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年味(优质22篇)

时间:2023-12-13 08:08:39 作者:紫薇儿

优秀作文的结构清晰,语言流畅,使用恰当的修辞手法能够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参考。这些范文包含了不同主题和文体的作品,可以帮助大家了解不同类型作文的写作技巧和特点。大家可以借鉴其中的优点,加以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好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优秀作文吧!。

过年的作文粽香年味

公元278年,秦军攻破楚国。屈原看到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抱石投江而死。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就用划龙舟,吃粽子来纪念屈原,端午节由此而来。

说起粽子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说一位老人把自己准备给屈原大夫的饭菜,“扑通扑通”倒入江中,说是让江中的鱼蟹吃饱,就不会咬屈大夫的尸体了。人们见后纷纷效仿,后怕蛟龙所食,人们用树叶包饭,外缠丝带,发展成粽子。

我家祖辈是地道的北方人,包的也是地道的北方粽子。红枣天,糯米香。热腾腾的蒸气随着打开锅盖也一瞬间扑鼻而来,深深一嗅,好香啊!我坐在板凳上,看着奶奶从一大锅不知是什么香气的水中轻轻捞起同样不知其名的米,熟练的将粽叶三下两下包好,一手捞米,一手包“壳”。也许你会问我,为什么不帮忙呢?--奶奶和妈妈一致不同意,我若亲自下手,包出的粽子煮时肯定会散,这是实践过的,二是浪费食材,不知掉多少米粒。

自己不动手,看着奶奶三下五除二包出一盘盘粽子,那叫一个垂涎欲滴啊!只怪自己还太小,大约四五岁吧,我的目光只顺着奶奶的手移动。爷爷总是在一盘粽子满了时端子,心中气愤,连看也不人多看两眼!心中又纳闷,爷爷来的总是那么正好呢?原来,那就是所谓的默契。

蒸粽子时是我认为最煎熬的时刻,“办事不见,十分馋咽”啊。那也是我最老实的时刻,一动不动的等待发令枪--爷爷那一声“开锅喽!”。终于,万分期待的发令枪到了,我便百米赛跑搬冲出去,揭开锅盖,杀下头,热热的'蒸气伴着粽子的香味一起涌出来,真好闻。我便去捞粽子。果真应了那句俗话--“心急吃不了热粽子”,咦?怎么成粽子了?也蛮通顺,反正现在我现在眼里也只剩下粽子了。嘿嘿,稍等片刻,我便吃到了香甜红枣馅的大号粽子,粽子还冒着热气,味美,口留余香。每每吃完粽子,我便上装成功的变成了“小花猫”,忍不住伸出舌头来舔舔,真好吃啊!

还记得小时候经常闹的笑话,“一个粽子几个角?”,我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你:“三个!”。每每这时,都会逗的大家哈哈大笑。而现在,端午节并没有那么热闹了,粽子依旧香,依旧甜,再也不是心中的那番甜,那番香。超市买来的粽子,各馅俱全,想要什么口味就有什么口味,可我却再也找不到心中的那种味道!

但我知道,那种粽子的味道,始终留记在我心中,使我毕生难忘.。

过年的作文:细“品”年味

时光就像一条永不停息的小河,悄悄地从人们身边流过。不知不觉中,一个值得回忆的20xx年悄悄地走了,迎来了一个崭新的20xx,在外漂泊的人们又将开始一段新的旅程。

在旅程伊始,我们中国人都会想方设法回到家,与家人一起吃团圆饭。而我也最喜欢这一时刻。

瞧!除夕前夕,我家的三大“厨神”——外婆、奶奶以及妈妈早早的去市场采购年夜饭需要的食材。他们历经半天“拼杀”,终于大包小包的满载而归。接着,她们马上撸起袖子——洗洗切切,一会儿大大小小的食材便摆满了案板,等待下锅。

外婆和奶奶一番煎、炸、闷、炒,丰盛的年菜摆满了一桌:红烧鱼、鱼香肉丝、蒜蓉蒸排骨、白灼虾、宫保鸡丁……看着这色香味俱全的满满一桌菜,谁还有心思做别的事情呢?很快,桌子周围坐满人,一副合家团圆图就这么悄然天成。话语声、碰杯声、欢笑声……声声悦耳,句句动听,组成了一曲美妙的交响乐,在除夕的夜空中荡漾,久久的萦绕在心头。

年初一是我们小孩最爱的日子,因为我们有红包领。这不,我和弟弟早早起床,穿上漂亮的新衣,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拜年,祝他们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他们满面笑容,乐呵呵地掏出红包塞给我和弟弟,并嘱咐我们要好好学习,健康成长。我手捧红包,聆听着长辈的谆谆教导,觉得他们是那么慈爱。

大街上张灯结彩,超市里人山人海,喇叭里播放着充满喜悦的歌声,空气似乎也变暖了,轻柔地拂过我的脸庞。旁边走过匆匆的行人,大包小包地拎着东西,小孩手里拿着一件件玩具。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新年的喜悦,眼神中流露出对新年的美好憧憬。

这个年,我收获了美食,收获了红包,更知道了如何去回应我们父母的爱,了解到了行孝的重要性。细品年味,我只想欢呼一声:“我幸福,因为我还来得及行孝。”

小时候过年的故事随笔:记忆中的年味

过年时可以穿新衣,拿压岁钱,特别是能吃到很多平时不经常吃的食物,像鸡鸭鱼肉,红龟粿,发糕,油炸丸子,肉卷,蛋卷,各种自制零食等。这对于食物较为匮乏年代的孩子是多么有吸引力啊。所以腊月一到,我就特别盼望年的到来。

腊月二十四送灶神上天后,家家户户就开始陆续准备过年的食物,二十七八那两天最忙碌,宰鸡杀鸭,做红龟粿,蒸发糕,炸丸子和肉卷……热闹非凡。这时的小孩是最高兴的,每个孩子都很乐意参与各种事情,即使被家长们呼来唤去也绝无怨言还乐此不疲。

宰鸡杀鸭,没有三五只是说不过去的,鸡鸭一般都是自家喂养的。宰杀的毛鸡鸭烫过开水后被放在一个大木桶里,一般是父亲带着我们几个孩子围着木桶拔毛,一边拔着毛一边讲故事,大人们平时忙着活计没多少时间与孩子们在一起,此时倒是一个很好的亲子机会,其乐也融融。有时整条巷子的人家同时在做这件事,门口便热闹起来了。男人们会大声聊起天来,这里问问今年的收成,那边问问孩子的学习,或者讲讲道听途说的故事,时不时传出笑声,整条小巷充满着快乐的空气。整饬干净的鸡鸭被放进大铁锅里,有的煮,有的熏,有的卤。不久,屋子里便飘出了各种勾人馋虫的肉香味,孩子们眼巴巴地望着铁锅使劲咽着口水,恨不得马上就能吃它个底朝天。

做红龟粿,那是女人们的事情。我外婆最擅长此事,母亲和舅妈们只是打下手。外婆拿出早就晒干的米粉浆,打磨、过筛,滤出粉末留用。块状的直接加水和成团,煮熟放凉后加入“番仔红”(一种天然植物颜料)、滤出来的米粉和成一大团一大团红红的面团,一般都要和出好几大盆。外婆工作的同时,母亲和舅妈们也没闲着,她们准备着馅料,浸泡绿豆去皮蒸煮熟加糖做成豆沙馅,花生芝麻炒熟后用石臼打成粉再加入煮熟的米粉和成馅,煮糯米香菇猪大肠饭馅……总是要准备好几大桶的馅料。家里头的大锅小灶都没闲着,全部派上用场,时不时飘出的各种香味让人垂涎三尺。各种前期工作准备就绪,重头戏——做粿就开始了。

把食材放在厅堂中,外婆坐在厅堂中央气定神闲做着粿。我总觉得外婆会变魔术,小小的红面团在外婆手中总能被塞进多多的馅料变成一个个圆滚滚又很结实的红粿,母亲和舅妈们是无论如何都做不出那样好的,更别提我了。做好的粿用模子印出各种形状,尤其以龟形居多,所以就叫红龟粿。没多长时间,外婆便做出了一竹筛又一竹筛的红龟粿。边做边蒸,把红龟粿放在香蕉叶上放进竹蒸笼里蒸,至多十分钟,粿香混合着香蕉叶的香味便飘散开来,整个屋子飘满了香甜的味道。粿蒸熟了,蒸笼盖一掀开,香味就更浓了。孩子们迫不及待地从蒸笼里夹出粿来,一人一个,比比大小,比比美观,比谁的更好吃,瞬间咯咯的笑声充满了整个屋子。

鸡鸭煮熟了,红龟粿做好了,油炸丸子、肉卷紧接着隆重登场,此时一定是全家总动员。把面粉加入一定比例的盐糖水调成糊状,加入切成丁的肉块、鱼块或是蔬菜,炸出肉丸子、鱼肉丸子、花菜丸子、萝卜丸子等。炸丸子相对简单,炸肉卷就复杂一些。肥瘦相间的猪肉要切成细细的条,虾皮要炒香剁碎,甜葱要去叶切碎,把这些食材混在一起,加入适量面粉,打入几个鸡蛋,再加五香、盐、糖、水,调成糊状,用豆皮卷成一卷一卷的,放进大铁锅里,用自家产的花生油炸成金褐色。在炸丸子、肉卷时飘出来的味道,那叫一个香啊,谁还能忍得住呢,第一锅的丸子肉卷肯定会被争抢着吃个精光。大家吃着笑着,每个人的嘴角都冒着油光。这时候的屋子,便被油炸丸子和肉卷的香味覆盖了。

过年时的屋子里,被一波又一波的香味浓浓地包围着,家里每个人的脸上都是满足和快乐的神情。那样充满浓浓香味的年,即使过完了也能让人久久回味。长大以后过的年,虽然吃的东西越来越丰富和便捷,但总让人觉得缺少了什么,现在想来,也许就是少了那种香飘满屋的年味吧。

公众号:简单的蜗牛。

回家过年的真实故事:远去的年味

牛大爷放下手里的电话,呆呆地坐在沙发上,望着天花板,心里闷闷不语。电话是儿子打来的,告诉他今年又不能回家过年,公司安排出差。等些天会寄钱给牛大爷置办年货。

"怎么又变卦呢,说好了回家过年,又不回啦“,牛大爷自言自语,眼里噙着不易察觉的泪水。他不能把电话告诉老伴。

老伴患病多年了,时常独自坐在门口呓呓私语,他怕老伴知道儿子又不能回家过年,受到刺激而加重病情。眼泪只能让自己翻滚。都说”男人有泪不轻弹“,牛大爷接了儿子的电话还是忍不住弹了出来。空旷旷的房间显得更加寂静,牛大爷默默地陷入沉思。

牛大爷本姓刘,因为属性牛,年轻时身体又高大强壮结实,一个人能扛起一具扮禾桶(南方收割水稻的农具)。食量也大,两个人的食材他一人可以风卷残云,干农活更是一把好手,两人的农务事他一人不在话下,干脆利落完成。村民常叫他”牛哥“,用”牛高马大“来戏笑他。牛哥”嘿嘿“地一副憨厚的笑脸。渐渐村民习惯地叫他”牛哥“,"牛大爷”。

年轻的牛哥力气大,生了一副热心肠。冬至过后农村有杀猪宰羊熏制腊肉,贮筹年货的习惯。村民家需要屠宰猪羊,招呼牛哥一声,有求必应,带上刀叉,左手拽住猪耳,双腿胯夹猪身子,三下五除二,拔毛剔骨干干净净。主人家会炒上三,五个菜,喊来邻里好友,倒上一杯自酿的谷酒,推杯把盏,个个“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般的豪爽。牛哥有一手打豆腐的好技术,磨豆,沥浆过滤,成品一条龙作业。他做的得心应手,非常娴熟。俗话说:“酿酒打豆腐,充不得老师傅”。可牛哥就是把豆腐做到了极致,又嫩又细,口感特好。每到腊月家家户户打过年豆腐,牛哥就够忙啦,东家跑来问下石膏料,西屋叫去搭把手。乡里乡亲,你帮我,我帮你,乡情浓厚,年味浓厚。

牛哥生就了一身大力气,个子又高大。正月舞龙舞狮庆贺新年是家乡传承了两百多年的活动。牛哥是舞龙头的不二人选。舞龙头很费力气,而且要会编织各种各样图案。一场精彩的舞龙表演,给新春佳节增添更多的是欢乐喜庆。小孩子提着灯笼屁颠屁颠跟着舞龙队后面满村跑。大人们舞出“二龙戏珠”,”麒麟送子“,观音坐莲“一幅幅精彩绝伦的图案,赋予了人们心中的向往和期盼。人们新年最盼望亲人团聚,一首【常回家看看】传遍大江南北,陈红唱出人们渴望的心声。春节期间”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干娘“走亲访友,就是亲情慰籍,就是团聚互动,就是年味。

”小孩盼过年,大人望种田“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过年是奢望,种田是期望。小孩瓣着手指算计天数,那时家里会给他们做新衣服,长辈们会给他们一毛,两毛压岁钱。大年初一大人们会领着他们一家一户拜年,还会收获不少好吃的玉米花,红薯片。那种快乐,那种幸福感是他们从小的心田记忆。

窗外传来“时间都去哪啦”低沉的音乐音,牛大爷从沉思中回过神来。他走进内屋看看趟在床上的老伴,点燃一根香烟,在屋里踱来踱去。他已经快八十高龄了,“牛哥”已是”牛大爷“啦。岁月沧桑,生活的阅历,时间的积淀,让他感觉日新月异的时代,快节奏生活中隐隐失落了许多不该丢失的东西。他心中反复地问:时间都去哪啦?亲情呢?年味呢?又去哪啦。

牛大爷心中的疑团他自己无法诠释。信息化时代,拉近了人与人彼此交流的距离,将人们的生活推向了便捷的快车道。一个电话,一个视频,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然而方便的信息也把亲人之间推向了遥远,过年啦,一个电话有亲切也有失望。牛大爷心里就充满了失望。一个视频近在眼前却远在天涯。都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老人们爱唠叨。那唠叨的是爱,是心中的牵挂。老人刚刚说几句,电话急匆匆挂了,连背影都见不到。”别时容易见时难“的惆怅油然而生。

牛大爷很多时候想不通,春节期间,家乡很多有益的,传统了的活动习俗,渐行渐远,乡间热闹的锣鼓声,鞭炮声,欢笑声也消失了很多。取而代之是麻将,扑克纷扰声。甚至人人动手,个个参与的包饺子,年夜饭,团圆饭,这些充满喜庆,洋溢和谐,包含祝福的家庭气氛,也被酒楼,饭馆给冲淡了。这种美其名曰现代生活卸去多少年味呢。

”老牛,小牛来电话吗,他什么时候回家“屋内传来老伴微弱的声音,牛大爷记得这是老伴今天第五次问他。他心里涌动着阵阵酸楚。

"来电话啦,小牛他会回来过年”牛大爷安慰着老伴,眼泪滚了出来。又拿起手机拨通了儿子电话。

“小牛,你什么时候回来呀......”

过年的年味儿作文

我的老家在荔浦。跟初识者说到自己的老家,他们往往会跟我聊起荔浦芋。偶尔,还会有人说起十几年前播出的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正是这部剧让名不见经传的荔浦芋火爆北京城,红遍全中国。他们都说,你们荔浦真应该感谢《宰相刘罗锅》剧组啊。

在我们老家,荔浦芋被叫做“槟榔芋”。据荔浦县志记载,正宗槟榔芋种由福建传入,以荔浦县城郊关帝庙前所出者为佳,剖开后,荔浦芋从头到尾每一片都布满棕红槟榔纹,谓之槟榔芋。其他地方移种的,仅外形相似,刨开后纹路稀疏或无纹,本地人称之榔芋。荔浦芋入菜,最有名的当属荔浦芋扣肉,这是一道在荔浦高级饭店的酒席上和普通平民的节日里均会出席的,在荔浦本地人看来最普通不过的一道菜。过年的时候,更是家家户户都会在小年前后整出几大碗放在笼屉里存着,留待年三十团年饭及大年初几招待客人时享用。

我们那儿的习俗,小年那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把房子打扫一通,一般一大早女主人就围着头巾举着长长的扫帚扫天花板上的蜘蛛网,男主人用铲子把屋檐下流水的沟里积了一年的泥铲到竹箕里,然后一担一担地挑到野外。有时候房顶上的灰落到女主人的眼睛里,她就大声地喊叫,让男人给她吹,眼泪出来了,脸上却还是带笑的,因为小年意味着春节的开始。吃过中午饭,该开始准备小年夜饭了。做小年夜饭前要先做荔浦芋扣肉,男主人大叫一声“起油锅咯”,声音故意拉得很长,似乎这一声拉开了年的序幕。女人把大桶的茶油倒进锅里,交代孩子生火后,拿出六七斤重一个的芋头,削皮儿,切成六公分长、四点五公分宽、一点二公分厚左右的长块,用油炸到芋头皮呈金黄色,马上捞起;男人在另一个锅里水煮整块的五花猪肉,他不时用筷条趸趸肉皮,待筷条能穿过肉皮时,马上把猪肉捞起放在一个漏篮里,女人过来用针尖在肉皮上均匀地刺上小孔,涂上酱油、蜂蜜酱和白糖,男人接着把肉块投到油锅里炸到肉皮发泡呈黄色,捞起,切成与荔浦芋同样大小的块儿,与桂林豆腐乳、三花酒、五香粉、胡椒、葱汁搅匀。然后男人女人一起将荔浦芋片和肉片间杂排列、肉皮朝下装入大碗,装了好多碗,最后这些扣肉被装到一个大大的木蒸笼里,火要烧得旺旺的,蒸气出来的时候年的味道就开始在村子里弥漫了。在扣肉香里杀鸡宰鹅做豆腐酿萝卜酿的男人女人们开始期盼着自己做的扣肉得到春节走亲的亲戚们的赞赏了。

小时候过年的故事随笔:记忆中的年味

听奶奶说,送灶神是在农历的十二月二十四日,这天灶神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报告人间的事情。人们都希望灶神上天能替他们说几句好话,因此这一天人们都会特别准备些丰盛的供品拜祭灶神。

除夕这一天对人们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辞旧迎新,吃团圆饭。一年一度的团年饭能充分地表现出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在吃完团圆饭后,就开始守岁了。

最值得小孩子们高兴的不仅仅是在过年的时候能穿新衣,玩鞭炮,最为重要的是能够收到大人们给的压岁钱,收压岁钱也可以说是收红包,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大人们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多少并不重要,主要是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

在爆竹声中,春节就早已过去了,但年味儿仍是挥之不去,仍给了人们无尽的回味。

过年的散文:年味

伴随着时光老人的脚步,春节的气息已经嗅到,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恍惚间,却不知道应该怎么做了。好吃、好喝天天应有尽有,大年似乎走失了一般。遥望南天,任由生翼的思绪飞向那炊烟的童年,去寻找尘埃腊味的老屋,鞭炮炸响的村寨、贴上红对联的木门、新鲜的花衣服,还有那颗涌动心海的期盼之心。

小时候,尽管那时物质匮乏,又居住在偏远的农村,却尽是充满了无限的快乐。清晰记得,一进入腊月就扳着指头开始算天数,盘算着怎么过,是先走外婆家、舅舅家,还是先去大姑妈家、二姑妈家。平常农活多,很少有走亲串友的空闲。唯有春节期间才可以去亲戚家好好疯玩一回。那时候表姊妹多,到哪里都有伴儿玩。一起打猪草、放牛、砍材、跳海、捉迷藏等,还能好吃好喝上一通。分别时总是恋恋不舍,有时还因不舍分开要哭闹一场,最后还是被大人强行带走。我喜欢跟着哥哥、弟弟,一起到他们的干妈、干爹家去拜年。居然还跟着他们傻里傻气的喊干爹叫干妈,常常我也会得到“干爹、干妈”分发的漂亮手巾或好看的袜子,自然是喜不自禁。当时我总认为父母偏心眼,长大后才知道他们八字软,为了哥哥、弟弟、妹妹长命,都按生辰八字给他们找了干爹干妈,希望他们能够健康平安成长。后来,才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

那时候,爷爷平反昭雪后分配在工厂工作,每年春节才放假回家。因此,又多了这份血肉相牵的团圆期盼。家里有好吃的菜肴,留着等爷爷回来了享用。爷爷每每回家过年,也会给我们买回许多好吃的东西,都是村里别人家孩子难得一见的糖果之类,更欣喜是还给我们买来新奇的玩具,眼馋的邻居家的小伙伴们垂涎欲滴。记忆尤深的就是弟弟能跑的黑乌龟、会叫的大红马,他欣喜地拿着它们满寨子跑,脸上洋溢着说不出的得意和狂欢。当然,爷爷不会偏心病,新颖的布娃娃是他老人家给我的最爱。让我也同样享受着玩耍的快乐。其实,爷爷对我更是厚爱有加的,他在为我买玩具的同时,还会买上好看的新衣服、花裙子。思想落后的母亲说,裙子是城市里女孩穿的,农村女孩穿裙子叫人家笑话。淳朴的母亲不容我辩解,狠心的把我漂亮裙子改做了围裙,我一连伤心难过了好多天。由此,让我羡慕起城市的女孩来,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城市人。不过,爷爷给我买的各种颜色的灯芯绒布料,母亲还是给我做成了好看的衣服,比起当时农村的女孩子来,我穿的比谁都好看,让我多了几分优越感。有时或拿出这些对当时农村孩子眼中的奢侈品,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快乐;有时还会拿出爷爷买回的花生糖分给他们,叫他们也尝到最甜美糖果的滋味,自然他们都会对我刮目相看,流露出羡慕的眼光。

猪草,大家拿出了最大的干劲,花上一天或半天时间把草料堆满一间屋子。那干劲,纵然再严寒的天气也不觉得冷,小手彤红也没有冻僵的感觉。母亲教我们要养成一个好习惯,要讲究卫生,再穷也不能邋遢。尤其过年时,房里房外必须不着一丝尘埃,上上下下打扫得干干净净。过年时的卫生也是个个动手,没有闲人。其实当时家里根本就没有什么陈设可言,就是简单的桌子,板凳,更多的就是锄头,钉耙,斗笠,蓑衣,背篓等农具。把它们进行归类,各自摆放一间屋子,堆放整齐,等着劳作时使用。专门布置一间光亮的屋子作客屋,来接待拜年走访客人的,室内安放有几根长凳子和几把椅子,一张小方桌,一个书架,书架上仅有几本珍贵的书,《格林童话故事选》,墙壁上悬挂有爷爷奶奶的相片。小方桌常常有一个开水瓶,几个水杯。这就是俺们家最高贵最门面的的一间屋子。

除夕那天,一家人烤着熊熊燃烧的大火守夜,既象征着来年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一家人又能团团圆圆的过个暖融融的大年。家里平时是舍不得烧柴或烧煤的,只有除夕夜才不吝啬那些东西。一家人说说笑笑的等到半夜十二点钟声敲响,哥哥、弟弟跑出门外点燃媥炮,“噼里啪啦”的响声中,父亲挑着水桶急匆匆的跑到井上去打水,按家乡的风俗,第一个从井里打起水,就算赢了。取到的水叫赢(银)水,直到把缸子挑满,满满的一缸水,寓意着来年财源滚滚,金银满堂。

这些遥远而美好的记忆,承载着儿时太多太多的愿望与期盼,也让我明白了五代后蜀皇帝孟昶所撰写的天下第一对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的深刻内涵。

自打离开家乡进城后,城里的年味相对的平淡了许多,除了除夕的看春晚,轻松的几乎嗅不出过年的味道。虽然说日子美好了,吃穿玩乐随时享用。可是,总觉得缺少了那份家乡的怀念和牵挂。今年,我抱定心思:带上几挂鞭炮到乡下去。去寻找儿时的足迹,感怀浓浓的乡俗,不失为一大乐事。

大家去吗?

作者|杨胜维。

公众号:东方散文杂志。

小时候过年的故事随笔:记忆中的年味

我小时候最喜欢过年了,刚过完年就又盼着过年,可是盼呀盼呀又总是盼不到,那时候,对过年之所以有这样的渴望,其中自有许多欢乐和诱惑,比如过年能换一身新衣裳,扎起红灯笼,吃糖块等等。

对于我来说,小时候过年最大的诱惑,莫过于能吃上几天好年饭。在那个年月里,农民们一年四季吃粗粮,喝稀饭,只有年傍时家家户户才能杀上一口猪,然后到河岔子里刨上一些冰块冻上,到过年时才拿出来放到锅里炖熟,蒸上几碗红焖肉吃,腊月二十九,家家户户都要蒸上一锅白面馒头,似乎辛苦一年为的就是在过年这几天能吃上几顿像样的饭菜。因此每逢进了冬月,我就拽着母亲的衣角问:“啥时过年呀?怎么还不过年呀?”母亲就教我背这首儿歌:“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这首儿歌我不知背了多少遍,儿时盼年的心情就可想而知了。也别说腊八一过,家家户户就开始忙活起来,杀年猪的杀年猪,淘米的淘米,压碾子的压碾子,压成面后发了一大缸,然后又烀一锅豆馅,村里其他人家也是一样,为过年忙得脚打后脑勺儿。小年一过,就是另一番景象,家家户户从合作社买来年画,找人写对子,贴春联,小女孩扎上红头绳,涂着红脸蛋,小小蛋子们也穿上新衣服,跟在爹的屁股后,忙着往家里倒腾着年货,那情景甭提多热闹了。

我家过去的日子比较穷,我们兄妹4个,过年时母亲最多能蒸上四、五锅馒头就不错了。

如果做了豆腐,母亲总要把豆腐渣用猪油炒熟了让我们吃掉,那几锅白面馒头就像是给我们兄妹的诱饵,有时哈拉子淌得老长。小时候,母亲的第一锅馒头蒸出时,就打发我向邻家去送,可是盘中的三个馒头送到邻家时常常只剩两个,另一个早在途中噎进了自己的肚子里,但不论怎样,年三十晌午,按常规饱餐一顿馒头,吃几块肥猪肉还不成问题。夜里守岁到12点便开始接神,然后家家户户燃放鞭炮,放完后,全家老小围着炕桌吃上一顿香喷喷的肉馅饺子。

小时过年令人兴奋的还有压岁钱,然而压岁钱是有代价的,那就是磕头拜年,家乡辽西小村的拜年也有很多规矩,一般是年三十晚上在自家拜,初一在本村拜,初二开始才提上两包果子,两瓶酒等四合礼去拜亲戚,那时我小,反正比我岁数大的无论是长辈还是同辈,我见了就猛磕一个点儿,现在想起来都憋不住想笑,不过那时的压岁钱数目很小,就一、二块钱,不像现在一出手就是一、二百。小时候过年我总共才能得到十几块,这就十分高兴了,不停地把那些嘎巴响的毛票数来数去,有时还向小伙伴们显示显示,晚上睡觉也要压在枕头底下,这并非我小时那样看重钱财,而是家中实在穷呀!我上面还有哥哥,姐姐,家里供不起读书呀!记得我上一年级时的学费大部分要靠过年得的几个压岁钱来支付,不磕那么多响头,当年如果没有那十几元压岁钱,我的学生时代也许会过早的结束。

过年的作文粽香年味

台州有句俗语:“春节三忙事,捣糕、杀猪、包粽子。”每次包粽子,都让人觉得年越来越近了,连空气中也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儿。

今天是腊月二十八,妈妈和外婆约好了要去外婆家包棕子。一下车,外婆早已在门外迎接,见到我这位“稀客”甚是高兴。一进门,外婆就把浸泡了一夜的粽叶、粽藤拿出来,还有白得发光的糯米和诱人的蜜枣。

我急不可待地挽起袖子准备开始包粽子,细心的妈妈阻止了我,让我先看看外婆是怎么包的。只见外婆娴熟地拿起一张绿得发亮的粽叶,把它卷成一个圆锥形,放一些糯米,放两颗蜜枣,再放一些糯米盖好。灵巧的手左折折右折折,三两下便把粽子包得严严实实。最后用粽藤把它两头绑了起来,一个结结实实的粽子就包好了。看完外婆包粽子的过程,我小心翼翼地拿起粽叶开始试着包。第二道工序时,我就不行了。“oh,mygod!”我的粽子变成了一位“病人”,不停地流着“血”,止也止不住。这时,号称”天下第一神医”的外婆来救援了,只见外婆左补右补,下“止血”上“输血”,粽子“起死回生”,一个完好无损的粽子出现在我的眼前。看来包粽子也是一门技术活!我对外婆多了几分敬意。

外婆一人包了四十几个粽子。外婆说,要把包好的粽子放入灶台的锅里,加水煮一个小时,这样才能让粽子吃起来又香又有嚼劲。起火烧火,屋灶里的火越烧越旺,粽子的香味也越来越浓,房间里充满了蜜枣的甜味和棕叶的气味,馋得人口水直流。

一个个带着水气儿的粽子终于出锅了,我迫不急待地剥开绿色的粽叶,一口咬下去,清香扑鼻——纯天然的粽叶和粽藤带着丝丝植物的清香,让人欲罢不能。

粽香溢满屋,年的味道也在空气中慢慢溢开。

公众号:原创生活作文。

感受过年的年味作文

今天,阴天,小雨淅淅沥沥的下着,可是并不能打消我们办年货的兴致,我们拿了两个大的环保袋,一路说说笑笑的走向了超市。

路上,我们看到大街上车水马龙,有好多车的车牌上写的都不是以“豫k”开头的,这一定是回家过年的游子们,看着这些,我不禁浮想联翩,想到了老人看到孩子回来了的喜悦,看到了那些老人们特意准备的团圆饭,看到了孩子向父母说最近自己的工作顺不顺利,问老人最近身体怎么样,总之,因为牵挂。

走到了超市,我们彻底惊异了,车棚里的车子停的满满的,很多人拎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往外走,我们被这浓浓的年味儿吸引着,随着人流涌进了超市。

刚刚迈进大门,一片火红的颜色就在我们的眼前绽放了,原来了那些灯笼和新年挂坠展览,任顾客选购,走进展览区,头上是一个个灯笼,四周挂满了大大小小的挂坠,有鱼挂坠(年年有余——年年有鱼)还有鞭炮样式的,还有大大的“福”字,中间的柜台上当然少不了春联和窗花咯,总之,这里是一片红色的海洋。

走到食品区,只见一片人山人海,各个柜台都被围了个水泄不通,我们想找一辆手推车都甭想,全部被人们抢走了,我们只好垫了个篮子笨手笨脚的挤来挤去,偶儿碰撞了,也不会发生口角,大家互相相视一笑,一句年货办齐了吗?办齐了!一句朴实的话语温暖人心,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呵呵,在这里,我又感受到了浓浓年味儿,这是一种拥挤的年味儿。

走进服装区,这里也是人山人海,看来大家都在买新衣呀!看着一个个小朋友缠着妈妈要买走自己喜欢的那一件衣服,甚至流下眼泪,看着有的想小朋友眼睛上还挂着泪珠,但是脸上却笑眯眯的,手上抱着自己跟父母磨了好长时间才得到的衣服,心里只想笑,这些小朋友还是天真,不懂事儿呀!

过年的散文:记忆中的年味

从小年廿三开始,我就零零碎碎地张罗着过年。可年货办得再多,年味也若即若离,若隐若现地让我提不起精神。直到那一天,回家看望父母。一进门就看到锅灶里的火苗窜出老高,不时地舔着锅沿。锅上水气缭绕,像调皮的顽童一样,弥漫着四散开去。锅前父亲弯腰扶着蒸笼,母亲则系着围裙忙着递笼布、和好的皮渣浆、锅盖。和谐,温馨,甜蜜的一幕,瞬间启动了我记忆的开关,装点着儿时记忆的一幕幕在眼前上演,年味陡增。

大扫除——年前必修课。二十四大扫除这一天,我们必是全家出动,我们姐弟三人,无论年龄大小,都要力所能及地参与其中。老大就负责在笤帚上绑根竹竿扫屋顶,老大干完,老二再负责擦玻璃,一个窗户一个窗户挨着来,一块玻璃一块玻璃紧着擦。工作量可真不小呢!

我记得每每都是上午没擦完下午接着干的。这时候刚干完的老大也不闲着,屋里的桌子家什等都要挨着擦一遍,该规整的规整,该丢弃的丢弃,桌上床底一个旮旯也不放过。老三则忙着给我们换水洗抹布,被我们使唤来使唤去。劳动中不免有分工不均的小吵,意见不合的小闹,邀功讨好的小斗。但最终都融合在那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里,消失在我们姐弟三不亦乐乎的忙碌围氛中。

这一年一次的大扫除,无论从人员分工到工序安排都井然有序、忙忙碌碌、热热闹闹,一天下来,窗明几净了,我们几个也筋疲力尽了。

大扫除后就是大清洗。一般在二十五这一天,床上所有用品挨着清洗一遍。这一天家里的晾衣绳最是热闹。花红柳绿满满一绳,一阵风吹来,翩翩起舞,犹如七衣仙女的舞会,绚丽纷呈。

蒸年糕——更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早早发好的两大盆面,此时就该在母亲的手里华丽变身了。一坨坨的面团被母亲搓成条,印上花纹,盘成团,捏成花,最后再摁上一颗枣,就变幻成了各种不同形状的小枣花,大枣花和鱼等。我们几个则边玩边负责运输柴火,烧火,看时间。等到一锅一锅的年糕出锅时,高兴的不只是我们几个小馋虫,就连母亲也兴奋中透着神圣。大多数年糕是不允许我们随便动、随便吃的,那是要等到过年祈福祭祀时用的。

第四天就该父亲上场了。父亲烧好油锅,炸点油条、丸子,杀鸡杀鱼,再炒点花生,忙忙碌碌又是一天。

紧接着就年二十九了。这一天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贴春联。母亲用面粉给我们煮一锅浆糊。我们先把门上的旧门画、门联给撕下来,撕不下来的就借用工具铲下来。然后再认真地贴门联。贴的时候讲究可多了,不能贴反了,不能贴歪了,不能翘了。鲜红鲜红的春联预示着一年的生活红红火火。

就这样,忙过了一天又一天,年味酝酿到了爆棚,年就来到了。

辞旧迎新的除夕之夜和初一起五更永远透着庄重、神圣和美好。除夕之夜我们早早地吃了团圆饺子,母亲就把笤帚、刀、剪刀一些过年不宜看到的东西藏起来,然后在母亲的带领下我们全家就开始焚香磕头,感谢神灵保佑我们一家平平安安,祈求来年幸福安康。一切完毕,我们就团团围坐在电视前看春晚,守岁守岁,那时候我们铁定是要守到零时钟声敲响的那一刻的,现在都还清晰的记得,不等零时钟声倒计时开始,父亲就把买好的“万子鞭”早早地绕院子放好,一手执着一根焚起的香,静等屋子里的我们伴着春晚的倒计时给他喊五四三二一时,掐准“一”那一刻,点着鞭炮,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隆重地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这一刻,左邻右舍还比着谁家的鞭炮能伴着新年的钟声响起,谁家来年就最好运。时至今日,当时精彩纷呈的春晚节目倒想不起一丁点了,反是这温馨的全家共同演绎的一幕幕,深深地印在脑海挥之不去。每每想起这些,心中就泛滥起一股又一股的暖流,顿觉人生真好!

无论除夕夜睡的多晚,大年初一四五点我们必醒。怀着兴奋的心情穿好新衣,揣着十二分的神圣跟着母亲一个神灵一个神灵磕一遍头,用喧闹的鞭炮再次庆祝新年的到来,当火红的炮衣满满的盖了院子一层时,这一神圣的仪式就宣告结束了。再看我们几个捂着耳朵的小鬼不知何时早已跑到了锅灶前,眼巴巴的看着一碗又一碗刚盛出的饺子,挑选着自己中意的那一碗。你可别被这些小鬼的小心思迷了神智,他们中意的可并不是饺子,而是饺子暗藏的玄机——不知哪个圆鼓鼓的肚皮下安静地藏着他们的猎物。

我们三个小鬼也是各有奇招,看!胃口好的那个一口接一口正起劲儿地搜索着猎物,胃口差的那一个则正在用筷子一个接挨一个地试探呢。最有智慧的是老大,她说装钱的饺子重,一定在锅里迟迟不肯出来,她只吃最后一碗。最后吃到包钱饺子的乐得合不拢嘴,没吃到包钱饺子的也不恼,因为马上就有压岁钱拿了。

饺子吃完,锅碗不洗,我们就忙着进行下一项了——拜年。先是自家里的,然后就三五成群的街坊邻居中的老人走一个遍,走着走着就各自寻乐去了,年也就淡出了。

记忆中年的神圣、隆重、热闹,今天再也感觉不到了,好怀念记忆中的年味!

郝莉霞 网名好姐,中学教师,知性优雅。扎根三尺讲台,谱写文字春秋。愿用此生,守望学生的幸福。


【本文作者:郝莉霞。(公众号:芝兰园)】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小时候过年的故事随笔:记忆中的年味

我从小就生长在农村,对农村的生活可谓是终生难忘,可更使我难忘的就是对过年的记忆。

我家住在吉林桦甸境内最东边一个叫夹皮沟镇再普通不过的小屯子里,那里除了有连绵不断的群山和各沟岔淌出的河水,还有开垦在群山之上的山坡子地以及座落在沟趟子里的村落。虽然我从小就在乡村里长大,但天性让我和其他山里的孩子一样盼望过年。因为那时的过年太让人向往、太让人招迷、太让人渴望了。因为年的到来对每个农村孩子来说就意味着有新衣服穿有好东西吃。因为有了这样的情结,以至一年有那么多的节日都没能让我心醉,而唯有过年却让我魂牵梦绕以至记忆犹新。

记得小时候在乡下农村,每到年关都要做这么几件事情。一是杀年猪,二是准备年饭,三是捡煮饺子柴禾,四是糊屋子,五是换炕席,六是做新衣服。过去每逢过年凡在屯子里生产队过活的社员每家都要杀一口年猪,一般人家除了头蹄下水外只会留一少部份自己家用,剩下的都卖给了左邻右舍。如果哪家没养猪他就会早早的选好哪家提前订下来,等到这家杀年猪时会把订给人家的猪肉称好份量放在那里等买猪肉的人来拿,买猪肉的人拿猪肉时也不用再称秤就会拿回家去。记得我家也和其他人家一样每年都养一口年猪,一到腊月进门就开始宰杀。杀猪那天父亲会找来好几个人帮忙,先是把猪从猪圈里放倒绑上四蹄,然后抬到院子里。院子里早就事先放好了大桌子,桌子旁边放上一个盆,盆里面放有一把早已磨好了的杀猪刀。等把猪从猪圈里抬出来放在桌子上,两面的人分别把住猪的耳朵尾巴和腿。然后杀猪人拿起杀猪刀,照着猪的脖子底下气管的部位就捅下去。这时猪会发出歇嘶底哩的叫声,只见被捅的地方猪血会像穿箭一样淌出来淌在事先准备好的盆子里。为了猪血不会马上成块,放血前还要通常往盆子里放把盐。猪杀死后要从一条腿处割个口用一根铁棍向猪身的各个部位插进去,然后用嘴憋住力气从猪腿开口处猛的往里吹气。这时只见猪身子逐渐的鼓了起来,为更好的把气吹到猪的各个部位站在身边的人还要用棍子不断的在猪身上敲打。等把猪完全吹鼓起来吹气的地方是要用绳子扎起来。这时屋里的大锅早已烧开了水,将猪抬在锅的上面用锅里的开水猛劲的往猪身上浇,这时再用刮猪毛的刮板往下褪猪毛,等猪毛完全被褪好褪干净就把猪抬回到院子来,开膛取出灯笼挂一口年猪就杀好了。

杀完年猪通常要请人吃饭,家里和捞忙的人就会把血脖割下一块,切成不大不小的扁块放到锅里炖,然后再放上早已切好的酸菜、猪血和粉条,一锅香气可口的杀猪菜就完成了。这时外面的年猪已处理完,被请的客人也早已围坐在炕桌旁一起喝酒吃杀猪菜,这样年猪就算杀完了。而每当这时就让我想起一夏天的割猪食来,那时家里每年都会养几头猪卖钱以供家用,我和姐姐弟弟每天都要割很多猪草回来剁了馇成猪食喂那圈里的几口肥猪,虽然有些辛苦但想到过年时吃肉的香味,心里还是暖融融的。

农村过年一般都提前准备年饭和菜,只有那跑腿子和单过的人不准备。那时农村很穷一般年饭大体有这么几种:一进腊月先是蒸粘豆包,粘米面通常由每家种的小黄米和粘苞米通过浸泡磨制而成。由于是自家种植没有太高成本,所以每到这时家家都会包不少的粘豆包冻上放在棚子里准备腊正月吃。再就是蒸馒头,一进年关,特别是腊月二十七八,每家都会提前把过年吃的馒头蒸好,放在棚子里过年那几天拿出来一馏就可以吃了。再就是做豆腐,凡是有能力的人家都会做一两个豆腐,做出的豆腐一部份放在凉快的地方保存好过年时吃新鲜的,剩余的都被打成相等的小块放在棚子里冻成冻豆腐随用随时去拿。还有就是呼猪肉,年前每家杀的年猪通常都会放在棚子苞米仓子里抷上雪冻上,到了腊月二十七八就会把它拿出来,除了一部份留做炒菜包饺子外剩余的象猪头、猪蹄、猪下水和猪肘子都要下锅煮熟,过年上到饭桌上。还有就是疏菜,那时没有新鲜菜可吃,过年吃的总是老四样土豆、箩卜、大白菜和酸菜。一到过年放在菜窖的菜由于远,各家各户都会早早的拿回屋子里等过年那几天用。家里门前就是一座仓房,每到这时我总感到那里就象聚宝盆里边有很多我期待的东西在里边。而父亲亲手锁上的那把大锁头又让我感到它是那么的神秘。

捡煮饺子柴禾一到年关几乎成了各家各户的惯例,每到这时各家各户都要提前准备煮饺子的柴禾。那时在山区住的都是土草房平时捡柴禾不分干湿都要烧,但要过年煮饺子就要有一定的讲究了,就是都要用站杆柴禾来煮饺子。所谓站杆就是林子里站着枯死的树木,由于它枯死时就在山林里站着树木没有被雨水浸泡几乎没有水份。所以居住在林区的人家每年都会把干透了的站杆捡回来再劈成小拌,留到三十晚上煮饺子用。这种柴禾最好的要属山里的爆马子树,这种树开白花黑皮木质呈白色而且硬而脆,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燃起来会发出如鞭炮燃起来的声音。后一种是山桃树,山桃树木质细腻切呈粉色,不但含水份少燃起来也会发出七哩啪啦的声响给除夕夜增添了喜庆。而杨木在林子里最多也好捡,它不但水份少木质呈白色,烧起来火苗起的快。由于爆马子山桃树稀少,山里人在捡过年煮饺子的柴禾时最多选择的多是杨木站杆。

记得家的西面就是大山,每到这时哥哥就会带我去捡过年煮饺子的柴禾。那时农村社员家是不养牛的,捡柴禾一色的用人爬犁往回拉,我们平时捡柴禾不会走远,只要能烧火就行。而这次是捡过年煮饺子的柴禾,于是跟着哥哥拉着爬犁翻过了好几道岭去那大岭西去捡。山上积雪很深,哥哥总是让我抗小的,那干透的山桃溜光水滑的杨木站杆,让我们一会就捡满了一爬犁,然后往家拉。每到这时我总是给哥哥当助手,站在他的旁边用栓在爬犁腿子上的绳子一起拉那沉重的爬犁,等把柴禾拉回家劈成小柈,父亲早把那呼好的猪肉给我和哥哥端上桌,吃着那香嫩的猪肉总有一种浓浓的年味在心里头。

糊屋子是过去乡下农村每逢过年总少不了的事,因为那时的房子多是土草房,好一点的就是盖的高一些大一些,总没有脱离了土草房的范畴。而这些房子无论是好一点的,还是孬一点的都要在过大年之前把陈旧的屋子糊一糊。糊屋子除外屋做饭的下屋不糊以外其余的房间都的糊。糊屋子有三种糊法当时在屯子里盛行。一种是印花纸糊墙,一种是白纸糊墙,再有一种就是报纸糊墙。印花纸糊墙最贵只有好房子人家使用,白纸糊墙要贱一些有一部份人家使用,而最多使用的是报纸糊墙。这种纸不但在当地供销社以最便宜的价格买到,而且有时还会在队上或其它地方不用花钱也会搞到。因我家老房子是那种陈旧型的所以一般都用报纸糊墙,记得每到过年父亲就会把在大队看过的报纸拿回家,我和姐姐就会把屋里糊的焕然一新。糊屋子不管你的屋子有多么破或多么旧,只要用纸糊上一宿之间就会使屋子由陈旧变的亮亮堂堂。每到糊完屋子我和弟弟们都有一个习惯就是躺在炕上看糊完的报纸,特别那上面的大小字你躺在炕上就会知道很多国家大事。

过去在农村都盘老土炕,而这种老土炕最大的特点就是保暖时间长,特别是寒冷的冬天一般都是昼短夜长,那时经济不发达一般农村人家每遇过年炕上都要换领炕席,所以每年过大年不是很穷的人家都要做这件事。炕席是那种用高粮桔杆刮去里边的瓤编制而成的,炕席编制有两种:一种是窄溜的一种是宽溜的,窄溜编制的炕席细腻铺在炕上美观好看但价格贵,宽溜编制的炕席粗狂大方价格便宜一般人家都选择这种宽溜的。记得一到换炕席的时候,我和弟弟们都要先上去打两个滚。晚上临睡觉的时候总会钻到被底下感受一下躺在炕席上的滋味。

换新衣裳是那时农村的***惯,每逢过年不论大人小孩都要做上一套新衣服穿。做新衣裳是孩子半大小子和姑娘们一年中最盼望的事,每逢过年无论是家里过的好还是不好都要做一套像样的新衣服穿。由于那时国家经济落后物质馈乏,农村人穿衣都实行老三样即;黄、蓝、黑三种颜色,黄蓝两种颜色大多都做成外衣穿,而唯有黑色做成冬天的棉袄,而姑娘和年青妇女则都做那种小花布。一到过年你到大街上看一看,无论是走亲戚的还是串门子的男人都穿黄蓝黑三种颜色衣服,而女人都是花格子小棉袄。如果是一家子出来的小孩,男孩都会穿着一种颜色和一个样式的衣服,而小女孩则一色的花格子衣裳。由于我从小就没了母亲,是父亲含心茹苦把我们子妹六七个抚养长大。日子虽然艰难苦涩,但每年的新衣服父亲一件也没给我们少过,让我这没娘的孩子感觉在父亲的羽翼下生活也是那样的温暖幸福。

就是这样各家各户的年过得还是不一样,过去农村一年也吃不上几顿面,一般只有五月节、八月节和过大年这三节队里才分面,分面的时候家家户户要拿苞米去换,所以过年只有三十下午那顿饭才开始吃细粮,那天下午各家都会炒很多菜再蒸上年八看不到的大米饭,一家人在老人的操持下吃完年饭喝完年酒开始给年岁小一点的压岁钱,因为就要过除夕了兜里不能空着。除夕夜每家都会吃饺子放鞭炮,有条件的能有几个菜条件不好的也只有饺子。除一早上还是吃饺子,下午是馒头,这样初一到初五,有条件的能吃到初五,而没条件的也只有拿别的粮当细粮来补充。那时农村兴种大黄米和小粘米,没有这些的在年根到来之前换些苞米面馇子也算过年啦!记得“”有一年过大年,父亲由于被打成走资派在屯子里挨斗。那天已经是三十晚上了,但由于父亲在挨批斗时说了一段毛主席语录,一直被造反派领人批斗很晚,就是在那种逆境中父亲回到家中还是乐呵呵的给我们做了年夜饭,那年的年夜成了我一生都难忘的年夜。

总之有句俗语说的好过了初一就初二,初二很快到初三,初三下面是初四,初五到来过完年。初五这天通常被人们叫做破五,它的意思是到了这天什么事情都可以做。这天一般都会把新衣服脱下来,放到柜子里等明年再穿。而从农事上讲从这天起就得干农活了。在东北林区这个季节还是检柴禾的季节,各家各户要是没有别的事情可做都会开始上山捡柴禾。那时家乡屯子左右的大山都还是树木,人们都习惯了以放鲜树做为烧柴对象。上山那天首先要给山神爷老把头磕几个头,嘴和心里都叨咕着让山神爷老把头保佑一年风调雨顺,家中没灾禍保佑发财的话语。然后选好一棵树把一二百-响的炮仗挂在上边点燃,这时山上山下就会传来很多响声。从此时起年也就算结束了,人们又开始了一年的劳作。

作者|周文涛。

公众号|咱们村。

过年年味作文

本来,在记忆中春节是这样的。

老屋里很是热闹,尽管没有各种霓虹灯点缀,但足够多的福字也是令老屋喜气洋洋。门前的竹竿挂满了鞭炮,孩子们在井口旁边玩耍。到了除夕上午,各路宗亲便从外地,从城里赶回来参加祭祖,没有礼炮,没有奏乐,只为了团聚。在我记忆中除夕或者过年的八九点钟,便会有各种杂技表演,但也许这只是我记得的很小一部分,其它都但淡忘了。

如今的我已然将要成人,我眼前所看到的已经不一样了。祭祖的人看不出比以往多,但他们神色匆匆,点燃香烛,长者引领晚辈三鞠躬,少了些纸钱,放了鞭炮,于是便走了,不复以往之香火袅绕,人声鼎沸。

或许过年的味道根本没有淡,因为除了我看到的祭祖的简化、焰火的渐少,还有我看到的各种新奇的过年方式。人们开始习惯了过年旅游、过年学习、过年运动,牌桌上的人是越来越少了,电视前的人也是越来越少了。从此来看,过年的味道真的没有淡。我当初下结论说过年的味道淡了,也许是我一时寂寞看到了片影便妄下结论。

的确,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年龄是大了不少。我已不如儿时天真,当时的我可以拿着鞭炮于各家各户间串门,在想点燃的时候点燃。现在的我如果这么做却一定被说幼稚。的确,我必须为这长大作出牺牲。但是如果仅从年龄上看我是长大了,如今我是高中生,压力令我身不由己,我无力去管得了传统这些东西。相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我也难体会其万里归家只为一聚的艰辛,我没有像他们一样的阅历,从心底认识到家的温暖,那么我其实是还没有长大的孩子,我只能在团圆之时感受到过年的温暖,却没有为之付出辛酸。

我一直有感于各种传统的变迁,但也不像老人般怀古伤今似的,过年对于我来说,我认识到的是传承的力量,是华夏民族千百年来维系团结的力量,这是我无法否定的。仅仅从我的微薄阅历来看,过年的味道没有淡,是我没有真正长大。

过年的年味的作文

皮克斯动画《心灵奇旅》中,点亮了22号灵魂的“火花”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好,是享受当下生命存在的意义。__年是我在街道工作的第一个完整年度,这一年我有了人生中很多第一次,同其他基层干部一道,困难重重却迎难而上,千钧压顶却负重前行,面对工作上的荆棘,我有过无数次的迷茫困惑、不知所措,但是每次都又能工作中发现一点、两点火花,再次点燃我工作的动力。

道的是一声“辛苦”,却让我发现了“我们”存在的“火花”。一眨眼,一年过,但是那些树牢战“疫”决心、坚守防疫一线的画面仍能清楚地展现在我眼前。一个个防疫值守点的迅速搭建,一支支党员志愿队的迅速成立,基层党员干部用最快的速度画好了“安全线”,将人民群众纳入生命保护安全范围;以小区、楼栋为单位建好微信群,许多党员自备防疫物资,挺身而出成为疫情中的“配送员”,将人民群众纳入生活保障配送范围。微信“点单群”与防疫值守点的声声辛苦,让我领悟到何为“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先”。如今再次将近年关,“我们”也将继续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守住过年年味年俗。

喊的是一声“加油”,却让我发现了“我们”坚守的“火花”。七月下旬,接连好多天的大雨让我再一次拿起了那条“安全线”,而这一次是为了防汛工作。街道全体工作人员都加入了防汛大军,准备物资、巡逻清障、处置险情、值班值守,一天24小时,做到了每个岗位的连续性、排查险情的全面性。7月27日,我第一次踏进防汛指挥所、第一次走上堤坝;傍晚,同事带领我赶往险情发现处进行记录,我第一次听到“翻沙鼓水”这个名词;晚上10点值守在指挥所撰写信息身心疲惫时,同事拍了拍我喊了一声“加油”。当时,还有许多基层党员干部正打着手电筒扒开草丛巡逻,还有许多正驻守在蚊虫肆虐的值班点,同处在一个夜晚中、一片天空下,我们为“守住”河水警戒线而加油,也为“守住”人民生命防线而加油。

说的是一声“谢谢”,却让我发现了“我们”前行的“火花”。__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这一年,村里许多贫困户的生活也发生了不少变化。村里的盛同学,母亲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父亲也因病过世,驻村工作队在他整个高中阶段,按国家教育扶贫政策面面俱到给予物质帮扶,三年如一日地给予陪伴与鼓励。如今,盛同学顺利参加高考也如愿进入大学。欧阳师傅是我的帮扶对象,在疫情形势没那么紧张后,他每天天不亮就骑着三轮车去进菜,再拉到菜市场去卖,一年到头,凭借双手与劳动也提高了收入,年底我将村里的产业分红收入送到他手上时,他开心地对我说了一声“谢谢”,那时我发现,我们的前行同时也在带动贫困群体的前行,甚至在帮助他们一步一步地踏上新的台阶。

一年基层工作,一段“心灵奇旅”,每一份工作或如螺丝钉般看起来不太重要,或如愚公移山看起来难以完成,但是只要坚持不懈就会擦出一点、两点“火花”。__年是__开局之年,愿同我一样对基层工作有过迷茫困惑、不知所措的基层“萌新”,发现“火花”,享受当下,拥有工作中的“小确幸”,成为推动国家发展前进的“小力量”。

年味的过年作文

我的老家在信阳一个偏僻的农村集市上。这里经济发展滞后,也许正是因为此,青壮年大多在沿海城市打工,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成了本地一种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可能是因为世界金融危机的波及,今年回家过年的打工者们明显增多、明显提前。

我们到老家的时候是农历腊月二十四,刚好赶上集市的日子(农历双日为集市日)。天一擦亮,门前集市上的行人便来来往往忙碌起来。做生意的,早早在店外摆起摊位。到9:00以后,赶集的人更是摩肩接踵,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只能推行在拥挤的采购年货的人群中。到了腊月二十六、二十八这两天,街上热闹的景象达到空前程度,连空气中都弥漫着硝烟熟食与尘土混合的味道——年味真的越来越浓了!由于我们家住在街的一头,赶集的人根本不敢企望推着车进入街里面了,干脆就把各种车辆停放在我们家门前。再往集市上看,一个个的摊位摆放在街道的两边和中间,只留下窄窄的两条过道供人行走。

人群更是熙熙攘攘、水泄不通,一点儿也不亚于大型庙会。集市上卖的东西也是应有尽有,不过还是以“进口货”居多:各种糖果点心(枕头酥、果子、米花糖等)、瓜子、甘蔗、橘子、苹果、香蕉、鸡、鸭、鱼、肉,各种火腿肠类等速成菜、儿童玩具摆得琳琅满目,上空还飘着五颜六色的气球。不过最有年味的还要数街上摆的那些春联和鞭炮,单是那火红的颜色就能让人感受到新春的喜庆与热闹了。

过了中午12:00以后,,来赶集的人就陆陆续续地满载而归了。每个人都提着或拖着大包小包的东西(也是“进口货”居多),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微笑。这不断涌动的人群和那大包小包的年货,让人再次感受到那浓浓的、浓浓的年味儿......

过年的年味的作文

腊鸡、腊鸭、腊肉、腊香肠、牛肉干、熏鱼……每当年关将近,外祖父便会交代外祖母去集市上将所需肉类采购回来,或是将自己家养的鸡鸭杀了,再去村邻家的池塘中现捕新鲜活鱼。一切材料准备齐全,外祖母将其腌制起来,每块肉都用铁丝穿洞再换细麻绳穿过,鸡鸭则是将细绳直接捆绑其脖子垂挂。再用竹竿和木棍搭成坚固的三角形支架,将腌制好的肉类高高悬挂。待到大晴天,外祖母会吩咐我和她一起将一挂挂肉抬出去晾晒,肉在太阳底下被晒得吱吱冒油,早已馋得我想直接掰下一只鸭腿啃来吃!

年关在即,要做的年货可不止腊味。腐乳作为一道风靡全中华的开胃菜,不管是饭桌上,还是外出用餐都方便。过年的豆腐也涨价了,外祖母通常要在过年前一个月就去赶集挑选豆腐。选豆腐时,外祖母会选择“老”点的豆腐,也就是硬度比较高的、水分比较少的豆腐。挑选好的豆腐被切成大约三厘米见方均匀一致的小方块,豆腐块之间一般留两厘米左右间隙,再将腐乳曲粉均匀撒在豆腐块上,待其长出白色的毛茸茸菌丝后,就成了霉豆腐。将发酵霉化好的豆腐块,放入高度白酒,沾上高度白酒的豆腐块再依次放进调料中,使每个豆腐块都能均匀地沾满一层调料,最后将豆腐块放进玻璃罐中。三天后,倒入茶油淹没豆腐块,此时外祖母便会将早已洗净晒干的橘子皮碾碎撒入罐中,增加香味。

酱姜、陈皮,是我家过年糖盒里的主角。大年初一早上,村子里的男子和小孩们要走街串巷拜年、说吉祥话,一到我家,外祖母便会笑眯眯地捧出一碟酱姜或糖醋姜请大伙儿品尝,小孩子怕辣自然都不敢吃,大人们往往都对外祖母自制的姜赞不绝口。外祖母做的陈皮也是当地“一绝”,家乡的陈皮不同于大家所熟知的橘子皮,我们又叫它“柚子糖片”。陈皮成品呈弯月状,半透明,边色翠绿、脯白如玉、香气清幽,入口有薄荷的清凉,不仅外观漂亮且营养丰富。

现在过年,外祖母还会早早地晒杨梅干、红薯片、李果干、蜜茄……而这些,都需要夏天就去集市采购,有时邻居去山上采来,她也会买来做,每回一打电话就兴冲冲地告诉我:“果干再晒一段时间就可以吃了,你快赶紧放假回来呀!”上了大学后,我就极少回家,有时过年也在外面。现在虽然是离家千里之外,味觉却还逗留在家乡的餐桌上。

年味的过年作文

最近的阴雨天气确实不怎么令人高兴,可过年的喜气早已满满地挤进了阴雨的天空,有时看见了街上的人们都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急匆匆地往家赶,每个人的脸上都是笑逐颜开,他们的手上还提着新衣服,这不禁使我联想到过新年穿新衣的习俗。

小时候穿新衣总是那么高兴,不管新衣的式样和品牌,只要是新的,就会欢欣不已,就会觉得是过年最好的象征,是一年里最好的衣服。

早在新春降临前,为了接待亲戚朋友上门拜年,我们都会把家里的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还会在门上贴上一幅春联,祈求好运。传统的对联是在红纸上写上黑色或金色的联语,什么“财源广进”“步步高升”“富贵满堂”的,反正都是些吉祥的话语。

送灶神是过新春前的一件大事。听奶奶说,送灶神是在农历的十二月二十四日,这天灶神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报告人间的事情。人们都希望灶神上天能替他们说几句好话,因此这一天人们都会特别准备些丰盛的供品拜祭灶神。

除夕这一天对人们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辞旧迎新,吃团圆饭。一年一度的团年饭能充分地表现出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在吃完团圆饭后,就开始守岁了。

最值得小孩子们高兴的不仅仅是在过年的时候能穿新衣,玩鞭炮,最为重要的是能够收到大人们给的压岁钱,收压岁钱也可以说是收红包,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大人们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多少并不重要,主要是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

在爆竹声中,新春就早已过去了,但年味儿仍是挥之不去,仍给了人们无尽的回味。

过年年味作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题记。

随着一阵阵响起的爆竹声,年味儿也越来越浓了。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都是满满的喜庆。

春节来了,我们嘴上都扬起了笑容,家家户户都贴上了对联,还有“福”字,“倒福”是“福到了”的意思。关于“春节”的起源,有一种传说是: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兽。“年”,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特定的一天(就是现在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没有人理会他,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赶走。”老婆婆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所以,春节一定要放烟花,各色各样的烟花把天空装扮得花花绿绿的,烟花直冲云霄,“嘭”一声炸开了,天空顿时变得五彩斑斓,那微弱的火药却像是七彩花一样绽放着。可好戏不长,烟花从天空中慢慢变淡,变淡,直至烟消云散;那边,一股冲击般的银光吸引了我的注意,它努力的向上喷着,喷着。落下的便义无反顾跳出了银光,就好像是珍珠成千上万从空中掉落,给人极美的感觉;“噼噼啪啪,噼噼啪啪”,这震耳欲聋的响声一定是鞭炮!那热闹的的声音,也足以给增添许许多多的喜庆了。

那边暖烘烘的,旺火烧了起来,而且愈演愈烈,橙色的火苗上下翻滚,好像是在呼唤着什么,也好像是在喜悦地跳舞。人,物,中国,将春节愈演愈烈,带来了2018的新气象!

富有年味儿的春节,富有人情味儿的人。

年味的过年作文

对于很多人来说年味就是大家聚在一起吃个团圆饭,但对于我来说年味就是很特别了。

大年三十那一天,我们一家早早地起了床,就是为了晚上那一顿美味的佳肴。爷爷去买鱼;奶奶炸芋头和扣肉;爸爸杀鸡;妈妈和我一起淘米。一顿午饭后,我开始分工了。“爸爸妈妈去洗菜,爷爷切菜,我和奶奶做菜。开始吧!”我严肃地说。“好的!保证完成任务。”他们异口同声地说。爸爸妈妈“哗哗哗”地洗着菜;爷爷“咚咚咚”地切着菜;我和奶奶“唰唰唰”地炒着菜……大家在其乐融融地分工合作,沉浸在欢乐中。我们看见爷爷奶奶露出喜悦的笑容,爸爸妈妈和我面面相觑,顿时心里明白了很多。

我们做了很多菜,有:扣肉、清蒸鱼、猪肚炖鸡汤等。我最喜欢的一个菜是清蒸鱼。它是这么做的:先把鱼的内脏、神经、牙齿去掉。把它切成一块块的。放入葱、姜、料酒等东西去腥,腌制五分钟。之后用开水大火蒸八分钟。一道清蒸鱼就做好了。

大家准备了一道道丰盛和美味的佳肴,互相送出了新年祝福,愿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安康。

年味,就是年的味道,自古以来一直留传下来的习俗。

小作者:陈馨仪。

指导老师:唐萍。

公众号:优页作文选3。

年味的过年作文

新春到了!大年三十儿的晚上,吃过年夜饭,我瞧见奶奶正在包饺子,便兴冲冲地跑去“帮忙”了。

只见身经百战的奶奶用灵巧的双手轻轻拨弄了几下,一个又白又胖的饺子便“出世”了。我跃跃欲试,带些试探地问:“奶奶,我拿块饺皮哦。”“嗯嗯嗯嗯”奶奶含糊不清地答应了。耶!

我小心翼翼地拿起一块现成的饺皮,放在手心中微微地颠了几下,然后,挺自信、挺熟练但又有些慌乱地挑了点肉馅儿,拨进饺皮的中央,再学着奶奶的样子,用食指蘸一点水,沿着饺皮周围慢慢地滑了一圈。一旁的母亲夸道:“还不错,有模有样的。”现在,最难的一道工序来了:把肉馅儿包起来!母亲指挥起了我:“把这两边捏起来。”我乖乖地按照母亲说的去做。我用大拇指和食指使劲儿地将两边饺皮黏在一起。捏完左边的,我又把右边的饺皮捏紧。哦!我的`第一个饺子包好了!它白白胖胖的,正挺着个大肚子冲着我笑呢!这时,我发现奶奶包的饺子上有几道装饰的花边,便也尝试着去捏。可结果,非但没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还差点儿把好端端的一个饺子给毁了。

最后,我包的饺子还是歪歪扭扭地站在了它的大家族里。虽然不够美观,但是我一眼就能认出它!当我用沾满面粉的十个手指头去抓下一块饺皮时,奶奶却挥挥手制止了:“别搞了,够多了,去玩吧,去玩吧。”我有些心灰意冷,可一想到明天一早就可以尝到自己包的饺子了,我又重新变高兴了。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让我们把年味儿包进饺子里,吃饺子,过大年喽!

过年年味的作文

我的家乡在华亭,在我们家乡进入腊月门,传统节日一个连着一个,过年的味道一天浓过一天,传统的地方民俗文化活动也就更更加丰富多彩起来了。

腊月初八这是华亭过年的前奏,这天要吃腊八粥,还要在腊八粥中放用肉馅包成的“雀头”饺子。腊八粥用大米、谷米、玉米、红豆、黄豆等混煮而成,表示祈求来年五谷丰登之意;“雀头”饺子用大肉作馅包成圆形雀头状,表示能消灭危害庄家的麻雀(据传说腊八这天见不到危害庄家的麻雀)。

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升天奏事的日子,传统的小年,又名辞灶。华亭人对过小年非常重视,这天早饭要吃搅团,有盼望团圆之意。街面上有售卖的用麦芽糖汁做成的灶糖,又甜又粘,相传送灶时给灶王爷吃了甜得粘住了嘴,就不会向玉皇大帝告人间的状了。送灶的时间大约在傍晚,家家都要摆祭品,放鞭炮,意味着过年开始了。

腊月的日子长了翅膀,一飞而过。转眼已到除夕之夜,家家贴对联,挂红灯,张灯结彩;户户围着餐桌、抱着电视守岁,放开肚量喝酒吃肉,毫无顾忌纵情欢乐,一年中所有的辛劳、烦愁在这晚烟消云散,所有的丰收、喜悦在这一刻被无限放大。

正月初一是新年第一天,家乡的人都有“迎喜神”的传统,吃过“拉魂面”之后,村里的人个个穿戴一新,喜笑颜开,牵着或赶着身上披挂了彩纸折叠的纸扇的牛羊骡马,浩浩荡荡的向预先估算好的喜神方位进发。这是为了驱除凶煞和病魔,乞求喜神保佑一方平安吉祥,没病没灾。

元宵节那天,大街小巷马社火、高芯子、车社火排成了长队、绵延不断,鞭炮、锣鼓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又一次将过年推向高潮。晚上,家家户户点燃用玉米、荞面捏的灯盏,小孩挑着纸糊的灯笼尽情玩耍,灯光、月光、星光融为一体,相映成辉。

正月二十三日已是过年最后一个节日,这天华亭农村有“燎疳”的习俗。妇女们使出浑身解数提早用鸡蛋壳、五色纸糊好“疳娃娃”,男人们则割足枯蒿茅草为“燎疳”做准备。二十三日白天,小孩挑着“疳娃娃”玩耍,看谁的“小媳妇”、“小相公”好看;晚上,每家门前都堆起柴草,上面插上“疳娃娃”,当第一堆疳草点燃,听到有人大喝“燎疳喽——”,家家户户便都点燃疳草,霎时间熊熊焰火映红了村子,照亮了天空。人们争抢着从火焰上一跃而过,以求燎去病灾,燎红日子。

年味的过年作文

“轰轰轰轰轰”我们在放爆竹,因为新的一年开始了,要以旧换新。

过年时候的气氛,真可以用“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诗句来形容!每家每户在过年的时候,门口总是贴着对联,家里不仅贴着“福”,还贴着窗花我知道,“福”在家里贴是要反贴的,因为这表示“福到了”,在外面贴福要正着贴。我们家里贴福的时候可能意思了,那是在我的爷爷家,我爷爷已经七十多岁了,白发苍苍,爷爷拿出双面胶,先贴后揭,可是在揭到的时候把粘住的那一部分也揭掉了,怪不得贴不上去,让我们都哈哈大笑。

红色代表革命,也代表快乐,每次过年的时候,大街两边的路灯上,都挂着红灯笼。过年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从前有一个吃人怪兽,它的名字叫年,每到过年的时候就会来吃人,为了赶走年兽,人们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办法,年兽怕火光、怕响,于是就用烟花爆竹把年赶走。所以每当年兽来临的时候,人们就会放烟花爆竹,来驱散邪气。

每当过年的时候,在远方的新人就会赶过来和家人团聚,我们家里过年的时侯可有意思了。我们从新年礼物中得到了一只帝皇蟹,大钳上长满了尖锐的刺,在拿出来的时候,舅舅不小心被刺了一下,然后母亲又是第二个牺牲者。到了发红包的时候,外公外婆先发,舅舅舅妈第二,父亲母亲最后,接红包的时候,我双手接过,再说一声:“谢谢!”就转身离去。开始放烟花了,父亲去点:“轰轰轰——轰轰——轰……”烟花的亮和响不得不让我们眯着眼、捂着耳朵。母亲说看着烟花可以许愿望,我听着母亲的话,默默地许下了愿望!

关于过年的事,真是丰富多彩,说也说不尽!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