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优质15篇)

时间:2023-12-06 12:15:57 作者:笔舞

教学计划要与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要求相一致,帮助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掌握好教学计划的关键要素,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一年级数学《10的认识》教学设计一年级数学100以内加减法

教学目的:

1、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和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

3、对简单的几何形体进行分类。

4、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二、探索。

1、教学例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1)出示教具。

问:能将这些物体分成两堆吗?

学生上台分。

(2)讨论:他门是按什麽形状分的?

(3)你知道他们是什麽形状?板书:长方体,正方体。

(4)老师画长方体和正方体图形。

(5)联系实际,巩固认识。

你们带的里面有没有长方体,正方体?

生活中还有那些是长方体?正方体?

(6)课堂活动1。

学生先说每个图形的名称,在连线。

(7)学生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看一看,摸一摸,问:你如何辨认他们?

(8)回忆长方体,正方体的形状。

2、教学例2。

(1)出示例2教具,学生分成两堆。

(2)讨论:他们按什麽分类的'?

(3)他们是什麽形状?板书:圆柱体,球。

(4)老师画圆柱体和球。

联系实际,巩固认识。

你们有圆柱体吗?有球吗?生活中还有哪些是圆柱体,球?

(5)再观察圆柱体,求的形状,

3、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麽?

三、课堂活动。

练习七1、3。

课后记。

第3课时。

教学内容:59页,例3,练习七2、4、5。

教学目的:

1、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求。

2、利用这些物体搭积木。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根据不同的形状,搭出不同的积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长方体,正方体,求和圆柱体。

学生辨认。

2、分小组,把带来的物体分类。

3、用橡皮泥做这些物体。

二、教学例3。

1、老师:我们手中有各种各样的物品,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来塔各种物体。

2、老师示范。

3、分小组活动。

4、全班展示。

三、课堂活动。

1、60页2。

2、61页4。

(1)猜用几个小的正方体可以把一个大的正方体。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课后记:

一年级数学《10的认识》教学设计一年级数学100以内加减法

教学内容:

教材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10的读写和组成及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10的读写和组成及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难点:使学生掌握10的写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故事引入。

(2)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办法。

(学生可能会说:让1和0做朋友比9大;让2和0做朋友比9大……)。

(3)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0(板书课题:10)。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教学数数和认数。

1、生活中哪有10呢?我们一起去广场看一看。(出示主题图。)。

2、老师和同学们在做什么呢?生:喂鸽子。

3、你能找出图中藏着的10吗?

生1:有10个人,其中9个小朋友,1位老师。

生2:10只鸽子。

4、谁愿意到前面来当小老师领着大家一起来数一数。(指名2个人)。

5、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按顺序数,这么快就找到了这节课要认识的新朋友10。

6、学生动手摆学具:如果按照图上的鸽子只数摆小圆片,一只小鸽子摆一个,你们能不能用小圆片来表示小鸽子只数呢?(学生摆)。

7、同桌互相检查一下摆的对不对,如果摆的很正确,边数边把圆片收起来,并坐好。

8、同学们动作真快,老师非常喜欢数字10,我可以用拍手的方式来表示它,来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数一数。(师生共同边拍边数)。

9、你们喜欢10吗?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式来表示数字10,看谁的想法最有创意,想好了吗?谁愿意来展示一下,指名5个人(拍手10下,跺脚10下,拍肩膀10下)。

生:(再贴一颗五角星)。

12、那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一起来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数一数。

师小结:看来9增加1个就是10,我们再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数一数。

13、同学们看看手中题卡有几颗星星一起来数一数(10颗),题卡中有几个问题,看看谁是小博士能独立完成智慧卡。

生:这是3(这颗星星送给你)。

(2)比大小。

2、你发现了什么?生:在直尺上,排在后面数字比排在前面数字大。

(3)数的组成。

1、看这是什么?(苹果树)有几个果子(10个)谁能把这10个果子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指名3个人)。

2、这么多同学都想说,那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把所有分的情况都说出来?试着在题卡上写一写,写完后,读给你的同桌听。

3、好,我们拍手齐说一遍数的组成。

4、下面我们玩对口令游戏:

师:我说2生:我说82和8组成10(拍手3组~4组)。

5、关于10的组成老师编了一个小儿歌,试着来读一读。(儿歌在题卡上)。

(4)10的写法。

我们认识了10,而且在生活中找到了10,看谁能把10写的最漂亮。

1、观察10跟以前学的数字有什么不同?(它是由2个数字1和0组成的。)。

2、教师边讲解边书写:

写10要占两个“日”字格,左边格子里写“1”,右边格子里写“0”先写“1”,再写“0”,两个数字不能离得太远。

3、学生练习写:请同学们在p65描写10。

4、老师这有一张智慧卡,要请同学们利用今天的知识填好它。填好后,作为礼物送给家长。

《数的认识》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西师版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57页到第60页,认识11到20各数。

“11到20各数的认识”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10以内数的基础上,通过操作实践,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并且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单位“十”和“一”,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会正确读、写11?20各数;熟练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能口算10加几;通过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会11到20各数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和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积极主动探索、动手操作并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单位“十”和“一”,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会正确读、写11?20各数;熟练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能口算10加几;通过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1、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的学习方式去认识11到20各数。

2、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数一数、摆一摆及合作交流的方式去掌握“11到20各数”的读法、组成、数的顺序和大小。

3、创设一系列的游戏情境,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摆一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去巩固新知识。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教具导入法”

师:大家看看这里,这是我给大家准备的奖品。猜猜是什么?有多少呢?大家先来摸一摸。

学生猜后,师打开袋子,展示铅笔,并和学生一起数一数。

数到10以后,还多余几根,师问:接着怎么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给予评议。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不错。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认识‘11到20各数’。”板书课题,并朗读2遍。

当学生碰到“猜一猜奖品是什么?”这种情景,心里活动是十分积极的。

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学习过程。

1、明了问题,思考解决方案。

师问:“刚才我们一根一根的数铅笔3是不是很麻烦呢?”“当铅笔摆出来时,怎样让别人一眼就知道有十几根呢?你有什么办法吗?”

这两个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后,让学生讨论,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

2、优化表达方法。

师:“哪种方法好一些?”来让学生理解用一捆来表示10最方便。

3、学习数位顺序表及其意义。

在这里,通过教师引导“数一数算珠有多少?”“看一看这些数如何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然后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理解数位及数位顺序。

4、学习书写数字的时候,我现在田字格中示范,直观的让学生学习如何写好数字。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教学时我也没有把所有的数都读写完,可让学生自己在认数的基础上试着去边读边写。

整个教学环节,重视学生数概念的抽象过程,用“小棒一算珠图一计数器一读写数”这样的教学过程,体现了“直观一半抽象一抽象”的认知过程。学生不但认识了“十位”“个位”两个数位,还通过用计数器强调位置值(同一数字在不同数位表示的数的大小不一样)在计数中的重要作用,深化了对数概念的理解。

5、学习计算10加几时,我引导学生借助观察、操作等活动,根据11?20各数的组成来写10加几的加法算式,并理解10加几的口算方法,在沟通知识间联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

6、在尺子上最容易看到数的大小。教师让学生观察准备好的尺子,轻松完成“大些”和“大得多”的教学。

三、巩固新知。

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数数比赛的活动、摆小棒的游戏和找朋友的数学活动。

1、分组比赛,看哪组数得。

a、从11数到20b、从7数到13。

c、19倒数到10d、从11数到18。

2、摆小棒的游戏。

师出示数字卡片,一个摆一个读数和说数的组成。

3、找朋友。

下面拿数字卡片的小朋友,上去找数字相同的好朋友。

这些活动针对性强,趣味性好。

四、课堂小结。

一年级数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100以内的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感受数学无处不在。

2、使学生从活泼可爱的小金鱼身上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准确的语言描述100以内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例9主题图课件。

一、回顾旧知,揭示课题

1、口答:

(1)3个十和6个一是。

(2)7个十是()。

(3)8个一和7个十组成()。

2、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35、43、78、76、45、40。

二、游戏导入,引出新知

2、同学们猜的答案有这么多,到底谁猜得比较准确呢?下面我们先数出一部分:师生共同数出10根。

3、现在请同学们再猜一猜老师手里有多少根小棒?

4、这一次同学们猜得比较集中,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师生共同数出小棒的根数。

5、为什么第一次猜时,大家猜的与实际数量相差那么多,而第二次猜时就比较接近实际数量了呢?我们第一次猜时,我们没有参考,而第二次猜时,我们知道了10根有多少,就可以比较准确地猜出小棒的根数了。

6、小结:我们在估计物体的多少时可以先找出参照物,然后再来估计,这样就比较接近正确答案了。

三、教学例题,深化新知

1、课件出示有48条金鱼的鱼缸图。请学生估一估,有多少条金鱼。

想一想:我们怎样才能比较准确地估计出鱼缸里有多少条鱼?

生讨论,汇报:先数出10条金鱼,再估一估鱼缸中大约有几个这样的10条。

2、分别出示有15条花金鱼和10条黑金鱼的.鱼缸图。

让学生根据这三幅图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说一句话。使学生懂得描述两个两位数之间的大小关系除可用符号“”、“”外,还可用语言来表述。

3、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让学生用语言描述生活中某两个两位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四、练习

1、40页做一做。

(1)第一题,学生合作完成。4人一组,每人说1——2句话。

(2)第二、三题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交流、订正。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0的认识》

1、经历数数的过程,体会数产生和发展。

2、会正确地十个十个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整十数和一百。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10个十是一百,知道个位,十位和百位以及这三个数位的顺序。

3、在教师的组织下,能运用认识的数描述、交流现实生活中的整十数,培养学生数感。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认识整十和一百,初步了解数位以及计记数单位。

培养学生的数感,增强应用意识。

多媒体课件,小棒,计数器。

一、谈话引入,复习旧知。

1.小朋友,认识它吗?喜羊羊的商店今天在森林里开张了,很多小动物去它的商店买小棒,想不想去看一看。(多媒体出示)。

2.小鹿来买了一些小棒(出示图)有多少根?你有什么办法让人一眼看出有多少根?

(多媒体展示)强调:1捆就是几个十?是多少根?引出一个十是十。

二、认识整十数和一百。

1.出示3捆小棒,有几捆?是多少根?指名说(3个十是三十)。

出示6捆小棒,有几捆?是多少根?指名说(6个十是六十)。

2.如果你去商店,你想买几捆小棒?请用桌上的小棒摆一摆。摆好的同学请你的同桌说一说摆了多少根小棒,他是怎么知道的。

像这样的30.60.70.80都是整十数,揭题:今天我们就认识这些整十数。

4.(出示10捆小棒)有多少根小棒?你是怎么数的?(指名)齐数10.20.30……100.请你边数边摆出100根小棒,把10捆小棒捆成一大捆,生拿100根小棒体验感觉。

这一大捆有多少根?有几个十?指名完整说一说。齐说10个十是一百。或者100里面有10个十.

学生自己记忆。

5.出示想想做做1.数数一共有多少颗珠子。同桌交流:你是怎么数的?

6.想想做做2.(出示小猴图)找找哪是1个十?数数,2个十呢?学生填。

小鹿堆了()个十是()学生独立完成。

三、写数。

4.刚才老师拨了4个十是40,你想拨几个十是几十?请你在计数器上拨一拨,说一说。看看你的同桌说说他拨了几个十是几十。师相机板书(还有比他大一些的整十数吗?小一些的呢?)。

四、巩固练习。

1.生独立完成第5题,校对。

2..想想做做6生独立完成读题,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提问:80是接近100,还是接近30?

3.读一读。

4.猜数师生猜数,生生猜数。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一年级数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100以内的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感受数学无处不在。

2、使学生从活泼可爱的小金鱼身上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准确的语言描述100以内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教学准备:例9主题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揭示课题。

1、口答:

(1)3个十和6个一是()。

(2)7个十是()。

(3)8个一和7个十组成()。

2、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354378764540。

二、游戏导入,引出新知。

1、请同学们一起和老师来玩一个“猜猜看”的游戏:

教师手里握一把小棒,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手里大约有多少根小棒?

2、同学们猜的答案有这么多,到底谁猜得比较准确呢?下面我们先数出一部分:师生共同数出10根。

3、现在请同学们再猜一猜老师手里有多少根小棒?

4、这一次同学们猜得比较集中,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师生共同数出小棒的根数。

我们第一次猜时,我们没有参考,而第二次猜时,我们知道了10根有多少,就可以比较准确地猜出小棒的根数了。

6、小结:我们在估计物体的多少时可以先找出参照物,然后再来估计,这样就比较接近正确答案了。

三、教学例题,深化新知。

1、课件出示有48条金鱼的鱼缸图。请学生估一估,有多少条金鱼。

想一想:我们怎样才能比较准确地估计出鱼缸里有多少条鱼?

生讨论,汇报:先数出10条金鱼,再估一估鱼缸中大约有几个这样的10条。

2、分别出示有15条花金鱼和10条黑金鱼的鱼缸图。

让学生根据这三幅图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说一句话。使学生懂得描述两个两位数之间的大小关系除可用符号“”、“”外,还可用语言来表述。

3、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让学生用语言描述生活中某两个两位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四、练习:

1、40页做一做。

(1)第一题,学生合作完成。4人一组,每人说1――2句话。

(2)第二、三题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交流、订正。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作业布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p59主题图及例1,p60课堂活动第1题的第1小题,练习十二第1题的第2、3小题,p63数学文化――计时工具的变化。

教学目标:

1、认识钟面、时针、分针,掌握整时在钟面上的表示方法,能认读这些时间。

2、能结合现实生活了解时间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时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3、了解计时工具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

教学重点。

一只实物钟表、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

1、猜谜引入。教师:请小朋友们先来猜一个谜语:没脚能行走,说话不口,它说是几点,人人都遵守。学生猜出是钟表后,教师告诉学生,钟表在生活中处非常大,下面我们看看这样一幅图。

2、出示主题图。教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教师:这个小朋友要按时起床,就需要知道时间。在生活中我们主要靠什么知道时间的?(钟表)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

二、思:

1、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认识钟面、时针、分针,掌握整时在钟面上的表示方法,能认读这些时间。

2、学生按p59主题图及例1的要求独立思考,通过动手操作钟面的形式,认识钟面、时针、分针,掌握整时在钟面上的表示方法,认读这些时间。

3、学生自学p63数学文化――计时工具的变化。了解计时工具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

三、议:

1、师:你们在自主学习的时候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并完成主题图下面的“议一议”。

师巡视指导。

四、展: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质疑、挑战、纠错、补充。

五、评:

1、教师点评学生在以上环节特别是展示环节的情况(以激励为主,适当提出存在的不足)。

2、师:通过动手操作的形式,认识钟面、时针、分针,掌握整时在钟面上的表示方法,能认读这些时间;了解计时工具的变化。归纳起来就是: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六、检:

1、师出示钟面模型,让学生分别指出那个时针、分针、秒针。

2、师将时针拨在整时,让学生说出是几时。

3、师说几时,让学生在钟面上拨出几时。

七、练:

1、p60课堂活动第1题的第1小题。

2、练习十二第1题的第2、3小题。

板书设计。

认识钟面、整时。

主题图例1。

(略)(略)。

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课后反思。

认识几时半。

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的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朋友(教师出示钟表模型)--钟表(学生纷纷说出)。钟表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说说你都在什么地方见过钟表?(学生回答略)。

(说明:让学生说说在哪儿见过钟表,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深刻体会我们要学习的是生活中的数学,是有用的数学。)。

二、新授。

1、认识钟面。

师:钟表作用可大了!它可以帮助我们利用好时间,对我们的学习、生活都很有帮助。先让我们观察一下,它上面都有什么呢?(用手示意钟面)。

生1:上面有1、2、3……这些数字。

生2:上面还有时针、分针。

师:谁能上来指一指哪个是分针?哪个是时针?

(学生上来指一指。)。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说说分针、时针什么样?

生:又细又长的是分针,又粗又短的是时针。

师:同学们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分针什么样?时针什么样?(说得慢一些,给学生留有想象的时间。)。

(说明: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探索事物的兴趣。先让学生独立观察,接着交流,再指一指,初步认识钟面。)。

2、认识整时、半时。

师:钟表作用很大,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安排时间。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小明的一天是怎么安排的。

(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你能读出上面的哪个时间呢?

生1:我能读出小明起床的时间是六点。

师强调:这个时间读作六时,你是怎么读的?

生1:因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6,所以是六时。

生2:小明上课的时间是8点。(有学生纠正:8时。)。

生3:小明吃午饭的时间是12时。

生4:小明踢球的时间是4时。

师:我们知道了: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小明出了两个时间考考大家,你能又快又准地读出来么?(出示钟面1)。

生:3时。(师贴钟面,板书:3时)。

师:这个呢?(出示钟面2)。

生:5时。(师贴钟面,板书:5时)。

生1:小明上学的时间是7时半。

师:你又是怎样读的呢?

生1:分针指着6,时针指着7和8之间,所以是7时半。

师:你更厉害了!不仅会读整时,还会读半时呢!谁能用它的方法读读这个时间?

生2:8时半。

师:你说说你是怎样读的?

生2:因为分针指着6,时针指着8和9之间,所以是8时半。

师:小明又出了两道考题想考考大家,试试吧!(出示钟面3)。

生:3时半。(师贴钟面,板书:3时半)。

师:最后一个。(出示钟面4)。

生:6时半。(师贴钟面,板书:6时半)。

师:刚才大家认时间认得很准。现在老师说几个时间,请你在学具钟面上拨出来。2时。说说你是怎样拨的?(找一个学生说,其他学生评。)再拨一个:2时半。谁愿意到前面展示一下?(用展示台展示,其他学生观察,评价。)。

(说明: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小明一天的生活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景,让他们在熟悉、亲切的生活情景中主动探索新知。在教学形式上,让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有机地结合。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不仅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大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

3、小结。

过了几,就是几时半。现在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呢?

生1:我学会了认识时间。

生2:我们要爱惜时间。

……。

师:说得真好!

三、巩固练习。

1、91页第2题。给钟面和时间“找朋友”。(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2、小调查。

师:再过几天,也就是11月7日这天是我们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了,请同学们做一个小调查:看看太阳刚升起,大约是几时?太阳刚落下,大约是几时?你可以做个观察记录,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可以把时间记录下来,也可以用画钟面的形式表示出来。

(说明:丰富多样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练习知识,发展思维,做到练中有乐,乐中见效。把所学知识向生活延伸,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

反思:

“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这一新课程理念。首先,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让学生说一说在哪儿见过钟表,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深刻体会我们要学习的是生活中的数学,是有用的数学。创设“小明的一天”的情景等,这些环节都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探究去发现。其次,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让学生说一说:你早上大约几时起床?晚上大约几时睡觉?你的一天是怎样安排的?做“小调查”等,这样,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0的认识》

(1)学会10的读写和组成及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使学生学会10的读写和组成及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难点:使学生掌握10的写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故事引入。

(2)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办法。

(学生可能会说:让1和0做朋友比9大;让2和0做朋友比9大……)。

(3)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0(板书课题:10)。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教学数数和认数。

1生活中哪有10呢?我们一起去广场看一看。(出示主题图。)。

2老师和同学们在做什么呢?生:喂鸽子。

3你能找出图中藏着的10吗?

生1:有10个人,其中9个小朋友,1位老师。

生2:10只鸽子。

4谁愿意到前面来当小老师领着大家一起来数一数。(指名2个人)。

5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按顺序数,这么快就找到了这节课要认识的新朋友10。

6学生动手摆学具:如果按照图上的鸽子只数摆小圆片,一只小鸽子摆一个,你们能不能用小圆片来表示小鸽子只数呢?(学生摆)。

7同桌互相检查一下摆的对不对,如果摆的很正确,边数边把圆片收起来,并坐好。

8同学们动作真快,老师非常喜欢数字10,我可以用拍手的方式来表示它,来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数一数。(师生共同边拍边数)。

9你们喜欢10吗?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式来表示数字10,看谁的想法最有创意,想好了吗?谁愿意来展示一下,指名5个人(拍手10下,跺脚10下,拍肩膀10下)。

生:(再贴一颗五角星)。

12那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一起来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数一数。

师小结:看来9增加1个就是10,我们再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数一数。

13同学们看看手中题卡有几颗星星一起来数一数(10颗),题卡中有几个问题,看看谁是小博士能独立完成智慧卡。

生:这是3(这颗星星送给你)。

(2)比大小。

8﹤99﹤1010﹥7。

2你发现了什么?生:在直尺上,排在后面数字比排在前面数字大。

(3)数的组成。

1看这是什么?(苹果树)有几个果子(10个)谁能把这10个果子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指名3个人)。

2这么多同学都想说,那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把所有分的情况都说出来?试着在题卡上写一写,写完后,读给你的同桌听。

3好,我们拍手齐说一遍数的组成。

4下面我们玩对口令游戏:

师:我说2生:我说82和8组成10(拍手3组~4组)。

5关于10的组成老师编了一个小儿歌,试着来读一读。(儿歌在题卡上)。

(4)10的写法。

我们认识了10,而且在生活中找到了10,看谁能把10写的最漂亮。

1观察10跟以前学的数字有什么不同?(它是由2个数字1和0组成的。)。

2教师边讲解边书写:

写10要占两个“日”字格,左边格子里写“1”,右边格子里写“0”先写“1”,再写“0”,两个数字不能离得太远。

3学生练习写:请同学们在p65描写10。

4老师这有一张智慧卡,要请同学们利用今天的知识填好它。填好后,作为礼物送给家长。

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读整时;

2、能够用两种方法表示整时;

3、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帮助孩子从小养成珍惜时间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指导语:

今天是我们一一班全体学生第一次来多媒体教室上课,你们高兴吗?老师非常高兴,有这么多的老师在后面看着我们一一班小朋友,看看谁表现的最好。

总结:你们在这么多地方见过钟表,钟表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大家真聪明!钟表能够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什么时候上课、放学、吃饭、睡觉),它的作用多大呀!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钟表,板书“认识钟表”。

二、新授。

1、看,老师带来了一个钟表,你们仔细观察这个钟表,钟面上都有什么呢?

2、拿出你们手中的钟表,同桌互相指一指,那个是时针、那个是分针。

总结:我们生活中通常说的7点,在教学上把7点说成7时,大家仔细观察7时的时候,时针和分针都分别指着几呢?说得很好,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7,这就是7时。

4、那你们知道这个钟表几时么?分针和时针都指着几?

5、仔细观察这几个钟面分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总结:分针都是指向12,时针指向(6、4、8),那么,我们就说: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6、既然大家都认识了整时,老师就来考考你们,敢接受挑战么?

(1时、5时、7时、8时)回答的真好,老师说时间,你们自己动手拨一拨;同桌互相说时间,动手拨一拨。

三、练习。

我们认识了时间,就要合理的安排好时间,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小明是怎样安排时间的。

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会了什么?收获可真不小!那么我们就要像小明那样合理安排好时间,做一个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好孩子!

一年级数学《10认识》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学会10的读写和组成及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使学生学会10的`读写和组成及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难点:使学生掌握10的写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故事引入。

(2)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办法。

(学生可能会说:让1和0做朋友比9大;让2和0做朋友比9大……)。

(3)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0(板书课题:10)。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教学数数和认数。

1、生活中哪有10呢?我们一起去广场看一看。(出示主题图。)。

2、老师和同学们在做什么呢?生:喂鸽子。

3、你能找出图中藏着的10吗?

生1:有10个人,其中9个小朋友,1位老师。

生2:10只鸽子。

4、谁愿意到前面来当小老师领着大家一起来数一数。(指名2个人)。

5、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按顺序数,这么快就找到了这节课要认识的新朋友10。

6、学生动手摆学具:如果按照图上的鸽子只数摆小圆片,一只小鸽子摆一个,你们能不能用小圆片来表示小鸽子只数呢?(学生摆)。

7、同桌互相检查一下摆的对不对,如果摆的很正确,边数边把圆片收起来,并坐好。

8、同学们动作真快,老师非常喜欢数字10,我可以用拍手的方式来表示它,来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数一数。(师生共同边拍边数)。

9、你们喜欢10吗?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式来表示数字10,看谁的想法最有创意,想好了吗?谁愿意来展示一下,指名5个人(拍手10下,跺脚10下,拍肩膀10下)。

生:(再贴一颗五角星)。

12、那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一起来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数一数。

师小结:看来9增加1个就是10,我们再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数一数。

13、同学们看看手中题卡有几颗星星一起来数一数(10颗),题卡中有几个问题,看看谁是小博士能独立完成智慧卡。

生:这是3(这颗星星送给你)。

(2)比大小。

2、你发现了什么?生:在直尺上,排在后面数字比排在前面数字大。

(3)数的组成。

1、看这是什么?(苹果树)有几个果子(10个)谁能把这10个果子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指名3个人)。

2、这么多同学都想说,那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把所有分的情况都说出来?试着在题卡上写一写,写完后,读给你的同桌听。

3、好,我们拍手齐说一遍数的组成。

4、下面我们玩对口令游戏:

师:我说2生:我说82和8组成10(拍手3组~4组)。

5、关于10的组成老师编了一个小儿歌,试着来读一读。(儿歌在题卡上)。

(4)10的写法。

我们认识了10,而且在生活中找到了10,看谁能把10写的最漂亮。

1、观察10跟以前学的数字有什么不同?(它是由2个数字1和0组成的。)。

2、教师边讲解边书写:

写10要占两个“日”字格,左边格子里写“1”,右边格子里写“0”先写“1”,再写“0”,两个数字不能离得太远。

3、学生练习写:请同学们在p65描写10。

4、老师这有一张智慧卡,要请同学们利用今天的知识填好它。填好后,作为礼物送给家长。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二》教学设计

教科书第2页例1相关内容。

1、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正确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2、通过拼、摆、画、折、找等活动,使学生能直观地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平面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经历观察、比较,描画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丰富学生的直观体验,发展空间观念。

4、在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体会到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探求新知的兴趣。

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

引导学生从立体图形中“拓”出面、借助“拓”出的面认识平面图形;

多媒体课件、积木、立体图形物体和平面图形卡片、钉子板。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课件呈现主题图:小朋友,你们喜欢搭积木吗?

(二)哪位小朋友来说一说:你们都分别有哪些形状的积木呢?

(一)师生互动:

1、你有什么方法能在纸上得到这些立体图形的“面”呢?

2、学生动手操作,利用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本子上描、画、印、拓出各种平面图形,小组交流自己画图的过程与方法。

3、点明课题:认识平面图形。

(二)认识长方形。

1、课件呈现长方形:你是从哪一种形状的物体得到这种图形的?

2、让学生在长方体物体上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

3、谁能帮这样的图形取个名呢?板书:长方形。

(三)认识正方形和圆。

(1)教师指着贴在黑板上的正方形和圆问:这些图形又分别是用哪一种物体的面画出来的?在这些物体的面上,还能找到这样的图形吗?像这样的图形又分别叫什么呢?(在相应图形处板书:正方形、圆)。

(2)在初步认识新知的`基础上,说说自己生活中见过的正方形和圆。

(四)认识三角形。

(1)你能把一张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纸对折成同样的两部分吗?有几种折法?谁愿意介绍自己是怎么折的?利用展台展示学生的折法。

(2)你能沿着折痕剪一剪,分一分吗?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归类、观察,并在组内交流、反馈。然后运用多媒体展台选择性的展示学生分的结果。

(3)问:在上面两组图形中,你发现了新的图形吗?(板书:三角形)。

(4)学生寻找并说说生活中见过的三角形形状的物体有哪些?

(五)认识平行四边形。

1、用这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可以拼出几种图形?

2、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将拼成的新图形放在多媒体展台展示。

3、引导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指着平行四边形问:这种图形叫什么?

4、小结:像这样的图形叫做平行四边形,板书:平行四边形。

5、出示一个长方形的模型,演示变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

6、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平行四边形吗?(课件演示篱笆、楼梯、伸缩门、可拉伸的衣架等)。

(六)归类整理:

1、课件呈现多个图形,让学生分别说说每个各是什么图形?

2、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每种图形的样子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分类整理和说一说,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

三、巩固应用。

(一)p3“做一做”的第1题:

1、在图中找出平面图形。

2、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

3、课件出示: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

(二)p3“做一做”的第2题:

1、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2、你能用今天所学的平面图形画一幅自己喜欢的画吗?

3、学生利用立体图形拓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4、展览学生作品,师生评价。

(三)p5“练习一”的第1题:涂一涂。

(四)p5“练习一”的第2题:把各种图形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五)p5“练习一”的第3题:

四、课堂小结。

(一)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二)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文档为doc格式。

一年级数学《6和7认识》教学设计

《6和7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是在学生系统的学习了《0—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另外,《6和7的认识》既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又是后面学习“6和7的加减法”以及进一步学习“20以内其它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因为,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是非常关键的。

依据《数学课标》要求以及以上分析,通过认真地推敲与把握,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数出6、7两数,会读、会写这两个数。

2、会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内容目标中的相关要求。

(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始终让学生处于情境的包围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数一数、摆一摆、比一比、找一找等活动,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自主合作地探究学习,以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评价任务。

1、通过观察教学例题图、提问,检测目标一的达成。

2、通过观察教科书p40页的金鱼图,提问、并做例题类练习题,检测目标二的达成。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有效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学时我采用:情境创设法、点拨指导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地探究学习。

1、自主学习: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让他们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新知,并展示学生的优秀成果,带给学生成就感。充分体现自主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合作学习: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一起探讨问题,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

针对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现状,要达成以上目标,我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教学。

1、复习导入,唤起学生记忆,为新知做铺垫。刚入学不到一个月的一年级新生,很难立即进入学习状态,先看卡通短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对1—5排序的过程中,体会感受1—5各数之间的联系,为下面的教学做准备。

2,探究新知阶段,我充分利用教材主题图提供的资源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数。并对学生进行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用小棒摆出喜欢的图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并加深对6和7的认识。说说生活中的6和7,将学生的思维拓展到生活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认识6和7之后,再让学生按一定顺序排列1—7各数,这样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发挥创造力的空间,有一个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也给了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在计数器上拨算珠、在直尺上填数、利用点子图比较大小,在这样的一个系统的活动中,学生对数的顺序和数的大小的认识会更加深刻。

3、巩固练习6和7的序数意义。6和7的基数和序数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了游戏:帮小猫找鱼瓶。引动学生发现游戏中也有知识,从而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体会到乐。

4、6和7的书写。通过观察,说一说6和7分别像什么,让学生更好地掌握6和7的字形结构,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让学生加深记忆,使学生能写出漂亮的数字。

5、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做一个全面的回顾和整理,通过自我评价,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新课程要求要把知识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课堂最后我让每一位同学回家后收集数量是6、7的事物,可以画、可以写、可以剪贴、也可以用实物表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要善于观察生活,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总之,为了较好完成这节课的教学,我认真解读教材,针对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确立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希望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又培养其数学能力。希望各位领导、老师能多给我提一些宝贵的意见,帮助我成长,相信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克服自己的不足,让自己的课堂真正精彩,让学生真正受益!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二》教学设计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建立边的概念,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通过对图形的找一找、搭一搭、围一围、画一画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意识。

一、

谈话: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图形。

呈现:

1、第一次找与众不同的图形。

要求1:其中有一个图形,和其他的都不一样,你能找到它吗?并说一说什么地方不一样。

学生找出:

揭示:其他图形都围起来了,这个图形没有围起来。

2、第二次找与众不同的图形。(要求同上)。

学生找出:

理由:其他图形的线都是直的,这个图形有一条线是弯的。

揭示:直的线曲的线直线图形曲线图形。

3、第三次找与众不同的图形。(要求同上)。

学生找出:

理由:其他图形都有4条边(4个角),这个图形只有3条边(3个角)。

揭示:三边形(三角形)、四边形。

4、这些四边形中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

认识一般四边形。

揭示:四边形家族里除了有我们已经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行,还有其它的四边形。

总结:刚才,找出了与众的三角形。看的是什么?

5、进一步清晰“边”的概念。

这个长方形上“边”在哪里呀?看一看,摸一摸,你觉得边是怎么样的?

直直的,平平的。

数一数,长方形、正方形有几条边?

6、画一画:

如果要在纸上画一个四边形,要画出几条边呢?在白纸上任意地画一个四边形。

交流。选择任意四边形呈现。

提问:这是四边形吗?为什么?

旋转一下再问:那现在是四边形吗?为什么?

7、找四边形。

8、再次分类,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

剩下的图形再次分类:你为什么这样分?(板书:5条边。6条边)。

分别取个名字。

揭示:五边形,六边形。

9、创造多边形。

像这样的五边形、六边形你们以前见过吗?

用小棒搭五边形,六边形。

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的教学设计

《认识钟表》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教材以一个孩子一天的生活场景作为学习线索,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实际教学,感触颇深,反思如下:

成功之处:

1、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所以,我一直在思索,怎样从一上课就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马上处于振奋状态呢?于是,我利用课件,伴着音乐欣赏各种各样的表,学生非常感兴趣。学生看到各式各样的钟表发出惊喜的叫声,露出喜悦的神情,通过听觉、视觉走进钟表的世界,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2、抓住学生年龄特征,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小闹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不足之处:

由于我对新课程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仅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的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这样显然是不够的,数学学习的目的不应该是学生“经验”简单的在再现和累积。由于学生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学表达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例如,认识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时,让学生分辨时不够深入,没有让学生放开说,师有代说的地方。再例如:你是怎样知道是9时的,指名说拨钟的方法等等,学生语言组织有问题。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