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案加法(专业15篇)

时间:2023-12-12 01:37:04 作者:念青松

教案还要注意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三年级教案的精选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三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理解笔算的算理,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掌握笔算的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掌握笔算乘的顺序及积的书写位置,理解笔算的算理。

课件、三角板、点子图。

一、复习导入。

1、口算:12×20=11×30=14×10=。

11×4=12×3=14×2=。

2、抽查学生笔算,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3、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过书店买书呢?林老师这个周末也去书店买了一批书,请看屏幕(课件演示)。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41页例1主题图。你能帮林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2)要算一共买了多少本书,该怎么列式呢?为什么要用乘法?(板书:14×12=)。

(3)师:同学们,两位数乘一位数我们已经学会了,那么两位数乘两位数又该如何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林老师要跟同学们一起解决的问题。(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4)引导学生利用复习题的两位数乘整十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找到14×12的计算结果。

(5)小组合作探究,找到14×12的计算结果。

(6)汇报:抽查小组成员上台板演,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7)过渡:孩子们真聪明,利用前面我们学过的知识,成功的找到。

14×12的计算结果,非常棒,继续加油哦。我们已经知道14×12=。

168,怎样把它写成像14×2那样,列竖式计算呢?那么请继续跟林。

老师一起学习。

2、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1)结合点子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的关系。

第一步:先算2套书的本数,就是求2个14。先算(2×4=8)那么8代表的是什么呢?应该写在哪一位?(抽查学生上台写)再算2个10,写在哪一位?求出2套书是28本。

第二步:再算10套书,就是求10个14,我们先怎么乘?按照前面乘的方法,我们是先用十位上的1与个位的4相乘,得到4个十(课件演示10×4=40),40该怎么写?(请一位同学上台写)还有哪一位没算?再算十位上的1与十位的1相乘,得到1个百(课件演示10×10=100)该怎么写?算出10套书是140本。

第三步:最后要算12套书,该怎么做?(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28+140=168)(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3、讨论:第二层积个位上的“0”写不写?

(因为4在十位就代表40,不影响计算的结果,可以省略不写)。

4、回顾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课件演示)。

5、两人一组,互相说一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

2、

四、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五、板书设计:

【导语】的会员“yvhkihihc”为你整理了“”范文,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有参考借鉴作用。1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

《笔算乘法练习课》小学三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笔算乘法(教材第49页例2及第50页练习十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2。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3。培养认真细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

78×11=33×21=24×12=14×12=(组织学生独立计算,并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师:上面这几道计算题都是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今天我们继续来探讨较复杂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揭示课题:笔算乘法(进位)。

新课讲授。

1。导入:仔细观察图片,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大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

2。例2: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师:你从题目中获得了什么信息?应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引导学生列式:48×37=。

3.各组讨论:怎样计算48×37。

师: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4.组织交流。

师: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

(1)48≈5037≈40。

50×40=20xx。

大约20xx盒。

(2)40×37=1450。

8×37=2961450+296=1776。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3)48×30=144048×7=336。

336+1440=1776。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4)48×37=1776(盒)。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5。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给以肯定或补充。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师:先用个位的7去乘48,乘得的结果的末位同个位对齐,计算中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再用十位上的3去乘48,乘得的结果的末位同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在此基础上,夸赞学生:能用刚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今天的新问题。并且,能正确解决乘的过程中的进位问题。你们真棒!

6。引导学生归纳小结计算方法:

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与乘数的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的十位上的数去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与乘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

完成计算后,组织交流。说出笔算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笔算过程的了解。

23×34=782。

54×29=1566。

47×62=2914。

78×82=6396。

2。完成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2题。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根据班上出现错题的情况,和学生一起讨论错误的原因,请学生订正错题。请学生注意: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课堂小结。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哪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数学书第51页练习十一第6—7—8—9题。

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进位)。

例2:48×37=1776(盒)。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三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1.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3.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体会探索发现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算法;体会算法多样化和灵活性。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体会算法灵活性。

一、依托情境,理解算理

1.根据情境图,分析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问题1:你从这张图中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问题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问题3:为什么用乘法列式?

2.引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

3.结合直观,动手操作理解算理(14×12)

提示一:先尝试计算14×12,并写出计算过程,再到图中圈一圈你的方法;

提示二:先在图中圈一圈你的方法,再写出14×12计算过程。

(根据情境分析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利用直观图形,自主探究,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探究算法。感受转化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二、基于算理,创造算法

展示学生算法,并逐一分析。

平均分:

a、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

b、将12套书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个?

c、12套书还可以怎么平均分?

不平均分:

a、用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来说一说。

b、不平均分,除了分成10份和2份,还可以怎么分?

c、不平均分法这么多,为什么单单选这种?

小结:这几位同学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先分再合。为什么要分?为什么要合?通过先分再合将没学过的知识转化成学过的知识,在数学中这种思想叫做转化。

(基于算理将拆分方法概括为平均分和不平均分。通过学生的讲解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算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在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竖式计算:

a、这种方法和刚才有什么不同?(竖式计算)

b、你能用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的方法说一说吗?

c、哪个同学能将竖式的整个过程用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来讲一遍。

d、请同学们象他一样的用竖式计算14×12(老师张贴竖式)

e、同学们一起来看一看数学书中的竖式,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这个0不用写?表示24个十。

比较算法:

a、大家观察和刚才哪种算法一样?谁愿意上来解释一下。

(2812×2的积,2套书的本书;14014×10的积,10套书的本书;)

b、既然一样,横式写就好了,为什么还要出现竖式呢?

c、比较这些方法你喜欢那一种?为什么?

(通过观察分析,打通竖式计算和横式笔算的关系,进一步明确竖式笔算的算理。通过比较三种算法的,让学生感知算法多样性和各自的特点。)

三、巩固练习,灵活应用

1.列竖式计算,并寻找错误(课本46页,做一做)

2.找一找:从竖式中寻找问题答案。

3.算一算

四、回顾总结,质疑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对于本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三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教案《加法》

课标提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将应用问题与计算有机结合,使学生经历计算法则的获得过程。”不连续进位加法中安排我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情况,为学习计算提供现实背景。通过具体的生活问题或生活情境引出计算问题的方式,将笔算加法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背景中。学生掌握计算方法以后呈现现实的问题情境,应用计算知识解决。这样编排不仅让学生经历了笔算知识的形成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应用笔算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计算的意义,主动构建数学知识,形成运算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将计算与运用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和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来学习计算。

1、引导学生迁移旧知,学会万以内的加法(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结合所学知识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掌握万以内的加法(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理解进位的算理。

让学生自主探索、讨论和交流,使学生明确“哪一位上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教法:迁移法、动手实践。

学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教学课件。

1课时。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课件分别出示丹顶鹤、蜥蜴、麋鹿、狐狸的图片。

2、课件出示“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统计表。

学生观察这份统计表并从中获取数学信息(鸟类271种,爬行类122种,哺乳类31种。)。

(设计意图:通过对图片和统计表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湿地部分野生动物的种类,并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算一算。

38+55=。

1、几十加几十怎样笔算?(学生独立演算后,集体点评)。

为什么十位不是8?

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上3+5+进位1=9。

2、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三、互动新授。

1、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要运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2、根据问题,尝试解答。

出示教材例1: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算式:271+122=。

引导:你们会计算吗?自己试试看。

学生在答题纸上试算,教师巡视,并指名学生板演。

学生讲解计算过程,集体点评。

教师再次运用课件演示计算过程:

小结:在计算这道题时,应该注意什么?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做出评价。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知识迁移的效力,让学生独立计算,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出示例2:我国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小组合作,列出算式并试着在答题纸上计算,如果遇到问题,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解决。

你们在计算中遇到什么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271+31=。

在计算这道题时,应该注意什么?(课件演示并小结)。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如果十位相加满十,就向百位进1、

4、比较总结。

引导学生观察两道例题中的算式,同桌互相交流讨论,找出计算过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组讨论: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分析、比较、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总结,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以及计算过程,同时提醒学生在计算时一定要加上这个进上去的1、)。

四、知识运用。

啄木鸟治病夺红旗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批改同学的计算,集体评讲学生的完成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但提高了学生注意力,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落到实处。)。

五、课堂小结。

学生谈学习的收获。

新课标小学三年级数学第四单元《解决问题》教案

解决问题(2)。

教学内容:

教材53页例4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会解决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2、体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

正确解答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例4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练习。

43×11=答案32×12=答案22×14=答案。

2、出示:小明5分钟写了180个字,他每分钟写多少个字?(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出示情景图。

教师谈话引入新课。

根据给你的信息和观察情景图来解决这个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然后请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在这里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在学生说出想法后在引导、订正。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例4,然后向大家汇报,教师板书。

方法一:60÷2=30(人)方法二:3×2=6(组)。

30÷3=10(人)60÷6=10(人)。

或60÷2÷3=10(人)。

答:每组有10人。

教师要知道例4的第一种方法是教学重点,但在这里要表扬想出第二种方法的同学。

2、指导完成“做一做”

引导学生看教材第53页的“做一做”,教师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看题,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看清楚题目要解决的问题,通过问题再回到题中收集相关的信息数据。

提问:题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收集到了哪些相关数据?

让学生独立在本上完成此题,展示学生解题的过程。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3、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看第54页的第2题,引导学生按照“看问题—手机信息数据—列式解答”这样一种思维顺序去独立思考,完成此题。

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解答过程,并展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

660÷3=75÷5=198÷9=104÷8=。

3、学校组织学生去植树,共去了540人,要分成5个植树点,每个植树点分成9组。请计算一下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四、思维训练。

2、动脑筋想一想,从图中你能收集什么数据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2)。

连除应用题的解决思路和连乘应用题解决思路。

一样,应从问题入手,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学反思:

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了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在认真阅读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第四单元单元分析和课时备课

三、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教学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不确定现象,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不确定现象是这部分内容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从不确定现象中去寻找规律,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观念。如果缺乏对随机现象的丰富体验,学生较难建立这一观念。

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如摸棋子试验、涂色活动、抽签游戏等。通过创设这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

四、单元学习目标。

1、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会结合已有的经验对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判断并能简单地说出原因。

2、学会列举记录简单事件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是不同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比较。

4、能由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逆推比较事件多少。

5、培养简单的逻辑推理、逆向思考和与人交流思考过程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是不同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比较;培养简单的逻辑推理和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的能力。

教学难点: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比较。

六、单元评价要点。

1、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七、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本单元计划课时数:4节。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计划课时授课日期备注

例1。

例21.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能结合已有的经验对一些事件的可能性用一定(肯定)、可能、不可能做出判断叙述出来,并能简单地说明理由。

3.培养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1。

例31.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会比较两种结果事件的可能性大小。

3.学会记录事件发生的结果。

4.进一步培养动手操作、归纳和判断能力。1。

例4。

例51.进一步学习比较多种结果事件可能性的大小方法:先得出结果总数,再看哪种结果在总数占的比例多。

2.能根据可能性的大小逆向思考比较事件数量的多少。

3.培养简单的逆向思考推理能力。1。

单元测试及情况反馈1。

合计4。

三年级数学第四单元单元分析和课时备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利用旧知,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2、能根据实际,选取合理的方法正确、灵活地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结合所学知识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的计算法则,会正确地进行笔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热身小游戏。

二、复习旧知:

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并想一想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35+34=48+29=。

230+540=360+240=。

三、新课导入: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湿地吗?(学生自由回答)那么今天徐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领略一下湿地的美。(出示湿地图片)。

湿地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野生动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吧!(课件出示四种野生动物)。

2、下面是关于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统计表,说一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有用的数学问题吗?(课件出示:第36页表格)学生自由回答。

四、新课教学。

1、教学例1。

师:出示问题: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该怎样计算呢?

生:就是把鸟类和爬行类动物的种数相加:271+122=。

师:这两个数有点大,而且不是整十整百数,不容易口算,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用竖式计算。

师:想一想竖式应该怎样写呢?自己试一试。(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学生展示交流竖式计算的方法和结果。

师: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与之前我们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吗?

生: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教学例2。

出示问题: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算式:271+31=。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

指名学生展示竖式的计算方法,重点说清楚十位上3+7=10,只要在十位下面写0,同时向百位进1.

师:想一想,271+903=?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尝试独立解决,并说一说你在计算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有的同学可能会说:当百位上相加满十,不知道怎么办了?

想:十位上相加满十,向百位上进一;那么百位上相加满十,就要向千位上进一。

五、总结提升。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一下: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六、作业布置:

完成数学书37页的.做一做。

三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相邻单位间的进率,认读钟面上的整时或了解24时记时法,进行两种记时法的相互改写,计算经过时间。

学生在前几册教材里学习了时、分、秒,本单元继续教学年、月、日。全单元教材共编排了两道例题、两次想想做做和一次实践活动。在你知道吗里介绍了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指导学生看课外书籍、上网查找资料,搜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教学内容大致分成三段:第一段教学年、月、日以及相关的大月、小月等内容,第二段教学平年、闰年、季度等知识,第三段是实践活动。

这一段内容涉及许多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里或多或少都有过接触,积累了一些经验。教材尽量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观察材料,组织学习活动,激活已有经验,引导发现规律,适当解释点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并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

教材让学生从年历卡上找自己的生日切入,既引起兴趣,又提供了学习用具。设计的学习活动有观察整理、填表分类、涂色记忆、计算交流等,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同时接受年、月、日的知识。

首先要求学生观察20xx年的年历从中获得信息。年历卡里的内容十分丰富,要结合观察与交流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学会看年历。如年历里的1、2、312表示一年里的1月、2月、3月12月;每月都有一张月历,其中的日、一、二、三、四、五、六都表示星期几,1、2、3、4表示每月的1日、2日、3日、4日在年历卡上能查到每月有多少天,各天分别是星期几。

接着要求学生把各个月的天数填入一张表格。填表活动能让学生更清楚地知道一年有12个月,各个月的天数并不都相同。填表还能引发学生把12个月按天数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接受大月、小月的知识。

然后指导学生在填各个月天数的那张表格里涂颜色。涂色活动实际上是分类活动,通过再次分类记忆一年里的大月和小月。教材要求每个学生都能记住一年里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鼓励他们自己设计记忆方法。同时,也介绍了利用拳头帮助记忆的办法。

最后突出2月的天数既不是31也不是30,它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教材还让学生计算20xx年全年的天数,通过计算重温这一年各个月的天数,检查记忆效果,弥补记忆中的缺漏。学生计算全年天数的方法必定是多样的,交流并比较各种算法,体会比较简便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建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想想做做在年历上圈出重大节日和有纪念意义的日子,一方面巩固知识,另一方面进行思想、情感的教育。

平年和闰年的教学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发现现象,初步知道平年和闰年。第19页例题让学生同时观察20xx年2月和20xx年2月的月历,比较这两个2月的天数是否相等。让学生发现不同年份的2月天数不同,然后告诉他们,什么是平年、什么是闰年。

第二步同时观察从1997~20xx连续十二年的2月月历,从中寻找天数的规律。教材特地把这些月历分成三行,每行是连续的四年,方便学生发现每一行的四张月历里只有一张是29天,另三张都是28天。从而明白通常每四年里有1个闰年、3个平年。教材里讲解了判断平年、闰年的一般方法,至于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安排在底注里讲解。

第三步在想想做做里巩固平年、闰年的知识。第1题通过把公历年份除以4进行判断,虽然教材只教过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但学生完全能够自己进行四位数除以4的计算。第2题计算平年的全年天数,合几个星期零几天,结合计算再次温习前面学习的年、月、日知识。教学时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闰年全年有多少天以及怎样算的,再次清晰地认识平年与闰年。第4题回答并解释一种比较特殊的生日现象,巩固连续四年里一般有1个闰年的知识。

第四步是你知道吗,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了解为什么通常每四年有1个闰年的原因。

这次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生日为题材,活动形式新颖有趣,紧扣年、月、日的知识,运用了统计方法。活动分两段进行:第一段是学生相互介绍自己的生日是哪天。教材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间接地讲述,让同伴猜一猜是几月几日。这里会涉及年、月、日的许多概念,学生一定很感兴趣。第二段是用统计的方法调查、整理并用图表呈现班级里学生的生日分布情况,是一次联系实际的活动。最后是记住爸爸妈妈的生日,进行孝敬长辈的教育。这次活动要认真组织,让每名学生都有机会说话,然后请几名学生在全班交流,落实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三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例2及做一做。

1、根据《标准》提出的“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要求,在加法的教学中按照先估算,再计算的顺序,以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并结合例2,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2、能进行三位数的加法,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1、本节内容涉及到两次进位及三位数之间的加法,这些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学生独立计算、口算、估算等方式来对这些内容进行重点教学。

2、本班学困生多,在学习时,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和学习计算方法;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讨论和交流。

3、通过对加法计算的教学,使学生养成谨慎仔细的办事态度;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计算是学生学习的障碍。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2、学会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3、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1、列竖式计算:

59+77。

85+68。

59+89。

问:谁还记得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列竖式时要注意些什么?你注意到了吗?

2、口算:

600+800+900+100+1000+100。

3、估算:

599+800+900+101+989+112。

问:不用笔算,你能很快地算出大概的答案吗?你是怎么想的?

1、估算。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把数字转化成整百整千的数字进行计算,很快估计出了上面的3道算式的大概得数,这也是一种估算的方法。下面让我们再估算一道算式的得数。

爬行类376两栖类284。

师:你能估计出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吗?

四人小组讨论,要求每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方法。

师:376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400)。

师:284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300)。

问: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大约一共有多少种?(700)。

问:如果精确计算,你认为会比700多还是比700少呢?为什么?

(376不到400,284不到300,所以它们的和肯定不到700)。

2、笔算。

师:请同学们列竖式做精确计算,看看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在计算到前一位的时候不能忘记加进位1。

学生自由找出表中的数量关系,形成问题,并列竖式解决问题。

2、做一做:课本1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三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

2、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激发学习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3、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积累词汇。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了解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按不同方面把课文分为两部分,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各部分写具体的。

有关松鼠的资料。

两课时。

同学们,我这里有一个谜语: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像把伞?(学生回答:松鼠)。

你喜欢松鼠吗?为什么?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松鼠》。(板书课题)。

学生们谈感受:

美丽的小动物讨人喜欢。四肢灵活、行动敏捷、闪闪发光的.小眼睛,全身光滑,尾巴大而漂亮。(能谈出自己的感受就行,不强调统一)。

从哪几方面体会到小松鼠美丽和可爱?

当学生谈到小松鼠的特点时让孩子从文中去找,切入到文中去学习课文。

学生谈到小松鼠美丽,就让学生到文去找,你从哪看出小动物美丽的?引导学生学习描写小动物外形特点的部分。

学生谈到小动物谈到灵活或机灵时,引导学生到文中去找:你从哪感受到小松鼠的机灵的。

喜欢吃的东西、如何做窝……。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学习,并指导学生在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的同时,学习描写动物的方法。)。

全文共4个自然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从外形上介绍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

第二部分(2——4自然段)介绍了松鼠的生活习性。

松鼠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十分机灵。

并板书:

1、活动:喜欢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十分的机灵。

2、住的:喜欢住在高大的老松树上,窝暖和安全。

3、吃食:松子、榛子、橡栗、鸟蛋。

学文后你有什么想法?

1、熟读课文。

2、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及特征。

学生在体会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的同时,学习小作者描写小动物的方法。

把你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学生朗读课文。

学生谈并学习写好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先要从外形特征去观察小动物,再要观察小动物的生活悄习性,如:小动物吃食时的样子,睡觉时的样子,游戏时的样子,喜欢做什么……并学会把小动物写活。(生动、形象)。

结合语文天地的读一读,找出表示顺序的词语。让学生学习用表示顺序的词语来练习说话。从而进一步感受作者对于小松鼠的喜爱之情。

回顾课文内容,填一填:松鼠的小面孔上,嵌着一双的小眼睛。身上的毛,的好像搽过油。一条的大尾总是,显得格外。

让我们再来看看一篇写小动物的《带刺的朋友》语文天地中的开卷有益。

捷遮蔽。

1、外形特征。

2、吃食物时的样子、神态动作。

3、睡觉时的习惯和样子。

4、做游戏时的特点。

语文天地。

一、畅所欲言。

怎样爱护小动物……学生收集资料,进行讨论。

二、笔下生花:两课时。

1、你喜爱的小动物写一写……。

要求:介绍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可以从动物的外形特征、吃食时、睡觉时、游戏时的样子、神态、动作等方面来写。

三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1、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父母或其他亲人为自己做的事中感受他们对自己的关爱,并教育学生要回报亲人的关爱。

2、要求学生表述要清楚、完整,并富有情感。

3、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和能正确评价的能力。

3、重点难点:

感受亲让人的爱并教育学生要用自己的`行动去回报亲人。

提高学生口头表述事情的能力。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日期:

一、创设交际情境。

播放所收集的与本次口语交际主题相符的公益广告、短片画面等。

二、学生说说看后的感受。

看课本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说出话题。

三、读文中提示。

1、要说出亲人对自己的关心和照顾。

2、要说出自己对亲人做什么事或打算做些什么事。

四、小组合作。

1、交流各说的内容。

2、讨论交流。

五、全班学生讲述汇报。

1、认真倾听。

2、评价。

3、互动表演。

六、评价。评选出优胜和优秀个人。

板书:回报亲人。

表述事情清楚、完整。

认真倾听、正确评价。

用行动去回报亲人。

三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即加法、减法和加减法的验算。根据《标准》的要求,笔算加减法限定于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因此本单元主要讲解三位数的加减法。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介绍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减法的难点。

1、采用小组和合作学习方式,熟练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多种形式练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

口算卡、投影片。

谈话、讲授、练习法、合作学习法。

一、设置情境、揭示内容。

(把两箱物品加起来)。

师:请你动手列竖式算一算,这六艘船的排列顺序是不是和你估计的一样?

二、课本第19页,直接在表格中写出上下两个加数的和。

师:有什么办法即不用在稿纸上列竖式有能够将上下两个加数的和算得准确呢?

问:在这道题目中哪座建筑高?我们应该怎么考虑问题?

四、算出玉米上算式的得数。

五、开锁游戏。

锁头上有得数,钥匙上有算式,请将算式和相应的得数连起来。

六、判断,课本20页第7题,判断各题有无错误,说说错在哪里。

七、536、915、351、85、464、208、649、873、792、127。

上面哪两个数加起来得1000?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八、共同分析21页第9题。

三年级数学第四单元单元分析和课时备课

简单的组合(一)。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者112页例1简单的组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学具准备:每生准备主题图中相关的学具卡片或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老师漂亮一点呢还是喜欢老师丑一点?

生:大多数的小朋友说喜欢老师漂亮。

师:那你们帮助老师打扮打扮。我最喜欢红色体恤和这三件下衣,到底怎样搭配最漂亮呢?请小朋友们给老师出出主意。小朋友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师:谢谢。你们的建议都不错。那我这一件上衣、三件下衣能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

(二)1.自主合作探索新知试一试。

师:请同学们也试着想一想,如果你觉得直接想象有困难的话可以借助手中的学具卡片摆一摆。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发现问题学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了,有的漏写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4.小组汇报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无序的。用学具卡片或实物摆,然后再数。

(2)、用连线的方法算出。

(3)、用图式的方法算出。引导学生及时评价每一种方法的优缺点,使其把适合自己的方法掌握起来。

5.小结教师简单小结学生所想方法引出练习内容见课本112页。

(三)拓展应用。

请你试着摆出其他几种排法。

教学反思:

简单的排列(二)。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例题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每生准备3张数字卡片,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刚说完小动物们都纷纷举手说能写成两个数:12、21。

接着猴博士又加上了一个数字3,问:“用数字1、2、3能写出几个两位数呢?”

小猪站起来说能写成3个,小熊说6个,小狗说7个,到底能写出几个呢?

小朋友们回答能写6个。

请问:“用数字1、2、3能写出几个三位数呢?”

(二)1.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师:请同学们也试着写一写,如果你觉得直接写有困难的话可以借助手中的数字卡片摆一摆。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发现问题学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写了,有的漏写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4.小组汇报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无序的。

(2)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小到大。先写出1在百位上的有123、132;再写出2在百位上的有213、231;再写出3在百位上的有312、321。

(3)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大到小等方法。

5.小结教师简单小结学生所想方法引出练习内容:课本113页例2,小组讨论完成。

(三)拓展应用1、数字2、3、4、5写出不同的三位数?写完交流。请你试着摆出其他几种排法。

教学反思:

简单的组合(两两组合)。

教学内容:教科书114页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摆一摆、玩一玩、画一画等实践活动,2、了解有关两两组合的知识。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有序的、全面思考问题意识。

4、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5、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6、学生能应用组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两两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

教学用具:主题图的课件、学具卡片、铅笔、直尺等。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2、激趣导入。

3、引导参与。

4、共同探究。

师:世界杯足球c组比赛有几国家?是哪几个国家?让学生发表意见。他们说不出,老师再告诉他们。

师:如果这四个队每两个队踢一场球,一共要踢多少场?(课件演示主题图)。

1、让学生大胆说一说、猜一猜。

2、四人小组用学具卡片摆一摆、讨论讨论。

3、学生汇报。

4、汇报时可让学生利用学具卡片在黑板上演示他们求组合数的方法。

5、一小组演示。

6、其他同学认真观看。

8、然后在相互探讨、补充。

9、力求能准确算出比赛场数。

10、方法允许多样。每种方法都放手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老师适当引导。

11、师生共同。

12、小结。

a、用画“正”字数出要踢多少场。

b、把巴西、土耳其、中国、哥斯达黎加四个国家摆成正方形用连线的方法求出场数。

c、把巴西、土耳其、中国、哥斯达黎加四个国家摆在一直线上在用连线的方法求出场数。

13、用课件将上面第二、第三种方法直观演示。

14、让学生把这些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

15、老师总结。

刚才同学们有的用了把所有的情况逐一罗列出来,有的同学是用图示法求出两两组合数的,用哪一种方法求都可以,只要这种方法是你喜欢的。

16、比赛结束了。运动员相互握手告别。问题是:四个人每两人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

(1)进行礼仪教育。

(2)四人小组进行实践。

(3)请1-2个小组代表上台演示。

三、拓展练习。

提问:如果是5个运动员每两人握一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

讨论、汇报。

教学反思:

本单元练习课(4)。

教学内容:简单的排列组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或组合数。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1.借助操作活动或学生易于理解的事例来帮助学生找出组合数。师生共同分析练习二十五第1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2.利用直观图示帮助学生有序地、不重不漏地找出早餐搭配的组合数。

3、出示练习二十五第3题。

学生看题后,四人小组讨论出有多少种求组合数的方法。

4、学生汇报。

(1)图示表示法(两种)。引导学生用画简图的方式来表示抽象的数学知识。

(2)其他的方法,例如聪聪或明明分别可以和每一个小朋友合影(分步时,可以把确定聪聪作为第一步,也可以把确定明明作为第一步),教学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至于学生用哪种方法求出来,都没关系。但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不重不漏,发展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学生自己用图示表示时,可以很开放,比如,可以用正方形表示聪聪,圆形表示明明,并分别在正方形和圆形里标上序号。实际这是发展学生用数学化的符号表示具体事件的能力的一个体现。

(4)如果学生用简图的方式来表示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二年级上册的例子或借助学具卡片摆一摆。

2.“做一做”

(1)练习二十五第7题。

通过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不重不漏地把所有取钱的情况写出来。

(2)练习二十五第9题。

用两种图示法表示两两组合的方式(比较简单的两种方式)。在教学中也要允许有的学生把所有的情况逐一罗列出来,只要他通过自己的方法探索出所有的组合数,都是应该鼓励的。

教学反思:

三年级第七单元数学教案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不规则图形的周长的测量方法。

2.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

理解周长的含义。

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件。

一、谈话导入。

1.初步观察。

导入:(动画课件)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加菲猫。为了参加全民运动会,它每天都要到操场上跑步锻炼身体。瞧,它已经整装待发,开始锻炼了。请同学们认真看它是怎么跑的,跑了多远?(演示)。

指名回答。(加菲猫沿着操场跑道,跑了一圈。)。

教师提示:一圈也就是一周。

2.完整感知,认识周长。

师:(课件演示)我们称操场跑道一周边线的长度为这个操场跑道的周长。谁能一边指着一边说一说什么是操场跑道的周长?(指名说)。

3.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周长。(板书:周长)。

二、互动新授。

1.迁移类推,理解含义。

师: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周长,请你指出课桌面的周长。

学生动手操作后,在小组交流指的方法。

让一名学生演示,并说出指的方法。

(从一点起,沿着桌边用手画一周,又回到刚才的起点,就是一周长。)。

小结:桌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这个桌面的周长。

2.观察比较,理解周长。

师:(出示教材第83页例3情境图)你能指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吗?请你用笔描一描。

(1)让学生独立在课本上描出教材第83页例3中图形的周长。

(2)学生小组内交流。

(3)让学生上台指出每一个图形的周长。

3.归纳周长的含义。

师:根据你自己的理解,说一说,周长指的是什么?

集体交流:

生1:周长就是四周边线的长。

生2:周长就是一周的长。

生3:周长就是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

师小结: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4.量算结合,再识周长。

(1)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

(2)小组内演示交流。

(3)小组代表汇报。

小组1:三角板和数学教科书的封面,我们是用尺子先量了一下它们每个边的长度,再加起来,就知道了它们各自的周长。

小组2:树叶和钟面,我们是用绳子直接沿着它们的边绕了一圈,再用尺子量出绳子的长度。

小组3:有的可以用尺子量,有的不行。

小组4:把钟表在尺子上滚一周,滚过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师追问:你怎么就知道滚了一周?

(在钟面上做上记号,从0刻度开始,沿直尺滚一周,滚到哪里读出那里的刻度就是钟面的周长。)。

师小结:测量周长的方法很多,在测量时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测量。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83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用直尺量出图形每条边的长度,然后再计算出每个图形的周长。

教师强调: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2.活动:把一张长方形纸沿对角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的周长相等吗?先猜一猜,再动手操作验证。

(1)先折出一条对角线。

(2)沿对角线把长方形分成两个部分,也就是两个三角形。

(3)描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并进行比较。

(这两个三角形的周长都用到了长方形的长和宽以及一条公用的对角线,在长方形中,两条长和两条宽都是相等的,所以说这两部分的周长是相等的。)。

教师强调:一个封闭图形所有边长度的总和,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三年级数学第四单元单元分析和课时备课

教材分析:

课标提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将应用问题与计算有机结合,使学生经历计算法则的获得过程。”不连续进位加法中安排我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情况,为学习计算提供现实背景。通过具体的生活问题或生活情境引出计算问题的方式,将笔算加法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背景中。学生掌握计算方法以后呈现现实的问题情境,应用计算知识解决。这样编排不仅让学生经历了笔算知识的形成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应用笔算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计算的意义,主动构建数学知识,形成运算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学情分析:

将计算与运用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和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来学习计算。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迁移旧知,学会万以内的加法(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结合所学知识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万以内的加法(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进位的算理。

突破方法:

让学生自主探索、讨论和交流,使学生明确“哪一位上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教法:迁移法、动手实践。

学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教学学具:

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课件分别出示丹顶鹤、蜥蜴、麋鹿、狐狸的图片。

2、课件出示“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统计表。

学生观察这份统计表并从中获取数学信息(鸟类271种,爬行类122种,哺乳类31种。)。

(设计意图:通过对图片和统计表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湿地部分野生动物的种类,并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算一算。

38+55=。

1、几十加几十怎样笔算?(学生独立演算后,集体点评)。

为什么十位不是8?

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上3+5+进位1=9。

2、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三、互动新授。

1、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要运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2、根据问题,尝试解答。

出示教材例1: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算式:271+122=。

引导:你们会计算吗?自己试试看。

学生在答题纸上试算,教师巡视,并指名学生板演。

学生讲解计算过程,集体点评。

教师再次运用课件演示计算过程:

小结:在计算这道题时,应该注意什么?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做出评价。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知识迁移的效力,让学生独立计算,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出示例2:我国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小组合作,列出算式并试着在答题纸上计算,如果遇到问题,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解决。

你们在计算中遇到什么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271+31=。

在计算这道题时,应该注意什么?(课件演示并小结)。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如果十位相加满十,就向百位进1、

4、比较总结。

引导学生观察两道例题中的算式,同桌互相交流讨论,找出计算过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组讨论: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分析、比较、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总结,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以及计算过程,同时提醒学生在计算时一定要加上这个进上去的1、)。

四、知识运用。

啄木鸟治病夺红旗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批改同学的计算,集体评讲学生的完成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但提高了学生注意力,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落到实处。)。

五、课堂小结。

学生谈学习的`收获。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