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案范文(23篇)

时间:2023-12-13 08:04:10 作者:字海

一年级教案的编写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合理安排课堂教学。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一些针对性强的一年级教案。

一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比多少》教案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1~9页,上下,前后,左右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学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景中,根据行、确定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重点:正确辨别“上、下”、“前、后”、“左、右”。

四、教学难点:正确辨别“左、右”的相对性。

五、教材分析: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并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已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因此本单元进行集中教学。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儿音体验空间方位。

2、依照儿音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

六、教学建议:

1、注意根据学生认识空间方位的特点安排教学。

一般学生在6岁时就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但是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别尚未发展完善。因此,对于“上、下”、“前、后”,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辨别,而“左、右”则要引导学生从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自然标志为中心进行辨别。

2、要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左、右”的相对性比较难理解,教材主要是通过一些活动和游戏来帮助学生辨别。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或自己创设活动,组织学生充分地体验,应避免抽象地让学生判断。

七、教学安排:

1、上、下…………1课时。

2、前、后…………1课时。

3、左、右…………1课时。

4、位置……………1课时。

一、上、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了解上、下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使学生形成辨别一定的空间方位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了解上、下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彩笔、纸。

教学方法:讨论法、游戏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新的一学期开始了,编书的叔叔、阿姨们给我们带来了两位朋友——聪聪和明明。他们可是数学王国里的小精灵噢,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他们就会跳出来帮忙的。同学们愿意和他们成为朋友吗?现在,我们就和聪聪、明明一起进入神奇的数学王国吧!

2、揭示课题。

聪聪问我们:“鼻子下面是什么?嘴巴上面有什么?”

同这们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上、下。(板书课题:上、下)。

二、探究新知。

1、你能说一说我们生活中有关上、下的例子吗?

2、观察画面,体会上、下的含义。

(2)出示挂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告诉大家好吗?

(3)大家发现了这么多东西,真了不起!

谁能说出:汽车下面有什么?

你能像老师这样提出问题吗?

3、看书第1页,完成书上的填空。

指名口答订正。

三、活动。

1、拍手游戏。

(1)教师发口令,学生上下拍手。

(2)听反语:教师说“上”学生在下面拍手,教师说“下”学生在上面拍手。

2、小组活动。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认识了谁?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作业布置:

画一幅自己喜欢的能够表示上下关系的画。

板书设计:上下。

教学反思:

二、前、后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页,做一做的第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使学生形成辨别一定的空间方位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前、后”的基本含义,了解它们的相对性。使学生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三者相比的相对性。

教具、学具准备:第2页的情景图。

教学方法:讨论法、游戏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做个游戏。咱们玩“老鹰捉小鸡”好不好?(师做母鸡,一生做老鹰,其他生做小鸡)。

二、学习新知:

1、师生一起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2、师提问:我的后面是谁?

生1:是xxx。

生2:是班里的很多小朋友。

我在谁的前面?我前面是谁?我后面的3位小朋友是谁?

3、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4、出示第2页主题图。

(1)自己根据图画提出问题。

(2)小组内解决问题。

(3)在书上填写。

三、练习:做一做第2题。

1、学生自己根据图意提出问题。

2、小组解决问题。

3、在书上填写。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前后。

小学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案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比较物体的多少。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以及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准备】

主题图、小白兔图、砖图、小猪图和木头图。

【学具准备】

三角形、圆片、小花等学具。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三只小猪》

二、新授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

2、师:这一天,河里的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咦,那边为什么这么热闹?

原来是热心的小猪们正在帮小白兔盖房子。房子旁边的桌子上摆满了好

吃的东西,这肯定是热情好客的小兔子们用来招待小猪们的。

3、教学“同样多”。

(1)有几只小猪?几只小兔?

小兔子们正在干什么?

1只小兔搬了几块砖?(出示兔子和砖一一对应图)

那4只兔子共搬了几块砖?

有多余的兔子吗?

有多余的砖吗?

师:没有多余的兔子,也没有多余的砖,那我们就说兔子的只数和砖的块数同样多。(板书:同样多)

(1)找一找,图上还有什么和什么同样多?

(2)小组交流,指名反馈。

4、教学“多”与“少”。

(1)找一找,图上有不一样多的两样东西吗?

学生说,教师现场板书,并适机提问:谁多?谁少?

5、刚才我们知道了“同样多”、“多”和“少”,那你们知道图上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比吗?课间活动。

三、动手摆一摆

(1)教师摆橡皮和铅笔,学生模仿。(教师强调一个对着一个摆。)

学生同桌互相说:橡皮和铅笔同样多。

(2)学生随意摆数个学具。

数一数自己的学具,再和同桌比一比,看看谁多?谁少?

在小组内比一比。

四、练习

完成练习一的第3题、第4题。

五、发散练习

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看一看,比一比教室里的物体,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小结】

一年级数学教案《一共有多少》

本课是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本课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计算问题,但是大部分学生都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因此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不是难点。而学生缺少的是对于加法含义的理解,说不清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因此,在教学中,我把理解加法的意义作为重点,贯穿在整个教学流程中。从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加法的初步认识对现在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很简单,我不担心他们掌握不了这一内容,所以在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我就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说出生活中能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我作为一个倾听者,将他们零散的知识串起来,用规范的语言深化他们对加法的认识。

一年级数学第一单元

1、在非常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初步了解儿童认数、数数情况。

2、通过观察等探求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让学生体验与人合作、交流快乐,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对人对物的爱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习惯。

5、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内容法制教育。

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及合作与参与的意识。

教学准备情境图、实物。

授课时数1。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跨入小学的校门感觉新鲜吗?上学了,你已经是一个小学生了。从现在起,你将和老师一起在这所学校,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共同学习、生活,探讨许多数学问题,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大家高兴吗?让我们来相互认识一下。

1、师生相互介绍。

2、教师简单介绍我们的校园及小学生活。

伸出两只小手,互相数一数同桌小朋友有几根手指。

与老师一起一边伸手指一边数数。

(二)数一数。

1、激发观察兴趣。

课件出示教科书第2~3页挂图,出现一所“美丽的小学”情境图。

教师: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生:知道,学校。

生1:这里有一位老师,还有很多小朋友。

生2:这里有一座大楼。还有一面国旗。

配合学生回答,贴一面国旗图在黑板上,并说明国旗的特征。教育学生:国旗是国家的标志和象征,要热爱、尊重国旗。同时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的相关内容。借机教育学生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时应该注意的纪律。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每个公民和组织,都应当尊重和爱护国旗。第十三条升挂国旗时,可以举行升旗仪式。举行升旗仪式时,在国旗升起的过程中,参加者应当面向国旗肃立致敬,并可以奏国歌或者唱国歌。全日制中学小学,除假期外,每周举行一次升旗仪式。私人住宅地方不得升挂国旗。第十九条在公共场合故意以焚烧、毁损、涂划、玷污、践踏等方式侮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情节较轻的,参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处罚规定,由公安机关处以十五日以下拘留。)。

2、数图中的数量。

(1)小朋友们认真地数一数,这里有几面国旗?

(2)师:一面国旗,就可以用数字“1”表示。(同时在图右边对应贴出数字卡片“1”。)。

(3)教师领读,学生自己小声读。

(4)小朋友们再找一找,图中还有哪些也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5)小朋友们再数数看,你又发现了什么?有多少?

(三)认读1~10各数:

1、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先领读各数,然后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读一读。

2、可以打乱顺序指数让学生读。

认读1~10各数:

1、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先领读各数,然后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读一读。

2、可以打乱顺序指数让学生读。

(四)数身边的事物:

你有几个铅笔盒?几枝铅笔?

第一行有几位同学?几位男同学?几位女同学?

我们教室有几扇窗户?几枝日光灯?

你的右边有几位同学?左边有几位同学?

黑板的上边贴了几个字?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数10以内的数,有的小朋友很聪明,还会数比10更大的数,真了不起!老师希望小朋友们回家后在数数家里或其他地方看到的东西。

(六)布置作业。

练习写10以内的数。

板书设计:

数一数。

1、2、1、2、5、6、7、8、9、10。

文档为doc格式。

一年级数学教案《一共有多少》

二、教学目标。

1、结合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演示操作,使学生了解加法的含义,认识“+”,能正确的读出加法算式。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探索5以内数的加法。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需要用加法来解决,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

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加法问题并解答。

三、教学重点。

学习和体会“合起来”的过程,理解加法的含义。

四、教学难点。

理解加法的意义,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需要用加法来解决。

五、教具。

多媒体课件,小棒,圆片,正方形磁片。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起注意。

谈话:李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些铅笔,猜一猜李老师这一只手里有几支铅笔?

生猜测。然后教师出示三支。

师:请一位同学来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李老师手里有三支铅笔。

师:大家再猜猜李老师另一只手里有几支铅笔?

生猜测。教师出示两支铅笔。

师:你这次又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李老师另一只手里拿了2支铅笔。

(二)探索新知,引入加法,理解含义。

1、探索一共有几支铅笔。

(1)实物操作,体会合起来的`过程。

生:李老师一只手拿了三支铅笔,另一只手拿了两支铅笔,把三支铅笔和两支铅笔合在一起了。(引导学生说)。

师:你说的真清楚,能提个数学问题吗?

生:合起来有多少支铅笔?

师:谁能像老师这样一边演示一边提问题呢?

请学生代表到台前演示。

师:你说合起来到底是多少支小棒呢?

生:5支。

师:同意吗?你是怎么数的?

学生回答数的过程。(一个一个的数,先数出三个,再数四、五等)。

师:老师也用小棒在黑板上摆出来。你们看懂了吗?

2、探索一共有几只熊猫。

(1)仔细观察,说明图意。

生:三只熊猫在吃竹子,两只熊猫在玩球。

师:说的真清楚,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2)借助图形符号,理解加法含义,交流数法。

师说明要求:请大家用圆圈代替熊猫在纸上画一画。

学生独立画,教师巡视指导。

请两名学生代表上台画画,并讲述自己的作品意思。

师:哪些圆圈代表3只熊猫,哪些圆圈代表2只熊猫。

学生上台讲清楚。

师:把这些熊猫合在一起一共是多少只熊猫?你是怎么数的?

生汇报。师:还有没有不同的数法?

师:这些熊猫合起来一共是5只熊猫。老师用圆片代替熊猫摆出来。

板书:

(3)引入加法算式,阐明加法意义。

师:刚才这两件事我们是用摆小棒和画圆圈的方式表示的,你能用数学算式表示出来吗?

生:3+2=5。教师板书:3+2=5。

师: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朋友:“+”,你们知道它是什么符号吗?

生:加号。

师:你们知道加号是什么意思吗?(做合起来动作)。

学生回答。

师:真聪明,那3、2、5分别在两件事里表示什么呢?

学生回答。

师:把两个部分合在一起就用加法表示。我们一起来读这个算式:三加二等于五。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师:看来大家已经学会加法啦,老师就来考考大家,敢接受挑战吗?

生:敢!

师:那我们就开始吧!(引入练习部分)。

(三)巩固新知,加深印象,帮助理解。

1、摆一摆,算一算。(p24)。

(1)出示课件。

师:谁能讲一讲图上的故事并提出问题呢?

生:左边有一个桃子,右边有三个桃子,一共有几个桃子?

(老师带着学生摆。用小棒代替桃子,先摆一个桃子,再摆三个桃子,一共是4个桃子。就是1+3=4。1、3、4分别表示什么呢?)。

(2)出示课件。

师:谁能讲讲这个幅图上的故事并提出问题呢?

生:左边有两朵花,右边有两朵花,一共有多少朵花?

师:谁想当小老师像刚才李老师一样到讲台上来带着大家摆一摆呢?

请一名同学上台带着大家摆:先摆两朵花,再摆两朵花,一共是四朵花,就是2+2=4。

(请一个学生代表上台带着大家摆。先摆两朵花,再摆两朵花,一共是4朵花。2+2=4。)。

(3)出示课件。

师:请大家一起告诉我这幅图讲的故事。

齐说:左边有四只鸭,右边一只鸭,一共有多少只鸭?

师:大家自己试着用小棒边摆边说。

先摆四只鸭,再摆1只鸭,一共是五只鸭。就是4+1=5。

请大家自己试着边说边摆。先摆4只鸭,再摆1只鸭,一共是5只鸭,4+1=5。

2、猜一猜。(出示课件)。

学生回答:2+3=5。

师:为什么呀?

学生回答。

师:还有吗?

2+3=51+4=54+1=5。

师:同学们还真是和我心有灵犀,太棒了。

3、结合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加法算式。(p26第七题)。

师:下面我要看一看,我们同学会不会根据生活情景提出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并列出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a)人物:图上有一个小孩,两个大人,一共有多少个人?1+2=3。

b)水果:一个盘子放了一个梨,另一个盘子里放了2个梨,一共有多少个梨?1+2=3。

c)小孩的一边又两个凳子,另一边有三个凳子,一共有多少个凳子?2+3=5。

d)窗台上左边有四盆花,右边有一盆花,一共有几盆花?4+1=5。

(四)课堂小结,深化理解。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七、板书。

一年级数学教案《一共有多少》

学生在学习7的乘法口诀之前,已经学习了1-6的口诀,对口诀的结构及意义都有所了解,但7的乘法口句数较大,记忆不太容易。因此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让学生自主参与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掌握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利用文学作品和相邻乘法口诀间的联系来理解并记忆乘法口诀,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学习用数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从整个流程上来看,还算顺畅,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我知道这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借助孩子们熟悉的圣诞节,引出问题,然后根据情境图,让孩子根据每个小朋友说的话自己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孩子能容易提出。接着出示表格,借助一个星期有7天,把表格独立填写完整,集体订正。

2、主动探究,编制口诀。

学生已经学过了1到6的口诀,已经知道了口诀的一些特点,如小数在前面,大数在后面,还有积的一些变化规律。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己编口诀。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总结并熟悉了乘法口诀而感到很高兴,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并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及课外延伸都进行了很好的关注。然后进行反馈,再反馈时,投影展示了两个学生的作品,发现学生在圈的时候出现了问题,孩子对乘法口诀意义的'理解有问题,不能熟练的说出算式或是口诀的意义,孩子没有利用点子图进行推算和帮助自己理解记忆口诀的的意识,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对孩子这一意识的培养。

3、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这节课我认为还有一个有待提高的的地方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可能是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孩子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让孩子交流讨论时,积极性不高。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加强小组合作的练习,增强孩子的合作意识。

4、及时捕捉生成性资源。

课堂上,我充分的让学生观察、交流,在问孩子是怎么记口诀这一问题时,孩子都动脑去向各自的方法。另外在学习到难点的时候,7×8=7×()+7×()时,当给学生出示出课本上的竖线图时,孩子明白这一种方法之后,又想出来其他的全部方法,当孩子展示出这种方法时,及时给予孩子鼓励。使学生初步体验探索研究的过程,分享探索成功的乐趣,获得超越教材的知识。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还有,我认为我的评价语言过于苍白,针对性不强,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评价语言的运用,让每一节课都能给学生带来收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案

比较物体的多少。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以及用数学的意识。

主题图、小白兔图、砖图、小猪图和木头图。

三角形、圆片、小花等学具。

一、故事导入。

《三只小猪》。

二、新授。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

2、师:这一天,河里的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咦,那边为什么这么热闹?

原来是热心的小猪们正在帮小白兔盖房子。房子旁边的桌子上摆满了好。

吃的东西,这肯定是热情好客的小兔子们用来招待小猪们的。

3、教学“同样多”。

(1)有几只小猪?几只小兔?

小兔子们正在干什么?

1只小兔搬了几块砖?(出示兔子和砖一一对应图)。

那4只兔子共搬了几块砖?

有多余的兔子吗?

有多余的砖吗?

师:没有多余的兔子,也没有多余的砖,那我们就说兔子的只数和砖的块数同样多。(板书:同样多)。

(1)找一找,图上还有什么和什么同样多?

(2)小组交流,指名反馈。

4、教学“多”与“少”。

(1)找一找,图上有不一样多的两样东西吗?

学生说,教师现场板书,并适机提问:谁多?谁少?

5、刚才我们知道了“同样多”、“多”和“少”,那你们知道图上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比吗?课间活动。

三、动手摆一摆。

(1)教师摆橡皮和铅笔,学生模仿。(教师强调一个对着一个摆。)。

学生同桌互相说:橡皮和铅笔同样多。

(2)学生随意摆数个学具。

数一数自己的学具,再和同桌比一比,看看谁多?谁少?

在小组内比一比。

四、练习。

完成练习一的第3题、第4题。

五、发散练习。

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看一看,比一比教室里的物体,你发现了什么?

一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比多少》教案

1、使学生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精神以及用数学的意识。

主题图、小白兔图、砖图、小猪图和木头图。

三角形、圆片、小花等学具。

一、故事导入。

《三只小猪》。

二、新授。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

2、师:这一天,河里的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咦,那边为什么这么热闹?原来是热心的小猪们正在帮小白兔盖房子。房子旁边的桌子上摆满了好吃的东西,这肯定是热情好客的小兔子们用来招待小猪们的。

3、教学“同样多”。

(1)有几只小猪?几只小兔?

小兔子们正在干什么?

1只小兔搬了几块砖?(出示兔子和砖一一对应图)。

那4只兔子共搬了几块砖?

有多余的兔子吗?

有多余的砖吗?

师:没有多余的兔子,也没有多余的砖,那我们就说兔子的只数和砖的块数同样多。(板书:同样多)。

(2)找一找,图上还有什么和什么同样多?

(3)小组交流,指名反馈。

4、教学“多”“少”。

(1)找一找,图上有不一样多的两样东西吗?

学生说,教师现场板书,并适机提问:谁多?谁少?

三、动手摆一摆。

(1)教师摆橡皮图片和铅笔图片,学生模仿。(教师强调一个对着一个摆。)。

学生同桌互相说:橡皮和铅笔同样多。

(2)学生随意摆学具个数。

数一数自己的学具,再和同桌比一比,看看谁多?谁少?

在小组内比一比。

四、练习。

完成练习一的第3题、第4题。

五、发散练习。

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看一看,比一比教室里的物体,你发现了什么?

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案

乘法应用题(课本第82页、第83页内容,“想想做做”第1—5题)。

1、会分析乘法简单应用题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及语言表达能力。

圆片若干。

一、创设情景,活动引入。

1、师:小朋友,六一节要到了,大家为了布置教室扎了许多花,我们一起来看看扎了些什么花?(课件显示一个花篮里装了一些蓝花、红花、黄花)。

大家起来书数数每种花各有多少朵?

显示从蓝里拿出有2朵红花有4个2朵黄花有3个2朵。

2、理解:蓝花有2朵,红花有4个2朵,我们就说,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黄花有3个2朵,可以怎么说?(指名回答)。

3、摆一摆。

学生拿出小图片。

(1)要求第一行摆2个圆片,第二行摆的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

问:第二行要摆的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第二行摆了几个圆片?你是怎样相的?

板书:3个22×3=6。

(2)要求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

一块讨论:你是怎样摆的?又是怎样摆的?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

1、看显示:蓝花有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你能说出黄花有多少朵吗?你是怎样想的:(四人一组讨论)。

交流: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背,黄花的朵数用2×3=6,因此黄花有6朵。

2、想想: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红花有几朵?

(组内互相说说)列出算式:2×4=8。

3、小结:从上面可以看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这个数的和是多少,所以要用乘法计算。

三、形行应用,加强实践。

1、课本第82页、83页“想想作做”第1、2题,看图理解图意并填空。学生独立完成。

2、第3题,学生边摆边列式。

3、游戏,变蝴蝶(把第5题做成头饰,学生根据题目选择)。

5的4倍5×4,2的3倍2×3。

3个43×4,4的2倍2×4。

四、自我评价,加深认识。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吗?

五、课堂作业。

第83页第4题。

教学后记:学生理解得不好。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案范文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3、培养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在操作活动中认识图形,体会“面在体上”。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

认识图形,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课件、小圆印章,三棱柱、圆柱、正方体、长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践、复习引入。

2、从桌面上拿出自己喜欢的物体,并说说它们的形状。

3、摸一摸手中的物体,有什么感受?与同学交流想法。

4、引导学生说出有些物体的一面或几面是平平的,揭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认识图形。

1、认识长方形。

a:让学生动手找出长方形的面(生可以用摸、描、印),认识长方形并出示图形。(电脑出示:从长方体中取下长方形。)。

b:其余学生也找找手中物体中的长方形的面,看一看,摸一摸。

2、能不能从其他物体上找到其他的图形呢?(学生独立找、小组内找、与教师一起找)。

3、汇报交流,认识正方形、三角形、圆。(电脑演示)。

4、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和过去认识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5、用自己的办法把图形从物体中“印”下来。

三、联系实际、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出示教材中的交通标志图让学生辨认,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2、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呢?请同组的同学相互说说。

四、探索与实践。

2、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互相合作,利用老师给你们的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漂亮的图画,要尽量和淘气的不一样。

五、课内小结与课后延伸。

1、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想今天认识的图形。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全册多少和大小

教学目标:

1.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进一步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的空间观念,学会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培养估测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练习、讨论,使学生会使用一定的长度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在头脑中建立较为准确的长度概念。

3.为学生营造一个探究学习的环境,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受到锻炼,增强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4.在各种游戏中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练习、讨论,使学生会使用一定的长度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在头脑中建立较为准确的长度概念。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创设情境,实际测量教室的物品。

师:今天,我们到学校新建的这个多媒体教室来上课,你感觉怎么样呀?

师:那我们就来量一量吧!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你们可以测量这个教室里的任何一样东西。先在小组内讨论决定你们组要测量什么,再估计一下有多长,然后说说准备怎么测量,最后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分头测量。)。

师:现在,到了交流汇报的时间了,哪个小组的代表先说?

师:有没有哪个组测量的也是黑板?和他们组测量的结果一样吗?

师:能告诉我,这个一米三应该怎么写吗?能让我看看你们是怎么记录的吗?

(投影仪展示学生练习本上记录的结果:1m3cm,1m30cm,1.3m。)。

师:还有没有哪个组测量的也是课桌的长?

师:来,把你们组记录的结果也展示出来好吗?

(用投影仪展示与上组不同的记录方法:130cm,1米3。)。

师:有这么多种记录的方法,谁能简单评价一下吗?

师:其实,在这几种表示方法中,除了1m3cm是不正确的,其他的几种表示方法都是可以的,在使用的时候你可以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选择。

(师生一起测量。)。

师:你真善于观察,连我刚才测量的动作你都没有放过。

师:比较是估测时常用的一种方法,你以妈妈的身高为标准来判断老师的身高,也是一种好办法。

师:刚才,我们在测量的时候,大家使用了米尺、软尺、小尺子等测量工具,它们能帮助我们迅速知道一个物体的长度。

(二)活动二:寻找并使用自身的测量工具。

师:当你需要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的时候,你的身边没有现成的测量工具,你准备怎么办呢?你知不知道在你的身上也藏有许多这样的工具呢?它们虽然没有尺子测量得准确,但是在很多时候也能帮我们的忙呢!

师:现在我来布置任务,请你量出自己的身高、步长和双手平伸时两指尖的距离,可以自己量,也可以找同学合作。

(学生自己量或互相合作,并将量的结果填在书上。)。

师:测量好了吗?下面我们就来试验一下看你们的尺子管不管用。我请我们班的2位同学到前面来,请你估计他们的身高。

(2名学生同时上台。)。

师:再估计一下这2位同学的腰围、头围是多少。知道什么是腰围、头围吗?

(学生测量。)。

师:你们测量的结果和你们刚才估计的结果比较一下,你能发现什么?

师:看来,我们身上的这些尺子还真管用。我们再来试一次。你知道了自己的步长,请你以这条线为起点,估计一下10米大约到哪里,自己做一个记号。

师:通过这些活动,使你想到了什么?你会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正确的估计吗?

师:你们说得真是太好了,知识和能力就是这样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练习积累起来的。希望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多做练习,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三)活动三:练习。

师:那就自己完成吧!

(学生独立完成。)。

(四)活动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简单的估测和测量。

文档为doc格式。

一年级《比多少》教案

1、初步掌握书写顺序,学习书写数字1、2。

2、激发幼儿书写数字的兴趣。

数字卡片1、2各一张。

一、今天我们开始学写数字,谁会写数字1,请小朋友到黑板上写一写。请几名幼儿到黑板上自由书写。

引导幼儿说出:写数,1要从圆点开始,向箭头方向书写。老师在田字格里示范写数字1,让幼儿观察老师写数字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

请小朋友到黑板上的田字格里写一写。

二、学写数字2。

出示两座小房子,谁知道两座小房子用数字几表示:谁会写数字2,请到黑板上写一写。请几名幼儿到黑板上自由书写。

老师在田字格里示范写数字2,让幼儿观察数字2的笔顺,老师写数字2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

幼儿对照老师写的数字2先做书空练习,再在田字格里书写。

三、引导幼儿观察画册《小鸟和松鼠》。

1、请小朋友说一说小鸟和松鼠各有几只,分别用数字几表示?

2、指导幼儿一起在画册上书写数字1、2。

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上册《比多少》教学反思比多少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准备课单元的第二课时内容。本节课教学《比多少》可以通过比多少的活动,使学生理解“同样多”、“多”和“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多少。一年级的学生在入学前,已经积累了一些比多少的感性经验,他们往往会用直觉或者用数一数的办法来比较多少,但是这节课的教学主要是要引导学生来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这里要注意要求不要太高。和第三单元比大小一课的内容要相区分。教科书中创设了引人入胜的“小猪帮助小兔盖新房”的童话仙境,图中还提供了小兔、小猪、木头、松鼠比较的资源。首先运用了情景中的素材,小兔与砖的比较、小猪与他们所扛的木头的比较。可以使学生直观的看到“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可以让学生了解如何使用这种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多少。通过以上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在比多少的活动中理解同样多多和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数的多少;

2、在观察操作比较等体验活动中体会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3、学生逐步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如何落实教学目标呢?

我设计以下以下环节来展开教学环节:可以利用主题图绘声绘色的描述,讲述“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的童话故事,把学生带入童话的情景之中,把图中事物建立合理的对应关系。这一环节是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共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观察主题图,找出图上有哪些数学信息?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尝试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关注数量的多少,在说的环节中,教师要放慢教学节奏,引导学生学习倾听评价。注意表达是否完整。第二层次找一找“同样多”的两种物体,谁和谁同样多?你是怎么知道的?谁有好办法能让我们一下子看出小兔和砖的数量一样多?由于学生还没正式学习,所以在说明时应该注意用一一对应的方式进行说明,避免涉及事物的数量,在黑板上边演示边说一只小兔背着一块砖、一只小兔正好对着一块砖,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小兔的数量和砖头一样多。为了突出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第三层次建立多、少的概念,小猪和木头也是同样多吗?让学生在黑板上摆一摆在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连一连。教师引导学生说一只小猪背一根木头,小猪没有多余、木头有多余的就说木头多小猪少。借机贯穿多和少的概念。第四层次说一说体会多样化比较教师则可以让学生两个一组任选,另外两样东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练习时,帮助学生感受物体个数的多少与物体所在的位置没有关系,以免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另外,教师要带领学生审题,让学生感受到要在题目的要求下,做事练习的第三题通过一一对应或数一数去比较,先让学生结合图说一说题目的意思,理解题意后放手让学生去比较,引导学生认真加以观察分析和判断,进而明确比多少时不能看是否排队一样长。可以通过一一对应或数数一数去理解演习的第四题呈现形式新颖,让学生交流多种不同的比较方法。本节课我的教学重难点非常清晰,但是在教学设计这块还需要我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应该做到层次分明,在教学“一一对应”思想时应该多加引导,引领着孩子们来说,应该适当地放慢教学节奏,让孩子们真正掌握“同样多”的含义。愿在数学的教育之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一年级《比多少》教案

活动内容:比大小(计算、语言、社会性)

1、寻找发现生活中大小不同的物品。

2、通过观察、比较,能用语言清楚地表达出“谁的大,谁的小”,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3、能主动参与,在活动中积极探索。

4、随即进行谦让教育。

活动准备:

1、创设天线宝宝家的情景,摆放各种大小不同的物品,如:碗、盘子、汤匙、玩具、衣服、鞋子等。

2、在活动周围贴上大小不同的卡片,一样的卡片大小各一。

3、活动室外面铺上大地垫和小地垫,摆放大的天线宝宝、大纸箱和小的天线宝宝、小纸箱。活动预设:

该环节作为引入,孩子很感兴趣。但是有些孩子吸引力都在天线宝宝上,不能听清老师的要求。

天线宝宝乐园里还有许多有大有小的东西,请大家去看一看、找一找,回来告诉老师和

[1][2][3]下一页小朋友。小朋友可别乱拿东西,天线宝宝们会生气的!

幼儿自由探索——集中个别讲述:看到什么东西大,什么东西小?(结合社会性,进行谦让教育)。

观察分析

孩子们对桌上摆放的玩具动物很感兴趣,许多男孩在玩玩具,出现了争抢的现象。活动后的讲述活动,一些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不能倾听老师和同伴的话。

老师简单示范——幼儿自由找朋友——集中讲述。

观察分析

在找卡片的过程中,能力强的孩子会主动去找自己卡片上内容一样的好朋友,能力较弱的孩子则不能,有些孩子没有找到好朋友。因为固定位置的影响,有的孩子找到了好朋友却不能一起坐。

四、延伸活动

天线宝宝要到外面去玩,小朋友们要不要一起去呀?门口有一条宝宝通道,拿大礼物的小朋

友要爬过大的通道,去找大的天线宝宝;拿小礼物的小朋友要爬过小的通道,去找小的天线宝宝,然后把卡片放进他们的口袋里。可千万别放错了!

孩子们对爬很感兴趣,能按老师的要求不推不挤。有个别孩子将大卡片放进小箱子。自反思

一、适宜性行为

1、此次活动的选材上基本能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活动各个环节连贯。

2、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

二、不适宜性行为

问题1:各个环节赶过场,给孩子自由探索的时间少。

原因:怕孩子们在自由探索时,没有按要求去做,所以孩子们才自由活动一会儿,就急着把他们集中回来。活动的指导没有针对性。

对策:应放手让孩子们自由探索,并给予一些能力较弱、不愿参加活动的孩子重点指导。还可以发挥孩子之间的互助精神,以强带弱。

问题2:在“找卡片”这一环节中,许多孩子找到卡片,也找到和自己卡片上物品相同的好朋友。但是两个好朋友没有坐在一起,互相讲述,互相交流得较少。

原因:孩子们受固定位置的影响。

对策:改变椅子的摆放。

问题3:延伸活

一年级《比多少》教案

1、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和一样多。

2、在活动中会用语言表达多少和一样多的数量关系。

3、愿意和同伴一起活动,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1、.娃娃图片。

2、帽子、围巾、口罩。

1、出示图片。

师:冬天来了,天气越来越冷,小朋友出门要带上帽子、围巾好口罩。

1师:图上有什么?(帽子和围巾)。

有几顶帽子?(2顶帽子)用数字几来表示?

2、几条围巾?(3条围巾)用数字几来表示?

3、帽子和围巾哪个多?哪个少?

1、有几条围巾?(3)几只口罩?(2)。

2、各用数字几来表示?

3、围巾和口罩哪个多哪个少?

1、有几位小朋友?(3)用数字几来表示?

2、有几只口罩?(3)用数字几来表示?

3、帮小朋友带上口罩。

一年级《比多少》教案

1、使学生知道“同样多”、“多些”、“少些”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渗透“对应”思想。

3、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会正确地进行“多”“少”的比较。

教学准备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卡片若干

1

一、导入:

请小朋友看一看,在我们班中,是男同学多,还是女同学多。还是一样多?你是怎么知道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比较多少。

板书课题:比多少

二、主动探讨,获得新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小免、小猪的卡片各一张并板书在黑板上,

问:瞧,这是谁?他们俩准备去干什么?谁来猜一猜?

2、引导观察,初步感知

a:观察书中第6页的图画:

问: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有多少呢?

(学生数一数)

师:这样一个对着一个,都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小免和砖的块数怎么样?(一样多)

3、动手操作,理解新知

a:问:小免和小猪比,谁多,谁少呢?

b:学生操作:用圆片代表小免,用正方形代表小猪在桌子上摆一摆。

c:学生汇报结果老师演示

师:小免比小猪多。

三、巩固运用

(1)同桌合作,摆学具卡片,边摆边说

(2)说说生活中“同样多”“多些”“”少些“的例子。

(3)课堂演练。

(1)完成第7页的”做一做“。

(2)练习一的第1、2题。

板书设计:

比多少

同样多多少

教后随笔: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参与学习和精神。从而得出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及谁和谁同样多,并会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从上课的情况看,学生的积极性较高,知识点掌握也不错。但语言表达能力欠缺,以后在这方面还要加强与训练。且学生的常规还没养成,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加强学生的常规教育。

一年级《比多少》教案

1、学习正确判断7以内数量的多少。

2、游戏中学习按数量多少进行排序。

学习正确判断7以内数的多少。

在游戏中学习按数量多少进行排序。

七星瓢虫图卡一张。画有瓢虫轮廓的操作纸每人一张。

一、制作比7少的瓢虫图片(出示瓢虫图片)。

老师:小朋友们好,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种很可爱的动物,你们想认识一下吗?

(幼儿回答)。

老师:瞧,这个是什么呀?你们认识这是什么昆虫吗?它为什么叫七星瓢虫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它身上共有几颗“星”?原来它身上有7颗星,所以叫它七星瓢虫。

师:可不要小看七星瓢虫哦,它可是瓢虫王国的国王呢!瓢虫王国里还有许多瓢虫,有6颗星的,3颗星的。现在老师是七星瓢虫,是瓢虫王国的国王,请你们把手中的小瓢虫画上比7少的任意几颗星。(发放操作材料,幼儿操作。)。

二、学习正确判断7以内数量的多少,并进行数量多少的排序。

老师:瓢虫国王要挑选一些小瓢虫和它一起去旅游。(教师从幼儿的作品中选择1颗星、两颗星一直到六颗星的瓢虫各一只。)。

老师:我们来看一看七星瓢虫国王挑选的这些小瓢虫各有几颗星?

(教师跟幼儿一起点数)。

老师:国王的要求很严格,小瓢虫要按照身上的数量来排队,国王在最前面,那后面应该是跟着谁呢?(请幼儿来操作,老师带着幼儿集体检验。)。

三、找一找数量是7和比7少的物品。

一年级《比多少》教案

1、寻找发现生活中大小不同的物品。

2、通过观察、比较,能用语言清楚地表达出“谁的大,谁的小”,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3、能主动参与,在活动中积极探索。

4、随即进行谦让教育。

1、创设天线宝宝家的情景,摆放各种大小不同的物品,如:碗、盘子、汤匙、玩具、衣服、鞋子等。

2、在活动周围贴上大小不同的卡片,一样的卡片大小各一。

3、活动室外面铺上大地垫和小地垫,摆放大的天线宝宝、大纸箱和小的天线宝宝、小纸箱。活动预设:

该环节作为引入,孩子很感兴趣。但是有些孩子吸引力都在天线宝宝上,不能听清老师的要求。

天线宝宝乐园里还有许多有大有小的东西,请大家去看一看、找一找,回来告诉老师和小朋友。小朋友可别乱拿东西,天线宝宝们会生气的!

幼儿自由探索——集中个别讲述:看到什么东西大,什么东西小?(结合社会性,进行谦让教育)。

观察分析。

孩子们对桌上摆放的玩具动物很感兴趣,许多男孩在玩玩具,出现了争抢的现象。活动后的讲述活动,一些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不能倾听老师和同伴的话。

老师简单示范——幼儿自由找朋友——集中讲述。

观察分析。

在找卡片的过程中,能力强的孩子会主动去找自己卡片上内容一样的好朋友,能力较弱的孩子则不能,有些孩子没有找到好朋友。因为固定位置的影响,有的孩子找到了好朋友却不能一起坐。

天线宝宝要到外面去玩,小朋友们要不要一起去呀?门口有一条宝宝通道,拿大礼物的小朋友要爬过大的通道,去找大的天线宝宝;拿小礼物的小朋友要爬过小的通道,去找小的天线宝宝,然后把卡片放进他们的口袋里。可千万别放错了!

孩子们对爬很感兴趣,能按老师的要求不推不挤。有个别孩子将大卡片放进小箱子。自反思。

一、适宜性行为。

1、此次活动的选材上基本能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活动各个环节连贯。

2、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

二、不适宜性行为。

问题1:各个环节赶过场,给孩子自由探索的时间少。

原因:怕孩子们在自由探索时,没有按要求去做,所以孩子们才自由活动一会儿,就急着把他们集中回来。活动的指导没有针对性。

对策:应放手让孩子们自由探索,并给予一些能力较弱、不愿参加活动的孩子重点指导。还可以发挥孩子之间的互助精神,以强带弱。

问题2:在“找卡片”这一环节中,许多孩子找到卡片,也找到和自己卡片上物品相同的好朋友。但是两个好朋友没有坐在一起,互相讲述,互相交流得较少。

原因:孩子们受固定位置的影响。

对策:改变椅子的摆放。

问题3:延伸活。

一年级《比多少》教案

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社会生活的的密切联系,知道数学是有用的知识,对产生亲切感,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刚入学儿童对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并且本单元在编排上还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的特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还要给学生创造合作与交流的机会,给了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同时还体现了比较方法多样化的特点,鼓励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比较。

1、让学生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参与学习和精神。

1、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2、掌握自己认为适用的好的比较方法。

课件,图片。

活动过程。

一、请小朋友看一看,在我们班中,是男同学多,还是女同学多。还是一样多?你是怎么知道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比较多少。

二、主动探讨,获得新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小猪、和小兔的卡片各一张并粘贴在黑板上,

问:瞧,这是谁?他们俩准备去干什么?谁来猜一猜?

师:那么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小猪是怎么说的?(放录音:小朋友,我和小兔正准备去参加义务劳动呢!你们想一起去看看吗?)。

2、引导观察,初步感知。

a:出示图画:

问: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有多少呢?

(学生数一数)。

师:这样一个对着一个,都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小兔和砖的块数怎么样?(一样多)用一个算式表示是:

4=4学生齐读。

老师介绍等号。

3、动手操作,理解新知。

a:问:小兔和小猪比,谁多,谁少呢?

b:学生操作:用圆片代表小兔,用正方形代表小猪在桌子上摆一摆。

c:学生汇报结果老师演示。

问:你能读这个算式吗?

师:小兔比小猪多还可以怎么说?小猪比小兔少。

板书:3<5介绍小于号。

再齐读,

4、小于号与大于号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老师小结)。

5、现在,你能用大于号、小于号、等号说一个算式吗?

三、延伸活动。

1、说一说。

问:请你再仔细看一看图,你还能用多或少说一句话吗?

2、儿歌:

大于号,小于号,开口朝着大数笑。

大数在前叫大于号,小数在前叫小于号。

3、猜一猜。

a:老师从1―――10的卡片中任选一张,请学生猜卡片上的数是几,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作出“大了”或“小了”的提示,直到猜对为止。

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教案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使学生体会到高和矮也是相对的,进一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在比较的过程中,差别比较明显的,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结论;差别不明显的,就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

3、培养学生在不同的解题策略中,选择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优化思想。

在比较过程中,差别不明显的,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

1、情境引入

(播放《柯南》片段)你喜欢柯南吗?柯南抓坏人可能干呢,为什么呢?因为他观察事物非常仔细,细小的差别也能看出。今天我们就学习他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精神,看谁观察最仔细!

2、观察主题图

出示主题图

观察图,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图上有几个人,他们在干什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你怎么知道是在路上?你怎么知道是盲人?)

(1)比较

把图上的三个人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教师板书)

他们三个人中,谁最高,谁最矮?

(2)小结

生活中有很多可以比较的东西,这里是比较高矮,你还知道哪些比较呢?

3、练一练 (1)直接比较

第16页的第1~5题,学生直接比较得出结果。包括高矮、长短、厚薄、曲直。

(2)游戏

让两个学生上台比高矮。(故意让一个学生踮着脚尖)学生一看,就叫:“不公平。”教师马上问:“为什么不公平?”从而让学生明白:事物比较,要在同一起点上。然后分小组比高矮。

4、间接比较

(1)汽车图

观察,汽车能通过吗?分小组讨论。请一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为什么。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结论,全班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有理由,都给予肯定。

(2)蚂蚁图

看图讨论:哪只蚂蚁最先回到家?为什么?(有的学生直接观察,走得直的最先到家,予以肯定。引导学生用数一数的方法判断)

(3)钉子图

先让学生讨论:哪根钉子合适?为什么?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教师先不说对错,用实物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自己选择。从而渗透优化思想。

(4)绳子图

此题很明确,让学生独立完成。汇报结果。

(5)笔图

此图比较的事物较多,要求也较难,不但要比较,还要排序。小组合作完成。

(6)兔子图

虽然只有三只兔子,但由于三只兔子的起点不同,差别也细小,不易看出。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发表意见。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找参照物。

5、总结全课

今天小朋友们学得非常好,观察很仔细,人人都像小柯南。在我们的生活中,比较的事物很多,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开动脑筋,就会学会很多知识。

“高矮长短”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的教学内容。它是本册教材第二单元“比较”中的第二部分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学习了比较“多少大小”的基础上学习的又一种比较。这部分教材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高。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和教材特点,我从情、能、知三方面制定本课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使学生体会到高和矮是相对的,进一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在比较的过程中,差别比较明显的,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结论;差别不明显的,就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其中,“差别不明显的,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是本课重点。

一年级数学教案

1、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学会分类的方法。

2、学生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造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学会简单分类

一、创设情景 探究新知

1、感知分类

出示例1

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可以怎样分类呢?

揭示课题, 生活中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

2、巩固发展 体验分类

按形状来分一分,怎样记录分的结果呢?

讨论汇报。

板演分法。

还可以怎么分?

二、巩固提升 发散创新

1、课件出示练习七1、2、3题,学生集体完成。

三、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你有什么帮助?

四、板书设计:

分类

生活中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按形状来分一分

按颜色来分一分

一年级数学比多少教学反思

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知道,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引人入胜的故事是他们最喜欢的听的了,所以在上这个内容的时候,我利用课本的主题图,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一下子把小朋友们吸引住了,学生们很快以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中了。

在学习过程中,以故事导出小兔搬砖头,4只小兔搬了4块砖头,我让学生用不同的'学具分别摆出小兔的只数和砖头的块数,我也在黑板上用不同的图片贴出,引导学生连线,刚好一只兔子对一块砖头,我们就说:“小兔的只数和砖头的块数同样多”,接着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用学具摆出同样多的学具,一边摆一边说,两个同学一起学习,一个摆一个说,这样学生对“同样多”就有了认识。然后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学习“什么比什么多”,“什么比什么少”。

一年级《比多少》教案

1.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计数比较7以内数量的多少,进一步感知7以内的数量。

2.能在活动中体验提前做好充分准备,才能有一个更好郊游的心情。

2.学具:人手一份操作板和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直接导入,初步感受物体的多少。

提问:呀,他为什么不坐下来呢?

我们来看看,小椅子和小朋友谁多谁少?

小结:原来是椅子少,小朋友多。

二、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计数比较7以内的数量。

过渡语:现在这个季节呀,正好是我们郊游的季节,那我们郊游需要准备什么东西呢?

看来你们都是郊游的高手,我早就猜到了!看,我给大家准备了什么?

1.出示ppt1,初步尝试一一对应的比较。

提问:数一数,梨有几个?桔子有几个?比一比,梨和桔子谁多?

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们来给他们排排队,比一比,谁多谁少?

小结:4个梨比3个桔子多。

今天我们小朋友很多,那我们就把多的那一组的梨放进书包里,带去分享吧!

2.出示ppt4,进一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7以内数量的多少。

提问:我们去郊游,带一种水果够吗?

别着急,我这还有呢!

苹果和香蕉,我们数一数,比一比,谁比谁多?

能不能想一个办法一眼就能看出是香蕉多还是苹果多呢?

小结:6根香蕉比5个苹果多。那我们就把多的一组的香蕉放进书包里带去分享吧!

3.出示ppt7,幼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个别操作展示。

过渡语:我们去郊游,除了带吃的,还要带什么?

来,看我给你们准备了什么?

那你们来数一数,比一比,水和可乐谁多?

小结:7瓶矿泉水比6瓶可乐多,而且我们小朋友还是喝水比较健康,少喝碳酸饮料哦!我们就把多的一组的矿泉水放进书包里吧!

三、交代要求,分组操作。

过渡语:东西都准备好了,你们准备好了吗?

立正,排好队,我们出发啦。

这是哪?

呀,这有什么呀?好漂亮!

红花多还是黄花多?

听!什么声音?

我们来看看,是不是和我们猜的一样的?

呀,你们真棒!那这么多的小动物谁多谁少呢?别急,饲养员给我们小朋友两个任务呢:

1.你们一人拿一包小动物玩具去数一数,比一比;

2.给多的一组的小动物要送上一颗爱心。

明白了吗?

观察指导:教师观察幼儿是否理解操作规则,了解幼儿的数量比较策略,分析其发展水平,因势利导。

四、交流评价。

1.交流。

过渡语:这两组小动物谁多谁少?谁和我这做的是一样的?你是怎么比较的?

2.评价:

找出错误资源,大家进行纠正。

五、活动延伸。

你们今天的表现真的很棒!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