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评课稿(热门23篇)

时间:2023-11-25 15:35:47 作者:QJ墨客 诗歌鉴赏评课稿(热门23篇)

随着阅读范文范本的增多,我们不禁要问自己到底怎样才能写出一篇优秀的文章呢?请大家仔细阅读下面的范文范本,体会其中的优秀之处和写作技巧。

诗歌的鉴赏

那日子呵护的芬芳是密语。

层层叠叠的信件不必用心当邮戳,

不再写不出地址,

因为可以爱你。

你的每一个清晨都不用着急,

煎蛋有它该有的滋味。

你的外套没有雨天的尘埃,

我们依偎在一起,

看路边怀抱雏菊的小孩。

星子落入昨日的梦境,

带走孤独人沉淀的病痛。

一个小妻子,一个小丈夫。

暖暖屋子,老老大树。

因为我爱你,

浪漫融成无名戒指,

我想要你生命久长,平安归来。

你存在于这个世界,

你执着于平凡缓慢,

你也唤我一句亲爱。

诗歌鉴赏评课稿范文

《恐龙的灭绝》作为一篇科学小品文,相对而言语言准确、严密,科学性较强,趣味性不足。可杨老师却敏锐地捕捉到意象丰富的词眼,让学生积极体验,为教学内容的纵深处延展推波助澜。任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节语文味十足的科学小品文阅读教学课例,让我们受益匪浅。

下面就谈谈我对这堂课的一些感受和看法。

在导入新课前,苏老师出示了一些有关恐龙的图片,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上来谈恐龙,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师引导:这些朋友外形千奇百怪,性情迥然各异,食物的种类也各不相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恐龙。随机教学“恐龙”。同时师又通过地震龙的资料,用学生身边的`事物进行参照,把数字具体形象化,让学生真切地体悟恐龙的“庞大”,惊叹它们历史的漫长。可就在此时,教师话锋一转,用低沉的语气说到:可是,这只不见了,这种消失了,这许多许多的恐龙都死去了,当最后一只恐龙死亡,我们再也见不到恐龙了。这就叫“灭绝”你带着怎样的感觉来读?为什么?孩子们的情感立刻被唤醒,不解,好奇,惋惜,期待等等各种情感随之被激活,求知的欲望被激发,为下文的学习铺垫了低沉的情感基调。。

王尚文先生一再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要使语文教学回到语文的本位上,坚守语文教学,教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显然苏老师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本,且不说“恐龙”“庞大”等词设计的精妙,单以“严寒说”教学为例。“严寒”“突然”“耐不住”一词的教学,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读到了“严寒”,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想象“严寒”的画面,用学生自己的语言把“严寒”具象化,从而再现恐龙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渐渐死亡的情景。词语教学与阅读教学水*融,相得益彰。

紧接着,师问:“可是其他动物也经历了严寒,但他们活了下来。和它们相比,恐龙缺少什么来帮助它度过严寒?”从而引导学生用(用如果……就……)的句式说话。理解和运用紧密结合,语言的习得和内化相得益彰。引读:可是,很可惜,恐龙没有冬眠的习惯帮助它们躲避寒冷,(它们耐不住严寒,就慢慢地消失了。)很不幸,恐龙也没有厚厚的皮毛来保暖,于是(它们耐不住严寒,就慢慢地消失了。)以读促悟,以悟带读。

这个词用得真准确。在不经意处渗透了科学小品文的准确、严密的语言特点。于细节处见功力啊。

苏老师在教学“撞击说“时,敏锐地捕捉“撞”这个词眼,“撞”的体验逐层深入,先通过学生对撞车画面的想象,感受“汽车变形,玻璃粉碎,人员伤亡”等后果,再连接行星撞击地球的视频,结合教师激情的语言描述,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在语言的积淀中体验文本。使学生感悟“尘埃,黑暗,枯萎,死亡从而使恐龙的灭绝走向必然。

纵观整一堂课,这一些重点词语犹如如一粒粒珍珠,被精巧的问题串起,圆润饱满,引人入胜斧凿之痕,把我们带入恐龙的世界。

诗歌鉴赏评课稿范文

学*诗歌,使学生具有优雅、有品位的浪漫情怀。诗歌教学,使教师挥洒自如、开怀畅谈,尽享语文教学的乐趣。

感谢党老师慧眼识人,感谢王舒老师精心演绎,在阳光灿烂的冬日午后,让我们共度好时光。

王舒老师的《言传古诗词之妙》古诗赏析课,上的非常成功,我主要用两个字谈谈我的感受。一是美,一是实。

首先说说美。如诗如画的古诗词图片,扣人心弦、触动情思的配乐,教师行云流水、诗意盎然的语言,全方位的打造了一个妙可言说的古诗词佳境。化茧成蝶、翩然起舞,从容、洒脱的王舒引领我们如在画中游,感觉真是美不胜收。这么成功的一节课,是王舒老师多个不眠之夜,大量阅读资料,潜心揣摩,苦心历练的结果。课美人更美,王舒老师广泛学*、潜心钻研、不断自我挑战、勇攀高峰的优秀品质令我折服。淡然、淡定、与世无争、潜心育人、精心上课的王舒是我要效仿的榜样。

总之一句话,扎实育人、踏实做人,真乃王舒之本色。

诗歌鉴赏评课稿范文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就必须要有一桶水。这“一桶水”既包括了教师渊博的学识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还包括了他们高尚的道德和艺术修养。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职责和身份已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简单知识传授者,成为给学生指点迷津的引路人。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丰富的文化知识和感染力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这样,他们的语文课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和课堂的教学效率。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那七尺的讲台也不是说站就能站上去,也不是说站就能站好的。

民主开放的语文教学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得他们在愉悦和满足的同时接受知识,活跃思维,陶冶性情。例如,在九年级上册教授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时,就可以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通过朗读能够更直观的感受、了解和把握所扮演角色人物的性格特点。与此同时再追加几个小问题:“你现在作为课文的主人公,怎么理解爸爸妈妈的行为态度呢?”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热情,还发挥了主导作用,重点突出。

课堂教学并不是简单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而是需要教师在课下对于教学资源的挖掘和积累,对教学过程的巧妙设计和组织,在课上对教学情况的正确理解和应用,对教学时机的准确把握和巧妙引导,只有这样,教学才会像是吸铁石一样,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思绪引向教学深处,激起思维的层层涟漪,促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和学生的兴趣。

“生活即教育”,丰富的课外活动课是学生体验生活、创造生活的最佳机会。生活是语文的不竭动力,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只有将语文和生活融合,才能让语文焕发生命力,同时,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提高语文的学习能力。

诗歌鉴赏评课稿范文

老师所讲的.〈〈二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4)〉〉一课,是二次函数这一章中教学的一个难点,而老师通过深度挖掘教材,精心地设计教学环节和内容,巧妙地运用一中的教学模式,突破了重点,突出了难点,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了新知,给人以水到渠成的感觉。

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闪光点:

1、重视问题的设计本节课老师立足于学生基础,充分挖掘教材,设计的问题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比如:在学生回顾y=ax2、y=ax2+k这两条抛物线的基础上引出了新知,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2、重视了知识间的纵向与横向联系的设计通过探索分析、归纳总结让学生弄清y=a(x-h)2这条抛物线与抛物线y=ax2、y=ax2+k之间的联系与区别3、注重探究过程的设计本节课xx老师精心设计了画图、猜想、验证的过程,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进行探究。

本课中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动笔,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比如:在画函数图象、归纳二次函数y=a(x-h)2图象的性质、*移规律,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小组讨论、同桌合作,引领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获取知识,改变以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方式,我们看到的是“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画图,多次观察图象,分析列表,发现规律,从数到形,从形到数,在反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本节课依然存在一些不足:

1、个别问题提的不明确。

2、在研究抛物线*移时,由于电脑原因,*移没有呈现出来。

3、课堂时间分配不太合理,致使学生练的少,缺乏巩固。

诗歌的鉴赏

我不逃避也不思索。

只是写着我想写的。

说着我想说的。

就是在这个夜里。

一切冷清安静。

一切喧嚣浮躁都已尘埃落定。

醒着或是睡着。

世界一言不发。光、风、云。

该沉淀都沉淀了吧。

我做着不是事情的事情。

正是这个夜里。

面对着一个苍白的.电脑。

像是一个苍蝇面对着一片玻璃。

前方一片光明,苍蝇无法找到出路。

我的身体无法在网络穿梭。

每天都查许多诗歌网站。

但今天没有,也不知为何。

qq一直隐身。看电影,登陆网站。

或者听些歌曲。我麻木着。

我也不知道我做的这些事情。

到底是不是我想做的事情。

我无法弄清白天正像无法弄清黑夜。

无法弄清天空,无法弄清星星。

无法弄清月亮,无法弄清银河。

更无法弄清电脑在思索什么。

无法弄清北岛、无法弄清徐志摩。

无法弄清赵丽华,无法弄清文革时期的风格。

无法弄清诗歌在前进还是退缩。

一些东西在堕落。

一些东西在复活。

我无法弄清什么样的诗歌才是诗歌。

我做着不是事情的事情。

我胡乱写着不是诗歌的诗歌。

只有一瓶矿泉水呆在电脑旁边。

陪我过夜。

诗歌鉴赏评课稿范文

中考复习正在紧张进行,5月4日(青年节)按照学校安排,我进行了《中考古诗鉴赏专题复习》课堂教学。本节课我选取了诗歌鉴赏中的一个小的专题――古代咏月诗文,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及技巧。现结合课前设计、课堂授课及课后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如下:

一、说课。

根据甘肃省中考考纲关于古诗词鉴赏的考试内容,具体到本课的具体复习教学目标有二:

1.了解设题特点。

2.掌握古诗鉴赏基本术语,熟悉各类题型,提高解题能力。针对学生实际及诗词赏析中学生答题的具体情况,本课的复习重点如下:

诗歌鉴赏评课稿范文

背诵古诗一直是我部语文教学的一个传统项目,也是我部语文教学的一个亮点。林敏老师向我们展示的《漫游诗林》将孩子们带入了浩瀚、有趣的诗词海洋。陶醉于*古诗歌的神韵之中。课堂上学生们诵诗、对诗、唱诗、画诗、演诗,真可谓生动活泼、动静相宜。孩子们那摇头晃脑,神气活现的神态,充分展示了我们中华5000年的诗词瑰宝,这种吟诵,既是对语言文字的积淀,又是学生思想的启蒙、人格的熏陶。作为一节*传统文化课,它又体现了以下几个“多”: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孩子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古诗诵读复习学过的古诗,领略古诗词的神奇魅力。林老师带领孩子们诵古诗,佳言妙语对对碰。各个环节都紧紧围绕学习古诗、展示古诗来进行。整堂课,孩子们始终快乐着、兴奋着、学习着。

孩子们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对古诗浓厚的兴趣得益于老师精巧的设计。林老师在展示古诗时,充分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有小组看图赛背古诗,有对佳言妙语,有和着音乐的旋律吟唱古诗,有根据诗意画出古诗,还有小组合作表演古诗。

课堂上,孩子们不仅复习了所背的古诗,在对音乐、绘画、表演方面也有所接触,整堂课诗、书、礼、乐相结合,使人受到美的享受。一点建议希望在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时,能指导孩子读出诗的韵味。

——语文《恐龙灭绝》评课稿。

诗歌鉴赏评课稿范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意象,了解意象之于诗歌的重要性;

2.积累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

二、能力目标:

1.掌握意象分析的基本方法,通过意象分析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重点);

2.把握意象的组合方式,基本感受意象组合营造的诗歌意境(难点);

3.培养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文化的情感,展现中国诗歌的意蕴和魅力。

2.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充分尊重审美心理的形成规律,通过感知和想象的心理层面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意境的美。学习方式:

交流讨论,交互合作式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诗歌大国,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民族。诗经楚辞汉府,唐诗宋词元曲,共同构成了一条灿烂的艺术银河,记录着我们民族的情感和思想,它不仅仅只是一部文学史,更是中华民族的情感史,心灵史,精神史。中国文人诗客在山川风物下挥洒情思,在花鸟鱼虫后抒发情致,读懂这些意象,才能读懂我们的诗史。

二、认识意象。

诗歌鉴赏评课稿范文

文言文在初中语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文言文来感受我国古代文化的巨大魅力,进而增加广大中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初中文言文一直都是教学过程中备受争议的模块,我国以往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都有点差强人意。文言文实词也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想要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就必须了解和掌握好实词的翻译和解释方法。为了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方面的兴趣,教师应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加以合理化的指导,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灵活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因此,教师必须要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针对文言文的有关特点,同时还要考虑初中生现有知识的局限性。

文言文的学习是比较晦涩的,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因此,相对于教师而言,必须要培养起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兴趣,找好让学生正确入门的方法,在课前收集一些比较有趣味性的资料,教师讲课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例如,在学习《论语》前,教师可以制作课件,也可结合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孔子的照片,再加以富有趣味性的讲解,让学生充分了解到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浓厚兴趣,而且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热情。

1.提供给学生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将多媒体技术与教学结合,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信息,但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了挑战,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真诚地对学生,理解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师生之间*等民主相处,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指导,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给学生一个自由思考和发挥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索能力。

2.鼓励学生主动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提出疑问,并且适度地进行表扬,对于学生说错的问题要委婉的指正并对其进行鼓励和肯定,要告诉其今后应努力的方向。长此以往,课堂会形成积极思考、勇于质疑、勇于探索的氛围,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热情。

诗歌鉴赏评课稿范文

古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艺术瑰宝,诗章简短,意境深远。本课所选的两首送别组诗,都给人以“相聚时难别亦难”的伤感。由于诗词内容时空跨度太大,而小学生阅历较浅,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而教学中不能仅仅满足于诗歌意思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应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读背吟诵,在读中感悟,在比较中体会别情,在比较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借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本节课教学首先通过音乐导入,创设意境,做好感情铺垫。接着通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讨论学*,疏通诗意。然后,通过品读关键语句,展开想象,领悟诗境。最后,通过配乐诵读,升华情感体验。整体环节比较紧凑,衔接较为自然。通过此次学*,学生对送别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基本上完成学*目标。

不足之处在于:

1、部分学生不能乐于参与讨论,不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2、教师对于达到以生为本,实现生本课堂的目标还需要努力,对于农村学生的学情要把握更精准。

3、上课是对于语言表达训练这块处理有些仓促。

4、对于“相惜”、“悲壮”品味还不够深入。

5、课堂总体*缓,无特别亮点和精彩之处。

6、在学情把握上,“精读一首,带读一组”应该会比两首古诗同时进行比较教学效果会好。

7、应该在古诗重点词句进行深入咀嚼,不能蜻蜓点水。如果还有机会重上,我将着力解决以上几方面问题。

诗歌鉴赏评课稿范文

武*县第二实验小学吴环玉诗歌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是人类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陈德凤老师上的”综合性学*课:“轻叩诗歌的大门”,引领学生走进了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激发了学生学*诗歌的兴趣,增长了学生诗歌方面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合作学*的意识,锻炼了学生自行开展活动的能力,成效是多样的。

一、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陈德凤老师执教的《轻扣诗歌的大门》,把综合性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组成学*小组,自己选择学*的内容和方法,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再按照制定的计划自行开展活动。并给每组队员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如:梦之队,阳光队,必胜队,雄鹰队,海燕队,春蕾队,奋进队等等。

二、赋予了学生活动的`自由性。在开展本次综合性活动期间,学生通过搜集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写作童诗等活动,学生懂得了不同体裁,不同题材的诗歌。认识了不少*代、现代诗人。并且根据自己喜欢的风格收集了不少优美的诗歌,进一步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粗糙,但都发挥了大胆的想象,写出了童真童趣,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我想只要学生勇于创作,乐于抒发即可。他们的能力,他们的水*,一定会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而不断提高。

在这次综合性学*活动中,尽管充分体现了语文教材的文学性,但还是满足不了学生文学方面的需求,部分学生搜集的材料有限,应该适当安排阅读欣赏课,把学生带进阅览室,让他们在阅览室里寻找自己需要的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文学修养。

诗歌鉴赏

那边悬着哀伤像林后的月亮;。

此声之中恍惚有爱的微笑。

在你点点热泪上柔光照耀。

姑娘!在一片无形的涟漪之中,

把我交给你的歌是何等轻松,——。

沿着银色路游去,向上向上,

如同蹒跚的影子追随翅膀。

你燃烧的声音在远方凝结,

仿佛晚霞在海外凝入黑夜,——。

却不知从何处,我难明奥妙,

突然涌来了响亮的珍珠之潮。

把我的心带向唆亮的远方,

那边哀伤柔顺得像微笑一样,

我沿着银色的路,上升上升,

如同追随着翅膀的蹒跚的影。

自古以来的大诗人已留下不少描写音乐的.名篇,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德莱顿的《亚历山大之宴》等,后人再要写同类题材的诗似乎难于下笔了。但是费特却在“纯艺术”和象征主义方面开辟了自己的途径。他在《给一位女歌唱家》一诗中,既不实写歌唱家的容貌神态,又很少用具体比喻来描绘歌声形象,而是大量采用暗示和象征手段,借助于词义的朦胧化使诗句“音乐化”,像音乐一样直接诉诸情感和意志。这首本身就充满音乐魅力的诗,经柒可夫斯基谱曲后,成了一支著名的浪漫曲即罗曼司。

通常写音乐题材,诗人往往是先对乐音或歌声作一番客观的形象化的描写,最后再写自己听乐的主观感情。但费特的第一行诗“把我的心带向嘹亮的远方”,直接就把主客观描写融为一体了。歌唱家嘹亮的歌声仿佛响彻天际,而听者的心随之飞向那嘹亮的远方,离开生活中的千种局限万种烦扰,飞向了纯艺术的世界,——那也是个哀伤的世界,但与现实世界中不堪忍受的哀伤不同,在那个远方的世界里就连哀伤也美得像林后的月亮一样,在那里哀伤与微笑、热泪与柔光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心,本来是沉重的。如果能抛下沉重的负担,把自己交给歌声,随波逐流而去,那该是多少轻松啊!但是流着流着,“我”发现这并不像愿望的那么容易。原来歌声并不是顺流而下,而是飞升向上,仿佛是沿着银河直上高天;而“我”的重负又卸不掉,重力仍然紧紧地拴着我,拖累着我,使我无力飞翔。“我”身不由己地追随歌声,因为我已被歌俘去,只能追随着它如影随形,然而歌清我浊,歌亮我暗,歌轻我重,“我”遂成了苦苦追随翅膀的“蹒跚的影”。这一段听歌的心理描写是很有独特发现的。

在最后一节诗中,我们又听到了熟悉的旋律,借用音乐米语来说,这是以变奏的形式重现了第一节和第二节中的两个主导动机。这种音乐式的模进和变奏大大加强了这首诗回旋缭绕的结构美和如歌咏叹的抒情性。

费特所代表的纯艺米派是一个唯美主义诗派,其抒情性要比巴那斯派浓得多,但同样远离社会现实和反对诗中说理。若与《亚历山大之宴》的强调教化作用相比,或与《琵琶行》中“,励志歌曲;平生不得志”的寄托相比,我们就能明显看出《给一位女歌唱家》的非功利和“纯艺米”的抒情特色了。

诗歌鉴赏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借景抒情、寄情于物、情景交融。诗人往往用隐晦曲折的手法抒发感情。因此,对那些咏怀、咏史、感遇的作品,应该透过表面的词句揭示其中的深层含义。在鉴赏诗词时应展开联想、想象,分析作者笔下客观物象的特征,找到它与现实世界、作者的主观世界的联系。古人习惯托物抒怀、言志,笔下的景物或多或少包孕了作者的情感。所以,鉴赏时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或相关背景,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言外之意。诗言志,歌咏言。诗歌偏重于抒情言志,不仅仅表现于抒情诗中,就是叙事诗或哲理诗也是饱含情感,以情动人。?诗歌抒发感情的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如:《东溪》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

(1)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情景交融)。

(2)体现的思想情趣: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

(3)如何体现的: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

(一)明确主旨。

鉴赏诗歌最重要的是要明确主旨,首先要弄清楚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一般说来,诗歌主要是抒情,言志,阐理。

2、思想情感:

思想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情感寂寞(愁绪万端、欲说还休、凄清冷落、感伤失落、报国无门、物是人非)、超脱(寄情山水、向往安宁)、豪放(咏史述志、状景抒怀)、婉约(闺中独处、思念情郎、泪洒楼台、月影自怜)、思乡、怀友、题赠。愉悦、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落、伤感;激昂、奔放;乐观、豁达、仰慕、激愤;恬淡、闲适等。

直接表露情感的词语:喜、愁、忧、愤、怅、哀等词。

3、答题模式: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等。

(二)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主旨的类型:

1、咏史诗(含登临怀古诗)。

咏史诗是一种以历史事件与人物为感情寄托的诗歌类型。它包括述史和咏怀两部分,是两者的有机统一。它是诗,又是诗化的史论。古代咏史诗歌往往题为咏史、怀古、览古、古,有的干脆以历史地域或人物为题。

1、表达对历史人物的仰慕,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

2、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悲愤。

3、对历史兴亡的评价,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4、对统治阶级的愤怒与不满。

2、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全诗即景抒情。

3、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4、思乡怀人。

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5、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胜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长亭送别(送别诗)。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1、依依不舍的留念,或想象别后的思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2、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3、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搞懂常指的作用范围:意境优美、意境深远、言近旨远、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等。

了解古典诗歌常见的内容:离情与别绪、怀古与伤今、思乡与怀远、个人情致与山水田园、咏史咏物与讽喻抒怀、春恨秋悲与人生际遇、出世的山林之趣、与人世的庙朝之志等。

7、写景诗。

一般来说,写景诗往往塑造形象,或者勾勒意境,或者用衬托、对比的手法,或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者用白描手法,或托物言志;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诗的语言特点:明快、清新、简洁、质朴。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2、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春天的喜爱。

3、对青春、年华流逝的苦闷。

4、表现羁旅之愁,乡国之思。

5、通过借景来表达自己的远大抱负、志向,或表达自己的品质。

诗歌鉴赏

——语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大板块。无论在考试还是在平日的积累中都非常重要,在升学考试中也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为快速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本站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希望对同学们的语文学习有帮助。

在语文学习中,阅读理解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长期以来,现代文阅读一直困扰着广大中学生,成为制约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瓶颈。

现代文阅读。

尤其是现在的中考,现代文阅读题全部出自课外,而且占有很大的比重,这就促使我们语文教师格外重视它。

我们知道,阅读理解题是根据选文出的,即:题从文中来。因此,要解答题目,就必须先熟悉选文理解选文,然后再答题。如果连选文都不了解、不理解,匆忙答题,其解答是缺乏根据的,肯定很不准确。要解答好阅读理解题,首先应该分析题型,把握好答题技巧。

就题目答案的类型而言,阅读题可分为“背”“抄”“编”三大类:“背”即背答案,就是在答题时把平时积累的记忆性知识一成不变地默写出来即可;“抄”即抄答案,这种题型要到原文中去找现成答案,然后抄录出来;“编”即编答案,这种题能够考察出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难度较大,但只要结合前后文仔细推敲,还是可以“编”出比较准确的答案的。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步:浏览选文,整体感知。先花一点时间粗略地浏览一遍选文,先对文章作感性接触,对文章有个初步的、总体的印象,这样可以避免答题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第二步:分析语段,把握题型。这是第二遍阅读选文,如果选文是多个自然段,则在领会段意的基础上划出层次,给层次安上小标题,给没有题目的选文安上标题;如果选文只有一个自然段,则要划出段内层次,写出层意。特别要注意文中的中心句和关键性词语。把握题型就是对选文进行细致的分析理解,并且仔细分析各题属于什么类型。

第三步:深入理解,细致答题。深入理解就是对选文中重要词句做深层次的分析领悟,这是做好抄、编的前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a、联系上下文,领悟题目中的深层含义。b、联系选文的立意、主题来理解词句的含义。c、多方面揣摩词句的含义。做到这几点,胸有成竹,才能够准确地答题。不管哪一种类型的题目,答题时一定要紧扣原文,根据选文的具体语言环境进行推敲,“题从文中来,答案文中找”,这是做阅读题的基本原则。

1.把握主人公的立足点。

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就可以为贯通全诗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抒情类诗的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有诗人设身代言,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身的形象。总体看,后一类居多。

2.关注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关注题目,分析题意,同样是贯通全诗的重要方法。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诗都能找到立足点,像咏物诗、咏怀诗、咏史诗、哲理诗等,一般就没有,那就更应该关注题目。

3.了解诗歌的结构。

“起承转合”是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结构中固有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视角窥探作者的思路,进而贯通全诗。在初三复习备考中,如果我们遵循这种规律的话,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凡依着起承转合的程式来写的诗,尤其要注意起句,因它往往是贯通全诗、解读全诗的钥匙。

4.答题应紧扣原诗的内容。

命题者对诗歌鉴赏考查的目的是看看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因此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必须结合原诗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能空泛而谈。

诗歌鉴赏

陈子昂是初唐提倡风雅,进行文风改革的重要诗人,而他最为人们熟悉的是《登幽州台歌》。当时,陈子昂随武攸宜征契丹,由于武攸宜不谙军事,他曾屡次进谏,不被采纳,致使屡屡失利,他心情颇为抑郁,想起当年燕昭王高筑黄金台招贤纳士的往事,感慨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参照《蓟丘览古》七首可知),于是吊古伤怀,而有此诗: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一般的读者很少会知道到此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但还是一读之下,便被感动,这说明其中肯定有超越时代的东西,而不受时空的拘囿正是真正的艺术品的根本特征。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当我们弄清了某某作品的“时代背景”时,对它的感受反而减淡了许多,因为我们通行的“时代背景”解读法限制了人的超时空的'审美想像。

从超越时空的意义上看,《登幽州台歌》已经超出了原有的怀古意义,而是表达了深沉的悲剧意识,从中透显出了人的“觉醒”:当你独立于天地之间、直视生存真相的时候,就会突然发现,你正处于空虚与惶恐之中,你会询问自己的价值与意义何在!“古人”和“来者”似乎皆不足为凭,过去和未来也似乎难以为据。那么,人难道就在这种困境中绝望了吗?不,个人也许已经没有希望了,但“悠悠”的天道却是永恒的。只要你将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天道中,你就会在“悠悠”的天道中获得永恒。这是中国主流文化———包括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的共同特征,儒家文化强调个人要在向社会集体、道德本体、永恒天道的融入中获得意义,道家文化强调个人要在向自然本体的融入中获得意义。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正与传统文化的底蕴相吻合,与民族文化的深层心理结构相吻合。《登幽州台歌》同时还表现了中国人的“觉醒”方式。中国人的“觉醒”是从对自己价值依据的追询开始的,只有走过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心灵历程,人的“觉醒”意识才开始萌生。接下来的“涕下”不是哀伤和悲痛,而是觉悟了“天地之悠悠”———价值依据———之后的感动,同时也是对人生悲剧真相的审美认同。这种感受,相对于六朝人来讲,昭示着初唐时期的一种新的人格的降临;相对于中国人来讲,任何时候都应该会引起内心的感动。每一次吟诵,都会使人产生一次思考价值、追询价值、确立价值的冲动和渴望,中国人的价值感便是在这种无数次的冲动和渴望中积淀而成的。

《登幽州台歌》同时也表现了中国悲剧意识的基本特征。总的看来,与西方悲剧意识相比,中国的悲剧意识并不仅仅注重暴露人的困境,更不仅仅为人描绘出一幅绝望的前景,而是在暴露困境中又弥合困境,在彰显出绝望时又指引了出路。中国悲剧意识的这一基本特征既与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相一致,也与执着与超越统一,此岸与彼岸统一,形上与形下统一的体用不二的传统哲学相吻合。

《登幽州台歌》先是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呐喊暴露了人的价值困境,然后指出了融入“悠悠”“天道”的出路,而融入“天道”的方式就是在现实的生活情节中感受“天道”,或者说是在“天道”的观照下来感受现实生活的情节。这样,人生困境的暴露与弥合就在一首短诗中和谐地统一起来了。

诗歌鉴赏

可惜很少有人看清。

在这片国土之内,

天空的太阳永不西沉,

那儿人们俊俏无比,

往玫瑰花丛栖身。

神话般瑰丽的景色,

在温馨的森林之夜喧腾,

色彩缤纷的花儿,

正在相互亲吻。

那儿神圣的自由和爱情,

吻着纯洁的生命;。

那儿什么都令人惊异,

那儿什么都无比欢欣,经典台词。

唉,只有在歌曲之中,

才有这样美妙崇高的仙境,

我只能希冀、期待,

可看到它,一辈子也不能!

史托姆创作了很多影响深远的中短篇,但他更看重自己的诗歌创作。他曾说过:“我知道,我是现在的诗人中的最大的抒情诗人,即使将来我的小说早被遗忘,而我的诗还会存在,而且越来越广泛地流传。”我国评论界一般认为,“史托姆的抒情诗数量虽然不多,就质量而言,他的一些最好的抒情诗却可以置身于德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之列”。

《我美丽的仙境》是史托姆早期的作品,选自他于1885年出版的《诗歌补集》。在这首诗歌中,史托姆以其凝练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一个“美丽的仙境”。无论是诗歌标题,还是诗歌内容,都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反映出他前期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深受浪漫主义作家艾兴多尔夫、默里克等人的影响,强调作品的浪漫主义抒情性。

诗歌一开始,史托姆便将他的幻想之门打开,让我们得以窥见里面的神奇世界。我们远远地看到一片波涛汹涌的大海,发现海浪的最高处“浮现出美丽的仙境”。它“一会儿近,一会儿远”,似乎随着浪潮的每一次起伏和涌动,它也在顺势漂动。它亦真亦幻,亦实亦虚,不可捉摸。它就像存放在我们意识深处的某个场景,当我们怀着焦渴的期待在意识的漩涡里极力搜寻它的踪迹的时候,却往往徒劳无功;而在一次偶然的梦里,或者一次发呆的情形之下,它带着清脆的笑声闪现在我们的面前了。

这个“美丽的仙境”,就是史托姆意识深处的理想王国。他一次次地向意识汪洋眺望,一次次地在其中寻觅,终于看清楚仙境上的美丽景致。在那里,“天空的太阳永不西沉”,“人们俊俏无比”,“往玫瑰花丛栖身”。在那里,景色有如“神话般瑰丽”,草木旺盛,花朵艳丽,充满了和谐与温馨。在那里,人们享有“神圣的自由和爱情”,生命因此而“纯洁”。“那儿什么都令人惊异”,“那儿什么都无比欢欣”。那里拥有一切真善美,拥有一切我们失去但仍然渴望的东西。这个仙境是那么“美妙崇高”,与其说它是幻想之境,不如说它是精神家园。它是史托姆在对现实生活的失望中堆积起来的幻想投射,浓缩地表达了他的精神依恋。

我们知道,浪漫主义文学是一种“寻根”的`文学,浪漫主义作家们往往通过对远方的想象、对异域的向往来表现对理想的憧憬。他们疏离眼前事物,追求遥远异乡,将陌生的场景视为想象的释放地和审美的安置所。“仙境”便是史托姆内心凝聚的想象场所。他越是在诗歌中渲染仙境的美丽,便越多地透露出他对现实状况的不满。仙境中的“神圣的自由和爱情”,正是他当时备感匮乏的两样东西。他的家乡,笼罩在丹麦统治者的蛮横与骄奢之中,他和他的同胞们,作为德国子民,却要屈从于丹麦人的管辖,这是何等的耻辱!他爱幕多年的姑娘,狠心地拒绝了他的求婚,漫漫6年的痴情等待宛如被秋风横扫的落叶,转眼不知去向,这是何等的打击!这些现实中的不如意,在想象中却以另一番姿态出现。现实是有限的,想象却是自由的;现实不断化为往事,想象却意味着可能。

史托姆由衷地“希翼”、“期待”着那“美丽的仙境”,渴望它就像神话中的伊甸园一般,成为上帝在凡尘为人类建造的美好家园。然而,想象终归是浮云,生活还是依照原本的面目继续存在,他清楚地知道,“看到它,一辈子也不能”。在诗歌结尾,史托姆非常冷静地收住了想象的翅膀,把我们拉回了活生生的现实。

诗歌的鉴赏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作品赏析。

这首诗语言平浅简易,情态缠绵凄凉,含蓄蕴藉,言短意长。“含蓄有古意”、“直接国风之遗”,在理解李白诗歌的时候应该注意这些。古代的“美人”就不是一个普通的词,与现代口头时髦的“美女”很不一样。《离骚》里的“香草美人”指贤臣明君;《诗经》中的美人指容德俱美的年轻女子,“有美一人,清扬婉兮”。“美人卷珠帘”是指品性容貌都美好的闺中女子,李白诗歌的“含蓄蕴藉”是指诗歌中主人公情韵的婉转,而非指寄托兴寓,所以说它“直接国风之遗”。

“深坐颦蛾眉”,“深”的意思是有多层的。“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幕帘无重数。”(欧阳修《蝶恋花》)女子所住的闺房在“幕帘无重数”的深院里,十分幽深,十分寂寞,这是第一层;“深”还有深情的意思,所谓“美人卷珠帘”,古人思念亲人,总要登高望远,那是男子的做法,女子“养在深闺人未识”,不能抛头露面,于是只好“卷珠帘”望着离人去的方向以寄托思念之情,期待离人回来,这是第二层;“深”的第三层意思便是“久”,指坐的时间很长了。颦是皱的意思,吴宫里的西施“颦”起来的样子比平日更加美丽,更加楚楚可怜,才有了东施的效颦。“颦蛾眉”更显出了“美人”之美。

“但见泪痕湿”,因为思念太深了,情太深了,所以不知不觉就流下相思泪。“湿”字说明是暗暗地流泪,情不自禁地流泪。联系到第二句的“颦蛾眉”,比“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怨情更重。

“不知心恨谁”,明明是思念,是爱一个人,却偏偏用“恨”。女主人公的心底是有点抱怨,离人去外地太久了,害她一个人在这深院里忍受着孤单寂寞,离人却还不回来。但这种恨,其实就是一种爱。爱一个人,总是恨对方不能陪伴在身边。

诗的前三句用赋,末尾用问句归结“怨情”。这里的赋是个动态的过程,首先是“卷珠帘”,然后“深坐”,再“颦蛾眉”,最后“泪痕湿”,行动可见,情态逼人。李白的这首诗写的就是一个意境,一个孤独的女子的思念之情。这样一个很平凡的情景,作者捕捉到了几个点,由这几个点勾出一幅简单的画面,同时又留下无限的遐想。随意的一个小细节,就可以泄露整个主题,可见诗人的洞察力。全诗哀婉凄凉,缠绵悱恻。

诗歌鉴赏

正义韵律实漫长,少有几君美名扬。

亘古史书细阅之,几君因正美名扬。

而今又现反贪云,几君愁之几君忙?

妙观正义之小棒,他日史书定飞扬。

金银财宝古风韵,几君有志几君藏。

妙提白酒一小杯,细心阅之细品尝。

家乡美酒韵味长,群雄尝之乐悠悠。

奉劝群生皆品尝,亘古韵味实在长。

蒜乡韵味实漫长,几君尝之乐悠悠。

奇妙禅诗韵味长,人皆赏之人皆尝。

愁云辗转独迷茫,莫把往昔来畅想。

魂魄凋零人犹在,恐难再秀往昔场。

菊花台上春江水,妙观阅之独彷徨。

亘古韵律独唱响,几君听之几君扬?

辗转反侧难入眠,细品余生实渺茫。

脑液散去化云烟,亘古韵味独盘旋。

何时方可讲台站,潇洒育才乐开颜。

空握己之无为棒,苦思冥想亦彷徨。

[编辑:终点]。

诗歌鉴赏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但是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首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各有偏颇。

诗的前二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倘使在要津,则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大用之时,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在前、后二句中,诗人都用了对比手法,并用“独怜”、“急”、“横”这样醒目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由此看来,这诗是有寄托的。但是,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寄托呢?

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他为中唐政治弊败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为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庄子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韦应物对此深有体会,曾明确说自己是“扁舟不系与心同”(《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表示自己虽怀知者之忧,但自愧无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其实,《滁州西涧》就是抒发这样的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所以诗中表露着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

说有兴寄,诚然不错,但归结为讥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也失于死板;说偶然赋景,毫无寄托,则割裂诗、人,流于肤浅,都与诗人本意未洽。因此,赏奇析疑,以知人为好。

诗歌的鉴赏

《望庐山瀑布》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全文古诗如下: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三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竹里馆》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其古诗全文如下: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翻译】。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对天唱歌。深林中没有人与我作伴,只有天上的明月来相照。

《赠刘景文》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苏轼。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翻译】。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诗歌鉴赏

而我的星辰也怀着同样的心愿。

我对你,亲爱的人儿,一无贪图,

只期望你带给我痛苦。

如果有时你对我的眼睛表示怜悯之情,

我对你别无他求,

只希望哭个不休。

也并非因为你听到我短叹长吁,

我才为你倾吐心曲,

我这颗心对你不抱任何希望,

有的也许只是忧伤。

让我仍爱着你,望着你,

为你叹息,

因为痛苦、哭泣和悲伤,

都是我忠诚的报偿。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最后一位著名诗人托夸多塔索,给后世的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学瑰宝,一部《被解放的耶路撒冷》既成就了塔索在文学圣殿中的巨大荣誉,也让塔索的精神几近崩溃。在塔索的身上始终?缠着文艺复兴晚期人文主义者的矛盾,因为早先时期彻底摆脱上帝和宗教的精神束缚之后,拥有空前的心灵和身体自由的人文主义者经历了狂欢节似的完全放纵,走出神的庇护曝露在尘世的阳光下,发现了另一种无力和忧郁。所以人们在反思文艺复兴运动带来的这场全民狂欢,然而这绝非是对它的否定,这个过程中让那个时代的人们包括现今的我们都受益匪浅。

《我爱你,只是因为你美艳》这首诗共分四节,抒情主人公“我”面对爱幕的人的拒绝,依然不改对她的钟情,全诗仿佛是诗人的爱情宣言:你可以不爱我,但是却不能阻止我爱你。首先,主人公“我”被女孩的美艳打动,深深地爱上了她,在告白遭到拒绝之后,他坚定地表白了自己将不计结果地付出爱情的.信念,即使没有回报,甚至只是得到痛苦、哭泣和悲伤的下场,他将义无反顾。其次,本诗在语言上可以看出抒情主人公对爱情的坚决,每一节都采用了相似的结构和词语,名言名句,例如“我对你……一无贪图”,“我对你别无他求”和“我这颗心对你不抱任何希望”,可以看出“我”对现实和结局的清醒认识,但依然没有目的和不计回报地爱着她。另外,“只期望”、“只希望”和“只是”这些在每节中都出现的短语表明了“我”对这场爱情的小小希翼和要求,同时也是对爱幕女孩的苦苦哀求,请她不要连这一点小小的要求也拒绝,发誓自己不会给女孩带来压力和困扰,只希望保留自己爱的权利。第三,本诗结构完整,从前三节的并列倾诉到第四节的总结告白形成一个完整的封闭结构,尽管抒情主人公已经清醒地意识到这场爱情的无望和痛苦,但是他愿意单方面地付出自己的真心,“让我仍爱着你,望着你”,而且诗人并不认为这场爱情是一个无谓的行为,“因为痛苦、哭泣和悲伤,都是我忠诚的报偿”,虽然不能得到女孩的爱情,然而在追寻的过程中诗人体会到的痛苦、哭泣和悲伤也未尝不是一种所得,诗人认为这些是对他的“报偿”。

同时,我们也可以把这首诗看作是诗人塔索在经历了声势浩大的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对这场狂欢运动的反思,如何对抗狂欢之后的空虚,如何在走出宗教阴影之后找到心灵的安放之所,人文主义者陷入一种不安的困惑。但是诗人决不是否定这场运动,因为他认为即使有痛苦、悲伤和困惑,这一切都是有价值的“报偿”。

诗歌鉴赏

考查方向。

1、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

2、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

3、当题干要求品评某一个字眼的艺术效果时,就是考析诗眼或析炼字。

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4.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解题格式。

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答题要领。

a.炼字类答题: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麽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两题。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

b.关键词类答题: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xx年高考题)。

答:

c.分析语言特色类答题: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

例2:

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4分)。

答:

一、鉴赏用词之妙——炼字。

炼字的基本内容:从大的范围来说,古典诗歌的炼字不出炼实词与炼虚词两个方面。

1、炼动词。

例1:陶潜“悠然见南山”。“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与自然一体也就与天地一体,与宇宙一体,是天地境界或者近于天地境界。

例2:分析“云破月来花弄影”的艺术描写特色。

答:由于“云破月来花弄影”而使满篇生辉。这句词词少意多,一语三折。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

例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2、炼形容词(或副词)。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2: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3、炼数量词。优秀诗人的笔下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过去有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永不见。”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例1:“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不必赘述。   4、炼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欧阳修《昼锦堂记》首句本为“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递走后飞骑追加二“而”字成“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因此而使文义大为增光,那么,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更不难领略诗词中炼虚字的美的消息。

5、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二、总体的语言特色。

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清新之风常见于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陶潜、王维、孟浩然的诗相对比较清新。

平淡:平淡又称质朴,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的。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李商隐的诗歌不但绚丽,而且朦胧晦涩,李贺的诗也比较绚丽。

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不绕弯子,一语道破,一语中的。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简洁:语言简练利落。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自然: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如李白诗歌的语言,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还有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雄健。

雄浑:雄壮、强健、浑厚等,这一般是用在诸如杜甫、辛弃疾、陆游等人的身上。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