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第七单元(模板15篇)

时间:2023-12-18 21:13:05 作者:琴心月

优秀作文不仅要有文采和艺术性,更重要的是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让读者理解和赞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6课时2

刘慧。

联系电话:5811996。

教材分析:

1、分析《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册出现的内容是最初步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

2、分析本课内容与小学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

学情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要借助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单元教学目标。

一、总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能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3、会计算简单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在理解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会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课时子目标。

(一)(1)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学会分数的读、写,从中感受分数与平均分的内在联系。

4、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方法获得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2)第二课时《认识几分之几》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分数大小比较的过程,并理解算理。

2、在动手分一分中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个体组成,会用分数表示它的一部分,进一步拓展分数的意义,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3、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和主动尝试的学习风格。

(3)第三课时《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能比较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培养观察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体会分数加减的必要性。

2)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质疑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4)在探索和交流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习的快乐。

5)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操作、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单元知识结构图。

(三)教学重点剖析。

1、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重点:

1、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本重点包含的要素分析:

1、什么是分数。

2、分数的读、写方法。

3、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4、掌握比较分子相同的分数比大小的方法。

突出重点的策略:

组织学生多观察、多动手,通过“摆一摆”、“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亲身体验分数的意义,为分数的大小比较和加减运算作铺垫。

2、第二课时《认识几分之几》。

教学重点:

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体组成,会用分数表示它的一部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比大小的方法。

本重点包含的要素分析:

整体;分数的意义;分母相同的分数比大小。

突出重点的策略:

联系学生身边的实际,用学生经常见到的实物作为教具,让学生进一步亲身体验几分之几及它们与整体的关系。通过具体的图形和学生身边的实际,让学生体会掌握比大小的方法。

3、第三课时《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重点:

1、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本重点包含的要素分析: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突出重点的策略:

通过让学生动手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使学生彻底理解算理。

(四)教学难点剖析。

1、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和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1)教学难点具体表现为: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几分之一的两个分数大小的比较。

(2)原因分析:学生对分数概念实效接触,而且建立这一概念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学生容易混淆几分之一的两个分数大小的比较。

(3)解决策略: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如分苹果、分桃子等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实物操作,直观图形等手段,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由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初步认识分数。因此,分数大小的比较主要是借助直观的图形,让学生通过看图,直观地比较两个分数大小的过程。

2、第二课时《认识几分之几和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1)教学难点具体表现为:进一步加深理解一个整体。

(2)原因分析:学生对容易混淆一个整体与其中一部分之间的关系。学生容易混淆同分母大小的两个分数大小的比较。

(3)解决策略:让学生动手“画、剪”,在此过程中明确的感受到一个图形或一个物体的一部分,我们可以用分数表示,多个个体合在一起,其中的一部分我们可以用分数表示。分数大小的比较主要是借助直观的图形,让学生通过看图,直观地比较两个分数大小的过程。

3、第三课时:《分数的简单计算》。

(1)教学难点具体表现为: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原因分析:学生没能深刻理解一个整体与其中的一部分之间的关系,容易造成分母相加。

(3)解决策略:可以利用直观图形分析,让学生互相合作,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帮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策略。

策略1:从生活经验入手,使学生知道,把一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得半个,能用什么方式表示“半个”?让学生在多种表示方式的对比中,体会用1/2表示“一半”的优越性,感受学分数的必要性。教材中的“填一填、涂一涂、圈一圈”等数学活动都是学生亲身经历的做好过程--适合于“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

策略2:“画一画、涂一涂”等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借助图形,直观地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从而让他们感受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积累一些初步的经验。必须知道,直观只是手段,发展抽象思维能力才是根本。--适合于“分数大小的比较”教学。

策略3: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归纳出基本的计算方法。用(图形、线段图)等多种直观方式来表示,分数及其加减法的运算,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适合于“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学。

策略4:加强新知识的应用,让学生感觉到是学习生活中的数字。且所有知识的掌握都应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得。

六、错例的估计和采集:

错例1:1/8>1/4。

在比较几分之一的两个分数大小时,容易造成思维惯性,把分母相同分子不同的两个分数的比较方法迁移到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分数大小比较。针对这样的错误,我们可以通过画图,然后涂色,用直观方式来帮助学生进行比较,并让学生思考讨论,分母相同分子不同的两个分数,1)有什么规律?2)分子都是1,分母不同的两个分数,大小有什么规律?只有发现规律,才能最经摆脱对直观的依赖,抽象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错例2:2/8+3/8=5/16。

在进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学生没有真正理解一个整体与其中的一部分之间的关系,而导致错误,或把整数的加减法计算迁移到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针对错误,我们可采取图形,线段图或其他直观的方式表示分数及其加减法的运算,以帮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

七、练习题分析。

1、教材的练习题中,重点讲解的题目。

(1)p96第2题。

(2)p97第6、7题。

(3)p98第10、11题。

(4)p101第1题。

(5)p102第5题。

(6)p103第8、9、10题。

2、练习题中常出现的错误:

填空题:

3/8是()个1/8,11个1/12()。

1里面有()1/5,有()个1/7。

判断题:

1、把一块饼分成5份,其中一份就是1/5。()。

2、1/6+5/6=6/12()。

3、7/10千克表示1千克的7/10()。

七、课时分配:(共7课时)。

1认识几分之一1课时。

2认识几分之几1课时。

3分数的简单计算1课时。

4练习3课时。

5、机动1课时。

八.教学流程:

认识几分之一。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93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桃子、圆片、正方形纸、纸条。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苹果。

1、把这4个桃子分给小强和小芳,可以怎样分?如果分得比较公平,每人分几个?

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板书:平均分。

2、把2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1。

3、把1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一半。

提问:一半桃子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

引出并板书课题:分数。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认识。

1)、师演示分桃子。指出: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2)、指导学生读写。

3)、学生活动:用纸片折出它的,并写上。

4)、实物投影出示判断题。

下面哪些图形的阴影部分是原图的二分之一?哪些不是?说出理由。

(1)(2)(3)(4)。

1、认识1/3。

1)要得到一个蛋糕的1/3应该怎样分,这个1/3怎么表示出来?怎么写?

(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感知1/3。

(2)教师演示把一个蛋糕分成三块,每块是它的三份之一。

(3)小结:像1/2、1/3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三)认识其他分数。

1、你们还想认识其他的分数(几分之一)吗?

(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认识其他的分数。

(2)全班集中汇报。学生自愿将成果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上,说一说各自的分数。

2、完成教科书第93页“做一做”第1题。

(四)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1、出示第一组图1/2和1/4。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引导学生讨论并交流讨论信息。

(3)演示1/2和1/4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3、让学生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结几分之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第93页“做一做”等2题。

(五)练习巩固。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阴影部分。

2、判断图形中涂色部分表示方法对吗?

3、下面哪个图里的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请写出来。

4、实际应用。

如果小新只有5角钱,正南有1元5角,两人凑钱买了一个汉堡,该怎么分才公平?

5、问号处是原图的几分之一。

完成第95页做一做的第1~2题。

教学反思:

练习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观察、思维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及学生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积极主动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二、教具、学具准备:

准备各种图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彩色笔。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基本的分数知识:

a.分数的结构认识:3/43----分子4----分母/-----分数线。

b,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认识和表示:

1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

2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其中3份是它的()。

c.分数大小的比较。

例1。

1/2()1/3。

注: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

2、数学小故事。(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

师:最后咱们共同来分享一个数学小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猪八戒吃西瓜。在听故事的同时别忘了思考故事中的问题。

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活动场面,

2、巩固练习。

(1).看分数,图颜色。

1/25/83/4。

注:教师黑板上画图,让学生上来看分数图颜色,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2).比一比大小。

5/9()4/9。

(3)、比较大小。

2/5()3/57/9()2/911/15()13/15。

1/9()1/63/8()5/81/36()1/35。

(4)、把10斤香蕉平均分给5位同学,每个同学分到几斤?占整个的几分之几?

3、能力提高:

(1)、比较分数大小。

1/2()2/5。

4.小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6课时1

简单的数据分析。

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例1: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求平均数。

例2: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13--14简单的数据分析。

2、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寻找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作出进一步的判断和决策。

教学重点:会看两种统计图。

教学难点: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第38页例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图意)。

如果超市的王经理,现在很想知道超市上周四种品牌矿泉水的销售情况,还想知道下周该进些什么品牌的矿泉水。你有什么好办法?(统计)。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空白的纵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

说说这个统计图与以前见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它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3、根据统计表,你能完成下面这份统计图吗?

3、学生讨论并说明如何完成统计图。

4、提问:如果用横轴代表销售量,用纵轴代表不同的品牌,该怎样设计这样的统计图?

5、小组合作学习。

6、小组汇报。

7、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完成。

你能跟同学说说完成这样的条形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

三、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在前几个学期,我们已经学会了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统计、、、、、、让学生理解、体验统计的1、展示数据2、科学预测、决策作用。

四、巩固练。

课本40页第一、第四题。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第2课时例2。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学校的校医非常关心我们同学的身体健康,经常要了解我们同学的体重,身高等,(出示班级座位图)。

2、提问:你打算怎样完成这份统计图?

3、出示几个空白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尝试完成条形统计图。

4、如果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这个小组学生的身高,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比较合适?

5、出示教材上的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讨论。

你能说说破这个统计图跟我们以前学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吗?

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

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

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6、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汇报。

在统计图的纵轴上,起始格和其他格表示的单位量是不同的(第一个图中起始格表示137厘米,其他每格表示1厘米。)。

7、让学生按照例子把其他两个同学的条形补充完整。

8、学生讨论: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样的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9、观察体重统计图,看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9、这个统计图跟我们刚才学习的学生身高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10、独立完成书上的统计图。

小组进行学习小结。

这种统计图一般在以下情形中加以使用:各样本的统计数据的绝对值都比较大(如本例中学生的身高都在138厘米以上,体重都在32千克以上),但不同样本统计数据之间的差异值又相对比较小(如本例中身高和体重的最小差异分别是1厘米和1千克)。当出现这种情形时,会出现一种矛盾:如果每格代表的单位量较小(如第一个统计图中每格表示1厘米或2厘米),统计图中的条形就会很长,如果每格代表的单位量较大(如第二个统计图中每格表示10千克),又很难在统计图中看出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所以,为了比较直观地反映这种差异性,采取用起始格表示较大单位量,而其他格表示较小单位量的方式,就避免了上述矛盾。在这种统计图中的纵轴上,起始格是用折线表示的,以和其他的格有所区别。

10、通过完成这一份统计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作用。

11、你想对这些同学说些什么?

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把学生的身高、体重与正常值进行对比,找出哪些学生的身高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学生的体重超出了正常值,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实践作业)让学生从报纸、书籍上找到更多形式的统计图表,并找出相应的信息,可以培养学生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巩固练习:40页2、41页3、5。

全课小结。

14--15平均数第42页例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学校“捡回一个希望”角学生参加收集矿泉水瓶情境,谈话导入。

1、他们在干什么?其中有一个红领巾小队收集的情况是这样的(给出数据、、7个、、5个、、4个、、8个、、、、、、、)。

2、看了这些数据,你获得了那些信息?你是怎么发现的?

二、探索新知。

3、他是怎么得到平均每人收集6个的呢?请同学们拿出学习材料,四人小组讨论一下。最后,推选一位同学介绍你们小组的学习成果。

反馈。

小组汇报。

(板书)还有其他方法吗?(以多补少)。

6、那平均数是不是就是以前学过的每份数呢?为什么?

(7+5+4+8)表示什么?

总数量(板书)4又表示什么呢?

总份数,那你们知道平均数可以怎么求吗?

这就是平均数的一个用处。我们还可以推想出全年级的收集的个数。

3.巩固。

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你们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吗?老师这里有一组来自会展中心博览会的消息。出示下列信息:

(1)美食节开幕后,第一天参观的有3万人;第二天参观的有4万人;第三天参观的有1万人。

(2)李刚参加打靶比赛,第一次中了7环,第二次中了9环,第三次与第四次共中了16环。

2、你能求什么问题?请大家做在练习本上。

反馈时强调:我们在求平均数时要找准总数量与总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3、平均数问题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我从统计部门了解了一组平均数。出示:

(1)1959年南宁市女性平均寿命是52岁,1999年南宁市女性平均寿命是72岁。

(2)1978年南宁市平均每人住房面积4平方米,1999年南宁市平均每人住房面积9平方米。

你发现了什么?是不是南宁市每个人都拥有住房面积9平方米呢?

我们同学家里的住房面积有多大?

你们能算出你们家里平均每人的住房面积吗?

我们同学家里的人均住房面积比9平方米大的有多少?

100%的同学都比9平方米大。生活是很幸福的,我们一定要珍惜这样幸福的日子,好好学习。

4.拓展。

1、生活当中还有那些地方也用到平均数呢?

学生举例。

2、平均数在生活中的用处确实非常广泛,我们学校的校医非常关心我们同学的身体健康,经常要了解我们同学的平均体重,平均身高等,(出示班级座位图):

4、老师了解了这么些数据:(出示)。

你们能求出这一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吗?自己试一试。

5、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

请认为是135厘米的同学说说理由。

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第七单元统计课标版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背景材料: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排列与组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每生准备3张数字卡片,学具袋。

教学过程:

步骤师生活动修改意见设计意图。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森林学校的数学课上,猴博士出了这样一道题(课件出示)用数字1、2能写出几个两位数?问题刚说完小动物们都纷纷举手说能写成两个数:12、21。接着猴博士又加上了一个数字3,问:“用数字1、2、3能写出几个两位数呢?”小猪站起来说能写成3个,小熊说5个,小狗说7个,到底能写出几个呢?用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引入,易于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也向学生渗透助人为乐的品德教育。

(二)。

1.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试一试。

师:请同学们也试着写一写,如果你觉得直接写有困难的话可以借助手中的数字卡片摆一摆。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学生所写的个数可能不一样,有多有少,找几份重复的或个数少的展示。)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探究新知,体现了不同的孩子用不同的方式学习数学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易于吸引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来。

2.发现问题。

学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写了,有的漏写了。

引导学生发现写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就此展开讨论、交流,遵循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并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不同的方法,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此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本身,更多的是能力、情感。

3.小组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4.小组汇报。

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无序的。

2、先写出1在十位上的有12、13;再写出2在十位上的有21、23;再写出3在十位上的有31、32。

3、用数字1、2能写出12、21;用数字2、3能写出23、32;用数字1、3能写出13、31。

引导学生及时评价每一种方法的优缺点,使其把适合自己的方法掌握起来。

5.小结。

教师简单小结学生所想方法引出练习内容。

(三)拓展应用。

请你试着摆出其他几种排法。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让学生自主的选择方法进行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

(一)组合。

故事引入。

师:下课了小狗、小熊、小猪做“找朋友”的游戏,好朋友见面之后要握握手,每两只小动物握一次手,小狗、小熊、小猪一共握几次手?怎样握?用同一条故事主线贯穿整节课的始终,以问题串的形式展开全课,能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探索新知。

学生在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小组交流,并3人一组亲身实践一下。

汇报思考的过程。

三比较。

生可能说用3个数字能写出6个两位数,3只小动物每两人握一次手共握3次。

引导学生明确排列与顺序有关而组合与顺序无关。两只小动物握一次手个?通过比较明确两种问题的同与不同,便于建立起清晰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认识。

1.拓展应用。

小狗要参加学校的时装表演,妈妈为它准备了4件衣服(课件出示2件上衣、2件裤子的图片),请你帮小狗设计一下共有多少种穿法。如果需要的话可以用学具摆一摆。

交流想法。在儿童的生活经验里积累了一些搭配衣服,购物花钱的知识经验,所以学生乐于参与。

2.完成课本99页的第2题。

五课堂总结。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数学教案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全面概括.准确判断.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难点: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加深前面知识的理解,为新知作铺垫)。

下面各数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谁是偶数,谁是奇数.

3和154和2449和791和13。

指名回答。

二、小组合作学习质数和合数的的概念。

全班分两组探讨并写出1~20各数的因数。

1、观察各数因数的个数的特点。

2、板前填写师出示的表格。

只有一个因数。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

3、师概括: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的数叫做质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们的数叫做合数。(板书:质数和合数)。

4、举例。

你能举一些质数的例子吗?

你能举一些合数的例子吗?

练习:最小的质数是谁?最小的合数是谁?质数有多少个因数?合数至少有多少个因数?

5。探究“1”是质数还是合数。

刚才我们说了还有一类就是只有一个因数的。想一想:只有一个因数的数除了1还有其它的数吗?(没有了,)1是质数吗?为什么?是合数吗?为什么?(不是,因为它既不符合质数的特点,也不符合合数的特点。)。

引导学生明确: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练习:自然数中除了质数就是合数吗?

三、给自然数分类。

1、想一想。

生:质数,合数,1。

2、说一说。

既然知道了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那么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关键是看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关键看因数的个数,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就是质数,如果有两个以上因数,这个数就是合数。

四、师生学习教材24页的例1。

老师:除了用找因数的方法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还可以用查质数表的方法。

1、师引导学生找出30以内的质数。

提问:这些数里有质数、合数和1,现在要保留30以内的质数,其他的数应该怎么办?(先划去1,)再划去什么?(再划去2以外的偶数)最后划去什么?(最后划去3、5的倍数,但3、5本身不划去)剩下的都是什么数?(剩下的就是30以内的质数。)。

(特殊记忆20以内的质数,因为它常用。)。

2。小组探究100以内的质数。

3。汇报100以内的质数。师生共同整理100以内的质数表。

4。应用100以内质数表:

练习:(1)有的奇数都是质数吗?(2)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吗?

五、思维训练。

有两个质数,它们的和是小于100的奇数,并且是17的倍数。求这两个数。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质数和合数)什么叫质数?(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什么叫合数?(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别的因数的,这样的数叫做合数。)你会判断质数和合数吗?判断的关键是什么?(看这个数因数的个数。)。

反思:在设计质数与合数这一节课时,我用“细心观察、全面概括、准确判断”这一主线贯穿全课。并在每个新知的后面都设计了一个小练习。以便及时巩固和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记忆。最后的思维训练,是给本节课学得很好的学生一个思维的提升。小结又针对全班学生做了新知的概括。

在学生找20以内各数的因数时,我应该注重探索,体现自主。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以最短的时间找出各数因数,并在我的引导下按因数的个数给各数分类,最终得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在以后的学习中我应当多多提倡自主探索性学习,注重“学习过程”,而不是急于看到结果。让学生成为自主自动的思想家,在学习新知识时根据已积累的知识经验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五上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教学内容:“鸡兔同笼”问题。课本第112~1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鸡兔同笼”的数学趣题,学习我国传统的数学文化。

2。理解并掌握“鸡兔同笼”问题的集中解题方法,并能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会用列表法、假设法及方程法解答“鸡兔同笼”问题。

2.用合理的方法解答生活中的“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用具: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学前导入:

出示教材第112页的情境图。学生阅读进入课题:“鸡兔同笼”问题。

二、展示学习目标:

学习用列表法、假设法及方程法解答“鸡兔同笼”问题。

三、讨论发现:

出示例题:笼子里有若干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学生读题,分组讨论。)。

1.列表法如何解答?

2.假设法如何解答?

3.方程法又如何解答?

明确:

1.学生讨论得:有5只兔和3只鸡。

鸡8765432…。

兔0123456…。

脚16182022242628…。

2.师生共同完成:

如果笼子里都是鸡,那么就有8×2=16只脚,这样就多出26-16=10只脚。一只兔比一只鸡多2只脚,也就是有10÷2=5只兔,所以笼子里有3只鸡和5只兔。

3.根据鸡脚分只数+兔脚的只数=脚的总数。

(学生板书演示)解:设有x只兔,那么就有(8-x)只鸡。

4x+2×(8-x)=26。

2x+16=26。

x=5。

8-5=3(只)。

答:兔有5只,鸡有3只。

四、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115页“做一做”。

五、作业安排:

课本练习二十六第1、2、3题。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6课时1

刘慧。

联系电话:581。

教材分析:

1、分析《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册出现的内容是最初步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

2、分析本课内容与小学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

学情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要借助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单元教学目标。

一、总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能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3、会计算简单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在理解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会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课时子目标。

(一)(1)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学会分数的读、写,从中感受分数与平均分的内在联系。

4、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方法获得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2)第二课时《认识几分之几》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分数大小比较的过程,并理解算理。

2、在动手分一分中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个体组成,会用分数表示它的一部分,进一步拓展分数的意义,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3、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和主动尝试的学习风格。

(3)第三课时《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能比较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培养观察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体会分数加减的必要性。

2)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质疑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4)在探索和交流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习的快乐。

5)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操作、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单元知识结构图。

(三)教学重点剖析。

1、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重点:

1、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本重点包含的要素分析:

1、什么是分数。

2、分数的读、写方法。

3、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4、掌握比较分子相同的分数比大小的方法。

突出重点的策略:

组织学生多观察、多动手,通过“摆一摆”、“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亲身体验分数的意义,为分数的大小比较和加减运算作铺垫。

2、第二课时《认识几分之几》。

教学重点:

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体组成,会用分数表示它的一部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比大小的方法。

本重点包含的要素分析:

整体;分数的意义;分母相同的分数比大小。

突出重点的策略:

联系学生身边的实际,用学生经常见到的实物作为教具,让学生进一步亲身体验几分之几及它们与整体的关系。通过具体的图形和学生身边的实际,让学生体会掌握比大小的方法。

3、第三课时《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重点:

1、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本重点包含的要素分析: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突出重点的策略:

通过让学生动手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使学生彻底理解算理。

(四)教学难点剖析。

1、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和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1)教学难点具体表现为: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几分之一的两个分数大小的比较。

(2)原因分析:学生对分数概念实效接触,而且建立这一概念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学生容易混淆几分之一的两个分数大小的比较。

(3)解决策略: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如分苹果、分桃子等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实物操作,直观图形等手段,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由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初步认识分数。因此,分数大小的比较主要是借助直观的图形,让学生通过看图,直观地比较两个分数大小的过程。

2、第二课时《认识几分之几和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1)教学难点具体表现为:进一步加深理解一个整体。

(2)原因分析:学生对容易混淆一个整体与其中一部分之间的关系。学生容易混淆同分母大小的两个分数大小的比较。

(3)解决策略:让学生动手“画、剪”,在此过程中明确的感受到一个图形或一个物体的一部分,我们可以用分数表示,多个个体合在一起,其中的一部分我们可以用分数表示。分数大小的比较主要是借助直观的图形,让学生通过看图,直观地比较两个分数大小的过程。

3、第三课时:《分数的简单计算》。

(1)教学难点具体表现为: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原因分析:学生没能深刻理解一个整体与其中的一部分之间的关系,容易造成分母相加。

(3)解决策略:可以利用直观图形分析,让学生互相合作,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帮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策略。

策略1:从生活经验入手,使学生知道,把一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得半个,能用什么方式表示“半个”?让学生在多种表示方式的对比中,体会用1/2表示“一半”的优越性,感受学分数的必要性。教材中的“填一填、涂一涂、圈一圈”等数学活动都是学生亲身经历的做好过程--适合于“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

策略2:“画一画、涂一涂”等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借助图形,直观地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从而让他们感受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积累一些初步的经验。必须知道,直观只是手段,发展抽象思维能力才是根本。--适合于“分数大小的比较”教学。

策略3: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归纳出基本的计算方法。用(图形、线段图)等多种直观方式来表示,分数及其加减法的运算,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适合于“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学。

策略4:加强新知识的应用,让学生感觉到是学习生活中的数字。且所有知识的掌握都应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得。

六、错例的估计和采集:

错例1:1/8>1/4。

在比较几分之一的两个分数大小时,容易造成思维惯性,把分母相同分子不同的两个分数的比较方法迁移到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分数大小比较。针对这样的错误,我们可以通过画图,然后涂色,用直观方式来帮助学生进行比较,并让学生思考讨论,分母相同分子不同的两个分数,1)有什么规律?2)分子都是1,分母不同的两个分数,大小有什么规律?只有发现规律,才能最经摆脱对直观的依赖,抽象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错例2:2/8+3/8=5/16。

在进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学生没有真正理解一个整体与其中的一部分之间的关系,而导致错误,或把整数的加减法计算迁移到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针对错误,我们可采取图形,线段图或其他直观的方式表示分数及其加减法的运算,以帮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

七、练习题分析。

1、教材的练习题中,重点讲解的题目。

(1)p96第2题。

(2)p97第6、7题。

(3)p98第10、11题。

(4)p101第1题。

(5)p102第5题。

(6)p103第8、9、10题。

2、练习题中常出现的错误:

填空题:

3/8是()个1/8,11个1/12()。

1里面有()1/5,有()个1/7。

判断题:

1、把一块饼分成5份,其中一份就是1/5。()。

2、1/6+5/6=6/12()。

3、7/10千克表示1千克的7/10()。

七、课时分配:(共7课时)。

1认识几分之一1课时。

2认识几分之几1课时。

3分数的简单计算1课时。

4练习3课时。

5、机动1课时。

八.教学流程:

认识几分之一。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93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桃子、圆片、正方形纸、纸条。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苹果。

1、把这4个桃子分给小强和小芳,可以怎样分?如果分得比较公平,每人分几个?

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板书:平均分。

2、把2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1。

3、把1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板书:一半。

提问:一半桃子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

引出并板书课题:分数。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认识。

1)、师演示分桃子。指出: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2)、指导学生读写。

3)、学生活动:用纸片折出它的,并写上。

4)、实物投影出示判断题。

下面哪些图形的阴影部分是原图的二分之一?哪些不是?说出理由。

(1)(2)(3)(4)。

1、认识1/3。

1)要得到一个蛋糕的1/3应该怎样分,这个1/3怎么表示出来?怎么写?

(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感知1/3。

(2)教师演示把一个蛋糕分成三块,每块是它的三份之一。

(3)小结:像1/2、1/3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三)认识其他分数。

1、你们还想认识其他的分数(几分之一)吗?

(1)组织学生活动。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认识其他的分数。

(2)全班集中汇报。学生自愿将成果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上,说一说各自的分数。

2、完成教科书第93页“做一做”第1题。

(四)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1、出示第一组图1/2和1/4。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引导学生讨论并交流讨论信息。

(3)演示1/2和1/4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3、让学生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结几分之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第93页“做一做”等2题。

(五)练习巩固。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阴影部分。

2、判断图形中涂色部分表示方法对吗?

3、下面哪个图里的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请写出来。

4、实际应用。

如果小新只有5角钱,正南有1元5角,两人凑钱买了一个汉堡,该怎么分才公平?

5、问号处是原图的几分之一。

完成第95页做一做的第1~2题。

教学反思:

练习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观察、思维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及学生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积极主动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二、教具、学具准备:

准备各种图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彩色笔。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基本的分数知识:

a.分数的结构认识:3/43----分子4----分母/-----分数线。

b,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认识和表示:

1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

2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其中3份是它的()。

c.分数大小的比较。

例1。

1/2()1/3。

注: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

2、数学小故事。(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

师:最后咱们共同来分享一个数学小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猪八戒吃西瓜。在听故事的同时别忘了思考故事中的问题。

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活动场面,

2、巩固练习。

(1).看分数,图颜色。

1/25/83/4。

注:教师黑板上画图,让学生上来看分数图颜色,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2).比一比大小。

5/9()4/9。

(3)、比较大小。

2/5()3/57/9()2/911/15()13/15。

1/9()1/63/8()5/81/36()1/35。

(4)、把10斤香蕉平均分给5位同学,每个同学分到几斤?占整个的几分之几?

3、能力提高:

(1)、比较分数大小。

1/2()2/5。

4.小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作文

有的人崇拜歌手,因为他们有一副好噪子;有的人崇拜画家,因为他们画的作品栩栩如生,让人赏心悦目;有的人崇拜运动员,因为他们为国争光。但我崇拜的不是什么明星,而是我最要好的一位朋友————陈博伦。

他高高的个子,乌黑的头发闪闪发亮,如半月般的耳朵衬托小巧伶珑的鼻子,架着一幅小眼镜,既帅气又文静。

他几乎具备一名优秀学生的所有优点。我最崇拜的`就是他喜欢看书的精神,每一次我去他家玩的时候,总是能看见他拿着本书来给我开门。以前我和他同班的时候,每一节课下课后,他几乎都是安静地坐在教室里如痴如醉地在书的”海洋”里遨游。有时候我叫他一起出去玩,但也总像复读机一样地重复着一句话:今天不行啊,我还要读书,改天吧。”

还有一次,暑假的时候,我又一次来到他家玩。那天刚好是晚上,我无意走进了他的卧室,天啊————我的嘴巴惊讶地像要吞一头大象似的,这屋里到处都是书,床上有书、桌子上有书,书架上更不用说了,什么《疯羊血顶儿》、《最后一头战象》、《狼王梦》等。这时他走了过来对我说:“你也来看看吧。”说完拿起了一本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除了喜欢看书,他值得崇拜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他很守信用,也很大方,喜欢助人为乐。人生中能交到这样的朋友很不容易呢,我非常珍惜这份友谊,并且心里一直以他为榜样,好好学习他的优点,向他看齐。

第七单元教案

1、背诵课文《登鹳雀楼》,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

区分:人入尽近进登灯木目。

2、背诵课文《青松》,掌握“挺”的书写笔顺。

练习:选字填空花化话。

雪说()()别文()红()()瓣。

结洁。

清()()冰()论()白()净。

写出句中带点词的反义词:

寒冷的冬天下了一场大雪,地上、房子上都白了。()()。

这条大路笔直的通向前方。()()。

3、齐读《小动物过冬》,复习生字词语,注意:暖、商的书写,了解小动物不同的过冬方式。

练习:给本课的生字按字母表的顺序排列。

4、齐读课文《美丽的丹顶鹤》,复习生字词,正确背诵课文,注意传、却、论的书写。

比一比,再组词:摇()传()引()虎()。

遥()转()张()虑()。

把句子中画线的部分换成一个成语:

没有忧愁,没有烦恼,我们快乐的成长.()。

下课了,我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到操场上去放风筝。()。

洪水让老百姓没有家可以回去了。()。

第七单元单元备课指要

本单元包括两篇讲读课文(《南京长江大桥》《参观人民大会堂》)、一篇阅读课文(《我家还缺啥》)和《基础训练》。根据《基础训练》“阅读”中的提示,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在理解一个自然段中每句话意思的基础上,懂得句与句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小学语文教学,时刻面临着处理重点训练项目与非重点训练项目的关系。一般地说,应该做到非重点项目训练扎实,重点项目训练突出。

讲读课文《南京长江大桥》和《参观人民大会堂》都是从参观的角度状物的记叙文。观察训练是两篇课文理解内容的共同基础,认识事物特点是两篇课文相同的教学要求。所不同的是,《南京长江大桥》虽然也有观察点的变化,但应侧重于观察方法的训练。如,第1自然段是由整体到部分地观察,部分的观察顺序又是由下往上;第2自然段先是由近及远地观察,后是登岛望远。《参观人民大会堂》则应侧重于变换空间位置的观察训练,依次是人民大会堂的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会议厅,第2自然段与这几部分又是总分关系。

如上所述,观察训练是理解这两篇课文内容的共同基础,同时也是完成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的基础。如《南京长江大桥》一课中,要求说说第1自然段中讲长江大桥十分壮丽的几句话之间的联系。学生掌握了观察方法,也就会比较容易地懂得总的是整体与部分的联系,几个部分的句子顺序又是由下而上观察的顺序。再如,在《参观人民大会堂》一课中,这一训练重点安排在第7自然段。由于前面有了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等处观察训练的铺垫,学生在这里也就容易理解首句写到了宴会厅,第2、3句是写看到的.,末句是写听到的。

在一个单元之中,重点项目的训练应该形成一个回合,所以,阅读课文《我家还缺啥》中“思考・练习”1(1),《基础训练》中的“阅读”训练,都应尽量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以促使学生提高理解句子之间联系的能力,并掌握连句成段的方法。这样,有助于学生把这种能力和方法迁移到《基础训练》的“作文”训练中,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好一个建筑物。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插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的词句,使学生获得真切和准确的认识,进而达到对课文内容扎实深入理解的目的。

语文课应该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但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又必须有意识地渗透思想教育。在两篇讲读课文的教学中,要通过认识南京长江大桥、人民大会堂雄伟壮丽的特点,让学生懂得这都是我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辉煌成就,借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教学《我家还缺啥》,要通过理解“我”一家人谈论的问题认识到,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更需要文化科学知识,激励学生从现在起就要刻苦学习。

(山东刘恩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第七单元

本单元教材是由三篇讲读课文,即《古诗二首》、《寓言二则》、《会摇尾巴的狼》,一篇阅读课文《群鸟学艺》和一个基础训练组成的。重点训练学生认真读懂课文中的每一句话,增强理解句子的能力。该训练项目既是对第六单元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读懂每一句话的巩固提高,又是为第八单元训练学生注意了解作者怎样用完整、通顺的语句表达要说的意思,学会把句子写完整、通顺打下基础。本单元教材,从体裁上看,是由古诗、寓言和童话故事组成,内容浅显,形式为学生所喜爱,但是要真正读懂诗意和寓意,还得从句子入手,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认真读懂课文中的每一句话。单元训练突出“认真读”,就是要培训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教学中要根据课文特点,启迪学生思维,教给学生读思结合的读书方法,培训学生边读边想的阅读习惯,认真读懂课文中的每一句话。同时,还要通过阅读古诗,了解封建制度的不合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从寓言、童话中学习看问题、处理问题的正确方法。

古诗二首《古风》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绅,诗中以纪实的手法,直叙了丰收之年,辛勤耕种的农民还饥饿而死的悲惨遭遇。《蚕妇》的作者是宋代诗人张俞,诗中描写了蚕妇进城赶集引起的悲伤,揭露了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合理的封建社会现实。虽然诗歌反映的朝代不同,但都是对罪恶的剥削制度的抨击,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诗句耐人寻味,令人深思。

教学这两首古诗,除了加强朗读,熟读成诵,巩固学生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以外,更要围绕本单元训练重点,训练学生认真读懂诗句,体会诗意。由于诗句之间表达意思的跨度大,要重视启发学生想象,一是通过重点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二是想一想诗句与诗句之间的联系,体会整首诗的诗意。真正做到让学生读思结合,边读边想。其次,每首古诗配有一幅插图,画面上对比鲜明,可以充分利用插图把图文结合起来,让学生一边观察图,一边读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寓言二则,《揠苗助长》出自古书《孟子》,讲一个人想使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高些,想了个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的办法来帮助禾苗生长,结果禾苗全都枯死了的故事,说明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使用外力往往会把事情办坏的道理。全文分四自然段,通过“焦急——急忙——喘气”等词语,勾画出了“拔苗助长”的经过和结果。《守株待兔》讲了一个人有一天得到一只偶然撞在田边树桩上的死兔,便认为每天都可能得到一只死兔。从此丢下锄头,专等死兔,结果一无所获的故事,告诉人们怀着侥幸的心理,希望不劳而获是不可行的。全文分三个自然段,第一段写看到兔死;第二段写得到死兔;第三段写等得死兔。两则寓言描绘了两个令人可笑的形象,故事浅显,说明的道理却深刻。

这两则寓言是从原教材七册中调整来的,因此要注意把握单元的教材安排意图。在抓住词语理解句子的同时,重点在于理解寓意。教学时要让学生在充分感知描写两个人物形象言行举止和心理的语句上下功夫,认真读懂课文中每一句话,掌握句与句之间的联系,知道两个人哪些地方可笑,想一想为什么可笑,然后理解寓意,并让学生自己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受到教育。课文在描写两个主要人物言行、心理时,用词准确,十分生动,教学中要抓住这些关键词语,增强理解句子的能力。

《会摇尾巴的狼》讲一只掉在陷阱里的狼想装成狗欺骗老山羊救它。老山羊识破了狼的本来面目,没有上当受骗。课文用了5次对话,写狼怎样装成狗欺骗老山羊所露出凶相威胁老山羊的,也是老山羊逐步认识和揭露狼的真面目的过程。5次对话,联系紧密,表明了“本来不会——装会——暴露”的必然性。这篇课文也是一则寓言,告诉人们要善于识破像狼一样的坏人,不要被它的假象欺骗,要看透它的本质。

教学《会摇尾巴的狼》,要运用学习寓言的方法,先感知形象,再揭示寓意。本课重点抓5次对话,通过认真读懂句子,知道狼与狗有什么不同,狼为什么要装成狗,狼的本性是什么,老山羊是怎么识破狼的假象的,再来体会寓意。课文对狼和老山羊的形象刻画深刻,五次对话中各自说话的目的、心理、动作、神态都在变化,要在朗读时指导学生注意提示语,读出双方思想感情的变化,体会狼暴露本性的过程和老山羊识破狼的伪装的过程。

《群鸟学艺》是阅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猫头鹰、老鹰、乌鸦、麻雀、小燕子向凤凰学习搭窝的本领,结果只有小燕子搭的窝最好的事。全文7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介绍群鸟跟凤凰学习搭窝。第二至六自然段以凤凰认真地教群鸟搭窝的全过程为线索,叙述了群鸟学习搭窝的不同态度。这五个自然段的叙述形式基本一致,先写凤凰教什么,再写其中一只鸟的学习态度,最后写这只鸟的行动。不同的学习态度,带来不同的结果。第七自然段对以上五个自然段正好是个总结,在结构上是从分到总的关系,也分别和五个自然段是因果关系。这篇课文说明了只有认真、虚心、耐心地学习,才能真正把本领学到手的道理。

教学《群鸟学艺》,要体现阅读课文的特色。这是一篇童话故事,很适合学生阅读,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自己读懂课文,从二至六自然段与第七自然段的关系上理解童话要说明的道理。想一想三、四、五自然段中,凤凰教搭窝的过程为什么都使用了省略号,体会其作用,加深领悟课文要说明的道理。让学生根据第七自然段的提示,从群鸟学习搭窝的本领后,仍不会搭窝,有的搭的窝粗糙到小燕子搭的窝最好,按次序给鸟排个队,感知全文自然段排列的条理。

“基础训练7”是配合本单元教材进行的综合训练,包括四部分:“字·词·句”“听·说”“阅读”和“作文”。训练重点是巩固字词教学,准确用词,把句子写具体、写通顺。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复习巩固部首查字法查字典,二至五题既是巩固字词,又是学习准确用词,把句子写具体、写通顺的训练,同时为下一单元的学习打下基础。阅读材料《知了学飞》跟《群鸟学艺》思想内容基本相同。要注意训练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巩固读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培训学生边读边想的阅读习惯。“作文”是进行观察、写话的训练,要注意指导学生观察的顺序,表达的顺序,培养学生连句成段的能力。

第七单元作文

最近,你有没有特别想写的内容?这次习作,就请你把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比如,一次旅游见到的景物,一件有趣的或后悔的事情,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人,想对别人诉说的愿望、委屈,一个奇特的想象……总之,写景、记事、写物、写人、展开想象编故事都可以。要注意把内容写具体,把句子写通顺。

蒋老师:亲爱的小朋友们,你已经知道了习作的题目,下一步要了解的就是本次习作有什么要求,这一点可是很重要的哦。弄不清楚习作的要求,我们就不能很好地发挥我们的表达能力,有可能还会出现跑题的事情哦。那么,本次习作有什么要求呢?从我的分析来看,大体有以下一些要求:

请小朋友们注意啦,本次习作有三点要求:

1.把自己最近特别想写的内容写下来。作文内容范围、体裁不限。

2.发挥每个人的思路,先自己说说最想写什么,想怎样写。

3.自由表达,写真情实感。

蒋老师:亲爱的小朋友们,最近你有没有特别想写的内容?有的小朋友回答一定会非常肯定:有!当我们再问一问究竟都有哪些内容时,有的小朋友一定会说:“老师,内容太多了,我都不知道选择什么了。”于是,有的小朋友就写写这个,写写那个,东拼西凑地写了许多。这样没有重点的去写就不会留给大家任何的印象。

第七单元单元备课指要

本单元由四篇课文组成。其中《飞机遇险的时候》《千里跃进大别山》《雷锋日记二则》三篇为讲读课文,《在金色的海滩上》为阅读课文。这四篇课文,从内容上,有写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有写我们学习的好榜样雷锋叔叔的,也有写当代小学生的,四篇课文都有较强的思想教育意义,教学中应注意加强语文基础知识训练,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和道德行为培养。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在前面字、词、句、篇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在训练学生注音识字、学词造句、说话写话、同音字近义字辨析、句段篇章结构的过程中,重点训练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课文某一段分层次,概括段意和每一层的意思,学写日记等。

训练要求:教学《飞机遇险的时候》要重点训练字、词、句,了解常用动词的叠加,学会给自然段分层次,概括段意及理解每一层次的意思。教学《千里跃进大别山》要会给第8自然段分层次,能概括段意和每一层次的意思,了解比喻的句式,知道运用比喻的好处。教学《雷锋日记二则》要让学生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学写日记。教学《在金色的海滩上》要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姑娘的高尚品质,能抓住主次,读懂篇幅较长的课文。

本单元(含基础练习)可安排13到15个课时,同时可安排1至2课时的复习。教法上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地动脑、动口、动手。要坚持多读,让学生反复读,读中理解,教师的讲读不宜面面俱到地逐句逐段串讲,而应抓住问题的关键,以发展促进学生思维为突破口,对有利于发展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地方要详讲,其他地方则略讲。坚持读写结合,让学生积极动手,同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写作热情,培养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自愿地写,快快乐乐地学。

本单元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意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尤其要克服“重读写,轻听说”的现象,要注重学生的口语训练,让学生当众说话,完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语言。

2.学习课文时,要讲读结合,讲读中要处处启发引导学生思维,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抓住关键性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3.教学中,可采用电化、教具、学具等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做游戏、搞竞赛、讲故事、手工制作和演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知识、探究知识的欲望和能力。

4.要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切忌生搬硬套。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5.坚持目标单元教学,每课时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在实际操作中,必须按时完成,在课堂教学中,尽力避免无效劳动,节约时间,把知识传到位,真正达到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陕西周焕成)。

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1、本单元以“风雪”为题,包括两篇主题课文和两篇自读课文。《瑞雪图》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雪前、雪中和雪后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这场预兆丰年大雪的喜悦之情。《下雪的早晨》写作者在雪后宁静的早晨,想起了夏天树林里的小孩天真、活泼,抒发了作者喜悦和期盼之情。《深山风雪路》记叙了邮递员在冬天的风雪里,仍在古长城旁的荒凉险峻的山间邮路上,为人民送书报信件的事迹,赞扬了老吕二十五年如一日,为邮递事业任劳任怨、不计个人得失的无私奉献精神。两篇主体课文和一篇阅读课文和谐的唱出了一曲雪瑞人美的颂歌。说明文《雪》,对雪的形状、重量,雪的形成及雪对农业生产的作用等,做了较详细的介绍。

2、本单元语文天地中的摘录笔记和错别字检阅,主要是复习以前的内容并进行归纳总结。“读一读”介绍了两句与雪有关的古诗,主要是由今而古,领略雪的意味。

3、口语交际中安排了说雪或想象中雪景的内容,旨在启发学生把平时所见、所想与本单元所学结合起来,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4、笔下生花安排了写学期总结,既是对总结这种形式的学习,又是学生对自己语文学习的总结,可与金钥匙的内容结合起来。

学生在三年级的语文学习中通过摘抄好词佳句积累了一定的词语,口语表达能力有所提高。部分学生与老师的交流较多,口语表达、情感表达较好,还有部分学生却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

1、认识13个生字,学写14个生字。

2、学习一些朗读技巧,做到有感情的朗读(朗诵)。

3、领略大自然的美好及给人们带来的幸福生活。感受诗的意境,学习联想与想象。

4、学习整理资料。学习写个人总结。

5、“开卷有益”让学生自己品味,培养学生多读自悟,品词赏句。

学会生字。记准读音,分清字形,了解意思。能够正确、工整、美观的进行书写。

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条理、有顺序的进行观察、描写的方法。

教学策略

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以读代讲,感悟文章内涵

1《瑞雪图》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文。

1、大家喜欢下雪吗?

2、讲述:四十几年前,在我国的胶东半岛上,下过一场大雪。当时,正是自然灾害严重,农业欠收的时候,这时候下一场雪是多么的及时啊!著名作家峻青怀着异常高兴的心情写了一篇文章《瑞雪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一)、学习字词

1、师范读,生边听边划记生字词。

2、认读生字,相机释义。

瑞雪胶东半岛骤然彤云密布簌簌万籁俱寂咯吱嗬眺望粉妆玉砌投掷

3、给生字扩词。

4、比较形近字。

瑞端;眺挑逃桃;掷郑

5、默读课文,推荐好词语,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答疑。

(二)、整体感知课文

1、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生有感情的自课文,对照金钥匙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4、师总结: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4部分,一、下雪前;二、下雪时;三、下雪后;四、点题,赞扬雪景。

三、再读课文,要求准确流畅。

1、点名读,师生评议。主要侧重字音准确,是否流畅等。

2、全班齐读。

第二课时

一、旧知导入。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二、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课文,思考:下雪前,天气有什么变化?

2、齐读课文,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板书:骤然变冷)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齐读课文,思考:这是一场怎样的雪?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默读课文,找出这一段的的象声词,说说它们模拟了怎样的声音。

3、自渎课文,想想这一段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第七单元作文

在我们的记忆港湾中,停泊着许许多多的小船,它们都记载着我曾经拥有过的每一个经历,但它们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大都悄悄地启航——开走了,消失在我的脑海里,在我的'生活中曾有许多“第一次”,有第一次骑车,第一次做饭…….但是让我记忆忧新的是第一次触电,每当我想起这件事,我的心都不由地颤抖起来。记得那是暑假的一天,表哥来我家做客,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吃过饭后,妈妈要和舅妈去逛街,让我俩呆在家里。我和表哥便津津有味地玩起来了双人小游戏,天气就像蒸炉一样变得越来越热。表哥又开始嚷了,无奈之下我拿出一根蒙牛雪糕,我也准备洗洗手吃一根雪糕,刚洗完手觉得太热,连手也没有擦准备打开空调,可是我一看都愣住了——没插电,我忧豫了起来,心想:这以前都是大人们插,我从来没有插过,妈妈说小孩子不能插会被电住的,我从没试过触电的感觉,想着想着表哥打断了我的想法叫道:“唉!不敢了哟!“表哥这一番话激起了我的好胜心说:”插就插,谁怕谁了。我一插,就感到一股麻麻的感觉,然后就是一阵钻心的疼,我迅速地缩回了小手,刹那间,我慌了神,想起妈妈说过触电会电死人的,我如掉进了万丈深渊,一声歇斯底里尖叫,然后就忍不住掉下豆大的“金豆豆”表哥立刻慌了神,为了打破那令人窒息的气氛他打趣地说:“你和空调有再深的感情,也不置与这样吧?”我听了破泣为笑,可是我依然全身颤颤的发抖着,一团黑影好像环绕在我身旁,我感到死神的到来。

第七单元第七课时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2、3、4的乘法口诀的'练习(课本第76页第5-10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熟记2、3、4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运用2、3、4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课本第76页第10题的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一背:采取游戏形式,背2、3、4的乘法口诀。

小组背男、女生背独立背。

背完后,交流你是怎样记住的?

2、说一说:这句口诀所表示的意义。

二三得六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3、算一算:(出示口算卡片)。

3×1=2×3=4×1=2×2=。

1×4=4×3=2×4=3×3=。

二、拓展。

1、课本第76页第8题,学生独立填写。

2、第9题。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