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蜜蜂儿童画教案设计(优质12篇)

时间:2023-12-05 23:35:05 作者:BW笔侠

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需要教师充分考虑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接下来是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实用范本,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蜜蜂》教案设计

1.学习用清楚,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2.借助情境,尝试按乐句创编蜜蜂飞舞的动作。

3.在角色游戏中,大胆的用眼神和面部表情与同伴交流。

活动准备。

1.幼儿熟悉蜜蜂采花蜜的场景。

2.黑板,粉笔或者蜜蜂图案。

3.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2.教师范唱歌曲,帮助幼儿初步熟悉音乐的旋律,节奏。

3.教师请幼儿拿出幼儿用书,要求他们一边听自己演唱,一边伸出手指在幼儿用书上跟着移动。借由手指移动的波形感受音乐旋律的高低起伏。

5.教师请幼儿一边跟着唱歌曲,一边带领他们做动作。

6.教师请幼儿随着音乐创编不同的造型表现花的各种姿态,吸引蜜蜂来采蜜。

7.教师带幼儿一边演唱歌曲,一边做不同造型的花的动作。

8.就爱是扮演蜜蜂,请幼儿扮演花。在幼儿的演唱声中,教师按乐句飞舞到花旁边采蜜,一句换一朵花。

9.将幼儿分成蜜蜂和花的角色,请他们边唱边玩“蜜蜂”和“花”的游戏。

教学目标:

1、会认“莫”等6个生字,会写“讶”等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学习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

课前准备:1、挂图、生字卡片;2、列宁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莫”等6个生字,会写“讶”等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1、学生介绍收集到的列宁的有关资料。

2、老师补充介绍并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1)自读全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2)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读准字音。

2、交流检查,巩固识字。

(1)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2)汇报交流识字方法;

(3)做游戏巩固识字。

3、指名分节读课文,说说课文的大意。

三、指导书写。

1、重点指导:“附”字要写得左窄右宽,单人旁要写在竖中线上;“派”字的`第四笔是撇,不是横;“敲”字的右半边不是支。

2、学生照田字格里的样子认真练写1个。

3、展示学生书写的字,师生评议。

4、学生在田字格里再认真地书写1个。

四、作业:

1、把这一课中自己喜欢的词语积累在词语本上;

2、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学习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1、2自然段。

1、第1、2自然段,思考:

(1)你知道列宁和养蜂人的关系怎样?是怎么看出来的?

(2)什么叫“亲自”?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

2、交流。

3、感悟文中词语的意思。

(1)联系生活经验感悟“附近、谈天”;

(2)让学生在熟悉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换词比较来感悟“常常、经常”的意思。

二、重点学习第3自然段。

1、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你能画出列宁找养蜂人的线路图吗?(以此为研究专题,小组合作讨论研究。)。

2、汇报交流,老师归纳整理,板书:

注意发现:花丛中的蜜蜂。

仔细观察:蜜蜂——蜂房——养蜂人之间的联系。

作出判断:养蜂人就住在这小房子里。

马上验证:果然找到了养蜂人。

3、展示各小组画的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评议。

4、小结:列宁是凭借细心观察和科学分析,在蜜蜂这个“小向导”的指引下,找到养蜂人的。

三、4自然段,通过朗读体会“惊讶”的意思。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1、同桌练习人物对话。

2、对话朗读擂台赛。

3、分角色朗读课文。

《小蜜蜂》儿童画教案设计

活动目标:

1、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共同创新思维。

2、培养幼儿大胆的想象力,自由自主的创作性。

3、巩固幼儿对色的认知------同种色、冷暖色。

4、无意识地学,有意识地教,让孩子在兴趣中学本领。

5、培养幼儿的注意能力,幼儿之间相互合作帮助的良好习惯。

活动重难点:

1、幼儿主动观察蜜蜂的住处、蜜蜂的工作。

2、涂色时掌握冷暖色、同种色的搭配。

活动材料:

头饰:蜜蜂触角服饰:小蜜蜂翅膀课件。

画笔:白板笔油画棒刷子纸:色纸素描纸。

活动过程:

一、动手动脑,轻松作画。

师幼问好。教师:小朋友,每天都是谁在教你们学本领呢?

1、请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色纸。

2、把你们把学到的本领的表现在色纸上面,教师适时的访问、鼓励孩子。

二、培养作画兴趣,提高注意力。

1、教师操作电脑(示范)。

(1)老师要把小朋友画的优美的线条整理并表现在电脑上,大家齐分享。

(2)请幼儿猜一猜是什么?蜜蜂是怎么叫的?

2、播放课件(小蜜蜂的形状)。

3、幼儿教师齐作画。

(1)小蜜蜂太孤单啦,请你们陪老师一起画多多的小蜜蜂做朋友吧!

(2)添画背景(课件:小蜜蜂的住处)。

小蜜蜂喜欢在什么地方玩呢?小蜜蜂的住处在哪儿?

(3)出示涂色画、师幼共享(课件:小蜜蜂图片背景为同种色搭配)。

介绍涂色工具:油画棒分为同种色(兄弟色)搭配-------头部。

分为冷色、暖色搭配-------腹部。

(4)请幼儿在作品上写上自己的代码或名字放在作品角。

三、全身放松,一起随音乐分享快乐。

1、教师介绍头饰(发卡上带触角)、服饰(用各色绸子自制的一对翅膀)的戴、穿法。

2、请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服饰和小伙伴互帮互助。听歌曲《帮助》穿衣服。

四、分享评价作品。

五、小结。

《蜜蜂》教案设计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歌曲《蜜蜂做工》。

2.能够根据歌曲内容大胆创编动作。

3.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听音乐进场。

2.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变一个魔术,请你们闭上眼:一、二、三,变变变,睁开眼睛看看我变成了谁?(小蜜蜂)哦,我是蜜蜂妈妈,小朋友们想不想变呀?请你们闭上眼睛吧!一二三,变变变,睁开眼睛看看,都互相看看有什么变化?你们现在已经是蜜蜂宝宝了。

师:宝宝们好!

幼:妈妈好!

师:我们再来听一听,播放音乐《蜜蜂做工》。提问:它们在做什么?请幼儿回答。

3.师示范歌曲。

4.请幼儿跟着老师学一学儿歌《蜜蜂做工》。

5.请幼儿跟着音乐唱一遍歌曲《蜜蜂做工》。

二、采蜂蜜。

1.今天天气可真好,我们唱着歌跳着舞一起去采蜜吧!大家要排好队,不能掉队哦。(好)那你们先跳跳舞,让妈妈看看你们是怎样跳的?让幼儿自由做动作,找几个幼儿来示范一下,让宝宝们都学学,并及时表扬。(真棒)。

2.宝宝们,我们出发吧!

3.听音乐,一起去采蜂蜜。在教室里自由做动作,一边跳舞一边采蜂蜜。哦,材料这么多蜂蜜,闻一闻,香不香,尝尝什么味道的?宝宝们累了吧?那我们就休息一下吧。(坐地上)。

4.勤劳的蜜蜂宝宝每天都要飞到花园里采蜜,这样打咯冬天,它们就可以吃到蜂蜜了,我们一要采很多的蜂蜜,这样才好过冬。那我们现在就去花园里采蜜吧?(好)。

三、听音乐。

带着蜜蜂宝宝去花园采蜂蜜,围着花朵一边唱歌一边跳舞。把我们采到的蜂蜜送给客人老师尝尝吧!跳着舞唱着歌结束。

《小蜜蜂》儿童画教案设计

春天的画怎么画【2】。

柳树发芽~先画树干。

再画树枝,线条要流畅点哈~。

再画树叶,细长的树叶~。

再画树下的小草,哈哈~。

再画小鸟的身体~。

一只太孤单,我们再画一只哈~。

春天还可以干嘛呢,你可以试探性的问问小朋友,对了,放风筝,先画个小人~。

再画风筝,最简单的款式哈,可以画其他款式滴风筝~。

儿童画春天:春天的诗句【3】。

1、春阳——因春天阳光温和明媚,令人神往陶醉,故而得名。陈子昂诗“白日每不归,春阳时暮矣。”就是描写春阳的诗句。

2、阳春——阳春在中国江南一带,人们将春天冠以“阳春”和“阳春三月”的'美称。唐朝诗人李白诗中就有“阳春召我饶烟景”的诗句。

3、芳春——因春天草木萌动,百草新生,大地草绿如茵,繁花似锦,故而得名。陆机诗“烈心厉劲秋,丽服鲜芳春”。将芳春的特点,写得入景入神。

4、青春——因春天草木青青而得名。杜甫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里,青春明丽的白天,大好时节。

5、艳阳——因春季阳光灿烂而得此荣名。清代华广生辑俗曲集《白雪遣音·艳阳春》有句云:“艳阳天,和风荡荡,杨柳依依”。

6、三春——因为春季包含了三、四、五月,而合称“三春”。孟郊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7、九春——按民间习俗,十天为一春,春季有90天,故又称“九春”。诗人阮籍有诗:“说怪若九春,磐折似秋霜”。

此外,还有“阳节”、“昭节”、“韵节”、“淑节”、“仑灵”等二十多种雅称。

中班音乐《小蜜蜂》教案设计

1.学会演唱及表演歌曲。

2.享受与同伴共同表演的乐趣。

学会演唱及表演歌曲。

一、请幼儿自由的模仿小蜜蜂飞行的动作和声音。

1.小蜜蜂是怎么飞的?在飞行的时候是怎样拍打翅膀的?我们都来学学小蜜蜂飞。

2.小蜜蜂在飞的时候会发出什么声音?

3.为什么小蜜蜂会在花丛间穿梭?

二、教师弹奏并演唱歌曲《小蜜蜂》,请幼儿倾听。并在演唱后和幼儿讨论歌词内容,让幼儿熟悉歌曲。

1.你在歌曲里听到了什么?

2.小蜜蜂们为什么“做工兴味浓”?

3.歌曲的最后让小蜜蜂别学什么?

三、请幼儿跟随教师演唱歌曲,边唱歌边模仿小蜜蜂的动作,教师鼓励幼儿在中间两句创编相应的动作。

四、让幼儿边唱歌边进行扮演游戏:先由一半幼儿扮演蜜蜂,另一半幼儿扮演花朵,花朵随意摆动,也可摆出吸引蜜蜂的造型,扮演蜜蜂的幼儿边唱歌边寻找花朵的.朋友,在歌曲结束时找到一朵花成为朋友。然后再交换角色继续扮演。

蜜蜂课文教案蜜蜂教案

精读课文,完成本课主要教学任务。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四课《蜜蜂》,上节课我们用了20分钟初读课文,学习了生字新词,明白(出示):

课文主要讲了法国著名昆虫学家()为了证实蜜蜂(),做了个试验,得出了()的结论。

1、透过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我们还了解了法布尔做试验的初步过程(出示):

捉蜜蜂(二十只)――装纸袋――做记号――叫女儿等――走两里多路――放飞蜜蜂。

2、请大家根据提示练习说说这个试验的过程。指生说说这个试验的过程。

3、讨论:这样安排对证实蜜蜂辨别方向有什么好处?

(1)在自己家花园里捉来蜜蜂放在一个袋子里――便于观察。

(2)在捉来的蜜蜂的背上做白色的记号――证实飞回花园的蜜蜂是“我”放飞的。

(3)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了解蜜蜂飞回来的时间。

(4)在两里远的地方放飞――距离足够证实蜜蜂是否认识回家的路。

4、从这些做法中,你感受到法布尔是个怎样样的人?

(周到、周密、全面等)。

5、让我们随法布尔去看看那些被放出来的蜜蜂吧(出示:)。

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能够减少阻力。

指读,指读去掉“好像”读,再依次去掉“几乎”“大概”读。(作者的用词十分准确)。

1、在放飞蜜蜂后,作者想了什么?在回家路上呢?

(出示:)。

在回家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2、为什么我这样推测呢?默读课文,结合作者的试验过程以及试验后观察到的现象找找我推测的依据。(远,闷在袋子里,起风)。

3、放飞蜜蜂后,作者进行了一连串的想象和推测,你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善于思考,善于观察的人。)。

4、蜜蜂到底回来了没有?(出示)。

没等我进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在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居然小蜜蜂比法布尔回来得还要快,真厉害。小女儿情绪怎样?(高兴,激动、甚至有点意外的情绪)那么就请你带着高兴,激动,甚至有点意外的情绪,读读有关部分。感情读,再现当时情景。写这样文章,很容易写枯燥,这部分很生动、具体,吸引读者,值得借鉴。

5、应对回来的这两只蜜蜂,引发了作者那些思考。朗读了解。

(我放飞蜜蜂的时候是两点整。也就是说,四十分钟的时间里,那两只小蜜蜂飞了两里多路,这还包括了采花粉的时间。)。

1、蜜蜂仅仅飞回来两只吗?(不是,第二天,我又发现15只飞回来了。)。

2、看到归巢的蜜蜂,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出示: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朗读,体会感情。去掉关联词,表达效果不如原句。

3、小结:听说得到了证实。

1、当20只蜜蜂里,有17只蜜蜂飞回蜂巢时,作者做出了怎样结论?

(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

2、透过试验,作者证实了蜜蜂的确有辨认方向的潜力,蜜蜂为什么能辨认方向,作者到最后给我们一个确切的答案了吗?作者确实也没有搞明白原因,体现出作者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

3、蜜蜂有辨别方向的潜力,到底靠的是什么,请同学们下课收集资料,多多学习,去生活中寻找答案吧。

4、对结论和全文有疑问吗?

1、谈学习本文收获。

2、回读全文,加深体会。

精读课板书:

《蜜蜂》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蜜蜂(第一课时)。

执教:麦俏玲。

一、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词,初读课文,学习1、2自然段。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

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3.积累语言。

二、教学重点:学习法布尔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难点:弄清作者是怎样做试验的。

四、研究课题:引导学生在自主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出示图片,问:这是什么昆虫?(板书:蜜蜂)。

2.谁可以介绍一下蜜蜂?刚才你们说的情况都是自己亲眼见过的吗?法国有一位昆虫学家也听过蜜蜂的介绍,可是他却要做个试验。你们想知道他的试验是怎样进行的吗?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4课吧!

3.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发准字音;

2.检查字音,认读生字;

3.生字游戏;

4.默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你是从哪知道的?

(三)细读1、2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问:作者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理解:听说(板书)。

2.默读第二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做试验的?请用“”点出作者所做的动作词。(板书动作词)。

3.自由读,想象一下:作者是怎样做这些动作的?

4.同位一读一演,看怎样才能把这些动作演好?

5.展示演读,其他学生评价。(板书:观察)。

6.齐读第二自然段。

(四)小结、延伸:

1.看着板书,小结,说说:你认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2.上课前,大家介绍了蜜蜂可以采蜜,你们想亲眼看一下吗?(防录像)。

板书:14蜜蜂。

有辨别方向的能力。

听说试验。

捉、放、做、叫、走。

打、放、(观察)、想。

蜜蜂

1、知识点:读通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列宁的住所、小山、花丛、养蜂人的小房子的确切位置。引导学生明确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理解列宁的话“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2、能力点:通过观察图的训练,使学生形成从多种角度观察、分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3、德育点:使学生养成遇到疑难的事情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事物之间的关系,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2、教学难点:理解列宁的话“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学习方法。

合作、研究。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2、针对课题质疑。

二、引导学生探求新知。

1、学习一、二自然段。

a、在小组内读读、说说、分别谈谈对一、二自然段内容的理解。

b、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读、思、画、议,学习第三自然段。

a、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指读第三自然段。有几句话?

b、读、思、画,小组研究,理解词语。

b、指生读、朗读评价。

c、填空,展开合理想象。

训练:

1、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

蜜蜂。想到――――――――――――――。

2、他仔细观察,只见―――――――――――。

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

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想到。

――――――――――――――――――-―。

3、他为什么能想到这些?

他想的对不对?你从哪儿看出来的?齐读。

哪个词最能体现列宁的判断是正确的?怎样理解?

4、指读、齐读。

d、动手绘画,再现情境,明确方位。

读四个句子,注意加点的词。

a、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

b、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c、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

d、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1)小组合作绘画,看列宁的住所、花丛、养蜂人的小房子分别应画在哪儿?

谁愿意到黑板上画一画?

(2)再读这四句话,互相检查。

(3)在图上演示列宁是怎样跟着蜜蜂找到养蜂人的。指生到黑板前演示。

(4)课前提出的问题你们都解决了吗?

3、学习第四自然段:质疑问难、发现问题、小组协作、解决问题。

a、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自读、质疑、小组讨论解决。

b、指导朗读。

c、多角度看图,引发想象。

a、观察哪个是列宁?哪个是养蜂人?介绍一下。

b、再观察,根据两个人的动作、表情、想象一下养蜂人。

列宁可能说些什么?

怎么想就怎么说。

三、归纳总结,引发想象。

你靠什么找到了什么?

四、课后质疑。

这篇课文我们学完了,你还有没有不懂的吗?

文档为doc格式。

《蜜蜂》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一、教学要求:

1、默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弄清实验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3、学习作者观察、思考和实验的方法,感受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二、教学重点:

作者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三、教学难点:

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四、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蜜蜂的资料,有条件的同学可以读读《昆虫记》这本书。

五、教学时数:1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蜜蜂》。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提出哪些问题?(学生自由发表各自的想法。)。

2、读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作者提出了一个关于蜜蜂的什么问题,让我们读读阅读提示。

〈二〉、自读课文,合作探究。

1、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阅读提示中的问题,把有关的语句画来来。

2、自由组合或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了解作者实验的经过。

(1)、把捉来的蜜蜂放在一个袋子里。

(2)、在捉来的蜜蜂的背上做白色的记号。

(3)、在两里远的地方放飞。

(4)、检查蜂巢。

〈三〉、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1、学生就学习小组中讨论的结果进行交流,并提出各自不同的观点及依据。

2、从作者的做法里,你有什么发现或感受呢?

(1)、(勇于探索的精神)文中哪些地方给了你这么深的感触呢?(从“虽然手被蜜蜂刺了好多下,但我一直坚持着”可以看出。)。

(2)、(对问题考虑得很周密)具体表现在文中的哪些地方?

1)、捉自家花园的蜜蜂,为的是便于观察。

2)、做白色记号,是为了证实飞回花园的蜜蜂是“我”抛弃的。

3)、在两里外放飞是为了了解蜜蜂认不认得回家的路。

(3)、(对蜜蜂的喜爱之情)找一找,读一读,想一想。先读给同桌听。读时教师适机点拨,体会作者对蜜蜂的喜爱之情。

1)、刚放飞时,恰巧起风了,作者观察到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这时,作者想蜜蜂怎么可以眺望到遥远的家园呢?说明作者担忧蜜蜂找不着家。

2)、第二天检查蜂窝时又看到15只身上有白色记号的蜜蜂,想到:“尽管它们逆风而飞,尽管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回来了。”这是一种我们人类所缺少的本能,体现出作者对蜜蜂认路本领的赞叹之情。

这些地方要多读,读出感情。

〈四〉、归纳小结。

1、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2、谈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受到什么启发?(鼓励学生在畅谈感受的基础上,加以归纳。如,周到严密、多想多思、勇于探索。)。

〈五〉、拓展作业。

你熟悉哪一种小动物,它有什么习性?做个小实验来证实。验证过程中要做到多观察、多思考。

《蜜蜂引路》教案教学设计

1、复习巩固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认字写字、能结合重点的词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蜜蜂是如何给列宁引路的。

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6课《蜜蜂引路》。

2、复习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读字组词。

3、开火车读词语。

出示词语卡片,学生读词。

二、精读课文,理解体会。

(一)朗读第一、二段。

师:(出示列宁图)列宁为什么要让蜜蜂引路呢?我们来学习课文。先来看一、二段。

1、指名朗读1、2段。

2、讨论:

1)你读出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小组交流,教师相机知道理解“附近”、“当地”等词。

2)列宁和养蜂人关系怎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学生回答)。

分辨词语:“常常”和“往常”。(课件出示练习)。

3)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学生回答)。

3、集体朗读1、2段。(男女同学各读一段)。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列宁找到养蜂人了吗?他是怎么找到的?请同学们读第三段。

1、默读这一段。

2、指名朗读。

3、教师指导分句读第三段。

4、课件出示:默读第3小节,用“”画出表示花丛、园子、小房子之间位置的词语。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

5、小组讨论: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用自己的话和本组同学说一说。其他同学送可以试着画出列宁的路线图。

(学生活动,说路线、画路线图。)。

6、小组汇报并展示列宁寻找养蜂人的路线。

1)列宁发现花从中有蜜蜂——蜜蜂飞进园子——小房子——找到养蜂人。

2)学生上台展示列宁寻找养蜂人的路线图并口述。

师:你能根据列宁的路线图再叙述一下吗?

7、课件出示路线图,学生口述。

8、思考:列宁为什么认为跟着蜜蜂走就能找到养蜂人?(列宁“一边走一边看”,他看见了什么?他是怎么分析的?)。

明确:因为列宁想:蜜蜂是养蜂人养的,蜜蜂采完蜜就要回到蜂房,按照蜜蜂飞间的方向走,就一定能找到养蜂的人。

9、老师小结。

由于列宁通过观察了解到花丛、蜜蜂、养蜂人之间的关系,就能从中发现线索,找到养蜂人。

8、齐读第三段。(学生看大屏幕齐读)。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出示投影,看图,朗读感悟。

1)养蜂人见到列宁后有什么表现?(惊讶)为什么感到惊讶呢?

(学生回答)。

2)那么谁能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说的话?

(学生感情朗读养蜂人的话。)。

3)列宁是怎样回答的?(指名读)。

师:列宁的话要读得很亲切,很有风趣,谁来试一试?(生读列宁的话,“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边读边学图上的列宁做手势)。

什么叫向导?那么在这课书里,列宁指的向导是谁呢?(生答)。

4)请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

那么,列宁是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学生交流)。

2、老师小结。

列宁发现了蜜蜂,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就顺着蜜蜂飞回的方向走,结果找到了养蜂人。

3、分角色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惊讶、高兴的语气。

4、扩展想象。

想象养蜂人听了列宁的话会说些什么,会怎样邀请列宁进屋,他们将怎样进行交谈?

(学生交流展示)。

能把它和前面的对话演一演吗?

(学生试演)。

三、总结全文。

是啊,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就要像列宁那样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做出判断、解决问题。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把故事讲个爸爸妈妈听。

2、续写养蜂人听了列宁的话以后的故事。

《蜜蜂引路》教案教学设计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3、初步懂得遇到疑难的事情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事物之间的关系,就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由于列宁仔细观察,善于联想和科学分析而找到了养蜂的人。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引起联想,认真分析、判断的能力。

教学准备:微课:列宁与养蜂人事件背景介绍。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6课《蜜蜂引路》,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板书:蜜蜂引路。

学生汇报。板书:人物事情。

二、教学课文。

“惊讶”是什么意思?养蜂人见到列宁为什么会感到惊讶?应该怎么读出惊讶的语气?(指名读,评议,)。

列宁的话要读的亲切,风趣,谁来读?

“向导”指的的是什么?

师:双方见面,列宁终于找到了那个养蜂人,这是整个事情的结果。(板书:结果)。

列宁是怎样一步步的找到养蜂人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

(1).学生学习后汇报,教师贴图。师生交流:为什么要这样贴。

3、学生同桌交流列宁边走边想,找到养蜂人的经过。

学生在班级里说。

课文中哪个词证明列宁想的跟看到的完全一样?(果然)。

(齐读)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师:好,谁会看图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生:说)。

生: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列宁想,这些蜜蜂大概是养蜂人养的吧?蜜蜂采了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要是我跟着蜜蜂走,不是就可以找到养蜂人了吗?于是列宁仔细的观察,发现这些蜜蜂采了蜜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他想,蜜蜂总是和养蜂人住在一起的,这座小房子大概就是养蜂人的家吧?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列宁就是这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

师:小朋友,你们很聪明,不仅读懂了课文,还像列宁一样会观察,会思考,列宁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的的找到了养蜂人。这是整个事情的经过。(板书:经过)。

列宁为什么要寻找养蜂人呢?请同学们一起来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ppt出示):默读第一、二自然段,想一想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呢?用波浪线划出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并用上“因为…….所以…..”句式说一说。

学生自学后汇报。

师总结:

这就是整件事情的起因。板书:起因。像这种记人写事文章除了要写明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外,一般在开头还会交代时间和地点。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就是记人写事文章的“六要素”。弄清了文章的六要素就弄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师:同学们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

生:不能。

师:那么,列宁是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想一想再来说说。

除了文章必须有“六要素”之外,这类文章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通过文中的人物或事情能够让我们明白什么或学到什么?师:一个是伟大的领袖,一个是平凡的养蜂人,是什么将他们联系在一起了呢?请听老师介绍事情背景。(微课介绍列宁与养蜂人活动背景)。

听了介绍,你觉得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三、拓展迁移。

下面我们用这节课学到的提炼记叙文“六要素”方法来学习有关列宁的其他两个故事。

附:《谁打碎了花瓶》《按次序理发》。

问题:

2、你从文章中列宁身上学到了什么?

谁打碎了花瓶。

列宁8岁的时候,有一天,跟爸爸到姑妈家去做客。

表兄弟表姐妹见到列宁都很高兴,拉着他一道玩儿。他们在房间里捉迷藏。列宁不小心碰了桌子,桌子上的一只花瓶掉下来,打碎了。

孩子们正玩儿得起劲,谁也没有注意,还在互相追赶。姑妈听见声音,跑进来一看,花瓶碎了,就问:“是谁打碎的?”表兄弟表姐妹都说:“不是我!”列宁也低声说:“不是我。”姑妈笑着说:“那一定是花瓶自己打碎的。”表兄弟表姐妹都笑起来,只有列宁没有笑。

列宁回到家里,躺在床上不说话。妈妈问他为什么不高兴,列宁把打碎花瓶的事告诉了妈妈。妈妈叫他写封信给姑妈,承认自己说了谎。

过了几天,邮递员送来姑妈的回信。姑妈在信上说:“你做错了事能自己认错,是个诚实的孩子。”

一、阅读短文,找出本文中的“六要素”。

二.你能试着把“六要素”连起来,形成一段通顺简洁的话吗?

三.你故事中学习到了什么?

“按次序理发”

有一次列宁去克里姆林宫理发室理发。当时,这个理发室只有两个理发师,忙不过来,很多人都坐着排队,等候理发。列宁进去后,大家连忙让座,并且请列宁先理,可是列宁却微笑着对大家说:“谢谢同志们的好意。不过这样做是要不得的,每个人都应该遵守公共秩序,按照先后次序理发。”他说完后,就随手搬了一把椅子,坐在最后一个位置上。

一、请试着说出本篇文章的记叙“六要素”都是什么?

二.你能试着把“六要素”连起来,形成一段通顺简洁的话吗?

三、你从故事中学习到了什么?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