容将直接影响着小学生未来的身心发展,同时对于其未来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也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针对信息素养的培养应当做好以下工作:

2.1通过信息氛围的创设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因此意识的培养将直接作用于对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进而逐渐引导学生养成追求信息的自觉性,提升信息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力。对此,教师应当对小学生给予积极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强调互联网的优势性魅力,使学生能够看到信息世界当中的缤纷色彩。对于当前的小学生来说,网络并不陌生,但对互联网的认识程度显然不足,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将其作为一种工具来有效处理各类事务,因此针对小学生的教学应当保证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比如可以以贴近小学生生活为立足点进行教学,设置教师信箱等栏目,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分析能力。

2.2以“寓教于乐”的理念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小学作为教育历程的最基础阶段,决定了信息技术学科亦是相关技能与知识教育的起步阶段,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基本信息素养的体现,在与是否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简单的信息交流和检索,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编辑与上网能力,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生成对信息技术的热爱。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小学生利用网络服务于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是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最基本目标。本文认为,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尤为明显,并且认知水平决定了只有寓教于乐,才能有效激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对学生进行打字教学的过程中,利用传统的理论式教学模式很难保证教学效果,而类似于“金山打字通”这种打字游戏软件的应用则能够使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打字的要领。衡量学生信息素养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学生是否能够高效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的检索。本文认为对于这项能力的培养,最为重要的就是教学方法,除了进行基本的操作教学之外,还要积极强化对小学生搜索内容的引导,以保证所有的知识均能够切实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积极的帮助为宗旨。另外,当前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最明显体现就是信息技术交互性的优势,各种交流软件的应用已经普及,培养小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交流意义重大。对此,教师应当重点引导学生在特定的适合儿童上网聊天的软件当中进行信息交流能力的培养,以保证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处于健康的环境下。

2.3灌输“文明用网”思想强化学生的信息道德:信息道德具有着极其广泛的覆盖范围,当前的互联网当中充斥着诸多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均起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从中筛除糟粕,保留合理价值对小学生进行教育成为了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必要举措。对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切实加大对小学生道德观念的引导,使小学生认识到遵守网络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并大力培养小学生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升安全意识,通过“文明用网”理念的灌输来强化学生的信息道德建设。

综上所述,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能力与道德三个层面,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也在很大意义上体现于此。因此,教师进行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应当紧密围绕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确保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护航,为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无菌操作技术和护理教育论文

关于无菌制剂在现代社会也愈加普遍,因此,无菌制剂生产在医学发展舞台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文结合国内外无菌制剂生产发展现状以及无菌操作技术的更新与研究成果,从无菌制剂的基本概况、无菌操作技术的普遍运用的基本技术,如隔离技术、信息工程技术等进行分析,同时结合无菌制剂生产中无菌操作技术的应用的实际情况,对现阶段的研究进行简要探析。

1引言。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方医疗水平对我国医学改革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无菌制剂中无菌操作技术的发展于今天来说更是日新月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需要,对于现代社会医学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对于与病患息息相关的无菌制剂生产更是不可忽视,由此不难得出,无菌操作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无菌制剂生产的现状分析。

关于无菌,是指在任一指定物体、介质或环境中,不得存在任何活的微生物;无菌制剂系指采用某一无菌操作方法或技术制备的不含任何活的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的一类药物制剂,也可以说无菌制剂是指法定药品标准中列有无菌检查项目的制剂,包括大小容量注射剂。

如果按照生产工艺可分为两类:采用最终灭菌工艺的为最终灭菌产品;部分或全部工序采用无菌生产工艺的为非最终灭菌产品。

目前国内外统一认定需要做无菌检验的药品制剂种类繁多,大致可以概括为十一种。

主要有:所有的注射剂;眼内注射溶液、眼内植入剂及供手术、伤口、角膜穿透伤用的眼用制剂;用于烧伤或严重创伤的软膏剂、乳膏剂;植入剂;用于烧伤、创伤或溃疡的气雾剂;用于烧伤、创伤或溃疡的喷雾剂;用于烧伤或创伤的局部用散剂;用于手术、耳部伤口或耳膜穿孔的滴耳剂与洗耳剂;用于手术创伤的鼻用制剂;冲洗剂;用于严重创伤的凝胶剂。

无菌操作法系指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利用或控制一定条件,使产品避免被微生物污染的一种操作方法或技术。

对于目前应用广泛的无菌操作的主要目的是用于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组织,另一方面可以更广义的理解为其它无菌范围的操作技术称为无菌操作,如外科手术需防止细菌进入伤口。

无菌操作不仅在医疗应用较多,而且在各种生物实验中也具有广泛的运用,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微生物地生长和繁殖影响实验的进行,因此也要在无菌的环境下进行。

在无菌操作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工作区的无菌与清洁,因此在操作前20~30分钟要先启动超净台和紫外灯,并认真洗手和消毒。

在操作时,严禁喧哗,严禁用手直接拿无菌物品,如瓶塞等,而必须用消毒的止血钳、镊子等。

培养瓶应在超净台内操作,并且在开启和加盖瓶塞时需反复用酒精灯烧。

对于吸管应先用手拿后1/3处,戴上胶皮乳头,并用酒精灯烧烤之后再吸液体。

看似简要的细节,其实在无菌操作中至关重要。

无菌操作技术应用极为广泛,无论是生物学领域,还是医学制药方面,都扮演者不可替代的角色。

在实际生产领域,人作为技术的操作者,却是无菌操作过程中的最大危险。

人体的不完全的无菌状态对现在无菌制剂生产中无菌操作构成了极其严峻的挑战,因此,技术的更新与进步要点之一就是克服现阶段的障碍。

隔离技术采用物理屏障的手段将受控空间与外部环境相互隔绝的技术,为一种绝对隔离。

而主要用于无菌药品生产的隔离器,能够利用可再生并且有效的方式去除污染,密封的或是通过高效空气过滤器(hepa)实现空气交换,以此防止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进入及人员带有的污染物进入受控的环境。

系统允许物料通过设计和验证过的通路进入及(或)排出,并排除污染物的进入。

隔离器主要用于无菌处理或无菌测试。

现代的隔离器多用不锈钢框架支撑窗、手套、转移站合格通风空调系统以及高效过滤器。

气流像一个活塞从上向下推进,又从隔离器底板被抽出。

隔离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满足产品质量改进的需要、安全防护的改进要求,同时降低运行成本、提供特殊环境,隔离技术使无菌操作有了“可移动的无菌室”。

5信息工程技术在无菌制剂生产中的运用。

新版gmp即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颁布,对无菌制剂生产领域具有指导性的作用。

而新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对于无菌制剂生产在信息工程技术的运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无菌制剂生产可以通过对空调自动控制系统、灭菌设备数据采集系统、悬浮粒子在线监测等信息工程技术来调试和整合无菌制剂生产工作。

空调系统是无菌制剂生产环节中最关键的控制点,其对药品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灭菌设备是无菌制剂生产中的关键环节,是药品无菌保证的前提,而控制无菌的手段即是控制温度,以高温进行灭菌。

另一方面,数据采集系统在无菌制剂的应用则更为普遍。

信息工程以它独有的准确、高效、自动化等优势地位在无菌制剂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信息工程技术适用于无菌制剂生产,使无菌制剂产品质量有了保障,也使现阶段我国无菌制剂生产达到更高要求。

6结语。

无菌制剂生产对于现代制药和生物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无菌制剂的投入和广泛运用,对于现代化制药产业无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无菌针剂的核心生产工艺。

无菌制剂生产中无菌操作技术的应用更是保证药品安全、操作人员和最终使用药品者安全的必要保障,因此,我们必须继续加大无菌制剂生产与无菌操作技术的及时更新,保持其领域先进性,同时生产出更加合格的产品,减少了生产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这不仅是对无菌制剂生产领域的要求,也是对操作人员与药品最终使用者安全的承诺。

参考文献。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与时代俱进,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的人”。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在进一步深入,课程整合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正在开展,而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也日益被人们重视。信息技术在学科课程中的有效运用能促进教学,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课堂上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国,合理并且灵活地把多媒体资源穿插进去,可以把孩子们从相对枯燥的课堂中解放出来,变得乐学、爱学,还能化难为易,让一些抽象地知识变得具体、形象和直观。

数学教育;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技术能展示大容量的数学信息,他说承载的内容包罗万象,有影视、文本、图片资源等大量的我们可以引入课堂的东西。这些课程资源我们可以引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例如:我们要在黑板上画一个圆,传统的数学教师会用一个很大的圆规,费时不说,且不易使用。现在我们可以利用电子白板这个软件,很轻松地在黑板上绘制出各种标准图形,一气呵成。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要发挥出与时俱进的效果,就必须进行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科学合理地使用这些教学手段,充分发挥这些教育资源的优势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赢,全面落实三维教学目标。数学知识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借助多媒体的使用,展示生活中的数学资源,让学生能更直观的看到数学教材与生活的联系,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使学生愿意接受数学学习,并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学生对于一些直观的东西比较易于接受,但是抽象思维能力就是一个弱项。可是小学数学教初中大部分的概念、规律的推导都是很抽象的,给课堂教学带来不小的难题。因此,新课标对小学课程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为了适应新的教学目标,过去那种单一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必须要摒弃,将数学教学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广泛地运用。正如前面提到的,小学阶段孩子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受年龄和智力所限,我们只有尽可能的将数学教学的内容变得生动、具体,才能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更好地对于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基于这个前提,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的兴趣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有趣,寓教于乐,可谓是一举两得。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认知和能力形成的初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并且反应灵活,这就需要教师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加强对教学的创新。例如,可以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利用有趣的视频、图画,开展游戏活动进行教学,不仅可以使知识变得直观,还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

现在的世界风云多变,一个国家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样,步入社会需要具备创新的能力和思想,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只有具备创新思想,将来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国家和社会。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把生活实践引入课堂教学,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打开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是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体现出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学活动能顺利开展的基础,一堂成功的数学课,需要合理的设置教学情境,通过课堂情境的设置,可以让我们的课堂变得生动起来,让孩子们有思考的欲望,发挥教学的最大作用。同时还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因此需要采用多种形式,例如,小组竞赛、游戏、任务等方式,提高教学模式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和参与度。

数学课是一门需要抽象思维的学科,为突破教学由于地域、时空等因素的局限,利用课件把相关的影视资料、动画、图像巧妙的加以组合,在教学中播放,有利于学生跳出课本的局限,拓宽知识面。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会逐渐形成具体形象的思维,但是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对于某一时期的内容会无法理解的很透彻。这样抽象的内容,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非常有限,学起来很不容易,这会给数学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因此,我们在数学课上引入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抽象的、难于理解的内容变得形象直观,降低孩子们的学习难度,并且拓宽他们的解题思路,培养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例如,关天数学行程中的相遇问题是较抽象的,学生们比较难理解,也难接受。利用多媒体对这种相遇问题进行了模拟,利用多媒体制作了两位小朋友在家里出发,相向而走的情景,孩子们在课件中看到这么生动的画面,就会很容易理解这类问题,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问题得到了解决,打开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发现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所表现的理解能力,主要是学生调用各种感官,通过创设情景,依靠思维去理解新的知识。数学概念、定义等知识都比较抽象,传统的教学,课堂上经常出现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状况。课堂上,老师干巴巴的讲解知识点,讲的费力,学生听得一头雾水。为了彻底改变这种局面,要把现代化教学引入课堂,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图像、文字、声音的处理,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内容更加直观地凸显出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我在数学知识数学中,注重直观形象,通过多媒体把比较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直观,小学生对于看在眼里的要更加容易接受。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等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可以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很直观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培养他们的自主思考能力。由于互联网的功能非常强大,具有丰富多彩的素材,我们运用这些有用的素材,可以有效的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知识时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积极性,自主地进行探究。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从多种角度进行解题,可以拓宽孩子们的解题思路,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难点不易解决一直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换而言之,如何把难点变得比较容易呢?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依赖于课本讲课,由于一节课的时间非常有限,对于知识点的教学显得有些敷衍,长此下去,又怎能让学生获取更加全面的知识?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把知识更多更快地传授给学生,还增加了知识容量,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可以简化教学程序,加快教学步骤,在相同的教学时间解决更多的问题,使学生触类旁通,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总而言之,数学的课堂教学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在课堂教学中,把课本上的知识和社会信息整合起来,实现传授知识和自我探索知识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手段体现了新的教学思想,需要教师掌握先进的理念来使用,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把抽象的内容变得相对直观、具体,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很好的解决课堂上的教学难点,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为广大师生所喜爱,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合理地利用会有助于教学,如果使用不当,会使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发挥不出作用,反而影响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扬长避短,让我们的教学散发独特的魅力。

信息技术教育论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措施的探究信息技术教育论文题目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我们于着手开始进行的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整合的教与学方式探索研究,并提出“科”“技”兴校的办学理念,就是建立在以上指导思想下的一种教学改革尝试。我们的具体做法与思考如下:

一、解读现代教育技术概念,创建“科”“技”兴校特色。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育、教育科研、整合等是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整合研究中的常用学术名词。正确理解它们的内涵、联系与相关点,有助于从理论的高度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整合研究是与学校整体教学改革紧密相关的,从而确保学校从实际情况出发,全面规划、实施围绕以整合为中心的改革框架,把整合研究作为学校办出特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作为一种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的实实在在行动。我们是如下理解这些基本概念的:

1、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核心内容,按国际上流行说法,信息技术是指: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的技术,它覆盖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传感技术而成为的一门综合技术和方法体系。在中小学教育实践活动中,一般指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

2、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六剑客职教园(最大的免费职教教学资源网站)。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它是中学生一门必修课程。教育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规定:底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最迟于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初中不得少于68课时,高中70-140课时。信息技术知识也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教师与学生要求掌握知识的侧重面不同,教师重在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

3、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手段。

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手段,它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未来的课堂教学方式发展趋势将由目前的“以教为主”变为“以教为辅”,以学生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知识和能力为主的“人本主义”教学方式。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这进一步说明,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应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工具。教与学中,教师应像运用黑板和粉笔,学生应象运用书本和笔一样自如地运用信息技术。

4、信息技术作为新文化。

信息技术作为新文化,由此产生的道德、安全、犯罪等等都是全新的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研究时,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这种新文化的特殊性,它给人类带来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糟粕和垃圾。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任务中特别指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加强信息技术法制的观念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提高对假、丑、恶的分辨能力,把网络法制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等作为学校德育教育,融入其他学科教学整合中,也是研究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

5、信息技术作为设施工程。

信息技术作为设施工程,它是学校实施教育信息化的.物质基础。教育部提出: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在中小学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准备用5-时间,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都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信息技术设施工程是信息技术基础之基础,必须在这方面加大投入,没有信息技术设施,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也就无从谈起。

6、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教育关系。

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信息技术文化道德教育,实施信息技术工程是个渐进过程,这些过程的集合就是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

平常使用中,人们并不注意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教育两词汇所包含的内涵与外延,比较关注的是实施信息技术内容、过程、结果,对这两个词汇的使用也没有必要作严格意义上的区分,工作起来只要“意会”就行了,久而久之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教育就通用了。当然也不是都不分的,一般着重技术意义时就用信息技术,体现词汇本意;如着重知识教育时就用信息技术教育一词,表现技术的教育性;泛指时两者通用。

“整合”的主要含义是结合、融合、集成、成为一体、一体化等等。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学习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与学方式。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是我国面向未来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外将这种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方式称为数字化学习。

技术职业规划

努力很重要,但是方向更重要。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之中,相关知识体系和工作经验相对完备者更具有优势,而大学生活是我们进入社会之前的磨练和演习,在对自己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有所了解和定位,明确将来前进的方向,能让我们更有侧重点的学习。通过着眼于现学专业和个人所长来进行职业规划,可以分析自我,为将来的奋斗确立方向。如果只是混混度日或者盲目学习各门课程而忽略专业偏向和主次,怎么能够满足将来的工作需要? 再者,职业规划可以让我们根据未来的理想制定可行的生活规划,评估当下和目标之间的差距,弥补自身不足,在反复的学习和实践中让之间更具竞争力,充实自我,了解自我,从而找到职场机遇。

自我评估与分析

我的性格是比较诚实、正直的。在做事情时认真勤奋责任心强,往往尽力做到自己能达的最佳,同时比较喜欢创新。喜欢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分析问题。 在自己的生活与同学及其他人的交往中比较随和,很少跟人发生正面冲突,也基本能做到小事不计较不记仇,当我遇到没有接触的事情和不懂的地方时能向人虚心请教,但有时也会坚持己见按自己预先设想的来办。

就性格而言,我认为有待改善的地方是,有时缺乏自信,优柔寡断。

对于做事态度方面,有时比较急躁,没有细致地规划好,这也是我认为做一份职业规划非常必要的原因之一。还有,虽然我经常能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忧患意识较强,也常会立刻付诸实践,但是恒心毅力不够,没有坚持到底,这也算是我性格的一个弱点。就此,在未来3年多的大学生活中我会主要到阻止自己做到更好的因素,并努力完善自我,让我在未来更具优势。

性格的理智特征在感知注意方面,我是属于那种主动观察的类型;在想象方面,我是属于主动想象的类型,是那种发散型的类型,同时我认为自己在做事情的时候是现实主义与幻想主义的结合。

如果按照美国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的分析,我认为我是属于企业型的职业兴趣者,按照美国人才专家把人们的职业定位类型的五种划分方法的话,我认为我是管理型或者是创造型的人。

我的优点:

(1)我的兴趣比较广泛,对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

(2)社会实践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较强;

(3)对人诚恳,大方,喜欢与人交流社会交际能力强;

(4)特长是画画,有一定的素描基础;

(7)忧患意识较强,喜欢多角度分析问题。

(8)我自问不是什么聪明的人,但相信我的智商是中等偏上的;在道德上虽然不是高尚的人,但起码我认为自己不会破坏社会道德,损人利己。

我的缺点:

(1)我的缺点还是比较多的,自己最大的缺点就是有时候做事情会比较粗心,有时可能会丢三落四,做事情有时候会比较冲动,考虑问题不全面,规划不细致。

(2)由于性格比较直,所以有的时候或许会不注意说话的方式。

(3)我的另一个大缺点是脾气有点倔强,认定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而且要做好

我所学的专业是信息与计算科学,该专业是以信息领域为背景数学与信息,管理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专业.毕业以后,可以在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机信息处理、经济、金融等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软件开发或者是管理部门从事一些实际应用、开发研究或者管理工作。

前景分析:

(1)继续深造:由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毕业生不仅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而且掌握了信息与计算科学的方法与技能,受到科学研究的训练,因此继续深造的可选择领域将变得非常广泛,既可以继续攻读计算数学、计算力学、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信息与网络安全、信息科学、自动控制、金融信息等专业和研究方向的硕士学位,也可以攻读具有行业特色且与信息与计算关系比较紧密的某些专业的硕士学位,象地球物理、油藏数值模拟、试井、储运等方向都是继续深造的理想专业。

(2)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教学和科研研工作,可以继续从事信息科学与计算数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也可以凭借其出色的数学建模能力和计算能力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3) it企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毕业生进入it企业是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它们可以在这些企业非常高效的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等工作。信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首先是基本的“技能”,包括计算机编程的基本能力,要求具有良好的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的知识和使用技能,熟悉基本的软件开发平台。由于信息产业进入“应用”为主流的时代,高水平的`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技能”,关键还要具备将实际问题提炼为计算问题以及求解该问题的能力,这正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优势所在,也是近几年来国内大型it企业“抢购”知名高校计算数学专业毕业生的原因所在。

(4)特色行业的就业:在前面的办学指导思想中曾经提到过一条是重实际,即各学校应紧紧结合本校的实际,努力使所办专业与所在学校的定位相适应、与本校教师的特长与发展目标相适应、与所在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

职位选择分析

精算师

工作职能权限

实际职业目标的具体行动计划(未来三学年)

首先,要认真听课,保证学习成绩,拿到奖学金。但是,我认为,眼光应当放远一些,在我的大学时代多方面培养自己,丰富知识,提高综合素质,而不是急功近利,纯粹为了就业而学习。当然,学习中应当有所偏重,除了数学类必修课,还需要掌握精算实务和资产管理概论等方面知识。这就需要跨专业的学习。

其次,多参与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初步积累编程和测试经验。平时利用网络与从业人员交流,多去软件测试的论坛、贴吧。让自己在加入工作之前个职业有更深更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人脉资源 具体计划:

大一下学期,英语过四级。

结语

人生犹如在大海里漂泊的船,如果找不到航行的方向,就会迷失自己。就像万吨巨轮没有罗盘掌控方向就不能远航。对自己的未来没有系统的规划,梦想只能遥遥无期,永远实现不了,只能导致自己找不到自己奋斗的目标,一切的理想都将成为空谈。

大学是人生最为重要的时期,能否成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人,就看你大学四年如何度过了。为了能使自己充实的度过大学四年的美好时光,学有所成,因此制定如上学习计划,用以时刻提醒自己,勉励自己,为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我相信在我的大学四年中,给自己制定一个合适的职业生涯规划会给我将来的发展起到一个灯塔的作用,将影响我的一生。现在的大学生处在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如果不给自己一个很好的方向,在各种社会的迷惑下很容易迷失自己。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此计划将作为我大学学习上的启明灯,照亮我前进的道路。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