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物体教学设计及反思(模板15篇)

时间:2023-11-15 09:16:25 作者:琉璃 认识物体教学设计及反思(模板15篇)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思考和总结,是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一种方式。教师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认识物体教学设计

师:小朋友们,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数学王国的国王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把袋子里的东西拿出来看一看。国王提出了一个要求,要你们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二、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师:在数学王国里,每种物体都有自己的名字。今天,我们来认识这些物体。板书课题,指导看书。

2、摸一摸,感知特点

(2)学生汇报:长长的、有尖尖的角、有6个面,摸起来平平的、滑滑的。

(3)师小结:通过小朋友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我们知道了长方体长长的、方方的,摸起来平平的。象老师这样自己说一说。

(4)师: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长方体的?请说一说。

(5)师:(出示正方体、圆柱和球)你知道国王给这些物体起什么名字吗?自己找到这些物体,看一看、摸一摸、推一推,和同桌说说你的发现。

生:总结出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点:

正方体:是正正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有6个面);

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两头是圆的,平平的;

球:圆圆的,可以任意滚动。

(6)师: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长方体、哪些物品是正方体、哪些物品是圆柱、哪些物品是球?请说一说。

3、看一看,正确辨认

(1)师:拿出长方体和正方体,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

拿出圆柱和球,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

(2)课件出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学生辨认、说出物体名称。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师:刚才我们认识的那些物体,如果它们跑到书上或报刊上,你们还认识吗?

2、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辨认,再让学生拿出相应的实物。

3、课件出示各种物体不同的几何图形。(课堂活动第一题)让学生分一分并连线。

四、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数图形

师:同学们学得真棒,数学王国的国王很高兴,他请我们到他的宫殿去游玩,不过,我们要答对问题才能进去。课件出示用几何体拼出的宫殿大门。

生:数出各种物体的数量,汇报。

2、摸一摸、说一说(课堂活动第一题)

师:你们答得真好,国王奖你们一个奇妙的口袋,里面装着各种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拿出装着各种物体的布袋)

生:小组活动:生1拿着装有各种形状物体的袋子,生2捂着生3的眼睛,生3摸出一个物体,让生4说一说是什么形状的物体。

3、游戏:先让学生想一想,用不同形状的实物能搭出什么来?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搭一搭。

五、总结:你今天学会了什么?

认识线段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使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知道它的特征。

(二)使学生能辨认线段,初步学会画线段。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空间的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认识线段的特征。

人手一根毛线、一张长方形纸、一把直尺、小黑板

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想认识它吗?它的名字就叫“线段”。

(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1)初步感知

1、你觉得线段是怎样的?(生:直直的;一段一段的';弯曲的……)

2、能不能想办法变出一条线段?

生尝试。

师(出示准备好的毛线):把毛线拉得直就出现一条线段。

请一生上来摸一摸。演示:这直的一段叫线段。

3、同桌合作:一个拉,另一个指出这条线段在哪里。

请两生演示。

一生想办法拉出线段,另一生指出:两手之间的距离就是线段。

演示,问:垂下来的这一段是不是线段?为什么?

4、小结:线段是直直的。(板书:直直的)

(2)认识端点

1、两头粘上去的叫做线段的什么?(端点)(师把毛线拉直粘在黑板上)

2、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两个)(板书:有两个端点)

(3)总结概念

现在,小朋友认识线段了吗?线段是怎样的?

让生记线段: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把线段印在自己的脑子里。

(4)找线段

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的边都是线段。小朋友找找看,看谁的小眼睛最亮?生:课桌边、黑板边……(让生用手感知)

(5)折线段

1、指出白纸中哪些边是线段?

2、在白纸中折出一条线段。(折痕)

3、再折比刚才短一点的线段。

4、在这张纸中折出最长的线段。(摆擂台,让擂主说出理由和折的方法)

(6)小结

通过刚才的拉、折、指,你认识线段了吗?

(7)画线段

1、生自由画在白纸上,然后反馈评价。

2、指定条件画。

a、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说说你是怎样画的?(师演示方法:用0刻度尺示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b、画一条比3厘米长1厘米的线段。

反馈:要求非常准确。(进行认真做事的思想教育)

3、小结:线段有长有短。(板书)

1、找一找,下面那些是线段?(小黑板出示)

2、数一数,下面的图形是有几条线段组成的。

3、过任意两点,能连起几条线段?

3点能连几条线段?

4点呢,每两点连起来,共有几条线段?(生思考,动笔画。)

4点位置方向有不同。

思考:

4、比较:看看哪条线段长?

演示:一样长。(生活中经常用到这样的数学知识。如:穿竖条衣服的人看上去瘦一些,穿横条衣服的人看上去胖一些等)

这节课,小朋友有哪些收获?

认识线段

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有长有短

本节课是初步认识线段,我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先由学生实际操作拉毛线团,得知线段的表象,再通过指一指(同桌)、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这几个环节,抽象概括出线段。整个过程由具体直观到抽象,并由易到难逐层进行,创设开放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比较好的:(1)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2)体现学生是发现者和研究者;(3)关注学生的差异面;(4)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当然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如:准备的毛线团太新,不够形象,学生没开始拉就已经是一条线段了;老师说的话太多,容易使内容琐碎造成学生思路不完整;在画线段时还不够规范,特别是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最好利用多媒体手段,这样学生才能看得清楚。

认识物体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6~27页的有关内容及相关练习。

1、学生动手实践,让他们经历对物体的分类、观察、触摸和比较等过程,从而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感性认识,了解它们的外部特征。能辨认生活中较简单的物体形状,知道这些几何形体的名称,并能识别。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思考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比较、抽象、概括、语言表达等能力。

3、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1、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并能识别。

2、能对简单的几何图形进行分类。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4、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媒体选用:

(1)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图形卡片,多媒体课件。

(2)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师:小朋友们,昨天的周末你们玩得快乐吗?(生:快乐),可昨天,我们快乐王国的小精灵们过得并不快乐!你们想知道他们为什么不快乐吗?(多媒体课件出示小精灵山上的情景图)。

师:小朋友们,认真观察,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看谁说的好?我们来比一比好吗!

(1)学生观察,师着引导。

(2)学生汇报自己说观察到的。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很四组(春、夏、秋、冬)来帮助小精灵们,老师也给小朋友带来和半山腰长相差不多的礼物,喜欢哪个季节就坐在自己喜欢的季节的组去吧!(师发礼物,每组一袋),现在动手、动脑帮他们想一想办法,分一分吧!(师强调: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在分的过程中,比一比那组分的好,动手吧!)。

二、初步感知,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分物体。

(1)小组活动(师在巡视中参与学生的活动)。

(2)学生汇报。

学生介绍自己的分法。

生:我们生:我们小组是按形状分的,分了四类。

生:我们小组是按大小分的,分了两类。

生:我们小组是按颜色分的,分了三类。

师:我们现在按它们的形状分成四类,动手吧!

1、刚才同学们把这些物体按形状的不同分成了四类,分得又快又好,真了不起!这四类形状不同的物体在数学中都有属于自已的名字。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这四个新朋友吧!(出示课题)现在,听老师提要求,当我说开始的时候你们才能动。等一下,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找出一个你最想和它交朋友的物体,先仔细的看一看,它长的什么样,接着用手摸一摸,有什么感觉,还可以玩一玩,最后在小组内说一说,明白吗?开始!学生开始动手。

2、汇报。

师:谁愿意把他最喜欢的朋友向我们介绍一下,看谁组能把自己的朋友的样子介绍得很好,开始!

(1)介绍圆柱:

师:你们组最喜欢的朋友是谁,给我们介绍介绍吧!

生1:我交的朋友是茶叶筒。它长的有点长,有点胖,上下一样粗,它的两头是圆圆的、平平的。如果躺在桌子上,它就能够滚动,但是如果立在桌子上,它就不能滚动了,摸起来滑滑的。(让学生也尝试一下圆柱的感觉)。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发现的孩子!像这样的物体,有谁知道它的名字叫什么?

个别学生汇报(圆柱)。

师:像这样的物体,不管是长的、短的、粗的还是细的,都叫做圆柱。同时板书名称。(圆柱)。

(2)介绍长方体:

师:你的朋友是谁?

生:我的朋友是这个牙膏盒。它长的长长的,方方的,摸起来平平的,放在桌子上一动不动。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认真观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大家都要向他学习,做一会个认真观察的孩子。还有谁的朋友和他的是一类的,请举起来。

师:同学们,你知道这样的物体叫什么名字吗?它叫长方体。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也是无法自己滚动的,它也有6个平平的面,但这些面的大小不是一样的,有的长一些,有的短一些。(学生在台面翻转不同的面体会长方体的特点,动手摸摸感受它的面与棱)同时板书名称。(长方体)。

(3)介绍正方体:

师:刚才老师发现有的同学交的朋友不是长方体这一类的,谁还愿意向大家介绍。

生:我交的朋友是一个魔方。长的四四方方的,摸起来平平的。

师:这位同学非常了不起,只用了一个词就把它的样子描述的这么准确,掌声表扬一下。

师:谁和他喜欢的是一类的,也把它举起来。

师:像这样的物体,猜猜看,它的名字叫什么?

生:正方体!

师:看看正方体有几个面,能不能自己滚动(让学生拿一个正方体摸一摸、看一看、滚一滚)同时板书名称(正方体)。

生: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是无法自由滚动的,它有6个平平的面而且每个面的大小都是一样的。

(4)汇报球:

师:下面还有谁交的朋友和他们的都不一样的,来说一说。

生1:我交的朋友是这个皮球。它长的胖胖的,摸起来滑滑的。我刚才把它在桌上滚来滚去。

师:真了不起,我们在玩一玩中也能获得知识。

师:像这样的物体,我们就把它叫做球。球是圆乎乎的,它没有平平的面,放在桌子上可以任意地到处滚动。(让学生滚动一下桌上的球,体验一下球的特性)同时板书名称。(球)。

你们真是一群能够用心观察生活的孩子!连老师也要向你们学习了!

4、揭示课题:

介绍完后,讲明今天的课题,认识物体,主要是认识哪些物体。

四、运用模型、巩固新知。

1、抢答:

老师出示一些具体的实物和一些实物的图片,每出一个,学生马上抢答是什么物体。

2、找物体:

老师说出物体名称时,学生马上找出相应的物体。

3、搭一搭。

请小朋友将将今天所选的四种材料,给森林公主搭一座美丽的城堡?看看谁组搭的最漂亮,怎样搭?先商量一下,商量好后就用你们聪明的才智和灵巧的双手开始工作吧!

(搭好后学生汇报,评出最好的给予奖励)。

五、总结与迁移。

1、总结。

(1)、想一想:

今天认识了什么物体?它们有什么特点?(每个人都再次感受几种物体的特点)。

(2)、找一找:

这几种物体在我们身边有吗?看看我们的教室里有吗?想一想生活中哪里还有?看看老师手里的这几样,你们见过吗?当你用完这些物品时你怎么处理他们?怎样分类处理这些垃圾、废品?(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3)、师:这节课,你们的收获可真不少,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认识了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朋友,希望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做一个留心观察、积极动脑、善于发现的孩子。

2、迁移。

师:小朋友们都搭得很好,现在来看看小精灵梦搭得怎么样(课件出示情景图)小精灵们得到你们的帮助也想出一个好办法把材料运山上,看这是他们搭的城堡,漂亮吧!他们用人们丢弃的废材料搭成一座美丽的城堡,变废为宝。这时山上的环境也变好了!他们今天可高兴,你们看小精灵们在向你们说:谢谢!

跟他们说再见吧!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体。

认识物体是一年级刚刚接触的新内容,本节课的设计试图通过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和游戏,使学生在情景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创设情景,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本节课的一开始出示学生喜欢的情景图,以学生喜欢的生活活动为切入点,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件通过多副图的引导,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从中收集信息,找出说学习的内容。

2、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本节课,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提亚挨骂了学习的过程。通过摆一摆、看一看、说一说,把才哦做、观察、语言表达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

3、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真正自主、富有个性的学习。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4、练习设计形式多样。

有效的练习能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学习的内容,而教师出示的几道题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达到人人有练习的机会。在“开火车”的环节中,不仅人人有参与的机会,而且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将活动引出课堂走进生活。

认识物体教学设计

1、知道几个相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可以拼成长方体(正方体)。

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知道几个相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可以拼成长方体(正方体)。

初步建立空间关系。

投影实物。

一、谜语导入,复习旧知:

1、大家喜不喜欢猜谜语呢?邱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几个谜语,大家想不想猜呢?

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几位图形朋友,还记得它们是谁吗?(教师出示几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指名说一说。

2、今天老师又把它们请来了。同学们说出老师手里拿的图形叫什么?(学生说出老师手里的图形的名字)。

3、把这些图形拼、搭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子?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它们,了解它们。

板书课题:搭一搭。

二、用相同的正方体拼新的立体图形:

1、用两个同样的正方体拼图形。

(1)师:先请组长从图形盒里面拿出两个正方体,小朋友们想一想用两个同样的正方体可以拼出一个什么图形呢?注意我们要遵守乐园的规定喔!要爱护图形,做到轻拿轻放,摆完后坐端正。

(2)师:邱老师要看哪一组的小朋友最快摆好,最先坐好呢?

(3)找一名同学上来展示。

小结:不管是横着拼还是竖着拼,用其所长个同样的正方体我们拼成的都是一个长方体。

2、用3个同样的`正方体拼图形。

(1)师:再请组长从图形盒里面拿出三个正方体,小朋友们动手拼拼看用同样的三个正方体可以拼出一个什么图形呢?注意我们要遵守乐园的规定喔!要爱护图形,做到轻拿轻放,摆完后坐端正。

师:还可以怎么样拼呢?谁还有不一样的拼法吗?

师:刚才我们知道,两个或者三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拼在一起有事一个新的图形。下面,你就可以任选几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体,拼一拼,试一试,看看怎么样能拼出一个更大的正方体。

(3)学生活动:拼完了同桌相互检查,看看拼的是不是正方体。

(4)学生到前面展示作品。师:这样拼可以吗?你拿的也是这样的图形拼吗?

(5)小结:看来,几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新的正方体呢?

三、图形知识大挑战。

1、填一填: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导名说一说。

2、辨一辨:用3个正方体可以搭成下面哪些形状。

3、数一数:独立完成,交流反馈。

4、试一试:刚才我们选择的都是正方体来拼图形,下面请组长从盒子中找出两个一样的长方体我们拼拼看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活动后指名介绍。)。

师:这样可以拼吗?你也来试一试。

小结: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体也能拼成一个长方体横着或者竖着拼都可以。

师:拼正方体也好,拼长方体也好,为什么你们都不选圆柱?(指名几个学生发表见解。)。

四、玩积木,看谁搭得又稳又高。

师:小朋友我们终于来图形乐园超过好玩的积木天地了,图形朋友邀请我们搭积木了,我们桌子上的盒子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积木,先请大家都不要动身体坐直,看清楚游戏规则再开始好吗?今天我们进行搭积木游戏,名字叫《看谁搭得又稳又高》。

身体坐直告诉老师你准备好了没有?

(1)明确任务:出示游戏规则:所有的积木都要用上。

师:大家都知道游戏规则了吗?同桌互相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学生说一说,教师及时评价。)。

(2)讨论方法。

师:在搭之前,小组里的同学先商量一下,怎么样搭可以又高又稳?教师参与学生讨论,适时指导。

引导发现:长方体竖起来可以搭得高,球放在最上面可以放得稳。

(3)比较评价。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不在一个组里不好比。

师:那你们能不能想到一个比较大方法呢?

预设学生:

1、在同一个桌子上重新搭一次。

2、用绳子来量一量。

……。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追问:都是用这些积木,为什么他的搭的就高一些呢?让学生再次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搭得又高又稳的最佳方法。

(4)、播放图形电影世界。

五、全课总结。

今天大家玩得开心吗?你们这次去图形乐园学到了些什么呢?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41页内容。

1、通过指一指、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2、通过实践、操作探究周长测量策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学生建立周长的概念,引导学生探究周长的测量策略。

多媒体课件、直尺、各种图形、线绳等。

教学过程。

一、猜图游戏,导入新课。

谈话: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小画家,他画画可有点特别!我们一起去欣赏欣赏他的作品吧!

〈多媒体演示:小画笔勾勒出乒乓球拍的轮廓〉。

师:猜猜,他画的是什么?

生:乒乓球拍。

〈分别演示:手机、国旗的轮廓〉。

请学生发挥想象去猜测。

小结:刚才小画家沿着这些物体所画的长度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周长(板书课题)。

二、实践中理解周长。

1、理解封闭图形。

师:谁听说过“周长”,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

师:我们看看课本41页是怎样介绍的。

齐读: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

师质疑:这里好象有个词不常见?

生:封闭。

师:谁能解释?

生:四周都不漏缝的。

……。

师:那么下面这些图形哪些是封闭图形呢?

〈多媒体演示:〉。

师:这些图形中那些是封闭图形?为什么?

生:……。

小结:像这样首尾相接起来的就是封闭图形,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

〈多媒体同时演示封闭图形首尾相接的过程〉。

2、指一指,从实物中找周长。

(1)师生合作。

出示钟。

师:谁能指一指钟面的周长?

生指。

师:你是怎么指的给大家说一说。

生:我是从这里开始绕一圈再回到这里。

……。

指叶片、粉笔盒、数学课本表面的周长。

引导理解周长在面上。

(2)生生合作。

你能指出我们身边的物体表面的周长吗?

师:下面请和你小组同学指一指、说一说自己找到的周长。

指的时候要注意首尾相接,说的时候要说清是哪个面上的周长。

学生活动,汇报。

师:我们身边能指出很多周长,例如:操场上也有。

三、探究中体验测量方法。

1、创情境。

师:这段时间,同学们都在操场上忙着干什么呢?

生:做操……。

师:小动物们也和大家一样忙着锻炼呢?

〈多媒体演示:小动物们绕图形一周跑一圈〉。

师:怎么同时到达终点,那么他们跑得一样快吧?

生:……。

生:可以用线、用尺。

师:那下面我们就来测量一下图形的周长评出冠军。

2、量周长。

师提出合作要求:每个小组长的信封里有这些图形,每人选一种图形,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绳子,你们可以选择喜欢的方法测量。量的过程中有不满整厘米的'可以选择接近的整厘米,最后组长把每个同学的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学生活动。

汇报结果。

对照测量结果,承认误差。

师:谁的周长最长?

生:长方形。

那么青蛙就成为了这次比赛的冠军!

四、全课总结。

说说这一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课后反思: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经常进行合作学习训练,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磨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

纵观本课,从周长概念的归纳,到圆形、三角形、月牙形、五角星形、长方形等图形的周长的测量、探究、归纳,再到课末的汇报小结,每个环节都是学生个体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新知、理解运用的过程,而教师自始至终只是充当着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们去探究知识。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

认识物体教学设计

1.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培养主动探索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活动一:

创设情景,激情促思

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袋子里装着什么吗?

生:想。

(生分别摸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学生踊跃举手。师再多指几名生到讲台前摸物体都完成得很好,很自然。)

师:今天,我们上一节"认识物体"的活动课。

活动二:

合作探究,加深理解

生:(齐答):能。

师:谁愿意和老师做这个游戏?

(指一生上台,闭上眼睛,师说形状,生摸物体。)

师:下面请同桌两个同学合作,共同做这个游戏,好吗?

生(齐答):好。

(全班同学拿出学具,共同做"摸物"的游戏。)

活动三:

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学生汇报)

生1:冰箱是长方体,书也是长方体。

生2:足球是球。

生3:我家的药盒是正方体。

生4:铅笔上面的橡皮是圆柱。

生5:铅笔也是圆柱。(举了一根削了的铅笔。)

生4(反驳):不对,你那根铅笔不是圆柱,它上面是尖尖的。

师:你能把它变成圆柱吗?

生4:把上面尖尖的砍平。(做了一个"砍"的动作。)

生6:电视机是长方体。

生7(反驳):错,电视机后面是鼓鼓的,不是平平的。

活动四:

搭拼学具,拓展创新

师: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这四个伙伴随处可见,它们的用途可广了,不仅给我们带来方便,还能美化我们的生活呢!现在,请同学们用这些物体,搭一件最喜欢的东西,当一个小小的设计师。

(学生动手搭学具)

师:谁愿意把你们最有创意的作品展示给大家?

(允许学生下位欣赏)

生汇报:有搭大酒店、火箭、电脑、大炮、滑滑梯、天安门、火车、足球场、高楼、公园、战斗机、坦克、动物园等等。

一、给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首先从创设"猜猜看袋子里有什么"这一有趣的情境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行为产生强大的内张力。学生很自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参与着猜测、思考、表达等数学活动。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比较,主动探索出这四种物体之间的区别,从而加强对这四种物体的认识。

二"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并和同桌说一说,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与同桌同学交流。在这里给予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时间,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大胆地探索知识,做到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不仅每个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得到满足,而且学生在探索中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圆形的特征。在整个过程中既有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又有同学的合作交流,最终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将今天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体出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末尾产生了两个学生争论不休的问题。如"削尖的铅笔是不是圆柱","电视机是不是长方体"等问题,把课堂推上一个高潮,学生在大胆质疑,互相争论中,不仅加深对这四类物体特征的认识,还培养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敢想敢说敢质疑的能力。

四"让学生搭拼学具,目的是再次扭转学生的注意力,因为此时学生的精神已开始处于一种疲劳,即将要分散转移的时刻,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好动特点,把学生的注意力再次收拢,让学生当一个"小小的设计师",搭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参与兴趣,而且学会在参与过程中运用知识、内化知识。在这一环节中,允许学生下位去观赏,给学生的互相学习提供了机会,再通过对作品的展示和评价,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圆的认识》一直是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内容,几乎所有小学数学教学领域的名师大家都用过这节课来“吟诗作画”,各领风骚;后生新秀们更是频频用这节课来“小试牛刀”,异彩纷呈。

我在欣赏品味之余,发现我们对于“圆的认识”这节课教学内容的处理,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注重组织学生通过折叠、测量、比对等操作活动来发现圆的特征,不重视通过推理、想象、思辨等思维活动来概括出圆的特征;第二,注重让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不重视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用圆规可以画出圆”;第三,注重数学史料的文化点缀,不重视数学史料文化功能的挖掘。

我思考……

经过一段时间的慎思明辨,我认识到“圆”这一节课应该讲的有价值的东西实在是太多,有舍才有得,一课一得足矣!

1. 认识圆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圆,发展空间观念。

2. 在认识圆的过程中,感受研究的一般方法,享受思维的乐趣。

一、 情景中创造“圆”

1.课件创设问题情景。

2.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3.展示学生的作品。

二、追问中初识“圆”

1.结合学生作品,追问:是什么?为什么?

2.课件动画演示。

3.研讨圆的特征。学生说,古人说。

4.质疑古人说法。“大方无隅”。

三、 画圆中感受“圆”

1. 画一个直径为4厘米的圆,并标上半径、直径。

2.从不圆中,感悟圆的画法。

3. 追问“为何这样做?”

四、 球场上解释“圆”

1.出示篮球场。

2.播放篮球开赛录像。

3.探讨大圆的画法。

4.追问大圆的画法。

五、 回归情景突破“圆”

1.出示爱因斯坦的名言:“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2.追问中提升认识。

六、 课后延伸研究“圆”

1.依一天时间顺序,配乐出示各种各样的圆。

2.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追问研究。

非常成功,非常享受!已经拖课了,学生还是不愿意下课。

师父张兴华满意地对我们几个徒弟说:“应龙的这节课,我就七个字——浑然大气铸成圆!”

认识决定行为。已有的会成为包袱。备课时,我就觉得半径、直径不要像原来那样教,一问学生“这是一个多大的圆”,学生就会说出“半径、直径”。课堂事实也是这样,就让自己不再思考了。试教后一反思,才发现“宝物在哪儿呢?”是个更妙的问题,首先是回答了探讨的问题,其次是凸显了圆心定位置,半径定大小。现在想来,这样问,味道好极了!

正像电影《阿甘正传》中,阿甘妈妈对阿甘说的:“要想往前走,就得甩掉过去。”是啊,我今天的教法不就是想“甩掉过去”吗?但甩掉别人的过去容易,甩掉自己的过去就难了。否定别人容易,否定自己难。我是这样,听课老师会不会也是这样,而不肯接受我这节课呢?应该坦荡荡,何必长戚戚,“我的地盘我作主”,30年后再说吧。哦,我不该这样想,数学研究者往往是孤傲的,认为只有自己发现的“1”才是对的,我应该再思考,再否定自己,就像硬汉海明威说的“比别人优秀并无任何高贵之处。真正的高贵在于超越从前的自我”。

顿悟:几何画板上显示“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应该从正六边形开始,这样暗合了刘徽割圆术也是从正六边形开始的,并且解决了几何画板上正三角形不正、看着不舒服的问题,还解决了与前面研究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一中同长”重复的问题。哈哈,反思真好!

课上学生画出的“不圆”的资源化运用,感觉真好:有方法上的启迪、情感上的善意、借走橡皮的回应,那意境真有林黛玉说的“留得残荷听雨声”的美妙。

…… ……

整体感受——在学生需要教的时候再教,效果就是好。看来我说“教是因为需要教”,没错!

自己以前也教过《圆的认识》,为什么没有今天这么享受呢?莫名地,我想起《老子》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完全做成的东西,看上去好像缺了些什么,但用起来却一点也不差。完全装满水的容器,看上去好像是空的,但用起来却一点也不少。非常直的东西看上去却好像是弯的,大的机巧看上去倒好像很笨拙,特别善辩的人看上去倒好像不会说话。

那,我“成”在哪呢?在没有增加新知识点的情况下,上得学生不愿意下课。让学生体验到不同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一样的,让学生体验到认识事物“特征”的价值,让学生认识圆的“规矩”的同时感受了研究问题的“规矩”,让学生体验到追问“为什么”是一件很有意味的事情……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样的话:“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社会伦理准则)有了理解并产生出热烈的情感,那才是最基本的。”

以前,我教《圆的认识》时,总是觉得这不能丢,那也不敢掉,把自己扣牢在自

[nextpage]

己和他人一起画就的小圆里……

哈哈哈,现在的我真是在理想“圆”里!

为什么今天的我能这么上、敢这么上?课程改革的深入,百花齐放的氛围……大抵还源于自己对自己和他人教育实践的过程和结果的意义和价值的哲学之思。

“花未全开月未圆”,大成“有”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拖课了,总是不好,如何在40分钟内和学生交流?要舍什么?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和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是学生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结论过程,学生理解与掌握有关圆的认识知识。

情感与态度目标:

2、数学源于生活,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情感与态度目标:

1、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通过调查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本班学生是六年级的小学生。

2、学习使用本册教材之前,我充分肯定了不少学生注意力在20分钟后就不能注意,尤其是当教师一味的讲,或讲话时间长课堂效能很低。课堂不易平铺直叙。

3、班上学生好动者多很多孩子是人来风,喜欢表现。

4、本班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上比较强,基本上能用自己个性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

5、观察能力,比较能力较强,善于从提供的信息中观察比较中获得事物的一般特征。

1、情景创设策略:出示课件许多人站在同一条线上套圈,套的是同一个物体,问学生这个游戏公平吗?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较要学会今天的知识——《圆的认识》,让数学回到生活中,学生历数生活中的圆进一步唤起兴趣。

2、观察比较策略: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区别明白圆是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

3、动手操作与观察策略:让学生对折自己准备的圆发现圆心,直径和半径。再用直尺量直径和半径的长度(应有很多直径和半径)得出直径相等、半径相等以及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同时观察直径和半径在圆里位置特征,锻炼学生的总结和表达能力从而实现表述直径和半径的概念;画圆时a:先圆的实物画(得出不方便)b用圆规画容易。继续量不同的圆的直径和半径,从而得出在同一个圆中直径相等、半径相等。

4、多媒体策略:ppt演示在圆中的`幻化的半径和直径,学生表达半径和直径由无数条。也用课件展示几种位置不同大小不同的圆,引导学生知道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的大小。

5、本课设计活动较多,教学形式转换较多,以此唤起学生兴趣,保持注意。学生具备相当的语言总结能力,我就通过这一点为主要课堂拉动方式去激发他们观察,比较,然后形成对知识发现,有效控制学生的表达,进而使概念明朗清楚,表达流畅,用语准确。同时在知识完全掌握的情况下学生享受到学习乐趣。

(1)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2)上课环境为多媒体屏幕环境;

(3)学生准备圆实物图。

我觉得动手操作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偏重于这一点。就学生的情况而言,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对外部的世界有了一定的感知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但受到年龄和其它客观条件的限制,还不具备比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所以本节课我采用教师组织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建立学生空间观念。在设计时,先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圆,在学生说生活中的圆的同时,发展空间想象,在欣赏生活中的圆这些美丽的图片中引出课题,让学生对美丽的图形”圆”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由于表象的积累对于空间相象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拟安排操作活动,课内触摸圆的面和边感知圆;折圆自学圆各部分名称和小组合作探究圆的特征,让学生感受圆、了解圆,为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建立了表象基础;在学生有一定认知基础后,通过一系列练习进一步强化空间意识,发展空间观念;最后根据圆的特征探究轮胎为什么会设计成圆形?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情景创设

1、同学们,这个游戏公平吗?(出示ppt套圈游戏)学生1——2分钟议论。

教师用投影出示下面的图形

1.教师提问: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

2.教师指出: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平面上的直线图形.

3、教师演示

小结引入:(出示铁丝围成的圆)这就是一个圆.圆也是一种平面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的认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周围哪些物体上有圆.

2、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学生拿出圆的学具.

认识物体教学设计

“认识物体”这部分内容是小学几何图形学习的开端,也为后面“分类”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认识物体”所认识的是四种最常见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学生“看一看“、“分一分”、“玩一玩”、“摸一摸”、“搭一搭”等活动,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直观几何体的不同形状,并知道相应的名称,使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学生在这部分内容之前都接触过各种各样的物体,已经有形状方面的初步感知和体验,所以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不会太困难,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要建立他们初步的空间观念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1、知识与技能:能辨认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并知道他们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学生动手实践,让他们经历对熟悉实物的分类、观察、触摸等过程,从而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初步了解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各种活动增强孩子的参与意识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并正确判断。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物体的基础上教学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内容,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组织生动活泼的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感知和体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上课伊始,创设学生喜爱的智慧老人送给同学们装满礼物的神秘的百宝箱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情趣和探求新知的欲望。

接着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看一看、摸一摸、推一推,找一找、玩一玩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操作感知、汇报交流。活动中让学生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整个课堂教学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具准备:

1、准备颜色、大小不一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

2、多媒体课件。

3、大小不一的物体模型学具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2)flishi播放带子里的礼物;各种形状的实物(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拄)让学生说一说,都有什么礼物。

(3)你能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分一分吗?学生观察并分。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些物体。

(二)观察、探究认识物体。

再用同样的方法认识“正方体”、“圆柱”、“球”这几种图形。

板书名称并粘贴这集中物体的图,反复让学生熟悉物体名称。利用课件的'优势将立体转化空间图,水到渠成,自然明了。

2、动手操作,分一分。让学生将学具袋中的物体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分一分,在与同桌交流,在全班汇报。通过动手分一分,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

3、摸一摸,感知特征。学生动手摸这几种物体,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集体交流。让学生经历了整个验证过程,这样使孩子在获得结论的同时,了解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联系生活,应用新知。

4、游戏,猜一猜。教师准备各种物体的袋子,让一名学生闭眼摸出指令的物体。在同桌利用学具袋互相猜一猜。比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在玩中巩固知识。

5、课中休息2分。

6、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你见到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设计这样的活动,既丰富孩子对物体的感性认识,同时可以增加孩子的生活知识。既突破了学科的局限性,又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教材整合观。

7、找一找,连一连。ppt出示一些实物和这4中几何体的图形,实物与所对应的立体图形相连。既巩固了新知,又建立起四种几何体在头脑中的表象。

8、数一数,填一填。ppt出示四种几何体组装的机器人,数出四种几何体各有多少个,并填一填。数一数的活动既体现了知识的灵活性,又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知到数学具有创造的魅力,使学生感到数学无处不在。

9、看谁做得精彩,作业:回家与家长利用这4种几何体体搭建你喜欢的物体。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他们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四)总结反馈。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认识四边形》教学设计及反思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正确区分和辨认四边形,知道四边形的特征,能正确分类。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通过涂一涂、找一找、围一围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用于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利用四边形的特点正确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借助于涂颜色的.活动,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并感悟到四边形有四条边和四个角。例2让学生通过把各种四边形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性有所了解,特别是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从而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让学生把这些四边形分类:有的学生按照有没有直角来分;有的学生按照边相等的多少来分;学生通过把四边形分类的活动,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征有所了解,进一步感受到了四边形的细微差别之处,特别是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总的来说,这节课根据了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文档为doc格式。

“认识物体”教学设计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识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6袋各种形状的物体。

2.图形卡片。

3.计算机软件、投影片。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3)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相机板书名称。

2.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说出:

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

球:是圆圆的。

(如果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等,教师应给予肯定,但不要求学生必须说出来。)。

1.由实物抽象实物图形。

投影出示实物图“鞋盒”,引导学生说出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然后抽象出长方体图形。

用同样方法出示“魔方”、“茶叶桶”、“足球”等实物,抽象出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

2.记忆想象。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辩认,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再拿出相应的实物。

(2)学生闭眼想四种图形的样子。(教师说图形,学生想。)。

(3)学生闭眼按教师要求拿出四种不同形状的实物。

(4)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教师给出一种实物,由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5)出示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让学生进行辩认。

3.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1.做一做1题。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轱辘”,然后教师说明,圆柱可以滚动。

(2)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搭。

通过搭,使学生明确:球没有平平的面,能任意滚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有平平的面,搭在一起很平稳。

2.游戏“看谁摸得准”。

(1)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参照做一做第2题)。

(2)教师说物体形状,学生摸。

3.数图形。

投影出示练习五第2题,问:这只小动物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各用了几个?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

先让学生想一想,用不同形状的实物能搭出什么来?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搭一搭。

《认识物体》教学反思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直观认识长方体等四种常见几何形体。在教学中我分下面几个层次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我首先为学生准备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有茶杯、礼品盒、篮球等,这些物体大小不一,摆放也无序,颜色也不相同,让学生上来选物体,并说一说,在这些物体中还有哪些物体和这个物体差不多?通过让学生选一选,说一说完成对这些物体的分类。初步感知可以根据形体的不同把这些物体分成四类。

在分类的基础上,指出这些物体在数学上分别可以看作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然后让学生拿出手中的学具相互说说这是什么?接着分别拿出这几个几何形体,摸一摸,闭上眼睛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得跟你手中的物体差不多呢?通过交流扩展学生对四种几何形体认识的外延。形成四种基本几何形体的清晰表象。

在学生初步形成表象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连一连、分一分,说一说等数学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它们摆放无序、颜色不同,大小不一。通过分辨与交流,认识到几何形体跟位置、颜色、大小是无关的,从而更能抓住几何形体的本质特征。

一年级的小朋友是可爱的,可爱在于他们的童真,有时这种童言童语更能反馈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在今天学生把篮球和乒乓球分成一类后,我问:“一个这么大,一个这么小,你们怎么把它们放在一起啊?”学生天真说:“因为都是圆形。”还有我让学生看着手中长方体,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跟它长得差不多?其中几位学生抢答:“老师,黑板也是长方体。”“窗户是长方体。”

仔细分析实际上上述的案例中反映的是同一个问题:学生对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不能很好区分。这是由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观察能力与比较能力相对不足)与接触的生活数学(往往把圆和球看作一回事)造成的,那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区分呢?课后,我拿出一个盒子问一个小朋友:“它是我们今天学得哪一种图形?”回答:“长方体。”于是我拿出一张扑克牌问:“这还是长方体吗?”回答:“不是,因为长方体有许多条边,而扑克牌只有四条边。而且长方体能站起来,而扑克牌不能。”

“长方体能“站”起来。”多有创意的回答,一年级的孩子还不能从概念的角度去辨析,他只能儿童话的语言解释,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这一现象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的错误资源加以利用,多一些追问,多一些交流,也许收获的将是精彩!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知道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关键:结合教材提供的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体验、交流活动中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树叶、长方形纸一张。

学具准备:卷尺、小棒、彩笔、直尺、长方形纸一张。

教学过程:

1、(课件出示图片)问:

(!)这些花坛是什么形状?

(2)如果有3只甲虫以同样的速度分别绕花坛走一周,你们猜哪一只先到?

2、学生观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看多媒体演示,思考:为什么(3)号先到?

教师指出:看哪只甲虫先到,要比较花坛的周长。(板书:周长的认识)。

1、初步感知:

(1)你认为周长是什么意思?能举例说明吗?

(2)如果花坛是圆形,你知道它的周长吗?

(3)(出示树叶)谁能指出这片树叶的周长?(课件演示蚂蚁运行图)。

2、视觉再次感知(课件演示):

(1)多个图形的周长。

(2)辨析:蚂蚁图。

3、操作感知。

(1)描一描:学生用彩笔描44页和45页题1图形边线,教师巡视,指学生操作。

(2)摸一摸:你能指出桌面、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吗?你还知道那些物体的周长,和同桌说一说。

(3)量一量:用卷尺测量自己的头围和腰围,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小组交流。

4、周长的概念: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1、口算花坛的周长。

师:(出示花坛图片)你们能想什么办法,知道这三个花坛的周长?

电脑显示出各边长度,学生逐一口算出周长。

2、45页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度量计算,接着在小组内交流,集体订正。

(1)摆小棒:(课件出示图形)你能移动小棒把下列图形变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吗?动手操作,小组交流,代表发言。

(2)想一想:(45页第3题)每小题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你怎样想的?

撕纸活动:

1、先看课件演示,师生共同按要求完成撕纸。

2、想一想: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为什么?

《认识圆锥体》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

角的初步认识。

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们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周围很多物体上有角。因此,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在初步感知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角、了解角的特征。

2、设计理念。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画角和比较角的大小。通过感知角—找角—摸角—画角—分辨角—做角、玩角—创造角等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3、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角及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图形的角,再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加深对角的认识,使学生建立角的表象,为下节课认识直角做好准备。同时,这部分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和操作能力。

4、学情分析。

在初步感知角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操作,获取直接经验,为形成角、直角的空间观念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角,能够识记和理解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画角和比较角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感悟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教法:

尝试指导法。

教学学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教学重点:

根据角的特征辩认角。

教学难点: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教具准备:

课件、三角板、图钉、硬纸条、剪刀、扇子等。

学具准备:

三角板、硬纸条、图钉、圆形纸片、长方形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猜猜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什么?

生1:可能与角有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因为老师让我们带了三角板,我想可能与角有关吧。

……。

师:在生活当中你看到过或听说过哪些角吗?

生2:硬币上有角。

生3:红领巾上有角。

生4:三角板上有角。

……。

师:硬币上的角和我们今天学的角可不一样,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角是数学意义的角,数学中的角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到校园里去看看吧。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初步感知,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主题图)新的一天开始了,校园里早早就热闹起来,操场上更是生机勃勃,你们看到了什么?这里面有角吗?先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然后说给同学们听。

生1:老师拿的三角板。生2:老爷爷修剪花木用的剪刀。

生3:小朋友做操时伸的直直的双臂。

……。

师:真是一群善于观察的好孩子。是啊,角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新朋友”。(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三、自主探索、感悟新知。

1、联系实际,感知角。

师:角特别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老师带来了几幅图,你们能找出来吗?课件出示钟表、剪刀、饮料吸管、窗户等图片,指几名学生找角,根据学生的回答屏幕上的红色线闪烁显出角。

师:同学们的眼睛真亮啊,把藏在物体里的角都找出来了。

2、找生活中的角。

师:其实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角,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周围哪些物体表面也藏有角?把你找到的角指给同桌看一看。(生活动)。

师:谁愿意把你找到的角与大家一起分享?

生:黑板上、桌子上、数学书上、窗户上……。

师:你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角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是太广泛了,只要你们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就能发现更多的角。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并从实例中抽象出角的图形,建立角的表象,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获得用数学的体验。

3、摸角(认识数学中的角)。

师: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先摸一摸再看一看角是怎样的?

生1:角的前面尖尖的,旁边直直的。

生2:它是由两条直线组成。

生:一个小圆点。

生:不是,还有两条直直的线。(演示)。

生:他们都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也就是说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4、画角。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角的特征,你们会画角吗?课件演示画角的过程。

师:请拿出三角板,按刚才的方法画一个自己喜欢的角。

指几名生上黑板画,画好后让生评价。

5、分辨角。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是怎样的?帮我辩一辩哪些图形才是角家族的朋友?

下面图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

生辨认并说理由。

师:了不起的小法官!刚才同学们已经会画角了也会辨认角了,你们会做角吗?

6、做角玩角。

拿出准备的硬纸条和图钉开始做角吧,做好以后再玩一玩看谁的角大谁的角小?(生活动并玩角)。

师:说说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两根塑料带张开一些角就越大,合拢一些角就越小。

师:怎样用数学语言说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角的两边拉开的大角就大,角的两边拉开的小角就小。

师:你们真会发现。老师也带来了两样东西请看看吧,出示扇子、剪刀演示。

课件出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小结:角的两边张开的大角就大,角的两边张开的小角就小。

7、猜角。

师:看看谁能猜出这两个角的大小?

师:究竟谁大?生猜后课件动画演示两个角的顶点和边重合,发现角一样大。

小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而与角的张口大小有关。

8、创造角。

(生活动,有折、有剪、有撕、有画……)全班欣赏评价。

设计意图:练习融趣味性、创造性于一体。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巩固拓展。

师:看同学们表现得这么出色,老师想考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1、下面的图形个有几个角?

2、摆一摆两根小棒能摆出几个角?三根呢?你们能用自己的身体表示出一个角来吗?

五、升华主题,欣赏美。

师:同学们角不仅在数学中被广泛应用,古今中外许多建筑都利用了角的特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们的神奇魅力吧。

(伴随悠扬的音乐欣赏古建筑)。

设计意图:欣赏古代建筑,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增强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信心。

六、总结全课。

1、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对老师满意吗?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生畅所欲言。

《认识物体》教学反思

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时,首先让学生把手中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分别在白纸上沿四周画出一个图形来,画后教师提出问题:你画的图形和你手中拿的物体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并让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讨论前教师提出明确要求:

1.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2.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