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学教学生活化论文大全(14篇)

时间:2023-12-06 06:59:51 作者:文锋

范本总结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实际的案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总结的要点。接下来是一些写作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中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的方式创新论文

1.学生方面。

由于高校的连年扩招和普通高中教育的进一步普及,大多数优秀初中毕业生都能进入高中学习,使得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不断下降,学生的知识基础及非智力因素较差,尤其是数学基础。许多学生认为,除了考试之外,数学知识没有其他用处。

2.教师方面。

长久以来,教师只注意讲授数学结论,用数学符号与学生交往,而将数学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生活意义和人文精神湮没在符号化的概念和命题之中,忽视了开发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学方法单一、陈旧,极大地削弱了数学教学的效果,使得许多学生觉得数学知识是令人厌烦的符号与数字,完全不能理解和体会数学的价值与作用。

3.教材方面。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使用的数学教材一般都是严格按照教学过程来编写的,基本上是从概念入手,阐述概念的得出、结论的获得,然后简单介绍一些应用。教材过分强调理论知识,而忽视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有些实际应用又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觉得数学无用,更加重了学生的厌学情绪。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生活即教育”。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其本质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即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均由生活决定,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二是“社会即学校”。陶行知指出:“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三是“教学做合一”。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原则的实施策略。教学做合一既是教育法,又是生活法,它与“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共同构建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板块。

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来看,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背景,将数学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

1.教学理念生活化。

数学生活化教学是指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对数学教学而言,生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加强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是每一个数学教师必须深思的问题。

2.教学情境生活化。

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可使数学教学更加具体、直观、生动,使学生能较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

(1)创设直观性情境。

直观性情境是指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用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创设教学情境,使数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2)创设描述性情境。

描述性情境主要是指以文字描述、语言表达的`方法,为学生描述一个新鲜而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3)创设欣赏性情境。

欣赏性情境是指教师通过录像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美,从而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捕捉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分析和思考数学知识发生的过程。

(4)创设体验性情境。

体验性情境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小课堂”变为“大课堂”,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现场,然后把自己了解到的信息作为教学的资源,再把“大课堂”变为“小课堂”。以教材为蓝本,密切联系数学与现实生活,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教学内容生活化。

(1)例题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教学过程也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充分吸收生活中优秀的教学资源,对教材进行优化组合。

(2)练习及作业生活化。

学生的练习及作业也不应该只是书后练习和作业本这种传统的模式,而应该布置生活化的作业。如教师可以从课外书籍或从网上搜索课外资料,还可以根据生活实际改编作业内容,使学生的作业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3)开展实践活动。

数学教学只有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教学与生活、学习、活动三者的结合方式有两种:一是模拟生活,理解数学。有些教学内容受时空的限制,学生无法亲自体验,但教师可在课堂上模拟生活情境,让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进行体验式学习;二是深入生活,应用数学。在课堂中,用数学知识解答的问题只是生活问题的简化形式,教师只有积极寻找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才能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真正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4.教学过程生活化。

教学过程生活化是指合理利用生活化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1)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生活化教学就是要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多想、多说、多做,感受成功后的愉悦。教师创设的情境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增长知识、发展思维、体验成功。

(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自主探究、平等合作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形式。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小组学习中的作用,加强学习方式的指导,正确处理好各层次学生的关系,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积极探索。

(3)实施问题教学。

在实施问题教学时,教师应以问题为开端和主线,教学的最终结果不仅只是传授知识和解决问题,而应在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探究更多、更广泛的问题。这些新问题的出现,不仅能使教学活动继续进行下去,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

(4)恰当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现代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地模拟生活化的教学资源,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做到的。恰当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能使学生从听觉和视觉上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教学应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数学教学生活化,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生活化”和“数学化”的有效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生活与数学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金成林,伍尧.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沈誉辉.培养中职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3).

[4]湖北省教育厅司法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5]田万海.数学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6]徐国红.浅谈职教数学教学的情境教学[j].职教杂志,2006,(3).

幼师生数学教学生活化论文

论文摘要:幼师生的生源状况,导致他们基础薄弱,出现学习困难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在幼师的数学教学中采取从现实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寻找活的教材,把数学教育与幼师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今后所从事的幼教工作奠定基础。

目前,由于幼师生的生源主要是没上普高分数线的初中毕业生,他们在学习方面普遍存在着智力或心理障碍,对学习心生厌倦,或远远达不到初中毕业生应有的水准,综合素质较差,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归纳推理等能力较弱,常因听不懂课或跟不上而失学习信心,或对数学等基础学科缺乏兴趣,认为这些课对今后的就业没有用处,故而上课不听,课后不练,更谈不上刻苦努力。幼师生的这种学习状态,导致他们出现学习困难现象,逐渐产生厌学情绪,以致丧失学习信心。

针对幼师生这种学习状况,在幼师的数学教学中采取生活化的数学教育,“让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世界之中,体验到如海德格尔所描绘的‘诗意人生’”,从而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真切感受身边数学的有趣与精彩。基于“生活中的数学”这一理念,在幼师的数学教育中应该向大自然、大社会敞开大门,从现实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寻找活的教材,把数学教育内容与幼师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和塑造幼师生“向生活实践中获取知识”的能力,从而培养出更适合社会的幼教工作者。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不是符号的游戏,而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经验的总结。无论是数学的概念还是数学的运算与法则,都是由于现实世界的实际需要而形成的。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因而也必须扎根于现实生活,应用于现实生活。如果脱离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数学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数学与幼师生的现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内涵我们不难发现,生活中到处充满数学,可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学”的世界中,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每天接触到的周围事物和现象,都具有一定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必然会积累一定的数学经验和数学问题,产生用数学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认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的欲望。

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处处都有几何形体。如在学习几何部分时,要求幼师生仔细观察所在教室及周围的环境,找出构成它们的简单几何体。通过观察,同学们发现:“我们的教室是长方体的,我们的电脑柜也是长方体的”、“我们教室窗户的护栏是圆柱体的”、“我们学校的蘑菇亭是由圆锥体和圆柱体构成的”、“人民广场超市入口的塔是棱锥体的”、“我们吃的可爱多冰激凌的形状是圆锥体的”……学生时时都能捕捉到数学的影子,教师将相应的有关数、量、形、时空等方面的数学内容自然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他们在生活中轻松自如地感知数学现象,既可获得初步的数学知识,又可逐步提高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

幼师生作为未来的幼教工作者,对他们所开展的数学教育除了要求他们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以外,还要求幼师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学会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即培养幼师生“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意识,为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奠定基础。因此,我们在制定幼师生的数学教学目标和选择内容时,同样要做到目标和内容生活化。

在制定相应的数学教学目标时,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点,还要学会这些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这些内容在幼儿数学教育中理念的渗透。如“集合”一章,除了要理解集合的.概念及常用数集、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外,还要在此基础上让幼师生学会观察生活中集合的应用,让幼师生知道幼儿数学教学中哪些是集合理念的渗透。

幼师生的理科基础较为薄弱,如果教学内容生硬抽象,会对幼师生的学习加大难度。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不仅可以降低学习难度,同时,还能激发幼师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幼师生对周围世界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及思维能力。 如在学习排列组合时,以贵阳市的标志性建筑——喷水池地下通道的出入口为例:喷水池的地下通道有8个出入口,从其中一个入口进而从另一个出口出,能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由于学生对喷水池地下通道非常熟悉,谈到这个问题,同学们都表现的非常涌跃,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幼师生身边熟悉的这一实例,充分调动了幼师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他们学习排列组合的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总结相关内容,在感受成功喜悦的同时,学会观察、体验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自然而然地通过身边的数学内容学会有关数学知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也应用于生活实践,越是贴近幼师生生活的教育内容,学生越喜欢,越感兴趣,因为它生动、自然。在生活中学生时时能捕捉到数学的影子,在假想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更感轻松。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学习生活本身。我国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生活即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也就是说,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还原生活的过程,因为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注意设计与幼师生生活中有所感受并能唤起相应体验的情节,以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

精心设计的数学教学情境,能使幼师生在其中受启迪和教育,环境亦能成为幼师生数学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开展数学活动时,因地制宜地将现实生活中的环境充分、恰当利用,有计划、有目的地创设适当的环境将数、形、序溶入其中,能更加有效地发挥环境教育功能,使枯燥、系统、抽象的数学知识,在幼师生的实践、探索、体验及与数学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变得轻松有趣,有助于幼师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有关数学知识。

如在学习数列时,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假如你今年毕业,毕业后第一年每月存入a元用于购买房屋,第二年每月存入2a元,……,第n年每月存入na元,按复利计算,第n+1年一共可获得多少元买房?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分期存款问题进行分析,加深对数列知识的理解及应用。这样的情景就是现实世界中的真情实景,容易引发幼师生的想象,且容易与他们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相联系。不管是真实的生活情景,还是模拟的生活情景,都能使幼师生较自然、亲切地感受数学经验,从而获得真实的、属于自己的数学发现和体验。

一个人的数学素质的优势不仅在于其掌握数学理论的多少,也不仅在于其能解决多少数学难题,更重要的是看他能否运用数学思想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幼师生既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又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喜欢学习有生动现实基础及将来从事职业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才能,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生活和社会实践,提倡做中学,通过问题学,着重从学生今后实际生活的需要出发,使学生能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能适应变化发展的世界,引导他们关心社会和关心未来,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我们面对的受教育者是未来的幼儿教师,所以我们的数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世界,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幼师的数学教学中要适当增加应用数学的内容,为今后所从事的幼教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教师,要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一个思考的脑袋,一颗对生活充满着美好向往的心灵,把握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数学知识,渗透于生活中的时时刻刻。让幼师生在没有思想负担的情况下自然、轻松、愉快地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以及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促使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今后的工作积累宝贵的经验。

[1]刘惊铎.新德育体系:回归生活世界促发道德体验.中国德育报,2007.6.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门树慧.以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小学教材教学,2001.6.

如何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论文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和交流的空间,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内容,同时用获得的活动经验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搜集生活中有利于学生探索的素材。

购物发票、电话缴费单、牙膏盒、易拉罐、电话号码……这些在生活中可以随时用到、看到,都可以成为学生研究数学的宝贵资料。如,利用购物发票可以研究统计表的有关知识,可以研究商品中“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利用电话号码可以复习质数、合数、偶数和奇数等概念。这样的材料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学习,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和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形成数学意识,感受数学的价值,还有利于学生从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客观事实出发,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分析、感悟,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思考、探讨,获得对数学的真正理解。

二、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活情境。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把数学知识和问题还原到生活原型、活动情境和矛盾冲突中,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数学的学习。一年级的新教材注重把例题改变为一个个生活场景、一幅幅画面,就是以情境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生活背景中学习数学。可以利用实物、实例、动手操作、童话故事等创设情境,还可以利用现代媒体再现生活。如教学“简单的统计”,启发学生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运动着的物体个数,教师先利用媒体展示生活场景:一个热闹的交通路口,小汽车、摩托车、卡车、公共汽车等来来往往,川流不息。提出问题:交警叔叔想知道车流量的情况,你能告诉他吗?面对这样一个真实的情境,学生很快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他们忙碌地观察、记录,虽然第一次有点杂乱无章,第二次也没来得及记清,但在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的刺激下,学生兴致盎然,他们的学习策略由模糊到清晰,思维由浅入深,在不断的探索中找到了最好的统计方法,在亲历数据搜集的过程中体会到了统计思想方法的价值。

另外,模拟现实场景,化静为动,也是学习数学的好方法。如相遇问题中“相向、相对、相背而行”这些概念不易理解,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上讲台走一走、演一演,让他们在真实生动的情境中领悟这些概念的内涵。又如“人民币的认识”一课中,大多数同学已认识了人民币,静态的“认一认”已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要。我尝试设计了动态的“购物活动”,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在活动中体验元角分的关系,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这样的情境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意识。

三、获取数学知识相关的生活现象。

生活中有许多学生熟悉的现象,我们可以把它们与某些数学知识、数学方法,甚至数学思想联系起来。如计算-+-,这是同一级运算,调换数的位置,数与数前的符号要一起移动才可以使计算简便。但有些学生受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干扰,对运算符号要怎样变化始终搞不清,单纯地依靠讲解难以奏效。我引导学生把它与学生调换座位时人和书包要一起移走联系起来,他们从生活经验中一下子就悟到了问题的实质,掌握了其中的规律。学生受到很大启发,在课上不仅找到了相关知识间的联系,并且无形之中接受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我想,如果在教学中能经常挖掘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学习资源,把学习数学的思维过程与认识生活的感知过程相沟通,我们的数学就一定会成为一种人人能学的生活数学。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它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生活使数学变得更生动、更有活力,数学使实际问题解决起来更得法、更科学。如要计算一块不规则的石头的体积,可以把它放在盛有水的容器里,算出水上升的体积。要回答“十月份,明明的爸爸每隔四天休息一天,妈妈每隔两天休息一天,明明每周六、周日休息,三人要一起去看奶奶,问选哪些日子比较适合”这个充满亲情的家庭问题,只要采用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就可解决了,多么简捷!教师的作用就是当学生面临生活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方法寻求解决的办法,进而深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逐步培养数学意识和数学能力。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增加问题解决的内容,使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如学习了“平均数应用题”后,我设计了“隐藏的危险”的活动:放暑假了,小红跟同学去学游泳。游泳池的平均深度为1.2米,小红的身高是1.5米,请问小红会有危险吗?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平均数的理解,认为小红可能有危险。因为“平均水深1.2米”并不是指每个地方的水深都是1.2米,有的地方水深可能超过1.2米,甚至超过1.5米,这时对于不会游泳的小红来说就会有危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本质是一种“数学期望值”,而非某一具体数据的特定情况,从而深化了对平均数的认识,感受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和学习数学的价值。

我们在进行生活化数学教学的同时应注意,不能把数学完全降低到经验型的范畴,譬如说计算教学,它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但绝不是说所有的计算教学都必须从生活中找“原型”,因为计算还有自身的规律需要让学生掌握。另外,在创设生活情境的环节中,教师一方面要在生活情境中及时提炼数学问题,切忌在情境中“流连忘返”,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不能“浅尝辄止”,把情境的创设作为教学的摆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论文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元素的有效整合路径探索

摘要:数学教学回归生活是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发展趋势,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加强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初中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具体措施做一些探讨与研究。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贴近时,学生自动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挖掘数学内容中生活情境,创设一定的生活化情境,使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将现实生活和有关的数学问题、数学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笔者在讲授“轴对称”这一章节有关轴对称图形知识的时候,为了更好地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更真切地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对称图形,笔者在课堂上呈现“蝴蝶飞”的多媒体课件,配上轻松愉悦的乐曲,在画面当中许多五彩缤纷的蝴蝶飞来飞去。此时,笔者适时提问:大家从中看到了什么?为了更加有效地启发学生,避免出现“看到蝴蝶”一类的答案,笔者特地为学生讲解蝴蝶翅膀的张合过程,然后趁机提问:从蝴蝶的张合过程你发现了什么数学概念?其中蕴含了什么数学知识?这些情景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说出蕴含的数学概念却有一定困难。这时笔者再选择适当的时机,引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提高了学生以生活为视角学习数学的意识及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新课标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更要学会应用知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更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数学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利用学到的数学思想、知识技能和方法去分析并解决他们身边的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也是我们教学所必须达到的目标。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这一知识后,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班有部分桌椅松动摇晃,大家能不能利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想一个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在价值驱动下,学生积极思考,最后一致认为:三角形是最稳固的图形,可以利用这一知识解决桌椅松动问题。找出解决方案后,再趁势要求学生在课后自己设计、自己动手来修理松动的桌椅。当学生看到自己维修好的一张张稳固的桌椅的时候,那种兴奋的感觉简直无法用语言形容,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由此得到培养,同时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使得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成为学生的一种爱好、一种追求、一种需要。

例题的选择对数学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若想让学生真正体会出数学学习的乐趣,不妨就地取材,设置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数学问题,利用学生熟悉的背景知识来讲解有关知识,引导学生用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持续保持学习数学的动力。例如,一次函数和一元一次不等式这部分内容,其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比较多,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整体思想都得到充分体现,是中考必考内容。这就需要学生从本质上深刻理解函数的相关知识。在学习这一内容时,笔者精心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移动公司开展两种通信业务。“神州行”零月租,费用为0.2元每分钟,“动感地带”收费标准是月租30元,通话一分钟0.1元。两种资费套餐,选择哪种更实惠?这类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应用题,层层递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增加了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显著。总之,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内心情感,有效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进而激活其头脑中的知识,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并在交流与体验中切身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林建坤.生活教育与课程改革[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陈双鸯.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的气息[j].教育科研论坛,2009,(5).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不是一个新的名词,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其实,就是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注入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脱离生活实际的现象很普遍,特别是在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更为严重。实际上,新教材比旧教材最大的进步就是更加注重生活化,只不过是教师还没有完全转变教学方式而已。近几年来,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主要从学生的具体生活实际入手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还要应用于生活。

一、利用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

数学知识极具逻辑性,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是比较枯燥的,而他们对生活中的事情却非常感兴趣。因此,我结合小学生的这些特点和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组织教学,利用农村生活的素材设置情境,让他们在生活的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在生活的具体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教学“乘法口算”的内容时,我先安排学生对本镇的商铺进行调查,取得第一手数字资料,在具体教学时,我会选择学生掌握的数字资料进行使用。上课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提供自己的数据,在讨论时,都晒出自己的数据,积极探讨,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组织社会实践,提高学生数学的应用能力。

把生活情境引入数学教学,利用生活信息组织数学教学,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极大提高了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让学生知道数学就在生活中,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的.内容时,我们组织学生集中到运动场,编成八个小组,由组长组织成员模拟同地同向、同时两地相向、同时同地反向等实践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充分理解了“相遇问题”中常见的专用术语,掌握“相遇问题”中最基本的运算道理。通过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社会的相互联系,懂得了数学的真正价值所在。

三、充当社会角色,培养学生数学的生活意识。

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有效方式就让学生充当社会的某些角色,这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这种方法也是可取的。例如:让学生充当售货员、装修工人,到农田当农民,做力所能及的农活等。指导学生用数学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安排生活,例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之后,让学生到镇里的工厂车间当配件工人;教学“组合图形面积”后,让学生当乡镇的土地管理员,安排他们到农家院落丈量并计算用地面积,巩固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知识。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充当社会的某些角色,培养了他们运用数学知识的兴趣,也提高了他们生活实际中测量和计算的能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如何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论文

陶行知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这一论断包含着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那就是教育的实现过程必须有生活的因素,否则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育。我们也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如果在这样的高度上驾御我们的教学,我想,那将是一种使教学回归的有意义的教育教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这个要求看,我们的数学教学,也应该用学生熟知的活生生的生活数学来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产生亲近感。作为教师也应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引导学生动手体验,探求新知,应用新知,让学生获得尝试成功的喜悦感。

反观我们的数学教学,现状却很不乐观,一些陈旧的思想和模式还左右着我们的实践不能深入下去。我们可以看到,我们总是在用“加工一批零件”“修一段公路”等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应用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教学。实际上,学生还是没有走出抽象的局限,我们的教师也总是把这样的教条当作生活的真实,因而放弃了挖掘真实生活的兴趣。我们还知道,绝大多数数学问题都有“适量”的条件,“唯一”的答案组成,过于程序化。因此,改变题目的内容与表述方式,还原为取之于学生所了解的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即命题背景材料的生活化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们已经在这些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与研究,比如采撷一些如乘车、购票、环境保护等接近于真实情境的数学开放题,我们还在适当安排一些多余条件上做了尝试,因为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哪一个问题拥有的条件是恰好的,问题答案也并不唯一。此类题目的解答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因此我们选择这样一个常规性问题加以探索研究。根据我的数学教学实践,在探寻生活化数学的教学之路上我做了如下几点尝试:

一、巧设生活之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巧设疑,能激趣。让学生们真切感受到他们学习的数学绝不仅仅存在于课堂上、考场中,它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例如《同底数的幂的乘法》这节课,我先巧妙利用古代俄罗斯民间流传的算术题故事:“路上走着7个老头,每个老头拿着7根手杖,每根手杖上有7个树杈,每个树杈上挂着7个竹篮,每个竹篮里有7个竹笼,每个竹笼里有7只麻雀,总共有多少只麻雀?”这个类似游戏的数学问题,马上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纷纷跃跃欲试地提出了一系列的解题方法,我顺势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同底数的幂的乘法法则,来解决现实中可能存在的数学问题。

二、巧用生活之物,探寻数学性质。

新课程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的形成过程,而不是直接把最终的数学结论送给学生。我们数学教师要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让教师的“教”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所以我经常思考生活中的哪些实物,可以用来作为探究数学知识的工具,以及如何使用。《认识三角形》这节课,在探究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性质,我想若让学生用任意准备的三根小棒摆三角形,小棒长度确定,实验次数少,不具代表性,不易发现规律。我就换方法让学生用火柴拼三角形,实验次数增多,换角度可以从反面实验,让学生体验四根火柴拼一个三角形,不许折断火柴,结果如何?接着用五根火柴拼三角形,使它一边为3根火柴长度,结果又如何?学生自然会发现,按上述要求拼出三角形是不可能的,为什么?从三边长度关系上发现构成三角形的条件,然后再拼其他三角形进行验证,这个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找到的结论会深入人心。

再如《梯形》这节探究等腰梯形的性质时,我反复研究教材,如何能简单地画出相对严格的等腰梯形,方便我们研究它的性质呢?我想到了用方格纸,让学生在格线纸中画出等腰梯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三、巧解生活之疑,将数学知识应用生活。

自古至今,数学来源于生活,处处存在于生活中,并最终应用于生活。人们还在不断摸索,在生活实践中继续发现数学真理。倘若学生学了数学,不会应用数学,那将是我们最大的悲哀,并且会使学生产生学数学无用的心理,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为了学以致用,我不断挖掘生活中应用数学的例子,进行改造,设置生活中的疑难问题让学生来解决。

学了《分式方程》这节后,我让同学们用所学知识解决为我班百分考核优胜者买奖品的实际问题:“班长带15元钱去超市为百分考核优胜者和进步幅度大者买奖品,如果买一种软皮本,正好需付15元钱,但售货员建议她买一种质量好的硬皮本,这种本子的价格比软皮本高出一半,因此,她只能少买1本笔记本,这种软皮本和硬皮本的'价格各是多少?如果想让更多的同学得到奖励,请同学们参考超市的不同学习用品的价目表,制定一个购买计划,”这样将学生置于一个真实的需要解决的实际生活问题中,学生很自然地担负起解决问题的使命,这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了《勾股数》这节,我拿了一把学生常用的刻度尺来到讲台,我问同学:“老师看到咱们班黑板的这条边框有些偏离原位,想检验一下,它能否和下面的边构成直角。但是老师手里只有这把直尺,同学们能否帮老师想个办法,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只用老师手里的工具来检验?”学生们热烈讨论,并到黑板前用直尺比比划划,想出多种办法,不知不觉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应用》后,我让学生分小组自己设计方案,亲自去测量学校的旗杆的高度。统计班上同学们视力的数据来研究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并让同学们根据统计结果提出保护视力的合理化的建议。

生活中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教师应该在数学教学中积极的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数学,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用数学课堂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操,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

浅谈数学教学生活化六年级浅谈数学教学生活化

小学生具有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特点,老师应该抓住这个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数学问题生活化,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部门逐渐淘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进行创新教学。现在的社会需要能够灵活运用知识的人,能将学识和生活结合的人。我们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将生活化教学模式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上,从而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爱上数学。

一、传统数学教学模式的弊端。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在与一堆数学概念和数字打交道,学习方式单调枯燥,没有很好地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注意教学的形式,把结果放在首位,使教学的目的偏离了轨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味地注重标准答案而忽略了学习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按照教材讲学,缺少变通,将知识生硬地灌输给学生,不能很好地联系生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认真地思考对学生有利的教学模式,没有认真思考生活与教学的关系。

2、数学课堂气氛紧张。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和学生之间有等级的区分,老师是权利的拥有者,而学生只能听从老师的管理,约束着学生的行为举止,有的老师甚至还限制了学生的课后活动时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压抑,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去。教学气氛低沉,使学生缺少童年的乐趣,更缺少与生活接触的机会。老师对学生的呵责使师生关系僵硬,学生的头脑被规矩约束着,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这些莫名的规矩使课堂气氛格外紧张,不仅控制了学生的行为举止,更加约束了学生的思想。紧张的课堂氛围使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受到阻碍,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课后作业繁杂和枯燥。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老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压力,过多地布置课后作业,只能一味地去进行题海战术,忽略了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中问题的关系,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了解生活,思考生活中的细小问题。

二、生活化教学的优势。

数学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教师要学会观察生活,将生活与数学有机地联系起来。例如,在学习三角形时,老师可以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的实例,让学生思考应用三角形的原理,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最后老师在将原理说出,即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比如生活中照相机的`支架,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另外,数学问题还可以与生活中的销售问题联系起来,在讲有关利润的问题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商场售货问题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在习题和课后作业中渗透生活化教学,让学生看到学习数学的意义,掌握学习的方法。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借用生活中的事物,导入要学习的知识。

将生活中的事物应用于数学的教学中,往往会获得出乎意料的结果。例如,在学习长方形这个概念时,老师可以通过初步的讲解和举例,给学生一个大体的概念,然后让学生举例,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生活的能力。或者老师可以举例校园中长方形的花坛,引入长方形周长的概念。将学生带领到花坛旁边,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讲解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同时,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学习的意义。

3、教师通过完善自己,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是教学的必要手段。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在备课过程中,认真思考教学内容与生活的关系,提升自己的思维方式,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老师的理解能力提高了,教学水平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老师将自己的思考方式传授给学生,并教会学生思考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可以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的过程。小学数学是比较基础的,但又非常抽象的科目。将生活中的实际与数学问题结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联系生活,也可以培养自己多方面观察生活的思维方式,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李丽华。找寻生活中的数字: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28)。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探究

从古至今,在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十分关注数学知识的教授,但是较少关注数学知识和学生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于是,学生虽然知道了数学常识,但却没有解决和本身相关的日常问题,结果出现知识学习与知识使用的两极分化,学生感觉不到数学的乐趣和应用。学习与运用的脱节,使学生获得的能力大打折扣。所以,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应努力将数学知识生活化,使数学知识生成于学生的日常经验中,使数学教学和学生的真实感受联合在一起,将数学问题和学生本身所处的环境融合。

生活中蕴含着数学,这也就是说生活是离不开数学的,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数学知识从生活中产生以后是可以在生活中加以使用的。所以,在讲授数学的过程中要着重于数学与生活的'链接,踊跃地追求身边的数学。将数学返璞归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自己主动地学习,而且可以增强数学课堂教授的时效性,在较短的时间内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程度。

二、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数学。

在数学讲授中,教师要积极地指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和自身所处环境之间的若干关系。要让儿童感觉到进入小学后自己仍然可以进入学校的哪些领域生活,可以参加学校的多少活动,去体验各种活动需要多少人参加。接着可以让学生观察学校和他们新的教室,让他们找教室中存在的数,告知学生这些都是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加强学生对数学的亲近感,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等方式,让学生深刻地感受数学就在身边,这样做既可以加强数学的亲和力,又可以激励儿童学习数学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玩是孩子的本性,可以让孩子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如开展打地鼠游戏,把一组算式写在一个纸片动物轮廓上,如果得数等于某一数,则其为地鼠,可以拿掉。比赛哪一个小朋友打掉的地鼠最多。类似故事和游戏通常能够激发出孩子的表现欲望,学生学习的情绪也会变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也就提高了。生活化的场景打开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大门,数学知识一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学习便变得其乐无穷了。

三、以生活实例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将一些既定的情节来加入到日常的教学中,这样学生会产生自己的疑问,并且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样一来他们就会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而掌握所学知识。比如,在关于毫米的特点介绍时,不如让他们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来测量一些物体的数据,当学生遇到不能用厘米测量的物体时,就会发出一些疑问,通过这些学生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就可以使他们明了数学来自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意义。

思维的锻炼本身在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将宽松、活跃的气氛笼罩在学生周围,会让学生自然受到创新思维的锻炼。在日常教学中,要考虑学生会有哪些日常的活动和体验,使学生可以用再次创造的模式来学习知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就对此有相关的论述,指出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加灵活地服务生活,在生活中使用,学会为己所用。所以,新学完课程之后,为了培训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使他们有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操作能力,就必须提供一些现实的内容给学生操练。例如,在《分类》这节课中,安排学生到商店进行观察,观察人家是按照什么规律来将物品分类的,再让学生带来一些东西,让他们进行分类,这样可以使学生既得到锻炼,又掌握了知识。

生活孕育了数学,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授课中,将生活中的数学引进来,为学生建立有关问题的情节,这样就可以使学生高效地掌握数学这门学科,激发他们的潜力来发现藏在生活中的数学题目,进而阐释身边的事物,且使用所接收的数学知识对问题进行解答,在实例中尝到解数学带来的乐趣,让学生知道数学与生活的链接才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数学又在生活中才有体现,学生理解了这点,数学才能真正地实现其价值。

参考文献:

对生活化的数学教学研究

摘要:。

探讨如何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来提升教学效果,进而促进学生学习各类与数学相关课程的兴趣和动力。

提出的对策是:重视过渡,提升学习动力,开启情感教育的良好开端;做好课堂上的表演者,捍卫情感教育实施的主战场;多方位了解学生,打好情感教育的基础。

关键词:。

高等数学;效果探析;情感教育;数学教育。

高等数学课程历来是各类高校学生在学习时感觉比较枯燥、头疼且成绩相对较差的课程。

程的学习做好准备,这是众多数学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和解决的课题。

很多数学教育工作者就该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与实践,但所做研究大多集中在如何改进教学手段、利用新的教学形式等方面。

例如,采用翻转课堂、幕课、微课等形式。

对于将情感教育贯穿于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从根本上解决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效果差的研究并不多。

1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简介。

知的关系,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通过情感交流增强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从而达到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刘淑俊[1]主张让学生能够在高等数学的课堂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并将所学应用于其他课程或生活、工作实践,以及在现有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进行改进与创新。

2.1重视过渡,提升学习动力,开启情感教育的良好开端。

高等数学课程通常在大学第一学期开设,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由高中的学习模式转变到大学的学习模式。

高年级学生不正确的“言传身教”,也容易使刚入学的学生对高等数学课程产生恐惧情绪。

谢莉桃[2]指出,如果教师不能正确引导学生尽快完成从中学数学到大学数学学习方式的转换,就很可能会出现高等数学教与学过程中广泛存在的问题,即学生厌学、老师厌教的恶性循环。

要解决这个问题,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注重过渡。

在高等数学课程的第一堂课上,不要急于直奔主题讲授新的知识点,可以采用“三步走”的方式完成第一堂课。

程的重视程度;也可以结合教师自身学习数学类课程的心理转变历程,适当援引几位大家熟知的中外数学家的成长经历故事作为课堂气氛的缓冲,激发学生学好高等数学的欲望与动力。

其次,简要介绍将要学习的知识框架,并适当指出框架中各知识点的关联情况,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点有一个结构层面上的理解。

最后,适当对高等数学中要经常用到的若干高中数学知识点进行简单回顾,并阐述高中数学与高等数学在学习方法上的不同,让学生做好以自我学习为主的思想准备。

通过首堂课的引导过渡,可以让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为课程的有效进行做好铺垫,从而让课堂教学情感教育有一个良好开端。

2.2做好课堂上的“表演者”,捍卫情感教育实施的主战场。

课堂是情感教育实施的主战场,教师要正确认识并善于利用这一重要环节。

而能否很好地完成这一环节中情感教育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对课堂上的“表演者”身份有很好的理解与定位。

对于“表演”的理解,大多数人仅限于词面层次,认为只有文艺工作者的工作或行为才是表演。

实际上,各行各业的执行者都是演员,其行为表现都是表演,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也是一种“表演”。

地表达给学生,学生对其的理解只会是瞬时记忆,如果不能在当时给予学生较深的印象冲击,那么学生就不能在课后进行有效的复习,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点将会被逐渐淡化忘记。

因此,高等数学教师要在讲授的过程中加入适于学生接受的情感,即怀着对学生的热爱之心,予情感于表达之中。

正像我们教育自己的孩子一样,语言和表情动作均要富有一定的情感,甚至于可以表情丰富地对知识点进行讲解。

同时,适当地设置一些师生互动环节,用殷切的眼神,鼓励参与互动的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钱亚莉等[3]指出,学生的见解无论正确与否,都要及时进行口头上的鼓励或者表扬,予以肯定,再用中肯的语气对问题进行剖析。

以情、晓之以理的讲授,才能真正愉悦、认真地听课并按照教师的引导进行主动思考。

这对于提高高等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可以起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正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的精彩“表演”能够给学生以新鲜的认知,使得学生由不喜欢高等数学向喜欢高等数学转变,良好的课堂气氛会增强教师“表演”的热情与欲望,从而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

只有这样,才能使高等数学课程堂堂精彩,堂堂有收益。

现实中,有很多数学教师知道,在课堂中采用情感教育作为辅助策略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与学生没有交流互动,总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理念进行授课,以致课堂毫无生机。

林立举[4]和张超[5]指出,这样的课堂,学生不会有兴趣听讲;这样的课堂,没有效果可言。

宋朝的朱熹提出“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不能给学生以兴趣,学生自然不愿学习,更勿谈主动去学。

台湾大学叶丙成[6]指出:“为师者,勿受困于他人方法,要不拘一格创新教学,走出自己的教学风格,吸引学生,给学生以乐趣;勿做知识的搬运工,要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

刘靖[7]指出,只有真正让学生对所学课程产生兴趣,才能让学生逐渐具有培养学习的原动力,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能吸引学生的教学情景,改变照本宣科的传统做法,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理论尽量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现。

充分利用当前比较流行的教学形式,如翻转课堂、幕课、微课、弹幕等教学手段,并巧妙地设计提问,通过趣味性的话题给予引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欲望。

这就要求老师以极大的教学热情和对学生负责的爱心,合理规划每堂课的全部细小环节,认真进行课前准备和反复演练,授课时能够做到行云流水、深入浅出、详略得当。

教师在教学互动过程中要做到组织有方,收放有度,掌控自如。

教师还要保证课堂既生动活泼,又井然有序,在整个过程中既要充分发展,又要体现自己的教学机智。

教师的课堂教学“表演”到位,并收到较好的效果,需要教师长期的认真准备,时刻牢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教诲,苦练基本功,当好教师演员。

而对于教师如何准备教学,苏霍姆林斯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提到一位老教师曾这样说过:“每一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

又如华应龙、钱守旺、吴正宪等教育名师,他们在钻研教法上可以用“一辈子”研究如何备课、设计教法,通过这样的准备才能真正做到“厚积薄发”。

相信每位教师从中都可以得到不同的深刻启发,对于讲课即“表演”有一个深度的认知。

2.3多方位了解学生,为实施情感教育打好基础。

多方位了解学生,是课堂上进行情感教育的基石。

只有充分了解授课对象,才能更好地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安排,才能更好地发挥情感教育的鼓动和激励效应。

教师可以通过下面几个途径,多方位地了解自己的学生,为情感教育在课堂中的顺利贯彻实施做好必要的准备。

第一,课堂上要一视同仁,不要主观上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

现在的学生正处于成长中的敏感期,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能认真听讲及参加互动,这也关系到学生是否对学习产生兴趣,是否能进行自主学习。

第二,注重网络的应用,建立师生共用的交流平台。

近年来,随着网络和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大学生都可以自如地使用网上社交工具,例如qq群、微信群、飞信群、微博、网上共用学习交流平台等。

出于使用范围和方便程度考虑,教师可以建立师生微信群或qq群。

这样的师生交流群不受课堂地点和时间的限制,教师可以在课堂之外的时间及时通知学生一些信息,或交流课程中的某些知识点,也可以进行集体答疑。

对一个学生提出问题的解答,可以让全体同学及时看到,消除知识点疑问的积累,为后续知识点的学习打好基础。

另外,通过朋友圈功能,教师能经常看到学生的一些课外活动动态和言论。

由此,教师可间接或直接地了解学生的课外喜好,进而对学生会有更多的了解。

文献[8-9]中指出,若教师能就其中的某些话题,通过交流群或者朋友圈参与到学生的日常活动中,学生会感激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将教师视为自己的朋友,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如有必要,也可以通过微信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既保护了学生的隐私,又能更多地给予学生个人鼓励和帮助。

第三,实现“课上为师,课下为友”的教师角色转换。

的日本电视剧《麻辣教师》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这方面的学习素材。

剧中,教师以“课上为师,课下为友”的师生关系处理方式,在生活和学习两方面正确引导学生,身体力行,在获得学生信任的同时,提升了自己的亲和力和威信,教育出的学生学习上进,生活态度积极。

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够认可并践行“课上为师,课下为友”的师生关系,相信我们的课堂教学将是和谐且充满活力的,能够进行良好的互动,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针对性,并能提供新的思路和灵感,进而在很大程度上活跃课堂气氛与增强互动交流,提升学生学好课程的信心和动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3结束语。

本文给出了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适当采用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在高等数学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应当如何运用情感教育的途径与技巧。

得以提高,进而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类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从而提高高等数学课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数学教学论文

开题报告题目:

创造性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课堂研究背景。

现在的学生,尤其是越到高年级,数学成绩越来越差。为什么会这样?难到仅仅是因为知识难度的增加吗?我觉得这个原因影响不大,出教材的人会考虑这个问题的。很多老师就会说:“学生不想学。”真的,我也认为学生不想学,而且,很多学生认为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学生为什么不想学?我也和很多老师探讨过这个问题。很多老师都从客观上找原因:

1、家庭因素。大部分的学生家庭不重视对小孩的教育,也因为很多家庭本身的文化素质不高,缺乏教育的意识和方法,或对小孩的教育缺乏认识,更多的是留守儿童,我们都知道这是教育的一个大问题。

2、社会因素。很多老师都认为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上网、贪图玩乐等等。

3、学生的先天因素。

学生为什么不想学?

我们找到三个客观的因素,但我觉得这三个原因不太恰当。学生学习的时间大部分在学校,家庭因素影响不大;如果说社会因素,那么,小学一年级、二年级的学生能受到社会多大的影响?再说学生的先天因素吧,学生的学习的结果,可能因人而异,但是否爱学习,与先天因素的关系不大。因此,我觉得我们老师应从主观上找原因。

为什么要落实新课程改革?

但他知道什么是快乐的。新课改正是要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学到知识。作为老师,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轻视愉快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是快乐的。

结束语。

教材是育人的媒体和手段,教材是为教师完成教学目标而提供的范例,是一个载体,教师不仅要解释教材,而且还要用教材做“诱饵”,去“钓”起学生思考的“鱼”。同时,以教材为中心,适应向外延伸,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形式的。教材,在这里只是一条知识之“舟”,是一座能力之“桥”,是一个心灵洗礼之“池”。因此我们就有必要对新教材进行研究和挖掘,应把新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用出个性风格和特点,而不是生搬硬套简单地“教教材”。

创造性使用教材,是一项长期的艰巨工作。新课程下的数学教材只是一种育人的手段,只为教师提供一个范例,新课程倡导教师要成为研究者,实验教材的编写也有意识地给老师留下研究和拓展空间,作为教师,我们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大胆探索,积极思考,不断积累、总结经验,才能在教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实际,更有效地挖掘教材内涵,轻松自如地驾驭教材,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实现新课程目标。

对生活化的数学教学研究

新课程标准提倡要“科学、合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要求老师能够根据学生实际需要适当地改变教材内容,可以在不影响知识呈现的前提下把教材例题改编成与学生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且易于接受的内容。例如在学习两位数的乘法时,可以就学生浪费水这一现象进行改编。首先让学生猜一下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一天可能会浪费多少水?告诉学生确切数字之后,请同学们算一下,如果这样一直流下去,一个月的时间会浪费多少水?不同月份浪费的水相同吗?一年时间会浪费多少水?平年和闰年有什么不同?这一连串的问题不仅仅是能够训练学生的运算能力,更能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

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境,以生活现象和生活问题为引子,导入本堂课的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提高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循环小数概念的时候可以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讲的什么呢?从前有个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讲的什么呢?从前有个山……”借此引发学生们的思考,继而把数学概念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由此看来,数学问题因为创设了生活情境,显得更有趣味性,原本抽象的数学概念,也因有了生活依托,变得更加简单易懂。

鼓励学生撰写数学日记,引导学生将数学学习心得、生活中见到过、用到过的数学知识记录下来,感悟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所在,逐渐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撰写数学日记,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感知能力,熟练掌握学过的数学知识。如让学生记录下今天上商店买东西又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估量物体大小的时候用到了什么数学知识;爸爸妈妈交的手机费是怎么计算的;今天学的数学知识将来会在哪些场合用得到;解题心得、数学学习感悟等等。撰写“数学日记”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反思自己的数学学习,还可以让他们意识到数学知识天天在用,逐渐养成以数学思维处理生活问题的习惯,最终达到“生活数学化”的理想状态。

3小结。

简而言之,“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是教师创造性地使用蕴含生活元素的数学教材,在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结合在一起,旨在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教学过程。运用“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学生数学素养,最终实现“生活数学化”.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探究

要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就要营造轻松简单的课堂气氛。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可以营造轻松简单的数学氛围。数学本是一门枯燥的课程,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所以,学好数学是非常重要的。要将数学很好地与我们的生活结合在一起,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要实现生活化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过程生活化和教学手段生活化。故此,本文就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展开以下的讨论。

所谓的教学内容生活化,意思是在教学的时候尽量结合生活例子,从而提高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结合。由于小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不是很强,而且运用知识的能力也不强,故此,如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很好地结合相关的生活例子,就可以将教学内容简单化、生活化,提高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故此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将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例如,在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结合在一起,比如,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拿着各种数额的人民币,比如,1元、5元、10元、50元以及100元,在进行加减的时候就可以用人民币来代替了,比如,教师要求大家进行100-30和15+25的运算。首先,教师先拿出一张100块,然后将假设要用100块去买东西,买了30块的东西,然后就拿100块给钱,这时应该找回70块,也就算出100-30的结果。至于15+25的运算,同样的,教师拿出一张10块和一张5块,一共15块,然后再添加两张10块和一张5块,这个时候一共有40块钱,这样也就算出了15+25的结果了。除了在加减运算上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也可以在时间的认识上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总的来说,实现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是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要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除了要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外,还要实现教学过程生活化,所谓的教学过程生活化,就是在教学的时候创设一些生活情景,从这些生活情景中来着手教学。实现教学过程生活化主要是进行生活情景教学,故此小学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来选择恰当的生活情景,并运用实际的教学过程。比如,在进行克与千克学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该内容与之前所学的加减运算结合到一起,教师可以假设班级就是一个菜市场,然后挑选几个学生来充当消费者的角色,再挑选几个学生充当菜市场的老板。然后教师就给学生假设情景,()假设:小明要到小红那里购买570克的'猪肉,然后再到小华那里购买1千克的白菜,到小方那里购买1千克的苹果,请问小明一共购买多重的东西?首先,要将单位统一化,也就是要进行单位换算,1千克等于500克,故此小明购买了1000克的白菜,1000克的苹果,一共购买了570+1000+1000=2570克的东西。通过计算,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克与千克的换算,巩固学生对于万以内的加减运算,通过情景假设,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加强对数学知识的运用,真正地将数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故此实现教学过程生活化是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第二步。

实现小学数学教学手段生活化是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最后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所谓的教学手段生活化是指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比如,在教学的时候,使用简单易懂的生活化的教学手段,在进行加减乘除运算的时候,教师分别让学生去菜市场调查不同种类的蔬菜的价格,比如白菜2.5元一斤,娃娃菜1.8元一斤,生菜2.2元一斤,然后就让学生自己来选择搭配,例如a同学想要买1斤白菜、半斤娃娃菜和1.5斤的生菜,这个时候a同学就要自己运算自己一共需要给多少钱。a同学一共需要给:2.5×1+1.8×0.5+2.2×1.5=6.6,也就是说,a同学购买的这些东西一共需要给6.6元。同样的,班上的每个学生首先就挑选出自己想要购买的蔬菜的重量,然后自己计算自己所购买的蔬菜的价格,由于每个学生选择的种类和重量都不一样,故此每个学生计算出来大的结果都是不一样的。通过选择组合,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实际生活中应该如何搭配蔬菜和肉的购买,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而且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共使用了两种教学手段,第一是调查记录,第二是计算分析,并且都很好地与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运用能力。故此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最后一步就是实现教学手段生活化。

综上所述,要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就是要实现教学过程中“三个生活化”,首先是教学内容生活化,其次是教学过程生活化,最后是实现教学手段生活化。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还能让学生更好地应用数学,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故此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参考文献:

对生活化的数学教学研究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数学课堂教学中也应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心理专家研究表明:“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可能性越高”.“生活化”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将学生身边常见事物引入到本课知识点的学习,这必定会让学生眼前一亮,感觉到这些内容本就是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然比单纯用解例题来证明公式或数学原理来的新奇和有趣得多。“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虽然有效,但有一点仍值得注意,就是在“生活化”数学教学中,切勿只注重生活化和趣味化,反而降低了数学课堂的知识性特征,所以教师在提供生活情境的时候要尽量简单明了,凸显数学特征。

“生活化”的数学教学突破了(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和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生活化”的数学教学中可以抛出这样一个问题给学生:“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怎样折才能得到体积最大的长方体?”学生们可以带着这个问题去思考、去探索、去操作、去总结、去交流,然后再经过教师的归纳和整理,引导学生总结出边长和体积之间的关系,最终获得该问题的解。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数学知识,而且得到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可以运用已学过的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积极开展创新思维活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数学就在身边,但是谁能做到随时随地使用自己已学会的数学知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其数学应用意识和运用能力。()“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就是把生活与知识学习结合起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例如商场打折活动的优惠金额计算,再比如银行存款利息的计算,运动员数字编码的意义,房屋面积测算……这些鲜活的生活事例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逐渐养成“学数学、用数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其数学素养。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探究

摘要: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这是基于各学科的本质特征所提出的。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打破教材的限制以及传统思想的束缚,将数学教学引向宽广的生活空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知识、技能与情感全面发展。

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只有将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起来,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来拉近学生与学科的距离,教学不再是枯燥而孤立地讲解知识本身,而是寓于生动而真实的生活之中,才更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以激起学生学习的主观意愿;同时更能引导学生从丰富的生活素材中经过思考来提取数学信息,获取形象认知,进而上升为对抽象数学知识点本质属性的认识,实现理性认知。这样的学习更加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能够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自主探究的主体,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与成就感,进而激起学生对数学学科更大的学习热情。笔者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教学浅谈如下几点。

一、从生活走向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只有坚持从生活走向数学,才能使数学教学富有生命的活力。教师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审视教材,实现生本教学资源的开发,运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来引出新知的学习,引导学生调用生活经验与知识储备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地来理解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点。

1.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认知活动并不只是单纯的智力活动,而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兴趣为代表的非智力因素是学生认知活动的源泉,可以使学生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与饱满高涨的学习热情。从生活角度来展开数学不再是枯燥的讲解,而是在熟悉的生活中展开,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时,可以熟悉的生活来引入,如比赛粉刷墙壁、清扫路面等,这样的教学改变了以往枯燥的讲解、机械的灌输,更能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进而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明白要想解决这些生活问题,就必须要先计算出墙壁与路面的面积,进而引导学生围绕着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来展开快乐而主动的学习。

2.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小学生正处于认知初级阶段,是一个由形象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渐进过程。而数学具有相对的抽象性与系统性,如果只是就知识本身来进行讲解,学生往往并不能真正地理解这些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点,只能是死记定理,硬套公式。实施生活化教学,将抽象深奥的知识点寓于形象生动的生活事物与活动场景之中,更加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与认知规律,能够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来理解这些知识。如学习“克和千克”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来观察生活物品的重量,如方便面袋上印着总量70克,面饼重65克,茶叶袋上印着200克,一包食盐的重量是500克,大米袋上印着25千克,进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克和千克,并理清二者之间的换算关系。同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来测量一下身边物品的重量,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

学以致用,才是成功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要重视对知识的运用。要设计富有实践性的`数学题目,引导学生用所学课本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以激起学生更为强烈而积极的学习情感,让学生可以真正领会数学学科的本质与精髓。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来亲自测量教室,计算出教室所要粉刷的面积,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化运用。又如,学习了“分类”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帮助家长来整理房间。这是一个学习与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手段。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增进与家人的了解,建立深厚的情感。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智力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无数的教学实践证明,如此富有实践性的题目可以帮助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的运用中达到对知识本质的理解与认知,这样学生自然就会将这些知识转化为技能,更加灵活地运用,服务于生活,对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道德情操的陶冶、生活情感的丰富都具有重要意义。总之,数学生活化教学是符合数学学科学习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符合新课改要求,是推进数学教学改革,实现数学教学现代化、高效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为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中主,以生活为桥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构建富有生活化的魅力课堂,构建开放的教学环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