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教学设计(精选20篇)

时间:2023-11-26 17:47:35 作者:HT书生

教学计划是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一种策划。不同学科和不同年级的教学计划也有所不同,下面是一些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借鉴。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乌塔》教学设计

词句积累:

疲倦惬意筋疲力尽睡眼蒙眬。

小姑娘正惬意地趴在床垫上,一边吃糖,一边看一相厚厚的书。

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我从电视上经常看见意大利,但只有亲自来。

到这里,它的美丽才深深感动了我。

难句解析:

1、我一时语塞,想了一会儿才说:“在中国,像你这样年纪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很爱他们,会带他们一起出去玩,但一般不放心让他们一个人出远门。”

“语塞”指一时说不出话来。这是作者和小姑娘攀谈后的反映,一个14岁的小姑娘的独立生活能力让作者感到惊讶。于是便想到中国的孩子,接受的教育是封闭式的,从小由父母牵着走,养成了依赖的心。中国的家长疼爱孩子是担心一个人出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危险,因此像他这样大的孩子,在中国不会一个人游欧洲的。这是中国和国外父母疼爱孩子的方式不同,也是教育方法的不同。

2、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我从电视上经常看见意大利,但只有在这里,它的美丽才感动了我。

我们虽然从电视和书本中了解了世界的一些知识,看到了世界的样子,但仅仅从电视和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是不完美的,必须要有亲身的经历,亲自体会,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丽,才能真正地去了解世界,感受世界。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文成公主进藏》教学设计

以下是关于文成公主进藏的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

学习目标:

1.通过读、讲、听、编故事等一系列言语实践活动,积累、运用语言,初步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

2.通过根据信息扩段训练,感受文成公主进藏的艰难,培养整理、运用信息的语文能力。

3.在阅读中重塑文成公主形象,感受文成公主与藏族人民间的深情厚意。

教学重点:1.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文成公主进藏途中发生的故事。

2.通过读、讲、听、编故事等言语实践,感受文成公主进藏的艰难与藏族人民间的深情厚意。

教学难点:了解文成公主进藏的艰辛,感受藏族人民与文成公主间的深情厚意。

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预习,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走近历史。

1.图片欣赏,了解西藏风情。(定格布达拉宫画面,引出古文)。

大家熟悉这首歌吗,听到这首歌会让你联想到什么?(生说。)。

青藏高原上独特的风光吸引着每一个人。(放图片。)。

(定格布达拉宫)1300多年前,一位深明大义的女子——文成公主,为了藏汉两族人民的团结,不畏艰辛,长途跋涉了两年多,来到了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给西藏人民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

2.古文欣赏,了解历史。

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

从这段古文中,你能读出哪些信息?

史书真实、简洁地记录了这段历史。那么在藏族百姓心中,文成公主又是如何进藏的呢?我们来学习一个民间故事。

二、初读故事,感受故事的神奇。

1.知道什么叫民间传说吗?(语言浅显、通俗,是民间传说。老百姓口头流传下来的故事。)。

2、检查预习情况:通过预习,你们学到了什么?

预设一、词语积累。

吐蕃拉萨路纳乃巴山达尤龙真。

使臣求婚绢花青稞沼泽地。

豌豆首领松赞干布吉祥如意。

读词。哪些词让你联想到西藏?

预设二、课文第5~13自然段写了公主进藏的经过。

顺势理出课文思路:求婚——进藏——贡献。

预设三、进藏途中,文成公主又遇到了哪些事?

指名板书(搭桥过桥过沼泽遇到恶乌鸦遇见神鸟背走乃巴山)。

小结过渡:藏族的孩子们就是听着这样的故事长大,等他们长大后又讲给他们的孩子听,就这样,这故事在藏族百姓口中传了一代又一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了。今天,让我们也来说一说这些故事吧。

3.复述故事。

1)同桌合作简单讲故事。(每人讲一件)。

2)指名学生讲故事。(教师适时评价)。

4.交流:同学们,听了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你们觉得她进藏容易吗?

预设二、不容易:你从文中哪句话体会到的?

出示倒数第2自然段:“就这样,文成公主和她的随从们,跨过一条条大河,翻过一座座高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终于来到了西藏。”

三、创编故事,体会进藏的艰辛。

(一)在藏族百姓的心目中,文成公主就是这么一个无所不能的“神”。但我们知道,她不是神,而只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那么作为一个人,真实的进藏情形又是怎样的不容易呢?(看路线图、介绍地名)。

让我们来看看一位历史学家提供的信息吧。

1.出示文字: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忍痛辞别了家乡亲人,带着一批能工巧匠,马队驮着农作物的种子、生产工具和各类书籍,行进在通往西藏的道路上。唐蕃古道全长3000多公里,其中有100多公里是高寒无人区,一路上气候恶劣,道路艰险,高原上空气稀薄,还会引起强烈的高原反应。文成公主历尽千辛万苦,长途跋涉两年多,终于来到了吐蕃首府——拉萨。

2.同学们,你们听了刚才的故事,了解到文成公主在进藏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生交流。)为了帮助大家想象,老师给大家提供几条信息。

(二)展开想象,根据提示扩段训练。

1.让我们尽情地发挥我们的想象,选择其中一条信息扩写成一段话好吗?

2.学生扩段。交流。

3.回读课文“就这样,文成公主和她的随从们,跨过一条条大河,翻过一座座高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终于来到了西藏。”

三、再读故事,体会文成公主作出的贡献。

既然文成公主是个人,为什么在老百姓口中却成了神了呢?

1.课文最后一段。“往来更密切了”有多密切?(师补充:在文成公主和亲后200多年间,藏汉两族人民没有发生战争,为藏汉两族人民的团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其他技术”还有哪些技术?(师补充:她在雪域高原传播汉族文明,使藏族人民学会了医药、历法、种植、纺织等技术,在藏族人民心中,她是救苦救难、大慈大悲、无所不能的神圣的观音菩萨,被称为“绿度母”。所以,在人民的心中,她可不是个普通的人,而是个神。(板:神)。

二)读懂人民对公主的情感。

1.你们能从文中哪些字里行间读懂人民对她有着深厚的情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找。

(“内地桥”、“牛羊肥壮”、树木稀疏、公主脚印)。

师解说:藏族人民把身边的一切都与公主联系起来,还有这公主柳、公主庙、各种寺庙、唐卡上的公主塑像等等,人们用各种方式怀念她。有关公主的传说就像高原上的格桑花,开遍了整个雪域高原。(配以图片、青藏高原音乐)。

小结:人们就把这种对公主的朴素而真挚的情感化成这朴素的文字,一代代流传下来,这也是民间故事的特点。

2.播放录像,升华情感。

文成公主入藏,虽然在史书中只留下了34个字,但却永久地留在人民的心坎里。

神——人——神。

各位老师:

大家好!

这次团体赛,我们学校上的是《文成公主进藏》。首先选课也是好事多磨,因为选择范围太广,竟让大家没了意见,结果我们就去征求学校特级教师工作室的盛新凤老师,她刚在我们学校上了一堂《青海高原一株柳》,那份高原情结打动着每个人,她建议我们不妨上上《文成公主进藏》,这是她一直想上而未上成的课。于是,我们也藉着这份情缘开始了对《文成公主进藏》的磨课。

《文成公主进藏》是一个民间故事,主要介绍了唐朝时期,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向唐朝皇帝求婚,文成公主经历千难万险到达西藏和松赞干布结成夫妻,加强了藏族和内地的交流。文章重点描写了文成公主进藏的过程,赞扬了文成公主为民族团结和西藏繁荣昌盛做出的贡献。

《文成公主进藏》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组课文中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故事长廊”为主题进行编排的,单元训练的重点是读懂故事内容,体会故事讲述的道理,并激发学生讲故事的欲望。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个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有它自身的文体特点:语言直白,通俗易懂,情节虚构。课文所选的这个民间故事以真实历史为依托,以“求婚—进藏—贡献”的顺序,以进藏的过程为重点。有意思的是,在文中,“求婚”安排的是史料,而进藏的过程赋予了神奇的色彩。如何读懂作者寄寓文成公主身上的神性?首先要读懂老百姓对她的情,民间故事是流传在民间的,所以,在这个故事中,有很多信息值得我们去关注,老百姓把身边的一切都跟文成公主联系了起来,达尤龙真的树木北稀南密,路纳这个地方牛羊长得肥壮,还有乃巴山的脚印——这些无不折射出藏族人民对公主的情。公主为何会充满神性?这归功于在四十多年间,对西藏做出的贡献,这是她作为一个普通人所做出的贡献。这恰恰是文本的空白处留给读者遐想的空间。所以整堂课我们以“神性”——“人性”——“神性”的探究过程展开。

根据对教材的反复琢磨,我们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读、讲、听、编故事等一系列言语实践活动,积累、运用语言,激发对文成公主的崇敬之情,初步了解民间故事。

2、通过根据信息扩段训练,感受文成公主进藏的艰难,培养整理、运用信息的语文能力。

3、在阅读中重塑文成公主形象,感受文成公主与藏族人民间的深情厚意。

教学重点:1、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文成公主进藏途中发生的故事。

2、通过读、讲、听、编故事等言语实践,感受文成公主进藏的艰难与藏族人民间的深情厚意。

教学难点:了解文成公主进藏的艰辛,感受文成公主进藏的艰难与藏族人民间的深情厚意。

说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预设了以下四个教学板块:

一、古文导入,了解历史。

一、读讲故事,初悟神性。

二、创编故事,回归人性。

三、再读故事,升华神性。

下面说说具体的教学流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走近历史。

通过一组富有西藏风情的图片欣赏,帮助学生拉进与西藏的距离。从世界海拔最高的宫殿——布达拉宫作为背景,出示古文“贞观十五年,以文成公主妻弄赞,弄赞率兵至柏海亲迎,归国为公主筑一夸后世。”这里出示古文,只要学生能猜到这座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为文成公主所建即可,让学生了解史书中的真实信息,初步渗透史实与民间故事在文体上的不同点。

第二个环节:初读故事,感受文成公主的“神”。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四上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预习能力,因此我们在课前安排了学生预习,在检查学生预习的过程中,安排三个环节:第一:检查生字词的读音,通过用设计“哪些词让你联想到西藏?”和“哪些词让你联想到古代”这两个问题,把词语教学和检查自学课文内容相结合。第二:运用课题“文成公主进藏”,理清课文思路,直奔重点。课文分三部分:求婚—进藏—贡献。尽管历史上有五难或六难婚使之说,我们虽觉不舍,但还是把重点放在了主要内容——“进藏”上面。第三:梳理进藏过程中的事件,运用几个词来概括一段话,同时安排学生板书,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

在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安排了简要复述故事,这也是本单元训练的重点。通过组内说一说,个别说的形式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从学生的声音、表情、语言是否流畅等角度,在评价中指导,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增强转换语言的本领。学生在讲“找树干搭桥”“撒羊毛过沼泽”“背乃巴山”时,轻轻点拨三个字“找、撒、背”,一来把握复述故事的基调——“神奇”,二来引出:你认为文成公主进藏是“容易”还是“不容易”的思维碰撞,进藏容易是因为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文成公主是个无所不能的神,而一个不容易则留给孩子更多的思考空间。

第三个环节是教学的难点,也是我们所做的一个尝试。填补文本的空白,让学生在看一看、听一听,动手写一写的过程中,让文成公主回归人性。课文中所描述的是文成公主传说中的进藏过程,其实文成公主真实的进藏过程是充满艰辛的,这个环节的设计,我们制造了这样一个悬念后,我们预设了四个小环节:1、回归文本,从课文重点句、重点词(跨过、翻过、终于等词)体会艰辛。

2、出示进藏路线图,让学生从蜿蜒曲折的行进路线中感受唐蕃古道的崎岖不平,快速出示经过的地名,再次感受进藏的艰辛。

3、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想说的?让学生想象路途中遇到的困难,感受道路的艰辛。

3、出示历史学家提供的一段文字信息,再加上课前我们布置学生搜集相关信息,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以上三个环节主要是为学生的想象写话做铺垫。

4、展开想象,把遇到的困难写具体,让学生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感受文成公主进藏的艰辛。

第四个环节主要是对文本的升华,对文本作适度的拓展,体会老百姓对文成公主深深的情。首先,引导学生回归文本,从民间故事的字里行间找到已浸润到百姓生活中的,实实在在存在的事物,如“乃巴山的脚印”“内地桥”等,再一次感受民间故事的特点。其二,补充相应图片资料,如“公主柳、公主柳、公主塑像”等进一步感受藏族百姓对文成公主的深厚感情。

文成公主入藏,虽然在史书中只留下了34个字,但却永久地留在人民的心坎里。本节课的设计就围绕着进藏展开,一条线索是想象中文成公主进藏的情景,一条是真实的进藏情景,想象与真实两者交融,给学生留下一个既神奇又真实的人物印象。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3、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的含义,激发学生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美好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从文章中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里感受;激发学生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同学们,当老师表扬你时,心情怎样?

2是啊,受到表扬,我们的心情是高兴的、快乐的,但是有一种快乐,不但表现在脸上,还表现在心里,这种快乐便是给予。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学习第24课《给予是快乐的》。板书课题,理解“给予”意思,理解课题意思。(课题就是助人为乐的意思。)。

齐读课题。

二、预习探究,理清思路。

1、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

2、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13页,自由朗读这篇文章,边读边想:文中写了谁给予谁快乐?

3、同桌交流:看看谁找到的答案最多。

4、全班汇报:生说,教师副板书。

给予()快乐。

保罗男孩和弟弟。

男孩弟弟。

保罗哥哥保罗。

教师小结,表扬同学们会读书并问:在这些答案中,你认为作者重点写的是谁给予谁快乐?(男孩给予弟弟)。

三、品读文本,感悟男孩美好品质。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5自然段,边读边想:你从哪句话中读出男孩想把快乐给予弟。

弟?并把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画下来。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

汇报:你从哪句话中读出男孩想把快乐给予弟弟?

学生读画的句子,教师重点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1)指一生读这段话,谈体会。

(2)男孩和保罗的想法一样吗,你能说说他们的不同吗?

(3)生说,教师填充表格,请同学们观察表格:这两个人的想法仅有一字之差,你能找到吗?(学生找到“有”和“当”)。

(4)你能读出他们的不同吗?找两位同学读,读出不同。师生分角色读,男女生合作读。

小结:男孩虽然小小年纪,但是当他看到这样一辆又大又漂亮的车时,他想到的不是自己拥有,而是想到要奉献给他的弟弟;当他听说保罗有一个给予弟弟新车的哥哥时,男孩想到的不是想有一个这样的哥哥,而是想当这样的哥哥。听了男孩的这句话,保罗大吃一惊,可是,更令他吃惊的还在后头呢。

2、品读第11自然段,体会男孩美好心灵。

(1)出示11段内容,指一生读。

(2)大家都来读读这段话,老师相信会读书的你一定能读出自己的体会。

(3)指生读,谈体会。引导学生从男孩的心情以及对弟弟的关爱方面谈。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男孩的快乐心情以及对弟弟的关爱。

3、在这之前,当男孩请求保罗把车开到家门口时,保罗怎样想?

现在,听了男孩的话后,保罗明白了什么?

师:是啊,他从没见过这样的孩子,一心想到不是自己,而是他的弟弟,所以保罗下了车——生接读课文“把小弟弟抱进了车里。那个男孩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也坐了进去。”师:三个人一起走向了圣诞前夜,(出示圣诞夜景)瞧,圣诞节的夜晚流光溢彩,圣诞树在璀璨的灯光下显的更美丽了,上面挂满了一份份美好的祝愿,欢声笑语溢满整条街道,望着这美好的一切,从没出过门的小弟弟很快乐,他第一次坐上了漂亮的汽车,第一次到过了他从没到过的地方,第一次看到了他从没看到的景物,所以今晚的他一定很难忘。

男孩和保罗为什么难忘?

小结:男孩因为帮助弟弟,让弟弟坐上汽车,看到弟弟快乐,男孩也很快乐,所以今晚的他也很难忘。

保罗呢,被男孩的品质感动、感染,帮助兄弟俩坐上汽车,看到兄弟俩快乐,他也懂得了帮助别人是快乐的,最重要的是,他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

出示最后一段:齐读。

四、拓展延伸。

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不能说说现在理解的“给予”的内涵。

2、自古至今,人们都把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当作美好的品德,有许多人,也在像文中的男孩一样,像保罗以及保罗的哥哥一样,默默奉献着爱心。

出示名人名言,指生读。

学生读后,交流问题。

4、总结:大树因为给予男孩帮助而感到快乐,他的爱心同样让我们感动,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多给予别人一份帮助,多给予别人一丝关怀,自己也收获一份真正的快乐。

《给,永远比拿愉快》。

《爱的教育》。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蟋蟀的住宅教学设计

解决生字词,联系上下文解释成语随遇而安,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学会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方法以及作者科学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从关键词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激发学生对蟋蟀的敬佩之情和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品质。

逐步养成在生活上不随遇而安和在工作、学习上不辞劳苦的精神。

蟋蟀的精神及蟋蟀住宅的特点。

幻灯片和投影片各一张。

一、导入课题

1、激趣谈生活中的蟋蟀:

师:同学们,有一种昆虫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知道的请举手!

生:蟋蟀。

师相机板书:蟋蟀。

师:瞧你那迫不及待的样子,我想你肯定对它知道不少!

生:它会唱歌。

生:斗蟋蟀。

2、师肯定学生的说法,并重点突出蟋蟀的出名还由于它的住宅。

师:是呀!蟋蟀的出名不光由于它那美妙动听的歌喉,面临强敌毫不示弱的的勇气,还由于它能够为自己建造出幽雅舒适的住宅。

(师相机补充板书:蟋蟀的住宅)

二、初步感知

1、指导学生读课题,重点突出住宅,并引发学生根据课题猜测课文可能从哪几个方面来谈蟋蟀的住宅。

2、鼓励学生自读课文,证明自己的猜测。

(要求:对准字音自学生字;边读边思,不懂或感兴趣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三、反馈理解

重点研究蟋蟀住宅地址的选择:

1、验证猜测:

课文是不是从这几个方面来介绍蟋蟀的住宅?

2、先具体研究蟋蟀住宅地址的选择:

你对哪个方面最感兴趣,依次谈体会。

3、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质疑:

出示:

蟋蟀和他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生问:蟋蟀是怎样选择住址的?别的昆虫又是怎么选择住址的?

生问: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其他昆虫又怎么随遇而安?

师导:你通常看到其它昆虫在什么地方?

生答:草堆里。

生答:墙角落里。

生答:石头块下面。

师问:哪些词语最能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生答:慎重。

师导:能不能具体一点?

生答:一定要、并且有、不利用、自己一点一点挖掘。

整体读。(略)

三、反馈理解

重点观察蟋蟀住宅的样子:

1、师读过渡段(第三自然段),激起学生对蟋蟀的住宅产生惊讶并萌生对蟋蟀的住宅一睹为快的内心冲动:

师导:读过刚才那部分话,你心中有什么要问的?或者有什么想法?

生问:我想知道蟋蟀的住宅究竟造得什么样?

生说:蟋蟀的住宅一定很漂亮,我想去看看。

师导: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看看那神秘的住宅。

2、重点研究蟋蟀的住宅的样子:

师导:唉,找到了!你们快看!

(师相机投影打出描写蟋蟀的住宅的样子的段落)谁来读读?

读后学生评价(从读正确和读出味两方面来评价)。

师:初步看了蟋蟀的住宅有何感受?可以用课文中的话,也可以用自己的话。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都可以,但要言之有理。

生:我觉得蟋蟀的住宅很美丽!

生:我觉得蟋蟀的住宅很有趣!

生:我觉得蟋蟀的住宅很合理!

一男生和一女生在同学们的推荐中走上黑板比赛画画,其他同学在座位上画

师:我们先看看他们的画中有没有缺少什么,要学会抓住主要事物。

生:隧道、出口、平台。

师:再看看哪儿画得像,像在哪儿?哪儿不像,怎么改进,你这样改进的理由是什么?

师:让我们把自己的理解、体会融入进课文朗读中去,读出蟋蟀的住宅的美趣和理趣。

师总结:这是蟋蟀的住宅的外部样子,想知道住宅的里面都有些什么吗?谁来猜一猜?

生:有客厅、茶几。

生:有卧室、床铺。

四、总结延伸,激发积极的探究氛围

师:我们小朋友都非常向往美好、向往幸福,这说明我们大家都拥有一颗美好的心愿!

那么蟋蟀的住宅的内部是不是如你们所说的那样呢?下节课我们再去看看!

下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写本节课所学生字词。

3、搜集生活中不肯随遇而安的人和事。

蟋蟀的住宅

其它昆虫:瓦砾里、草堆中、墙角落 (随遇而安)

如何选择住宅:

蟋 蟀: 阳光温柔、排水优良(不肯随遇而安)

外部:幽雅、合理

蟋蟀的住宅 住宅的特征:

内部:简朴、干燥、卫生

修建住宅的经过

一、教材分析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说明文,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真实地介绍了蟋蟀住宅地址的选择、蟋蟀的住宅特点和修建经过,赞扬了蟋蟀不辞劳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本节课重点研究选择地址和住宅的特点两部分。

二、设计理念

教者尊崇流畅惟美的教学思想,努力将看似零乱的教学内容用精心设计的过渡语穿针引线,变得犹如行云流水、流畅而自然。让学生在这风景如画的语文世界里流连忘返、乐此不疲!

三、反思

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这一节课,感慨颇多,提炼点滴并整理如下:

1、紧贴生活,回归自然:

在解释随遇而安一词时,引导学生回忆:你们通常看到虫子躲藏在哪些地方?(瓦砾堆下、墙角落处、草堆里)这些昆虫对自己的住处很不讲究,随随便便找一个隐蔽的地方就算了,这就叫随遇而安。从而因势利导地解释随遇而安一词。

2、以图促文,文意生辉:

但却是学生全身心投入的表现,是学生真实的高度,这正是我们应该珍视和呵护的!在照文评画环节中,表面上是评画,实际上是学文,学生饶有兴趣的评,不知不觉地学,着实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育无痕我不懈的追求!

当然,任何一节课都是一节遗憾的艺术,它不同于普通的艺术,可以预先一遍又一遍的排演,它潜伏了更多的随机性和多变性,既要有专家般深邃的眼光,又要有逢场作戏的应变能力。在我的课中,也存在着一些美中不足之处。如:在激发学生争相竞画时,应先让学生充分地研读课文,交流蟋蟀住宅的幽雅和合理之处,让学生成竹在胸,胸中有丘壑。这样,学生画起来也许会更从容、更得心应手一些。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乌塔》教学设计

《乌塔》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十四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反应了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先写初逢乌塔,在罗马的旅馆里,主要写她睡得正香和起身后利利索索地收拾好行装,准备按计划继续游览;接着写晚上回到旅馆后,我和乌塔的谈话,只要写了乌塔这次旅游的行程之长,安排之周,准备之久,以及独立生活的意识;最后写乌塔和我道别,继续她未完的旅程。

教学目标。

2.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4.引导学生自学,自己提出问题,学会独立思考。 。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和谁,去过那儿?

学生自由回答。

2、有一个和你们年龄差不多的德国小姑娘,她自己一人游历欧洲,她叫——乌塔。(板书课题)。

3、看课题,这是以人物的名字命名的,显然,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那么,写人的文章怎么读才能读懂? (抓住人物的特点读)。

4、人物的特点指什么?(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

二、初读感知:

2、检查预习:

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词,指名读。

3、指名读文。

三、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思考:乌塔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在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或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体会。

2、小组交流。把自己的阅读收获在小组里交流,大胆提出自己的阅读见解。

3、指名汇报。

用“我认为乌塔是个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的句式汇报。

预设:

(1)我认为乌塔是个活泼、热情的孩子。如:她一见我,立刻坐起来打招呼,问我玩得怎样,又问我从哪里来……她一听,高兴得大叫。

(2)我认为乌塔是个有自我保护意识的孩子。如: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

(3)我认为乌塔是个有责任感的孩子。如: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

(4)我认为乌塔是个做事有条理、有计划的孩子。如:这次旅行她准备了整整3年,读了很多有关这些国家的书籍。

……。

4、我们向乌塔学习什么?是否也向乌塔一样背上旅行包去游历欧洲?

讨论后归纳:向乌塔学习并不是要模仿她独自外出旅游,而是要在生活中克服依赖思想,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的精神。

5、回顾课文内容,本课作者重点抓住人物的什么特点写的?

(主要是个性化语言)。

四、拓展写作:

1、学习完课文,你一定有许多话要说,对你的父母或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请你以“由乌塔想到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把自己此时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2、写完后小组交流、修改。

3、读给大家听。

五、课堂小结:自由畅谈学习收获。

板书设计:               乌塔。

乌塔是个__________的孩子。

独立生活       自立精神。

我的反思。

一、教学设计思路清晰:

1、谈话导入后引出课题,再从课题入手,引出写人文章抓住什么特点读才能读懂,为读文后的写作铺垫。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读熟、读通句子。

3、合作探究,抓住重点词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阅读理解,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写自己的阅读感受。

二、抓住重点句子,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内容。

三、渗透读写结合点:

写人的文章,抓住人物特点读才能读懂,本文主要是写人物的个性化语言,比如人物的对话,通过人物间的对话,突出了乌塔的性格特点。学习这一写作方法,把自己的读感受写下来。

存在的不足:

理解课文时有点细了,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应该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牵引的痕迹有点重,以至于用过长的时间来理解课文内容,影响了后面的练笔。

课例研修心得。

2010年11月1日至今,我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我十分珍惜这次不断完善和提高自我的机会,积极认真地参与了培训的全过程。

在培训中我聆听了教育专家的精彩讲座,领略了他们幽默风趣的教育风格、先进的教育理论;不但加强了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又和本校的教师一起进行了课例研究。可以说此次培训收益颇丰、获取匪浅。

作为一名骨干教师,我努力把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动能,使之有效地指导平时的语文教学工作。在培训过程中,我把自身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与校内的老师交流,并在课例跟进后,用新的练习设计理念指导我的教学,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重新发现,如此用心的循环往复,是因为培训班的课例研究让我从有力,变得更加有心。

同时,我学会了变换角度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新理念的引领下,不断反思、调整我的教育观,正是这种换位思考,让我学会了信任学生,并不断地感受到信任带来的惊喜和力量。

培训既紧张而忙碌,因为在培训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孜孜以求、学无止境的氛围。有句话说的好:“教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得有一桶水,甚至是源源不断的源头水。”所以我们要想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不能做一潭死水,而是要做那源源不断的源头水,因此必须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在教育这条路上,奋斗的目标还在远方,我还将以此次培训的收获作为一种鼓励,鼓励着我继续前行!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教学设计

一、找准切入点。

我认为,每一篇课文都存在一个窗口,可以让读者由此进入文本的深处,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作用。在设计时,我扣住“难过”“惭愧”这两个表示作者抱母亲时内心感受的词语引发探究:“我”为什么难过?为什么愧疚?进而探究母亲的“力大无穷”,一指母亲肩上的重担,二指生活的重担。对“翻山越岭”这个词再三斟酌,感悟母亲的艰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认真解读文本后,我认为文章的作者不仅仅是因为感受到了母亲的艰辛而感动,更重要的是他为自己的不知道而愧疚、难过。试上时,我发现,孩子记忆中父母的关爱几乎都是自己生病了的事,因为太过深刻,可这毕竟是偶发事件。事实上,父母的关爱更多的则在平时的点滴。所以,在课堂最后,我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的生活中父母的哪些关爱是我们根本没在意,甚至都不知道?唤起学生记忆中那些被遗忘的事情,让他们意识到,我们现在应当每天及时发现爱、回报爱,这些是为了将来在父母老去的时候能少一点难过、少一点愧疚。这样“大问题大空间”的设计,相信学生的回答就不仅是泛泛而谈,而是真正落到实处。

二、彰显语文味。

语文课就是朗读、感悟、对话的过程,让学生写一手好字,说一段好话,写一篇好文。首先是朗读能力的训练,好的朗读就是说话,文章就是作者内心想说的话,我们的朗读就是在替作者说生活中的话。课堂上,我分几个层次引导学生朗读:特别是在朗读我记忆中的母亲那一段的时候,先是在理解“肩上的重担”时,读出重,接着在感受了母亲“生活的重担”后读出艰辛,最后在读完母亲那句“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之后再读那段话,读出母亲的无私,而作为儿女,却应该是时刻刻铭记在心。通过这样有坡度的朗读,带领孩子们逐步走进文本深处,走进我和母亲的内心,并且融合自己的独特体验再表现出来。其实是感悟与对话,好的对话应该是学生与课文、与作者由内而外的互动,教师是智慧的点拨,点燃唤醒学生,触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有话说,想表达,会表达。比如在最后回忆父母的恩情时,我把说话的时间留给孩子,适当点拨“此刻,当你回忆起这些,你的心情如何?”“父母对你如此呵护,可你却…”,让孩子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且大胆表达出来。

其实这堂课最初的设计并非如此,为了寻求亮点,我最初在翻山越岭这个“翻”字上做了点文章,因为“翻”在说文解字中,左边的“番”是多次反复的意思,而右边的“羽”是鸟儿的翅膀,“翻”字的意思是鸟儿多次拍打翅膀飞翔。课堂上我用鸟来比喻母亲,双翼的重担凸显母亲翻山越岭的艰辛。但是课上下来发现,孩子们印象最深的变成了这只鸟儿,语文失去了它的本真,所以最终只选择了它“反复、多次”这一层面的意思。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朗读训练还应该落实得更扎实些,时间关系,还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批评指正。

人教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读懂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问题。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2.结合课文内容以及收集到的资料信息,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6、7自然段。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问题。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以及收集到的资料信息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

一位普通的顶碗少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过去了二十多年仍记忆犹新。我想,这位少年同样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同回到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去感受那激动人心的一幕。

二、指导深入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顶碗少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再次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并对上节课内容进行回顾。]。

可用以下问题进行启发:

少年两次失败,当时情况如何?观众反映怎样?

少年表现有何变化?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课文。

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小组学习探究,也可先自学,再小组合作。

[用学生喜欢的方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新的学期面对新的学生要教一些合作学习的方法。

强调不必把问题一一思考解答,可选择感兴趣的去品读思考。]。

3.集体交流。

学生结合自己找的重点句谈想法,并注意“推己及人”想象顶碗少年两次失败时的想法,并探讨他能够取得最后成功的原因。

可通过以下两题进行读中想象:

(1)如果你是这位少年,面对两次表演失败会想些什么?

(2)老者可能会对我说些什么?

4.有选择的朗读:抓住印象最深的场面,反复朗读,想象当时的情景,和同学交流感受。

三、通读深入探究:

1.思考:假如你在现场,你会想什么?说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只要坚持下去,不屈不挠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2.重点理解结尾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实际,让学生在阅读中自主识字若干个。

理解:

1、理解本课“凶残”等6个词语。

2、能辨别3个近义词的用法。

3、默读课文,认识必须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接受初步的辨证法教育。

运用:

1、进一步感受比喻对提高表达生动性的作用,能仿写比喻句。

2、通过续写故事,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能辨别3个近义词的用法。

2默读课文,认识必须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接受初步的辨证法教育。

3进一步感受比喻对提高表达生动性的作用,能仿写比通过续写故事,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1能辨别3个近义词的用法。

2默读课文,认识必须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接受初步的辨证法教育。

3通过续写故事,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53狼和鹿)说说()的狼()的鹿。

2、假如你在森林里看到狼在追赶小鹿,你会怎样?

3、根据同学回答出示句子:

师:是呀,人们做梦也想不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提问“居然”的含义,追问文中为什么要用上“居然”?)。

4、读了这句句子你有什么想法?

二、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在那片宁静的大森林里发生什么?

(出示课件)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着。但鹿群的后面,常常跟着贪婪而凶残的狼,它们总在寻找机会对鹿下毒手。它们要时刻提防狼的暗算。

枪声打破了大森林的宁静。在青烟袅袅的枪口下,狼一只跟着一只,哀嚎着倒在血泊中。

问:狼在哀嚎什么?(请学生想像并模仿狼会说些什么)。

师:鹿的数量成急剧的增长,森林里一定是一片繁荣的景象啰?生从课文中找。

出示:凯巴伯森林中原来生活着只鹿。狼被人们杀了以后,鹿的总数超过了只,

师:后来呢,森林该是一片繁荣了吧?

生根据课文回答。

(课件)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

生读第4小节。

4、问:狼被捕杀了以后,造成了几种危害?生答。

请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森林变化的原因。

5、问:这都是狼的过错吗?生答。

请你再来填()的狼。

三、小结。

1、、说说你们学过本课之后的感悟。

2、师:听了你们的讨论,我又想起咱们这学期学过的第11课《大自然的秘密》中小乌龟的死,请你们再来读读这一课的最后一节。

师:是呀,我们都喜欢充满生命力的绿色,喜欢生机勃勃的森林,不喜欢这萧条、荒芜的情景。人们本来是处于善意来捕杀狼,可是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人们不可以用自己的意志去改变一切。

3、出示: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生态才能保持平衡、稳定。

4、、完成课后阅读新体验2选词填空。

果然居然突然。

1、这次数学期中考试的题目很难,而方方()得了满分,真不简单!

2、气象台预报今天下午有大雨,吃过午饭后,()倾盆大雨。

3、走着走着,()从草丛中钻出一条蛇,把他吓了一跳。

4、这一天,风平浪静,人们都站在甲板上。()有一只大猴子从人群里钻出来,做出可笑的鬼脸。它知道大家拿他取乐,就放肆起来,()拿了船长儿子的帽子戴在头上。

附板书:

狼和鹿。

捕杀糟蹋。

人间接破坏森林。

人教版四年级册下语文教学设计

教材设计了8个专题。依次是:走遍千山万水、以诚待人、大自然的启示、战争与和平、热爱生命、田园生活、执著的追求、故事长廊。其中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和第六单元“田园生活”还安排有综合性学习内容,使专题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个专题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3篇,略读课文1—2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一些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提供课文的背景资料,并丰富学生的阅读。

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有4个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这四项内容分别在全册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

本册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20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为了便于复习检测,每组后安排有“词语盘点”栏目,包括“读读写写”“读读记记”两栏。“读读写写”是由精读课文中会读会写的词语组成;“读读记记”是由精读和略读课文中要求认识的词语组成。另外,教材后附有两个生字表。表(一)是要求认识的字,200个;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200个,以供复习总结之用。

二、教学目标。

本册通过精美的选文,在语言学习过程的熏陶和感染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在识字写字、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作文、综合性学习等学习和活动中,全面达到中年级的阶段教学目标。

本册学习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个,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10、学会在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留心课文对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三、落实教学目标的基本措施。

(一)、营造自主学习的情境。

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放松身心,又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通过有目的学习,慢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册教科书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了具体的学习情境,这种学习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对话”的方式来实现的。

1、学生与文本对话。

学生阅读课文,通过想象文中的描写建立生活影像,通过对照文中人物的心灵来净化自己的心灵,实现有意义的阅读。通过对文章结构形式的揣摩和推测,理解文章的内容,达到和人物心灵沟通的境界。

2、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

作者写文章是和读者交流,学生边读书边理解,就是在和作者交流。通过引导使学生的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达成一致,读明白作者的想法。

3、学生与学习伙伴对话。

人教版教科书,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了两个学习伙伴:一个是小林,一个是小东。其实,学生完全可以把其中一个想象成自己,另一个就是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学习伙伴。学生通过阅读这样的对话,能够进入学习情境,也能激发自己的想象,能通过学习伙伴的对话,碰撞出思维火花,从而点燃学习语文的热情。

4、学生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别人有的感觉我有没有呢?别人看到的景象我能不能看到呢?教科书的编者就是用这样的阅读提示语,给学生一个具体的环境,给学生一个心灵的启示,让学生去问问自己。教科书通过具体的语言,为学生营造了学习环境。最终使学生达到和周围人和自然万物的对话,启迪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进而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

(二)、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

语文学习有其内在的规律,语文学习也有一个基本的步骤。教科书的呈现方式就是让学生从内心触摸到语文,在实际的语文学习中能习得方法,慢慢找到学习规律。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表现在语文学科中,人教版教科书给出了很好的答案。每个单元前都有“导语”,课与课之间有“链接语”,精读课文中“泡泡语”,教科书努力把对学习的指导隐含在文字背后,教科书通过自己的表述方式,指引学生应该逐步建构起这样的语文学习过程。以自读课文和相互交流为基础,欣赏语言对文章内容及表现形式进行评价,同时获得审美体验。在感悟语言、积累语言的基础上领悟表达。理解内容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学会表达是语文学习的目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不断的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即使没有教师的指导,也会慢慢学会学习。

四、教学重难点。

1、了解景物,想象其美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景物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2、学生懂得在生活中与人相处;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作者叙述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式,体会人物的品质。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会在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留心课文对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5、通过读书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6、在阅读中能抓住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是通过怎样朴实而又生动的语言展现乡村生活的,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7、通过读课文,体会故事蕴含的哲理和情感;在练习讲课文故事的同时,引导学生丰富的课外阅读,激发读书兴趣。

8、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在自然现象中受到有益的启示。

五、教学进度(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文成公主进藏》教学设计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沼泽地、技艺”等词语。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

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课前准备】。

布置搜集关于文成公主,的资料。多媒体课件或文成公主进藏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交流资料。

关于文成公主,你都知道些什么?

根据阅读提示自读课文,了解故事的经过,提出自己的疑问。

二、交流汇报阅读收获。

1、汇报朗读。请学生分部分朗读课文,通过师生评价,把课文读好。

因为是民间故事,应用讲故事的口气读,要读出吐蕃使者的智慧和文成公主的神奇。

比如读“公主找了一段树干横在上面,搭了一座桥”“文成公主听了,剪了一把羊毛撒在地上,就走过去了”“文成公主就把乃巴山背到旁边去”等句,要读出公主做这些事的轻而易举。

2、交流疑问。

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

a、为什么“他断定这个戴鲜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可以从几方面引导思考:

鲜花和绢花,一真一假,警示了真假公主。

公主和其他人什么都一样,只有头上花不一样,这也是惟一能看出区别的地方。

鲜花配公主,更显其高雅、美丽。

b.公主怎能背动乃巴山呢?

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这样引导:

为什么人们要这样说呢?在他们心目中,文成公主是怎样的人?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美妙的小故事,你能找到吗?引导学生找到“建桥、撒羊毛、跟鸟说话、树木变化”等地方,感受民间故事的丰富想象力。

三、练习简要讲述这个故事。

2、自己练习讲述。

3、指名讲述,进行评价。评价中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答应求婚--进藏途中-一贡献。

四、练习简要讲述这个故事。

2、自己练习讲述。

3、指名讲述,进行评价。评价中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答应求婚--进藏途中-一贡献。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乌塔》教学设计

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写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表现了这个少年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

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先写“我”在罗马的一个旅馆里结识了德国小姑娘乌塔,写她“睡得正香”以及起身后收拾好行装、外出游览;接着写晚上回到旅馆后“我”和乌塔的谈话,主要谈的是乌塔这次旅游的行程之长、安排之细、准备之久,以及她要在亲身经历中认识世界的想法;最后写乌塔与“我”道别,继续她未完的旅程。

课文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写作方法来突出乌塔鲜明的性格特点。(1)在描写中展现性格特点。语言描写集中在第8、9自然段里,这些语言表现了乌塔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体现了她在思想上的独立。文中的一些细节描写也很有特点。这个14岁的女孩虽然独自在异国他乡,但是能在旅馆里“睡得正香”,她能自己安排一天的活动,自己收拾东西,按时外出游览,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乌塔做事很有经验、从容不迫。(2)在对比中突出人物性格特点。一是和作者对比。作者写了自己在青年旅馆里“筋疲力尽”“匆匆洗漱”“疲倦地回到旅馆”,而乌塔却可以在旅馆里“惬意地趴在床垫上,一边吃糖,一边看一本厚厚的书”。二是和中国孩子对比。文中写了中国孩子的生活,有电视,有儿童图书,有游乐园,但父母一般不放心让他们一个人出远门;而乌塔却在14岁的年龄独自一人游欧洲。在这样的对比中突出了乌塔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世界上其他国家儿童的成长经历,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培养学生阅读有自己的见解,并愿意与大家交流阅读感受。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叙述和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并在阅读后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见解。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乌塔对我这番解释很不满意,马上反驳说:“我也是家里的宝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很爱我。不过我们兴趣不同,所以我们有时候一起出去玩,有时候单独出去玩。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我不明白。你的话不合逻辑。”

“反驳”是指说出自己的理由,来否定别人跟自己不同的看法。“逻辑”是指事物客观的规律性。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乌塔认为爱孩子和不让孩子单独出门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乌塔先是举出自己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在长辈爱孩子的情况下孩子可以单独出门,然后说她不同意中国家庭管理孩子的做法,认为作者的解释是不合逻辑的。乌塔的话不多,但是逻辑严谨、条理清晰、观点鲜明,特别是她只有14岁就能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并能切中要害,这充分体现出,乌塔在生活上独立的基础是她在思想上和精神上的独立。

(2)对词语的理解。

惬意:这里是很满意、很舒服的意思。

语塞:指不知怎样回答对方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3能对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增强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师生可以一起观察欧洲地图,了解欧洲的主要国家、著名城市,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本课的教学,教师应侧重指导学生在自读自悟中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就课文的内容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首先,可以要求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再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然后,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突破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哪些内容反映了乌塔在生活上的独立?一边读一边找出相应的句段,并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理解,然后再进行交流,并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乌塔这个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可以通过读好乌塔的语言来体会人物的特点。

在学生读懂课文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就学习课文时产生的问题和想法谈谈自己的见解。可以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从中确定一两个大家关心的问题作为基本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确定的基本问题要抓住自立精神这一中心,如:乌塔的说法和做法好不好?我们能向乌塔学习什么?我们可以怎么做?在讨论中,教师应提醒学生,向乌塔学习并不是要模仿她独自外出旅游,而是要在生活中克服依赖思想,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的精神。

3课后,可以联系本组语文园地中的习作要求,让学生写一写“从《乌塔》想到的”;还可以让学生把课文内容和课上讨论的情况讲给父母听,听听父母的意见。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指导他们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在适当的时候排练演出来.

《乌塔》说课稿(学校赛课)。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乌塔》,这篇课文是已教课文,所以在说课过程中,我会说一说教学效果。好,下面我就从教学理念、教材、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一、说教材:

《乌塔》一课,讲述的是德国一位14岁的小姑娘乌塔独自一人漫游欧洲的事。全文叙述的事情具体清楚,揭示的主题耐人寻味。

二、说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主的精神,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2)通读全文,通过答记者和辩论的形式,提出自己阅读的见解,提高认识。

三、说教法、学法:根据教材编排和训练重点,本单元着重进行“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的训练,在教学《白杨》、《桃花心木》两篇精读课文的基础上,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读自悟。

四、说教学过程:

(一)、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对于略读课文,我们向来强调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同时承担起进行单元组训练的任务。因此,首先必须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总体理解课文内容。这一过程是学生自由地读书,读前提出要求,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阅读。具体要求是:(1)认真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遇到不理解或有困难的地方再多读几遍,并尝试着自己解决。(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理清课文的条理。自读课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进一步深入探究学习打好基础。

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就比较容易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时,马上进入第二个环节“答记者招待会”。

(二)、细读课文,答记者招待会。

老师说:“一个十四岁的小女孩居然敢独自游览欧洲,这引起了许多记者的好奇,于是,在中国,在我们砂子塘天华学校五(3)班,乌塔召开了记者招待会。下面请我们的小记者准备好自己的问题,看谁提的问题更有价值?我们的乌塔也要做好充分准备,可别小看中国的小记者呀。”

这时,老师让学生选择自己的角色(记者或乌塔),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准备。在这准备时间里,学生更加认真,更加细心的默读课文,为自己所充当的角色积极准备着。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在答记者招待会上,我特别注意引导孩子表达语言时一定要符合自己的角色。尽量使自己的语言更专业,这时,咱们班参加小记者班的孩子可就充分发挥了自己所学到的本领,好好露了一手。充当小记者的学生,提出了很多很实际的问题。比如:“乌塔,你一个人出去旅游,如果碰到坏人该怎么办?”“你要是生病了,那可怎么好?”“你如果迷路了,你会怎么解决?”“你的钱如果被偷了,或者用完了,你该怎么处理?”等等。这些问题就象孩子们脑海中活跃的火花,也让我感觉到他们长大了,懂得在生活中去思考了。而充当乌塔的同学,也不甘示弱,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据理力争,面对对方一些刁难性的问题,还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临场应变能力,做出精彩的回答。就在这一问一答中,课文内容得到了深入了解,也同时训练了本单元的知识点。

在气氛越来越浓烈的一问一答中,不知不觉孩子们的焦点聚集到“小孩子是否能独自出行”这一问题的争论上,开始有了辩论会的雏形。而且通过刚才的答记者招待会,学生已经有了辩论充分的准备。这时,组织一场辩论会便也水到渠成了。

(三)组织辩论,引导深入探究。

这时,学生的思想中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这时,老师不要急于做出结论。把持有两种不同观点的同学分成正反双方,通过辩论来引导他们提高认识。结果,正方观点鲜明简练,认为独自出行能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增长见识;反方则担心独自出行的安全、经济负担等问题。当双方争持不下,教师应注意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要引导辩论的双方找出依据反驳对方。经过一番辩论,原先持反方观点的同学就会发现,原来自己的担心全是多余的,乌塔已经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了我们,小孩子独自出行不再是遥远的梦。这激烈的辩论,其实就是学生发表阅读见解的过程。而且,这种见解并非孤立的随意的说,而是密切联系课文,探究课文的过程。而且是积极调动学生思维,探究很有实效又深受学生喜欢的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必须要树立明确的观念,要学生学习乌塔的独立自主的精神,教师必须从引导学生学习本课做起,从大胆发表独立的见解入手。对于学生的不同意见,教师应充分肯定,只要能说出自己的见解,都予以鼓励赞扬,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又有利于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养成发表独立见解的习惯。

(四)总结提升,提高认识。

激烈的辩论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但这辩论也需要老师的指导。总结全文时,着重点拨乌塔说的两段话:

(1)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乌塔对中国家长把孩子“关”在身边的做法提出质疑,认为只有每一个孩子都投入到社会中去,才有利于他们的成长;而家长应该积极为孩子创造这样的条件,否则,都不能真正体现长辈对孩子的爱。)。

(2)只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电视和书本提供的世界毕竟缺少了切身的感受。乌塔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的好处,给人留下深深的思索。)。

在总结提升时,需要注意的是,鉴于中国国情和德国国情的不同,不必要求学生一定要象乌塔一样独自外出,而应该首先克服思想上的惰性,然后尝试着去逐步提高自己生活能力。当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能力,外出旅行也不再是困难的事。

(四)、安排活动,课外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可以说,《乌塔》一课的主旨和《语文课程标准》的提法是想吻合的。同时,《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对此,我让孩子们开展“学乌塔,郊外寻春记”的活动,活动的范围先确定在“郊外”这一小范围,可以聘请老师、家长同时参加,以小组的形式,尝试自行设计外出线路,自行安排外出设备,自行准备外出经费,设身处地地体验乌塔的感受。活动结束,召开座谈会,总结活动心得,并指导完成一次实践写作。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整个过程中,我仅仅只是一个组织者。在这个过程中,我一次一次地被孩子们精彩的发言所感动,不由的鼓掌叫好。而且,最让我欣慰的是,在语文课堂上,孩子们比以前更积极的独立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学习《跳水》这篇课文时,孩子们居然提出了七种不同的分段方法,而且都能说出自己的理由。我想他们已经尝到了独立思考的乐趣,这也是我上这篇课文最大的收获。

《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

两分零七秒,是天an门广场的国旗从地面升到杆顶的时间。

天an门广场的国旗必须和太阳一同升起。但是每天太阳出来的时间不一样,怎样掌握升旗时间呢?国旗班从天文台得到了一年365天太阳升、落时间表。他们根据这个时间表,确定每月上、中、下旬的升旗时间。盛夏酷暑,前半夜很难入睡,后半夜刚刚有些朦胧就得起身整装,因为4点33分太阳在地平线露头儿,国旗得同时升上旗杆顶。遇到阴雨天气,见不到太阳,国旗也依然按日出时间高高升起。你可以想象,国旗班的战士是多么辛苦!

每天清晨,随着升旗电钮的按动,升旗战士昂首并踵,挺胸收腹,向冉冉上升的五星红旗行注目礼。他们威武雄壮的形象,给庄严的时刻增添了光彩。

1、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分零七秒”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升国旗的要求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每天升旗的时间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划出国旗班的战士为使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所付出的劳动。

6、用波浪线划出国旗班的战士升国旗时的动作。

7、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是()句式。

8、说说你从短文中想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太阳》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陡峭”,“凝结”等词语。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能力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3、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情感目标:

1、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读文讨论,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起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理解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长城录像。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国航空飞天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中国首次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从而我们认识了一位英雄他是谁?那你们知道杨利伟叔叔在太空中看到的唯一的人工工程是什么吗?对是长城!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长城去领略长城的风采!

二、整体感知,心生赞叹。

播放录像,谁来说说长城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吗?

过渡:文中又是怎么评价长城的呢?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课文,画出那句话。课件出示: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指导朗读(齐读,指名读,再读这句话的时候应该重读哪个词?)。

提问:那么长城有什么过人之处说她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自由的朗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或者段落,并和同桌说说你的想法或感受。

三、细读课文,感悟体会。

1、分析第一段。

(1)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理解“蜿蜒盘旋”:弯弯曲曲的延伸。

观察第一幅插图。

列数字(课件出示长城路线图)。

2、分析第二段。

出示课文第二幅插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画,你都可以看到长城的什么?课文的哪一段描述了这幅图的内容?(第二段)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快速的朗读第二段,结合插图,想一想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长城的?各有什么特点或者作用呢?结合图片引导学生认识长城的结构,并了解各部分的作用。

根据课文的描述画出长城的示意图。

远看长城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长,近看长城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感觉呢?(高大坚固)。

四、总结。

长城的长,长城的高大坚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感受到长城的`确是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这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此外,长城被称为世界建筑史上伟大的奇迹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你们想知道吗?下节课我们再一起走进长城,去更深入的了解长城。

五、板书。

长城。

长:六千多千米。

气势雄伟。

高大坚固:平宽高。

语文四年级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尊严》这篇课文写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的一个故事。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在逃难的路上,他饥寒难忍,但是他拒绝了送到面前的食物,理由是他不能白吃人家的东西,只能在帮忙干完活以后,他才吃这份食物。后来,他留在杰克逊家里干活,成为庄园里的一把好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人可以没有财富,但必须要有做人的尊严,这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只要有了做人的尊严,就有可能拥有财富乃至一切。

这是一篇有助于学生独立阅读、感悟、理解并从中明白一定道理的好文章,让学生在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理解并积累“惬意、骨瘦如柴、狼吞虎咽”等一些描绘人们苦难生活的词语。

2.抓住描写哈默的外貌、神态、语言的句子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理解并积累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哈默坚持劳动后再接受食物的事,懂得一个人必须有尊严,懂得尊严对做人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通过抓住哈默的言行、神态,体会他自尊的可贵品质。

理解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的:“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将来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有一个饥肠辘辘、筋疲力尽的逃难人,有人将食物送到他面前,你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吗?读完《尊严》这篇课文,你就知道了。(板书课题。指导“尊”字的写法及易漏笔画。)

1.自读建议: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围绕“尊严”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学生独立自读。

3.反馈自读情况。

(1)简述故事主要内容。

(短文主要写了一个逃难的年轻人,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没有接受人们送给他的食物,而是执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了食物,赢得了做人的尊严。)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3)指导练写难写生字。

2.指名学生汇报朗读,教师相机点拨。

(1)只有一个人例外,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

从年轻人跟其他难民的不同表现,暗示他的“尊严”使他不接受别人的施舍。

(2)他仰起头,问:“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

坚持通过劳动来获取食物,这就是尊严。

(3)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不劳动就不能白吃东西。这就是尊严。

(4)“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

年轻人的倔强正显示出他对于尊严的坚持,无论如何绝不放弃尊严。

(5)杰克逊大叔十分赞赏地望着这位年轻人,他知道如果不让他干活儿,他是不会吃东西的。

正是年轻人身上的尊严赢得了杰克逊大叔的赞赏。

(6)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即使饿到了极点也要忍住,也要先通过劳动来获取食物,这就是尊严。

(7)杰克逊大叔微笑地注视着这个年轻人,说:“小伙子,我的庄园需要人手,如果您愿意留下来的话,我太高兴了。”

尊严让年轻人获得了工作的机会。

(8)过了两年,杰克逊大叔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

尊严让年轻人获得了幸福。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中描写年轻人外貌、动作和语言的句子。

2.课外阅读名人传记。

第二课时

听写生字新词。

(运用积累的词语:“沃尔逊、面呈菜色、疲惫不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款待、例外、捶背、许配”,引导复述课文内容。)

1.回顾大叔的言行,体会其内心,感受其独具慧眼,真诚待人的品行。

2.想象哈默两年中的行为,联系哈默所取得的成就理解大叔对女儿说的话,体会尊严的价值。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2.默读课文,结合自己的体会,说一说从哈默和大叔身上学到了什么?

3.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课文的题目为什么叫做“尊严”?根据自我体验练读课题。

4.师生交流收集的资料,受到维护自我尊严的熏陶。

四年级语文《繁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并学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2、能根据作者的写作顺序了解其在不同的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理解其看繁星的感受,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和追求幸福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课前预习。

1、把课文读正确,了解读课文时还不太理解的词语。

3、了解巴金先生的生平,他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写的这篇文章?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学习哪篇课文?

2.谁能把课题写出来?(指名写,写时强调该字笔画较多,要写紧凑)写得怎样?(简单评价)。

3、理解课题:“繁”是什么意思?(多)繁星呢?(许多的星星、数不清的星)。

4、简介背景:课文是谁写的?1927年的中国还很落后,一群有理想的热血青年,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相约去海外求学,其中就有巴金先生,在乘船去法国巴黎的旅途中,他写下了许多游记,《繁星》就是其中一篇。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导读:文中写了巴金先生几次看星,分别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在预习中你是不是把这些内容都找出来了?请同学们来交流你们的预习成果。

2、指名学生说。

3、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这篇课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还有别的分法吗?(提示:这是一篇游记,游记就是写在旅游的途中,今天我到哪儿了,看到什么玩了些什么?但这篇游记有些不太一样,谁看出来了?前两次并不是在他这次旅游途过过程中的事,而是--回忆。所以这篇文章还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写回忆,一部分写现在)。

三、学习课文,了解作者看星的感受。

1、直奔重点段,了解作者的感受:这三段中,大家觉得哪一段写得最好?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今在海上,是怎样的情景勾起了巴金先生对以往看星的回忆?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三段,一边读一边划,用横线划出巴金看到的星是什么样子的,用括号圈出他看到这样的星心中的感受是什么?并把你觉得重要的词语标上小黑点,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按提示自学第三自然段。

3、集体交流反馈:

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1)这段话由几句话组成,我们一起来看第一句中的星是怎样的?指名读每一句,概括一下,第一句中的星是怎样的星?(理解“半明半昧”板书昧,问:昧是什么意思?半明半昧呢?这半明半昧的星是怎样装点在天空中的?理解“悬”)。

(2)再来看第二句,指名读,概括一下,这句中的星又是怎样的?(理解“摇摇欲坠”板书,问:坠是什么意思?欲是什么意思?整个词的意思就是--摇摇晃晃地快要掉下来)。

(3)第三句,指名读,概括讲这时的星星是什么样子的?(像是萤火虫在我周围飞舞,出示:飞舞)。

(4)指板书,联系“悬-摇摇欲坠-飞舞”你们看,星星在作者眼里发生了……变化,变得越来越……近,提问:星星为什么会跑到他的身边来飞舞?作者觉得星星像是萤火虫一样在身边飞舞,觉得和星星在一起,是星星从天上飞下来了,来到他身边,还是作者飞上天去了,来到群星中间?他已经把自己融入到星空里了,已经陶醉于星空之中了,他的身体上去了吗?不,是他的思想,他的情感上去了,他随着他的情感,随着他的想象来到了群星之间,陶醉其中,来,把这种情感读出来:读哪一句就要想象哪一句的内容,脑子中要出现与作者描写相同的情景。指两名学生读,齐读。

(1)指名回答。(出示相关段落)。

(2)提问:这段话写出了作者的几点感受?指名回答。

a.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体会柔和、静寂、梦幻的不同感觉,指导朗读)他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了他总的感受的?(触觉、听觉、幻觉)他把这几种感觉排列在一块儿写,突出表达了他此时内心总的感受,这样排在一起的写法,能给人带来丰富的内心体验,我们也来像这样写一写)仿写句子。(1我校的学生是……的,……的,……的。2上海这座城市是……的,……的,……的。)。

5.与前两次比较看到的星星有何不同。

(1)这是作者如今在海上的舱面上所看到的星以及他看到星时内心的感受,那么他之前在家乡和在南京看到的星是什么样子,内心又是什么样的感受呢?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一和第二自然段,用横线划出作者看到的星星的样子,用括号圈出看到这样的星时内心的感受,把关键的词语标上小黑点。

(2)交流反馈:以前在家乡看到的星星是什么样子?(密密麻麻)三年前在南京呢?(星群密布)它们有区别吗?(密密麻麻是满天的星星,看起来没有秩序,星群密布虽然还是满天的星星,没有改变,但是在作者的眼里已经把它们看成一群一群,一组一组的呢?为什么他会组合这些星星了?看书回答。

(3)他认识了许多星星,再看看星星就不是密密麻麻的一片了,看,这几颗星组成了(师画北斗七星)……现在,他能把星星组合起来了,这时候就是他说的……星群密布。

(4)那么,前两次看到“密密麻麻”、“星群密布”的星空时,他分别有什么样的感受?指名学生回答。(一是仿佛回到母亲的怀里,一是仿佛在和朋友谈话。)相机出示三次的感受,这三次感受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它们是一样的吗?(提示: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看到同一景物时,他的感受会是一样的吗?)。

(5)学生自主感悟后,与周围的学生交流交流。

(6)集体交流反馈。

四、根据课文线索归纳主要内容。

师: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一一展开的,这三次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所看到的星,以及由此产生的感受,就是这篇文章的线索,请你根据这线索,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指两名学生归纳)。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请你也在晴朗的夜晚静静地去观察星空,让星星和你作伴,让自己的想象插上翅膀。把自己的观察所得,把自己的奇妙想象写下来。

语文四年级观潮教学设计

1、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习"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平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2、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3、能运用“边读边想画面”的阅读方法学习本课,使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5、通过学习,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教学难点: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2.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习"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平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3.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通过自学读懂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一、揭题,解题。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海宁的盐官镇去领略一下这名扬中外的钱塘江潮。

(板书:观潮)(学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读课文时自学课文。要求:

(1)遇到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自学新词,想想意思;读通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

(2)边读边想:钱江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自学结果:

(1)检查字词――――出示投影,指名读。

重点掌握:字音:堤、颤、涨、薄。

字形:若、昂、崩、震。

(2)畅谈感受,理解“观”:

a、读完课文,谈谈钱江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先由学生自由说)。

b、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景象吗?(天下奇观)。

“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那么“奇观”的意思呢?“天下奇观”的意思?

3、再读课文,理清顺序,给课文分段。

(2)完成填空,并按这几个表示时间的词把课文分成三段。

(),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盐官镇观潮。

(),潮来了。

(),潮头奔腾西去。

(3)师小结:给这类课文分段,除了要注意这样的事情是怎么发展的,分几个阶段,还可以在课文中找一找有哪些表示时间或地点的词句。通过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可以较快地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1节,你读懂了些什么?

师归纳:潮来前江面平静,看潮人已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2、你是从哪里体会到“江面平静”的?(横卧、笼罩、屹立)。

3、交流读,引导学生抓住“横卧、笼罩、屹立”等词把当时的气氛读出来,注意及时请学生评价朗读的情况。

“望”字在课文里除了看,还有一层意思——等着、盼着。该怎样读读人们的这种心情。

4、朗读。

四、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第二、三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部分学生能够背诵该部分课文。

3.通过拓展资料的交流,学习,将学生引向更广阔的学习天地。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学习,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激趣。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每年的观潮节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去目睹它的风采,你们有没有见到过?别遗憾,我马上就带着大家去看看这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不过,老师不是让大家用眼睛去看,而是要用心去看。现在请你们轻轻地闭上眼睛,屏幕就在你的脑海里,需要你用心去看,用心去体验这一“天下奇观”。(师范读第二段)。

二、品读词句,欣赏佳景。

2、什么也别说,赶快投入到文本之中,看看刚才哪些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你惊叹钱江潮真是“天下奇观”,划出有关的句子,点出最让你惊叹的词语,好好体会。可以采用谈体会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朗读的方法。

3、交流汇报,重点研读: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轰隆隆”)为什么会这样?

b、指导朗读这句话。(低沉)。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水天相接”是什么地方?“白线”是什么?(远)。

c、那么多的人,大家都这样情不自禁地喊呀,叫呀,这样的场面就是――“沸腾”。d、有一点老师不明白了,怎么说人群“又”沸腾了呢?(结合理解上文“人声鼎沸”)。

e、指导朗读。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重点理解“横贯”一词。(速度快、面积大)“横贯”与“横卧”能否调换?

b、“横贯江面”多么壮观!让我们闭上眼睛去想像那个情境,再读一读。

c、那条白线“很快”地移来,却“逐渐”地拉长变粗是否矛盾?

(3)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

指导读好这两句话。读出潮水变长,变粗,形成白色城墙的气势。(速度快,气势大)。

(5)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了。

a、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意思。

b、想像一下“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是怎样一种壮观的场面?再想想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大潮是怎样的一种气势!

c、潮来汹涌,当你们面对着万马奔腾似的潮水,你想对它些什么呢?

d、这么雄壮的气势,不得不让人惊叹它确实是“天下奇观”,那就读出这份激动吧!

个人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赛读,全班齐读。

4、理清顺序,试背。

(1)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师生齐读这段话。

(3)现在,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三、结合名句,再次解读。

1、关于钱江潮,许多文人墨客曾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你们有知道的吗?说给大家听听。

2、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几句,看看他们笔下的钱江潮跟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有哪些相似之处。每个同学选择2――3句来谈谈理解。

3、让我们再一次满怀激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4、师读第三段,结束课文的教学。

四、实践运用,活用文本。

请你当当主持人,给画面配解说词。主题是――《钱塘潮来》?

五、拓展阅读,引向课外。

阅读拓展资料《话说钱江潮》,探究钱潮的成因及历史等,作简单交流。

四年级语文《猫》教学设计

《猫》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是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短小,但内容具体,描述生动,剪裁得当,构思精巧,是一篇令人百读不厌的优秀范文。

作者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对成年猫的古怪性格及刚满月的小猫的淘气可爱作了细腻、生动而又逼真的描述,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猫的十分喜爱的感情。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每段都紧紧围绕总起句进行具体描述,语言精当,层次分明,上下连贯,结构严谨。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就要根据其自身的特点,抓住总起句,层层深入,环环紧扣,如同剥竹笋一样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方面的扎实训练,以期达到“加强基础,培养能力”的目的。

教学这篇课文,主要抓住以下三个环节:

(1)找出总起句并理解句意。

(2)课文围绕总起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么写这些内容的;

(3)找出并理解重点词、句是如何表现中心的。

这样教学,符合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即从整体入手,再到部分,使学生不仅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学到了阅读此类课文的方法。

结合多媒体课件,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探究,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人文性与工具性两者的和谐统一。

【教材分析】。

《猫》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作家笔下的动物”为主题串联整个单元教学内容。本组课文,有的是不同作家写相同的动物,有的是同一作家写不同的动物。学习本组课文,要让学生具体感受作家笔下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并试着比较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本文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细致。作者老舍先生用无雕饰的极具生活化的语言,具体、细致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猫刚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猫深深的喜爱之情。本课语言通俗易懂。内容风趣生动,再加上学生对猫又特别的熟悉和喜爱,所以,凭借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对猫的情感基础,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没有多少困难的。因此。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多个回合地读,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去感受猫的形象以及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后者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

猫是较常见的家养小动物,学生对猫比较熟悉,都见过,有的学生还养过猫。在教学中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猫的性格特点。在读中整体感知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作者用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体会“人爱猫,猫亲人”的情感。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2、难点: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教学中采用让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适当播放光盘片段来帮助学生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文生字,搜集有关老舍的资料。

2.教师的教学准备:先读光盘看看优秀教师是怎么设计的,是怎样整体把握这个教材的,要安排哪些学生活动,为何要这样安排;再联系本班实际、自身实际将自己的教学设想和光盘中的教学思路进行整合。

3、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谈话交流。

[简介老舍]。

老舍原名舒庆春,我国著名的小说家和戏剧家,被誉为语言大师,代表作品有《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骆驼祥子》等。

师:老舍是一个很热爱生活的人,他的家里不仅养了满院子的花,而且还养着一只十分可爱的猫。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只猫。

二、检查预习。

认真细致的预习会拉近你和作者之间的距离。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自己的预习成果。

1、查阅老舍的资料。

2、熟读课文,认识生字,理解词义。屏息凝视屏幕。

3、读熟课文,思考:如果将文章分两大部分,该怎样分?为什么?(大猫、小猫)。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理由说得很充分。这说明的阅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相信其他同学在这节课会有更出色的表现。

1、通读课文。

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把课文读一遍,在座的同学认真听,读的好的你就学着,不足之处你也记着,给自己提个醒,自己读的时候尽量避免。(逐段读)。

2、学习123自然段,理解古怪的意思。

谁来回答?

生:……(此处可能会出现多个答案,随机应变)。

若生说:古怪。问:哪些地方可以看得出古怪?

若生说:贪玩……一一板书,引导总结“古怪”

预案:

重点指导:

(1)老实。

(2)贪玩:任凭……也……。

用上“任凭……也……”说句子。

过渡:猫既老实又贪玩,的确古怪。它的古怪还体现在哪里?

句子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尽职:屏息凝视,非……不可。

品味:屏息凝视。

a、谁来说说“屏息凝视”是什么意思?

(指名回答:抑制呼吸,聚精会神地看,不发出一点声音)。

b、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屏息凝视”,请大家先找好“凝视”的目标,“屏息凝视”10秒钟。(师生体验)。

c、交流感受。

d、师:我们才体验了10秒钟,而猫一连就是几个钟头,可见猫是多么的——(尽职)。(齐读相应的句子)。

过渡:这么贪玩的猫,工作起来却这么尽职,非常古怪!

句子3: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

句子4: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板书:高兴温柔可亲。

不高兴一声不出无论……也……。

胆小。

勇猛。

过渡:

2、体会猫的性格古怪在老舍爷爷的心目中也是可爱的。

句子1: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体会“蹭”

(蹭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不同?蹭出什么?体现什么?)。

体会“梅花”

比较句子: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几个脚印子。

表达了老舍爷爷的什么感情?

其实,从这句话中不仅能看出老舍爷爷对猫的喜爱,也能感觉得到猫对主人的喜爱。

句子2: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

品味“丰富多腔”:

师:我们一起来体会猫“丰富多腔”的叫声:

a、如果猫刚刚吃饱喝足,它也许会心满意足地长叫一声——(生:齐叫“喵——”)。

b、如果猫听到主人叫唤,它也许会干脆利落地短应一声——(生:齐叫“喵”)。

c、如果猫生气了,想要打架,它也许会粗声地吼一声——(生:齐叫“喵……”)。

d、如果猫正伸出脖子来给主人抓痒,它也许会非常舒服地细叫一声—(生:齐叫“喵”)。

e、如果猫不想叫了,它就会——(生:“咕噜咕噜”)。

过渡:

四、同桌互相学习,交流,通过具体事例,体会满月的小猫的可爱。

师:猫的性格如此古怪,但在老舍爷爷的心目中还是很可爱的。他说:“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突出“更”)(板书:小猫可爱)那么,老舍爷爷用了哪些具体的事例来说明满月小猫的可爱呢?请大家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找出体现小猫可爱的具体事例,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生边读边找,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师:小猫这么可爱,同学们学习得认真可爱。

师:(总结)老舍爷爷用了这么多的具体事例描写了小猫的可爱,这表达了老舍爷爷怎样的感情?(对猫的喜爱)。

从第四自然段的哪句话可以看出?(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总是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师板书:生气勃勃、天真可爱)这时候,老舍爷爷完全把小猫当作一个小孩子看待了。

五、总结:谈话交流,情感提升——人爱猫,猫亲人。

1、师:同学们,从文章中我们了解了猫的性格如此古怪,但又很可爱,满月的小猫更可爱,老舍爷爷是这么的喜欢这只猫,猫也喜欢老舍爷爷,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人爱猫,猫亲人”的和谐画面(板书)。

六、小组合作,体会写法。

1、学习老舍爷爷的的写作方法。

师:老舍爷爷是我国一位著名的作家,他把这只猫写得既古怪又可爱。那么,老舍爷爷是怎样写这只猫的,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待会我们一起交流。(生分组讨论)。

交流。

重点指导:(1)用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特点(2)拟人的手法。(3)表达感情。

2、拓展:自学“阅读链接”中的文段,体会不同的写作方法,任选一篇,汇报学习成果。

师:不同的作家写同一种动物,会有不同的写法。现在,请同学们自学课后的“阅读链接”,看看这两位作者又是怎样写“猫”的,每个同学任选一篇学习。待会我们一起交流。

老舍: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从而抒发对猫的喜爱之情;

周而复:写猫的外貌和神情表达喜爱之情;

夏丏尊:写一家人对猫的态度来表达喜爱之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板书设计】。

老实贪玩尽职。

人爱猫。

猫——古怪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也不吭猫亲人。

胆小勇猛。

四年级英教学设计人教版

执教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字,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三个事例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课文。

师:咱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同学们齐读课题,家看。

这样的题目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什么,读;

师:看到这样的题目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想要问的呢?

师:嗯,同学们真不错,请你读句子;我常常想,是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都是有内在联系的,都和作者想到一块去了,以作者杏林子开篇就提出了关于生命的话题:(出示课件)(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

2、师:现在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怎么办?

3、师:谁敢来读?那么作者笔下的生命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听几位同学读课文,边听边思考这个问题(指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段意)。

3、师:谁回答作者笔下的生命是指什么?(生命是飞蛾求生的欲望)。

4、师:这位同学真会学习!主要写的是谁呀?(飞蛾)写它怎么样呀?(在强烈的求生)希望其它同学都能像他这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笔下的生命。(板书:求生的飞蛾)。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板书:不屈生长的瓜苗)。

5、师:这位同学挺聪明,刚才学习的方法,他马上就会运用了。

6、师:下面同学们自由地读第四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然后用最简练的话概括作者笔下的生命。(板书:沉稳有规律的心跳)(创造无限的价值)。

7、师总结:我们初读了课文,这美美的散文被我们浓缩成为了一首小诗了!我们一起读一读。(课件出示:小诗)。

三、品读课文,理解积累。

〈一〉、品读第二自然段:

1、师:现在让我们静静地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飞蛾“求”生的?(出示: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2、师:你从哪些词语看出飞蛾在强烈的求生?

(挣扎、鼓动)。

3、师:把这些词语带到句子中,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谁来读?

(指名读)。

4、师:我感觉你在跳动,而不是跃动,谁再来读?

(指名读)。

5、师:从“跃动”这个词中,老师感受到了一股强烈的求生欲望,咱们全班同学一起读。(齐读)。

6、师:同学们,如果现在你是这只被人捏在手里的飞蛾,你们命悬一线,你会说什么呢?

7、师:面对这只强烈求生的飞蛾作者的感受是什么呀?(生:震惊)。

8、师:来,读出作者的震惊,读出你的震惊。(生读)。

9、师:同学们,标点可是无声的语言,读出感叹号表达的情感,谁再来读。(生读)。

10、师:作者震撼了,她在想什么?(出示课件:心想--)。

(学生说话训练)。

11、师:课件图片展出,讲解杏林子的经历。

第一个宝贝就是:抓住关键词理解句子;

第二个宝贝是:联系作者的经历,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品读第三自然段。

师小结学法:同学们看,刚才我们怎么学的呀?抓住关键词感受飞蛾求生的欲望,然后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下面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看看香瓜子是怎样“不屈”地生长,哪些关键词体现了这一点?(点学生回答)。

1、师:你感受得很真切,把你的感受带到句子中,读这句话。

你感受得很深刻,也请你读出你的感受。

你感受得很强烈,也请你来读。

(生回答:冒出、冲破、仅仅、竟然)。

2、师:每个字每个词都在诉说作者的心声啊!我们从这些词语中品味到瓜苗的不屈,瓜苗的顽强,现在我们一起读一读!读出不屈,读出顽强。

3、师:瓜苗仅仅只是想活下去吗?(板书:不屈向上)。

4、师:作者看见这不屈生长的瓜苗又想到了什么呢?

5、师:我们又一次运用了抓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然后品读。

6、师:听香瓜苗对作者说了什么?

四、总结。

同学们,小瓜苗如此的顽强生长,那怕仅仅只有几天的生命,但它还是活得如此的光彩,如此的坚强,是啊!生命就是如此的奇妙,同学们,生命成可贵,我们生命得继续下去我们要使我们的生命活得更精彩,请同学们就用我们本节课所学的方法去学习下面的课文,下节课老师再来和你们一起研究我们的生命。

板书设计:

生命生命。

求生的飞蛾----珍惜。

不屈生长的瓜苗----不屈生长。

沉稳有规律的心跳----。

《太阳》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朗读“打电话”这部分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指导学生通过文章中具体的语言材料,认识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认知目标: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能力目标: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初步体会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人间真情。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2、是呀,这个牧童不诚实,就得不到大家的信任。只有诚实,才能得到信任。(板书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诚实和信任的课文。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自由轻声读三遍课文。

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看看课后的生字表。

第二遍,边读课文边思考:课文围绕诚实与信任写了一件什么事?

第三遍,读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2、交流自学情况。

指名读课文。

引导说出课文大意。

引导思考:课文是分几部分?可分成几段?

1、(1—3)“我”深夜驱车发生事故,留下字条主动承担责任。

2、(4—10)小红车主人对“我”的诚实和信任深受感动。

3、(11)小红车主人的话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三、精读理解课文第一大段。

出示:“我”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车祸的?从什么地方看出“我”的诚实?

1、自由轻声读第一段。思考问题。

2、讨论并回答:“我”是在自然环境很恶劣、小红车主人超出停车线二、三十厘米的情况下发生车祸的。

出示:天很黑,又有点雾,尽管有路灯,能见度仍很差。

从“我”的想法和做法都可以看出“我”是个诚实的人。

3、指名读1—3自然段。评读。

4、齐读。小结:在常人看来,这场车祸,责任并不完全在“我”的身上,况且当时周围并无一人,“我”完全可以置之不理,而“我”留下了字条,也留下了“我”的诚实。

三、练习写字。

第二课时。

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人间真情。

能力目标:能分角色朗读“打电话”这部分课文。

情感目标:认识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

教学过程:

品读课文。

1、自读课文,围绕问题同桌合作学习。

自学要求:认真朗读课文4——10自然段,体会人物对话,从中读到了什么?

2、指名分角色读。

3、交流。

从“我”的“对不起”、“不小心”、“表示歉意”、“把钱寄给你、”“费用由我来支付”看出了作者诚挚的歉意和诚实的态度。

从“向你表示感谢的”、“使我很感动”、“留下诚实和信任”、“再一次谢谢你”等词语表示车主主动打电话给作者的目的不是索赔而是真诚地感谢。

4、重点句理解。

出示句子,朗读并理解:

“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和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

指名读。

自由读,说说从中理解了什么?

指名分角色朗读。

指名演一演。

《太阳》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第四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番茄太阳”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感情“明明”美好的童心对“我”的感染,有感情的读好课文中的人物语言。

【教学重难点】。

感悟三个“番茄太阳”的含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激疑导入。

1、提问,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见到过残疾人,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你有没有想过帮助他们?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与残疾人的生活有关(板书:“番茄太阳”)。

见了课题,你想问什么?

二、整体把握,理清线索。

1、轻读课文,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明确课文中的人物,练习用几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读题。读出温暖而美好的感觉。

2、过渡:番茄,太阳,太阳,番茄,这是一个怎样的奇妙组合呢?让我们打开书本一起去感悟。

二、精读感悟三个“番茄太阳”

1、找找“番茄太阳”这个奇妙的组合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哪里?找出句子,用线画出。

2、交流:

(1)根据学生回答依次出示句子。

明明一面用手摸一面笑:“真的吗?太阳像番茄吗?那我就叫它番茄太阳。”

看着她的笑脸,觉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

红红的“番茄太阳”一直挂在我的心中,温暖着我的心。

(2)自读出示的三句话,谈谈你对三个“番茄太阳”的理解。

(一指明明心中的太阳,二指明明的笑脸)。

3、过渡:看看这一直挂在我心中的“番茄太阳”到底是什么?

三、精读感悟“我心中的番茄太阳”

1、快速地读课文,画出描写明明容貌和言行的句子。

读一读,想一想,你觉得明明是个怎样的孩子?

2、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3、交流:

明明是乐观开朗,向往光明的人;明明热爱生活的人;明明关爱他人的人。

4、那么明明给我带来的是什么呢?请画出描写“我”的心情的句子,读一读,体会“我”心情的变化。

灰暗——温暖——喜欢——快乐——感动。

5、你觉得第三个“番茄太阳”是什么?

归纳:是明明真诚的爱心,美好,即热爱生活,关爱他人。

6、学了这篇课文,你还想说什么?问什么吗?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