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自主合作探究论文 谈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性论文(汇总11篇)

时间:2023-10-13 08:13:45 作者:XY字客 小学语文自主合作探究论文 谈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性论文(汇总11篇)

一分钟,或许只是我们生命长河中微不足道的瞬间,但却也能让我们品味出生活的真谛。一分钟,如何写下一篇激励人心的演讲稿?一分钟,是人们用来衡量时间的最小单位之一。我们如何在短短的一分钟内完成任务或者达到目标?以下是一些关于如何在一分钟内有效利用时间的经验和建议。

小学语文自主合作探究论文篇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探究性学习就是以素质教育为指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能引起学生思维冲突、激活探究欲望的学习情境,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探究的高效课堂。“激发好奇心―――创设问题情景―――实施‘趣’教”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环节。

一、运用教材因素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小学生的重要心理特征,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学习兴趣,有助于点燃主动探究的思维火花。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首先让学生任意说一个多位“数”老师迅速正确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学生感到十分惊讶、新奇,老师紧紧抓住这个机会迅速出击说道:“你们想知道这个秘密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想!”师趁机说:“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揭开这个秘密,”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愿望、兴致和自主探究精神。

二、创设开放的问题情景,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创设情境式教学,使学生感到既熟悉有兴趣,教师又不用单纯利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直接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一)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例如,教学“圆周长计算公式时,首先提出问题“如何求圆的周长?”“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系?”“周长与直径是怎样的关系?”“有一定的倍数关系吗?”“任意一个圆的周长与直径都是这样的倍数关系吗?”请同学们亲自动手量一量、算一算。这样让问题统领全课,学生兴味盎然热情高涨地进行探究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二)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提出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逻辑性和系统性是数学学科的主要特点,教师在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而学习新知识时找准新旧知识的承接点实现知识的系统融合,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教学圆面积的推导过程时,先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和梯形面积是怎样推导的`?圆能否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问题引领学生沿着正确的思维方向积极探究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又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先让学生回忆计算“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接着问:“你会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吗?”怎样求?为什么这样求?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畅所欲言,在宽松的气氛中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学习了新知,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构建了教师“导”、学生主动探究的高效特色课堂。

(三)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提出问题鼓励质疑、深化新知爱因斯坦曾强调:“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在质疑探究和学习中发现问题,做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采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螺旋上升式学习过程。如学习圆的认识时,先提出问题“在距离小明左脚3米的地方有一宝物,请同学们找出来。用你桌面上白纸上的红点代表小明的左脚,请你猜想宝物在什么地方?(屏幕出示画面)学生大胆猜想后,“师课件演示:以左脚所在的点为中心,直尺测量描出所有到此点为3米的点,描出的点越来越多越来越密最后构成了一个圆,(课件演示)师:宝物在哪里?生:在圆上。圆心是什么?半径是什么?这时有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宝物的位置就是一个圆?“宝物一定在以小明的左脚为圆心、以3米为半径的圆上吗?”“可能在空中吗?”老师并没有回避问题,而是及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自觉的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另一方面很自然的将知识进行了拓展、深入,深化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强化了数学思想,同时拓展和丰富了自己的数学知识,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了铺垫。

三、实施“趣”教,让学生在宽松的气氛中探究新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学就是教师能抓住知识的趣点,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热情,挖掘出知识的趣源;营造和谐、宽松、参与的课堂氛围,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积极互动,并做到和谐统一。如《圆的认识》一课围绕“趣”字从“小明的宝物在哪里?”问题的提出到分析,最后得到解决,体现“趣”“新”“活”。辅之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从而使学生感到轻松和谐、入情入境,在这种轻松欢乐氛围中理解掌握了知识。把一些枯燥而抽象的数学规律变为有趣而贴近生活的故事情节,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来唤起学生对数学的钟情;让学生在情深趣浓的感知中领略到数学知识的精彩、美妙,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总之,教学中要构建以“学生为本、自主学习”为基础的特色课堂,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生动活泼、主动全面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小学语文自主合作探究论文篇二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通过质疑、合作、探究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而提高语文能力,从而达到主动、创造性的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关键词:自主学习;营造氛围;开展活动;培养能力

教学需要培养的是探究知识本质的主动性、自主性。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学、质疑、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获得语言文字综合训练的阅读实践活动。

一、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或引用诗词、成语、名言警句、寓言故事、对联、俗语、名人故事等,激发兴趣,丰富知识;或借教具帮助领悟,如讲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可先让学生听崔健的《父亲》,在听歌时让学生思考父亲给自己的感觉,悠扬的旋律会让学生想起生活中的情节,感人的歌词会在学生内心深处激起层层波澜。听完歌曲自然就会积极谈论自己的感受。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构思,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能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情境,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引向自主学习的意识中。

二、营造氛围,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培根认为:“一切天性与诺言都不如习惯更有力量”。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与提高;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发展智力,并对日后产生积极的影响,使之受益终生。新课程强调将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人公的地位。因此,教师应该努力创设情境,营造良好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积极地探究。教师尽最大努力创设一个充满关爱、平等自主、尊重个性的学习环境,支持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为创造性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

三、教给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方法是学习的钥匙”。运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更要授之以方法。可见,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织网”“捕鱼”的方法,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之“鱼”,能掌握一些学习的基本方法,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知道运用已有的条件去寻找解决问题、认识新事物、产生积极联想的途径,这是教给他们的一个发展受用的财富。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多少;教师能指出一条路,学生可循此去探索思考;教师能给予一点启示,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地去拓展知识;教师能引导学生归纳一些方法,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地去实践运用。如字词学习的`方法、语言积累与运用的方法、阅读的方法:或联系上下文意思理解文章内容,或用肢体动作演示理解,或动手实践等等,学生积累了这些学习的方法,才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主动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面。对课文学习,可以先总体泛读,然后择其重点段精读,品词析句领悟审美;可以从审题入手,通过设疑直奔主题,有的可读后存疑,通过查找资料,上网获取信息,阅读课外书来提高语文素养;引导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包括《读者》《故事会》《演讲与口才》《语文报》等鲜活的报刊,在阅读时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和随笔等。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建构性学习。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和个性化的过程,学习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其中“综合性学习”就是课堂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方法。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能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培养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创新实践的能力。如在上综合实践活动《桥》时,先让学生利用工具书,查找有关桥的知识;搜集和拍摄有关桥的照片;搜集有关桥的图片及说明文字(包括有关桥的名称的由来);回想自己读过有关桥的诗文;搜集有关桥的对联、谜语、谚语、成语以及有关桥的传说和故事,等等。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先分组交流,然后集体汇报,再让他们写成专题报告,并且每组同学要向全班同学口述专题报告内容,之后,组织同学进行讨论、评估。同学们有了亲身体验,教师再适时点拨,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参与热情。他们自愿组织,自主策划,自行实践。这样的学习,从实践中来,从学生中来,同学们自己动手,多种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全面发展的需要。中学语文教学只有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语文自主合作探究论文篇三

摘要:

将合作学习应用于语言教学中,才能有效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自我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合作学习语文教学效果可以得到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也能得到有效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合作学习;应用

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利用语言要素进行有效的交流。语言学科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具有积极的作用,语文学科学习能够为其他学科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在整个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小学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着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状况,这主要是因为语文教育长期以来实施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针对小学的的特点,开展合作学习模式,在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相关字、词、段篇的相关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1分工协作,收集相关信息

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第一步,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组内成员分好工,针对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明确彼此的角色任务,这是合作学习开展的必要条件。在课堂预习或者是和课后延伸环节,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方式进行学习探究,比如,在预习环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小组分工合作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一些图书,图片,一些资料,信息,组建学习资料袋,为学生进入课文学习提供信息支持,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根据信息的不同类型进行分工,以保障所收集到的资料信息的全面性。在延伸学习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工收集与课文内容,主题亦或者格调相同的一些其他文章,引导学生进行延伸阅读,通过这种分工协作方式,学生可以收集到大量的信息,这样,在学生分享劳动成果的时候,学生的知识得到丰富,视野得到开阔,学生在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资料的过程中,可以获得一种成就感,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可以得到有效提升。

2合作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交流的过程是百川汇海的过程,也是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完善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活动,针对教学重难点内容,有效设置教学问题,引导学生集思广益,共同探究问题,有效完成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知识,学习文化,获得思维和认识的发展,提升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比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内容时,教师科研针对教学重点难点内容设置问题,在本文中,哪些地方能够反映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形象?问题抛出之后,学生之间合作解决问题。学生通过独立学习,在小组间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认识,积极进行发言,在共同合作交流中学生思维不断碰撞,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很多小组都可全面回答这个问题。通过小组交流方式,学生之间学会了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很多性格内向的学生,在传统课堂上一言不发的学生,也能在小组交流中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说,小组合作交流方式是一种促进学生积极发言,积极探究的有效方式,是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教学模式。

3相互鼓励、指正、监督,实现共同进步

在开展小组合作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个问题,主要是小学生自控能力差的问题,学生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把注意力长时间地放在课堂上,放在问题的讨论上。我们教师时常会看到一种现象,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会时不时地分神,前一分钟还在对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在下一分钟钟可能就会摆弄其他东西,注意力已经分散了。小学定性差,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是影响小组合作有效开展的重要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优势,就需要鼓励学生之间相互监督,实现共同进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学都可以成为老师,又都是学生,学生之间要能够相互取长补短,能够相互监督,鼓励才能取得进步,要引导学生之间相互监督,相互鼓励,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以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比如,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相互鼓励督促着完成识字教学任务,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互读互听,互相交流朗读心得,指出彼此在朗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相互评价,相互纠正,相互监督,以实现共同发展。

4合作实践,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语文教育与生活实践活动联系紧密,语文教育可以发生在课堂上也可以发生在课堂之外,发生在生活实践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实践活动,以多种方式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这也是新课改对语文教育的重要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爱好情况,引导学生合作导演话剧,合作创编故事,合作完成手抄报的制作,一起参观一些展览会,合作对社会某一问题进行调查等等,通过多种方式,使学生参与合作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之间合理分工,各司其职,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任务,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这对于学生成长而言,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王平群.试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开展[j].学周刊.2013(26)

[2]叶廷.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13)

[3]陈树洪,吕红晓.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建构及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11(s2)

小学语文自主合作探究论文篇四

1尊重主体,让学生有探究学习的主动权

作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学生要知道学什么,怎样学,怎样用。作为教师应提供各种条件,积极引导、激励学生,唤起学生内心的学习愿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内在动力,激活学生学习所必需的先前经念。如何让学生有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呢?最好的方法是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让学生选择学习的内容、选择学习的方法等等。在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时,可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全文,边读边想,把自己喜欢的地方划下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然后喜欢朗读的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体会表达出来,喜欢画画的也可以把这种美景画下来,喜欢唱歌的也可以编写歌曲把美景唱出来。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进行读、品、评、赏、画、唱……他们各抒己见,说得头头是道,读得有声有色,画得栩栩如生……学生拥有了学习的主动权,就有了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就乐于参与探究学习。

2自主选择,激发探究兴趣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发现的学习。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创造性问题情境中,学生个体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从不同的视角,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它最终表现为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追求人性化、个性化,尽可能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一篇课文值得探究的内容很多,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内容进行探究。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每位同学的兴趣着眼点均不同。有的同学喜欢朗读,就去探究课文该怎么读,怎样才能读出感情,读出神韵;有的同学喜欢抓重点句体会句子蕴涵的意思,就去探究一篇课文中哪些句子含义深刻,该怎么理解;有的同学不明白课文某些情节,就会带着疑问去找答案,等等。总之,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学习,提高阅读水平。

3善于引导,强化探究的意识

现代教育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宽广渊博的专业知识、纯熟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专业情感,更要求教师能在平凡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究,不断地创新。教师应从长期的应试教育思想中解放出来,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站在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角度,认真钻研教材,善于引导,积极挖掘教材中每一篇课文所蕴含的创造因素和智力价值,有目的的强化学生参与、探究、创新的意识。

4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探究动机与兴趣

所谓情境,即情形、景象、境地的组合。课堂上的情境包括课堂的场景和学习的氛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谓创设情境,就是表现课文所反映的儿童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场景以及与之相应的学习氛围。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诱发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与情感状态同课文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及情感之间的差距和矛盾,促使学生产生疑惑、提出问题,从而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这种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倾向,是激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内驱力。建构主义教学论主张:人的认识不应该是被动的接受,而是通过主动的探究、深入的思考构建起来的。在以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习惯于听教师的讲解,懒得动脑。不会思考,只会机械地背诵。即使是深层次的理念、思想、情感也是教师总结好了,念给学生听。学生在毫无感觉的情况下被动地接受,他们对一切的一切都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被扼杀了;读书索然无味,课堂教学如死水一潭。课程改革要求创设有生命力的课堂,即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构建,更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当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和情感同教材所揭示的道理和深层次的情感有差距、有矛盾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大,探究的兴趣也最浓。所以,最能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因素是问题情境。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有问题开始的。教学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总之,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的能力为主,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实践,变单一渠道为多种途径,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切实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的质量。

小学语文自主合作探究论文篇五

一、夯实数学基础知识,强化解题能力

要想真正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必须经历这两个过程:从薄到厚是将基础知识能够牢固记忆并深刻理解的过程,更侧重“量”的积累;从厚到薄是将基础知识灵活运用,更侧重“质”的飞跃。教师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点、线、面复习法

教师应辅导学生将所学内容以知识点为最小单元,强化重点,加强难点,淡化不考点,同时以各个知识点的相同点和延伸点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线,最后把连好的知识线铺展成面,每个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知识掌握程度建造不同的点、线、面,对于后进生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构建,这样就可以保证每个同学都不会掉队。最终,帮助同学将课本知识吃透,从而实现由薄到厚的知识积累。

(二)正反面、多变式复习法

数学概念、公式、定理都有其推导过程,有的还有逆定理,这样就要求教师必须帮助同学分清数学知识的推导过程,既要从正面学习,又要从反面或侧面进行一定的练习。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习题的训练,尽力拓展学生的解题方法,实现知识由厚到薄的质的飞跃。

二、加强数学习题训练,优化解题思路

在初中数学总复习的`关键环节,教师应当加强习题的训练,但是必须摆脱题海战术,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将数学复习的效用最大化,所以,教师应当把握中考命题趋势,在同学们夯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摸清底子、对症下药,科学设计总复习教学习题。

(一)针对性原则

面对层次不同的学生,教师应当做到统筹兼顾,既要让优等生有所提高,又不能让后进生望而却步,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多层次的、递进式的综合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既要获得足够的信心,又要鼓励学生有所提高。

(二)典型性原则

作为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习题,应蕴含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如分类讨论思想、转化归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方程与函数思想等。在学生看到一道题时,首先要进行知识点的分类,同时调拨相应的基础知识,进行分析,结合相应的解题方法对其进行作答。如此一来,既可以提高复习效率,又能够训练学生的解题思维。

(三)纠错性原则

在解题过程中,由于对题目信息分析、条件的利用、思维的宽度和方法的运用程度各不相同,从而导致解题的失误。面对这一现象,教师应当有意布设一些陷阱,引诱学生误入歧途;然后组织同学共同分析、探讨,总结出犯错原因,同时做好防范措施;最后还应当进行一些组中练习,让学生在毫无防范的情况下再次考核,从而增强学生对于易错点、易混点的抗干扰能力。经过以上训练,使学生能够重视隐含条件的利用,易错点的辨析,养成严密、谨慎、仔细的审题和做题习惯,提高解题效率。

(四)延展性原则

中考试题多注重紧扣课本,但却高于课本,多是经过加工改造得来的。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时应当注重对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进行引申拓展、一题多变、多题一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五)创新性原则

纵观历年的中考试题,新题型接连不断。因此教师应当在复习时加入新的题型,如开放型、探索型、应用型等。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也可以培养学生对创新型习题的思考与解答,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

三、注重学生复习反馈,强化应试心态

要想在考试中取得最佳成绩,单单拥有过硬的基础知识,灵活的解题思路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良好的应试心态。自然、大胆、沉着、冷静的考试心态,才是中考成功的关键。

(一)给学生心理减负,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教师如果过度制造紧张气氛,不但不能调动学生备考的积极性,反而会有与过度紧张而影响知识的储备,所以教师应当结合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心理辅导,让学生以平常的心态面对中考,让他们心理放松,这样才能保证中考发挥自己的水平。

(二)适当调节期望值

在最后的复习阶段,同学们都会给自己订立一个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着。然而一些测验或模考可能让同学因达不到目标而产生焦虑心理,也可能因为超越目标而沾沾自喜,这时教师不妨在班级组织一些交谈活动,让同学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互相帮助解决心理难题,并对自己的目标作出合理的调整。

(三)调整生物节律,注重实战演练

在中考临近之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生物节律的调节,保证学生能够在考场上有充足的精力,同时要求学生把平时的模考当成真正的中考来对待,在模考中训练学生良好的态度、习惯、技能和心理素质;另外,考生也不能把真正的考试看得非常特殊,而要把它当做平时的练习一样,以免过分紧张而影响考试发挥。

小学语文自主合作探究论文篇六

新课程改革已有几个年头了,在一浪高于一浪的课程改革过程中,语文教学也顺应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关注到学生诸多能力的培养。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清楚的意识到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同时,语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以学生生活为语文作业的切入口,这是“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在语文作业设计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让语文教学真正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因此,我认为只有在生活化的语文作业中才能更快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使源头之水活起来。

一、作业生活化,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生生存》一书中,说了这样一句话;“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而要学生学会学习,首先要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美国教育家华特则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设计更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应尽量还原生活,并设计出与生活相关联的作业,将教学过程中需要内会的知识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本学期习作4是让学生给自己的朋友写封信,介绍自己的家乡。第一次习作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家乡特色来写这封信的,虽然我写了下水文读给学生听,同时在写作上又作了指导,但结果真是有点出乎意料之外的差,不管是从作文的内容上,还是从习作的篇幅上,都让人不满意。静下心来分析原因,我班的孩子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太仓人,从小就跟着父母离开自己的家乡,对家乡并不熟悉;习作之前虽然叫孩子收集了有关太仓名胜古迹、人文历史、风景名胜等相关资料,但苦于孩子的生活环境及条件的限制,都没啥大的收获。在脱离现实生活这种的情况下,孩子能写出好的作文吗?几番思量,又与同年级组的教师商量后,决定利用我校周边现有环境――西园作为本次习作介绍的内容。利用一节班队课带领孩子游览了一番西园,再利用作文课让孩子重新给自己的朋友写封信,以介绍西园为主要内容。结果,前后两篇习作一比较,真是又一个出乎意料之外:全班每个学生都能写出不少于400字是习作,大部分学生结构合理、条理清晰,只有个别学生在方位上需略加修改。可见,脱离学生生活的习作是没有生命力的,而发生在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东西,往往能给人以意想不到的收获。学生只有在有兴趣的情况下,才能发挥自己的内在潜能,而生活化的作业恰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作业生活化,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大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学生学习其方法至关重要,方法不当,犹如在黑暗中摸索,举步艰难;方法得当,犹如顺水推舟,事半功倍。”由此可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所在。而顾黄初先生则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指出:“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他同时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这番话,正为我们指明了设计语文生活化作业的方向。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语文作业中提升学习能力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内在需求的,突破了传统的填压式教学模式。我们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要有意识地拓展学生生活化的活动时空,进行语文生活化的作业设计,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其目的在于落实“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丰富多彩的语文作业,把语文作业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如在我们班中很多学生喜欢绘画,学习了古诗《江雪》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诗文画一幅“雪天垂钓图”,体会孤身垂钓的冷清景象;很多学生喜欢写模仿文、想象文,学完了《徐悲鸿画马》后,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某一个人或某一件物品,然后把观察到的不同点写下来;学习了《开天辟地》后,可在班级内开展“故事会”活动,或者办一期“神话故事知多少”的手抄报。学了《虎门销烟》,让学生练笔,写写站在林则徐的塑像前……;再比如,学了修改病句,可设计趣味游戏题:学生扮演医生,给“病人”写诊断书,开处方,动手术;学了直述句改转述句,可设计打电话游戏题,让学生扮演打电话人、听电话人、转述电话人,练习转述别人的谈话。

三、作业生活化,引领学生学会学习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态度。可见,充分发掘学生的自学潜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是目前小学教学的潮流目标。我们必须突破传统习惯思维方式,认真分析一下,学生有许多本领,特别是玩的本领,就不是老师教、父母教的,而是通过自己看、自己琢磨,自己实践学会的。学生都有学会学习这种能力的矿藏,只不过没有挖掘出来,没有冶炼能力而已。教师要有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能力的主观愿望,学生也要有内在需求,能同教师同步运转,学生学会学习的潜力就会得到发挥。

利用生活化的语文作业,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一直追寻的目标。开学初教到《泉城》一课时,深入体会了“涌、汇注、喷吐、冒”四个同样写泉水流动的词,结合学生生活体会放在不同的语句中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不同泉水流动时的特点,并在写法上稍作了指导。在一次习作中,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以第一人称介绍一个自己熟悉的事物。使我感到惊喜的是,在批改作文时,发现我班的一个男生在习作《文具袋的自述》一文中,竟然能灵活变通、学以致用。这是他习作中的一个片段:每当主人写作业时,我的好伙伴们便开始工作了。铅笔弟弟会跳出来;写了错字,橡皮大舅就会跑出来;写习字册、抄写词语、誊写作文时,钢笔哥哥又会蹦出来;写了错别字,修正液奶奶就会慢慢地走出来。同样是写从铅笔袋中出来,他却运用了“跳、跑、蹦、走”四个不同的动词来表示,而且写出了人物不同年龄段的特点,真可谓用词精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由此可见,学生是否“会学”,是“学会”的关键;而小学语文作业生活化的设计,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能力,引领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学生只有“会学”,才会为未来事业的发展夯实基础,才能成为祖国将来的桥梁。

小学语文自主合作探究论文篇七

应届毕业生学习频道与大家谈谈数学学习方法

听课是学习数学的主要形式,在教师的指导、启发、帮助下学习,就可以少走弯路,减少困难,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数学知识,否则事倍功半,难以提高效率。所以听课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听课的方法,除在预习中明确任务,做到有针对性地解决符合自己的问题外,还要集中注意力,把自己思维活动紧紧跟上教师的讲课,开动脑筋,思考教师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要从中学习数学思维的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一般化、特殊化等,就是如何运用公式、定理,了解其中隐含着的思想方法。

听课时,一方面理解教师讲的内容,思考或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独立思考,鉴别哪些知识已经听懂,哪些还有疑问或有新的问题,并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果课内一时不可能解决,就应把疑问或问题记下,留待自己去解决或请教老师,并继续专心听老师讲课,切勿因一处没有听懂,思维就停留在这里,而影响后面的听课。一般,听课时要把老师讲课的要点、补充的内容与方法记下,以备复习之用。

复习就是把学过的数学知识再进行学习,以达到深入理解、融会贯通、精炼概括、牢固掌握的目的。复习应与听课紧密衔接、边阅读教材边回忆听课内容或查看课堂笔记,及时解决存在的知识缺陷与疑问。对学习的内容务求弄懂,切实理解掌握。如果有的问题经过较长时间的思索,还得不到解决,则可与同学商讨或请老师解决。

复习还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找出其重点、关键,然后提炼概括,组成一个知识系统,从而形成或发展扩大数学认知结构。

数学学习往往是通过做作业,以达到对知识的巩固、加深理解和学会运用,从而形成技能技巧,以及发展智力与数学能力。由于作业是在复习的基础上独立完成的,能检查出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能考查出能力的水平,所以它对于发现存在的问题,困难,或做错的题目较多时,往往标志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上存在缺陷或问题,应引起警觉,需及早查明原因,予以解决。

通常,数学作业表现为解题,解题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因此,在做作业前需要先复习,在基本理解与掌握所学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否则事倍功半,花费了时间,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解题,要按一定的程序、步骤进行。首先,要弄清题意,认真读题,仔细理解题意。如哪些是已知的数据、条件,哪些是未知数、结论,题中涉及到哪些运算,它们相互之间是怎样联系着的,能否用图表示出来,等等,要详加推敲,彻底弄清。

其次,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探索解题的途径,找出已知与未知,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回忆与之有关的知识方法,学过的例题、解过的题目等,并从形式到内容,从已知数、条件到未知数、结论,考虑能否利用它们的结果或方法,可否引进适当辅助元素后加以利用是否能找出与该题有关的一个特殊问题或一个类似问题,考察解决它们对当前问题有什么启发;能否把分开,一部分一部分加以考察或变更,再重新组合,以达到所求结果,等等。这就是说,在探索解题过程中,需要运用联想、比较、引入辅助元素、类比、特殊化、一般化、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方法,并从解题中学会这一系列探索的方法。

小学语文自主合作探究论文篇八

1尊重主体,让学生有探究学习的主动权

作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学生要知道学什么,怎样学,怎样用。作为教师应提供各种条件,积极引导、激励学生,唤起学生内心的学习愿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内在动力,激活学生学习所必需的先前经念。如何让学生有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呢?最好的方法是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让学生选择学习的内容、选择学习的方法等等。在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时,可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全文,边读边想,把自己喜欢的地方划下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然后喜欢朗读的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体会表达出来,喜欢画画的也可以把这种美景画下来,喜欢唱歌的也可以编写歌曲把美景唱出来。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进行读、品、评、赏、画、唱……他们各抒己见,说得头头是道,读得有声有色,画得栩栩如生……学生拥有了学习的主动权,就有了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就乐于参与探究学习。

2自主选择,激发探究兴趣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发现的学习。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创造性问题情境中,学生个体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从不同的视角,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它最终表现为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追求人性化、个性化,尽可能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一篇课文值得探究的内容很多,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内容进行探究。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每位同学的兴趣着眼点均不同。有的同学喜欢朗读,就去探究课文该怎么读,怎样才能读出感情,读出神韵;有的同学喜欢抓重点句体会句子蕴涵的意思,就去探究一篇课文中哪些句子含义深刻,该怎么理解;有的同学不明白课文某些情节,就会带着疑问去找答案,等等。总之,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学习,提高阅读水平。

3善于引导,强化探究的意识

现代教育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宽广渊博的专业知识、纯熟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专业情感,更要求教师能在平凡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究,不断地创新。教师应从长期的应试教育思想中解放出来,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站在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角度,认真钻研教材,善于引导,积极挖掘教材中每一篇课文所蕴含的创造因素和智力价值,有目的的强化学生参与、探究、创新的意识。

4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探究动机与兴趣

所谓情境,即情形、景象、境地的组合。课堂上的情境包括课堂的场景和学习的氛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谓创设情境,就是表现课文所反映的儿童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场景以及与之相应的学习氛围。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诱发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与情感状态同课文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及情感之间的差距和矛盾,促使学生产生疑惑、提出问题,从而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这种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倾向,是激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内驱力。建构主义教学论主张:人的认识不应该是被动的接受,而是通过主动的探究、深入的思考构建起来的。在以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习惯于听教师的讲解,懒得动脑。不会思考,只会机械地背诵。即使是深层次的理念、思想、情感也是教师总结好了,念给学生听。学生在毫无感觉的情况下被动地接受,他们对一切的一切都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被扼杀了;读书索然无味,课堂教学如死水一潭。课程改革要求创设有生命力的课堂,即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构建,更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当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和情感同教材所揭示的道理和深层次的情感有差距、有矛盾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大,探究的兴趣也最浓。所以,最能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因素是问题情境。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有问题开始的。教学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总之,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的能力为主,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实践,变单一渠道为多种途径,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切实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的质量。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小学语文自主合作探究论文篇九

摘要: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管得过多、管得过死,不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经过多年教育实践经验,发现自主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为此,我对其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与实施中的困难。

关键词:自主教学过程与环节困难与不足

自主教学是在充分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引导、辅导,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全体学生主动、全程参与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以减少学生的压力感,增强其活跃的思维因子,让全体学生都能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其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

一、自主教学的前提

自主教学的开展首先要求教师在课下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多沟通,充分了解他们的思想,倾听他们的心声。这样不但可以掌握第一手材料,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便于改进教学,而且还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带着一种美好的情感和良好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去,逐渐产生学习的兴趣。在课上,老师做学生的良师。用自己的爱心和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心理上、感情上没有厌倦和抵触的情绪,然后把学生的渴求放在第一位,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多给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让他们在生动活泼、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轻松学习,逐渐变苦学为乐学。

自主教学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小学阶段是其最基础的`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只有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愿学、乐学,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自觉主动地学习并使其终生受益。而这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不是教师讲出来、问出来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点一点发现的、领悟的、归纳的。

二、自主教学的过程与环节

1.自主教学的过程应是:按照自主教学的模式,教师对全册教材,每一单元,第一课都应充分、全面地分析、总体的设计,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力争做到:

(1)学生提前介入教材,搞好预习。课本上的新知,要教给学生在课下学习的方法,使之逐渐养成预习的习惯。

(2)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上课,教师先落实预习的情况,以保持预习由课外到课内的延续性以及预习的质量。然后可以让学生把预习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来,这样在课堂上他们就会带着求知欲和表现欲与老师一起去探求知识。对老师的要求、对课堂的期望值增高,就形成了主动求知、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

(3)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活动时间。课堂上要提高教师的点拨、引导的质量,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活动的余地,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我和体会成功的愉悦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去读书、去思考,有足够的时间去动笔,去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把教师从“独奏”中解脱出来。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主阅读去感受、去品味、去揣摩语言的意韵。课上要敞开学生的心扉,打开他们的思路,启迪他们的灵性,珍视他们的感受,这样,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笑声、充满智慧、充满创造、充满光辉。

(4)要有一个适当的检测方法。可建立师生评议制度,借此了解学生对这一教学模式是否认可以及所产生的教学效果。

2.在这几个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1)教师对作品的整体把握。

(2)学生对作品的感性认识。

(3)学生对作品的理性认识。

(4)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升华。

三、自主教学的优点与效果

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自主教学本身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气氛宽松和谐。教学的本质在于参与,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就不会有良好的效果。自主教学的开展,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出现了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教学民主局面,使学生由静态学习转变为动态学习,由接受型转变为参与型,师生间的关系也由权威型变为指导型,由服从型转变为参与型。学生在舒畅、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记忆、创新,使教学活动充满了民主、平等,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锻炼说的能力。自主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准确、完整的表达能力。自主教学强调在课堂上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读去发现问题,通过读去思考问题,通过读去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借助读去感知语言材料,逐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让学生读出作品的主题思想来,读出作者的构思来,读出感情来,读出意境来,读出知识来。

3.养成良好的习惯。自主教学在于教师能够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学习,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其终身的学习工作打下基础。

4.提高自学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教给学生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然后学生能自己主动地学习,以使其自学能力得到不断地提高。

四、自主教学的困难与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自主教学的开展难点最根本在于教师的素质和教学的水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一个演员、主持人的综合性的角色。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对教材的把握,对整个课堂教学的驾驭,要达到开合自如、潇洒轻松、左右逢源、游刃有余的程度,这是教学能力的体现,是教学的高层次、高境界的体现。真正成功的自主教学,绝不仅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而目前教师的基础进修、眼界的开阔、教学的研讨等等,都存在着种种条件的限制。其不足是:

1.我们的教材缺乏多层次、多方面的适应性,真正能启发学生自觉思考、适应学生的心理要求,能更强地引起学生兴趣并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课文还不是太多。

2.是对学生的启发方式、活跃课堂气氛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方式还较简单、粗糙,仍有待于完善。

3.教师的点拨、引导要做到恰到好处、恰如其分、恰逢其时,还有一定难度,这需要教师知识功底、教学经验、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大幅提高。

4.对整个课堂活动的驾驭需要教师有很强的设计能力、预测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语文自主合作探究论文篇十

摘要

学生个体兴趣爱好的差异度与教育的关系十分密切,从教育的角度看,学生对什么感兴趣,直接关系到教育内容的选择。本文探讨了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发现和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以便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现有的兴趣刊号。

关键词

兴趣激发差异性

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它是在过去知识经验尤其在愉快体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使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接触认识某一类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兴趣和需要有密切的联系,兴趣的发生以一定的需要为基础,当一个人有某种需要时,他必然会对有的事情优先地给予注意,并且对它有向往的心情。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发现和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从学生现有的兴趣爱好出发,提供有差异的教学安排,以便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现有的兴趣爱好,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让导入充满趣味,适应学生的兴趣差异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课堂中的导入部分是整个语文教学的第一步,对整个语文教学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导入的方式不同,对学生兴趣引起程度,会有很大的差异。而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由于学生的年龄、心理等特征的影响,导入的方式较之初中、高中的学生,形式可以更加的多样化,如“快板短书”、“小品表演”、“成语接龙”、“故事短播”、“乐曲欣赏”、“超级模仿”等形式往往会先声夺人,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热情。

教师在语文课堂的导入过程中要注意抓好三方面内容:

首先,要注意所教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知识水平、兴趣爱好;

其次,教师设计导入既要知彼,更要知己,即在全面了解学生情况之下,充分考虑自身特长,注意扬长避短,根据自身的特长等情况,巧妙施导;最后就是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因势利导,也可以借鉴他人的方式,但要学会创造。

2运用现代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教学手段中现代技术的运用,为我们的教学增添了许多亮丽的色彩,运用现代技术于教学中,可以使语文教学做到图文并茂,影音俱全,给予学生极大的感觉刺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已成为当代教师必备的基本功。

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全面性、创造性、超前性”的独特功能,老师要充分利用其资源,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现代教育技术的多媒体教学往往是以图形和动画的形式呈现,在图形和动画的呈现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图形由静变动,由小变大或由大变小,由慢变快或由快变慢。学生通过观察,如同身临其境,不仅可以接受到大量的教学信息,而且能获得清晰明快的感受。画面生动,图、文、声配合,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使注意力更集中,因而提高课堂效率。

3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有效应对学生兴趣的差异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学方法能否有效、灵活地运用,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效应对学生兴趣的差异性,从而使学生正确地领会知识、真正掌握课本上的东西,并把所掌握的知识转化成为能力。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语文课堂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兴趣差异,以正确的教学原则为指导,灵活巧妙地运用教学方法,使教学既紧张又活泼;既应对了学生兴趣上的差异,又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能力和思想水平,同时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对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上,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其次,要注意师生之间的互动,只有当师生双方都处于积极的互动之中,才能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最后,要去除沉闷,以诙谐幽默应对万变,只有良好的课堂氛围,才能塑造一堂好课。

4评价主体多元化,让学生的兴趣得以发展

新课程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就是要打破原有的.“一言堂”,让学生、家长参与到教学之中来,而作为小学语文课堂更要求教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如增加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互相评价,管理者的评价、家长的评价,最终希望能实现构建由教师、学生、家长及专家共同组成的评价共同体。需要指出的是,在评价过程中教师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应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对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既要给予表扬和鼓励,也要指出其不足之处,从而让其有努力的动力和方向。总的来说教师在评价过程中都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位学生,尽量发掘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发现自己的潜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发展学习语文的兴趣。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透彻、迅捷、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笔者认为小学语文学科应在了解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才有可能“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率”。但是,有一点需要说明,“有趣”不是离开教材灵机一动式的随心所欲,不是插科打浑式的逗趣,它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激励手段,运用它的动机,不单只是使人兴奋,使人快乐,更主要的是启发思维,活跃思考,从而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

小学语文自主合作探究论文篇十一

一、深入自然观察感悟,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农村这片广袤的天地,带给了我们无穷的知识和乐趣。这里四季美景如画如诗,我们可以带学生深入大自然观察、感悟。春天,可以带学生到田野探寻春的足迹,领悟“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朦胧;夏天,可以和学生相聚池边柳荫,听蛙鼓声声,赏“映日荷花”;秋天,师生可以步入果园,饱览成熟的色彩,感受收获的喜悦;冬天,师生可以携手踏上封冻的冰河,赏雪、滑冰……把语文课堂移至室外,既激发了学生兴趣,陶冶了情操,又锻炼了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还提高了写作水平,寓教于乐。

二、引导学生观察搜集生活中的语文,提升语文素养

学语文就是学生活中需要的语文,其实语文就在我们身边。漫步街头,五花八门的商店、饭店招牌会让我们惊叹,如“锦绣白领”“足下生辉”“一招鲜”等,词语虽不甚华丽,但却诙谐形象地体现了商店的特色。经常让学生观察收集整理这些生活中的语文,会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

三、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感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社会是个大课堂,在这个大课堂里,学生不仅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文课堂。节假日和双休日,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清明节,组织学生集体扫墓,感怀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在实践活动结束后,我们可以以本次活动为内容让学生自由写作。学生由于亲身参加了活动,会有好多话想说,他们再也不会因没有素材而发愁,如果坚持下来,学生的'写作水平肯定会慢慢得到提升。

四、创设生动的生活情景,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为学生创设生动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愉悦中,在最自然放松的状态下,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注意、去观察、去思考,使他们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理解语文。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语文学习的领域和空间,又启迪了学生的智慧,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相信在生活中学语文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步入一片新的天地。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