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论文生成器使用 论文关注生本预设与生成(汇总6篇)

时间:2023-10-09 04:21:21 作者:字海 最新小论文生成器使用 论文关注生本预设与生成(汇总6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小论文生成器使用篇一

数学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蕴含着矛盾,其中的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是一对活宝,数学课堂更需要这对活宝。在农村小学的数学课堂中,这对活宝不易见到,即使见到了,给人的感觉就像雕塑。今天,我有幸听到了王茂强老师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详细分析,感悟颇深。

一、“预设与生成”是课堂的两翼,缺一不可。

我们都知道,预设体现对教材的尊重,而生成却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也体现了教学的动态开放性,两者相辅相成。从教多年来,自己也在努力的追寻着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动态平衡,但一直收获不大。思来想去,都是我们的预设得太多,生成的太少之原故吧!例如,在学生操作时,总喜欢到学生群里装模作样的走一走,然后说:“我发现一个同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是这样做的……,对吗?他是怎样想的呢?猜一猜。”原来以为会“一石激起千层浪”,结果却发现许多学生都无动于衷。听了王茂强老师的讲座,现在终于发现原来都是忽略了学生的生成。因此,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生成。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通过学生的操作、合作探索得出了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加强训练后,这时教师要适当创设机会让学生用同样长的绳子围成正方形、长方形、圆,比较一下谁的面积大?这样会更能加深学生对周长与面积的理解。可见,教师审时度势,相机调整教学预设的态度,才能使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投入到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活动中,获得思想的启迪,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思维拓展,真正感受自身的价值,感受知识的甜蜜,感受心灵成长的幸福。

二、作为教师,要学会感受“生成”的魅力。

精心的预设有时往往阻挡不了生成。在实际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许多的意外,作为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我们更不能阻止这种突发事件,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这时,如果我们能够恰当地抓住生成的时机与资源,就可以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当学生被激起兴奋时,或者当学生出现理解或误解时等等,这些都是原生态的生成。课堂教学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我们在教学中如果一味按照预设的教案进行教学,忽略了课堂上的生成,整节课就会失去生命。当然,生成我们也要有的放矢。

三、教育机智是“预设与生成“的桥梁。

数学课堂是师生在共同研究教材的生成过程,课堂教学的成功离不开教师课前认真研究教材,但是“课堂教学”更需要管理,这个管理者就是授课教师,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话语不多,却能把学生组织的井然有序,从而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有经验的教师,我的理解是教育机智丰富的老师。然而我们农村小学的教师,缺乏的恰恰是这些教育机智,因此,我们要做好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必须多看一些专业书籍,多度一些案例,增长自己的教育机智。只有这样,才能利用课堂教育机智把握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沟通地更好,为预设与生成搭起一座桥梁。

以上是我个人听了王茂强老师讲座后的一点感悟,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指出!

小论文生成器使用篇二

生本化阅读,这是一种关注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阅读,是一种建构性的学习,是主动的,个性化的,是融合作与探究于一体的阅读。它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尊重学生个性的阅读方法。而这种方法的习得,必须依靠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渗透生本化理念,在课堂上进行生本化阅读教学。郭思乐教授也指出,在生本的课堂要关注学生生命的动态生成,不能拘泥于自己的教学设计,要让鲜活的生命焕发勃勃生机。因此,我们需要构建预设与生成的和谐关系,让课堂在预设与生成中融合出精彩。

一、课堂——为生成而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学不是不要预设,而是改进预设。这种预设更多地关注课堂上学生的精神生活。正如叶澜所说:“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使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孙双金老师在预设《老人与海鸥》一课时,预计到学生在理清文章思路之时,可能会想到的几个关键词——喂、唤、说、别、念,也预计到学生一读课文后有可能有产生一些不同的意见。正因为如此,教师的.预设就顺着学生的思路,将课堂暂时交给学生,并又据此作了具体的设计:如有学生提到了相关联的字,则直接将它板书;如学生所说相差太远,则在启发学生作深入思考。对于眼前的难题,孙老师并不急于解决,而是采用循循善诱的方式让学生不断地朗读、体会,直到学生真正理解了课文的意思之后再回过头来,这时学生们就能更准确地用词了。这样的多维预设及导向,体现了教师的服务意识,在预设中充分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体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定教,从而也使课堂精彩纷呈。

二、课堂——搭建教学的生成点

语文课堂怎样生成?关键是把学生当作重要的资源,让学生在与文本、师生的对话中碰撞出火花,这些是课堂中的生成点。

1、在多元解读中生成

当代文艺理论区分文本和作品,作家创造出来的只是文本,而经读者阅读参与创造而完成的才是作品。由于读者时代、经历、经验、个性的差异,对文本的解读必须呈现多元化的态势。

陈金才老师在执教《一面五星红旗》一文时,由听写句子入手,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两句话进行质疑:什么处境?为什么愣了一下?为什么久久凝视?……学生围着问题激烈地讨论着,最后,所有问题的关键都集中于那一面五星红旗,集中于作者在生命垂危之际仍没有放弃那一面五星红旗。我原本以为课上到这里就差不多了,没想到陈老师又抛出了另一个问题:面对那种绝境,你会换吗?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学生认为不该换,/soft/因为要热爱祖国;也有的学生认为该换,因为要珍爱生命。面对这一情况,陈老师巧妙导演了一场“辩论赛”:鼓励换做法的学生与不换做法的学生进行辩论,最后老师做了价值回归的引导。通过辩论,学生获得了对课文多元化的感悟理解,激活了思维,释放了情感,升华了认识,同时也使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达到和谐统一。

2、在学生质疑中生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质疑问难,并把它作为课堂教学展开的依据,引导学生感悟,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相互启发,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如《老人与海鸥》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生1:课文写了老人与海鸥什么事?

生2:为什么题目是老人与海鸥?

生3:这是怎样的老人,怎样的海鸥?

师:读书啊,抓住课题,就是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老人与海鸥》是一个词组式,现在请你们把它扩展成一个完整的句子:老人与海鸥______________。

生1:朝夕相处

生2:相依相伴

生3:永不分离

生4:亲如家人

……

一个问题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一个个有创见的想法不断迸发,学生阅读的多元感受,实在令我震惊,课堂成了他们主动探究的天地,而这便是缘于“生成”。

3.在思维拓展中生成

阅读课堂上教师适当地进行延伸,既达到能有效地利用和整合教学资源,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在思维拓展中有更生动的、更有效的生成奠定基础,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

林乐珍老师在教学《“红领巾”真好》一课时,当学生读出小鸟在唱歌,在梳理蓬松的羽毛,在捕捉害虫之后,老师进行了适度的拓展:“小鸟还会干什么呢”学生想象的翅膀展开了,有打扫房子的,有打羽毛球的,有捉迷藏的……适度的随机拓展,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丰富性。当然,拓展不能离题太远,这是需要注意的。

4、在创造中生成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儿童具有创造的天性,假如老师为学生搭建一个舞台,他们的创造潜能可以极大地得到发挥。课堂教学中大量的事实表明,我们往往对学生的创造潜能估计过低。

在张祖庆老师的《看新闻图片写作文》课上,学生们围绕着图片进行的大胆地想象,大胆地创作,让一幅幅静止的画面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在闫学老师的《愿望》课上,学生们先读卤蛋的愿望,然后再想想自己的愿望,以“我有一个美好的愿望:____________”进行写作;第二次再让学生们欣赏图片组,以“也许有些愿望并不能变成现实”再次进行写作。两次不同句式的训练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提升了他们的思维空间。在课堂上,如果我们能抓住时机让孩子创造,这些地方也就成了课堂的“闪光点”,而学生也能在创造中感受成长的快乐。

教学是不断生成的,课堂中只有预设与生成共舞,才能演绎出精彩的课堂,一个别有洞天的教学胜境才会出现在我们面前。用叶澜老师的话说“每一节课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综合。”在生本的理念下,以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凸显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实现以生为本,实现师生生命在课堂中的真正涌动与成长,这是课堂教学理念对传统的超越,更是课堂教学理念新的追求!

小论文生成器使用篇三

一、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构成要素

(一)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

在发展领导科学发展能力过程中离不开知识结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而这种知识结构还应该是立体、开放和动态的,这样才能更好的将不同层次方面的相关知识进行有效的配合和补充,使其在知识系统中能够更限的发挥各自的作用,为领导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当前我国处于信息快速发展时期,这就需要知识结构要具有较好的开放性,从而能够做某对各种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进行不断的'吸纳,吸取其精华部分。作为知识结构,当理论和实践不断发生变化时,其也需要随之做出必要的调整和补充,这样才能使知识结构更加科学和合理,为领导者自身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科学的战略思维体系

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构成要素当中,其中战略性思维体系作为其重要的核心,其直接代表着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高低,对于一个领导来讲,其战略思维是否成熟,直接对其领导能力、领导方法、领导艺术和领导绩效具有较大的影响,同时还会对发展的全局性、科学性、有效性和持续性带来较大的影响。领导者有了系统思维,才能放眼整体,总揽全局,全方位的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规律。只有具备创新性思维的领导者才能够勇于破旧立新,突破传统的、陈旧的、教条的局限,不断提出新思想,创造出新理论,制定出新战略,思考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以便更好地领导科学发展。

(三)复合的领导力和叠加的领导艺术

在科学领导能力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复合的领导力和叠加的领导艺术,这两点作为重要的支撑而服务于领导科学发展目标。作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在具有复合的领导力和叠加的领导艺术后,才能将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更好的发挥出来,确保领导的科学性。这两点是实现科学领导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领导艺术主要包括运筹艺术、决断艺术、权变艺术、用人艺术、协调艺术、激励艺术、讲话艺术、开会艺术等网。只有具备复合的领导力和叠加的领导艺术的领导,才可能成为具有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领导。

(四)先进的领导伦理

先进的领导伦理是领导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在领导活动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一名领导者,其在领导活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选择发展问题,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也会存在各种利益之间的选择问题,这都是从社会发展角度出来会遇到的问题,如果领导者个人方面则会遇到权力观和政绩观的选择问题。在对这些问题的选择时,领导者则需要拥有先进的领导伦量,这样才能有效的避免选择出现偏差。因此,要实现科学领导,就必须培育先进的领导伦理并充分发挥它对领导行为的导向作用。

二、结束语

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由知识结构、思维体系、领导艺术及领导伦理等诸多要素共同构成,其属于一种合力,而且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具有相互作用及相互促进的特点。在加强领导科学发展能力过程中,需要以知识结构作为基础,以后思维体系作为什核心,在领导艺术作用下为领导科学发展能力聚集力量,并以领导伦理作为发展的标尺,从而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过程中有道德伦理标准对其进行约束,确保领导行为导向作用的充分发挥。

小论文生成器使用篇四

迎起那自信的脸庞,窗外是那么的明亮,阳光那么的慈祥,青春,火一样的青春,成熟的青春。

青春,代表着开始走向成熟,从那一刻开始,我们学会了抉择,学会了在失落中爬起,学会了徘徊,学会了……这一切足以证明我们已经迈向成熟,走向成熟,茫茫然,耳边挂着耳机听着看似怪诞的歌,手中摆着属于自己的招牌动作,青春啊!那火舞的青春。

青春是危险的,犹如一直充满气的气球长在随风飘荡,每一刻都有迈向破灭的危险,风雨飘摇,走向诱惑的深渊,但每次走在抉择中央,我不再需要爸爸那件事的背影和妈妈那双充满沧桑的双手,我要自己抉择,自己去选择自己的未来,去闯荡,去飞翔,努力的把握着一个人生的气球,用成熟的理想和信念让它飞得更高,别再偏航,那一刻,我要高声大喊,我长大了。

认清自己,懂得尊重。当达到自我认清的时候,就应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本没有贵贱之分,所谓的“拼爹族”“富二代”仗着亲人,过着奢侈、荒淫的生活,他们仅仅拥有物质时的享受,却是精神上的弱者,他们总是以歧视的眼光蔑视他人,来张显他们是多么富有,但是他们的精神却是空虚的,他们之所以这么狂妄,只不过是想用物质掩盖他们内心的.空虚,过度的自信,已是一种自卑。

认清自己,诚实做人。俗话说人穷志不穷,不是世界是所有的家庭,都能满足你所有的物质需求,有的人宁愿打肿脸充胖子,甚至不惜一切代价满足自己所为的虚荣心,盲目的攀比,最终使自己和爱你的人受伤害,何必呀!你和人家有权有势有钱的孩子比得起吗?人家老子一个月的收入比你父母一年的劳作还翻上一番,你伤得起吗?不要总埋怨你爸不是李刚,现在不是拼爹的时代了,有本事你和你爸一出门,你爸骄傲地竖起大拇指说“:这是我儿子”!

不要总认为自己成熟了,睡觉前你拍拍良心,问问自己:我长大了嘛!

小论文生成器使用篇五

摘要:《论语》和《旧约》均立足于中西古代以畜牧农耕为主的传统社会,其包含的契约精神与仁爱主张既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也是古代人民对和谐社会的向往与追求,对于中西当代社会的文明发展有着无可比拟的影响力,体现了中西伦理价值观形成的悠久历史与传统。在《旧约》叙事中,上帝给选民的应许之地意味着以畜牧业为主的古代以色列人终于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也意味着原始农业的开始。于是,在这样一个生产力低下,生产关系简单的原始农业社会,上帝的言语行为无异于社会规范,并代表着自然法则,其与以色列人之间所立的契约也被等同于律书,并影响了古代近东各民族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但《旧约》在强调社会规范及其约束力的同时,却忽视了个人的内心修养和人性的塑造。与《旧约》同一时代的《论语》却恰恰相反地强调了个体修炼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君子谋道不谋食”,故而站在修身养性的角度提倡“克己复礼以为仁”,强调了本心修炼对礼和道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论语》和《旧约》蕴含的不同德性观与传统社会的农业发展和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的比较不但从根本上解释了中西传统道德价值观差异的历史文化根源,更是引发了当代社会对德性问题的追溯与思考。

关键词:人性;德性;理性;《论语》;《旧约》;

德性,即道德品性,是一个对中西伦理学都颇具意义的概念。西方伦理学认为德性就是集各种美德于一身,是智慧与理智的实践。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提出:“德性分为两类: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理智德性是对世界本能的思考与推理,通过教导而发生和发展,所以需要时间和经验。道德德性是通过习惯养成的”[1],它体现为对社会规范的遵守和实践活动。《旧约》和《论语》产生于以农耕和畜牧业为主的传统古代,但是对农耕却有不同态度和需求,因而从不同的角度影响着各自伦理道德观的形成与发展。

一、《旧约》的德性伦理观

以《旧约》为代表的以色列文化起源于洪水过后的农业文明。古代以色列人游牧四方,寻找栖息之地的过程表面看来是他们为解读上帝旨意和构建理想社会而付出的不懈努力,实际上却展现了在生产力低下、以畜牧农耕为主的古代社会,以色列民族对和平宁静的追寻和对伦理道德的思索。所以,《旧约》对西方伦理价值观的形成和道德社会的构建有着非凡的意义。《旧约》中,上帝为了构建一个模范社会,与以色列人立约,只要以色列人保持对上帝的绝对信仰和忠诚,就能得到救赎和眷顾,这便是约的初衷。随后,以色列人逐渐把约等同于法律,并通过摩西五经对其进行完整地保存与记录,使之成为古代近东各民族的社会规范。因此,《旧约》的道德观体现在对契约的履行当中,对道德品性的评价标准也是以履行契约的程度和结果为依据的。在以简单生产力为主的农业社会,古代以色列人随时有可能食不果腹,饥肠辘辘,因而整部旧约的道德体系考察的不是个人的理性判断与内在修养,而是人们能否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单生活中对上帝言听计从,忠实地履行契约。按照亚氏德性论,如果道德德性是由群体的意志和习惯形成的社会规范,那上帝与其选民所立的约,以及对农耕和祭祀的严格规定则是确立了道德德性的神圣与不可违背。这是一种社会伦理凌驾于个人内心思考之上的德性伦理观,是道德德性优位于理智德性的体现。这种德性观把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在潜移默化中转变为一种不自觉的自由意志,在此意志支配下,选民对上帝的信仰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自觉的变为不自觉的。例如,在《创世纪》里,亚伯拉罕四处漂泊,无儿无女,但他一直都在想办法要一个孩子,这时候的他并没有表现出对上帝的信任,甚至还有诸多的疑惑。尔后上帝让亚伯拉罕早已过了生育年龄的妻子怀孕,才使得亚伯拉罕后继有人,这时的他终于相信了上帝的眷顾。后来,上帝需要亚伯拉罕献祭一个儿子,亚伯拉罕毫不犹豫地把唯一的孩子送上了祭坛。这一行为表明了亚伯拉罕对上帝的绝对忠诚和信仰,而上帝也被其感动,许给他一个大国,从而结束了以色列人的游牧时代。亚伯拉罕用其一生告诉读者,信任上帝,按照上帝所立的规则行事,一定会成为有福有德之人,会到达“流奶与蜜之地”,从而得到真正的安定与幸福。《旧约》是一部律书,其蕴含的道德伦理与规范根本上体现了上帝的意志,这种意志不可违背,否则必受惩罚。比如《出埃及记》,摩西奇迹般地出生与成长,以及后来引领以色列人出埃及都表现出上帝的无所不能和其意志的权威性。上帝要求摩西带领以色列人离开埃及以免再继续受苦,却遭到法老的阻挠。于是上帝引发一个一个的灾难,并且一次比一次严重。这既是对上帝子民的拯救,也是对违背了上帝意志的埃及人的惩罚。同时,上帝对自然法则的掌控也是古代以色列人能够忠于信仰上帝的主要原因。因为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地域环境,一直以来古代人民对自然既有敬畏也有依赖,故而当上帝示下一个个神谕,创造一次次奇迹时,便赢得了选民的绝对忠诚与信仰,与选民所立的约也得到了一致的维护与遵从。试想一下,在那样一个生产力极度低下,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原始农业社会,艰难求生的以色列人一旦发现跟随上帝,便可使得风调雨顺,可以拥有肥沃的土地,他们又有什么理由拒绝或者违背呢?在这种情形下,如果有人违约,一定会被公认为无德,即使他的本心与行为在世人眼中无可挑剔,其也注定会成为上帝的弃儿,进而遭受苦难与惩罚,这一点在《约伯记》中表现的尤为透彻。

约伯有自己的信仰,他按照本心行走在世间,所以他逐渐从一个多子多福的富家翁变得一无所有。就在约伯失去农田与羊群,失去亲人与朋友,并开始诅咒自己的时候,上帝在旋风中对一无所有的约伯说:

“我立大地根基的时候,你在哪里呢?是谁定地的尺度?地的根基安置在何处?角石是谁安放的?那时,晨星一同歌唱,神的众子也都欢呼。海水冲出,如出胎胞,那时谁将它关闭呢?是我用云彩当海的衣服,用幽暗当包裹它的布,为它定界线,说:‘你只可到这里,不可越过,你狂傲的浪要到此止住。你知道天的定例吗?你能向云彩扬起声来,使倾盆的雨遮盖你吗?你能发出闪电,叫它行去。谁将智慧放在怀中?谁将聪明赐予内心?......强辩的岂可与全能者争论吗?与神辩驳的可以会这些吧!’”......

约伯回答说:“我是卑贱的!我用什么回答你呢?只好用手捂口再不回答。”

上帝用这些问题质问约伯,强调自己才是那个掌控万物,为自然界定秩序的人,从而启示约伯,他忽略了神所定的秩序,就意味着失去了德性。“为何善人要一生遭受苦难?”这个约伯苦思而不解的问题,不但解释了许多诵读《旧约》的人都不能释然的信仰的力量,更加体现出畜牧民族对生存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敬畏。至于究竟为什么约伯要受如此苦难,神对约伯的质问给了我们答案:追随上帝,不仅是要内心信赖他,更要按照他所制定的规则去行事才为善举,遵从与神的约定的人才是道德的人。也正如《箴言》说:“你要专心信赖耶和华,不可依靠自己的聪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认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不要自以为有智慧”[2]。个体内在的思考和道德判断必须以对上帝坚定不移的信仰为前提,以以色列群体与上帝所立的契约为标准。以色列群体的意志就是上帝的意志,它有着必然的约束力和超然的地位。“群体的自我认知,决定了哪些个体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不被接受的。这当然才是《旧约》的运作方式”[3]。约伯的个体行为没有被群体接受,故而受到惩罚,后来他听了上帝的话,表示愿意遵守约定,按照群体的意志行为,于是上帝恢复了对约伯的祝福。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人与神的契约,即社会规范,对以色列群体具有不可违抗的、普遍的约束力。《旧约》贯彻始终地强调了外在行为重于内心理智。另外,《旧约》中神的介入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社会的渴望和追求,而在此过程中所形成的德性观也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西方农牧社会的原始人文面貌,为当代社会人们道德修养与农业发展的关系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二、《论语》的德性伦理观

农业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相较于其他社会类型往往比较平和一些,这或是由其既定的社会结构、产业特点与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中国由农业社会跨入文明时代,以血缘群体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农业社会衍生出了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在农业的自然再生产过程中体察天地人的关系形成了和谐理念,这与游牧、商业诸社会类型形成差别,于是便有了有别于功利文化的中华礼乐文明。儒,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柔也”,是诸子学说中相对比较中庸、平和的理论之一。儒家关于宗法制度和宗法思想的理论,符合古代农业社会的实际状况。儒家主张规范农业社会运行模式,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然而,孔子认为“耕也,馁在其中,君子忧道不忧贫”,真正的君子应该谋道而不谋食。事农之人也一样免不了饿死,既然如此,为何不养性修仁以谋其道。在孔子眼里,人性即德性,修仁即修德。整部《论语》虽然没有明确提到“德性”,但仁与礼的主张反应了孔子对“人至诚至性”的赞美,是对德性最深刻的思考。李泽厚先生说“孔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在于塑造人性心理,构建理性(理智、理解)与情感(情绪、欲望)的不同程度、不同关系、不同比例的结合”[4]。孔子认为仁与礼相互制约,只有自身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心内修养与外在礼制一致时,方能实现“仁”,所以孔子提倡“克己复礼为仁”。如果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道德德性体现为外在的实践活动,即孔子提倡的“礼”,而理智德性出于内心思考,也就是“仁”,则仁与礼的关系为“仁”治“礼”而又制于“礼”。这一点体现了儒家传统的中庸之道,是儒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强调天地人关系而形成的和谐理念。但是就《论语》中的某些对话来看,孔子显然更注重修“仁”,克己复礼的原因也是为达“仁”,“仁”才是《论语》伦理道德观的集中体现,是《论语》构建人性的终极目标。“仁”是不受外界干扰的内在情操,是“我欲仁,斯仁至矣”。正因为“仁”乃本心,非外界所能达,故而,通过修“仁”来达到一种理智的德性即是对人性的塑造与自我完善,是比遵从礼制更加难做到的。“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连尧舜都难以做到才更显“仁”心的弥足珍贵。个人修养与内心思考在两种德性的相互作用中永远占据主导地位。当个人行为与社会规范发生冲突时,首先考虑个人行为的失误,因为任何一种道德德性的实现过程与结果都可以归根于理性的思考与选择,是一种本性使然。《论语.阳货》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三年的居丧守孝,未免太久了吧?)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吃好粮食,穿好衣服,你安心吗?)

曰:“安。”(安心)

子曰:“汝安,则为之”(既然你安心,那就这么做好了)

古人重孝,三年守丧体现的是儿女对父母的仁爱。孔子显然不赞成宰我的做法,但依然对他说“汝安,则为之”。在孔子看来,心理情感是外在行为的根本原因。没有了“仁”心,便失去了人性,失去了理智德性,那么“礼”的强制性约束也就没有了意义。亚氏理论认为“我们是怎样的就取决于我们实现活动的性质[1]。”也就是说,当我们从事各种实践活动时,活动实现的程度因实践者的本心而具有很大差别,内在本心决定外在行为。宰我的行为违背了社会规范,改变了守丧三年为“孝”的实践活动的性质,究其原因是失了“仁”,缺少了理智德性,因此他得到孔子如此的评价:

理智德性是完美地实现道德德性的基础,内心情感和理智的修炼永远是道德德性(社会实践)能够最大程度实现的保障。此评价体现了理智凌驾于伦理之上的德性观,是孔子对人伦秩序和社会伦理道德的一种深沉的理性优位的思索。当然“耕也,馁在其中”所蕴含的偏颇之意也反映了春秋末期的动荡社会和百姓疾苦,这也是孔子选择修养自身,无力规范外在行为的社会根源。

三、《旧约》与《论语》德性观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

无论是《旧约》还是《论语》,其主流思想必然受到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影响,是农业文明发展的产物。在《旧约》叙事中,“德性”的概念被单纯地诠释为上帝的意志,因为上帝影响农事,决定祭祀的种类和规模。古代以色列人能否改善生存环境,结束颠沛流离的游牧生活完全取决于上帝的神谕以及所定下的秩序。所以,《旧约》注重社会规范的约束力,强调道德德性的神圣与无条件遵守,同时,也体现了原始农业社会状态下,人们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整部旧约构建了神与人的关系,强调众选民必行于上帝所定的秩序中,内心思考并不具备主动性和自由性。所以,从道德伦理角度看,《旧约》的社会价值观核心应该是提倡社会实践,促使人们积极从事各种实践活动。这样的意识形态使得西方社会从农业文明快速过渡到工业文明。同时,人们对工业革命的改造和对科技进步的向往也带来了目的性极强的行动哲学。民主自由的传统观念甚至演变为西方社会后现代的思潮下的将生命与自由意志凌驾于理性之上的非理性哲学。可以说,现代社会的工业发展不但牺牲了理性和德性,也牺牲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在农业社会为更先进的工业社会所替代,简单生产变成了复杂生产的过程中,道德伦理经历着严峻的考验。同样的社会规范在不同的人性心理下有了不同的理解和选择,有些人甚至失去了对错的标准,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观迫切需要重塑。美国波士顿大学的williamkilpatrick在《whyjohnnycan'ttellrightfromwrong》一文中严肃地批评了这种自由意志支配下的社会实践,认为其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对自身行为的道德判断。他提出个人修养是提高道德意识的一种更加现实的方法[5]。他的`观点强调个人修养及人性塑造对社会规范的实践和实现具有很大的主动性和高度的判断力。比如,一个自我修养很差的人在不触犯律法的情况下,确立了一个他自认为正确的目标,这个目标在世人眼中可能是不道德的,甚至是错误的,他也会依然觉得自己做了正确的考虑。这就是内心修养不够强大因而缺乏高度的判断力。此外,《旧约》宣扬的契约精神要求一个人对上帝规则要无条件服从,以此来证明自己是有德的。无疑,这样的德性观忽视了个体差异和个人主观能动性。在西方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道德伦理越发强调规范的约束力,强调德性的实现活动,反而个人修养存在淡化的趋势。因此,西方学界在20世纪80年代以麦金泰尔为代表掀起了复兴亚里士多德的思潮。他肯定了亚氏德性论德的价值,认为重视道德德性,强调实践活动是挽救现代社会道德危机的唯一途径。但他否认“实践活动的性质决定了我们是怎样的人”,认为理智德性与道德德性并非完全统一,之所以强调道德德性,只是因为外在的社会规则有着清晰的标准,更容易为社会所接受。他认为个人的美德修养和社会规范应该有效结合。此观点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儒家的德性思想,也对我们现代社会的道德评价体系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西方学者苦苦探索道德危机的解决途径的同时,东方学界的许多学者为了解决中国现代社会面临的道德问题,也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有人认为我们的社会处在一个道德败坏的危机时代,失去了仁、礼、忠、义、信的同时也失去了幸福感,因而呼吁回归经典,重读《论语》,从儒家精神里寻找德性的价值。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天地是农牧业生产与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所以儒家讲天人合一。而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就是仁爱,是一种大公无私的博爱,故而,修仁养性是儒家的传统。虽然《论语》强调个人修养的同时也注重社会规范的约束力,但它在体察天地人的关系中更看重个人道德修养的决定作用。德性即人性,善之德性是人类在伦理道德方面追求的最高目标,可以保证更大范围的公正与幸福,这就是论语的道德观。然而,这种基于人性的修炼与自我完善的圣贤道德观现在看来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孔子当时所处的春秋末期,封建制度已经开始萌芽,社会处在纷扰动荡的过渡中。“仁礼兼并,先仁后礼”的思想体现的是孔子对人性善的追求,对文明和谐社会的向往。这一点对我们今天构建文明和谐的价值观,创建道德社会提供一定的启发与借鉴,但是孔子对“礼”的构建完全建立在个人觉悟之上,缺乏一定的强制性,从而无法保证其约束力得到较高程度的实现。所以面对宰我明显失德的行为,孔子也只能表示“汝安,则为之”。可以说,失去了规则的约束力,道德就失去了保障。然而过多的规则,就一定能提升社会群体的道德意识吗?我们看到现代社会制定了越来越多的规则,意图加强社会群体在职业、婚姻、社交及行政等各方面的公共德性意识。由于这些规则明确,并具有广泛的约束力,因而导致许多人对现代社会的道德前景抱有乐观的态度,却不曾想“道不可离,君子慎其独”,一个人只有重私德,才能守公德。从这一角度来说,《论语》对人性自我完善的高标准要求不愧为儒家传统道德的核心,于我们构建道德和谐社会有着相当的指导及创造意义。孔子的“仁”不仅指个人美德的修养,更意味着代表人性的私德是所有道德行为的基础,即:“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但是孔子所在的传统的封建社会与我们的现代社会有着全方位的区别,这些区别不仅仅表现在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及成员角色,更多的是文化价值理念的转变。现代文化不再属于少数上层人员,它已经成为面向全社会的大众文化,这也造成了重私德的传统道德与重公德的现代道德之间的冲突。“传统道德是一种基于人性自我完善、高标准的圣贤道德,而现代道德则是一种旨在调整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普遍性的基本伦理规范”[6]。这一冲突成为道德的社会与违背道德的个人,或者道德的个人与不道德的社会之间的矛盾根源。因而,肖群忠教授强调儒家传统德性与现代公共道德的融合,他提出了传统美德教育和现代伦理精神教育的融合,肯定两种教育同样重要[7]。

然而我们认为,儒家德性传统与现代公共道德的融合关键在于对儒家德性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就是修仁心,弘博爱。现代公共道德的价值主要在于处理人与人,主要是陌生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对公德的遵守和维护主要是为了调整公共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实现某种功利的目标[6],一旦这种目标不存在,那么公德的遵守就纯粹依赖于私德的修养。例如,在有摄像头监控的时候,人们往往小心驾车,严格按照道标行驶或泊车,但是在无人监控的环境下,车辆的停放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方便与否,很少顾及他人利益。这说明大多数人的德性意识是迫于环境的,少了约束也就失了德性。所以,人性的自我完善与个人的内在修养对于构建道德和谐的社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看重私德才能守好公德。私德的培养是对人性的塑造和对人格的升华,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及广大民众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当我们强调传统美德教育和现代伦理精神教育的融合时,需要反思整个社会对待传统德性观的态度,让优秀的传统道德渗透社会的各个层面,渗透所有人的内心。真正实现“道不可离,君子慎其独”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局,:35.

[2]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委员会.圣经(中英对照)[m].上海:中国基督教协会,:《约伯记》38:8-11,《箴言》3:1.

[3]莱特.基督教旧约伦理学[m].黄龙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412.

[4]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79.

[5]williamjohnnycan’ttellrightfromwrong[m].[s.l.]simon&schuster,1993.

[6]龚群.性与现代社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63.

小论文生成器使用篇六

毕业论文不同于一般的小论文,特别是硕士毕业论文或者博士毕业论文。

一般的小论文就四五页,而硕士论文动所以有些东西如果要人工的去修改,将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痛苦的事情至少有两个:目录自动生成和编号、这两个方面说说小技巧,自动生成,非常方便。

先说两种痛苦情况。

设定好文章的目录结构后,突然发现中间要添加或者删除一个章节,添加删除容易,可是其后遗症就是后面的编二章,那么原理的第三章就要改为第二章,后面的要跟着动,添加也一样,很麻烦。

第二个情况就是参考文献的上标问题。

硕士论文参考文献都有好几十个,一般论文会要求按照论文的引用顺序列参考文献,那么这些参考文献的上标号又会跟着变动。

目录自动生成简单说下,将文档切换到大纲视图,然后设置你要设定成目录的文字的大纲级别。

如果将大纲级别一般我们会设置到3级,这样会生成1、2、3级目录。

设定好后,在要插入目录的地方,点击“插入”--“可以了。

格式在另外设置下就行了。

现在来说说这两个的简单解决办法。

首先都要设置成段落编号。

将你要设定的一级目录设定成一级编号,二级目录设定成二级编号等等。

参考文献一落编号有一个非常大的好处,就是插入或者删除其中的某个项目时,其后面的变好会跟着变动,所以这就解决了时修改后面的编号问题了。

目录的更新,只需要在“大纲视图”下点击更新目录,或者在页面视图的目录上,点击右键,选择“更新域”即将参考文献设置成段落编号后,在需要插入参考文献引用的地方,点击“插入”--“引用”--“交叉引就可以了。

然后再自己设置一下格式。

还有几种方法,从网上摘录下来的。

(一)采用书签、交叉引用方法:参考文献的编号和引用步骤如下:

(1)在word文档末尾添加几个文献,如:

[1]中文版使用速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peterweverka.dianeporemsky.中文word专家.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注意,输入时应采用word的自动编号。

如果word没有自动编号,可自己插入(这个就不用细说了...)

(2)给每个文献制作成书签。

如,选择“2000中文版使用速成”,插入——书签,输入书签名(成),然后添加。

注意书签名必须以字母开头,可包含数字但不能有空格,可以用下划线字符来分隔文字,否则献名一致,这样在它位置变化后,你仍能识别它。

(图1)

(3)在需要引用文献的位置,执行插入——引用——交叉引用,类型选择书签,选择需要引用的项目,内容选成!(图2)

在全篇文档编完后,全选,右键选择“更新域”,编号就会改变成文献的最新位置。

还有一个通过插入脚注的方式引用参考文献。

1.光标移到要插入参考文献的地方,菜单中“插入”——“脚注和尾注”。

(已搜索,无重复)

2.对话框中选择“尾注”,编号方式选“自动编号”,所在位置建议选“节的结尾”(对论文而言)。

3.如“自动编号”后不是阿拉伯数字,选右下角的“选项”,在编号格式中选中阿拉伯数字。

5.将文章最后的上标“1”的格式改成正常(记住是改格式,而不是将它删掉重新输入,否则参考文献以后就是移再在它后面输入所插入的参考文献(格式按杂志要求来慢慢输,好像没有什么办法简化)。

6.对着参考文献前面的“1”双击,光标就回到了文章内容中插入参考文献的地方,可以继续写文章了。

7.在下一个要插入参考文献的地方再次按以上方法插入尾注,就会出现一个“2”(word已经自动为你排序了)

8.所有文献都引用完后,你会发现在第一篇参考文献前面一条短横线(页面视图里才能看到),如果参考文献长横线,这些线无法选中,也无法删除。

这是尾注的标志,但一般科技论文格式中都不能有这样的线,所以一定

9.切换到普通视图,菜单中“视图”——“脚注”,这时最下方出现了尾注的编辑栏。

10.在尾注右边的下拉菜单中选择“尾注分隔符”,这时那条短横线出现了,选中它,删除。

11.再在下拉菜单中选择“尾注延续分隔符”,这是那条长横线出现了,选中它,删除。

12.切换回到页面视图,参考文献插入已经完成了。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