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教师心得体会(通用13篇)

时间:2023-12-26 06:14:07 作者:念青松

教师心得体会是教师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教学经验、教学心得和教学方法的重要形式。小编精心挑选了一些教师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

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创设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民主、自主的环境中充满兴趣地学习,再加上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使学生的现实生活成为课堂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实践活动为载体,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唯此,才能使品德与社会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的课程。

六年级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最后一期,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的兴趣浓厚。学生能对所学的知识有较深的印象,对合作与竞争、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成就、世界和平、地球环境等方面的知识理解较深,识记较好,对小学六年的生活也有全面回顾,对时下的社会热点问题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对母校和老师同学的留恋也诉诸于笔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教学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激情、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因此,品德与社会课更要摒弃空洞说教,注重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的各个环节,在愉悦的心情状态中学习、掌握、深化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通过教学笔者感受如下:

1、品德与社会科目的外延非常丰富,教师备课的时候需要找许多课外知识进行补充,学生特别喜欢听一些与课本中联系密切的小故事,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备课。如教学“合作”和“双赢”这个道理时,教师用“龟兔四次赛跑”的小故事形象生动地让学生明白“合作”与“双赢”的道理。这样,在此基础之上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谈自己的理解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2、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采用多种方式来学习。如小组讨论交流活动,小组汇报活动,团队心理游戏活动等,学生上课能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尤其喜爱团队心理游戏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合作精神,理解深刻的道理。

3、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探索更加广阔的世界。在课前我会布置学生搜集资料,在课堂上来交流,课后再做拓展的要求,每个学生选择其中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作为自己本期研究的对象,形成一个专题,期末的时候再将同一专题的同学集合起来召开发布交流会。这样,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学生兴趣浓,教学效果好。

4、教学相长,师生共同进步。品德与社会科目涉及历史、地理、人文、科技、心理等诸多领域,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当高,尤其是教授新教材,许多资源都需要自己多方收集,在找寻与教授的过程中,教师也受益匪浅。品德与社会教学,力求给学生展现更大的更丰富的世界,同时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指导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心理调适,要教好这一门课程,任重而又道远。

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

在这12节优质课中,几乎每节课都有小组合作学习,都可以见到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所有教师的个人素质都比较高,尤其是课堂语言都优美动人,充满激情。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替代了过去的单纯说教,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师道尊严"的师者形象,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了一种兴趣,我想,这正是新课改的春风给课堂教学带来的盎然生机。

利用多媒体教学设计课件,使单调枯味的教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扩展到了家庭、社区及其他生活空间,而且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去访问,去调查,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社会现象,让他们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体验,认识社会。12节优质课,几乎每节课都有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调查探访的活动。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自主学习和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习惯也都得到进一步强化。

一句具有亲和力的评价语,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激起孩子的成就感,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小组评价、……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极大的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教学的实效。

驾驭课堂能力极强,能灵活有效的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及时的调整教学思路。

总之,这十二节优质课使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深受启发,在教学《品德与社会》时,我们作为教师必须正确把握其特点,实施有效的策略,相信我们学习了《品德与社会》新教材教学理念并且通过这次《品德与社会》优质课评比的活动之后,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感谢领导为我们提供了这么一个学习的平台,感谢执教老师的辛勤付出,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的教学方法,提升了我们的教学水平!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

1、新课标教材中引用了大量的故事和名言,在课堂上要注重用教材上的故事启迪学生,用优美生动的名言引导学生。同时教师还应用同龄人的故事当镜子启发学生,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正确认识自我。

2、课堂上应给予学生大量空间让学生自由发挥,给学生搭建成功的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语言表达的能力,在自我表达中增强对知识的理解,督促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努力达到相关要求。

3、鼓励学生大胆参与教学,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能切身体会到事物发展的过程及规律,更清楚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明确自己肩上的.责任,从而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

4、课后应安排一些与现实结合密切的作业,学以致用。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

(一)结构框架:主题板块相对独立,同心圆交叉递进。

1.安排合理的梯度,相同内容虽重复出现,但要求提高,螺旋上升。

2.根据儿童生活领域不断扩大的实际,以他们的社会生活为主线,采用跨学科、融会综合的编写模式。

(二)教材倾向:凸现爱心、责任感教育。

1.无论从小学生的情感特点、还是个体品德心理形成的过程看,儿童爱心和责任感的发育成长,是十分重要的,人生的积极态度必以向善和向上情感为依托,公民意识的形成则与个体责任感相辅相成。(对家乡的责任感)。

2.作为情感教育,个体的感受和体验非常重要。为此,教材设置大量“爱与被爱”的情景讨论,以及可操作的活动,在呈现上,我们还力图使之形象化,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教材内容:选择儿童生活事件和情景化材料。

1.以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为选材的`直接依据,适当拓展。

2.在标准的框架内选取相应的儿童生活事件,梳理学生三到六年级成长、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难题、道德冲突和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困惑,使内容标准生活化、情景化。

3.内容选择上并不是将儿童生活简单翻版,具有既源于生活,又高于(引导)生活的特点。

4.教材的内容涉及诸多领域,题材广泛,主题多元。

5.在教材内容安排上亦有一定的弹性,给学生和教师留有发挥创造的空间。

(四)教材呈现:小切口、层层深入;重践行,图文并茂。

1.针对学习对象从童年中期向少年期过渡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教材内容呈现,通常采取小切口,层层深入的方式,给学生亲切自然的感受。

2.为贴近儿童生活,教材努力在呈现方式上图文并茂,为学生喜闻乐见。

(五)教材衔接:通盘考虑、整体把握。

1.两门课程属于同一类综合课程。各年龄段儿童生活的领域虽然会不断扩大,但基本领域却是相同的。

2.注重二者的有机对接,通盘考虑,整体把握全套教材的内容,对重复出现的内容标准,选择不同的切入点,设置合理梯度,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尽量使其边界清晰,避免重复学习。

(六)地方特色:突出地方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我的家乡”是课程标准中的六个主题之一。教材以养育我们的荆楚大地的历史文化、风俗传统、名人先辈为内容,对学生会感到十分亲切和自然。通过学习探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湖北的情感,为家乡而自豪。

追问一:教学回归怎样的生活世界?

1.回归现实生活世界。

回归与教学内容和任务相对应的现实世界。

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

《品德与社会》是以小学生的生活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的综合性课程。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品德与社会。

供你参考!

3月27日,我到谈固小学听了一节由张红恩老师执教的冀教版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中《通信的种类和发展》一课。课后听课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的研讨,以及市教科所的王小香主任的点评,使我受益匪浅。

通过本次听课,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是老师展示才艺的平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自始至终施行的是“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培养,智力得不到开发,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正好符合新课程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明理。

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教师在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和灵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教师真正地成为引导者、点拨者,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学习主体。

课程改革后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从班集体中的小事入手,紧抓集体中常见的不良现象。

《品德与社会》作为人们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了解祖国遭受屈辱和人民顽强抗争,进一不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但有的时候我还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没有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课堂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总之,通过教学和课后反思把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成功与失败,加以总结和升华,变成自己的教学经验教训,这是难得的珍贵的财富。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争取努力上好每一节《品德与社会》课,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在轻松中感到学习的快乐,在老师引导下学会如何做人处事,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从“教书匠”变成“教育家”。

通过学习《品德与生活》新课标,加深了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学习过程中,我也收获颇多,倍受鼓舞。下面谈谈自己的收获体会和一些感悟。

现在的《品德与社会》最大的改革是把学生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培养目标切切实实地放在儿童的生活中去培养。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生为主”的发展性战略计划;真正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密切联系儿童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当我们翻开《品德与社会》这本教科书时,我们会发现这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是伴随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开设的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它通过游戏和各种儿童喜欢的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初步的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倡导“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我们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课堂,脱离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纷杂的现实生活,只是没有生活的空谈,这样往往造成学生的思想跟行为截然不同,口是心非,德育也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走出小课堂进入大社会,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唯有如此,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品德与社会》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

《品德与生活》的核心理念就是让品德回归生活,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注意观察生活,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捕捉生活中的点滴信息对学生进行三维目标的教育。相信通过这次培训,我们的老师一定能够更新理念,正确地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上好每一节课,以实际行动践行品德回归生活这一理念。

通过学习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在学习观上,要以学生为本,将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材观上,教师由教材的忠实宣讲者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确立起自己作为课程教材的创造者和实施主体的意识,学会用教材来教,在内容上关注儿童的实际,设计上注重以主体活动的方式呈现,将教学的目光更多的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学内容;在教学观上,教学是师生交互、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体验与交流。新课程注重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经历。不仅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而且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通过本次学习让我更懂得珍惜儿童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让学生在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中引发内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重视儿童在真实生活中感受、体验、领悟,突出活动,让学生自主地、能动创造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

新学期,我将不断加强自我反思,加强与其他同行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与研讨。站在一个真正的品德课程教育者的高度教我的学生,与学生共享品德课自身的魅力。

二、创设活动,使活动形式与实际情况相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兴趣偏好等等,在教学中,我创设活动时,是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的:

1、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动形式。不同的教学内容决定不同的教学形式。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有切身体会的内容,适宜表演活动。一些社会事例,则更多的侧重于搜集采访和交流活动。例如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中“关心你,爱护他”学习单元,在该单元的教学中,我采取了“采访搜集+交流”的活动形式,大大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2、根据知识形成阶段设计活动。学生的品德形成是螺旋上升的,学生的知识形成有其阶段性的不同。应根据学生知识形成阶段设计活动。例如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期与下期中都有对家庭生活关注的内容,上期的要求是体会父母工作的艰辛和不易,下期则侧重于学生对家庭生活的参与和对父母家人爱的表达。因此,上期适宜开展观察和交流活动,而下期开展实践汇报活动更为合适。

3、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活动。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多具直观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以有趣、有情的活动贯穿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是有效的组织方法,如游戏活动、动手操作、小竞赛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学生逐步提出较高的要求,加强意志、情感、动机等的培养,不仅给学生提供外显的直观活动,更要注意思维层次方面的活动的开展,如开展尝试活动、整理活动、探究活动、辨析活动、自学活动等。

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

二、创设活动,使活动形式与实际情况相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兴趣偏好等等,在教学中,我创设活动时,是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的:

1、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动形式。不同的教学内容决定不同的教学形式。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有切身体会的内容,适宜表演活动。一些社会事例,则更多的侧重于搜集采访和交流活动。例如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中“关心你,爱护他”学习单元,在该单元的教学中,我采取了“采访搜集+交流”的活动形式,大大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2、根据知识形成阶段设计活动。学生的品德形成是螺旋上升的,学生的知识形成有其阶段性的不同。应根据学生知识形成阶段设计活动。例如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期与下期中都有对家庭生活关注的内容,上期的要求是体会父母工作的艰辛和不易,下期则侧重于学生对家庭生活的参与和对父母家人爱的表达。因此,上期适宜开展观察和交流活动,而下期开展实践汇报活动更为合适。

3、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活动。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多具直观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以有趣、有情的活动贯穿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是有效的组织方法,如游戏活动、动手操作、小竞赛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学生逐步提出较高的要求,加强意志、情感、动机等的培养,不仅给学生提供外显的直观活动,更要注意思维层次方面的活动的开展,如开展尝试活动、整理活动、探究活动、辨析活动、自学活动等。

品德教师教学心得体会

品德教育是教育的重头戏,它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在当今社会,品德教育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作为一个品德教师,我始终认为,品德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同时也能够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品德教学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收获和体会,现在我来分享一下我的心得和体会。

学生的思维是活跃和不断变化的,教师的话语可以对学生的思维产生重要的影响。品德教师需要正确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在正确的道路上向前迈进。在我的教学中,我时刻感受到自己的责任重大,需要负责任地传授正确的思想观念。我认为,品德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明白什么对错、什么是美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走出自己的错误道路,走向正确的人生之路。

第三段: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作为品德教师,我的职责也包括助力学生在成长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我的教学中,我注重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旨在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性的思考和体验。我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够了解到什么是正义、善良和思考。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每个学生都能自觉贯彻这些理念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四段:让学生培养勇气和毅力。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包括培养勇气和毅力,为未来的挑战做准备。在品德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积极探索自我和提高综合素质,让学生培养勇气和毅力来迎接未来的挑战。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多进行实践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这样,学生就可以在今后面临挑战时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更加勇敢地面对前方的困难。

第五段:总结品德教师的教育目标。

在整个品德教学的过程中,如何评估品德教师的教育目标?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品德教育是培养健康的人格和完美的人格、提高人类素质,培养有品德的学生。品德教师需要用自己的言语和行动,引导学生不断的成长和进步,在道德和品质上不断提高。我们品德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交意识和企业精神,让他们成为一名优秀的公民和值得尊重的人。只有这样,品德教育才能够实现效果,成为我们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

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

今年有幸成为思品工作室的一员,为了在教学中能不断以课标的要求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策略,呈现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我们全体工作室成员学习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通过学习,我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有了更深的理解: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通过认真阅读课程标准,我明白了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生活性。

2、开放性。

3、活动性。

其中“活动性”提出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践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要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要知道小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的,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经过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

《品德与社会》课正是在学生这样的发展基础上建构,并予以继续教育与培养的。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就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一张合家欢的照片,可以回忆起浓浓的亲情;解读自己的名字,可以体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某一次班队活动成功或失败的经历,有助于理解团结合作的重要……所以,教师应十分了解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善于发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来组织教学。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己教育自己,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也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应该积极尝试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反对过去那种程式化、教条化的做法,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灵活变通,既讲原则又不失灵活,既注重规范又体现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新教材无论是在教学内容的设计还是在呈现方式的设计上,均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拓展、延伸的平台。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应生成一种开放的教学运行环境,在开放中搞活。品德与社会课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学生的发展,挖掘学生的心理因素,激发学习兴趣的课程价值。

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到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课程。教育不应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否则就会限制和束缚人的自由发展。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是师生互动交往的过程,学生应在教师的帮助下主动地学习,主动地体验和感受,这样,教学与过程才能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才能把品德与社会课堂变成一个关注学生成长的乐园。

总之,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感觉自己心里更有底气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把新课标中学到的新知识,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模式运用到课堂上,让学生乐于学习,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品德教师教学心得体会

品德教育是课程改革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品德教师的教学不仅涉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培养,还涉及学生的生命规划、心理成长等方面。作为一名品德教师,我深深地认识到品德教育对学生未来的影响,也深深反思了自我品德修养的认识与实践。在教学实践中,我积累了一些心得与体会,从而更好地引领学生成长。

段落二: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

品德教育需要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和成长阶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例如,对于初中生来说,品德教育应当注重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性和社交能力;对于高中生来说,则需要关注他们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的培养。在课堂中,我们也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提供具有生活意义的教育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更加深层次的问题。

段落三:注重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

品德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情感表达。在教学中,我会通过让学生参与讨论、进行身体运动等方式,让学生充分表达自我,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领导才能,从而让他们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段落四:独具特色的教学案例。

品德教育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学习去引导学生的品德修养。在教学中,我会从具体的生活案例中进行分析,如讲述妈妈如何传递爱的力量、描述孝顺之道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以身边的事情发现美德,从而培养出向善的品格和行为,并将之内化成自己的精神财富。

段落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品德教育也是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品德教育不能仅仅停留于教育案例的层面上,还需要通过组织课外活动、参与社会公益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真真正正地记住了“人生只有干一行,爱一人,做一件事”的真正含义。

总结:

品德教育是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品德教师的教学任务及其重要和充满挑战。但我坚信,品德教育将会在我们的引领下得以成功,只有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注重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独具特色的教学案例、以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真正意义上推动品德教育的发展,让学生成长为品德高尚、充满爱心和责任心的人。

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

3月27日,我到谈固小学听了一节由张红恩老师执教的冀教版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中《通信的种类和发展》一课。课后听课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的研讨,以及市教科所的王小香主任的点评,使我受益匪浅。

通过本次听课,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是老师展示才艺的平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自始至终施行的是“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培养,智力得不到开发,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正好符合新课程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明理。

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教师在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和灵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教师真正地成为引导者、点拨者,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学习主体。

课程改革后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从班集体中的小事入手,紧抓集体中常见的不良现象。

《品德与社会》作为人们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了解祖国遭受屈辱和人民顽强抗争,进一不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但有的时候我还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没有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课堂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总之,通过教学和课后反思把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成功与失败,加以总结和升华,变成自己的教学经验教训,这是难得的珍贵的财富。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争取努力上好每一节《品德与社会》课,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在轻松中感到学习的快乐,在老师引导下学会如何做人处事,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从“教书匠”变成“教育家”。

社会品德心得体会

社会品德是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涵盖了很多方面:包括个人的道德观、个人的社会行为、公民责任和义务、公共秩序等等。在个人社会行为和公民责任上,我经历了很多,从中感悟到了很多。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分享我在社会品德方面的心得感悟。

首先,对于个人道德观的理解和体现,我认为要有自己独立的认知和判断力。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身边的长辈、教师都会给我传授一些道德方面的知识和观念,从而帮助我建立自己的道德体系。同时,我也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尝试将这些道德观转化为自己的言行,真正地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我相信,只有个人对道德观的认知和自身行为的结合,才能真正地体现品德的高低。

第三段:个人社会行为方面的体会。

我的个人社会行为方面也经历了很多,从小到大,我始终保持着诚实守信的原则。这个原则不仅仅是表现在道德层面上,也表现在了个人日常行为中。在学习上,我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课程的学习中,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时,真正的完成自己的学业,对于与同学之间的协作中,本着互帮互助的原则,在与老师之间保持一份平等和尊重。这些个人社会行为的积累,让我在遇到棘手问题时能够诚实地面对,遵守自己的原则和承诺。

第四段:公民责任和义务方面的体会。

作为一个公民,维护公共秩序是我作为一个人的基本义务。在公众场合中,我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尊重他人的言行表达。在遇到劫匪、纠纷等紧急事件时,以自身的安全为前提,积极地报警,并配合处理。面对此类事件,有更多的人会提供帮助,无论是善意的提醒还是主动的行动,这些都是我们作为公民应该尽的责任和义务。在公共场合被贪心的人,在商场遇到强买强卖的情况时,我会秉承自己的操守,去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心态。

第五段:结论。

最后,我认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观,是个人品质和社会行为的基石。我们不能随波逐流,为个人利益而失去自己的信仰。要清楚地认知自己的社会角色,做一个坚守原则的好公民,以身作则,向周围的人和社会展现出我们的品德。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关注和学习社会品德,为自己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教师教课品德心得体会

教师作为社会的引路人,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技能,更需要拥有良好的师德师风。教师教课品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素养的人才至关重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有体会地认识到了教师教课品德的重要性,下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总结。

第二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在课堂上,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的品德修养。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课堂活动,如讨论、辩论、小组合作等,使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建立起相互尊重、信任和团队精神,培养他们的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等美德。

第三段:严格要求自己。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的品德修养。首先,我们要做到言行一致,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让学生看到一个可敬、可信的形象。其次,我们要持之以恒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最后,我们还要做到宽容与尊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宽容他们的错误与缺点,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鼓励。

第四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同时,我们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让他们能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段: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品质,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和心理需求。在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们应给予适当的关怀和安慰,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人差异,鼓励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结尾: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师的角色和责任也在不断增加和扩大。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教师教课品德对于学生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教学中,我将坚持不懈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努力成为一名品德高尚的教师,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希望全体教师都能够深刻认识到教师教课品德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品德修养,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社会品德心得体会

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需要向社会所承诺的不仅仅是自身的技能和才能,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社会品德。什么是社会品德?社会品德究竟为何物?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才应该表现出社会品德?这些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在我的人生经历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社会品德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在人际交往中,体现的就是社会品德,如礼貌、尊重、诚信、慷慨、同情等等。这是一个人在不同社交场合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行为规范。并且,社会品德应该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不管在何时何地,都应该是我们言行的规范。

社会品德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活动的基石,无论是在工作、学习、娱乐等场合中,社会品德都是影响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家庭中,我们应该尊重孝顺父母,关爱家人;在学校里,我们应该严谨认真,遵守纪律;在工作中,我们应该积极进取,以诚待人。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

社会品德不仅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表现,更是影响我们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以礼待人,扶老助弱,团结友爱,尊重他人的权利与尊严是一位有社会品德的人所必须具备的。这些品德不仅对我们的自我价值有所提升,也能引导我们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社会品德的高低也关系到个人的修养。社会品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自身的修养和道德素质。负责任、正义、公平、宽容、善良等是一位有社会品德的人所必须具备的。而这些,都离不开我们自身的修养。所以,社会品德是我们职业、升迁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重要品质指标。

第五段:总结。

社会品德是我们人生成功的关键。它贯穿于我们的一生,不仅仅是在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经历,更是我们成长道路中的一种能力和素质的基础。在现代社会,社会品德的重要性呼之欲出,这正是我们人人都应该积极弘扬和推广的一种精神力量。所以,我们应该努力从自身做起,提升个人道德水平,在自己的日程排列中加入更多体现社会品德的任务,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力量。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