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正方体体积教案设计(汇总16篇)

时间:2023-11-10 16:24:30 作者:碧墨

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是一项重要的职业素养,它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以下是一些教育专家整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够对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第5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理解底面积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统一计算公式。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

(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理解底面积的含义,统一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指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投影显示)。

2、填空。

(1)长、正方体的体积大小是由确定的。

(2)长方体的体积=。

(3)正方体的体积=。

二、探索研究。

1.观察。

(1)长方体体积公式中的“长×宽”和正方体体积公式中的“棱长×棱长”各表示什么?(将复习题中的图用投影显示出“底面积”)。

结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棱长。

2.思考。

(1)这条棱长实际上是特殊的什么?

(2)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又可以写成什么?

v=sh。

三、课堂实践。

1.做第35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后,学生讲评。

2.做第35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横截面;把这根木料竖起来实际上就是什么?再让学生做后学生讲评。

3.做练习七的第9题,学生独立解答,老师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后实践。

做练习七的第10、11、12题。

旁批:

后记: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数学教案设计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用具。

教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4块,1立方分米的立方体1块.。

学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0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什么是体积?

2.请每位同学拿出4个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把它们拼在一起,摆成一排.。

教师提问:拼成了一个什么形体?(长方体)。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4立方厘米)。

你是怎样知道的?(因为这个长方体由4个1厘米3的正方体拼成)。

如果再拼上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呢?(5立方厘米)。

谈话引入: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今天我们。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理解底面积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统一计算公式。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2)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

(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 理解底面积的含义,统一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指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投影显示)。

2、填空。

(1)长、正方体的体积大小是由       确定的。

(2)长方体的体积=                 。

(3)正方体的体积=                。

二、探索研究。

1.观察。

(1)长方体体积公式中的“长×宽”和正方体体积公式中的“棱长×棱长”各表示什么?(将复习题中的图用投影显示出“底面积”)。

结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棱长。

2.思考。

(1)这条棱长实际上是特殊的什么?

(2)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又可以写成什么?

v = sh。

三、课堂实践。

1.做第35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后,学生讲评。

2.做第35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横截面;把这根木料竖起来实际上就是什么?再让学生做后学生讲评。

3.做练习七的第9题,学生独立解答,老师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后实践。

做练习七的第10、11、12题。

旁批:

后记:

第5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

课题三:

教学要求在理解底面积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理解底面积。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指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投影显示)。

2、填空。

(1)长、正方体的体积大小是由确定的。

(2)长方体的体积=。

(3)正方体的体积=。

二、探索研究。

1.观察。

(1)长方体体积公式中的“长×宽”和正方体体积公式中的“棱长×棱长”各表示什么?(将复习题中的图用投影显示出“底面积”)。

结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棱长。

2.思考。

(1)这条棱长实际上是特殊的什么?

(2)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又可以写成什么?

v=sh。

三、课堂实践。

1.做第35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后,学生讲评。

2.做第35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横截面;把这根木料竖起来实际上就是什么?再让学生做后学生讲评。

3.做练习七的第9题,学生独立解答,老师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后实践。

做练习七的第10、11、12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

课题三:

教学要求  在理解底面积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  理解底面积。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指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投影显示)。

2、填空。

(1)长、正方体的体积大小是由       确定的。

(2)长方体的体积=                 。

(3)正方体的体积=                。

二、探索研究。

1.观察。

(1)长方体体积公式中的“长×宽”和正方体体积公式中的“棱长×棱长”各表示什么?(将复习题中的图用投影显示出“底面积”)。

结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棱长。

2.思考。

(1)这条棱长实际上是特殊的什么?

(2)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又可以写成什么?

v = sh。

三、课堂实践。

1.做第35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后,学生讲评。

2.做第35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横截面;把这根木料竖起来实际上就是什么?再让学生做后学生讲评。

3.做练习七的第9题,学生独立解答,老师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后实践。

做练习七的第10、11、12题。

第5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系统化的整理,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形体特征的认识,分清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能熟练地掌握形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

初步学会用形体知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学生应用意识、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情感与态度: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相关,使学生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活动,并积极与人合作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与勇气。

教学过程:

一、假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开展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对话,教师要引导注意安全与游泳前的准备运动等等的相关的内容。

指名学生回答,也可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反馈,由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要注意凡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要给于一定的评价性的肯定,同时要注意正确思想的引导。

二、自主合作整理,构建知识网络。

让学生每四人一组小组动手合作列出知识纲要。

小组的成果开展反馈并给于展示(可借投影仪)。

三、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师述:现在在请你们为学校设计建游泳池的方案?

你们认为建游泳池要解决哪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说一说。

出示教师的几个问题:

(1)游泳池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米?

(2)池占地多大?

(3)挖出多少的土?

(4)池内的四周和底部用什么铺,要铺多大的面积?

(5)要放入多少的水?

小组反馈合作的结果。

四、开展激励评价,体验成功喜悦。

师述:你们说一说哪种好呢?

第9课时实践活动粉刷围墙。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粉刷围墙的实践活动,巩固有关表面积等方面的知识,加强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在引导学生准备测量、明确分工、解救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3、在利用数学知识制定方案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利用数学知识科学地知道生活,感受成功。

教学重点。

整理分析和比较信息,制定方案。

教学难点。

策略多样化后的优化策略。

教学过程。

一、情境再现,激趣导入。

师:(课件出示围墙的污点和裂缝)大家看到这些图片想说些什么?(生争相发言)老师听出来大家都根热爱我们的学校,看来粉刷围墙势在必行。这节课我们一定要拿出一份可行的方案,解决这个问题。(板书题目:粉刷围墙)。

二、集体规划,确定步骤。

1、确定研究步骤。

作为粉刷围墙工作的小工程师,你认为应分哪几步去完成这项工作呢?(生回答)。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确定研究步骤。

(1)调查相关数据信息(包括粉刷面积、涂料费用、人工费用等)。

(2)选择信息综合计算,得出粉刷草案。

(3)整理研究结果,呈现出书面粉刷方案。

三、引导学生汇报课前调查情况。

师:课前各组已经分头去调查了相关的粉刷信息,请大家以组为单位汇报搜集到的信息,其他小组有不同意见可以互相补充。

1、分组汇报。

(1)调查粉刷面积的小组汇报调查结果,明确围墙的长、高,并汇报计算面积的准确过程。

(2)调查涂料价目的小组汇报外墙涂料价目调查情况。

(3)调查人工费用的小组汇报人工费用调查情况。

2、指导学生计算人工费用及涂料数量。

(1)学生独立计算人工费用及涂料数量。

(2)集体订正。

四、小组合作,制订粉刷方案。

涂料型号不同,价格也不同,到底该选择哪种涂料?一共要花多少钱?怎样做才能有实用有美观呢?请各小组同学合作,拿出你们认为最好的粉刷计划。

1、小组合作综合分析。

2、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体现策略多样化,展示学生的多种方案。

3、优化选择。

4、学生独立计算买已选涂料粉刷一共需要的费用。

5、书面整理并呈现粉刷围墙的方案。

6、对方案的润色和个性化设计。

五、课外延伸,完美计划。

六、全课总结,感受成功。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

长方体的体积计算这一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概念,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立方米、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生产和生活中实际测量和计算一些物体的体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道理,学习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并且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听了叶老师执教的《长方体的体积》一课,深受启发。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一、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究竟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定量关系呢?叶老师安排了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用小正方体摆4个不同的长方体,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逐步归纳得出计算方法。这一过程都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简单说教。

二、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叶老师展示出6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叶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让学生发现规律:长方体的体积正好是它们长、宽、高的乘积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叶老师引导学生用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不同的长方体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老师引导学生练习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在这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中,学生通过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发散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策略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生活的数学,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身边的事物割裂开来,既不利于学生理解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又无法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在课后练习中“一个长方体木箱长5分米,宽和高都是0.4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在课程接近尾声之时,叶老师始终没有忘记让学生再次感受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解决我们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我们学习了它,就应该把它运用到生活中。通过联系实际,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兴趣。

四、重视反馈纠正。反馈纠正是改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叶老师在教学中反馈形式多种多样,随堂提问、课堂交流、布置练习等反馈及时,纠正有力。反馈面较广,反馈角度多方面,有效地防止了学生知识缺陷的积累,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逐一展示每个长方体,要求学生记录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等有关数据,这样更直观。更便于学生发现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

文档为doc格式。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数学教案设计

学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0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什么是体积?

2.请每位同学拿出4个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把它们拼在一起,摆成一排.。

教师提问:拼成了一个什么形体?(长方体)。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4立方厘米)。

你是怎样知道的?(因为这个长方体由4个1厘米3的正方体拼成)。

如果再拼上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呢?(5立方厘米)。

谈话引入: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今天我们。

小学五年级数学《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教案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 教学

使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小正方体若干个 教法学法 合作法、讨论法

教学环节 第一次备课 动态修改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的体积的计算。 (小本的字典,体积小)

(分割成若干个小正方体,再比较,求长方体的体积就是求长方体所含有多少个这样的体积单位。)

1、学生猜想

一个物体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呢?

(1)长、宽相等的时候,越高,体积越大。

(2)长、高相等的时候,越宽,体积越大。

(3)高、宽相等的时候,越长,体积越大。

与长、宽、高都有关系。

大胆猜测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学生猜想: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2、动手实践操作

这个猜想正确吗?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实验去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课件出示记录表。(课本29页)

(1)提出小组合作要求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你们手中的1立方厘米小正方体拼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每拼成一种就记录下它的长、宽、高和体积各是多少,然后计算出来验证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

(2)小组合作学习

(3)小组派代表汇报

生:把4个正方体摆成1排,每排4个,摆1层。这个长方体的长是4厘米,宽是1厘米,高是1厘米,体积是4立方厘米。

五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课本第29~31页的内容,课本第30页的例1及第32页练习七的第5~6题)。

1.通过讲授,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的公式。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新知的思维品质。

正方体木块若干。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体积?计量物体的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哪些?

2.怎样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呢?

二、新课讲授。

1.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教师课件出示一块长方体积木,一块盖房用的大型砖板。

(1)提问:它们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回答:长方体积木的体积可以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去摆,有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但是相对于大型砖板再用1cm3或1dm3去量就比较麻烦。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要知道较大物体的体积,我们能不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计算。

(2)观察操作,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24块1cm3的小正方体木块,任意摆出不同的长方体,然后把数据填入下表。

学生拼摆,然后填表,集体汇报,老师把有代数性的数字写在表中。

说明学生拼摆长方体的样式非常多,这里只列举几个。观察: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小结: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讲述:如果用字母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可以写成:v=abh。

(3)质疑:求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1)启发。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积公式,想一想正方体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明确。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板书)用字母表示:v=aaa=a3(a表示棱长)(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

3.运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30页的例1。

(2)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3)说出题中所给信息,和所求问题。

(4)指名说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5)指名学生上台板演过程,其他同学判断。

(6)老师订正书写。v=abh=7×4×3=84(cm3)。

(7)看图,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

(8)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第31页“做一做”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经历探索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并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2、经历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发展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运用体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究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乐趣,学会与人合作。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意义。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一个长方体拼制模型。

4.标签。

一、启发谈话,激趣引入。

二、学习“体积”、“体积单位”的概念。

2、出示差不多大的土豆和一个长方体石块,你知道它们哪个大吗?那你有什么办法?

演示书上的实验,得出:土豆占的空间小,石块占的空间大。

4、计量体积的大小,要用到什么呢?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请同学们自学14页中间部分。

5、学生汇报:

(1)常用的体积单位。

(2)拿出课前做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说说哪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

(3)立方米是怎么规定的?老师用3根1米长的木条搭成一个互相垂直的架子,放在墙角感知1立方米的大小,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跟1立方米差不多大。

6、摆一摆:用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摆成下图中不同形状的模型,你知道它们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见教材)。

得出: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2、实践:拼摆长方体,四人一组,用不少于16块小正方体拼摆长方体,并分别记下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体积。

3、小组合作:学生四人一小组操作并做好实验记录。

思考:

(1)每排摆几个?每层摆了几排?摆了几层?

(2)一共摆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3)这个图形的体积是多少?

4、汇报实验结果。

每排个数。

每层排数。

层数。

小正方体个数。

让学生观察表格中填写的各数,你发现了什么?

小正方体的个数=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

‖‖‖‖。

6、学生汇报,交流,板书。

读题,思考:求砖的体积就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什么?利用公式,直接求出体积。

生: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体。

师:根据这种关系,你能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2、师生共同归纳: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为:v=a×a×a=a3。

师强调: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3a表示3个a相加。

3、应用公式:

例题2: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6厘米,这块石料体积是多少?课堂小结。

回顾一下,今天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1).一个长方体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高是2厘米,它的体积是24立方厘。

米。()。

米)()。

大。()。

板书。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小正方体的个数=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

‖‖‖‖。

v=abh。

v=a×a×a=a3。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上面这5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优秀教学设计就是为您整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数学教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1、进一步掌握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化聚。

2、能根据有关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解答实际问题。

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化聚,并能根据有关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解答实际问题。

458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20.6立方分米=()立方米。

7060毫升=()升=()立方分米。

130毫升=()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800升=()立方分米=()立方米。

0.02立方米=()立方分米=()升。

2、一节货车车厢,从里面量长13米,宽2.7米,装的煤高1.2米。如果每立方米煤重1.3吨,这节车厢里装了多少吨煤?(得数保留整数)。

(1)学生独立完成。

(2)说说解题思路。

第一题:18×5=90(立方分米)90(立方分米)=90升。

90×0.74=66.6(千克)。

第二题:13×2.7×1.2=42.12(立方米)。

42.12×1.3≈55(吨)。

第三题:60×60×80=288000(立方厘米)。

2分米=20厘米。

20×20×20=8000(立方厘米)288000÷8000=36(个)。

第四题:9.6×4.2=40.32(平方米)。

9.6×4.2×2.5=100.8(立方米)。

第五题:80×40×(60-10)=160000(立方厘米)。

160000(立方厘米)=160升。

160000÷(40×40)=100(厘米)。

(3)重点分析第5题。

水面离箱口10厘米,说明水的高度是50厘米。从而求出水的容量。再根据底面边长40厘米的长方体水箱,求得水的高度。

1、学生独立研究。

2、小组讨论。

3、教师评议。

五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经历探索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并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2、经历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发展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运用体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究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乐趣,学会与人合作。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意义。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一个长方体拼制模型。

4、标签。

一、启发谈话,激趣引入。

二、学习“体积”、“体积单位”的概念。

2、出示差不多大的土豆和一个长方体石块,你知道它们哪个大吗?那你有什么办法?

演示书上的实验,得出:土豆占的空间小,石块占的空间大。

4、计量体积的大小,要用到什么呢?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请同学们自学14页中间部分。

5、学生汇报:

(1)常用的体积单位。

(2)拿出课前做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说说哪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

(3)立方米是怎么规定的?老师用3根1米长的木条搭成一个互相垂直的架子,放在墙角感知1立方米的大小,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跟1立方米差不多大。

6、摆一摆:用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摆成下图中不同形状的模型,你知道它们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见教材)。

得出: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2、实践:拼摆长方体,四人一组,用不少于16块小正方体拼摆长方体,并分别记下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体积。

3、小组合作:学生四人一小组操作并做好实验记录。

思考:

(1)每排摆几个?每层摆了几排?摆了几层?

(2)一共摆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3)这个图形的体积是多少?

4、汇报实验结果。

每排个数。

每层排数。

层数。

小正方体个数。

让学生观察表格中填写的各数,你发现了什么?

小正方体的个数=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

‖‖‖‖。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6、学生汇报,交流,板书。

读题,思考:求砖的体积就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什么?利用公式,直接求出体积。

生: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体。

师:根据这种关系,你能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2、师生共同归纳: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为:v=a×a×a=a3。

师强调: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3a表示3个a相加。

3、应用公式:

例题2: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6厘米,这块石料体积是多少?课堂小结。

回顾一下,今天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板书。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小正方体的个数=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

‖‖‖‖。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数学教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精选】

1、经历自主探索正方体体积公式以及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归纳为“底面积×高”的过程。

2、掌握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知道字母表达式,会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理解体积公式“底面积×高”的实际意义,会利用公式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3、在把长方体体积计算迁移到正方体体积计算及公式归纳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一、复习引入。

(1)1号长方体,长4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2号长方体,长4厘米,宽4厘米,高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二、学习新课。

探究正方体体积公式:

问:通过计算2号长方体的体积你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

(1)这个长方体长、宽、高都相等,实际上它是一个正方体。

(2)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板书)。

(3)如果用v表示正方体体积,用a表示它的棱长字母公式为:v=a。

教师提示:a也可以写作“a3”读作“a的立方”表示三个a相乘。所以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一般写成:v=a3(板书)。

三、议一议。

如果用s表示底面积,上面的公式可以写成:

v=sh。

四、巩固练习。

计算下面图形的体积。

板书设计: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a3v=sh。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经历探索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并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2、经历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发展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运用体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究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乐趣,学会与人合作。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意义。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一个长方体拼制模型。

4、标签。

一、启发谈话,激趣引入。

二、学习“体积”、“体积单位”的概念。

2、出示差不多大的土豆和一个长方体石块,你知道它们哪个大吗?那你有什么办法?

演示书上的实验,得出:土豆占的空间小,石块占的空间大。

4、计量体积的大小,要用到什么呢?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请同学们自学14页中间部分。

5、学生汇报:

(1)常用的体积单位。

(2)拿出课前做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说说哪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

(3)立方米是怎么规定的?老师用3根1米长的木条搭成一个互相垂直的架子,放在墙角感知1立方米的大小,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跟1立方米差不多大。

6、摆一摆:用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摆成下图中不同形状的模型,你知道它们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见教材)。

得出: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2、实践:拼摆长方体,四人一组,用不少于16块小正方体拼摆长方体,并分别记下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体积。

3、小组合作:学生四人一小组操作并做好实验记录。

思考:

(1)每排摆几个?每层摆了几排?摆了几层?

(2)一共摆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3)这个图形的体积是多少?

4、汇报实验结果。

每排个数。

每层排数。

层数。

小正方体个数。

让学生观察表格中填写的各数,你发现了什么?

小正方体的个数=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

‖‖‖‖。

6、学生汇报,交流,板书。

读题,思考:求砖的体积就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什么?利用公式,直接求出体积。

生: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体。

2、师生共同归纳: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为:v=a×a×a=a3。

师强调: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3a表示3个a相加。

3、应用公式:

例题2: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6厘米,这块石料体积是多少?课堂小结。

回顾一下,今天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1)。一个长方体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高是2厘米,它的体积是24立方厘。

米。()。

米)()。

(3)。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一样。

大。()。

板书。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小正方体的个数=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

‖‖‖‖。

v=abh。

v=a×a×a=a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案设计

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初步学会求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概括、推理的能力。

谈话:出示长方体,如果想把这件礼物包装一下,你觉得需要知道什么?

师:在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知道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这就叫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板书: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师:要求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你觉得要知道什么?

教师出示长方体透视图。

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面与面有什么特点?

说说各个面的长与宽。

提问: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想一想,要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必须先算出哪些面积?

出示例1。

学生读题,找出条件和问题。

提问:求这个木箱的表面积是多少实际就是求什么?(六个面的面积)。

那我们可以怎么想呢?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8×5×2+8×4×2+5×4×2。

提问:8×5×2、8×4×2、5×4×2分别求的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边在算式下标明上下、前后、左右,接着,让学生检查一下?有没有漏算或者重复计算的面,然后让学将完成例题。

提问:这道题还可以怎么列式呢?

同桌同学讨论,解答。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算式:(8×5+8×4+5×4)×2。

提问:问什么先算3个面的面积和再乘以2?

学生用以长方体教具演示帮助学生回答,然后,将黑板上的原长方体的展开图的前、下、右面裁下,与左、上、后面进行重叠,帮助学生弄清道理。

提问:这两种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联系?(第一种方法是先分别算出上下、前后、左右面的面积,然后再加起来。第二种方法,算出前面、右面、下面的面积再乘以2。第二种方法是第一种方法根据乘法分配律变成的。)。

提问:哪一种方法更简便?(第二种)。

教师: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关键的事要正确找出3组面中每个面的长和宽。

完成练一练第1题。

你还有什么方法?如果有两个面是正方形,那么其它四个面都是一样的。

独立完成试一试,说说立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完成练一练。

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的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要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是要准确找到每个面的长和宽。

作业本。

2、一个长方体的上下两个面都是正方形,表面积是224平方厘米,正好能截成体积相等的三个立方体,每个立方体的表面积是()平方厘米。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