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小班角色游戏教案(专业16篇)

时间:2023-12-17 17:37:28 作者:念青松

小班教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和动手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的小班教案范文,希望对各位幼儿教师有所启发。

幼儿园大班角色游戏教案

2、能够使用礼貌用语,较安静地游戏;。

活动内容:娃娃家、医院、理发店、菜场、银行、公共汽车、超市。

一、引导语。

小朋友,今天我们又要来玩娃娃家了,你们高不高兴啊?上次我们在玩娃娃家的游戏的时候啊,李子恒小朋友玩得可棒拉,他啊,本来是娃娃家的爷爷,可是后来他看到医院的医生不够了,那是因为医院的小朋友跑掉了,所以他就自己到了医院,帮助病人看病。

教师指导:重点指导娃娃家,扮演客人的角色和娃娃家的妈妈一起将娃娃家整理干净;。

普遍指导各个服务场所能应用礼貌用语;。

教师观察:。

1、观察幼儿是否能够先搬好椅子和桌子,再去拿玩具;。

2、观察幼儿是否能够自己解决一些遇到的小问题;。

3、观察幼儿是否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监守好自己的岗位,不在教室中间奔跑;。

4、观察幼儿游戏的声音是否比较安静;。

三、教师评价。

1、让个别幼儿介绍今天自己的新发现;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2、对今天在游戏中能够监守自己岗位、并能使用礼貌用语的幼儿予以表扬;。

幼儿园小班教案:角色游戏

2、大胆想象进行游戏。

3、加强各角色间的联。

一、以谈话的形式引入。

2、师:如果有的顾客买了东西觉得不满意,你会怎么做?

3、引导幼儿说说商店应该怎么玩。

二、引导幼儿协商分配角色并引导幼儿合理的布置商店。

1、我们的商店开张了,你们想要在商店里扮演什么角色?

2、师:我们的商店需还需要什么呢?我们要怎样来布置我们的商店?

三、幼儿游戏,师参与游戏并指导。

1、师:我想买冰红茶,你们这儿有些什么品种的呀?

2、师:你的冰红茶怎么卖?可以便宜一些吗?

3、师:我昨天在你们这儿买的饼干,是过期的,你们说该怎么办呢?可以换吗?

活动以引导幼儿说出具有特色的商店是什么样子的?是用什么做成的?怎样做的?在幼儿的讨论下,师幼儿共同商定需准备和制作的材料,幼儿自带家中的废旧材料并参与制作,兴趣较高。活动中发现幼儿想象、替带废旧材料的能力还不够,幼儿多是过于逼真的反应游戏材料,还不够大胆创新,创造想象的能力还不够。

在下一次的游戏中会重点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大胆创造,给予启发性引导,请家长帮忙在家进行指导,给予知识经验准备。

幼儿园小班教案:角色游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娃娃家’游戏是角色游戏中的一种,是再现成人现实生活情景的一个窗口。”在“娃娃家”游戏中,幼儿根据自己平时观察到的家庭生活中的人物角色选择扮演,并模仿家庭中及周围现实生活中人物的行为动作和语言,同时在对周围环境各种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体会各种情感与态度。“娃娃家”游戏是观察幼儿行为的重要窗口之一,可以较好地反映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各种行为。因此,研究幼儿在“娃娃家”游戏中的行为显得尤为重要。

1.小班幼儿的行为特点。

小班幼儿在“娃娃家”游戏中主要是单一地操作和摆弄材料,选择自己想扮演的角色,如扮演爸爸或妈妈给“娃娃”做饭、照顾“娃娃”等。但是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且容易转移,因此他们的角色行为也容易转移,同时,小班幼儿喜欢模仿他人,如看到其他幼儿在炒菜则会放下手上在为“娃娃”打扮的工作,也跑过去炒菜。

小班幼儿的“娃娃家”游戏情节会较多,主要是以简单的操作为主,很多情况下不会垂直扩展下去,有的甚至会消失。例如,一些幼儿说自己的“娃娃”生病了,却没有后续行动,转而做其他事,并没有出现带“娃娃”去看病的情节。

2.中班幼儿的行为特点。

中班幼儿在“娃娃家”游戏中能够自己协商分配游戏角色,能了解角色的行为并扮演得更加生动。

中班幼儿在游戏过程中逐步能够坚持做一件事情,过程比较细致。例如,扮演妈妈的幼儿知道包饺子时先将需要的各种菜剁成馅儿,装进盘子里,再用棍子将饺子皮擀好,然后开始包饺子,最后将饺子放人锅中。此外,幼儿的创造性行为也有了初步的发展,中班幼儿的游戏情节也变得更加丰富,游戏的活动区域也从家庭延伸至周围环境,如带娃娃去游乐园玩、去小吃店吃东西、去电影院看电影等。

在“娃娃家”游戏中,中班幼儿在语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幼儿之间语言交往的目的性逐渐增强,并且体现在行为上。例如,“妈妈”说:“你奶粉冲好了吗?宝宝饿了。”“爸爸"回答:“知道了,再等会儿吧。”“妈妈"会继续交流:“我先抱孩子出去散散步,待会儿再回来。”

3.大班幼儿的行为特点。

一方面,大班幼儿能够根据自己实际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进行游戏,会进行过生日、请客、看病等主题游戏,游戏行为不再只是在某一区域内单一进行,能够扩展到其他区域,如带“娃娃”去超市买东西、带“娃娃”去医院看病等一系列延伸出来的游戏。随着幼儿游戏能力的提升,大班幼儿的游戏情节也逐渐丰富起来,如带“娃娃”去医院看病时不再局限于只知道给“娃娃”打针,而学会了听心跳、测体温等。另一方面,大班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学会了合作,能与同伴一起协商完成某一项任务。例如做饭时,幼儿能协商分配任务,一个负责洗菜,一个负责煮菜;吃饭时,一个抱“娃娃”,一个喂“娃娃”。

1.“娃娃家”游戏中幼儿“破坏公物”的行为在一些幼儿园的“娃娃家”,虽然配有各种形象逼真的小家具等,但是,真正可供幼儿拿在手里玩的玩具或游戏材料却从种类到数量都很少,尤其缺乏可供幼儿用作象征物的非结构性材料。因此在幼儿园的“娃娃家”游戏中,一些幼儿会将“娃娃家”中的现有材料“毁坏”来达到自己想要效果,从而使游戏继续进行。幼儿的这种行为经常遭到误解,被认为是“破坏公物”的行为。

[案例]“娃娃家”里,雨萱翻炒着锅里的塑料玩具,因为塑料玩具太大,导致炒好的“菜”根本装不进碗里。她小脑袋灵机一动,小心翼翼地看看四周,确认没人发现后,就把长长的菜放在地上,用脚使劲地踩碎,以便能够将菜装进碗里。踩得差不多的时候,她将踩好的碎片重新放到锅里翻炒,然后倒进碗里。教师没有发现雨萱的“破坏行为”,她为自己的成功而感到满足和快乐。

如果教师看到幼儿的这种行为,一般会把这种行为归结为“不爱护公物”并加以纠正。但是,幼儿这么做的原因在于教师所提供的游戏材料无法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完全逼真的成品玩具并不能为幼儿的游戏提供充分支持。所以,幼儿只能通过“破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2.“娃娃家”游戏中幼儿的冲突行为。

小班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产生矛盾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究其原因,除了受其年龄特点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幼儿的游戏需求和情感需要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

[案例】今天“娃娃家”请客,会有许多小客人来做客。于是大家都忙了起来。忽然“砰"的一声,只见煮好的“菜”撒得满地都是,大家都停下了手里的工作,看见莉莉将煮好的“菜”都撒在地上,嘴里还不停地嘀咕着什么。“娃娃家”变得杂乱不堪,幼儿也开始不满莉莉的行为,甚至有些幼儿让莉莉离开“娃娃家”。这时教师来到莉莉身边,摸了摸她的头问道:“怎么了,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吗?能不能告诉老师,老师会帮助你的。”莉莉低着头委屈地说道:“‘爸爸’‘妈妈’不炒我洗干净的‘菜’。”教师听后恍然大悟。

莉莉在游戏中因为自己被同伴忽视而不愉快,因此采用扔东西的方式解决:一方面是通过扔东西来宣泄自己不满的情绪,另一方面则是想引起同伴与教师的关注。由于小班幼儿情绪发展还不稳定,他们不能较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同时,这一年龄阶段的幼儿社会交往能力较弱,无法和同伴自主协商,不能独立解决问题和矛盾,必须在成人的帮助下才能解决矛盾与冲突。因此,教师在游戏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幼儿的游戏进程,了解幼儿的游戏意愿。在观察过程中,幼儿间产生冲突时,在不影响幼儿游戏的前提下,教师可巧妙运用角色扮演,平行介入游戏,帮助幼儿解决矛盾与冲突。

3.“娃娃家”游戏中幼儿的“不知所措”行为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幼儿的认知结构决定了幼儿的行为表现。这就说明“有些幼儿的发展程度是不一样的,如有些幼儿知道游戏角色的职责,有些幼儿并没有真正理解其所扮演的角色,而当幼儿不理解角色时,其游戏则‘停顿了’”。

[案例】小宇和小彤今天在“娃娃家”扮演的分别是爸爸和妈妈,小宇在戴上了“爸爸”的牌子后说道:“我今天是‘爸爸’,我要烧好多好吃的菜。”说完便搬出了一堆材料,开始着手烧起菜来。小彤是“妈妈”,但是觉得无所事事,不知道要做什么,看到“爸爸”在烧菜了,就站在门边和路过的幼儿打招呼,而不顾小床上凌乱的衣服。这时教师看见小彤不知所措的样子,就建议她去将床上的衣服洗洗、晒晒,于是小彤听从教师的建议,将衣服拿出来,挂在衣架上晒。在“娃娃家”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戏后,一些幼儿只停留在摆弄材料的层面,而不知道如何使游戏情节进一步发展。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幼儿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理解单一,没有真正理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适时、适当、有重点地指导,帮助幼儿树立对角色及角色行为的正确认识。

4.幼儿在“娃娃家”游戏中遵守规则的行为。

幼儿的游戏是具有社会性的活动,游戏的社会性主要体现之一是游戏中的行动规则,“游戏虽然没有从外部输入规则,但是游戏有内蕴的规则”。“娃娃家”游戏是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社会化教育的途径之一。在“娃娃家”游戏中,幼儿通过对角色的扮演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关系,并且模仿着人们待人接物的方式和行为准则。

[案例]在玩“娃娃家”游戏中,扮演爸爸的浩浩刚刚下班回来,扮演孩子的毛毛看到“爸爸”回来了,就说:“爸爸辛苦了,您坐在沙发上休息吧,我们来做饭。”

[案例]扮演妈妈的琪琪抱着“娃娃”,嘴里说着“孩子生病了”,然后找来体温计帮“娃娃”量了体温,对“娃娃”说:“你发烧了,妈妈知道你难受,马上带你去医院看病。"说完抱着“娃娃”去了“医院”。

从上述的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幼儿逐渐理解游戏中角色的社会规范和社会期望,努力用社会认可的方式行动,这即是游戏中潜藏的“规则”。在上述游戏中,幼儿遵守规则是愉快的、乐意接受的,并且从中理解自己扮演的角色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规则,也能够理解他人的角色行为和规则。这有效地对幼儿的社会性进行了锻炼。

5.幼儿在“娃娃家”游戏中解决问题。

幼儿应成为活动的主动探索者,在探索中发现快乐。“娃娃家”游戏是幼儿园中各年龄段幼儿经常玩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在幼儿遇到问题时,应让幼儿自己尝试着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游戏的组成部分。

【案例】晨晨在游戏中想用被子把“娃娃”包起来。但是晨晨发现把被子横着包“娃娃”不够长,“娃娃”的脚会露在外面。于是,晨晨又把被子竖着包裹“娃娃”,发现被子不够宽。晨晨甚是苦恼,尝试着各种方法。时间慢慢过去了,晨晨终于发现了如何将“娃娃”包起来的办法:将“娃娃”放在被子的对角线位置就能成功地将“娃娃”包好。晨晨包好了“娃娃”,心情非常愉快。

案例中的幼儿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问题,深刻地体会到了游戏的魅力。如果晨晨不是通过自己探索,而是由教师来告诉她怎么做,那么她可能就体会不到解决问题后的愉快心情。幼儿能够在游戏过程中学会通过思考和动手操作来解决问题,遇到困难不退缩,锻炼意志,获得满足,增强自尊心与自信心,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6.“娃娃家”游戏中幼儿的“去自我中心化”

幼儿在游戏中进行角色扮演时,必须站在自己扮演的角色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来观察和体验世界,逐渐学会理解他人。

[案例]在“娃娃家”游戏中,小艾和彬彬分别扮演妈妈和爸爸,两个人正在为“娃娃"准备晚饭,但是两个人的意见有了分歧。“妈妈”小艾提议包饺子吃,“爸爸”彬彬不同意,提议煮面条。在一番争论后,彬彬妥协了,同意小艾吃饺子的建议。案例中,一方面幼儿清楚自己不是妈妈和爸爸,但必须站在游戏中“妈妈”和“爸爸”的角色立场上思考问题、计划行动,这样游戏才能够得以顺利进行。同时,在游戏中,由于幼儿的意见不一致,幼儿需要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和看待问题,使幼儿学会尊重他人的想法和相互协调合作。这有利于幼儿“去自我中心化”,克服“自我中心”的倾向。

教师作为游戏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怎样才能在“娃娃家”游戏中使幼儿的行为获得发展并且收获游戏的快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幼儿在“娃娃家”的行为及提供适合的指导策略。

1.巧妙地运用角色适时介入。

小班幼儿角色意识还不清晰,对角色的认知有很大的局限性,在游戏中经常容易遗忘角色和转换角色。教师此时应以游戏角色介入,利用自己扮演的角色向幼儿示范游戏规则,在幼儿不知如何继续游戏时加以指导,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使幼儿在愉悦、宽松的气氛下接受教师的指导。这种方式既不会干扰幼儿游戏,又能以轻松愉快、潜移默化的指导方式促进幼儿游戏。

2.引导幼儿回忆相关经验。

“小班幼儿生活经验贫乏,尤其受语言和思维能力的限制,影响了小班幼儿游戏的主题和情节。因此,特别需要教师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扩大他们的视野。”幼儿在“娃娃家”游戏中虽然是以模仿为主,同时也需要借助相关的生活经验。实践经验是幼儿游戏的直接基础,因此让幼儿再现日常生活中的情境、积累生活经验,是幼儿进行“娃娃家”游戏的前提,也是游戏顺利进行的保证。

3.根据幼儿需要,帮助其生成新的游戏主题。

幼儿往往会在游戏中生成新的游戏,若没有教师的指导,这种需求容易被忽视,因此教师应帮助幼儿生成新的游戏主题。如在“娃娃家”中,“妈妈”下班了,但是还不想回家,在走廊中走来走去,若有所思地说:“我要去买东西。”如教师关注到幼儿的这种需求,则“小商店”的游戏主题将应运而生,游戏便得到了拓展与延伸。

4.在“娃娃家”投放恰当的材料和玩具。

幼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娃娃家”所投放的材料、玩具的需求不同。例如,小班“娃娃家”所投放的材料应是幼儿熟悉的,并且体积较大,色彩鲜明,重量较轻;中班则应随着幼儿经验的不断积累,适当添加一些拓展材料以促进幼儿角色扮演的发展。

5.为幼儿适时提供一些与情节有关的玩具、物品。

“适时增添材料。小班初期,幼儿的游戏开展多依赖于操作材料,但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而应随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随时增添”。例如,当幼儿要给发烧的“娃娃”测体温时,教师可以适时投放有关体温测量的材料。但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游戏水平不同,“小班中期,随着幼儿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游戏主题内容的逐渐丰富、游戏情节的不断完善,教师除了要提供一些成形的玩具外,还可提供一些与情节有关的物品”,如在“娃娃家”投放太阳帽、雨伞时,幼儿知道有太阳应戴着太阳帽出门、下雨时打着雨伞出门。

“娃娃家”游戏是观察幼儿行为的最佳窗口,可以较好地反映和分析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各种行为。“娃娃家”游戏作为幼儿园游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幼儿与教师来说并不是单纯的一种游戏方式,而是一种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幼儿在“娃娃家”游戏中获得各方面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教师则在观察的过程中进行反思和提升自己的指导能力。

幼儿园小班教案:角色游戏

活动一:角色游戏——娃娃家、超市、冷饮店活动目的:1.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2.培养幼儿的交往和合作能力,逐步的加强游戏的集体性。3.能够为游戏选择替代玩具。活动准备:1.继续收集各种各样的废旧材料。(冰淇淋盒子、珍珠奶茶杯子,海绵,各种瓶子,罐子等)2.继续布置冷饮店,添加各种杯子。活动过程:一。以回忆上次的游戏情况引入活动。1.师:上次,你在玩什么游戏?你扮演了谁?2.师;你最爱玩什么?你在冷饮店里扮演谁?冷饮店里有什么?3.师:冷饮店的生意好吗?(不好,人手不够,很多顾客来了,但是制作的冰淇淋不够卖)为什么?引导幼儿分配角色。(冷饮店的老板,服务员,收银员,顾客等)。

幼儿园小班教案:角色游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娃娃家’游戏是角色游戏中的一种,是再现成人现实生活情景的一个窗口。”在“娃娃家”游戏中,幼儿根据自己平时观察到的家庭生活中的人物角色选择扮演,并模仿家庭中及周围现实生活中人物的行为动作和语言,同时在对周围环境各种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体会各种情感与态度。“娃娃家”游戏是观察幼儿行为的重要窗口之一,可以较好地反映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各种行为。因此,研究幼儿在“娃娃家”游戏中的行为显得尤为重要。

1.小班幼儿的行为特点。

小班幼儿在“娃娃家”游戏中主要是单一地操作和摆弄材料,选择自己想扮演的角色,如扮演爸爸或妈妈给“娃娃”做饭、照顾“娃娃”等。但是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且容易转移,因此他们的角色行为也容易转移,同时,小班幼儿喜欢模仿他人,如看到其他幼儿在炒菜则会放下手上在为“娃娃”打扮的工作,也跑过去炒菜。

小班幼儿的“娃娃家”游戏情节会较多,主要是以简单的操作为主,很多情况下不会垂直扩展下去,有的甚至会消失。例如,一些幼儿说自己的“娃娃”生病了,却没有后续行动,转而做其他事,并没有出现带“娃娃”去看病的情节。

2.中班幼儿的行为特点。

中班幼儿在“娃娃家”游戏中能够自己协商分配游戏角色,能了解角色的行为并扮演得更加生动。

中班幼儿在游戏过程中逐步能够坚持做一件事情,过程比较细致。例如,扮演妈妈的幼儿知道包饺子时先将需要的各种菜剁成馅儿,装进盘子里,再用棍子将饺子皮擀好,然后开始包饺子,最后将饺子放人锅中。此外,幼儿的创造性行为也有了初步的发展,中班幼儿的游戏情节也变得更加丰富,游戏的活动区域也从家庭延伸至周围环境,如带娃娃去游乐园玩、去小吃店吃东西、去电影院看电影等。

在“娃娃家”游戏中,中班幼儿在语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幼儿之间语言交往的目的性逐渐增强,并且体现在行为上。例如,“妈妈”说:“你奶粉冲好了吗?宝宝饿了。”“爸爸"回答:“知道了,再等会儿吧。”“妈妈"会继续交流:“我先抱孩子出去散散步,待会儿再回来。”

3.大班幼儿的行为特点。

一方面,大班幼儿能够根据自己实际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进行游戏,会进行过生日、请客、看病等主题游戏,游戏行为不再只是在某一区域内单一进行,能够扩展到其他区域,如带“娃娃”去超市买东西、带“娃娃”去医院看病等一系列延伸出来的游戏。随着幼儿游戏能力的提升,大班幼儿的游戏情节也逐渐丰富起来,如带“娃娃”去医院看病时不再局限于只知道给“娃娃”打针,而学会了听心跳、测体温等。另一方面,大班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学会了合作,能与同伴一起协商完成某一项任务。例如做饭时,幼儿能协商分配任务,一个负责洗菜,一个负责煮菜;吃饭时,一个抱“娃娃”,一个喂“娃娃”。

1.“娃娃家”游戏中幼儿“破坏公物”的行为在一些幼儿园的“娃娃家”,虽然配有各种形象逼真的小家具等,但是,真正可供幼儿拿在手里玩的玩具或游戏材料却从种类到数量都很少,尤其缺乏可供幼儿用作象征物的非结构性材料。因此在幼儿园的“娃娃家”游戏中,一些幼儿会将“娃娃家”中的现有材料“毁坏”来达到自己想要效果,从而使游戏继续进行。幼儿的这种行为经常遭到误解,被认为是“破坏公物”的行为。

[案例]“娃娃家”里,雨萱翻炒着锅里的塑料玩具,因为塑料玩具太大,导致炒好的“菜”根本装不进碗里。她小脑袋灵机一动,小心翼翼地看看四周,确认没人发现后,就把长长的菜放在地上,用脚使劲地踩碎,以便能够将菜装进碗里。踩得差不多的时候,她将踩好的碎片重新放到锅里翻炒,然后倒进碗里。教师没有发现雨萱的“破坏行为”,她为自己的成功而感到满足和快乐。

如果教师看到幼儿的这种行为,一般会把这种行为归结为“不爱护公物”并加以纠正。但是,幼儿这么做的原因在于教师所提供的游戏材料无法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完全逼真的成品玩具并不能为幼儿的游戏提供充分支持。所以,幼儿只能通过“破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2.“娃娃家”游戏中幼儿的冲突行为。

小班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产生矛盾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究其原因,除了受其年龄特点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幼儿的游戏需求和情感需要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

[案例】今天“娃娃家”请客,会有许多小客人来做客。于是大家都忙了起来。忽然“砰"的一声,只见煮好的“菜”撒得满地都是,大家都停下了手里的工作,看见莉莉将煮好的“菜”都撒在地上,嘴里还不停地嘀咕着什么。“娃娃家”变得杂乱不堪,幼儿也开始不满莉莉的行为,甚至有些幼儿让莉莉离开“娃娃家”。这时教师来到莉莉身边,摸了摸她的头问道:“怎么了,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吗?能不能告诉老师,老师会帮助你的。”莉莉低着头委屈地说道:“‘爸爸’‘妈妈’不炒我洗干净的‘菜’。”教师听后恍然大悟。

莉莉在游戏中因为自己被同伴忽视而不愉快,因此采用扔东西的方式解决:一方面是通过扔东西来宣泄自己不满的情绪,另一方面则是想引起同伴与教师的关注。由于小班幼儿情绪发展还不稳定,他们不能较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同时,这一年龄阶段的幼儿社会交往能力较弱,无法和同伴自主协商,不能独立解决问题和矛盾,必须在成人的帮助下才能解决矛盾与冲突。因此,教师在游戏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幼儿的游戏进程,了解幼儿的游戏意愿。在观察过程中,幼儿间产生冲突时,在不影响幼儿游戏的前提下,教师可巧妙运用角色扮演,平行介入游戏,帮助幼儿解决矛盾与冲突。

3.“娃娃家”游戏中幼儿的“不知所措”行为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幼儿的认知结构决定了幼儿的行为表现。这就说明“有些幼儿的发展程度是不一样的,如有些幼儿知道游戏角色的职责,有些幼儿并没有真正理解其所扮演的角色,而当幼儿不理解角色时,其游戏则‘停顿了’”。

[案例】小宇和小彤今天在“娃娃家”扮演的分别是爸爸和妈妈,小宇在戴上了“爸爸”的牌子后说道:“我今天是‘爸爸’,我要烧好多好吃的菜。”说完便搬出了一堆材料,开始着手烧起菜来。小彤是“妈妈”,但是觉得无所事事,不知道要做什么,看到“爸爸”在烧菜了,就站在门边和路过的幼儿打招呼,而不顾小床上凌乱的衣服。这时教师看见小彤不知所措的样子,就建议她去将床上的衣服洗洗、晒晒,于是小彤听从教师的建议,将衣服拿出来,挂在衣架上晒。在“娃娃家”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戏后,一些幼儿只停留在摆弄材料的层面,而不知道如何使游戏情节进一步发展。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幼儿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理解单一,没有真正理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适时、适当、有重点地指导,帮助幼儿树立对角色及角色行为的正确认识。

4.幼儿在“娃娃家”游戏中遵守规则的行为。

幼儿的游戏是具有社会性的活动,游戏的社会性主要体现之一是游戏中的行动规则,“游戏虽然没有从外部输入规则,但是游戏有内蕴的规则”。“娃娃家”游戏是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社会化教育的途径之一。在“娃娃家”游戏中,幼儿通过对角色的扮演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关系,并且模仿着人们待人接物的方式和行为准则。

[案例]在玩“娃娃家”游戏中,扮演爸爸的浩浩刚刚下班回来,扮演孩子的毛毛看到“爸爸”回来了,就说:“爸爸辛苦了,您坐在沙发上休息吧,我们来做饭。”

[案例]扮演妈妈的琪琪抱着“娃娃”,嘴里说着“孩子生病了”,然后找来体温计帮“娃娃”量了体温,对“娃娃”说:“你发烧了,妈妈知道你难受,马上带你去医院看病。"说完抱着“娃娃”去了“医院”。

从上述的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幼儿逐渐理解游戏中角色的社会规范和社会期望,努力用社会认可的方式行动,这即是游戏中潜藏的“规则”。在上述游戏中,幼儿遵守规则是愉快的、乐意接受的,并且从中理解自己扮演的角色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规则,也能够理解他人的角色行为和规则。这有效地对幼儿的社会性进行了锻炼。

5.幼儿在“娃娃家”游戏中解决问题。

幼儿应成为活动的主动探索者,在探索中发现快乐。“娃娃家”游戏是幼儿园中各年龄段幼儿经常玩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在幼儿遇到问题时,应让幼儿自己尝试着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游戏的组成部分。

【案例】晨晨在游戏中想用被子把“娃娃”包起来。但是晨晨发现把被子横着包“娃娃”不够长,“娃娃”的脚会露在外面。于是,晨晨又把被子竖着包裹“娃娃”,发现被子不够宽。晨晨甚是苦恼,尝试着各种方法。时间慢慢过去了,晨晨终于发现了如何将“娃娃”包起来的办法:将“娃娃”放在被子的对角线位置就能成功地将“娃娃”包好。晨晨包好了“娃娃”,心情非常愉快。

案例中的幼儿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问题,深刻地体会到了游戏的魅力。如果晨晨不是通过自己探索,而是由教师来告诉她怎么做,那么她可能就体会不到解决问题后的愉快心情。幼儿能够在游戏过程中学会通过思考和动手操作来解决问题,遇到困难不退缩,锻炼意志,获得满足,增强自尊心与自信心,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6.“娃娃家”游戏中幼儿的“去自我中心化”

幼儿在游戏中进行角色扮演时,必须站在自己扮演的角色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来观察和体验世界,逐渐学会理解他人。

[案例]在“娃娃家”游戏中,小艾和彬彬分别扮演妈妈和爸爸,两个人正在为“娃娃"准备晚饭,但是两个人的意见有了分歧。“妈妈”小艾提议包饺子吃,“爸爸”彬彬不同意,提议煮面条。在一番争论后,彬彬妥协了,同意小艾吃饺子的建议。案例中,一方面幼儿清楚自己不是妈妈和爸爸,但必须站在游戏中“妈妈”和“爸爸”的角色立场上思考问题、计划行动,这样游戏才能够得以顺利进行。同时,在游戏中,由于幼儿的意见不一致,幼儿需要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和看待问题,使幼儿学会尊重他人的想法和相互协调合作。这有利于幼儿“去自我中心化”,克服“自我中心”的倾向。

教师作为游戏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怎样才能在“娃娃家”游戏中使幼儿的行为获得发展并且收获游戏的快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幼儿在“娃娃家”的行为及提供适合的指导策略。

1.巧妙地运用角色适时介入。

小班幼儿角色意识还不清晰,对角色的认知有很大的局限性,在游戏中经常容易遗忘角色和转换角色。教师此时应以游戏角色介入,利用自己扮演的角色向幼儿示范游戏规则,在幼儿不知如何继续游戏时加以指导,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使幼儿在愉悦、宽松的气氛下接受教师的指导。这种方式既不会干扰幼儿游戏,又能以轻松愉快、潜移默化的指导方式促进幼儿游戏。

2.引导幼儿回忆相关经验。

“小班幼儿生活经验贫乏,尤其受语言和思维能力的限制,影响了小班幼儿游戏的主题和情节。因此,特别需要教师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扩大他们的视野。”幼儿在“娃娃家”游戏中虽然是以模仿为主,同时也需要借助相关的生活经验。实践经验是幼儿游戏的直接基础,因此让幼儿再现日常生活中的情境、积累生活经验,是幼儿进行“娃娃家”游戏的前提,也是游戏顺利进行的保证。

3.根据幼儿需要,帮助其生成新的游戏主题。

幼儿往往会在游戏中生成新的游戏,若没有教师的指导,这种需求容易被忽视,因此教师应帮助幼儿生成新的游戏主题。如在“娃娃家”中,“妈妈”下班了,但是还不想回家,在走廊中走来走去,若有所思地说:“我要去买东西。”如教师关注到幼儿的这种需求,则“小商店”的游戏主题将应运而生,游戏便得到了拓展与延伸。

4.在“娃娃家”投放恰当的材料和玩具。

幼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娃娃家”所投放的材料、玩具的需求不同。例如,小班“娃娃家”所投放的材料应是幼儿熟悉的,并且体积较大,色彩鲜明,重量较轻;中班则应随着幼儿经验的不断积累,适当添加一些拓展材料以促进幼儿角色扮演的发展。

5.为幼儿适时提供一些与情节有关的玩具、物品。

“适时增添材料。小班初期,幼儿的游戏开展多依赖于操作材料,但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而应随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随时增添”。例如,当幼儿要给发烧的“娃娃”测体温时,教师可以适时投放有关体温测量的材料。但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游戏水平不同,“小班中期,随着幼儿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游戏主题内容的逐渐丰富、游戏情节的不断完善,教师除了要提供一些成形的玩具外,还可提供一些与情节有关的物品”,如在“娃娃家”投放太阳帽、雨伞时,幼儿知道有太阳应戴着太阳帽出门、下雨时打着雨伞出门。

“娃娃家”游戏是观察幼儿行为的最佳窗口,可以较好地反映和分析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各种行为。“娃娃家”游戏作为幼儿园游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幼儿与教师来说并不是单纯的一种游戏方式,而是一种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幼儿在“娃娃家”游戏中获得各方面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教师则在观察的过程中进行反思和提升自己的指导能力。

幼儿园小班教案:角色游戏

在游戏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幼儿能通过与材料和同伴互动,自然地反映自己的生活经验,有个别幼儿还能发挥想象来进行游戏。但是,幼儿在游戏中普遍缺乏角色意识,游戏兴趣和注意力不太稳定,有时还会出现争抢的行为。部分幼儿的生活经验限制了自己的游戏行为。因此,通过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让幼儿充分体验游戏的快乐。

(二)游戏材料与环境准备。

1、游戏主题:医院材料投放:听诊器、盐水瓶、药瓶、×光片等。

2.游戏主题:理发店材料投放:化妆品、梳子、夹子、发型图等。

3.游戏主题:面包房材料投放:各式面包玩具,蛋糕盒、水果图片,橡皮泥、模具等。

4游戏主题:娃娃家材料投放:餐具、装扮物、娃娃,微波炉、洗衣机(自制)等。

5.游戏主题:动物园材料投放:积木、各类动物玩具,食物等。

6.游戏主题:小舞台材料投放:各种头饰、演出服装,话筒、伴奏小乐器等。

7.游戏主题:小汽车材料投放:方向盘、油门刹车标记、加油器、小工具等。

(三)近阶段游戏目标。

1.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游戏,激发初步的与同伴交往的意识。

2.强化幼儿的角色意识,鼓励幼儿大胆反映生活经验。

3游戏后,幼儿能自己把玩具摆放整齐。

(四)教师观察要点。

1.游戏中幼儿的角色意识,是否愿意模仿相关的行为?

2游戏中幼儿与投放材料之间的互动是否适宜,材料的调整与补充?

3幼儿游戏情节是否有所发展?

(一)游戏中,部分幼儿已不满足于单纯地摆弄玩具,他们会将生活中的事物在游戏中反映出来。但是,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娃娃家游戏内容始终没有新的发展,而点心师对卖饼干的兴趣也在逐渐消退。在游戏中我还发现有些幼儿提出了给娃娃过生日的想法,但显然目前娃娃家所提供的材料限制了他们的游戏行为。

教师调整:为幼儿提供可以制作水果蛋糕的材料。向家长求助收集废旧蛋糕盒,并在上面贴上水果标记;制作水果图片,以便幼儿能够一一对应将水果图片插入标记中。

制作水果蛋糕的材料果然吸引了点心师的注意,他们很专注地开始制作水果蛋糕。娃娃家的妈妈、动物园的饲养员纷纷来到面包房对售货员说:“今天娃娃过生日了,我要买一个蛋糕。…今天小白兔过生日了,我想送个蛋糕给它。”面包房一下子热闹了起来。在娃娃家、动物园里,幼儿们围在一起开始唱起生日歌、切蛋糕,玩得很开心。

分析与反思:教师调整材料的依据来自于幼儿的需要。材料投放之后,幼儿已有的经验有了表现的机会,丰富的游戏行为便随之产生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蕴含的游戏目标——兴趣激发、专注力培养等得到了体现,幼儿同伴间的交往也增强了。可见,能满足幼儿游戏意愿的材料能诱发幼儿积极的游戏和交往行为。

(二)在一次游戏后的交流活动中,我和幼儿讨论起了“冬天怎样保暖”这个话题。在我的鼓动下,第二天便有些幼儿从家里带来了一些冬天用的防护用品,如面霜等。于是,我将这些材料放进了娃娃家。可观察下来,幼儿在游戏时并没有使用这些材料,个别幼儿能想到出门时要帮娃娃穿好衣服,但都没想到帮娃娃涂面霜。显然,娃娃家过于繁多的材料,以及幼儿对涂面霜经验的缺乏影响了幼儿的游戏行为。

教师调整:教师有目的地与幼儿交流,让幼儿回忆冬天妈妈带孩子出门时的情景,重点演示“涂面霜”的细节。在随后的游戏中,我发现孩子们大多都没有忘记“给娃娃涂面霜”这个细节。

分析与反思:小班幼儿年龄太小,因此在游戏中难免出现忽视游戏材料的情况,因此教师在和小班幼儿做游戏时可通过谈话交流、情景演示的方式,揭示材料与游戏行为之间的关系,甚至将个别幼儿的经验扩展到所有幼儿身上,以此让幼儿的游戏行为变得有意义,提升幼儿的生活经验。(静安区余姚路幼儿园潘炜)。

幼儿园小班教案:角色游戏

活动目标:

1、能够明确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职责,并能监守岗位;

教师指导:重点指导娃娃家,扮演客人的角色和娃娃家的妈妈一起将娃娃家整理干净;

普遍指导各个服务场所能应用礼貌用语;

教师观察:

1、观察幼儿是否能够先搬好椅子和桌子,再去拿玩具;

2、观察幼儿是否能够自己解决一些遇到的小问题;

3、观察幼儿是否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监守好自己的岗位,不在教室中间奔跑;

4、观察幼儿游戏的声音是否比较安静;

三、教师评价。

1、让个别幼儿介绍今天自己的新发现;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2、对今天在游戏中能够监守自己岗位、并能使用礼貌用语的幼儿予以表扬;

幼儿园角色游戏教案

让幼儿尝试在游戏中学到知识。以下是专门为你收集整理的幼儿园角色游戏教案,供参考阅读!

1.尝试在游戏中渗透有关庆“六一”的情节内容。

2.乐意与同伴有礼貌地交往,体验交往与分享“庆‘六一’”游戏的快乐。

1.划分好各角,提供相应的游戏材料。

2.丰富幼儿有关庆“六一”的生活经验。

3.幼儿已按意愿选择好游戏角色。

(一)谈话,引出游戏主题。

1.师:前几天天我们一起过了一个什么节日?是怎样过的?我们快乐街上也要为宝宝和小朋友们过“六一”节。

(二)提出游戏要求。

1.师:娃娃家怎么为宝宝过“六一”节呢?客人可以买什么礼物送给宝宝?送的时候对宝宝说些什么话?超市、幼儿园等部门又可以怎样来为小朋友过节日?谁来介绍一下。

(三)幼儿游戏,老师指导。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并以顾客的身份去买礼物送礼、坐客等,帮助幼儿发展游戏情节。

(四)游戏评价。

1.师:大家玩的开心吗?请你把开心事讲给大家听一听!(请个别幼儿交流、教师帮助幼儿总结开心的原因)。

2.师:有没有遇到困难呢?是怎样解决的?(幼儿交流,视情况加以讨论)

2.教师小结:今天我也很开心,我们快乐街上的小市民都很有礼貌,还为宝宝和幼儿园里的小朋友过了“六一”节,现在老师也祝福大家:节日快乐,天天开心。

(五)收拾、整理游戏材料。

角色游戏幼儿园教案

1、引导幼儿扮演熟悉的角色,体验生活,知道角色名称,模仿最基本的动作和进行简单的角色对话。

2、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游戏中能创造性使用游戏材料的行为。

3、通过游戏对理发店有进一步的了解。

1、教师出示工作牌,提供角色。

师:你们知道理发店里都有谁吗?

2、和幼儿一起回忆已有经验,商讨角色行为。

师:理发店的老板要做什么事?理发师呢?收银员、洗发师又要做些什么?他们会说些什么话?请幼儿回忆、回答。教师提示幼儿理发店一般有什么工作,让幼儿模仿各个角色的基本动作,什么角色该负责什么工作,来了客人应该如何招待。

3、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尝试游戏。

教师请个别幼儿分别老板、理发师、洗发师等工作,进行表演。表演结束后请观众幼儿讲评这一组小朋友表演的好不好,并说明哪里好,哪里需要改进。

可再请一组幼儿进行尝试表演。简短讲评。

4、幼儿自主游戏,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老师可融入角色,扮演顾客和幼儿一起进行游戏。指导语:“哎呀,这里新开了个理发店呀,正好我要洗个头,顺便剪个新发型!”

5、交换角色,继续进行游戏。

6、游戏结束,收拾好玩具,教师进行游戏小结。

教师播放拍摄的录像,引导幼儿观察哪个角色表演的好,为什么?表扬创造性地玩游戏的幼儿。也可以说说哪个角色需要改进,练习说其中的对话,模仿工作人员的动作。

幼儿园角色游戏教案模板

活动名称:乖乖宝贝(中班)。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在游戏活动中体验到不同职业的角色快乐。

2、幼儿可以在游戏中更进一步了解超市、医院的商业功能,及其基本组成结构。

活动过程:

1、引发式导入提问。

呢?”

(2)提问后老师开始给大家看准备好的角色扮演的物品,并与小朋友们一。

生,护士然后呢打完针宝宝要买吃的来到超市,谁要来当玩具导购和。

食品导购来像宝宝、爸爸、妈妈介绍商品。结束后回家的路上又看到了。

卖糖葫芦的,谁来扮演这个角色来卖好吃的糖葫芦。(注意:要多次提。

醒小朋友们不要仅仅局限在自己的活动区域内)。

(1)教师注意观察每个幼儿的表现,当发现有区域空下来时,要充当游戏。

者介入到游戏中扮演角色与幼儿一起进行游戏。

(2)当发现幼儿角色扮演不到位时要适当提醒,这个角色怎样做会不会更加。

形象……。

3、结束。

(1)播放游戏结束音乐,示意让儿童放好道具回到座位上。

(2)教师进行总结,指出游戏中哪位小朋友表演的最形象,是怎么表演的能否在表演一下。同时指出活动中的不足,并与小朋友们一起想出更好的表演方法或者技巧。、,以便改进。

(3)教师说出结束话语: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的活动就结束啦,希望小朋。

友可以在生活中仔细观察,哪些人做啦什么事情呢?然后可以和小朋友。

讨论、扮演游戏。

活动延伸:游戏活动结束后小朋友们可以仔细观察一下其他的机构和工作人员是如何。

进行工作的,然后可以与其他小朋友、老师、家长一起扮演进行体验。

幼儿园大班游戏教案《角色》

2、师扮演理发师给荣艺婷小朋友理发,进行情景示范,边说边示范,让幼儿初步了解理发的程序。

二:提出游戏要求。

1.游戏前要先把游戏材料摆放好。

2.游戏时要遵守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职责,如理发师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程序等3.要做文明的顾客,要使用礼貌用语。

三:幼儿自由选择角色开展游戏,师观察指导。

1.观察幼儿能否主动并适宜地摆放游戏材料。

2.重点观察理发师的工作情况。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

小班角色游戏教案《超市的游戏》

1.能按物体的大小、多少、粗细等进行排序和分类,能进行10元以内人民币的换算。

2.增强对数学游戏的兴趣.对金钱的社会作用有初步的了解。

1.不同大小、多少、粗细、长短的农作物若干。

2.每人一套数字卡片作为代用人民币。

3.把桌子按超市柜台的大致结构摆放。

1.讨论: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有哪些农作物?

2.超市要开张了,让幼儿按蔫蕖,粮食、水果、千果讲行分类摆放。

3.带领幼儿检查分类是否正确。

4.让幼儿选择一种农作物,按它们的大小或多少或粗细依次摆放,布置柜台。

5.请幼儿合理标价。

6.请配班老师扮顾客买东西,学习10元以内人民币的换算..。

7.把幼儿分成两组轮流进行游戏或者请听课的老师扮客人买东西。(若是家长开放日.可以请家长扮演顾客)。

8.教师以经理身份结束“一天的工作”,问幼儿挣了多少钱,并组织幼儿讨论用这砦钱做什么。

幼儿角色游戏教案

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而音乐游戏不仅给孩子们提供了情节,而且充满了趣味性,并且给了孩子们音乐的享受。《纲要》中指出:培养幼儿喜欢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让幼儿在音乐游戏中与同伴交流情感。

本次活动《小老鼠做游戏》选自小班教材《好朋友》主题下《小老鼠奇奇》这一小点,之所以选择小老鼠为内容载体,是因为在进行故事小老鼠奇奇后,孩子们对老鼠这一角色特别感兴趣和关注,有的孩子说我最喜欢看猫和老鼠的动物画片了,有的说老鼠最怕猫了,有的说老鼠最喜欢偷吃米了,看得出,孩子们对小老鼠这一调皮、可爱的角色是很喜欢的,于是我结合《好朋友》主题中的总目标:喜欢自己的朋友,体验与老师、同伴一起活动,分享快乐。又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设计了这样一个有内容、有情节、有角色,并富有形象性、趣味性与一体的音乐游戏活动。

开设玩具店:在玩具店里增设许多不同动态的小老鼠,让幼儿在游戏中熟悉小老鼠的外形特征。

二、家长工作。

请家长配合,收集小老鼠玩偶。

三、学习活动。

1、模仿小老鼠的动作,喜欢小老鼠这一角色。

2、故事欣赏《小老鼠奇奇》。

3、观看幼儿自带碟片《猫和老鼠》。

四、环境创设。

师幼共同创设小老鼠的家,

活动名称:《角色》。

1、愿意随着音乐的变化想象创编小老鼠的`动作。

2、喜欢和老师、同伴一起游戏,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1、老鼠新家的创设。

2、音乐。

活动重难点:想象创编小老鼠的动作,随着音乐的变化做相应的动作。

一、律动导入。

1、今天,我是鼠妈妈,你们来做我的鼠宝宝,好不好?宝宝们,妈妈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今天我们要搬新家啦!你们高兴吗?瞧,我们的新家就在那儿呢?让我们一起出发吧!(放律动音乐)。

2、我们的新家到了,让我们一起进去参观一下吧!(你们看,新家里有我们全家福,还有我们心爱的玩具,你们喜欢吗?)。

3、请鼠宝宝们坐下来休息一下,妈妈给鼠宝宝们听一段好听的音乐吧!(音乐一)(第一遍)。

二、感受快节奏音乐,想象、创编小老鼠的动作。

1、听了这么好听的音乐,鼠宝宝们最想做什么事呀?(吃米、喝油、舔嘴巴、摸肚皮、伸懒腰、跳舞。)。

2、我们跟着音乐做你喜欢做的事(第二遍)。

3、观察后提问:小老鼠××(3-4位幼儿),你刚刚在干什么呀?做给大家看看,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其余幼儿模仿)。

4、小老鼠的本领真大,这次妈妈要看啦,哪只小老鼠走路时是轻轻的,没有撞到鼠弟弟和鼠妹妹们,好不好?(第三遍)。

小结:听了好听的音乐,做了那么多有趣的事情,我们大家在一起真开心!

三、感受慢节奏音乐。

1、播放音乐二,听,这段音乐和刚才的音乐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2、好像谁要来了?(猫)。

3、那我们该怎么办呀?(躲起来不动)。

4、在大花猫没来之前,让我们先练一练本领。(完整练习)。

5、发现问题,及时提出(不要躲在一起,要分开一点,不然的话很容易被大花猫发现的)并再次完整练习。

5、请周老师扮演大花猫,游戏完整练习。

四、音乐游戏《小老鼠》。

二、学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生活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着。”在本次活动中所采用的主要教法有:

1、情趣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教育性、娱乐性、创造性。

2、角色扮演法:通过情节鼠妈妈带鼠宝宝们参观新家,并在新家里听音乐做游戏为主要内容,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地进入角色。

3、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境的场景,以引起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

三、说目标:

1、愿意随着音乐的变化想象创编小老鼠的动作。

2、喜欢和老师、同伴一起游戏,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四、说流程。

四、说过程:

1、音乐律动:复习律动《可爱的小老鼠》,导入活动主题,进入角色。

2、听音乐想象、创编小老鼠的动作:在快音乐时引导幼儿创编小老鼠的动作。

3、游戏《小老鼠和大花猫》,在游戏中感知不同快慢节奏的音乐并做相应的动作。

4、歌表演《小老鼠》:体验成功的喜悦和音乐游戏的快乐。

l整个活动还是比较完整的,由开始的音乐律动,中间的新授,和最后的歌表演,各环节的目标指向比较明确,层次也比较清晰。

l能够给孩子创设一个比较温馨、宽松的音乐游戏情境。

l教师的上课状态比较饱满,能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l活动结束前的歌表演《小老鼠》,是老师根据活动需要进行了对《小猪》进行创编,效果很不错。

l不足:活动中,教师靠得太前,把应该小朋友说得都说完了,例:在完整游戏前,师让幼儿说说听到快音乐时可以做各种开心的事,听到慢音乐时要躲起来,可是老师显得太急了,把游戏规则自己重审了一遍。

幼儿角色游戏教案

爱婴医院:

医生、护士的衣帽;

指示牌、挂号单、视力表、医药箱、医学器械;

多多药房:帽子、药品标价签、各种药瓶药盒、电脑收款机、人体称;

鲜花店:各种假花及花篮、彩纸、胶棒、吸管、幼儿自制纸花若干;

中国银行:提款机、纸币、银行卡;

急救中心:电话、急救车;

公用电话亭:电话。

幼儿角色游戏教案

最近常听班上幼儿说××超市怎样有很多好吃好玩的,我发现孩子们对超市都很感兴趣。于是我们班开展了“超市”的系列活动,孩子们对担当“收银台”充满了好奇,刚好中班游戏室里有超市设备,因此我们就结合这两点开设了超市游戏活动,想通过这个活动提高孩子语言表达能力、观察的细致性和敏锐性,以及在同伴面前大胆展示自己的能力。

1、初步了解超市的食品,及营业员与顾客之间的关系。

2、培养幼儿的观察及表现力。

3、让幼儿学会与同伴协商,轮流扮演角色,合作做游戏。

4、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及表演。

初步了解超市的'食品,及营业员与顾客之间的关系。

经验准备:

请家长结合带幼儿去超市,丰富幼儿有超市的知识经验。

物质准备:

收银台、钱若干、食品、电子秤、标价、纸币等。

老师今天想去买一些好吃的东西,但不知道要去哪里买?你们能告诉我吗?

(1)这是什么地方?

(2)超市出售哪些食品?

(3)超市里面都有谁?

(4)营业员与顾客间会说些什么呢?

(5)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小结。

(1)每个小组一部分小朋友当顾客,一部分小朋友当收银员、售货员、计量师、顾客。

(2)每一个小组开一家超市,挂好超市牌,安排好桌椅材料。

3、玩好角色呼唤,再玩一次。

1、交流汇报:刚才玩什么?怎么玩?出现什么问题?怎么解决?

2、小结评价,指出下次活动注意点。

1、了解超市里工作人员的工作。

2、会大胆表演各个人物,服务于他人。

经验准备:

对超市工作人员及其特征有较全面认识,有扮演角色的初步经验。

物质准备:

收银台、钱若干、食品、电子秤、标价、纸币等。

1、顾客和售货员对话时,语言要讲清楚,要注意礼貌。

2、顾客去超市可以坐什么车呀?去玩超市肚子饿了可以到哪里吃点心?

3、今天玩游戏的同时,可以玩公公共汽车、的士车游戏和小吃店游戏,玩坐车、吃点心要注意什么?(让座、关心病人)。

幼儿分成6组,3组玩超市游戏3组分别玩的士车、公共汽车、小吃店的游戏,一轮过后相交换,教师随机介入指导,重视语言表达的示范引领和及时评价、纠正可玩3—4次。

2、小结评价,指出下次活动注意点——去超市买东西要知道程序。

1、了解超市人员的工作职责。

2、增强各游戏主题之间的交往和联系。

经验准备:

已玩过几次超市游戏积累一定经验。

物质准备:

收银台、钱若干、食品、电子秤、标价、纸币等。

上次活动,小朋友玩得很高兴,交往的语言也丰富了,但是,有的小朋友进入超市是没有先去买东西,有的没到售货员那边问价钱,这是不对的,今天玩超市游戏,顾客一定要按程序,同时,跟售货员一定要友好合作,有礼貌对话,售货员要热情接待顾客。

1、幼儿分6个小组,自由结合,自主协商角色分工,开展游戏。

2、幼儿中顾客按程序到超市买东西,售货员热情接待。

3、教师随机介入角色进行指导,重在程序和语言、态度指导。

1、交流:今天顾客按什么程序到超市买东西?

3、小结:今天游戏开展得很好,小朋友熟悉了上超市的程序,还表现出良好行为习惯。但是还不敢大胆想象,材料没有创新。

行点评,以让幼儿在下次游戏中有所进步。

学习使用秤、钱等。

场地布置、收银台、钱若干、食品、电子秤、标价、纸币等。

1、幼儿回忆并讨论上次在游戏中表现好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师小结)。

2、请个别能力强的幼儿上台示范一遍,师在旁边指导。

3、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自选角色进行表演。

4、幼儿游戏,教师指导,重点指导幼儿运用礼貌用语进行交流,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5、结束。

师幼共同点评,并针对本次游戏中存在的问题给予讲评,以待下次游戏中改进。

幼儿园小班角色游戏策划

一、活动目标:

1、乐意扮演角色和小朋友一起玩。

2、学习使用简单礼貌用语招待小客人。

3、懂得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

二、活动准备:

游戏区域:胖胖娃娃家、瘦瘦娃娃家、牛角娃娃家、大力娃娃家所需的游戏材料新投放的材料:自制电话四部、小衣服。

知识经验:幼儿已有参与娃娃家游戏的经历。

三、活动过程:

(一)分享经验1、交流游戏经验:玩娃娃家时你最喜欢当谁?都做些什么事情?

(教师展示幼儿收集的照片)(二)提出问题,引出新的游戏内容-小客人做客。

1、问题:娃娃娃家里已住满了小主人,还有小朋友想去玩,怎么办?

2、讨论:怎样招待小客人?怎样做文明的小客人?

3、提出新任务:小客人评选"文明家庭"。

1、幼儿按自己的意愿选择"钥匙"进入"娃娃家",扮演角色。

2、幼儿相互自我介绍,明确游戏伙伴的身份。

(四)教师以妈妈的身份带领小客人在各娃娃家串门。

重点指导:引导小主人主动、热情的招待客人。

四、活动结束:

听音乐结束游戏,评选文明家庭。

1、主人交流:你为客人做了哪些事情?

2、客人评选文明家庭。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