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语文醉翁亭记教案(案例15篇)

时间:2023-11-06 11:48:10 作者:梦幻泡 最新初中语文醉翁亭记教案(案例15篇)

教案的编写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希望以下初中教案的案例能够给广大教师带来启示和思考。

初中语文文学精选醉翁亭记教案设计

内容摘要:无论是古代文坛还是现代文坛,《醉翁亭记》都可以被称作文言文中的经典,它具有相当珍贵的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通过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的写作方法,运用虚实相间、骈散结合的语言表现出欧阳修与封建社会其他的“迁客骚人”所立足于个人得失的根本不同,更加体现出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境界。

关键词:文学价值文化价值与民同乐览物之情。

《滁州志》记载:“欧阳公记成,远近争传,疲于摹打。山僧云:寺库有毡,打碑用尽,至取僧室卧毡给用。凡商贾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以赠官,可以免税。”由此可见,《醉翁亭记》在当时就颇受人们的推崇。

一篇文言文要成为经典,主要应该取决于它的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初中语文《醉翁亭记》复习教案

一、课前诗歌默写。

二、出示复习目标。

三、复习过程:

1.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名句。

2.复习作家和作品背景,以及作品主题。

3.重要词语理解。

(学生分组回答)。

(1)增其旧制:(2)横无际涯(3)朝晖夕阴:(4)大观:

(5)前人之述备矣:(6)山岳潜形:(7)薄暮冥冥:(8)翔集:

(9)岸芷汀兰:(10)长烟一空:(11)何极:(12)樯倾楫摧:

(13)郁郁:(14)把酒临风:(15)微斯人:(16)吾谁与归:

教师总结:复习文言文中的词语时,请大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字的区分和词义的掌握。不同词性,不同的语境词语的意思会发生不同的变化。这里是中考(4分题)的必考内容。

4.重点句子翻译。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3)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4)至若青和景明,波澜不惊。

(5)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6)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7)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1)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12)刻唐贤今人诗赋与其上。

(13)微斯人,吾谁与归?

(学生抢答)。

教师总结:中考文言文阅读中的翻译句子还是必考题。要求我们要准确翻译出文言文句子的的意思。因此我们应该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要准确地理解原文,同时要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译出来。准确地理解原文,是进行今译的基础。原文理解错了,译文当然就不能准确。还有一点,古汉语的一些词,有常见意义,也有特指意义,在一定的上下文中,要弄清楚它究竟是什么意义。

例如,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这句中的“进”和“退”,是特指在朝做官和免官下野,但是若不能正确理解“进、退”的特指意义,那么翻译就会不正确。

对古汉语有了正确理解之后,还要能用现代汉把它译出来。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汇、语法等方面有许多相同的地方,所以不少句子是可以一个字对一个字地翻译出来。这类句子如果在翻译时增加了不必要的词语,或变动了词序,就会影响译文的准确性。

6.文意理解。

(1)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2)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什么?

(3)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什么?

(4)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表现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是什么?)。

(5)“进”“退”分别照应什么?

(6)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

(7)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

(与现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

(8)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9)请从文中找出总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其中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什么?

(10)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什么?

(12)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

(13)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

(14)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原句答)。

(15)在文中,“进”是指“”,“退”是指“”。

教师总结:理解课文的内容,也是中考必考的内容。对于山水游记都是通过描写奇山异水,自然景观,从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所以理解文章内容时抓住两大要点复习:一是:文章写景的名句理解,二是这类文章多是作者借景抒情,即要很准确的把握作者在文章表达的感情。

7.课文内容总结:理清行文思路和具体层次内容。

教师要求学生复述各段大意并作简要概括:

第一部分叙事:第一段:记述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二----四自然段写景抒情):由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

第二段:描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全景,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总)。

第三段描写湖上久雨阴晦的凄凉景象,抒发迁客骚人登楼览物的伤感心情。

第四段描写湖上春光明丽的欢快景象,抒发迁客骚人登楼览物的喜悦心情。

第三部分(议论)第五段抒发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点明了文章的主旨。表达对腾子京的劝勉和归箴之意。

六。课堂强化训练。

七。课堂总结。

八:作业布置。

《岳阳楼记》参考背景。

这年冬天,范仲淹已近五十八岁。边塞的严寒威胁着他的健康,他被允许移到稍暖的邓州(今河南省邓州市)做知州。此时,富弼已贬至青州(今山东省益都一带),欧阳修贬去滁州(今安徽省滁县等地),膝宗谅贬在岳州(今湖南省岳阳一带),尹洙则流窜筠州(今江西省高安附近),并备受欺辱。范仲淹经过申请。把尹洙接到邓州来养病,尹洙临终,极为贫困,他笑着告诉范仲淹:“死生乃是正常的规律。既无鬼神,也无恐惧。”

富弼从青州寄来诗歌,不免感慨万端。范仲淹的和作,却对他评价很高,并劝他不厌卑微,认真工作:“枢府当年日赞襄,隐然一柱在明堂;”“直道岂求安富贵,纯诚惟赖助清光!”昔日好友滕宗谅派人送来一幅岳阳楼图,告诉说他已将该楼重新修葺,并将历代有关的赞扬诗赋,也刻石附立,希望范仲淹写一篇岳阳楼记。

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四日夜晚,秋风送爽,月光明媚。范仲淹把岳阳楼图张挂起来,开始凝神构思。他早年随继父在澧州安乡(今湖南省安乡县)读书,曾到过岳阳一带。如今怀想起来,岳阳景色之妙,全妙在那一望无涯的洞庭湖。你看她远衔青山,近吞长江,朝辉夕雾,气象万千。若在阴霍天气登楼远望,人们常会有去国怀乡之叹,忧谗畏讥之感,真是满月萧萧,无限悲凉。若遇阳春晴日登岳阳楼,便会觉得心旷神怡、荣辱皆忘,把酒临风,喜气洋洋。这些便是岳阳楼胜景之大观。

可是,仲淹不愿一般地触景抒情,而是想在勾勒洞庭秀色与前人情致之后,提出某些深邃的哲理见解,熔铸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借以激励自己和遭到贬黜的友人们,也启发和教育后代。于是,他乘兴挥毫撰写了千古传诵的《岳阳楼记》:古代仁人志士与俗子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情感不轻易地随景而迁。升官发财之日,他们不会得意忘形:遭厄受穷之时,他们也不致愁眉不展,假若身居高职,他们能为民解忧:一旦流离江湖,他们还惦着替君主分愁。简直是,在位也忧,离职也忧。如果有人要问:似这般无日不忧,几时才是一乐?那么,他得到的回答将是这样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送到岳州,膝宗谅大为感动。他立即命人刻石。记中那两句格言——“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不胫而走,风也似的传诵开来。仁宗闻此,不禁慨然称颂。全文如下:岳阳楼记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概括。从青年时代开始,范仲淹就立志做一个有益于天下的人。为官数十载,他在朝廷犯颜直谏,不怕因此获罪。他发动了庆历新政,这一政治改革,触及到北宋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各个方面,虽然由于守旧势力的反对,改革失改,但范仲淹主持的这次新政却开创了北宋士大夫议政的风气,传播了改革思想,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

班级姓名。

《岳阳楼记》选自,作者,北宋政治家、家,世称“”。

一。阅读文段回答下列问题。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1、解释下列词语:

谪守:越明年。

属予百废俱兴:

作文以记之.

夫胜状:

衔远山吞长江:

朝晖夕阴: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迁客。

然则:于此。

2、翻译句子。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

(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3)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3.文章开头两句,点明了重修岳阳楼的和主持其事的人。

“”字写出了好友政治上的失意。而“”和“”这两个字又突出了滕子京政绩斐然。这表明作者对好友在遭贬谪后仍然积极治理政事并取得成绩是十分赞赏的。

4.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背景是“”,

这段交代写作这篇文章的缘由是:(用原文回答)。

作者对岳阳楼景色不作具体描写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6.与“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相照应的语句是。

7、“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

8.出自这两段的成语有:,,

二。阅读第文段回答下列问题。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词语解释:

若夫:霪雨:

霏霏:不开:

排空:隐耀:

潜形薄暮冥冥:

去国:忧谗畏讥。

萧然:感极:

至若春和景明沙鸥翔集。

锦鳞游泳而或长烟一空。

何极宠辱偕忘。

2、翻译句子。

(1)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2)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3)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4)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5)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3以上两段文字用的修辞手法有。

以上两段文字在写法上的共同特点是。

三。阅读文段回答下列问题。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词语。

尝求不以物喜居庙堂之高。

是进亦忧退亦忧。

2.翻译句子。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微斯人,吾谁与归?

3“或异二者之为”中的“或”是“”的意思,“为”指“”,“二者之为”指“”。

4.分别与“以物喜”、“以己悲”照应的句子是“”

和“”。

5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语句是:

表达作者政治抱负的语句是。

6.作者心目中的“古仁人”应是什么样的人呢?(用文中语句回答)。

(1)。

(2)。

(3)。

7新市长上任两年,全市面貌大变,干群同心,社会安定,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真是。

(用岳阳楼记中两个相连的四字短语填写)。

作者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岳阳楼记》名篇的复习,乍一看似乎很简单,同学们已经很熟悉了!没什么难题了!是的,大体上理解课文大意是没有什么问题,而且重点字词的理解问题也不大。但是,到背诵全文时,同学们就都蔫了。要知道这是一篇耳熟能详的文言文。不从考试角度出发,不会背也说不过去。更何况考试还有可能要默写名句。为此,也把我急坏了!我试着让同学们理清文章思路,抓住关键词语。

文章三、四两段就紧承上文写了“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第三段先写“悲景悲情”。“若夫”一语开始,极尽全力铺陈渲染“悲”的气氛。淫雨、阴风、浊浪一片阴晦。此种天气“日星隐耀,山岳潜形”洞庭湖上是“商旅不行,樯倾楫摧”由物及人,又从视觉写到听觉,“薄暮冥冥,虎啸猿啼”。此情此景,又怎么会不令“去国怀乡”之人顿生悲伤之情呢?由“悲景”自然引出“迁客骚人”的“悲情”,衔接紧密,过渡自然。第四段开始的“至若”与上文“若夫”遥相呼应。用“景明”、“一碧万顷”的湖水、自由飞翔的沙鸥、闲适游弋的锦鳞、郁郁青青的芷和兰,勾勒出明快、祥和的画卷。至此作者并不尽兴,又从阳光明媚的白天转移到星汉灿烂的夜晚。“而或”一词相连,“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此时此刻,“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也是情理之中。

第五段开始写“古仁人之心”与上文“迁客骚人”之情相互对比,指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后探讨其原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最后以此来表明自己心志并劝慰友人。卒章显志。由此可见,前文叙事、写景、抒情皆为此议论。只要抓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关键性的语句,就有助于快速记忆。

初中语文《醉翁亭记》复习教案

1.感受音韵美,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感悟意蕴美,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及其积极意义。

【思政教育】。

通过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担复兴大任做时代新人”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语言,想象美景,把握结构,体会情感,力求当堂成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品悟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八年级语文教案《醉翁亭记》

1、知识目标:了解文章结构,把握中心,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积累名言和议论文素材,熟读成诵。

2、能力目标:学会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学习骈散结合的句法,炼字炼句。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旷达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重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难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1、对文章字词的学习,用自主参与教学法,充分利用课内时间,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教师解疑释难,减少讲解和分析。

2、通过示范朗诵、自读和齐读等环节,掌握也和而字的语气,了解本文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

3、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从而背诵全文。

师:同学们,我说一个古代的年号,看看你们能联想起哪一宗历史事件。庆历四年。

生: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师:滕子京是因为什么事而谪守巴陵郡的呢?

生: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

师:非常正确。实际上,这次改革,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到邓州。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阳修作品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欧阳修称得上是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音。

2、学生试读课文。

3、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4、请一位学生读书,集体纠正读音。

(或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

(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

1、通读全文。

要求先不看课文注解,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然后对照注解再读全文,仍有不懂的就做上记号。还可查古汉语词典,自己解决问题。

(教师在巡视中发观较普遍的问题作筛选,寻求教学的针砷洼。)。

2、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教师对在巡视中发现的较普遍的问题进行点拨或给予解答。

(筛选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然后教师小结,归纳正确的意见,体现出教学民主和教学相长。课堂上情绪活跃而融洽。)。

3、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读出声。

4、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要求在理解文章的构思方法和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能读出词语、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恰当地表现文脉的贯通和文章的层次,要读得流畅,重音、停顿、速度、节奏得当。

(按大纲的要求,初中生要能顺畅地朗读文言文,读准字音是最基础的,更高的要求是:句中停顿适当;处理好重音;富有感情。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文言文的朗读训练,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要求:各自放声读。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个字,画出来。

1、熟读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

全文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明确:乐。

1、全文写了哪几方面的乐?

明确: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滁人之乐。

2、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几种乐趣。

3、这几种乐中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强记。

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人手,尽量不死背。

第1自然段,共11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的背诵,先分一分层次,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初中语文文学精选醉翁亭记教案设计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贯彻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的结构层次。

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同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要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全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结构,把握中心,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积累名言和议论文素材,熟读成诵。

2.学会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2、抓住“醉”与“乐”的关系,把握主旨。

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写景抒情的作用,背诵全文,掌握名句。

难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欧阳修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同一年也被贬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二、简介作者。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三、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音。

2.学生试读课文。

3.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4、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集体纠正读音。

(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读得流畅,重音、停顿、速度、节奏得当。)。

四、疏通全文大意。

1.通读全文。

要求先不看课文注解,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然后对照注解再读全文,仍有不懂的就做上记号。还可查古汉语词典,自己解决问题。

(教师在巡视中发观较普遍的问题作筛选,寻求教学的针砷洼。)。

2.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教师对在巡视中发现的较普遍的问题进行点拨或给予解答。

3.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读出声。

五、再读课文,分析讨论。

要求:各自放声读。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个字,画出来。

全文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明确:乐。

1.全文写了哪几方面的乐?

明确: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滁人之乐。

2.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几种乐趣。

3.这几种乐中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六、课内小结。

文中描写滁州山间的美景以及他和老百姓一起游乐的情景,展现了一幅“与民同乐”的图画。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山水之乐引出。

脉络乐。

归结“醉能同其乐”(主旨)。

初中语文文学精选醉翁亭记教案设计

1、了解斑羚在危急关头的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2、体会本文详略得当的叙述与具体生动的描写。

3、理解人类与自然界其他生物和平共处的重要性。

[教学设计]。

这篇课文描写了动物世界极其悲壮的一幕,故事惊险,扣人心弦。文章通过描绘一群斑羚飞渡悬崖的场面,热情赞扬了它们可贵的种族精神和整体精神。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学时不必深敲细推,逐句讲解。宜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如何把一个故事讲清楚,如何细致描绘飞渡场面。可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不必拘泥于某一种观点,并注意指导学生积累字词知识。

[教学课型及课时]。

1.自读课2.一课时。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

教师范读――扫清文字障碍――学生诵读――教师、学生质疑释疑――学生感悟。

(解说:诗歌的朗读和背诵是教学本课的关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媒体设计。

1.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

2.录音机:伴奏带。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意的卡片各1张,共五张。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

找一名学生生动地复述《斑羚飞渡》这个故事。

复述指导:复述是口头表达的基本功,进行此类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阅读课文时,把难记的内容和其他一些难记的词语画出来,强化记忆,就可以少花时间,又能复述清楚。复述时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之处。教师注意引导。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文中的这些斑羚没有姓名,这只斑羚,那只斑羚,作者是怎样说清楚的?

明确:作者注意分类起了名目,又给个体起了名目,有了这些名目,就便于叙述了。分类的名目有“老年斑羚”“公斑羚”“母斑羚”“年轻斑羚”“小斑羚”等,个体的名目有“镰刀头羊”“一只半大的斑羚”“灰黑色母斑羚”等,有了这些名目,故事才叙述得清清楚楚。这一点看似小事,其实在写作上很重要。

2在这群斑羚中,你对哪只斑羚的印象最为深刻?为什么?

明确:(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并自由发言)镰刀头羊,因为它成功地指导了这次飞渡。

3镰刀头羊是怎样指导这次飞渡的?

明确:(逐步引导学生的思路)(学生阅读后回答)。

可采用范读或指名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妙处和思想感情。

4镰刀头羊“悲哀地学了数声”,如何理解此时头羊的心理?

在危难时刻,所有的斑羚都注视着这只头羊,而头羊沿着悬崖巡视一圈之后,知道前面是绝路,而后面又有狩猎队的追击。头羊一时想不出拯救这群斑羚的办法,只好仰望苍穹,悲鸣数声,表现了内心的绝望。

5羊本来站在年轻斑羚的行列,后来为什么又走到老年斑羚的队伍里了?

明确:斑羚群分为两拨之后,头羊发现老年斑羚那拔少十来只,为了使自救方案取得成功,必须使两拨斑羚数量一致,于是头羊从年轻的行列走出,归入年老的队伍中,其他中年斑羚也随着归入年老的队伍中,然而,选择老年斑羚那拨,即是选择了死亡,因此头羊“悲怆地轻咩了一声”,表达了它沉重而悲壮的心情。

6在你的心目中,斑翔飞渡的情景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充满感情的给大家描述一下。

明确:(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不必拘泥于某一种观点)斑翔飞渡的情景,是一幅震撼人心的画面。“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架起了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桥墩架设起来的桥。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没有一只老斑羚为自己调换位置,它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kai通一条生存的'道路。“坦然面对死亡,为的是群体的衍生,这是一种至高至上的境界。井然的秩序,坦然无私的等待,更令人叹息不已,肃然起敬。“我没有想到……”这的确是始料不及的,不能不令我们这些万物灵长的人类感叹不已,赞叹不已。从“竟然”“从容”“心甘情愿”等词语中,我们不难发出作者浓郁的溢美敬重的情感的流露。

7镰刀头羊的结局如何?你对镰刀头羊的态度是怎么样的?是褒还是贬?请把你的真知灼见说给大家听一听。

明确:(学生阅读后回答)。

8找出文中有关彩虹描写的句子,阅读体味:课文中多次写到彩虹,有什么作用?

明确:(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文中写彩虹的地方主要有三处。一是斑羚身陷绝境时彩虹出现,二是斑羚飞渡时彩虹相映,三是头羊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结合上下文语境细心推敲体会,不难发现彩虹的作用主要有三:一是渲染一种神秘色彩,并推动情节发展,头羊之所以想出飞渡的办法,或许就是受了彩虹的神秘启示;二是烘托飞渡的气势.渲染了飞渡的悲壮美;三是渲染头羊自我牺牲的崇高之美。

9在这群斑羚的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迫切学习的金子般的东西呢?(目的在于组织讨论文章的主题)。

明确:(学生讨论、探究,教师适时引导)面对种群的灭绝,这群进退维谷的斑羚为了种族的生存而甘于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它们的智慧、才能,胆识,特别是从容镇定,舍已为人的情操,可贵的整体精神,为自己、也为人类唱响了一曲悲壮的生命赞歌,放射灿烂无比的人生光彩。

10结合你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谈谈你学习完本文后的感悟。

明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把握文章的技巧,学会运用,同时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作文思维能力,即选择生活中的题材,表达某一个道理或某一种感情。教师讲一个感人流泪的故事结束全文)。

[布置作业]。

(打出投影片)课下把你的感悟整理一下,写下来,字数300字左右,然后同学们自由交流,看谁写得好。

醉翁亭记苏教版初三语文教案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课文简析】。

这篇著名的游记,是欧阳修人滁州太守时所作。文中记叙醉翁亭的话只有三句:“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作者的主要笔墨,用于描绘醉翁亭所在地琅琊山的景色以及游人的游乐,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全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由醉翁亭的自然环境、亭名的由来引出醉翁寄情山水的乐趣。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丽。

醉翁亭记苏教版初三语文教案

1.识字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词,句。

3.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理解古文中的判断句。

本节课:(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1.理解文章语言的优美。2.梳理文章结构。

3.理会文章中心4.理解写景抒情的特点。

5.理解欧阳修旷达情怀,与民同乐的积极政治思想。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1.古代汉语中“也”一般用在什么时候(判断句)举例。

2.请同学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授新课。

一.简介文章写作背景,作者。

作者: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是一位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做出重大的贡献。宋代很多著名的文学字都是出自于他的门下,“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而且与“柳宗元,韩愈”合称为唐宋八大家。曾和范仲淹在朝廷任副宰相,当时范仲淹实行政治改革被罢官,欧阳修替范仲淹向皇帝谏言,并愤怒的斥责一些其他官员,因此也被贬致滁州任太守。

背景:本文是作者在被贬之后写的一篇散文。

二.互动游戏,熟悉文章结构:

滁州—琅琊山—泉水—亭—人—醉翁(醉翁之意不在洒,在乎山水之间)。

早晨傍晚的景色——四季景色——(乐)。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百姓安居乐业,与民同乐,)(沉醉)。

三.板书(略)。

其实本文是一篇千古名篇,为什么呢,究竟有哪里写作方面的优点?

四.写作特点。

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写景表达情感。

回忆前面所学课文有哪些类似之处。

拓开想象回答。

情感到底是什么情感?

五.讨论文章主旨。

表现以山水的快乐为乐。

表现一种被贬之后乐观的精神(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表现了一种官员融入百姓生活中,与民同乐的高崇品德。

本课也就是转绕乐来写,有哪些乐?

六.讨论“乐”

写了哪些人的乐,哪些乐?

鸟乐,滁人乐,太守乐,/山水之乐,

七.教师总结:

面对国运艰难的时候,欧阳修能在逆境中不但努力治理滁州并取得成。能写让民乐为已任,忧国忧民,并写出这样的千古名篇。

总结:与民同乐(先天下之乐而乐)。

语文《醉翁亭记》教案

《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赏析方法。

本设计以“醉”字为切入点,以“太守醉”、“我们醉”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最后进行归纳、迁移。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2)课型:赏析课。

一.问题的提出。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出示两个问题:

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醉翁亭记八年级语文教案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课堂使用的幻灯片。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

设计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便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将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读课文。

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壑()琊()潺()酿()。

僧()辄()霏()暝()洌()。

蔌()弈()翳()射()觥()。

偻()朝()而往。

3.学生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4.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5.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习。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幻灯展示。)。

难点提示:

(1)第1自然段。

环滁皆山也: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皆,都是。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转,盘旋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亭四角飞檐翘起。临,靠近。

名之者谁: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

太守自谓也:自谓,自称,太守用自己的别名(‘‘醉翁”)来命名。

饮少辄醉:辄,就。

故自号日醉翁也:自号,给自己起了个别号。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会在心里。寓之酒,寄托在饮酒上。

(2)第2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i若夫,文言里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i近乎“要说那一…·”“像那……”的意思。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云归而岩穴暝:云归,云雾聚拢在山中。岩穴,山谷。瞑,昏暗。

晦明变化者-:晦,昏暗不明。

野芳发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气。

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秀,枝叶繁茂。繁,浓密的。

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形容秋高气爽,霜色洁白。

(3)第3自然段。

伛偻提携:伛偻,弯腰驼背的样子,这里指老人。提携,拉着手行走,这里指被拉着手走路的小孩。

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洌,水清。

山肴野蔌:山肴,野味。肴,荤菜。野蔌,野菜。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杂。陈,摆放。

宴酣之乐:酣,尽兴地喝酒。

非丝非竹:丝、竹,指音乐。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射者中:射,投射,宴饮时以饮酒为赏罚的一种游戏。

弈者胜:弈,下棋。

觥筹交错:觥,用犀牛角做的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交错,交互错杂。

苍颜白发:苍颜,脸色苍老。

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

(4)第4自然段。

已而夕阳在山:已而,过了一会儿,不久。

树林阴翳: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鸣声上下:上下,树上树下。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第一个“乐”字是动词,第二个“乐”字是名词。

醒能述以文者:述,记述。以,用。文,文章。

太守谓谁:谓,为,是。

3.词语小结。

(幻灯展示。)。

(1)而。

表并列泉香而酒洌。

表承接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表修饰杂然而前陈者。

表转折而不知人之乐。

(2)也。

表陈述环滁皆山也。

表肯定山之僧智仙也。

表感叹在乎山水之间也四、再读课文。

集体朗读全文。要求: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画出来。五、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集体朗读课文。

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二、主旨探究。

1.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明确:乐。

:2.文中写出了谁“乐”7。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3.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明确: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6.小结。

1.提问: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讨论并归纳:

(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2.提问: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基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由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

四、小结全文。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作者的“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在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人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

2.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内涵。

五、背诵课文。

一起背。其他段也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2.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培养强记能力。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资料链接。

《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醉翁亭记语文八年级教案

1、识记文言字词及文学常识。

2、品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景物之美。

3、领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背诵课文。

一、导入:

同学们,走进本单元,我们在一篇篇文质兼美的古文中汲取古代文化的养分,一个个富有人格魅力的古代文人墨客鲜活地站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崇敬万分:陈涉不甘心受剥削命运的“鸿鹄之志”,柳宗元对民生疾苦的悲悯情怀,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襟,陶渊明对安定平等社会的向往。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从这篇美文中体会失意时的他表现出的旷达的情怀。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和停顿,必要时再书上做标注。

2.教师出示本科字词投影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教师强调重点。

滁()壑()琅琊()潺()酿()。

辄()暝()伛偻()洌()蔌()。

射者中()弈()觥筹()翳()晦()。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4.同桌各读课文一遍,相互纠正读音错误。

5.全班齐读,要求读出节奏和停顿。

三、自主合作,疏通文意。

1.学生结合页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意,划出不解之处。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

3.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问,全班交流解决。

4.生一人一句翻译全文,师生同为译者纠错。

四、自学交流一:走近醉翁亭,感受景物之美。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因而醉翁亭秀丽的景色在作者的笔下充满了诗情画意。划出文中描绘美景的句子,大声朗读。

明确;要读出醉翁的欣喜、热爱之情。

学生朗读、交流、评价。

2.选择其中的一幅画面,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对这些自然美景加以形象的描述,并给画面加一个小标题。

学生交流、评价。

五、自学交流二:小组合作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互相交流完成下列问题。(时间5分钟)。

1、在美景中,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在文中画出表现作者之乐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学生看书思考,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交流明确:

除山水之乐外,滁人游乐,太守游乐,太守与游人“同其乐”。

写“山水之乐”,表现的是欧阳修的'寄托,虽然遭受贬谪,但能排除政治失意的悲愤,从山水之中自得其乐。写游人之乐,表现的是欧阳修的政绩,滁人游乐是由于生活安定,太守游乐是由于政务清闲。写太守与游人“同其乐”,表现的是欧阳修的理想。可见,作者欣赏山间美丽的景色,与宾客喝酒游戏,对游人的快乐感到高兴,都表现出他的乐趣在于:把滁州治理好,让人民过上和平快乐的生活。这正是作者的政治理想。

六、美点寻踪,当堂达标。

学生仿照例句探寻本文的美点所在。

例句:美在自然景物呈现的优美的意境,看那山水相映、晦明变化、四季变幻、禽鸟和鸣。

引导学生从语言、结构、表现手法以及表现的情怀等方面展开探寻交流。

七、背诵课文。

学生在充分感受到作品美之所在后,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课文。

八、作业布置。

教后反思:学生不同学习体验的碰撞、冲突、认同,引发学生反思不和谐的原因,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我在教学过程中,既充分尊重他们的兴趣、体验和想法,也注意调和学生的独特体验与课文文本的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以一定价值取向的文本积极地影响学生的个人情感,学生最终认识到欧阳修是为“山水之乐”和“百姓之乐”而醉,也就理解了他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八年级语文《醉翁亭记》教案设计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贯彻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引导学生弄清文章中哪些是叙事,哪些是写景、抒情,三者是怎样紧密结合起来的,从而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同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求学生当堂背诵,并理解其蕴涵。

学习过程中还可以把本文与《登泰山记》比较,找出其异同。要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全文。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了解文章结构,把握中心,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积累名言和议论文素材,熟读成诵。

2.能力目标:学会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学习骈散结合的句法,炼字炼句。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旷达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难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教学安排]。

1.对文章字词的学习,用自主参与教学法,充分利用课内时间,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教师解疑释难,减少讲解和分析。

2.通过示范朗诵、自读和齐读等环节,掌握“也”和“而”字的语气,了解本文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

3.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从而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人新课。

师:同学们,我说一个古代的年号,看看你们能联想起哪一宗历史事件。“庆历四年”。

生: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师:滕子京是因为什么事而“谪守巴陵郡”的呢?

生: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

师:非常正确。实际上,这次改革,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到邓州。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2、简介作者。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阳修作品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欧阳修称得上是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初步感知文章。

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音。

2.学生试读课文。

3.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4.请一位学生读书,集体纠正读音。

(或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

(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

四、疏通全文大意。

1.通读全文。

要求先不看课文注解,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然后对照注解再读全文,仍有不懂的就做上记号。还可查古汉语词典,自己解决问题。

(教师在巡视中发观较普遍的问题作筛选,寻求教学的针砷洼。)。

2.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教师对在巡视中发现的较普遍的问题进行点拨或给予解答。

(筛选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然后教师小结,归纳正确的意见,体现出教学民主和教学相长。课堂上情绪活跃而融洽。)。

3.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读出声。

4.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要求在理解文章的构思方法和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能读出词语、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恰当地表现文脉的贯通和文章的层次,要读得流畅,重音、停顿、速度、节奏得当。

(按大纲的要求,初中生要能顺畅地朗读文言文,读准字音是最基础的,更高的要求是:句中停顿适当;处理好重音;富有感情。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文言文的朗读训练,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五、再读课文。

要求:各自放声读。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个字,画出来。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

《醉翁亭记》教案

教材分析:

《台阶》一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全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教材,使造房这个一般性的命题题材有了侧重点,有了特色,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及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学情分析:

学生阅读能力参差不齐,只有极少数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探究合作的能力,他们能自主挖掘阅读教学的重难点,能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多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能逐步提一些简单问题;极少数学生缺乏对教材最起码的分析能力。

设计理念:

1、读懂人物。在通读教材的前提下,可以用“三问”引导学生把握内容、分析人物。

2、读懂作者。作者在父亲身上倾注了怎样的情感?

3、读出自己。联系生活,理解﹑感悟父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并识记文中生字、生词。

2、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能力目标:1、把握课文的叙述角度,试用第三人称说说本文的故事梗概。

2、学习抓住关键语句来理解故事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从而联想到自己的父亲,感悟自己的父亲。

教学重点:

1、能够用第三人称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分析“父亲”的形象。

教学难点:感悟主题,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质疑等方法使学生动脑动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具安排:幻灯片小黑板。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好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课件,并布置学生预习。

2、学生课前预习课文,了解生字词和文章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天坛祈年殿、中山陵)。

师介绍图片中台阶的丰富意义,普通老百姓家的住房也有台阶:它有什么意义呢?下面,让我们随着当代作家李森祥老师的步伐,踏上又一个台阶。

(板书:台阶李森祥)。

【导语设计用图片中的台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__。】。

二、出示学习目标:(课件出示)。

1、理解并识记文中的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父亲的形象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联系生活,感悟父亲。

【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三、检查课前预习。

(1)、作者介绍:李森祥,浙江衢州人。1986年发表__作后迅速成长。他的小说以、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的质朴形象。其作品获《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他也是电视剧《天下粮仓》编剧之一。

(2)、字词积累。

涎水筹()划凹()凼尴()尬黏()性头()颅揩()一把。

四、自主、合作学习。

(课件展示)读书之境界:

读懂人物。

读懂作者。

读出自己。

下面就请同学也像攀登台阶一样,开始我们本节课的学习之旅吧。

(一)、细读课文,读懂人物。

阅读小说,首先要了解她的故事内容,下面我们就来攀登第一级台阶。

师:快速浏览课文,用第三人称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讲清楚: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屋子?

2、父亲是怎样造成有高台阶的屋子的?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师:我们知道了父亲造高台阶新屋的不易,让我们进一步的走进这位父亲的感人形象。

跳读课文,划出文中最让你感动,最能表现父亲形象特点的语句。以“从……看到了父亲是一个的人”为题说一段话。

师生共同总结父亲形象:勤劳、顽强、淳朴、善良、谦卑、倔强、要强、有志气、不甘人后、愚公移山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

(二)深入探究,读懂作者。

师:我们从作者的动情描绘中感受到了父亲的勤劳、淳朴、坚强、谦卑,那么作者通过造台阶塑造这一人物形象,要表达什么样的中心呢?(可以多角度考虑,不要局限于一种)。

(参考: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三)情感升华,读出自己。

小说作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它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读了《台阶》中的父亲,想起了生活中无数的父亲……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攀登第三级台阶。

1、首先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曲《父亲》。(播放歌曲)。

一曲《父亲》唱出了天下父亲的辛酸和快乐。是啊,父亲是登天的云梯,撑起子女的未来;父亲是拉车的牛,承载家庭的重担;父亲给我们一片蓝天,父亲给了我们一方沃土。父亲是我们心中永远的太阳。此时此刻你一定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呢?准备一下,来说一说。

【此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了《台阶》一文,我们看到了父亲伟大的品质。但这篇文章的魅力决不而已。其感人之处更在于深含着那种淡淡凄楚和辛酸,我们在探究文学魅力的同时,更应关注偏远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极端困苦的现状及深受传统思想束缚的愚昧。对我们农村的孩子来说,应将亿万农民的幸福铭记在心,奋发图强、努力学习!

【此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

六、布置作业:

回家之后为父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初中语文《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怎样才能让学生课内课前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呢?

一、了解欧阳修的主要经历及其多方面的成就。

二、在诵读中初步体会“也”和“而”的语气。

三、疏通文字,了解文章大意。

四、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色。

一、收集欧阳修的有关资料,了解欧阳修。

二、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对节奏,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1、读到"也"字应有较大的停顿,并注意不同的语气。

(1)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2)朝而往,暮而归。

(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三、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林霏开    岩穴暝    晦明变化     伛偻提携     山肴野蔌 。

射者中    弈者胜    觥筹交错     颓然乎其间   树林阴翳。

四、参看注解,默读课文,疏通文意,注意加点字的意思,并翻译下列句子。

1、环滁皆山也。

2、林壑尤美。

3、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4、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朝暮也。

8、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一、仔细阅读课文第三段和第四段,思考:

二、背诵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

醉翁亭记语文初二教案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兄弟二人,年龄不过四、五岁,由于卧室的窗户整天都是密闭着,他们认为屋内太阴暗,看见外面灿烂的阳光,觉得十分羡慕。兄弟两就商量说:“我们可以一起把外面的阳光扫一点进来。”于是,兄弟两人拿着扫帚和簸箕到阳台上去扫阳光。等到他们把簸箕搬到房间里的时候,里面的阳光就没有了。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扫了许多次,屋内还是一点阳光都没有。正在厨房忙碌的妈妈看见他们奇怪的举动,问道:“你们在做什么?”他们回答说:“房间太暗了,我们要扫点阳光进来。”妈妈笑道:“只要把窗户打开,阳光自然会进来,何必去扫呢?”这个故事的寓意是老师要送给同学们的一句话:把封闭的心门敞开,阳光就能驱散阴暗,光明就能消化忧郁。

现在我们开始上新课——《醉翁亭记》,大家想听老师朗读课文还是背诵课文呢?

生(齐):背诵!

师(微笑):那老师开始背诵了,同学们认真看课文,看老师有没有背错的地方好吗?

(背诵略)。

(掌声)。

师:同学们发现老师背错的地方了吗?

生:老师,您漏掉了“觥筹交错”这个词。

师:发现的好,可能老师喝酒的时候没有“觥筹交错”,所以漏掉了,大家要记住这个词语的意思。今天老师上课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朗读与背诵,能解意与领情,能比较与运用。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怎样。

(生读课文略)。

师: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文中有两个虚词出现的频率特别高,知道吗?

生:“也”和“而”。

师:是的,“也”字出现了21次,“而”字出现了25次,“也”字是一个语气词,具有表示判断和舒缓语气的作用,在课文中大致可以读出三种语气,用于描述景物时应读出陈述的语气,用于介绍人名时应读出肯定的语气,用于直抒胸臆时应读出感叹语气,同学们按照老师的分类试着揣摩一下。

生:“环滁皆山也”应读出陈述语气。

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应读出肯定语气。

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应该读出感叹语气。

师:不错的,聪明的你们!“而”字在句中作连词用,一般表示并列、修饰、承接和转折的关系。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留心,文章用了“而”字主要是将诗一样的句子断开,使之带有散文的韵味,真正是“骈散相间”。下面我们一起再来读课文,要读出味道来。

(生朗读略)。

师: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其中有几个成语和词语沿用至今,知道吗?

生:“峰回路转”、“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觥筹交错”

师:大家可以造句吗?

生:我遇到了一个难题,经过苦思冥想,终于峰回路转,想出来了。

生:他说要到网上查资料,实际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游戏也!

生:这个棘手的案件经过警方的努力终于水落石出了。

生:等到我们考上一中的时候,大家一起来觥筹交错!

师:怎一个好字了得!注意有些词语经过发展有了新的内涵。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第一段,老师读同学们翻译。

(翻译及指导略)。

师:有一些重点字词老师要强调一下,“山行六七里”的“山”应译成“沿着山路行走”,后文中“杂然而前陈者”的“前”同理应译成“在前面”,“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中的“名”要译成“取名”,“饮少辄醉”的“辄”与我们之前学过的《五柳先生传》中的“造饮辄尽”中的“辄”意思一样,相当于“就”,还有一些一词多义的现象,“太守自谓也。”中的“谓”意思是“命名”,第四段中的“太守谓谁?”中的“谓”意思是“为、是”,“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中的“于”意思是“从”,“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中的“于”意思是“在”,“太守与客来饮于此”中的“于”意思是“到”。

生:“望”!

师:“酿泉也”这是近景,又可以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呢?

生:“渐闻”!

(生读略)。

师:课文第二段描述了滁洲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我们首先分组读分组译,注意重要的字词。

(译读略)。

师:老师要提示的重点字词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中的“开”意思是“散开”,我们之前学过《岳阳楼记》“连月不开”的“开”是“放晴”的意思,其中的“若夫”用在句首以引起下文,《岳阳楼记》中也有“若夫淫雨霏霏”用法相同,后文的“至于”和“已而”也有相同的作用。“云归而岩穴暝”中的“暝”与《岳阳楼记》中“薄暮冥冥”的“冥”虽然字形不同,但是意思是一样的,都是“昏暗”的意思。

同学们看看本段写景有什么特点呢?

生:一天之景和四季之景,高度概括。

师:这种艺术效果老师给其取名叫做“剪接”,象摄影师剪辑出“特色”画面,这种写法我们称为“以点带面”。每一时每一季可写之景很多,欧阳修却技高一筹的浓缩景色的精华,可谓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大家试着用这样的分析背诵一下。

(生背略)。

师:课文第三段介绍了滁洲的风情,男生读女生译。

(译读略)。

师:老师要提示的重点字词是“伛偻提携”这里运用了借代的手法,意思是“老老小小的行人”,与我们之前学过的《岳阳楼记》中“锦鳞游泳”中的“鳞”用法一样,还有《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用法也是这样的。“临溪而渔”中的“渔”意思是“钓鱼”。

大家读文段看一共描述了几幅画面。

生:四幅,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生:从路上写到醉翁亭里。

师:是的,老师称为“从外到里”。本段的写法就称为“动画”,你们看,整个画面是不是很有生机和活力呢?我们一起来读读看。

(吟诵略)。

师:课文第四段主要写“日暮醉归”,女生读男生译。

(译读略)。

师:老师要提示的重点字词是“树林阴翳”,“鸣声上下”中的“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与《岳阳楼记》中的“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退”用法相同,指“做官和贬职”。“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一个“乐”字是“以……为乐”,后一个“乐”字是“乐趣”

同学们找一找文段中的三种乐趣,看出来了吗?

生: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生:从禽鸟到人。

师:是的,换句话说就是:从物到人。作者在塑造了一场“与民同乐”的欢乐场景之后,来了一句“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前文九次提到“太守”,直到此时此刻才见“庐山真面目”,可谓是总结一笔,画龙点睛!那么前文也多次提到了“乐”,大家找一找,读一读。

生:第一段中的“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生:第二段中的“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生:第三段中的“宴酣之乐。”

师:同学们找的很完整,老师不禁要问:醉其醉,乐其乐,谁解其中味呢?我要说:真的只有“乐乎”?!我看不尽然,娱情山水并不消磨政治理想,醉乐之中难免派遣抑郁之情。本文写于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时,虽然有很多政见要说,有满腹的抑郁不平要发泄,但现在只能从侧面含而不露的表示,所以我们也要看到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淡淡的苦愁和丝丝的忧郁。

我们再来重读课文,要读出作者的情感,作者的苦乐。

(吟诵略)。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到课后练习题第三题:比较黄庭坚的《瑞鹤仙》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看你更喜欢哪一篇?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生:我更喜欢黄庭坚的《瑞鹤仙》,因为该词浓缩了原文的精华。

师:老师概括一下,就是:有提炼。

生:我更喜欢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因为原文内容丰富,更有意境。

师:有意境,说的好。

生:我也喜欢《醉翁亭记》,因为文中的结尾才告诉我们“太守”是谁,可谓是:有悬念。

师:是的,有悬念。

生:我也喜欢《醉翁亭记》,因为虽然黄庭坚的词基本用原句连缀,但只沿用了“也”,没有“而”文章少了“骈散相间”的韵味。

师:有韵味。我已经喜欢上你们了,看来同学们的认识很有价值,下去之后可以写成文章,象老师这样,今天老师送给同学们一篇自己写的文章《一篇绝妙的广告词》。

(分发资料)。

师:我们一起来做一个读书卡片。第一,常识一点,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同属于“唐宋八大家”的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都出自他的门下。

第二,词汇一组,1、写景的词:林壑尤美,蔚然深秀,水声潺潺,峰回路转,翼然,晦明变化,野芳幽香,佳木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树林阴翳,鸣声上下。2、写人的词:伛偻提携,往来不绝,起坐喧哗,苍颜白发,颓然其间,3、写物的词:溪深鱼肥,泉香酒洌,杂然前陈,山肴野蔌。4、成语:峰回路转,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觥筹交错。5、发语词:若夫,至于,已而。

希望同学们记住老师上课之前给同学们讲的那个故事的深刻寓意。一起大声说一遍吧!

生:把封闭的心门敞开,阳光就能驱散阴暗,光明就能消化忧郁!

师:谢谢大家。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