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和火山教案(优质15篇)

时间:2023-12-10 12:33:45 作者:FS文字使者

地震不仅会引发人们的恐慌和不安,更需要人们关注地震科学知识,提高自救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地震常识和防护知识,供大家参考。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我们要通过科学的方法来理解和应对它,以保障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地理教案-地震和火山

1.态度目标: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在此基础上设计并演练本校及自己家庭的防灾、减灾方案。

2.能力目标:全组同学能够相互协作,根据统计资料在中国图上绘出中国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并能讨论分析出它们的分布规律;能通过讨论确定并演练本校和自己家庭的防灾、减灾方案。

3.知识目标:全体学生能够根据统计数据和有关图像感知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优秀学生能够简单说明原因;每个学生能够在一分钟内至少说出我国三个地震多发的省和两个火山分布区。

教学理点。

帮助并指导学生在树立防灾、减灾意识的基础上,设计并演练学校及家庭的防灾、减灾方案。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真正树立防灾、减灾意识,使每一个学生学会有用的防灾、减灾方法。

教学媒体。

录像机、电视机,中国政区图和红色即时贴圆片及参考资料(各组分组而坐,各组桌面均有配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放录像】唐山大地震现场实录(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直接利用《中国地理》教学软件中有关片段)。

【教师引导】哪位同学经历过地震,地震时是什么样?大家说一说。

【板书】第五节地震、火山和泥石流。

一、地震。

【讲授新课】。

【提问】初一时我们学过世界的两大地震带分市,有谁还记得?

【板书】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板书】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上。

【讲解】的确,我国是一个多震国家,请同学朗读课本本节开始方框中的文字内容。

【引导】中国的主要地震带分布在哪儿?

【提问】能不能根据你们自己的图/article/总结出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哪个省大震多?地震多分布在什么地带?(可引导学生分析出我国地震带多分市在板块交界处和山前凹陷地带。)。

【读图】请大家看课本第38页的图3.23“我国的主要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请各组根据这幅图补充你们自制的中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

【板书】主要地震带:

东南部的台湾省和福建沿海。

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

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

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提问】我们生活的北京是多震区,还是少震区?

【板书】――北京位于我国主要的地震带上。

【讲解】北京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北京有三大断裂带,其中有一条断裂带在石景山区,那就是八宝山一衙门口断裂带。而我们学校就位于这条断裂带上。

【板书】――我校位于八宝山一衙门口断裂带上。

【讲解】大家看到这个消息感到非常紧张,其实,只要我们充分注意防灾、减灾,地震就不那么可怕了。

例如,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中24万同胞罹难,但是距离震中唐山市仅100千米的青龙县却因为防灾工作做得好,竟神话般地无一人伤亡,创造了罕见的奇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第9期《青年文摘》中的《唐山大地震中的奇迹》。

再例如,1975年海城7.3级地震,九度区某医院房屋保存完好,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基岩地基上的某建筑物(楼房)保存完好(可向学生展示《地震问答》中的实物照片)。

【提问】显然我们学校的选址是不合适的。那么,目前我们应该怎样防震呢?(引导学生从震前预报、震发时躲避方法和震后间隙的撤离路线三方面讨论。)。

【引导】现在咱们来实际演习一下震发时的躲避方法。

师生共同演习。

【板书】。

【讲解】请大家回家后动员全家人进行临震演习,下节课请大家汇报演习情况。

【讲解】请看书上有关这两个湖泊的插图,插图下有文字解释。

【板书】二、火山的分布。

【讲解】我国的火山有600多座,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南部、东北山区、台湾、海南岛等地。不过,近几年来仍在活动的火山却很少。最近喷发的一座火山是在新疆境内的昆仑山中。

【板书】三、泥石流。

【提问】泥石流有什么危害?

【提问】请你观察“中国地形图”,我国有哪些地方容易发生泥石流?

【课堂小结】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灾害的发生和分布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我们人类能够及早地防患于未然,就能把灾害降到最小程度。

【课堂练习】(略)。

地理教案-地震和火山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知道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并能结合世界地震带的分布,分析我国多地震的原因;能够指图说出我国主要地震和火山的分布。

通过阅读有关地震的检测和预报的知识,培养学生树立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我国的自然灾害中,地质灾害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而地质灾害中影响特别大、危害特别严重的,又当属地震。火山在我国危险不大。所以教材详讲地震、略讲火山。关于地震,教材分了三个标题:“多地震的国家,”“主要地震带,”“地震的监测和预报”(选学课文)。这三个标题的思路是:告诉事实――分析原因、图示分布――教会预防。

教法建议。

根据本节教材特点,建议采用讲授法和学习指导法。

关于“多地震的国家”的教学,可由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自己看书。“主要地震带”的教学。要结合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从原理讲清我国为什么多地震;四个主要地震区结合图进行教学即可;地震的危害是通过一段影像资料展示给学生,形成丰富的感性知识,认识到地震确实给我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从而自然过渡到下一个标题。“地震监测和预报”,虽然是选学课文,但却是重要的防灾常识,且本节教材内容不多,课时也允许,所以“选学课文”和“读一读”要组织学生学习。关于“火山的分布”的教学,注意两点就可以了:一是明确我国活火山不多,危害不大;二是把教材中出现的火山名称在图3.23中找出,读出所在省区。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主要地震带的.分布。

〈教学过程〉。

(引课)在第二节的探究活动中,我们曾讨论过我国的三列横向和三列纵向山脉的成因,它们是因受到的挤压力隆起而形成,这个过程是缓慢和漫长的,当这个变化缓慢进行时,人们不易察觉,而当地壳发生突然断裂和错动时,人们就感觉到大地在强烈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一、多地震的国家。

(学生活动)考虑从哪些方面得知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从课文中找答案。

(总结)从两方面说明:一是文字记载地震最早;二是发生地震次数很多。

(讲述)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分布都是有规律的,地震也是如此。它们多发生在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地带,世界的两大地震带就是这样的地区。

(学生活动)回答世界两大地震带。

(演示课件)世界两大地震带。

(学生活动)看计算机课件的演示,考虑我国的位置同两大地震带的关系。

(总结)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的衔接处,地壳不稳定,所以多地震。

(演示课件)中国的地震带。

(讲述)我国的地震集中分布在如图的四个地带。

(演示课件、讲述)中国的地震带(四个地震带,略)。

(讲述)我国有资料的大地震都发生在这些地震带中。唐山大地震给我们造成巨大损失。

(演示课件)唐山地震。

(讲述)地震的破坏力这样大,有无办法预防,从而减少损失呢?

(学生活动)自学教材中的“选学课文”和“读一读”。

(讲述)火山同地震一样,也是一种地质灾害,给人们带来危害。但火山在我国危害不大,活火山很少。

(学生活动)读图3.21找出课文中提到的几座著名的火山。

(总结、反馈练习)。

〈设计思想〉。

本节虽然将我国的地震,但一定要结合世界的两大地震带的分布,才能从原理上讲清我国多地震的原因和地震带的分布。通过计算机课件把二者之间的联系,动态的表示出来。有关唐山地震的影像资料,意在告诉学生,地震给我国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防震减灾工作有重要意义,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今后投身科学研究工作。

〈板书设计〉。

一、多地震的国家。

二、主要地震带:1、2、3、4。

三、地震的监测和预报。

四、火山的分布。

地理教案-地震和火山

1.使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掌握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知道我国的火山及其分布。

2.使学生了解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危害。了解我国泥石流多发地区的分布。

3.对学生进行有关我国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方面的地理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重点]。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

[教具准备]。

2.“地动仪”图片。

3.地球仪。

[教学课时]。

本节教学安排1.5课时,第一课时讲完“地震”,后半个课时讲完“火山”和“泥石流”。

[教学方法]。

讲述法。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现在我们学习第三章最后一节。

地理教案-地震和火山

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上。

主要地震带:

东南部的台湾省和福建沿海。

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

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

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北京位于我国主要的地震带上。

――我校位于八宝山一衙门口断裂带上。

二、火山的分布。

三、泥石流。

小资料。

近几十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

1966年3月8日5时29分河北省邢台地震,震级6.8级。

1966年3月22日16时11分河北省邢台地震,震级6.7级。

1966年3月22日16时19分河北省邢台地震,震级7.2级。

1967年8月30日12时22分四川省炉霍地震,震级6.8级。

1969年7月18日13时24分渤海地震,震级7.4级。

1970年1月5日1时42分云南省通海地震,震级7.7级。

1972年1月25日10时06分台湾省东边海中地震,震级8.0级。

1973年2月6日18时37分四川省炉霍地震,震级7.9级。

1974年5月11日3时25分云南省昭通地震,震级7.1级。

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辽宁省海城地震,震级7.3级。

1976年5月29日20时23分云南省龙陵、潞西地震,震级7.5级。

1976年5月29日22时00分云南省龙陵、潞西地震,震级7.6级。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河北省唐山地震,震级7.8级。

1976年7月28日18时45分河北省滦县地震,震级7.1级。

1976年8月16日22时06分四川省松潘、平武地震,震级7.2级。

1976年8月23日11时30分四川省松潘、平武地震,震级7.2级。

1981年1月24日05时13分四川省道穹地震,震级6.9级。

1985年8月23日12时41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什地震,震级7.4级。

1988年11月6日21时03分云南省耿马、澜沧地震,震级7.6级。

地理教案-地震和火山

本课为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的第二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但我仔细看了教材后,发现本课的课容量比较大,又要研究火山,还要研究地震,火山和地震引起地形的变化。我认为本课安排一课时是完成不了教学任务的。所以我对本课资源进行重组,把这课分成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火山和地震》,第二课时教学《地球内部的运动》,我觉得这样安排还是合理的。

《火山和地震》它是一节典型的解暗箱课,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本课所涉及的教学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即使有的同学已经通过影片或其它的途径感受了火山和地震,但是我觉得这种感受还是比较感性的,比较肤浅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很难像自然教材中有些课那样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效结合起来,并引起学生的认知共鸣。但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这课内容又是学生们所感兴趣的,所以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又应该是我们教师所利用的很好的教学资源。而我们以前的人教版教材是把这两课单独分开来的,所以一节课的时间我们很难做到面面俱到。

针对这样的实际情况,我觉得我们的教师可以大胆的去重组教材,当然这种重组教材表现的手段和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本课的重组我觉得应该是放在教学的侧重点的筛选上。火山喷发和我们的生活确实离的很远,同时学生通过观察喷发画面就能了解火山的喷发,真正应用的价值不大。在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方面,是有层次性的。针对小学生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要求不能太高。但是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讲,通过两年半的科学学习,应该在能力培养上有了系统的训练与提高。学生不仅会观察,懂实验,还应学会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更有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懂得如何思考,知道如何表达与交流的初步能力。另外关于地球内部的构造,在四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学过。正是介于以上的分析,才有了我本课的`设计。我想做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迷信权威,根据教学实际设计教学,在教学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通过实验,通过探究来认识火山的成因,通过火山的成因来探究火山的危害,了解火山的奉献。通过学习火山来自主学习地震的成因与危害。不管是环节的设计,时间的安排,都有这样的设计意图。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探究能力的激发重现与加强。不刻意进行知识点的传授与强化,因为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是有悖于新课程理念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加强学生收集、整理、乃至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通过反复的图片的观察,与学生来探究现象,进行猜想,直至认识本质。只是对于学生我高估了,与本地的科学教学有点脱钩。也可以说,新课程的理念在这里还很空白。因此,教学流程不很流畅,甚至影响了各环节教学时间的安排。这一点,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因为合理存在的教学的不确定性,教学经验的不足,处理的不恰当,不及时,调控不自如,让听课老师误解了是重难点把握的不恰当,这很正常。

由于时间上的安排考虑,结合学生实际,我删减了部分内容,如没有播放火山喷发的录象,没有加入对地震的预防知识讲解,没有给学生介绍自古以来中国和外国科学家对火山和地震的研究与成果,象火山带的分布、火山的类型、历史上发生的著名是件,真如前面所讲,不可能面面俱到,这不是遗憾,有时间会在第二课时适当渗透,相信这样做也不会导致课堂教学的精彩。关键是通过我的教学,学生各种探究能力提高了,学会了自主探究,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科学知识,只有老师的讲解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会了学习科学的方法,能用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也算是我教学的成功。

【科学《火山和地震》教学反思【精选】】。

地理教案-地震和火山

【板书】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板书】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上。

【讲解】的确,我国是一个多震国家,请同学朗读课本本节开始方框中的文字内容。

【引导】中国的主要地震带分布在哪儿?

【提问】能不能根据你们自己的图总结出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哪个省大震多?地震多分布在什么地带?(可引导学生分析出我国地震带多分市在板块交界处和山前凹陷地带。)。

【读图】请大家看课本第38页的图3.23“我国的主要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请各组根据这幅图补充你们自制的中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

【板书】主要地震带:

东南部的台湾省和福建沿海。

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

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

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提问】我们生活的北京是多震区,还是少震区?

【板书】——北京位于我国主要的地震带上。

【讲解】北京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北京有三大断裂带,其中有一条断裂带在石景山区,那就是八宝山一衙门口断裂带。而我们学校就位于这条断裂带上。

【板书】——我校位于八宝山一衙门口断裂带上。

【讲解】大家看到这个消息感到非常紧张,其实,只要我们充分注意防灾、减灾,地震就不那么可怕了。

例如,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中24万同胞罹难,但是距离震中唐山市仅100千米的青龙县却因为防灾工作做得好,竟神话般地无一人伤亡,创造了罕见的奇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第9期《青年文摘》中的《唐山大地震中的奇迹》。

再例如,1975年海城7.3级地震,九度区某医院房屋保存完好,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基岩地基上的某建筑物(楼房)保存完好(可向学生展示《地震问答》中的实物照片)。

【提问】显然我们学校的选址是不合适的。那么,目前我们应该怎样防震呢?(引导学生从震前预报、震发时躲避方法和震后间隙的撤离路线三方面讨论。)。

【引导】现在咱们来实际演习一下震发时的躲避方法。

师生共同演习。

【板书】。

【讲解】请大家回家后动员全家人进行临震演习,下节课请大家汇报演习情况。

【讲解】请看书上有关这两个湖泊的插图,插图下有文字解释。

【板书】二、火山的分布。

【讲解】我国的火山有600多座,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南部、东北山区、台湾、海南岛等地。不过,近几年来仍在活动的火山却很少。最近喷发的一座火山是在新疆境内的昆仑山中。

【板书】三、泥石流。

【提问】泥石流有什么危害?

【提问】请你观察“中国地形图”,我国有哪些地方容易发生泥石流?

【课堂小结】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灾害的发生和分布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我们人类能够及早地防患于未然,就能把灾害降到最小程度。

【课堂练习】(略)。

地震来了教案

1.通过观看视频,初步了解地震及地震的危害。

2.学习正确的避震方法,初步掌握在幼儿园、家庭、户外避震的应急方法。

3.体验地震应急演练,提高自救自护能力。

掌握地震自救的基本常识,并能在生活中正确运用。

ppt 视频 音乐 书包 枕头

一、观看地震视频引入。

师:刚才我们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请小朋友们说一说吧。

2.师:什么是地震?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底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二、观察照片,幼儿交流。

三、学习正确的避震方法。

1.园内地震逃生演练经验交流。

与幼儿一起回忆参加园内避震逃生演练的经历。

小结:在幼儿园发生地震时,保持镇定,双手抱头或取物保护好头部,蹲在课桌、钢琴等下面,不靠近窗户或悬挂物;等余震过后,在老师的带领下顺着安全疏散通道往大操场等宽敞的地方避震。

2.在家里发生地震时注意事项。

师:“平时在家中可以准备什么,当发生地震的时候,应该怎么做?”(避震应急包等)

3.生活经验迁移之户外避震。

“发生地震时,你在户外,应该注意哪些安全?”

小结:赶紧往宽敞的公园、草坪、空地撤离,不靠近电线杆、广告牌等危险建筑物。

四、地震应急演练。(放音乐)

1.游戏《地震来了》

幼儿听教师的指令地震演练,就地避震。

2.互相交流避震想法。

“现在参加地震模拟演练,你的心情怎么样?你是怎样避震的?谁的避震方法正确?谁的方法还需改进?怎么做会更安全?”

3.观看《地震逃生篇》,梳理小结正确避震的自救方法。

整个组织过程中,运用的活动组织形式多样,有现场避震模拟演练、有自由分散交流地震前后对比照片、有家庭避震录像的分享……特别是在观看幼儿在园模拟地震逃生演练的真实照片时,帮助幼儿马上回忆起避震的正确方法;在观看、互动、交流、演练中,幼儿参与的积极性高涨。活动中幼儿了解了地震的危害,懂得说出幼儿园、家庭、户外三个不同场所避震的应急方法。串珠式的组织环节,循序渐进,幼儿学以致用,提高了自救自护能力。

活动中,自身能够以情感人,以语动人,影响着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互动中幼儿的心理活动随着音乐的此起彼伏不断地变化着。他们切身地体验和感受着就地避震、自救自护的真实性,体验到了在灾难面前,只要镇定不慌张,只要自我安全防护的方法得当,危害系数也会随之减少;帮助幼儿消除对地震等灾难的心理恐惧,增强了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

但是,在幼儿就地避震,交流避震想法这一环节中,教师应进一步发挥自身的教育机智,及时观察、捕捉幼儿就地避震的现状,进行点评和引导。

地震和火山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知道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并能结合世界地震带的分布,分析我国多地震的原因;能够指图说出我国主要地震和火山的分布。

通过阅读有关地震的检测和预报的知识,培养学生树立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我国的自然灾害中,地质灾害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而地质灾害中影响特别大、危害特别严重的,又当属地震。火山在我国危险不大。所以教材详讲地震、略讲火山。关于地震,教材分了三个标题:“多地震的国家,”“主要地震带,”“地震的监测和预报”(选学课文)。这三个标题的思路是:告诉事实——分析原因、图示分布——教会预防。

教法建议。

根据本节教材特点,建议采用讲授法和学习指导法。

关于“多地震的国家”的教学,可由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自己看书。“主要地震带”的教学。要结合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从原理讲清我国为什么多地震;四个主要地震区结合图进行教学即可;地震的危害是通过一段影像资料展示给学生,形成丰富的感性知识,认识到地震确实给我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从而自然过渡到下一个标题。“地震监测和预报”,虽然是选学课文,但却是重要的防灾常识,且本节教材内容不多,课时也允许,所以“选学课文”和“读一读”要组织学生学习。关于“火山的分布”的教学,注意两点就可以了:一是明确我国活火山不多,危害不大;二是把教材中出现的火山名称在图3.23中找出,读出所在省区。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主要地震带的分布。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我国主要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教学过程 〉。

(引课)在第二节的探究活动中,我们曾讨论过我国的三列横向和三列纵向山脉的成因,它们是因受到的挤压力隆起而形成,这个过程是缓慢和漫长的,当这个变化缓慢进行时,人们不易察觉,而当地壳发生突然断裂和错动时,人们就感觉到大地在强烈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学生活动)考虑从哪些方面得知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从课文中找答案。

(总结)从两方面说明:一是文字记载地震最早;二是发生地震次数很多。

(讲述)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分布都是有规律的,地震也是如此。它们多发生在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地带,世界的两大地震带就是这样的地区。

(学生活动)回答世界两大地震带。

(演示课件)世界两大地震带。

(学生活动)看计算机课件的演示,考虑我国的位置同两大地震带的关系。

(总结)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的衔接处,地壳不稳定,所以多地震。

(演示课件)中国的地震带。

(讲述)我国的地震集中分布在如图的四个地带。

(演示课件、讲述)中国的地震带(四个地震带,略)。

(讲述)我国有资料的大地震都发生在这些地震带中。唐山大地震给我们造成巨大损失。

(演示课件)唐山地震。

(讲述)地震的破坏力这样大,有无办法预防,从而减少损失呢?

(学生活动)自学教材中的“选学课文”和“读一读”。

(讲述)火山同地震一样,也是一种地质灾害,给人们带来危害。但火山在我国危害不大,活火山很少。

(学生活动)读图3.21找出课文中提到的几座著名的火山。

(总结、反馈练习)。

〈设计思想〉。

本节虽然将我国的地震,但一定要结合世界的两大地震带的分布,才能从原理上讲清我国多地震的原因和地震带的分布。通过计算机课件把二者之间的联系,动态的表示出来。有关唐山地震的影像资料,意在告诉学生,地震给我国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防震减灾工作有重要意义,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今后投身科学研究工作。

〈板书设计 〉。

二、主要地震带:1、2、3、4。

三、地震的监测和预报。

四、火山的分布。

探究活动。

课堂上将学生分组,每组发一块薄泡沫板,出思考题:

小组讨论3分钟,之后由每组的代表回答问题,最后教师总结。

地震来了教案

1、在看看,说说,学学中,让孩子掌握地震自护自救的一些基本常识。

2、情境迁移,进行地震自救演练,培养幼儿的反应能力和安全意识。

3、发展幼儿口头表达能力,帮助幼儿运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4、培养幼儿动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

有关地震的ppt图片,发生地震的影片一张,《地震来了哪里藏》课件,防空警报声音一段,贴纸。

一、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一)听见哭声,引出ppt图片。

听,是谁在器?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让我们去看看吧!

(二)出示ppt图片,提问幼儿。

图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教师小结:哥哥为什么受伤了?现在在哪里?这个哥哥为什么会被夹住?看完下面一段录像我们就清楚了。

(三)观看发生地震的影片,引导幼儿讨论以上问题。

二、自主探索,深化认知。

出示ppt图片观看《地震来了哪里藏》

(一)在家里。

如果在家里的时候突然发生地震了,小朋友会躲在哪里呢?

1.先请几个幼儿来说一说,不说他们说的对不对,看了图片再告诉幼儿怎样躲才是对的。

2.出示在家里地震自救的ppt图片。教师小结:如果在家里发生地震了我们可以躲到床底下、桌子底下、柜子下面、厕所里及墙角的地方。但是我们一定要记得拿身边的东西保护好自己的头。

(二)在超市里。

老师小结:在超市里发生地震里可以躲到大柱子旁边、墙角边及厕所里,而站在货架旁边是非常危险的,如果货架倒下来就很容易砸伤自己。

(三)在幼儿园里。

1.小朋友如果在幼儿园上课突然发生地震了,又要怎么办呢?(先让幼儿说一说再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要用完整的句子说话。

2.出示ppt图片,教师小结:如果在幼儿园发生地震我可以抱头或拿书包保护好自己的头钻到桌子底下及刚才讲到的墙角下、厕所里,以免被天花板上的灯、风扇或其他东西砸伤自己。

3.出示ppt图片,师:等到地震停后就要拿东西或手保护好头跑到外面空旷的地方去。(提醒幼儿在逃离的时候我们要靠右边走,而左边要留给救我们的人走。)

三、组织幼儿地震演习。

1.教师:现在我们知道了这么多地震中自救的方法,我们就来进行一次地震演习的游戏,。

2.提示幼儿在躲藏、奔跑时应注意的一些事项(如不挤,不推别人,一个跟一个走,在保护自己的安全时也要爱护别人,做一个讲文明的好孩子。)

3.给幼儿讲解演习的流程。

等一下当听到警报响起时说明地震来了,老师组织幼儿找好躲避的地方,当警报停时,说明地震已经停了,教师组织幼儿有序地向空旷的地方转移(可以和听课的老师一玩)

四、活动结束。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地震自救知识,当地震发生时千万不要怕,找好地方躲起来保护自己。小朋友记得把我们今天学到的地震自救方法与家人、朋友分享,好吗。(组织幼儿撤离)

安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将继续探讨和努力,将安全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不断增强孩子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为每位幼儿撑起一把安全的保护伞!

第五节

1.态度目标: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在此基础上设计并演练本校及自己家庭的防灾、减灾方案。

2.能力目标:全组同学能够相互协作,根据统计资料在中国图上绘出中国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并能讨论分析出它们的分布规律;能通过讨论确定并演练本校和自己家庭的防灾、减灾方案。

3.知识目标:全体学生能够根据统计数据和有关图像感知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优秀学生能够简单说明原因;每个学生能够在一分钟内至少说出我国三个地震多发的省和两个火山分布区。

教学理点。

帮助并指导学生在树立防灾、减灾意识的基础上,设计并演练学校及家庭的防灾、减灾方案。

教学难点 。

帮助学生真正树立防灾、减灾意识,使每一个学生学会有用的防灾、减灾方法。

教学媒体。

录像机、电视机,中国政区图和红色即时贴圆片及参考资料(各组分组而坐,各组桌面均有配备)。

教学过程 。

【导入  新课】。

【放录像】唐山大地震现场实录(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直接利用《中国地理》教学软件中有关片段)。

【教师引导】哪位同学经历过地震,地震时是什么样?大家说一说。

一、地震。

【讲授新课】。

【提问】初一时我们学过世界的两大地震带分市,有谁还记得?

【板书】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板书】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上。

【讲解】的确,我国是一个多震国家,请同学朗读课本本节开始方框中的文字内容。

【引导】中国的主要地震带分布在哪儿?

【提问】能不能根据你们自己的图总结出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哪个省大震多?地震多分布在什么地带?(可引导学生分析出我国地震带多分市在板块交界处和山前凹陷地带。)。

【读图】请大家看课本第38页的图3.23“我国的主要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请各组根据这幅图补充你们自制的中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

【板书】主要地震带:

东南部的台湾省和福建沿海。

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

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

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提问】我们生活的北京是多震区,还是少震区?

【板书】——北京位于我国主要的地震带上。

【讲解】北京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北京有三大断裂带,其中有一条断裂带在石景山区,那就是八宝山一衙门口断裂带。而我们学校就位于这条断裂带上。

【板书】——我校位于八宝山一衙门口断裂带上。

【讲解】大家看到这个消息感到非常紧张,其实,只要我们充分注意防灾、减灾,地震就不那么可怕了。

例如,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中24万同胞罹难,但是距离震中唐山市仅100千米的青龙县却因为防灾工作做得好,竟神话般地无一人伤亡,创造了罕见的奇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1996年第9期《青年文摘》中的《唐山大地震中的奇迹》。

再例如,1975年海城7.3级地震,九度区某医院房屋保存完好,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基岩地基上的某建筑物(楼房)保存完好(可向学生展示《地震问答》中的实物照片)。

【提问】显然我们学校的选址是不合适的。那么,目前我们应该怎样防震呢?(引导学生从震前预报、震发时躲避方法和震后间隙的撤离路线三方面讨论。)。

【引导】现在咱们来实际演习一下震发时的躲避方法。

师生共同演习。

【板书】。

【讲解】请大家回家后动员全家人进行临震演习,下节课请大家汇报演习情况。

【讲解】请看书上有关这两个湖泊的插图,插图下有文字解释。

【板书】二、火山的分布。

【讲解】我国的火山有600多座,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南部、东北山区、中国台湾、海南岛等地。不过,近几年来仍在活动的火山却很少。最近喷发的一座火山是在新疆境内的昆仑山中。

【提问】泥石流有什么危害?

【提问】请你观察“中国地形图”,我国有哪些地方容易发生泥石流?

【课堂小结】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灾害的发生和分布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我们人类能够及早地防患于未然,就能把灾害降到最小程度。

【课堂练习】(略)。

一、地震。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上。

主要地震带:

东南部的台湾省和福建沿海。

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

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

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北京位于我国主要的地震带上。

——我校位于八宝山一衙门口断裂带上。

小资料。

近几十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

1966年3月8日5时29分河北省邢台地震,震级6.8级。

1966年3月22日16时11分河北省邢台地震,震级6.7级。

1966年3月22日16时19分河北省邢台地震,震级7.2级。

1967年8月30日12时22分四川省炉霍地震,震级6.8级。

1969年7月18日13时24分渤海地震,震级7.4级。

1970年1月5日1时42分云南省通海地震,震级7.7级。

1972年1月25日10时06分台湾省东边海中地震,震级8.0级。

1973年2月6日18时37分四川省炉霍地震,震级7.9级。

1974年5月11日3时25分云南省昭通地震,震级7.1级。

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辽宁省海城地震,震级7.3级。

1976年5月29日20时23分云南省龙陵、潞西地震,震级7.5级。

1976年5月29日22时00分云南省龙陵、潞西地震,震级7.6级。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河北省唐山地震,震级7.8级。

1976年7月28日18时45分河北省滦县地震,震级7.1级。

1976年8月16日22时06分四川省松潘、平武地震,震级7.2级。

1976年8月23日11时30分四川省松潘、平武地震,震级7.2级。

1981年1月24日05时13分四川省道穹地震,震级6.9级。

1985年8月23日12时41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什地震,震级7.4级。

1988年11月6日21时03分云南省耿马、澜沧地震,震级7.6级。(摘自《地震问答》)。

预防地震教案

六一班教室。

向学生介绍地震的有关知识,使学生能够科学地对待地震。

介绍讲解,交流发言。

一、地震的成因和分布。

二、地震前兆异常。

(在介绍地震的成因和分布的过程当中,班级的同学都积极地参与到其中,运用所学的地理等知识来解释,每个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气氛热烈。)。

三、地震预防知识。

1、学习地震知识。

(1)学习地震知识可使你在地震时不害怕、不惊慌,避免不必要的伤亡。

(2)了解家庭、学校和办公房所处的地质构造情况。

(3)掌握基本的地震防御办法。

(4)注意身边自然界的.异常现象。

(5)不要听信和传播地震谣言。

2、室内防震措施。

(1)高柜要和墙体固定在一起,以免倾倒砸人或堵塞逃生之路。

(2)较高的家具上面堆放笨重物品。

(4)固定桌面上的贵重物品,如计算机等。

(5)系紧或加固悬挂物,如灯具、挂钟镜框和厨房用品等。

(6)取下阳台围栏上的花盆、杂物。

(7)卧室,尤其是老人或儿童的卧室尽量少放家具和杂物,尤其不要放高大物品。

(8)有条件的家庭,可设计一个室内避震空间。如重点加固一间居室或在床上增设结实的抗震框架等。

(9)每个家庭成员都要熟悉电、水、气阀门的位置,掌握正确的关闭方法。

(10)不要把易燃、易爆物或农药、有毒物品放在屋内。

3、室外防震措施。

(1)正门、楼道、走廊不堆放杂物,以利人员疏散。

今天,我们了解了有关地震的知识,希望同学们能够科学地对待地震。

班会效果:通过班会同学们了解了有关地震的知识,克服了惧怕地震的心理,掌握了有关地震的防护知识,能够科学地对待地震。

地震大班教案

1、 通过四川汶川强地震,让幼儿知道地震给人们带来的严重灾害。

2、 引导幼儿知道发生地震时应该如何应变,掌握逃生的技巧。

3、 培养幼儿从小学会关心、关爱他人,情系灾区,为灾区献爱心。

4、 初步了解其地震的特性。

5、 大胆说出自己对的理解。

1、有关四川地震的新闻录象资料、影象,地震前后的照片,地图

2、《红袋鼠自我保护动画之----地震来了怎么办》

3、场地布置:摆放好桌子、椅子、床、衣柜、脸盘、锅炉等

2、出示四川地图,让幼儿寻找发生7.8级地震震中的具体位置用红笔做一个标记,以及这次地震波及到的省份。

3、观看地震的影像片,让幼儿了解地震造成的危害。提问:"刚才小朋友都看到了什么?"地面剧烈震动,房屋倒塌,地面裂开大缝,公路扭坏,铁路被毁,汽车、广告牌被砸坏等。房屋倒塌后,家里东西被压坏,有的会造成人畜伤亡。提问:"小朋友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教师小结,地面剧烈震动摇晃的现象叫地震,地震是一种很少见的但危害很大的自然灾害。是由于地球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岩层突然发生破裂而引起的。

1、幼儿观看《红袋鼠自我保护动画之----地震来了怎么办》了解安全避震的方法。组织幼儿讨论,发生地震时,什么地方比较安全?小朋友会怎样做?小结: 地震发生时,千万不要惊慌,要镇静;要赶快跑到空旷的地方。不能使用电梯; 如果你在家里的时候,要赶快把煤气、电、水龙头等关掉,然后把脸盘或是锅等东西罩在自己头上,或者跑到桌子、椅子、床底下躲起来,以免被天花板上的掉灯或其他东西掉下来砸伤自己; 不可以躲在招牌处或玻璃处,以免它们掉下来摔伤;如果在车上,要赶快把车熄火,停靠在空旷的地方,走出车外。

2、演习活动"发生地震时我不慌"

听防空警笛声,幼儿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躲到安全的地方,老师检查幼儿是否躲避情况,提醒幼儿不要互相拥挤,躲好之后就不要随便更换地方。

提示幼儿"灾区的房子都被毁了,灾区的小朋友住在爱心帐蓬里,缺少衣物和食物,我们能为灾区做什么呢?"

(1)引导幼儿每人说"一句祝愿的话","画一个心愿",表达对灾区人民的关爱和祝福。

(2)在《心手相连》的音乐声中组织幼儿进行爱心捐助仪式,幼儿将准备捐助的文具、玩具、心愿卡投放到爱心捐助箱内。

引导幼儿了解异常现象口诀,并向家长介绍所掌握的防震知识,宣传献爱心活动。

附:儿歌: 动物界

震前动物有预兆,发生异常要报告;

鱼浮水面向上跃,冰天雪地蛇出动;

鸡飞上树猪外窜,老鼠搬家往外逃;

狗在静夜狂奔叫,兔子竖耳蹦又跳;

家鹅展翅高处飞,鸭不下水岸上闹;

鸽子傍晚离巢去,牛羊恐惧四处跑。

小百科: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火山和地震》教学反思

本课为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的第二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但我仔细看了教材后,发现本课的课容量比较大,又要研究火山,还要研究地震,火山和地震引起地形的变化。我认为本课安排一课时是完成不了教学任务的。所以我对本课资源进行重组,把这课分成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火山和地震》,第二课时教学《地球内部的运动》,我觉得这样安排还是合理的。

《火山和地震》它是一节典型的解暗箱课,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本课所涉及的教学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即使有的同学已经通过影片或其它的途径感受了火山和地震,但是我觉得这种感受还是比较感性的,比较肤浅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很难像自然教材中有些课那样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效结合起来,并引起学生的认知共鸣。但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这课内容又是学生们所感兴趣的,所以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又应该是我们教师所利用的很好的教学资源。而我们以前的人教版教材是把这两课单独分开来的,所以一节课的时间我们很难做到面面俱到。

针对这样的实际情况,我觉得我们的教师可以大胆的去重组教材,当然这种重组教材表现的手段和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本课的重组我觉得应该是放在教学的侧重点的筛选上。火山喷发和我们的生活确实离的很远,同时学生通过观察喷发画面就能了解火山的喷发,真正应用的价值不大。在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方面,是有层次性的。针对小学生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要求不能太高。但是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讲,通过两年半的科学学习,应该在能力培养上有了系统的训练与提高。学生不仅会观察,懂实验,还应学会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更有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懂得如何思考,知道如何表达与交流的初步能力。另外关于地球内部的构造,在四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学过。正是介于以上的分析,才有了我本课的设计。我想做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迷信权威,根据教学实际设计教学,在教学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通过实验,通过探究来认识火山的成因,通过火山的成因来探究火山的危害,了解火山的奉献。通过学习火山来自主学习地震的成因与危害。不管是环节的设计,时间的安排,都有这样的设计意图。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探究能力的激发重现与加强。不刻意进行知识点的传授与强化,因为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是有悖于新课程理念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加强学生收集、整理、乃至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通过反复的图片的观察,与学生来探究现象,进行猜想,直至认识本质。只是对于学生我高估了,与本地的科学教学有点脱钩。也可以说,新课程的理念在这里还很空白。因此,教学流程不很流畅,甚至影响了各环节教学时间的安排。这一点,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因为合理存在的教学的不确定性,教学经验的不足,处理的不恰当,不及时,调控不自如,让听课老师误解了是重难点把握的不恰当,这很正常。

由于时间上的安排考虑,结合学生实际,我删减了部分内容,如没有播放火山喷发的录象,没有加入对地震的预防知识讲解,没有给学生介绍自古以来中国和外国科学家对火山和地震的研究与成果,象火山带的分布、火山的类型、历史上发生的著名是件,真如前面所讲,不可能面面俱到,这不是遗憾,有时间会在第二课时适当渗透,相信这样做也不会导致课堂教学的精彩。关键是通过我的教学,学生各种探究能力提高了,学会了自主探究,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科学知识,只有老师的讲解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会了学习科学的方法,能用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也算是我教学的成功。

地震来了教案

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保证幼儿的安全。因为生命是第一位的,地震破坏性大,给人们的伤痛是无法忘记的。而我们的幼儿年龄小,只有通过各种感官才能印象深刻地了解地震的有关常识,懂得自救的方法。

1、知道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

2、培养幼儿反应能力和安全意识。

3、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1、地震哪里藏课件。

2、家庭,影院,超市,户外,野外五个模拟场地。

3、地震怪头饰一个。

1、利用多媒体课件,听声音,看图片,说说图中发生了什么?

2、简单介绍地震是。

3、在场景中选择安全的地方。

十秒钟帮明明找个安全的藏身之处,如果找到安全的地方就会出现好听的音乐,还会说“祝贺你,找到了正确的藏身的地方。”如果找错了就会“哐”敲头音乐,还会说你的选择的地方很危险,重新找。

4、游戏:地震来了哪里藏。

玩法和规则:

听到地震的声音表示地震来了,赶快找个安全的地方藏身,等音乐停了就不要动,老师戴上怪人头饰当地震怪,我只捉躲在危险的地方的孩子,然后吃掉。

参观火山地震的心得体会

近日,我参观了一个火山地震观测站,这是一次极为难忘的经历。之前只是在书本上了解到火山和地震的相关知识,但在经过一番亲身参观和了解后,我对于地球科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以下将介绍我在参观中的所感所想。

第二段:初见火山。

火山远远望去,深浅不一的红色和浅黑色相间,从不同角度观察,色彩和形状都有不同的变化。实际上,火山口所喷发的岩浆,不仅仅是火红色那么简单,还存在许多其他颜色的火山岩。这些颜色不仅让人眼前一亮,更是反映了火山火山岩的不同成分和年代,是火山喷发过程中自然的产物。

第三段:地震观测站。

在地震观测站里我们看到了地震仪器,了解了数值的变化及其对应意义,还学习了地震的分类等。最有趣的是通过地震科学家的讲解和实测,更深入了解了地震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我从小学就喜欢地理和科学,尤其是因为自己生长在地震频发城市之中而对地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这次真正让我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地震带来的振动和恐慌。

第四段:科学家的故事。

在参观中,一位工作多年的地震科学家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介绍了当地地震的情况和因地震给人带来的灾难。他曾参与多次救灾,并亲身感受到了地震灾难给当地人及家庭带来的影响。他告诉我,“地震是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它有时偏小,有时偏大,但我们应该为生命和财产多多准备。”

第五段:总结体会。

通过这次参观,我深刻理解了地球科学中的重要性,同时也了解到了保护环境和人类的责任。我们应该学习科学知识,了解天然灾害的现象和规律,预防灾害的发生。同时也发现,地球的自然景色和气候十分美妙,我们需要爱护自然,保护地球,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