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得读书笔记大全(15篇)

时间:2023-11-30 06:11:28 作者:梦幻泡

读书心得可以使我们对所读书籍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促使我们对书籍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小编在这里为大家准备了一些读书心得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不同角度的思考和启发。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一个组织中乃至整个社会中的人的关系无非可以分为两种——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其他人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了解并悦纳自己,而自我却无往不在人与其他人关系的笼罩之下,是否为别人所接受会影响到个人对自我的认知。管理者期望自己的价值、能力、资源为别人接受,然而,有时会事与愿违,这时,怀才不遇就产生了。作者致力于避免此类不良情绪的产生,并提出了解决方案——着眼于贡献,而不是展示。管理者应该思考如何将自己的能力与资源转化为对别人的贡献。贡献是指:第一,直接成果,即对组织和其他人带来什么。比如医生利用自己的知识为组织带来的直接成果是治好病人,这里的贡献就是将自己的知识、能力、资源转化成对组织、他人有益的具体而实在的事情。第二,树立新的价值观以及对这些价值观的重新确认。价值观有导向作用,如果导向相反的方向,对组织的冲击是巨大的,因此需要有人为价值观重新确立做贡献。作者举了美国农业部的例子,当时有两种价值导向——提高现代农业生产力还是保障自耕农生活。发展现代农业势必会损害传统自耕农的利益,而保障自耕农生活则会阻碍生产力发展。管理者的贡献正是体现在对价值观的整合并给予新的解释之中。第三,培养并开发明天所需要的人才。寻找继任者是管理者对组织的又一贡献,举个我们熟悉的例子,诸葛亮找到了继任者姜维,推荐了费祎、蒋琬,保证了蜀汉这一“组织”的延续。培养明天所需的人才可以说是管理者最后的贡献吧!当管理者着眼于贡献时,就会渐渐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为了自己的贡献而与其他部门精诚合作,启发下属为了贡献而设定目标而不是监管下属,个人发展注意贡献而不是受他人干扰。

作为管理者,与他人的关系也是至关重要的。在以完成任务为目标的组织中,管理者都知道“公事以外”才是朋友,在实际操作中是不容易的,在“公事”中用人是个永恒的话题。作者总结了四项用人的原则:第一,不设置只有“上帝”才能胜任的职位。人们往往期待聪明、果毅,知识丰富而充满热情的全才来出任某一职位,而事实是少有天才,更多的是中人之才。如果一个职位多个人都无法胜任,那么,取缔它。第二,职位设置要严格,涵盖要广泛。不设“上帝”职位不代表职位取得就是简单地、职位任务就是单一的。职位设置的原则是因事设岗,但职位任务不能过于单一,否则会使人顿生单调感且不利于个体发展。第三,用人时先考虑某人能干什么,而不是先考虑职位需要什么。先“认识”人是要务,只考虑职位需要,往往会忽视人的其他才能,因为一个人虽不适合此岗位但有可能适合彼岗位。第四,用人之长,容人之短,并设法让其知道自己的短处。组织既然以完成任务为目标,不是以选拔“美德标兵”为目的,管理者一定要学会发挥别人的长处。美国南北战争时,林肯总统三易其帅,最后选择了酗酒成性的格兰特将军为统帅,原因很简单,“只有他能领导北方打胜仗”。当然,容忍他人的短处不代表置之不顾,而是让其人也认识到自己的短处。二战时,马歇尔将军提拔艾森豪威尔,而豪威尔的短处是战略眼光不足,马歇尔有意将他安插在作战计划部门,有了这段经历,豪威尔更能发挥他在组织和策划方面的长处。对于短处,并不一定要求改正到如长处一样高明,不过是像孙权对吕蒙说的那样,“吾欲卿致经作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不过是提个醒儿罢了。这是处理下级关系——用人的道理,对于上司,管理者要做到不惟命是从,从正确的事情着手,并以上司能够接受的方式向其提供建议。

管理学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

管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如何规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组织以达到组织目标的学科,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方法。在学习和掌握这门学科的过程中,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探讨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在管理学学习中的影响,以及如何充分利用它们来提高学习效果和应用能力。

读书笔记是管理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和理解重要的概念和理论。管理学的知识丰富而复杂,通过读书笔记,我们可以将学到的事实和观点整理并记录下来,使之更加易于回顾和理解。其次,读书笔记可以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思考能力。在整理和梳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各种信息进行分类和连接,这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我们分析问题和提出观点的方式。最后,读书笔记也是知识输出的方式。通过整理和总结自己的阅读体验,我们可以将所学知识输出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方便之后的学习和应用。

第二段:心得体会的重要性和实践。

除了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也是管理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它更强调个人的思考和理解。通过思考和总结自己的学习体会,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而这种个人思考也可以促进我们对理论的实践。管理学的理论虽然丰富,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需要我们灵活运用和调整。通过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总结出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管理方法,并进行实践。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得我们的学习更具有实效性和应用性。

做好读书笔记需要注重方法和技巧。首先,我们可以采取分类和标注的方式来整理信息。将章节、主题和关键词进行标注,并与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进行结合,可以更好地记忆和理解内容。其次,我们可以采用图表和流程图来表达和梳理观点。有时,一幅简单的图表或流程图可以更清晰地展示问题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我们的理解和记忆。最后,拓展和应用也是关键。在读书笔记中,我们可以加入自己的想法和应用案例,从而丰富和巩固所学知识。这一切都有助于我们形成独特的学习体验和应用能力。

做好心得体会同样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首先,我们需要有规划性地进行思考。在阅读和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定期地记录自己的思考问题和困惑,以及关于实践和应用的思考。其次,我们可以采用写作的方式来表达和总结自己的心得。通过文字的呈现,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和系统地展示自己的思考和体会。最后,反思和反馈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在整理好心得体会之后,我们可以进行反思和反馈,看看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经验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实践行为。这种反思和反馈有助于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和应用能力。

最后,我们需要将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进行综合应用。通过读书笔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通过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思考和应用所学知识。读书笔记是知识的输入,而心得体会是知识的输出,只有二者形成良性循环,我们才能更好地学习和应用管理学的知识。因此,我们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不仅加深自己的理解和记忆,更提高学习效果和应用能力。只有在不断总结和实践中,我们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学水平,为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管理问题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总之,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在管理学学习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读书笔记,我们可以记录和整理所学知识;通过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深入思考和应用所学知识。通过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的综合应用,我们可以提高管理学的学习效果和应用能力。

管理心得读书笔记

我于20_年3月1日到4月26日在先__公司进行为期57天的企业实习,在为期57天的企业实习中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让我深有感触,感觉自己所学的知识匮乏和实践操作缺乏经验,开始感觉工作无从下手不知所措,现将我的工作进行如下总结:。

一、企业文化。

每一个企业都应该有一个必备的流程和好的企业文化,首先客户向经销商发提货单然后由业务代表接单接下来将到交给出纳员,然后由库管提货送到客户家,公司的工作宗旨是“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集体”

二、成功企业家必备的素质。

一个企业要拥有一个好的带头人,这个公司才能向远看向前发展,成功企业家应该心胸宽广,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现在企业家如果心胸狭隘不能容人,不仅难成大事而且难以与人亲密相处,企业家拥有宽大的胸怀不仅能够收揽人心,也能体现自己身边聚集了许多优秀的人才。还能使人心悦诚服,企业家必须有一个度量,宰相肚里能撑船,凡事要有度量这是成功企业家的修养,既能体现领导的高尚风格又能赢得别人的尊重,胸怀是一个励志建业的标准。企业家有强大的胸怀才能站的高忘得远,一个企业家应该有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工作经验和管理技巧,并且要懂得行业中应该尊从得法律,和具备经营得技巧,对企业和员工负责有能够承担风险得责任敢于面对竞争对手给施加得压力,并且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企业需要什么样得员工如果说老板是企业得带头人那么企业得员工就是撑起企业得脊梁,一个好的员工应该要有热情积极得工作态度,对工作负责也就是对自己负责,有一个好的工作态度,应该对企业忠诚要以正值得态度去面对事情,一个好的员工不应该不好的心情带到工作中去要和同事同心协力,要对工作抱有热情的态度,工作要积极主动要尊重领导的决定,拥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实践,并且应该有较强的沟通能力,一个好的员工要对自己有信心能够让企业自己能给的希望。

四、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企业的团队精神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没有了灵魂那么这个企业就没有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一个企业拥有团队意识就能解决一切困难,团队要有合理的团队分工和具有较强的集体承受能力,只有有团队精神那么面对竞争对手就会战胜它,只有有团队精神就能够可以面临一切困难,一个完美的团队不能计较个人的得失,一个企业拥有一个好的团队精神那么就会勇登高,好的团队精神,不仅能让企业的到成长,而且还会让我们个人的到成长,在团队中学会配合学会理解。

以上是我在先正达公司为期57天的工作总结其中包括了我所学到的知识和实践的经验,在实习期间受益良多,也为以后的实习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对以后的工作内容有了解,以上就是我的实习总结心得体会。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对时间的运用关键在于“保留出相当份量的连续性整块时间”。断续的、碎片化的时间不足以完成与思考有关的事务,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每天花费了大量时间,却常常感到疲惫和无助。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诊断出“病因”。浪费时间的原因有这么几种:首先,缺乏制度远见,将时间浪费于解决重复危机之中。例如,某公司经常出现库存危机,不得不花时间解决库存问题;而建立可行的制度,如定期盘点,就能避免该种情况的出现。其次,人员过多,“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情况就会出现,管理者不得不花时间解决人际问题,而占用了完成实际任务的时间。再次,组织不健全,表现为会议过多。除了传达上级精神一类的会议,多数会议的目的是“会商而决议”,而会议多、时间长,说明组织中职位结构不当,不能及时有效做出决策。最后,信息功能不健全,表现为漏报信息、错报信息等,作为代价,个人和组织不得不因信息错漏而付出时间成本。

为了抓住“整块时间”,管理者应当把握时间管理的方法和事有优先的原则。人们往往低估完成一件事所需要的时间,喜欢同时做几件事,最后只好手忙脚乱的赶工。为了避免此类窘境发生,把重要的事情放前面先做,每次只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在调查中作者发现,一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周中会拿出几个完整的上午时间来集中解决重要事务。找出重要的事情也是一种能力。对于管理者来说,压力会干扰其判断一件事是否重要。作者认为,应当将主要精力放在正在进行的工作上,而非被压力驱动,因为压力往往来自过去,而管理者应当面向未来。过去惯常的荣光不保的压力会干扰管理者,致使其将抱残守缺、纸糊危墙作为重要的事,但此时,真正重要的事应当是面向未来,推动变革。针对这样的现象,作者提出了确立优先次序的原则:1.重视将来而不重视过去;2.重视机会而不是只看到困难3.选择自己的方向而不盲从4.目标要高,要有新意,不能只求安全和方便。如此,管理者会知道什么事该去做,什么事不必去做。同时,管理者还须明白两个与管理时间相关的道理——学会授权、不浪费别人的时间。对授权的理解——授权不是让别人做自己的事,而是把别人能做的事情交付给别人,而使自己做自己应该做的事。管理者不能浪费自己的时间,更不能浪费别人的时间,须知浪费组织中任何一个人的时间,都会导致组织的无效。

管理学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言(提出问题)。

当今社会,管理学作为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读管理学的书籍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管理学的理论知识,更能够提供实践中所需的管理技能和智慧。在我读过的几本管理学著作中,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同时也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笔记的重要性。

阅读管理学书籍时,我习惯于做一些读书笔记。以我阅读过的《管理学原理》为例,我将书中重要的概念、理论、案例等内容进行了整理和归纳,通过记录下来的内容,我能够更好地回顾和复习所学的知识,同时也让我在实践中能够更好地应用这些知识。而且,通过读书笔记的整理,我还能够将不同书籍的内容进行比较和联系,产生新的思考和理解。

阅读管理学书籍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自己的管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我喜欢将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思考,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例如,在《从优秀到卓越》一书中,作者通过精彩的案例阐述了如何通过领导力提升组织的绩效,并给出了一些实用的技巧和方法。通过及时记录下来的心得体会,我学到了很多领导力和团队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读完一本管理学书籍后,我通常会思考如何将其中的理论和实践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例如,在《有效的管理者》一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些有效的管理工具和技巧,如情绪智商、沟通技巧和决策方法等。在我的工作中,我尝试着运用这些方法,发现它们确实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同时,我还通过与同事的讨论和分享,将心得体会传递给他们,共同提升团队的绩效和效益。

第五段:结尾(总结心得)。

通过读管理学书籍并记录下来的笔记和心得体会,我不仅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提升了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和素养。管理学是一门实用的学科,掌握其中的知识和技能对于我们的职业生涯和个人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将继续保持阅读管理学书籍的习惯,并将所学的知识和心得应用到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

总结:

通过管理学的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我们获得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并培养了管理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读书笔记的整理和心得体会的应用,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回顾和复习所学的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通过不断阅读管理学的书籍,我们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为个人和组织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管理的读书笔记

关于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正确而有效的定义:创造顾客。

市场不是由上帝、大自然或经济力量创造的,而是由企业家创造的。企业家必须设法满足顾客的需求,而在他们满足顾客的需求之前,顾客也许感觉到那种需求。就像饥荒时渴求食物一样,不能满足的需求可能主宰了顾客的生活,在他清醒的每一刻,这种需求都盘旋在他的脑海中。但是,在企业家采取行动满足这些需求之后,顾客才真的存在,市场也才真的诞生,否则之前的需求都只是理论上的需求。顾客可能根本没有察觉到这样的需求,也可能在企业家采取行动——通过广告、推销或发明新东西,创造需求之前,需求根本不存在。每一次都是企业的行动创造了顾客。(两类企业:创新型的创造客户需求的企业,例如引领智能手机潮流的苹果;生产服务型的满足客户需求的企业,例如空调。)

是顾客决定了企业是什么。因为只有当顾客愿意付钱购买商品或服务时,才能把经济资源转变为财富,把物品转变为商品。企业认为自己的产品是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对于企业的前途和成功尤其不是那么重要。顾客认为他购买的是什么,他心目中的价值何在,却有决定性的影响。

由于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任何企业都有两个基本功能,而且也只有这两个基本功能:营销和创新。

企业必须掌握财富的资源,已达到创造顾客的目的。因此企业的重要管理功能之一,就是有效地利用一切创造财富的资源,从经济角度来说,则称之为生产力。

在过去的几年中,几乎每个人都在谈生产力。提高生产力——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不但是提高生活水准的关键,也是企业活动的成果,这已经不算什么新观念了。但我们其实不太了解生产力是什么,也不懂得如何衡量生产力。

生产力意味着所有生产要素之间的平衡,能以最少的努力,获得最大的产出。这和每位员工平均生产力或每个公式的平均生产力是两回事,这些传统标准充其量只是含糊地反应了生产力的部分事实。

原因在于,传统标准仍然执着于18世纪的迷思,认为劳力是惟一的生产资源,是惟一的实质“努力”这种观念表现了机械论的谬误,认为人类的所有成就最终都能以劳动力为衡量的单位。但是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生产力提升从来都不是靠体力劳动而达成的。事实上,企业从来都不是靠劳工来达到提高生产力的目标,而是用其他方式取代劳动力之后的结果。当然,其中一个替代方式就是资本设备,换句话说,以机械能取代劳力。

至少同样重要、但未被探讨的问题是:以教育水准较高、善于分析推理的人才来取代技术或非技术性劳力所提升的生产力,换句话说,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专业人才来取代“体力劳动者”,以“规划”取代“工作”。显然,企业必须在安装资本设备以取代体力劳动者之前,就完成这样的转换;因为必须先有人规划和设计设备——这是具有概念性、理论性而且分析性特点的工作。事实上,只要稍加思考,就会发现经济学家所强调的“资本形成率”其实只是次要的生产要素,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必然是“智力形成率”,也就是一个国家能以多快的速度培养出想象力丰富、有愿景、受过良好教育、具备推理和分析技能的人才。

规划、设计和安装资本设备仍然只能反映以“脑力”取代“体力”后所提升的一小部分生产力而已。至少同等重要的是直接转换工作性质对于生产力的贡献——从需要许多技术性或非技术性劳动力,转换成需要受过教育、见多识广的人才进行理论化的分析与概念性的规划工作,而不需任何资本设备的投资。

最近的研究(例如斯坦福研究院所做的研究)清楚地显示,西欧和美国的生产力差距与资本投资的问题并不相关。许多欧洲产业的资本投资和设备都和美国企业不相上下,然而西欧产业的生产力却只有美国同产业的2/3。唯一的解释是西欧企业高度依赖人工技能,管理者和技术人员所占的比例较低,而且组织结构较不完善。

1900年,美国典型的制造公司每花100美元在直接员工的薪资上,可能最多只花5美元或8美元来聘请管理、技术和专业人员;而在今天的许多产业中,这两项开支几乎相等——尽管有些产业直接员工的工资增长速度和幅度都很快。而除了制造业以外,在交通运输业和矿业、销售、金融和保险业以及服务业中(即在美国经济的半壁江山中),生产力提升完全是以规划取代劳动、脑力取代体力、知识取代汗水的结果,因为在这些行业中,资本投资只是很小的因素。

企业经营中(尤其在会计领域中)有关生产力的词汇早已过时了,容易令人误解。会计师所谓的“生产工人”指的是操作机器的体力劳动者,事实上他们是最没有生产力的员工。而会计师口中的“非生产性员工”指的是其他所有对生产有贡献,但不需看管机器的人,其中包括像清扫工这类前工业时期、低生产力的体力劳动者,像制造器具的工匠这种身怀绝技、高生产力的劳动者,像维修电器的新工业的技术员,还有像工厂领班、工程师和质量检验员这类知识水平较高的专业人才。最后,会计师混起来统称为“管理费用”的人中其实包含了最具生产力的资源:管理者、规划人员、设计师、创新者。“管理费用”一词流露出一种抵触的情绪。当然,该词也可能包含了寄生在企业中的高新人员,只不过因为组织不良、士气不振或目标混淆(换句话说因为管理不善)而需要的人员,其中总是透露出管理不善迹象的好例子,就是“协调者”(当然,此处的讨论完全不涉及个人能力或绩效)。

换句话说,有两种管理费用:生产性的管理费用——用于管理者、技术或专业人才的费用。这种费用取代了一笔至少数额相等的用于生产性或非生产性员工费用或资本支出。另一种是寄生性的或摩擦性的管理费用。这种费用不但没有提高生产力,反而降低了生产力,这是由摩擦造成的,反过来又会制造摩擦。

因此,我们需要的生产力观念是,一方面能将投入与产出的一切努力都加以考虑,同时又能根据与产出结果的关联性来呈现所投入的努力,而不是假定劳动力是唯一的生产性投入。但即使是这样的观念——尽管已经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如果它对于努力的定义仍然局限于可见的形式和可以直接衡量的成本,也就是说,是根据会计师对努力所下的定义,那么这个概念还是有所不足。有一些无形的因素对于生产力有即使不是决定性的也是巨大的影响,却无法以成本数字来衡量。

首先是时间的因素——人类最容易消耗的资源。企业究竟是持续不断使用人力和机器,还是只有一半时间用到人力和机器,都会影响生产力的高低。最没有生产力的政策,莫过于希望在一定时间内硬塞进超出合理状况的生产性努力,例如在拥挤的厂房中或老旧的设备、昂贵的仪器上安排三班制作业。

其次是所谓的“产品组合”,在同样资源的多种组合中求取平衡。企业界人士都知道,这些不同组合在市场价值上的差异,与为了形成产品组合所投入的努力上的差异几乎不成比例,两者之间几乎看不出任何关联。一家公司采用了相同的材料和技术,生产同样数量的商品,耗费相同的直接和非直接的劳动力,可能赚大钱,也可能破产,这完全要看产品组合而定。显然这代表尽管运用相同的资源,生产力却会有很大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不会以成本的形式显现,也无法靠成本分析来检测。

并不是每个管理层都无所不能,也不是每个企业都应该从事经过客观评估后认为最赚钱的行业。每位管理者都各有其能力和限制。每当他试图超越自己的能力和限制时,无论他冒险开创的事业是多么有利可图,都很可能失败。善于经营稳定生意的人没有办法适应变幻莫测或快速成长的行业,而日常经验也显示,习惯在快速扩张的环境中经营企业的人,一旦公司进入重整状态,很可能毁了原本的事业;善于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经营企业的人很可能无法成功地在高压下销售新奇时髦的商品。如何善用公司和管理层的特殊能力,体察自己的局限何在,也是重要的生产力要素。

最后,生产力深受组织结构的影响,而企业各种活动之间的平衡也会影响生产力。如果由于缺乏明确的组织结构,管理者把时间花在摸索自己应该做什么,而不是实际去做事情,就浪费了公司最稀有的资源。如果公司高层只对工程有兴趣(或许因为公司所有高层主管都具工程背景),而公司需要的却是加强营销,那么这家公司就缺乏生产力,最终的结果将比人均每小时产量的下降更为严重。

因此,我们不只在定义生产力的时候,需要考虑所有影响生产力的要素,而且在设定目标时,也必须如此。无论是以资本取代劳动力,或以营业成本取代资本设备与人力(但设法区分创造性和寄生性的管理费用),我们都必须评估这些因素究竟对生产力产生何种影响,同时也必须衡量时间运用、产品组合、流程组合、组织结构和各种企业活动之间的平衡对生产力所造成的影响。

不只是个别企业管理层需要实质的生产力衡量指标,整个国家也需要。缺乏这样的指标是我们经济统计的一大漏洞,会削弱经济政策预测和对抗经济政萧条的努力。

管理学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入管理学的重要性(大致200字)。

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组织如何高效地运作、如何管理和领导员工的学科。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管理学在现代企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管理学的学生,我读过许多管理学方面的书籍,并用心体会书中的内容。通过这些学习,我深刻体会到管理学的价值和应用。

我读过的一本经典管理学著作是彼得·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书中强调了管理者的角色和职责,使我明确了一个优秀管理者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管理者需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决策能力和领导能力。此外,书中还强调了员工的激励和团队合作对于组织成功的重要性。这些思想帮助我建立了一个全面的管理知识体系。

另外,我还阅读了斯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书中探讨了个人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良好的习惯以提高个人效能。通过这本书,我学会了自我管理和自我目标设定的重要性。书中提到了“先有目标,后有行动”的理念,这让我明白了设定明确的目标对于个人成长和组织成功的影响。

此外,我还研读了马克斯·韦伯的《组织社会的理论》。这本书揭示了组织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理性化”和“官僚主义”对组织的影响。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组织的运作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问题,还涉及到组织结构、文化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这让我认识到在管理组织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第三段:应用管理学知识的例子(大致200字)。

通过学习和阅读管理学的书籍,我学到了许多有用的管理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情境中。例如,在我之前的实习中,我曾经负责组织一个团队完成一个复杂的项目。我运用了《管理的实践》中的沟通和激励理论,通过有效的沟通和鼓励团队成员的积极性,达到了项目的圆满完成。

此外,我也运用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目标设定理念。我清楚地设定了项目目标,并坚持不懈地追求,最终取得了成功。这些经历让我深信管理学的知识和原则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和提高组织绩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四段:管理学知识的挑战和改进(大致200字)。

在学习和应用管理学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和困难。管理学的理论和原则虽然有些抽象,但要运用到具体情境中却需要灵活性和创新性。虽然书本上的知识是基础,但实践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变数,需要灵活应对。另外,管理学的知识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需要保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

为了改进我的管理学知识和能力,我积极参加管理相关的实践活动和培训课程。通过与其他同学和专业人士的交流和讨论,我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和学习领域。此外,我还定期阅读最新的管理学著作,保持对管理学的学习和了解。

第五段:总结管理学的价值和对个人的影响(大致250字)。

管理学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在职场上取得成功,更是为了培养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和领导者。通过阅读管理学的书籍和运用其中的知识,我懂得了良好的管理和领导对于组织和个人的重要性。管理学让我更好地理解组织和社会运作的机制,同时也培养了我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我相信,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我将继续应用和发展所学的管理学知识,为实现个人和组织的成功贡献自己的力量。

管理学读书笔记

、杨教授的《学校常规管理学》的结构内容。全书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基础篇(上篇),主要论述学校常规管理的一般理论基础,包括学校常规管理导论、学校馋鬼管理原理、学校常规管理领导、学校常规管理思维、学校常规管理方法、学校常规管理技术、学校常规管理模式、学校常规管理诊断、学校常规管理评价和学校常规管理认证等十章。第二部分为实务篇(下篇),着重阐述学校管理实务中几项工作的常规管理,包括学校校务常规管理、学校教务常规管理、学校总务常规管理、学校教育常规管理、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学校科研常规管理、学校师生常规管理、学校公关常规管理、学校时间常规管理、学校环境常规管理等各章。全书的结构内容和编排体系,“既继承了学校管理学研究切实、致用的一贯宗旨和传统,同时也依循了学校常规管理活动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并且系统地荟萃和集中反映了我国学校常规管理研究的理论成果”。建立了更为全面、系统、科学、有创造性的学校常规管理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体系,成为国内第一次见到的专门研究介绍学校教育常规管理学的著作和集大成者。

二、埃弗拉德等编著《有效学校管理》的结构内容。这部书写作的主要目的是要帮助那些肩负高级管理职责的教师以及其所在的.大中小学能够更加左右成效地开展工作。“它不是一本学者给学者写的书,而是一本实践者给实践者写的书”。全书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导言”、“作为领导者的管理者”、“员工激励”、“决策与执行”、“会议管理”、“员工的招聘、雇佣、评价、培训和解聘”、“冲突管理”、“自我管理”等各章;第二部分为组织管理,包括“组织”、“团队”、“课程管理与改编”、“质量、风险、健康与安全管理”、“资源管理”、“环境管理”等各章;第三部分为变革管理,包括“变革概述”、“成功变革的先例”、“变革的系统方法”、“转型管理”等各章。这本书很实际地应用了企业管理的研究成果和知识经验,成为有意识地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经验技巧于中小学学校管理,又编写了“个人应用”的提示和“推荐阅读”的书目,将学习研究与内化应用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真的彻底能够为中小学学校管理实践者的工作指南。

从杨教授的编著和翻译的这两部书的结构内容看,它们都具有研究的集成性、实践的指导性、应用的操作性、价值取向的问题解决的有效性。特别是杨教授自己编著的《学校常规管理学》,继续和发展了我国学校教育管理研究实践的已有成果,吸纳与总结新时期学校管理工作实践的新经验和新技术,并创造性应用了社会关系学、现代企业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经验于学校管理,充分地体现了与中小学学校管理的工作实务紧密地有机地融合的特点,能够帮助中小学管理实践者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学校常规管理学的方方面面,并作为实践参考。

然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以来,中小学在实践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许多学校以点代面,或狠抓某校本课程开发、或很抓某科研课题研究、或狠抓某教育实践活动实践,去打造学校品牌建设,却忽视了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必须依赖的常规管理的有效性,特别是时间管理、环境管理、会议管理、教师管理的有效性意识缺失,从而严重影响了基础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改革能量。2005年以来,许多省市教育行政部分重新调研、发文组织、检查督导中小学开展学校教学教育管理常规工作。根据我们的观察,目前,农村中小学,包括部分城镇学校的管理实践者还没能很有地掌握和运用学校常规管理,学校管理的领导力和有效性。因此,学习与研究杨教授2004年编著出版的《学校常规管理学》,运用和实践学校常规管理学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很有现实意义。

一、学习、研究学校常规管理学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当前新课程改革在深入进行之中,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是学校管理的改革。没有学校管理改革,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将难以顺利进行。要改革,就得触及现存的各种弊端,解决过去邀囹的老问题和近来产生的新问题。为此,就得去寻求理论指导。历史和现实表明,学校常规管理学可以提供较好的理论指导,可以有效地分析和解决改革中的实际问题。

管理学读书笔记

管理学是一门基础课程,是任何单位、部门和个人从事管理活动都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马克思说过,凡是许多人在一起协同劳动的地方,都必需有管理,并且组织规模越大,人员越多,管理越复杂。一个没有科学管理的地方,必须是战斗打败仗,工作无效率,经济无效益。

我读的这本《管理学基捶是几年前自己参加行政管理独立本科自学考试时购买的一本教材。这本教材思辨性不强,理论阐述不深奥,但书的内容梳理得比较好,主要从管理的一般流程来设计构建书籍总体框架的,介绍得都是管理当中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常识,通俗易懂,是一本较好适合一般从事管理工作人员阅读。

《管理学基捶是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10版,主编韩岫岚和王绪君。本书共编五章,第一章为总论,其余几章分为计划与决策、组织与人事、领导与激励、控制与协调。

在总论中介绍了什么叫管理、管理的特性、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等内容,以及管理理论。

1、管理,是指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协调活动。

2、管理的性质。管理活动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二重性。

3、管理职能和作用。职能包括计划、决策、组织、人事、组织、激励、控制和协调等八个方面。作用有两点:一是维持组织的存在;二是提高组织的效率。

4、管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总结的方法;比较研究的方法;历史研究的方法;案例分析法;试验研究的方法等。

5、管理理论。外国管理理论包括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管理理论的新发展等。

古典管理理论代表人物为“科学管理之父——泰罗”、“经营管理理论之父——法约尔”、“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伟伯”。泰罗提出管理原理:制订科学作业方法;科学地选择和培训工人;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实行职能工长制;在管理上实行例外原则(高层管理者适当放权给下级管理者)。法约尔管理原则: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报酬;集中;等级链;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马克斯·伟伯理论:明确分工;等级制;人员的任用;职业管理人;规则和纪律;人际关系。

行为科学理论:典型代表人物是梅奥的霍桑试验和人际关系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的个体行为、团体、组织行为理论。霍桑试验的结论: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梅奥提出人际关系说:职工是“社会人”;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现代管理理论,包括管理过程学派(代表人物法约尔,他认为管理职能具有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挥和控制。厄威克主张计划、组织、控制三职能。古利克提出计划、组织、用人、指挥、协调、报告、预算七种职能。孔茨和奥唐奈认为管理具有计划、组织、人事、指挥、控制五种职能);经验学派(代表人物德鲁克和戴尔,该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经验——指案例来研究管理学问题);系统管理学派(代表人物卡斯特和落森茨,认为组织是由一个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为环境所影响的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它是由目标和价值、结构、技术、社会心理、管理等五个分系统组织);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赫伯特·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决策分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管理科学学派(主张运用数学符号和公式进行计划决策和解决管理中的问题,求出最佳方案,实现企业目标。);权变理论学派(强调随机应变,主张灵活运用各种学派学说的观点);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主要包括企业战略——战略管理就是根据对企业经营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确定企业总的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并且制定一种或几种有效的战略,使企业达到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决策和行动;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作风、企业形象;学习型组织——系统思考、超越自我、改变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企业再造——强调以顾客为导向和服务到上的理念,对企业整个运作流程进行根本性的重新思考,并加以彻底改革)。

管理类读书笔记

经典如同有内涵的女人,它不一定秀色可餐,但肯定会让人百读不厌。《管理的实践》读后几点感悟:

1、各门学科重要人物的重要著作值得认真学习与研读。

2、管理是一种实践,管理是一种需要有目标、有理论指导的实践。

3、管理中规划与执行的通则与概念同样适用于生活。

4、管理者需要通才教育。

一、学习无论作为一种技能,还是一种手段,本质上和管理没有什么不同。“管理需要有目标,有规划,有执行,有评估,有改进““管理的唯一的价值就是创造外部价值“,学习何尝不是如此。

学习的目的其实就是在自身之外创造价值,学习也应是一种实践。学习不是闭门造车,自娱自乐的事情,而是要通过内部的积累创造外部的价值。

学习也是一门技能。如同管理一样,它也是需要目标,需要计划,需要进度,需要执行,需要反馈,需要评估,需要改进,需要总结。只有这样,你的学习才会更有成效,你的学习能力才会逐渐提高。

二、管理是一种实践,管理的目的是需要创造价值。而规划与执行是管理中的两个要素,缺一不可,同等重要。

三、德鲁克认为,由于管理工作的特殊性质,管理者需要进行通才教育才能胜任。这种看法与查理芒格的“跨学科、多思维学习”不谋而同。掌握各门学科,特别是基础学科的基础理论,建立多种思维框架,这对于管理中的分析、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典只读一遍是不够,关于德鲁克《管理的实践》这本书,列入自己经典书单名列,日后重点学习与研读。

管理的读书笔记

关于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正确而有效的定义:创造顾客。(正确的赚钱姿势是顾客)。

市场不是由上帝、大自然或经济力量创造的,而是由企业家创造的。企业家必须设法满足顾客的需求,而在他们满足顾客的需求之前,顾客也许感觉到那种需求。就像饥荒时渴求食物一样,不能满足的需求可能主宰了顾客的生活,在他清醒的每一刻,这种需求都盘旋在他的脑海中。但是,在企业家采取行动满足这些需求之后,顾客才真的存在,市场也才真的诞生,否则之前的需求都只是理论上的需求。顾客可能根本没有察觉到这样的需求,也可能在企业家采取行动——通过广告、推销或发明新东西,创造需求之前,需求根本不存在。每一次都是企业的行动创造了顾客。(两类企业:创新型的创造客户需求的企业,例如引领智能手机潮流的苹果;生产服务型的满足客户需求的企业,例如空调。)。

是顾客决定了企业是什么。因为只有当顾客愿意付钱购买商品或服务时,才能把经济资源转变为财富,把物品转变为商品。企业认为自己的产品是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对于企业的前途和成功尤其不是那么重要。顾客认为他购买的是什么,他心目中的价值何在,却有决定性的影响。(换位思考)。

由于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任何企业都有两个基本功能,而且也只有这两个基本功能:营销和创新。

企业必须掌握财富的资源,已达到创造顾客的目的。因此企业的重要管理功能之一,就是有效地利用一切创造财富的资源,从经济角度来说,则称之为生产力。

在过去的几年中,几乎每个人都在谈生产力。提高生产力——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不但是提高生活水准的关键,也是企业活动的成果,这已经不算什么新观念了。但我们其实不太了解生产力是什么,也不懂得如何衡量生产力。

生产力意味着所有生产要素之间的平衡,能以最少的努力,获得最大的产出。这和每位员工平均生产力或每个公式的平均生产力是两回事,这些传统标准充其量只是含糊地反应了生产力的部分事实。

原因在于,传统标准仍然执着于18世纪的迷思,认为劳力是惟一的生产资源,是惟一的实质“努力”这种观念表现了机械论的谬误,认为人类的所有成就最终都能以劳动力为衡量的单位。但是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生产力提升从来都不是靠体力劳动而达成的。事实上,企业从来都不是靠劳工来达到提高生产力的目标,而是用其他方式取代劳动力之后的结果。当然,其中一个替代方式就是资本设备,换句话说,以机械能取代劳力。

至少同样重要、但未被探讨的问题是:以教育水准较高、善于分析推理的人才来取代技术或非技术性劳力所提升的生产力,换句话说,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专业人才来取代“体力劳动者”,以“规划”取代“工作”。显然,企业必须在安装资本设备以取代体力劳动者之前,就完成这样的转换;因为必须先有人规划和设计设备——这是具有概念性、理论性而且分析性特点的工作。事实上,只要稍加思考,就会发现经济学家所强调的“资本形成率”其实只是次要的生产要素,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必然是“智力形成率”,也就是一个国家能以多快的速度培养出想象力丰富、有愿景、受过良好教育、具备推理和分析技能的人才。

规划、设计和安装资本设备仍然只能反映以“脑力”取代“体力”后所提升的一小部分生产力而已。至少同等重要的是直接转换工作性质对于生产力的.贡献——从需要许多技术性或非技术性劳动力,转换成需要受过教育、见多识广的人才进行理论化的分析与概念性的规划工作,而不需任何资本设备的投资。

最近的研究(例如斯坦福研究院所做的研究)清楚地显示,西欧和美国的生产力差距与资本投资的问题并不相关。许多欧洲产业的资本投资和设备都和美国企业不相上下,然而西欧产业的生产力却只有美国同产业的2/3。唯一的解释是西欧企业高度依赖人工技能,管理者和技术人员所占的比例较低,而且组织结构较不完善。

1900年,美国典型的制造公司每花100美元在直接员工的薪资上,可能最多只花5美元或8美元来聘请管理、技术和专业人员;而在今天的许多产业中,这两项开支几乎相等——尽管有些产业直接员工的工资增长速度和幅度都很快。而除了制造业以外,在交通运输业和矿业、销售、金融和保险业以及服务业中(即在美国经济的半壁江山中),生产力提升完全是以规划取代劳动、脑力取代体力、知识取代汗水的结果,因为在这些行业中,资本投资只是很小的因素。

企业经营中(尤其在会计领域中)有关生产力的词汇早已过时了,容易令人误解。会计师所谓的“生产工人”指的是操作机器的体力劳动者,事实上他们是最没有生产力的员工。而会计师口中的“非生产性员工”指的是其他所有对生产有贡献,但不需看管机器的人,其中包括像清扫工这类前工业时期、低生产力的体力劳动者,像制造器具的工匠这种身怀绝技、高生产力的劳动者,像维修电器的新工业的技术员,还有像工厂领班、工程师和质量检验员这类知识水平较高的专业人才。最后,会计师混起来统称为“管理费用”的人中其实包含了最具生产力的资源:管理者、规划人员、设计师、创新者。“管理费用”一词流露出一种抵触的情绪。当然,该词也可能包含了寄生在企业中的高新人员,只不过因为组织不良、士气不振或目标混淆(换句话说因为管理不善)而需要的人员,其中总是透露出管理不善迹象的好例子,就是“协调者”(当然,此处的讨论完全不涉及个人能力或绩效)。

换句话说,有两种管理费用:生产性的管理费用——用于管理者、技术或专业人才的费用。这种费用取代了一笔至少数额相等的用于生产性或非生产性员工费用或资本支出。另一种是寄生性的或摩擦性的管理费用。这种费用不但没有提高生产力,反而降低了生产力,这是由摩擦造成的,反过来又会制造摩擦。

因此,我们需要的生产力观念是,一方面能将投入与产出的一切努力都加以考虑,同时又能根据与产出结果的关联性来呈现所投入的努力,而不是假定劳动力是唯一的生产性投入。但即使是这样的观念——尽管已经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如果它对于努力的定义仍然局限于可见的形式和可以直接衡量的成本,也就是说,是根据会计师对努力所下的定义,那么这个概念还是有所不足。有一些无形的因素对于生产力有即使不是决定性的也是巨大的影响,却无法以成本数字来衡量。

首先是时间的因素——人类最容易消耗的资源。企业究竟是持续不断使用人力和机器,还是只有一半时间用到人力和机器,都会影响生产力的高低。最没有生产力的政策,莫过于希望在一定时间内硬塞进超出合理状况的生产性努力,例如在拥挤的厂房中或老旧的设备、昂贵的仪器上安排三班制作业。

其次是所谓的“产品组合”,在同样资源的多种组合中求取平衡。企业界人士都知道,这些不同组合在市场价值上的差异,与为了形成产品组合所投入的努力上的差异几乎不成比例,两者之间几乎看不出任何关联。一家公司采用了相同的材料和技术,生产同样数量的商品,耗费相同的直接和非直接的劳动力,可能赚大钱,也可能破产,这完全要看产品组合而定。显然这代表尽管运用相同的资源,生产力却会有很大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不会以成本的形式显现,也无法靠成本分析来检测。

并不是每个管理层都无所不能,也不是每个企业都应该从事经过客观评估后认为最赚钱的行业。每位管理者都各有其能力和限制。每当他试图超越自己的能力和限制时,无论他冒险开创的事业是多么有利可图,都很可能失败。善于经营稳定生意的人没有办法适应变幻莫测或快速成长的行业,而日常经验也显示,习惯在快速扩张的环境中经营企业的人,一旦公司进入重整状态,很可能毁了原本的事业;善于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经营企业的人很可能无法成功地在高压下销售新奇时髦的商品。如何善用公司和管理层的特殊能力,体察自己的局限何在,也是重要的生产力要素。

最后,生产力深受组织结构的影响,而企业各种活动之间的平衡也会影响生产力。如果由于缺乏明确的组织结构,管理者把时间花在摸索自己应该做什么,而不是实际去做事情,就浪费了公司最稀有的资源。如果公司高层只对工程有兴趣(或许因为公司所有高层主管都具工程背景),而公司需要的却是加强营销,那么这家公司就缺乏生产力,最终的结果将比人均每小时产量的下降更为严重。

因此,我们不只在定义生产力的时候,需要考虑所有影响生产力的要素,而且在设定目标时,也必须如此。无论是以资本取代劳动力,或以营业成本取代资本设备与人力(但设法区分创造性和寄生性的管理费用),我们都必须评估这些因素究竟对生产力产生何种影响,同时也必须衡量时间运用、产品组合、流程组合、组织结构和各种企业活动之间的平衡对生产力所造成的影响。

不只是个别企业管理层需要实质的生产力衡量指标,整个国家也需要。缺乏这样的指标是我们经济统计的一大漏洞,会削弱经济政策预测和对抗经济政萧条的努力。

管理的读书笔记

这段时间,通过反思与查找自身班级管理存在的不足,进行了班级管理的调整与创新。两周来,我欣喜地看到了孩子们一点点的成长和进步,看来我的努力略见成效了!

(一)民主班会的开展——班风班训的确立。

针对班级暴露出来的不足,利用班会时间进行了集中教育。班会改变了老师一人思想动员的旧模式,让孩子们各抒己见,共同探讨班级发展的方向,群策群力,为班级管理共同献计献策。根据大家的一致意见,确立了我们的班风班训,确立了班规。民主班会的开展,不仅强化了孩子们的遵规守纪意识,而且增强了学生的班级荣誉感,相信这次班会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二)新的班级管理模式——让更多的孩子参与班级管理。

还记得第一次班委会选举的情景。学生们热情高涨,很多孩子希望能够当选班委会成员,为班级服务。可是班委会的人数有限,因此很多孩子就与班级管理的职务失之交臂。一直想让这些孩子也有展现自己的机会,共同参与班级管理,可总觉得时机还不够成熟。现在学期过半,我认为正是调整班级管理策略的时候了。因此,这两周对班级管理的模式进行了创新。除常规班委会成员参与管理外,又另设值日班长一名,由每天表现最好的学生担任,每天需记录班级日志,并及时进行反馈和总结。执勤小队员两名,记录学生课间活动的情况,并及时阻止跑闹现象,并上报值日班长,做好记录。这两周的执勤小队员是由原来常在课间打闹的同学担任,现在他们不但能做到严于律己,还能起到管理他人,为班级服务的带头作用,看来这个办法还是很有效的。

两周来,学生打闹的少了,综合性学科的纪律也进步了,这周我们又一次拿到了纪律流动红旗,孩子们也尝到了努力的甜头,我相信他们一定会坚持下去的!

(三)加强与科任老师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

这段时间,我有意识的加强了与科任老师的及时沟通,了解学生在综合学科课程中的表现。并及时进行反馈和落实,找学生谈话,与科任老师和家长共同商量对策,向老教师取经学习,可谓受益匪浅。

(四)家校合作——共促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家长会的召开可谓雪中送炭,在班级管理正遭到严重考验的时刻,家长会可谓是一场及时雨,在教师和家长之间建立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家校合作,始终是促进孩子成长的一条关键的途径。相信家长会后,家长朋友也一定对自己孩子进行了教育和适时的交流,相信孩子们取得的进步是与家长的教育分不开的。

我欣喜地看到了孩子们在一天天进步着,这种进步是否能够持续下去,取决于制度能否贯彻实施,孩子们能否坚持到底,老师和家长能否坚持这种教育手段和监督力度。让我们共同努力,相信只要有付出,一定会有收获!

《心灵管理》读书笔记

关于稻盛和夫的书,这几年跟着老师读了不少,从《活法》系列到《干法》,从《六项精进》、《垂直攀登》到如今的《心灵管理》。这本书简单易读,推荐序开头,具体案例结尾,中间的内容也和之前读过的书相似,稻盛和夫和大家分享他的成长经历及领悟,读起来熟悉而亲切,脑海中不禁浮现出“敬天爱人”,“作为人,何为正确”,“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全书的正文分为三部分“对人生的思考”,“人为什么而活着”,“人生决定于在命运中与什么人相遇”,每一部分都是一个巨大而深沉的话题,都引人深思。

思考人生,人生是一个贯穿古今的话题,也是一个追随生命始终的话题。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我们时不时都会思考,回忆过去,总结当下,畅想未来。在我们小的时候,大家一定都有一个成为某某家的梦想,梦想着改变世界。慢慢的长大,随着见闻的增多,才发现世界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改变世界,改变国家,甚至是改变我们小小的家庭都是那么的困难。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太骨感。于是我们跟着别人一起投入到了人云亦云的潮流中,人生的道路变得越来越迷离扑朔。有的人跳进了所谓的一线城市,只为寻找机会为之一搏,还有的人不堪沉重的压力,喊出“逃离北上广”。我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自己能干什么,懵懵懂懂地摸索着前行。人生几十年,并不算太长,个中滋味只有自己能体会。但不论长短,轰轰烈烈或是平平庸庸,我们都不应该虚度自己的年华,多一分思考,少一分迷茫。

人为什么而活着?这又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想必很多人都没去认真想过,亦或是想了但没有答案。人生就是人的生存,一切为了生存,更好的生存。有的人追求金钱地位,渴望活在别人的称赞声中,也有的人追求名誉为了获得自我满足。所有的这些都无可厚非,但我们该知道除了物质还有精神。

人生有成功,有失败,有幸运,有灾难,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人生的风浪磨练人的灵魂。在死亡到来之际,人生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都无法带走,拼搏奋斗的也好,处心积虑得来的也罢,统统变得毫无意义。就像稻盛所说的,我们应该修练心性,提升心智,祈求死亡时的灵魂比我们降临到世间时的灵魂更为高尚,寻求心安,寻求理得。

人生决定于在命运中与什么人相遇。在现实生活中,朋友对于每个人都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的成长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败。稻盛在他的人生路上,遇到了多位良师益友,在他们的帮助下,自己拼命努力,最终取得巨大成就。但我认为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也未必黑,关键在于自身。

有人曾说:“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和勤奋的人在一起,不会懒惰;和积极的人在一起,不会消沉;与智者同行,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能登上巅峰。”君子固然能有帮助,小人对于我们的成长中也必不可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要识千般人,才能有全面的进步。

管理类读书笔记

运营管理在企业的成长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经营活动是企业的基本职能活动,为企业创造价值增值,通过合理利用资源,提高企业运作的效率和效益,实现企业的竞争优势,使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可以说在运营管理方面,麦当劳走在了很多企业的前面,其独特的管理模式与运作特点,影响深远。

其成功的运营管理模式,不禁要让我们联想起一个话题,究竟麦当劳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为什么它可以长久不衰,而且还在持续的增长?它有什么优势是值得国内餐饮业学习的?麦当劳不仅从其经营理念中不断获益,而且形成了一套长期高效的人才复制与运作经营方法,长期处在快餐业领头羊。

在课程《向麦当劳学店面运营管理》中,麦当劳标准运营管理专家王东升提到,麦当劳的运营核心理念有四个方面:

第一个叫一切用数字说话,用数字规定所有的操作流程细节;。

第二个叫100%的客户满意,对服务做到极致的追求;。

第三个叫清洁,让顾客放心的用餐;。

第四个叫微笑,用品质、服务、清洁,提供综合的顾客价值。

在这四大核心运营里边,国内快餐行业真正可以做到的很少,特别是在利益的驱使下,各种食品安全问题频发,触动了大众的心理防线。因此学会麦当劳的经营理念,可以说更有利益国内快餐行业的更新换代。现代消费者的需求不仅趋向高品质化和高品位化,而且也趋于多样化。麦当劳的成功不沉醉于已有的成功,努力适应社会环境和公众需求的变化,重视商品新价值的开发,同时不断也在商品上增加新的附加值,提升产品的顾客体验。

《绩效管理》读书笔记

笔者通过对大量企业的调查分析发现,目前国内企业在绩效管理上的困难主要源于:管理者对绩效考核与管理本质间的关系缺乏准确理解和有效实践。在笔者看来,管理者只要把握住员工绩效考核与管理本质的关系,企业、部门绩效考核与管理本质的关系也就迎刃而解。按照自上而下的原则,企业目标可以分解为部门目标;部门目标又可以分解为各岗位任职员工的工作计划和职责任务。企业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和组织管理,只要确保所有员工完成其个人目标计划、顺利履行其职责任务,企业目标和部门目标的实现便指日可待。可见,实现企业战略、帮助员工发展,才是绩效考核的出发点和归宿。

管理内核。

面向员工的绩效考核,是对其工作业绩(狭义理解为员工行为结果)实施科学评价,并为其发展提供相应基础。这一过程主要包括4个环节:为什么、做什么、做得怎么样和如何应用考核结果。具体分述如下:

为什么这个环节的主要工作是遵循smart原则、期望原则和参与原则,根据组织、部门目标,确定每个岗位的计划任务,让每位员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工作计划和价值。

做什么它需要管理者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岗位职责任务,分析、归并、提炼出岗位考核的关键业绩指标(kpi);并针对关键业绩指标设计出岗位任职员工工作行为记录表。尔后如实记录员工行为,为员工绩效考核提供客观依据。

做得怎么样这个环节需要管理者针对岗位关键业绩指标,从工作目标和工作程序等方面进行定量和定性,以编制员工绩效考核标准。

如何应用考核结果实际上,这是对员工进行奖惩和实施绩效咨询、提供员工发展建议的环节。管理者应根据员工绩效考核结果,认真分析员工绩效现状,以及造成现状的种种可能原因,在此基础上,向员工提出提高绩效和发展的建议。

员工绩效考核与管理方案定位准确与否,以及考核工具设计得科学与否,通常决定了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的成败。

制度设计。

管理者在给企业绩效管理定位前,首先要了解清楚企业管理水平的现状,也就是要摸清企业现实,并在设计绩效管理制度时,尊重现实。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管理者应考虑5个方面的情况:

・明确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的现实,以及企业价值导向。

所有企业制度都是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服务的。因此,明确企业目标指向,将有助于实现目标、凝聚员工,使员工们体验目标实现的成就。此外,管理者要意识到,企业各种文化现实及价值导向,无时无地都在影响着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设计以及员工的行为表现。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与组织架构,理顺、制衡权力与责任关系。

・诊断企业管理现状,摸清企业管理水平。

任何制度的设计都有一个由初始状态到中间状态,再到理想状态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管理者期望制度一步到位,则不仅不能将企业引向理想状态,而且还有可能会将企业引向毁灭。对管理者而言,诊断企业的管理现状,不仅是一个梳理企业制度的过程,更重要的,它还是管理者了解企业管理水平、企业对制度的依赖程度,以及员工心理承受力和对制度认可程度的过程。

・与决策层沟通,明确管理导向。

管理者制定的制度,如果没有决策层的支持和引导,将会事倍功半或难以达到制度的预期效果。因此,与决策层进行充分沟通,了解决策层追求的目标与价值导向,对绩效考核制度的最终成功实施十分重要。

・了解员工整体素养水平。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绩效管理制度的成败得失,员工在其中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制度设计者一定要以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了解员工的关心点、素质水平,这将有助于制度的成功设计。

工具设计。

工具设计是员工绩效考核与管理方案中最为关键的技术问题。它主要包括分解企业战略目标及建立绩效契约、提炼关键业绩指标(kpi)、编制业绩考评标准、选择考评方法、确定考评及管理流程等。

・分解企业战略目标及建立绩效契约。

企业逐层分解战略目标,并锁定于每一岗位及任职者,其关键是让任职者认同岗位目标及职责任务。这实际上是建立岗位绩效契约的过程。企业建立与员工间的绩效契约的前提是:岗位绩效目标明确;任职者具备胜任目标、任务的基本能力;通过会谈等方式,主管与员工双方认可绩效目标,以及完成绩效任务的行动方案。

・提炼关键业绩指标。

关键业绩指标是指:在确定部门目标和分析岗位的基础上,对岗位工作职责、任务进行分析、归纳、提炼,能有效评价岗位关键业绩的一种结果。提炼关键业绩指标的方法主要有绩效指标图示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访谈法、经验总结法和多元分析法等。

绩效指标图表法是将某类人员的绩效特征用图表描绘出来,然后加以分析研究,确定需考核的绩效指标。这种方法一般要将某类人员的绩效指标按考核程度分档,然后,据少而精的原则进行选取。管理者可以将员工分为3档,即非考核不可、非常需要考核、需要考核;也可分为5档――非考核不可、非常需要考核、需要考核、需要考核程度低、几乎不需要考核等。

如对推销员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制定,便可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对推销员的绩效指标用图示法分为3个档次列于表上(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对推销员的绩效进行考核,管理者主要应考核以下5项指标:销售额及其增长率;销售费用;不良绩权比率;对客户及顾客的礼貌程度;从公司全局出发。

・编制业绩考评标准。

绩效考核标准如同衡量员工绩效的一把尺子。业绩考评标准是针对考评指标体系而言的,由于业绩考评指标的差异性,其对应的考评标准肯定会存在区别。管理者通常应从岗位目标和岗位规范两个层面,编制业绩考评标准。

图2说明了员工绩效考核及管理与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模块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员工绩效考核及管理就目标分解、行动方案确认、过程关注及结果评估等来看,几乎都是主管和员工不断沟通的过程。这一系列沟通过程,对管理者而言,不仅是管理方式的调整,更是管理角色的重新定位和改变。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研究室主任林泽炎摘自:《it经理世界》)。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