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人教版(通用19篇)

时间:2023-11-30 15:08:42 作者:文轩

教学计划应当遵循教育教学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经典教学计划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考。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学期教学设计

岁月匆匆,转眼间本学期工作即将接近尾声。这一学期我继续贯彻北二教学理念,并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取得了一定效果。现小结如下:

一、备课。

学期初,我认真钻研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

二、上课。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然后,我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接着,学生练习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最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现在学生普遍对数学课感兴趣,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及时复习。根据爱宾浩斯遗忘规律,新知识的遗忘随时间的延长而减慢。因此,我的做法是: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复习或第二天复习,以后再逐渐延长复习时间。这项措施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习的特点。

(3)努力构建知识网络。一般我都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三、作业。

针对不同的练习错误,由我面批,指出个别问题,集体订正共性问题。批改作业时,教师点出错题,不指明错处,让学生自己查找错误,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鼓励学生独立作业的习惯,对激发学习的兴趣取得了较好效果。分析练习产生错误的原因,改进教学,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

四、注重对后进生的辅导。

对后进生我分层次要求。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习。注重他们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一如既往的要求自己,做到为人师表,语言健康得体,举止文明礼貌,以身作则,注重身教。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让自己有更好的成绩。

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5、6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经过全班师生的共同努力,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任务,在教学工作中,我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学生学有所得,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现将本期教育教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教学方面。

2、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动具体的情景,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结合二年级孩子们的年龄和思维特点,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3、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策略的引导。新教材的教学内容比以往教材的思维要求高、灵活性强,仅用大量机械重复的训练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教师不但重视基本算理、基本概念的教学,精选、精编灵活多变的针对性练习、发展性练习和综合性练习,还要有意识学生进行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进行训练和指导,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包括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认真读题、仔细审题的习惯,使用学具的习惯等。

4、加强计算题训练。学生平时就要多下功夫,经过多种活动形式反复训练才能提高认知水平,要养成思维严谨,步骤完整的解题习惯;要形成不单求会,而且求对、求好的解题标准。

5、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6、积极参加听课、评课和教研工作,虚心向老教师和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学习他们先进的教学方法,课后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二、存在的问题。

1、孩子的成绩不仅仅依靠老师的交,更离不开家长的帮,在下个学期,我争取多和家长沟通,了解孩子的在家的学习情况,让家长也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来,给孩子更多的鼓励和关注。

2、从每次单元测验和期末考试来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分析应用题的能力还是很差,学生做题不够认真,检查不仔细。这就要求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审题、分析、计算的能力和做事认真踏实的好习惯。还要加强个别生的指导工作。

3、课堂氛围还不够活跃,应调动学生更大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进一步的做到精讲多练,在教学方法上形式在多样一些。

一份耕耘,会有一份收获的!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困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吸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人教版

1、进一步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理解。

2、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自己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3、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发现并理解“余数定比除数小”。

[教学难点]。

结合情境理解余数为什么一定比除数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口算。

2、先摆小棒,再解答。

(1)拿出10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剩几根?

(2)拿出9根小棒,每4根放一堆,可以放几堆?还剩几根?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余数除法的新知识。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2,展示课件。

1、动手操作。

请每位学生分别用8、9、10、11、12根小棒,每4根摆一个正方形,看看这些小棒最多能摆几个正方形。

操作完毕后,全班交流、互动,反馈信息。

(1)如果给你8根小棒,每4根摆这样的一个正方形,最多能摆几个呢?会有剩余吗?(摆2根,没有剩余)。

你能列出算式吗?8÷4=2(个)。

(2))如果给你9根小棒,最多能摆几个呢?还剩几根?(摆2根,还剩1根)师根据反馈及时板书:9÷4=2(个)……1(根)。

(3)10根呢?

师根据反馈及时板书:10÷4=2(个)……2(根)。

(4)11根呢?12根呢?

11÷4=2(个)……3(根)。

12÷4=3(个)。

为什么不是余4根,写成12÷4=2(个)……4(根)呢?

(因为4根又可以摆一个正方形了。)。

2、观察发现。

余数小于除数。(师板书)。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得出余数不能大于或者等于除数,因为这种情况下,余下的还可以再分,直到不能再分为止,此时余数小于除数。得出余数除数的结论是正确的。

小结:剩下的不能再分的数叫余数。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总结:每5根摆一个,就是把小棒每5根分一份,除数是5,根据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可能剩1、2、3、4根。

师: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呢?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2、完成“练习十四”第14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已知除数是多少,在被除数和商未知的情况下,求余数最大是几,然后指名回答。(除数是8,不管被除数和商是几,余数都小于除数,可能是1——7中的任意数,其中,最大是7。)。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认识钟表教学设计

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好朋友,你们猜猜他是谁?你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出来,真棒。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喜欢这些钟表吗?那我们就和他们交个朋友吧。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认识钟表》。

谁来说说这个钟面上都有什么?

谁愿意把你制作的钟面介绍一下。你的钟面上都有什么呀?那钟面上还有什么呢?

想一想,钟面上的是时针和分针市怎样走的呢?你能照这样的顺序拨拨你的钟面吗?

小朋友你们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看整时的方法吗?

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这个时刻就是几时。

想不想自己动手拨一个时刻呢?

小结:一天时针在钟面上要走两圈,所以就有两个10时,为了准确的表示时刻还得用上早晨、中午、下午和晚上这些词语。

现在你们能用一句完整话说说图上的小朋友在什么时刻再做什么吗?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个钟面,看看12时和6时的钟面上有什么特点?说来说说。

小结:12时,时针和分针重合在一起了。6时,时针和分针成了一条线。

大家的表现都不错,我们放松一下来听首歌,好吗?

小结:电子表示法的两个点我们把它叫做“冒号”当冒号右边时两个0,冒号左边是几,这个时刻就是几时。

你能用这种方法表示2时吗?在练习本上试试。

好了,我们轻松一下,来猜个谜语好吗?

那,再过一小时是几时呢?

今天你们的表现非常好,老师想奖励你们做个游戏你们愿意吗?我请几个同学上台来做个动作,你们猜猜他们在什么时刻再做什么事情?再用你手中的钟面拨出这个时刻。

亲爱的孩子们:时针不停地转动,时间也就悄悄地溜走了,而且再也回不来了。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很宝贵,我们不但要珍惜时间,还要合理利用时间,准确掌握时间,不浪费时间,从小就要做一个会安排时间并且爱惜时间的好孩子。

这是从镜子里看到的钟面,猜一猜它是几时?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学期教学设计

这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我努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取得了一定效果。现小结如下:

二、积极落实素质教育。

运用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观念,紧紧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课堂教学出“趣、活、新”的教学情境。例如:我在教解决问题时,把它改成了一个活动课,我先数出了42支粉笔,让一组的9个同学每人拿走1支共9支,然后让二组的8个同学共拿走18支,请同学们帮我算一算,我现在还有多少支粉笔?这样通过同学们亲身参与活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还有在教克和千克的认识时,让每个学生都回家称一称自己有多重,并把千克和我们经常用到斤联系起来。农村的孩子对鸡蛋很熟悉,我让他们回家掂掂鸡蛋的重量,再告诉他们一个鸡蛋大约是45克,还有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苹果、梨等水果以及同学们熟悉的铅笔、尺子硬币等来认识克。用学生家里养的猪、牛以及生活中常用到的洗衣粉、盐等来认识千克。这样通过同学们亲身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从而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眼、嘴和手,为学生的创造、操作、实验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使学生能保持良好的心境,始终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去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在工作中我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今后我会扬长避短,为教育事业贡献出我最大的力量。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人教版

1、认知目标:积累本文中的生字词语。

2、能力目标:认识《丑小鸭》这一部童话作品的自传色彩。理解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培养学  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丑小鸭之所以能成为白天鹅,是因为心中有梦,并向着梦想飞翔,让学生懂得命运其实没有 轨道,关键在于要有对美好境界、美好理想的追求。

教学重点:

通过丑小鸭的经历,认识到要成为“白天鹅,要经过自身的努力,重要的是要有天鹅一般高贵的灵魂。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情况,老师作适当的补充(安徒生的生平可详细一些)。

三、清除阅读障碍:(指名完成后齐读识记)。

注音:讪笑        吐绶鸡      灯芯 草    铰链      迸出。

听写:沼泽地    嫉妒    木屐      飕飕      讪笑。

释义:排挤      来势汹汹    弥漫。

四、你喜欢这篇童话吗?请谈谈你的理由。

丑小鸭“丑在什么地方?它刚出生时的处境是怎样的?请联系书中的语句来回答。

五、学生跳跃阅读全文后,进行研究性学习。

1、你知道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吗?(指名回答)-(  理线索)。

以 丑小鸭的流浪足迹为线索。

2、全文写了丑小鸭在哪几个地方的流浪生活?  请分别找出来--(明结构)。

沼泽地--老太婆--灌木林里---老农家---花园里。

3、并简要概括它在各个地方所发生的故事。大家是怎样对待它的?丑小鸭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生活的?请联系具体的语句来回答。--(知内容)。

沼泽地:( 同情、 歧视)。

老太婆家:(被嘲笑)。

灌木林里:(向往美与幸福)。

老农家:(被追打)。

花园里:(被赞美)。

4、找出童话中的若干人物(动物)形象,结合具体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 辨形象)。

启发:老师看到了仁爱的农夫,是他在冰天雪地里救回了丑小鸭,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善良仁慈乐意帮 助别人的人。(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可悲的、可笑的、可鄙的、美丽的……可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认识猫绅士与鸡太太)--        结合此题让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理解本文童话的自传色彩。

5、你知道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原因是什么吗?在文找出相应的语句并分析   --    (悟主题)。

关键句子:

a、想我还是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才好。

b、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在冬天里受苦要好得多。

c、只要你是一只天鹅,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d、他到非常难为情,.....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也不会骄傲的。

(此题的设置,是让学生争辩,在思想的碰撞中,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

剖析:

1、丑小鸭之所以“丑“,是用鸭氏家族的审美标准来评价的;之所以在猫绅士和鸡太太眼里是无能的,也是用猫族及鸡族的能力标准来衡量的。所以人们永远也不可能承认它的美丽。

2、丑小鸭如果不离开老太婆家,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从而在灌木林中认识白天鹅的话,他永远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六、丑小鸭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可板书学生的精彩发言)。

1、能够勇敢地离开那个让他饱受欺凌的出生之地,走向一个未知的世界。

2、能够舍弃所谓的温暖舒适的生活,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现自己其实也可以成为生活的一个奇迹。

七、拓展引申:

1、在我们的现实  生活中,也有许多丑小鸭,  他们经过自己的拼搏奋斗,最后也成为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欣赏文章:《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钟》、《命运无轨道》。

2、请学生谈谈自己听了两篇文章的感受。

八、作业布置:从以下作文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作文。

a.命运无轨道                b.丑小鸭的梦。

板书设计:

丑小鸭  ------ 白天鹅。

要有一颗好的心:善良、宽厚、有理想、

勇敢地追求美与幸福。

丑小鸭告诉我们:

1、成为“白天鹅,要经过自身的努力,重要的是要有天鹅一般 高  贵的灵魂。

2、命运无轨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自己。

3、在拼搏中才能真正认识自己原来也可以变成“白天鹅”。

教学反思。

多读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只有大量阅读语言材料,才能充分了解语词的“分布”,才能学习更多的表达式,才能更好地比较和区别各种表达式的表达意义,才能了解不同表达式的不同语境。二是反复诵读名篇佳作。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更好地体悟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并反过来体悟某些表达式的特殊意义和特殊价值,才能从语音、词汇、语法的不同角度综合地体悟语言运用的奥妙和规律。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中也应当包含这样一个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除法的含义,会读、会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对比、交流等数学活动,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

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3.在具体的情景中,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商与余数的单位名称的确定。

教学资源:ppt、小棒、学具片。

教学内容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物时,结果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恰好分完的情况,这时没有剩余,属于整除类,表内除法涉及此内容;一种是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这是有余数的除法内容。从小学生学习的角度,“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因此,表内除法学完后不久,教材编排了“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单元。

教材第59页主题图呈现了学生分别用11根小棒摆正方形、三角形、五边形的活动情境,起到了四个作用。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便于师生操作,引入新课,三是让学生关注能摆几个图形,发现还剩几根小棒,四是为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提供示范,积累活动经验。

教材第60页例题1借助平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通过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这里有两个对比:一是平均分草莓分得的结果的对比,一个是用除法横式表示的对比,第一个对比是理解余数、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商和余数单位名称的基础。

教材第60页做一做和第64页第2题,都便于学生操作、填空、用除法算式表示,帮助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学会确定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学生分析:

学生刚刚学完表内除法,对除法的本质“平均分”理解深刻,知道除法算式的含义、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除法算式,能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能准确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熟练进行平均分物的操作活动,也能熟练用语言描述平均分物的过程和结果。但是,“平均分物后有剩余”的现象,会造成学生对除法本质理解的认知冲突,认为这样的情况不能用除法表示。解开学生的困惑,就要联系生活实际,提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切身感受到“平均分物物后有剩余”的正常现象,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实现象,从而理解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以及理解商与余数的单位名称的确定。

教学实施过程:

一、操作导入,揭示课题。

1.师生用小棒摆图形活动。

(1)教师用12根小棒先摆一个正方形,再连续摆两个正方形,让学生表述教师的操作过程,并用除法算式表示,板书:12÷4=3。

(2)ppt:

学生独立操作,表述。

(3)ppt演示学生交流汇报操作结果。(分三栏,图文结合展示)。

2.揭示课题。

(1)对比:教师摆小棒的结果和学生摆小棒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老师摆完图形后,没有剩余的小棒;我们摆完图形后,有剩余的小棒。

(2)提点:生活中这样的现象也可以用除法表示,那么,这叫有什么的除法呢?

学生:有剩余的除法。

(3)教师板书:有剩余的除法(后面会修改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二、操作对比,学习例1。

1.对比平均分草莓的结果。

(1)ppt演示:把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

学生表述平均分过程和结果,并用除法算式表示:6÷2=3(盘)。

(2)ppt出示:把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学生用学具片代替草莓独立操作。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依言用学具片代替草莓摆一摆。

ppt演示:把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

(3)对比:两次分草莓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ppt出示,强调“正好摆完”,演示强调“还剩余的1个草莓”:

提问:剩下的1个草莓还可以摆一盘吗?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强调:每2个摆一盘,剩下的1个不够摆一盘。)。

2.对比用除法横式表示分草莓的情况。

(1)结合第一次分草莓图,说说6÷2=3(盘)的含义。

(2)提问:第二次分草莓的现象,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吗?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提点:除法的本质是“平均分”,第二次分草莓有没有进行平均分?)。

提问:第二次分草莓的现象,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

(3)ppt演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写法,强调:六个圆点写在商后面格子的中间,再写“1(个)”。

板书:7÷2=3(盘)……1(个)。

说说这个除法算式的含义。

(4)回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ppt揭示“余数”的名称,说说余数表示什么:余数表示平均分完后剩余的部分,修改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5)学生尝试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6)ppt出示,对比表示两次分草莓情况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强调:余数的名称、余数的含义、商的单位、余数的单位。

三、小结新知,提炼方法。

出示,回忆:这节课学习了哪些新知识?

学生自由说,指名说,教师提点:余数,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含义、写法、读法。

2.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获得了这些知识呢?

提点:操作、观察、对比、交流。

四、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ppt逐题演示答案。

演示强调:2个2个地圈,竖着圈;3个3个地圈,横着圈;

演示强调:填空中的余数和算式中的余数一一对应出示;

演示强调:平均分铅笔和剩余铅笔的画法;

语言强调:商的单位和余数的单位的确定。

2.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十四”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ppt演示答案。

3.ppt出示:用小棒摆图形的现象,用除法算式表示。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7÷2=3(盘)……1(个)。

余数。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平移的教学设计

首先,在教学时我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寻找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经验的联系,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直观地导入平移。同时,选取能让学生感知平移的直观材料,通过对这些材料的观察,让学生初步理解平移的特点。我又引导学生用手势、动作表示平移,充分调动学生头、脑、手、口等多种感观直接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化的情境中学习,学生会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从而对平移有较深刻的理解。

接着,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运用感知的经验,说一说生活中的平移的具体实例,然后引入平移距离的教学,从课本方格图上直观观察,学生很难想到要数一个图形平移的格数,只要去数某个点移动的格数。在这里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数移动的方法。学生在经历“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后,知道了方格纸上图形平移找对应点的方法,并能够按要求画出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形状,感受到了平移的几何特征。使学生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数学探索的方法。

从这堂课后效果来看,学生能在原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通过具体实例,较快地感知、判断平移现象,并学会了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学生从实物的平移提升到在方格纸上平移,尤其是要说出平移几格到达指定位置,学生容易把移动几格误解成相隔几格,“切入点找的不明显,以致数不出移动的格数”,“一个点数错,整个图形错误”的现象时有发生。几个特例,荡秋千和风扇的转动不是平移。

文档为doc格式。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学期教学设计

时光匆匆,转眼间本学期工作即将接近尾声。这一学期,我继续担任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本班大部分学生都聪明灵活,想象力丰富,上课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学习成绩比较理想。但也有少数几个同学基础比较薄弱,作业脏乱,思考速度慢、书写速度慢、对新知的理解也比较慢。本学期我班数学平均分为优秀率为及格率为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现将一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备课。

学期初,我认真钻研了《数学教师教学用书》、教材,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

二、上课。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新授课,练习课更加讲究方法。新授课中,我们可以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地位,像朋友一样讨论教学内容,走进小朋友的心里,使他们消除心理障碍和压力,使“要我学”转变成为“我要学”。在练习课上,利用多种多样的练习形式完成练习。可以请小朋友当小老师来判断其他同学的答案是否正确;或者通过比赛形式来完成。对于胜出的小组给予红花作为奖品,这样促进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其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创设问题情景是在教学中不断提出与新内容有关的情景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也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我在教学“图形与变换”时,我让学生自习观察班级的物品,寻找班级里的存在的“角”、“平移”和“旋转”现象,学生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二)设计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活动。

二年级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不算多,接触社会的范围也比较窄。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有多重”的活动形式。让学生通过测量自己的体重,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在举行这个活动的时候,同学分成小组测量体重,互相看,让他们参加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结合基础知识,加强各种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重视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例如:教学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时,先引导学生观察所比较的数的位数是不同的还是相同的,再根据位数的多少或最高位上的数的大小来判断所比较的数的大小。教学数的读、写法时,在举几个例子之后,引导学生总结读、写数的法则,这个过程本身体现了归纳推理。

(四)巧妙渗透环保教育,关心环保。

在教育过程中,出现一些应用题,如书本第18页的例3:“学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去9张,还剩多少张?”在完成书本知识的教育外,还应该教育学生做完纸花后的纸千万不能乱丢,应养成讲卫生,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知道良好的行为习惯应从小培养。

三、及时巩固与定期复习相结合。

每节课新授知识都会在当时当天及时巩固,第二天进行适当复习,一段时间后进行第二次复习,提高复习效率。本册教材除了10个课时的小单元教学,其余全是数与代数的知识,其中计算是教学的重点,为了帮助孩子提高计算速度,每节课课前花1分钟时间让学生诵读乘法口诀和20以内进位加与退位减口算题,通过一学期的坚持,效果显著。

针对不同的练习错误,由我面批,指出个别问题,集体订正共性问题。批改作业时,教师点出错题,不指明错处,让学生自己查找错误,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鼓励学生独立作业的习惯,对激发学习的兴趣取得了较好效果。分析练习产生错误的原因,改进教学,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

四、注重对后进生的辅导。

对后进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的辅导,更重要的是思想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它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他们的求之欲和上进心,从而自觉把身心投入到其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了,使学习成为他样自我意识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方法,提高他样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补缺。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习。注重他们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

五、做好测试评估工作。

评估不只是看学生学习成绩如何,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作为教师改进教学的依据。在测试卷中,增加了体现学生思维过程的试题。测试的结果也不再作为评价学生唯一依据,而是看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的努力程度。在评讲试卷时,打破按顺序逐题讲解的模式,尝试采用按类讲解。如:将试卷中有关概念的归为一类进行讲解。希望通过这一改变,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掌握、运用知识。

由于本人刚开始从事教学工作,存在不足之处,一切还在探索当中。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一如既往的要求自己,做到为人师表,语言健康得体,举止文明礼貌,以身作则,注重身教。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希望通过努力的耕耘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4.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7.中班下学期工作总结(汇总篇)。

8.小学下学期半年工作总结。

9.中班下学期个人工作总结。

10.小班下学期班级工作总结。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三课时(第69、70页内容)。

1.知道镜像对称图形的特点。

2.通过学生活动,正确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

镜子、教科书第71页的开放题、卡片

一、玩一玩镜子,创设情境

1.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玩一玩镜子,好吗?(每人一面小镜子)

师:你在镜子里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自己;我看到了书;我看到了黑板……

师:这是怎么回事?

二、引导探索,体验镜像对称的特点

1.出示教科书第69页的.主题图,请学生仔细观察。

(1)师:这幅图画中,怎么会出现两栋房子、六只天鹅?怎么岸上有树,水底也有树?

(2)生:下面的房子、天鹅、树是水里的影子。

师:(放大房子图)水上的房子和水下的房子是相同的吗?它们的方向怎样?

生:样子相同,但方向相反。

师:其实这也是数学知识,是一种镜面对称。(出示课题)

2.请学生用手中的镜子做游戏。

(1)发给学生只有半边图象的卡片,请他们想办法猜出另半边图象是什么?(小组活动)

小组汇报:用镜子照;把卡片对折……

(2)用镜子照自己的脸并做各种面部表情,同时观察镜子里的你面部表情的变化。

(3)出示教科书中第69页的小朋友照镜子图(例3)

师:这位小朋友在干什么?镜子里面的小朋友又在干什么?

3.师说:“小朋友们,让我们来照照镜子吧,好吗?”出示三面穿衣镜,请学生在镜子面前表演各种动作,同时请学生说出镜子里面的自己动作是怎样的。(小组活动,教师参与其中。)

生:我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我也向前走一步。

镜子里的我左手拿笔,右手拿本子,镜子外面的我左本子,右手拿笔。

我往左走,走镜子里的我往右走。

学生任意做动作……

三、运用拓展

1.判断。哪个是你在镜子里看到的样子?圈出来。(教科书第71页第5题)

2.找朋友。

3.思考题:第71页第1题、2题。

(1)看镜子写数

(2)看镜子写时间

四、小结评价

师:看,照镜子、水面倒影等等这些生活中的事就是数学知识,你知道了吗?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有多少个点子”,即课本第16、17页的内容。

1、能根据具体情境和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

2、进一步巩固简洁的含义,知道乘法与加法的关系,能根据情境图写出乘法算式。

3、引导学生盛情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类推和迁移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1、教学重点:会用简洁解决简单问题,加深对乘法的理解。

2、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具准备:点子图、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你们猜一猜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和笑笑现在在做什么呢?你们想知道吗?那就让我们快去看一看吧。(出示情境图)。

谁来说一说他们在做什么呢?(学生交流说一说)。

那我们这节课就和淘气、笑笑一起玩一玩吧。(析书课题:有多少个点子)。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根据图形写出简洁算式。

(1)让学生进一步说一就淘气和笑笑摆的点子图,以及如何根据点子图列出算式的。

(2)师摆一个点子图,让学生根据点子图列出算式。

师:我这里了有一个点子图,你知道图中有多少个点子吗?应该怎样列式呢?(课件出示点子图)。

a、学生独立思考,有困难的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b、全班汇报交流:

生1:5+5+5=15。

生2:5×3=15或3×5=15。

师:你能解释下你列出的乘法算式吗?

学生汇报时适时的进行引导。

2、根据乘法算式写出图形的不同表示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熟练地帮老师数出了点子图上点子的数量,谢谢你们。老师这里还有一个疑问,不知道你们还大愿不愿帮老师这个忙吗?老师这里有一个乘法算式,你们能在点子图上表示出这个算式吗?(出示:4×7)那就让我们快开始吧。,线段不能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

(1)学生独立思考。

(2)组内交流想法。

(3)全班汇报交流。

3、小结。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圈一圈,在图上用两种方法表示3×8。

(1)独立在点子图上圈画。

(2)全班汇报、展示。

2、课后练一练第1题。

(1)独立完成。

(2)交流展示,全班订正。

3、课后练一练第2题。

组内完成,教师巡视。

(四)回顾整理。

1、家有什么收获?

2、在这节课上的表示怎么样呢?组内相互评价一下吧。

有多少个点子。

5+5+5=15。

5×3=15或3×5=15。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钟面的观察,认识秒针和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

2.在感受用1分时间所做事情的活动中,初步建立起分的时间观念。

3.在观察、认识钟面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探究能力以及积极主动学习的情感与态度。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养成遵守作息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

教学难点:会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谈话引导。

学法指导:观察、操作、探究。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实物钟面。

2、学生准备:每个学生1个实物时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2008年的8月8日这一天,在北京国家体育馆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奥运会开幕式。板书:奥运开幕。

现在,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第29届奥运会的开幕式现场。

课件:开幕仪式场景。(场景中有一个显示8时8分的钟面)。

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全国人民纪念的重要时刻。从画面中你们知道这个重要时刻是几时几分?这个时间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不一样(以前我们只学过整时半时),看来钟面还有很多知识等着我们去发现,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探究有关钟面的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奥运开幕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依托学生经验,感知钟面。

(一)认识钟面。

师:(出示钟)关于钟面,你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观察出示钟面。)。

1、12个数字。

伸出小手一起来数一数这12个数字。(顺时针方向数)。

2、时针、分针、秒针:

(1)哪个针是时针?哪个针是分针?哪个针是时秒针?(指一指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秒针。)。

(2)怎么区分这三根针呢?

时针:又粗又短;分针:比时针长、细;秒针:最细最长。

教师:钟面上除了时针、分针、秒针外,还有些什么?(格子)钟面上的格子能帮助我们认识准确的时间,接下来我们就重点研究一下钟面上的格子。

3、钟面上的大格、小格数。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钟面,并完成大屏幕上的填空题。

课件:钟面上有个大格,个小格。

(1)、学生观察钟面2分钟,并完成填空。

(3)全班交流:钟面上有几个大格?(集体从1数到12)。

每个大格有几个小格?

一共有几个小格?

你是怎样数出来的?(涉及几个5)。

板书: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

4、拨一拨,填一填。

(1)、钟面上的这一圈格子啊就是时针、分针、秒针的跑道,我们现在只研究时针和分针,暂时不看秒针。那时针和分针在钟面上是怎么走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时针与分针进行的竞走比赛!

课件演示两遍:分针和时针在同一起跑线12上,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

(2)、你们发现了什么?

(时针走了一大格,分针走了一圈)板书: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

老师告诉大家,时针走路看大格,走一大格就是1时。

板书:时针走1大格是1时。

走2大格呢?从12走到4?走到7?时针走几大格就是-----走了几时。

板书: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走2小格呢?走几小格就是----几分。那分针走过一大格是几分?你怎么知道的?

板书:走一大格是5分。

板书:走一圈是60分。

讨论:谁用的时间长?谁用的时间短呢?

汇报:当时针走1大格时分针正好走了多少?(1圈)是多少小格?(60小格)就是多少分?(60分)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1小时=60分)。

板书: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1时=60分。

我们今天又在钟面上发现了这么多的知识,一起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动态的演示,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画面中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走动情况,帮助学生清晰地建立时分的概念。理解时和分之间的关系是本堂客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了让学生发现这一规律,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去操作、探究、思考和发现,让学生通过不完全归纳发现:时针走1大格,分针走1圈。由此得出:1时=60分)。

三、练习应用,拓展提高。

1、基本:写出钟面上的时间(先认读钟面时间,再写电子表时间)。

看一看,连一连(生独立观察,指名回答,课件连线)。

2、综合:看钟面认时间(四个数字、无数字、罗马数字)。

3、拓展:联系生活,体验一小时。

(1)、我们考试时答一份数学卷子用时1小时,就是()分钟。

(2)、一节课是()分钟,课间休息()分钟,再加上()分钟是1小时。

(3)、妈妈早上8时上班,到中午12时下班,妈妈上午工作了几小时。

(4)、游戏:我拨你说、我说你拨。

五、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顺口溜。

小小表盘圆又圆,时针分针跑圈圈。分针长,时针短,一个快来一个慢。

分针跑完一大圈,时针刚跑一小段。时针走过数字几,表示时间几时多。

要问多了几分钟,请你仔细看分针。分针走过几小格,就是多了多少分。

结束语:亲爱的同学们,时针和分针都在不停地转动,时间也就悄悄地溜走了,希望大家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无限的精彩!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的宝贵,教育学生要珍惜每一分钟,从小养成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板书设计:奥运开幕。

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小格。

时针走1大格是1时。

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走一圈是60分。

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

1时=60分。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倍”的意义,进一步理解等分活动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感知、发展、分析和解决除法问题的能力。

体会“倍”的含义,知道求1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知道“倍”的含义。

一、复习旧知。

1、听算。

2、看算式编题。

3×8=2428÷4=7。

二、学习新知。

1、摆小棒认识倍。

第一行摆:2根。

第二行摆:3个2根。

我们就说第二行小棒的数目是第一行的3倍。

第一行摆:4个圆。

第二行摆:8个圆。

8里面有(2)个4,

第二行的圆片数目是第一行的圆片数目的(2)倍。

8÷4=2。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什么法?(除法)为什么?

一倍数就是每份有几个,倍数就是就是有几个这样的一倍数。也就是平均分,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

三、练习(46页情景图)。

1、鹅()只松鼠()只孔雀()小猴()小鸟()小鸡()。

2、摆一摆,圈一圈,再填一填。

1)鹅是松鼠的几倍?

2)小鸡的数是松鼠的几倍?

谁是一倍数?求12里面有几个2?

3、说一说。每一题找出总数、一倍数。列式。说明算式的含义。

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找准一倍数,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

四、巩固练习。

1、老鼠是猫的几倍?(猫是一倍数,就是求8里面有几个4,用除法计算。)。

蜻蜓是蝴蝶的几倍?(蝴蝶是一倍数,就是求30里面有几个6,用除法计算)。

2、淘气的身高是机灵够的身高的几倍?

机灵狗的身高是一倍数,就是求9里面有几个3.用除法计算。

3、天气调查。

晴天的天数是雨天的几倍?(雨天的天数是一倍数。求12里面有几个3)。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课本第5—6页“分草莓”及“试一试”、“算一算”、·练一练”练习题.

本节课通过平均分数目较大的物体,引导学生经历的试商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

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具备了下面的认知基础,能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求商,,对被除数数目较小的余数的除法,能较快的求出结果,并学会了竖式计算。这节课的重点是:当被除数稍大一些时,如火热借助惩罚口诀进行试商,这个问题学生不会有太大的困难。

1、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在探索,练习中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1、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在探索、练习中积累有余数除法。

2、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索发现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电脑课件,

一、复习。

1、提问:在有余数除法里,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指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回忆:余数要比除数小。

2、10÷516÷518÷520÷522÷525÷5。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学生练习完毕,引导学生对以上小题进行分类,并请学。

说一说是按什么标准来分的.引导学生按余数的情况分成两类。

有余数的算式:()没有余数的算式()。

二、探索新知。

1、探索试商方法。

课件出示课本第5页“分草莓”引导学生理解图意。

(1)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提问:要解决“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2)指名回答,板书:55÷8。

(3)让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指名口答。

(4)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5)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8×7=56比55大;8×6=48比55小。所以商6。

(6)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通过集体交流,使学生认识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2、再次组织小组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集体交流时引导学生认识: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3、引导学生归纳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4、应用试商的方法填空:课本第5页“试一试”。

(订正时可以让学生口述思路过程。)。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6页“练一练”的第1~5题。

学生先独立练习后进行集体订正。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说说你认为在试商时要注意什么?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学会数据的调查、收集和整理,并根据数据回答问题。

2.进一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3.知道四季的划分,以及自己的生日在哪一季节。

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对统计活动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所以,本课侧重于学生对过程的评价与体验,并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为主,让学生亲身经历收集数据、整理表格的过程,在发展统计观念的同时,提高比较、分析、推理、交流的能力。本课设计重在让学生体验,让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听一听,说一说,分一分”,寓学于玩。本课的特色在于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生活,学会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在实践性的活动中应用知识。

本校是广东省珠海市市一级小学,电教等教学设备较齐全,学生大部分都为本市生源,也有小部分外地来的插班生,学生的生活条件较好。

(一)情境引入。

师:老师今天带来一张生日贺卡,大家猜猜是送给谁的?

(二)玩中学。

1.同学们,你们都知道自己生日是几月几日吗?知道它在什么季节吗?

(启发学生回忆当时是穿什么衣服,景色如何?来说明自己的生日是什么季节。)。

2.(放一段乐曲,大家听一听)你觉得这段乐曲描绘的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4.如果要用四种不同的颜色分别表示一年四季,你会怎么选择?为什么?

5.(用绿、红、黄、白四种颜色分别象征春、夏、秋、冬四季)每个学生向小组长要一张有色的卡片,表示自己生日的季节。

6.要调查班里同学的生日在什么季节,说说你想怎样调查?(小组先商量出一个好办法,向全班汇报、交流。)。

7.让大家都把象征自己生日季节的卡片分别贴在黑板上春、夏、秋、冬四个字的周围,一起数一数。(老师逐一把得到的数据填入统计表。)。

8.根据统计表,请学生在格子里涂色(课本第90页),独立完成统计图。

9.小组讨论,说一说:

(1)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

(2)夏季和冬季过生日的同学共有几名?

(3)如果今天恰好有一个同学没有来,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

(4)从图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10.针对(3)(4)两个问题,进行全班讨论、交流。

(三)做中学。

游戏:勤劳的小蜜蜂。

师:假如你们是勤劳的小蜜蜂,盒子里面有黄花、蓝花和红花各一朵。

1.每次摸出一朵花,在下表记录结果后,把花放回盒子。

2.整理上表的数据,涂色,完成下面的统计图。

黄色蓝色红色。

次数123456789101112颜色。

3.说一说。

(1)___拿出的次数最多。

(2)黄花和白花一共摸出来了_________次。

(3)如果再摸一次,你猜它会是_________花。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全过程。)。

(四)课后小调查。

调查你们学习小组同学的爸爸妈妈每天工作(劳动)多长时间。

工作时间不到6时6至8时超过8时爸爸人数妈妈人数。

〖案例点评〗。

1.本课创设“生日”“勤劳的小蜜蜂”等富有童趣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较高。

2.本课侧重于学生对过程的评价与体验,并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为主,让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听一听,说一说,分一分”寓学于玩。

3.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生活,学会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在实践性的活动中应用知识。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

3.结合具体情景,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合教学内容渗透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的思想。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交流,引出课题。

师:教师出示电池,问:“这是什么?”生回答师板书“电池”。

请大家说一说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过电池?

生:玩具车、钟表、遥控器……。

生:扔掉了。

生:回收。

师:同学们,废电池的危害很大,对我们的身体有害,还会污染土壤、污染水……。

一颗钮扣大小的废电池,污染的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生活用水量。

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回收废电池这一主题学习新的数学知识。

(补充板书课题:回收废电池)。

二、结合情境,提出问题。

师:我们学校开展环保活动,这是二年级1——3班回收废电池的情况如下表:

师:从这张统计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1)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2)一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3)二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4)二班比三班少回收多少节?

(5)一班比二班多回收多少节?

(6)三个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

三、估算、计算结合,构建方法。

1.探索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不进位)。

师:同学们提出问题的能力都很强,现在老师要看看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了,本节课我们重点解决加法问题。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师:计算之前先来估计一下,一班和二班大约一共回收多少节?并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

师:估计的`对不对呢,要计算出准确的结果,应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独立列出算式122+77=。

师:怎么样计算呢?请同学们打开练习本自己尝试算出得数后全班交流。

(1)画数线的方法。

(2)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3)列竖式计算。

师:与估算结果比较一下,计算出的准确结果与估计的结果接近吗?估算能起到帮我们检查计算结果的作用。

2.探索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进位)。

师:接下来,我们就来解决第二个问题:一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节?

师:我们先来估计一下,一班和三班大约一共回收多少节?

学生说出不同估计方法。

师:我们估计得准不准呢?算一算才知道。

列式:122+149=。

学生先尝试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算法,最后全班汇报。

3.比较异同,总结计算方法。

师:比较这两个竖式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1)都是加法;(2)列竖式时都是相同数位对齐;(3)计算时都从个位加起。

不同点:第一道题是不进位加法,第二道题是进位加法。

师: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一,十位相加满十呢?

生:十位相加满十,要向百位进一。

师:你还能想到什么?

生:百位相加满十要向千位进一……。

师:如果用一句话说明怎样进位,你会说吗?

生: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师:结合我们的计算,大家想一想:用竖式计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生:相同数位要对齐,先从个位算起,哪一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四、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环保小卫士(课本46页第3题。)。

师:同学们,我们应当怎么做呢?让我们现在行动起来吧!回收废电池,争当环保小卫士。做对一道题,就回收到5节废电池,谁收集了20节废电池,就是我们班的环保小卫士。

245+172433+158166+329306+275。

用竖式计算,让学生独立计算。

(教师注意提醒学生算前先估算,做到心中有数。)。

教师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2.拓展练习。

二年级一班、二班、三班都回收了废电池,我们二(5)班想不想回收?我们计划回收多少节?(数不超过200)自己标在课本的统计表上,再根据统计表提出一个和我们二(5)班有关的加法问题并解决。

五、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师:同学们,在今天的回收废电池的活动中,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小结: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大家不但掌握了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还知道了废电池的危害。老师希望课后同学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把废电池回收起来。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材第18页的内容及第19页“练一练”的地1题。

1、通过回答与“可爱的小青蛙”有关的三个问题,掌握已学过的口诀。

2、能利用口诀正确、熟练的计算。

3、渗透爱护动物的思想。

(一)复习。

1、同桌互相背2、3、5的`乘法口诀。

2、对口令。

老师说口诀的上半句,学生说口诀的下半句。

(二)基本练习。

1、多媒体出示教材第18页的“连一连”。

(1)说图意。

(2)独立在小试卷上连线。

(3)汇报结果。大屏幕显示。

(4)看者这幅图,你知道什么?

2、多媒体出示含有两只小青蛙的两组题,即教材第18页“比一比”的画面。

老师:青蛙兄弟想过河去捉害虫,河里的每片荷片上都有一道乘法算式,于是他们俩决定比一比。看谁先到对岸。

说明:做完一组题就是到了对岸。

男生做左边的一组题。女生做右边的一组题。(学生做,老师巡视)。

汇报、订正,对于有错误的学生要让他说口诀。

3、出示教材地18页的“算一算”。

老师:现在,我们帮青蛙妈妈算一算:每只青蛙吃9只害虫,3只青蛙共吃几只害虫?

(1)读题。

(2)独立做。

(3)汇报、订正。全作对的学生,老师可在大屏幕上出示微笑的青蛙妈妈以示鼓励。

4、小青蛙找家。

“有只小青蛙呀,去呀去找家,跳跳,呱呱,跳跳跳,呱呱呱发,小青蛙找到了家!”

多媒体随声音出示:

(三)思维练习。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行了关于2、3、5的乘法口诀的联系,你有哪些收获?你的表现怎么样?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说说你们喜欢做什么游戏(生自由说),有些游戏既好玩又有许多奥秘和数学知识,你们玩过抛硬币的游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玩抛硬币的游戏,看看在这个游戏中有那些奥秘和数学问题。

1、(屏幕显示)看老师这有一枚一角钱的硬币,请同学们也把准备好的一角硬币拿出来,找到写有一角的这一面,我们把它看做正面,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国徽的.一面叫反面。现在我把它扔一下,你们猜一猜看哪面朝上?(生猜)请一名同学到前面看一看,师在抛一次,生猜。

2、学生抛硬币,并记录。

你们想不想玩这个游戏?好,同桌合作,一个同学抛,一个同学猜,并作好记录。(本次活动为4分钟)。

共抛()次。

正面()次。

反面()次。

哪组愿意来汇报一下,汇报后再把你组的结果,和你的前后桌说一说。

3、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发现?(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

师:通过刚才抛硬币,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这就是一种不确定现象可能发生。(板书,可能)。

师:我们用刚才发现的知识再来做一个游戏。“摸球”袋子里有3个白球,3个黄球(摸一摸,猜一猜,活动要求:每人摸一次,每摸完后要把袋子搅一下)并做好活动记录。

“摸球”活动记录单。

黄球。

白球。

我组有()人摸白球()人摸黄球()人。

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发现?

师:在口袋里可能摸到黑球吗?(不可能)为什么?

师:老师这有一个袋子,里面有一些球,谁愿意摸,老师猜,(袋中全是白球),板书:一定。

1、笑笑、淘气、机灵狗也在猜球,请你们来猜一猜吧!(书93页)。

2、老师想去北京玩,准备了一些物品请你们帮老师参谋一下应带些什么。

3、你能说一说生活中可能、不可能、一定发生的事情吗?

板书设计:抛硬币。

可能不可能一定。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科书第60页例1及第61页例2.教材简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安排在学习完成“表内除法”之后不久进行教学,并且以表内除法为基础,通过对比加以编排。例1通过平均分物过程的对比,教材通过“将一些草莓,每2个一份,可以怎么分”,帮助学生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有两种情况。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数的认识,并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例2中对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横式的对比,通过结合操作过程,使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每个数的含义,教材专门编排一道例题,教学余数和除法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探究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课件、卡片、实物果盘、小棒。

针对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征,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引导、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借助实物分一分,摆一摆。学生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合作的方式,通过观察操作、探究讨论、发现比较等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本节课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包括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含义,知道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较好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子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节课我将安排学生大量的动手摆、圈、分的活动。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余数的产生及意义。根据学生喜欢动手的特点,安排了动手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体会有余数的除法,初步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利用学生练习做题的环节,深化22理解余数小于除数,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是学生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基础,通过让学生经历分东西的活动,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本节课我将安排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生大量的动手摆、圈、分的活动,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余数的产生及意义。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良好的基础。整个教学过程秉承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理念。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了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考虑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我将教材略作表动,因此把例1和例2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课时完成。

(一)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教师:老师这有6个草莓,要把这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

是不是3盘呢?请两个同学们到前面来摆一摆。(一人摆盘子一人摆草莓)同学们仔细看看摆对了没有。

问: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几盘?摆完了吗?

板书:摆3盘,正好摆完。

教师: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教师板书:6÷2=3(盘)。

教师:你为什么用除法来计算呢?

谁能结合这幅图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这个算式表示“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

这道除法算式中每个数的名称是什么,你们还记得吗?

课件出示:被除数除数商。

(设计意图:回顾除法算式的含义,及各部分的名称,是学生能够坚强记忆。)。

1.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教师:现在如果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怎样摆?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圆片代替草莓按题目的要求来摆一摆,明白了吗?开始。

学生活动,请两名同学到前面来摆一摆。

问:这两位同学是这样摆的,你们同意吗?

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在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还剩一个草莓。

板书:摆3盘,还剩1个。

教师:为什么这剩下的一个草莓没有再继续摆呢?它够不够再摆一盘?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题目中要求每2个摆一盘,剩下1个不够摆1盘。

请同学们把草莓和盘子放进抽屉里。

比较一下这两次摆的.有什么不同?(第一次正好摆完,第二次还剩一个)。

揭示课题:像这样有剩余的情况,我们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全班齐读课题)。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教师:像这样摆可以怎样写算式呢?

生:7÷2=3(盘)1(个)。

你用省略号表示什么?(还剩的1个)学生边说教师完成板书。

问:这里的3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谁来结合这幅图说说这个算式的含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3盘,还剩下1个草莓。)。

还剩下的1个草莓,这个省略号后面的1就叫做余数。

板书:余数像这样的除法算式就是有余数的除法,这道除法算式读作7除以2等于3盘余1个。你们会读吗?一起来试一试。

在这道除法算式中7、2、3分别叫做什么?课件板书各部分的名称。

(3)归纳总结,完善认知结构。

(设计意图:再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对比中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二)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其实有余数的除法里面蕴藏着许多奥秘,下面我们来一起研究它。

1.按要求操作并记录。

课件演示:

8根小棒能摆2个正方形,如果是9根、10根、11根、小棒,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接下来我们分别摆一摆,并用算式表示出来。

2.组织交流。

9根小棒摆出了怎样的结果?10根、11根、12根呢?

现在咱们不摆小棒,你能推算出13根、14根、15根的结果吗?一起来试试!

13根小棒能白几个正方形?怎样列式?

同样的方法完成14根、15根的算式。

3.通过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那余数不能是4,那余数可不可以比4大?比如说剩下5根,可以吗?说说你的理由。

师:看来余数总是1、2、3在不断地重复出现。根据你们的意见,余数不能等于4,也不能比4大,那余数只能怎样呢?(余数只能比除数小。)。

板书:余数小于除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61页的做一做。

如果还是用这些小棒摆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

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呢?可能会剩几根小棒?

2、抢答:下面的算式中,如果有余数,可能是哪些?

3、我会选:下面的算式中,余数可能是答案中的那一个?

a、8b、4c、3d、5小结:看来在有余数的除法里,除数总是比余数大。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有哪些收获呢?

总结:刚才通过同学们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还知道了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68页《对称》。

依据从具体到抽像的认知规律,以及儿童的心理特征,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实物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判断出哪些东西是对称的,并能找出它们的对称轴,学会画对称轴。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3)、情感目标:通过情境画面的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感受到对称的美,学会欣赏数学美。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理解什么是对称。

多媒体,图片、剪刀、彩色纸。

一、看一看,情境引入。

1、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特地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大自然里的童话故事,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故事内容:在播放录像的过程中我边解说:在一个美丽的花园里,蝴蝶和蜻蜓发生了争执,都认为自己最漂亮,一朵小花给它们出主意:让它们一人分一半,组成的图形也许就是最漂亮的。

2、我让学生观察组合成的图形,发现和原来相比,并不漂亮。

3、师:像蝴蝶、蜻蜓那样,两边形状大小完全相同,就是对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对称。(板书课题:对称)。

4、举例。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有的是大自然中的对称对象,有的是人们受到这些对称现象的启发设计出的`许多具有对称美的东西。谁愿意来说一说?(红领巾、衣服、裤子、人……)。

二、分一分,自主探索。

1、过渡: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又是怎样对称的?我们又怎样来证明它们是不是对称图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为了研究这些问题,老师特地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平面图形,你们瞧!

(出示:蝴蝶、杯子、青蛙、蜻蜓、钥匙、枫叶、菠萝、桃子图片)。

2、师:这些图形都是对称图形吗?你们想不想来分一分哪些是对称的?哪些不是对称的?

3、学生动手分,教师巡视。

4、师:你们怎么知道这些图形是对称图形,有什么办法来证明?(对折)刚才,你们通过折一折,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与同学说一说。

5、学生讨论发现,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三、找一找,提高认识。

1、师:现在,我们把折过的对称图形打开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有折痕)。

2、教师演示,对折一只蝴蝶图形。

3、师:对称的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这条折痕,我们就把它叫做“对称轴”。

4、师:同学们,这些图形,通过对折,发现它们能完全重合,我们就把它叫做“轴对称图形”。

四、辨一辨,深化认识。

1、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几位老朋友,它们想和大家做一个游戏。一会儿,它们出来的时候,如果你们认识它,就大声和它们打声招呼吧!

2、师(慢慢地贴上正方形、长方形、一般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图形)。

3、师:在这么多老朋友里,有没有我们今天认识的轴对称图形呢?老师也你们准备了这些图形,请大家找一找里面的轴对称图形,折一折它们各自的对称轴,说一说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4、生动手操作,师巡视。

5、学生汇报结果。

五、剪一剪,实践体验。

1、师:刚才有同学问老师,桌子上的彩色纸和剪刀,有什么用呀?现在,我就告诉大家,老师要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一个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2、师巡视,指导学生把作品贴在黑板上。

六、说一说,拓展延伸。

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对称。你们都有哪些收获?这些对称的图形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美)。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结合新课标的精神,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的较为突出:

1.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学习。

生活中有许多的物体(包括建筑物)是对称的,这样就很容易找到学生学习这个知识的生长点。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无论是从导入到探索新知,还是欣赏操作活动,我都注重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人人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实践活动,营造出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

教学以播放录像激趣导入,这样设计是因为学生对蜻蜓等对称图形很熟悉,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探究“对称”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进行剪纸、折纸,人人经历剪的过程,发现了只有对折后才能剪出对称的图形;而折纸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对称轴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极限思想。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进一步的加工处理。

3.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去经历、去体验,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

在探究“对称”的知识过程中,先让学生试着剪一剪,然后比较、演示,揭示“对称”的秘密,然后又通过画一画、猜一猜、折一折、举例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去体验、去感悟“两边大小一样”。

巩固应用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再创造,学生举例说出了很多身边对称的物体,并指出了它们的对称轴,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整堂课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中学习知识,学生乐学,爱学,使学生从学会变成“我要学,我会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还给了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他们的发展需求,较好地体现了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