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位置说课稿人教版(汇总18篇)

时间:2023-11-12 16:55:28 作者:薇儿 确定位置说课稿人教版(汇总18篇)

教案模板是教师为教学设计编写的一种规范化文件,能够有效指导教学。如果你正在为编写教案模板而苦恼,看看以下这些范文可能会给你一些启发和帮助。

确定位置说课稿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确定位置》。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体会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必要性和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数对”的表示方法以及运用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本节课,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引导学生在“玩”中感知数学;在“动”中体验数学。

下面我想通过我的教学流程图谈谈信息技术及媒体在我这节课中的运用及效果。本课的第一个环节是:

1、创设情境,激趣引新。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现卫星发射壮观而令人激动的场面,一下就吸引学生的目光,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确定位置在科学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为后面的教学作好了铺垫,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2、探索新知,活动体验。

我运用课件模拟本班的学生上课的情形,班长站起来正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演示课件)。面对课件,正面观察,班长的位置在第几排,第几个一目了然。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逐步引导学生用数对来表示位置。信息技术将现实的生活情景带入课堂,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方便,便于学生观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数对的意义。

紧接着设计了三个有趣的活动,说一说我在哪、猜一猜他是谁、找一找他坐哪。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展了游戏活动,感觉数学真好玩。

然后,我再运用多媒体技术把教室中的位置抽象为方格图(演示课件)。我们把一个组用一条竖线表示,一个横排用一条横线表示,那么每个同学的位置就成了一个点,可以抽象成这样的图形,让学生在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课件动态演示,从具体到抽象,学生一目了然,在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也就水到渠成。此处的学习也为学生到中学学习坐标图打下了基础。

“数学来源于生活”。接着,我用课件展示了门牌号、火车票的座位号、电影票的座位号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生活中的情景带入了课堂,从而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运用知识,内化提升。

在这个环节,我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创设了3个有趣的练习:对号入座;火眼金睛;破译密码。(边放课件边说)这几个习题的设计形式新颖,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把知识应用与爱国主义融合在一起,具有趣味性,挑战性。

4、总结学习,拓展延伸。

最后一个环节是本课学习内容的拓展,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北京在地球的位置。从火箭发射到茫茫宇宙,信息技术跨越了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把天文、地理与数学知识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将书本上没有介绍的信息呈现给学生,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珍惜现在,展望未来,放飞理想,把学生的思维带到了更广阔的宇宙空间。至此,本课也划上一个圆美的句号。

本节课,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的资源,使得本课“视听交融,动静交错”。动:一是“生动”,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为一体的现代教育技术,使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使得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就如观看一部精彩的动画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是“主动”,多姿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主动”,让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亢奋状态,提高了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恳请各位领导和同行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用数对确定位置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用数对确定位置》。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这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将分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1、首先是教材分析:用数对确定位置是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前后、上下、左右等表示物体具体位置及简单路线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第一学段学习内容的延续和发展,让学生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提高抽象思维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图形与坐标”打下重要基础。

2、其次是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根据需要按一定顺序排列是学生已有的经验。如:教室的座位、课间操站队、放学路队等。但是用数对表示位置顺序,并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确定位置,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因此教学时,应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现实情境,增加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让其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基于以上认识,结合课标的要求,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认识数对。

(3)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4、我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为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难点是正确地用数对描述物体的具体位置。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把具体实物图形抽象为直观的点子图、方格图,是本节课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

在生活中有很多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归纳问题的共同特点,从而建立数学模型是设计本课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五年级学生与中低年级的学生相比,他们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方面能力更强。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并逐渐符合客观现实,同时,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本节课主要采用一下几种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以教材的情境设计为依托,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数对学习关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问题意识。

(2)数形结合法:把抽象的知识与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使图形更加直观,从而有效降低教学的难度,加深学生对数对的理解和认识。

(3)合作学习法:在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为每位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机会,帮助学生在多元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围绕这3个基本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同时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我设计以下4个教学环节。

(一)激情导入。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首先我创设了国庆阅兵的情境,对小学生来说,天安门前的阅兵,令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学生被整整齐齐的队列所吸引。同学们,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接着用一句话“这是参加军训的一个方队,其中的小强表现的最为突出”出示课本中的情境图,问学生:你知道小强在什么位置吗?“你能不能用简洁而准确的语言把小强的位置描述出来”。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探究热情。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和同桌交流,可能出现以下说法:第二排第三个、第三排第二个、从左往右数第三竖排第二个,从右往左数第四排第二个、从前往后数第二排第二个从后往前数第三排第三个等等。对于这些说法要引导学生找出各自的不足,引出下文:要想描述的既准确又简练,那就需要统一的标准。从而引出行和列。这时,我就会顺势引导学生说出竖排称为列,横排称为行。并结合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哪是列,哪是行。告诉学生确定列一般是从观察者的左边往右数,并让学生找一找哪是第一列,第二列等等。确定行一般从前往后数。同时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直观的感知了列和行的概念,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二)探索新课。

下面是本节课教学重点环节,前苏联教育家提出:数学不应是数学结论的教学,而应该是数学过程的教学。新课标也特别强调知识建构的重要性。因此,我在设计本环节时,设计了4个生动有趣又富于思考的问题,让学生一直处于积极地思维状态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首先说一下教学重点的突破。

1、问题一:你能不能用列和行描述一下小强的位置?

学生已经有了列、行的概念,他们可以顺利的说出张亮在第3列,第2行,也许有的学生会说在第3行,第2列。这时,我就会强调在数学中一般先说列,再说行。紧接着再让学生说说其他同学的位置。

2、在学生能用语言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后,让学生观察图片发生了什么变化:有具体的情境图变成了点图,这一步主要是让学生以观察具体的直观图形为基础提高其能力,变成比较抽象的点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找一找此图中的第一列第一行以及小强等同学的位置,此处是深化基础。接着引导学生对比此种表达方法与一开始自己的表述,让学生说一说感受。学生会说此法简洁准确。而此时我又抛给学生一个问题:其实这还不是最简练的方法,想一想你能不能把这种表示位置的方法变得更简练一些呢?学生在经过讨论后,得出自己的方法,比如:图形、符号、数字等等。在进行全班交流时,只要有想法都应该给予肯定。教师进行总结:我发现你们这些方法有相同之处,你发现了没有?最后得出统一标准:第三列第二行写作(3,2),前面的3表示第几列,后面的2表示第几行;中间用逗号隔开,这种表示位置的方法在数学上就叫做数对,同时板书课题。

然后,再以小刚等同学的位置为例,用数对来表示,加强巩固。

虽然这里直接告诉学生数对也未尝不可,但数对产生的背景及必要性就不能为学生所真切感受。我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过程,体验既有方法的繁琐和不便,从而催生出数对的雏形,学生也就经历了知识建构的过程。

3、问题三:

第3个是小游戏“快速找药”,这个游戏是对课后题进行了改进。以男女对抗赛的形式进行。台下的同学说出某种中药的位置并用数对表示大声读出来;台上的同学按所说的数对找出相关的中药。这个小游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并能让学生开心的对多学知识进行巩固。

其实啊,在我们生活中,不仅这些中药的位置可以用数对表示,像我们的座位也可以用数对表示……你能用数对表示我们班的每个同学的位置吗?让他们及时将知识应用到生活情境中,说一说,写一写,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检查过程中注意特殊数对的教学。请同一行的同学说出自己所在位置的数对。例如:(3,1),(3,2),(3,3),(3,4),(3,5),(3,6),并观察这些同学的位置和数对,你发现了什么?总结同一列数对的特点。接着让学生猜测同一行的数对(1,2)(2,2),(3,2),(4,2),(5,2),(6,2)有什么特点。最后验证总结同一行数对的特点。最后一组数对是(1,1)(2,2),(3,3),(4,4),(5,5),(6,6),方法同上。

下面是教学难点的突破:

学习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是本节课的难点,在难点上我以学生为主体设计了3个步骤,,引导学生逐步突破难点,并同时渗透数学思想。

1、让学生观察示意图,读懂方格图,确定第一列第一行。

2、使学生明确在方格纸上数对的含义。引导学生把例1中学习的经验应用到例2中来,促进学生知识与经验的迁移。

3、让学生表示出图中其他同学的位置,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4、设置疑点:能不能马上找出小红的位置(5,x)此部是为了让学生明确必须要有两个数才能确定一个位置。

(三)巩固应用。

第三个环节是联系生活,灵活应用。本着趣味性,思考性、应用性相结合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我设计了两个练习,请看:

1、看图填空。

2、国际象棋。

(四)回顾总结,拓展视野。

第4个环节是课堂总结,课堂总结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总结,也是知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的环节,因此我在学生回顾总结后,自然引出地球经纬线的知识,并且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收集生活中用数对表示位置的例子。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设计,纵观整堂课的教学,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让学生亲身经历从实际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在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得到情感与能力的培养,力求教育的润物细无声。当然说课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各位领导和老师予以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确定位置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第 二 单元 第一课时的内容:《用数对确定位置》。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这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1 . 首先是教材分析:用数对确定位置是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前后、上下、左右等表示物体具体位置及简单路线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第一学段学习内容的延续和发展,让学生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提高抽象思维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图形与坐标”打下重要基础。

2 . 其次是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根据需要按一定顺序排列是学生已有的经验。如:教室的座位、课间操站队、放学路队等。但是用数对表示位置顺序,并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确定位置,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因此教学时,应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现实情境,增加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让其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 基于以上认识,结合课标的要求,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 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认识数对。

(2) 能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图上确定位置。

(3) 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4. 我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为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难点是正确地用数对描述物体的具体位置。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把具体实物图形抽象为直观的点子图、方格图,是本节课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

在生活中有很多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归纳问题的共同特点,从而建立数学模型是设计本课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五年级学生与中低年级的学生相比,他们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方面能力更强。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并逐渐符合客观现实,同时,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本节课主要采用一下几种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以教材的情境设计为依托,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数对学习关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问题意识。

(2)数形结合法:把抽象的知识与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使图形更加直观,从而有效降低教学的难度,加深学生对数对的理解和认识。

(3)合作学习法:在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为每位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机会,帮助学生在多元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围绕这3个基本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同时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我设计以下4个教学环节。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首先我创设了国庆阅兵的情境,对小学生来说,天安门前的阅兵,令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学生被整整齐齐的队列所吸引。同学们,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接着用一句话“这是参加军训的一个方队,其中的小强表现的最为突出”出示课本中的情境图,问学生:你知道小强在什么位置吗?“你能不能用简洁而准确的语言把小强的位置描述出来”。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探究热情。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和同桌交流,可能出现以下说法:第二排第三个、第三排第二个、从左往右数第三竖排第二个,从右往左数第四排第二个、从前往后数第二排第二个从后往前数第三排第三个等等。对于这些说法要引导学生找出各自的不足,引出下文:要想描述的既准确又简练,那就需要统一的标准。从而引出行和列。这时,我就会顺势引导学生说出竖排称为列,横排称为行。并结合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哪是列,哪是行。告诉学生确定列一般是从观察者的左边往右数,并让学生找一找哪是第一列,第二列等等。确定行一般从前往后数。同时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直观的感知了列和行的概念,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下面是本节课教学重点环节,前苏联教育家提出:数学不应是数学结论的教学,而应该是数学过程的教学。新课标也特别强调知识建构的重要性。因此,我在设计本环节时,设计了4个生动有趣又富于思考的问题,让学生一直处于积极地思维状态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首先说一下教学重点的突破

1 问题一:你能不能用列和行描述一下小强的位置?

学生已经有了列、行的概念,他们可以顺利的说出张亮在第3列,第2 行,也许有的学生会说在第3行,第2列。这时,我就会强调在数学中一般先说列,再说行。紧接着再让学生说说其他同学的位置。

2 . 在学生能用语言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后,让学生观察图片发生了什么变化:有具体的情境图变成了点图,这一步主要是让学生以观察具体的直观图形为基础提高其能力,变成比较抽象的点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找一找此图中的第一列第一行以及小强等同学的位置,此处是深化基础。接着引导学生对比此种表达方法与一开始自己的表述,让学生说一说感受。学生会说此法简洁准确。而此时我又抛给学生一个问题:其实这还不是最简练的方法,想一想你能不能把这种表示位置的方法变得更简练一些呢?学生在经过讨论后,得出自己的方法,比如:图形、符号、数字等等。在进行全班交流时,只要有想法都应该给予肯定。教师进行总结:我发现你们这些方法有相同之处,你发现了没有?最后得出统一标准:第三列第二行写作(3,2),前面的3表示第几列,后面的2表示第几行;中间用逗号隔开,这种表示位置的方法在数学上就叫做数对,同时板书课题。

然后,再以小刚等同学的位置为例,用数对来表示,加强巩固。

虽然这里直接告诉学生数对也未尝不可,但数对产生的背景及必要性就不能为学生所真切感受。我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过程,体验既有方法的繁琐和不便,从而催生出数对的雏形,学生也就经历了知识建构的过程。

3.问题三:

第3个是小游戏“快速找药”,这个游戏是对课后题进行了改进。以男女对抗赛的形式进行。台下的同学说出某种中药的位置并用数对表示大声读出来;台上的同学按所说的数对找出相关的中药。这个小游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并能让学生开心的对多学知识进行巩固。

4.问题四:用数对表示班级学生的位置

其实啊,在我们生活中,不仅这些中药的位置可以用数对表示,像我们的座位也可以用数对表示……你能用数对表示我们班的每个同学的位置吗?让他们及时将知识应用到生活情境中,说一说,写一写,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检查过程中注意特殊数对的教学。请同一行的同学说出自己所在位置的数对。例如:(3,1),(3,2),(3,3),(3,4),(3,5),(3,6),并观察这些同学的位置和数对,你发现了什么?总结同一列数对的特点。接着让学生猜测同一行的数对(1,2)(2,2),(3,2),(4,2),(5,2),(6,2)有什么特点。最后验证总结同一行数对的特点。最后一组数对是(1,1)(2,2),(3,3),(4,4),(5,5),(6,6),方法同上。

下面是教学难点的突破:

学习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是本节课的难点,在难点上我以学生为主体设计了3个步骤,,引导学生逐步突破难点,并同时渗透数学思想。

1.让学生观察示意图,读懂方格图,确定第一列第一行。

2.使学生明确在方格纸上数对的含义。引导学生把例1中学习的经验应用到例2中来,促进学生知识与经验的迁移,。

3.让学生表示出图中其他同学的位置,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4.设置疑点:能不能马上找出小红的位置(5,x)此部是为了让学生明确必须要有两个数才能确定一个位置。

第三个环节是联系生活,灵活应用。本着趣味性,思考性、应用性相结合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我设计了两个练习,请看:

1, 看图填空

2, 国际象棋。

第4个环节是课堂总结,课堂总结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总结,也是知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的环节,因此我在学生回顾总结后,自然引出地球经纬线的知识,并且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收集生活中用数对表示位置的例子。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设计,纵观整堂课的教学,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让学生亲身经历从实际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在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得到情感与能力的培养,力求教育的润物细无声。当然说课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各位领导 和 老师予以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确定位置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确定位置》。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体会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必要性和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数对”的表示方法以及运用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

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本节课,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引导学生在“玩”中感知数学;在“动”中体验数学。

下面我想通过我的教学流程图谈谈信息技术及媒体在我这节课中的运用及效果。本课的第一个环节是:

1、创设情境,激趣引新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现卫星发射壮观而令人激动的场面,一下就吸引学生的目光,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确定位置在科学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为后面的教学作好了铺垫,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2、探索新知,活动体验

我运用课件模拟本班的学生上课的情形,班长站起来正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演示课件)。面对课件,正面观察,班长的位置在第几排,第几个一目了然。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逐步引导学生用数对来表示位置。信息技术将现实的生活情景带入课堂,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方便,便于学生观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数对的意义。

紧接着设计了三个有趣的活动,说一说我在哪、猜一猜他是谁、找一找他坐哪。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展了游戏活动,感觉数学真好玩。

然后,我再运用多媒体技术把教室中的位置抽象为方格图(演示课件)。我们把一个组用一条竖线表示,一个横排用一条横线表示,那么每个同学的位置就成了一个点,可以抽象成这样的图形,让学生在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课件动态演示,从具体到抽象,学生一目了然,在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也就水到渠成。此处的学习也为学生到中学学习坐标图打下了基础。

“数学来源于生活”。接着,我用课件展示了门牌号、火车票的座位号、电影票的座位号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生活中的情景带入了课堂,从而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运用知识,内化提升。

在这个环节,我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创设了3个有趣的练习:对号入座;火眼金睛;破译密码。(边放课件边说)这几个习题的设计形式新颖,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把知识应用与爱国主义融合在一起,具有趣味性,挑战性。

4、 总结学习,拓展延伸。

最后一个环节是本课学习内容的拓展,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北京在地球的位置。从火箭发射到茫茫宇宙,信息技术跨越了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把天文、地理与数学知识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将书本上没有介绍的信息呈现给学生,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珍惜现在,展望未来,放飞理想,把学生的思维带到了更广阔的宇宙空间。至此,本课也划上一个圆美的句号。

本节课,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的资源,使得本课“视听交融,动静交错”。动:一是“生动”,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为一体的现代教育技术,使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使得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就如观看一部精彩的动画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是“主动”,多姿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主动”,让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亢奋状态,提高了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恳请各位领导和同行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确定位置的说课稿

本节课选自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确定位置》第一课时。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的第二学段中针对本单元有明确要求,“在具体情境中,能在方格纸上利用数对(限于正整数)表示位置,知道数对与方格纸上点的对应”而本节课的内容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和基础。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以及数对的含义。

难点是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确定第几列第几行时要从观察者的角度考虑。

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已经初步获得了用自然数表示位置的经验。而本节课就是对之中描述方式加以提升,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

为保证教学有成效,学生能学会,我采用情景教学法。在教师给出明确的规则或范例后,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体会第几列第几行的确定规则,以及用数对表示位置。并且用许多的举例、练习巩固对规则、方法的理解运用。

1、本堂课再设计时本着一个原则:“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教授学生学知识。”所以在授课一开始就引入学生的座位摆放,通过让学生独立尝试描述某一位同学在班里的位置,引出明确、简明的描述位置的需要。

2、通过在具体情境中介绍列、行,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以及利用数对表示具体位置的方法,让学生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进行理解。

3、回归到书本中的例1中,让学生在例1的图中找到某个位置,目的就是检验学生在现实中能分清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后,在书本中是否也能把这个角度转换过来。

4、之后重点介绍例1下面的圆圈图,并利用这个图做一些练习。因为这个图是对例1中座为的抽象过程,在这一图中的练习室学生学习在方格图上确定位置的必要过度。

5、最后就是练习环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练习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竖排叫做列从左往右数。

横排叫做行从前往后数。

数对。

第2列第3行(2,3)。

第4列第5行(4,5)。

(目的:在板书上明确书写出列、行的含义以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并且在列举出的两个例子的基础上出示数对的书写格式,借此过程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清晰的思路,帮助学生理解。)。

本节课的评价侧重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是否能够积极的发言这两方面,回顾课堂教学过程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评价,已达到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目的。

1、本节课没有直接利用例题传授知识,而是利用学生在班级中的位置这一实际情境授课。一方面课堂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具有真实性;另一方面也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

2、在练习时,利用课前的口算题在黑板上的位置进行练习,使口算练习也参与新课学习的过程,避免一堂课中口算练习与新知学习脱节。

得: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列、行的含义以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并且能够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基本完成教学目标。

2、将口算题纳入新知练习环节,丰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失:

1、传统授课模式下教师限制比较死,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的体现。

2、板书设计不够精细,在课上没有给学生表清“用数对”确定位置,以及在强调数对的书写格式时只是口头强调,还可以用彩色粉笔进行标注。

3、课堂评价较少,评价语不够丰富。

失:

1、传统授课模式下教师限制比较死,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的体现。

2、板书设计不够精细,在课上没有给学生表清“用数对”确定位置,以及在强调数对的书写格式时只是口头强调,还可以用彩色粉笔进行标注。

3、课堂评价较少,评价语不够丰富。

确定位置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新教材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掌握数学。《确定位置》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等方位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坐位呈现方式,向学生渗透平面直角坐标的有关知识。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到“找座位、找好朋友、当小导游”等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观察、体验、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初步感受用数对确定位置,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纵横坐标等知识奠定基础,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生活性和探索性。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册数学p83—85。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究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学会小组合作,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的情境,会用数对的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学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一张小纸片,每活动小组一份制作旅游图材料。

二、说设计理念: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现实经验,按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更好的落实教学理念,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点进行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教学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有效情境的创设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这节课我首先从孩子们熟悉的“神舟六号”导入,引出问题:为什么搜救人员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找到返回舱,学生自然想到了确定位置,再引入课题。孩子们联系到自己学习的知识能和神圣的“神六”有联系,学习的兴趣自然浓厚,同时也让学生再一次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另外,这节课设计的活动情境如:找坐位、当小导游、制作旅游图等,都是同学们感兴趣的。

二)、联系实际,注重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们自己的“数学”。因此让同学们感受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联系生活组织孩子们进行数学学习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活动都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让每位学生身临其境。首先从每个学生在班级的位置入手,逐步建立“组”和“排”的表象,再通过互动活动,做到每一个学生都能准确说出自己的坐位在第几组第几排,接着引入用最简洁的方法(数对)来表示,用数对写自己的位置,从新找自己的新位置,猜好朋友等等,学习活动由浅入深,给学生一个学习数学既轻松又愉快的氛围。“数学从生活中来又用到生活中去”,使学生参与全过程,真正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生活性。

三)、合作交流、互相学习资源共享。

数学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是这个过程的最好体现。本课我在制作武夷山主要景点分布图等环节,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旨在让学生学会与同学的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体会到互相帮助、互相倾听、互相弥补,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也进一步让学生运用新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到学有用的数学。在合作中学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学习的方法共享,而给大家推荐旅游景点的解说中,也是把这风景秀丽的武夷山与大家共享。真正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因为我校校本课程《武夷风情》从一年级开始就有开设,同学们对武夷山景点已经很熟悉,这样的设计,旨在让同学们感受学有所用,体验成功。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神舟六号有关照片,引出问题:“宇航员返回地球,是不是要我们的搜救人员满世界去寻找他们乘坐的返回舱呢?”,“我们的搜救人员为什么能这么快找到他们乘坐的返回舱呢?”(科学家已经给胜利凯旋的宇航员确定了位置),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确定位置》。

二)、联系实际,探究新知。

活动(一):说说自己在班级的位置。

今天放学回家,妈妈问你,“你坐在班级的什么位置?你怎么回答?”你们的第()组是怎么定的?(第一组起立、第二组右举手,第五组……)你们的第()排又是怎么定的?(第一排起立、第二排左举手,第六排……)。

活动(二)确定新座位号。

1、认识用“数对”的表达方法确定位置。

2、用所学的“数对”说自己位置,并写在纸片上,同桌检查是否正确。

3、上交写好的纸片,教师打乱顺序后从新发给同学们,收拾学习用品寻找新座位。

活动(三)游戏:猜猜我的好朋友。

1、用眼睛找找自己的好朋友的位置,记下他的位置。

2、说出或写出你好朋友的位置,其他同学猜猜他是谁?

三)、合作交流,巩固练习。

(一)、练习一。

2、根据“数对”找找福建省部分景点。(从课件里点击,使之变色显示)。

(二)、练习二。

1、出示方格图引导制作武夷山主要景点分布图。

要求:

1、小组合作完成。

2、小组讨论向游客推荐哪个景点,要说明其位置及推荐理由。(把组员当游客先练习说)。

3、作品展示,小组汇报。

四、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1、举例生活中应用位置的例子。

2、出示世界地图,利用经度、纬度来确定地球上任意位置的例子。

五、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文档为doc格式。

确定位置说课稿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基于以上理念,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出了“培养预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的教学改革思路,并且构建了参与式学习的课堂教学的纵向结构,即“导学----展交----训练”的基本教学模式。

(一)关于教材。

(二)关于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为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我构建了参与式学习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即“导学——展交——训练——评价”。

1、导学:

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在导入新课中让学生手拿教师准备的座位票自己找座位,一方面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另一方面直接是对预习成果的一个展示过程。从游戏中体会确定位置的方法。

2、展交:

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之后,教师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生动场景,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去探索知识。在第一个展示环节中,肯定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准确的找到自己的座位,这时教师马上请小老师帮忙给这些迷路的同学找到座位,并要求告诉对方找位置的方法。等大家都对号入座后,教师再次提供轻松愉快的活动场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用“第几排第几个”来描述位置。

3、训练:

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知道遇到问题试着运用数学方法去探索问题和解决的途径,以逐步形成独立探索的习惯和大胆探索的精神。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初步应用“第几层第几号”,“第几层第几本”这些词语描述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位置。

4、评价: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性学习,获得了新知识、新经验,无论是认知,还是情感,都全方位地得到发展,再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要不时对照目标要求,形成自我反馈机制。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如教学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各小组交流一下你有什么收获、感想,你的表现如何,并且把你的收获和感想告诉大家。

(一)、谈话引入。

(二)、活动展示。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凭票入座”的游戏。老师想给大家重新排座位,请大家根据拿到的座位号找座位。

1、明确要求。师:在找座位之前,大家有什么问题吗?(结合学生的提问生生互动介绍哪是第一排,哪是第一个。)。

2、找座位。提出:先观察自己座位的大概位置,再轻轻地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坐下来。

3、小老师指点:对找不到座位的同学请小老师帮助找到座位,并要求告诉对方找位置的方法。

4、描述位置。

(学生都找到座位后,)提问:

坐在第1排第1个的是谁?

请第2排所有同学站一下,请每排第2个同学举手。

坐在第3排第5个的是谁?

坐在第5排第3个的是谁?

班长坐在第几排第几个?

学习委员坐在第几排第几个?

提问:请每个同学找到自己最好的朋友,看坐在第几排第几个?

5、归纳小结。

讲述:刚才我们是用“第几排第几个”来确定同学的位置。(板书课题)用这种方法确定位置时,先要确定哪是第1排,哪是第1个。

6、“试一试”。(出示小动物做操图。)。

提问:站在第1排第1个的是谁?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谁站在第2排第3个?红色的小兔站在第几排第几个?

请每个同学选两个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告诉同桌它们站在第几排第几个。

(三)、综合训练。

1、找“第几层第几号”。

出示图片,画外音:“欢迎小朋友们来做客!我是小猴,我住在第2层第3号房间。”

师:由小猴的话你知道哪是第1层第1号吗?

(同桌学生互相说一说每个小动物住在第几层第几号。)。

2、找“第几层第几本”。

帮忙找书:请帮我拿《新华字典》,说出它的位置。

分别说出《成语词典》《数学家的故事》放在第几层第几本。找自己喜欢的书。

3、“找地雷”游戏。

4、到电影院找座位。

5、联系生活:在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确定位置?

(四)、应用拓展。

涂色游戏:学生在纸上按照指定的位置涂色,涂完了看看像什么。

(五)、交流评价:

各小组交流一下你有什么收获、感想,你的表现如何,并且把你的收获和感想告诉大家。

(六)、板书设计。

第几排第几个。

第几层第几号。

第几层第几本。

《确定位置》评课稿

最近听了校内几位老师的《用数对确定位置》同课异构,收获很多。张晓燕老师上课干练,厉登高老师的课问题意识很强,候详海老师课设计的很精巧,章晓燕老师的课开放。其中章晓燕老师的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啦啦操引入,贴近生活,学生有兴趣,引发学生思考。意见不统一,为了统一怎么办?板书很多学生的说法,体会同一位置很多不同方法,学生产生统一的需求。

关注模型的建立,利用图到圆圈的转化,然后是数对的基本要素列和行,更加明确了列行的含义、规则。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由传递完成的,知识只能在综合的学习情境中被交流、被感悟、被结晶。而学习过程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另外,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位置,学生情感体验丰富,能力得到提升。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些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而学习者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争辩和讨论,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因此,学习不是一种简单地告诉,而是一种学习者实实在在的体验和积淀。

当学生初步认识了数对后,通过写数对、找数对的方式进行分层次变式练习:普通数对、两个数字相同的数对、颠倒数字位置的两个数对,含有字母的数对,逐层深入,进一步理解数对中各个数的意义。通过找同列、同行的学生的位置,更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数对的理解。此环节层层递进,逐步渗透,以螺旋上升的方式解决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从在教室中找自己的位置到找同学的位置等等活动,设计的及时。因为课上到此时学生已经疲劳,此时活动能加以调节,学生又感兴趣。

因为下午上课干扰多,章老师能不断肯定、鼓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状态。如学生说4列3行,4,3……答案,教师鼓励学生说:“看,我们自己的表达竟然和数学家很接近。”

板书主题鲜明,重难点都在板书中,但有点过满,可以更凝练。

想法:更统一、更简洁是破题的核心,学生出现了很多的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思考的可以更充分些,呼唤学生的渴求并呈现,激发学生强烈的意愿。

《确定位置》数学说课稿

各位老师,早上好!我来自泰兴市蒋华镇中心小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确定位置》第1课时,苏教版第十册第二单元的内容。

学生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学习了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已经获得了用自然数表示位置的经验。本册教材的“确定位置”将学生已有的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位置的经验加以提升,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教材安排了2个例题,分3课时进行教学。我说的是第1课时的内容:第15页的例1,完成相应的“练一练”和“练习三的第1—3题”。

教学例1时要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用不同的方式描述小军所在的位置,能清楚地介绍列、行的含义和确定列、行的规则。

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三维目标:

1、能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形式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并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并能联系生活实际,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方向与位置的有关问题。

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本节课我设计了4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动一动。

教师说位置并对坐在该位置上的学生提出行动要求,这部分学生按要求做动作,其余学生判断。

(师:)请二、三、四排的同学拍拍手!请一、三、五列的同学拍拍肩!请六、七、八排的同学摸摸头!请二、四、七列的同学向后面的老师挥挥手,大声问“我快乐”!

第二个环节,猜一猜。

首先,请同学们猜一猜,我说一个位置,只要你认为自己可能符合条件就马上起立。

条件1:坐在第三列的同学!猜是谁?(无法确定,坐下,接着继续听条件。)。

条件2:坐在第五排的同学!猜猜是谁?

然后,让站了两次这位同学来验证一下。谁能用一句话来介绍一下他的位置?

紧接着,我导入新课:其实,确定位置也很讲究方法的,今天我们就一块来研究如何确定位置。(板书:确定位置)。

第三个环节,找一找。

首先,我出示“班级座位图”的场景图。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小青的位置表示出来,估计学生有以下几种表示法。

板书:3列2排。

第3组第2个(3,2)。

第2排第3个三2。

3—2。

……。

然后,师生一起来优化方法:这么多的方法,哪种方法既清楚又简便?

接着,引导学生对“数对”初步产生感知,让学生看书上的导学语:其实,小青在“第3组第2个”可以用(3,2)这样的一组数对(板书;数对)来表示,“数对”是数学上统一用来表示位置的方法。我进行板书:

(板书:)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紧接着,我设计了一个小小辩论台:数对(3,2)和(2,3)表示的位置一样吗?

最后,我以辩论会“主席”的身份根据学生的辩论过程小结:原来(3,2)表示的是第3组的第2个,而(2,3)表示的是第2组的第3个。所以说,一个数对表示的位置是唯一的,它只能表示一个位置。所以,“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之间要用逗号隔开,两个数的外面要用小括号括起来。

第四个环节,练一练。

练一练中的第一道是用“数对”表示,第二道是根据给出的“数对”说出表示的是第几列第几行,是对数对的基本理解、运用。

第五个环节,做一做。

刚才,同学们根据两个数组成的数对,能很快确定位置。生活中有没有运用数对解决的问题呢?由此我将学生的思维带到生活中,请看练习三的题目。

首先,我们看第1题。要求学生:任意报出某个同学的名字,让小组内其他同学说说这个同学是在第几列第几行,并用数对表示。

然后,导入在我们的厨房里经常看到这样的图案,出示第2题,想想看用数对怎么表示呢?前后4人小组完成。

最后,让学生在第2题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完成第3题。

第六个环节,学一学。

确定位置的方法不仅在我的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而且在天文地理这些科学研究中也要用到。如神舟五号返回仓就是应用了蕴含着“数对”原理的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再如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笛卡尔在蜘蛛拉丝的启示下,用一对有顺序的数表示平面上的一个点,创建了直角坐标系。希望大家向这些科研人员学习,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做一个有心人。

板书: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两个数的外面用小括号括起来。

各位老师:我在说课中存在很多问题,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

文档为doc格式。

《确定位置》评课稿

确定位置是一篇说明文,大家是否有解决的方法的呢,确定位置课文评课稿,我们来看看下文。

1、杨老师的谈话引入做得挺好,她首先是通过创设情景,出示三位航天员,并说明神舟7号发射成功,圆了几代中国人漫步太空的梦想,让全中国人为之骄傲和自豪。科学家要在茫茫的大草原上迅速准确地找到返回的航天员的位置,首先要确定好什么?由此引出学习确定位置的重要性。“座位”是一个学生感兴趣且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使学生感到确定位置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印象。例如用数对写出小青的位置,根据领到的数对找到自己的新位置,这些活动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回顾这节课,学生在有意创设的来源于生活又富有活动性的学习情境中,学得积极主动,趣味盎然,在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充分利用实物数学,让学生动手、动眼,利用小组工作,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整个课堂还是很活跃的。

1、目标定位准确,能很好的根据这一学段的教学目标。切实可行的定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设计合理,能充分考虑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的引导和以学生为主体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得整节课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3、教学理念新颖,在课堂中能充分的使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充分使用实物教学、小组讨论交流。教师能恰倒好处的进行引导,课堂氛围良好,师生关系融洽,教师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热情。

4、学生知道细致、学法深入,通过整节课的教学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变了。通过教师耐心、细致的引导的学生学习,使她感到了学习的快乐。

1、能在教学当中注重学生的年龄特色,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个性教育。

2、构建合理。能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的不同特点。构建、营造出新颖,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1、要重视课堂评价,在课中对学生应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价,增加他们学习的信心。

2、教学语言不太规范,有些惯用语言应尽量少出现。

3、要重视小组交流的有效性,不要流于形式。

这就是这节课给我的总体印象。

确定位置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用数对确定位置》。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这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1.首先是教材分析:用数对确定位置是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前后、上下、左右等表示物体具体位置及简单路线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第一学段学习内容的延续和发展,让学生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提高抽象思维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图形与坐标”打下重要基础。

2.其次是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根据需要按一定顺序排列是学生已有的经验。如:教室的座位、课间操站队、放学路队等。但是用数对表示位置顺序,并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确定位置,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因此教学时,应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现实情境,增加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让其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基于以上认识,结合课标的要求,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2)能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图上确定位置。

(3)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4.我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为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难点是正确地用数对描述物体的具体位置。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把具体实物图形抽象为直观的点子图、方格图,是本节课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

在生活中有很多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归纳问题的共同特点,从而建立数学模型是设计本课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五年级学生与中低年级的学生相比,他们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方面能力更强。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并逐渐符合客观现实,同时,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本节课主要采用一下几种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以教材的情境设计为依托,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数对学习关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问题意识。

(2)数形结合法:把抽象的知识与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使图形更加直观,从而有效降低教学的难度,加深学生对数对的理解和认识。

(3)合作学习法:在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为每位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机会,帮助学生在多元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围绕这3个基本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同时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我设计以下4个教学环节。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首先我创设了国庆阅兵的情境,对小学生来说,天安门前的阅兵,令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学生被整整齐齐的队列所吸引。同学们,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接着用一句话“这是参加军训的一个方队,其中的小强表现的最为突出”出示课本中的情境图,问学生:你知道小强在什么位置吗?“你能不能用简洁而准确的语言把小强的位置描述出来”。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探究热情。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和同桌交流,可能出现以下说法:第二排第三个、第三排第二个、从左往右数第三竖排第二个,从右往左数第四排第二个、从前往后数第二排第二个从后往前数第三排第三个等等。对于这些说法要引导学生找出各自的不足,引出下文:要想描述的既准确又简练,那就需要统一的标准。从而引出行和列。这时,我就会顺势引导学生说出竖排称为列,横排称为行。并结合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哪是列,哪是行。告诉学生确定列一般是从观察者的左边往右数,并让学生找一找哪是第一列,第二列等等。确定行一般从前往后数。同时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直观的感知了列和行的概念,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下面是本节课教学重点环节,前苏联教育家提出:数学不应是数学结论的教学,而应该是数学过程的教学。新课标也特别强调知识建构的重要性。因此,我在设计本环节时,设计了4个生动有趣又富于思考的问题,让学生一直处于积极地思维状态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首先说一下教学重点的突破。

1问题一:你能不能用列和行描述一下小强的位置?

学生已经有了列、行的概念,他们可以顺利的说出张亮在第3列,第2行,也许有的学生会说在第3行,第2列。这时,我就会强调在数学中一般先说列,再说行。紧接着再让学生说说其他同学的位置。

2.在学生能用语言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后,让学生观察图片发生了什么变化:有具体的情境图变成了点图,这一步主要是让学生以观察具体的直观图形为基础提高其能力,变成比较抽象的点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找一找此图中的第一列第一行以及小强等同学的位置,此处是深化基础。接着引导学生对比此种表达方法与一开始自己的表述,让学生说一说感受。学生会说此法简洁准确。而此时我又抛给学生一个问题:其实这还不是最简练的方法,想一想你能不能把这种表示位置的方法变得更简练一些呢?学生在经过讨论后,得出自己的方法,比如:图形、符号、数字等等。在进行全班交流时,只要有想法都应该给予肯定。教师进行总结:我发现你们这些方法有相同之处,你发现了没有?最后得出统一标准:第三列第二行写作(3,2),前面的3表示第几列,后面的2表示第几行;中间用逗号隔开,这种表示位置的方法在数学上就叫做数对,同时板书课题。

然后,再以小刚等同学的位置为例,用数对来表示,加强巩固。

虽然这里直接告诉学生数对也未尝不可,但数对产生的背景及必要性就不能为学生所真切感受。我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过程,体验既有方法的繁琐和不便,从而催生出数对的雏形,学生也就经历了知识建构的过程。

3.问题三:

第3个是小游戏“快速找药”,这个游戏是对课后题进行了改进。以男女对抗赛的形式进行。台下的同学说出某种中药的位置并用数对表示大声读出来;台上的同学按所说的数对找出相关的中药。这个小游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并能让学生开心的对多学知识进行巩固。

4.问题四:用数对表示班级学生的位置。

其实啊,在我们生活中,不仅这些中药的位置可以用数对表示,像我们的座位也可以用数对表示……你能用数对表示我们班的每个同学的位置吗?让他们及时将知识应用到生活情境中,说一说,写一写,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检查过程中注意特殊数对的教学。请同一行的同学说出自己所在位置的数对。例如:(3,1),(3,2),(3,3),(3,4),(3,5),(3,6),并观察这些同学的位置和数对,你发现了什么?总结同一列数对的特点。接着让学生猜测同一行的数对(1,2)(2,2),(3,2),(4,2),(5,2),(6,2)有什么特点。最后验证总结同一行数对的特点。最后一组数对是(1,1)(2,2),(3,3),(4,4),(5,5),(6,6),方法同上。

下面是教学难点的突破:

学习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是本节课的难点,在难点上我以学生为主体设计了3个步骤,,引导学生逐步突破难点,并同时渗透数学思想。

1.让学生观察示意图,读懂方格图,确定第一列第一行。

2.使学生明确在方格纸上数对的含义。引导学生把例1中学习的经验应用到例2中来,促进学生知识与经验的迁移,。

3.让学生表示出图中其他同学的位置,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4.设置疑点:能不能马上找出小红的位置(5,x)此部是为了让学生明确必须要有两个数才能确定一个位置。

第三个环节是联系生活,灵活应用。本着趣味性,思考性、应用性相结合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我设计了两个练习,请看:

1,看图填空。

2,国际象棋。

第4个环节是课堂总结,课堂总结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总结,也是知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的环节,因此我在学生回顾总结后,自然引出地球经纬线的知识,并且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收集生活中用数对表示位置的例子。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设计,纵观整堂课的教学,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让学生亲身经历从实际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在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得到情感与能力的培养,力求教育的润物细无声。当然说课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各位领导和老师予以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确定位置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确定位置》。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体会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必要性和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数对”的表示方法以及运用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

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本节课,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引导学生在“玩”中感知数学;在“动”中体验数学。

下面我想通过我的教学流程图谈谈信息技术及媒体在我这节课中的运用及效果。本课的第一个环节是:

1、创设情境,激趣引新。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现卫星发射壮观而令人激动的场面,一下就吸引学生的目光,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确定位置在科学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为后面的教学作好了铺垫,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2、探索新知,活动体验。

我运用课件模拟本班的学生上课的情形,班长站起来正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演示课件)。面对课件,正面观察,班长的位置在第几排,第几个一目了然。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逐步引导学生用数对来表示位置。信息技术将现实的生活情景带入课堂,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方便,便于学生观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数对的意义。

紧接着设计了三个有趣的活动,说一说我在哪、猜一猜他是谁、找一找他坐哪。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展了游戏活动,感觉数学真好玩。

然后,我再运用多媒体技术把教室中的位置抽象为方格图(演示课件)。我们把一个组用一条竖线表示,一个横排用一条横线表示,那么每个同学的位置就成了一个点,可以抽象成这样的图形,让学生在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课件动态演示,从具体到抽象,学生一目了然,在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也就水到渠成。此处的学习也为学生到中学学习坐标图打下了基础。

“数学来源于生活”。接着,我用课件展示了门牌号、火车票的座位号、电影票的座位号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生活中的情景带入了课堂,从而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运用知识,内化提升。

在这个环节,我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创设了3个有趣的练习:对号入座;火眼金睛;破译密码。(边放课件边说)这几个习题的设计形式新颖,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把知识应用与爱国主义融合在一起,具有趣味性,挑战性。

4、总结学习,拓展延伸。

最后一个环节是本课学习内容的拓展,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北京在地球的位置。从火箭发射到茫茫宇宙,信息技术跨越了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把天文、地理与数学知识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将书本上没有介绍的信息呈现给学生,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珍惜现在,展望未来,放飞理想,把学生的思维带到了更广阔的宇宙空间。至此,本课也划上一个圆美的句号。

本节课,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的资源,使得本课“视听交融,动静交错”。动:一是“生动”,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为一体的现代教育技术,使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使得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就如观看一部精彩的动画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是“主动”,多姿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主动”,让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亢奋状态,提高了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恳请各位领导和同行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用数对确定位置》评课稿

有效评价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一定是建立在执教者对教学目标的精准把握,对教学活动的合理的、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设计上,也就是当我们的教学目标把握精准到位时,我们的教学评价就会发挥出它巨大的作用,这时有效的教学评价就会促进教学目标在数学课堂上完美达成,当我们教学活动设计的合理、顺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时,我们的有效教学评价就会促进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猜想、实践、交流、推理、验证、抽象概括等过程,学生在老师为他们提供的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中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发展各种能力。

评价不仅仅是学习成果的甄别与选拔,也不是单一的判断是与非,它应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给予的倾向性意见。教师的评价倾向,会对学生的学习情感起到即时的调节作用。如课前交流中,何老师说:“黄老师给我介绍,咱们班的孩子是最会思考,最会听讲的`,他有没有吹牛呀?全体学生大声的说道:没有吹牛!师:怎么来检验她没有吹牛呢?生:上课时,像黄老师说的一样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这时何老师期待式的语言评价“说得真好,如果这节课大家真像黄老师说的那样,积极思考、大胆表达,老师会有奖励”实际就是在有意识地让学生积极端正学习态度,挑起学生为了老师的荣誉而战的无穷斗志,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进而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产生相应的行为表现。

在合作交流探究体验的环节中,何老师采用了生生互评的评价方式。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面对面地积极互动,有机会互相解释所学的知识,有机会互相帮助来理解所学的知识。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各抒己见,直接交流各自的意见,交换各自的想法,从不同的角度对各自创造的方法进行评价。通过这种评价,可以使思路不清晰的同学变得思想清晰,不严谨的同学变得严谨。同时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在学生理解了数对的含义之后,何老师设计了一个游戏:袋子里有写着数对的卡片,从袋子里摸奖,摸到哪个,就请卡片对应的同学站起来,这位同学就是今天的幸运之星。

全体学生兴致高昂,等待着成为幸运之星。老师摸出了第一个卡片,一名学生站了起来。何老师问:“你为什么站起来?生:因为卡片上写的是3列2行,我就是3列2行的。师:请你到前面来,领取一颗幸运之星,然后请你来给发幸运之星。这名学生兴冲冲的来到台前,领奖,激动不已。师:下面我们请一名学生来摸奖,被摸到的同学站起来,你们两人就是今天的幸运星搭档。”学生全都兴奋不已,有的学生激动的叫起来:老师,我来。

对学生进行激励评价,可以强化正确的目标行为,会使他们的自尊心得到满足,并感到成功后的喜悦,从而唤起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幸运之星的激励式评价,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向更高的目标努力的动机,使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在教学数对的含义时,有一个片段,何老师:老师只有一个孩子呀,怎么出现了四个呢?

生:因为我们不知道是从哪儿开始数列,从哪开始数行的。师亲切的走到他跟前,摸摸他的头说:你看,说得真好,这就需要我们统一定位。

再如:在后边比较王乐和周明位置的活动中,数对(2,6)和(6,2)有什么不同?学生表述的不太清楚。

师示范引导说:因为数对(2,6)表示的是————。

生:第2列,第6行。

师:而数对(6,2)表示的是—————。

生很自然的说:第6列,第2行。

接下来学生自然而然的做出了完整的叙述。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何老师始终都在巧妙地通过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微笑或者示意引导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及时地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虽隐晦但却效果明显,虽无声却胜似有声,可以说是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

从何老师的课堂中,我感受到充分发挥多元化评价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促进作用,只有尽可能不断变换评价方式,用充满爱心和智慧的评价去熏陶、感染学生,展示课堂评价的魅力,才能在评价中师生共同演绎课堂的精彩。

文档为doc格式。

《确定位置》的说课稿

新教材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掌握数学。《确定位置》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等方位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坐位呈现方式,向学生渗透平面直角坐标的有关知识。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到“找座位、找好朋友、当小导游”等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观察、体验、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初步感受用数对确定位置,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纵横坐标等知识奠定基础,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生活性和探索性。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册数学p83—85。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究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学会小组合作,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的情境,会用数对的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学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一张小纸片,每活动小组一份制作旅游图材料。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现实经验,按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更好的落实教学理念,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点进行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教学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有效情境的创设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这节课我首先从孩子们熟悉的“神舟六号”导入,引出问题:为什么搜救人员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找到返回舱,学生自然想到了确定位的知识、学习的方法共享,而给大家推荐旅游景点的解说中,也是把这风景秀丽的武夷山与大家共享。真正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因为我校校本课程《武夷风情》从一年级开始就有开设,同学们对武夷山景点已经很熟悉,这样的设计,旨在让同学们感受学有所用,体验成功。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神舟六号有关照片,引出问题:“宇航员返回地球,是不是要我们的搜救人员满世界去寻找他们乘坐的返回舱呢?”,“我们的搜救人员为什么能这么快找到他们乘坐的返回舱呢?”(科学家已经给胜利凯旋的宇航员确定了位置),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确定位置》。

二)、联系实际,探究新知。

活动(一):说说自己在班级的位置。

今天放学回家,妈妈问你,“你坐在班级的什么位置?你怎么回答?”你们的第xx组是怎么定的?(第一组起立、第二组右举手,第五组……)你们的第xx排又是怎么定的?(第一排起立、第二排左举手,第六排……)。

活动(二)确定新座位号。

1、认识用“数对”的表达方法确定位置。

2、用所学的“数对”说自己位置,并写在纸片上,同桌检查是否正确。

3、上交写好的纸片,教师打乱顺序后从新发给同学们,收拾学习用品寻找新座位。

活动(三)游戏:猜猜我的好朋友。

1、用眼睛找找自己的好朋友的位置,记下他的位置。

2、说出或写出你好朋友的位置,其他同学猜猜他是谁?

三)、合作交流,巩固练习。

(一)、练习一。

2、根据“数对”找找福建省部分景点。(从课件里点击,使之变色显示)。

(二)、练习二。

1、出示方格图引导制作武夷山主要景点分布图。

要求:

1、小组合作完成。

2、小组讨论向游客推荐哪个景点,要说明其位置及推荐理由。(把组员当游客先练习说)。

3、作品展示,小组汇报。

《确定位置》评课稿

【1】不同于上一节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教学,本课是六年级关于位置方向的综合运用,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北偏西、南偏东等词语的含义,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进一步感知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合理性。

本课教学十分精彩,教师创设有趣形象的情境操作,不仅让学生充满兴趣,也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到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式确定位置,更加获得了成功的满足感,其次教师设置了层层递进的游戏教学环节,从知道方向和距离能找到位置,导致到方向和距离,不能找到位置,在冲突中推着学生自主探究,体会如何能准确描述位置,最后找到方法后能完成任务。

三个游戏环节同时也是三个教学层次,教师设置的非常精妙,并且教师在趣味性,逻辑性之外也非常注重学生的探究性,是一堂值得学的的数学课!

【2】下面结合本课谈一谈自己的感悟:

1.课前创设游戏情境,关注学生已有知识。

从理论层面,我们知道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展开。黄老师从课前活动的设计就关注了这一点。要求学生用语言描述班长的位置,其他学生来猜。其中大部分学生都用“第几排,第几个”来描述朋友的位置,可见他们理解“排”的含义,但对于“列”描述不清。我想黄老师此时,也对学生的已有知识有所掌握,在此基础上,她能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行”和“列”的含义,顺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再梳理什么是“行”,什么是“列”,以及先列后行的表述方式,我想这样处理,学生的理解很清晰。当然,这个环节出发点是值得肯定的: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思维带进课堂;另一方面这样的活动能够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而且还能为新课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这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2.课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在本节课中,黄老师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由直观到具体,由抽象到思维,主动轻松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从学生自己的位置,到图片上学生的位置,再由位置引申到小圆片,再到一个点,这样就把座位图抽象成点子图,又把点子图抽象成方格图,从具体到抽象,解决了本课的难点,如此教学真正是让学生在体验中对知识的形成不断完善。

教学大环节把握住后,教学的细节更值得我们研磨:

(1)在学生面对座位图时,怎么确定“列”与“行”,当时对于“列”的确定出现了分歧,黄老师老师的处理是让同学们判断谁的正确,从观察者本人的角度来从左往右数。把课件中的座位图和实际生活中的座位图结合起来不断进行转换,在转换过程中,引导学生始终抓住一点,即从观察者的角度从左往右数。通过教师的有意识的引导,是学生理解并认同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规定,从而统一认识,解决分歧。

(2)黄老师老师设计了一个创造数对表示位置的环节,虽然我们都知道数对的书写形式是约定俗成的,但是我觉得这个环节必不可少。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给学生创造了体验、探究的空间。在此刻,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每一种表示方式都寄托了学生的思想,在比较和梳理的过程中,会更明确数对的书写方法,也会感受到数对的简洁、方便。

创造数对环节的意图是明显的,让学生进行“找朋友”的游戏,这时学生根据老师的口令,如请(5,4)的同学起立,请(10,6)的同学向大家挥挥手等,学生兴趣很高涨,更加加深学生的印象了。后来黄老师出示了(1,x)结果站出来一排,紧接着让孩子们创造一个数对也产生这样的效果,黄老师出现了(x,x)(x,a)等,层层递进,逐步深入。

3.练习有层次,密切联系生活。

黄老师在练习的设计上具有层次性,合理有效地使用课件,既巩固了当堂学生的知识,又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还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愿望,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

4、课程的拓展。

以学校各教学楼为例,按方位布置好,告诉孩子们点子图可以根据需要向两边延伸,最后和地球的经纬度衔接,使课程即有了深度,同时也拓宽了课程的宽度。

以上是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课,其实一堂课的好坏不只在于教师的板书是否整洁,行为举止是否大方,时间控制是否合理,而更多的在于学生交往、互动的程度和水平,交往、互动的方式与成效。要想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还需深研教材,备好学生,以饱满的情绪调控课堂。

用数对确定位置评课稿

一、挖掘教材、理解教材、明确目标《用数对确定位置》这节课开始给我的感觉是比较简单的一个内容。可当静下心来细细琢磨教材时,才感觉到本不像我所料。这节课的重点不是满足让学生会用“数对”表示一个位置就可以了,而是让学生回顾科学家探究的历程,“数对”的产生过程才是本节课的关键所在。“数对”这个概念对五年级的小孩子来说是极为抽象而又陌生的,如何让他们既对其生成过程有所经历,又对其实质顺理成章轻松地接受。用心思考之后,我把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定位为:既尊重教材,又超越教材;既自主探究,又适当讲授;既重视结果,又关注过程;既夯实基础,又培养能力;既关注课内,又适当延伸。

二、遵循学生的原认知,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课堂上,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学生熟悉的座位顺序出发,通过让学生指出赵亮同学的位置,学生开始表达位置的方法不一样,从而产生了统一标准的必要性,然后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接着通过座位图来学习“数对”,让学生用“数对”来描述座位图中人物的位置。再借助班级的实际座位,让学生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并通过一些小游戏进一步明确实际座位中的行和列。在明确了“数对”的概念后,抽象出方格图,让学生在方格图中确定位置,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确定位置》评课稿

1、杨老师的谈话引入做得挺好,她首先是通过创设情景,出示三位航天员,并说明神舟7号发射成功,圆了几代中国人漫步太空的梦想,让全中国人为之骄傲和自豪。科学家要在茫茫的大草原上迅速准确地找到返回的航天员的位置,首先要确定好什么?由此引出学习确定位置的重要性。“座位”是一个学生感兴趣且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使学生感到确定位置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印象。例如用数对写出小青的位置,根据领到的数对找到自己的新位置,这些活动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回顾这节课,学生在有意创设的来源于生活又富有活动性的学习情境中,学得积极主动,趣味盎然,在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充分利用实物数学,让学生动手、动眼,利用小组工作,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整个课堂还是很活跃的。

1、目标定位准确,能很好的根据这一学段的教学目标。切实可行的定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设计合理,能充分考虑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的引导和以学生为主体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得整节课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3、教学理念新颖,在课堂中能充分的使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充分使用实物教学、小组讨论交流。教师能恰倒好处的进行引导,课堂氛围良好,师生关系融洽,教师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热情。

4、学生知道细致、学法深入,通过整节课的教学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变了。通过教师耐心、细致的引导的学生学习,使她感到了学习的快乐。

1、能在教学当中注重学生的年龄特色,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个性教育。

2、构建合理。能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的不同特点。构建、营造出新颖,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3、层次清晰,能根据教学的重难点,有的放失的层层推进,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使教与学的过程一目了然。

1、要重视课堂评价,在课中对学生应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价,增加他们学习的信心。

2、教学语言不太规范,有些惯用语言应尽量少出现。

3、要重视小组交流的有效性,不要流于形式。

这就是这节课给我的总体印象。

《用数对确定位置》评课稿

《用数对确定位置》这节课知识点不多,内容比较简单,上这节课,关键注意两点:一是如何把看似简单的内容上出深度和厚度,把课堂上的丰富多彩;二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使学生在课堂上产生探究的欲望。这两点,在胡伟华老师和夏春红老师的课堂上得以具体的体现,下面我就对比着对两位老师的课堂处理方式进行简单的评价。

一、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情境为载体,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两位老师的引入课题部分截然不同,胡老师通过课前谈话,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位置,介绍班级,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然后引入课题,自学课本,认识行列后再出示主题图,用刚学的知识来描述位置。

而夏老师也是用课前谈话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先尝试写自己的位置,学生这个时候的语言是不完整不规范或者是不正确的,然后老师也是引领学生一步一步自学课本,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描述位置,学习的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需要才引起学习的动机。

二、创设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活动形式多样有趣。

两位老师在新授的过程中,都采用了自学课本的方法,引领学生逐渐抽象,由繁入简,由实物图到点子图再到网格图,逐步深入,创设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课后感受。

整体看,两位老师上出了真实扎实的原味课堂,没有作秀的感觉。上这样比较简单的一类课,我认为应该体现两个主线:以自学为主线、以训练为主线、以全体参与为导向。

学生在自学的时候,做到三点:一读二说三总结。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