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与启示论文(热门20篇)

时间:2023-12-04 11:38:24 作者:文轩

奋斗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和生活态度,让我们始终保持前进的动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奋斗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以启示和借鉴。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与启示四史论文

摘要:林语堂是近代以来拥有西方读者最多的中国作家之一,他长期致力于向欧美国家传播中国文化与中国智慧,为转变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在文化认同和文化回归的路上虽历经艰辛,却从未停止思考和感悟。

关键词:林语堂;中西文化;文化回归。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自诩是“一捆矛盾”的林语堂无疑是一位享誉世界、学贯中西的文化大家。他的“矛盾”之处,不仅在于他“亦中亦西”的文化背景,在他身上,中国传统文学思想和西方基督文化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种“矛盾”更在林语堂的文化认同过程中显露无疑。曾经林语堂也经历过思想激进、急欲寻求国内思想变革的状态,那时候的他批判传统,反对国粹,痛斥国民性。然而,中年之后他开始转身,开始看到并愿意去探讨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美好。旅居美国之后,他的文化回归之路更为明显,他将自己视为中西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使者,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向西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本文着重从不同人生阶段林语堂不同的文化认同观来探讨他的文化回归之路。

一、推崇西化。

1895年林语堂出生在福建省龙溪一个“严格的***家庭”。当时的福建省对外交流频繁,外国传教势力快速发展,是较早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省份之一。少时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他“西化”的文化观,从6岁进入坂仔教会小学到1912年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林语堂接受的一直都是教会学校的教育。如果说林语堂幼年在家中与基督文化相遇是与西方世界的初步接触,那么在之后的求学历程中,他有了新的感受,开始迷恋西方文化,崇尚科学。尤其是在圣约翰大学期间,他没有合适的机会及环境去深化对中国文化的研究,相反他沉浸在丰富浩瀚的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英文资料、外文书籍中,如鱼得水,饱览了图书馆里几乎所有的书籍,这造就了他坚实的英文功底,他对西洋文明的信仰就是从那时开始确立,也造成了其与传统文化的隔膜。在大学毕业后,林语堂至清华大学任英文教员,在北京这样的文化中心,他猛然惊觉自己对中文“仅仅半通”,对传统文化的忽视竟然达到连“孟姜女哭夫以致泪冲长城”这样经典的传说都不曾有所耳闻的地步,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对《圣经》中大大小小的故事却了如指掌。为此他深觉惭愧,便开始恶补中文,埋头苦读孔孟老庄等国学经典,广泛涉猎,且经常想方设法地与文化人交流,长期浸润其间,林语堂的中国文化修养也逐渐充盈。之后林语堂离开清华大学先后赴美国哈佛大学和德国莱比锡大学深造,这四年的异域经历,让林语堂更真切地看到了西方物质文明的发达、社会的现代化,也体会到了西方对民主、法治和科学的重视,直至1923年林语堂才结束留学回国,并前往北大任教。

与当时许多出国留学归来焦虑中国未来的人一样,林语堂迫切希望改变国内混乱落后的状况,于是回国后便如火如荼地加入到了新文化运动的洪流之中,批“名流”、斥“文妖”,站在了传统文化的对立面,且言辞激烈、情绪激愤。他提出了“精神之歐化”的文化主张,想要改造国民性,重塑国人形象。他认为古之以来所倡导的“中庸”其实是为“惰性”披上了光鲜的外衣,认为中国文化其实是造就国民“四千年的揖让,焚香请安,叩头,四千年的识时务”[1]的根本原因,认为“老大帝国国民癖气”充满着“惰性”“奴气”“敷衍”“无理想”“无热狂”。他不断思考着安身立命是什么?识时务又是什么?为什么中国人恶性急?这些启发林语堂产生了救助文化的思想意识。

回国之初,林语堂算是彻底的欧化主义者,企图运用西方文化来对中国文化进行大换血,甚至在疗救问题上还毫无顾忌地提出了全盘效仿欧美,向西学看齐,欲以西方之文化与制度解中国所遇之难题,在思想、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寻求大力变革,认为中国人均应做到“思想欧化、精神欧化、习惯欧化”。事实上,此时被急功近利冲昏头脑的林语堂并没有彻底地了解中西方思想文化各自的精髓与劣势之所在,只是轻率地将其分别与落后和先进等同起来。因此,他必然强烈地排斥传统文化,宣扬西方文明,甚至提出“非中庸”“非乐天知命”等六项激进的原则,针对的也是传统文化和国民性中的消极面。

二、文化中立。

20世纪30年代初,林语堂与鲁迅等激进派渐行渐远,但又极力反对保守派,且他此刻可以冷静地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观察,眼之所见不再只是中国文化落后和有局限性的方面,而是关注到中国文化内在平和等美好特质,于是他的评判观点趋于公正,态度也不再像前期一样激烈、偏执,而是转变为欲以“幽默”来“滋润”国民的心灵。正所谓“远视固体态苗条,近睹则百孔千疮”[2],当视角从民族视角的“近睹”转向西方视角的“远视”时,林语堂突然发现不少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化充满“浪漫的崇拜”,更始觉东方文化与艺术如“美人”一般,这些觉醒推动着他开始尝试更换角度来再次品读中国文化。克罗齐“表现说”让林语堂不再一味称颂西方文化,他看到了西方文艺美学的不足,启发了他对东西方文化的新的互补性思考,加深了他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认同,并开始注意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厚的历史积淀,更不可能继续忽视其对人类思想发展所起到的积极影响。比如,林语堂认为中华民族拥有“和平忍耐”“脚踏实地”“知足常乐”等优点,是我们国家精神的寄托,在这样的人文文化之下,国人个性发展比较自由平和。但在民族存亡关头,若一味守旧、忍耐,只能坐视西方将他们的“文化硬性发展和武力侵略”自诩为“雄心与胆量”,任其征服我们的国家。

在创办期刊《论语》时期,林语堂对于中庸的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反对中庸变为提倡中庸。他认为中庸就是不走极端才能达到“有条不紊的生活”和“完全的均衡”,就像看待中西文化时,中庸之道就是要看到各自的精华与有偏颇之处,整合后才可被吸收借鉴,因此他开始“相信中庸之道”,并把它视作实现理想生活方式和人生方式的关键所在。

用西方对比思考中国,他处处不满。比如法治,林语堂认为中国人讲究“通融”“敷衍”,所以实行法治不严,要向西方学习,去“相信制度组织”。反之,感悟西方,他也失望,觉得一味地追求金钱会带给人们物质和精神的压迫,对物质的极端追求会导致心灵萎缩,认为“急功近利”的西方又该学习中国的“事理通达”、“心平气和”和“知足常乐”。自此,林语堂不再认为西方的文化与制度是未来中国变革所必须要遵循的目标,而是将其作为一个参照物。他采取了中正平和的态度来对待中西文化,即不以一方之所长来评判或否定另一方之所短,而要取对方之所长以补自身之所短,实现中西文化的相互融合。在林语堂那里,站在世界文化的角度上,突破时空的限制,发展文化的二元化成为可能,这一切得益于他成长过程中两种文化的深刻影响。

其实,对中西文化的中立审视的态度在林语堂去往美国之前就已经显露无遗。1934年他曾经反思自己在回国早期所发表的观点有些“浮躁凌厉”,这是他在中立审视之后对中国文化的全新感悟,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同。经过这番审视之后,一个在文化认同方面表现得更加成熟的林语堂在中国文化中找到了心灵归宿,这也是林语堂形成其独特中国文化观的重大转折点。

三、文化回归。

也许是他开始觉察自己“头脑”虽为“西洋的产品,心却是中国的”[3],在1936年赴美写作后,他远离纷争,“重新发现祖国”,林语堂参悟出几千年来积淀下的中国文化其实充满着智慧。这时的“远观”,促使他真正形成属于自己的融合的文化观,对中西文化的态度,无论是情感上还是审美上,逐渐开始偏向于中国文化。其实这不难理解,早期林语堂一直以中国人为读者,急欲改变国家落后的状况,唤起民众的苏醒,所以不可避免地抨击中国传统文化。旅居外国后,读者和环境都发生了变化,他反而能够看到中华文化相较于西方文化的优势及深远之所在。

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回归自此之后成为了林语堂人生方式和写作思路的主旋律。从1936年起,林语堂开始向西方社会大量输入中国思想文化的精妙之处,这一过程同时也是他不断完善和深化自己的中国历史观及文化观的过程。从其成名作《吾国与吾民》(1935年)到代表作《生活的艺术》(1937年)、《孔子的智慧》(1938年)中可以看到林语堂极力赞扬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以“礼法为纲”的儒家文学。他认为儒学是有人情味的“人文主义”,他期望能以这种人文精神去解决西方大工业生产所导致的人类精神生活的困惑与贫瘠。直到后来的《苏东坡传》(1947年),展示了林语堂心中所认为的思想和人生的最高境界,应是兼容儒释道的精髓,透悟人生,洞悉自然。在《老子的智慧》中可看到林語堂对中国道家思想的推崇,他向西方世界讲述了以“崇尚自然”为核心的道家思想。而令人印象更为深刻的是《苏东坡传》中那个“快快活活”“像旋风般活过”的苏东坡,是林语堂用中国传统的文化和生活理念,对西方社会进行生命价值和信念的再塑造。

如果说早年的教育环境和求学经历,造成了林语堂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片面的话,那么后期他以通俗却不失精妙的文字向世界尤其是欧美传播中国文化,则源自于他对“民族特有东西”的偏爱。他带着回归传统文化的强烈愿望,同时又有以现代的、辩证的和发展的眼光来解读传统文化的智慧。饱经世事的洗练之后,回归传统文化也许才是一种真正的通透与清醒,因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引导人们去参悟人生的喜与悲、得与失,最终,虽历经沧桑却仍能心怀豁达、平静淡然。

参考文献:

[2]林语堂.林语堂全集(第十三卷)[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子通.林语堂评说七十年(第一版)[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与启示四史论文

一、上海时期。

起初,在20世纪20年代,我国在经历了一段时期发展之后进入了专业音乐阶段,而这也是中国流行音乐的起源.当时较为知名的音乐家有刘天华、黎锦晖等人,为中国音乐的专业化道路努力奋斗。其中,黎锦晖为了完成“平民音乐”这一梦想,开始了一段流行音乐创作之路。

20世纪20年代初期到中期,黎锦晖为儿童传播新的思想,新的文化,创作出了《可怜的秋香》《老虎叫门》等儿童歌曲。对于黎锦晖而言,如今的时代所缺乏的正是大众音乐,因此,黎锦晖创作老百姓的音乐,秉承“必须通俗,才能普及”的思想,开始创作流行歌舞音乐。

1927年,黎锦晖创作了《毛毛雨》以及《落花流水》等当时时代的金曲,同时创办了“中华歌舞专门学校”,让这些歌曲传遍上海的大街小巷。但是,当时的中国上海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地区,因此,有众多更加先进的表演冲击这一文化,因此,当时的黎锦晖变成了黄色音乐的代名词。但是,黎锦晖依然没有放弃,依靠自身的毅力以及对音樂的执念不断创作,带领歌舞团演出,最终培养出了周旋、姚莉等第一批明星。

此后,黎锦晖的同胞弟弟黎锦光以及姚敏等人开始接替黎锦晖继续创作流行音乐。1936年,以电影为根基,创作了众多流行歌曲,如《夜来香》《葬花》等,均是当时的影片主题曲或是插曲。黎锦光的创作有西洋舞曲与民间音乐,具有西方音乐以及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因此,可以看出黎锦光不仅善于多元化流行创作,同时,也为流行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当时的流行歌坛,大多数是自学成才,除刘学庵之外,其余均是在自身游历的条件下凭借自身经验以及个人领悟创作流行音乐,这种音乐与当时大上海的气氛十分贴切,大众也都能听懂。该时期的音乐大多数是柔美风格,以传统的宫商角徵羽为音调,具有民间小调的特点,简单容易学习;同时,题材也多是描写人们生活中的小事物,与当时民众的心中渴求有一定的共鸣感。在伴奏音响方面采用的是西方音乐文化,但是,这种文化在当时的时代下不被人们所接受,被称为“靡靡之音”,社会各界均对流行音乐展开抨击。

二、港台时期。

1949年建国至1978年,音乐经历了一个波动的时代,这个时期经历了残酷的政治洗礼,文化业饱受摧残,这一时期的文化与政治融合,所创作的歌曲都是歌颂祖国,歌颂领导人之类的歌曲。之后,邓公南巡,改革开放的大潮扑面而来,中国人民敞开怀抱,接纳世界绚丽多彩的文化,此时香港音乐进入内地,人们被这种情歌所触动,认为原来歌曲还可以是这样!在惊叹之余,人们开始了一股新的潮流,不管是什么音乐,只要是香港音乐,内陆人民统统接受,如张明敏在春晚舞台上演唱了一首《我的中国心》,让中国为之沸腾。但是,由于香港长期处在英国殖民统治下,因此,不管是政治,还是文化,都受到英国风格的感染,因此,在刚开始的香港,大多是传唱英文歌,长期如此唱下去,直到最后香港人利用外国音乐配上中国歌词,这一改变促进了香港音乐的发展,成为了新的发展方式,最终出现了众多填词人,其中较为出名的如林夕。随后香港音乐独立发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粤语歌曲。但是,香港音乐始终是一种市场化的运作模式,长期的唱片发行让内陆人感觉到乏味,人们逐渐有些厌倦。就在此时,以罗大佑为代表的台湾音乐人,台湾音乐人坚持原创,以校园歌曲著称,当时如《酒干倘卖无》《外婆的澎湖湾》等歌曲在大陆风靡一时。同时,进入大陆邓丽君的歌曲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在那种甜甜、柔美的风格之下,开创了自身的时代。如《甜蜜蜜》《小城故事》等在如今时代仍有一大批传唱者。

三、多元文化融合时期。

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流行音乐进入了新时代,不仅思想上解放,同时,中国大陆也开始重新认识流行音乐,当邓丽君歌曲流入到大陆时,代表了一个时代,众人开始模仿这种唱腔。如李谷一的《乡恋》、程琳的《小螺号》等,但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此类歌曲受到无情的批判,1983年才逐渐解禁。到了8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了一阵“西北风”,这类风格的出现也代表流行音乐新的风格出现,其中,陕北唱腔中融入西方元素节奏成为了特色的流行风格,如《黄土高坡》《信天游》等就是具有浓烈的民族特色以及爆发力,此时的流行音乐开始了新的路程。

之前,人们经历了十年动荡,这十年是流行音乐倒退的十年,是文化缺失的十年,这一时期的人们不仅生产生活发生了变化,价值观也发生了改变。随后,当十年结束之后,人们开始追求个性,追求解放,当人们听到欧美摇滚时,被这种唱法深深吸引。1986年,崔健在北京国际和平年纪念音乐会上唱了《一无所有》,从此,属于国外的摇滚进入中国,中国开始了摇滚风。人们在打扮上追求个性,在歌词中肆无忌惮地表达自身的渴望。随后,各种乐队涌出,其中较为出名的乐队有黑豹乐队、唐朝乐队、眼镜蛇乐队等。这些乐队人员都是年轻人,对于生命有另一种渴望,摇滚音乐唱出了自己的个性,唱出了内心的叛逆。而这标志着我国流行音乐多了一种风格——摇滚乐。

现今进入了21世纪一个新的时期,流行音乐文化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各大音乐媒体层出不穷,可以这样说,流行音乐已经不仅仅是国外的流行音乐,不仅仅是港台音乐文化、日韩文化以及欧美文化,其中,流行音乐还融入了我国的传统文化,现今之民族唱法融合流行唱法的演唱已经开始有人在传唱,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也逐渐与流行音乐结合,中国的古诗词以及中国传统乐器等均与流行音乐文化融合,这种融合的意义说明,中国流行音乐在不久的未来会逐渐站在世界之巅,会成为世界级音乐,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与流行音乐融合的代表《中国风》作品,也会逐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但是,流行音乐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偏离,目前的流行音乐已经不仅仅是流行音乐,流行音乐中还充斥着一种商业化,这种商业化的发展流行音乐中充满了利益纠葛,这种纠葛让流行音乐不再纯粹。我国流行音乐界为了更好地发展音乐事业,让大众能听懂好与坏,不在网络音乐与口水歌之间徘徊,各大卫视均创建了音乐类节目,如《中国好声音》《梦想的声音》《我是歌手》《中国好歌曲》等。这些节目的取向为流行音乐注入血液的同时也吸引了一大批粉丝听众,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明白音乐品质上的好与坏。但是,目前的流行音乐越唱越少,翻唱人数居多。如果台湾没有了方文山,香港没了林夕、内陆没了高晓松,试问,难道流行音乐的歌词就要终结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如今的流行音乐缺少了创作,而这也是目前中国流行音乐界最应当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3]佚名.欧美流行音乐对中国流行唱法的影响与发展[j].艺术科技,2018,31(5).

[4]晁春莲.从中国歌曲的日语翻唱谈中日流行歌曲的发展[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8(1).

[5]徐浩铭.中国传统文化在流行音乐中的体现分析[j].黄河之声,2018(4):51.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记录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可以说,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党的百年发展史,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坚定信念、勇于探索、百折不挠、顽强不屈的不懈奋斗史。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记录

一百年来,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博大胸怀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记录

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通过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汲取了如何做合格党员的营养剂现谈以下几点体会。

作为基层党政领导干部,务必始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纵观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党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历史。作为基层党政干部要始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增强群众观念,时刻警戒着不要脱离群众,不论遇到何事,总以群众的利益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诚心诚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科学理论中获取理论支撑和精神动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提高自身党性修养,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作为基层党政机关干部,要勇于同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回顾我们党的历史进程,波澜壮阔、曲曲折折、坎坷无数、来之不易。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坚定维护现在的大好局面和形势,勇于同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现在的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我们党面临的考验也越来越大,作为基层党政机关干部,首先要有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有勇气反躬自省、检视自己、勘误纠错,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同时还要勇于同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实现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与启示四史论文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百年,是彻底改变近代中华民族苦难命运的百年,是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百年,是根本决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命运的百年。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推翻三座大山,从根本上解决中国近代以来的生死存亡危机,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与独立?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继续领导中国人民大踏步地走到了当代世界大国强国的行列?中国共产党成功的秘笈究竟是什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样重大的历史节点,回顾百年奋斗征程,探究其历史启示,对于全党继续引领中华民族破浪前行,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实践价值。

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三大关系”的准确把握。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时,就旗帜鲜明地用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来观察和分析中国现实,并注意把它跟中国现实结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就注重把党建成一个由共同理想和严格纪律的先进分子组成的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使它成为领导革命事业的核心力量;就注重深入基层,到占中国人口最大多数的劳苦大众中去做群众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正确处理与物的关系、与事的关系、与人的关系。

始终坚持理论创新,正确处理与物的关系。面对瞬息多变、日新月异的物质世界,中国共产党只有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才能跟上世界的变化。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指导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大历史活动。中国共产党还善于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明方向,从理论、历史、现实、未来多维度,全面、具体、系统地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使党波澜壮阔、气势恢宏、卓有成效而又曲折发展的历程深入人心,明确了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人依靠理论创新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理论创新走向未来。

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正确处理与事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在各个时期引领我们党的事业取得成功的法宝,更是我们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今天,我们之所以对党的领导充满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充满自信,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充满自信,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自信,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因为我们的百年大党风雨兼程一路走来,坚持实事求是,提倡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真理、纠正错误,永葆生机与活力。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正确处理与人的关系。处理与人的关系,上升到国家、社会,就是执政群体如何处理与公众关系的问题。对此,中国共产党从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关爱群众,到用好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传家宝、权力下放调动积极性、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再到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我们党的成功密码就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

我们常说,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句话揭示了两件大事,一件是中国的事情,一件是党的事情,把两件事情在理论上阐释清楚很不容易,在百年实践中做成功更不容易,但中国共产党成功做到了。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从理论到实践完成了第一件事情,即中国遇到了什么事情?如何解决这些事情?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征程是我们党践行初心使命,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历史,集中体现为在“三次历史性转变”中完成和推进“三件大事”,竖立起“三个里程碑”。一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转变,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二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转变,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富强。三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史就是党立足中国问题、检讨反省自身、进行自我革命、开展理论创新并加以实践运用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百年路的初心和使命是一以贯之的,那就是***总书记一贯强调的:“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群众关切,实践着“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承诺。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和实践上做成功了第二件事情,即如何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一是永葆自我革命精神,不断深化对党的建设规律认识。中国共产党关于自身建设百年探索的历史就是以革命精神不断将从严治党引向深入的历史。二是抓好政治建设,为党的自身建设提供政治引领和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通过抓好政治建设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带动从严治党落到实处。三是既补精神之“钙”,也扎制度之“笼”。在党的建设历史上,首次确立思想建党原则是古田会议。在延安时期,党内教育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通过开展党内集中教育的形式,深化了党的思想建设规律的认识。除了加大思想建党力度,党的制度创新发展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四是注重抓“关键少数”,从严管理领导干部。中国共产党在自身建设规律的百年探索中确立了党管干部的原则,建立健全干部学习培训、选拔、任免、奖惩等一系列制度。五是强化监督执纪,增强自我净化能力。抗日战争时期,针对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中出现的以权谋私的现象,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中国人民苏维埃共和国政府,不允许在它的行列中有官吏的舞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党员数量大量增加,维护党的纪律任务更加繁重。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的纪律建设开始迈入正确轨道。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中,党的监督执纪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当然,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经验是多方面的,比如严格党的组织生活,优化党的政治生态环境,等等。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建设史中,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都始终以高度的思想自觉推进从严治党,保持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深化对党的自身建设规律认识。

不断积聚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磅礴伟力。

回顾我们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百年奋斗征程,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长征提供诸多重要启示。

始终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探索党的自身建设规律相统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决定党的自身建设的性质、内涵、要求、方法和途径,党的自身建设则决定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能否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百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党的自身建设过程始终相互支撑、与时俱进。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创新了“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优势,系统地解决了党内妨碍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问题。

始终坚持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解决党内问题相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从严治党举措的根本目的,不是削弱而是为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尤其是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最关键的就是在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让党的领导更加适应实践、时代、人民的要求。实现此完全系于党中央权威和领导核心地位与作用的不断巩固、有效发挥,全党必须以“两个维护”“四个意识”的政治担当和政治本领来确保实现党的思想统一、组织统一和行动统一。

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生动实践和重大成果,探索党的建设规律,就是要从这条道路的巨大成就、民族特色、实践本质等方面加深认识,增强“四个自信”,在革故鼎新中开创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党的建设实践则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挥和增强我国制度优势为根本尺度。加快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

始终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以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作为衡量标准。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深刻阐释我们党“党的初心和使命”的价值源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目标要求、“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发展动力、“一切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原则、“一切得失由人民检验”的评价标准。加强党的建设是由党的性质、宗旨以及人民期盼所决定的,体现了在党性和人民性有机结合过程中,既要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要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主体地位为首要遵循,夯实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社会基础,解决好中国“发展起来以后”的难题,积聚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磅礴伟力。

始终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在长期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革命和党的自我革命辩证统一的原理,始终把社会革命和党的自我革命结合起来,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推动了中国伟大社会革命不断迈向新阶段,进入新境界。在新的历史方位,实现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必须继续坚持党的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的统一。立足新时代中国“两个伟大革命”实际,继续总结我们党近百年来推动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经验,揭示我们党领导革命不断取得胜利的客观规律,找到一条通过核心力量的自我革命来推动伟大社会革命的新路,为世界无产阶级在掌握政权条件下继续社会革命事业提供有益借鉴,为世界政党治理乃至政治文明贡献中国智慧,谱写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新篇章。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与启示四史论文

始终不渝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高扬共产党人的精神旗帜,凝聚起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100年来,我们党始终教育引导全党同志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方向,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不断把实现崇高理想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我们要始终高擎共产党人的精神旗帜,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不动摇,教育引导广大民警把坚定的理想信念转化成为实现理想信念而奋斗的实际行动。时刻坚定政治立场,立足公安工作职能定位,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才能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始终不渝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确保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必须始终不渝坚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执政理念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立场,坚持贯彻好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优化营商环境、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上不断探索更加有力有效的举措,积极回应社会、群众的新期待,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

始终不渝围绕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提供坚强保证,以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党的建设的成效要体现在贯彻党的政治路线、完成党的中心任务、推进党的事业发展上。必须把为贯彻执行党的政治路线提供坚强保证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目的,坚持围绕政治路线来谋划、部署、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紧紧围绕党的政治路线和中心任务,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响应党中央伟大号召,坚决落实党委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奋力开创公安工作新局面。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与启示四史论文

深刻总结党不断奋斗的历史经验,不断汲取营养和智慧,不断上升为规律性认识,以指导新的实践,这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一个重要经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深刻总结了党一百年来所积累的十条宝贵历史经验,深刻阐明了我们党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的重要奥秘。这些经验是我们党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我们党引领中国未来的科学指引。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坚持党的领导是一百年来我们取得一切重大成就的根本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中华民族近代以来180多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100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都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这是党能够凝聚一切力量、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根本政治保证。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就是要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革命时期,正是因为在遵义会议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核心地位,中国共产党从此有了主心骨,中国革命才出现重大转折。在改革开放时期,也是因为有了邓小平同志这个核心,我们经受住了国内****和苏东剧变的严峻考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深刻总结古今中外历史的经验,明确指出:“古往今来,世界上的大国崩溃或者衰败,其中一个普遍的原因就是中央权威丧失、国家无法集中统一。”要治理好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有着9500多万名党员的大党,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至关重要,维护党中央权威至关重要。***总书记明确强调:“如果党中央没有权威,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可以随意不执行,大家各自为政、自行其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不干什么就不干什么,党就会变成一盘散沙,就会成为自行其是的‘私人俱乐部’,党的领导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因为确立了***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我们党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坚决维护***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这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第二,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不懈奋斗的历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坚持人民至上,是党一百年来的根本政治立场,是中国共产党战胜一切艰难险阻、风险挑战而取得伟大胜利的密码。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打土豪、分田地,为了推翻三座大山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从1921年到1949年,在党领导的革命队伍中,有名可查的烈士就达370多万人。在和平建设时期,在抗震救灾、抗洪抢险、应对突发事件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哪里有困难和危险,哪里就有共产党员。七十多年来,党始终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一以贯之地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让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在兑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郑重承诺以后,又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积极推动共同富裕有实质性进展。

总结党的百年历史,***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

第三,坚持理论创新。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不断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为我们立党立国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一百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完成其他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在同各种政治力量和困难挑战的较量中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根本在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并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

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教条主义所带来的血的教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以及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出发,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新的实际出发,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再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为全球治理指明了正确方向,引领了人类文明的新发展。

实践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中国,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实践也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不断随着生动发展的实践而不断丰富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科学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才能指导党的伟大事业取得伟大胜利。

第四,坚持独立自主。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和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和建设,决定了我们只能走自己的路。***总书记明确指出,“独立自主是我们党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党和人民力量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必然结论。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在遵义会议上,我们党开始独立自主地探索自己的革命道路,实现了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两弹一星”等重大科技突破,站稳了脚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方面坚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坚持自主创新战略,从“墨子”传信、“神舟”飞天、“北斗”组网、“嫦娥”探月、“蛟龙”入海、“天眼”巡空、“鲲龙”击水到“祝融探火”……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不断问世,引起了全球瞩目。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总书记明确指出,“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那样做的结果,不是必然遭遇失败,就是必然成为他人的附庸。”只有坚持独立自主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战略,把大国重器、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才不会受制于人,才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五,坚持中国道路。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总书记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在一百年为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历程中,无论是革命、建设、改革,我们之所以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就在于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创新理论的指导下,始终坚持中国道路。

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立足中国实际,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自己的国情,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等,并随着苏联模式弊端的逐渐显露明确提出要“以苏为鉴”,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我们后来逐渐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打下了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坚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抉择,坚持不走老路、不走邪路,而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实践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找到适合自己条件的道路,才能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增强历史定力,坚定四个自信,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

第六,坚持胸怀天下。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的崇高品质。马克思、恩格斯说过,“共产主义革命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无产阶级自己。”因此,共产主义是一种世界性的事业,这就决定了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共产党关注人类前途命运。

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而且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没有一党之私、一国之私,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始终弘扬国际主义精神,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贡献。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独立自主的、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到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再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共建“一带一路”等重要理念、重要倡议,中国共产党为维护世界和平积极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从反对霸权主义、促进国际合作,到积极参与维和行动,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中国共产党以为世界谋大同的担当,用实际行动,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国家和人民的尊敬,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朋友遍天下。

第七,坚持开拓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坚持开拓创新,这是党永远走在时代前列、不断胜利的根本动力。

***总书记指出,“越是伟大的事业,往往越是充满艰难险阻,越是需要开拓创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无论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进行革命、推翻三座大山,还是在十几亿人口的基础上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因循守旧、僵化教条,必然要失败。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开拓创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极大地突破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的设想,突破了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了,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社会主义展示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在现代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也没有照搬西方的现代化道路,而是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百年历史证明,只有开拓创新,以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新,才能走出新路,才能不断胜利。

第八,坚持敢于斗争。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事业是先进、伟大的事业,必然遭到国内外种种落后、反动势力的阻挠。只有敢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发扬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站起来的伟大飞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坚持敢于斗争的精神,战胜了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颠覆破坏和武装挑衅,维护了国家主权独立和安全利益。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坚持敢于斗争的精神,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制裁、干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改革发展任务之重前所未有,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我们必须准备面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对一些国家加大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遏制和打压,我们必须丢掉幻想、勇于斗争,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寸土不让,以前所未有的意志品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第九,坚持统一战线。统一战线不但是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胜利的一个重要法宝,也是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

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伟大事业。因此不但始终需要最广大的中国人民的支持,也需要世界人民的广泛支持。***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曾明确指出,“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统一战线摆在重要位置,不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

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和凝聚各方力量战胜强大敌人,与国民党建立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给予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势力和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以致命打击;推动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抗日战争成为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在解放战争中建立了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推翻了蒋介石反动政府。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社会各界人士,不断发展壮大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不断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了不可阻挡的磅礴力量。

第十,坚持自我革命。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党之所以历经百年风雨仍然走在时代前列、保持青春活力,就在于党不但能够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也能够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伟大的党,并不是因为党一贯正确、不犯错误,而是因为党勇于自我革命,能够自我纠正错误,能够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打铁必须自身硬,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我们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也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党。革命党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色,是成为执政党的前提。越是要长期执政,越是要有自我革命精神。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放松,在推动社会革命的同时进行彻底的自我革命,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决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总之,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党和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并在新时代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与启示论文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7月23日。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确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给遭受重灾的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新的依靠。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中图分类号】j623【文献标识码】a。

一、上海时期。

起初,在20世纪20年代,我国在经历了一段时期发展之后进入了专业音乐阶段,而这也是中国流行音乐的起源.当时较为知名的音乐家有刘天华、黎锦晖等人,为中国音乐的专业化道路努力奋斗。其中,黎锦晖为了完成“平民音乐”这一梦想,开始了一段流行音乐创作之路。

20世纪20年代初期到中期,黎锦晖为儿童传播新的思想,新的文化,创作出了《可怜的秋香》《老虎叫门》等儿童歌曲。对于黎锦晖而言,如今的时代所缺乏的正是大众音乐,因此,黎锦晖创作老百姓的音乐,秉承“必须通俗,才能普及”的思想,开始创作流行歌舞音乐。

1927年,黎锦晖创作了《毛毛雨》以及《落花流水》等当时时代的金曲,同时创办了“中华歌舞专门学校”,让这些歌曲传遍上海的大街小巷。但是,当时的中国上海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地区,因此,有众多更加先进的表演冲击这一文化,因此,当时的黎锦晖变成了黄色音乐的代名词。但是,黎锦晖依然没有放弃,依靠自身的毅力以及对音樂的执念不断创作,带领歌舞团演出,最终培养出了周旋、姚莉等第一批明星。

此后,黎锦晖的同胞弟弟黎锦光以及姚敏等人开始接替黎锦晖继续创作流行音乐。1936年,以电影为根基,创作了众多流行歌曲,如《夜来香》《葬花》等,均是当时的影片主题曲或是插曲。黎锦光的创作有西洋舞曲与民间音乐,具有西方音乐以及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因此,可以看出黎锦光不仅善于多元化流行创作,同时,也为流行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当时的流行歌坛,大多数是自学成才,除刘学庵之外,其余均是在自身游历的条件下凭借自身经验以及个人领悟创作流行音乐,这种音乐与当时大上海的气氛十分贴切,大众也都能听懂。该时期的音乐大多数是柔美风格,以传统的宫商角徵羽为音调,具有民间小调的特点,简单容易学习;同时,题材也多是描写人们生活中的小事物,与当时民众的心中渴求有一定的共鸣感。在伴奏音响方面采用的是西方音乐文化,但是,这种文化在当时的时代下不被人们所接受,被称为“靡靡之音”,社会各界均对流行音乐展开抨击。

二、港台时期。

1949年建国至1978年,音乐经历了一个波动的时代,这个时期经历了残酷的政治洗礼,文化业饱受摧残,这一时期的文化与政治融合,所创作的歌曲都是歌颂祖国,歌颂领导人之类的歌曲。之后,邓公南巡,改革开放的大潮扑面而来,中国人民敞开怀抱,接纳世界绚丽多彩的文化,此时香港音乐进入内地,人们被这种情歌所触动,认为原来歌曲还可以是这样!在惊叹之余,人们开始了一股新的潮流,不管是什么音乐,只要是香港音乐,内陆人民统统接受,如张明敏在春晚舞台上演唱了一首《我的中国心》,让中国为之沸腾。但是,由于香港长期处在英国殖民统治下,因此,不管是政治,还是文化,都受到英国风格的感染,因此,在刚开始的香港,大多是传唱英文歌,长期如此唱下去,直到最后香港人利用外国音乐配上中国歌词,这一改变促进了香港音乐的发展,成为了新的发展方式,最终出现了众多填词人,其中较为出名的如林夕。随后香港音乐独立发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粤语歌曲。但是,香港音乐始终是一种市场化的运作模式,长期的唱片发行让内陆人感觉到乏味,人们逐渐有些厌倦。就在此时,以罗大佑为代表的台湾音乐人,台湾音乐人坚持原创,以校园歌曲著称,当时如《酒干倘卖无》《外婆的澎湖湾》等歌曲在大陆风靡一时。同时,进入大陆邓丽君的歌曲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在那种甜甜、柔美的风格之下,开创了自身的时代。如《甜蜜蜜》《小城故事》等在如今时代仍有一大批传唱者。

三、多元文化融合时期。

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流行音乐进入了新时代,不仅思想上解放,同时,中国大陆也开始重新认识流行音乐,当邓丽君歌曲流入到大陆时,代表了一个时代,众人开始模仿这种唱腔。如李谷一的《乡恋》、程琳的《小螺号》等,但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此类歌曲受到无情的批判,1983年才逐渐解禁。到了8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了一阵“西北风”,这类风格的出现也代表流行音乐新的风格出现,其中,陕北唱腔中融入西方元素节奏成为了特色的流行风格,如《黄土高坡》《信天游》等就是具有浓烈的民族特色以及爆发力,此时的流行音乐开始了新的路程。

之前,人们经历了十年动荡,这十年是流行音乐倒退的十年,是文化缺失的十年,这一时期的人们不仅生产生活发生了变化,价值观也发生了改变。随后,当十年结束之后,人们开始追求个性,追求解放,当人们听到欧美摇滚时,被这种唱法深深吸引。1986年,崔健在北京国际和平年纪念音乐会上唱了《一无所有》,从此,属于国外的摇滚进入中国,中国开始了摇滚风。人们在打扮上追求个性,在歌词中肆无忌惮地表达自身的渴望。随后,各种乐队涌出,其中较为出名的乐队有黑豹乐队、唐朝乐队、眼镜蛇乐队等。这些乐队人员都是年轻人,对于生命有另一种渴望,摇滚音乐唱出了自己的个性,唱出了内心的叛逆。而这标志着我国流行音乐多了一种风格——摇滚乐。

现今进入了21世纪一个新的时期,流行音乐文化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各大音乐媒体层出不穷,可以这样说,流行音乐已经不仅仅是国外的流行音乐,不仅仅是港台音乐文化、日韩文化以及欧美文化,其中,流行音乐还融入了我国的传统文化,现今之民族唱法融合流行唱法的演唱已经开始有人在传唱,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也逐渐与流行音乐结合,中国的古诗词以及中国传统乐器等均与流行音乐文化融合,这种融合的意义说明,中国流行音乐在不久的未来会逐渐站在世界之巅,会成为世界级音乐,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与流行音乐融合的代表《中国风》作品,也会逐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但是,流行音乐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偏离,目前的流行音乐已经不仅仅是流行音乐,流行音乐中还充斥着一种商业化,这种商业化的发展流行音乐中充满了利益纠葛,这种纠葛让流行音乐不再纯粹。我国流行音乐界为了更好地发展音乐事业,让大众能听懂好与坏,不在网络音乐与口水歌之间徘徊,各大卫视均创建了音乐类节目,如《中国好声音》《梦想的声音》《我是歌手》《中国好歌曲》等。这些节目的取向为流行音乐注入血液的同时也吸引了一大批粉丝听众,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明白音乐品质上的好与坏。但是,目前的流行音乐越唱越少,翻唱人数居多。如果台湾没有了方文山,香港没了林夕、内陆没了高晓松,试问,难道流行音乐的歌词就要终结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如今的流行音乐缺少了创作,而这也是目前中国流行音乐界最应当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3]佚名.欧美流行音乐对中国流行唱法的影响与发展[j].艺术科技,2018,31(5).

[4]晁春莲.从中国歌曲的日语翻唱谈中日流行歌曲的发展[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8(1).

[5]徐浩铭.中国传统文化在流行音乐中的体现分析[j].黄河之声,2018(4):51.

在国内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现阶段,煤矿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水平提升的当下,对于煤矿开采和生产工作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且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对煤炭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要求在掘进作业中引入新技术和新工艺。从中国煤矿掘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状来看,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还存在很多实际问题,对现代煤矿掘进技术进行改进和优化,已成为企业实现降本增效的必经之路,对于煤矿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要对其问题予以高度重视。

1中国煤矿掘进技术发展综述。

1.1光面爆破技术。

光面爆破技术,是迄今为止,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煤矿开采掘进技术。该技术以较好地确保岩围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为基础,根据设计的轮廓,岩层更精确地发生断裂,使岩面更加的平整、规则。光面爆破技术对于围岩的稳定性破坏程度小,掘进的速度快;然而,光面爆破技术一般情况下需要借助更多的特殊设备才能得以应用,并且对钻孔精度有更高的要求,所以爆破工序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

1.2掘锚一体化掘锚机组。

目前,在中国煤矿掘进作业中,所用到的掘锚一体化掘锚机组大多数都是以连续采煤机为基础的发机结合。一台设备可以同时具有掘进以及支护两种功能,使掘进和支护设备大大减少了换位作业所花费的时间。由此,颠覆了传统的单一作业的方式,改善了煤矿开采流程,凸显其可靠、快速、自动化、高效率的优势。

1.3负载反馈调速技术。

于切割牵引速度来说,它是煤矿掘进机的重要工况参数之一。它不仅与掘进机自身密切相关,而且与煤岩的硬度、机器的钻入深度以及切削厚度都密切相关。负载反馈调速技术以切割牵引速度为核心,通过比例多路换向阀、变量泵-负载反馈无级调速等调整切割牵引深度,由此来确保掘进机工作时的可靠性。

1.4分裂机及液压锤的积极应用。

当今,科学技术正在逐步发展,中国通过对先进掘进技术的学习及研究,自主研发了一系列的先进掘進机器,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分裂器和液压锤。于煤矿掘进作业之中实现了分裂机以及液压锤的联合应用。需要首先利用分裂机把矿岩分裂,之后使用液压锤把已经分裂的矿岩粉碎,再装车运送,这表现出高度的灵活性、精确性及可操作性。

2煤矿掘进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在煤矿掘进技术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最初表现为规模小和成果小等特点。同时存在机重较轻、破岩能力较差、设备功率较小、可靠性较差等问题。1979年以后,悬臂式掘进机得以实现了相对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在40多年中,经过不断研发,已开发研制出20多种不同型号的掘进机,逐步形成系列化产品;但总的来说,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掘进机技术的可靠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现在来看,煤矿掘进技术的应用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5)掘进机中绝大部分除尘效果都很差,极有可能将工作人员的视力造成模糊;

(6)掘进机输机链条的紧度不足,会导致卡链和轴承损坏等等一些问题出现。

3现代煤矿掘进技术的改进方法。

3.1选用具备优良性能的掘进机。

在煤矿掘进工作里,核心设备就是掘进机,实际选择过程中,应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当前,中国在掘进机的引进以及国产化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中国重点机构推出的挖掘机型号包含以下几种:由煤科总院上海分院和南京晨光机械厂合作制造的elmb型;由煤科总院太原分院和淮南煤机厂合作制造的el-90型;由淮南煤机厂和奥地利沃斯特——阿尔卑尼公司合作制造的am-50型;由煤科总院太原分院和佳木斯煤机厂合作制造的emia-30型;由佳木斯煤机厂和日本三井三池公司合作制造的mrh-510-41型。煤矿掘进工作选择掘进机时需充分考虑到矿井的实际需要以及掘进机的综合性能。

3.2大力引入连续采煤机。

于发达国家来说,他们所维持的高效的采煤量与其所采用的连续采煤机所进行的多巷掘进是密不可分的。连续采煤机多巷掘进适合在巷道采煤作业上进行使用。运用连续采煤机,实现了采掘一体化,挖掘速度相对较快,巷道内作业的灵活性相对较大;连续采煤机本身的布置非常紧凑,它独特的驱动器以及直流传力电机可以明显提高机器效率以及过载能力。比如,中国晋煤集团寺河矿与赵庄矿等矿井在开发时,引进了连续采煤机,在多巷掘进以及掘支平行施工等方面都体现了非常强大的能力。

3.3掘进机技术的优化改进。

掘进机技术的改进主要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

(2)为掘进机增加一套自动润滑的系统。在掘进机工作了一定的时间之后,可以对掘进机进行统一布管,并且将掘进机编入进自动润滑系统之中而无需再借助人工手动润滑。井下作业时,可以运用双柱输油路,当自动润滑系统运行出现故障的时候,可以转换为手动润滑的模式,进而保障掘进机正常运行;(3)在掘进机的铲板的位置加一个接点,连接第一输送器与销轴,之后再与第一运输机的后支撑相连接,进而构成四连杆机构;实现铲板与第一输送机同时操作,使其尾端的从动轮和与动链轮之间的距离保持恒定,进而有效处理了链条松紧不稳定、频繁调节装置的问题。

3.4建立快速炮掘进机械化作业线。

建立快速炮掘进机械化作业线,是改进现代煤矿掘进技术技术的另一种方法。对煤矿企业来说,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科学合理的炮掘进机械化作业线,实现机械化施工工序,进而使掘进效果表现出快速、高效、安全以及低能耗等一系列特点;同时,完善掘进机作业线配套设施,如湿式煤电钻、装煤机、支架、刮板输送机、锚杆机以及瓦斯断电仪等,以建立高效和高产的矿井模式。

3.5煤矿掘进工作安全性的提升。

(3)实现煤矿掘进循环作业。掘进技术是煤矿开采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为了切实提高掘进速度和效率,较好地完成煤矿采集和生产等任务,还需实现煤矿掘进循环作业,即在保证截割、运输、支护、通风和抽放等工序上正规作业的基础之上,提升煤矿掘进的质量和效率。例如,在同一个循环中,可实现多项施工作业的同步进行,在平面掘进时实现协调作业,对时间和空间实现了充分利用,从而保证了整体的掘进进度。

4结语。

现代煤矿掘进技术的改进是煤矿企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是确保掘进作业安全性和高效率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现代化发展的主流趋势,在推动煤矿业的可持续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围绕现代煤矿掘进技术的改进进行了深入探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3)现代煤矿掘进技术的改进,首先要选用性能优良的掘进机,对掘进机技术予以化;其次要建立起快速炮掘进机械化作业线;再次要注重对掘进工作安全性水平的提升,以此来大幅度提升煤矿掘进作业效率。

参考文献。

[4]熊斌.煤矿斜井综掘机快速施工技术应用研究[d].淮南:安徽理工大学,2014.

[5]许超.试论煤矿掘进技术及安全管理[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5(6):59.

作者简介:王会盼(1980年7月-)男,河北省保定市人,淮南矿业集团煤业分公司谢桥矿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煤矿掘进。

摘要:林语堂是近代以来拥有西方读者最多的中国作家之一,他长期致力于向欧美国家传播中国文化与中国智慧,为转变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在文化认同和文化回归的路上虽历经艰辛,却从未停止思考和感悟。

关键词:林语堂;中西文化;文化回归。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自诩是“一捆矛盾”的林语堂无疑是一位享誉世界、学贯中西的文化大家。他的“矛盾”之处,不仅在于他“亦中亦西”的文化背景,在他身上,中国传统文学思想和西方基督文化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种“矛盾”更在林语堂的文化认同过程中显露无疑。曾经林语堂也经历过思想激进、急欲寻求国内思想变革的状态,那时候的他批判传统,反对国粹,痛斥国民性。然而,中年之后他开始转身,开始看到并愿意去探讨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美好。旅居美国之后,他的文化回归之路更为明显,他将自己视为中西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使者,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向西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本文着重从不同人生阶段林语堂不同的文化认同观来探讨他的文化回归之路。

一、推崇西化。

1895年林语堂出生在福建省龙溪一个“严格的基督教家庭”。当时的福建省对外交流频繁,外国传教势力快速发展,是较早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省份之一。少时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他“西化”的文化观,从6岁进入坂仔教会小学到1912年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林语堂接受的一直都是教会学校的教育。如果说林语堂幼年在家中与基督文化相遇是与西方世界的初步接触,那么在之后的求学历程中,他有了新的感受,开始迷恋西方文化,崇尚科学。尤其是在圣约翰大学期间,他没有合适的机会及环境去深化对中国文化的研究,相反他沉浸在丰富浩瀚的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英文资料、外文书籍中,如鱼得水,饱览了图书馆里几乎所有的书籍,这造就了他坚实的英文功底,他对西洋文明的信仰就是从那时开始确立,也造成了其与传统文化的隔膜。在大学毕业后,林语堂至清华大学任英文教员,在北京这样的文化中心,他猛然惊觉自己对中文“仅仅半通”,对传统文化的忽视竟然达到连“孟姜女哭夫以致泪冲长城”这样经典的传说都不曾有所耳闻的地步,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对《圣经》中大大小小的故事却了如指掌。为此他深觉惭愧,便开始恶补中文,埋头苦读孔孟老庄等国学经典,广泛涉猎,且经常想方设法地与文化人交流,长期浸润其间,林语堂的中国文化修养也逐渐充盈。之后林语堂离开清华大学先后赴美国哈佛大学和德国莱比锡大学深造,这四年的异域经历,让林语堂更真切地看到了西方物质文明的发达、社会的现代化,也体会到了西方对民主、法治和科学的重视,直至1923年林语堂才结束留学回国,并前往北大任教。

与当时许多出国留学归来焦虑中国未来的人一样,林语堂迫切希望改变国内混乱落后的状况,于是回国后便如火如荼地加入到了新文化运动的洪流之中,批“名流”、斥“文妖”,站在了传统文化的对立面,且言辞激烈、情绪激愤。他提出了“精神之歐化”的文化主张,想要改造国民性,重塑国人形象。他认为古之以来所倡导的“中庸”其实是为“惰性”披上了光鲜的外衣,认为中国文化其实是造就国民“四千年的揖让,焚香请安,叩头,四千年的识时务”[1]的根本原因,认为“老大帝国国民癖气”充满着“惰性”“奴气”“敷衍”“无理想”“无热狂”。他不断思考着安身立命是什么?识时务又是什么?为什么中国人恶性急?这些启发林语堂产生了救助文化的思想意识。

回国之初,林语堂算是彻底的欧化主义者,企图运用西方文化来对中国文化进行大换血,甚至在疗救问题上还毫无顾忌地提出了全盘效仿欧美,向西学看齐,欲以西方之文化与制度解中国所遇之难题,在思想、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寻求大力变革,认为中国人均应做到“思想欧化、精神欧化、习惯欧化”。事实上,此时被急功近利冲昏头脑的林语堂并没有彻底地了解中西方思想文化各自的精髓与劣势之所在,只是轻率地将其分别与落后和先进等同起来。因此,他必然强烈地排斥传统文化,宣扬西方文明,甚至提出“非中庸”“非乐天知命”等六项激进的原则,针对的也是传统文化和国民性中的消极面。

二、文化中立。

20世纪30年代初,林语堂与鲁迅等激进派渐行渐远,但又极力反对保守派,且他此刻可以冷静地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观察,眼之所见不再只是中国文化落后和有局限性的方面,而是关注到中国文化内在平和等美好特质,于是他的评判观点趋于公正,态度也不再像前期一样激烈、偏执,而是转变为欲以“幽默”来“滋润”国民的心灵。正所谓“远视固体态苗条,近睹则百孔千疮”[2],当视角从民族视角的“近睹”转向西方视角的“远视”时,林语堂突然发现不少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化充满“浪漫的崇拜”,更始觉东方文化与艺术如“美人”一般,这些觉醒推动着他开始尝试更换角度来再次品读中国文化。克罗齐“表现说”让林语堂不再一味称颂西方文化,他看到了西方文艺美学的不足,启发了他对东西方文化的新的互补性思考,加深了他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认同,并开始注意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厚的历史积淀,更不可能继续忽视其对人类思想发展所起到的积极影响。比如,林语堂认为中华民族拥有“和平忍耐”“脚踏实地”“知足常乐”等优点,是我们国家精神的寄托,在这样的人文文化之下,国人个性发展比较自由平和。但在民族存亡关头,若一味守旧、忍耐,只能坐视西方将他们的“文化硬性发展和武力侵略”自诩为“雄心与胆量”,任其征服我们的国家。

在创办期刊《论语》时期,林语堂对于中庸的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反对中庸变为提倡中庸。他认为中庸就是不走极端才能达到“有条不紊的生活”和“完全的均衡”,就像看待中西文化时,中庸之道就是要看到各自的精华与有偏颇之处,整合后才可被吸收借鉴,因此他开始“相信中庸之道”,并把它视作实现理想生活方式和人生方式的关键所在。

用西方对比思考中国,他处处不满。比如法治,林语堂认为中国人讲究“通融”“敷衍”,所以实行法治不严,要向西方学习,去“相信制度组织”。反之,感悟西方,他也失望,觉得一味地追求金钱会带给人们物质和精神的压迫,对物质的极端追求会导致心灵萎缩,认为“急功近利”的西方又该学习中国的“事理通达”、“心平气和”和“知足常乐”。自此,林语堂不再认为西方的文化与制度是未来中国变革所必须要遵循的目标,而是将其作为一个参照物。他采取了中正平和的态度来对待中西文化,即不以一方之所长来评判或否定另一方之所短,而要取对方之所长以补自身之所短,实现中西文化的相互融合。在林语堂那里,站在世界文化的角度上,突破时空的限制,发展文化的二元化成为可能,这一切得益于他成长过程中两种文化的深刻影响。

其实,对中西文化的中立审视的态度在林语堂去往美国之前就已经显露无遗。1934年他曾经反思自己在回国早期所发表的观点有些“浮躁凌厉”,这是他在中立审视之后对中国文化的全新感悟,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同。经过这番审视之后,一个在文化认同方面表现得更加成熟的林语堂在中国文化中找到了心灵归宿,这也是林语堂形成其独特中国文化观的重大转折点。

三、文化回归。

也许是他开始觉察自己“头脑”虽为“西洋的产品,心却是中国的”[3],在1936年赴美写作后,他远离纷争,“重新发现祖国”,林语堂参悟出几千年来积淀下的中国文化其实充满着智慧。这时的“远观”,促使他真正形成属于自己的融合的文化观,对中西文化的态度,无论是情感上还是审美上,逐渐开始偏向于中国文化。其实这不难理解,早期林语堂一直以中国人为读者,急欲改变国家落后的状况,唤起民众的苏醒,所以不可避免地抨击中国传统文化。旅居外国后,读者和环境都发生了变化,他反而能够看到中华文化相较于西方文化的优势及深远之所在。

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回归自此之后成为了林语堂人生方式和写作思路的主旋律。从1936年起,林语堂开始向西方社会大量输入中国思想文化的精妙之处,这一过程同时也是他不断完善和深化自己的中国历史观及文化观的过程。从其成名作《吾国与吾民》(1935年)到代表作《生活的艺术》(1937年)、《孔子的智慧》(1938年)中可以看到林语堂极力赞扬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以“礼法为纲”的儒家文学。他认为儒学是有人情味的“人文主义”,他期望能以这种人文精神去解决西方大工业生产所导致的人类精神生活的困惑与贫瘠。直到后来的《苏东坡传》(1947年),展示了林语堂心中所认为的思想和人生的最高境界,应是兼容儒释道的精髓,透悟人生,洞悉自然。在《老子的智慧》中可看到林語堂对中国道家思想的推崇,他向西方世界讲述了以“崇尚自然”为核心的道家思想。而令人印象更为深刻的是《苏东坡传》中那个“快快活活”“像旋风般活过”的苏东坡,是林语堂用中国传统的文化和生活理念,对西方社会进行生命价值和信念的再塑造。

如果说早年的教育环境和求学经历,造成了林语堂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片面的话,那么后期他以通俗却不失精妙的文字向世界尤其是欧美传播中国文化,则源自于他对“民族特有东西”的偏爱。他带着回归传统文化的强烈愿望,同时又有以现代的、辩证的和发展的眼光来解读传统文化的智慧。饱经世事的洗练之后,回归传统文化也许才是一种真正的通透与清醒,因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引导人们去参悟人生的喜与悲、得与失,最终,虽历经沧桑却仍能心怀豁达、平静淡然。

参考文献:

[2]林语堂.林语堂全集(第十三卷)[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子通.林语堂评说七十年(第一版)[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学习心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通过重温新中国70余年的发展历程和光辉成就,深刻认识到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艰辛和伟大。下面谈三点体会。

一、要在学习历史中洞悉历史,提高政治站位。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新中国七十多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坚守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的奋斗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和最好的营养剂,通过重温历史,能够让我们为坚守理想信念找到根基,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无论是党史、新中国史,还是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都真实客观记录了我们党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斗争历程,实事求是记载了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奋发图强的革命意志和斗争精神。

面对新时代的新任务、新要求、新挑战,党员领导干部要想走出新时代的铿锵步伐,必须学好历史,洞悉历史,不断重温党和人民并肩走过的光辉历程,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经验与教训;要自觉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理论学习,结合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的伟大成就,特别是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从中体悟我们党的远大理想、奋斗目标、初心使命;从中深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更好地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信仰信心,不断汲取政治营养、提高政治站位、站稳政治立场、增强政治自信。

二、在洞悉历史中反思历史,坚定“四个自信”

在70余年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在曲折中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最新的理论实践重大成果。一路坎坷与探索,更加体现了伟大思想的来之不易,正确道路的来之不易,更加坚定了“四个自信”。学好“四史”,既要真学真了解,还要真知真反思。要反思我们党走过的伟大历程中的失败教训、经验,增强不怕困难、攻坚克难的信心。反思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感悟“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的真谛内涵,强化宗旨意识,站稳群众立场。反思是为了少走弯路,更好地前进。只有在反思中前进,才能脚步迈得更稳健、更自信。

领导干部要提高政治定力和施政能力,提高谋事决策和干事创业水平,就要不断学习历史,学好“四史”,学会对照、鉴别,总结成功经验,汲取历史教训,坚定发展方向,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砥砺前行。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既有国内的也有国际的,覆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能源领域所面临的形势也较以往更加复杂,必须从党史学习中获得启迪、提炼法宝,深刻把握新时代新特征新要求,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加快全省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切实增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确保能源领域“双碳目标”提前实现。

三、在反思历史中坚定信念,强化责任担当。

反思明道理、出真理,反思强信心、增力量。反思历史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走好现在和未来的路。领导干部学会反思,就要学习借鉴老一辈革命人、奋斗者的牺牲奉献精神,不断增强责任意识、担当精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推进到今天,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担当”。我们认识历史、反思历史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使命,担当起党和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论文

中国共产党(英文名:thecommunistpartyofchina,简写cpc),创建于1921年7月23日,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确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让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看到了新的希望、有了新的依靠。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在国内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现阶段,煤矿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水平提升的当下,对于煤矿开采和生产工作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且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对煤炭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要求在掘进作业中引入新技术和新工艺。从中国煤矿掘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状来看,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还存在很多实际问题,对现代煤矿掘进技术进行改进和优化,已成为企业实现降本增效的必经之路,对于煤矿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要对其问题予以高度重视。

1中国煤矿掘进技术发展综述。

1.1光面爆破技术。

光面爆破技术,是迄今为止,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煤矿开采掘进技术。该技术以较好地确保岩围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为基础,根据设计的轮廓,岩层更精确地发生断裂,使岩面更加的平整、规则。光面爆破技术对于围岩的稳定性破坏程度小,掘进的速度快;然而,光面爆破技术一般情况下需要借助更多的特殊设备才能得以应用,并且对钻孔精度有更高的要求,所以爆破工序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

1.2掘锚一体化掘锚机组。

目前,在中国煤矿掘进作业中,所用到的掘锚一体化掘锚机组大多数都是以连续采煤机为基础的发机结合。一台设备可以同时具有掘进以及支护两种功能,使掘进和支护设备大大减少了换位作业所花费的时间。由此,颠覆了传统的单一作业的方式,改善了煤矿开采流程,凸显其可靠、快速、自动化、高效率的优势。

1.3负载反馈调速技术。

于切割牵引速度来说,它是煤矿掘进机的重要工况参数之一。它不仅与掘进机自身密切相关,而且与煤岩的硬度、机器的钻入深度以及切削厚度都密切相关。负载反馈调速技术以切割牵引速度为核心,通过比例多路换向阀、变量泵-负载反馈无级调速等调整切割牵引深度,由此来确保掘进机工作时的可靠性。

1.4分裂机及液压锤的积极应用。

当今,科学技术正在逐步发展,中国通过对先进掘进技术的学习及研究,自主研发了一系列的先进掘進机器,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分裂器和液压锤。于煤矿掘进作业之中实现了分裂机以及液压锤的联合应用。需要首先利用分裂机把矿岩分裂,之后使用液压锤把已经分裂的矿岩粉碎,再装车运送,这表现出高度的灵活性、精确性及可操作性。

2煤矿掘进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在煤矿掘进技术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最初表现为规模小和成果小等特点。同时存在机重较轻、破岩能力较差、设备功率较小、可靠性较差等问题。1979年以后,悬臂式掘进机得以实现了相对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在40多年中,经过不断研发,已开发研制出20多种不同型号的掘进机,逐步形成系列化产品;但总的来说,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掘进机技术的可靠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现在来看,煤矿掘进技术的应用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5)掘进机中绝大部分除尘效果都很差,极有可能将工作人员的视力造成模糊;

(6)掘进机输机链条的紧度不足,会导致卡链和轴承损坏等等一些问题出现。

3现代煤矿掘进技术的改进方法。

3.1选用具备优良性能的掘进机。

在煤矿掘进工作里,核心设备就是掘进机,实际选择过程中,应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当前,中国在掘进机的引进以及国产化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中国重点机构推出的挖掘机型号包含以下几种:由煤科总院上海分院和南京晨光机械厂合作制造的elmb型;由煤科总院太原分院和淮南煤机厂合作制造的el-90型;由淮南煤机厂和奥地利沃斯特——阿尔卑尼公司合作制造的am-50型;由煤科总院太原分院和佳木斯煤机厂合作制造的emia-30型;由佳木斯煤机厂和日本三井三池公司合作制造的mrh-510-41型。煤矿掘进工作选择掘进机时需充分考虑到矿井的实际需要以及掘进机的综合性能。

3.2大力引入连续采煤机。

于发达国家来说,他们所维持的高效的采煤量与其所采用的连续采煤机所进行的多巷掘进是密不可分的。连续采煤机多巷掘进适合在巷道采煤作业上进行使用。运用连续采煤机,实现了采掘一体化,挖掘速度相对较快,巷道内作业的灵活性相对较大;连续采煤机本身的布置非常紧凑,它独特的驱动器以及直流传力电机可以明显提高机器效率以及过载能力。比如,中国晋煤集团寺河矿与赵庄矿等矿井在开发时,引进了连续采煤机,在多巷掘进以及掘支平行施工等方面都体现了非常强大的能力。

3.3掘进机技术的优化改进。

掘进机技术的改进主要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

(2)为掘进机增加一套自动润滑的系统。在掘进机工作了一定的时间之后,可以对掘进机进行统一布管,并且将掘进机编入进自动润滑系统之中而无需再借助人工手动润滑。井下作业时,可以运用双柱输油路,当自动润滑系统运行出现故障的时候,可以转换为手动润滑的模式,进而保障掘进机正常运行;(3)在掘进机的铲板的位置加一个接点,连接第一输送器与销轴,之后再与第一运输机的后支撑相连接,进而构成四连杆机构;实现铲板与第一输送机同时操作,使其尾端的从动轮和与动链轮之间的距离保持恒定,进而有效处理了链条松紧不稳定、频繁调节装置的问题。

3.4建立快速炮掘进机械化作业线。

建立快速炮掘进机械化作业线,是改进现代煤矿掘进技术技术的另一种方法。对煤矿企业来说,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科学合理的炮掘进机械化作业线,实现机械化施工工序,进而使掘进效果表现出快速、高效、安全以及低能耗等一系列特点;同时,完善掘进机作业线配套设施,如湿式煤电钻、装煤机、支架、刮板输送机、锚杆机以及瓦斯断电仪等,以建立高效和高产的矿井模式。

3.5煤矿掘进工作安全性的提升。

(3)实现煤矿掘进循环作业。掘进技术是煤矿开采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为了切实提高掘进速度和效率,较好地完成煤矿采集和生产等任务,还需实现煤矿掘进循环作业,即在保证截割、运输、支护、通风和抽放等工序上正规作业的基础之上,提升煤矿掘进的质量和效率。例如,在同一个循环中,可实现多项施工作业的同步进行,在平面掘进时实现协调作业,对时间和空间实现了充分利用,从而保证了整体的掘进进度。

4结语。

现代煤矿掘进技术的改进是煤矿企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是确保掘进作业安全性和高效率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现代化发展的主流趋势,在推动煤矿业的可持续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围绕现代煤矿掘进技术的改进进行了深入探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3)现代煤矿掘进技术的改进,首先要选用性能优良的掘进机,对掘进机技术予以化;其次要建立起快速炮掘进机械化作业线;再次要注重对掘进工作安全性水平的提升,以此来大幅度提升煤矿掘进作业效率。

参考文献。

[4]熊斌.煤矿斜井综掘机快速施工技术应用研究[d].淮南:安徽理工大学,2014.

[5]许超.试论煤矿掘进技术及安全管理[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5(6):59.

作者简介:王会盼(1980年7月-)男,河北省保定市人,淮南矿业集团煤业分公司谢桥矿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煤矿掘进。

摘要:林语堂是近代以来拥有西方读者最多的中国作家之一,他长期致力于向欧美国家传播中国文化与中国智慧,为转变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在文化认同和文化回归的路上虽历经艰辛,却从未停止思考和感悟。

关键词:林语堂;中西文化;文化回归。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自诩是“一捆矛盾”的林语堂无疑是一位享誉世界、学贯中西的文化大家。他的“矛盾”之处,不仅在于他“亦中亦西”的文化背景,在他身上,中国传统文学思想和西方基督文化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种“矛盾”更在林语堂的文化认同过程中显露无疑。曾经林语堂也经历过思想激进、急欲寻求国内思想变革的状态,那时候的他批判传统,反对国粹,痛斥国民性。然而,中年之后他开始转身,开始看到并愿意去探讨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美好。旅居美国之后,他的文化回归之路更为明显,他将自己视为中西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使者,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向西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本文着重从不同人生阶段林语堂不同的文化认同观来探讨他的文化回归之路。

一、推崇西化。

1895年林语堂出生在福建省龙溪一个“严格的基督教家庭”。当时的福建省对外交流频繁,外国传教势力快速发展,是较早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省份之一。少时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他“西化”的文化观,从6岁进入坂仔教会小学到1912年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林语堂接受的一直都是教会学校的教育。如果说林语堂幼年在家中与基督文化相遇是与西方世界的初步接触,那么在之后的求学历程中,他有了新的感受,开始迷恋西方文化,崇尚科学。尤其是在圣约翰大学期间,他没有合适的机会及环境去深化对中国文化的研究,相反他沉浸在丰富浩瀚的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英文资料、外文书籍中,如鱼得水,饱览了图书馆里几乎所有的书籍,这造就了他坚实的英文功底,他对西洋文明的信仰就是从那时开始确立,也造成了其与传统文化的隔膜。在大学毕业后,林语堂至清华大学任英文教员,在北京这样的文化中心,他猛然惊觉自己对中文“仅仅半通”,对传统文化的忽视竟然达到连“孟姜女哭夫以致泪冲长城”这样经典的传说都不曾有所耳闻的地步,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对《圣经》中大大小小的故事却了如指掌。为此他深觉惭愧,便开始恶补中文,埋头苦读孔孟老庄等国学经典,广泛涉猎,且经常想方设法地与文化人交流,长期浸润其间,林语堂的中国文化修养也逐渐充盈。之后林语堂离开清华大学先后赴美国哈佛大学和德国莱比锡大学深造,这四年的异域经历,让林语堂更真切地看到了西方物质文明的发达、社会的现代化,也体会到了西方对民主、法治和科学的重视,直至1923年林语堂才结束留学回国,并前往北大任教。

与当时许多出国留学归来焦虑中国未来的人一样,林语堂迫切希望改变国内混乱落后的状况,于是回国后便如火如荼地加入到了新文化运动的洪流之中,批“名流”、斥“文妖”,站在了传统文化的对立面,且言辞激烈、情绪激愤。他提出了“精神之歐化”的文化主张,想要改造国民性,重塑国人形象。他认为古之以来所倡导的“中庸”其实是为“惰性”披上了光鲜的外衣,认为中国文化其实是造就国民“四千年的揖让,焚香请安,叩头,四千年的识时务”[1]的根本原因,认为“老大帝国国民癖气”充满着“惰性”“奴气”“敷衍”“无理想”“无热狂”。他不断思考着安身立命是什么?识时务又是什么?为什么中国人恶性急?这些启发林语堂产生了救助文化的思想意识。

回国之初,林语堂算是彻底的欧化主义者,企图运用西方文化来对中国文化进行大换血,甚至在疗救问题上还毫无顾忌地提出了全盘效仿欧美,向西学看齐,欲以西方之文化与制度解中国所遇之难题,在思想、文化、社会建设等方面寻求大力变革,认为中国人均应做到“思想欧化、精神欧化、习惯欧化”。事实上,此时被急功近利冲昏头脑的林语堂并没有彻底地了解中西方思想文化各自的精髓与劣势之所在,只是轻率地将其分别与落后和先进等同起来。因此,他必然强烈地排斥传统文化,宣扬西方文明,甚至提出“非中庸”“非乐天知命”等六项激进的原则,针对的也是传统文化和国民性中的消极面。

二、文化中立。

20世纪30年代初,林语堂与鲁迅等激进派渐行渐远,但又极力反对保守派,且他此刻可以冷静地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观察,眼之所见不再只是中国文化落后和有局限性的方面,而是关注到中国文化内在平和等美好特质,于是他的评判观点趋于公正,态度也不再像前期一样激烈、偏执,而是转变为欲以“幽默”来“滋润”国民的心灵。正所谓“远视固体态苗条,近睹则百孔千疮”[2],当视角从民族视角的“近睹”转向西方视角的“远视”时,林语堂突然发现不少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化充满“浪漫的崇拜”,更始觉东方文化与艺术如“美人”一般,这些觉醒推动着他开始尝试更换角度来再次品读中国文化。克罗齐“表现说”让林语堂不再一味称颂西方文化,他看到了西方文艺美学的不足,启发了他对东西方文化的新的互补性思考,加深了他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认同,并开始注意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厚的历史积淀,更不可能继续忽视其对人类思想发展所起到的积极影响。比如,林语堂认为中华民族拥有“和平忍耐”“脚踏实地”“知足常乐”等优点,是我们国家精神的寄托,在这样的人文文化之下,国人个性发展比较自由平和。但在民族存亡关头,若一味守旧、忍耐,只能坐视西方将他们的“文化硬性发展和武力侵略”自诩为“雄心与胆量”,任其征服我们的国家。

在创办期刊《论语》时期,林语堂对于中庸的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反对中庸变为提倡中庸。他认为中庸就是不走极端才能达到“有条不紊的生活”和“完全的均衡”,就像看待中西文化时,中庸之道就是要看到各自的精华与有偏颇之处,整合后才可被吸收借鉴,因此他开始“相信中庸之道”,并把它视作实现理想生活方式和人生方式的关键所在。

用西方对比思考中国,他处处不满。比如法治,林语堂认为中国人讲究“通融”“敷衍”,所以实行法治不严,要向西方学习,去“相信制度组织”。反之,感悟西方,他也失望,觉得一味地追求金钱会带给人们物质和精神的压迫,对物质的极端追求会导致心灵萎缩,认为“急功近利”的西方又该学习中国的“事理通达”、“心平气和”和“知足常乐”。自此,林语堂不再认为西方的文化与制度是未来中国变革所必须要遵循的目标,而是将其作为一个参照物。他采取了中正平和的态度来对待中西文化,即不以一方之所长来评判或否定另一方之所短,而要取对方之所长以补自身之所短,实现中西文化的相互融合。在林语堂那里,站在世界文化的角度上,突破时空的限制,发展文化的二元化成为可能,这一切得益于他成长过程中两种文化的深刻影响。

其实,对中西文化的中立审视的态度在林语堂去往美国之前就已经显露无遗。1934年他曾经反思自己在回国早期所发表的观点有些“浮躁凌厉”,这是他在中立审视之后对中国文化的全新感悟,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同。经过这番审视之后,一个在文化认同方面表现得更加成熟的林语堂在中国文化中找到了心灵归宿,这也是林语堂形成其独特中国文化观的重大转折点。

三、文化回归。

也许是他开始觉察自己“头脑”虽为“西洋的产品,心却是中国的”[3],在1936年赴美写作后,他远离纷争,“重新发现祖国”,林语堂参悟出几千年来积淀下的中国文化其实充满着智慧。这时的“远观”,促使他真正形成属于自己的融合的文化观,对中西文化的态度,无论是情感上还是审美上,逐渐开始偏向于中国文化。其实这不难理解,早期林语堂一直以中国人为读者,急欲改变国家落后的状况,唤起民众的苏醒,所以不可避免地抨击中国传统文化。旅居外国后,读者和环境都发生了变化,他反而能够看到中华文化相较于西方文化的优势及深远之所在。

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回归自此之后成为了林语堂人生方式和写作思路的主旋律。从1936年起,林语堂开始向西方社会大量输入中国思想文化的精妙之处,这一过程同时也是他不断完善和深化自己的中国历史观及文化观的过程。从其成名作《吾国与吾民》(1935年)到代表作《生活的艺术》(1937年)、《孔子的智慧》(1938年)中可以看到林语堂极力赞扬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以“礼法为纲”的儒家文学。他认为儒学是有人情味的“人文主义”,他期望能以这种人文精神去解决西方大工业生产所导致的人类精神生活的困惑与贫瘠。直到后来的《苏东坡传》(1947年),展示了林语堂心中所认为的思想和人生的最高境界,应是兼容儒释道的精髓,透悟人生,洞悉自然。在《老子的智慧》中可看到林語堂对中国道家思想的推崇,他向西方世界讲述了以“崇尚自然”为核心的道家思想。而令人印象更为深刻的是《苏东坡传》中那个“快快活活”“像旋风般活过”的苏东坡,是林语堂用中国传统的文化和生活理念,对西方社会进行生命价值和信念的再塑造。

如果说早年的教育环境和求学经历,造成了林语堂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片面的话,那么后期他以通俗却不失精妙的文字向世界尤其是欧美传播中国文化,则源自于他对“民族特有东西”的偏爱。他带着回归传统文化的强烈愿望,同时又有以现代的、辩证的和发展的眼光来解读传统文化的智慧。饱经世事的洗练之后,回归传统文化也许才是一种真正的通透与清醒,因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引导人们去参悟人生的喜与悲、得与失,最终,虽历经沧桑却仍能心怀豁达、平静淡然。

参考文献:

[2]林语堂.林语堂全集(第十三卷)[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子通.林语堂评说七十年(第一版)[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

【中图分类号】j623【文献标识码】a。

一、上海时期。

起初,在20世纪20年代,我国在经历了一段时期发展之后进入了专业音乐阶段,而这也是中国流行音乐的起源.当时较为知名的音乐家有刘天华、黎锦晖等人,为中国音乐的专业化道路努力奋斗。其中,黎锦晖为了完成“平民音乐”这一梦想,开始了一段流行音乐创作之路。

20世纪20年代初期到中期,黎锦晖为儿童传播新的思想,新的文化,创作出了《可怜的秋香》《老虎叫门》等儿童歌曲。对于黎锦晖而言,如今的时代所缺乏的正是大众音乐,因此,黎锦晖创作老百姓的音乐,秉承“必须通俗,才能普及”的思想,开始创作流行歌舞音乐。

1927年,黎锦晖创作了《毛毛雨》以及《落花流水》等当时时代的金曲,同时创办了“中华歌舞专门学校”,让这些歌曲传遍上海的大街小巷。但是,当时的中国上海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地区,因此,有众多更加先进的表演冲击这一文化,因此,当时的黎锦晖变成了黄色音乐的代名词。但是,黎锦晖依然没有放弃,依靠自身的毅力以及对音樂的执念不断创作,带领歌舞团演出,最终培养出了周旋、姚莉等第一批明星。

此后,黎锦晖的同胞弟弟黎锦光以及姚敏等人开始接替黎锦晖继续创作流行音乐。1936年,以电影为根基,创作了众多流行歌曲,如《夜来香》《葬花》等,均是当时的影片主题曲或是插曲。黎锦光的创作有西洋舞曲与民间音乐,具有西方音乐以及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因此,可以看出黎锦光不仅善于多元化流行创作,同时,也为流行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当时的流行歌坛,大多数是自学成才,除刘学庵之外,其余均是在自身游历的条件下凭借自身经验以及个人领悟创作流行音乐,这种音乐与当时大上海的气氛十分贴切,大众也都能听懂。该时期的音乐大多数是柔美风格,以传统的宫商角徵羽为音调,具有民间小调的特点,简单容易学习;同时,题材也多是描写人们生活中的小事物,与当时民众的心中渴求有一定的共鸣感。在伴奏音响方面采用的是西方音乐文化,但是,这种文化在当时的时代下不被人们所接受,被称为“靡靡之音”,社会各界均对流行音乐展开抨击。

二、港台时期。

1949年建国至1978年,音乐经历了一个波动的时代,这个时期经历了残酷的政治洗礼,文化业饱受摧残,这一时期的文化与政治融合,所创作的歌曲都是歌颂祖国,歌颂领导人之类的歌曲。之后,邓公南巡,改革开放的大潮扑面而来,中国人民敞开怀抱,接纳世界绚丽多彩的文化,此时香港音乐进入内地,人们被这种情歌所触动,认为原来歌曲还可以是这样!在惊叹之余,人们开始了一股新的潮流,不管是什么音乐,只要是香港音乐,内陆人民统统接受,如张明敏在春晚舞台上演唱了一首《我的中国心》,让中国为之沸腾。但是,由于香港长期处在英国殖民统治下,因此,不管是政治,还是文化,都受到英国风格的感染,因此,在刚开始的香港,大多是传唱英文歌,长期如此唱下去,直到最后香港人利用外国音乐配上中国歌词,这一改变促进了香港音乐的发展,成为了新的发展方式,最终出现了众多填词人,其中较为出名的如林夕。随后香港音乐独立发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粤语歌曲。但是,香港音乐始终是一种市场化的运作模式,长期的唱片发行让内陆人感觉到乏味,人们逐渐有些厌倦。就在此时,以罗大佑为代表的台湾音乐人,台湾音乐人坚持原创,以校园歌曲著称,当时如《酒干倘卖无》《外婆的澎湖湾》等歌曲在大陆风靡一时。同时,进入大陆邓丽君的歌曲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在那种甜甜、柔美的风格之下,开创了自身的时代。如《甜蜜蜜》《小城故事》等在如今时代仍有一大批传唱者。

三、多元文化融合时期。

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流行音乐进入了新时代,不仅思想上解放,同时,中国大陆也开始重新认识流行音乐,当邓丽君歌曲流入到大陆时,代表了一个时代,众人开始模仿这种唱腔。如李谷一的《乡恋》、程琳的《小螺号》等,但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此类歌曲受到无情的批判,1983年才逐渐解禁。到了8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了一阵“西北风”,这类风格的出现也代表流行音乐新的风格出现,其中,陕北唱腔中融入西方元素节奏成为了特色的流行风格,如《黄土高坡》《信天游》等就是具有浓烈的民族特色以及爆发力,此时的流行音乐开始了新的路程。

之前,人们经历了十年动荡,这十年是流行音乐倒退的十年,是文化缺失的十年,这一时期的人们不仅生产生活发生了变化,价值观也发生了改变。随后,当十年结束之后,人们开始追求个性,追求解放,当人们听到欧美摇滚时,被这种唱法深深吸引。1986年,崔健在北京国际和平年纪念音乐会上唱了《一无所有》,从此,属于国外的摇滚进入中国,中国开始了摇滚风。人们在打扮上追求个性,在歌词中肆无忌惮地表达自身的渴望。随后,各种乐队涌出,其中较为出名的乐队有黑豹乐队、唐朝乐队、眼镜蛇乐队等。这些乐队人员都是年轻人,对于生命有另一种渴望,摇滚音乐唱出了自己的个性,唱出了内心的叛逆。而这标志着我国流行音乐多了一种风格——摇滚乐。

现今进入了21世纪一个新的时期,流行音乐文化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各大音乐媒体层出不穷,可以这样说,流行音乐已经不仅仅是国外的流行音乐,不仅仅是港台音乐文化、日韩文化以及欧美文化,其中,流行音乐还融入了我国的传统文化,现今之民族唱法融合流行唱法的演唱已经开始有人在传唱,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也逐渐与流行音乐结合,中国的古诗词以及中国传统乐器等均与流行音乐文化融合,这种融合的意义说明,中国流行音乐在不久的未来会逐渐站在世界之巅,会成为世界级音乐,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与流行音乐融合的代表《中国风》作品,也会逐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但是,流行音乐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偏离,目前的流行音乐已经不仅仅是流行音乐,流行音乐中还充斥着一种商业化,这种商业化的发展流行音乐中充满了利益纠葛,这种纠葛让流行音乐不再纯粹。我国流行音乐界为了更好地发展音乐事业,让大众能听懂好与坏,不在网络音乐与口水歌之间徘徊,各大卫视均创建了音乐类节目,如《中国好声音》《梦想的声音》《我是歌手》《中国好歌曲》等。这些节目的取向为流行音乐注入血液的同时也吸引了一大批粉丝听众,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明白音乐品质上的好与坏。但是,目前的流行音乐越唱越少,翻唱人数居多。如果台湾没有了方文山,香港没了林夕、内陆没了高晓松,试问,难道流行音乐的歌词就要终结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如今的流行音乐缺少了创作,而这也是目前中国流行音乐界最应当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3]佚名.欧美流行音乐对中国流行唱法的影响与发展[j].艺术科技,2018,31(5).

[4]晁春莲.从中国歌曲的日语翻唱谈中日流行歌曲的发展[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8(1).

[5]徐浩铭.中国传统文化在流行音乐中的体现分析[j].黄河之声,2018(4):51.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

一百年来,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以自强不息的奋斗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概述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

学习时报曾开辟专栏“从创建共产党到成立新中国”,以纪年的方式全面回顾中国共产党28年浴血奋斗历程。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我们再次集中推送该专栏文章合集,以飨读者。

1921:

1922:

新生政党举大旗——中国共产党担起领导中国革命重任。

1923:

革命征途共携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抉择。

1924:

求同存异承大义——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表现历史担当。

1925:

革命浪潮滚滚来——中国共产党引领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1926:

打倒列强除军阀——中国共产党推动北伐战争和领导工农运动。

1927:

风云突变波涛涌——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革命战争。

1928:

1929:

1930:

1932:

山雨欲来风满楼——中国共产党抵制“左”倾教条主义的斗争。

1933:

高天滚滚寒流急——中国共产党在反“围剿”斗争中的奋勇抗争。

1934:

红军不怕远征难——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主力开始长征。

1935:

生死攸关大转折——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主力胜利完成长征。

1936:

合作抗战开新局——中国共产党促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1937:

生死存亡筑长城——中国共产党推动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8:

1939:

团结斗争促抗战——中国共产党开展反投降、反分裂、反摩擦斗争。

1940:

中国希望在延安——中国共产党理论构建的成熟与抗日战场的战略性进攻。

1941:

剑犁并铸度劫波——中国共产党勇击内外浊流的战略抉择。

1942:

思想建党聚伟力——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整风自我革命中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

1943:

淬炼成钢斗志坚——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继续巩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44:

赢得人民才自信——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联合政府”政治主张。

1945:

两种命运大抉择——中国共产党胜利召开七大和全力争取和平建国。

1946:

解放战争求解放——中国共产党鲜明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1947:

迎接革命新高潮——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战争从积极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1948:

风卷残云如卷席——中国共产党领导战略决战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1949:

天翻地覆慨而慷——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记录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一言以蔽之,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奋斗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无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如今的中国共产党,如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具有不断成长的内生动力,具有抵挡任何风雨侵袭的强大力量。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学习心得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1921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秉持以人民为中心,永葆初心、牢记使命,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完成救国大业、兴国大业,推进富国大业、强国大业。

习近平总书记同党外人士代表共迎佳节时指出,中共中央决定,今年在全党开展中共党史,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不断加强党的建设。这仿佛是上“课”前的“预备铃”,作为9000多万名党员中的一员,必须做好“党史课”的学习准备。

以“党史学习教育”为推进创业守业的“必修课”。“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一路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砥砺前行,谱写出中国近现代以来最为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党史和新中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一名党员,自党旗下庄严宣誓入党,就要做到终身爱党、学党史,时刻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摆在心中、付诸行中,把个人荣辱融入党的建设中。随着党龄增长,我们的党性和爱党之心更要弥坚,通过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提高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增强事业发展的政治自觉性。修好这门“必修课”,有利于对党的历史经验和规律把握得更科学更透彻,有利于以坚强的政治定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有利于守好党领导人民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并再创新业。

以“党史学习教育”为汲取奋斗力量的“智慧源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积累了宝贵经验、汇聚了无穷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自2021年1月1日,共产党员网推出了纪念建党百年专栏《党史百年·天天读》,追溯到1921年,以丰富翔实的历史文献和图片再现党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展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重要论述和理论观点,系统反映党的思想理论创立、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进程。该专栏为广大党员的党史学习教育课“加餐”,从“智慧源泉”中汲取奋斗力量,补足“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红船精神、长征精神、铁人精神、航天精神等一系列“精神之钙”,有利于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有利于传承党领导人民创立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富国大业、强国大业。

以“党史学习教育”为践行服务宗旨的“历史指引”。“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共产党历史是-部始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知史爱史、知史爱国,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观古今、看成败、荐得失、知兴替。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可以看到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攻坚克难赢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领悟其中蕴含的思想资源、实践智慧,厚植党员干部灵魂深处的爱党爱国情怀,有利于指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有利于指引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利于指引坚定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全体党员要上好“党史学习教育”这门“必修课”汲取奋斗精神、践行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担起中华民族复兴伟业重任,在新的赶考中交出更加优异的答卷。

用史则行至稳远,走好前行的路,党史正如号角,激发拼搏奋进力量。以史为鉴,就是要鉴往知来,领悟历史演变规律,正确分析把握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必然、掌握历史主动,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指引未来。学史用史是我们牢记党的初心、践行党的使命的重要途径,只有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把初心和使命变成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和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原动力,才能在新的长征路上乘风破浪、行至稳远。百年党史资政育人,要在学史用史中解读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基因密码”,以“赶考”的清醒继承和发扬革命斗争精神,用党的伟大成就激励人,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人,用党的成功经验启迪人,凝聚起一往无前的拼搏奋进力量,推动党和人民伟大事业不断向前。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让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今天,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极大增强了志气、骨气、底气,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

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启示论文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迎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共产党员致以节日的祝贺!向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先进基层党组织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全面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和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深刻阐述了面向未来、面对挑战、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必须牢牢把握的八方面要求,对全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统筹推进“六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00年前,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存亡绝续的关键时刻应运而生,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开天辟地的大事变。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同外国侵略势力和封建统治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却都没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要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必须找到有先进理论指导、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肩负起救国救民救亡的重任,从此中国人民就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在10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这个伟大历史贡献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通过以上伟大历史贡献和伟大飞跃,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60多年历史的新中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这个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30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彻底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今天,我们回顾党的光辉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对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纪念,就是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就要牢记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就要统筹推进“六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就要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就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加强同各国的友好往来,同各国人民一道,不断把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推向前进;就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着力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着力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不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我们党作为一个有8800多万名党员、440多万个党组织的党,作为一个在有着13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党,党的建设关系重大、牵动全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总书记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凝心聚力、扶正祛邪,推动党的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大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伟大斗争、伟大工程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我们党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党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要固本培元、激浊扬清、立规明矩、以上率下、继承创新,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当前,正在全党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的一项重大部署。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础在学,关键在做。要着眼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发展对党员的新要求,引导广大党员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学做结合、以学促做,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争做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努力使自己在“十三六”规划开局起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建功立业。

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启示论文

2021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介绍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第一百周年庆祝活动的八个主要内容。3月24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标志。6月26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信息中心在北京媒体中心正式开幕。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红星闪闪亮,照我去战斗《红星照我去战斗》这首歌曲家喻户晓,优美的歌声,不仅是那个时代的名片和象征,而且已经升华为人民奋斗的时代精神。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再次唱响这首老歌勾勒出火红岁月,用这首时代红星照亮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奋战新征程上再创辉煌业绩。

初心不改,前赴后继跟党走。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烽火连天的革命战争年代,到风和日丽的和平年代,中国共产党始终带领全国人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前仆后继,锲而不舍,用血水和汗水谱写了一篇篇时代的讴歌与壮举,创造出一个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千秋伟业,百年风华,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已经规划建立,党带领中华儿女昂首挺胸阔步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更要笃定信念、滋养初心,坚定如磐的革命理想信念,种下一心为民的思想根芽,继续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为完成党的历史使命而不懈奋斗。

使命不负,革命重担挑肩上。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已经过去的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构筑了守护生命的铜墙铁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两手抓两不误,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十三五规划顺利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非凡成就。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年,各种风险矛盾挑战依然存在,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依然存在,我们可谓重任在肩。开启新征程,扬帆再出发,需要大家永不懈怠、一往无前,乘风破浪、坚毅前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的新年贺词所强调的: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发展蓝图已经擘画,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在这场时代的接力赛中,我们必将跑好我们这一棒,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作出贡献。

勇毅不泯,万里江山披锦绣。踏平坎坷成大道,越是艰险越向前。美好的生活不是等来的,不是靠来的,而是勇毅的韧劲奋斗实干出来的。_年,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沉着应对,迎难而上,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越是在泰山压顶的危急时刻,越要坚信党的领导,齐心协力,万众一心,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因此,我们要增强政治意识、保持政治定力、把握政治方向、承担政治责任、提高政治能力,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用我辈之奋斗换来山河锦绣、国泰民安,以优异的成绩献礼建党100周年。

“红星闪闪亮,照我去战斗”《红星照我去战斗》这首歌曲家喻户晓,优美的歌声,不仅是那个时代的名片和象征,而且已经升华为人民奋斗的时代精神。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再次唱响这首老歌勾勒出火红岁月,用这首时代“红星”照亮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奋战新征程上再创辉煌业绩。

初心不改,“前赴后继跟党走”。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烽火连天的革命战争年代,到风和日丽的和平年代,中国共产党始终带领全国人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前仆后继,锲而不舍,用血水和汗水谱写了一篇篇时代的讴歌与壮举,创造出一个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千秋伟业,百年风华,“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已经规划建立,党带领中华儿女昂首挺胸阔步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更要笃定信念、滋养初心,坚定如磐的革命理想信念,种下一心为民的思想“根芽”,继续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为完成党的历史使命而不懈奋斗。

使命不负,“革命重担挑肩上”。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已经过去的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构筑了守护生命的铜墙铁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两手抓”“两不误”,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十三五”规划顺利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非凡成就。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年,各种风险矛盾挑战依然存在,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依然存在,我们可谓“重任在肩”。开启新征程,扬帆再出发,需要大家永不懈怠、一往无前,乘风破浪、坚毅前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的新年贺词所强调的:“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发展蓝图已经擘画,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在这场时代的接力赛中,我们必将跑好我们这一棒,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作出贡献。

勇毅不泯,“万里江山披锦绣”。踏平坎坷成大道,越是艰险越向前。美好的生活不是等来的,不是靠来的,而是勇毅的韧劲奋斗实干出来的。_年,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沉着应对,迎难而上,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越是在泰山压顶的危急时刻,越要坚信党的领导,齐心协力,万众一心,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因此,我们要增强政治意识、保持政治定力、把握政治方向、承担政治责任、提高政治能力,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用我辈之奋斗换来山河锦绣、国泰民安,以优异的成绩献礼建党100周年。

百年奋斗,孕育了伟大的建党精神。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唯有精神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一百年前,党的先驱们创建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深深融入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

最近一段时间,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学习了,回观这一百多年的历史,一句毛主席的词在脑海中浮现“看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不容易的,走过的路程更是艰辛的,在共产党成立之初,中华大地千疮百孔,满目苍痍,饿殍满地,内有军阀连连混战,外有帝国主义炮火轰打,但是,为了解民众于倒悬的党的创始人们,伟大的革命先烈们,顶住了重重压力,于1921年创立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为了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强,已经走过了100年辉煌的历程。

这100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探索救国之路,成成败败,经历了许多坎坷,走过了许多弯路,但是我们的前辈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就算只剩一丝希望,也要用尽全身的力量把它握紧,直到胜利的光芒洒落到全国的每一个角落。学习党史。这一切无不证明了一句话: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建国初期我们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但是在改革开放、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和谐发展的中国。

面对滚滚前行的历史车轮,从1949年建国到2011年,中国从_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成功、从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后的一穷二白到今天成功承办了奥运会、世博会,取得的成就和发展的速度令世界刮目相看,国际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不断提升,这一切让每个中国人感到自豪和骄傲,让我们每个中国人感到自己的历史使命,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列的中国和中华民族。

回顾党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党的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党的先进性始终是贯穿党的建设的一条红线。在战争年代,我们党用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理论——毛泽东思想推进党的建设,开辟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当时党员的先进性表现为:始终站在革命斗争的第一线,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直至革命斗争的最后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把马列主义同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科学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这期间党员的先进性表现为:始终走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最前沿,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昂扬的斗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率先示范,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新世纪新阶段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这是党在新时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实践,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先进性的生动体现。今天我们的中国人民,在中央领导集体的带领下阔步前进。学习党史。

学习党史,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以学促用,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留给我们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今天,我们学习党的历史就是为了吸取成功的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充分借鉴历史,解决好工作中的新问题、新矛盾。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独具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宜居城市”的要求,为进一步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水平,改善人居环境,我市实施清水工程,这是我市创建生态城市、构筑生态宜居高地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低碳经济、改善人居环境、造福百姓的“民心工程”,作为参与其中的一名党员,我应该时时发挥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执政为民,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本领。

清水工程建设任务艰巨、时间紧迫,责任重大,这是一场治理水环境的攻坚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结合各项工程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寻找工作重点,坚持靠前指挥,减少层次,解决问题,深入调研,综合分析,找准难点,突破瓶颈,持之以恒地抓好落实,踏踏实实把清水工程做好,为天津建成生态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历史是一本严肃的教科书,我们的党史,正是一部描述中华民族走出劫难、挺起脊梁的鲜活教材。党史记录着新中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一个又一个奇迹,这其中的经验和智慧无不凝结于党的历史。

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学习党的历史,了解我们的过去才能看清前进的方向;学好党的历史,了解过去才能把握今天,把握今天才能创造明天。

一百年披荆斩棘,一百年沧桑巨变。从当年的积贫积弱、受人欺凌,到现在的国强民富、屹立东方,从曾经“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到如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百年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让世界震撼的奇迹。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取得如此巨大的发展成就,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我们坚持立足本国国情,坚持改革开放,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百年辉煌成就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近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剧烈运动中,在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道路好不好,自己走了才知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一百年来,正是因为我们都反复比过了、试过了,正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得通、走得对、走得好,我们才认定了这条道路,认定了只有这条道路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认定了这条道路是通往复兴梦想的康庄大道、人间正道。

找到一条好的道路不容易,走好这条道路更不容易。站上新起点、迈步新征程,我们更加深切体会到,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抑或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完成新征程上的各项目标任务,都要求我们必须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毫不动摇走下去。

大道之行,壮阔无垠。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坚持走自己的路,战胜了一个个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个个人间奇迹。今天,走在大路上的我们,有着无比的自信,沿着这条道路意气风发继续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56个民族,我们能照谁的模式办?谁又能指手画脚告诉我们该怎么办?”中国之事,无论多难,只能靠自己;中国之路,看准了、认定了,就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砥砺奋进再向前,敢问路在何方?路就在脚下。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迎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共产党员致以节日的祝贺!向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先进基层党组织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全面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和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深刻阐述了面向未来、面对挑战、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必须牢牢把握的八方面要求,对全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统筹推进“六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00年前,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存亡绝续的关键时刻应运而生,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开天辟地的大事变。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同外国侵略势力和封建统治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却都没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要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必须找到有先进理论指导、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肩负起救国救民救亡的重任,从此中国人民就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在10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这个伟大历史贡献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通过以上伟大历史贡献和伟大飞跃,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60多年历史的新中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这个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30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彻底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今天,我们回顾党的光辉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对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纪念,就是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就要牢记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就要统筹推进“六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就要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就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加强同各国的友好往来,同各国人民一道,不断把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推向前进;就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着力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着力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不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我们党作为一个有8800多万名党员、440多万个党组织的党,作为一个在有着13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党,党的建设关系重大、牵动全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总书记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凝心聚力、扶正祛邪,推动党的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大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伟大斗争、伟大工程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我们党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党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要固本培元、激浊扬清、立规明矩、以上率下、继承创新,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当前,正在全党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的一项重大部署。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础在学,关键在做。要着眼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发展对党员的新要求,引导广大党员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学做结合、以学促做,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争做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努力使自己在“十三六”规划开局起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建功立业。

不忘初心方能行稳致远,不忘本来方能开辟未来。今天,我们比历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总书记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和宝贵经验论文

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7月23日成立后,在反动军阀政府的残暴统治之下,只能处于秘密状态,没有公开进行活动的环境。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大家好!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党史是一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史,也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历史是的教科书,也是的清醒剂。广大党员干部要用心研读这来之不易的“教科书”,在学习党史、借鉴党史中汲取成长营养、凝聚奋进力量,不断坚定理想信念,恪守为民初心,勇担时代使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乘风破浪。

学习党史,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必要前提。百年来,党领导人民在苦难中铸就辉煌、挫折后毅然奋起、探索中收获成功、转折中开创新局、奋斗后赢得新时代。学习党史有助于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提高工作能力。了解我们党和国家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了解我们党和国家历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有助于汲取我们党和国家历的执政经验。作为一名党员,要知党爱党,知党爱国,坚定信仰信念、淬炼党性修养、厚植为民。特别是针对青年党员,更要加强党史宣传和教育,要正确且及时地引导广大青年党员在学习中继承发扬好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使其能深刻领悟我们党在这百年来经过不断检验得出的真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富裕中国。”

学习党史,是恪守为民初心的必经之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党百年奋斗、风雨不改的初心。2021年新年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历经8年,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这一重大成果,是在党领导下取得的辉煌业绩。同时明确未来5年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过渡期,确保脱贫人民不再返贫。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党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力以赴动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投入疫情防控救治,限度减少疫情传播、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取得令世人艳羡的成绩,这离不开我们党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全国人民的积极配合。国人在面对艰难困苦时能完全信赖和依靠我们党,始终保持上下一心,是我们党百年来一心为人民,得到人民衷心认可的体现,也是我们学习党史,恪守为民初心的强大精神动力。

学习党史,是勇担时代使命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始终义无反顾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统揽党的百年发展史,以宏大的历史感指出:“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是一个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是一项救国、兴国、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救亡图存到复兴逐梦,环环相扣,循序递进,重视、研究和借鉴党史,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入新发展阶段,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重要阶段。站在新时代的开端,我们要用心感悟党史,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从中汲取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党要想始终保持青春活力、持续健康发展、焕发蓬勃生机,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学习了解党史,温故知新,对照初心、常思使命,加强党的建设,将党领导人民创立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谢谢大家!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就是要充分肯定经济特区建设的历史功绩,深刻总结经济特区建设的宝贵经验,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时代新起点上继续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

兴办经济特区,是我们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新的长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为了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中央决定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发挥对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和示范作用。

1984年,邓小平同志在视察深圳、珠海、厦门经济特区后提出:“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如果能把海南岛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那就是很大的胜利。”1987年,邓小平同志会见外宾时说:“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根据党中央决策,1988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正式批准设立海南省,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从此,海南这个祖国美丽的海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进入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历史新阶段。

3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大力支持下,海南经济特区坚持锐意改革,勇于突破传统经济体制束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987年,海南地区生产总值仅有57.2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不到3个亿。到2017年,海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462.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179美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74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21.8倍、14.3倍、226.8倍,现代服务业、热带农业、新型工业迅速成长,交通、电力、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备。改革开放取得重要突破,在农垦体制改革、“多规合一”改革、省直管市县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航权开放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国际交流合作空前扩大,成功举办了18届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在全国率先建设生态省,大气和水体质量保持领先水平。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经过30年不懈努力,海南已从一个边陲海岛发展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

海南经济特区是我国经济特区的一个生动缩影,海南经济特区取得的成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一个生动缩影。

40年来,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5个经济特区不辱使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历史进程中谱写了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壮丽篇章,在体制改革中发挥了“试验田”作用,在对外开放中发挥了重要“窗口”作用,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经济特区改革发展事业取得的成就,是党中央坚强领导、悉心指导的结果,是广大建设者开拓进取、奋勇拼搏的结果,是全国人民和四面八方倾力支持、广泛参与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900多万海南人民,向经济特区广大建设者,向所有为经济特区建设作出贡献的同志们,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向各位来宾,向关心和支持经济特区建设的国内外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海南等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是完全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充分证明了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都要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充分证明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充分证明了党中央关于兴办经济特区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征程上,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办出水平;充分证明了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发挥好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推动改革开放的强大力量。

经过长期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不懈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宏伟蓝图,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前进方向。我们要胜利实现既定战略目标,就要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这条正确之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

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赋予经济特区新的历史使命,经济特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中寻找新的方位,把握好新的战略定位。

——经济特区要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经济特区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是对外经济交流最活跃的地区,也是最能代表改革开放形象的地区。经济特区要继续发挥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作用,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同各国扩大双向贸易和投资往来,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要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对外开放,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要加强国际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文化相融。

——经济特区要成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平台。创办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方法论,是经过实践检验推进改革开放行之有效的办法。先行先试是经济特区的一项重要职责,目的是探索改革开放的实现路径和实现形式,为全国改革开放探路开路。只有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能收获别样的风景。经济特区要勇于扛起历史责任,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按照国家发展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始终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在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为全国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经济特区要成为改革开放的开拓者。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素材和鲜活经验。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有许多重大课题需要探索实践,有许多新的领域需要开拓创新。当前,改革在很多领域突入了“无人区”,经济特区要坚持摸着石头过河,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实践中求真知,在探索中找规律,不断形成新经验、深化新认识、贡献新方案。

——经济特区要成为改革开放的实干家。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只有实干才能梦想成真。经济特区要坚定舍我其谁的信念、勇当尖兵的决心,保持爬坡过坎的压力感、奋勇向前的使命感、干事创业的责任感,积极培育崇尚实干的环境,务实求变、务实求新、务实求进,为实干者撑腰,为干事者鼓劲,以昂扬的精神状态推动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取得显著成效。回顾历史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早在中央苏区、陕甘宁边区、华北解放区就进行了广泛的社会建设实践。尤其是中央苏区社会治理很大程度上带有鲜明的探索性,蕴含着丰富的治理智慧,初步呈现现代社会治理内涵中以法治、自治、共治相结合的基本特征,以及软法规范调整、多元参与、协商对话等治理理念,为新的历史时期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涵养和重要启迪。

一、宝贵经验:中央苏区社会治理的有益探索。

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社会治理理念在探索实践中逐渐萌生。中央苏区社会治理的探索,找到了现代社会治理的力量之源,工农群众成为社会治理的主体,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积极性,由此推动了日益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大大推动了社会治理民主化进程。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适应革命战争和社会变革的现实需要,在社会治理进程中,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把人民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强调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并将其贯穿在全部治理实践中。毛泽东同志认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一切依靠群众,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从而获得坚不可摧的强大力量,并转化为有效的革命动力和社会治理能力。

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的社会治理局面在探索中逐步呈现。适应社会治理的现实需要,中央苏区呈现出以多元主体参与、互助合作共治为特征的社会治理新局面。中央苏区时期,工农群众从以往的被统治者逐渐走上自我管理的舞台,由此促使社会治理的主体开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演进,中央苏区社会治理逐步形成了以中国共产党、苏维埃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工农群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模式。在中央苏区,各个阶层的社会成员相继通过各种社会组织参与到治理活动中,工农群众多以互助的方式参与社会治理,苏区各种社会组织相当普遍,如工会、贫农团、青年团、反帝拥苏大同盟、合作社、互助社等,覆盖经济社会生活领域的各方面。这些组织在工农群众的生产生活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形成了人人参与社会治理的生动局面。

柔性治理的制度体系和运转机制初步建立。其一,初步形成法律法规和法外制度共同作用的社会治理制度体系。一方面,中央苏区从社会治理的实际需求和客观条件出发,颁布实施了一系列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的法律法规,包含婚姻家庭、经济管理、土地政策、劳动政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内容,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苏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法治和制度的需要,成为苏区社会有效治理和有序运转的法律制度依据。另一方面,中央苏区各种社会组织和团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定了各种行业规范、发展纲要、组织章程等制度规范,与当地民俗习惯等共同成为中央苏区开展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制度资源。其二,采用多种机制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在治理机制建设上,中央苏区设立了中央司法人民委员部,建立了审判机关,基本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司法组织系统,对重大社会矛盾纠纷进行审判裁决。同时,中央苏区大量采用调解、说理教育批评等方式处理解决人民群众内部的一般性矛盾纠纷,提供了社会治理纠纷解决的多元机制。通过开展教育培训、加大宣传力度等方式提高苏区群众的文化知识水平,提升了工农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与水平。中央苏区治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法治化,为建立革命秩序、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提供了有力武器。

二、重要启迪:现代社会治理要提升柔性治理能力。

其一,注重发挥软法规范在现代社会柔性治理中的重要功效。现代社会治理是建立在一套制度体系基础上运行的。这套治理制度体系是具有一定约束性的各种法律法规、行业规范、社会公约和习惯等形成的社会治理规则的有机整体,包括硬法规范和软法规范。硬法规范是指国家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软法规范主要是指国家机关制定和认可的法律法规之外的对社会主体具有软约束力的治理规范。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硬法规范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对社会进行刚性治理,软法规范则为社会主体的自我决策、自我规制、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实施柔性治理提供基本规则。软法规范属于非强制性的自律规范和自治规范,大量存在于社会生活中,成为社会柔性治理的制度基石。

软法规范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软约束。现代社会治理牵涉社会成员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是民众之间的一般权利义务关系,由未纳入国家正式法律法规体系的各种软法规范进行调整。这些软法规范体现了非国家意志的社会大众的公共意志,它们在维护社会正常运转中,以非国家强制力保障实现的方式为社会活动提供软约束,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在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软法规范的柔性治理强调的是平等尊重、沟通协商、民主自治的软约束治理模式,彰显了灵活性、合意性和自我约束性,不但是对硬法治理的有效补充,更丰富了硬法治理的形式和内容,赋予人们更多的自治权,展示了现代社会治理柔性之治的特性。

加强软法规范的创设和合理运用。柔性治理要注重尊重、引导和鼓励社会大众在各自领域创设软法规范,包括调整市民经济社会生活关系的各种市民公约、乡规民约、社区公约、团体章程、行业习惯、行业发展纲要和规划、行业协会标准、行动倡议和指南等。同时,要加强相关引导机制的建设,在更广泛的经济社会领域更好更灵活地运用软法规范,使之与国家硬法规范共同作用形成完整系统协调的现代治理制度体系,用以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软法规范的创设与实施必须遵循基本的法治原则,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等正当程序原则,不得与宪法和法律法规等国家制定法相抵触。

其二,进一步完善社会矛盾纠纷的多元化解机制。社会矛盾纠纷的预防和化解,是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一环,调解、诉讼和仲裁是现代社会治理最为常用的纠纷化解方式。我国的社会矛盾纠纷中许多都属于社会主体私人权益的纷争,所涉大都是民众一定程度可互相让渡的权益,具有较大的可预防性和可调解性。现代社会的柔性治理要求充分认识和发挥调解在社会治理定纷止争的重要作用,以疏导、解释、说理、教育、批评等方式,让冲突各方互谅互让达成和解,达到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良好效果。调解作为比较自由灵活的纠纷解决方式,更加尊重当事人意志,容易为当事人各方所接受,往往具有良好的社会效果,是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成本很低的解决方式。

要发挥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包括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在内的包含各类纠纷调解机构、相关行业协会、社区组织、村(居)民委员会“大调解”机制的功能,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纠纷。在具体路径上,进一步完善相关政府机构纠纷调解机制建设,着力提升司法行政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职能机构的纠纷调处能力。更重要的是,不断加强发挥行业协会、基层自治组织及其他社会组织在纠纷解决调处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升这些社会组织的发展平台和空间,从体制机制上保障其纠纷化解功能的发挥。在技术手段上,充分利用传统现场调处模式和运用现代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在线辅助方式,形成多种渠道、多方参与、便捷高效的矛盾纠纷化解模式。

其三,提升各类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质效。全面树立以协商、对话、自治、共治为核心的柔性治理理念。人民群众是社会治理的力量源泉。提升社会治理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质效,要求多元主体参与、多种渠道并存,这也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和发展方向。这就要求在各种治理活动中,充分尊重社会主体尊严,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和个人的自主性、能动性,采用扶持激励的方式,鼓励社会主体对社会事务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有效发挥其他组织和公民协同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和专业优势。同时,要强化各类主体法治化的协同治理运作模式,强化各类社会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合法合规,以避免各类主体因参与社会治理行为的盲动性而阻碍有效社会治理的实现。必须重视各类社会组织的培育。现代社会治理强调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各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多元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各类社会组织尤其是各类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领域的公益性组织、行业组织等,具有参与社会治理的专业优势,是现代社会治理多元共治模式下的重要力量。推进社会柔性之治,社会组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社会组织是否具有生存发展并参与社会治理的良好环境,本身也是一个国家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高低的标志。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学习心得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虽然经历了严重挫折,但仍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建立起比较完率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独立研制出“两弹单一星”,有效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安全,成为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积累起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留下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直到今天还在支持和励着我们前进的步伐。通过字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历史,我有以下四点感悟:

学习党史要佳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这是必须循的党性原则,我们要认识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备个历史时期领导人民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和后漫成就,深刻认识党在长期奋斗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形成的光传统和优良作风,巩国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便命,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