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导型教学设计人教版语文(优秀18篇)

时间:2023-12-03 20:54:47 作者:雅蕊

教学计划的更新和改进是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下面是一些优秀教师分享的教学计划案例,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

授导型教学设计人教版语文

一、差异导学提出的依据:

《新课程标准》指出物理课程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重视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强调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依据市“精品课程”指导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校物理学科在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上提出了“差异有效教学”。

差异导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立足于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于学生不同层次学习的需要,以促进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有效教学。我校学生差异性的特征有以下几主面:一是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差异,影响学习能力的主要是心理品质的差异,如智力、记忆力、注意力、自控能力、表达能力等。二是学生差异的多元性,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生的差异不仅仅反映在程度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个性特长上。三学生差异具有发展的动态性。初中学生处于发展变化中,他的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才是相对的,学生心理品质的不足之处,通过后天的教育是可以改变和弥补的。

二、差异导学施行的理论基础:

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是在一定情景借助于他人的帮助,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现行的班级授课制对知识的学习会产生差异,所以我们认为差异是一种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我们从基础性、发展性、融通性以关照不同层面的学生,在目标设置、配套练习等方面细化,满足不同学生差异的发展需求,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面对未知的自学能力、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差异导学的操作与实施:

1.教学目标的设定从遵循学生基础的差异划分层次可分为以下三维目标:

(1)、基础性目标:学生获得必需的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

(2)、发展性目标:;经历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认识和运用物理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态度。

2、教学策略首先尊重差异,明确责任。

所谓差异,立足三鑫学生现状,来自各个镇区的学生,有不尽相同的个性、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漏洞以及学习起点等。尊重差异就是树立”不抛弃任何一个学生“的教育教学理念,让每个学生享受公平的优质的教育。其次利用差异,发展优势。教学的基本思路是”尊重差异,利用差异,扬长利短,分层落实基础性目标、发展性目标、融通性目标“,全面打造”实效、高质、快乐“的物理课堂,采用分层评价的激励措施,树立每一个教师与学生”自己对自己负责的责任心“、”我能行的自信心“、”天天进步的上进心“。再次研究差异,培养习惯;在落实学生差异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各类课程。

四、差异导学的评价:

差异导学的评价淡化校内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作用,不以甄别和选拔为校内评价的主要目的,不以单一模式要求所有学生。学生能力倾向不同,不压制有特长的学生,不让某方面能力差的学生勉为其难,不削长补短。

在新的评价观念的指导下,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倡导对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的现状和进步进行档案式的评价,不赞成以知识考查为核心,不赞成把书面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改革单纯注重知识的评价,把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纳入评价范围。注意把探究活动、实验、制作、讨论等方面的表现纳入评价范围。

把评价的重点从终结性评价转移到日常学习记录等过程性评价。提倡”档案式评价“、”表现性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已的成长。档案式评价可以收集很多内容,如单元学习记录卡;表现性评价记录;创造性作业(小论文、小设计、照片等);重要的独立性实验的记录;书面测验成绩和评语;学习中的出色表现等。:一是重视对过程的评价;二是重视体现个体差异;三是重视评价的激励功能。

表现性评价是过程评价的方法之一,表现性评价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学生能够通过主动体验和探究充分发挥其创造性,表现性评价提供了观察学生完成任务过程的机会。在开放性的目标指引下,表现性评价的任务是真实的,其背景也是真实的,所以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将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进行评价。表现性评价不是一种非对即错的评价方式,它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考察,能够使每一个学生充分而恰当地表现出自己的成就和水平。每个学生在表现性评价中完成任务的过程都是不同的,使评价者能够多视角地、深刻地、更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的优势和不足。

特色:是根据学生的差异从基础性、发展性、融通性三个目标去关照不同层面的学生,在目标设置、配套练习等方面细化,满足不同学生差异的发展需求,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面对未知的'自学能力、持续发展的能力,树立每一个教师与学生”自己对自己负责的责任心“、”我能行的自信心“、”天天进步的上进心“。《差异导学》课程建设能全面打造”实效、高质、快乐“的物理课堂,采用分层评价的激励措施,巧妙设计分层辅差特色课程”搞好“四抓”、“四有”习惯培养工作:抓常规,练养成,学习有习惯;抓起始,激兴趣,学习有动力;抓策略,讲实效,学习有方法;抓能力,保落实,学习有发展。现行的班级授课制对知识的学习会产生差异,所以我们认为差异导学课程建设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

具体做法:

1.由骨干教师带头认真研究教材、教法、研究大纲,备好差异导学稿和配套练习,按基础性、发展性和融通性三个层次要求设计好教学内容。

2.然后科组集体备课会上进行讨论,哪些地方不足要进行修改,哪些地方对某些学生不适用,哪些地方要补充,意见统一后,给教师和学生印发差异导学稿,人手一份。

3.学生按照异学稿先进行自学,先学懂的教那些不会的学生,充分利用差异资源取长补短。

成效:差异导学稿的使用能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由该模块内容呈现更清晰,课堂操作简单明了,训练层次效果到位。

该精品课程模块教学内容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时大量列举实际生活背景,并且以学生为中心,经过自学、交流、师传三方面结合获取知识,课堂教学轻松、有趣,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此教学模式深受学生的欢迎,同行借鉴。

1、差异导学稿的编制要求更严格,由学科组长带头把关,先由经验丰富的教师先制好导学稿,然后科组会讨论、修改、最后定稿。

2、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编制的导学稿更侧重自学引导,帮助学生去读懂课本,去掌握主要方法,激发学生相互交流、讨论获取新知识。

3、差异练习充分体现分层,更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完成,达到共同巩固知识的目的。

1、差异导学对整个科组的常规细则落实到位,优化整理了教学资源。整体课堂学习氛围浓厚、和谐。

2、为学生的学习减轻了负担,让学生能轻松的掌握知识,双基得到落实。

3、促进了年轻老师的快速成长,使他们能很好的把握课堂教学内容,课堂学习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4、通过差异练习,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吃得好也吃得饱,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广泛提高。

5、差异导学稿的使用能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由该模块内容呈现更清晰,课堂操作简单明了,训练层次效果到位。

该精品课程模块教学内容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时大量列举实际生活背景,并且以学生为中心,能过自学、交流、老师传授三方面结合获取知识,课堂教学轻松、有趣,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此教学模式深受学生的欢迎。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育学生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他人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一课时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边读边想,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笔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画的句子。

3、说说小徒弟的一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1、同桌互相检查

3、指旬读,想机指导读流利。

交流思考问题: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说说为什么师父夸小徒弟画得好?好在哪里?

(根据交流,重点读师父说的话,体会好在哪里?)

重点读好三徒弟各是怎么画的,以及师父的话。

总结: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两小徒弟不公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现还有没有这样的事?(自主谈,教师也交流自己知道的事)

随文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画一画,看看谁想别人没有想到的。

课外收集一个这样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把课文中的事像画师那样考考家人,看他们谁想得更妙。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3、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的含义,激发学生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美好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从文章中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里感受;激发学生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思想感情。

1、同学们,当老师表扬你时,心情怎样?

2是啊,受到表扬,我们的心情是高兴的、快乐的,但是有一种快乐,不但表现在脸上,还表现在心里,这种快乐便是给予。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学习第24课《给予是快乐的》。 板书课题,理解“给予”意思,理解课题意思。(课题就是助人为乐的意思。)

齐读课题。

1、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

2、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13页,自由朗读这篇文章,边读边想:文中写了谁给予谁快乐?

3、同桌交流:看看谁找到的答案最多。

4、全班汇报:生说,教师副板书

( )给予( )快乐

保罗 男孩和弟弟

男孩 弟弟

保罗哥哥 保罗

教师小结,表扬同学们会读书并问:在这些答案中,你认为作者重点写的是谁给予谁快乐?(男孩给予弟弟)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5自然段,边读边想:你从哪句话中读出男孩想把快乐给予弟

弟?并把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画下来。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

汇报:你从哪句话中读出男孩想把快乐给予弟弟?

学生读画的句子,教师重点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1)指一生读这段话,谈体会。

(2)男孩和保罗的想法一样吗,你能说说他们的不同吗?

(3)生说,教师填充表格,请同学们观察表格:这两个人的想法仅有一字之差,你能

找到吗?(学生找到“有”和“当”)

(4)你能读出他们的不同吗?找两位同学读,读出不同。师生分角色读,男女生合作

读。

小结:男孩虽然小小年纪,但是当他看到这样一辆又大又漂亮的车时,他想到的不是自己拥有,而是想到要奉献给他的弟弟;当他听说保罗有一个给予弟弟新车的哥哥时,男孩想到的不是想有一个这样的哥哥,而是想当这样的哥哥。听了男孩的这句话,保罗大吃一惊,可是,更令他吃惊的还在后头呢。

2、品读第11自然段,体会男孩美好心灵

(1)出示11段内容,指一生读。

(2)大家都来读读这段话,老师相信会读书的你一定能读出自己的体会。

(3)指生读,谈体会。引导学生从男孩的心情以及对弟弟的关爱方面谈。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男孩的快乐心情以及对弟弟的关爱。

3、在这之前,当男孩请求保罗把车开到家门口时,保罗怎样想?

现在,听了男孩的话后,保罗明白了什么?

生接读课文“把小弟弟抱进了车里。那个男孩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也坐了进去。” 师:三个人一起走向了圣诞前夜,(出示圣诞夜景)瞧,圣诞节的夜晚流光溢彩,圣诞树在璀璨的灯光下显的更美丽了,上面挂满了一份份美好的祝愿,欢声笑语溢满整条街道,望着这美好的一切,从没出过门的小弟弟很快乐,他第一次坐上了漂亮的汽车,第一次到过了他从没到过的地方,第一次看到了他从没看到的景物,所以今晚的他一定很难忘。

男孩和保罗为什么难忘?

小结:男孩因为帮助弟弟,让弟弟坐上汽车,看到弟弟快乐,男孩也很快乐,所以今晚的他也很难忘。

保罗呢,被男孩的品质感动、感染,帮助兄弟俩坐上汽车,看到兄弟俩快乐,他也懂得了帮助别人是快乐的,最重要的是,他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

出示最后一段:齐读。

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不能说说现在理解的“给予”的内涵。

2、自古至今,人们都把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当作美好的品德,有许多人,也在像文

中的男孩一样,像保罗以及保罗的哥哥一样,默默奉献着爱心。

出示名人名言,指生读。

3、生活中,书籍中都有许多关于奉献,关于给予的故事,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发

给你的阅读材料《爱心树》,然后思考,大树为什么很快乐?

学生读后,交流问题。

4、总结:大树因为给予男孩帮助而感到快乐,他的爱心同样让我们感动,希望同学

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多给予别人一份帮助,多给予别人一丝关怀,自己也收获一份真正的快乐。

5、推荐阅读:

《给,永远比拿愉快》

《爱的教育》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16、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语文园地四

17、触摸春天 18、永生的眼睛 19、生命生命20、花的勇气

语文园地五

21、乡下人家22、牧场之国23、古诗词三首 24、麦哨

语文园地六

第八单元

29、语言两则 30、文成公主进藏 31、普罗米修斯 32、渔夫的故事

教学进度:

时间 教学内容

第1 –3周 第1单元

第4 –5周 第2单元

第6 –7周 第3单元

第8 –9周 第4单元

第10 –11周 第5单元

第12 –13周 第6单元

第14 –15周 第7单元

第16 –17周 第8单元

第18 –20周 全面复习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1.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3.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 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 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1. 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 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 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2—3节

第一节

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 读熟三首诗

2. 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 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 抄写生字。

2. 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

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 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 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 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 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 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2)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3. 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 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 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 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旧:过去胜:超过)

3. 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比较、比喻)

4. 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5. 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 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 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是一首儿童诗,诗歌学习重点是要熟读成诵,在朗读和背诵中去触摸雷锋昨天的足迹,去寻找今天的活雷锋,学生进一步体会加上修饰部分可以使描写的事物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

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朗读感悟。

1.会认12个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悟,懂得奉献爱心,乐于助人。

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课文的感情朗读、背诵。将奉献旨意内化心灵,外化行动。

投影仪、卡片、轻音乐伴奏带、图片、古筝曲。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趣

1.小鹿、泉水以为别人带来了快乐,从而自己也感到快乐。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一个人:他的一生中是在以帮助别人为快乐中度过的。(出示:雷锋画像)看,他是谁?板书:雷锋叔叔,他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我们到哪里去寻找他呢?板书:你在哪里齐读课题。

2.对“雷锋叔叔”的了解随机识记书写:“锋、叔”二字。

简介雷锋的生平。了解毛泽东和周恩来的题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识记:标出生字、新词及不认识的字词,问一问,记一记。

想想:结合“我知道”中的两条消息,想:雷锋叔叔,在哪里?(讨论)

讨论小组长检查自学情况,教师巡视。

师生流抽读: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必须快速记准字音),举手抢答组词。齐读:去拼音读(平翘舌、前后鼻音拼读一遍,连读三遍)

1.配乐诵读。

2.学生按自学四步骤学习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

(1)小老师领读生字。

(2)小组开火车读。

(3)认读生字词语:

雷锋、叔叔、曾经、泥泞、脚窝、年迈、荆棘、花瓣、晶莹、寻觅、需要

(4)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水彩颜色把词语在文中涂出。

(5)扩词。

(6)全班交流,说说自己用什么办法把生字记住的。

(7)同桌互相检查,读全对的给他画上一滴小露珠。

(8)指名分节读诗歌,正音。

三、写字指导

1.观察我会写的字,说发现。

2.范写以下几个字:

滴:右半部,不要写成“商”。

洒:不要写成“酒”。

泥:字右下的“匕”先写撇。

泞:宝盖宜小,横要略长。

3.学生练比,教师巡视指导。(播放古筝曲)

4.展示交流:

范写“冒、迹、滴”。

“冒”字要注意结构。上面部分要写得扁以些,现面的是个“目”,要瘦一些。 “迹”字要注意“亦”中的竖撇和竖钩不要些成两个竖。 “滴”字的右边注意不要写成“商”。

四、认读新词

(投影出示)冒着泥泞脚窝足迹年迈洒下汗滴寻觅终于献出爱心荆棘

五、重点识字

(读不熟的字放到句子中记一记)

六、同桌互读,打五角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词

1.听写生字。

2:给“冒、迹、迷”扩词。

二、朗读感悟

1.读范读入境。(播放轻音乐、出示图片)

(1)听:脱离课本,看图、倾听。

(2)想:就听到的内容展开想象。

(3)思:沿着“弯弯的小路、长长的小溪”我们听到了什么。

2.悟

(1)练读(四人为一组)

(2)汇报(小组比赛汇报朗读)重点指导品读下列句子:第一个“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应“急”。第二个“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应“缓”(体现情感的起伏)小溪和小路的话,语速稍慢,娓娓道来。“瞧”后面的诗句提高音调。(全文的感情基调:深情地)

(3)配乐朗诵。(全班,再一次感悟)

(4)感悟明理:“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在哪里。”表层含义:雷锋叔叔时时处处想着别人,哪里需要他,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授导型教学设计人教版语文

孩子偏科该怎么帮助他?某一门或者几门功课成绩特别好或一般,同时剩下的功课成绩特别差或较差,这种情况可以称为“偏科”。

其实偏科也是一种正常现象,并不可怕,同学们对各门课程的兴趣不同,投入的.精力不同,各科的成绩难免存在差别。一旦这个差别比较大,被人意识到了,便成了偏科。

偏科现象出现的高峰期在初中,这与初中生特定的心理、生理以及课程的加重有关。学生一旦出现偏科现象,如果得不到及时引导,往往会造成烦躁和厌倦,进而产生对学习的厌烦情绪,很可能波及其他学科。

问题表现:

一科突出,其他平平,文科或理科突出,另一方面较弱,一科较弱,其他都较强。

原因分析:

受教师影响,丧失对这一学科学好的信心,导致恶性循环。家长的爱好以及职业差异也会诱发学生偏科,也受学生自身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解决方案:

正确认识障碍,排解不愉悦的心理体验,激发“弱科”兴趣,锻炼学习意志。发挥“强科”之长,以长促长,取长补短。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附:表格内容说明。

一、学习目标与任务的确定1.学习目标描述。

精心设计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思考所学的内容。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说明学生的一般特征、入门技能、学习风格等。

学习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并能在线阅读,实现共享的多媒体学习材料。

(1)学习资源的类型包括:

网络课件:适用于知识点的辅助教学网络课程:整门课程的教学。

专题学习网站:某一专题的学习和研讨案例库:典型个案的分析。

题库:单元或课程的练习测试等等。(2)学习资源内容要点及来源。

简要说明每个学习资源的名称、网址及主要内容。(3)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

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

(4)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

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自定义。

四、学习情境的创设1.学习情境的类型。

情境的类型包括真实性情境、问题性情境和虚拟性情境或其他。2.学习情境的设计。

五、学习活动的组织。

支架式学习:是指围绕事先确定的学习主题,建立一个概念框架,框架的建立应遵循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且要因人而异,通过概念框架把学生的智力发展从一个水平引到一个更高水平,就像沿着脚手架那样一步步向上攀升。

抛锚式学习:指根据学习主题在相关的实际情境中选定某个典型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对给定问题进行假设,通过查询各种信息资料和逻辑推理对假设进行论证,根据论证的结果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实施该计划并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反馈,补充和完善原有认识。

竞争:教师先根据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对学习任务进行分解,由不同的学习者“单独”完成,看谁完成得最快最好,然后教师对学习者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论,其他学习者也可以对其发表意见,各自任务完成后,就意味着总任务完成。

辩论:协作者之间围绕给定的学习主题,先确定自己的观点,接着在一定的时间内借助虚拟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以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师对他们的观点进行甄别,选出正反两方,然后双方围绕主题展开辩论,观点论证充分的一方获胜。通过辩论学习者可对问题进一步理解。

伙伴:指协作者之间为了完成某项学习任务而结成的伙伴关系。

问题解决:根据确定的问题,多个学习者组成协作学习小组,根据学习任务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解决问题。问题解决的最终成果可以是报告、展示或论文等。

角色扮演:指由不同的学习者分别扮演指导者和学习者的角色,由学习者解答问题,指导者对学习者的解答进行判别和分析。角色可以互换。有助于对问题的理解有新的体会,还会增加成就感和责任感。

3.教学结构流程的设计是指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学习内容、网络资源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与联系的形式。可按时间关系或空间关系进行设计。时间关系指教师与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先后顺序,即教学程序、教学步骤、教学过程等;空间关系则主要指教学内容的层次关系、教学过程的逻辑关系等。可按建议图标绘制,也可使用inspiration或mindmanager等工具,创设教学流程图。

六、学习评价的设计1.测试形式与工具。

2.测试内容。

教师指导活动的评价:对教学活动组织、学习资源利用和教学过程指导的评价;

支撑服务系统的评价:针对技术水平、教学功能、资源提供和咨询服务的评价。

七、备注。

填写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包括参阅的文献、借鉴的案例,以及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帮助过自己)表示的感谢和其它要说明的事项。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中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十月一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是一个闪闪发光的日子。1949年的这一天,整个中华大地沸腾了,整个世界震动了。一个激动和豪迈的声音响彻全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万众欢呼,礼炮齐鸣,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是革命先辈的呐喊,也是新中国前进的号角。多少人浴血奋战,多少人赴汤蹈火,为的就是这一刻的到来!从此,每年的十月一日,我们都要为伟大的祖国妈妈庆祝生日。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想起长眠地下的革命先烈,想起新中国走过的路和将要走的路。

二、初读体会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并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把生字拼读几遍。

3.出示词语:欢庆、献上、旗帜、洁白、奏起、乐曲、十三亿,学生自读正音,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4.范读课文,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三、朗读感悟: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划出自已喜爱的句子读给小伙伴听。

2.展示读:学生愿读哪句就读哪句,检查是否读得正确。

3.赏读课文:读读你喜欢的诗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在学生说时进行指导。朗读本诗,要掌握好欢乐、喜庆的基调,用热烈奔放、激情满怀的声音,表现出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读开头四句,速度稍慢,声音不要太高,要带着想象读,读出韵律感。然后突出“十三亿”,并用稍快的速度读“欢庆这美好的日子”,紧接着提高声音重读“十月一日”,最后适当放慢速度,用深情的声音读“祖国妈妈的生日”。

4.读、议课文。

(1)出示课件(欢庆场面),引导观察:图中画了哪些地方的景物?十三亿孩子欢庆这美好的日子是什么日子?用课文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话说一说。

(2)读前面四行,可让学生说说从诗句中体会到什么。还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想象,说说作者为什么说枫林举起的是“火红的旗帜”?大海奏的是什么乐曲?读后面四行,想想为什么说十月一日是个“美好的日子”。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实践活动

1.搜集歌颂祖国的歌曲,读一读歌词,唱一唱歌。

2.用枫叶或彩色纸做一张庆国庆的书签,或者画一张画。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小组展示自已送给祖国妈妈的礼物,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2.马上要到国庆节了,我们一起来《欢庆》。

二、再读入情

1.让学生看图找句,练习朗读。老师借图指导。

2.指名读,学生评,互相读、互相评,直到背诵。

3.看图自由轻声地背诵,指名背诵。

三、识字。

1.出示生字,给生字找朋友,看谁找得多。

2.介绍经验识字:

加一加:大——庆只——帜南——献 编儿歌

四、指导写字:

1.找出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发现左右结构的字有什么特点。

“亿”右边的“乙”字折笔处应尽量向左,弯笔要尽量舒展;

本诗的朗读教学重在掌握好欢乐、喜庆的基调,用热烈奔放、激情满怀的朗读,表现出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怎么样才能让孩子们有朗读的兴趣,产生朗读的激情呢?在教学时,除了让孩子们看生动的影音资料外,老师进行示范朗读外,我设计了让学生进行诗朗诵。进行分工合作,排演朗诵的方式吸引学生。 首先,我让学生进行练习,先达到熟练,流利在此基础上,才请了四位朗读较好的学生上台,分给他们一人一句朗读的任务,然后最后四句则是齐读。在各自明白了自己的朗读任务之后,我组织小组合作形式进行本诗的朗诵。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朗读的快乐。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诗歌,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低年级阅读教学是母语教育起步阶段的一项重要内容,她要求:“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美。”因此我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用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力争让课堂充满情趣,让学生成为学习、发展的主人。

三、教法。

《课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主体性和自主性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衡量语文活动效果的重要标志。语文中的阅读教学要以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认真钻研文本,诵读文本,触摸语言,达到“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在读中体悟语言之精妙,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全身心地沉浸在语言环境中,“眼观其文,口诵其声,心唯其意”,从而知其味,得其趣,悟其神。并树立“生活即语文”的理念。因此,在教学中,我还主体地位于学生,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自主学习,积极思考,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抓住父亲的话联系实际进行的重点品悟,少讲精读,读中感悟,课中明理,情感熏陶,感悟人生。

四、学法。

“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为了给学生的“点金术”授人以渔。我着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精读领悟,讨论理解及运用,读、思、议、说、悟的方法学习。这样唤醒学生的主动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真正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根据刚入学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本课时,要教学生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汉字,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我认为一年级识字教学应该让学生先认字,然后在认识字的基础上学会写字。因此,我将本课教学分为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重在引导学生熟读古诗,理解古诗诗意,认识11个生字,而将会写4个汉字,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作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时,我采取以下步骤:

首先由学生已知的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课文,同时又为本课猜出谜底作了铺垫。再借助多媒体课件映出山水画,引导学生引导整体观察图画,再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然后教师播放优雅的古典音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很快进入古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在学习生字这一环节中,首先我让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在此基础上,用同位互读,分组读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法巩固读音。既巩固了生字的认读,又胶片给学生学习和记忆生字的方法。第三个环节是诵读古诗,理解诗意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及动作演示等手法去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感受画的美,语言文字的美。

六、教后反思。

认真反思本节课,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由于学生年龄小,课堂上不时地乱动、坐不住,而我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紧紧停留在表面,缺乏实效性和趣味性。

2.由于时间的限制,对个别学困生关注不够,他们参与还不够积极、主动。

3.课上对学生的即时性评价,仅停留在口头褒扬阶段,实效性不强:

4.时间把握欠妥当,前松后紧,使得后面的教学草草了事,自己也临时对预设的教案进行了调整,连板书设计也未能按计划完成。

5.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唱读的纠正: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今后打算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1.认真学习《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合理的三维目标,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并突破重、难点。

2.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具、学具的准备,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备好课为上好课奠定基础,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

3.用新颖、灵活的教法来指导学生轻松、愉快的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变学会为会学、变不爱学为爱学、乐学。

4.教学中尽最大努力关注学困生,对他们多提问、多鼓励。要进行分层教学、分类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5.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要多元化,真正做到师评、生评、生生互评相结合,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

6.每上完一节课及时撰写教学后记和心得体会,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反思中不断完善,力争使自己的教学艺术有所提高。

7.多和带同头课的老师交流,并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学习他们的丰富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8.业余时间多学习新的教育理论专著,用新的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加强自身业务学习,不断地充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形式和目前的工作。

总之,自己教龄短,缺乏经验,还请各位老师在评课时,给我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以帮助我今后努力改进,更好、更快地成长。

口技人教版语文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竞赛。如背诵比赛、改编故事比赛、词句理解竞赛等。只要引导得当、安排合理,可大大提高效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文意疏通。

1.检查预习: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文意。

2.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应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解答。

三、当堂背诵比赛(课前不通知)。

1.宣布比赛规则:背诵15分钟;以小组为单位(交叉检查)。

2.小组交叉检查:主动申报、接受背诵检查、检查打分。

3.小组代表示范背诵。

四、讲故事比赛。

1.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将本文改编成故事。

2.听同桌讲故事。

3.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讲解。

4.师生评价。同时把他们误解或忽视的关键词语提出来。

五、练习抢答。

选编适量的有价值的题目,通过幻灯片展示,让各小组抢答。

六、综合评价。

授导型教学设计人教版语文

学习内容分析《跳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34-35页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8”和“9”的加减法,同时,结合学生一些日常的活动,将解决问题的思想也渗透在计算的学习中。教材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加减法计算的需要,从而产生学习加减法计算的动机和兴趣。

学生分析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0-10并掌握了7以内的加减法,已具备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这个班的学生大部分上过学前班,数的组成也基本上知道;大部分的学生会看图说算式。所以这节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提出相关的减法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交流加减法算式,体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会正确计算“8”和“9”的加减法。

(2)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列出不同的算式。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境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经历看到一幅图写出四个不同算式的过程,体验和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逐步养成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4.让学生说出算是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得数是8、9的加减法,掌握计算方法.通过计算掌握。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难点: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能用8、9的加减法解决问题。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加深所学知识。

本课的教学设计内容主要分为4个部分:

一、谈话导入:学生最喜欢的活动--跳绳谈起,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根据图,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究解决。

三、练一练:做大量练习题掌握所学知识。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小朋友们都表现得很好。回家后,把你今天所学的本领告诉爸爸、妈妈好吗?

依据的理论启发式教学。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知识点学习水平媒体内容与形式使用方式使用效果。

8、9的加减法掌握8、9的加减法。

计算机、投影仪显示内容使用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内容全面提升和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让他们在直观,感性的认识中加强理解和记忆。

能熟练运算8、9的加减法通过具体的交流学习,劲儿形成初步的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所用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学。

提升学习愿望兴趣。

1、老师问:小朋友们,下课的时候,你们最喜欢参加什么活动?

2、学生答:跳绳、踢足球等活动。

3、我们一起看一看课本第38页的同学们在干什么?

谈话导入。

5分钟出示相应的幻灯片,引领着学生了解图上的内容。

幻灯片第1张。

板书课题:跳绳。

认真听讲和思考,自主回答。

观看中感知同学们的活动多愉快。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很好的投入到学习中。

二、互动探究平台。

1、根据图,提出数学问题。

2、观察算式,寻找规律。

3、说一说。

13分钟。

8分钟。

观察小朋友跳绳这个活动,说说你观察到的,并提个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康文杰同学把图中的小朋友分成了戴帽子的和没戴帽子的。和他一样的还有哪些同学,也起来说一说。

哪位小朋友会解答这个问题?

换可以怎样列式?

继续看幻灯片第一张,有和康文杰同学不一样的说法吗?

同学们说一说,3+5是什么意思?

回答正确。哪位同学来说一说第二幅图的含义?请看第二个幻灯片。

有1个戴帽子的小朋友,有7个没戴帽子的小朋友,合起来有几个小朋友?

7+1=8。

1+7=8。

摇绳子的有2个小朋友,跳绳的有6个小朋友,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6+2=8或。

2+6=8。

学生自主观看并相互交流,以小组形式在班内汇报自己的收获。

左边3个草帽,右边5个草帽,加起来是8个。

相关课件出示,帮助学生来分析。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出结论:0+8=8。

1+7=8。

2+6=8。

3+5=8。

4+4=8。

5+3=8。

6+2=8。

7+1=8。

8+0=8。

演示幻灯片让学生直观感受。

如此的教学媒体设计,可以使学生直观中感知其不同之处,夯实了基本知识点,突破重点和难点。

三、反馈练习。

1游戏:手拉手。

2.观图:说小明做事情的时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连一连12分钟。

再次让学生观看幻灯片9。

出示幻灯片19。

通过游戏的方法对整时的两种表示法进行巩固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看图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整时和半时时针和分针的位置。

通过看一看,认一认,连一连说一说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学习。

四、小结总结本节所学内容2分钟倾听、巩固帮学生巩固认知,完全教学目标。

思本节数学课,我用跳绳比赛这一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引出学习内容,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试一试等教学环节,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新知,勇敢地试,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意识以及学习的能力。

在整个授课过程中,以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说、画、写等数学实践活动,不仅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还学会如何观察、如何思考以及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而形成初步的数学能力。练习中的数学游戏和数学故事,既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得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前面内容说得较多,以至后面的数学故事时间紧,学生讨论时间少了。今后在时间分配上还需多考虑。

授导型教学设计人教版语文

三年级《两位数乘整十数》数学导学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策略的思想和方法。

3、学会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学会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策略的思想和方法。

复习巩固。

一、36×7=125×8=。

46×8=23×9=。

30×10=4×200=。

二、一套故事书8本,一本24。

元,一套多少元?

1、列算式:

2、用学过的知识计算。

自学检测。

三、1、看到这个竖式,你想说?

24。

×10。

--。

2402、看到这个竖式你又明白了。

24。

×10。

--。

240。

巩固练习。

四、我会做。

36×5046×2023×3032×4011×7041×20。

五、写出37×40和40×37的竖式。

六、一套故事书10本,一本24元,一套多少元?

拓展延伸。

1、225×40=。

2、根据以上思路说出40×225的思路,再计算。

3、一套故事书225元,40套多少元?

msn(中国大学网)。

口技人教版语文教学设计

1、掌握“会”“凑”“乳”“舒”“名”等文言实词的意思。

2、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3、了解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技艺,培养对祖国热爱的情感。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人教版四上语文教学设计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教学准备。

词卡。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比较“观”字。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第一课,谁来说说课题?(板书:观潮)。

2.题目中,出现了一个“观”字,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个“观”字,翻开书,小声读一读,找一找。(板书:天下奇观)。

3.比较:“观潮”的“观”字和“天下奇观”的“观”字的意思一样吗?在理解了“观”字意思的基础上,再去理解“天下奇观”。

4.小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这样才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二、初读课文,朗读正确。

1.小声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

2.指名读,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读音。

(薄雾闷雷涨注意学生在朗读加点字时的字音。)。

3.出示词卡,朗读词语。

(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小声地再读一读课文,读完了课文,请你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a、八月十八--最佳的观潮日。

b、盐官镇--最好的地方。

c、观潮人--最多。

d、响声--最大。

e、浪潮--最壮观。

f、人的情绪--最高涨。

2.你能把这六方面的内容连在一起吗?可以说一句话,可以说两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4.指导朗读:(1)要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历史悠久;(2)突出它是天底下美丽而罕见的景象。

(预设:学生很容易地从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中找出直接描写大潮十分壮观的语句。在学生找出后,教学进行小结:这就是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景象。板书:潮来时,潮过后。再启发: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板书:潮来前。)。

6.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四、朗读全篇,感受“天下奇观”。

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分三大组朗读课文,教师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作者一开篇,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作者是怎样说的?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这“天下奇观”的?

二、抓住重点,感受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澎湃之美。

1.翻开书,用心地读一读课文,读后来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这篇课文所表现出的一是大潮的朦胧之美;二是大潮的澎湃之美。但教学实际学生只能感受到大潮的汹涌澎湃之美。)。

2.自读课文,找出三、四自然段中描写精彩的句子。

a、哪部分内容最让你感受到大潮最雄伟、最壮观?

b、你来读一读三、四自然段,把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用括号标注出来,再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一些。

3.指名朗读学生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

指导朗读:

a、什么样的响声呢?隆隆的响声,把这种声势读出来。

这响声响亮吗?(不响亮。)为什么--好像闷雷滚动。哪个字突出了响声不响亮?

b、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说这话的人会是怎样一番心情?读出人们内心中的惊喜。

c、看到白线后,人群又沸腾了,人群怎样沸腾?咱们演一演,怎么样?

沸腾了,刚才的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就是--人声鼎沸。

一个人读,显然读不出人声鼎沸的感觉,得大家一起读。

e、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就越……,读出你内心中的激动。

f、多么壮观啊!读出大潮这澎湃之美来。

g、谁来读,让大地颤动起来。

4.听读段落,感悟作者的表达顺序。

b、你知道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吗?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描写潮水的变化。)。

5.自读三、四自然段,感受“变化”。

(1)潮声(越来越大):隆隆--越来越响--如同山崩地裂。

(2)潮头(越来越高):白线--水墙--白色战马。

(3)潮势(越来越猛):逐渐拉长、变粗--翻滚--浩浩荡荡。

b、作者把潮声、潮头、潮势三方面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让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啊!

三、对话文字,感受大潮到来前的朦胧之美。

1.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读一读,描写大潮到来前钱塘江景色的句子。

2.品味“横卧”。

a、这两句话中哪个词语用得好?好在哪?

c、作者说,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就是想突出什么呢?(一动不动,没有动静。)与后面哪个词语是呼应的?(平静。)。

3.作者在潮来前还抓住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它们什么特点?

a、理解“屹立”,来了解“古塔、中山亭、观潮台”的特点:高耸,稳固。

b、小山:若隐若现。

4.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是多么的高耸,多么的稳固,它们屹立在宽阔的钱塘江江边,远处还有几座小山。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朦胧、美丽、和谐、壮观……)。

四、抒发情感,总结全文。

五、作业。

a、背诵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

b、模仿描写潮水来时的写作方法,写一场雨景。

人教版我爱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三篇课文,通过多种阅读,感受三篇文章表达的意象。

2.品读重点段落,体会作者通过这几种自然景物展示的不同情意。

3.对比朗读三篇课文,发现他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4.通过比、对、读、议,用结构化的方式统整三篇课文,提升学生学习课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比、对、读、议,用结构化的方式统整三篇课文。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铺垫议题:

1.同学们,古典诗词像春花,古典诗词像秋月,我们一起齐诵古诗。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奇峰一见惊魂魄,自是造化一尤物。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些古诗的相同点是?对,大自然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江涌溪鸣,蝉虫凄切。它们奏响了我们第一单元的主题,那就是什么?(触摸自然)板书:触摸自然。同学们,今天,我们将继续走进大自然,继续美的旅程。

2.这次我们学习三篇课文。齐读课题两遍。这三篇课文描写的自然景物是:板书:柳树、百合、石头。你觉得它们美吗?(生活中到处可见,觉得很平凡;百合还有美丽的身姿和诱人的香味,但是也没有什么特殊的美。)。

4.自然界中,柳树随处可见,为什么说它神奇?百合只是一朵花,为什么说它顽强?石头呢?更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柔弱普通的它们究竟有种怎样的美让我们有如此的感受呢?我们就去三篇文章中寻找答案吧。

二、抓住重点,引出议题。

1.三篇文章,你最喜欢哪一篇呢,小组确定展示课文。

2.默读课文,根据提示自学:

神奇的柳树、执着的百合、作用很大的石头,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也就是通过哪些方面给我们展示的?提示:我们这次的展示不抓词句品析,只从整体框架上去解读三篇文章。

3.自主合作,进行展示。

《青海高原一株柳》点拨:环境恶劣:生存环境恶劣、自然气候恶劣,但是它生命力顽强,有毅力,有韧劲。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为主线贯穿全文:在青海高原荒芜与苍凉的环境中,这株柳是多么的独特!(读)它的高大粗壮让人震撼,它的挺拔屹立让人敬畏(读);在高原严寒和雷轰电击的恶劣天气的情境中,柳树的坚贞力量和不屈的生命力光彩就是一种美(读);灞河柳风姿万种,但是高原柳的不抱怨、不畏怯远胜这种美无数倍。(读)。课文环环相扣,把高原柳的神奇美凸显与放大。

高原柳的美在于,高原柳的美在于(多个学生说)。

小结并板书:顽强有毅力。

《野百合也有春天》点拨:自身的生存环境恶劣,他人的讥笑嘲讽精神打击。

人教版语文三峡教学设计

《三峡》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八年级上册一共安排了两个文言单元。基本上是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古代散文和诗歌。旨在通过对它们的学习,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引起学生学习古代散文和诗歌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美。本文在第二个文言单元,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正面侧面、动静相结合的描写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七年级和八年级上一个单元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汇的积累,掌握了简单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来疏通文意已能很好完成,但八年级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要赏析文章,尤其是写景散文,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能遇到的障碍是:在欣赏“语言之美”环节。为了较好的达到教学目的,我通过从赏析内容到写法再到意境,逐步深入,并在“语言之美”环节时举例,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领会课文内容,体会三峡风光自然美。

2、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学习正面、侧面相结合和动静相结合等描写方法。

3、通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深入学习文本后,概括出各段的景物特点,提高概括能力。

2、通过示例,能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分析、欣赏美文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讨论、合作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共同协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2、逐步领略文本的美妙,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3、多媒体课件和丰富的网上资料,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热爱阅读古代优秀散文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三峡风光自然美。掌握作品景物描写的方法。

2、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字字珠玑的精美的语言的妙处。

五、教学方法:引导、讨论。

六、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与过程设计思想。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三峡的风光图片。

导入:上节课我们走进了《三峡》,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现在请大家一起来背诵课文。

【揣摩文本,赏析品味】。

一、在大家的背诵中,再一次把我们带入了三峡美景,回顾上节课我们概括的四幅图景,说说作者写出了三峡景物的什么特征,共同来体会文章的内容之美。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每组负责一个语段,然后选四位同学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1段重点写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突出群山连绵的特点。“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说一层层的悬崖,一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说明江面狭窄,两岸雄峰相连,峭壁对峙,只看见一线天。突出峰峦重迭,雄峻险拔的山势。突出三峡群山连绵,高耸入云的雄壮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群山图 连绵高峻   雄壮美。

2、学生明确:第2、3、4段写水,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夏水图   浩大湍急  奔放美。

3、学生明确:第3段写三峡春冬之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说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波光粼粼,景物重重,一派秀丽风光。“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说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山静、泉飞、柏怪、水奇,构成一幅挺拔超脱的画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用极为精练的四个字状写四种景物,总结全段,突出春冬之时三峡秀美、挺拔的清幽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春冬图 清荣峻茂    清幽美。

4.学生明确:第4段写三峡秋景。“每至清初霜旦,林寒涧肃”是说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充满凄清肃杀的气氛。“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是说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感受秋峡萧瑟冷清的凄婉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深秋图   凄清寂静    凄婉美。

二、三峡如此的险峻峭拔,全文仅150多字,可谓精致短小,然而作者竟在这极短的篇幅之内,浓缩了万千气象,展现了无限风光,可谓内容丰富,笔力雄健。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作者的笔法之美吧。

学生思考后,请同学说说:

1、正面写山“连”的特点,粗笔勾勒,轮廓分明。“隐天蔽日”,山隐于天空,遮住太阳,侧面烘托山“高”。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写出了山高岭连的特点。

教师小结并板书:正面   侧面。

2、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观远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属俯视江中所见,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属仰观远景,以“绝”状山,以“怪”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注入一股生命的活力,使人顿觉生意盎然。

教师小结并板书:正面   动    静   俯视    仰视。

三、本文的作者郦道元是地理学家。一位地理学家却用文学的语言,独特的视角,把三峡描绘的如此出神入化,其用词的精妙,实在不能不令人惊叹。那么我们以第三、四段为例,来体会本文语言的精妙吧。

学生讨论后回答:第三段中“素湍绿潭”,一“素”一“绿”,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奇观。“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四物,一字一景,字字珠玑,惊人赞叹。“良多趣味”中一“趣”字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第四段中“林寒涧肃”,一“寒”一“肃”已经是够凄清的了,“空谷传响”的“高猿长啸”已经够凄异了,然而啼声的“哀转久绝”更让闻者倍感寒意了。而且最后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顿然将这凄寒之境进行升华,它唱出了哀婉的猿声中旅人的悲凉心境,更加烘托出秋景的凄凉。在尽写了山光水色之后将笔触转向“猿”与“人”,从而深化文章意境,这就是作者的妙笔所在。

教师小结并板书:作者在炼字选词、情景韵味方面,实在精妙。所以余秋雨曾在自己的《三峡》中有这样的评价:他还用最省俭的字句刻画过三峡春冬之时的“清荣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涧肃”,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词章。

趣    凄     热爱    同情。

四、拓展延伸。

学完本文,你觉得作者的哪些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

1、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2、用不同的描写方法。

3、注重字词的锤炼。

五、课堂总结。

《三峡》向我们展示的是一轴三峡四季景色的山水长卷,读来令人神往。作者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奇险、清秀,我们仿佛置身于那险拔清幽的三峡盛地。作者的描写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同时作者的语言精练美妙且情感也蕴含其中。

六、布置作业。

请融入自己的感受,把本文改写成一篇写景散文。

七、 板书设计。

三峡。

郦道元。

山-- 群山图 连绵高峻   雄壮美   正面  侧面。

夏水图   浩大湍急  奔放美                      热爱。

水 {  春冬图 清荣峻茂  清幽美  动 静  俯 仰 --趣。

深秋图   凄清寂静  凄婉美--凄                同情。

通过观看三峡美丽的风光图片,使学生在感受美丽风光的同时激发他们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蔡立红。

人教版我爱语文教学设计

书是一叶扁舟,带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书是一盏明灯,为我们驱除求知路上的黑暗;书是一位良师益友,它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世界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都倒背如流。我爱书,从我能认识字的第一天起,我就对书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书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在我那书包中装着方方面面的知识让我去追寻,探索。我尤其钟爱语文课本,钟爱其中多彩的内容和丰富的内在。他时刻教导着我,使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处处受益。新的一学期开始了,当新书刚发下来的时候,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语文课本,看着这一行行字,一幅幅精美的图画,闻着书里一榛榛油墨的香味,内心有着说不出来的喜悦。他的封面美丽极了,上面的人物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看,每天清晨,我来到学校,第一件事就是打开语文课本大声朗读,一篇,两篇,三篇,读得入情入境,感到津津有味。上课的时候,我聚精会神地听讲我不仅从中获得了无穷的乐趣,而且培养了高雅志趣。放学回来,我练习写作,语文课本中的好词佳句就像流淌的溪水,涓涓而来。语文书里面的内容都是经过精挑细选而选出来的。我的语文课本,并不是枯燥无味的说教,也不是深奥古板的理论,而是一篇篇引人入胜而又使人受益的精彩文章,是一串串在包罗万象的大千世界采集而成的绚丽多姿的珍珠。语文课本是丰富多彩的,然而,当我翻开中学语文课本时,我发现它们比小学课本更精彩,更吸引人。它们奏献给我的,是一块更圣洁、更渊博的园地。谁也无法抵抗那令人循循善诱的,无穷无尽的知识。同时他还为我们敲起了警钟,让我们保护地球“母亲”,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如果我门破坏了“她”,我们就会无法生存。语文课本是一颗启迪的繁星,照亮我前进的道路。从最普通的拼音“a、o、e……”到现在富含哲理的文章,就如涓涓细流进入我的心扉,启迪我的心灵。就这样,它不断地帮助我提高知识水平,思想一次又一次不断地升华。善和恶,美和丑,正义和邪恶……在你的指引下,一切都了然于我的心中。语文课本还是我学习的一位良师。它教我明白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每当我骄傲时,它便会提醒我:“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让我不要自高自大;每当我失落时,它便会提醒我:“失败是成功之母”,使我重拾信心。同时语文书也是一位热心的“导游”,使我足不出户就能饱览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一望无际的草原;富饶的西沙群岛;变化莫测的火烧云....,是我陶醉不已,流连忘返。这时,我才觉得世界之大,人之渺小,才感觉到展现在我面前的是如此令人神往的斑斓世界。对,我要拿起笔,写下,写下我的一切,我要置身于文学的天地。也许我没有天赋,更匮乏文学的灵感。岁月在流逝,转眼就过了几个春秋,你也源源不断地把知识送给了我们,使我们懂得了怎样看书,怎样作文。当我提笔写这篇文章时,不禁心潮起伏,说不完对你的感谢!书中有着无穷无尽的知识,任我们去遨游;同时他也是一本文学著作的集中营,更加丰富我们的文学内涵,所以我爱我的语文书。

人教版六年语文穷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认识“恩、嘿、哦、喃”4个生字。

能正确理解下列词语:自作自受、魁梧黧黑、喃喃、忐忑不安。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生活的穷困和悲惨。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渔夫夫妇淳朴、善良的美好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交流收集的材料。

1、简介本文作者以及其主要作品。

2、简介时代背景。

二、自选方式,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学生读书后,要求他们提出课文中易读错的字音,读不通的句子以及不理解的词语。

仅以易读错的字音为例,学生有可能提出以下几个字:

自作自受魁梧黧黑仍旧模样勉强倾听。

可采用教师带读、轮读、个别读等方式练习读准字音。

三、检查朗读,从正确、流利两个方面评价。

四、交流初读收获。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文章的写作特色,以及对渔夫夫妇的悲惨生活和优秀品格的初步感受几个方面谈谈初读的收获。

五、置疑,交流。

学生提出的问题先在小组内讨论解决,然后再提出小组内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主要提出以下问题:

1、为什么以“穷人”为题,而不以“桑娜和渔夫”为题?

2、桑娜明明知道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丈夫受的了,为什么还要把邻居的孩子抱过来?

3、当桑娜拉开帐子,渔夫看到邻居的两个孩子以后会有什么表现?

4、文章中省略号处桑娜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其中,第一个问题学生较易理解,因此当堂课就可以解决。而后三个问题比较有深度,初读课文后便回答比较困难。可待到以后深入理解课文时再给予解决。

六、学写生字。

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难写的字,并自己想办法识记。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