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平均分数学教案(优质21篇)

时间:2023-12-12 20:09:06 作者:文轩

教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教学步骤和活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筛选的一些经典小学教案,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

小学数学《认识平均分》教案

猴爸爸也想请大家帮个忙!(课件出示)他想做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交流)。

用8个圆片代替桃,按要求分一分,分完以后说说自己是怎样平均分的!(板书:8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个。)。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学生演示。教师指导语言完整表达。

总结:他们分的方法有些不同,但是,分得结果呢?(都是把8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4个。)。

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

通过教学“认识平均分”这一课,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还有很大的不足,如自己没有认真去钻研教材,导致课堂上没有很好地去把握学生,发挥学生的潜能。从表面上看,虽然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师生互动情况都较活跃,但是有很多问题在本节课都没有落到实处。下面我就本节课所出现的一些问题作认真反思。

首先,我给同学们创设“猴子分桃子”的问题情境时,大家在这一环节上都表现得很不错。先是让学生说图意,然后让学生用圆片代替桃子,每个学生都动手操作,解决问题,最后交流分的结果,感受答案的多样性。但是我在想,是不是缺乏了要求每人分到一样多这样的环节,其实在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它能让学生懂得对随意分和平均分的区别。

接下来让学生给小猫分鱼时,虽然同学们都兴致勃勃地在进行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但是缺乏了让学生们交流分鱼的过程,所以从这一环节上就没有让学生的思维从操作水平向表象水平发展的过程。

在练习题上,特别是“分筷子、分铅笔”,我总是规定学生用统一的方法(画圈)去完成,没有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可以放手让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还可以通过连线的方式去完成,只要是他们喜欢的方法都可以。

通过分气球的活动,学生体会在每个人分到气球一样多的情况下,会有一个气球是剩余的。但是在最后做完了这道题时,我都没有问学生剩下的1个气球还能不能再分,很显然没有让学生感受到平均分时还有剩余的现象。

虽然这一节课有很大不足的地方,但是通过我课前认真的准备,课上认真引导学生参与到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当中,循循善诱,从一个总数分成2份到多份,从认识“分”到“分到同样多”,使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为后面学习除法知识夯实基础。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完善自己的教学,多钻研教材,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在平时的工作中,多学习一些与教学有关的理论知识来充实自己的教学课堂,做一名勤勤恳恳、教学工作扎实的好教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数学《认识平均分》教案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掌握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平均分物体的方法,在操作交流中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3、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小学数学《认识平均分》教案

1、教学“试一试”。

学生拿出小棒一起动手分,每次分好后指名口答每份几根小棒,分成了几份。

小结:把12根小棒按照每几根一份的方法进行平均分,这与刚才平均分桃的方法是一样的。这样分,都使每一份分得同样多。

2、辨一辨(“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要使笑脸平均分成两份,你有什么好办法呢?

3、圈一圈(“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圆圈图每2个一份,就是每2个一圈;饼干图每5个一份,就是每5个一圈。

学生明确图意后独立在书上圈一圈,然后组织交流。

4、折一折。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交流不同的折法。

小结:不管怎么折,都要将这张纸平均分成4份,每份的大小应该一样。

5、想一想(“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说一说题意。

学生先独立思考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指出:可以用小棒摆,可以在图上圈一圈,可以在纸上画一画再圈一圈……。

提问:如果不摆学具、不画图,你能想出这14个气球,每人分得2个可以分给几人吗?

6、说一说。

(1)找一找在教室里有没有平均分的现象。

(2)说说平时生活中平均分的现象。

小学数学《认识平均分》教案

根据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和讲练法,让学生在情景中亲自动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并让他们通过观察、讨论,形成知识,然后运用学习成果,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式。

小学平均分数学教案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相同)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探究例1

1、各小组动手操作

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二)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三)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a把15个橘子先每个盘子放1个,又在每个盘子放1个,再在每个盘子放1个,也就是一个一个地分,每份分得3个橘子。

b先每个盘子放2个,又在每个盘子放放1个,每份分得3个橘子。这样分快些。

c在每个盘子放3个,刚好分得每份3个橘子,这样分更快些。

d刚才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方法,把15个橘子分成5份,每份都是3个橘子。这就是把15个橘子平均分5份,每份有3个。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2、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3、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4、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5、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小学数学《认识平均分》教案

1、按要求分小棒,交流操作。

2、说一说,把多少平均分,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

3、分别做练一练的第1、2、3题,让学生明白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的结果一样多。每份分得的结晶果同样多就是平均分,进一步理解和体会“平均分”。

小学数学《认识平均分》教案

谈话:看到大家帮小猴子分好了6个桃,美猴王微微一笑,拔下一根毫毛,轻轻一吹,又变出了2个桃。小朋友们,现在一共有几个桃?(板书:8个桃)美猴王说:“在小朋友的帮助下,大家明白了分东西时应该平均分,要让每只小猴分得同样多。现在要把8个桃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呢?”

想一想:小朋友们,把8个桃平均分,你准备怎么分呢?你能根据这句话先自己想一想平均分的方法吗?(板书:8个桃,每只小猴()个,可以分给()只小猴。)。

摆一摆:小朋友们,拿出8个圆片代表8个桃,把你们平均分的方法用圆片摆出来。

说一说:学生说摆法,教师形成板书:

8个桃,每只小猴(4)个,可以分给(2)只小猴。

8个桃,每只小猴(2)个,可以分给(4)只小猴。

8个桃,每只小猴(1)个,可以分给(8)只小猴。

提问:为什么这3种分法都是平均分呢?

再问:这8个桃,每只小猴分2个,可以分给几只猴子呢?每只小猴分4个、分1个呢?

小学数学《认识平均分》教案

《平均分》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

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物体的活动,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将一些物体分成若干份。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意识以及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

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平均分的方法:

(1)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也可以几个几个的分,直到分完为止。

(2)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分时可以想:这个数可以分成几个这样的一份。

教学内容:

平均分(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能力,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

3、通过生动的画面,学具的操作,学生逐步了解了平均分的方法,加深了对平均分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情境图、24根小棒、15个方木快。

教学过程:

一、准备活动。

1、把6个小圆片分成3份,有几种分法?

(让学生独立动手摆一摆,指名板演,展示结果。)。

第一种分法:oooooo。

第二种分法:oooooo。

第三种分法:oooooo。

2、上面三种分法中哪一种是平均分?

3、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每份有几根?(学生动手操作,互相检查。)。

一、讲授新课。

1、教学例3。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我们来看看这些春游的同学遇到了什么问题?

(2)呈现租船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图意,明确要解决“租几条船”的问题。

(3)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教师加以强调说明:“每条船限乘4人”,“24人租几条船?”。

(4)分小组讨论:要租几条船呢?(可让学生用小棒分一分。)。

(5)交流各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明确“每4个人一组租一条船,24人可以分成6组,就要租6条船。”

2、课堂练习。课本第15页“做一做”。

(1)呈现出小动物准备就餐的生动有趣的情境图。学生互相说一说图意。

(2)师:有几个小动物准备就餐呢?一双筷子是几根?现在有多少根筷子?够不够。

分呢?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筷子在小组内分一分。

(3)交流结果,提问:12根筷子分成了几双?够分吗?

二、巩固练习。

练习三第4题。

先让学生观察画面,明确“把多少个萝卜平均分给小兔”和“按每只小兔几个萝卜来分”。让学生独立“圈一圈”。最后交流结果。

练习三第5题:学生观察画面,了解题意。(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结果。)。

练习三第6题: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平均分”就是“每份同样多”。)。

四、课堂小结:怎样分是平均分?

在《平均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学生学得主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

反思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

在教学中,我创设了分糖果的情境,让学生自由地分,学生汇报,老师板书展示出了好几种不同的分法。为了从中引出平均分,我提了一个问题:你们最喜欢哪种分法呢?为什么?很多学生马上就把是平均分的分法找出来了。学生说了自己的理由,与平均分的概念相去不远,我马上用比较规范的语言归纳出了平均分的概念。然后,让生再次观察黑板上的分法,汇报交流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平均分。

2、注重知识的二次利用。

学生经过一次实际操作,对“平均分”有了初步的理解,再进行“分橘子”,大多数已能独立完成这一任务,学生提出了很多平均分的方法,需要师生共同探究方法的化。在后面的闯关游戏、巩固练习中,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把不是平均分的改成平均分,通过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明确“平均分”与“不是平均分”的区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3、渗透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在闯关游戏、巩固练习时,我设计了四关,通过“判一判”、“填一填”、“画一画”、“圈一圈,分一分”形式多样的习题,既考查学生对平均分的掌握程度,渗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又培养孩子多方位思考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本节课我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把物体平均分现象展示给学生,把生活和数学相联系,在学生感受“同样多”的基础上概括出“平均分”的概念,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认识除法,才能收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数学《认识平均分》教案

1、出示课件第一题,这题的要求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平均分?(交流)和同桌说一说。

动手分一分吧,说说分的方法,再填空。

一生上台演示。(多请几人说)。

2、出示第二题,这次要求是什么?你会分吗?

动手分一分,分完以后完整地说一说分的结果,再填空!

一生上台演示。

3、出示第三题,题目要求又变了,你会分吗?独立完成。校对。

4、想想,还能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根呢?动手分一分,学生活动。

汇报。

原来同样的12根小棒,可以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每份的根数也就随着变化了。

小学数学平均分的课件

小龙的妈妈买了10个黄澄澄的大鸭梨,小龙说:“梨是我妈妈买的,我的应该多,”另外三个小朋友一起说:“我们是客人,我们多才对”最后一个小朋友说:“我们平均分吧”小朋友都同意了他们一起动脑筋,列出了算式“10÷5=2”,最后小龙他们都吃到了香甜的大鸭梨原来生活中也少不了。

一、地位作用及教材分析。

这一节课是二年级下册所学的内容,是建立的一年级学的简单分类知道及二年级上册学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为今后学习各种除法、除法应用题及分数的含义打下基础。因此,这一课的教材中设置了活动情境,实际操作,想想分分,巩固练习这样几个层次,完成对新知识的牵引,让学生由已知感受末知,从末知探求新知。

二、设计理念。

我在设计本堂课的依据的理念是:新课标指出每一堂课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对探究为手段,积极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以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为目的,最终让学生形成一种新型的数学思想,养成数学能力,体验生活与数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碰到平均分的机会很多,所以已粗浅的接触了此类知识,脑海中已有浅略的表象,但却无系统的理念体系,这节课的目的就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升华。

另外,我校正在进行“先学后教”实践性课题的研究,充分利用了课本传递信息的功能,尽量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其今后乃至整个学习生涯打下重要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

鉴于以上原因,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分分摆摆的操作,了解什么是平均分及怎样分才是平均分。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并由此粗浅的感知除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3、能用学到的平均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为此我还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每份同样多才是平均分,而难点则是平均分的分法。为了解决重难点,能较好的利用媒体资源,我对教材略作调整,舍去了春游图,只借用了例1。

四、教学设计。

下面我就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设计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学课文,探索新知;巩固练习,加深理解;课堂小结;课堂练习这样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放新课。

曾经听过为这样一句话:“课伊始,趣味鲜;课进行,趣味浓;课结束,趣末尽”,说明在一节课中“趣”字应该贯穿始终,而起始阶段的“趣”味显现就尤为重要,它不仅能牢牢的抓住学生的心,而且能缩短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趣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

课件出示3只小猫正在吵架的情境:

劳动节到了,猫妈妈交给三只小猫的任务是浇12盆花。

小花猫说:我浇离我近的两盆,其余的你们分。

小白猫说:小黑猫个儿大,多浇点儿,浇6盆,其余的我们浇。

小黑猫说:我们还是一人四盆吧!

叫学生当裁判评评谁有理,谁的方法最公平。

在这个情境中,二年级的学生很天真,可能不同的人会认为不同的猫有理,但一抛出“公平”两字,自然的会想到是小黑猫,那为什么公平呢?原先凭学生的旧知可能会有个模糊的表述,但学了新知就会更清晰明了,从而由此导入了新课。

(二)、自学课文,探索新知。

解决重点:

指导学生自学例1,找出新知,汇报交流。

之后汇报交流。

怎样分是平均分是一个重点,这里我借取了我们学校在搞的“先学课教”这个实践性课题的一部分精华,把“先学”变为让学生“先看图”、“先理解图”,“后教”变为“后点拔”,同时把揭示新知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获得一种自豪的体验,这样在看看学学找找中更容易接受这个“平均分”这个在学生实际生活中其实已经接触较多的知识,并把它抽化成一个概念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概念体系的升华,让学生在脑海中深深烙下:每份同样多,才叫平均分。

突破难点:

课件出示劳动节第二任务:美化校园。

小花猫:把10棵树种到5个花坛里,每个花坛几棵树?

小白猫:15朵共插到3个花盆里怎么分?

小黑猫:12张画贴到三个走廊里。

叫学生到电脑前把自已的分法一一演示。

这里主要解决平均分的分法:可以1个1个的分,也可以2个2个的分……,这个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所以借助了直观的媒体演示,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操作,所以直观的感知清晰的看清平均分的过程,让他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判断题(叫学生判断这样是不是平均分)。

检验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程度,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

2、学生摆学具:师出题,叫学生用较快的速度平均分了。

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进一步掌握平均分的分法,要求速度的原因是为了让学生选到最为有效的分法。

(四)、课堂小结。

1、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2、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碰到的哪问题?

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用,最后的小结不仅让学生回顾了平均分的概念,还让学生把生活中的平均分找出来,把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

(五)、课堂练习。

练习三1、2、3或课堂作业本。留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是为了让学生更有效的理解知识,同时也能反馈于教师,让教师了解本堂课、本班学生存在的缺陷,以使做到堂堂清。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

三、对课堂教学的几次设计。

第一次教学行为:

师:说一说,你比较喜欢什么数字,为什么? 。

生:我比较喜欢25,因为这个数字里有5,和我们组里的人数是相等的。

生:我比较喜欢21,因为三七二十一。、

要求:1、小组成员必须把优秀卡分完为止。

2、说一说,你们分的结果是怎样的?你在分的过程中有什么想法?

3、回顾一下,小组长是怎么分的?你有什么建议? 。

生:不同的小组开始分优秀卡。有的很快就分完了,有的动作很慢。

反馈:你们是怎么分的?分的结果怎么样?学生叙述自己分的过程。有的是一个一个分的,有的是两个两个分的,更多的是直接分的,例如,15张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5张,三五十五吗。28张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7张,四七二十八。24张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6张。等等。很快的解决问题。

学生抽奖,兴趣非常高。

2、说一说,你们分的结果是怎样的?你在分的过程中有什么想法?

3、回顾一下,小组长是怎么分的?你有什么建议? 。

师:你们的组长给你们分了不同数量的优秀卡,你有什么想法?

生:组长分的不公平,有的多,有的少。

师:你非常理解你们的组长的处境。

师:哪个组长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生:我是一张一张分的,分的结果是大家都是一样的张数。

生:我是两张一个,两张一个,轮着分得,最后的结果是大家的张数也是一样的。

师:这样怎么好?

生:比较容易公平的分。

师:观察上面的数据,想一想,如果要你分一分的话,你会根据怎样的标准来分?

生:公平的一类,不公平的一类。

师:你们根据这个标准来分一分。

师:今天我们就着重来研究公平的分法,你们来给这一类的分法取个名字好吗? 。

生:取名字。

师:根据你的理解,谁来说说什么是平均分?(学生反馈)。

反思和分析:

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这堂课经过我的几次修改,落实下去的时候学生的课堂反映比较好,也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1、 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 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 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设计意图】: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对于“平均分”这个概念每个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是教学的重点。

除法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内容,它的含义又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因此平均分这部分知识就充分显示出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教材安排了两教时,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包括以下几层内容:

(1)例1通过主题图创设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的含义。

(2)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例2是已知总数和份数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的包含除。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例1、例2。通过平均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顺利地理解除法含义。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以上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钟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出“平均分”的含义,形成表象。而两年级学生的思维完整性还不够,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种方法,为除法的认识和计算作准备。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始终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探究,并通过动手操作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形成清晰的表象。

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

2、通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

3、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即:

1、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在各种形式与内容的分一分活动中体验平均分的特点和方法。

3、练习的设计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基础的问题解决在新授后同步完成;综合的实践应用放在课尾,以开放生动的形式加以呈现。

鉴于以上教学法的设想,我在备课时对教材内容做了自己适当的处理,并试图用以下一个教学流程来展示我的教学:

1、通过分配奖品的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分配方法上感受平均分和不平均分各自的作用,同时初步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含义。

2、通过小组合作平均分配礼物,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会用简洁而完整的话叙述平均分的结果。

3、通过判断练习,巩固平均分的特点,引导学生按要求平均分,并能把不平均分变成平均分。

4、再次小组合作,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平均分,并在汇报交流时,进行分法的优化,渗透除法的计算。

5、开放创新的综合练习:“我是小小设计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为演出服选择纽扣式样和数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平均分知识灵活创新地解决实际问题,并为下节课包含除作准备;同时,能在最后的结果中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小(大),商就越大(小)”的除法规律,并注重学生审美意识和统筹安排能力的培养。

备课时的教学理念、教学意图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通过学生动态表现的综合分析才有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开展对本课教学时我分以下几个步骤努力实施我的备课精神: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创设情境:小朋友,我们庄市小学的活动可丰富啦,在刚刚结束的语文知识竞赛当中,xx班的xx、xx、xx分别取得了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学校准备了6本精美的笔记本奖励给这三个小朋友,你觉得怎么分比较好呢?(学生自由发言)

(3)比较这两种不同的分法,你发现什么?到小组里说一说吧。

(4)小结:是呀,像第二次每个小朋友分得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做什么?(平均分)

(6)师:是的,在生活中有时需要平均分,有时却不需要平均分。现在这三个小朋友想把6要笔记本送给结对的两个小伙伴,怎么分比较好?(每个小朋友都分3本)

(7)这种分法叫什么?那么我们可以这么说:把6本笔记本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3本。谁能这样说一说?自己说一遍吧。

(8)6本本子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2个)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我们也可以看作平均分成2份,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本?(3本)可以说每份都是3本。说明每份分得怎么样?(同样多)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二)实践操作,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1、创设情境

新学期,xx小学的爱心小火苗行动开始了!每个小组也把准备好的奖品送给你

2、小组合作,分一分,说一说,并把结果填在纸上

汇报;媒体任意出示下面几句话:

把4个铅笔盒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个。

把12块橡皮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个。

把8把尺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把。

把10本本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本。

3、同步练习,巩固平均分的特点

(1)10个香蕉:4、6

(2)12个面包:3、3、3、3

(3)8盒年奶:3、3、2

(4)把八块巧克力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谁分的对呢?(书上16面第二题。用手势表示)

师:第三种第份分得的同样多,为什么不对呢?

(要求是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它是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份数和份数搞错了。)

那你觉得在平均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要看清分的份数,再看看每份是不是同样多)

(三)进一步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探究多种方法

1、师:我们学校也准备了一些图书要送给手拉手兄弟班级呢。15本书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本?你们会怎么分?小组合作分一分吧。

2、汇报结果(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但聪明的学生就会在平均分的时候,用上乘法口诀来帮忙,为学习除法作了准备)

3、每人动手分一分

低年级的小朋友制作了许多贺卡,一共有九张,平均分给三个手拉手班级,每个班分到几张,选你喜欢的方式按要求分一分,并说一说分的结果。

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么分?

4、想一想,说出分的结果

大队部还准备了12个书包,平均分给希望小学4个班,每班分到()个

(四)全课总结

(五)再次体验,拓展思维

1、创设情境,提出活动要求

六一节的时候,我们要和结对的小朋友同台表演呢。学校设计了一些演出服(出现5种式样的衣服,)少了些什么?一起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小组合作为这些漂亮的衣服配上纽扣吧。

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每组都有12粒纽扣,平均钉在一种式样的衣服上,每次要分完哦,你们想平均钉在几件衣服上,试一试摆一摆,并把结果填在练习纸上。

2、学生汇报,媒体出示结果

12钉在(1)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12)粒。

12钉在(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6)粒。

12钉在(3)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4)粒。

12钉在(4)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3)粒。

12钉在(6)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2)粒。

12钉在(1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1)粒。

问:仔细观察结果记录,你们发现了什么?

你们知道为什么钉的件数越多,平均每件的纽扣数就越少呢?(总数不变)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案,选出你们觉得最适合这件衣服漂亮的配法,将纽扣粘在真正的样品上。完成的小组,就一来将你们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吧!

二年级数学的平均分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1、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设计意图】: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设计意图】: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平均分,为以后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

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探究例1。

1、各小组动手操作。

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二)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三)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a把15个橘子先每个盘子放1个,又在每个盘子放1个,再在每个盘子放1个,也就是一个一个地分,每份分得3个橘子。

b先每个盘子放2个,又在每个盘子放放1个,每份分得3个橘子。这样分快些。

c在每个盘子放3个,刚好分得每份3个橘子,这样分更快些。

d刚才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方法,把15个橘子分成5份,每份都是3个橘子。这就是把15个橘子平均分5份,每份有3个。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2、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3、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4、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5、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小学数学平均分课件

生:喜欢!

师:你们喜欢森林里的哪些小动物。

生:兔子,小狗,熊猫……。

师:我听说森林里要举行一次盛会,会有很多小动物,想不想跟我去看一下。

生:想!

师:好丰盛的食品了,孩子们看看都有什么。

生:桌子上有10个竹笋,20个桃子……。

师:这么多好吃的,怎么分呢?两只熊猫分10只竹笋?

生1:每只熊猫5个。

生2:哥哥6个,弟弟4个。

生3:弟弟2个,哥哥8个。

……。

师:你认为哪种更合理,更公平。

生:每人5个,因为一样多,不打架。

师:这个同学说的真好,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平均分。

(板书: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看看又有哪个小动物来了,(课件出示)。

生:小猴子。5只小猴子。

师:同学们能不能用平均分把桃子分给小猴子们。

学生用手中的小木棍,摆放一下。

(教师巡视,指导)。

生1:我是一个一个分的,最后每人4个,正好分完。

生2:我是2个2个分的,也是每人4个,正好分完。

生3:我是每人4个,因为四五二十。

同学们的方法真好,还有的同学用到了我们以前学的乘法口诀,真是学以致用。

师:接下来看看谁来了。

课件出示图片。

15个松果,每只松鼠分5个,有多少只松鼠?

20个萝卜,每只兔子分5个,有多少只兔子?)。

学生用手中的小棒自己操作,进行平均分。

(教师巡视)。

3、练习巩固。

(1)把12个果冻平均分,可以怎样分?

生1:分成3份,每份4个。

生2:分成4份,每份3个。

生3:分成6份,每份2个。

……。

(2)出示做操方阵。

问题一、一共有多少人?3×8=24(人)(巩固旧知)。

问题二、还可以怎样平均排?(方法多样)。

生1:每排4人,6排。

生2:每排6人,4排。

生3:每排12人,2排。

课件演示。

(3)租船问题。

24人租船,4人一条船,需要几条船?

生:需要6条船。

文档为doc格式。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模板

除法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内容,它的含义又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因此平均分这部分知识就充分显示出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教材安排了两教时,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包括以下几层内容:(1)例1通过主题图创设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的含义。(2)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例2是已知总数和份数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的包含除。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例1、例2。通过平均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顺利地理解除法含义。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以上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钟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出“平均分”的含义,形成表象。而两年级学生的思维完整性还不够,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种方法,为除法的认识和计算作准备。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始终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探究,并通过动手操作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形成清晰的表象。

二、教学设想。

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

2、通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模过程。

3、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即:

1、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在各种形式与内容的分一分活动中体验平均分的特点和方法。

3、练习的设计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基础的问题解决在新授后同步完成;综合的实践应用放在课尾,以开放生动的形式加以呈现。

鉴于以上教学法的设想,我在备课时对教材内容做了自己适当的处理,并试图用以下一个教学流程来展示我的教学:

1、通过分配奖品的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分配方法上感受平均分和不平均分各自的作用,同时初步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含义。

2、通过小组合作平均分配礼物,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会用简洁而完整的话叙述平均分的结果。

3、通过判断练习,巩固平均分的特点,引导学生按要求平均分,并能把不平均分变成平均分。

4、再次小组合作,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平均分,并在汇报交流时,进行分法的优化,渗透除法的计算。

5、开放创新的综合练习:“我是小小设计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为演出服选择纽扣式样和数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平均分知识灵活创新地解决实际问题,并为下节课包含除作准备;同时,能在最后的结果中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小(大),商就越大(小)”的除法规律,并注重学生审美意识和统筹安排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实施。

备课时的教学理念、教学意图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通过学生动态表现的综合分析才有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开展对本课教学时我分以下几个步骤努力实施我的备课精神: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创设情境:小朋友,我们庄市小学的活动可丰富啦,在刚刚结束的语文知识竞赛当中,--班的--、--、--分别取得了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学校准备了6本精美的笔记本奖励给这三个小朋友,你觉得怎么分比较好呢?(学生自由发言)。

(3)比较这两种不同的分法,你发现什么?到小组里说一说吧。

(4)小结:是呀,像第二次每个小朋友分得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做什么?(平均分)。

(5)第二次你们为什么平均分呢?(因为他们名次相同)。

第一次是平均分吗?为什么这样分?

(6)师:是的,在生活中有时需要平均分,有时却不需要平均分。

现在这三个小朋友想把6要笔记本送给结对的两个小伙伴,怎么分比较好?

(每个小朋友都分3本)。

(7)这种分法叫什么?那么我们可以这么说:把6本笔记本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3本。

谁能这样说一说?自己说一遍吧。

(8)6本本子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2个)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我们也可以看作平均分成2份,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本?(3本)可以说每份都是3本。说明每份分得怎么样?(同样多)。

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二)实践操作,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1、创设情境。

新学期,--小学的爱心小火苗行动开始了!每个小组也把准备好的奖品送给你。

2、小组合作,分一分,说一说,并把结果填在纸上。

汇报;媒体任意出示下面几句话:

把4个铅笔盒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个。

把12块橡皮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个。

把8把尺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把。

把10本本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本。

3、同步练习,巩固平均分的特点。

(1)10个香蕉:4、6。

(2)12个面包:3、3、3、3。

(3)8盒年奶:3、3、2。

(4)把八块巧克力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谁分的对呢?(书上16面第二题。用手势表示)。

师:第三种第份分得的同样多,为什么不对呢?

(要求是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它是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份数和份数搞错了。)。

那你觉得在平均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要看清分的份数,再看看每份是不是同样多)。

(三)进一步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探究多种方法。

1、师:我们学校也准备了一些图书要送给手拉手兄弟班级呢。15本书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本?你们会怎么分?小组合作分一分吧。

2、汇报结果(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但聪明的学生就会在平均分的时候,用上乘法口诀来帮忙,为学习除法作了准备)。

3、每人动手分一分。

低年级的小朋友制作了许多贺卡,一共有九张,平均分给三个手拉手班级,每个班分到几张,选你喜欢的方式按要求分一分,并说一说分的结果。

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么分?

4、想一想,说出分的结果。

大队部还准备了12个书包,平均分给希望小学4个班,每班分到()个。

(四)全课总结。

(五)再次体验,拓展思维。

1、创设情境,提出活动要求。

六一节的时候,我们要和结对的小朋友同台表演呢。学校设计了一些演出服(出现5种式样的衣服,)少了些什么?一起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小组合作为这些漂亮的衣服配上纽扣吧。

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每组都有12粒纽扣,平均钉在一种式样的衣服上,每次要分完哦,你们想平均钉在几件衣服上,试一试摆一摆,并把结果填在练习纸上。

2、学生汇报,媒体出示结果。

12钉在(1)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12)粒。

12钉在(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6)粒。

12钉在(3)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4)粒。

12钉在(4)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3)粒。

12钉在(6)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2)粒。

12钉在(12)件衣服上,每件衣服钉(1)粒。

问:仔细观察结果记录,你们发现了什么?

你们知道为什么钉的件数越多,平均每件的纽扣数就越少呢?(总数不变)。

小学数学平均分的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颁奖典礼”的具体情境,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体组成,分数可以表示它的一部分,从而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能力目标:经历思考、创作、交流等学习过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教学重难点:

利用实物操作,图形直观等手段,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探索新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景激疑。

1.颁奖典礼。

一、二、三等奖各一名;奖品:一张大正方形贴纸。

2.怎样分配奖品?学生在由9个小正方形拼成的大正方形纸上涂上颜色。一等奖涂红色,二等奖涂蓝色,三等奖涂黄色。

集体交流:自己是怎样分配奖品的以及这样分配的理由。

二、互动解疑。

1.用剪刀将各选手的奖品分开。

活动二:现场比赛。

第一轮:观察生活找分数。

获奖作品展览1:几何图形拼成的图案。说说每种图形占全部的几分之几。

获奖作品展览2:情境图(p59试一试)。

1.独立思考:可以把图中哪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从图中你能找到哪些分数?

2.小组交流:用分数表示图中的一部分。

3.分数接龙:

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接龙,以小组评比。

三、启思导疑。

创作分数。

用各种图形拼出喜爱的图案,并说出每种图形的个数占所有图形个数的几分之几?贴出作品,小组评比。

四、实践运用。

1.指导学生完成课本56页的“试一试”。

(1)指导学生完成课本56页“试一试”的插图。

(2)出示问题:

白蝴蝶的只数占所有蝴蝶的/()。

花蝴蝶的只数占所有蝴蝶的()/()。

图中还有什么可用分数表示?

2.指导学生分别完成课本57页“练一练”中的1—3题。

五、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先想一想,然后来讲给大家听。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小组学习的能力。

3、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4、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5、初步认识“平均分”

6、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7、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三、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各种食物若干。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二)、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4)、学生自己取名。

(三)、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1、教学例2:把10个卡片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设计意图):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五)、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设计意图):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平均分,为以后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六、教学结束: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请同学们写出来。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