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归去教学设计(实用18篇)

时间:2023-12-11 16:14:46 作者:影墨

教学计划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进行灵活调整,以满足教学的实际需求。接下来是一些常用的教学计划模板,可以作为教师编写教学计划的参考和借鉴。

《我心归去》教学设计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的语言。

3、理解作者对“故乡”这一文化概念的思考。

1、通过揣摩作者饱含感情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理解作者对“故乡”这一文化概念的思考。

一课时。

1、请学生查找我国古典诗词中反映家园之思这一主题的名篇名句。

2、请学生预习《我心归去》,思考文章在反映家园之思主题上的独特之处。

1、解说:第三专题的标题“月是故乡明”。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的诗《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诗人身处他乡,举头望月,因为热爱故乡、思念故乡,所以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更明。这就是家园之思。

2、交流:我国古典诗词中反映家园之思这一主题的名篇名句。

如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李益的“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宋之问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等。可引导学生积累,还可营造思乡氛围。

3、讨论:《我心归去》在反映家园之思主题上的独特之处。

大部分写家园之思的作品着眼于怎样思乡,《我心归去》更多在探讨为什么思乡。(此教学环节可灵活处理。如学生不能体会出《我心归去》的独特之处,可由教师点出,或在研习课文之后让学生再次讨论)。

(一)把握课文的主体框架。

1、在文中找出点题的句子,思考“我心”是从哪里“归去”,又是归向何方。

第八节“我已来过法国三次,……我的心却在一次次偷偷归去。”

明确:“我心”从法国归向故乡。(板书)。

2、故乡是哪里?故乡怎样?从原文中读出相关内容。

长沙(注释,出生地)。

第六节,用排比手法写出了故乡的贫瘠和脏乱;第八节,用排比手法写出了对故乡落后的失望。

3、故乡是贫瘠、落后的,那么法国呢?在文中找出有关法国生活的描写。

具体的描写。第一节。朗读提示:数字的运用,如两、四、六、三;色彩的运用,蓝、绿;副词修饰语的运用,全。这些都应读重音。

用一句话概括。物质环境非常优裕的风雅富贵之邦。

1、学生默读课文,自主探寻“我心归去”的原因。

2、分学习组讨论“我心归去”的原因。

3、集中交流“我心归去”的原因,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揣摩作者的语言,明确“我心归去”的三层原因。(此教学环节应根据学生集中交流的具体情况酌情处理)。

第一层:

(1)从优裕的物质生活中我们看到了什么?选用原文的关键词回答。

难耐冷清。(板书)。

(2)作者是怎样来表现这种冷清的呢?请学生快速地默读第二、三小节,把他认为的语言描写中的亮点找出来,在旁边的对话栏里简明地写出理由,谈谈感受或评价。

重点语句如:“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比喻修辞的运用。都德《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比较体会。)。

又如:“那不是深谷,那里什么也没有,你跳下去不会有任何声音和光影,只有虚空。”(比喻修辞的运用。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冷清、寂寞。可联系学生生活中与自己相关的声音与光影来体会。)。

又如:“你对吊灯作第六或第六十次研究,这时候你就可以知道,你差不多开始发疯了。”(细节描写。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点”进行描写。)。

全体朗读第二、第三两小节。

(3)这种难耐的冷清超过了优裕生活的吸引力,使作者的心偷偷地归去,甚至对唾手可得的移民资格也不屑一顾。请一位学生朗读第四小节的四个问句,读出这种语气。

第二层:

(4)再次探寻“我心归去”的原因。请学生在文中找出关键语句深入挖掘。

第五节:“倒不是特别害怕孤寂,而是惦念亲人。”(板书)。

明确:确实,想家,想故乡,因为那里有亲人,有他的母亲、妻子、女儿,作者这样写道(教师范读):“我知道我对她们来说是多么重要,……隔着万里守候她们睡到天明。”这是一段充满温情的想像,这种惦念亲人的感情穿越了时空守候着家人。

(5)而其实,在写法国优裕的生活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作者是“身在法国心在家”,“我心”必定“归去”,从原文中找到相关的语言信息体会。

第一节:“我在圣纳塞尔市为时一个月的‘家’,是一幢雅静的别墅。”“家”,特定称谓,所谓的家,只是一个暂居地而已,没有亲人,没有温情。

第三层:

(6)是否有亲人陪伴在身旁,他就不会“归去”了呢?探寻“我心归去”的真正原因。

在第六节中这样写道,“我这才明白,为什么各种异国的旅游景区都不能像故乡一样使我感到亲切和激动”,体会故乡区别于其他旅游景区的“使我感到亲切和激动”、使“我心归去”的地方。

第七节“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故乡比其他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第五节“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法不时常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因为那里有他的亲友,至少也有他的过去”。明确:故乡最让人感到亲切和激动的是那里有“过去”,“至少”表明最小限度,哪怕亲人也不存在了,但只要有“过去”,“我心”就会“归去”。用原文中的关键语词就是“回望过去”。(板书)。

(三)解读作者对“故乡”的理解。

字典上对“故乡”的概念阐释是: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根据文意,选用文中的关键词句作出修改。

故乡是出生或长期居住过艰苦劳动过奉献过(付出)的地方。(板书)。

《我心归去》展示的是韩少功对“故乡”的理解,请学生联系本专题的学习和自己的现实生活谈谈对“故乡”的理解。

同意韩少功的理解。示例:校庆。出生在无锡的钱伟长在苏州中学努力地付出过,度过了一段美好的读书时光。因此,他也把苏州作为自己的“故乡”,经常要到苏州走走,回母校看看。在2005年苏中“府学千年、新学百年”双庆盛典之际,94岁高龄的钱老仍然回到母校参加庆典。用钱老的话来说,苏州中学就是他的一个精神家园。

不同意韩少功的理解。学生可谈出自己对“故乡”的理解。

采访周围的亲人、朋友,请他们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他们的家园之思。

张铂。

《我心归去》教案6

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师:想象一下,如果你独自一人在国外生活,会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生:最好是法国,法国是一个浪漫的国家,在那里生活一定非常惬意、浪漫。

生:最好是新西兰,空气好,还能品尝原汁原味的牛奶的味道。

生:我觉得还是在中国好,这里有我的家,我的亲人,我所熟悉的一切,最重要的是文化。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现在这样一个我,我不能离开。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好。的确,让我们离开我们自己的家乡,我想肯定是很沉重的。我们看看作家韩少功在异国他乡有着怎样的感受。

二、作者简介:

师:他是1985年倡导“寻根文学”的主将,发表《文学的根》,提出“寻根”的口号,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张。比较著名的有《爸爸爸》、《女女女》等,表现了向民族历史文化深层汲取力量的趋向,饱含深邃的哲学意蕴,在文坛产生很大影响。

韩少功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小说家”荣誉。颁奖词是这样说的:

“韩少功的文字一直呈现着一个探索者和怀疑论者的坚定面容。他智慧的笔触,时刻渴望在历史、文明和语言的死结中突围,这迫使他的写作必定更多地关注被压抑和被遮蔽的生活真相。他一次次地勇敢探索,一次次地突破语言和文体的边界,似乎就是为了追问,在现有的语言未能抵达的地方,生活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精神又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形态。”

可以说,韩少功是在用文字进行着精神探索。

三、文本研读。

(一)人在他乡。

师:韩少功访问法国归来后写了一组散文,总题为《访法散记》。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我们看看韩少功在法国的生活是怎样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韩少功在法国生活的感受。

生:我觉得韩少功在法国过得很舒适。他住的是“一幢雅静的别墅”,有“两层楼六间房子四张床三个厕所”,“房子前面是蓝海,旁边是公绿园”。

师:的确,韩少功在法国的日子,物质上可以说是非常富裕的。韩少功的内心是怎样的?

生:法国虽然有“别墅”,但是韩少功过得并不轻松。他在文中写到:“我在圣纳塞尔市为时一个月的‘家’,是一幢雅静的别墅”。“家是别墅,家是房子”,我觉得这其中有着难以言说的伤感。

师:的确,“别墅”“房子”与家的概念并不是等同的。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美国洛杉矶,有一位醉汉躺在街头,警察把他扶起来,一看是当地的一位富翁。当警察说扶他回家时,富翁说:“家?我没有家。”警察指着不远的.超豪华别墅说:“那不是你的家吗?”富翁说:“不,那只是我的房子。”

卢旺达内战期间,有一个叫热拉尔的人。他本来有一个40口人的大家庭,可战争使他的亲人有的离散,有的丧生。当他历尽艰险找到5岁的女儿,第一句话就是“我又有家了”。

听完这个故事,你明白了家与房子的区别了吗?

明确:家不是财富多寡和住宅奢简的代名词(或标志),家意味着亲情、温馨和关爱。

师:我们继续看韩少功在法国的生活是怎样的。请同学们继续发言。

生:我觉得有一种冷冷清清的感觉,难耐的冷清。

师:具体说说是怎样的冷清?

生:是“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拿起电话不知道要打向哪里,拿着门钥匙不知道出门后要去何方。”有点像朱自清说的“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有一种失落、空虚感。

师:那么,如果你在异乡,你最希望听到什么声音?

生:最希望听到亲人的声音,比如爸爸的问候声,妈妈的唠叨声,或者在厨房烧饭的声音等,都让人是那么的熟悉和思念。天天置身与这些声音中,好象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但是一旦只身在外,觉得这些声音特别亲切。

师:这就是人的一种归属感了。在语言上,你是属于汉语的;在民族上,你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在情感上,你是属于亲人的。

生:还有韩少功说他被“囚禁在法语的监狱”里。汉语是我们包括韩少功的母语。母语是一个民族精神的传承,人在异乡,身边说的都是外语,此时你自然感觉到自己像被排斥了,所以韩少功说是“法语的监狱”。这说明了他的内心是孤独,备受煎熬的。

生:还有“对吊灯做第六次或六十次的研究”,这时候,人的精神已经无聊至极,处于崩溃的边缘。

生:还有,对移民的追问。移民到法国,为的是什么呢?其实实在是没有什么。

教师小结:韩少功在访问法国的期间,尽管物质上可以说很丰裕的,但是韩少功并不感觉到怎么舒适,相反,他感觉到很空虚、无聊,有一种难耐的冷清。所以他说要“我心归去”。

我心要归何处去呢?明确:归故乡!

(二)心归故乡。

生:故乡对于韩少功来说,是温馨的,能带给韩少功一种温馨的思念。

师:你有过这种温馨的体验吗?

生:有的。这种温馨我有切身的体验。越是夜深人静的时候,这种家的温馨感越强烈。

师:请你将这一段朗读一下。

生:(朗读)。

师:读的很有感情。只有在故乡的人,才能享受到这种温馨,而在他乡的游子,只能通过想象回忆传达自己的思念。

师:如何理解这里的“热土”“过去”?

生:这是一个人的根。这片热土是生你养你的地方,留下了你的点点滴滴,有你的过去,成长的经历。这种情感,经过时间的淘洗,会慢慢地沉淀下来,越来越闪光。

师:如果有一天你离开了慈溪,你会怀念慈溪的什么呢?

生:不会是大酒店,不会是杨梅,只会是街巷,是家所在的小区,是老家所在的乡村,是乡村的小田埂,是早年留下的点滴,岁月的沉淀。

师:故乡还有怎样的意义呢?

生:亲切和激动的想象。韩少功心中的故乡没有繁华,甚至是贫瘠而脏乱的,但听到舒伯特的歌时,却能想象一幅宁静的画面。有故乡的小径、月夜、月夜下的草坡、小羊、梨头。故乡是美好的,是静谧的。

生:《故乡的云》这首歌中有这样一句话:“天边飘过故乡的云,他不停的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吆,浪迹天涯的游子。”

师:本文的哲理性很强,但不是单纯的说理,而是和抒情结合在一起,把哲理藏在形象中,用富有色彩的意象来表达或一定的场景描写来表达,有想象,有对比,使得文章既有哲理性,又有很强的抒情性。

生:这源自于作者对故乡的一种偏执的爱。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这是人在特定环境中的独特感受。

生:故乡还是人的生命的构成。故乡不同于旅游景点,他凝聚了人的血、泪和汗水。

师:如何理解这里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的”?

生:中国的“悲”有眷顾的意义,美让人爱怜,让人爱到心痛。因而是悲的。旅游景点是美的,但不会有“美而生悲”的意义,这种美你可以消费,但无法从心底里拥有它。

师:当有一天你离开慈溪,你会如老舍对北平一样说“我真爱慈溪”吗?

生:不会。因为我们现在还没有为家乡付出“血、泪和汗水”,还没能从真正意义上领略故乡的“悲伤的美丽”。

生:我觉得韩少功对他的故乡有些失望。“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故乡是这样的残破贫瘠,韩少功对他的故乡失望得心滴血。

师:对这个问题如何看?如何理解这里的“滴血的失望”?

生:我觉得应该但是“滴血的期望”。文中说:“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你期望值越大,越有可能失望。

生:对故乡的失望可能含有期望更美好的意思,即使是真的失望,也不妨碍对它的真爱。这是浸着心血、发自内心的爱,这种爱,才能引发有价值的物质与精神的创造。

生:人不可能对故乡真正失望,劳动与奉献会使故乡繁荣富强,也就是说你对故乡可以失望得滴血,但血沃之地将生长出丰收,生长出你对故乡的歌。

师:那么,这里的“金麦穗”和“赶车谣”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我想应该是象征着创造出的财富。

教师小结:对旅泊之地的失望,是一种暂时的情绪,但对故乡的失望,则是源于内心对故乡的挚爱。因为挚爱,所以对现状失望,这种失望能滴血;又因为失望,所以期待,期待故乡更美好;有了这种期待,就会不断努力,不断创造。所以,这里有个失望--期望--创造的过程。

(三)故乡是什么?

师:那么,故乡的内涵又该怎样去理解呢?

生:故乡就是你得意时想去失意时也想去的地方。

生:故乡就是你累了的时候心灵的港湾。

生:故乡是你走的再远都要回头望的地方。

生:故乡就是凝聚了血、泪和汗水的灵魂的栖居地。

生:故乡就是人的根,是人心灵的归宿。

生: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心灵归属和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

师:大家对故乡的内涵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解。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只有奋斗、奉献,才会在故乡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印迹,故乡也才会作为你生命的一部分而不可分离,才会有感情上的不可割舍的珍惜。

师:如何理解“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

生:故乡是人心灵的归宿。没有故乡的人,他的心永远找不到安歇的地方。所以,人可以漂泊在外,心却不能流浪。

教师小结:所以,萍飘四方的游子听到独唱曲,便会涌出热泪,因为他们心有所归,而心有所归是最大的幸福。

韩少功在访法时,自己的心一次次偷偷归去,那么,我们如何为心找到归宿呢?--只有付出了血、泪和汗水,才能心有所归,才是人生的无量幸福!

韩少功在文中并非简单地抒发乡愁,而是在用文字为人类进行着精神探求,为我们道出了心灵归宿的真正内涵。

《我心归去》教案3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季江勇。

教学进入“月是故乡明”这个专题,我一直在思考,“向青春举杯”专题的教学重点在活动体验,“获得教养的途径”专题的教学重点在问题探究,本专题的教学重点在“文本研习”。按教材的意旨,前面两个专题的文本是不是仅仅是衍生某种活动或某个问题的“母体”,重点在于活动或问题,而非这个“母体”;而本专题才是真正进入“母体”,进入“阅读”。这是否应该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一种科学序列,姑且不论,但对于“文本”研习的由浅入深却是显而易见的。如何确立本专题的教学目标,我便和同仁展开讨论,既然人文性和工具性是本教材的“两翼”,我们当然要“两手抓”,而且“两手都要硬”。前面两个专题的话题是“青春”和“教养”,我们的学生通过学习有了思想认识和情感增进,是为“人文进步”;不仅如此,我们的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诗歌朗诵,学会了沟通交流,学会了设计未来;在问题探讨中学会了如何读书,如何求学,如何创新等,是为“工具进步”。本专题的话题是“故乡”,人文方面,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古人和今人对“故乡”的已有的思想和情感,并积极参与这个话题的认识和感知,力争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工具方面,我们应该让学生掌握研读文本的种种方法,如怎样理清文章思路,怎样归纳文章主旨,怎样揣摩重要语句等。如何通过一篇文章的学习,既完成了思想认识的“过程”,又体现了文本阅读的“方法”,即“过程与方法的完美统一”一直是我追求的教学境界。《我心归去》的教学便是我在这方面的一个尝试。

本专题的第一板块“古典的乡愁”重在阐释人与故乡的关系,点明“乡愁”是中外自古以来一种极其深厚的情结。第二、三板块“漂泊的旅人”和“恒久的烙印”则对“故乡”进行深层次的追问和剖析,阐明“故乡”不仅是一种思乡情绪,还是一种散发着文化气息,指向祖国与民族,甚至精神意义上的皈依,是人生命的确证。《我心归去》属于第二板块,是作家韩少功访法归来写就的一篇富有抒情色彩和哲理意味的美文。

我打算用一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显然,这有一定难度。

如何导入本文,我比较钟情于情境导入法,于是课前便展示了一幅《思乡图》:苍穹下,一轮明月,两句古诗,几茎翠竹,一下子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而调动学生“复活”已积累的诗句、歌词、成语或俗语,不断强化和渲染这种情感。在学生踊跃发言之后,我用抒情的语调小结道:“人可以重新选择居住地,却无法重新选择生命之源;即使那里有你无法忍受的贫穷,和灾难;你无法重新选择你的父辈,他们的脸上隐藏着你的笑容,他们的皱纹里有你的丝丝脉脉;你也无法重新选择你的童年,一只口哨,一个打兔草的竹篮都会让你热泪涌流。那里到处流动着你的母语,如果你曾经用她说过最动情的心事,最欢乐和最辛酸的体验,你就再也不可能和她分离。那就是你的故乡,一个让人永远无法割舍的`地方,今天让我们和作家韩少功一起共同走进他的乡愁。”

手捧着这样一篇美文,我们到底该学些什么?许多学生并不清楚。有老师以为,这无关紧要,只要教师心中有数即可。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全部活动展开的依据,可谓灵魂所在。如果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清二楚,他在学习过程中会不断地“矫正”自己,主动“出击”,学习效率必然大大提高。新课程的学习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笔者以为,这一理念应该贯穿学习的全过程。因此,在导人新课后,我和学生一起,共同商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即“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人文方面),“揣摩本文的行文思路”(工具方面)。明确了目标,学生的努力便有了方向。

我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并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去阅读:“文章标题是‘我心归去’,作者的心由何处归往何处?”设计这个问题的意图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文章标题,初步感知文本,理清文脉。

读完文章,学生马上回答:“由法国回到中国”。我说:“对,这是一种回答方式,具体而实在;但还有另一种答法,要求有点概括性。”学生又纷纷回答“由异国到故乡……由异乡到故土”等。我在黑板上板书:“异乡--故土”。紧接着又问:“本文哪些段落是关于‘异乡’,哪些段落是关于‘故土’?”学生回到文本,思考一番后,回答:“第5-9段是关于异乡,第1-4段是关于故土。”至此,文章的第一、二大部分已经划分好,文章的基本思路也就理清了。但问题还没有完,我进而又让学生反思一下:“我们这一步是怎样理清行文思路的?”学生领悟到一个阅读方法:从标题人手,理清文章思路。(用投影展示)。

进入到“异乡”部分的研习,我说:“作者在文中有一句话‘我不想移民’,试问,作者为什么不想移民?请用一两句话概括l、2、3段的内容来回答。看谁概括得既准又快。”许多学生皱起眉头,显然这是一个颇有难度的问题,我启发道:想一想第一段写的是哪方面,第二、三段又写的是哪方面。看看这两方面是什么样的关系?学生回答说:“第一段写的物质方面,第二三段写的是精神方面。”我肯定了他们的回答之后,再问:“异乡的物质生活怎么样,精神生活又怎样,你能不能把两者联系起来回答刚才的问题?”有学生站起来说:“异乡物质优裕,但精神空虚,所以作者不想移民。”我和学生一起鼓掌。我又问:“异乡的物质生活优裕到什么程度?”学生说:“有别墅、四床、三厕、蓝海、绿公园。”我再问:“既然这么好的一个家,作者为什么还加了个引号?”学生笑了:“这‘家’并非自己的家,并非作者心中真正的家。”我说:“作者感到精神空虚表现在哪些方面?你能不能替作者概括一下,化繁为简?”学生说:“与世隔绝。”又有学生不断补充。最后形成:“声响隔绝、人际隔绝、语言隔绝、事务隔绝。”我说:“作者在法国感到精神空虚,是因为那里没有自己的事业,没有自己的亲人,所以不想移民。他有一句话引起我的深思,他说,‘即使能活得好,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我想问你们,作者真正在乎的是什么?”学生陷入了深思,经过讨论,得出这样的结论:作者在乎的是活得快乐,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好”,因为快乐与物质并不完全成正比,没有了事业和亲人,再好的物质生活也不能给人快乐。

“故土”部分是文本研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本文的思想精髓所在。我问:“作者说他‘不想移民’,‘很想念家里’,试问,作者为什么‘很想念家里’?请在第5段中找到答案。”很快,有学生举手:“家里有他的亲人,家里有他的过去。”我说:“是的。作者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正是因为家里有亲人,有自己的过去;虽然没有都会、湖泊、城堡和大森林,甚至贫瘠而脏乱,却使我感到亲切和感动。这一切又是为什么?他对自己这个顿悟进行追问,终于得出答案,请你们帮作者回答。结合第7、8、9三段的意思,分别用三句话。”按照我的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展开讨论,五分钟后,学生回答说:“第7段中说,是因为故乡构成我们的生命。第8段中说,是因为故乡寄托我们的期望。第9段中说,是因为故乡意味我们的付出。”这时我又让学生反思:“我们以上这一步一步是怎样理清行文思路的?”学生说:“是抓语言标志和关键语句。”我总结道:“这就是我们要掌握的第二种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从语言标志人手。我们抓住了‘我不想移民’和‘很想念家里’这些关键语句。”学生若有所悟地点头。

我说:“我刚才要求你们要善于‘化繁为简’,如果让你们把本文内容浓缩为一个字,你准备用什么字?试一试!”有学生说:“归”,我摇摇头;有学生说:“我”。我还是摇头。过了一会,学生恍然大悟,纷纷说:“是‘我心归去’之‘心’。”我请一位同学谈谈她的理解。她说:“‘心’是灵魂,是精神,是情感。作者的‘灵魂’在异国漂泊,流浪,没有归宿,找不到根系;它需要回家,因为它牵挂着亲人,留恋着以自己的血泪和汗水浇注的生命。可见,‘心’、‘灵魂’、‘精神’是一个生命个体的核心,是区别于动物使人成为万物之灵的本质。没有灵魂没有精神没有情感的人是可悲的。”她的精彩表达赢得一阵掌声。至此,我又总结道:“理清文章思路,不妨从整体布局人手,由面到点。”

文章第7、8、9三段有许多富有哲理和文采的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重锤“敲打”很有价值。既能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又能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于是,我和学生一起,在教材右边空白处“评点”这段文字,评点方式不拘一格,可为思想方面,可为语言表达方面,可用自己的语言,也可用现成的诗句或名言。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学会表达。

有学生对“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评点道:“这片土地浸透了我们的血泪和汗水,她与我们血脉相连,荣辱与共。”

有学生对“而美的从来就是悲的。中国的‘悲’含有眷顾之义,美使人悲,使人痛,使人怜,这已经把美学的真理揭示无余”评点道:“作者看来,真正的美是悲的,因为悲总是让人的心灵为之震颤,美的东西就是让人产生发自内心的感动。人类历史不就是一部与自然搏斗与邪恶搏斗的充满悲情色彩的悲剧吗?”

有学生对“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进行评点:“出生地只是自然意义上的概念,那儿没有我们的付出,没有陪伴我们生命成长的过程。”

有学生对“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进行评点:“人需要故乡,实质是需要精神寄托,一个人没有精神家园,没有安顿灵魂的栖所,他将陷入空虚和不幸。”

评点过程中,甚至有学提出:“人有自己的故乡,那么,整个人类有没有自己的故乡呢?”大家七嘴八舌,有学生说:“人类也有自己的故乡,那就是地球。人离开了地球,离开了脚下这片土地,也会陷入空虚和茫然。”也有学生说:“大自然也是人类的故乡,人原本就是生活在大自然中,只是为了发展,渐渐脱离了自然,形成了城市,但随之产生了许多都市病,就是因为人脱离了自然。”我顺便总结说:“是啊,人类与大自然的割裂,人的物质与精神的割裂或许是人类空虚的根源!”

这几段文字在师生的共同解读,互为启发下,已经超越了原来的意义。笔者以为,基于文本,又不囿于文本,适时放飞一下思维,谁说不可以呢?我说:“前面我们理清文章思路是‘化繁为简’,‘简’到只剩下一个字;刚才我们评点文章语句,许多同学把原本的一句话洋洋洒洒扩展为一段话,这叫--”学生齐声回答:“化简为繁。”

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模仿文章中的富有文采和哲理的句子,用一句话表达自己对。

“故乡”这个话题的认识和情感。我先作了一个范例:“故乡--忘记故乡,就意味着背叛自己。故乡--一个让沉重的生命变得轻盈的所在。”学生模仿着造了很多句子,虽然未必精彩,但确确实实得到了锻炼。

在结束本课时,我说:“一个热爱故乡的人,意味着你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一个热爱劳动的人,一个真正富有而充实的人,从而也是一个幸福的人。让我们在费翔的歌声中结束本节课吧。”(音乐《故乡的云》响起)。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是科学性与艺术性完美的结合,而教学设计是其必要保证。笔者以为,好的教学设计应该有这样一些原则:一是教学主线突出,最好能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眼”,因为设计巧妙,讲解精彩的文本能使学生终身铭记。试想,为什么我们提起从前学过的某些课文,还能记忆犹新,津津乐道,这恐怕要归功于当年语文老师的精心设计。二是教学板块简洁明快,板块之间衔接流畅,环环相扣,忌繁琐复杂,“枝繁叶茂”,主次不清。三是突出“语文味”,即时刻不忘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书面和口头)。四是过程即方法。在教学过程自然渗透阅读方法。对照以上几点,本人教学本课时,确定本课的教学主线为“心”,即关于故乡的思想、情感和灵魂,整个教学以此为轴心展开,这似乎有些勉强,但笔者水平有限,也只能如此。教学过程有两大板块,一为“理清文脉”,即理清文章思路,掌握阅读方法,侧重思维训练;二是“快乐表达”,即评点语句,一句话表达,侧重语言训练。第一板块重在信息的“吸收”,第二板块则重在信息的“输出”。“语文味”表现在尽量凭借文字去想像,揣摩,如阅读中的抓标题,抓关键句,抓整体理解,不用形象的图画,让学生学会凭借文字来表现自我,如评点,一句话表达。第四点前面已经阐述。

本教案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

《我心归去》教案6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季江勇。

教学进入“月是故乡明”这个专题,我一直在思考,“向青春举杯”专题的教学重点在活动体验,“获得教养的途径”专题的教学重点在问题探究,本专题的教学重点在“文本研习”。按教材的意旨,前面两个专题的文本是不是仅仅是衍生某种活动或某个问题的“母体”,重点在于活动或问题,而非这个“母体”;而本专题才是真正进入“母体”,进入“阅读”。这是否应该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一种科学序列,姑且不论,但对于“文本”研习的由浅入深却是显而易见的。如何确立本专题的教学目标,我便和同仁展开讨论,既然人文性和工具性是本教材的“两翼”,我们当然要“两手抓”,而且“两手都要硬”。前面两个专题的话题是“青春”和“教养”,我们的学生通过学习有了思想认识和情感增进,是为“人文进步”;不仅如此,我们的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诗歌朗诵,学会了沟通交流,学会了设计未来;在问题探讨中学会了如何读书,如何求学,如何创新等,是为“工具进步”。本专题的话题是“故乡”,人文方面,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古人和今人对“故乡”的已有的思想和情感,并积极参与这个话题的认识和感知,力争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工具方面,我们应该让学生掌握研读文本的种种方法,如怎样理清文章思路,怎样归纳文章主旨,怎样揣摩重要语句等。如何通过一篇文章的学习,既完成了思想认识的“过程”,又体现了文本阅读的“方法”,即“过程与方法的完美统一”一直是我追求的教学境界。《我心归去》的教学便是我在这方面的一个尝试。

本专题的第一板块“古典的乡愁”重在阐释人与故乡的关系,点明“乡愁”是中外自古以来一种极其深厚的情结。第二、三板块“漂泊的旅人”和“恒久的烙印”则对“故乡”进行深层次的追问和剖析,阐明“故乡”不仅是一种思乡情绪,还是一种散发着文化气息,指向祖国与民族,甚至精神意义上的皈依,是人生命的确证。《我心归去》属于第二板块,是作家韩少功访法归来写就的一篇富有抒情色彩和哲理意味的美文。

我打算用一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显然,这有一定难度。

如何导入本文,我比较钟情于情境导入法,于是课前便展示了一幅《思乡图》:苍穹下,一轮明月,两句古诗,几茎翠竹,一下子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而调动学生“复活”已积累的诗句、歌词、成语或俗语,不断强化和渲染这种情感。在学生踊跃发言之后,我用抒情的语调小结道:“人可以重新选择居住地,却无法重新选择生命之源;即使那里有你无法忍受的贫穷,和灾难;你无法重新选择你的父辈,他们的脸上隐藏着你的笑容,他们的皱纹里有你的丝丝脉脉;你也无法重新选择你的童年,一只口哨,一个打兔草的竹篮都会让你热泪涌流。那里到处流动着你的母语,如果你曾经用她说过最动情的心事,最欢乐和最辛酸的体验,你就再也不可能和她分离。那就是你的故乡,一个让人永远无法割舍的`地方,今天让我们和作家韩少功一起共同走进他的乡愁。”

手捧着这样一篇美文,我们到底该学些什么?许多学生并不清楚。有老师以为,这无关紧要,只要教师心中有数即可。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全部活动展开的依据,可谓灵魂所在。如果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清二楚,他在学习过程中会不断地“矫正”自己,主动“出击”,学习效率必然大大提高。新课程的学习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笔者以为,这一理念应该贯穿学习的全过程。因此,在导人新课后,我和学生一起,共同商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即“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人文方面),“揣摩本文的行文思路”(工具方面)。明确了目标,学生的努力便有了方向。

我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并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去阅读:“文章标题是‘我心归去’,作者的心由何处归往何处?”设计这个问题的意图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文章标题,初步感知文本,理清文脉。

读完文章,学生马上回答:“由法国回到中国”。我说:“对,这是一种回答方式,具体而实在;但还有另一种答法,要求有点概括性。”学生又纷纷回答“由异国到故乡……由异乡到故土”等。我在黑板上板书:“异乡--故土”。紧接着又问:“本文哪些段落是关于‘异乡’,哪些段落是关于‘故土’?”学生回到文本,思考一番后,回答:“第5-9段是关于异乡,第1-4段是关于故土。”至此,文章的第一、二大部分已经划分好,文章的基本思路也就理清了。但问题还没有完,我进而又让学生反思一下:“我们这一步是怎样理清行文思路的?”学生领悟到一个阅读方法:从标题人手,理清文章思路。(用投影展示)。

进入到“异乡”部分的研习,我说:“作者在文中有一句话‘我不想移民’,试问,作者为什么不想移民?请用一两句话概括l、2、3段的内容来回答。看谁概括得既准又快。”许多学生皱起眉头,显然这是一个颇有难度的问题,我启发道:想一想第一段写的是哪方面,第二、三段又写的是哪方面。看看这两方面是什么样的关系?学生回答说:“第一段写的物质方面,第二三段写的是精神方面。”我肯定了他们的回答之后,再问:“异乡的物质生活怎么样,精神生活又怎样,你能不能把两者联系起来回答刚才的问题?”有学生站起来说:“异乡物质优裕,但精神空虚,所以作者不想移民。”我和学生一起鼓掌。我又问:“异乡的物质生活优裕到什么程度?”学生说:“有别墅、四床、三厕、蓝海、绿公园。”我再问:“既然这么好的一个家,作者为什么还加了个引号?”学生笑了:“这‘家’并非自己的家,并非作者心中真正的家。”我说:“作者感到精神空虚表现在哪些方面?你能不能替作者概括一下,化繁为简?”学生说:“与世隔绝。”又有学生不断补充。最后形成:“声响隔绝、人际隔绝、语言隔绝、事务隔绝。”我说:“作者在法国感到精神空虚,是因为那里没有自己的事业,没有自己的亲人,所以不想移民。他有一句话引起我的深思,他说,‘即使能活得好,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我想问你们,作者真正在乎的是什么?”学生陷入了深思,经过讨论,得出这样的结论:作者在乎的是活得快乐,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好”,因为快乐与物质并不完全成正比,没有了事业和亲人,再好的物质生活也不能给人快乐。

“故土”部分是文本研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本文的思想精髓所在。我问:“作者说他‘不想移民’,‘很想念家里’,试问,作者为什么‘很想念家里’?请在第5段中找到答案。”很快,有学生举手:“家里有他的亲人,家里有他的过去。”我说:“是的。作者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正是因为家里有亲人,有自己的过去;虽然没有都会、湖泊、城堡和大森林,甚至贫瘠而脏乱,却使我感到亲切和感动。这一切又是为什么?他对自己这个顿悟进行追问,终于得出答案,请你们帮作者回答。结合第7、8、9三段的意思,分别用三句话。”按照我的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展开讨论,五分钟后,学生回答说:“第7段中说,是因为故乡构成我们的生命。第8段中说,是因为故乡寄托我们的期望。第9段中说,是因为故乡意味我们的付出。”这时我又让学生反思:“我们以上这一步一步是怎样理清行文思路的?”学生说:“是抓语言标志和关键语句。”我总结道:“这就是我们要掌握的第二种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从语言标志人手。我们抓住了‘我不想移民’和‘很想念家里’这些关键语句。”学生若有所悟地点头。

我说:“我刚才要求你们要善于‘化繁为简’,如果让你们把本文内容浓缩为一个字,你准备用什么字?试一试!”有学生说:“归”,我摇摇头;有学生说:“我”。我还是摇头。过了一会,学生恍然大悟,纷纷说:“是‘我心归去’之‘心’。”我请一位同学谈谈她的理解。她说:“‘心’是灵魂,是精神,是情感。作者的‘灵魂’在异国漂泊,流浪,没有归宿,找不到根系;它需要回家,因为它牵挂着亲人,留恋着以自己的血泪和汗水浇注的生命。可见,‘心’、‘灵魂’、‘精神’是一个生命个体的核心,是区别于动物使人成为万物之灵的本质。没有灵魂没有精神没有情感的人是可悲的。”她的精彩表达赢得一阵掌声。至此,我又总结道:“理清文章思路,不妨从整体布局人手,由面到点。”

文章第7、8、9三段有许多富有哲理和文采的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重锤“敲打”很有价值。既能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又能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于是,我和学生一起,在教材右边空白处“评点”这段文字,评点方式不拘一格,可为思想方面,可为语言表达方面,可用自己的语言,也可用现成的诗句或名言。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学会表达。

有学生对“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评点道:“这片土地浸透了我们的血泪和汗水,她与我们血脉相连,荣辱与共。”

有学生对“而美的从来就是悲的。中国的‘悲’含有眷顾之义,美使人悲,使人痛,使人怜,这已经把美学的真理揭示无余”评点道:“作者看来,真正的美是悲的,因为悲总是让人的心灵为之震颤,美的东西就是让人产生发自内心的感动。人类历史不就是一部与自然搏斗与邪恶搏斗的充满悲情色彩的悲剧吗?”

有学生对“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进行评点:“出生地只是自然意义上的概念,那儿没有我们的付出,没有陪伴我们生命成长的过程。”

有学生对“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进行评点:“人需要故乡,实质是需要精神寄托,一个人没有精神家园,没有安顿灵魂的栖所,他将陷入空虚和不幸。”

评点过程中,甚至有学提出:“人有自己的故乡,那么,整个人类有没有自己的故乡呢?”大家七嘴八舌,有学生说:“人类也有自己的故乡,那就是地球。人离开了地球,离开了脚下这片土地,也会陷入空虚和茫然。”也有学生说:“大自然也是人类的故乡,人原本就是生活在大自然中,只是为了发展,渐渐脱离了自然,形成了城市,但随之产生了许多都市病,就是因为人脱离了自然。”我顺便总结说:“是啊,人类与大自然的割裂,人的物质与精神的割裂或许是人类空虚的根源!”

这几段文字在师生的共同解读,互为启发下,已经超越了原来的意义。笔者以为,基于文本,又不囿于文本,适时放飞一下思维,谁说不可以呢?我说:“前面我们理清文章思路是‘化繁为简’,‘简’到只剩下一个字;刚才我们评点文章语句,许多同学把原本的一句话洋洋洒洒扩展为一段话,这叫--”学生齐声回答:“化简为繁。”

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模仿文章中的富有文采和哲理的句子,用一句话表达自己对。

“故乡”这个话题的认识和情感。我先作了一个范例:“故乡--忘记故乡,就意味着背叛自己。故乡--一个让沉重的生命变得轻盈的所在。”学生模仿着造了很多句子,虽然未必精彩,但确确实实得到了锻炼。

在结束本课时,我说:“一个热爱故乡的人,意味着你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一个热爱劳动的人,一个真正富有而充实的人,从而也是一个幸福的人。让我们在费翔的歌声中结束本节课吧。”(音乐《故乡的云》响起)。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是科学性与艺术性完美的结合,而教学设计是其必要保证。笔者以为,好的教学设计应该有这样一些原则:一是教学主线突出,最好能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眼”,因为设计巧妙,讲解精彩的文本能使学生终身铭记。试想,为什么我们提起从前学过的某些课文,还能记忆犹新,津津乐道,这恐怕要归功于当年语文老师的精心设计。二是教学板块简洁明快,板块之间衔接流畅,环环相扣,忌繁琐复杂,“枝繁叶茂”,主次不清。三是突出“语文味”,即时刻不忘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书面和口头)。四是过程即方法。在教学过程自然渗透阅读方法。对照以上几点,本人教学本课时,确定本课的教学主线为“心”,即关于故乡的思想、情感和灵魂,整个教学以此为轴心展开,这似乎有些勉强,但笔者水平有限,也只能如此。教学过程有两大板块,一为“理清文脉”,即理清文章思路,掌握阅读方法,侧重思维训练;二是“快乐表达”,即评点语句,一句话表达,侧重语言训练。第一板块重在信息的“吸收”,第二板块则重在信息的“输出”。“语文味”表现在尽量凭借文字去想像,揣摩,如阅读中的抓标题,抓关键句,抓整体理解,不用形象的图画,让学生学会凭借文字来表现自我,如评点,一句话表达。第四点前面已经阐述。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

《我心归去》教学设计

揣摩作者语言,了解我心归去的原因。

对故乡这一文化内涵的理解。

一、导入:乡情萦绕游子心,异乡难忘故乡情。今天我们就来走进一位异乡游子的心灵世界,来看看他是透过怎样的朦胧泪眼遥望自己的故乡的。

韩少功。

二、远行。

(1)通过早上的预习,相信大家能很快的解决这两个问题。

1、作者身处何方?法国圣纳赛尔。

2、异地环境如何?请从文中找出关键词。

雅静奢华。

繁华酥骨。

静谧侵肌。

幽深奇诡。

(2)异地的环境如此优越,那作者的内心世界又是怎么样的呢?齐读2—4段。

1、最初几天的约会和采访热潮已经过去,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耐的冷清。

(热闹过后总是倍感凄凉)。

2、这里的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拟人,道出孤独凄清)。

3、你拿起电话不知道要打向哪里,你拿着门钥匙不知道出门后要去向何方。

(反复说“不知道”——陌生感)。

4、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

(比喻——渲染了心中的烦闷)。

5、“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换成“下一分钟,下一刻钟,下一个钟头,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不能换,写出了内心的煎熬和空虚)。

6、你到了悬崖的边缘,前面是寂静的深谷,不,连深谷也不是。

(抽象的空虚情感具体化)。

7、那不是深谷,那里什么也没有,你跳下去不会有任何声音和光影,只有虚空。

(直白)。

8、你对吊灯作第六或六十次研究,这时候你就可以知道,你差不多开始发疯了。

(夸张,近乎疯狂的心态表露无疑。)。

9、“我说我在这里能干什么?守仓库或做家具?当文化盲流变着法子讨饭?即使能活得好,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反问句,加强语气,表明作者归去的立场,要读出不屑一顾的语气。)。

板书:人在异乡——冷清、空虚、发疯。

物质上的东西永远无法填补内心的空虚与孤独——板书:心无所依,所以作者执着于归去。

(3)除了心无所依,作者执着于归去的原因还有哪些?

1、倒不是特别害怕孤寂,而是惦念亲人。(注意:第一段和第五段中的家的区别:前者冷冰冰,后者有亲友,有温暖)。

2、回忆和过去。(今生今世的证据留存在那里)。

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法不时常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因为那里有他的亲友,至少也有他的过去。时光总是把过去的日子冲洗得熠熠闪光,引人回望。

3、家乡有亲切和激动。

见到亲人想到过往会感到亲切和激动,还有什么原因会令人亲切激动呢?

齐读第6自然段。

哪些地方表现出了作者的亲切和激动呢?结合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诗句感悟情感,了解情境创设的'方法来表现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人固有的乡土情结)。

板书:心归故乡——亲人、温暖、激动———乡土情结。

三、回望。

(4)令作者一想起来就无比激动的故乡的环境如何?

(5)故乡的环境如此之差,可是作者对它的的爱究竟到了什么程度?

(提示:作者提到舒伯特的独唱曲,还提到了雄浑的男声独唱和悲怆的二胡,都说音乐是人内心最真实的声音,透过这些音乐,你读出作者对故乡的爱究竟到了什么程度呢?)。

深沉、厚重、带泪的笑(说过只能是独自落泪或微笑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无法言表)。

(6)那作者所指的故乡究竟是哪里?出生地长沙吗?

不是?那作者笔下的故乡到底是什么?与作者有什么关系?齐读7、8、9.

1、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板书:生命之根。

2、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都多了一些东西:血、泪,还有汗水。(血、泪、汗水指什么)板书:奋斗之地。

3、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美丽——故乡留存的美好回忆,亲切感,成功的经历。

悲伤——付出过程中经历的磨难;美好与成功是通过奋斗而创造的,必然要经历苦难,因此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

4、失血的矫饰(怎么理解这句话?没有奋斗过的地方,人就无法体会到真正的美)。

5、那种失望能滴血(怎么理解这“失望”你若对一个地方感到失望,你会有哪些做法——不管不顾;化失望为动力,改造他。

6、正因为爱之深,责之切,作者选择了建设故乡,他是怎么建设的呢?

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金麦穗,赶车谣——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7、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怎么理解?这里的故乡有特定的内涵,必须是奋斗过付出过的地方,只有如此,才有割舍不断的情感和精神的寄托)(板书:奉献之所)。

8、那有了故乡的人呢?将会得到什么?(无量的幸福板书:幸福之源)。

四、总结:

故乡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是我们生存过的,奋斗过的,奉献过的地方,是精神的家园,是心灵的皈依之所。

现在,我们也许不能深刻体会那种远离故土,魂牵梦萦的切肤之痛,但我们今天所经历的一切,都可能会成为将来异乡之途的回忆和思念。

《我心归去》教案6

韩少功。

教学目标: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情思;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点:总体把握文本,深刻体味感情,仔细品味语言。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曾传唱中国,因为他真切地表达了对祖国无尽的思念与热爱之情。歌里这样唱到:“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国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当殖民已经成为过去,当远浮海外已经成为潮流,远在异乡的游子是否依然如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少功的《我心归去》,这是韩少功旅法归来后写的一篇。

二、解题。

本文题目叫《我心归去》,作者的心去了哪里?(故乡)作者写此文时身处何地?(法国)。

三、检查预习,把握“异乡”与“故乡”的具体情状。

(一)人在异乡。

作者在浪漫的法国仅呆了一个月就心归去了,难道法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美好?请大家找出具体描绘以及“我”在法国的临时之“家”的情况的词语。在哪几节?(1、6)。

明确:雅静奢华(“家”)、繁华酥骨、静谧侵肌、幽深奇诡。

(二)心归故乡。

事实证明法国确实比较好。那么作者为什么依然回归呢?难道作者的家乡比法国还要美?请大家找出具体描绘以及“我”的故乡的情况的词语。在哪几节?(6、7)。

贫瘠脏乱、浮粪四溢、拥挤不堪、阴沉连日。

四、理解作者在“异乡”与“故乡”的不同感受。

(一)人在异乡:冷清、虚空、发疯。

重复与夸张的细节描写探究:

1、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

2、在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

3、你对吊灯作第六次或第六十次研究……。

补充资料:

……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鲁迅《社戏》。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鲁迅《秋夜》。

(二)心归故乡:惦念、亲切、激动。

“有我之境”的探究:“听舒伯特的`歌”,触景生情。

补充资料:

1、阅读韩少功的《听舒伯特的歌》。

2、《故乡的云》歌词品位:“天边飘过故乡的云,他不停的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吆,浪迹天涯的游子。”

(三)总结:冰冷的“弃”与“家”温情的想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可见,物质的富裕并不能掩盖作者心灵的空虚。作者在法国之“家”实是监狱,引号表明作者对这个“家”并不认同。

探究:家是什么?

下面两则材料告诉了我们“家是什么”,请结合材料所提供的的信息加以概括。(不超过40个字)。

在美国洛杉矶,有一位醉汉躺在街头,警察把他扶起来,一看是当地的一位富翁。当警察说扶他回家时,富翁说:“家?我没有家。”警察指着富翁的超豪华别墅说:“那不是你的家吗?”“那是我的房子。”富翁说。

卢旺达内战期间,有一个叫热拉尔的人。他本来有一个40口人的大家庭,可战争使他的亲人有的离散,有的丧生。当他历尽艰险找到5岁的女儿,第一句话就是“我又有家了”。

明确:家不是财富多寡和住宅奢简的代名词(或标志),家意味着亲情、温馨和关爱。

五、揭示作者“我心归去”的深沉原因,探讨文化概念上的“故乡”的内涵。

(一)剖析原因:血、泪、汗水(有无之差)。

补充资料:

1、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

2、美丽总是令人忧愁。--沈从文。

3、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鲁迅《无题》。

明确:“滴血”的“失望”其实蕴涵着作者对故乡最深沉的爱,如此才能引发有价值的物质(金麦穗)与精神(赶车谣)的创造。

(二)主题升华:人与故乡是怎样一种关系?

故乡是人的精神寄托,拥有故乡的人才拥有心灵回归的无限幸福;人只有对故乡付出艰辛劳动,才拥有真正意义上的故乡。

(三)总结。

1、整体把握:(1-4)在法国的情形与感受;(5、6)正面写家园之思;(7-9)探讨文化概念的故乡,完成主题升华。

2、对比手法。

3、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心灵归属和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

六、总结全文,在李娜《我依恋的故乡》歌声中品位作者的情思。

《我心归去》教案6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采薇》中主人公表现了强烈的思乡之情,这种乡愁并不仅仅萦绕在出征在外的战士心中,它也也久久萦绕在了每个游子的心底,凝结成了一个永恒的思乡情结,从古时吟唱到了今日,就连远在异国他乡的韩少功也在心底里深切地呼唤着--我心归去。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问:同学们把这篇文章都预习了,我们来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归纳:想家,思念故乡。

问:文章中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一句话,一个字,还是一段情?为什么打动你?

(生自由发挥)。

三、分析课文:

1.分析文章第一段:

问:既然是想家,是否因为在国外不好?作者怎样来描写他在法国的情形?

答:(从文中找出描写的句子,读一读)。

“一幢雅静的别墅”“大”“环境优美”

“家”--引号的作用是特定称谓。

在法国的居住条件是非常优越的。

2.分析文章第2、3、4段:

问:读2、3、4段,从中找出印象深刻语句进行鉴赏,须注意朗读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感情。

体会重点句子含义:

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中心,所有的声音都为你而起。而在这里,在法国,韩少功异常孤独,因为他离开了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群,熟悉的文化,甚至熟悉的母语,一种巨大的孤独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周围的一切与你没有关系,你无法交流,这种孤独寂寞是可以让人发疯的。“法语法语法语,……无处逃遁”

(学生想象)。

“对吊灯做第六次或六十次研究”:无聊至极的举动,六次已经让人倍感无聊了,何况是六十次。真的可以让人发疯了。

朗读第二三段,体会作者情感。

(过渡)练习:就连现在流行的出国热在作者的眼里也不屑一提:“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请把这个句子改成陈述句,可以添加一两个副词来强调一下意思。

答:我根本/一点也/极/毫不在乎。。。。。。

(过渡)问:为什么?

答:因为“很想念家里”。“倒不是特别害怕孤寂,而是惦念亲人。”到这里,作品的铺垫工作已基本完成,接下来就是感情的汩汩而出了。

3.分析文章5、6段:

(老师范读)(生读)。

a.生在这两段中选句并进行鉴赏。

b.这两段写了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具体表现,是对家园之思的正面描写。

c.在《采薇》里思念亲人是如何体现的?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d.那么这一段作者是怎么表现思念亲人的?

作者通过对亲人生活场景的想象,用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笔调抒发了自己在异国他乡对亲人的强烈思念。“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想家,思念故乡,家的含义进一步深化。

e.第六自然段的修辞手法,表现技巧。

对比排比欲扬先抑“故乡甚至是贫瘠而脏乱的”,但我依然爱它,依然在心底想着它。

f.问:想家,想家里的什么?

答:小径,月夜,草坡,小羊,犁头。

这里有大家熟悉的,有大家不熟悉的,可以想象一下:故乡的小径正走来了我最亲近的人;月夜下忘了回家的小羊是否找到了回家的路。

(学生自由发挥:闹钟的声音,油烟机的声音,爸爸的摩托车的声音,妈妈的敲门声。。。。)。

归纳:同学们想象的事物非常的具体,历历在目,清晰可见,想象的东西越具体,想家的感觉就越强烈。而这种感觉往往借助于一定的意象来传达,如《故乡的云》“天边飘过故乡的云,他不停的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呦,浪迹天涯的游子。”《九月九的酒》“亲人和朋友举起杯倒满酒,饮尽这乡愁醉倒在家门口”

h.难点:带泪的笑二胡:悲凉低沉赛马曲、赶集调:欢快。

4.分析文章7、8、9段:

问:到5、6段,作者的感情基本抒发完了,文章完全可以作结,无论是内容上还是结构上都相对完整了,为何还要加上这三段呢?这三段的内容是什么?她的作用是什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快速浏览也是语文阅读的重要技巧之一,把启示性语句找出来,认真体会。

归纳:后三段,对故乡这个文化概念的思考。故乡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有你的血、泪、汗水。故乡的美中含悲。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作用就是使主题得以深化和升华。

5.体会重点语句:

(1)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对故乡的失望可能含有期望更美好的意思,即使是真的失望,也不妨碍对它的真爱。这是浸着心血、发自内心的爱,这种爱,才能引发有价值的物质与精神的创造。

“我会对故乡萧索的荒村失望,我会对尖酸刻薄的杨二嫂失望,我会对麻木愚昧的闰土失望……”

(2)没有故乡的人一无所有。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心灵归属和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

四、小结:

这种爱,铭刻在每一个游子的心里,流淌在每一人的血夜里,无论走得多远,依然忍不住回头眺望。

五、布置作业:

以“想家”为话题,通过联想和想象,通过具体的意象来抒写你的思乡之情。记住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因为爱家,所以想家。

江苏省姜堰中学周建文。

本教案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

《我心归去》教案3

一、导入。

二、速读课文,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明确。

【板书】1~4段,写自己在法国访问时的情形和感慨。

5~9段,写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故乡”这一文化概念的思考。

三、学生思考,在文章的第一部分里,作者在法国访问时的情形具体是怎样描述的?由此生发了怎样的感受?请划出文中具体的语句、词语。

【板书】雅静难耐的冷清。

“家”宽大感受囚禁的监狱。

环境优美比深谷还空虚。

让人发疯。

四、学生思考,在文章的第二部分里,作者是如何描写家的?对于这个家,作者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请划出文中具体的语句、词语。

【板书】贫瘠而脏乱。

浮粪四溢激动不已。

家拥挤不堪感受甜美的回忆。

连日阴沉生命的一部分。

五、找出文中(主要是7~9段)富有哲理的句子,加以体会,交流。

六、总结: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一看,作者的心要归到哪里去?对,祖国,在这里,祖国就是他的故乡,就是作者的精神归宿,就是作者的精神寄托所在。联系学过的《采薇》和《奥德赛》,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思乡这一传统源远流长,它已经成为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故乡情结”已经在古今中外人们的身上印下了深深的烙印!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

《我心归去》教案6

1.感知体会文中浓浓的思乡情。

2.理解本文富有哲理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3.自主阅读,了解作者的情感,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浓浓的思乡情。

4.生能在阅读中发现思考探究问题,展开多方对话,表达阅读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培养自主鉴赏散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一起用心倾听一首思乡的歌曲。【播放满文军的《望乡》】。

几度芳草绿几度霜叶红,他乡山也绿他乡水也清。身在他乡的游子依然忍不住回头把故乡眺望。思乡是一曲永恒的歌谣,尽管忧伤,却不改灿烂。尤其是身在异乡他国,这种思念更是刻骨铭心,销魂蚀骨。著名作家韩少功,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切身之感。

出示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学习目标】。

二、研习文章【回到课题】。

1、本文题目叫《我心归去》,作者的`心去了哪里?(故乡)。

作者写此文时身处何地?(法国;异乡)。

法国生活条件不好妈?(雅静奢华)身在法国的心情如何?(冷清,空虚,发疯)。

如何渲染的?(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

他思念的故乡是什么样的?(贫瘠脏乱)。

对家乡又是什么心情?(亲切,激动,幸福)。

(学生可以自由回答)【板书课文内容,对比】。

2、什么力量让他对故乡魂牵梦绕?

学生可以据此再次阅读文章,找出并总结文中重要的句子。

参考答案:

故乡让人感到亲切、温馨和激动(场景描写);

故乡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有亲人、过去;

有你的血、泪和汗水,

故乡的美中含悲,

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板书课文内容】。

……。

本教案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

《我心归去》教案3

1.感知体会文中浓浓的思乡情。

2.理解本文富有哲理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3.自主阅读,了解作者的情感,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浓浓的思乡情。

4.生能在阅读中发现思考探究问题,展开多方对话,表达阅读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培养自主鉴赏散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一起用心倾听一首思乡的歌曲。【播放满文军的《望乡》】。

几度芳草绿几度霜叶红,他乡山也绿他乡水也清。身在他乡的游子依然忍不住回头把故乡眺望。思乡是一曲永恒的歌谣,尽管忧伤,却不改灿烂。尤其是身在异乡他国,这种思念更是刻骨铭心,销魂蚀骨。著名作家韩少功,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切身之感。

出示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学习目标】。

二、研习文章【回到课题】。

1、本文题目叫《我心归去》,作者的`心去了哪里?(故乡)。

作者写此文时身处何地?(法国;异乡)。

法国生活条件不好妈?(雅静奢华)身在法国的心情如何?(冷清,空虚,发疯)。

如何渲染的?(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

他思念的故乡是什么样的?(贫瘠脏乱)。

对家乡又是什么心情?(亲切,激动,幸福)。

(学生可以自由回答)【板书课文内容,对比】。

2、什么力量让他对故乡魂牵梦绕?

学生可以据此再次阅读文章,找出并总结文中重要的句子。

参考答案:

故乡让人感到亲切、温馨和激动(场景描写);

故乡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有亲人、过去;

有你的血、泪和汗水,

故乡的美中含悲,

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板书课文内容】。

……。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一、诵读。

二、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三、教学重点:

1、知识:了解宾语(疑问代词)前置的规律。

2、能力:赏析“三美”(田园美、人情美、志趣美)。

3、人文:鉴赏、诵读,陶冶性情。

正确理解诗句内容、意境;积极意义和消极性。

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辅助手段——幻灯片。

一课时。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

陶渊明(367-427)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的第一位田园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

“辞”是一种古代文体。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也称楚辞;又因屈原所作《离骚》是这种文体的代表,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赋并称,统称为辞赋。这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富于抒情和浪漫气息,很象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

2、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一)指出下列句子是何种文言句式。

1.既自以心为形役。

2.童仆欢迎,稚子侯门。

3.农人告余以春及。

4.复驾言兮焉求。

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6.乐夫天命复奚疑。

(二)解说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活用情况。

1、眄庭柯以怡颜2、园日涉以成趣。

3、时矫首而遐观4、悦亲戚之情话。

5、乐琴书以消忧6、或棹孤舟。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审容膝之易安2、策扶老以流憩。

3、悦亲戚之情话4、聊乘化以归尽。

关于作品的结构层次:

呼唤归去;闲适生活。

隐逸情怀;抒怀言志。

(一)、读解课文。

明确:1.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向往恬静的田园生活。

2.在当时的现实条件下,作者既不愿卖身求荣,又不愿服食求仙,顺乎自然、乘化而归。

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3.作者显然是经过大彻大悟之后才作此决定的。

怎样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某种消极情绪?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赏析三美:田园美;人情美;志趣美。好一个桃源世界!

(二)讨论。

1、全文主旨:厌弃黑暗官场;热爱田园风光;向往隐居生活。

明确: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1、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2、借鉴写作:寄情于景;托物言志。

(一)作文训练。

要求:。

1.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有场景描写。

2.改写时不改变文章的原义,忠实于原文的主旨。

(二)、以《我眼中的陶潜》为题,写一篇随笔。

自责鄙弃官场。

自悔蔑视权贵。

辞官向往田园。

自醒淡泊明志。

隐居闲适自在。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幻灯片。

【学时安排】1课时。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课堂教学。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二、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听停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三、研习课文。

(一)、读悟第1段。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二)、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明确: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明确:表达了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

(三)、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四)、读悟第4段。

齐读本段。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

四、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五、布置作业。

设计说明。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两个教学目标——诵读和领悟。

为了便于研习课文,课前必须作好充分的预习,所以布置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其中包括诵读指导、疏通课文。

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同时在感悟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潜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法中,群策群力,归纳提炼;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政治、化学、物理、生物、美术、音乐、体育、信息技术。

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政治、化学、物理、生物、美术、音乐、体育、信息技术。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1、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感情,了解辞赋的文体特点。

2、通过分析作者辞官的原因,体会作者对官场黑暗的厌恶和鄙弃,对田园生活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3、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重点:深入认识陶渊明思想及其作品特点,掌握词赋特点。

难点:体会陶渊明的辞官归隐的原因及其人生追求与高洁品质。

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

(一)复习导入。

导入语: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分析了文章结构,并且详细学习了序的内容,下面我们共同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二)研读赏析。

【具体研读,突破重难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思考:本段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作者辞官的原因,回家途中的欣喜之情。

(2)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是什么?

(3)他的心境如何?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中,到家后,作者感情又有什么新的表现?

(2)到家后衣食住行又是怎样的?

(3)"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蕴涵着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4)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渊明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3、学习第三自然段。

(2)本段开头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意?

(3)学生探究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4、学习第四自然段。

请学生翻译最后一段,其余同学思考:

(1)开头两句的感慨有何深意?

(2)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三)课堂小结。

全文以"田园将芜胡不归"领起,接着以"归思"、"归途"、"归家"、"归意"为顺序,依次抒写,最后以"乐夫天命"作结,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感情。

本文通过脱离官场之后对田园生活乐趣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向往及热爱之情。

(四)布置作业。

课后收集有关材料,谈谈你对古代归隐现象的看法,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小论文。

在教学中,适当地对课堂内容进行了延伸,营造情感氛围,用情教人,教学中师生双方以情感为纽带,让学生心领神会,从而能够更好的理解和体会本文内容。整堂课过程较为流畅,学生的参与度虽然很高,但由于对学生引导不够,而且读完之后,间隔时间过长,学生易遗忘,下次在设计时需要控制朗读速度,并事先设好分工。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1.理清文脉,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

2.通过陶渊明的归隐行为,初探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理清文脉,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

通过陶渊明的归隐行为,初探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诵读法、品鉴法、讨论法。

1课时。

一、导入。

以“归”字导入课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诗经·采薇》。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唐·王维《渭川田家》。

找出上面几句诗中共同使用的字“归”,分析“归”的内涵。

二、经纬之归:寻归隐脉络。

围绕“归”字,梳理文章脉络。

教师范读文章。

明确:归因——归乐——归旨(三归)。

三、旷真之归:悟归隐真情。

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萧统《陶渊明集序》。

(一)觅三因。

引导学生从小序中寻找作者归隐的原因。

明确:至性自然、违己交病、程氏妹丧。

(二)析三乐。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归隐后的生活乐趣?

明确:居室之乐、庭园之乐、户外之乐。

2.作者通过那些主要手法表达了归隐后的生活乐趣?

引导学生重点鉴赏文中的动作描写、景物描写和精于用字等方面的手法,体会作者归隐后的情怀和品格。

(三)思三问:

引导学生思考最后一段作者连续发出三个问“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对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

四、诗赋之归:探归隐情结。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杂诗(其五)》。

田园生活在陶渊明的笔下是美好的,可是真实的田园生活果真如此吗?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乞食》。

教师总结:隐逸,在古代,更多的是一种手段,以这种手段求名求利,甚至最后来了个逻辑上的自相矛盾:因为他不愿为官而隐居,所以他德行高尚;因为他有了这样高尚的德行,所以他应该为官,甚至为大官。这就是所谓的“终南捷径”。所以,在中国,历代都有隐士,同时,历代朝廷又都去山中征招隐士,他们共同上演这样一出文化喜剧。

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我们来认识陶渊明及其行为的意义。与众不同的是,在他那里,隐居不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他喜欢这种生活方式,隐居本身即是最后之目的。虽然后世人都把陶渊明看作隐士,钟嵘称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但他自己却没有把自己当作隐士,他只是在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而已。他从官场上“归去来兮”,是归来了,回到自己的老家宅院,他不是在寻找一种姿态,更不是寻找一种手段,而是在回归一种生活,回归自己喜欢的那种生活方式。正如梁启超对他的评价“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微笑”。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并序》位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鉴赏抒情散文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受它艺术境界的美妙。陶渊明是“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身上,充盈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个性价值的信念,激荡着儒、道思想交融的厚重内涵。他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信条的最彻底的实践者,是文人高洁品行的万世楷模。《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传世名篇:文章表达了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上的心情,叙写了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对这篇作品评价甚高:“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读其文,我们若穿越其田园诗清新、淳朴的狭巷,扑面而来的则是一缕中国古代圣洁、飘逸、浪漫、悠游的隐士遗风。

学生经过初中阶段及高中语文前四模块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文言修养。因而摒弃字字落实、句句疏通、讲求语法的传统上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引入问题,注重由语言之路径、入文学之堂奥。

多数学生喜欢陶渊明,如果诱导得当学生是会积极参与的。以前也学过许多陶渊明的诗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握他诗文的平淡自然的艺术特点。而对于他在文中所表露出来的洁身自好、孤芳自赏、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则让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把握即可。但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则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既要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又要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高中新课标有这样的要求: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基于此,我确定了预习在这篇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语文新课标又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本文教学拟将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这样,不仅实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而且,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挖掘,也改变文言文传统教学中人文性缺失的事实。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2、探讨作家作品和时代潮流、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了解鉴赏古代抒情散文的一般方法,提高鉴赏其艺术特色的能力。

2、通过“陶渊明归隐”这一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综合阅读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作者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重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揣摩古代抒情散文的艺术特色。

难点:《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的归隐的看法。

课前预习阶段(明确任务):

1.个性阅读:阅读课文,自主解决文言字词的难关,通过查找字典和根据课文的注释来进行翻译全文。解决以下问题:

(1)了解作家、作品。

(2)熟读成诵(早读课落实)。

(3)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4)在以前所学过的陶渊明诗文的基础上,如《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进一步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露出来的洁身自好、孤芳自赏、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

2.课堂分组探究:根据学生自身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以及自身的兴趣,把学生分为三个小组,由学生和教师一起讨论确定深入探究的课题重点:

(1)文章的抒情手法。

(2)文章的平淡自然中见工致的语言风格。

(3)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

3、明确探究课题成果的展示方式:小论文、课件展示、专题讲座等。

新课导入: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

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显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两个教学目标--诵读和领悟。

为了便于研习课文,课前必须作好充分的预习,所以布置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其中包括诵读指导、疏通课文。

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同时在感悟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潜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法中,群策群力,归纳提炼;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幻灯片。

教学安排。

1课时。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_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要求:注意听语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一)、读悟第1段。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

幻灯片1。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权贵,鄙弃_,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二)、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明确: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

幻灯片2。

明确: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之二。

(三)、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_,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四)、读悟第4段。

齐读本段。

明确:“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此种情感也有诗为证:

幻灯片3。

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

明确:“怀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正反两方面,想象地表明自己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有陶潜的诗为证:

幻灯片4。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_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一)、书面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二)、以《我眼中的陶潜》为题,写一篇随笔。

板书设计:

自责鄙弃_。

自悔蔑视权贵。

归辞官归田自觉向往田园。

去自醒。

来隐士情怀。

兮归家途中淡泊明志闲适自在。

辞愉快生活抵家欣喜固穷守节厌恶_。

到家闲适躬耕田园诗酒琴书。

坚定决心。

隐居乡间。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教学重点。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

设计说明。

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显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两个教学目标--诵读和领悟。

为了便于研习课文,课前必须作好充分的预习,所以布置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其中包括诵读指导、疏通课文。

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同时在感悟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潜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法中,群策群力,归纳提炼;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辅助手段。

幻灯片。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听语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三、研习课文。

(一)、读悟第1段。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

幻灯片1。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二)、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明确: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

幻灯片2。

明确: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之二。

(三)、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四)、读悟第4段。

齐读本段。

明确:“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此种情感也有诗为证:

幻灯片3。

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

明确:“怀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正反两方面,想象地表明自己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有陶潜的诗为证:

幻灯片4。

四、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五、布置作业。

(一)、书面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二)、以《我眼中的陶潜》为题,写一篇随笔。

板书设计:

自责鄙弃*。

自悔蔑视权贵。

归辞官归田自觉向往田园。

去自醒。

来隐士情怀。

兮归家途中淡泊明志闲适自在。

辞愉快生活抵家欣喜固穷守节厌恶*。

到家闲适躬耕田园诗酒琴书。

坚定决心。

隐居乡间。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2、感受陶渊明的隐士情怀。

1、知识:了解宾语前置(疑问代词)的规律,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

2、能力:赏析“三美”(田园美、人情美、志趣美)。

3、人文:鉴赏、诵读、陶冶情操。

正确理解诗句内容、意境;积极意义和消极性。

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问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较难问题的理解与掌握。辅助手段——幻灯片。

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分析了文章结构,并且详细学习了序的内容,下面我们共同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1、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陶渊明:(367—427)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

2、辞官原因有四:(1)然有归欤之情;(2)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3)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4)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3、文章结构:

(一)弃官归家之因:(1)田园将芜。

(2)心为形役。

(二)归家情景:(1)归心似箭(旅程)。

(2)入家欢娱(亲情)。

(3)日常生活(闲适)。

(三)生活情况:(1)农家乐、自然美。

(2)别世俗、离官场。

(四)反思总结:(1)摒弃物质享受。

(2)向往精神自由。

4、抒情线索: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5、序中的古今异义词:(1)风波:古义:战乱;今义:比喻波折和纠纷。

(2)人事:古义:做官;今义:指人员的升调任免事宜。

(3)慷慨:古义:感慨;今义:情绪激动而充满正气。

6、文言特殊句式:(1)遂见用于小邑(被动句)。

(2)寻程氏妹丧于武昌(状语后置句)。

二、全体诵读课文。

三、讲解新课(翻译并归纳文中的文言知识)。

1、通假字:(1)乃瞻衡宇,衡通横。

(2)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

2、古今异义词:(1)亲戚:古义:指内外亲戚,包括自己的父母兄弟;

今义: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的家庭之间或成员之间互为亲戚。

(2)情话:古义:知心话;今义:表达爱情的话。

3、词类活用:(1)眄庭柯以怡颜,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愉快。

(2)审容膝之易安,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乐。

(3)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天,每日。

(4)策扶老以流憩,策,名词用作动词,拄着。

(5)悦亲戚之情话,悦,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悦。

(6)乐琴书以消忧,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7)乐琴书以消忧,琴,名词用作动词,弹琴。

(8)乐琴书以消忧,书,名词用作动词,读书。

(9)或棹孤舟,棹,名词用作动词,用桨划。

(10)善万物之得时,善,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善,喜好,羡慕。

4、文言句式:(1)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

(2)问征夫以前路(状语后置句)。

(3)云无心以出岫(状语后置句)。

(4)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句)。

(5)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句)。

(6)将有事于西畴(状语后置句)。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句)。

(8)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句)。

5、归纳文中虚词而、以的用法及意义:

奚惆怅而独悲?而,连词,表并列,不译。

觉今是而昨非。而,连词,表并列,不译。

舟遥遥以轻飏,以,连词,表修饰,不译。

风飘飘而吹衣,而,表修饰,不译。

问征夫以前路,以,介词,表凭借,拿。

引壶觞以自酌,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眄庭柯以怡颜,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倚南窗以寄傲,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园日涉以成趣,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门虽设而常关,而,表转折,不译。

策扶老以流憩,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时矫首而遐观,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云无心以出岫,以,连词,表修饰,不译。

鸟倦飞而知还,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景翳翳以将入,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抚孤松而盘桓,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请息交以绝游,以,连词,表修饰,不译。

世与我而相违,而,连词,表修饰,不译。

乐琴书以消忧,以,连词,表目的,来。

农人告余以春及,以,介词,把。

既窈窕以寻壑,以,连词,表修饰,不译。

亦崎岖而经丘。而,连词,表修饰,不译。

木欣欣以向荣,以,连词,表修饰,不译。

泉涓涓而始流。而,连词,表修饰,不译。

怀良辰以孤往,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或植杖而耘耔。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登东皋以舒啸,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临清流而赋诗,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聊乘化以归尽,以,连词,表承接,不译。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归纳了文中的一些文言知识,这是重点、考点,请同学们牢固掌握。

欧阳修说过,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足见《归去来兮辞》的文学地位和艺术成就之高。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以《我眼中的陶渊明》为题,写一篇随笔。

蒋老师。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