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思想政治课理论课研究(通用12篇)

时间:2023-11-22 15:20:20 作者:琴心月 2023年思想政治课理论课研究(通用12篇)

思想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塑造了我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下面是一些关于思想的优秀篇章,大家一起来欣赏和分享吧。

市场经济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论文

理想,是培养学生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生奋斗的有实现可能的目标。它具有非凡的魅力,人们赞美它,向往它,追求它,因为他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力量,使人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在浩瀚的人生中,理想决定着一个人努力的方向,大的理想决定着一个人的存在价值。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式下,树立远大的理想是开拓进取,变革现实,战胜邪恶、抵制腐朽思想侵蚀的精神支柱。所以强化理想教育,将理想教育与政治课教学融为一体、置于一身,成为政治课教学的重要课题。在进行思想教育中,举办各种形式的报告会、讲座、展览,以英雄为榜样,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先烈不惜牺牲一切,不是钱的动力,而是他们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那么多的科学家不被金钱的诱惑,拒绝,毅然从外国归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操啊!金钱的诱惑力,只能在意志薄弱、心理不健康的人身上起作用,而当代的青少年应如何对待金钱和事业的关系,怎样选择暂时的优裕生活和长远的理想的现实,在学生中引起反响。他们基本上能确定地认清了学习目的,对自己的理想抉择也有了方向。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商品经济意识,为将来参与商品经济发展与竞争做准备一个地区规范较大的市场,它应该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基地。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去参观,从服装、餐饮、百货、建材等市场,学生看到市场的繁荣景象,了解了乡镇企业和个体经济的状况,然后组织学生对家乡的市场进行调查,从历史上看这个仅占一隅之地的小市场到现在的规模诺大的大市场;从十几年前的小草房到现在青砖大瓦房和一栋栋拔地而起的五、六层住宅楼,学生都会深感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根据从工商部门得出各种数据,确信未来社会将是市场经济更加繁荣发展的时代。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需要勇敢的竞争者,怯懦自卑只能是时代的弃儿。我们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中,各行各业都存在竞争,优胜劣汰。要参与竞争,就要有实力。所以从青少年时期就要练习与同学竞争,与自我竞争,不断自我完善。当然也要强调社会主义的竞争与资本主义竞争本质区别。学生将来要参与市场经济竞争,培养他们的质量意识和良好的信誉观念是当务之急。组织学生参加工商部门举办的打击伪劣假冒商品现场会。会上,工商部门领导介绍当前市场伪劣假冒商品大量出现的现实,不法商贩销售伪劣,假冒商品给人们造成的危害,将使学生认识到质量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是竞争者成功失败的关键。更主要的是这些不良风气是缺乏社会公德和违法行为,使学生懂得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的经上准则。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进行强化教育,开展“怎样提高学习质量”的讨论会,教育学生要提高商品质量必须提高人的素质,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必须提高学习质量。要竞争就要拼搏进取。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注定要有恶浪险滩,这就需要竞争者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不甘居中游,更不甘落后,要进取就要拼搏,在逆境时要拼搏,在顺境时也要拼搏,防止松口气的盲目乐观和骄傲自满情绪。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利用他们的事迹对学生进行教育,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市场经济是现代经济的综合体现,涉及社会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是现代社会、科技、文化、生活形态的反映。因此,这对人才的'需求是多规格、多层次的。此外,在市场经济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创新,必须适应激烈的竞争,必须依靠信誉和质量,才能创出效益,才能在优胜劣汰中生存。因此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又是高素质、高智能的,这要求德、智、体、美、劳以及个性特长、心理品质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手段,使学生对市场经济意识逐步明朗起来,要使他们认识到没有文化的人是不能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并要引导学生辨别美丑,分清是非,树立正确的思想,培养良好的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学不能只是讲一些抽象理论知识,要联系实际教学。就是要联系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联系学生思想中的认识问题进行思想教育,用所学理论解除学生认识中的疑惑。这样,课堂教学才不至于枯燥无味,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既教好理论知识,又转变学生思想的目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强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还需要探索和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为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市场需要的新一代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研究

差异化教学方法的实质是以新课改提出的因材施教作为基础理论,突破性的把学生进行“分类”,“分类”的真正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开展教学。也就是说,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对政治知识了解的基础之上获得新的提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提高区”体验自己的成长,从而提高每个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一个合格的教师必定对自己班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深刻的了解,从而也便有了优、中、差等生的分类。相对应的教学中也要采取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方法。一是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奔头。二是课堂提问由浅入深,富有层次,难度大的问题让优等生回答,难度小的问题让后进生回答,并尽可能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三是作为分层练习,习题要有一定的梯度,使后进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优等生“吃得好。”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各尽所能,各有所获,尽情发展。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始终要摆在首位,并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作为教师时刻都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提问优化策略研究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这也正是一个人思维能力的最好表现,提出问题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有效合理的课堂提问可以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沟通交流,可以使学生有更高的热情来学习枯燥的数学知识,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创新,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符合当前新课改的要求。高质量的数学课堂提问是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对教师的新要求,是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掌握的重要方法之一。这样,学生就能在教师的指引下,对奇妙的数学世界进行探索。

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关注的问题。

在当前的日常教学活动中,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时刻关注,时刻反省。

1.教师提问时一味追求数量,忽略所提问题的质量因素。在现实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过多的一问一答,会造成一种假象,看似课堂活跃,其实此时的学生缺少一定的思维空间,实际上是处于较低的思维水平及认知能力。

2.学生等候回答问题的时间太短。每个人在回答别人的问题时,都需要一些思考及酝酿的时间,尤其是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很多情况下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短,导致思维活动不能进入到正常的思考状态。

3.数学课堂上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并不能针对全体学生。个别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提出问题后,学习好的学生直接抢答教师所提问题,学生抢答正确后,教师会误认为所有的学生都已经掌握了知识点。这样就会忽略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打击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利于开展数学教学工作,影响整个班的数学学习氛围及学习成绩。

4.教师通常会完全控制所提问题的答案。教师对于所提问题的答案了然于胸很正常,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即便让学生回答问题,也会习惯性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时不时地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论,左右了学生个人的思维,使学生个人想法无法表达出来。

5.实际教学中,教师不注意在课堂上利用学生的回答去生成资源。()教师不仅要会讲课,还要会在课堂上提问题,更高境界则是倾听学生对于所提问题的回答,而且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捕捉有效的、能提高学生能力的生成性资源,否则对学生提问所要达到的目的就会大打折扣。

6.部分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很少甚至不用情境式教学方法。数学知识比较枯燥,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充分运用情境式教学方法,寓教于乐,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燃起学生在数学上的求知欲望,诱发学生的质疑猜想等,从而有效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1.要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问题贵在少而精。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追求所提问题的数量,这只会让课堂看起来比较活跃,教师设计问题时既要考虑课本上的重点、难点,又要顾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学习能力。教师提出问题时,要考虑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对学生提问就是要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如何思考、如何解决学习遇到的困难、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所提问题应该面向班上全体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提出的问题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刁钻,要结合班上学生学习数学的整体水平进行提问,并且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每个学生都想在教师面前表现自己,在同学中凸显自己,都想得到教师的充分信任和肯定。要充分激发并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就要在提问上狠下功夫,行之有效的教学提问方能显示教师的教学水平。假如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怎样利用两个向量的坐标来求解数量积?首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根据数学教学经验,对于求解数量积,这个知识点不但是难点,也是需要掌握的一个重点,而且教学课本上对这个知识点的推导也不是很好理解。讲解这一知识点时,要让学生先熟悉这个知识点,然后找出困惑的地方,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当然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出便于同学理解的求解办法。

3.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课堂上利用学生的回答去生成资源。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因而教师要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在学生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时,要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充分表达出来。教师不但要会问,更要会听,在学生的回答中寻找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备课时设计好重要知识点的相关问题,设计好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问题时很有可能生成的一些问题,并且要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性。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关键在于师生能否一起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时又发现新的问题。

4.结合实际生活,设计一些比较有趣味性的问题。数学知识虽然源于生活,但比较枯燥,这对于数学教师是一个挑战,教学时必须设计有趣味性的生活实际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爱好,从而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可适当运用情境式教学。情境式教学是指,为教学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或创设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生动而具体的场景,让学生有很好的体验,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教材,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以提高。可见,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设一些场景,这样就能在枯燥的数学教学中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当然,对于同一个问题,通过不同的场景设计,学生对于该问题的体验也会有所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总之,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在数学教学课堂上提问时要运用一定策略。这样既可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提高整体的数学成绩,又能积极响应国家对于素质教育的呼吁。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式方法,能够融会贯通,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工作、学习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2]奚圣兰.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j].读与写杂志,,11(3).

[3]王春泉.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探讨[j].教学手记,2014,(1).

(编辑:易继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培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存在不足:脱离社会实际、内容大量重复,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必须整合与优化现行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承担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的主阵地和主渠道。针对现实中高校思政课的无力、低效等问题,如何激活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内在需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整合与优化现行的思政课教学内容无疑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这也是摆在广大高校思政课教师面前的不容回避的重大课题。

一、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存在的不足。

教学内容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信息纽带,也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交流的信息实体。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精当直接关乎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1]当前思政课教学内容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脱离社会实际。当前思政课程内容不够“活”,把理论当成了现成的结论、枯燥的条文,多概括少案例,重抽象轻形象,臃肿繁琐而不够简练,宏大高远又无感染力,给学生的印象是“假、大、空、死”,因而缺乏吸引力,更没有说服力。另一方面教学内容不够“近”,重理论轻实践,原理相对滞后于实际生活,不够贴近学生的个人实际和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难点、疑点等社会问题,不能紧密联系生动活泼的改革建设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忽视了变革中的新情况和新现象。这样的教学内容如“隔山打枪,难辨虚实”,生活气息当然无存,自然难以对学生产生亲和力和针对性,无法使学生感同身受,取得实效。

2、内容大量重复。现行思政课教学内容不够新,重复较多。从纵向上看,与中学政治课内容重复,相当部分内容学生在中学阶段已学习过,缺少新鲜感。如“概论”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内容,学生已经比较熟悉,特别是文科专业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从横向上看,各门课程之间有交叉和重叠。比如,“概论”中的有关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与“基础”中的相关内容重复;“原理”中的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与“概论”中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有一定的交叉;“纲要”中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与“概论”中的部分内容则近乎完全重复。如此大量的重复,不考虑学生的实际基础、学科专业、对教学内容不做任何取舍,难免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抵触的情绪,最终导致教育失效。

二、高校想政课教学内容整合与优化的必要性。

1、增强大学生对和谐社会构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需要。大学生作为未来我国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对社会影响的程度在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各项事业的成败。十六大以来,党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全国各项工作都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一次调整,高等教育战线自然也不例外,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培养、教育、锻炼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其理论修养,塑造符合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的大学生的特殊的使命,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就更为重要。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质量优劣对能否培养符合和谐社会构建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大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就在于,培养大学生对和谐社会构建的认同感和自觉为之奋斗的决心、信心。

2、大学生与社会联系的紧密性对思政课教学内容提出新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学已不再是象牙塔,思维活跃的大学生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另类群体了。他们通过各种渠道与社会发生广泛的联系,关注社会的焦点、热点问题,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这无疑是一种进步。但同时也给我们的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要求我们的教学内容要适应这种社会变化,根据这一变化及时做出调整。

3、大学生就业多样化的现实给思政课教学内容提出新的.挑战。我国高校扩招,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发展到了“大众教育”的阶段。在“精英教育”年代,高校的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干部,大学生毕业后由国家分配工作。进入“大众教育”阶段后,再加上高等教育办学形式的多层次性,大学生毕业后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于是出现了就业多样化的现实状况。这给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简单地按照传统的统一内容、统一模式的教学已不适应新的发展趋势,必须把理想的人才目标模式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使高教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多样化,以适应新时代对各类人才的新需求。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整合与优化的路径选择。

1、整合与优化教学内容的基本思路。一是以理论为线索进行整合。在全盘考虑的基础上,精简提炼出学生最应掌握的理论、方法,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最欠缺的方面,以理论为主线展开,理论联系实际。这种方式保持了各门课程的基本框架,理论条理清晰,对于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大有益处。二是以问题为线索进行整合,针对大学生在不同的阶段所遇到的具有普遍性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从各方面各层次甚至各学科展开分析和阐述,这对学生的帮助是最直接、最大的。在此过程中,不只局限于一门课程,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具有一般方法论意义的理论,做到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当然这对教师素质的提高及教师之间的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整合与优化教学内容遵循的基本原则。第一,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思政课教学内容整合与优化的首要的根本的原则。思政课是我国大学特有的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科学知识传授之中的特殊的教育形式,大学生培养模式和人才规格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但其精神支柱却应该是同一的。因此,思政课体现了政治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教学内容要具有科学性,确保知识准确无误,科学真实才有说服力。如果教学内容缺乏科学性,就无法用真理的力量去感召学生确立坚定的信仰,教育效果就等于零,甚至还会产生副作用。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弘扬主流意识形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是思政课教学功能得以发挥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把握正确政治方向的教学内容,则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能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也就无法实现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和高校的培养任务。教师应避免一味散布低俗、庸俗的内容,或是大谈特谈社会的消极面和阴暗面,以此来吸引学生,这是有悖于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的,对学生及社会都会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第二,贴近学生的实际。从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大学生认为,思政课内容抽象、空洞,理论说教多,距离自己的实际生活遥远,不易理解和把握。因此,思政课只有找准和学生思想实际、成长成才要求、全面素质提高的最佳结合点,才能使教学有的放矢,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2]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需要相适应。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整合必须从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和迫切需要解答的各种现实问题入手,正视学生的认知冲突,下大力气研究学生的需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并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在论证某一理论问题时,尽量选取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情,将理论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帮其所需、解其所惑、排其所难,使学生产生共鸣,受到启发和教育,认识到思政课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学有所用的,从而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二是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专业有机结合。思政课是高校公共基础必修课,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必须调整相应的内容,尤其是一些案例性的内容,切忌以不变应万变、不着边际地泛泛而谈。三是教学内容要结合不同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高等教育发展具有多层次性,人才培养的目标有所不同,如应用型高校是着重为了发展应用型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相应地,思政课教学中应更多地注重实践性教学,整合与优化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内容,突出实用性。

第三,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这是思政课教学内容整合与优化的又一原则,也是思政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提高实效性是教学内容整合的原则和最终目的,也是衡量和检验教学内容整合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教学内容整合的成败与否,最终要看实际效果怎样。实效性的衡量标准主要是看“是否进脑袋、是否得心、是否应手”。“是否进脑袋”是指从知识传授的角度考量学生是否熟知、理解和掌握思政课的基本理论;“是否得心”是指从认同的角度看学生内心是否接受、赞同和拥护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理论修养是否得到提高;“是否应手”则从践行的角度看学生是否学以致用、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论联系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指导实践。只有从这些方面去衡量,教学内容的整合才能逐步取得更高的实效,才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和无穷的力量。

3、思政课教学内容整合与优化的具体措施。

其一,高校思政课教师协同分工,加强交流与互动,具备整体意识。目前在实施“05方案”的过程中,各高校使用的都是全国统编的教材。统编教材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和系统性,体现了普遍性要求,但很少兼顾到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和不同背景的大学生的特殊需求。在现有的课程体系和教材框架下,高校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配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教材为依据但又不能简单照搬它的内容体系,学会从“教教材”转变到“用教材教”。首先,教师要统一思想认识,具有全局观念。除了自己所讲授的一两门课程外,也要熟悉和研究其它几门课程的教材内容。其次,教师之间应该互相沟通、研讨,加强不同教研室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考虑各门课程的衔接问题和交叉重复问题,确定不同课程教学内容的取舍承接、讲授角度和教学方法,明确每门课程讲授的重点和难点,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再次,采取集体备课的形式,召开每门课程主讲教师备课会,讨论和研究本门课程的重点、难点,讲授方法。最后,在教辅音像资料的选择和使用过程中,既要做到关联性和共享性,又要注意衔接性与协同性,以免造成教学资源的重复与浪费,优化整体使用效果。

概论、纲要、基础。“原理”课的切入角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理,

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弄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容和精神实质。“概论”课的切入角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充分反映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进程及理论成果,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纲要”课的切入角度是历史史料和历史知识,旨在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历史教育,帮助大学生理解我国选择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历史背景及其必然性。“基础”课的切入角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旨在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可见,这四门课程之间蕴含着一种紧密的内在逻辑演绎关系,形成了空间上的并存与序列。即:理论原理――理论发展――理论历史――理论运用。[3]由于追求各自理论体系的完备性和内容的系统性,4门课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横向交叉与重叠。对于四门课程逻辑关系的准确把握,有利于提炼教学内容,避免四门课程在某些知识点上的重复。如“纲要”可以着重讲述前80年的历史(19以前),“概论”则侧重阐述后80年(1919年之后)的发展,“原理”重点放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可以略讲。只有每门课程选择了各自的讲授重点、授课角度和方法,学生听起来才不会有重复厌倦的感觉,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4]王晓梅.优化教学内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层次性[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社版),年第2期。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策略研究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指出:“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给予肯定性评价。如学生的沟通、合作、表达能力,搜集与筛选多种社会信息、辨识社会现象、透视社会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持续学习的能力等,都要注重从积极的方面、用发展的眼光给予评价。”这就要求我们对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时应该具备正确的评价取向,即必须以学生的终身的、全面的发展为根本。

(一)评价标准失衡,重群体轻个体。教学评价应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其效果的价值评判与估价。但现行的思想政治教学评价把教育评价的价值定位在甄别的功能上,一般着重采用效果评价,从评价对象完成各种命题任务的效果角度来确定评价标准,没有真正把思想政治教学评价放在关注每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完整成长过程上。

(二)评价主体失衡,重教师轻学生。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学评价的特征即学校评和教师评,其中主要是教师评,使学生始终处于消极的被动地位。这种评价主体的单一,忽视了被评价者的需要及情感体验,使教育评价活动处于一种消极的活动状态。教师依赖单一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简单地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利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三)评价创新失衡,重形式轻开发。新课改要求必须要体现创新。但在何处体现创新呢?在教学实践中最明显的就是教学形式的创新。因此在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是否符合新课改理念时则片强调形式的新颖。而教学的创新应着重评价教师是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发学生的智力,促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使学生能够处于主动学习的最佳状态。

(四)评价内容失衡,重记忆轻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知行统一,教学评价应着重对学生实践的考察,只有这样才能突出思想政治课德育的功能。但目前思想政治教学评价把思想政治课当作一门纯智育学科对待,评价内容以知识记忆为主,只要学生能记忆、主观能理解就可以取得高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如何、是否言行一致在评价中没有体现,说明这种思想政治教学评价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五)评价功能失衡,重视监督轻促进。在新课程的评价理念中强调教学评价应发挥诊断、激励和促进教学发展的功能,但在评价教学活动时往往强化了评价对教学的监督功能。特别是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应试教育有功利色彩的评价指标必然会阻碍新课程教学评价的实施。

教学评价是新课改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发展,即构建发展性、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

以生为本是评价的根源,更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教育评价改革中,无论是评价目标、内容和主体的确定,还是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的选择,我们都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去了解和满足人的需要。

1.在评价维度上下功夫,从单维评价走向多维评价。教学评价内容是课程目标的具体体现,反映出具体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内容应改变过去偏重政治理论知识的单维评价,应强调对学生基础政治知识和技能、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的多维评价。

2.在评价主体上下功夫,从单独评价走向对多元评价。新的教学评价应改变单独教师评学生的状况,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即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这种多元化评价具有重要作用,学生通过自评、生生互评,有利于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增加自我意识、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认同评价结果,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发挥评价的作用。家长参与评价有利于家长走近教学,改变观念,可增进对子女了解,也形成家校的教育合力。?通过学生、家长、教师三者相结合的综合评价能够比较真实了解学生的学习及其他情况,有利于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培养学生学会理解他人、关心他人,懂得感恩和承担责任,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3.在评价标准上下功夫,从统一评价走向多元评价。以往统一的教学评价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是活生生的充满个性色彩的动态过程,可以说很多所谓的“差生”是由于我们的评价标准单一而“制造出来”的。教学评价标准应采用多层化,对不同基础的学生,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例如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应以相对应的评价标准去要求他,当他达到高层次标准时就要即时鼓励表扬。

4.在评价方式上下功夫,从唯一评价走向多样评价。注重评价方式上多样化,新的教学评价应改变以往单一的把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手段,要加强对形成性评价、非测试评价、表现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的探索与应用,改进量化和等级方法,重视质性评价。例如:在学习评价中要加大对实践活动的考查力度。因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既能反映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又能揭示出学生的态度、责任心、合作精神等。

5.在评价对象上下功夫,从单一评价走向双向评价。在评价教学中,我们应该调整评价视点,重视学生对教学评价的参与。过去评价教学的视点聚焦于教师,评教师怎么教;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评价应该把视点还要聚焦于学生,评学生怎么学。看学生的参与的深度和广度;看学生学习是探究式还是被动式;看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整合程度和迁移程度;看学生学习的态度与感受,以及对教学的认可程度、愉悦的程度。

6.在评价差异上下功夫,从普遍评价走向差异评价。关注评价对象的差异性,让学生多样化发展。新课程主张教学评价要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个性差异,存在着不同发展水平。在实践中,我们要注意针对学生的差异性,注重因材施教。要看教师教学中是否对尚未达标的学生实施个别教学,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拓展教学,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学习氛围,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文平。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评价设计的基本方法甘肃省基础教育平台。

[2]向阳。育人为本德为首——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学评价研究。大象出版社,.04。

[3]李燕。构建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以中学思想政治课为例。教育教学论坛,,(30)。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研究

上学期把九年级全一册上完,用一个月的时间再把整本书复习一遍。

下学期进行中考复习,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轮:二月底到四月初之前,基础知识复习阶段。反复落实基础知识,先概念后原理,学会整理知识,查漏补缺,认真钻研教材,在练中发现问题,不留知识疑点,达到“准、全、牢、熟”,把知识梳理一遍。

第二轮:四月初到四月底,知识整理阶段。以知识的联系运用为主,进行整理。复习要注意:

(1)着重各课的重点、难点及重难点之间的关系。

(2)适当地打乱章节顺序,将相关知识合并,做到融会贯通。

第三轮:四月底到五月初,社会热点专题复习阶段。充分利用《中学生中考时政》提供的知识内容,结合学年度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时政,划分专题。练习以选择和资料分析为主,加强灵活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多选典型的题练习及往年的较好中考试题。

社会热点专题复习用三周。

第四轮:五月初到五月底,知识弥补及模拟阶段。要重新复习所学的知识,把练习册、试卷中曾错过的题完全弄明白,罗列一年来的国内外大事。克服懒惰思想和松劲情绪,要培养综合能力,因为在中考试卷中,常有综合性题目,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在复习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最后:六月初,做2往年中考试题,进行两次模拟。

总之,中考前的复习方法,有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究竟如何是最佳的复习方法,是对我们原有的课堂教学方法提出的新的挑战,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实践研究》课题实验报告

摘要:小班化教学是在学生数量控制在30人以下的教学单位中面向学生个体、围绕学生个体发展而开展的教学活动。教学对象由原来的面向整齐划一的全班整体转变为个性异同的学生个体,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空间也增大了,互动时间也变多了,合作学习成为小班化教学的有效组织形式,课堂上的有效提问对于达成教学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

《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实践研究》课题实验报告

班级人数的减少,给予了师生更大的活动空间,每个学生得到教师的关注和针对性辅导的机会增多了,学生参与活动,发表自己见解的时间充裕了,因此课堂中的提问不仅仅是检查学生了解了多少知识,掌握了多少内容,还能够越来越多地引发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并能够引起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一、问题的设置要围绕教学目标。

成,这样的课堂则是学生所喜爱的课堂,对知识点的掌握也会更。

深刻。

在学习必修一经济生活中关于“商品”这一概念时,要使学生知道商品的含义以及商品的基本属性,并能够判断某一物品是否是商品。“什么是商品?”学生很容易便能从书上找到答案:“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仅仅这样,课堂上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这个问题上来,教学效果并不好。于是在这个问题基础上,继续设问:“地沟油是商品吗?”这一现实的问题,立刻引起了各小组的讨论。有的小组认为地沟油是商品,因为它用于交换,并且是劳动产品;认为它不是商品也有道理,不然国家为什么进行严厉打击呢!接着又引入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小组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地沟油”对人体有害,国家因此对其严厉打击,作为一个消费者,购买食用油绝对不会购买“地沟油”这种毒油,换句话说,“地沟油”不能满足我们对食用油的需要,因此它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也就是说,“地沟油”肯定不是商品。

二、问题的设置要做到答案多元化。

小组合作,就要给学生足够的回答问题的思考空间,要能激发小组中的每一个学生参与讨论、参与回答。学生的个体各有特点,对于一些问题,往往考虑不全面,个人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思考就能做到越来越完善。例如,在讲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时,提出如何看待“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这一问题,学生可以从经济、政治、哲学等角度深入分析。例如,从消费、生产、税收等经济学的角度,从政府职能等政治学的角度,从具体问题分析、事物普遍联系、认识过程等哲学的角度,或从经济与政治的关系、哲学与经济的关系、哲学与政治的关系,以致从政治、经济、哲学三者关系等综合的角度加以论述。这样,通过讨论,学生就能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及为何要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三、问题的`设置要能够照顾到不同能力的学生。

小组建立之初,在问题的设置上有个误区,就是一味地追求难度,因为只有有难度才有合作的可能,有难度就会让个人无法独立在短时间内完成,(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但这样忽略了在小组讨论中人人都参与的原则。小班化教学就是要关注每一个,幸福每一个,小组合作就是要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每一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体。

素――国家利益”一课时,可以以中日关系分离聚合、亲疏冷热为切入口,进行分组设置问题,讨论中日关系的昨天、今天、明天。对于中日关系的昨天,学生以自己已有的历史知识,就可以轻松回答,从中日甲午战争、抗日战争、中日邦交正常化等了解过去,再通过资料的搜集了解今天,各小组介绍中日之间“破冰”“融冰”“迎春”“暖春”,再通过钓鱼岛问题,中日关系再度降低至冰点以下,及时提醒让大家思考中日关系的明天,通过大家的讨论,结合之前的资料提出问题:“为什么中日关系会出现这样复杂的变化?”最后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国际关系主要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等知识内容。

总之,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小班化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十七高级中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探析的论文

1.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教师普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为选修课或公共课,认为学生要将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课学习。

2.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式和方法过于单一。教学采用传统低效的教学方法,单一而乏味,不能对学生的积极性进行有效调动。

3.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随意性大,实践教学资源缺乏,学生参与率不高。民办高校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主要集中在专业课程和实习基地建设上,较少关注思想政治课实践基地建设,造成实践教学资源缺乏,学生参与率不高等问题。

4.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没有经费或缺少必要的经费,制约着师生开展实践教学。由于缺少经费保障,打击了大部分教师开展课外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并产生一定的畏难情绪。

5.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考核标准过于单薄。目前只是注重书面形式结果,缺少实践过程考核。社会实践主要是以一份调查报告或心得给出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成绩,评价行为缺乏科学性,导致社会实践流于形式,反而成为学生负担,造成负面影响。

二、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本质内涵与意义。

1.教学模式是指依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比较典型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的策略体系。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教学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是以课程目标为引领,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以课内、课外联动为机制,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指导为保障,构建的全方位、立体化、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2.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教学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突出研究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在教化,将传授的知识进行内化即认同、接受、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并外化的行为习惯、善恶观念、思维方式的养成形成比较稳定的、比较典型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是以课程目标为引领,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以课内、课外联动为机制,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指导为保障,构建的全方位、立体化、开放式教学模式。

的导师团队,在专、兼结合的大学生德育工作队伍的协作下,以组织和引导大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实习、实训,主动参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

4.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制定实践教学大纲,纳入国家教材编写计划,编写教师实践教学大纲参考书。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及人才的培养目标的要求,明确实践教学的学分、要求、内容、方法、手段及组织形式等内容。合理量化教师工作量,做好师资保障。教师的指导是实践教学达到预期效果不可缺少的环节,为了保障实践教学达到预期目标,实践主题的选取、实践环节的设计、实践过程的指导,需要教师按照教学目标、学生情况进行精心安排。

1.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等重要,高校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在社会迫切需要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高校必须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强调教学内容在实践环节中的渗透和内化,强调学生借助先进的思想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踏实肯干,学以致用。

2.采用多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教学,融合各类新媒体,以主题式实践教学活动为主要形式,建立起“多媒体+网络+专题”的教学体系。多媒体教学环节要运用集文、图、音、像为一体的生动形象广告画面,网络环节应广泛借助社交工具qq、微博、微信等,也可以通过qq群等开展网络专题讨论。通过“多媒体+网络+专题”教学方式,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随时随地交流,以及时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升,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亲和力。

建立多渠道的保障机制。高校应结合自身条件,保证该实践教学的人力、物力及财力支持,构建各种类型的实践基地。拓宽教学经费来源,积极争取教学专项经费。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以及学生社会活动经费、科研经费、实习实训经费等,解决其教学经费不足的问题,保障实践教学的经费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是高校教师的重要任务。对此体系的创新必须建立在对当前高校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详细分析的基础上,须充分结合高校的具体实际。

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探析的论文

摘要: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视角,站在折中主义的立场,座清“向技术学习”与“用技术学习”的多媒体教学边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五年以来,广大教师积极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并开发了一批又一批的多媒体课件,提高了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但是,多媒体教学的实践远未像理论上探究的那么理想,实施效果也没有理论上所期望得那么好。这些问题的出现,促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问题。本文从教育技术学的视角,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的路径和方法。

从教学论的角度看,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则是运用教学方法的一种手段。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为了增强教学方法的作用,在运用方法时常结合使用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指为提高教学方法效果而采用的一切器具和设施,或师生教学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借助有效的教学手段,才能有效运用教学方法。从教育技术学视角考察,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的效果,与两个因素直接相关―多媒体课件及其应用。前者可以称为“物”的因素,是一种“物化形态的技术”;后者则是“人”的因素,是一种“智能形态的技术”。“物化形态的技术”要求多媒体课件必须兼具多媒体的特点和课件的特性。多媒体的特点主要体现为交互性、集成性、控制性、非线性等;而课件是课程软件的简称,本质上是一种软件,但与课程内容有着直接联系。在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多媒体课件并未满足“物化形态的技术”要求,这就直接制约和影响着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智能形态的技术”,要求使用者必须具有熟练应用“物化形态的技术”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反映在对计算机(硬件)和多媒体课件(软件)的操控方面,即对多媒体课件的运行条件及其运行平台的掌控水平,有不少教师没有很好地掌握这方面的技能。还有一个因素也值得我们注意,有些教师把多媒体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对立起来。事实上,日常教学活动往往是组合了多种教学方法才得以开展的。如果教师仅以多媒体教学为惟一追求,排斤其他教学方法,而不是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体教学内容,通过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其结果是违背了教学的客观规律。

受上述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大多数采用的多媒体课件是powerpoint文件,是由教师按教材的逻辑框架、思想理论脉络和课堂教学思路自行编制,能够独立地或完整地表述教学内容的计算机软件。这类课件具有制作技术要求不高、设计比较自由、结构相对简单、操作方法容易、制作成本较低等优点,既适应了教材体系逻辑框架下的教学方式,也适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更新快(内容本身、案例有实效性)的特点及教师对技术掌握的要求。但是,这类课件的局限性也显而易见,尤其是课件与学生之间缺乏交互,而且powerpoint引用外部文件的能力也比较有限,并缺乏控制。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探索和深化,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认识到:如果接受过计算机应用的训练并能根据多媒体课件特征及考虑教学需要研制多媒体课件,那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如今,如何进一步研制和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已成为许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技术观的冲突:思想政治理论课“向技术学习”抑或“用技术学习”

在我们探究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的边界被混淆的同时,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需要我们关注,即计算机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技术的设计思想及其支撑理论是什么?从教育技术学的视角,美国著名心理与统计学家拉姆斯丹(lumsdaine)提出了教育技术的两源论,以后美国教育技术学专家塞特勒(saettler)在1968年的((教学技术史》中也加以强调。他们都认为存在两种意义上的教学技术:一种是物理科学意义上的教学技术,一种是行为科学概念的教学技术。前者是“媒体论”的教学技术,而后者是“过程论”的教学技术。考察多媒体教学的设计思想,与上述两种教学技术观密切相关,我们把它们称之为“向计算机学习”(或称“向技术学习”)的技术观。从计算机应用的对象来看,集中在三个方面:学习计算机(learnaboutcomputer),用计算机学习(learnwithcomputer),向计算机学习(learnfromcomputer)。“向技术学习”的技术观主要表现为教育工作者往往将技术视为给学生传递教学的手段。拉姆斯丹将这种观念称为i型技术(technologytypei),所强调的是技术所起到的教学辅助作用。我们可以把基于计算机的教学归类为1l型技术,这种技术应用是以软件为基础的,软件的设计体现了科学性的原理。i型技术是强化教师所传授的信息,i型技术则是根本就把老师给替换掉了。这两种技术的共同特点是,都强调了利用技术传递教学。当代美国知名教育技术专家乔纳森(jonassen)指出,在传统教学中,技术往往被用作是知识传递的工具。人们通过与技术交互,从技术中接受信息并且尝试去理解这些信息。技术作为信息的载体和学生的导师,学习者是“从技术中学习”。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的多媒体教学,更多地体现为教师所选择的一种教学的方式、手段和工具;多媒体课件则是部分教学内容的载体。在月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中,这类课件的设计和应用占有很高的比例,并且是课堂教学的主流。在课堂教学中,技术与媒体常见的作用是辅助教师教学。无疑,设计适当的教学媒体可以提高和促进学习,支持教师的教学。但是,使用的效果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

相对于“向技术学习”侧重于教师的教而言,“用计算机学习”(或称“用技术学习”)则侧重于学生的学。美国著名计算机专家泰勒(taylor)曾经指出,计算机应用于教育的模式之一是把计算机看作工具(tool)。将计算机用来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工具,是学生的学习对象和学习工具。计算机作为学习工具,可以分为效能工具和认知工具两大类。效能工具(productivitytools)重在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认知工具(cognitivetools)也称为智力工具,乔纳森认为,认知工具是指可以帮助学习者发展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的软件系统,如数据库、电子报表、语义网络、专家系统、多媒体建构工具、微世界、动态建模工具、视图化工具和计算机会议系统等。乔纳森从建构主义出发,主张技术不应该被用做被动的学习者运输和传递设计者信息的工具,而应该作为学习者学习的工具,让学生参与有意义的学习,即“用技术学习”。在现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与“向技术学习”相对应的,是沿袭了多年的教师主导型模式。建构主义主张“用技术学习”,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型模式,包括webquest模式、nteq模式、jitt模式等。这种主张对中小学教育改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则刚处于研究的起步阶段。现阶段绝大多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及其课件的探索,是以网络课程的形式呈现的,诸如,各高校开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的网络版等。教师的授课录像、授课教案等发布在网上,可供学生异步学习或异地下载。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而言,这些资源成了学生的学习工具,丰富和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透过教育技术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如何看待技术和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派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等对教育教学的`关注与直接研究密切相关。这些观点不仅影响着教学过程,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技术和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主张“向技术学习”的观点,明显受到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而“用技术学习”的工具观是建构主义的技术应用观。美国教育技术专家斯马尔蒂诺(smaldino)曾经指出,“在选择和设计教学媒体的时候,对于各种学习理论,教师要站在折中主义的立场,哪种理论有指导意义,就采用哪种理论。”“是人类使用技术和媒体,而不是技术和媒体本身把人机械化。也就是说,重要的不是在教室中摆放了哪些技术设备,而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使用这些技术。”斯马尔蒂诺的观点,对于当前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方法和手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必须借助教学技术通过讲授教学内容来体现。因此,如何创新“向技术学习”,是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我们提出以积件思想为导向,但不是完全照搬积件理论,而是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性质和特点,借鉴积件库和积件组合平台的设想,来研制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课件。为此,我们需要建设多媒体数据中心系统(以下简称“中心”),包括多媒体数据库系统和多媒体综合操作平台。多媒体数据库系统由课程资源子库、教学内容子库和教学单元子库三部分构成。课程资源子库是课程内容素材的集合库,借助资源子库,把教学内容转换成图片(g’f“jpg)、声音(mp3,wav)、视频(avi,mpg)等多媒体格式,以形成教学内容子库;借助authorware”flash等软件,通过抽象概念具体化、逻辑命题情景化等方式集成的教学单元子库。教学单元子库是素材和课件的一个中介,可称为课件的半成品,是以帮助教师讲授某个理论问题或学生学习某个教学重点而设计的“小课件”子库,是供师生在教与学中重组使用而准备的资源。它可以是一个问题的讲解,一个过程的模拟,一段历史的回顾,一个场面的展示等积件的过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来说,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内容、教学的实际需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针对某一教学阶段和教学目标,充分利用教学单元子库,结合教学策略,制作一个自己所需的教学课件。这样,通过创新“向技术学习”的技术观,“课内”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文本语言的多媒体化,即把教材语言转换为教学语言,把“一纲一本”规范性、理论性强的文本语言,转换成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各种媒体语言来表达,通过媒体语言来激活教材语言,表达教材内容,使课程内容内化为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组成部分,就能真正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服务。多媒体综合操作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是供教与学使用的软件环境,也是多媒体数据库系统的技术支撑。通过开发“平台”,即利用动态网站技术,通过。。net网站编程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子库和教学单元子库的静态、动态调用,形成一个开放、互动的操作体系。教师和学生既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教与学,也可以不依赖网络进行单机教与学。由于该操作平台简易,尤其适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更新快的特点和教师对技术掌握的要求。针对“用技术学习”的工具观,事实上,美国教育技术专家克拉克(clark)等对建构主义倡导的“探索学习的研究均表明了纯发现学习的低效和无力”,力主“加强对建构主义处分性的研究”。因此“中心”不仅适用于教师课内教学模式,而且适用于学生课外学习模式。“中心”是“课内”和“课外”教学模式的技术支撑(教学媒体)和数据库(教学内容)。

综上所述,本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问题的探讨,只是一种尝试性的探索。其价值不在于探索的结论或结果,而在于在探索过程中对问题的思考。

《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实践研究》课题实验报告

教育部在2008年9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并明确提出:“完善实践教学制度,要从本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切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环节的实践发展,成为当前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紧迫任务,具有重大的意义。

高校是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政策的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研修、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阵地,而高校思政课又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保证大学生日后成为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举措。我国高校在2006年实施思政课新方案中,思想政治课实践性教学的取得不少成果,但是它仍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所以,在新课程设置方案实施中,强化实践性教学是时代的呼唤、理论的要求和实践的需要。

第一,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点和基本原则就是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理论产生于实践,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自己的理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离开了实践,人们的认识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循环反复以至无穷。大学生思想品德认识的提高与进步,必须依靠实践,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可缺少的认识环节。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坚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是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要求。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机制,深入开展社会实践,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社会实践,让学生从课堂走出来,走进社会,发现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从而更深入地思考。现代教育理论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教育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去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第三,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是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传统思政课教学中普遍存在讲授空洞、内容单一的问题,学生学习没兴趣,认为跟现实生活联系不多,甚至对思政课产生逆反心理,并且导致思政课课堂出勤率不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能够促使思政课教师改变教学思路,加强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在课堂讲授中,不断创新思维,深化教学改革,从而提高思政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在教学中只有超越教材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延伸扩展,才能真正做到发挥学生能动性,促使大学生将自己所学向生活经验的转化。

第四,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在思政理论教学中,要把学生引向社会这个广阔的舞台,让他们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民情,用辩证思维去审视社会,帮助他们澄清在认识上的错误,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提高辨别是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质和思维水平。从而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二、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思政课新方案实施以来,尽管在教学中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中却存在着诸多缺陷,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

第一,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认识不足。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指在课堂理论学习之外,在思政课教师的指导下,遵照思政课理论教学大纲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通过积极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对国情民意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增强意志,坚定信仰,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但在多数人眼里,实践教学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多数教师不够重视,学生积极性不高。有些学校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简单等同于假期社会实践,让学生自由调研,草草的以一篇实践报告结束,将思政课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第二,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统一的教学要求。目前所有的高校都开展了思政课实践教学,但多数学校对思政课理论实践教学没有明确的考核目标和标准。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计划学时、实践模式、教学内容、教学体系、经费划拨等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并且在实施过程中也不是很规范。有的'学校领导很重视,把思政实践课纳入了教学计划,而有的则没有。有的学校占的学时多,有的学校占的学时少,这都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的正常进行。

第三,缺乏经费支持和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需要学生走出课堂,在校外进行实践活动,从事这些实践教学活动需要一定的经费保障。虽然教育部曾明确要求各高校每年都要划拨专项经费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但还有为数不少的高校并没有把这项活动经费划拨到位。有些学校虽然有,但数量有限,不能满足所有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但由于学校社会对此项工作认识不足,难以为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的教学基地,多数学校在开辟实践基地时都遇到各种困难,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难度。

第四,模式上缺乏创新。长期以来,一些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理念落后,没有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和学生的发展特性出发,常年不变、形式陈旧,缺乏创新。社会实践教学的手段和形式远远落后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式和需要。还有些高校在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上有意无意地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可有可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推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求真务实、扎扎实实地做好这项工作。

第一,增强使命感,统一思想认识。首先从观念上重视思想政课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环节是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认识程度的高度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实施效果,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树立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理论课是基础,实践教学又是理论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其本质是借助实践手段将理论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理论体系,转化成为改造世界的力量。

第二,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制定统一的教学要求。各个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政策,这些政策应该包括:规定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目的和最低课时量,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列入思政课的教学计划,确定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经费数目、经费来源、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实施严格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组织和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制度等。高校应该严格执行中央文件精神,确实落实教学经费,严格实施教学任务。在评价体系上,改变传统的只注重书本内容的考试模式,加强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创新精神、团队精神等综合素质方面的考察,笔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避免单一死板。

第三,创新实践教学方法。从实践角度看,社会实践教学可以在社会生活中进行,也可以在校园内、课堂中进行。思政课教学以课堂教师讲授为主,在讲课内容中应尽量弱化系统的理论知识,少一些死板的说教内容,代之以引导学生参与思考、培养批判和诘问意识。基本思路应弱化教材,以学生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实践问题为中心,注意授课应当对学生有切实的职业指导的作用,整合相关内容。就思政课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而言:课内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包括:课堂讨论(辩论)、观看教学录像、案例教学、读原著等;课外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参观革命圣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比如:去孤儿院、敬老院做卫生打扫,为贫困地区儿童募捐书包、字典、衣服等。到社会生活中接受锻炼,体验生活,认识社会,体会民生,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途径,要把学生到实践基地接受社会实践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社会实践环节要有相应的考核机制,细化量化各项指标,纳入考核成绩和学分评定。

第四,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待遇。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扩招,学生数量大量增加,思政课担负着全校的公共课,教学资源显得相对缺乏,经常是大班上课,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思政课教师工作量大,上课时间多批改试卷量大,科研时间减少。而且,思政课教师长期以来地位低下,填鸭式教学、学生对此课的轻视,很多老师竟然无法坦然承认自己的职业,针对这种现象,清华大学的做法值得学习。这个做法就是“加法”和“减法”共用。“加法”是指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待遇、增加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和增强思政课老师的科研能力等。“减法”是指:首先减轻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负担,营造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在清华大学,有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亲任组长,教师享受专门的课时津贴和奖励,且逐年增加,等等。“减法“做到位,“加法”跟得上,思政课教师的学时识魅力自然会增加。

思想政治教育课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让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认清自己所担负的责任和历史重任,把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

《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实践研究》课题实验报告

新时代的教育强调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改进,可以培养高中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为终身发展奠定政治素养的基石,完成思想政治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学校都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改革,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新理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结合作能力,与时俱进,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但是,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问题,新课程改革也不例外。

现在许多教师没有真正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只是跟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认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跟上了新课改的步伐,这就导致出现了很多问题。问题的出现并不是对新课改和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否定,因为新课改本身就是一个纠偏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会不断前进。本文围绕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的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本人三年的教学实践经验,重点分析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部分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问题概述。主要介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高中思想政治课小组合作学习的特征和价值。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进行总结和归纳,从群体动力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两个方面介绍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高中思想政治课小组合作学习的特征主要有合作学习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合作学习的议题具有思想性和政治性、合作学习小组为团体成绩进行互助合作、合作学习以完成学习任务为目标。

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体现在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丰富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形式。第二部分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重点论述了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问题主要有:一是合作的目标没有明确指向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二是教师角色定位没有表现政治学科的综合性、活动型特征,三是教师的评价不能体现政治学科的思想性,四是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技能欠缺。

接着,对问题进行了反思,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对教师存在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解不充分和学生过分关注自我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对策。一是合作的目标要指向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讨论的问题要有价值、讨论时机要恰当、设计的问题要有梯度和层次。二是教师的角色定位要体现政治学科的综合性、活动型特征,要发挥教师的主导和价值引领作用、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坚定教师信念和做好转型发展、理清教学思路和把握学科本质。三是建立体现政治学科思想性的评价机制,要坚持知识性评价与道德性评价相结合、个人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生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四是学生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要学会倾听和表达,形成批判意识,拒绝盲目从众。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