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文具教案(汇总17篇)

时间:2023-11-18 14:41:54 作者:梦幻泡

教学工作计划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认识文具和学具大班社会教案

教学目标:

1.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3.能用左、右描述物体位置关系。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谈话:听说小朋友的歌唱得可好听了,给老师们唱一首歌吧。学生唱《左手和右手》。

二、认识左右。

2.找找身体上的左右提问: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有着很多像左手和右手一样的好朋友,看一看自己的身体,你能找出像这样的一左一右的好朋友吗?(能)请你一边找一边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生活动,寻找身体上的左右。

提问:”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你身体上的一左一右的好朋友?老师建议,他说到哪儿,咱们也就指到哪儿行吗?“生汇报寻找结果,边说边指,其余的同学也跟着指一指。

讲述: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找到了这么多一左一右的好朋友,连老师都佩服你们了。现在我要看看你们身体上的这些伙伴配合如何,咱们做个”听口令,帮动作“的游戏。

3.游戏:听口令做动作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左耳右手拍左腿,左手拍右腿。

前拍拍,后拍拍,左拍拍,右拍拍,上拍拍,下拍拍。

左脚跳两下,右脚跳两下左手叉腰,左手举起来,向左弯弯腰。

右手叉腰,右手举起来,向右弯弯腰。

4.各种方位介绍同座位。

提问:你能用左边右边来说一句话吗?可以说说这间课室的摆设。

5.理解位置的相对性。

(1)介绍文具的位置。

先自由说文具的位置,再体交流。

(2)提问:谁来说一说铅笔的摆放位置。引导:为什么铅笔一会儿在左边,一会儿又在右边?(对于尺子来说铅笔在它的左边,对于笔盒来说铅笔在它的右边)。

(3)设疑:第二个是什么文具?是尺子还是笔盒?同学们可以讨论讨论。请双方代表上台辩论,明确物体的位置是从右数还是从左数。

过渡:同学们用左右为我们介绍了蓝猫商店的文具,大家说的很好。下面咱们来轻松轻松。

1.学生齐唱《健康歌》。

2.喜欢这首歌的同学请举右手(学生举手),老师也非常喜欢(师举起右手),我举的是右手吗?有不同意见吗?为什么?明确:站立的方向不同,因此左右也就不同。

3.同座位的同学握手,再次验证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反思。

“认识左右”这节课是幼儿园大班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中的一个内容,是在幼儿学习了上下、前后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能用“左右”来描述物体的位置,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体会左右的相对性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本节课我遵循了大班幼儿的认知规律,以游戏贯穿整个教学,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建构新知。

第一,在认识“左右”时,我从幼儿找自己身体中的左和右的游戏进入,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学习的过程,这样幼儿在玩中学,在玩中悟,体会到了自己身体上的数学。同时,通过让幼儿互说如何确定自己的左右,这样幼儿获的了大量感性材料,初步认识左、右的基本含义。接着又从学生自己及身边的幼儿入手,让幼儿用左右来描述自己的邻居,感受左右,训练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反应能力。

第二,在教学左、右相对性时,我巧妙地设疑让学生们判断我举的是不是右手,这样一下子抓住幼儿的注意力,引起幼儿的思考;接着我让幼儿举起右手与我进行比较,我适时提问:是不是你们举错手了?你有什么办法说服大家?一石激起千层浪,幼儿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通过我的转身结论得到了验证。通过总结幼儿明白:面对面站着,方向不同,左右也不同。最后我通过让幼儿握手和实践活动走楼梯,帮助了幼儿进一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训练了幼儿左、右的方向感,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本课的不足之处是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倾听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课上有些幼儿是只顾急着发表自己的意见,还有的在用手比划难以和大家交流。对于大班的幼儿我们今后还需有意培养其这方面的能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认识文具和学具大班社会教案

活动目的:

1、让幼儿了解哈萨克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

2、主要从哈萨克族的生活、食俗了解他们的主要生活习惯及居住地。

3、培养幼儿热爱少数民族的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活动准备。

1、课前丰富有关地理知识与音乐舞蹈方面的技巧。

2、自制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出示中国地图、甘肃地图、阿克塞地图,让幼儿了解家乡。

3.讲述哈萨克族的生产和生活。

二、基本部分。

3、出示哈萨克族民族乐器――冬不拉、库布孜等。(冬不拉是哈萨克族人民最喜爱的乐器,一般在宴请、节日期间谈唱)然后由教师小结,加深幼儿印象。

三、结束部分。

2、欣赏哈萨克族传统舞蹈――黑走马,幼儿随音乐自由舞蹈。

3、结束。

大班社会教案《认识文具和学具》

1.认识学习用品,知道他们的用途。

2.尝试学习整理、摆放文具用品的方法,能有序地摆放物品。

3.逐步学习自己整理文具,增强做一名小学生的愿望。

4.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5.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1.每人准备一只书包、铅笔盒、书本等。

2.情境表演:《两个小朋友》(小学生自己收拾文具盒的情景,一个会自己收拾,一个不会收拾。)

1.谈话,书包里有什么。

师(出示书包):小朋友,这是什么啊?(书包)那你们知道书包里有些什么物品?(书、本子、铅笔盒等等)2.认识学习用品,并知道它们的用途。

(1)逐一出示书包内的物品:书、铅笔盒、本子、笔、尺、橡皮等用品,让幼儿讨论各种物品的用处。

(2)引导幼儿将这些物品进行归类。

师小结:铅笔、文具盒、书包、三角套尺、卷笔刀、橡皮、彩色铅笔、水笔、签字笔、没有用过的本子等都是文具。

(3)形成学习用品的概念,知道这些都是小学生学习时需要用到的用品。

3.观看情境表演《两个小朋友》,比较两个小学生(小明和小方)的文具有什么不同。

幼儿表演,一个幼儿书包里的文具整理的又快又好,另一个幼儿整理的很乱。

师小结:大的东西放最下面,有点大的东西放上一层,最小的物品放最上面,整理好后放进书包。)你喜欢小明还是小方?(为什么?)(2)师小结:学会自己收拾文具学具很重要。

3.讨论:小朋友我们应该怎样爱护自己的学习用品?

4.幼儿讨论收拾文具的方法,学习将自己书包里的学习用品收拾摆放整齐。

(1)请两至三名幼儿示范收拾文具的方法。如何收拾的好,为什么?收拾的不好,请幼儿指出怎样改正。

(2)幼儿共同操作收拾整理自己的文具和学具。

5.创设“上课,下课”情况,幼儿练习摆放整理学习用具,感知体验收放文具的快乐。

比一比:看谁收得又快又整齐。

整个活动过程,教师为幼儿搭建了自由探索的舞台,让幼儿自己探索,尝试,思考,教师只是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我们首先要有清晰的思路,对整个活动做合理的安排,做到每次操作要求明确,并能为后一次的操作奠定基础。活动层次要清晰,做到层层深入。

幼儿大班社会教案《认识文具和学具》

1.谈话,书包里有什么。

师(出示书包):小朋友,这是什么啊?(书包)那你们知道书包里有些什么物品?(书、本子、铅笔盒等等)。

2.认识学习用品,并知道它们的用途。

(1)逐一出示书包内的物品:书、铅笔盒、本子、笔、尺、橡皮等用品,让幼儿讨论各种物品的用处。

(2)引导幼儿将这些物品进行归类。

师小结:铅笔、文具盒、书包、三角套尺、卷笔刀、橡皮、彩色铅笔、水笔、签字笔、没有用过的本子等都是文具。

(3)形成学习用品的概念,知道这些都是小学生学习时需要用到的用品。

3.观看情境表演《两个小朋友》,比较两个小学生(小明和小方)的文具有什么不同。

幼儿表演,一个幼儿书包里的文具整理的又快又好,另一个幼儿整理的很乱。

(1)师:两个小朋友的表演你发现了什么?(一个整理的很快,另一个还没整理好)。

(2)为什么会这样的,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师小结:大的东西放最下面,有点大的东西放上一层,最小的物品放最上面,整理好后放进书包。)你喜欢小明还是小方?(为什么?)。

3.讨论:小朋友我们应该怎样爱护自己的学习用品?

4.幼儿讨论收拾文具的方法,学习将自己书包里的学习用品收拾摆放整齐。

(1)请两至三名幼儿示范收拾文具的方法。如何收拾的好,为什么?收拾的不好,请幼儿指出怎样改正。

5.创设“上课,下课”情况,幼儿练习摆放整理学习用具,感知体验收放文具的快乐。

比一比:看谁收得又快又整齐。

幼儿园大班社会课教案《认识文具和学具》含反思

1、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发现木棉花的特点(形状、花瓣、颜色)。

2、教育幼儿认识木棉花的重要意义。

3、指导幼儿看中国地图,让幼儿认识到广东省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

4、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5、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活动准备】。

1、实物的红色、橙色木棉花各20朵。

2、画有中国地图的a4纸30张,每个幼儿一盒蜡笔。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师:在我们操场升国旗的地方有两棵大树,小朋友,你们知道他们的名字吗?

幼1:不知道。

幼2:木棉花/木棉树。

师:他的名字叫木棉树,那么在他身体上开的花叫什么名字啊?

幼:木棉花。

二、基本部分。

1、把红色的木棉花发到每张桌子上,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发现木棉花的特点。

师:现在,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来看看木棉花长得怎样的。

幼(大多数):红色的、大大的。

幼:五块花瓣,全部木棉花都是有五块的。

师:那么他的花托是什么颜色的?是不是全部木棉花的花托都是一样的颜色?

幼:绿色,全部木棉花的花托都是绿色的。

师:小朋友,你们猜一猜,木棉花是否只有一种颜色。

幼1:是。

幼2:我看有一棵不是红色的。

师:对。世界上的.木棉花有两种颜色,一种是红艳艳的,一种是橙色的。小朋友看一看,红色和橙色的木棉花,除了颜色以外,是不是都是一样的。

幼:是。都是有五块花瓣,花托都是绿色的。

2、教育幼儿认识木棉户的重要意义,指导幼儿看明白广东省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

幼1:不知道。

幼2:木棉花。

师:小朋友,广东省的省花是木棉花,木棉花是很重要的,他代表我们广东省,所以我们要做文明的好孩子,要保护好木棉花,爱护我们的国家。

师:你们知道广东省在中国地图上的什么位置吗?

幼:不知道。

师:小朋友,请看黑板(黑板贴着一张全开纸,上面画着中国地图)。

师:小朋友,请猜一猜。这是什么?

幼1:不知道。

幼2:中国地图。

师:这是中国地图,他看起来好像什么的形状啊?

幼:公鸡。

师:对。我们的广东省就在“鸡的小脚”那里,小朋友,请你们用手指指着广东省让我看一看,我看看小朋友找到没有。

师:小朋友都很聪明,你们还记得,广东省的省花是什么吗?

幼:木棉花。

3、发给小朋友一张用铅笔画有中国图形的a4纸,引导幼儿使用大头笔描出中国地图的形状。

师:对了。现在我请小朋友用大头笔(快思www。heibanzhijia。com)把我画的中国地图描出来。

三、结束部分。

师:现在,请小朋友,用你喜欢的颜色,把“广东省”涂上颜色。

师:既然木棉花是广东省的省花,我们就花一朵木棉花送给我们的广东省,好吗?

幼:好。

师:请把你的纸翻到背面,我们一起来画木棉花。(指导幼儿画木棉花的图案,并让他们涂上喜欢的颜色(红色、橙色))。

师:小朋友请你们把你自己画的“中国地图、广东省和木棉花”带回家给你爸爸妈妈看一看,并可以考一考她们“广东省的省是什么?看看你的爸爸妈妈是不是比你聪明。”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认识中国的国花。

活动反思:

这一天,阳光普照,秋高气爽,桂花飘香。中心幼儿园大班小朋友准时出发远足敬老院,一路上,孩子们两两拉手,排着整齐的队伍向着目的地前进。他们象一群出笼的小鸟,非常的兴奋,不时指点着路旁的东西。活动结束后,给我的印象很深,听我一一道来。

首先,在幼儿的安全上。在活动前,我先踩点,查看路况,计算路程,了解这些情况后,在年级组内先讨论,怎么走?然后大家出发,参观路上必须走过一个十字路口。我们手牵手、拉着前面小朋友的衣服,想老鼠衔这尾巴,一个跟着一个,不掉队、不争抢,保证了孩子的安全。每位老师也在积累经验,知道以后过马路的方法。从这里也反映老师牢记安全,心系孩子。让孩子的活动,家长放心。

其次,参观田野。孩子门到了田野,新奇的世界呈现在面前,如何把有限的时间尽可能的利用。在参观中,充分电动孩子的主体性,让孩子去发现、探索、解决,他们居然想到:让老师抱着能看到柿子、摘柿子;让老师去拔水稻,每人一粒稻子,剥开来看个究竟,怎么后来就变成米呢?还在议论毛豆、黄豆,知道毛豆成熟变黄,就是黄豆。当看到山芋时,我引导他们挖山芋。蔡文杰、缪涛小朋友在蒋老师的指导下挖起了山芋。你看:小手还真能干,揪掉了山芋藤,就用双手刨起了地。在刨地中,我发现他们一边刨一边拉,终于挖了出来,在活动中,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孩子成为探索的源泉。

最后,我们在敬老院进行了慰问演出。孩子们一个个进行了表演,有唱歌、诗朗诵、舞蹈、韵律活动、打击乐等,还为爷爷、奶奶自制了礼物,高兴得爷爷、奶奶合不拢嘴,我们还去那些起不了床的爷爷、奶奶身边慰问,送礼物归他们,让他们也感受重阳节的温暖。

通过这次活动,充分体现了社会即学校的陶行知思想,让孩子在实践中获得知识,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掌握知识,获得经验,把幼儿作为活动中的主体,在活动中得以体现。

认识文具和学具大班社会教案

活动目标:

1、认识学习用品,知道他们的用途。

2、尝试学习整理、摆放文具用品的方法,能有序地摆放物品。

3、逐步学习自己整理文具,增强做一名小学生的愿望。

4、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5、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每人准备一只书包、铅笔盒、书本等。

2、情境表演:《两个小朋友》(小学生自己收拾文具盒的情景,一个会自己收拾,一个不会收拾。)活动过程:

1、谈话,书包里有什么。

师(出示书包):小朋友,这是什么啊?(书包)那你们知道书包里有些什么物品?(书、本子、铅笔盒等等)。

2、认识学习用品,并知道它们的用途。

(1)逐一出示书包内的物品:书、铅笔盒、本子、笔、尺、橡皮等用品,让幼儿讨论各种物品的用处。

(2)引导幼儿将这些物品进行归类。

师小结:铅笔、文具盒、书包、三角套尺、卷笔刀、橡皮、彩色铅笔、水笔、签字笔、没有用过的本子等都是文具。

(3)形成学习用品的概念,知道这些都是小学生学习时需要用到的用品。

3、观看情境表演《两个小朋友》,比较两个小学生(小明和小方)的文具有什么不同。

幼儿表演,一个幼儿书包里的文具整理的又快又好,另一个幼儿整理的很乱。

师小结:大的东西放最下面,有点大的东西放上一层,最小的物品放最上面,整理好后放进书包。)你喜欢小明还是小方?(为什么?)(2)师小结:学会自己收拾文具学具很重要。

3、讨论:小朋友我们应该怎样爱护自己的学习用品?

4、幼儿讨论收拾文具的方法,学习将自己书包里的学习用品收拾摆放整齐。

(1)请两至三名幼儿示范收拾文具的方法。如何收拾的好,为什么?收拾的不好,请幼儿指出怎样改正。

(2)幼儿共同操作收拾整理自己的文具和学具。

5、创设“上课,下课”情况,幼儿练习摆放整理学习用具,感知体验收放文具的`快乐。

比一比:看谁收得又快又整齐。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教师为幼儿搭建了自由探索的舞台,让幼儿自己探索,尝试,思考,教师只是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我们首先要有清晰的思路,对整个活动做合理的安排,做到每次操作要求明确,并能为后一次的操作奠定基础。活动层次要清晰,做到层层深入。

认识教案

活动目标1.知道圆形的基本特征,并能与其它图形区分开来。

2.能正确寻找周围生活中类似的圆形的物品。

活动准备。

1.自制的圆形蛋糕,小兔、小猪、小猫的头饰图片各一张,各种图形的饼干若干。

2.教室的四周摆放各种圆形的物品。

活动流程。

一、引题,引发幼儿兴趣。

1.今天小兔要过生日,有两个朋友来做客,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谁吧。出示图片,请幼儿说一说它们叫什么名字,并请幼儿向小动物问好。

噢,原来是小猪和小猫来啦。

2.朋友们送来了一个蛋糕还有各种美味的饼干。出示自制的圆形蛋糕和饼干。(通过教具吸引幼儿的眼球,更好的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提出问题,认识图形。

1.宝宝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形状的蛋糕吗?可以提问个别幼儿。回答圆形。然后讲解圆形的特征:边不是直的,没有角,摸一摸是光滑的。

2.因为小兔喜欢吃圆形的蛋糕。看看美味的饼干里有没有圆形,小兔还喜欢吃圆形的饼干。请幼儿在各种形状的饼干里找到圆形的饼干,并检查幼儿是否拿对。

3.现在宝宝们来告诉老师小兔、小猪、小猫的哪个部位是圆形。

4.请宝宝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圆形。(苹果,西瓜,篮球,碗,盆等)。

活动结束。

《认识猫》教案

1、通过观察,了解猫的外形特征及相应的生活习性。

2、感受猫的各种趣事、,激发幼儿爱小动物的情感。

图片:各种形态动作的猫。

一、导入。

1.引起兴趣。

教师:今天有一只小动物要来我们班做客,你们想知道是谁吗?

2.出示小猫。

(提醒小猫怕生,怕噪音,小朋友别发出很大的声音)。

二、展开。

1、观察小猫脚部特征。

(1)小猫的爪子是什么样的?

观察小猫的爪子,尖尖的、弯弯的。

(鼓励幼儿用好听的词说说)。

(2)你知道小猫尖尖的爪子有什么作用呀?

(幼儿学学爪子抓老鼠的样子。)。

(3)尖尖的爪子长在哪里呀?(脚上)小猫有几只脚?

(4)小猫的脚上除了爪子还有什么?说说那块肉垫。

(5)小猫为什么走路要静悄悄。

2、观察小猫脸部特征。

(1)看看小猫的嘴巴有什么特别吗?(三瓣嘴)。

(2)小猫的嘴边长着什么呀?(胡子)。

怎样的胡子?(细细长长)。

(3)小猫的胡子有什么本领你知道吗?

(4)这些都长在小猫的哪里啊?(脸上)。

3、感受猫的生活习性。

(1)教师:小猫主人给小猫拍了些照片,看看小猫在家都干什么呢?

(2)欣赏图片。

调皮的小猫。

睡觉的猫。

爱干净的猫。

它为什么老舔自己的毛呢?说明小猫怎么样?

三、结束。

小猫可以做我们的小伙伴,我们都要保护爱护它们,不要伤害它们,只有你去伤害它它才会攻击你。

小猫还有很多品种,让我们来看看其他种类的小猫是怎么样的?

(看照片)。

认识角教案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8~71页。

1。 结合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2。 在观察、操作、比较和交流等活动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

一、 情境激趣

生:想!

师:那我们今天就一起去认识图形王国里的新朋友——角,好吗?

揭示课题:认识角。

二、 自主建构

1。 联系生活实例感知角。

课件出示教科书第68页的情境图。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幅图,图中哪些地方有角?请小朋友上来指一指。

生1:三角尺上有角。

师:你能指出三角尺上的角吗?

学生指角时,教给学生指角方法(先指角的两边,再在角的两边之间画弧线)。

师:还有什么地方有角?你能上来指一指吗?

生2:正方形上有角。(边说边到投影上指)

生3:剪刀张开的地方有角。(边说边指)

生4:钟面上有角。(边说边指)

2。 抽象出角的图形。

师:如果把这些角画出来,是什么样的图形呢?请小朋友看屏幕。

动画演示,分别画出剪刀、长方形纸片、钟面上的角。

师:(指画出的角)像这样的图形都是角。角就藏在我们的身边,请小朋友试着找一找在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

组织交流,并让学生指出课桌、数学书等物体面的角。

3。 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请小朋友看老师画一个角。(画角,指角的一条边)这条直直的线是角的一条边,(指角的另一条边)这条直直的线,是角的另一条边,(指角的顶点)这里的一个点是角的顶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指名指一指三角尺上角的顶点,摸一摸角的两条边,说一说自己的感觉。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三角尺,同桌两个人合作,指一指三角尺上角的顶点,摸一摸角的两条边。

学生操作。

师:(指投影上的三个角)你能分别指出这里三个角的顶点和边吗?

指名到投影前指出每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4。 练一练。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师: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生:第一个图形是角。

师: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

学生到屏幕前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继续完成后面三个图形的判断,并说明理由。

5。 感知角的大小。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角,想不想自己“做”一个角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请大家根据需要自己选择合适的材料想办法“做”出一个角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做”角的方法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师:请把你们“做”好的角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用不同的材料“做”出了这么多的角。我们来看这位小朋友“做”出的角(拿出用两根硬纸条“做”成的角,使角的两条边重合),请大家仔细观察,说一说这个角在怎样变化?(边说边旋转角的一条边,使角慢慢变大)

生1:角的一条边在动。

生2:角在变大。

师:再仔细观察,说一说这个角在怎样变化?(边说边旋转角的一条边,使角慢慢变小)

生:角在变小。

师:你能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角,并像老师那样,转动角的一条边使角变大或变小吗?自己在下面试一试。

学生按要求活动,教师巡视并作适当指导。

师:(出示一个角)老师这里有一个角,你能用手中的角转出一个比老师的角大的角吗?(学生操作,教师注意指导)

师:能转出一个比老师的角小的角吗?(学生操作)

6。 比较角的大小。

课件出示教科书第69页第二个例题。

生1:第一个钟面上的角最大。

生2:第三个钟面上的角最小。

师:你们的眼睛真亮,一眼就看出来了,剩下的两个钟面上的角哪一个角大呢?

生1:第二个钟面上的角大。

生2:第四个钟面上的角大。

师:到底哪个角大呢?请小组内的小朋友一起合作,想一想怎样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小组的讨论。

师:你有办法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吗?

生1:可以用三角尺上的角去量。

生2:可以数钟面上的格子。

生3:可以把两个角重叠起来,看哪个角大。

师:你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吗?

学生上台演示,把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分别重叠起来,另一条边分别在重叠的这条边的同一方向。

师:现在你知道哪个角大了吗?

生:第四个角比第二个角大。

认识教案

教材分析:

教材从观察情景图入手,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的事情,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人民币的用处;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近,他们在学前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所以接着可以让学生自主观察、认识、交流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再从分类、换钱等活动中深化人民币的认识,从中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教学目标:

1、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认识人民币。

2、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通过换钱的游戏活动掌握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认识人民币及单位,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课件、各种面值人民币票样、零钱。

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

了解人民币的历史,体会认识人民币的重要性。

二、说说人民币的用处。

1、同桌互相认。

2、考眼力,指名认识人民币。

3、交流你是怎么认的。

4、仔细观察,你还能看到哪些主要的图案。

四、分类。

1、同桌合作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进行分类。

2、在实物投影下汇报。

五、猜价钱。

出示一些文具,猜猜它们的价钱,再出示实际应付的钱,让学生认一认。

六、在换钱过程中体会1元=10角,1角=10分。

1、师用1角换学生手中1元,在活动中体会1元=10角。

2、唱歌《一分钱》。

七、小小银行,模拟换钱。

(1)师生换钱。

(2)同桌练习。

(3)指名表演。

八、摸袋游戏。

九、全课小结。

课堂实录:

一、故事导入。

师:我们都知道,现在在买东西的时候用什么付帐?(钱)可是,古时候还没有出现货币之前,人们是怎么购买东西的。让我们一起来看个小故事。(课件播放故事)。

老师带着学生回顾这个故事,故事中的这个人想买什么?(船)卖船的人让他用什么买才肯把船卖给他?(羊)他又找卖羊的人,卖羊的人需要什么?(斧头)还好他身上带有斧头,这样他用斧头买了羊,又用羊买了他想要的船。你觉得他这个买法怎么样?(很麻烦)还是现在有了钱便利多了,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人民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板书课题)。

二、说人民币的用处。

师:想一想,我们生活中的哪些地方会用到人民币?

生1:买吃的东西的时候。

生2:买衣服的时候。

生3:买车,给车加油用到钱。

生4:妈妈发工资。

师:老师这也有些例子,咱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出示课件)。

1、上车投币;

2、到超市购物;

3、到柜元机提款。

师:刚才我们说了人民币有这么多用处,那你认识它们吗?

1、同桌互相认人民币。

师:老师给你和同桌准备了一个盒子,盒子里装着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你和同桌一张一张的往外拿,每拿一张就互相认一认。(老师巡视并提醒边认边说说是怎么认识的?)。

2、汇报交流。

(1)师:老师这也有一套人民币,想考考你的眼力,你能快速认出他们吗?

课件依次出来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学生认。

(2)师:你们可真厉害,是怎么认的?

生1:我是根据颜色认的,我知道100元是红色的。

师:你说得很多,那是不是只有100元是红色的呢?只根据颜色认行吗?

生2:我是根据大小认的,大点的是100元的,小点的是1元、2元的。

师:那差不多大的怎么区分?

生3:我是根据上面的数字认的?

师:只看数字行吗?那1元和1角都写着1。

生4:除了看数字还要看上面的汉字。

师:数字后面都有哪些汉字?

生:有圆、角、分。

师板书:圆(元)角、分,这就是人民币的单位,一齐读一下。

(3)你们静静地观察这些人民币,看看你还能发现什么小秘密?

生1:我发现上面有毛主席的头像。

生2:我发现上面有花卉。

生3:我发现上面有国徽。

师:“国徽”你找到了吗?它是什么?(它是我们国家的标志,所以我们在使用人民币时一定要爱护它,不要乱写乱画)。

四、分一分。

师:你们看,这些人民币这么放在桌子上是不是太乱了,咱们给它分分类整理一下吧。

(1)先自己想一想可以怎么分?再和同桌商量商量,一起在桌子上把它整理好。

(2)集体交流(实物投影演示)。

生1:是按钱上的数字的位数。

师:你的想法真独特。

生2:是按纸币和硬币分的。

生3:是按元、角、分分的。

师:同学们整理得都不错,不过小朋友们要注意,因为人民币有很多人都用过,上面难免会留下病毒和细菌,所以为了保障小朋友们的健康,要养成用完人民币及时洗手的好习惯。

五、猜价钱。

课件依次出示:一支铅笔、铅笔盒、书包让学生猜,再出示钱让学生认。它们分别是3角、6元5角、35元。

师:我们现在了解了这些文具的价钱,又认识了钱,以后再买文具时我们就可以不用爸爸妈妈带着了。

六、兑换人民币。

1、1元=10角。

师:咱们又认钱又换钱一定很累了,一起唱首歌休息一下吧。课件放《一分钱》。

七、小小银行,换钱游戏。

(1)师生换钱。

师:您好,我有一张5元钱,麻烦您给我换些零钱好吗?

生1:好的,我用5张1元钱换给你。

师:谢谢。

生:不客气。

师:我这有一张2元钱谁愿意换给我?

生2:我用两张1元钱换给你。

(2)同桌练习。

(3)指名表演。

生1:您好,我有一张1元钱,麻烦您给我换些零钱好吗?

生2:好的,我用2张5角钱换给你。

师:谢谢。

生:不客气。

师:这个小营业员不仅称职还很有礼貌,这1元钱还可以怎么换?

生3:5张2角。

生4:10张1角。

八、游戏:摸袋。

师:我这还有一个好玩的游戏,想不想玩?仔细听规则。

我这有两个袋,一个上面写着1,里面装着带有数字1的钱,一个上面写着5,里面装有带有数字5的钱,咱们男一组,女一组,每组派一个代表各从袋子里摸一个钱,大者为胜。

利用课件分别从两个袋子里随机抽出5分、1角;5角、1元;5元、1分。

九、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人民币,肯定有很多小朋友会独立到使用人民币了,但我们还是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不要乱花钱。

课后反思:

课程改革赋予我们很多新思想和新理念,对教师角色的定位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本节课我正是用这种理念来设计教学的,力争体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

这节课我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通过讲故事、做游戏、唱歌等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开始的故事引入,使学生了解了人民币的发展历史,从中体会人民币的优越性以及认识人民币的重要性。猜价钱的游戏是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巩固人民币的认识,培养他们的估计意识,在猜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摸袋的游戏是让学生在深化人民币认识的同时,在比较过程中体会到辨认人民币不仅要看数字还要看后边的单位。这些知识都渗透在这些有趣的活动中,使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探索学习中来。

在这节课上学生有三次进行了自主合作学习,分别是认钱、分钱、换钱。为了使他们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我首先为他们创设合作的氛围,课前我让他们与同桌交朋友,握握手,为合作创造条件。学习前我让他们明确内容和要求,使他们知道该干什么和怎么干,保证了活动顺利进行。学习时我以朋友的身份加入到他们的讨论中,指导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生生互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内化了所学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在后来模拟换钱游戏时学生不够熟练,主要是因为为学生提供的时间不够充分,为他们准备的学具不太好辨认,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到对于一年级的孩子,除了要让他们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外,更主要的是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他们如何思考问题,如何倾听交流,使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全体学生的课堂。对于教师而言,更要提高驾御课堂的能力,以不变应万变,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和谐。

认识教案

活动安。

星期三。

教学内容。

数学《认识圆形》认知目标:通过观察,了解圆形的基本特征。

1、播放dvd,故事欣赏。2、问题解决。(1)根据故事内容进行提问活动过程(2)让幼儿在教室找一找圆形的物,:找到后,和幼儿一起总结圆形的特征:圆形是圆滚滚的,光滑的,没有角的。(3)用圆形泡棉和圆形印章进行操作,再次感受圆形的特征。3、巩固拓展。4、集体检查操作结果。5、表扬能找到圆形物品和说出圆形特征的小朋友,结束课堂。

活动延伸。

园内活动:游戏:圆形变变变。

教学反思。

《认识角》教案

4、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难点:引导学生从实物角逐步抽象出几何角,并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教学准备:

三角板、硬纸条、图钉、多媒体课件、

师问:平常大家喜不喜欢看熊出没?今天上课光头强带了借个东西过来()课件展示图形)。

3、在学习这节课之前们先来明确本节课的目标,请大家一起来读学法指导。

请大家以学法指导为方向,以你们的提前预习为基础。三人为一组,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合作完成你们手中的小组探究合作卡。

展1:探究一:认一认角各部分的名称。

展2:探究二:画一画角。

展3:探究三:找一找教室中你看到的各种角。

展4:探究四:判一判角。

展5:探究五:数一数每个图形有几个角。

展6:探究六:比一比角的大小。

展7:探究七:想一想红角的蓝角相等吗?

2、根据大家的收获,在几何王国中还有这样一首儿歌,请你们看一看、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知识,体验知识是本节课的最大特点。在教学设计上,我做到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师恰到好处地引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

1、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做到了内容多但有结构、有层次。

本节课的教学容量相对来说较大。要教会学生指角、认角、找角、比较角、分辩角等许多知识。但我力求做到多而不乱,并尽量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2、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整个教学过程力求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他们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活动余地,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于是,我在课堂中始终贯穿认一认,找一找,画一画等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探索,成为学习的主人,加强学生动手操作以及培养初步实践能力的培养。把能力培养纳入课堂中。

3、在练习的设计上注重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拓展。

首先,练习的设计能紧紧围绕教学的重,难点。其次,注重了趣味性和探索性。也通过课件直观演示,增强形象感,直观感。这些都是为了进一步解决本课的重、难点。当然,任何课堂总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对学生整体照顾的不够,尤其是在学生展示环节。当学生在个别问题的回答上语言表述还不完整不精确时,老师没有及时指出和纠正。在练习的反馈上也不是很透彻和全面。另外教师的语言也有不恰当之处。教师在在课堂教学中的灵活性还有所欠缺,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教学机智还有待提高。这些都有待于今后的不断积累和探索,相信自己一定会有所提高。

《认识角》教案

1.结合生活实际,直观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角。

2.通过“摆一摆”“认一认”“指一指”等活动,直观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找到角。

一、 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知

师:数学课本是我们学习中的好朋友,好帮手。你能在数学课本上找到角吗?(生上台指角,纠正学生指角的动作)

师:大家真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位新朋友——角。

(板书:认识角)

二、 合作研究,探索新知

1.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幻灯片出示三幅图)

师:大家认识他们吗?它们是什么?

(剪刀、钟表、红领巾)

师:谁能说一说它们的角藏在哪里?

(生汇报完后,幻灯片演示由三幅图抽象出的角)

2.直观认识角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起我们的三角板,来摸一摸三角板上的角。

师:角是由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这个尖尖的点叫做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边。(师同时演示摸角的过程)

师:你摸到的角有什么样的感觉?

(1.尖尖的,很扎手2.边直直的)

3.画角

(板书画角)

(板书:角1 ∠1)

4.指一指

师:下面的图形中有很多角,请大家仔细找一找,并将它们标出来。

三、课堂活动

1.活动角

师:活动角在活动的过程中,角有什么样的变化?

(变大变小)

师:那角怎样变大,怎样变小?

(张开的时候变大,合住时变小。老师要提醒是两条边张开或合住)

小结:因此,我们知道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张口大小有关,张口越大,角就越大。

师:现在请大家完全展开活动角的两条边,我们来看一看我们的角的大小变了没有?

小结:我们现在知道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2.比一比

师:现在大家把手中的活动角固定住,和你的同桌比一比谁的角大。

师:谁能告诉我你是怎样和同桌比较大小的?

小结:我们在比较角的大小时,不仅要让两个角的顶点重合,而且要其中的一条边重合,然后看另一条边。另一条边张口大,这个角就大。

师:下面就按照我们刚刚讨论出来的方法再和你的同桌比一比谁的角大吧。

四、回归生活,总结认识

师:我们今天认识了角,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还学会了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在我们的身边就有许许多多的角,看看哪位小朋友的眼睛最亮,能找到它们。

在本节课堂上,经过课下自己的反省和思考,我认为自己有以下几个优点和不足,优点是:相较于过去,我的课堂组织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和进步,我会继续努力,更上一层楼。

通过与各位教师的集体教研以及个人反思,我认为有以下不足之处:

2.耳麦声音有些大,造成课堂气氛稍显嘈杂,不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

3.对学生的关注较少,没有眼神的交流,孩子得不到老师眼睛的反馈。

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会注意放慢课堂节奏,给予孩子适当的时间去调整自我,更好地吸收知识;对孩子的态度应该更加温和亲切,为孩子营造一个民主、平等、亲切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让孩子充分调动全身机能投入到学习中去。

上课最重要的就是与学生的交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当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工作,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在关注自己,同时老师也能从学生的眼睛中得到教学反馈,有助于促进课堂和谐共进。

认识9教案

(1)学会进入与正常退出windows 98的“画图”窗口。

(2)认识windows 98“画图”窗口的组成。

(3)初步认识绘图工具箱。

1课时。

windows 98“画图”窗口特有的组成。

计算机图画。

一、引入

为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学校举办了计算机绘画比赛,小明参加了这次比赛。瞧!下面就是小明画的一幅图画。(演示图画)

图上画了些什么呀?用计算机画图的软件有很多,小明使用的是windows 98里的“画图”程序。我们今天就来认识这个“画图”程序。

出示课题:认识“画图”(板书)

二、新授

你们知道怎样来启动这个程序吗?下面请同学们看老师是怎样操作的?

1、启动“画图”程序

步骤:在启动windows 98后,单击“开始”按钮,鼠标指针依次指向“程序(p)” “附件”,单击“画图”命令。(师演示)

这时屏幕上就出现了“画图”程序的窗口。

学生操作:启动“画图”程序(师巡视)

2、认识“画图”窗口

“画图”窗口除了有标题栏、菜单栏、状态栏外,还有一些特有的组成部分。

(1)画图区

在这个窗口中,有一大块空白区域,这就是用来画画的地方,我们把它叫做“画图区”。

(2)工具箱

画画当然需要很多工具,在画图区的左边有一个工具箱,里面有橡皮、铅笔、喷枪、直线等16种绘图工具,这么多工具怎样来记呢?不要着急,把鼠标移到其中一个工具按钮上,停留几秒钟,你会发现什么?(出现此按钮的提示)而且形象化的按钮本身也能帮助记忆。

那么我们怎样来选择这些工具呢?下面老师就以“直线”工具为例。

方法:单击工具箱中的“直线”工具按钮,“直线”工具按钮立即凹下去,这表示已经选定了“直线”工具,使用它就可以到画图区去画直线了。

[试一试]

认识工具箱中的不同工具,并试着分别选定工具箱中的“多边形”、“喷枪”、“矩形”工具。(学生操作)

(3)工具状态选择器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选定不同的工具时,在工具箱的底部分别出现了不同的选择,我们把它叫做“工具状态选择器”。它是用来确定所选定的工具的类型、大小、范围的。(师演示)

(4)颜料盒

一幅好的图画当然少不了色彩,你们知道选择颜色的地方吗?(在画图区的下面)我们把它称为颜料盒。使用时只需把鼠标指针移到你要选用的颜色上,单击就可以了。

3、退出“画图”程序

如果我不想画画了,那怎样来退出这个“画图”程序呢?

方法:单击“文件(f)”菜单,出现下拉菜单后,找到“退出(x)”命令,单击它。(师演示)

如果还没有保存画好或修改过的图形,则在退出“画图”程序时,屏幕上会出现一个对话框。这时,如果单击“是(y)”按钮,则保存图形后再退出;如果单击“否(n)”按钮,则不保存图形就退出;如果单击“取消”按钮,则不退出“画图”程序。

[练一练]

练习启动和退出“画图”程序。

教师巡视。

[读一读]

请同学们把书上的“读一读”看一下,看完以后告诉老师,你知道了什么?

4、练习

(1)说说启动“画图”程序的方法。

(2)说说工具箱中有些什么工具。

三、小结

今天我们初步认识了“画图”程序,学会了怎样进入与正常退出windows 98的“画图”窗口,以后我们再来进一步学习“画图”程序的使用。

《认识8》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解析:

“倍”是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这一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法和初步认识了除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有关倍数、分数、比例等知识的基础。教材选取了老师带领同学们到大海边采集贝壳标本的情境,以解决问题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理解“倍”的意义,建立“倍”的概念,沟通“倍”与“几个几”之间的联系,知道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实物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理解“倍”的意义,知道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2、在比较两个数量时沟通“同样多”和“1倍”的联系以及“几个几”和“倍”的联系,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3、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乐于动脑的良好习惯,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建立“倍”的概念,知道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倍”的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贝壳图片,练习作业纸,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2、交流反馈问题。

预设一:学生可能提出有关和、差的问题,说明:同学们提的是我们以前学的两个数量之间的和、差关系的问题。

预设二:学生可能提出有关倍的问题。

(说明:预设二是根据上课环节中学生提出倍的问题这一生成而设计的。)。

3、谈话:王晶也提了一个问题,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生齐读问题,师板贴问题。

4、谈话:读完后,你有什么问题吗?(生可能提问:什么是倍?)是啊,倍的知识咱们以前没有见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它,和倍做朋友。

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欢的海边拾贝壳的情境导入新课,容易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新课的教学做好情感的铺垫。利用课件出示的问题,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一)操作演示,初步认识倍的意义。

1、谈话:请同学们再仔细读一遍问题。(生齐读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指生说)。

2、摆一摆:用你手中的学具把王丁和李飞的贝壳数摆出来。

生操作学具,师巡视指导。

交流展示摆法。

3、观察:李飞拾的6只贝壳和王丁拾的3只贝壳有什么关系。

预设一:(1)李飞拾的贝壳数比王丁拾的多3只。

(2)王丁拾的贝壳数比李飞拾的少3只。

预设二:李飞拾的贝壳数有两个王丁拾的那么多。

预设三:李飞拾的贝壳数是王丁的2倍。(这是上课时课堂上生成的内容。)。

4、(1)根据预设一来设计的以下教学环节。

谈话: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一眼就看出李飞的贝壳数比王丁的多3个?

预设一:画竖线(在李飞和王丁同样多的3只贝壳后面画竖线)。

预设二:分一分(将李飞的贝壳数分成3只和3只两部分)。

谈话:现在李飞的贝壳数分成了几部分?

预设:两部分。

谈话:(师指着每一部分)李飞的这一部分和王丁的贝壳数有什么关系?这一部分呢?

预设:同样多。

预设:也是同样多。

(2)根据预设二来设计的以下教学环节。

生到黑板摆一摆,分一分。

谈话:现在李飞的贝壳数分成了几部分?

预设:两部分。

谈话:(师指着每一部分)李飞的这一部分和王丁的贝壳数有什么关系?

预设:同样多。

这一部分呢?

预设:也是同样多。

(3)根据预设三即课堂生成来设计的以下教学环节。

谈话:李飞的贝壳数是王丁的2倍。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给大家说一说吗?

课堂生成:李飞的贝壳数里面有2个3,所以李飞的贝壳数是王丁的2倍。

谈话:你真棒!老师这节课要讲的内容你都提前会了。真是个喜欢学习的孩子!

谈话:同学们看,如果把王丁的贝壳数3只看做1个3,根据这位同学说的,李飞的贝壳数里面是否有2个3?(预设:是)。

谈话:那谁能上来指一指,说一说?

生到黑板上指一指,说一说。

5、讲解:我们把王丁拾的3只贝壳看作一份,是1个3,李飞拾的贝壳数里面有这样的2个3。

小结:6里面有2个3,我们就说,6是3的2倍。

6、谈话:伸出你的小手指,和老师一起来指一指,圈一圈,说一说。

同位互相说。

7、谈话:现在请你再动手摆一摆学具,看谁最棒,能让老师一眼看出李飞的贝壳数是王丁的2倍。

学生再摆一摆,让生到前面展示。

追问:为什么要3个一份,3个一份的摆?是根据谁的只数摆的?

谈话:李飞拾的贝壳数是王丁的几倍?现在你知道了吗?谁来说一说。

(二)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

学生摆,师巡视,指导。

3、展示交流:你是怎么摆的?追问:为什么要2个2个地摆?

4、课件演示:6里面有3个2,6是2的3倍。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操作活动,并在每次操作前提出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操作,然后通过操作之后的追问,帮助学生理解每次操作活动的意义,使学生初步体会“倍”的含义。

三、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生交流想法。

2、回顾总结: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认识倍的?

引导学生梳理认识倍的方法:摆一摆,圈一圈。

3、揭示课题:我们通过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认识了6里面有2个3,6是3的2倍,同学们真的和倍交上了朋友。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发现倍数会因比较标准的改变而改变,初步体会比较标准的重要性,进一步加深对倍的认识。

四、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1、圈一圈,填一填,说一说,深入理解倍的意义。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纸的内容,然后展示交流。

2、解决问题。

谈话:再让我们回到大海边,你还能提出有关倍的问题吗?

生提问题,师选择其中三个问题解决。

(1)刘林拾的贝壳数是王晶的几倍?

生圈一圈,汇报结果:8里面有2个4,8是4的2倍。

师说明:8是4的2倍。可以用一个除法算式来表示:8÷4=2。

让学生说一说:8表示什么?4和2分别表示什么?

师说明:倍不是单位名称。学生齐读有关倍的小知识。

(2)学生独立解决“丁明拾的贝壳数是王丁的几倍?”交流算式,订正结果。

(3)解决“林杰拾的贝壳数是李飞的几倍?”,

学生独立解决,交流想法,认识3是3的1倍。

迁移学习:4是4的1倍,5是5的1倍。

学生举例:说一说谁还是谁的1倍。

观察:这三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学生交流看法。

小结:像这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让学生通过圈一圈的操作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倍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入除法算式,使学生体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解决。通过解决问题,迁移学习1倍的知识。然后让学生通过阅读有关“倍”的小知识,理解倍是表示两个量的关系,不能做单位名称。

五、回顾梳理,总结提升。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方面进行回顾总结。)。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让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方面进行回顾总结,梳理思维,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倍,解决倍,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认识圆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认识》。

教材简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和圆的初步认识基础上进行编排的。教材首先讲圆的认识,通过圆的直径和半径以及它们长度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圆的特征;然后讲圆的画法,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通过对圆的认识,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习本节内容,不仅使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圆,而且为学生今后学习圆柱、圆锥、绘制简单的统计图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2、理解和掌握同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会画圆。

4、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教具学具:8开白纸2张、硬币、直尺、圆规、棉线、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探求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了哪些平面上的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圆。

师:上面的图形,哪些是直线围成的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

师:很好,这是以前你们都学过的,那么圆是什么线围成的?请同学们说一说。

生:曲线。

师:对,现在我们来研究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圆。

板书课题:圆。

点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通过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引入新的学习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圆:

1、表象认识。

师:你们以前初步认识过圆,请同学们说一说周围的物体上哪里有圆?

生:硬币、钟面、圆形桌面、瓶盖等。

点评:在学生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采取让学生举实例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圆的表象认识。既注意了新旧知识的衔接,又注意了学生的思维特点,为进一步认识圆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认识角》教案

认识角是国标本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64-66页的内容。本课是第1课时,主要认识角的形状,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感悟角是有大小的,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感悟角有大小,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3、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想。

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让学生了解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活动角、多媒体课件、白纸等。

学生每人准备一张纸、一个图钉、两张硬纸条。

一、创设情境,感知角

二、探索新知,认识角 1、抽象角,认识角。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