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人文论文大全(18篇)

时间:2023-12-11 09:13:15 作者:雅蕊

范文范本中的优秀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可以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和思维方式。6.范文范本的作用不仅仅在于给大家提供参考和借鉴,更重要的是启发我们思考和探索自己的写作方式。

试析中国传统美学与教育技术的人文导向论文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美学是一种关注人、重视人、崇尚人的人学,其中蕴含着浓厚的人文主义气息和韵味。当代教育技术学科领域出现了偏重技术开发而轻人文理论研究的倾向,这带来的后果是教育技术学科领域内的人文精神淡化。本文从我国传统美学思想的角度出发,对教育技术人文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针对教育技术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引言。

目前,我国教育技术颇受西方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影响,导致技术至上主义盛行。技术至上主义崇拜技术,认为技术手段可以战胜一切,改造一切,无法辩证地看待技术和教育之间的关系。这无疑是一种片面的理论,用它来指导我们的行为有可能导致教育技术发展的危机。虽然不少有识之士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但目前技术至上主义还很有市场。笔者从我国传统美学的独特视角出发,对教育技术人文发展的现状及传统美学对教育技术的人文导向作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针对如何科学地看待技术对教育的支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的内涵被无限扩大,从而导致科学万能论和科学主义盛行,这在一方面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随着科学主义教育技术观深入人心,及其对技术、工具手段的追捧,使得人们无法正确对待技术和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客观上造成教育技术学科领域内技术凸显、人文凹陷的局面,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无论教发展到何种程度,教育的主体永远都是人,如果人的主体地位被技术掩盖的话,其后果将会是非常严重的。科学主义教育技术观崇拜技术、工具手段的运用,忽视教育技术应用中的人文关怀,其误区在于忽视人的教育活动主体地位。何抗教授指出:“教育技术的逻辑起点是‘借助技术的教育’。”川即教育技术的逻辑起点应该是以人为主体的教育,而不是技术的具体实现手段。

2.2重科技教育而轻人文教育,一定程度上导致教育技术学科领域内的功利主义倾向。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成为可能,但人们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也容易犯迷信技术、模式化、功利主义等错误。目前,全国各地许多高校都开设了“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并且都有比较系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这些课程体系大都“体现了对学生技能性和应用性的重视,这大致是正确的。但同时我们应看到办学思想的‘急功性’和‘应急性’,这就造成了培养的教育术价值规律目前只能限于熟练操作,使用技术手段这一层次上难以在教育教过程中综合性、开拓性地应用技术手段。”这种重技而轻人文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倾向于从技术哲学的单维角度去考虑如何使用教育技术来提高教学效率,使学习者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以适应知识增长的压力。这就相当于把充满个性化的教育对象当成教技术的“原料”,只关注其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对其内心的完善则漠不关心,这样培养出来的教育技术人才只能称得上是“工匠”,而不能称之为教育家。

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新技术在教育领域内的扩张,既便利了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容易导致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机械化。传统教育中的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非常注重彼此间情感和人格的互染,而当代推崇的“人一机”交往模式使教育中出现了“见物不见人”的物化倾向,无法满足学生交往的`需要、爱的需要、情感的需要。

中国传统美学关注人的存在,重视提高人的学一贯强调社会关怀和道德义务的境界,道家美学则推崇内心平静与自我超越的境界,两者之间虽然存在某种紧张关系,但又相辅相成,共同标举一种人文精神的善美境界。在科学主义教育技术观盛行的今天,我国传统美学中关于“人”的学说及其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对我国教育技术的健康成长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传统美学立足于人,始终关注人的精神发展和人的生活意义,其中贯穿着一条关注人、重视人、崇尚人的人文主义主旋律。无论是儒家美学,还是道家美学,都非常重视人的问题,体现了强烈怀,虽然在某些方面存在紧张关系,但二者在以人为本这一方面是一致的。孔子认为人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强调以人为目的,表现出对人的主体地位和自由创造的尊重。老子则把人和道、天、地共同看作宇宙中的四大,把人作为根本关怀的对象,表现出对人主体地位的尊重。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人本思想,对于教育技术中人的主体地位被技术掩盖的倾向,无疑可以起到一种纠的作用。教育技术的逻辑起点应该是人的教育,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才是教育技术追求的终极标。站在人文的高度去认识教育技术的本质,用先进的教育技术为受教育者营造人性化的教育环境,不让技术取代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使教育技术上升到人本化的高度。

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都主张通过审美和艺术来促进人的精神发展,而不追求某种欲望的单纯满足,即以一种朴素、平淡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事物,对物欲的扩张持克制的态度。古人认为的“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乐之末节也,故童者舞之”(《乐记・乐情》),就是说音乐是不能单靠技术来完成的,其中传达的情感和意境才是音乐的精华。老子认为的“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第三章),也就是说要给人充分的自由,让人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以“无为”的方式实现“有为”。

教育技术已经上长升到由技术、教育、美学等多维构成的复合形态,单靠技术显然无法实现其教育功能。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加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正如演奏音乐一样,教育技术教育功能的实现,不仅靠技术手段,而且要靠先进的教育想和对充满个性化的学生的人文关怀。同时,教育工作者也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将教师的主导力量化为一种“无为”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看到自我价值的实现,提高学习的自主性,使其个性得到更和谐的发展。教工作者应该从多维的角度去审视教育技术的学科性质,纠正功利主义、科学主义等错误倾向,实现教育技术的艺术化。教育技术只有实现了艺术化,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以人为本,其功能才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我国传统美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就已经认识到教育是在一种对话、民主、平等、自由的教育情境中进行的价值引导和自主构建的过程。《学记》中有“教学半”“教学相长”的论述,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启发。道家崇尚自然无为之美,其育人思想主张重视学生的自然性,认为外物的过多干涉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他们主张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加强人的道德修养,增强人的健康素质,即把人作为最终目的,强调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教育技术对技术的过多使用容易导致教育的机械化、模式化,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此,教育技术应该努力为师生营造一个更为平等、宽松的教育情境,使教师能够在先进技术的支持下做到因材施教,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和体验,使其能够在一种和谐的情境中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人格魅力的感染。另一方面,教师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自身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也能得到提升。

4结语。

我国传统美学对人的价值的终极关注,在目前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领域受西方实证主义、科学主义影响颇深的情况下,未尝不是一种启发。要实现教育技术的健康发展,就必须恢复其中失落的人文品格和人文精神,而我国传统美学中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品格和人文精神。西方教育家的“启发式教学”和“建构主义”,《学记》早在公元前就已经提出了相关理论,并且其认识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因此,在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同时,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注意汲取我国传统美学中的丰富营养,以实现教育技术中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的和谐发展。

技术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论文

[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对学生日后成长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有着较为深远的意义。高中历史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追求真实、不断创新探索的求知意识,培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尽责奉献的服务意识。

[关键词]高中历史;人文素养;教学探索。

人文素养是指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各种因素结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

一、人文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历史是一门能综合反映社会政治问题和道德问题的人文学科,其之博大精深有利于提升人们的见识和品位,更可以“以史为镜”从中汲取智慧。高中历史课堂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特别强调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由此可知,高中历史教师应当正确认识人文素养在历史这门课程中的价值,力求让人文素养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得到有效开展。

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利用著名历史人物的出色品质与杰出表现对学生的道德操守和言谈举止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增强学生向往真、善、美的道德情感。第二阶段,是全方位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他们拥有完善的、健全的行为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体系,进而成长为富有综合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面向世界、走向未来。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这种人才,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上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培养学生追求真实、不断创新探索的求知意识。

为了开展新课改下所倡导的素质教育,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既要考虑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应当兼顾尊重学生个性需求,开展以学生为学习主人、教师起主导作用的探究式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在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这一课的教学活动时,可以从引发学生思考五四运动爆发时的场景入手,让学生充分感受作为祖国未来栋梁之材的青年学生强烈的爱国思想,并随之提出本节具有研究性价值的题目———五四运动之所以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的原因何在?在本节历史课将要结束之时,可以留下一个综合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有关爱国情感的小论文,通过写论文这种形式,可以充分检查学生搜集资料,甄别资料,整理和分析资料以及运用资料的能力,并且在挖掘历史资料的同时还能求证历史真相,树立“孤证不立”的学史理念,培养不断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尽责奉献的服务意识。

当今社会很多人在强烈追求物质欲望的'同时却忽略了对精神文明的追求,炫富、仇富现象严重。而这里所讲的精神文明的“粮食”就是笔者所建议的在社会实践中尽责奉献的服务意识。在社会活动中的每个人,不可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如果真的存在这样的人,那么他很大程度上是要遭大众所唾弃的。所以,高中历史教学中应强调对学生奉献意识的培养,将历史的小课堂和社会大学校相结合,开展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尽责奉献意识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第十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时就可以要求学生开展以下社会实践活动:其一,通过走访或者调查问卷的方式,向社区内的老人搜集1953—1956年时国家发布的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资料。其二,在网上搜集或者向农村老人询问关于“大跃进”时期大炼钢铁的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去钢铁冶炼厂亲身体验一次从铁矿石进厂到成品型钢出厂的冶炼过程,参加到某项具体冶炼工序中可以,作为参观团体验也可以。学生通过积极参加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充分了解相关历史,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尽责奉献社会的人文素养,所以历史教师应当恰当运用这一手段,以实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目的。学习历史能使人从前人的经验教训中获得智慧,教师在开展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到启发,进而形成追求真实、不断创新探索的求知意识,以及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人文意识、科学意识、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最终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王勤.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3]虞成晨.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文理导航(上旬),2015(5).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试析中国传统美学与教育技术的人文导向论文

本世纪以来,我国学者们普遍认为,我国高职院校的主要问题是办学理念存在偏差,同时对人文教育的不重视所造成的学生人文素养的普遍偏低。在这一时期伴随着高职人文教育问题的涌现,我国也逐渐认识到加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我国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上颁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下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进一步加快推进了我国全面深入实施人文教育进行了说明。近年来国内众多学者对高职院校就加强人文教育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主要的研究论述如下。

学者杨德广的文章《人文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20学者王浪和凌云的文章《略论高职课程改革如何体现人文精神》,学者丁继安的文章《论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问题》,都共同表达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文教育的重点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即发展其创新和创造能力、塑造其完美的人格,而这些也都是高等职业院校所必须进行的工作。20陈向阳等学者在文章《试论高职院校中的技术伦理教育》中得出针对重在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来说,在这样一种新的技术观的基础上应该确立与其相对应的技术教育观。何锐连在文章《加强人文教育促进高职院校发展》中表明,提高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核心是构建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相互渗透的课程体系,重点是营造高职校园中的浓厚人文教育氛围。20高宝立在文章《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文教育:理想与现实》中表明,高职院校要改变其人文教育薄弱的现状,就需确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的办学理念,重构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文精神,健全职业人文教育的操作机制和体系。

学者王晓东和许宪国在文章《论高职教育中人文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之关系》中提出,深入探讨高职院校中人文教育所体现的价值和所承载的使命,并寻找高职教育中职业技能培养和人文教育提升相互融合的学生能力的新思路。徐长斌和黄戈生在其文章《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二重障碍及对策研究》中强调了通过对高职院校中人文教育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把握来不断提高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实效性。徐公芳在文章《对高职院校职业人文教育的思考》中表明,需要确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互融合的办学理念来把职业学院的人文教育引向深入,并通过课程整合和专业渗透、建构兼具职业性和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完善并制度化高职院校对学生的人文评价体系等各种途径,来实现提高职业人文教育的目标。李静、杨海刚在文章《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教育探微》中对高职院校中人文教育不足的现状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高职人文教育必要性和紧迫性的研究。

试析中国传统美学与教育技术的人文导向论文

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看,它是为社会生产、建设、管理和培养生产第一线的,具备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教育不是在单纯地培养专业人和职业人,而是培养社会型的人才。基于高职院校中人文教育的现状,在高职学院中树立全面成长、综合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适合高职办学目的,实现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和人文素养教育有效地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义不容辞的责任。人文素养教育是我国提高全民综合素质的重要突破口,它对提高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功能。

从以上文献,我们可以发现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人文素养教育在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层面,而在人文素养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融合上关注不够。因而,以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为最终落脚点,进一步探究高职院校如何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又培养和提升他们的人文精神和综合能力,以关注文素养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融合的对策显得更为重要。应主要关注以下三点,一是人文素养教育之于高职学生的基本内涵,二是人文素养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失衡的原因分析,三是人文素养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融合的思路和对策。

试析中国传统美学与教育技术的人文导向论文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一直以来都是中国设计界关注的问题,本文从二者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比较分析入手,从视觉美学的角度总览两种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人们对于美的认识,从而解决现代设计与中国传统设计的关系。

人体感知是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当代设计的主要内容仍是视觉艺术,相对而言,与其关系最为密切的理论思想首当其冲是美学思想。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思想史博大精深,其中当然也蕴含着深厚的美学思想。但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传统哲学体系的特点是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学、社会学、美学等多学科思想杂蹂一处,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美学思想。所谓中国传统美学体系只是后人的总结和发展。而对于西方设计思想而言,自产业革命后便逐步产生了相对独立的设计体系和完备的设计理论。如何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并使之与现代设计相融合,一直是中国设计界关注的问题。正确把握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发展脉络等问题,是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总结出适合中国的设计形式和前进方向的重要内容。而借鉴西方设计思想与完备的设计理论,并比较其特征的关联性,是发展中国现代设计的重要手段。

中国的美学思想主要基于先秦时期的儒家和道家思想。其后又受儒、道两家的影响产生了楚骚美学和禅学的美学思想。究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只做以简要阐述。

中国的传统美学主要基于先秦的美学思想。而先秦的美学又尤指儒、道。此时的思想领域百家争鸣的局面己经形成。但是,如前所述,这些思想主要倾向于社会学领域,对于美学的研究没有专门系统的著作。但也正是从这些思想体系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完备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体系。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儒家和道家思想中的美学观。孔子的美学主张建立在他的“仁学”思想的基础之上。所谓“仁学”的核心思想是“爱人”。在此基础上,又要求人的审美要符合社会伦理道德的准则,即所谓“道”和“德”。“说之不以道,不说也”;“我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八情》),都体现了这种观点。在儒家美学思想中,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形式与内涵的关系问题,即“质”和“文”的关系问题。孔子认为有文无质当然是不正确的,但同样的有质无文也是不正确的,而应达到二者的和谐统一。这在子贡批驳棘子城“君子质而己矣,何以文为”的思想中可见一斑。

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这也是其美学思想的核心。其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道”的重要概念。道家哲学的代表人物老、庄,在其著作中把自然与自由的境界视为审美的最高层次。《庄子。缮性》中就提到:“古之人,在混芒之中,与一世而得淡漠焉。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这正体现了道家的基本美学观。体现在具体的审美标准中,就是把所谓朴素、无为、澹然无极作为审美的至高境界。

其后的楚骚美学和禅宗美学各自在综合、继承和发展了儒、道两空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自身的美学思想。简言之,楚骚美学以浪漫主义的美学思想成为中国美学思想史上的一支奇葩。其中以屈原为代表的文学上的美学观对后世的影响深远。禅宗的美学思想兴起于中唐时期。在继承儒、道及楚骚美学思想的同时,其最大贡献即是将美的产生归为“物与心”的统一之中。这在世界美学史上都是里程碑式的。

二、西方现代设计思想形成过程。

所谓西方现代设计思想是指第一次工业革命(产业革命)后的大工业生产条件下的设计思想和理论。在大工业生产条件下,生产力空前提高,其巨大生产力使得设计产品的数量和规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享用科技发展带来的巨大利益的受众数大大提高。但与此同时,以往精致美观的.手工艺品在大规模生产条件下成为相对粗糙、简陋的机器产品。根本矛盾是艺术与技术的不同步产生的矛盾。受众的审美发生混乱和与现实的不协调。以威廉·莫里(williammorris)斯等人为首的进步艺术家领导了新艺术运动,提出了从纯艺术到物质实践的理论和方法。但这仅仅是现代设计运动的第一步。工艺美术运动并没有真正解决工业化大生产同大众审美之间的矛盾。其后又经历了弗兰克赖特、泽姆佩尔等人的设计思想和实践、德意志制造联盟直至包豪斯设计学校等一系列设计理论与实践活动,但这些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形成和发展也只是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现代设计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以及怎样发展的问题,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形成现代设计。直至国际主义设计、后现代主义设计等设计思潮的发展和完善,使现代设计理论逐步完善,加之设计师的设计实践活动,才逐渐形成了今天意义上的现代设计。

三、二者比较分析。

首先,二者的产生和发展在诸多方面都有着不同之处,但主要可归纳为产生的社会条件不同。中国传统美学是基于社会形态的变革而产生发展的;西方设计思想的基于科技水平的提升而应运而生。中国的美学思想产生之时正值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儒家思想虽产生于春秋时期,但其仍根基于周代的思想理论)。这时,新的社会形态已经产生,但传统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生活仍然存在。这也是产生影响中国几千年的“礼”文化的基础。这使得人们在肯定了阶级、等级等社会现实的同时也产生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应和谐统一的观念。这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出发点。而源自西方的现代设计的产生则是大工业生产条件下的产物。其根基为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从而导致的受众审美倾向的混乱和偏差。其根本目的是使受众的审美与大工业的背景相符合。这是二者产生条件的本质不同。

但是,二者也存在着相同或相通之处。一是二者都是为解决人与自然产生的矛盾而做出的人为的努力。中国美学思想的产生是为解决原始氏族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产生的血缘关系与奴隶制的建立之间的矛盾;现代设计是为解决过快的生产力发展同大众审美之间的矛盾。二是二者关注的核心内容都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儒家思想就明确提出过“文”与“质”的关系问题,“物”与“心”的关系也是其后的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而现代设计的奠基人a}格罗庇乌斯(waltergropius)的《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一文也旨在解决艺术(“文”或“形式”)与技术(“质”或“内容”)的关系问题。从这一角度说,无论是现代的设计审美特征的产生还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产生,其目的都是一致的。

结语:从审美意义上讲,古今中外的各个流派、各种思想观念,本质上并没有分歧与冲突。正如生物学中的胚胎学一样,在其形成原因上找出二者的异同,对于研究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设计中的美学元素与中国传统美学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学习和借鉴更多对于现代设计有利的元素,从而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设计理念和设计产品。

试析中国传统美学与教育技术的人文导向论文

摘要:本文在教育观念、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分析了高等中医药院校在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整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整合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人文教育;科学教育;整合。

高等教育在实证主义理论的影响下,“科学知识”的地位远远高于“人文知识”的地位,在高等学校教育中,重理轻文的现象相当严重。实际上,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依赖于高等教育。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给与前所未有的关注。高等中医药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是未来的合格医生,未来合格医生应该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善于人文关怀。传统的中医药学历来崇尚从医者要具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人文素养,但是在物欲横流的世俗环境下,中医药领域的那方净土也被慢慢蚕食,医患纠纷、中药材乱象等问题比比皆是,这势必影响到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如何培养德艺双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兼备的高等中医药人才是高等中医药院校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高等中医药院校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整合的现状分析。

(―)思想上认识不到位。

在对待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问题上,许多教育工作者存在狭隘的人文观和科学观。要么面强调人文教育的价值而贬低科学教育的价值,要么片面强调科学教育的价值而贬低人文教育的价值,造成中医药院校学生“术”不精,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内在动力,或是“仁”不够而增加医患纠纷的隐患。在进行人文教育改革时,许多教育工作则没有能够摆脱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只是单纯的通过增加一些人文课程来加强人文教育。这只是教育改革的表面化,往往只能够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人文教育应该是要放在全校所有的教育活动中来考量,这样才能实现对学生全面发展人格的培养。在对待科学教育的内涵上,许多教育工作者的认识也出现偏差。以为科学教育就是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没有真正体会到科学教育中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作用。学生在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上的认识也存在偏差。我们的学生在高考指挥棒的驱使下,过早的将知识分为文科和理科知识。中医药高等学校中的学生都是以理科学生招进来为主,在日常的学习中功利主义强,对人文知识忽视,而使得他们的人文素养普遍较低、人文精神欠缺。

(二)高等中医药院校课程体系的不完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反映在高等教育层面,则是出现了大量的分科课程和专业细化。分科课程容易导致学科之间的互相割裂,使学生的视野狭窄,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分科课程背景下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已不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目前,在高等中医药院校的课程设置中科学教育类课程比较多,人文教育类课程比较少,且这两类课程之间没有直接联系,缺乏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媒介。实际上,中医药学在其漫长的形成过程中,凝聚了历代医家丰富的人文精神。中医药课程有许多可以利用的人文教育资源,但是现状却差强人意。在教材的编排上,只以掌握某种中医药技能为脉络,而对于其中的人文知识和精神基本上不涉及,教材成了掌握技能的秘籍;在教学方法上,由于教材和教师的'限制,人文精神很少在要掌握的科学知识中渗透;在课程的设置上,人文知识课程大部分是以选修课为主,且开设随意性强,学生对人文课程选修课不重视,造成学生人文知识在医药学技能中的应用脱节。

(三)高等中医药院校高素质教师缺乏。

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的专业课教师,大多来自于专业院校或是综合院校,知识结构比较单一,表现出了深厚的理科知识基础,局限在一个狭窄的学科领域,普遍缺乏人文精神底蕴,对科学知识中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人文精神领悟不透,授课时不能清晰的将科学知识中的蕴含的科学技术精神、人文精神阐述出来。人文课程类教师,大多来自于师范性大学或是综合性大学中的社科专业,对于他们而言,中医药专业知识高深莫测、不可理解,他们不可能在课堂授课时体现科学精神,培育学生的科学思想。目前中医药院校中能够跨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学科的教师人才比较少,不能满足中医药院校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高等中医药院校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整合的途径。

(1)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具有了先进的高等教育观念,才能创造出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要认清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改变传统的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两张皮”的错误做法,树立这两种教育能够整合的理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一方面要注重科学知识的教育,在训练学生科学技能的同时培育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另一方面要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不能在课堂中只关注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而要同时渗透人文精神教育,培养学生“大医精诚”“医乃仁术”“以人为本”的高尚的职业道德,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只有这样,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互补充才是高等中医药院校完整的教育。(2)优化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上,要端正态度,摒弃以往人文类课程选修为主的状况,人文教育课虽然以文史哲、思政类课程为主,但是可以通过教学方法的改善将人文知识和精神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要积极建设人文课程与中医药学课程相交叉的课程,如医学哲学、医学史、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等课程的建设。在教学计划编制上,注重专业基础课的教授,适当对必修课进行“双减”(减学时、减学分),加大选修课的范围,引进通识课程选修课,使学生能够打下宽厚的人文基础。鼓励学生辅修第二学位,中医药类专业的学生辅修经管人文类专业,经管人文类专业学生辅修中医药专业,这样就能够在最大限度内打破专业壁垒,融会贯通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加强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整合,促进了复合型学生的培养。(3)提高教师的人文与科学素养。中医药教育的实施靠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学生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专业素养、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职业素养、科学态度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中医药院校教师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还要具备一定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能够善于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知识,在科学教育中渗透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教育,在人文精神教育中体现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科学与人文并举的观念。作为中医药院校的教师,要主动担负起传承中华文明的责任,在弘扬中医药文化中有所作为,重视培养广大学生的中医药文化情感,提高学生的中医药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5]祖强.中医药院校实践教学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7.

试析中国传统美学与教育技术的人文导向论文

论文摘要教育技术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的最优化,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而美学是一门关注人的哲学,提倡人性自由和人的自由发展,能够为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提供哲学依据。教育技术本身包含丰富的美学内涵,但其研究和实践领域往往偏重技术和开发,而忽略其中美学研究的重要性,所以有必要加大对教育技术中美学研究的力度。

1引言。

教育技术产生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种实践的技术,从视觉教育到计算机辅助教学,无一不是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到教育中来。教育领域对科学技术的运用,的确解决了教育中的一些问题,为实现教育的最优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技术并不能解决教育的所有问题。我国教育技术受西方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影响颇深,对教育技术的研究侧重于技术层面,而较少从美学和教育哲学的角度进行探索,对教育技术人文方面的研究略显单薄,这就导致教育技术学科领域内普遍存在的人文因素萎缩,哲学意识淡化,出现偏重科技教育而轻人文教育,甚至技术至上主义等倾向,这与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不相符合的[1]。要解决教育技术中技术和人文之间的这种矛盾,就得树立一种科学的人文思想,并进而以这种人文思想来指导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实现其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的协调发展,而美学正好可以提供这样一种人文思想。因此,将美学引入教育技术,构建正确的教育技术美学观,在技术越来越成为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统治力量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2教育技术中的美学形态。

2.1科学美科学美是建立在自然美的基础之上的,它“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本质美及其内在规律的真实反映”[2]。真善美的统一,是科学美的完美写照。科学美表现在教育技术中,首先在于它的“真”,即要体现出科学理论中的客观规律和理性概念,它们反映了科学理论内在的结构美和逻辑美。教育技术如果能真正体现科学美,就能够用美的教育去影响人的内心世界,激发学习者对美的理解和感受,使其能够在美的意境中学习,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学习效率。而善是指事物相对于人的功利需要的价值,教育技术是为了满足人的学习需要而发展起来的,这就是一种善。同时,一个好的教学设计,一个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在传递知识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能满足人审美方面的需要。真善美在根本上是统一的,它们都是以人作为价值主体,要求教育技术在追求技术开发的同时更多地重视人的本质。

2.2教育美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体现了美的`发展历程,而教育过程实际上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缩影,因此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美感。教育美是指教育本身作为审美对象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它能对教育中的审美主体(教师和学生)的教育活动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在美的教育中得到美的体验和发展。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教育技术应该充分体现教育中美的意境。首先,教育技术本身应该具有审美价值,要重视发展学生的审美品质和伦理道德品质,这是人的本体需要,也是人性化教育的需要;其次,教学设计应该强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强调运用艺术手法来体现教学法。例如,多媒体教材中使用富有艺术性的图像、色彩、音乐等艺术手法,可以使教育过程变得更加形象、生动、有趣,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2.3形式美形式美是指自然生活中的各种形式因素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而产生的美感。教育技术的形式美集中体现在多媒体课件上。多媒体课件的构成元素包括静态元素和动态元素,静态元素包括文字、图形、图像等,而动态元素则包括视频、动画、声音等。多媒体课件是在教学理论、艺术理论等指导下,将知识的表现形式从原来书本的单一表现形式转变为多媒体的复合表现形式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材料。作为一种知识的表现形式,多媒体课件主要强调的是形式美,即整齐美、均衡美、调和对比美、节奏美。

2.4艺术美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美,它源于现实生活,但又高于现实生活,因为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教育是教师创造性的活动,一个优秀的教师,往往善于将艺术美运用到教学中,把抽象、无形的知识用艺术手法表现出来。教育技术的很多方面本身就是艺术创造过程,如视听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网站等,本身就是一件件美的艺术作品。

技术与人文论文

初读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似觉一道亮丽天光,横空掠过,让我颇感金碧辉煌。

如此锦绣诗句,惊为天人之作,窃以为在爱情诗中,此诗有着足够的资格,屹立泰山绝顶,睥睨天下群雄,一览而众山小。

诗歌知识的过度贫乏,让我欲死欲活、如醉如痴的爱上了这句诗,后来我终于全面求知了其作者元稹与其诗作。

诗出《离思五首(其四)》,全诗如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此诗乃是元稹为悼念亡妻韦丛所作,诗人把二人情爱比作浩淼沧海和巫山云雨,用以表达对亡妻之无限怀念,且以此起兴,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旖旎之爱和对亡妻的忠贞不二。

随后,怀着渴望之情,我查阅了元稹的诸多诗歌,其《菊花》、《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行宫》、《离思》、《明月三五夜》等,尤让我意兴盎然,兴味十足。

且说《菊花》诗。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读完《菊花》一诗,顿感小诗淡雅质朴,不尚修饰,了无雕琢,脱尽尘寰俗气,且最后一句满含怅然,尤让我难抑心波之隐隐漾动,颇有举手依依之感。

于是,就记起了宋代的周敦颐,他在其《爱莲说》中谈到,晋代陶渊明独爱菊,因为菊乃花之隐逸者也;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其爱菊之因。

诗首句写的是,丛丛秋菊绕宅生,似是来到陶令家,这让我一下想到了陶渊明之《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时的“陶家”,金菊盖地,满院灿然,千般旖妮,万种娇娆,令人盎然而醉;而次句则是诗人为菊吸引,绕篱观赏,以至连“日渐斜”都不知道,这当然是侧写秋菊之美了,就为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窃以为时值暮秋,气象萧索,万木凋零,百草枯黄,而陶宅中则是另一幅景象,松墙竹径,曲水方池,落叶斗彩,黄菊舒金。其菊花也,花瓣皱缬,疏条交映,飘逸拖曳,袅袅娜娜,犹如淡抹素装的小家碧玉,这是大自然挥之不去的缕缕情丝啊。

三、四句则写尽诗人爱菊之因,时百花凋谢,唯有菊花傲霜欺雪,争奇斗艳,倘菊花凋尽,便无花可赏,作为后凋者,菊花当之无愧的受到了爱花人的千般呵护、万般珍爱,这是诗人爱菊之因,更是诗人对菊花坚贞品格的无尽赞美。

另外,此诗可作为嵌字诗来欣赏,你看在诗中,作者就有意无意嵌入了如下字眼“陶家”、“篱边”、“菊”,让人一眼瞥来,就感受到此诗与陶渊明之瓜葛万千。

感于此,笔者东施效颦,嵌字入诗,仿作一首,取名《陶令吟》。

东篱已空人亦去,唯余五柳雨中泣。

归去来兮今不唱,蟋蟀抚弦叹秋菊。

小诗也亦步亦趋的嵌入了如下字眼,“东篱”、“五柳”、“归去来兮”、“秋菊”,些个字眼也,无不与题目眉来眼去,暗送秋波,且一抹《菊花》诗之淡然神韵,而罩以日之将夕、悲风骤至、漫天凄雨、野老吞声之感,颇具黯淡凄恻之韵致也。

在文学艺术上,大丑乃是大美,窃以为小诗可称此评。

史载,元稹、白居易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相同的文学观点,相近的作品风格,蜜昵的酒食征逐,频繁的往来酬唱,似胶的相处交游,使二人在生活中建立了深厚友谊,并终成肝胆道义之交。

后来,元稹因弹劾、惩治不法官吏,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后改授通州司马;而白居易则因上书请求抓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同是天涯沦落人,让二人更加情逾手足,心心相印。

公元8,元稹在通州听到了白居易被贬的消息,他陡然而惊,哀彻肺腑。

是夜也,更深人静,万籁俱寂,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的`元稹面对昏灯,潸然泪下,于是他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泣血绝唱《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今天,让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再次咀嚼感受他当时的极度震惊、万般凄苦和满腹愁思。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首句乃是纪实写景句也,然心境的悲凉,使得眼前之景都变得阴沉昏暗了,于是“灯”是失去光焰的“残灯”,灯影也变得昏暗而摇曳不定了(幢幢);而尾句的“风”、“窗”,本是客观事物,也因了情的浸入,而变成“暗风”和“寒窗”了。

此二句也,既是景语,又是情语,乃是以哀景正衬哀情、情景交融之无上妙品也。

而“垂死病中惊坐起”一语,乃是个细节描写,它十分传神的描述了元稹当时的震惊之情,既然“垂死病中”,则已病入膏肓,摇摇欲坠,竟然还“坐起”,这一细节,就十分传神的表明了诗人震惊之巨。

细微末节,更见真情,情谊之笃,竟至如斯,令千古知音,浩叹不已。

其末句也,不仅情景交融,且满含含蓄之妙,元稹对朋友被贬一事,不说透道破,不直抒胸臆,而是留下余味,任尔遐思,让读者自己去领悟想象,玩味琢磨,然诗境之乾坤昏荡、日月暗沉、风雨晦暝、寒意森森,早把诗人的胸臆展露无遗了。

白居易读了这首诗,顿时惨然神伤,感怆不已,他随即回信一封《与微之书》,信中说:“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是啊,风雨凄凄的肃杀,如泣如诉的悲哀,一唱三叠的感叹,愁肠百结的情思,着实令天下失路之人,为之回肠荡气,为之扼腕泫然啊。

而《行宫》呢,则是以含蓄、白描、反衬之妙而取胜,令我辈碌碌书虫,为之五体投地,为之啧啧不已啊。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是一座空虚寥落的古行宫,时东风送暖,催引生机,李梅争色,桃红似锦,满树绮红,一片花海。然这漫天春色,均被寂寞所笼罩,几位白发宫女,闲坐无主,冷清无聊,只得“闲坐说玄宗”了。

“说玄宗”什么呢,这就为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诗无言外之意,便同嚼蜡。诗要含蓄,必寓言外之意,寓有言外、象外之意的诗,便叫含蓄。”旨哉此言。

于是,我们可作如下推想,几位宫女为闺女之时,也曾闭月羞花,倾国倾城,也曾柔情似水,风月情浓,于是颇得玄宗之宠幸,赤绳系足,鸾凤和鸣,月上柳梢,浅笑盈盈,枕上绸缪,被里恩情,喁喁私语,伉俪情重。

对红颜易逝的人生悲哀,对玄宗无情的爱恨交织,对宫女禁闭的哀怨之情,对风烛残年的无奈无聊,从而寄托了诗人深沉的盛衰之感。

不仅如此,且此诗也,不尚华丽,不尚修饰,冗繁削尽,绝无繁复,只有朴素单纯和自然真切,深得白描之妙趣;另外,此诗以漫天春色来反衬宫女之苦闷无聊,反衬宫女之垂眉落目、悴色丛生,就更加重了白头宫女之漠漠哀情。

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一倍增其哀乐。”此言深得反衬之妙啊。

呜呼,唐朝天空,群星璀璨,圣手神文,比比皆是,太白豪放,子美沉郁,杜牧俊逸,商隐晦涩,而元稹跻身文坛,卓然为一时冠,名震海内,元白并称,终而拾芥青紫,权倾一国,让人颇生出仰望泰山、遥对北斗之肃然。

技术院校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变革,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围绕着大学生思政课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通过对大学生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产生的积极作用进行探讨,阐释了对大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人文,即人类的文化,是指由人类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它是人类经过长期实践产生的人类所特有的各种理性觉识、理论阐述和实践规范,既能体现在物质方面,也体现在制度和精神方面。人文包括文学历史、社会科学、艺术哲学等多方面内容,所谓人文素质教育,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方面的教育,来提升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品位,从而成为具有良好素质的人。儒家经典《大学》中,孔曰:“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智善。”强调“大学之道”在于显明的德性,摒除旧习,从而达到善的境界。那么,在大学思政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意识,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就变得意义重大。

1.灌输式教育模式及错误的教育观念。

受教育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许多高校都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大学思政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育模式仍然是知识的灌输,对学生的培养计划缺乏长远的规划,忽略了教育的根本目的,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素质。大学思政课中包含了伟大中国人民的智慧、丰富的艺术哲学、当前的社会形势等多方面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意义重大。在思政课教育过程中,错误的教育观念导致教师只注重知识的应用,而忽略了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还有些教师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学,不能正确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2.教育主体能动性缺失。

大学思政教育在大学教育中不再作为主修课程,因此受大了广大大学生的忽视。然而,教育体系下,教育的对象和主体是学生。在市场经济席卷社会的浪潮下,大学生不能把封闭自己在象牙塔中,而应接受艰难的商业考验和功利化的价值取向。社会风气的不断变化,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深深的冲击着广大莘莘学子,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学生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充满了矛盾和困惑。这样的境遇导致很多大学生产生错误的学习动机,人生目标也出现偏差,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就会产生只注重实用教学内容,轻视人文素质精神;只注重眼前利益,而轻视长远目标。他们认为,人文素质教学没有量化的、可见的物质内容,对前途的发展没有实际的意义。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及不被关注,使之成为不为人们所关注的边缘性话题,这种缺失使得人文素质教育在思政课教学中受到极大的挑战,人文素质教育变得无足轻重。

大学思政课隶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充分开发利用大学思政课教学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使人文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大学作为知识的集聚地,具有良好而充足的人文资源,包括语言文字、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科学技术等。在大学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若要实行人文素质教育,就必须重视人文资源的利用。大学教师担负着塑造大学生理想人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心智的重要使命。教师在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自修的方式,结合本专业的具体问题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究,从而带动学生要发展个性以塑造全新的自己,培养自己独立健全的`人格,从而更好的适应不断发展前进的社会。

2.能够促使大学生形成先进思想。

大学思政课教学课本中,教材取材大多是经典之作,内容丰富多彩,涉猎广泛,包括历史、文化、习俗、民族、宗教、经济、家庭、社会、人际关系、思想道德、世界观及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人文知识。语言舒畅优美,突出了人和人、自然、社会之间的紧密关系,体现了人在自然、社会中的感受,富有人文精神,是生动的人文教材,对大学生有深刻的启迪和教益。教材中很多篇章的内容都展示了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大学生在思政课堂上通过接受人文素质教育的熏陶,可以明白自己在社会上处于怎样的地位,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从而积极的对待人生,养成先进的意识形态。

3.能够更好地抓好课堂建设。

在大学思政教学中,对人文素质教育有多种形式。比如每个学校都具有独特鲜明的特色,有专属的校徽校训,有标志性的建筑物,有浓郁的人文情怀。这些自然的外化表现形式有利于思政教学过程中对人文教育的深刻理解。除此之外,校园内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大学生的各种社团等,也能帮助教师在思政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对人文历史文化的理解,不仅能使大学生活变得丰富和充实,提高自身修养,实现课堂的时效性。总的来说,通过校园自身的人文文化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能够更好的抓好课堂建设,促进学生有规划的创造自己的人生。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大学教师,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教授学生基本的课堂知识之外,还应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养成优雅得体的行为规范,培养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修养,以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技术与人文论文

唐太宗有句名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而我打个不恰当的比喻,科学与人文正与水与舟的关系相似。没有了科学的发展,就没有了人文的前进,正是因为有了科学的存在,才会令人过上高科技的生活。科学与人文是一株双生花,只有科学开出娇艳的花朵,人文才会与之并肩绽放,散发夺目的光彩。

在修女提出对灾民的担忧而不理解伯爵资助科学的举动时,她恰恰忘了只有发展科学,才能拯救处于病痛中的人们。若不发展科学,又何谈救人?我想,这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譬如,我国古代瘟疫肆虐,政府想尽办法解救人民,可花了大笔银子,也无根治的良策,还是每隔数年就有发生,每一次都会死去大批人民。尽管尽心竭力,挖尽心思,却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没有让这种可怕的疾病消失。人们抱怨伯爵花的'是无用的钱,又何曾想过如果伯爵不资助那个年轻人,又何来显微镜的发明,又何谈应用显微镜去攻克一个又一个的医疗难关?伴随着一个又一个医学难题的破解,昔日的病魔开始变得不那么可怕,人们也不再畏惧当年那些可以轻易致人于死地的病。

如果爱迪生不曾发明电灯,人类至今仍会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如果电话不曾问世,人们无法实现随时随地都能交流的欲望。然而飞机的发明更为重要,使得人类几代的飞天梦得以实现,终于可以像鸟儿一样翱翔于蓝天,可以说,正是科技才创就了人类今天的辉煌。

科学的进步推动了文明的发展,为人类生活带来了幸福,而对科学的投资有人会质疑毫无用处,然而恰恰相反。科学给人们能够带来的回报并不是朝夕可见的,而是要经过漫长的岁月,人类在探索付出中前行,经过了一二三次工业革命,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皇室饮食开始进入千家万户,是人类过上比没有科技发展之前好上一万倍的生活。

我们对于生物学的研究是永无止境的,正是因为有了它的存在,才能够让千万人从病痛中苏醒,可是对于生物学的研究,并不是那么快就会取得进展。譬如对于酶的研究,持续了一个多世纪,花费了大笔时间,人力和物力,在20世纪60年代还没有应用没去催化生产葡萄糖之前,葡萄糖的生产十分复杂,自然价格昂贵,然而正是由于酶的出现使这一局面得以扭转。

无数科学技术的应用,使人类死亡率大大降低,在地震中搜救仪器就起到了很大作用,它使无数人脱离了困境。在生活中,洗衣机与电冰箱等充当了妇女的好帮手,计算机既可娱乐又可工作,还可不出门而知天下事。视频增进乐亲人心与心之间的距离,真正实现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机器人解决了人们繁重的体力工作,拖拉机取代了传统的老黄牛。通过飞机等现代化工具,真正实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梦想。科技的发展是人们逐渐能够说出,“没有一个朝代的皇帝比今天更幸福。”

如果没有科学的进步,联合国就不可能发挥今天的作用。因为科学的发展,天花开始绝技,人类寿命普遍延长,像修女所抱怨的情况,已经很少发生。

科学与人文正如水与舟的关系,科学推动了人文。正是由于科学的发展,社会开始改变。人们能够安居乐业,从而使现代文明走向辉煌。

技术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论文

摘要:我国教育工作中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以提高学生的素养为主旨,以设计、操作为主要基础教育课程是我国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和必备的技能,在我国普通的高中课程结构中,通用技术是一项基础的技能。

一、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渗透人文教育。

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应在教授知识技能的同时进行,要把通用技术课程中的人文因素自然地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去。

在技术设计的过程中,以优美的技术产品来陶冶学生的情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以人为本的技术”所涉及的各方面问题,建立以人为本的技术思维,深化对技术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在对飞檐的讲解中其是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其造型显示出尊贵和凝重的意蕴,展现了华美高贵的风韵,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魅力。通过对飞檐经典建筑结构的欣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自然地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坚定了学生要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技术文化的信念。同样,在学习《人机关系》一课时,通过“学校校园规划设计”案例,帮助学生分析其中的人机关系,理解制订设计方案时需要考虑人机关系是为了实现高效、健康、舒适、安全等技术设计的.目标,充分体现了“设计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重视技术设计中的人文因素和人文教育,对学生进行适时引导和帮助,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技术的人文因素,内化为以人为本的技术意识和技术思维,为他们今后的技术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必要的基础。

(二)选择适当的教学案例,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引用恰当的富有典型意义的范例、素材、话题等作为学习的载体,适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与学生分享从丰富的感性走向深刻的理性的快乐。如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田忌赛马的决策、丁谓修复皇宫的系统分析、李冰父子主持都江堰工程的系统设计等,无不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术发展的水平。另外,教学中还可适当地列举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从技术与社会的角度分析技术的价值,介绍技术在军事、政治、文化等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领略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文化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当今技术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由此渗透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振奋学生的人文精神,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他们对技术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应引导学生理性地看待技术、管理技术和使用技术,坚持“技术造福人类,技术以人为本”的现代技术观念。在技术实践教学中不能只注重培养学生的手脑结合能力,还要适时、适量地渗透技术的人文因素。

(一)在技术实践活动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通用技术学习中要求每位学生都要经历一个完整的设计过程,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常用的技术产品。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共同完成任务,学生共同研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既有利于顺利完成设计和制作任务,又可加强成员之间、小组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较好地培养他们的协作与团队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在通用技术教学中重视这种技术活动中的人文教育,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较好的发展。

(二)开展技术设计活动要强调“人性化”原则。

在开展技术设计活动中,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设计分析,并要强调人的因素对设计的影响。如《系统设计师》教学中,在学生分析赛事系统设计时,要从运动员、裁判、观众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综合处理各种矛盾,合理解决子系统间的冲突,只有从“人性化”的角度才能进行系统设计和优化。这种技术设计活动,在训练技术思维的同时,也引导着学生对技术价值与人文价值的思考,可使技术的人文因素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到技术实践活动之中。

(三)进行技术试验要重视人文教育。

技术试验是一种探索性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顽强毅力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如地质版教材《结构与设计》中的简易拉伸试验,试验器材中的自制纸绳要求直径相同,因而制作中的纸条宽度、卷纸绳时的松紧程度等都会影响纸绳的质量,进而对试验数据和试验结论产生重大的影响,甚至可能导致试验的失败。因此,在进行这项技术试验时,要引导并帮助学生体验和感悟技术试验不可能一帆风顺,它往往会遇到挫折,会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克服困难,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进行技术试验时重视这种人文因素的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良好个性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管光海.美国普通高中课堂中基于项目的学习[j].上海教育,(24).。

[2]黄向真.中学素质教育探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技术创新论文

摘要:

在中国电线电缆行业是一个关系到我们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行业。电子信息产业技术促进了其发展。然而,由于起步晚和其他原因,该行业取得了很大进展空。本文对电线电缆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的特点、条件、问题和措施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电线电缆;电子信息;技术革新。

电线电缆行业与我们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实践中,它关系到电力传输、信息传输等的实际转换效率和质量。目前,我国电线电缆电子信息产业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因此,有必要找出问题的根源并加以解决,以确保电线电缆行业在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的支持下得到良好的发展。

一、电线电缆行业的重要性。

由于电线电缆负责电能和信息的传输,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可以说它们在国家电气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在电线电缆行业的发展中,应用技术不断涌现。这些创新技术将电线电缆行业推向了一个更高的水平。虽然中国的电线电缆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经济、社会、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晚。因此,在工业技术创新方面仍有很大进步空。为了保证电线电缆电子信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重视技术创新的作用,从而保证产业发展的活力。

二、电线电缆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和条件。

(一)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的特点。

对于电线电缆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研究对象一般以该领域为主体,分为三个部分。它主要指电子信息产业的微观、中观和宏观部分。每一部分都对应着有线电视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它具体分为企业、行业和国家。它对国家社会经济活动的进步有很大的影响。可以说,电子信息产业的进步可以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水平的发展和提升。因此,技术创新也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内容。

(二)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的条件。

首先,要构建完善健全的技术创新过程,以清晰的技术创新理念为研究项目制定全面的总体规划。其次,对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进行研究定位和评价,将电线电缆产业的市场需求作为技术创新的方向,确保所开发的技术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具有良好的研发前景。最后,确保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中研究的技术产品具有良好的质量和使用价值,避免技术价值内容不符合需求的情况。

三、电线电缆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的障碍。

(一)人力资源缺乏。

在电线电缆行业,员工主要是技术人员,也就是说,他们对专业技术的掌握是选拔人才的首要考虑因素,所以很少考虑技术研究和创新。目前,根据电线电缆行业发展的需求,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它不仅需要丰富的电线电缆技术知识,还需要熟悉电子信息技术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这也是电线电缆行业人力资源缺乏的部分。

(二)产业结构和资源问题产生的障碍。

目前,电线电缆行业的发展离不开电子信息的功能。然而,由于受原有电线电缆产业结构的影响,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并没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和资源。在相关技术的开发中,可能会接触到一些不良产品和资源,从而导致技术研发和创新的偏差。这种混乱的资源市场不利于电线电缆电子信息技术创新的健康发展。

四、电线电缆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与发展措施。

(一)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投资。

首先,要保证技术研究和创新有足够的资金,以保证技术研究和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第二,整合和聚集研发资源,不断吸收新的电子信息技术及其概念,加强技术研究交流,最大限度地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最后,在技术创新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拓展产业融资渠道,开发新的融资渠道和方法,确保技术创新资本链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同时,在优化资源利用效果的基础上进行资源配置,从而保证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

(二)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的整合和规模。

集成和规模可以说是行业成长和发展所必需的过程。尤其是在电线电缆行业,其面临的国内外竞争形势越来越严峻。目前,许多企业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中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和研究力度。因此,它在电线电缆行业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因此,在实践中,应注意进一步扩大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实施电子信息产业的整合管理,这有利于研究资源的整合和应用,并为相关技术创新提供有利条件。

(三)加强国内外技术合作。

通过技术交流与合作,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可以相互借鉴发展的长处。这种交流与合作可以被视为一种技术联盟。特别是在电子信息产业,外国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中国。因此,为了开创电子信息产业电线电缆产业发展的新局面,应更加重视技术交流与合作对技术创新和研发的积极作用。在技术联盟合作中,有必要通过合同和法规来限制和控制技术资源的使用,从而建立共同的技术发展目标,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

五、概述。

针对阻碍我国电线电缆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创新和发展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提出了技术创新的制约和影响,并针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然而,在技术创新中,仍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创新方式,以确保有线电视电子信息产业健康、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

技术创新论文

摘要:森工企业作为我国木材采运、加工、运输、供销的主要载体,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环境问题与资源问题日益恶化的新形势下,森工企业在营林技术方面也需要不断创新,为了能够实现经济收益与环境收益的协调发展,森工企业所面临的形势必然更加艰巨,营造林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也显得更加紧迫。基于此,本研究简要论述营林造林技术,进而针对森工企业营林造林技术的创新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营林造林;重要性;现状;发展对策。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营林造林工作有密切关系,同时也会带来许多问题,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当前需要研究的课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森工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不能单纯地只追求经济利益,要与环境效益相结合,以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是目前森工企业所有工作人员的宗旨。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导者,是各种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家园,也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空气净化器”及“资源宝库”,现代化的森工企业有责任,也有义务做好营林造林工作,不断进行新技术的研发,促进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营造林技术的概述。

所谓营造林技术,人们往往又称之为“建造绿色长城”活动。从20世纪中后期,在我国东北部、西北及华北等受风沙侵蚀比较严重的地区首先开始实施。借助营造林技术,也就是在环境破坏、风沙侵蚀十分严重的地区进行大型防护林修建,这样能有效防止风沙侵入,减少水土流失,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自然灾害对于人类所带来的危害。而森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其主要的工作任务就是创造木材收益的同时推动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在进行营造林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工作人员要从地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过伐林和种植地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地质情况等作为依据,选择合适的树木种类,也就是因地制宜。其次,在进行种植之前,必须要针对这次的种植活动进行一个整体规划,梳理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明确目的,落实好责任,保障营造林工程可以顺利进行。再次,营造林工程作用是否能够得以有效发挥,与树木种苗的品质有直接关系,如果树木种苗没有经过严格的筛选和控制,那么在种植之后,生产缓慢、存活率低等问题就会不断出现,进而影响营造林工程作用的发挥,因此,工作人员必须严格筛选种树种苗,保障这些种苗符合国家标准,最大限度地确保苗木成活率。第四,树木种苗在运输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到破坏,一旦种苗被破坏,那么将无法继续存活和使用,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在运输苗木前,就应选择好最为恰当的、伤害率最低的运输方式,确保苗木在运输过程中不被破坏。最后,由于苗木的生长与自然环境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工作人员在进行播种时,需要全面分析和掌握天气状况,合理选择播种时间,保障种子在雨后完成播种,以提高其成活率。

2森工企业营造林技术创新发展研究。

营造林技术在森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很多地方都会利用到营造林技术,下面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2.1病虫害控制林技术在营造林过程中,森林病虫害是经常会遇到的问题,随着技术的进步,森工企业在此方面同样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为了防止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首先需要在迹地范围内针对没有受到病虫害侵蚀的树木进行保护,同时将已经被病虫感染的树木进行烧毁,其目的就是为了控制病虫害的蔓延,确保健康的树木不被感染。此外,注意树木周围的杂草是否被病虫感染,一旦发现病情,必须马上处理,避免循环污染。

2.2火烧技术为了控制灾情的蔓延,往往会采用火烧技术,使用这项技术,尤其是混交树种的选择,必须要特别重视。在进行火烧迹地之前,工作人员应将迹地进行全面清理,然后在细致规划后,在整片迹地上进行树种选择,通常会选择抵抗病虫能力强的树种。如果营造林正在建设过程中,那么必须确保树穴的大小,一般控制在50cm×50cm×40cm。同时为了减少病虫滋生与传播,树木植株之间的距离也要控制好,并保障株行距的均匀,确保每一棵植株都能够充分吸收到阳光和养分。

2.3采伐技术营造林技术在采伐迹地中,主要偏重于树苗的选育,因不同的树种具有不同的伐桩萌芽能力,因此,要根据不同采伐迹地中的不同伐桩密度及树种情况,对树苗进行合理科学的选育。倘若伐桩之间的间距偏大,就要对该地区进行合理的补种。在树种的选择方面,在参照采伐迹地原本树种的同时,尽量选择抗虫抗病能力相对较强的树种,以提高树苗的成活率。

2.4重点保护阔叶树次龄幼龄林营造林的建造不仅要保证树苗的成活率与种植质量,还要在此基础之上保证营造林中树种的多样性,比较珍贵的树种更要精心呵护、着力发展。因此,阔叶次龄幼龄林作为林地中相对存在量较小的品种,应在营造林的种植中受到重点保护。在营造林建设的前期,也应对类似的珍贵品种作出重点规划与保护,并对其进行人为调控,以保证其成活率与覆盖率。

3结语。

通过对营造林技术的简要阐述,进而将我国森工企业中营造林技术进。

技术创新论文

摘要: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也在逐渐提高,此种背景大大带动了我国计算机技术的有效发展,计算机技术中的优势也更加显著。在影视制作环节中,计算机技术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甚至可以说计算机技术和影视制作技术进行有效结合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当前计算机的飞速发展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显著转变,既在一定程度上便利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又在某种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意识,作为21世纪的广大青年,我们的生活和计算机技术有着无法分割的紧密联系,为此本文就将对影视制作展开研究,进一步分析在影视制作中对计算机技术的创新应用。

关键词:影视制作;计算机技术;创新。

1传统影视制作中的问题和不足。

1.1作品的剪辑方式单一、落后,和时代发展脱轨。

传统影视作品在后期的制作中大多数都是借助磁带拍摄,但是通常情况下,磁带拍摄的需要后期继续进行剪辑[1]。在应用磁带拍摄中,如果我们仍然采用传统的方式对作品进行剪辑,就需要依靠电子技术对视频的后期工作进行处理,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并且也需要注意更多的问题,比如:剪辑的幅度或是保留的内容等,比如:在剪辑环节中,想将某一段内容进行完整保存或是截取,就需要对这一环节进行重新录制,但是如果多次对同一内容的视频进行编辑与剪辑,很容易对视频中的音质和内容造成影响,严重的甚至将导致视频内容的失真。

1.2后期制作手法较为落后。

由于之前我国传统影视制作手法比较传统,并且存在明显的落后性,特别是在计算机技术还没能得到广泛应用的时代,后期剪辑作为首要传统剪辑手法,需要担任一定的风险,因此在剪辑环节中一旦出现问题就不得不重新对其进行剪辑,甚至问题严重的还需要重新录制视频。因此,后期制作方式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当前我国由于影视制作的效率不高,还出现了各种资源的浪费[2]。

1.3剪辑人员和专业技术水平不高。

视频的剪辑需要借助人力来完成,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掌握更多先进的专业技术性人才,在一定程度上说,视频的剪辑人员,其自身工作水平直接影响甚至是决定最终的视频剪辑效果,而视频的剪辑也决定了这项工作后期是否还需要对视频进行重新设置或是剪辑。因此,我们要认识到当前剪辑人员自身的工作专业性技术情况对于剪辑过程产生明显的决定性作用。但是经过笔者的实际研究发现,当前我国众多剪辑人员的专业性技术水平并不高,其在进行剪辑的过程中对于专业性知识并没有熟练掌握,甚至经常出现剪辑后的视频画面存在断档或是不连贯的情况,这也体现了当前我国剪辑工作的水平存在明显问题,因此效果也必然不佳[3]。

2计算机技术在影视制作中的创新应用。

2.1影视向着数字化方向发展。

当前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使得社会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社会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技术在各行业中也有了更为全面的普及与发展,人们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可以借助计算机等全新的技术开展有效的交流与沟通。计算机技术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还大大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4]。当前计算机技术在影视制作中的作用十分突出,这也是当前社会发展中最为显著的优势。为此我们借助计算机技术进行改革,才能进一步跟上时代发展的趋势。在当前社会中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得当前我国视频等媒介在制作方式上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特别是近年来新媒体的出现,更是有效借助计算机技术对信息和数据进行处理,使得剪辑工作中所的光、磁或是电信号等资源转换为数字信号,或是借助核心技术对其进行必要的信息处理。

2.2画面建构方式呈现数字化。

传统影视制作方式在当前社会中的局限性也越来越突出。而计算机技术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则更适应人民群众对影视节目的需求,所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影视节目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拍摄出来的画面经过处理,可视化程度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在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网络化的新媒体技术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视频剪辑和表达方式越来越呈现数字化方式,影片内容通常可以借助计算机技术进行塑造,和传统剪辑方式相比具备十分显著的优势[5]。

3结语。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我国影视制作行业技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所以将计算机技术和影视制作进行融合也是今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相关工作人员对于二者的融合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从而探索更多的创新和应用方式,使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参考文献:

[5]张翰英,张艳华.浅析影视后期制作中的画面合成[j].西部广播电视,20xx(24):108.

新技术论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问题己日益受到理论工作者与企业家的高度关注。本论文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研究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生存发展问题,对促进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对高新技术企业和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进行研究,并主要阐述了影响高新技术企业成败的风险因素。其次通过访谈法对中国山东省济南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一家企业进行访谈调查。根据访谈结果,分析企业风险管理之现状,并为其建立了风险管理构架,最为后续高新技术企业风险管理之参考。

第一部分:绪论。

自20xx年,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以其极强的杀伤力,使全球经济受损。中国在面对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的同时,实体经济在面临着巨大的危机考验。高新技术企业正是中国知识经济体系里面最基本的细胞。因此,在此危机重重的市场大背景下,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中国企业特别是这些最基础的高科技企业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找出高新技术企业容易出现的风险所在并针对其风险提出有效可行的对策,尽可能的避免风险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从而使企业可以平稳持续的发展下去。

高新技术技企业即指以从事先进科技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生产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的企业。与传统技术领域的企业相比,高新技术企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的企业。产品特点:成长性强、生产周期短、更新速度快、附加值高、市场渗透能力强等。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生产是完全依赖于高新的创新技术及人力资本。因此,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管理结构一般没有固定的模式,企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企业的发展完全需要自己的探索。据调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失败的案例过多,这是由于高新技术行业的高风险特点导致的,所以也就更加突出了企业引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及必然性。但目前中国许多企业对如何用风险管理管理其公司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面对企业风险重视不足,或者有些企业只是一味避险从而导致企业发展不力,或是过于自信盲目冒险导致经营失败;二是对风险管理认识不足,不能很好的运用风险管理中所提出的原理及方法去有效的对风险进行预防、控制,对风险进行合理处理。这些问题的存在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可持续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高新技术企业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特点的风险管理方法相配合,从而达到适当控制其发展预期中的不确定性,降低损失发生的可能和严重程度的目的而这恰好是中国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最缺乏的。因此有必要对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特征、风险运动规律、风险防范对策等问题进行研究,以掌握其产生、发展、动态变化的规律,促进高科技创业企业的可持续成长。

第二部分:文献理论综述。

全面风险管理(comprehensiveriskmanagement),是对影响企业效益的多种风险因素进行辨识和评估,并在整个企业范围内实行相应的战略以管理和控制这些风险。全面风险管理是对传统的可保风险管理的超越,它的目标是把企业面临的所有风险都纳入到一个有机的具有内在一致性的管理框架中去。系统构架包括:企业风险管理目标,企业风险管理机构,企业风险管理程序集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要符合企业的战略目标与企业战略管理活动的要求,从而期限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因此,企业的的风险风险管理目标要在企业的战略引导下制定总目标,然后针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及各项活动对总目标进行分解,从而制定出每一个风险管理的子目标。全面风险管理为了保证其全面性,要人人参与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中来,并需要建立风险管理部门进行监督管理。本文建议,企业应建立一个独立有效的风险管理部门,由总经理及个部门经理构成,并设立风险委员会,定期出风险报告。将风险意识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去,要注重企业员工风险管理知识的培训,通过培训使员工知道什么是风险,什么是风险管理及本企业的风险类型及管理策略,从而强化员工的风险意识,不断提高员工的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

及时处理内外部信息,要随时掌握企业的内部信息,包括生产、销售、财务个方面的信息。外部信息,要及时掌握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利率汇率、资本和股票信息及行业发展动态。要想很好的对风险进行管理控制,首先要知道影响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或成败的因素都有哪些,这些因素也很既有可能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风险因素。国内外学者对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通过总结,将影响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影响因素分为五大类:环境因素、技术及产品因素、市场因素、管理能力因素和融资因素。此国内外学者对此风险因素树的归纳与总结,使我们更加直观清晰看清影响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个个因素,成为风险管理识别中风险列表中因素的重要来源的总结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目前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还没有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办法,未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甚至还有许多企业根本不了解何为风险管理,有何好处及其风险管理的相应办法。目前中国高新技术企业风险管理所采用的办法往往还是靠企业领导者通过其经验对企业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做决策判断。十分之不科学,也给企业的领导者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第三部分:研究方法与设计。

本研究根据研究目的,采取实质性研究的放法:首先透过对文献及其相关风险管理概念的研究并结合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特点及其风险因素拟定高新技术企业风险管理构架及访谈大纲、调查问卷作为本研究工具。第二,进行前导研究并针对缺失加以改善。第三,对研究对象济南市s公司的员工进行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进一步深度了解企业风险管理控制的现状及解决策略。第四,对方谈及问卷调查资料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论。针对本文的研究原因、研究目的及研究问题进行文献讨论,拟定高新技术企业风险管理构架草案,通过对中国山东省济南市高新技术产业园企业的进一步调查研究,高新技术企业风险管理构架。研究目的是为了进步一发展出合适中国高新技术企业风险管理构架。通过对国内外风险管理相关理论研究,结合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特点,以20xx年中国出台的coso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参照,拟定中国高新技术企业风险管理构架。

第四部分:研究结果分析。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济南50家高新技术企业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数据收集整理,从而对高新技术企业风险因素对企业成败的影响进行分析。为评价每一风险因素的影响程度,本文应用问卷调查法,对济南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了调查,共发出问卷50份,回收47份,去除无效问卷5份,得到有效问卷42份。问答方式是请创业者或者创业团队成员就每一风险因素对高科技创业企业成败的影响程度进行评分。评分标准为:无影响o分,影响作用低评1一3分,影响作用一般评4一6分,影响作用突出评7一9分,即评分区间[0,9〕。22个因素的总排序,兼顾各因素类的单排序,我们可以看出影响高科技创业企业成败的关键风险因素是:1、企业创始人素质的高低;2、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小;3、市场营销能力强弱;4、消费者需求变动因素;5、新产品开发能力;6、国内主要竞争对手因素;7、企业初始阶段团队的结构是否合理;8、创始人对行业的熟悉程度;9、知识产权保护;10、资源整合能力。从这十个关键性要素的分布来看,影响高科技创业企业成功的因素可以总结为:管理能力因素、技术及产品因素和环境因素三大类。通过此问卷调查所得出的数据结果,更好帮助我们有针对性对企业所存在的重点因素风险进行分析预调查。

风险管理过程的第一步就是风险管理小组的建立,该小组成员职责明确,避免混淆(宋明哲,20xx)。风险管理小组由总经理,生产副总,各个部门主管组成,定期对公司风险进行评估、考核及验收相应风险管理策略工作。风险识别即确认风险的来源。然而有效而又全面的方法,建议s公司风险的识别可以让全员参与,采用头脑风暴法,将公司可能存在的风险列举出来。还可借鉴别的公司所出现的风险,列出风险清单。列出本公司的可能存在的风险清单。确认风险的来源后,要对风险进行分析与衡量。公司可以从风险损失频率和损失幅度两点来衡量风险。风险损失频率的衡量。损失的频率是指在特定期间内,特定数量的风险单位,遭受特定损失的次数,以概率表示,分为五类:一定发生,经常发生,常发生,可能发生,极少发生。风险损失幅度的衡量。损失幅度是指此风险的发生可能给企业造成利润损失的大小。分为五类:极小,不严重,中等,很严重,最严重。

风险预防:对损频率低损失幅度小的风险,可事先采用相应的措施以预防和阻止风险损失的发生,防患于未然。风险回避:对损失频率高且损失幅度高的风险,即对此类风险有意识的加以回避。风险转移:损失频率低损失幅度大的风险,企业可将自己不能承担的或不愿意承担的以及超过自身财务能力的风险损失或损失的经济补偿责任以某种方式转移给其他单位或个人的一种措施。风险利用:损失频率高损失幅度小的风险,即企业面对可能的或己经发生的风险,自觉地加以利用,造成有利于企业某方面利益的结果"总之,在风险发生之前,最大限度地降低致损事件发生的概率;在损失发生之后,尽可能地减轻损失程度,这是风险管理的目的所在。风险管理小组副组长拟定风险管理策略实施计划书,并将任务下达给各个小组成员,由个小组成员监督执行每个部门的相应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小组组长负责总监督。

第五部分:研究结论。

综合第四章研究结果与讨论,呼应本研究的目的与研究问题,提出三部分结论第一部分为中国高新技术企业风险管理之现状;第二部分中国高新技术企业风险管理构架的内容;第三为此企业风险管理构架在实施中存在的困难与解决策;各项结论如下。

(一)中国高新技术风险管理之现状。中国企业对风险管理的认识不足。风险管理是什么;风险管理的管理手段主要有哪些;怎样实施风险管理;诸如此类的这些问题在许多企业管理者的脑海中还是一片空白。风险管理机制尚未形成。大多数企业面对风险处于被动状态,并没有形成预先防控风险的意识。风险管理机制不够线圈,漏洞多,监督管理难以落实,许多企业的风险管理力度明显弱化,形同虚设。对风险管理的框架或技术运动水平较差。目前中国企业风险管理经验不足,专业从事风险管理方面的人才少,风险管理的技术方法掌握程度低,运用水平差。

(二)中国高新技术企业风险管理构架内容。依据文献探讨,出题草案;根据对特定研究对象济南新技术企业问卷调查及访谈式的研究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构架内容。建立风险管理委员会,给出风险管理相应管理步骤: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策略的选择,风险控制的执行。希望补充现在高新技术企业风险管理现状值不足,提升风险管理品质。

(三)企业在实施风险管理构架中所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建议。问题:第一,在实施企业风险管理构架中,企业领导者起到决定性作用。一个新的管理模式的实施,首先要得到企业领导者的同意与支持。特别是像高新技术企业多以家族式组织模式的企业,企业中领导者一人独大的现象更为严重。所以要想推广此风险管理构架,必须需要得到领导者的认同。第二,目前中国在企业风险管理相关领域人才尤为欠缺,虽然有了相应的管理模式,单没有相应的人才加以实施,也是目前中国高新技术企业风险管理发展面临又一重大难题。

解决建议:首先引进吸收国内外先进的企业管理办法,并结合中国企业特点及发展需求加以升级。其次中国应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教育,在高校开设相应的研究专业,培养企业风险管理方面的优秀人才,未来为企业做服务。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管理这一选题较新,其研究主要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具有挑战性题,本文通过对传统风险管理知识的研究并结合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金融学的部分最新研究成果,对高新技术企业中的风险问题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些初步研究成果。但由于平时知识的积累不足,及时间、精力有限,论文的研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管理至少还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研究:

1、在高科技创业企业的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价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至值得探讨的问题。

2、如何进行高科技创业企业的多目标投资组合决策也有待深入研究。

3、如何建立高科技创业企业的风险案例库也值得深入思考。

4、从高科技产业层面,不同的高科技行业,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行业市场的不同竞争结构以及技术发展的不同轨迹,对高科技创业企业的风险都会带来不同的影响,如何建立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策略都需要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技术创新论文

技术创新,指生产技术的创新,包括开发新技术,或者将已有的技术进行应用创新。科学是技术之源,技术是产业之源,而产业创新主要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之上。在当今中国“世界工厂”从制造向智造转变,重工业企业纷纷面临着行业升级、企业转型,依托技术创新,让企业更富有智慧、令企业具备更强的竞争能力无疑是必由之选。本文从企业基层工业技术创新工作开展的视角,探讨普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希求能抛砖引玉,共克时艰。

当今10年,“中国制造”的传统招牌正在半主动半被迫的情势下向“中国智造”发生着深刻、迅猛而艰难的转变。在重工业行业逐渐进行技术升级、成本控制、产业结构调整的汹涌浪潮面前,曾经的市场和劳动力成本优势面对产能饱和导致的利润摊薄、技术创新形成的成本和附加值冲击已日益捉襟见肘、力不从心。

特别是近几年国内的钢铁行业,产能过饱和直接导致中低端产品线的成本成为直逼企业生死存亡的出鞘利剑,而以降本增效、开源节流为目的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全面推广和落实,已然成为企业立足自身、面对寒冬的重要选择。

然而,如何在重工业企业卓有成效的开展技术创新工作,笔者根据自身工作经历,认为实际工作开展中首先得面对3个问题:

重工业企业由于职能分工的习惯,技术创新工作极易被狭义的理解为一项技术岗位工作指标去完成。现场岗位作业员工被培训习惯于接受标准化工作指令完成线性工作任务,技术管理人员往往又兼职后台组织工作,在技术层面难于同一线员工有深入接触,造成现场有想法缺乏沟通,技术部门有指标却闭门造车。现场岗位作业员工长期积累的革新经验或灵感火花由于没有明确流畅的整理管道或雪藏或流失;同时技术层挖空心思“想”项目,要么在做事倍功半的重复性开发,要么创新课题与本企业生产实际关联甚微。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是企业资源的实质性浪费。比如国内某钢铁企业中的一位基层技术管理人员,在职期间利用企业创新管道成功申请了大量专利、发明,个人也获得了相当的奖励收益,然而其大部分项目课题却属于生活日用品范畴,与企业生产需要无关,现场大量需要进行技术革新的问题却没有得到认真应对。更严重的是其获利手段在一定时期内受到追捧和效仿。结果,企业在有限预算中为无法转化为自我实用的专利长期支付高额费用,同时专项岗位设置的人力资源脱主线而开旁支,不能不说是企业在片面追求创新的指标化上的.前车之鉴。

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成果,从形式上而言取决于申报通过率。无论是专利发明、技术秘密,还是系统创新、qc,无法通过标准化的模具进行成功表述,就无法确立其法律地位获得保护,更遑论进而发挥其经济效益转化能力。然而实际工作中,员工们在项目实施阶段往往是热情高涨,进入申报评审流程却望而却步,甚至就此止步,归其原委,首先在心理上把申报工作定位的过于“高端”,形成畏难情绪。大部分初次涉足项目申报过程的人员无师可鉴,又或者自认为表述不够专业,又或者独立于现场实施阶段之外,结果是词不达意,又或者不知所云。

使申报材料反映项目实际,即做到通俗易懂,使评审人员不受专业限制,可以无障碍的阅读识别,又做到专业规范,符合行业标准和可操作性,不但一般一线员工存在表述差距,就连具体负责相关事务的技术管理人员也不能保证十拿九稳。申报成功率低打击了立项积极性,数量的不足使遴选优秀者加以提升更加困难,导致申报更加高冷,形成恶性循环。

脱胎于生产实践的创新课题一般具有行业推广价值(技术秘密除外),但现实中经企业统一申请认证的课题项目在申报成功之后,往往立即成为尘封档案柜的故纸堆,距离询价而沽的效益最大化之路遥遥无期。一方面项目发起人在任务完成后得到企业内的一定奖励之外,就得埋头去完成其它工作,无暇再顾及项目后续经济变现,另一方面企业的职能管理部门也没有任务和意识去推动专利进入知识产权市场。结果创新工作的推进目的变成了申报通过率,通过即“死”,使技术创新工作的层次停留在一个事倍功半的较低层次上。

如何破局?

1.一方面,作为企业的各级工艺、技术管理人员,应当详细分解自己职权范围内的效益要素、技术关键点,明确短板和瓶颈,建造攻关点汇集和公示平台,使该业务区划的员工都有条件及时、透明的获取立项方向信息,集中有限资源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应当建立流畅的意见采集管道,来自一线的原始工艺改善要求、设备改造需求应当能及时送达分管片区的技术管理人员手中,并形成回复、跟踪、闭环、评价机制。在上述平台上的信息同时建立提高机制,有项目潜力的应当按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组织分析、立项、跟进、评估、申报工作。以此杜绝闭门造车、天马行空,增加“干货”撇除“水分”。

例如,国内某钢铁企业,其铁水单位成本长期高于区域竞争对手,其炼铁厂通过在自己工艺范围内分解各工艺环节成本,使每个环节的员工清楚明了自己岗位每班所产生的成本以及与竞争对手的差距,由此展开的以降本增效为核心目标的技术创新工作有的放矢,成效明显,最终有力的控制了终端产品的生产成本。

2.企业技术人员应当捆绑到责任区划的对口专业项目组之中,从项目可行性分析阶段介入,什么时候技术专业人员能听懂普通一线员工的大白话了,能够身体力行的接触、参与技术改造、革新的方方面面了,自然就知道课题申报所要表达的意向了。简而言之,接地气方能有话可说。如果技术管理人员仍然满足于野生式的放养工作模式,事到临头“捡”项目,坐在办公室等项目实施人员口头汇报,那么难以将项目表述清楚易懂也就不难理解了。

3.企业管理技术创新成果的职能部门应当有计划的组织普适性的技术创新申报课程培训,提高员工的申报规范化和技巧。一些不涉密的成功范例,应当在企业范围内建立模板和示例,既包含技术含量高的攻关,也普及简单的工器具创新,照顾到各个文化层次的企业员工的接受和学习能力。对于无法评审通过的项目,应当组织专题分析讨论,找出不足,吸取经验。加强经验交流,技巧指导,使大家能各有所师,各取所需,最终各有所成。

4.企业管理技术创新成果的职能部门应当树立积极的市场意识,区别对待专利、技术秘密、先进操作法等不同类别的创新成果。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技术秘密往往关乎企业工艺、技术层面的核心竞争力,先进操作法则多涉及工艺、能耗环节的降本增效,推动立项申报有利于保护企业自身权益,同时确实不适宜市场化推广。

但企业也拥有大量的专利、发明是针对工器具创造或改进,或者试剂配方,或者检测手段,这一部分知识产权是具有市场化获利的潜质的,因为同行业重工业企业在硬件配置上具有趋同性和通用性。如果能与相关业务范围的公司合作开发新产品(这一类公司也往往是行业终端企业的服务供应商),则企业的知识产权可以成为创收的新渠道,完善企业的多元化利润,也是对既有投资(技术创新成本投入)效益最大化的有效实现手段。

综上所述,在重工业企业转型求存、创新重生的艰难历程中,在工作职能划分严格、现场型技术支持需求量大的工作环境中,想通过利用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将现场经验和意见建议高效的转化为创新创效的项目来源,整合技术力量加以提炼、升华,最大化的发挥其经济价值,最好的方式就是“明职责、接地气,多普及、重实效,”使看似“高、大、上”的技术创新工作,破除困局,落地生根,开枝散叶。

专业技术论文

1.1社区居民医疗服务。

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疾病医疗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工作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满足社区居民对小病就诊和治疗的需求,减缓社区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缓解大医院的就诊人数爆满的状况。

1.2建立健康档案:为每位社区居民免费建立健康档案,为每位社区居民每年免费体检一次,并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提供每年四次面对面的随访服务,也为辖区居民普及一些实用的疾病预防和保健的知识,从而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1]。

1.3调查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通过对社区居民健康状况的调查,初步了解影响居民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并据此制定相应的社区健康促进计划,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

1.4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已成为危害居民健康的一个重要卫生问题,把慢性病的防治工作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当中显得尤为重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建立健康档案、普及慢性病的相关知识、加强对慢性病患者的随访及完善卫生服务设施等手段来提高慢病患者的健康水平。

1.5家庭病床服务:设置家庭病床服务有利于合理分配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节省医疗资源。同时也是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保障[2]。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及疾病模式的转变,社区居民对家庭病床的需求越来越大,突出表现为与老年人相关的综合性服务[3]。

2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人们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进而促进了社区卫生服务这个朝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由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生问题,特别是对老年人的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给予的高度关注,使得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兴办社区卫生服务事业,这就进一步加快了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速度,使得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xx年统计年鉴显示,截止到20xx年底,全国各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数总计达32739个,各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床位数总计达168814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数总计达389516人,这些数据有力的证明了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蓬勃发展现状。

3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功能不全、职责不清。当前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各地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和组成方式方面各不相同,没有统一的标准。有些是通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整体转型而发展过来的,有些是通过二、三级医院的业务延伸而形成的,还有些是通过企事业单位卫生机构进行功能的拓展而发展起来的[4]。不同的来源渠道使得各地在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方面十分混乱。存在交叉管理、多重管理的问题,严重破坏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有序发展。

3.2设备陈旧、人才缺乏。当前,社区卫生服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人才的缺乏,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国内一半以上的社区医生都是本科以下学历,很多医生只是中专的学历,同时在现有的卫生技术人员中有许多已经出现了调转的意向,那些能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安心工作的专业人员存在着学历低、年龄大、业务水平差等一系列问题,对社区卫生服务正常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5]。同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存在医疗设备老化,故障频发等情况,检查结果存在较大的误差;很多设备已成为摆设,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3.3效率低下、模式老化。在当前情况下,很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工作中仍处于被动地位,没有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会对一些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等认为无所谓的工作弄虚作假、敷衍了事。此外,因为很多患者会质疑社区卫生机构的诊治水平和能力、缺乏健全的双向转诊运行机制,所以导致社区卫生机构存在服务效率低下、就诊率低的情况。

3.4资金不足、重视不够。虽然国家在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方面的政策已出台了很多年,并逐步进行完善,但是在很多地方并没有及时跟进相关的配套文件。很多省、市没有把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纳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社区建设中去,没有形成完善的预算计划拨款机制。同时,卫生部门在筹款渠道方面十分单一,导致社区卫生服务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十分缓慢,进而使得财政出现恶性循环。

4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对策。

4.1扩大资金的'投入,确保政府职能得到强化。国家应将预防性的卫生工作当做是公益投资,确保做到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只有认真对待预防工作,百姓才能少得病,从而减少患病的人数,降低医疗费用。针对于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应及时做好协作、分工、配合,支持、承担其相应的责任。对于那些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和没有被大部分居民所认知的工作应依靠政府的支持,强化社区卫生机构和居委会、街道办处之间的联系,确保良好的社会气氛,组织动员各部门共同参与[6]。

4.2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机构服务模式。加强对基本卫生保健的重视程度,确保基本卫生保健工作具有公平性、全民性。对医疗卫生机构加以重组,实行医疗产业集团的建立和医疗信息、人力、学科资源之间的共享。在这个过程中卫生部门应对卫生资源进行整合,积极改造现有的卫生资源,避免出现重复建设的问题,实现卫生资源的市场配置和政府调控有效的结合,积极引导卫生资源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进行合理分流,以实现其作用的最大化。

4.3实行资金的收支两条线管理。当前,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在城镇中获得了迅速发展,很多地区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国家相关政策,在进行收支两条线的运行管理机制改革。这主要是指由财政进行资金的统收统支,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从根源上对服务提供行为和医疗服务收入行为之间的联系进行切断。这样可以避免出现创收和以药养医的不良现象,确保社区卫生服务在本质上属于公益性。

4.4建立健全医疗技术人才的管理模式。在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应制定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对社区医生的福利待遇加以改善,确保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有效提高。同时,还应实行严格的人才准入制度,以确保优秀人才的引进。对于引进的人才,应提高综合素质,定期组织人员培训,建立健全医生的任职资格制度、继续教育制度和职称晋升机制。此外,还应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开展科研、教学、实践技能培训等工作,以确保医务人员在诊疗技术和业务能力方面得到最大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有足够的、高素质的医疗技术人员,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

参考文献。

[2]黄时勇.浅谈社区卫生服务的模式、内容及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xx(5).

[3]吕强.设置家庭病床的必要性与现状[j].社区医学杂志,20xx(9).

[4]陈琳,杨国斌,杨宝林等.医疗保险患者住院医疗费用影响因素分析[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xx(8).

[5]王福彦.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的几个认识问题[j].中国妇幼保健,20xx(3).

信息技术论文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统领和指导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于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因此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以前我们教学生为学而教,只注重告诉学生这个问题的答案,而忽略了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重演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重统一轻独创。对教师设置的相同或相仿的训练题目得心应手,而遇到新的问题或出现故障时,却手足无措。这种做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如果我们转换一下教育观念,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就可能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此,我们应该彻底改变教育观念,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在让学生怎样自己解决问题上多下功夫,帮助学生找到最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熟练运用计算机来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就像骑自行车一样,只要掌握了骑自行车的方法,什么样的自行车都能骑。这样才能体现出计算机这一现代化学习工具的优越性,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形成技能,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我任教的是小学计算机课。有趣味、多角度、有创新地教学,使小学生愿学、乐学、爱学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由于没有教材,没有演示设备,教师的“干”讲,根本起不到作用,相反学生还出现了厌学情绪。这时我就采用了“畅所欲言”教学法。首先,我在前一节课时,故意加大练习量,让学生无法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训练,学生问的问题也故意留下几个,等下节课的时候,我首先表扬上节课勤于发问的学生,然后激发其他同学提出上节课未解决的问题,这时没有机会发问的学生争先恐后地说了起来。听完后我“故意”说:“哎呀!这个问题我怎么不记得了,其他同学谁能说说?”乐于助人的孩子们就抢先发言了。这样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放手让学生互相解决,最后老师来点拨讲解共性的问题,这样孩子们会听得更认真、更仔细、更有目的性,做到了有的放矢,提高了课题效率,从而达到了资源共享和自己的预期目的。

另外,每次上计算机课时,总会有一些聪慧的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一定了解,在上机时总想千方百计地显示一下自己的能力,比如将设置改变一下,将图标移动或者设置大屏幕等等,如果解决不好这类问题,不但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而计算机课是一门综合性、技术更新快的学科,“一题多解”常常出现,为了把这些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我的做法是:抓住时机请这些“小能人”上来给大家介绍他们的“经验”,然后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此经验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这样不仅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转化了不利因素,加大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量,而且使优秀的.学生获得了成功感,增强了学习信心,并且还激发了听讲学生的求知欲,树立了他们赶超好学生的信心,三方互动,良性循环,高效省时。

经过短暂的实验,效果还是不错的,但也有一些问题存在。比如: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是一遍一遍反复练习,形成思维定势的时候才能掌握。这就要求教师精心打好“埋伏”,创设意境,引导学生走进新课,课的效果才会很好。经过一段训练令我欣喜的是,学生自己乐于发问了,主动学习了,虽然还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但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要不了多久,学生就会熟练掌握学习方法,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因此,我们要明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有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观察,代替学生感知、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所以我们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科学的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再单纯地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注重结合学生的经验,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长此下去,我们一定能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进而真正完成学生“全人”发展这一艰巨的任务。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