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比例分配教案(优秀15篇)

时间:2023-12-13 07:11:05 作者:飞雪

教学工作计划的编写需要综合考虑教师个人的实际情况和能力,结合学校和教育部门的要求和指导意见,确保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下面是一些成功教师分享的教学工作计划样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

本单元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主要内容有: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及化简,按比例分配解决实际问题。

在本单元的中间还穿插安排了“你知道吗”,介绍黄金分割比。单元的最后还安排了“综合运用”,在了解三峡工程的投资与效益的同时,感受有关分数知识和按比例分配在建设方面的应用。

这一单元分两个小节来编排。第一小节安排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求比值、比的基本性质及比的化简。第二小节安排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因为按比例分配是解决生产、生活中一些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所以在本单元中,它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教科书通过一些生产、生活的实例来呈现教学内容,既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思想,又能通过这些实例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比还是后继知识“正比例、反比例”学习的基础,要求务必学好。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能化简比和求比值。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比的意义,比值的含义,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整理水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与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发展创新精神。

(3)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解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学习活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2)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对学习数学充满信心。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问题可以借助数学的方法来解决。

化简比。

理解并正确运用比的基本性质。

提供具体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去理解、体会、应用。关注新、旧知识的联系,关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构建。当学生遇到困惑时,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本单元课时数:7课时。

1、比的意义和性质……………………………2课时。

2、解决问题……………………………………3课时。

《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

2.进一步巩固比的知识,沟通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及难点会正确计算“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简单问题。

运用数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及手段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集体备课。

预习教学。

一、基本练习。

1.知识回顾与整理。

前几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2.完成练习十四第5题。

3.完成练习十四第6题。

4.完成练习十四第7题。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十四第8题。

2.完成练习十四第9题。

反馈时,引导学生理解:客车与货车所行路程的差是40千米。

三、拓展练习。

出示:

业补充习题。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按比例分配》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

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应用知识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悟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按比分的意义,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按比分配的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热身练习。

1、修一段路,已经修的米数与剩下的米数的比是4∶5,可以把已修的米数看作()份,剩下的就有()份。这段路共有()份已经修的是剩下的(),剩下的是已修的(),已经修的占这段路的()剩下的占这段路的'()。

二、新课探究。

1、学生读题,找出不理解的语句,老师解释(浓缩液稀释液)。

2、找出已知条件:500ml1:4。

(1)师:500是什么?(浓缩液体积和水的体积之和)。

3、学生尝试解题。

4、汇报。

方法二、总份数:1+4=5浓缩液:500×=100ml水:500×=400ml。

5、师评讲,小结方法。

(二)做一做。

1、如果有140个橘子,按3︰2的比分给两个班,应该怎样分?

(三)师生总结。

这些都是“按比例分配”的问题。分配问题的一般思考步骤是:分什么?有多少?怎样分?

《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从生活实际引人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在揭示课题,出示目标之后,我让学生根据根据自学指导自学,思考如何解决溶液配比的问题,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身边。

二。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向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已经初步感悟到了按比例分配的两种方法,即份数的方法和分数意义的方法,在尝试做题的过程中,交流、纠错,对这类应用题建立起了模型,讨论、交流、真正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每一个问题的提出,教师都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自交流合作,然后再观察比较,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三、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

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又不是简单的解题训练。在练习的设计上,采用多种形式步步提高,通过有层次和有坡度的一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应用题解答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让学生充分实践体验,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桌讨论,再回答。

二、主动探究,归纳方法:

老师把刚才的问题板书成应用题出示,并引导学生一起研究解决刚才的问题: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初步运用。

师:这样的问题你能解决吗?

(2)出出金点子:

学生先自己做,再交流。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哪些知识?并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会这些知识的?

五、课堂练习:练习十三1——4。

《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

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是小学六年级的一个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此内容前已经学习了分数乘法应用题、比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的基础。小学生年龄小,平时接触较多的`是平均分的方法,但按比例分配的方法学生平时肯定也有一些体验,而生活中的体验也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所以本课采用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经过对课的实际探索,我对数学的课堂教学有了新的感悟和体会。

一、学生自主探索为主,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

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所以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地寻求解决新问题的各种途径。同时注意对一个问题从多方面考虑,对一个对象从多种角度观察,这样有利于培养和训练学生数学思维的独创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本课中学生能用五种方法解题,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教学中,要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中,达到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本堂课中,我在问题情景的创设中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创设问题情景的生活化。

《标准》指出:“使学生感受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例出发”。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会教学的魅力。本节课提供现实背影、挖掘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使教学内容成为更易于课堂教学表达,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通过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贴近学生知识水平的问题情景,把问题情景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景中的问题,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另一方面可以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例如:把按比例分配实心球、按比例计算儿童的头高、零花钱的分配等,这样生活气息浓厚、学生感兴趣,活生生的题目引入课堂,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讨论分配篮球时,学生从自己理解的角度出发分,有的认为男生多分,女生少分,有的认为女生多分,男生少分,还有的说一样多,同学们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我告诉学生这样分篮球队的同学感到不公平,给学生制造学习的矛盾冲突,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这样的设计我是想让学生在学习时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身边到处有数学,其次以问题调动学生思考。

2、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景。

从数学教育哲学上讲,决定一个公民数学修养的高低,最为重要的标志是看他们如何看待数学,如何理解数学,以及能否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去解决现象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为此,在教学实际中,我们应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现实”,理解情景,发现数学,引导学生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打破封闭式的教学过程,构建“问题—探究—应用—新问题—再探究”的开放式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学会探索,学会创新等终身受益的东西。如在教学中出示:学校买图书的分配问题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解答。

三、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新课标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通过篮球的分配问题的问题,让有关系列问题动态生成,通过学生的猜测、观察、思考、交流的方式来经历数学,获得感性经验,进而理解所学知识,完成知识创造过程,并以积极的方式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也为学生多彩的思维、创设良好的平台,由于学生的经历不同,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促使他们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化,使生生、师生评价在价值观上都得到了发展。通过对比性的练习,学生能抓住按比例分配的题目的主要特征,注意和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区别,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有利于知识的建构。

四、鼓励独立思考,倡导交流合作。

整节课以思考、交流贯穿全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对比、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尤其是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空间。教学中,无论是学生观察、发现或是“探索创新”或是“巩固深化”或是“联系实际”都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或再组织讨论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体验中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

总之,在本课中进行的教学方面的实践,使我有了一定的收获。今后还应不断反思,加以总结和改进,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

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了分数与比的联系,掌握简单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它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并在实际生活工作中有广泛的应用,学习它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后又服务于生活的辩证关系。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生产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今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节课是通过明明和爸爸的对话及文字介绍提供了人体内水分和其它物质的数据信息,借助“明明体内的水分和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的问题,引入对应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答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的学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举一反三地解决实际问题,养成良好的分析理解能力。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比的知识及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由于学生在平时对饮料、奶制品的配比问题还是比较熟悉的,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学生还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会用自己的话解释按比例分配的意义。会画图分析问题,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2.学生在观察比较中,总结归纳出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3.学生在探索中,将按比例分配问题转化成份数、分数知识解答,并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一、创设问题,揭题导入。

1.课件出示信息窗,呈现明明和爸爸的对话:明明:“我的体重是30千克。”爸爸:“我的体重是70千克。”

2.师继续引导:实际上,人体内水分与其他物质不是平均分配的,而是按一定的比来分配的。课件继续呈现信息:科学研究表明,儿童体内水分与其它物质的比是4:1;成年人体内水分与其他物质的比是7:3。

3.师: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理解4:1的意义。

师:弄清4:1的意思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引出线段图)。

(1)生独立思考。

(2)小组活动,研究4:1的意思。

(3)小组交流。演示线段图课件,回顾整理。学生根据题意,完整说说4:1的意义。

儿童体内,水分占()份,其它物质占()份,一共是()份。水分与体重的比是(),其它物质与体重的比是()。水分的千克数占体重的(),其它物质占体重的()。

2.借助线段图,解决问题。

生独立解答。师巡视,找到两种不同的方法,为接下来的交流做准备。

根据总份数是5份,用30/5表示出平均每份的千克数,再乘份数就得出了水分和其它物质的千克数。即:(1)求总份数;(2)先求一份是多少;(3)根据份数求出各部分的量。

方法二:分数法。

(2)求出各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3)根据分数乘法,求出各部分量。

4.寻求方法,进行检验。

师:那我们做得对不对,怎么办?引出检验方法。

1.学生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爸爸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2.生活中有许多按比例分配的例子,你都知道哪些?学生交流。

四、巩固练习,发展提高。练习一:基础题。

练习二:变式题。

练习三:提高题。

五、课堂小结,反思提高。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按比例分配的问题4

教学基本。

内容第75页的例5、“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的第1~4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1.利用已有知识迁移、类推、发现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

2.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一般思考步骤,理解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思路,会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合作交流、探索发现等数学学习活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及难点探索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

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观察思考并讨论练习。

一、集体备课新知引入。

出示例5。

师问: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是什么意思?

指出:实际生活中,有时并不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而是按一定的比来分配的。(揭示课题。)。

二、讨论解题方法。

1.师:想一想,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计算两种颜色各应涂多少格?

2.组织交流讨论结果,归纳、板书:

(1)30个方格平均分成5份,3份涂红色,2份涂黄色。

3+2=5。

30÷5×3=18(格)30÷5×2=12(格)。

(2)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3/5,黄色方格占2/5。

30×3/5=18(格)30×2/5=12(格)。

3.验证解题方法。

三、归纳解题方法。

1.完成试一试。

师问:按1:2:3涂成红、黄、绿三种颜色是什么意思?

2.师:根据刚才例题和试一试的练习,想一想,怎样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个性化修改。

业1.完成“练一练”第1题。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师:“把180块巧克力按班级人数的比分给三个班”是什么意思?

3.完成练习十四第1、3题。

4.完成练习十四第2题。

引导学生看图估计出已用去的时间与剩余时间的比,再解答。

5.完成练习十四第4题。

先提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度数和呢?

板书讞。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本学年我担任了八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与高年级教学相比,八年级的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值得好好反思。八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比如,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初一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课上到现在,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但最近却不断地发现经常在教学中遇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希望能冲破瓶颈,创造一片新天地。

按比例分配问题教育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里自我感觉还不是很好的,虽然完成了教学目标,达到了教学目的,对本节课的知识也掌握的很不错,但还有些地方是处理得不够的。总体来看学生对第一层次(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第三层次(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本课的难点是第二层次(基因多样性)以及三个层次的关系的理解。

本节课中生物的多样性有三个层次的含义,通过引导学生在书本上给找出来。在种类多样的教学中,先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已知的'生物种类数量就达到近200万种,从而再让学生去分析下我国的生物种类的特点,再通过视频了解特有的种类。

而在突破"基因多样性"这一难点,除了书本介绍的例子以外,我还选取了袁隆平院士对水稻杂交的研究背景视频,让学生尽可能了解多一些这方面的资源。同时我还是把课后习题:生下瞎眼华南虎的问题分析摆在了学生的面前,请学生从基因多样性的角度来分析原因。

在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内容教学中,学生也比较容易理解,主要是采取了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在视觉上去感觉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在最后三个层次关系的理解方面,采取的是逐步分析策略,这里也体现出了一个亮点,便是引入了学生对"四害"的看法进行各自的辩驳,也是这节课比较成功的一点。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比较好地认识到应该怎么样去看待动物的存在,再引导学生去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最后再提出一个"科技实践活动"——调查最近二三十年里本地的生物多样性有什么的变化?发展了学生的实践思维。

这节课体现的不足之处:

在例子的细化方面做得还不够,另外在对"基因的多样性"的理解突破方面还是没能做到位,还需要再认真考虑下,同时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还比较缺少。

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其实还是比较简单的,检查预习的时候,我就知道有很多孩子基本能“依葫芦画瓢”地解决类似的问题了。

但我觉得孩子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至少说对所谓的按比例分配的说法不甚理解。

于是我没有按课本的步骤出示例题,没有立足于让孩子说说如何解题,而是像聊天似的谈着分配的问题,从生活中的分配问题见公平性——平均分配显然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按需分配明显还不可能,于是,在分配的问题上,现在大家能普遍接受的是按劳分配。

于是,我让孩子们举例说说生活中表现按劳分配的事件,孩子说到两个工人的劳动总量不同报酬也应该不同,所以就此导入新知的学习,孩子对分配的问题理解得还是不错的。解释得也很好。

然后,从现实的分配问题再到相似的其他按比例分配的问题,出示书上的学习内容,不仅巩固了新知,也拓展了分配的内涵,就是把一个量按一定的比例分成两个或三个甚至更多部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孩子们自己总结的。

《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按比例分配的合理性,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

按比例分配是一种分配思想,在生活、生产中是很常见的,已学过的平均分其实是按比例分配的一种特例。教学中要通过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在生活、生产常常要把一个量按照数量的多少来分配,感悟“按比例分配”存在的价值。但教材中的例题是人体内的水分和其他物质,这个信息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所以在设计时换成了“把28个足球分给男、女两组同学,该怎么分?”,让学生初步感知,由于学生面临的是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学习材料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于是激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心向,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首先出示男生和女生都是30人,学生立刻就能想到平均分的问题,引导平均分是按1:1进行分配的,再出示男生40人女生30人的情况,学生就能够理解按人数4:3进行分配。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能体会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源自生活。

2、鼓励动手操作,操作于思维相结合。

对小学学生来说,加强感知,通过操作,思维和语言的密切结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增长了智慧,提高了素质。因此,作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尽可能给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首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理解4:3的,接着让他们自己动手画线段图,边画边思考。通过画线段图不仅是学生更深入理解4:3的含义,也让他们理解了这道题中的数量关系。

3、尊重学生起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思考,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方法。

在新知形成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研究性学习,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充分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得到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多向思维的发展,凸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整节课以思考、交流贯穿全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对比、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尤其是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空间。教学中,无论是学生观察、发现或是“探索创新”或是“巩固深化”都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或再组织讨论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

4、学会倾听,并质疑问难。

课堂上的倾听主要产生于两个层面:一是师生间的,二是生生间的。首先学生要认真听取教师的要求,以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教师也要认真听取孩子们的发言,以便适时进行引导,使问题不断的深入,并对学生的发言适时作出评价,取到及时激励的作用。其次,孩子们也要养成认真倾听他人(或其他小组)发言的习惯,因为他人(或其他小组)的做法自己(或自己小组)未必尝试过,还可对他人(或其他小组)的做法提出不同的见解,使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例如,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解题时,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在学生展示解题过程时,要求学生倾听同学的解题方法,并思考他的思路和自己的有什么不同,学生带着任务去倾听,不仅提高了倾听的效率,也能够找到质疑的问题。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学生的鼓励评价太少。学生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总结方法时,没有足够的放手。教学语言上也有欠缺。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吸取这次的教训,改正自己的不足。谢谢大家!

《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

本节课始终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注重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在使学生掌握“双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增强应用意识、成果意识,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我合理地、创造性地把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使学生深入理解解题方法与按比分配的合理性。这一教学过程始终让学生在开放、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二部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充分体现了《课标》倡导的新理念。具体做法如下:

按比分配是一种分配思想,在生活、生产中是很常见的,已学过的平均分其实是按比分配的一种特例。教学中要通过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在生活、生产中常常要把一个数量按照数量的多少来分配,感悟“按比分配”存在的价值。在设计时“把84棵树分给五、六两个年级,该怎么分?”让学生思考,由于学生面临的是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学习材料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于是激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按比分配方案的合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能体会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源自生活。

《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也就是说,当数学和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我班的保洁区面积如何分配”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例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演绎的问题情境,能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空洞的,不是高深莫测的,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是实实在在的。

“按“3:2分配”你读懂了什么?”这种开放的问题情境,给学生创造了自由发展的更大空间,满足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能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空洞的。再次验证了只有学生积极投入的课堂,才是真正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

教材呈现的方式是教材内容的表现形式,也是课堂教学教与学的载体,而同样的教学内容,如果用不同的呈现方式,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我们教师在呈现教材时,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思维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会使学生产生困惑和好奇心,能迅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自觉、兴奋地投入到加深练习中,学习和探求新知识的教学活动中。同样是5:2的条件变换另一个条件,就能解决更多不同的问题,“还能怎样变换呢?”的悬念,这种诱惑力,激发了学生探求和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将学生自然地带进了新知的探究中。这个例子再次告诉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为教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积极主动探索和追求,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从而让我们的“教材”成为我们学生真正喜欢的“学材”。

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

冀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第二单元《按比例分配》问题。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按比例分配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掌握这部分知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解决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解决简单按比例分配的过程。

2)能力目标: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含义,会解答已知比例和总量,求部分量的简单按比例分配问题。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多观察与数学结合的实例,鼓励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使学生感到劳动的价值,并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

学校劳动技术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基础,学生的劳动兴趣和习惯也是在学校劳动技术教育中养成的。因此,在掌握劳动技能,增强体质的同时,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习,不仅是一种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式,还能为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劳动技术教育与数学的整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数学只有运用于生活才能显现出他的价值和作用。

多媒体课件、米尺。

(一)复习旧知,注重铺垫:

师:我们以前已经学过了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现在老师检查一下同学们掌握的情况。请看大屏幕,读题,并说出结果。(课件出示练习题)。

(设计意图:深刻把握知识发展的脉络,把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用到的旧知识分成几个知识点,复习了比和归一、分数应用题知识,为知识的迁移创造了条件,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新知识当中去。)。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生1:我们的教学楼很气派,教室也很宽敞。

生2:我们的校园很整洁,也很美丽。

生3:我们学校的长廊很漂亮,很壮观,我很喜欢。

生4:在这样的学校上学我很高兴。

……。

生:这是我校操场西南侧的一块荒地。

师:对,这块荒地在今年五月份已经成为了我校的劳动实验基地,看到它,你想到了什么?

生1:如果将这块荒地种上蔬菜、花草,会使我们的校园变得更加美丽。

生2:还会陶冶我们的情操。

找同学读题目,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1:已知这块地的总面积是240平方米,按3:5种上了茄子和西红柿。

生2:问题是茄子和西红柿各种多少平方米?

师:小组交流一下,按3:5种上了茄子和西红柿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

学生汇报:

生1:就是把240平方米平均分成8份,其中3份种茄子,5份种西红柿。

生2:茄子的种植面积占这块地的3/8,西红柿占这块地的5/8。

师:同学们分析的非常正确,我们把这种分配方法叫做按比例分配。(板书:按比例分配)那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解答。

找两名学生把解题过程写在黑板上,并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1)3+5=8份。

种茄子的面积:240÷8×3=90(平方米)。

种西红柿的面积:240÷8×5=150(平方米)。

2)3+5=8。

种茄子的面积:240×3/8=90(平方米)。

种西红柿的面积:240×5/8=150(平方米)。

生1:我是用份数思考的,这块地平均分成了8份,用240÷8=30(平方米)求出了一份的面积,再用一份的面积乘3就是茄子的面积,一份的面积乘5就是西红柿的面积。

师:他的这种做法可以吗?

生:可以。

师:第二名同学解释一下。

生2:我是把比转化为分数,再用乘法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块地平均分成了8份,茄子的种植面积占这块地的3/8,用240×3/8=90(平方米);西红柿占这块地的5/8,用240×5/8=150(平方米)。

师:这种方法好不好?

生:好。(掌声)。

师:我们怎样检验一下做的对不对呢?

生:可以把90:150化简,看看是不是得3:5。

师:同学们检验的方法真好,我们要养成做完题后会检验的好习惯。

教师总结:简单的按比例分配的问题一般有几种解法?

生:两种。第一种方法:用整数除法、乘法来解决问题。第二种方法: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设计意图:合理的创设出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有兴趣的数学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就会主动的去开启智慧之门。交流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自己方法的同时,可以接触其他同学的解题方法,一举两得。)。

(三)劳动尝试,解决问题:

师:我们的劳动基地还剩下一块,学校计划让学生来管理,同学们有信心管理好吗?今天我们就来解决管理这块实验基地的第一个问题,请看例2(课件出示):如果我们将这块地按2:5:3种上牡丹、月季和菊花,我们应该怎样确定他们的位置呢?找同学读题。

师: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1:要按2:5:3种上牡丹、月季和菊花。

生2:让我们确定每种花的位置。

师:同学们能解决吗?小组交流讨论一下,应按怎样的步骤来进行。

学生交流讨论,然后汇报。分3步进行:

生:1)测量出这块地的长。

3)利用计算出的数据进行划分,就能确定出每种花的位置。

师:同学们听清楚了吗?这样做可以吗?

那我们就去劳动实验基地进行实际划分一下。学生分成五组,一二组测量这块地的长;三四组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分别计算出2份、5份、3份的长度;五组利用计算出的数据进行划分,确定出每种花的具体位置。小组合作,人人动手。

学生去试验基地进行实际划分。

最后总结。

每组学生汇报结果。

生1:我们测量的长是60米。第二组同学同意。

生2:我们的计算过程是。

2+5+3=10。

60÷10=6(米)6×2=12(米)6×5=30(米)6×3=18(米)。

生3:我们的计算过程是2+3+5=10,60×2/10=12(米)60×5/10=30(米)60×3/10=18(米)。

生4:我们把两个长都从南边开始量出12米、30米都做了个记号,然后再把相对的点连接起来,就能划分出三种花的位置了。

师:看来每组同学都已经胜利的完成了任务,同学们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数学与劳动技术教育相结合,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活动。学生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还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

(四)巩固练习。

1、基础练习。

回到教室。

师:接下来我们再看两道题,你会做吗?(课件出示)自己读题,并解答出来。

订正答案。

2、综合实践:

课外作业:设计一份500克的水果沙拉,并把各种水果的比以及计算出的重量结果填写在表格当中。

(设计意图:这样的练习设计有层次,有坡度,体现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将知识引入生活,有利于对学生劳动技术能力的培养,和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

(五)课堂小结:

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学会了按比例分配的问题有两种解法。

生2:我学会了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进行实际划分,确定位置。

生3:我不仅学会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还会实际运用了,我非常高兴。

师:看来同学们这节课的收获都很不少,今后我们还会对这块实验基地进行预算,进行实际种植,同学们有信心吗?这节课就到这。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