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桃子是教案设计(通用17篇)

时间:2023-12-04 13:58:27 作者:GZ才子

教学工作计划的执行需要不断评估和调整,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和问题,推动教学进一步发展。附上了几份教学工作计划的示例,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数学教案-《分桃子》

我说课的题目是《分桃子》,出自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54、55页内容。就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想按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一、说教材与学情分析;二、说教学目标;三、说教法与学法;四、说教学流程;五、说板书设计;六、说设计理念。

一、说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主要是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材首先创设了《猴子分桃》的故事情景。第一次2只猴子分48个桃子。这一内容在第一单元口算除法中学过,在这里主要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以及竖式中每一步的具体意义。第二次是3只猴子分48个桃子,十位上的数不能被3整除,口算就不太容易了,需要列竖式计算。

学习本内容前,三年级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方法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对于除法竖式的书写以计算法已有一定的基础,初步具备利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本课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本课的重点是: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本课的难点是:对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理解。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基于学生有了一定的除法计算的相关基础,和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生长点,在教法上导入时利用故事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在探索时先采用直观的方法,借助实物模型来分桃子,认识算理,形成初步印象,进而在自主探索算法的过程中,采用引探教学法,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路人。在学习活动的形式上,又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二)学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希望,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正是由于满足这种基本的心理需求,以及知识探索的要求,我在算法的掌握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在算理认识上采用合作交流,强化理解。

三、说教学流程。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与确立的学习方式,其教学程序我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二)问题驱动、探索算法;(三)情境延伸、再探算法;(四)分层练习、巩固新知;(五)回顾过程、自我评价;(六)作业设计。下面我就各个环节的设计作具体说明: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今天先个你们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接着我给他们讲了《猴子分桃的故事》。

利用这个故事创设情境,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同时从知识的角度讲,以知识的生长点为切入点,在激趣的同时,引出了问题,为下面的学习做了心理上和知识上的准备。

(二)问题驱动、初探算法。

“2只猴子怎么分48个桃子?”问题引出以后,学生很容易列出算式,接着安排了借助直观的图片探讨“48÷2”的算法。这一环节我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自主探讨、寻求算法”;第二层次“合作交流、认识算理”。

在这一环节的探讨中,主要完成对笔算除法(列竖式计算)的基本认识与理解。首先通过交流,然后在对几种算法的比较中,突出列竖式计算的意义。

在这一环节的安排上,从教学的意义上讲,符合课改的精神和现代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即便向全体学生。因为交流算法对他们来说有机会参与,也有能力参与。在认识算理时,让能力强的同学说一说十位上的商表示什么意思?个位上的商表示什么意思?这种把问题的探讨引向深入,来发挥他们的优势,正是考虑到个性的差异。

这一环节我基本上是采用了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因为,第一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其次是学生有能力、也有一定的心理驱动。对于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我在巡视中注意发现,并及时地予以指导。

(三)情境延伸、再探算法。

这一环节主要是学习例2,计算“48÷3”。在环节过渡上采用情境延伸,将例1中的“2个猴子分桃”改为“3个猴子分桃”。这样既延伸了情节,又暗示了探讨方法的延续性。

在过程的安排上我又依照如下两个层次进行:第一,操作体验、直观感知。学生通过摆小棒来体验分法,这样达到对“48÷3”的直观认识。第二,小组合作、探讨算法。因为这是一个认识的升华,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学习的作用。但这里不同于上一环节中对算法的认识,要突出引导学生对十位上商1后余1的认识,即十位上余1表示1个10,再与个位上的8合起来被3除。

(四)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首先我选择安排了书中的两个习题,既教材第55页做一做的第1、2两题,但对两题的练习提出不同的要求。第1题首先要求学生估算出每题的得数,然后再让他们利用本节所掌握的算法计算各题。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估算是小学阶段应该具备的一个基本能力,它必须渗透在每个学段的教学中;第2题突出应用意识的训练。首先根据题中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完成编题练习,然后再进行解答。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内容之一。

(五)回顾过程、自我评价。

“40分钟的学习活动很快就要结束了,你们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满意吗?”“满意的请举拳、比较满意的请举掌”(环视全班同学,察其表情及举动),“请把你在这节课中的最大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这一环节我安排大约5分钟的时间。第一完成自我评价,第二让学生自己强调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六)作业设计。

本着巩固本节重点,以及作业量适中的原则来设计。

四、说板书设计。

结合本课的特点,采用图文结合式的板书设计,从直观性与条理性考虑,既突出重点,又力求简约。

五、设计理念。

为了体现新的课改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力求在学习方式上有所突破,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

1、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作为课堂教学的基调,在情境的创设中激发心理需求,在问题的探索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在实践应用中体验成功后的喜悦。

2、以促进学法的掌握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3、以力求数学体现“数学味”作为本节课的特色。

数学教案-《分桃子》

1.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口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探索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鉴于学生受口算除法的定势影响会导致错误的算式,因此我在教学中大胆地把十位分不完的情况放在开始,先让学生探究48÷3,在学生建立了正确的竖式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做48÷2,这样学生的竖式书写错误率会大大降低。并通过小组交流加深竖式书写的算理,进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由于我校处于郊区,学生大部分来源于农村,家庭教育水平偏低,况且我们的班额大(60人),很难做到一节课照顾上每个孩子,如何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而我们的教材画面直观、色彩斑斓,有许多课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才能创设出很好的教学情境,而我们学校的教学设备却根本达不到。因此平时我们尽力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画面,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探究新知的环境中,积极地尝试小组合作学习、实践活动等学习方式,以使学生能有更好地发展。

〖教学设计片段〗。

(一)探究算法。

1.48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每只猴分多少个?学生独立列式。

2.小组讨论交流算法。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3.小组汇报(若有竖式上黑板板演)。

组1:我们组用的是口算。48除以3把48看成40和8,40除以3每份10个桃,最后还余一篮零8个,合起来是18,18除以3是6,10加6一共是16。

组2:我们也是口算。不过我们把48看成30和18,30除以3等于10,再用18除以3是6,10加6等于16。

组3:我们用的是分实物的方法。3个猴子每只先拿1篮,还剩1篮,剩下的1篮和8合起来一共是18个,再每只猴子分6个,因此一共是16个。

师:同学们,大家的想法可真不少,可老师想听听这个小组用竖式怎样计算,谁愿意当小老师给大家讲讲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汇报时,教师注意将具体分实物和算式结合起来。先分十位,再分个位,强调商书写的位置。理解“48÷3,先将40÷3,每一份只能得1个10,余下的1个10要和8合起来再除”的算理。

生:我想他们可能在想,如果48个桃子平均分给我们俩每只分几个?

5.师板书:48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子,1只猴子分几个?

6.探究算法,你喜欢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

(1)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师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商“2”要写在十位上,商“4”要写在个位的算理,体会竖式的写法。

7.比较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实践应用。

1.这两个小猴子做完客,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可是在回家的路上又遇到了一些问题,谁来帮帮他们?完成练一练1。

2.出示第55页的情境图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解答,再与同伴交流。最后对学生进行要保护益虫的思想教育。

〖教学反思〗。

本课时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大多数学生对于实物会分,也会说,可是在用竖式计算时,虽然克服了预料中的错误,但是还有不少学生只注重了算法多样化,而忽视了竖式的书写。这就导致了先把商写完,再写分的过程,还有的学生把商写在了被除数的下面,竖式书写错误率达80%。因此在另一班的教学中,我用同样的方法,只是在竖式书写时,我摆正自己的位置,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具体分实物,和学生共同探究了竖式书写过程及算理。学生的错误率大大降低,虽然没有做到按时下课,但学生的竖式书写正确率却达80%。这使我认识到: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在教法上要做到扬弃,凡是该学生发现的知识,老师绝不包办,但对于学生不易理解、不易探究的问题,教师的指导要适时适度,要看准时机,掌握技巧,控制分寸,点到为止,该给学生讲清楚的要讲清楚,真正把握好教师的角色。

〖案例点评〗。

1.教学中,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尽量为学生创设了猴子分桃子的情境,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而且设想很大胆,结合学生实际灵活地使用教材,降低了学生受口算定势的负面影响,降低了教学难度,做到有的放矢。

2.教学过程中注重小组合作学习,使全体学生都动起来,通过具体操作来理解算理,使枯燥的计算课充满了活力。而且体现了团队精神,同学发言代表的是小组的结论,而不是个人,充分地体现了合作,没有使合作流于形式。不足之处是课堂评价体现得不够。

《分桃子》教学设计

《分桃子》是第四单元除法学习的第一课时,是小数目的平均分,通过分桃子的过程使学生感受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体验平均分的意义,为今后继续认识除法做了铺垫。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理解平均分的方法,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

3、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1、把握恰当的教学起点。用怎么样的方式和知识点来作为本节课的切入点,是在设计时考虑的比较多的一个问题。由于学生对童话故事感兴趣,因此,我就想到了用故事引入。

2、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注重操作的层次性。整个新授都是在一个故事中进行。三个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不露痕迹地串成一个美妙的童话故事。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中快乐中学习。

在具体展开新课的时候,我先创设了一个分桃子的情境,从而引出平均分。两只小猴子分桃子,一般要达到结果的公平,那么也就需要分得一样多。先出示一个问题,熊大婶该怎么分,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分一分,在分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分法,以及平均分的不同的分法,在交流和展示的过程中,记学生体验到平均分和不是平均分的区别,从而感觉平均分的特点: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就说是平均分。再以熊大婶的分法,让学生感觉平均分中一个一个分的分法,为下面的分一分的操作积累经验。整一个分桃子的过程,都在一个情境里完成,会激起学生一定的兴趣,也有突出的指向性。同时,分完后我让同桌的看一看,说一说自己的分法,这一活动,主是要为合作学习作铺堑的同时对学生巧妙地进行团结友爱、讲谦让的思想教育,体现教书育人。第二个活动主要体现合作学习,通过说一说,进一步明天平均分的`含义及方法。第三个活动是让学生在独立完成,完成后通过同桌的相互看一看、说一说来强化本节课的重难点。

3、巩固练习时仍然强调动手实践的必要性。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填一填、分一分、圈一圈、画一画等,帮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知,形成表象,在此基础理上进行抽象概括,初步建立等分活动与除法的联系,能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先通过实物操作,再经历图画表征,有利于把解决问题从操作水平引向表向水平。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发展。

4、通过变式练习夯实重点。在揭示平均分的意义后,安排了一个判断的教学环节,下面几种物品的分法是不是平均分,以此来巩固对于平均分的概念,是平均分的,学生一般一眼就能看出,对于不是平均分的,比如一共八只小鸭,一边是五只,一边是三只,学生马上就能判断出来是不是平均分,接着通过想一想,怎么样才能使它们变成平均分。学生在独立思考后想出不同的方法把本来不是平均分的星星变成平均分,这一过程具有多种功效,让学生在一个练习中,既训练了平均分的分法,又体验了平均分的意义,还能巩固平均分与其他分法的区别。从而也能使本课堂的重点进一步落实。

数学教案-《分桃子》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是《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除法》中的第一小节《分桃子》(教材第54~56页)。

本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基础上,学习用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方法,并为计算多位数除法打基础。教材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分桃子”情境,鼓励学生在情境中寻找数学信息,根据实际问题中蕴涵的数量关系,在操作中理解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计算原理,并逐步掌握计算方法。练习中“先估计、再计算”的提示表明,教材有意为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创造空间。

预设与生成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基点,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结合学习目标,在教学活动设计上,我不仅充分利用教材创设的“分桃子”的生动情境,还设计了“果园”“小动物们聚会”等情境,旨在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独立思考、交流对话、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我还注重数学教学与现实的联系,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学生分析。

学习本内容之前,三年级的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对于除法竖式的书写及算法已有一定的基础,初步具备利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学生已经拥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且乐于合作,并懂得通过“自主合作”来获取新知。

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较完整地口述把48个桃子平均分的过程,但不一定能完整地叙述出它的笔算过程,这缘于学生不能很好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而且,学生在自主探究环节中,计算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不能正好整除时),可能出现余下的数不和被除数的下一位数合并起来再计算的问题,这是因为刚刚进入到三年级的学生,在逻辑思维的缜密性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我在教学时,将通过呈现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认知需求,训练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叙述思考过程,实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并且,我还通过组织学生动手操作,用小棒代替桃子,把除法竖式的写法和操作过程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理解竖式每步的含义,从而提高逻辑思维的缜密性,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富有成效。

三、学习目标。

1.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从具体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经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数学教案-《分桃子》

《分桃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的口算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本节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笔算除法;本节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回放教学过程:情景引入后,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48÷2,学生很易口算出结果,但对于竖式却不能正确理解和正确计算,部分学生在尝试用竖式计算时,有几种写法,而且这些错误在后续的几节课的学习中,反复出现,非常顽固,很令我头疼。

错误分析:少数学生对这种竖式的抽象写法不理解,对其过程和笔算顺序也不理解,更不熟悉,是一种机械的模仿。

反思教学。

(1)在教学过程中将具体的操作和抽象的算式联系起来,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教师要重视在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笔算除法的顺序:我们分桃子的时候,第一次先分4篮,每个猴子得2篮,在竖式中,也就是先除十位上的4,4个十除以2得2个十,把2写在商的十位上,用除数2去乘2个十,积是4个十,写在48的十位的下面,4-4=0表示十位上的数已经分完。再分8个,在竖式中8要落下来继续除,8除以2得4,每个猴子分到4个,在商的个位上写4,再用除数2去乘4,积是8,表示从被除数里又分掉的数,写在落下来的被除数8的下面,8减8得0表示全部分完。

(2)在学生解决问题,掌握算法之后,引导他们进行归纳、比较、置疑,能够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同时寻求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用竖式计算时,就要注意第一次商后,十位上是不是还有余数,就要把这个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计算。余数必须比除数小。及时归纳:笔算时,从被除数的位除起,一位一位地除,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这里可以用学生喜欢的小歌诀让学生记住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法则:笔算除法从高位起,除数一位商一位、除到哪位商哪位,每次只能除一位、除数当姐余当妹。并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补充下面的歌诀内容:“一位不够看两位”。“不够商1,0占位”。

(3)反复练习,放慢进度。按教材编者的意图,以上内容在一节课内完成,而我认为本内容适合两课时完成,可以这样划分内容和目标,第一节课只研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重难点是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写法、每一步的意义及过程,以及除法竖式计算与加、减、乘法竖式计算顺序的区别。第二课时再研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三位数,重难点是让学生掌握在竖式计算中第一次商后,十位上还有余数的处理方法,并进一步让学生熟悉笔算除法的顺序和过程。

这个3怎么来的?表示什么?

(5)这节课在注重算法优化的同时,算法的多样化究竟要不要突出一下,注重引导学生探究,但课堂40分钟又显得少,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不多,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分桃子》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32—33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创设了许多“分一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体会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深刻体验平均分的含义。在丰富体验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认识除法意义打下认知基础。

学生分析:本节内容难度不大,在分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可能会出现各种分法,通过比较,让学生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从而初步体验除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评析: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能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剩余的个数小于份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摆一摆)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2、在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合作精神。初步体验除法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评析:

教学目标的确定全面、科学,符合课程标准对本部分教学内容的要求,恰如其分。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平均分,会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过程。

教学难点:体会理解在平均分的过程中剩余是怎么回事。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

1、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画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联系实际,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分桃子”、“拼奥运会五环形”等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具:多媒体课件一套、智慧星多颗、桃子图片一个、猴子头饰四个。

学具:圆片、小木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播放《大闹天宫》中孙悟空偷吃蟠桃的片断。

师:孙悟空大闹蟠桃盛会后,给他的儿孙们带回好多好多的蟠桃,把小猴子们乐坏了。这么多桃儿,该怎么分呢?这可愁坏了孙悟空。让我们来帮帮孙悟空分桃子,好吗?(师在板书“分”的后面贴桃子图片)。

评析:教学情境的创设很独特,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操作探究与体验感悟。

(一)把8个桃子分给两只小猴。

1、动手分桃子,体会“分”的不同形式。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一共有几个桃子?每只小猴可能吃几个桃子呢?请同学们用圆片代替桃子帮它分一分。同桌合作,一个分,一个做记录。(学生动手分一分,教师巡视。)学生可能会有如下分法:

1和7、7和1、2和6、6和2、3和5、5和3、4和4、

(根据学生的汇报师相机演示课件)。

2、初步体会平均分。

师在演示课件时有意停在1和7这种情况上,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小猴的表情:刚才谁认真看了,你发现了什么?(有一只小猴哭了)为什么它会哭呢?(引导学生说出它得到的桃子少,很不满意)。

师:同学们想出的这么多办法中,哪一种分法能使两只猴子都接受呢?

学生很快会找到:每只猴子分给4个桃子这种分法,能使两只猴子都接受。

师:为什么这种分法两只猴子都接受呢?(引导学生说同样多、一样的、分平了。)(师相机板书:同样多)。

师:同样多、一样的、分平了都是一个意思,在数学王国里还有一个词语叫做平均分。这样分很公平,每只小猴都分到了4个桃子。我们看看小猴会怎样?(课件显示:每只小猴子抱着4个桃子,高兴得跳起来。)。

(二)把18个桃子分给三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的同样多。

1、导入:两只猴把分给自己的4个桃子高高兴兴地领回去了,别的猴子可着急了。我们接着把剩下的两堆桃子分一分吧!

2、分一分,体会分法的多样化:

师:18个桃子要分给闻讯赶来的3只猴子(课件出示),怎么分才能让3只小猴都满意,为什么?(同样多)现在请同学们用小木棒来代替桃子,分一分。组长扮演孙悟空分桃子,其他3名同学扮演小猴。

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分一分,师巡视,并作个别指导。

师:哪个组愿意上来分一分?(四人小组走上讲台,孙悟空扮演者负责分,向同学介绍分的方法。)。

总结:平均分的时候有很多方法。

(三)把12个桃子平均分给四只小猴。

1、导入:猴哥三抱着桃子蹦蹦跳跳地走开了。又来了四只小猴眼巴巴地瞅着最后一堆桃儿。

师:刚才大家用小棒代替桃来分。如果一时找不到小棒或其他实物代替桃,怎么办?其实,大家还有一个本领--画图。现在,请每位同学都在本子上画12个小圆圈代表12个桃儿,然后试一试能不能用圈一圈的方法来表示分桃的过程及结果。

(独立思考,并汇报各种画法。)第一种画法:

把桃子4个圈在一起,,也就是每只猴子都能从圈里分到一个桃子,圈了三次,一共得到3个桃。

第二种画法:

把桃子3个圈在一起,因为有12个桃,我们有4只小猴,想到乘法口诀,“三四十二”,所以每只小猴一次就能分3个桃。

师给予表扬。

评析:

教学方式方法有创造性,灵活多样,符合孩子们的认知特点,能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能够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三、实践与运用。

(一)拼奥运五环形。

(放flash动漫:福娃盼奥运)出示五环旗。

师:谁认识这是什么标志?(奥运会会旗)2008年北京奥运会刚刚闭幕。我国奥运健儿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高兴吗?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师:我们再来看奥运会会旗,它是由几个圆环组成的?老师这有一些圆环,让我们把它们拼成奥运五环吧。

出示习题:可以拼成个。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二)分筷子(数学书33页第一题)。

师:我们学会了“平均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找到好多“平均分”的问题。出示有双筷子。

师:这里有几双筷子呢?要想很快知道有几双筷子,你用什么方法?(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三)整理铅笔。

(课件显示:摆放杂乱的14枝铅笔及2个铅笔盒。)看着这些摆放乱七八糟的铅笔,你有什么想法?(把它们收起来,放进铅笔盒。)。

师:我们平时就应该养成这样的好习惯。那么,平均每盒放几枝呢?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用你喜欢的方法试一试。(学生独立做,集体反馈。)。

(四)课件出示33页第5题:

师:小明家有一个美丽的小花园,一天早晨,花园里飞来了一群勤劳的小蜜蜂,快来数一数,一共多少只小蜜蜂?(16只)后来飞走了一半,一半是几只?还剩几只呢?(8只)飞走的和剩下的(师生齐)一样多。

评析:

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学以致用。

四、反馈评价,深化感悟。

小组合作分智慧星(有的小组是8颗星、有的小组是9颗星)。

师:你们是怎样分的呢?

(8颗星的小组):8颗智慧星平均分给4名同学,每名同学分2颗。

(9颗星的小组):9颗智慧星平均分给4名同学,每名同学分2颗,还剩1颗。

师问:剩下的这颗星还能不能继续平均分了?(引导学生体会平均分也有分不完的情况。)。

(老师把这颗星奖励给发言积极的学生)。

评析:

能通过趣味性的活动寓教于乐,突破“在平均分的过程中剩余是怎么回事”这一教学难点。

五、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请你仔细想一想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84。

4

186。

6

6

123。

3

3

3

同样多。

教学反思:

我这堂课的设计理念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能够轻松愉快的学习。联系生活,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整堂课,学生在孙悟空分桃子的故事情节中进行学习,把新知识的探索融入于游戏当中。整堂课的数学活动,都是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练习题的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整堂课的亮点是: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平均分的过程,让学生知道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我在课堂中,不仅注重知识的感受过程,还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有待完善处:在整堂课中学生动手操作多,比较费时间。学生思维活跃,易兴奋,课堂纪律不易组织。

课例点评:。

本节课开始提出了8个桃子分给两只小猴有几种不同的分法,后来在教师引导下讨论了怎样分得同样多,进而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并学会了对数目少的物体进行平均分。

教学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生动形象,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参与学习的热情,使其主动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中。画面显示生动、形象,使学生倍受感染,教学效果很好。

2.教师在教学重点的地方,采用小组合作、探索交流的方式,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自主交流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不但分法多样,而且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去解决问题,全班学生心情愉悦,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3.本节课能够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教师不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而是遵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精心设计密切联系生活的问题,让学生懂得学好数学就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也开阔了眼界,发散了思维。

今后还要加强课前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调查,以及课后的数学延伸,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好数学。

《分桃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对教材的认识: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分桃子—平均分》是本单元的第一节。教材从“小猴子分桃子”的情境入手,安排了第一个“分一分”即“平均分”的活动,体现了动手操作与概括思考对于认识除法意义的重要性。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3、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平均分”,并能够进行“平均分”的操作。

4、教学难点:体会理解在平均分的过程中剩余是怎么回事。

5、教学准备:教具:课件、猴子头部图片、糖果、大红枣等。

学具:圆片、三角形等。

[学生分析]:本节内容难度不大,在分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可能会出现各种分法,通过比较,让学生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从而初步体验除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针对学生喜欢小动物、喜欢听故事的心理特点,出示图片、课件,同时创设一个故事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探究活动中仍用同一个故事情境贯穿始终,整个活动中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来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实践运用阶段从分实物、分学具,到观察课件思考,再到举生活实例,最后体会“剩余”,体现循序渐进原则。课堂小结环节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收获,同时启发学生今后继续留心身边事物,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思想。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你知道小猴子喜欢吃什么吗?对了,喜欢吃桃子。有一天,有这么两只小猴子(贴图)它们俩下山去玩耍,路过一座桃园,看到桃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子,它们俩非常高兴,就飞快的爬上树,一会儿就摘了8个大桃子(板书:8),这时它们打算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打开课件),聪明的同学们,请你猜一猜,每只猴子可能吃到几个桃子?把你的猜想用8个圆片学具摆出来吧。

二、探究活动:

(一)分8。

1、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8个圆片代替桃子分成2份,看谁想出的分法最多。

2、指名汇报分法。

(板书:

8

17。

26。

35。

44)。

4、学生汇报:

(板书:一样多)。

(二)分9。

(板书: 9。

333。

同样多)。

(三)分12。

1、师:说来也巧,猴妈妈也在桃园里,它摘来了12个桃子,把它分给了自己的孩子,结果每个孩子都得到了同样多的桃子,想想看,猴妈妈分给了几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到了几个桃子呢?请你拿出12个圆片学具到小组里一边讨论一边分。

2、小组活动。

3、师: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的分法?

4、学生汇报。(板书:

12。

12。

66。

444。

3333。

222222。

111111111111)。

(四)小结:

指名说。

三、实践运用:

(一)指名分糖果(实物投影)。

2、学生到前面来分。

3、师:他们分的对不对?

(二)全体分三角形学具:

1、师:请你拿出15个三角形学具,把它平均分成3份。再分成5份,每份同样多。

2、生分师巡视,随时指导。

(三)出示课件:14只小手套。

生:(齐说)7副!

(四)课件出示33页第3题:

1、师:同学们快看,这里的圆环比刚才的小手套还要多。这个画面就是33页的第3题。请你打开33页找到第3题,自己想办法解决,把答案填在书上。

2、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指导。

3、师:谁来说一说你拼成了几个这样的图案?你是怎么做出来的?

4、生汇报分法和做法。

师:老师觉得这个图案好面熟,你熟悉它吗?你在哪儿见过它?(在奥运会上见过它。)雅典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金牌总数居世界第几位?(第二!)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感到真骄傲!

(五)课件出示33页第5题:

师:老师家有一个美丽的小花园,一天早晨,花园里飞来了一群勤劳的小蜜蜂,快来数一数,一共多少只小蜜蜂?(16只)后来飞走了一半,一半是几只?还剩几只呢?(8只)飞走的和剩下的(师生齐)一样多。

(六)出示课件:下列哪种情况是平均分,哪种情况不是,为什么?

(1)有两棵水草,每棵水草下面有6只小蝌蚪在游动。

(2)一只小兔分到4个蘑菇,另一只分到5个蘑菇。

(3)有9只蚂蚁,每3只划一只小船。

(4)15枝花插在3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5枝。

每个花瓶上方飞着2只大蝴蝶。

(5)两个盘子里各有3个苹果,第三个盘子里有5个苹果。

(七)师:你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平均分的问题呢?谁来说一说?

(八)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平均分大红枣。有的能平均分,有的有剩余,从而体会剩余是怎么回事。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分桃子。

8912。

︷︷︷。

1733312。

2666。

35444。

443333。

222222。

111111111111。

一样多同样多平均分。

《摘桃子》是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5的乘法口诀的应用过程,进一步巩固5的乘法口诀,熟练进行乘法口算。

2、结合具体情景,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以及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

在具体环境中,掌握并灵活应用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区别乘法与加法的含义,熟练掌握5的口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猴子妈妈准备了三个桃子,分给乐乐毛毛怎么分?于是妈妈想了个办法,谁第一个答对8道题就给谁2个桃子。

二、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2、组织男女生比赛。

3、“陶气和笑笑谁对了?”“陶气对了”,可笑笑不服,还要和陶气比一比。我们女生愿不愿意帮助笑笑呢?那么男生代表陶气,女生代表笑笑,进行摘桃子比赛。

4、活动2――游玩公园(p13第3题改编)。

5、现在有8个学生和2名老师,该怎样买票?一共需要多少钱?

主要引导学生根据图的意思说说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如:“一张成人票5元,买2张成人票就有2个5元”…。

三、巩固应用。

1、第1题。

(1)读懂题目要求,看懂两幅图的图意。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3)集体交流反馈,说说自己是怎样填的.,为什么这样填?。从以下方面进行引导:两题列式分别为:3×5=15(人)或5×3=15(人);3+5=8(人)或5+3=8(人)。

列式理由分别为:第(1)题中三排人数相等,是5个3或3个5,所以用乘法算式;第(2)题中两排人数不相等,是把5和3合起来,所以用列加法算式。

2、第2题。

(1)读懂题目要求。

(2)学生独立完成。

(3)集体交流与订正答案,从以下方面进行引导。要看清加号“+”

还是乘号“×”,例如:“5×5○5+5”。能根据算式的意义一下子判断出大小,例如:“9×5○5×9”。能用“口诀”一下子判断出大小,例如“30○5×6”

3、第3题。

(1)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你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从以下方面进行引导――共同的条件:成人票每张5元;学生票每张3元。

(2)学生口头解答或在练习本上列式解答。

(3)交流。

方方:5×3=15(元)或3×5=15(元)。

叔叔:2×5=10(元)或5×2=10(元)。

林林一家:5×2=10(元),10+3=13(元)。

4、第4题。

(1)读懂题意。

(2)独立思考。

(3)小组内讨论。

(4)统一认识。

第(1)题:每个帐篷最多住4人,5个帐篷最多住20人,有19名学生,所以能住下。

第(2)题:如果每人分8块饼干,5人需要40块,只有38块,不足40块,所以每人分不到8块。

板书设计:

摘桃子。

买5张学生票需要多少元?5×3=15(元)3×5=15(元)。

买2张成人票需要多少元?2×5=15(元)5×2=15(元)。

买2张成人票和1张学生票需要多少元?

2×5=15(元)1×3=3(元)。

15+3=18(元)。

数学教案-《分桃子》

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除法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3、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

学具准备: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在大森林里,住着小猴子一家人,有一天小猴兄弟俩遇到了一点小麻烦,爸爸买了8个桃子要分给2只小猴,该怎么分呢?小猴子们想请大家帮忙来分桃子,大家愿意吗?(板书课题:分桃子)。

二、合作分一分,探究新知识。

活动一:请同学们用你手中的小圆片代替桃子帮他们分一分。

1、汇报分的情况。(全班汇报,说出各种分法,并板书)。

2、师:在这些分法中,你认为哪种分法小猴们最满意?说说你的想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同样多、一样多)。

活动二:

(1)师:这时猴爸爸又拿出6个小木块,请小猴分成2堆,猜猜看小猴会怎么分?(同桌互相讨论)。

(2)同学们同桌合作用小棒分一分。

活动三:认识平均分。

(1)师:小猴跟同学们学到了新知识非常的高兴,他们准备把好消息告诉小猫,可是小猫正在为一件事发愁呢。

(出示):要把12条小鱼分给4只小猫,每只小猫要同样多,怎么分?同学们帮帮它们吧。(4人小组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

(2)交流汇报:12条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每只小猫分到3条鱼。

(3)学生总结平均分东西的`方法。结论:把每一份分得一样多叫平均分。(板书)。

活动四:巩固平均分。

(1)师:小猴告别了小猫又来到小狗家,小狗也有问题没有解决,让我们也帮帮小狗吧!(出示题目请学生读32页第3题)。怎么分?谁来圈一圈。

(2)尝试用完整的话汇报。

三、实践应用。

师:小猴在外面玩了一圈回家一看,家里来了那么多客人,猴爸爸说,快来、快来,帮爸爸摆筷子。(33页第1题,课件出示12根筷子,学生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借助生活经验,进一步体会平均分)。

师:吃完饭,猴子兄弟回到自己的房间做作业,弟弟不小心把铅笔撒了一地,请大家帮猴子兄弟分一分。(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师:猴爸爸拿出9个汽球要平均分给4个客人,大家帮猴爸爸分一分。”(引导学生完成第4题)。

四、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

分桃子教学设计

1、初步体验除法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3、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多媒体课件、图片。

圆片、小棒。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在大森林里,住着小猴子一家人,有一天小猴兄弟俩遇到了一点小麻烦,爸爸买了8个桃子要分给2只小猴,该怎么分呢?小猴子们想请大家帮忙来分桃子,大家愿意吗?(板书课题:分桃子)。

二、合作分一分,探究新知识。

活动一:请同学们用你手中的小圆片代替桃子帮他们分一分。

1、汇报分的情况。(全班汇报,说出各种分法,并板书)。

2、师:在这些分法中,你认为哪种分法小猴们最满意?说说你的想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同样多、一样多)。

活动二:

(1)师:这时猴爸爸又拿出6个小木块,请小猴分成2堆,猜猜看小猴会怎么分?(同桌互相讨论)。

(2)同学们同桌合作用小棒分一分。

活动三:认识平均分。

(1)师:小猴跟同学们学到了新知识非常的高兴,他们准备把好消息告诉小猫,可是小猫正在为一件事发愁呢。

(出示):要把12条小鱼分给4只小猫,每只小猫要同样多,怎么分?同学们帮帮它们吧。(4人小组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

(2)交流汇报:12条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每只小猫分到3条鱼。

(3)学生总结平均分东西的方法。结论:把每一份分得一样多叫平均分。(板书)。

活动四:巩固平均分。

(1)师:小猴告别了小猫又来到小狗家,小狗也有问题没有解决,让我们也帮帮小狗吧!(出示题目请学生读32页第3题)。怎么分?谁来圈一圈。

(2)尝试用完整的话汇报。

三、实践应用。

师:小猴在外面玩了一圈回家一看,家里来了那么多客人,猴爸爸说,快来、快来,帮爸爸摆筷子。(33页第1题,课件出示12根筷子,学生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借助生活经验,进一步体会平均分)。

师:吃完饭,猴子兄弟回到自己的房间做作业,弟弟不小心把铅笔撒了一地,请大家帮猴子兄弟分一分。(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师:猴爸爸拿出9个汽球要平均分给4个客人,大家帮猴爸爸分一分。”(引导学生完成第4题)。

四、总结全课。

分桃子。

1和72和63和54和4。

同样多一样多。

把每一份分的同样多叫平均分。

分桃子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32页—33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分一分活动,使学生经历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能力目标:(1)能按要求把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会用自己的话叙述分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分法的多样性。(2)能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3、情感目标: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具体、直观的数学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感受平均分的过程。

难点:在分一分活动中抽象出“平均分”的概念。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片8个、小棒18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创设故事情境:

一天,猴哥哥和猴弟弟一起到山上摘桃子,两兄弟合作,一共摘了8个桃子。刚开始,两兄弟高兴得手舞足蹈。可是现在,他们却为了“分桃子吃”发起愁来。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分一分吗?(课件呈现猴子兄弟摘桃子的情境。)。

2、揭示课题:

分桃子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分桃子,感知“分”的含义,初步体会“平均分”。

(1)引导学生用圆片代替桃子,分给两只猴子。想一想,可以怎么分?

(2)学生动手分桃子,教师巡视辅导学生。

(3)汇报交流:谁愿意把你的分法展示给大家呢?(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整理并板书。)。

(5)初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板书:平均分。

2、分小棒,进一步体会“平均分”。

(1)引导学生把6个小棒分成两堆,怎么分?

(2)学生开始摆学具,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自己分的过程,说一说哪种分法叫“平均分”?为什么?

3、分小鱼,引导学生观察体会“多种方式分”的过程。

(2)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每只小猫要吃同样多的小鱼,每只小猫能吃几条?(3)先让学生用圆片代替小鱼自己分一分,然后找几名学生到黑板前展示自己的分法。

4、分骨头,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多种方式分”的过程。

(1)课件出示教材32页“分一分”第3题的骨头图片,先引导学生数数有多少根骨头,再看看要分给多少只小狗。

(2)思考:把18根骨头平均分给6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几根?

(3)同桌商量着用学具摆一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一次平均分。也可以像刚才“分小鱼”的同学那样,采用多种分法去分。

(4)小组汇报。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试一试”第1题。观察题中插图,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全班同学圈一圈。

2、“试一试”第2题。教师说分铅笔的要求,学生一起动手画,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试一试“第3题。先让学生拿出搜集到的“奥运五环”的含义,再与全班同学交流,并且进行热爱体育、热爱和平的思想教育。最后让学生想一想:应该怎样圈,然后圈一圈,并填空。

4、“试一试“第4题。

把9个气球分给4个小朋友,要求学生一一对应的分一分,每人分到几个,还剩几个。然后填空。

四、课堂总结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板书设计:

分桃子。

同样多或一样多。

平均分。

数学教案-《分桃子》

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分桃子》,出自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54、55页内容。就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想按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一、说教材与学情分析;二、说教学目标;三、说教法与学法;四、说教学流程;五、说板书设计;六、说设计理念。

一、说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主要是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材首先创设了《猴子分桃》的故事情景。第一次2只猴子分48个桃子。这一内容在第一单元口算除法中学过,在这里主要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以及竖式中每一步的具体意义。第二次是3只猴子分48个桃子,十位上的数不能被3整除,口算就不太容易了,需要列竖式计算。

学习本内容前,三年级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方法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对于除法竖式的书写以计算法已有一定的基础,初步具备利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本课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本课的重点是: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本课的难点是:对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理解。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基于学生有了一定的除法计算的相关基础,和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生长点,在教法上导入时利用故事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在探索时先采用直观的方法,借助实物模型来分桃子,认识算理,形成初步印象,进而在自主探索算法的过程中,采用引探教学法,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路人。在学习活动的形式上,又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二)学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希望,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正是由于满足这种基本的心理需求,以及知识探索的要求,我在算法的掌握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在算理认识上采用合作交流,强化理解。

三、说教学流程。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与确立的学习方式,其教学程序我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二)问题驱动、探索算法;(三)情境延伸、再探算法;(四)分层练习、巩固新知;(五)回顾过程、自我评价;(六)作业设计。下面我就各个环节的设计作具体说明: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今天先个你们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接着我给他们讲了《猴子分桃的故事》。

利用这个故事创设情境,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同时从知识的角度讲,以知识的生长点为切入点,在激趣的同时,引出了问题,为下面的学习做了心理上和知识上的准备。

(二)问题驱动、初探算法。

“2只猴子怎么分48个桃子?”问题引出以后,学生很容易列出算式,接着安排了借助直观的图片探讨“48÷2”的算法。这一环节我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自主探讨、寻求算法”;第二层次“合作交流、认识算理”。

在这一环节的探讨中,主要完成对笔算除法(列竖式计算)的基本认识与理解。首先通过交流,然后在对几种算法的比较中,突出列竖式计算的意义。

在这一环节的安排上,从教学的意义上讲,符合课改的精神和现代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即便向全体学生。因为交流算法对他们来说有机会参与,也有能力参与。在认识算理时,让能力强的同学说一说十位上的商表示什么意思?个位上的商表示什么意思?这种把问题的探讨引向深入,来发挥他们的优势,正是考虑到个性的差异。

这一环节我基本上是采用了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因为,第一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其次是学生有能力、也有一定的心理驱动。对于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我在巡视中注意发现,并及时地予以指导。

(三)情境延伸、再探算法。

这一环节主要是学习例2,计算“48÷3”。在环节过渡上采用情境延伸,将例1中的“2个猴子分桃”改为“3个猴子分桃”。这样既延伸了情节,又暗示了探讨方法的延续性。

在过程的安排上我又依照如下两个层次进行:第一,操作体验、直观感知。学生通过摆小棒来体验分法,这样达到对“48÷3”的直观认识。第二,小组合作、探讨算法。因为这是一个认识的升华,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学习的作用。但这里不同于上一环节中对算法的认识,要突出引导学生对十位上商1后余1的认识,即十位上余1表示1个10,再与个位上的8合起来被3除。

(四)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首先我选择安排了书中的两个习题,既教材第55页做一做的第1、2两题,但对两题的练习提出不同的要求。第1题首先要求学生估算出每题的得数,然后再让他们利用本节所掌握的算法计算各题。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估算是小学阶段应该具备的一个基本能力,它必须渗透在每个学段的教学中;第2题突出应用意识的训练。首先根据题中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完成编题练习,然后再进行解答。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内容之一。

(五)回顾过程、自我评价。

“40分钟的学习活动很快就要结束了,你们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满意吗?”“满意的请举拳、比较满意的请举掌”(环视全班同学,察其表情及举动),“请把你在这节课中的最大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这一环节我安排大约5分钟的时间。第一完成自我评价,第二让学生自己强调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六)作业设计。

本着巩固本节重点,以及作业量适中的原则来设计。

四、说板书设计。

结合本课的特点,采用图文结合式的板书设计,从直观性与条理性考虑,既突出重点,又力求简约。

五、设计理念。

为了体现新的课改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力求在学习方式上有所突破,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

1、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作为课堂教学的基调,在情境的创设中激发心理需求,在问题的探索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在实践应用中体验成功后的喜悦。

2、以促进学法的掌握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3、以力求数学体现“数学味”作为本节课的特色。

(市第三届“教坛新星”评选说课内容。原文略有改动。)。

数学教案-《分桃子》

各位评委:

《分桃子》一课是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会用2~5的乘法口诀求积。它就是在这一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法作为乘法的逆运算,它的`本质意义是:将一个整体分成若干个相等的部分。为便于学生理解这一意义,与其他教材不同是,北师大版教材采用小步子、递进式的编排方式,安排了4个分一分的教学活动,《分桃子》作为起始课时,要实现的核心目标是,帮助学生积累平均分的经验、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认知基础。

对于于本课教材的编排,我是这样看的:它首先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分桃子的情境,引出“随意分”的需要,初步使学生感知“随意分”的结果的多样性,并从中抽象出“平均分”。再通过分正方体、分小鱼、分骨头的活动丰富学生“平均分”的经验和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深刻含义。最后安排多层练习完善学生对平均分的认知:一是知道“把一个整体每几个分成一份,求可以分成几份”或“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只要分得的结果相等,都是平均分;二是知道平均分的情况分为“恰好分完”和“分后有剩余”两种。这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认知过程,也是认知螺旋上升过程。

不难看出,数学活动贯穿课堂始终,“动手操作――体验交流――内化运用”就成了教学活动的基本流程。由于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交流意识薄弱、合作能力较低,所以这一流程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在于组织教学。

值得指出的是,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了分东西的经验和初步的公平意识,在分桃子的过程中,是否真的会出现教材情境图中所描述的“1和7”这种不公平的情况呢?“0和8”这种极致情况会出现吗?学生会不会因为把自己当做主人,在公平意识的驱使下,全都直接分成“4和4”呢?这些都有待自己在实践中去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生成资源,随机应变。

基于以上认识,我为本课设立的教学目标是:

1、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在操作活动中,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培养学生操作、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时,分享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快乐,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因此教学重点是:体验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其难点是:理解有剩余的平均分。

为达到这些目标,课前教师要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要准备适量的圆片、小正方体、小棒。

下面谈谈自己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小朋友们,小熊今天要过生日了,它的好朋友都要来向他祝贺生日,所以小熊特别高兴。他准备了好多好吃的食品招待朋友。你们瞧,两只猴子来了。(课件出示猴子)小熊赶紧拿出糖果来招待客人。看看都是些什么?(课件播放:8个桃子、6个梨、4颗糖)如果让两只猴子自己分这些糖果,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学生短暂交流:……)。

2、首先来看看它们怎么分桃子吧!(板书――分桃子)。

(这里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性情境,能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唤起学习兴趣。同时引出“分”需要。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为顺利传授新知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二、动手操作,认识平均分。

这一过程分为三个环节:

首先,通过学具操作,让学生感悟“分”的含义和形式。

(1)请同学们用8个圆片代替桃子分一分,每只猴子可能分得几个桃子。学生动手操作后,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用课件演示可能的分法。

1:一只猴子分6个,另一只猴子分2个;

2:一只猴子分5个,另一只猴子分3个;

3:一只猴子分7个,另一只猴子分1个;

4:每只猴子都分4个……(板书:8的分解结果)。

(2)接着让学生用6个正方体代替梨、用4根小棒代替糖分别分一分,每只猴。

子可能分得几个梨和几颗糖。要求学生选一种分一分,全班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适时板书6和4的分解结果。

目的是丰富学生的经验性知识。因为学生虽有分东西的经验,但大多是无意识的生活累积,考虑到“平均分”是“随意分”的多样性结果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只有用大量的随意分的感性经验作为支撑,才能更好地从多样性中提炼出特殊性。何况,部分学生可能会受生活经验或数目的过小的影响,直接将两份分得同样多,这部分学生对随意分的感性认识就更加单薄。因此,作出这种改进是有必要的。)。

其次,比较提炼,抽象平均分。

(学生经过进行观察、思考,很容易得出:8分成4和4;6分成3和3;4分成2和2的分法两只猴子都满意。因为它们分得的桃子、梨和糖的数量都是同样多的。)(教师板书:同样多)。

(2)师小结: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就说是“平均分”。8个桃子每只猴子分4个就是平均分,6个梨每只猴子分3个也是平均分。(把8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4;把6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

(3)说一说,在上面的分法中哪些不是平均分?

师:是呀,一只猴子多拿了,另一只猴子就会少拿,这哪是做人之道呢?

师:生活中又有哪些现象是平均分呢?

(“说一说”活动及时从正、反两方面巩固学生刚刚建立的新认知,同时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最后,再次操作,理解平均分。

组织学生弄清“分得同样多就是要平均分”的要求,再用小棒分,同桌互相说说怎样分、全班反馈交流。请一个同学在投影机上用小棒分一分。学生可能会出现下面情况:

1:每次每只小猫分1条鱼,3次分完,每只小猫分到3条鱼。

2:第一次每只小猫分1条鱼,第二次每只小猫分2条鱼,2次分完,每只小。

猫分到3条鱼。

3:第一次每只小猫分2条鱼,第二次每只小猫分1条鱼,2次分完,每只小。

猫分到3条鱼。

4:每只小猫分3条鱼,1次分完……。

对于一次就分完的情形,教师可问:你是怎么想的?从而得出用口诀分能很快分完。引导学生说出:把12条鱼平均分成4份,每份3条。

向上面那样,在学生弄清分的要求后让同桌合作分一分,全班反馈交流。对用口诀分的给予表扬。分的方法可能同上。引导学生说出:把18根骨头平均分成3份,每份6根。

(3)小结:同学们看,有的是一个一个地分,有的是两个两个地分,还有的同学是用乘法口诀进行分的……不管用什么方法分,最后只要每份都分得一样多,都叫平均分。

口语表达能力,探究能力,同时又分享了他人的发现:知道了用乘法口诀可以帮助我们较快地解决平均分的问题。)。

三、实践运用,用不同方法表示出平均分。(主要完成课本练习前3题)。

(1)先让学生说说一双筷子有几根。

(2)再思考:求几双筷子,就是要把12根筷子每2根一双,可以分成几双?

(3)最后反馈讲评,展示不同的方法。

指导弄清题意:就是把14枝铅笔平均分成2盒,每盒份几枝?

像上面一样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表示思考过程。

3、课件出示p33页第3题。

几份”和“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都是平均分。有利于让学生体会到圈圈、连线等数学符号语言的简洁性和优越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巩固提高,拓展认识。完成p33页第4、5题。

1、指导完成p33页第4题。(这是本课教学难点)。

师:把9个气球平均分给4个人,你会怎么分呢?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

让学生动手摆一摆,重点指导学生观察思考:每次分后,还剩几个,够不够继续分。让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平均分的过程,知道余数产生的原因,积累有余数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经验性知识。

2、指导完成p33页第5题。

(1)组织讨论:“一半”的含义。即: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蜜蜂飞走了,留下了一份。也就是“把18只蜜蜂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有几只?”

(2)学生独立解答。“把18只蜜蜂平均分成两份,飞走9只,留下9只”

(此题思维具有跳跃性,促使学生对平均分的含义进行变式理解。)。

五、全课总结:

(纵观整堂课的设计,我用小熊过生日这一串情境作为活动主线,通过创设不同层次“分”的系列的活动,让学生经历了由“随意分”到思考“怎样才能平均分”的做数学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数学地思考。在活动中,学生既有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时间,又有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空间。既有教师的精心指导,又有教师积极参与。教师始终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突出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新课程精神。)。

数学教案-《分桃子》

说教材:

《分桃子》是第四单元除法学习的第一课时,是小数目的平均分,通过分桃子的过程使学生感受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体验平均分的意义,为今后继续认识除法做了铺垫。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理解平均分的方法,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

3、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说设计理念:

1、把握恰当的教学起点。用怎么样的方式和知识点来作为本节课的切入点,是在设计时考虑的比较多的一个问题。由于学生对童话故事感兴趣,因此,我就想到了用故事引入。

2、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注重操作的层次性。整个新授都是在一个故事中进行。三个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不露痕迹地串成一个美妙的童话故事。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中快乐中学习。

在具体展开新课的时候,我先创设了一个分桃子的情境,从而引出平均分。两只小猴子分桃子,一般要达到结果的公平,那么也就需要分得一样多。先出示一个问题,熊大婶该怎么分,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分一分,在分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分法,以及平均分的不同的分法,在交流和展示的过程中,记学生体验到平均分和不是平均分的区别,从而感觉平均分的`特点: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就说是平均分。再以熊大婶的分法,让学生感觉平均分中一个一个分的分法,为下面的分一分的操作积累经验。整一个分桃子的过程,都在一个情境里完成,会激起学生一定的兴趣,也有突出的指向性。同时,分完后我让同桌的看一看,说一说自己的分法,这一活动,主是要为合作学习作铺堑的同时对学生巧妙地进行团结友爱、讲谦让的思想教育,体现教书育人。第二个活动主要体现合作学习,通过说一说,进一步明天平均分的含义及方法。第三个活动是让学生在独立完成,完成后通过同桌的相互看一看、说一说来强化本节课的重难点。

3、巩固练习时仍然强调动手实践的必要性。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填一填、分一分、圈一圈、画一画等,帮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知,形成表象,在此基础理上进行抽象概括,初步建立等分活动与除法的联系,能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先通过实物操作,再经历图画表征,有利于把解决问题从操作水平引向表向水平。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发展。

4、通过变式练习夯实重点。在揭示平均分的意义后,安排了一个判断的教学环节,下面几种物品的分法是不是平均分,以此来巩固对于平均分的概念,是平均分的,学生一般一眼就能看出,对于不是平均分的,比如一共八只小鸭,一边是五只,一边是三只,学生马上就能判断出来是不是平均分,接着通过想一想,怎么样才能使它们变成平均分。学生在独立思考后想出不同的方法把本来不是平均分的星星变成平均分,这一过程具有多种功效,让学生在一个练习中,既训练了平均分的分法,又体验了平均分的意义,还能巩固平均分与其他分法的区别。从而也能使本课堂的重点进一步落实。

数学教案-《分桃子》

执教:厦门同安区第一实验小学林亚真评析:福州鼓楼区教师进修学校陈杨。

教学过程:

师:小朋友,你们见过拔河比赛吗?

生:(齐答)见过。

师:那么,我们班也来一场怎么样?

生:(齐答)好!

师:下面,我们来自愿报一个名。

(学生活跃报名)。

师:拔河比赛我们准备分两组,一组是多拉a梦时,一组是你们猜--蓝猫队。(师贴出图片)。

师:那么,下面就请小朋友自愿报一下名。想参加多拉a梦的请站这边,想参加蓝猫队的站这儿。

(学生积极自愿排队)。

[评析]教师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创设"拔河比赛"这一生活情境,采用现场分组的活动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新知识的兴趣。师:来,我们来一起统计一下参加各队的人数。请小朋友报数。

(学生报名1、2、3……11)。

师:蓝猫队的有11人。

师:多拉a梦队的有几人,谁能想到?帮林老师最快的算出来?

生:13人。

师:怎么算?

(师生一齐算)。

生:不满意。

师:为什么呢?告诉老师。

生:因为我们这组少了一个人,他们要分我们一个人。

师:你们人数少了,多拉a梦的`人数多了,你们认为这公平吗?

生:(齐答)不公平。

师:那么,你们该怎么办?谁能告诉老师?

生:分我们一个。

师:谁分你们一个。

生:多拉a梦队。

师:分你们一个,那么你们几个人?

生:12人。(板书:12人)。

师:他们分你们一个,也剩几人?

生:12人。(板书:12人)。

师:小朋友真好,真厉害。那么,现在两个小组的人数就一样多了,你们认为公平吗?

生:公平。

师:那么,我们就把这样每一队人数分得同样多的(板书:同样多),这种分法,我们给他取个好听的名字(板书:平均分)叫作平均分。跟老师说一遍。

(生跟读两遍)。

[评析]教师利用学生在活动中自然生成"不同样多"的资源。引导学生形象性的感知"同样多",并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分"的重要性,使学生形成"平均分"的重要表征,从而导出来本课的重要概念"平均分"。教学活动过程真实、自然。

师:林老师,再请一个小朋友说一说什么叫平均分?

生:要两队分一样多的叫平均分。

师:说的很好,哪个小朋友比他说的更好。

生:平均分的意思就是假如蓝猫有12人,他们队有14人。我们要平均分,他们队要给我们1人。

师:两组的人数要同样多,才叫平均分。下面小朋友看一看,林老师分的这些东西能不能叫平均分。

(师在展示台上边摆边问。)。

师摆出。

生:是。

师:为什么?

生:他每个数都一样。

师:真棒,真勇敢。我们掌声送给他。

(生鼓掌)。

师继续摆出:

(用种颜色黑、绿、黄表示)。

师:是不是平均分?

生:不是,因为他们是多出来的。师生(一起数):三个,多一个是4个,多一个是5个。

师:你能不能变个小魔术,让他们变成平均分。

生(表现活跃):我能,我能。

师(指名):你到前面来变一变好吗?

(生上台展示。)。

师:其他小朋友睁大眼睛看一看他变对了吗?这样行吗?

生:师。

师:林老师送你一颗智慧星。

(师把智慧星贴在学生额头上。)。

[评析]儿童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总是要经过多次的感知、体验活动,通过两队分的人数不是同样多,在认知上产生了冲突,顺势引出"每份同样多叫平均分"。教师又创设了以不相等的三堆磁扣为背景的情境,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等活动,以得到"同样多"的结果,有利于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加深理解。

---------------------------。

生:会!

生:能。

师:小朋友都有信心帮猴兄弟俩,对不对?

生:对!(生积极举手)。

师:好,那就请你们用桌子上8个桃子图片,动手帮小猴分一分,注意要平均分。(学生开始动手分,教师巡视指导。)。

师:小朋友,动作很快,哪一位小朋友愿意到上面。

数学教案-《分桃子》

教学设计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快来看看分桃子教学设计吧!

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除法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3、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

学具准备: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在大森林里,住着小猴子一家人,有一天小猴兄弟俩遇到了一点小麻烦,爸爸买了8个桃子要分给2只小猴,该怎么分呢?小猴子们想请大家帮忙来分桃子,大家愿意吗?(板书课题:分桃子)。

二、合作分一分,探究新知识。

活动一:请同学们用你手中的小圆片代替桃子帮他们分一分。

1、汇报分的情况。(全班汇报,说出各种分法,并板书)。

2、师:在这些分法中,你认为哪种分法小猴们最满意?说说你的想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同样多、一样多)。

活动二:

(1)师:这时猴爸爸又拿出6个小木块,请小猴分成2堆,猜猜看小猴会怎么分?(同桌互相讨论)。

(2)同学们同桌合作用小棒分一分。

活动三:认识平均分。

(1)师:小猴跟同学们学到了新知识非常的高兴,他们准备把好消息告诉小猫,可是小猫正在为一件事发愁呢。

(出示):要把12条小鱼分给4只小猫,每只小猫要同样多,怎么分?同学们帮帮它们吧。(4人小组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

(2)交流汇报:12条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每只小猫分到3条鱼。

(3)学生总结平均分东西的方法。结论:把每一份分得一样多叫平均分。(板书)。

活动四:巩固平均分。

(1)师:小猴告别了小猫又来到小狗家,小狗也有问题没有解决,让我们也帮帮小狗吧!(出示题目请学生读32页第3题)。怎么分?谁来圈一圈。

(2)尝试用完整的话汇报。

三、实践应用。

师:小猴在外面玩了一圈回家一看,家里来了那么多客人,猴爸爸说,快来、快来,帮爸爸摆筷子。(33页第1题,课件出示12根筷子,学生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借助生活经验,进一步体会平均分)。

师:吃完饭,猴子兄弟回到自己的房间做作业,弟弟不小心把铅笔撒了一地,请大家帮猴子兄弟分一分。(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师:猴爸爸拿出9个汽球要平均分给4个客人,大家帮猴爸爸分一分。”(引导学生完成第4题)。

四、总结全课。

[分桃子教学设计]。

分桃子幼儿园教学设计

分桃子幼儿园教学设计是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分一分”“试一试”的活动,体验平均分的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一起来看看吧!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展示课本内容。

2、提出问题。

3、根据学生提的问题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4、该怎样列式呢?

5、多种方法尝试解决。

6、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索。

1、由情境提出问题。

2、有48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子,每只小猴子分几个?怎样列式呢?

3、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4、学生汇报:

(1)。质疑。

生:我也会用竖式,但我不明白怎么把算式和分法联系起来;

(2)。释疑。

师:谁来解释一下呢?

5、总结归纳计算方法。

6、共同归纳出:笔算除法时,应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三、巩固强化。

1、只小猴子拿着分到的桃子高高兴兴回家去,在路上碰到了智慧老人,智慧老人想考考它们,给它们带来了一组练习题,做对了就拿着桃子回家去,否则就留下桃子,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帮小猴子吗?(愿意)。

2、出示55页练一练第一题(小猴回家)先估计,再计算。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