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数学教学反思(汇总12篇)

时间:2023-12-03 16:41:47 作者:文锋

教学反思是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课程内容、学生反应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以下是几篇优秀的教学反思分享,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教材第七单元的内容,具体内容包括:数11至20各数、读数和写数、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我上的内容是数11至20各数认识第一课时。上好这节课有三大难点需要突破:

1、学生现有的学习基础如何关注。现在的孩子其实大都会数、会写1120各数,也了解这些数有关的知识,我们怎样在课堂上去关注孩子的现有学习基础,是教学需要突破的。

2、十进制概念的建立。

3、学生数感的培养。

成功之处: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处理教学好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现状和发展水平,对11—20各数的数数,我没有花时间教学生,而是让学生直接参与数物体个数,如数小组的人数、数小棒等等。又如通过看直尺读数及对数字娃娃排数、读数、比较数的大小等一系列教学的活动,都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领悟知识。

2、十进制概念的建立。

认识11~20各数,是学生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让学生建立十进制的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围绕怎样摆放让别人也很快地看出是12根这个问题,学生自主地动手操作摆小棒,汇报交流,呈现出多种摆的方法,学生各抒己见,无法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但10根扎成一捆是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的支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此时,我巧妙地设计了三幅画面,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10根10根地摆,三幅画图均以出现为2秒钟的时间,马上消失的方法,当学生对1根1根地摆、2根2根地摆无法说出根数,感到无奈时,而10根扎成一捆的摆法却给学生带来惊喜、兴奋、成功。通过比较体验,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把10根扎成一捆是最容易看出是多少根,并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这种方法的优越性。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教学设计,突破了10个一就是1个十的难点,从而理解了数的意义,建立正确的数概念,为培养数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以学定教,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人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个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数学地思考。培养学生的数感,不是教师讲解获得的。而是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数学活动得到感受和体验。对此我安排了相应的活动,让他们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数的信息,如通过考眼力游戏,让学生通过想和猜的活动,发展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当然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生活中感受知识,巩固数感。对此引入时让学生数小组的人数,让学生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又如让学生用11—20的各数来说一句话,学生马上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学生这分分秒秒地思考,反映出他们对数的兴趣,促使学生有意识的将知识与生活问题联系起来,主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发展学生的数感。当然培养数感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只能说在这节课设计的各个环节努力地体现这一目标。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一项调查表明:十有八九的人喜欢电脑都是认为电脑是有趣、好玩开始的。同理,要让学生对你教的学科感兴趣,就得让学生觉得这门学科是有趣的。所以吸引学生的关键尽量把课上有趣些!

怎样把数学课上有趣?笔者认为应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乐观、开朗的性格是创造教学幽默的基础。教育工作是以人为对象的,教师要用知识启迪学生的心灵,用情感诉诸人的情感。所以,教师要时时处处表现出乐观向上、热情奔放的精神面貌。只有这样,教学中才能用幽默的语言、表情、动作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实现教学目的。

教学内容中存在着可以利用的有趣素材。苏教版教材就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绝妙的有趣的材料。如在教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79页《可能性》这一内容,课上让学生进行摸球游戏,学生觉得十分有趣,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极高,教材安排这样的教学内容将静态的知识变成动态的可操作的活知识,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枯燥的材料变生动,达到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之目的,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知识与教学内容的`内涵。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情况,选择富有幽默色彩的教学方法,这样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中掌握知识。如在教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50页《测定方向》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操场或旷野进行实地测量,学生借助指南针,在组内成员的互相配合下,饶有兴趣地完成测定任务,这种有趣的教学方法是一般的说教和强化的练习所不能达到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事先未曾预料到的问题。例如,课堂上,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现象时有发生,教师常常需要进行组织教学,时时抓住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学幽默可以助教师一臂之力。说几句幽默的话,做一个幽默的动作,可以让学生舒缓一下心理的疲劳,有利于学生下一个“注意”。

正是在数学课堂中增加了一些非纯数学的教学,特别是增加了一些“笑”和“趣”的元素,才使得我的数学课堂充满笑声,才使我们的学生喜欢上数学。可见,经常地、恰如其分地在课堂教学中来一点幽默,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这必将有助于我们的数学教学。

所以,我们的数学课堂需要幽默!需要风趣!

新课程教学反思

计算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之一。本次新课程首先对计算教学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对计算的价值观重新定位,对计算教学的目标、难度、训练强度及方法都作了相应的调整。

关于计算教学,教学大纲中规定了它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计算法则,准确、熟练地计算。而新课程标准对之则有了许多新的要求:

3、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能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由此可见,我们在计算教学时应着重体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从生活情境出发引出计算题,让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及其合理性;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尊重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3、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特点决定了计算教学传统的大题量机械训练、为算而算的教学方式的彻底转变,需要一种新型的计算教学方式。

教为学服务,教师们从对计算教学的分析中深深感受到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改革理念,在大量实践探索后,我校对计算教学形成了新的教学思路。

1、创设学习情境。

新课程中的数学教学体系中不再把应用题教学作为单独了一个单元,而把应用题作为理性的一个证明过程。所以创设计算学习情境其一是指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一种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引入计算学习。如教学乘法加法混合运算时,我们出示了肯德基的几种商品单价图表,让学生提出各种问题,有的学生提出:我要买两个汉堡和一杯可乐用多少钱?就引出算式:十乘以二加五得多少的混合运算式题,并对运算顺序合理性进行理解,在让学生谈本课感受时,有的学生说到:我会用学到的知识了;还有的说我知道为什么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了等等,把计算数学和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创设学习情境之二是从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基础引人。如教学第七册除法的简算时,教师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乘法简算复习人手,改变题目变成除法运算,让学生运用联想试做,使学生一开课就直接触题,直奔主题而去,展开讨论、尝试、验证。这里我们改变了原教材中设计的一步一步去引导、去归纳的方法,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参与的意识很强,而且缩短了新授时间。

2、引人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最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纵观计算教学,绝大多数的新知是在原有知识上的迁移、变化、综合而成,根据学生学习建构特点,应由教师牵着教转向学生主动学,把新知通过比较等方法纳入自己的已有知识体系之中,所以我们在计算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复习导人时,要注意学生群体的参与性,口算、笔算尽可能让学生全员参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

(2)新授环节时问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可分下几个教学环节:

·首先让学生试做,小组交流;

·然后展示不同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和问题(要注意算法多样化)。这一五一节中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规律、辨别异同;而且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小组学习时有两大层次:先在小组的交流合作中互相启发,解决简单的问题。再把小组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及时提出来。

·最近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在解决共性问题时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作到引而不牵,放而不纵。

(3)练习时要讲究层次化、趣味化、弹性化。传统的计算教学枯燥往往是练习时要求的单一化造成的,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使学生对计算教学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生成一定的能力是计算教学应该重视的重要问题,我们认为练习在计算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层次化。这是指对练习的要求是由准确到又对又快过渡;对练习的目标是好中差均有所得;对练习的安排要由易到难综合的三方面内容的层次要求。

倡导的生活实际、情感态度等结合起来,避免计算的单一性、枯燥性。

·弹性化。这是数学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从中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观是否以学生的需要为着眼点。

学习新课程教学反思

从总体上看,课堂上改变了多年来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格局”,形成了“以师生互动为主”的课堂活动形式,在课堂上我们均可以看到的现象是:

教师蹲下来了,学生站起来了;

教师走下讲台,学生走上讲台;

教师批评的话语少了,表扬的话语多了;

教师冷漠的表情少了,学生开心的笑容多了;

学生听讲的时间少了,交流讨论的时间多了;

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少了,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多了。

走进六中开放周课堂,让我深深感受到我们的课堂已经涌动着勃勃的生命活力,展现了师生的生命风采,体现了人性的回归和生命意识的觉醒。

下面,就教师的活动、学生活动状态、教学过程发展状态等三个方面,谈谈我对一堂地理开放课的粗浅看法。

一、教师的活动。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教师是一种创造性的职业,不同学科的教师各有所长。这堂课能够体现出以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具体表现在教师能充分研究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心中有学生、一切为学生”的教学设计。能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始终对学生充满热情与爱心,充分信任、关注每一位学生。能结合学生的旧有知识和生活体验,尽力帮助学生去发现和探究新的知识,能创设积极向上、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来感召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教师自身也有一定的教学组织能力,且表现出较好的专业技能基本功,能合理和熟练地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设施。

二、学生活动状态。

课堂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学本位”思想。因为良好的学习氛围具有催人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积极学习的动力。学生们在和谐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会产生一种积极表达的自我冲动,每个学生的这种欲望和冲动汇集起来,便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品偿到成功的乐趣。

这节课的课题是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二节“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授课教师课前认真准备,精心组织设计了交流、讨论、活动等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动手、动脑、动口,让全班学生围绕本节重点内容展开,培养学生的获取图上信息的能力与分析技能,初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师生互动交流,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较高,部分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与需求,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大多数学生能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模块,积极与教师、同学进行有效的合作交流,开放了学生心态,张扬了学生个性,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学会倾听、协作、反思、分享和理解。

新课程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加强对教学情节的回顾、反思和分析,总结教学得失,改进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教学实践更趋合理。

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依据,教材是教学的参考,教材不限于课本,还包括各种其它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改变以往过分依赖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习惯,在深入钻研课本文本的基础上,超越教材,整合各种课程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在教学目标设计中,目标分析,能力目标的第一点应该放在知识目标中。情感目标要具体落实到具体章节和事情,不能泛泛而谈大的目标,应该提及通过什么方式达到这个目标。在一节课中,并不是每一项三维目标都要重视,而应该结合具体内容有所偏重。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以免目标过高不能实现或目标过低不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或不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效率低下,达不到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在教学中要逐渐加深,不能在某一节课,使知识一步到位,超越应学的内容,由于“难”既吓跑了学生又完不成教学任务。

大家应该做的第一件事情是要提高自身的一种自主意识。教师应该出去看看,体会一下自然和人文环境。生物教师需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素质,多关注周围的生物和生命现象,为教学不断积累素材。在教学中,才可以给予学生引入一些社会关注的生物学事件作为课堂拓展内容。教师的工作范围应扩大。要以自己的行为来争取自己的地位,学校评价一个教师不仅仅是高考考多少分,还有其他多方面的需求,比如优秀的研究性课程,辅导学生获奖等等。教师应该根据自己学生和学校的特点拓展自己的工作范围。

学校的教研组、备课组应该建立融洽的组内关系,构建一个友好和谐的教学集体。在个人方面,应虚心接受他人意见,总结自己不足。在组内交往要相互尊重,在业务讨论上则需要多相互切磋,不断相互促进大家的业务能力。如每位老师一个学期精心准备1-2节课,共全组教师共同学习和探讨。加强和外界的联系。多加强和上级部门和周围的联系,可以获得多方面信息,为发展提供契机,如各种创新大赛和竞赛的辅导平台。能以积极的心态参加各级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和讲座。要注意每次活动资料的记录和积累,对于个人及教研组的成长很有必要。

人们常说教学是艺术,是成功及遗憾的艺术,再精彩的课,回头反思都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还应当认识到无论采取什么手段,着力点还是应该放在学生身上,平常关注不多,研究不够,认识不到位,遇到大场合,就会力不从心。重大场合下的公开课是否能上得好,取决于平时常态课的积累,为此。

新课程教学中对数学教学的反思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标准》与原来的教学大纲相比,在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界定上有什么新意呢?从目标结构上看,增加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求。从目标取向上看,它突出如下几个方面:

(1)重视培养学生数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强调让学生体验数学化的过程;。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4)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思想方法。

《标准》把数学课程目标分为四个维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四个目标相互间的关系:

“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在数学学习中,知识、技能与问题解决之间是一种递进关系,知识、技能的掌握是问题解决的基础,而数学思考(认知策略)、情感与态度则伴随在上述目标的实现过程中。

四个目标之间的区别:四个目标是四个不同的领域,具体目标要求不同(见p2中长方形和三角形的学习为例).

二、过程性目标。

过程性目标的陈述形式:

经历(感受)过程性目标行为动词:体验(体会)。

探索《标准》中的过程性目标使用的局限性:一方面,有些基本知识的学习经过这一过程根本行不通。另一方面,有些数学知识、技能经历这一过程则没有必要.

此外,有些知识、技能经历探究过程的习得效果则更差一些。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一门科学。

教学设计是一门艺术,教学设计是一种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评价教学效果的操作过程,并将结果表现为一种教学系统。

所谓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就是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师的经验,基于对学生需求的理解、对课程性质的分析,而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活动等进行规划和安排的一种可操作的过程。

教学设计的过程教学设计是一个分析教学任务,设计教学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试行、评价和修改的过程,是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即: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的怎么样,也就是从问题的提出开始,即任务设置的缘由——为什么教,到分析要解决问题的性质、任务,明确要教些什么和怎么教,并通过预测和评价教学效果,不断修改方案,从而形成一个教学系统,获得问题解决的过程。

(二)分析教学对象。

1、基本情况:。

学生的年龄与学段情况、数学基础情况、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情况。

1)在有关的学习内容方面,学生目前的知识与技能的水平如何?

(2)对有关的学习内容,学生有什么背景经验?

(3)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可能存在哪些误解?

(4)学生对教学的`内容一般态度如何?那些比较喜欢或存在反感情绪?

(5)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教学媒体?等等。

2、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1)什么是起点能力。

学习者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态度等,就称为起点行为或起点能力。

(2)如何了解学生的起点情况?

一是课前自问自答。如,谁能说说你对面积了解了那些?

二是课前了解。如在进行计算题复习课教学时,事先让学生做了八道题目,找出错的症结所在。

三是导入环节直接了解。如,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什么?

四、分析教材,用好教材。

(一)分析教材。

1、为什么要这样编排?

如:二年级乘法的认识:分成二个单元,第一单元教到六六三十六。

而且是“五的口诀”放在第一位子。

2、这样编排的特点是什么?

(二)用教材教。

1、教材与课程有何关系?教材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是师生对话的“话题”,是一个引子,或者是一个案例,而不是课程的全部。

2、教师应如何看待、使用教材?

(1)把教材作为样板;

(2)把思想作为主线;

(3)立足于学生的已有经验,从他们的生活实际中选取内容重组教材。

3、用教材教有哪些策略?

(1)比较:比较学习材料和学生已有经验之间的关联。

(2)还原: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具体、可感的形象。

(3)转化:将课堂中的随机事件转化为教学资源。

(4)开发:开发周边资源,对教材内容进行个性化、生活化、活动化再加工。

(5)调整:运用更换、增删、归并、修改等手段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

所谓“更换”,就是把不适合学生与教师自身特点的素材更换为适合的素材。

所谓“归并”,归并学习内容。

所谓“修改”,把教材中欠合理之处加以修改。

(6)挖掘:充分挖掘教材含蕴,发现教材新意义。

4、如何组织、呈现学习内容?

按照一定的目标结构,恰当地选择、组织、呈现学习内容是实现“用教材教”的前提。

(1)结构化学习内容。

(2)回归“生活世界”的学习内容。

(3)具有生成力的学习内容。

5、教材中隐性的东西。

(1)数学思想。

(2)解决问题的方法。

(3)编排这个内容的前知是什么,对学生的后续学生有什么帮助。

(4)学生会喜欢这个内容吗?

新课程数学教学总结

在我们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形成的一套传统、滞后的教育教学模式显然已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我认为,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数学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优化教学方式,主要是指应克服以下几个传统的教学“误区”。

1.重内容的讲解,轻教材的运用。

2.重结果,轻过程数学。

3.重机械的“题型分类”,轻知识系统的归纳。

4.重知识的传授,轻教学的灵活多变。

1.运用情感手段强化自我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挖掘教材的潜在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3.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

在我们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自我提问。

自我提问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自我提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

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合作讨论”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理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种“形式化”的讨论。“如何使讨论有序又有效地展开”即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问题确定以后,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一问题广泛地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制定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行动方案,展开研究活动,并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对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最后撰写出研究报告。这样,通过一系列的行动研究,不断反思,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必将有很大的提高。

教学诊断。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有效的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教师不妨从教学问题的研究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省与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收集各种教学“病历”,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历”,并对“病理”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交流对话。

教师间充分的对话交流,无论对群体的发展还是对个体的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均分”时,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一些生活情境:分桃子、分鱼、分饼干、分苹果等。在交流对话时有的教师提出,仅仅围绕“吃”展开教学似乎有局限,事实上,在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东西要进行分配,可以适当扩展教学设计面。这样开放性的讨论能够促进教师更有效地进行反思,促进教师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

案例研究。

在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当前教学的大背景,在此基础上,通过阅读、课堂观察、调查和访谈等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然后对案例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教师既可以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出技术分析,也可以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进行研讨,还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学理论问题进行阐释。如一位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分数应用题的综合训练时出了这样一道题:一套课桌椅的价格是48元,其中椅子的价格是课桌价格的5/7,椅子的价格是多少?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用多种方法算出了椅子的价格为20元。正当教师准备小结时,有学生提出椅子的价格可能是10元、5元……这时,教师不耐烦地用“别瞎猜”打断了学生的思路。课后学生说,假如一张桌子配两张椅子或三四张椅子,那么,椅子的价格就不一定是20元了。通过对这一典型案例的剖析以及对照案例检查自身的教学行为,教师们认识到,虽然我们天天都在喊“关注学生的发展”,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却常常我行我素,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很少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观摩分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多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并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在观摩中,教师应分析其他教师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他们为什么这样组织课堂教学;我上这一课时,是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我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与他们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从他们的教学中我受到了哪些启发;如果我遇到偶发事件,会如何处理……通过这样的反思分析,从他人的教学中得到启发,得到教益。

总结记录。

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讲授内如一位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分数应用题的综合训练时出了这样一道题:一套课桌椅的价格是48元,其容是否清晰,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还有什么困惑等。把这些想清楚,作一总结,然后记录下来,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经过长期积累,我们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音乐新课程教学反思

人需要华丽外衣的装扮,是为了更美,同样,我们的课堂也需要,一位年轻教师的话至今还震撼着我,“既然我不是名师,不是特级,我无法让我的一支粉笔说话,无法让一支粉笔生动起来,无法让本色的课堂带给孩子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美的熏陶,那么,我只能让我的课堂披上华丽的外衣,让我的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氛围中学习音乐。”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音乐课堂比前几年鲜活、华丽了许多。老师们鼓励的话语多了,期待的目光柔了,学生们的发言自由度宽了,活动参与度高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前所未有、值得欣慰的教学现象。可是在深入第一线的音乐教学中,我却隐约间发现在这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的华丽外衣下,似乎已经隐含着一种倾向化、曲扭化的东西,音乐课抓住的只是华丽的外壳,失去的却是音乐的本性。因此作为一名基层的教学研究工作者,我觉得很有必要对这些形式多于实质的教学行为进行剖析,以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

一、寻找华丽外衣,当前音乐课堂上存在着哪几件华丽外衣呢?

1、肤浅——兴趣唯一。

2、时髦——参与无效。

音乐作为一种非语义性的信息,决定了它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在很大程度上说它是那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课标中指出:音乐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听音乐做各种动作,听音乐用色彩、线条表达自己对音乐地感受都是老师常用的一种参与体验方法,,但是,我们许多教师在设计这些方法时较多考虑的是学生的参与热情,参与方式,很少会想到我的这个参与活动真正对学生聆听音乐、感受音乐起作用了吗?学生必须在认真聆听音乐的前提下参与吗?于是,在教室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学生边听音乐边做动作,边做动作边打闹的现象。如《动物说话》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都喜欢动物吗?

(生):喜欢。

(师):现在请大家听音乐各自表演自己喜欢的动物,看谁模仿的最像?最可爱?

接着教师开始播放音乐,学生自由表演,这下可热闹了。孩子们做着各种小动物的动作,可有的孩子你推我,我推你,一不小心,一个滚到了地上,一瞬间,一堆人挤到了一起,没有一个在仔细的聆听音乐,根据音乐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动作变化,课堂上简直乱成了一片。

这并不是真正的参与体验,而是图热闹,图形式,是无效的。

3、花哨——综合大拼盘。

对于综合这件华丽的外衣,我想,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各个学科或多或少都披上了些。许多老师为了体现综合,将教学重点偏离,本末倒置,把音乐课上成了美术课,将美术课上成科学课,将语文课上成地课等等现象时常看到,有一次印象很深刻,到其他省观摩音乐课,一教师在上《金孔雀轻轻跳》这一课时,将大部分时间放在了解傣族风土人情,孔雀的种类,学跳孔雀舞等等。惟独没有花时间好好地指导学生怎样唱好这首歌,怎样把傣家的韵味表现出来;课上一直播放着丰富的多媒体,惟独没听到老师弹一句琴,唱一句歌。一位听课的其他学科教师说:现在的音乐课流行这样上了吗?现在的音乐课不用唱歌了,不用弹琴了吗?是呀,没有钢琴,学生很难找到准确音准概念,没有钢琴,无法培养孩子敏锐的听觉,更严重的是,不弹琴,不唱歌,我们音乐教师的特点、优势如何体现,光用多媒体,别的学科教师也能胜任音乐课,久而久之,我们自己的基本功共会越来越生疏。

二、剖析华丽外衣,是什么导致了华丽的外衣华而不实?

1、没有正确处理好形式与目标之间的关系。

形式是“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组织结构或表现形式”,是事物的“外壳”,任何教学形式都必须为教学目标服务,服从于教学目标的需要,决不能游离于教学目的去大谈特谈。有的教师误将新课程改革理解为教学形式的改革,因而将改革的重心放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化上,希望通过手段和形式的变化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其实,光追求表面形式,反而会远离新课程。新课程的形式与实质必须统一。

2、没有正确处理好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虽然音乐本身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使他具有了特殊的学习方式——体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过程比学习结果更为重要。因此,课标表述:音乐教学重结果,更重过程。但新课程并不是只要过程,不要结果,其实,结果不好,更应反思是我们的过程出现了问题。曾有一位特级教师在听了一线教师的研讨课后,感慨地说,课堂教学出现这样的问题,其实并不是新课程理念不好,而是我们的一线教师在理解上出现了偏差。

3、没有正确处理好学科本位与学科综合之间的关系。

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一切教学方法、一切的综合应该是充分利用“音乐”这一情感艺术中: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必须以音乐为主线展开教学,从而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渗透和影响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一节课上得热闹非凡,但实际内容已游离于音乐之外,没有体现音乐学科的特点,学生也就不可能从中获取音乐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因此缺少了“音乐性”,就会使音乐课变得“是似而非”。我们不应该笼统地改变学科本位,必要的学科本位还是要的。其实,我们强调突出学科特性,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突出学科本位。我们要改变的是片面地,简单地坚持以本学科知识为本的学科本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勇于探索,发觉里面的新事物。为了适应新课程教学,我们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找方法,那就会产生拖堂现象,那我们如何去完成教学计划,识字能力又怎么样培养?那就必须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不能让课堂的时间浪费掉,防止外界干扰,减少维持课堂纪律,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是重要的事情,提高课堂效率,时间不可以随便浪费的。我们还可以尝试引导学生将最感兴趣文中的重点问题提出来讨论,而其它的问题可放在课后与学生单独交流,对于较为精彩的话语可展览在语文学习园地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要培养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表现出来的具有个性特色的方式,那就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但常常不好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在课堂中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参与,其他同学仍是被动,没有表现的机会。有的学生合作学习时,不会倾听,不会合作。在课堂活动前,先明确分工,再合作。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也可以先独立思考,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在合作学习的内容中,要考虑学生之间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发现,这些内容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是学生靠个体自主学习很难解决的,把学生的个体差异变成一种教学资源,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中去。教师要对合作学习进行指导,不能袖手旁观,要真正关注学生,深入到合作学习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

作为老师要有自己的教学理念,但把握不住语文课该教什么理念的转变,是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前提。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那语文课到底是什么课?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保持开放的心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进行多方位的学习,现在的语文教学,已经不是单一的语文知识,而是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其次,就是学会和同行合作,吸取多人的智慧,协调一致;对学生的评价,不仅看学生成绩,还要多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重视知识的运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搞题海战术,减轻学生负担,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谈到语文教学时,特别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而不仅仅地掌握知识和笼统地提高能力。不少人感慨,“耗时多,收益少”。重视能力的培养,不重视基础知识,那不学语法知识,“语感”又怎么样培养?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就突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可以通过吟诵法,让学生利用读书的语气感悟,主要通过学生,老师进行有感情的朗诵,进行对比,而产生共鸣;也可以进行教学情境法,来让学生感悟,主要通过教学内容,精心布置情境,让学生们都能融洽到情景中;还可以利用传授的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思维里产生感悟。

语文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根本转变,这样才能主动适应并投入新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然而,以学生为中心,意味着教师转为合作者,那么一堂课,教师如何去备课,如何去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去主动寻找问题。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由权威变成合作者,那么教师跟学生是平等关系,在学习中,备课中,可以去参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根据学生的学习个性去发现问题,通过课堂的组织,并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产生兴趣与个性,这样大大加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化,运用多种教学模式,让学生找问题,可以同学提,老师提,再一起解决;还可以通过利用学生最感兴趣的字、词、句、画等入手,让学生产生兴趣,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新课改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要以教材带领学生走向自然和社会,然而就在课堂中经常出现一句课堂口头语“你们读懂了什么”,从这句话中,我们就知道还是不能走出“教教材”,新课程的教材,使我们在课堂提问下,学生无语。我们是想让学生弄懂教材,并从教材中引发到现在生活中去,而往往教师们还是拘谨于教材,不敢突破。还由于学生在现在生活的阅历和社会接触较少,读课外图书也有限,也很难去领悟教材,甚至一些关键词、句难以表现出来。真正树立为学生而教,根据学情而教,使学生读有所感,思有所启,练有所得,学有所获,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生命对话的场所。教学要沉下心来咀嚼教材,发现、选取典范语段、欣赏点评;要开掘出蕴涵于母语中优秀的民族文化;对课文的主体特点、语言特色应了然于胸,还要自己准备好课文的相关知识、背景资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生能自己收集信息最好。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发挥信息调控的功能。

新课程数学教学总结

本着坚定不移地走“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之路的思想,就要充分发挥教科研的先导作用,努力营造一种浓厚的教科研氛围。一学期来,本备课组在开展教科研活动方面主要工作有:

一、加强教学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

为使本备课组的课改工作进展平衡,提高教师们对课改的认识及落实程度,本备课组利用科组活动时间集体学习有关课改和学科的理论文章,在活动记录中反映出,在本学期中都安排了三次以上的业务学习或专题讨论,且有中心发言人和详细记录。具有选取学习和讨论的专题很贴近课改和学科的特点,并在本学期组织进行“教师如何做研究”的专题学习,为教学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二、学习促进教育观念转变,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提高全面的素质。新课程要实现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这就决定了学科教学要以人的`发展为本,应该服从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我们帮助教师把对课程标准的理念理解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无论是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还是选择教学方法,都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发展的需求出发,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在教学中,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既要关注“知识与技能”,也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努力实现三维目标,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本备课组教师都能逐步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学生主体的理念、师生自主平等的观念。

三、深入开展教学改革,构建现代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基本途径,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坚持与时俱进,反映鲜明的时代特征。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现代课堂教学,是课改攻坚战中的决定性战役,谁能突破这个堡垒,谁就夺取了课改实验课改攻坚战中的制高点。

本学期继续通过课堂教学的研讨活动,促进课堂教学不断优化。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抓好课堂教学的管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组织好每周一次备课组活动的作用,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本学期每个教师均安排了两次以上的公开课,有复习研讨课,也有八年级的新课改示范课。教师参加听课、评课活动,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在实践和反思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教学部门领导经常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教学情况、及时反馈,促进课堂教学工作的进一步提高。

四、强化课程资源意识,使课堂从封闭走向开放。

我们组织教师正确认识和处理课程和教学的关系,做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提倡教师跳出封闭的教材,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对教材作符合学情的处理,创造性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课外时间教师跳出封闭的教室,合理地开发、利用校内校外的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多样化发展。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研究目的开始专题研究,并设计记录表格,要求按表格提示做好记录和总结。

五、今后工作设想。

1)努力克服困难,组织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保证备课小组的活动正常开展。

2)继续加强理论业务的学习,通过实践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3)落实好教学研究,通过科研促学科质量。做到教研有专题,分级落实到专人负责,做好详细记录。

4)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活跃校园学习气氛,通过兴趣学习带动学科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正以崭新教育观点、教育视觉及其巨大的震撼力冲击着当前的国民教育,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语文教育为了能够顺应这个变革的时代,也在进行着一场如火如茶的改革.一个好的教学方式,应该像美国学者梅里尔·哈明在《教学的革命》一书中所描述的那样:清晰的尊严感—不管有没有天赋,学生们都昂首挺胸,大胆发表意见,显得自信、有价值、有尊严;流淌着活力,学生们显得生机勃勃、有活力,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自主性—学生们能正常恰当的选择,主导并约束自己,持之以恒的主动学习;集体感—共享合作、相互依赖、亲密无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彼此支持;察觉—学生是机灵又富裕创建的,他们知道身边正发生的一切,能驾驭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能感受周围的人群的思想与情感。在《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启示下,我结合自身教学方式以及专家的教育指导,感受深刻。

授业、解惑”的地位相对力的,虽然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式不能被淘汰的,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唯一的或常规的角色。在新课程中,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老师还是“催化剂”,他得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合作学习。

当前课程改革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现代教育技术成了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动力,明确指出在教学进程中应该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来“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这说明教育技术应用不仅仅是传述手段的运用,而且涉及技术应用背后更为关键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的更新,也要求教师重新认识、改变某些传统的教学技巧和教学控制方式。

的主动性,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用学生的自主学习、自能读书、自思自悟代替教师的全程指导、一味讲问、指令教授;强化教师的服务意识,转变教学行为,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让每一个教育对象的个性都健康发展、自身潜能充分发挥。

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1、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在学习中,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2、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新课程综合型教师,要求教师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3、更新教育观念,教师角色。需要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知识传授者不再是教师惟一的角色。4、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总之,新课程带来了新教育。

出教学任务,将任务呈现给学生后,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分析,确定要学习的新内容。学习完新内容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制定并执行学习计划,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疑难解答。另外,通过同学的结对交流、学习讨论等,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寻求帮助。在此过程中,学生还要不断反思,最后,对任务作出评价和反思。

1、面向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语文教学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要为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展,提高所有学生的科学素养。

2、立足学生主动、全面发展。语文课程应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科学教育应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在主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此外,立足学生发展还意味着要让每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科学教育也应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人格。

3、体现课程综合化。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中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课程综合化不是各分科课程的简单组合,更不能不顾教育实际为综合而综合,课程综合化的强度和范围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实验,课程综合化在我国需要一个合理的发展过程。

“以德育人是根本”的素质教育思想。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行教育创新的今天,小学语文作为一门最基础的学科,其教学应不断探索,勇于创新,与时俱进。

新课程数学教学总结

课堂教学呈现了以学为主的新局面。各班数学实验教师通过培训学习和深入研究,立足课堂,积极实践,一年来的新课程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1、更注重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在各年级数学课堂上,基本消除了灌输式被动学习的局面,教学更面向全体,教师经常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学习形式多了,思维训练多了,发言交流多了,课堂正在向学生的主动学习不断发展。

2、注重了教学情景的设计。新教材较重视问题情景和过程呈现的设置,教师注意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在备课中突出情景和过程的教学设计,课堂上,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有吸引力,教学更贴近了学生的实际。

3、更注重了动手实践的探索。在课改中,全组教师对数学实验已形成共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发展水平,增加动手实践机会,通过“操作探索归纳”的形式,让学生“做数学”、“做中学”,特别是在课题学习领域,更加注重了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的方法和能力。

4、更注重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正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下逐步落实,课堂上,教师经常较多地采用启发式讲解、探究式讨论、多样化训练等方式。尝试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模式与新课程有了更好的结合。

5、更注重了教学资源的利用。新课程倡导多种教学资源的整合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实物投影仪已成了学校教学常用的手段,一年来,有90%的教师已在多媒体教室上过课,不少教师还具有较好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为提高教学实效,广大教师在课前认真准备各种教具学具,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又提高了效率。

二、课改使教师获得了更好的专业发展机会。

新课程给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作为首批进入课改的数学教师,在深入的实践与研究中,较快地适应了新课程,业务素质得到较快的提高。

1、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广大实验教师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本着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研究方向,立足本校,着眼课堂,积极探索教学改进的途径。在许多学校的七年级备课组活动中,形成了分工协作集体备课、教师每周撰写教学反思的制度。在学校教研的基础上,定期进行县级研讨活动,通过教学观摩、互动式研究交流,初步形成了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策略的共识,即要从教学任务和学习需求的实际出发,远离机械接受的识记型教学方法,多用解释型、选取适当内容尝试探究型的教学方法。

2、教师积极参与网络教研。学校数学本着为教学第一线教师服务的原则,开设了新课程专栏,组织骨干教师,为实验教师提供所需的教案设计、课件和试卷等教学资源和教研信息。课改以来,教师的网络教研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主动收集网上资源,经整合后运用于教学与研究。网络教研得到了关注和欢迎。

三、课改促进了数学教研组的建设。

1、校本教研得到了加强。全组数学教师通过教学观摩和经验介绍,形成了加强数学教学研究工作的共识,明确了工作要求。课改以来,备课活动的实效性明显提高,教师之间交流的教研活动有了进一步的加强。

2、数学教师的课改意识得到了加强。七年级数学课改的氛围,带动了全体数学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开展教学研究的自觉性,许多教师主动到七年级进行开课,深入研究新教材。广大教师都自觉地将新课程理念运用于课堂教学和中考复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为新七年级实施新课程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四、实验的教学效果分析。

一年的课改,在数学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良好的开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是新课程改革的直接受益者,用学生的话说,即“课堂活了,学习活动多样化了,比以前更喜欢上数学课了”。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各校学生的共同体会,从这个意义上说,课改初见成效。

五、问题及思考。

1、教师素质的提高问题。无论是对新课程理念的领悟和还是实施策略的操作,都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学科专业及综合素质,如课程资源的整合利用的意识和能力、课件设计制作等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和运用能力、跨学科知识及人文素养等。部分教师从困惑到逐渐适应,少数教师还不很适应,学校教师之间还不很平衡。因此,培训学习和深入研讨交流必须进一步加强。

2、教学方法问题。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仍然简单化,缺少灵活性多样化,创新意识不强;一些教师只注意形式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形无实;新课程课堂教学得不到有效的改良,教师的学习引领作用得不到更好的发挥。

3、课程资源问题。新课程倡导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但受各种条件限制,许多学校的多媒体教学仍然得不到有效利用,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资源缺乏,影响课程实施水平。

4、课时及学业负担问题。许多教师及家长忧于考试评价,仍过多地为学生布置重复性的习题。期望新课程考试评价的改革着眼于数学素养的发展,并能有效地减轻学业负担。同时,实验教材要不断改进,结构要更合理,容量要适当。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