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参考教案(通用18篇)

时间:2023-12-06 19:45:58 作者:雨中梧

教学工作计划还能帮助教师提前预知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从而做好备课和教学准备工作。通过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教学工作计划,可以丰富自己的教学思路,拓宽教学视野。

杜甫的古诗参考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释。

好雨:指春雨。

乃:就,马上。

发生:催发植物生长,萌发生长。

潜:暗暗地,静悄悄地。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野径:田野的道路。

俱:全,都。

江船:江面上的渔船。

独:独自,只有。

晓:早晨。

红湿处:花沾上雨水变得沉重。红,花。

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垂下来。

火:这里是指渔火。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雨”,诗人敏锐的抓住这场雨的特征,从各个方面进行描摹。第一句写了下雨的季节,直接赞美了这场及时雨。仿佛知晓人们的心思,在最需要的时候悄然来临。后面三句集中写“夜雨”。野外一片漆黑,只有一点渔火若隐若现。诗人于是兴奋地猜测:等到天明,锦官城里应该是一片万紫千红吧。诗中没有一个“喜”字,但处处都体现着诗人的喜悦之情。这一场雨就好似选好时候,正当春天万物生长之时就随即降临。细雨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来到,它默默地滋润万物,没有一点声音。雨夜中,田野间的小路黑茫茫,只有江中渔船上灯火独自明亮着。要是早晨起来看看,锦官城里该是一片万紫千红吧!(看看带有雨水的红花之地,就会看到在锦官城里的花因沾上雨水而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古诗》教案

同学们,你们非常喜欢古诗,也会背不少,不知大家是否熟悉这首诗。

1、自学会认字。(大声读,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读出“没”的两个读音)。

2、分组学习会写字。

(1)读准字音,分析字形。

(2)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记字。如:编儿歌,画画,形象记忆等方法。

3、汇报分组学习情况,说说记住了哪几个字,是使用什么方法记忆的。

4、让学生说说哪个字最难记。

5、针对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想办法解疑。

可重点指导学生学习以下几个字。

舟:笔顺是。

君:强调第二笔横,要写长些,右边要出头。

渔:左右结构,左边是“”,右边是“鱼”。

粒:左右结构,左边米字旁,“米”作偏旁时捺变成点,右边是“立”。可联系字义与生活实际记忆。

者:第四笔撇要写长些。

1、学生看课后会写字表,观察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说说希望老师帮你写好哪个字。

3、通过重点指导“舟”的书写笔顺。请学生着重观察“皆”字的间架结构。

1、看音写词。

heiabudanuzheilii。

()()()()。

2、建立“我的词语库”,给本课会认字组词。看看哪个同学组的词最多,就评为“组词能手”,老师发给小奖状。

古诗教案

1、教学《静夜思》,学会生字,理解“疑、举、思”等字的意思。

2、背诵并默写《梅花》一诗。

理解诗句的意思。

在古诗的学习中体会《静夜思》一诗中体现出来的意境。

一、简短谈话,引入课题。

1、齐读课题。

2、释题。

3、介绍诗人生平。

二、自由读《静夜思》

1、学生字。

2、听课文录音,体会古诗朗读特点。

3、读通诗句。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试读,评议。

2、听课文录音,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3、跟录音读课文。

4、试读、评议。

四、讲解诗句。

1、读古诗。圈出不懂的.字。

2、学生试解。

3、教师补充更正。第一句:明:明亮。床前明亮的月光。第二句:疑:好象。好象是撒在地上的一片霜。第三句:举:抬。抬头望见了明亮的月光。第四句:思:思念。低下头思念自己的故乡和亲人。

4、连起来说说《静夜思》的意思。

五、背诵全诗,体会感情。

1、诗人李白看到明亮的月光,为什么感觉像撒在地上的霜?

2、静夜是深夜,为什么深夜诗人还没睡?

3、诗人这样想念、热爱自己的家乡,我们该怎么读出思乡之情呢?

4、学生自由练习。指名读。

5、背诵全诗歌。

六、总结。

1、教学(梅花)学会诗中的5个生字,理解词义。

2、有感情地读背全诗3体会梅花的风格

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的意思。

一、启发谈话

二、听课文录音

三、理解诗义

1、学习12两句。

2、正确朗读两句。说说带点字的意思:数 凌

3、说说两句的诗意“墙角边有几枝梅花,因为正毛着严寒独自开放”

4、学习34句。

5、正确读。

6、理解带点字“遥 为 暗”。

7、试说两句的诗的意思“远远就知道那不是雪,因为有淡淡的清香飘来。”

四、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五、指导背诵。

《古诗》教案

1.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明确任务。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绝句》这首古诗。

3.补充绝句知识。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设计意图:导语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绝句是诗歌体裁。】。

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

1.出示初读要求:(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正音。

2.逐句朗读检查。课件出示“迟日”“泥融”“鸳鸯”等词语,并正音。

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4.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三、了解诗意,想象春景。

1.杜甫的诗中有画,结合课本插图自读古诗,看看诗中画了什么?并展开想象。

诗中有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

2.用自己的话描述出诗中的画。师相机总结古诗的意思。

2.诗中不仅有美好的春色,还有气味呢?

诗中写到: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3.美丽的春色吸引了许多小动物们。自学三、四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四、当堂小结,鼓励背诵。

引导学生根据诗意背诵并能当堂默写。

第二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l.惠崇是北宋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简介诗人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学自读,熟读诗句。

出示自学要求: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了解诗意1.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提醒学生注意停顿。(板书古诗并画出停顿)2.春江晚景这幅画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你能从这首诗中找到春天的足迹吗?(桃花,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来。)。

3.这幅画一定很美,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1)你们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吗?师解释。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设计意图:根据诗人抓住春天的景物,让学生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第三课时。

一、导语引入,揭示课题。

1.继续学习宋朝诗人曾几写的一首古诗,一起感受曾几笔下的春天。

2.强调曾是多音字。

3.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三衢山的道上)。

二、初读古诗,补充学法。

1.师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

2.学生根据古诗学习的方法自学古诗。

3.齐读1、2句。经过自学,你学懂了哪个词或哪句诗?强调“泛”“尽”的意思?

4.“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很好,游兴愈浓。指导学生读出1、2句的,体会诗人的心情。

5.诗人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有些失望的时候,却听到树上的黄鹂,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两句诗。齐读3、4句。

6.此时诗人的心情一定是—惊喜的,指导学生读出诗人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诗人那种由失望到惊喜的心情变化。】。

7.齐读整首诗,读出诗人心情的变化。(配乐朗读)。

8.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全诗的意思。

三、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1.欣赏美丽的春色。(播放视频)。

2.用学过诗文描绘春色。

绝句。

唐杜甫。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三衢道中。

宋曾几。

心情变化。

古诗教案

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从而理解诗句含义,了解诗的内容。

3.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4.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1.使学生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使学生领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又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通过读文、看注释,使学生初步理解诗句的含义,了解诗的内容。

(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三)能正确、流利地读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会生字新词。

(二)了解诗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丰富,还十分讲究节奏和韵律,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唐诗三百首》中,就有许多力作,为同学们所熟悉,并深受大家的喜爱。另外,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也数不胜数,奇才辈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等等,他们的许多诗句已流芳百世,为后人所传诵。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两首诗。一首是宋代的爱国诗人陆游的《示儿》;一首是唐代爱国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陆游(1125~1209),南宋著名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当中创作的诗歌很多,至今保存下来的就有9000多首。诗歌的内容极为丰富。他的诗有的抒发政治抱负,有的反映人民疾苦,表现出了其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本文所选的《示儿》,是陆游临终前所作,相当于遗嘱。诗人临终前,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喜事告诉他。这就充分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爱国情感。

杜甫(712~770),唐代著名大诗人。字子美,巩县(今属河南省)人。他的一生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真实的反映,曾被世人称为一代“诗史”。他的诗在当时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本文选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说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杜甫正在梓州(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他听到这个胜利的消息后,立即写下了这首诗,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 2》。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终被平息,祖国又重新获得了统一而感到的无比欢快的心情,同样也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三)学生自己读诗,并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

(四)教师指名读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万事空(k#ng) 告乃翁(w5ng)

蓟北(j@) 襄阳(xi1ng)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4个生字,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查字典,写出每个字的偏旁部首、余笔,再看注释,结合诗句和字典,看应选择什么意思。

3.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比如:“涕”,左边是“氵”,右边是“弟”,合起来是“涕”。还可以记成“弟弟”的“弟”加上“氵”就是“涕”。在书写时要注意右半部分的“弟”的写法和笔顺。“洛”,左边也是“氵”,右边是“各”,合起来是“洛”。还可以记成“各位”的“各”加上“氵”,就是“洛阳”的“洛”。在书写时要注意“洛”的右上角是“夂”,不是“攵”。“乃”字可以用旧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来记住字形。如:“奶奶”的“奶”去掉“女”字旁,就是“告乃翁”的“乃”。同样,“祭”也可以用旧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来记住字形。即“警察”的“察”去掉“宀”,就是“家祭”的“祭”。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让学生利用形近字组词的方法,作巩固练习,帮助学生在对比中记住字形,加强记忆和理解。如:

(三)理解词语。

1.让学生读文,并从诗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联系诗句内容理解词语。

以“元”字为例,“元”字在诗句中是“死去元知万事空”,通过看书下注释,我们知道“元”同现在的“原”,又通过查字典,我们又得知“原”是“原来、本来”的意思。“原知”就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又如:“乃”字在诗句中是“告乃翁”,我们通过看书下注释便可知道,“乃翁”就是“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告乃翁”是指告诉你的父亲,意思是让儿子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自己。

3.出示一些词语,让学生练习掌握。

九州同:古代把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常用九州指代中国。九州同:指全国统一。

王师:文中指南宋军*。

中原:文中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告乃翁:告诉你的父亲。

但悲:只是为了……而感到悲痛。

无忘:不要忘记。

北定:向北进军平定。

剑外:现在四川省剑阁县北,大小剑山之间有剑门关。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而下的泪水。

漫卷:胡乱卷起。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四)初读了解诗的内容。

1.教师先指名读预习,让学生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去读诗。边读边想2.再指名读诗,边读边了解诗的内容大意。

3.学生自由读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一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采用范读,指名读、齐读等方法。

(六)作业。

1.读诗。

2.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二)通过理解诗句,了解内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三)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有较具体的体会。

(四)能有感情地朗诵这两首诗,并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二)体会诗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学习第一首诗。

1.指名读诗,让同学想一想诗的题目的意思。

(1)学生谈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各抒己见,充分说。

示:把事物摆出来或指出来使人们知道。示儿:把事物让儿子知道。因为这是诗人临终作的诗,相当于遗嘱。

古诗两首教案参考_1

这一课共编排了两首古诗。

《江畔独步寻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这是诗人写的组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里的第六首,全组诗共七首,记录了诗人在四川成都锦江边独自散步寻花的全过程。诗的题目是“寻花”,全诗围绕着花景来写。前两句写花,从满蹊(分布)、干朵万朵(数量)、压枝低(繁茂)这不同角度写,使人印象深刻,不觉得重复。后两句写花间的景象,由写静态转为写动态,细致刻画了蝴蝶和黄莺。全诗描写动静相应,有声有色,意境十分优美,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菊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元稹。这是一首咏菊诗。“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新词。

2.能看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请学生给大家背诵学过的古诗。

2.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好多古诗都描写了引人人胜的景色,进而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只理解诗的字面意思还不够,还要把诗中的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深入到诗境中去悟情。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

3.板书课题:江畔独步寻花。

二、解题,介绍作者。.。

1.请学生根据注释解题。(在江边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杜甫,字子美。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并称李杜,代表着唐代诗歌的两座高峰。自幼好学,很有政治抱负。漫游各地,与李白相识。安史之乱前住在长安,生活贫困。

安史之乱后,弃官移家成都,在浣花溪边筑草堂。晚年离开成都,病死在湘江途中。他的诗歌敢于大胆揭露社会矛盾,批判统治者的罪恶,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被称为诗史。

三、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字眼)。

(“黄四娘”是谁?“自在”什么意思?“娇莺”什么意思等?)。

2.分组互助学习,可。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黄四娘”,杜甫的邻居。“自在”是指自由自在。“娇莺”是指黄莺娇柔的歌喉。)。

3.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这两句的意思是: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压得枝条低垂下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两句的意思是:戏闹的蝴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黄莺放开娇柔的歌喉不断地啼唱。

四、提问题,悟诗情。

1.“话”的意思弄明白了,那么怎么把诗中的意思变成头脑中的画面呢?我们不妨针对诗中词语来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给前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鼓励学生提问题,教师可做示范。

(“什么样的小路上,开满了什么样的花?这些花压得枝条都怎么样了?”)。

(3)出示一张场景图画投影片,启发学生思维。

(黄四娘家门前有一条曲折的小路。小路旁开满了各色各样的鲜花,成千上万朵花压得枝条都低低地弯下了腰。)。

3.给后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学生分组讨论提问题。

(什么样的蝴蝶怎么飞舞?黄莺的叫声怎么样?它好像在说什么?)。

(2)针对这些问题来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留连花朵的蝴蝶不停地在花丛中上下追逐着、戏闹着。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宛转动人,好像在说:这里多美呀!)。

五;想画面,咏诗句。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看到、听到后的反应。

(感叹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2.指导朗读。

(采取学生练读、评读的形式,要求读出对生活的热爱,作者看到景物后的喜悦心情。)。

六、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

1.学生自画。

2.集体交流。

七、作业。

: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1.板书课题:菊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他是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元和十年,与白居易等酬唱频繁。诗与白居易齐名,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元氏长庆集》。

二、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古诗,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绕舍”什么意思?“似”什么意思?“更”什么意思?)。

3.分组互助学习,可,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绕舍”是指环绕着房屋。“似”是好像的意思。“更”是再的意思。)。

4.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这两句的意思是:一簇簇秋菊环绕着房屋开放,好像是到了隐士陶渊明的家,我一遍又一遍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觉得太阳已渐渐西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百花中我并不是对菊花情有独钟,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可观赏的花。

同桌互相说一说诗意,指名说。

三、提问题,悟情境。

1.学生分组针对诗中词语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师生共同归纳。

(1)秋天的菊花丛开得怎么样?

(2)谁一遍又一遍地怎么样观赏菊花?

(3)菊花开过后花坛什么样?

3.针对这些问题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怎么样?

(开得正艳的菊花这一丛、那一簇,在房屋的周围竞相开放。我绕着篱笆看看这丛,又看看那簇,有时还蹲下来认真观赏。菊花开过后,这房屋的周围也就再没有可观赏的花了。)。

四、想画面,咏诗句。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2.咏诗句、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采取分组练读,评读的形式。

3.试背这首诗。

五、选做作业。

: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

看拼音写词语。

按要求填空。

1.“菊’’共——笔,第四笔是——。

2.“陶”共——笔,第九笔是——。

3.“此’’共——笔,第五笔是——。

多音字组词。

更、解释下面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江畔独步寻花》:

江畔:

蹊:

留连:

自在:

恰恰:

独步寻花:

《菊花》:

秋丛:

绕舍:

篱:

尽:

更:、无把诗句补充完整,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1.——自在娇莺恰恰啼。

2.——似陶家,遍绕篱边。

知识积累。

1.你所知道的唐代的诗人还有。

2.你还知道杜甫写的什么诗?能写下来吗?

古诗参考教案

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从而理解诗句含义,了解诗的内容。

3.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4.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1.使学生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使学生领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又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二课时。

(一)初读课文,通过读文、看注释,使学生初步理解诗句的含义,了解诗的内容。

(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三)能正确、流利地读诗。

(一)学会生字新词。

(二)了解诗的内容。

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丰富,还十分讲究节奏和韵律,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唐诗三百首》中,就有许多力作,为同学们所熟悉,并深受大家的喜爱。另外,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也数不胜数,奇才辈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等等,他们的许多诗句已流芳百世,为后人所传诵。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两首诗。一首是宋代的爱国诗人陆游的《示儿》;一首是唐代爱国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陆游(1125~1209),南宋著名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当中创作的诗歌很多,至今保存下来的就有9000多首。诗歌的内容极为丰富。他的诗有的抒发政治抱负,有的`反映人民疾苦,表现出了其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本文所选的《示儿》,是陆游临终前所作,相当于遗嘱。诗人临终前,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喜事告诉他。这就充分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爱国情感。

杜甫(712~770),唐代著名大诗人。字子美,巩县(今属河南省)人。他的一生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真实的反映,曾被世人称为一代“诗史”。他的诗在当时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本文选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说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杜甫正在梓州(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他听到这个胜利的消息后,立即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终被平息,祖国又重新获得了统一而感到的无比欢快的心情,同样也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万事空(kong)告乃翁(weng)。

蓟北(ji)襄阳(xiang)。

本课共有4个生字,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写出每个字的偏旁部首、余笔,再看注释,结合诗句和字典,看应选择什么意思。

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比如:“涕”,左边是“氵”,右边是“弟”,合起来是“涕”。还可以记成“弟弟”的“弟”加上“氵”就是“涕”。在书写时要注意右半部分的“弟”的写法和笔顺。“洛”,左边也是“氵”,右边是“各”,合起来是“洛”。还可以记成“各位”的“各”加上“氵”,就是“洛阳”的“洛”。在书写时要注意“洛”的右上角是“夂”,不是“攵”。“乃”字可以用旧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来记住字形。如:“奶奶”的“奶”去掉“女”字旁,就是“告乃翁”的“乃”。同样,“祭”也可以用旧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来记住字形。即“警察”的“察”去掉“宀”,就是“家祭”的“祭”。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让学生利用形近字组词的方法,作巩固练习,帮助学生在对比中记住字形,加强记忆和理解。如:

以“元”字为例,“元”字在诗句中是“死去元知万事空”,通过看书下注释,我们知道“元”同现在的“原”,又通过,我们又得知“原”是“原来、本来”的意思。“原知”就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又如:“乃”字在诗句中是“告乃翁”,我们通过看书下注释便可知道,“乃翁”就是“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告乃翁”是指告诉你的父亲,意思是让儿子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自己。

九州同:古代把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常用九州指代中国。九州同:指全国统一。

王师:文中指南宋军队。

中原:文中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告乃翁:告诉你的父亲。

但悲:只是为了……而感到悲痛。

无忘:不要忘记。

北定:向北进军平定。

剑外:现在四川省剑阁县北,大小剑山之间有剑门关。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而下的泪水。

漫卷:胡乱卷起。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1.教师先指名读预习,让学生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去读诗。边读边想2.再指名读诗,边读边了解诗的内容大意。

3.学生自由读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一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采用范读,指名读、齐读等方法。

1.读诗。

2.写生字。

教案古诗

1、认识“客、何”等8个生字。会写“舟、乘”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热爱家乡,珍惜友情的真挚感情。

4、通过本课学习,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并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多元理解诗意,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诗题。

1、揭题。

师: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25课――古诗两首。请看第一首――《回乡偶书》(课件打开)。

二、自主学习,初解诗意。

1、(1)看课件,猜猜是什么诗。(从书法作品中认字、猜字激起学习汉字的兴趣)。

(2)再出示正楷的字体的《回乡偶书》。

(3)不会的字借助课文中的拼音,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集体汇报交流。

(1)个别读――正音――齐读。

(2)质疑――解疑,看插图理解“鬓毛衰”。

(3)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三、品析诗句深悟诗情。

读诗,从哪些地方你体会出爱家乡的感情?边读边品析。

1、你读这首诗时,头脑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2出示“儿童笑问”这个课件,想象画中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活动。

四、熟读成诵,进入诗境。

1、指名读、分组读,教师指导读出感情。

2、配乐练习读。

3、你觉得能读好了,请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认真听,听完之后,谈谈你的感受。

4、名读。学生评议。老师适时点拨。

5、你能不能很快背下来?背诵《回乡偶书》。

五、书写指导:音客。

客:中间不要写成“文”。

音:第二横写长写些,“日”字写方些。

六、拓展延伸,自学古诗。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有两首,我们学习了《回乡偶书》的第一首,体会作者眷恋家乡以及忧伤之情。老师这有第二首,同学们自学,细细体会作者又要抒发一种什么情怀。大家可借助字典和其他资料自学。(出示课件)。

《回乡偶书》第二首。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望天门山古诗参考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有许多名山大川,或风光秀丽,或雄伟壮阔,自古以来,许多诗人为我国的壮丽山河,留下了千古佳句,唐朝大诗人李白在25岁那年,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分析题意。

师:“望”是什么意思?

生:看,在远处看。

生:站在远处看天门山。

(出示天门山图片)师介绍天门山:天门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过渡句:当年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的乘舟顺江而下,途径天门山时,年轻浪漫,一派天真的李白写下了这首诗。

三、初读古诗。

1、师配乐朗诵。

生:青山、碧水、孤帆、红日。

3、师:那我们就品味一下,这些景物如何在作者的笔下具有了诗情画意的。

4、师:下面同学们读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读清爽,读通顺。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断楚孤帆。

(2)指读古诗。

过渡句:古人作诗讲究有板有眼、有韵律,所以我们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3)出示幻灯片,指导按节奏朗读。

四:分析诗文。

生:没有。

师:全诗除了题目《望天门山》有望字,诗句中却没有一个望字,然而仔细品味,我们会发现每一句诗句中都隐含着“望”字,并且这个望字流露出了作者的“山水真情”,下面我们逐句分析一下。

(一)分析第一句。

出示幻灯片,指读第一句。

师:第一句作者望出了什么?

生:望到了天门山。天门山断开了。

师:天门山是怎么断开的?

生:被楚江冲开的。

师:楚江是什么意思?

生:长江。

师:此时此刻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奔腾的长江水把天门山冲断了。

师:长江水这么厉害,有这么大的本领,你从这厉害的水中看出了什么气势?

生:波澜壮阔阔的气势。

板书:望——波澜壮阔的气势。

师:谁能读一读这句,要读出长江水波澜壮阔的气势。

归纳:诗的第一句读后自然会映入这样的画面:浩荡的长江水,飞奔而下,把本来一个整体的天门山冲击成东西两座山。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望见长江水那波澜转过的气势,作者如何能诞生:天门中断楚江开的诗句呢。

(二)出示幻灯片,指读第二句。

师:第二句作者望出了什么?

生:望到碧水流到天门山,有转变了方向。

师:为什么会转变方向,水流的不是很有气势吗?

生:大山也不是等闲之辈,也非常厉害,面对湍急的水纹丝不动,表现出自己的雄姿伟岸。

师:你的眼前又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碧绿的长江水向东流到天门山突然转了弯,向北流去。

归纳:碧绿的长江水向东流到天门山后,突然转了个弯,向北飞奔而去,这里又写出了天门山的雄姿险峻,不是吗?高峻坚固的山峰岂能容忍江水的肆意横流,所以奔涌到天门山只能“至此回”了。不难看出这一句通过水势,写作者望出了天门山的.雄姿伟岸。

板书:雄姿伟岸的奇观。

师:谁能读一读这句,要读出天门山的雄伟。

过渡句:望尽两岸青山排闼,忘却夹江水势汹涌,此时此刻,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呢?谁能有感情的读读最后两句诗。

(三)分析三、四句。

出示幻灯片,指读。

师:作者此时的心情怎么样?

生:高兴,喜悦。

师:为什么高兴?

生:因为诗人陶醉在美丽的山水之中了。

师:你知道李白是站在哪里望天门山的吗?小组合作,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汇报:生:小船上。通过“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句诗,我们知道的。“相对出”应该是两岸的青山变得越来越清晰,是因为诗人坐着小船,越来越靠近天门山。

师:“出”是什么意思?

生:突出,也就是天门山由原来的看不见,变得越来越清晰。

师:这个“出”字用得出神入化,把原本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

师:此时此刻,你的头脑中又出现了什么画面。

生:两岸的青山一会出现,一会又忽闪不见,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然驶来。

归纳:满眼的山水风光开阔了作者的胸襟,感染了作者的心情,由此妙笔生辉: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青山绿水衬托着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然驶来,怎能不令人心驰神往呢?这遥望之中的传神一笔,不仅生动形象的描绘出“波澜壮阔的长江水,雄奇秀丽的险峻山峰,乘风破浪的孤帆”这一动态画面,也写出了自己的喜悦之情,我们看罢自然会心升共鸣,欣然陶醉在作者那青山绿水的心情之中。

板书:青山绿水的心情。

师:谁能有感情的朗读一下后两句,读出青山绿水的心情。

五:悟诗情。

过渡句:青山、绿水、孤帆、红日,好一幅美轮美奂的画面,短短的几句诗,却表达了作者美丽的山水真情。(板书:美丽的山水真情)。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上自己的理解,说说你从这幅美丽的画面中看出了什么?

师: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让我们跟随着优美的音乐,再次感受这青山绿水带给我们的享受。

生配乐朗读。

师:这首《望天门山》早已成为千古佳句,让我们闭上眼睛,脑海中想象那美丽的画面,试着背诵一下,让它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中。

指名背诵、齐背。

六、古诗拓展:

1.大诗人李白对天门山可以说是情有独钟,他还写过《天门山铭》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出示幻灯片)。

2.天门山的青山绿水,让诗人由衷的热爱,他写的《早发白帝城》和《望庐山瀑布》同样是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出示幻灯片)这两首诗大家熟悉吗,谁能有感情的给大家读一读。

七、交流展示:展示课前收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八、: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九、作业:把这首古诗背给你喜欢的人听。

古诗教案

1、朗读《锄禾》。

2、用自己的话把《锄禾》这首古诗的意思讲一讲。

1、板书课题,领读。农民什么地方值得人们同情呢?

2、教师范读,领读。

(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收闲田农夫粟犹自由拼读,读准字音。熟记、练写生字。

(2)指导朗读,注意多音字,重音和停顿。

(3)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1、教师介绍粟。

2、学生,弄懂“无”和“犹”的意思。

4、检查试讲情况,指名讲解。

5、观察课本上的插图,说说图意。

6、为什么丰收农民还要饿死呢?

7、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1、画去括号内不恰当的拼音。

2、解释。

3、诗句中“一粒”的“粒”表示(),“万颗”中的“万”表示()。

4、用自己的话讲《悯农》的诗意。

5、背诵《悯农》。

《古诗》教案

1.说说自己可爱的家乡,抒发对故乡热爱之情。

2.想象古人离开故土后如何抒发思乡之情。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首诗。

(课件渐显第一张幻灯片课题——夜书所见)

(多媒体课件放映第二张幻灯片)

1.观察电视中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放映第三张幻灯片,重点指导生字词)

3(放映第四张幻灯片,指导古诗朗读)

朗读节奏参考: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4.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两个问题句诗的意思。

(放映第五张幻灯片,画面中出现两个问题。)

问题一 诗中描写了哪几种事物

问题二 这首诗表达出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各自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老师重点点拨理解:(放映第六章幻灯片,画面飞入正确答案)

答案一 诗中描写了梧叶、秋风、儿童、灯明。

答案二 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1、还有哪些思乡的诗句

(放映第七张幻灯片)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杂诗》(唐·王维)

教后反思:中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然而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加之诗人的创作背景学生根本无法体验。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行感悟。

在本节课教学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1、自己正确读古诗,注意诗的节奏、韵律;2、理解诗歌意思是体会感情的前提。让学生借助注释、幻灯片图画自己理解诗意;3、借助cai课件体会诗情、诗境。4、拓展阅读,用cai课件呈现意境相近的古诗,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做到独立思考,激烈讨论,彼此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在自己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古诗扩写参考

远看那绿色的毛毯横铺千里,一眼望去,那绿毯仿佛没有尽关头,在那与天相接的地方慢慢消失了。也不知是哪传来的笛声又像一阵魔音,迷漫了整个森林,牛羊一会儿咀嚼着欣赏看音乐,一会儿又呆呆不动好像是着了魔似的。笛声停,它们就无所事事的吃了起来,笛声一来,它们又停止了那大牙的上下移动。

一来一往,笛声就像和动物们玩起了游戏。渐渐的,太阳伴着美丽的彩霞人西山离去,夕阳西下,这笛声还在进行,这美妙的音乐到底从哪的来的呢?哦!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位可爱活泼的小牧童,晚饭归来,卧在舒服绵软的草堆上望月亮呢!

小牧童自言自语的嘟囔:”嗯,看这条小河边草这么茂盛,明天就把羊群带到这来吧!说不定又可以摸到鸭蛋呢!“说着说着,小牧童好像忘了自己身在何处和周围的一切,流着口水笑了。逐渐的,小牧童在月光的照耀下进入了梦乡,啊!这真是以天为被,以地为床,哦,还有风做的大围巾呢!

3

知识目标:认识13个生字,学写12个生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发现合体字的构字规律,掌握识字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发现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认识13个生字,学写12个生字。

教学难点:发现合体字的构字规律,掌握识字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发现的能力。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

二、尝试发现。

1.课件出示“切、分、剪、吞“4个字,仔细观察,看看你能有什么发现?

2.课件演示4个字拆分为独体字的过程。

三、识记生字。

1.这些由两个字合成的字究竟念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读一读本课的内容。

2.指名读字、词,正音,指导读好多音字“没(mo)”。

3.同桌互读,并按要求熟记。

4.课文中还有哪些字也可以用我们今天发现的“合一合”的识字方法来识记呢?

5.“开火车”读生字。选择其中的一个字组词并说话。

四、写字指导。

1.课件出示“切、菜、分、前、剪、吞”6个要写的字,仔细观察这6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看看怎样才能写得端正、美观,在小组交流一下你的看法。

2.说说你的发现(引导学生体会“切、分、吞”等字会意的特点),教师同时范写,学生练写,注意写字姿势。

3.写完字后,先自评,然后同桌互评。

五、复习巩固。

1.生字游戏:摘果子。

2.齐读本课的第一组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上节课学过的字。

2.上节课你发现了什么识字的规律?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合一合”的识字方法来认识更多的生字。

二、识记生字。

1.课件出示(未画出,在书112页处)。

读一读,注意的字请你多读几遍。你能发现什么?

2.课件出示“吐、吊、叨、叼”4个字,同桌互读。用其中的一个字组词。

3.课件出示“吐、吊、叨、叼”4个字的组词,引导学生用“合一合”的办法识记“痰”和“念”。

4.游戏:趣味加法。(将印有“七、八、刀、前、天、口、土、巾、刁、今、心”这些字的卡片发给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组字游戏)。

三、写字指导。

1.课件出示“吐、巾”等6个要写的字,认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看看怎样才能写得端正、美观,在小组交流一下看法。

2.说说你的发现,教师范写,学生练写一到两个,注意写字姿势。

3.同桌互评或全班共评。

四、复习巩固,总结。

1.“开火车”读全课生字。

2.说说这两节课你的收获。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掌握更多的识字方法,认识更多的字。

五、拓展延伸。

用我们今天学到的识字方法去认识街道两边广告牌上的字,并做成识字卡片。

含鹭字的古诗参考

一夜北风报秋寒,万千归鹭聚九峰。

隔岸相疑琼花开,行人驻足争相观。

三日尽向城南去,漫天白鹭作雪飞。

翾鹭聆。

一江春水宛玉琰,江心炜明映飞琼.

闲得雎鸠此处闹,难及仙鹭影翩跹.

三江春水行潺湲,五城烟雨烘境仙.

九城杏花姿色艳,全迎一笑降世间.

此笑可载三千卷,流彩一身九重天.

高点彩霓皆失色,落雪缤纷九十年.

海滨柏鹭莞尔嬿,恰怡天宝显人间.

繁星璀璨跨世纪,珷玞光璟亮穹天.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湖上。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漫成一首。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五郊乐章·舒和。

笙歌龠舞属年韶,鹭鼓凫钟展时豫。

调露初迎绮春节,承云遽践苍霄驭。

《古诗》教案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清明》。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学生能借助注释了解诗文大意,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礼物,想不想看?(配乐《春节序曲》,播放关于春节的各种图片,如包饺子、贴春联、拜年等)。

2、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而宋代著名文学家王安石,只用了28个字就把这么热闹的场面写出来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诗《元日》。(板书:元日齐读课题,解释“元”的含义)。

二、初读古诗,读准节奏,学习生字。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自读古诗。(出示自读要求:一、读准字音;二、读通句子;三、读准节奏。)。

2、指名读,师生评议,纠正字音。

3、再读,教师指导,划分朗读节奏。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教师范读。(“/”表示朗读时要短暂停顿)。

(2)指名读,读出诗的节奏。

(3)齐读。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古人过春节的几个画面?(3个画面)。

4、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画面:“爆竹声中一岁除”。(齐声读)。

(1)你知道为什么要放爆竹吗?(古人燃放爆竹是用来吓跑妖魔鬼怪,以求得新年的安宁。到了宋朝,人们用鞭炮替代了爆竹,但仍蕴含着美好的祝福,他们希望新年大吉大利。)。

(2)新年的鞭炮声告诉我们:旧的一年结束了,哪个字可以看出来?(除)。

5、看吧,天上的烟火、亮光,地上的红爆竹,那一刻,怎能不激动呢?(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1)齐读,用快乐、激动的心情朗读。

(2)现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交流)。

(3)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这场景吗?(如辞旧迎新、万象更新、喜气洋洋)。

6、生看画面,师描述:放完爆竹送走旧年,在大年初一一大早,全家人迎着暖洋洋的春风,品尝新年的第一口酒!(课件出示:春风送暖入屠苏)。

(1)再读这句,哪一个字值得我们品味?(暖)说说你的理解。(爆竹声中辞旧迎新的快乐;喝了酒心里暖洋洋;小孩子长大了感到快乐,青年人觉得自己是家里的顶梁柱,心里有了责任感,老年人非常幸福,健康长寿,心里高兴。)。

(2)再读诗句,读出你体会到的“暖”。

同学们,这是新年美好的第一天!初升的太阳把明亮耀眼的光辉洒向千家万户,人们都出门迎接朝阳。迎着红日,人们喜洋洋地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此时的场景给你怎样的感觉呢?(温暖的阳光,生活更有希望)。

7、课件出示: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指名读、齐读。(读出充满希望的感觉)。

(2)男女分组赛读。

(3)从“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古诗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我仿佛看到了人们在用新的桃符换下旧的桃符。)。

新的一年到了,家家户户贴上了红红的春联,挂上了红红的灯笼,人们走家串户,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同学们,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吧!

三、课堂延伸:交流春联。

1、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春联。(全班交流)。

2、课件出示春联,全班齐读。

3、教师指导书写课后生字“旧、符”;生写,师评价并随机展示。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清明节是几月几日吗?(4月5日前后)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祭祖、扫墓和踏青出游的日子。唐代诗人杜牧在《清明》一诗中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今天,让我们跟随诗人去看看吧。(板书:清明)。

2.课件出示诗人简介。

二、初读古诗,探究初成。

1、自由诵读,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读出韵味和节奏。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纠正不准确的发音。

(2)找出难记的字,互相交流,学习识记方法。

(3)借助注释试着理解诗中的词语和诗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

三、品读欣赏,质疑再探。

1、学习古诗第一句。(课件出示古诗1、2行)。

(1)指名朗读,学生评议,教师指导。

(2)课件出示重点词“清明、纷纷、欲断魂”的解释,并配相应图片。

(3)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4)指导朗读,读出诗句的意境。

2、学习古诗第二句。(课件出示古诗3、4行)。

(1)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想找人问问哪儿有酒家,牧童用手指向远处的杏花村。)。

(2)想象当时的情景(雨纷纷,欲断魂,遥指,杏花村),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句的意境。

3、教师范读,感受古诗的韵律。

4、思考: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怀念逝世亲人)。

5、自由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6、学生小结学法:

解题目—知作者—释诗句—懂诗意—品诗味。

第三课时。

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1、在遥远的古代,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无尽的思念之情,诗人王维就写下了一篇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课件简介诗人王维。

二、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1、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纠正不准确的发音。

(2)找出难记的字,互相交流,学习识记方法。

(3)借助注释,试着理解诗中的词语和诗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

2、课前我们搜集了有关重阳节的资料,谁来用一两句话介绍一下?(课件出示重阳节简介)。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课件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出示与诗句相对应的图片,读完这句诗你有什么感受?

(2)谈话过渡:诗人写这首诗时,正在长安谋取功名。身处举目无亲的“异乡”,每逢佳节,作客他乡的思乡怀亲之情,就更加强烈了。

(3)让我们带着思念之情来朗读吧!(男女读、小组读)。

2、课件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指名读、齐读,教师范读。

(2)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佩戴着茱萸登高,遗憾的是唯独缺少了我一个人。)。

3、感受古诗的韵律:古诗文有一个特点,具有韵律美,我们可以通过停顿和重读把它表现出来。

课件小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齐读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背诵古诗。

四、记忆识字,书写指导。

1、课件出示会写字,学生自主识字。

2、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独”的部首是“犭”,“异”的上半部分是“巳”。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板书]。

元日春节热闹欢快。

清明清明节断魂杏花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节思亲、思乡。

本课三首古诗都与中国传统节日有关,诗句描绘的画面感很强。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再引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以不同的诵读方式去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古诗的语言美、韵律美。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交流读完古诗的感受,体会古诗的意境。

3

春潮昨夜没平滩,一雨催花色半含。

雁唤元宵归塞北,燕衔新社到江南。

无欢不必游花树,有病何须置药篮。

只把公忠答天地,从教儿女闹冠簪。

二月二日宴中贻同年封先辈渭(黄滔)。

帝尧城里日衔杯,每倚嵇康到玉颓。

桂苑五更听榜后,蓬山二月看花开。

垂名入甲成龙去,列姓如丁作鹤来。

同戴大恩何处报,永言交道契陈雷。

含鹭字的古诗参考

振鹭于飞,于彼西雍。

我客戾止,亦有斯容。

在彼无恶,在此无斁。

庶几夙夜,以永终誉。

注释:

1、振:群飞之状。

2、雝:水泽。

3、戾(利):到。止:语助词。

4、恶:恶感。

5、斁:厌弃。

6、庶几:差不多,此表希望。

7、永:长。终誉:恒久的荣誉。

译文:

一群白鹭冲天起,西边泽畔任意翔。

我有嘉宾来助祭,也是洁白好衣裳。

在那宋地没人厌,在这周地受称扬。

谨慎勤勉日复夜,美名荣誉永辉煌。

赏析:

《振鹭》一,《毛诗序》所作的本篇概述是:“二王之后来助祭也。”至于二王之后又是指谁,郑笺云:“二王,夏、殷也;其后,杞、宋也。”武王伐纣灭商后,周王朝求夏禹之后,得东楼公,封于杞地,是为夏之后;又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墟,成王初年武庚反叛被诛,乃改封纣王庶兄微子于宋地(今河南商丘),是为殷之后。汉匡衡曾说:“王者存二王之后,所以尊其先王而存三统也。”(《汉书》)所谓“存三统”,即“使郊天以天子礼,祭其始祖受命之王,自行其正朔服色”(孔疏引郑《驳异义》)。也就是说,让夏、商二代先王之后立国杞、宋,能够奉祀先祖,保有尊严。这是上古时代的一种政治策略,目的在于怀远柔迩,协和万邦,确保王朝天子的统治。毛序郑笺之说久无异议,到了明代,季明德、邹肇敏、何楷等人开始反对《毛诗序》的“二王之后”说,清姚际恒《诗经通义》更提出三点理由对《序》说置疑:首先,周有三恪即虞、夏、商三王之后陈、杞、宋助祭,此不应只指二王之后;其次,诗中但言“我客”而不言“二客”,似表明助祭者并非二人,再次,商人尚白,诗中之鹭正是白羽之鸟,与商人所尚之色相合。因此他认为此诗写的是一王之后即殷商之后微子来朝助祭之事,是周人对微子的赞美之词。他的说法并没有得到公认,不过很有启发。

全诗共八句,不分章,按诗意来分有四个层次。首二句“振鹭于飞,于彼西雝”,是以飞翔在天空的白鹭起兴,引出下文“亦有斯容”的描写。商人尚白,且是鸟图腾民族,通体羽色纯白的鹭鸟当被商人视为高洁神圣之物,它飞翔时优美的动势,栖止时从容的神态,今人且不免赞赏备至,何况是刚从原始自然神崇拜时代发展过来不久的商周人,它正是外在的美好仪表与内在的高尚精神完美统一的象征。

于是,三、四两句“我客戾止,亦有斯容”,周人将朝周助祭的微子与被商人珍视的白鹭相比,对他大加赞美。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纣淫乱不止,“微子数谏不昕,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因此孔子称赞他是殷“三仁”之一。在他被周王朝封到宋国后,对外尊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对内广施仁德,得到殷商遗民的拥戴,他的德行堪受称扬,自属当然。至于微子的风度仪容,虽说史无明文说他怎样潇洒俊美,但肯定是十分出色的,否则“亦有斯容”之句便有落空之嫌。

下面五、六两句“在彼无恶,在此无斁”,是夸誉微子在宋国内外都有较融洽的人际关系。“在彼无恶”,是指微子在宋国之内受到殷民的拥护:“在此无斁”,是指微子朝周时受到热烈欢迎。这两句实际说明两个问题:微子作为被周所灭的殷商之后,在胜利者周天子面前,能够表现出不卑不馁的气度确实难能可贵;而作为胜利者的周王朝君臣,在微子面前,能够表现出不亢不骄的气度,对昔日的'敌国之后以礼相待,善加照顾,也体现出一种恢宏博大的泱泱大国之风。

七、八两句“庶几夙夜,以永终誉”,许多解家都理解为对微子一人而言。笔者认为这两句应是对双方而言的。即作为失败者的后裔要坚持这种不卑不馁的精神,使亡国之族得到新生;而作为胜利者的周室君臣,也要永远保持这种不亢不骄的气度,团结各邦各族,消释历史积怨,彼此和睦相处,共同发展,才能“以永终誉”。这样的理解或许已脱离文本的表层语义,但“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谭献《复堂词话》),就读者的审美接受而言,正不妨作如是观,这当与此文本的深层语义相吻合。

含鹭字的古诗参考

黑脸琵鸳是中等体型的涉禽,隶属于鹳形目、q科、琵鹭属。琶鹭属与众不同的特征是生有一个似琵琶或汤匙状的长嘴,所以它的英文名称是“spoonbill”。琵鹭属在全世界共有6种,其中有2种在亚洲有分布,即黑脸琵鹭和白琵鹭(p.leucorodia)。前者仅见于亚洲东部,其特征是全身羽毛大体上为白色,有黑嘴和黑色腿、脚,前额、眼先、眼周至嘴基的裸皮黑色,形成鲜明的“黑脸”。

目录外形特征栖息环境分布地区生活习性外形特征。

体略大(76cm)的白色琵鹭。长长的嘴灰黑色而形似琵琶。似冬季的白琵鹭但嘴全灰,脸部裸露皮肤黑色且少扩展。虹膜-褐色;嘴-深灰色;腿及脚-黑色。叫声:繁殖期外寂静无声。大型涉禽。体羽白色。后枕部有长羽簇构成的羽冠;额至面部皮肤裸露,黑色。嘴黑色,长约20cm,先端扁平呈匙状。腿长约12cm,腿与脚趾均黑。雌雄羽色相似,冬羽与夏羽有别;冬羽纯白,羽冠较短;夏羽羽冠及胸羽染黄色。长像与白琵鹭极为相似,在野外常常会把它们弄混。它的体形比白琵鹭略小一些,全身的羽毛也都是雪白色的,夏季时,后枕部长有很长的发丝状桔黄色羽冠,项下和前胸还有一个桔黄色的颈圈。虹膜为深红色或血红色。嘴全部都是黑色,不象白琵鹭嘴的前端为黄色,形状也是长直而上下扁平,呈琵琶状。黑色的腿很长,胫的下部裸露,适于涉水行走。与黑色部分仅限于嘴的基部的白琵鹭明显不同,它的额、脸、眼周、喉等部位的`裸露部分也都呈黑色,并与黑色的嘴融为一体,故名“黑脸琵鹭”。

栖息环境。

栖息于内陆湖泊、水塘、河口、芦苇沼泽、水稻田、沿海及其岛屿和海边芦苇沼泽地带。

分布地区。

世界分布。

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越南、泰国、菲律宾。

中国分布。

繁殖与中国东北的辽宁省庄河市。冬季至中国台湾及南部。迁徙时见于中国东北,于近辽东半岛东侧的小岛上有繁殖记录。春季在内蒙古东部曾有记录。冬季南迁至江西、贵州、福建、广东、香港及海南岛。

生活习性。

黑脸琵鹭一般栖息于内陆湖泊、水塘、河口、芦苇沼泽、水稻田以及沿海岛屿和海滨沼泽地带等湿地环境。它们喜欢群居,每群为三、四只到十几只不等,更多的时候是与大白鹭、白鹭、苍鹭、白琵鹭、白q等涉禽混杂在一起。它们的性情比较安静,常常悠闲地在海边潮间地带、红树林以及咸淡水交汇的基围(即虾塘)及滩涂上觅食,中午前后栖息在虾塘的土堤上或稀疏的红树林中。觅食的方法通常是用小铲子一样的长喙插进水中,半张着嘴,在浅水一边中涉水前进一边左右晃动头部扫荡,通过触觉捕捉到水底层的鱼、虾、蟹、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和水生植物等各种生物,捕到后就把长喙提到水面外边,将食物吞吃。飞行时姿态优美而平缓,颈部和腿部伸直,有节奏地缓慢拍打着翅膀。并且它们的性情温顺,不太好斗,从不主动攻击其他鸟类。春季3~4月到达繁殖地,10~11月离开繁殖地前往越冬地。在福建部分终年留居,不迁徙。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