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敦煌研究院群体事迹心得(实用17篇)

时间:2023-12-07 13:30:03 作者:梦幻泡

心得体会是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类似的情况和问题。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时代楷模援抗疫英雄群体事迹心得

3月17日凌晨6点,陕西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的43名队员从武汉青山区出发,踏上返程之路。接下来,来自29个省(区、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队的340多支医疗队共42000余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也将分批撤离。英雄凯旋,感恩有你。此时,我想对你说:

@抗疫英雄们,樱花浪漫,火锅飘香,让我们一起去吃火锅,聊聊援鄂的那些感动事儿。

先让我夸夸你们,你们有一副最美的妆容,口罩压痕;你们有一个个响亮的名字,京兵强将、“渝”战愈勇、沪你周全······;你们的眼神传递着坚强和信心;你们的一封封请战书,书写着白衣天使们肩上的责任与担当。湖北有难,各省市援鄂工作队第一时间奔赴前线,医务工作者的每一个名字都闪闪发亮!其次,谢谢你,我的“白衣天使”们,感谢你们构建了防控疫情的坚实防线,撑起了中华民族的骄傲脊梁,给了世界一份无法复制的抗疫答卷。在这个春暖花开、草长莺飞、落英缤纷的美好季节,我想与你共赴春光,不错过春天也不错过你,这个春天“樱”你而美,让我们一起去“嗨”吃一顿火锅,聊聊援鄂的那些感动事儿。

@抗疫英雄们,听了你们的故事,作为你们的铁杆粉丝,请允许我骄傲地把你们的故事传播开来、留存下来,去告诉更多的小伙伴你们永远是最棒的。

疫情期间,我们看到了众志成城、团结一心的中国力量;看到了无畏奋斗、不懈奉献的中国精神;看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力量;看到了共克时艰、砥砺前行的英勇品质。我想把你们的抗疫故事留存下来,用你们的故事去激励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知道你们是最棒的。听了你们的故事,定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

@抗疫英雄们,我要以你们为榜样,用行动书写青春篇章,彰显青春的蓬勃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冠疫情防控斗争中,你们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我要以你们为榜样,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不负青春、不负韶华,在本职岗位上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念好“早”字诀,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不惧风雨、勇挑重担,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事迹学习心得

国粹,是指一个国家固有文化中的精华。中国国粹,是指完全发源于中国,中国固有的文化精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富有独特内涵而深受许多时代的人们欢迎的文化遗产。中国的国粹有很多,其中誉满中外的中国京剧、中国武术和中国书法、中国医学,被世人称为“中国的四大国粹”。在进入文化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如何加强对国粹的保护,传承民族的优秀精神,如何才能让国粹生香,这是一件值得重视的事情。

保护国粹,首先国家应大力培养人们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识,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离不开市场化、商业化、产业化、信息化等形式和载体,国家需要重多提供这方面的渠道和平台,使传统文化与今人的生活方式有机融合,通过开设专门媒体频道、设立专题节目等,引导大众树立保护、传承国粹的观念。

保护国粹,需要让国粹文化融入我们的生活。他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其根本是反映生活的影像和提炼,更是为生活服务的需要。任何脱离了生活的文化形式都要被历史所淘汰。所以我们需要让国粹进入大众的生活空间,缩短国粹文化与我们之间的距离,开展国粹进社区、进课堂、进企业等活动,让国粹文化真正在生活中传承。

保护国粹,还需要不断创新。回首我们的历史,各种文化的交织和碰撞,各种思潮的翻滚和迸发,留下来的终究是适合时代的,这就是创新的力量。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去更好地认识、保护和传承国粹,使得国粹世代留香。

时代楷模援抗疫英雄群体事迹心得

5月28日,备受瞩目的全国两会落下帷幕。两会的成功召开意味着中国抗疫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战略成果,来自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人大代表肩负着全国人民的重托,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这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也是一次凝聚人心、求实奋进的大会。会议的召开有力地回答了为什么是中国,为什么中国行的时代之问,中国的抗疫制胜道路里蕴藏着“red”密码。

rational合理,党中央的英明决策为抗疫指明方向。2020年春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来势汹汹,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党中央迅速决策部署,坚持“全国一盘棋”的战略布局,在本该亮起万家灯火的团圆之日,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下令封城,掷地有声。全国各地紧紧围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统筹协调军队、地方分别派遣援鄂医疗队,派驻中央指导组进驻武汉,实施“一省包一市”对口支援方案,派专家第一时间赶往现场,获取一手数据,提供最新病理分析及临床解决试行方案,边探索边修正,边尝试边改进,在黑暗中摸索出一条抗击疫情的道路。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紧紧跟随党中央指示精神,合理的决策是抗疫成功的方向指引。

effective有效,国家制度优势为抗疫提供坚强保障。上级蓝图已然绘就,冲锋号角已然吹响,全国各地迅速响应,挂图作战,纷纷启动一级应急响应。14亿国人闭门不出,街巷空无一人,誓将病毒“闷死”,广大党员干部和社区工作者深入一线,为居家隔离者做好后勤保障,无数个志愿者纷纷涌现,维护社会正常运转。在千万“云监工”的注视下,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仅用了十余天时间便拔地而起,方舱医院遍地开花,医院病区全部改造消毒,迅速布置成具备传染病治疗条件的环境,工厂临时引进、改造口罩生产线,只为同胞多赢得一分生的希望……强大的执行力向世界展示了什么是中国速度、中国效率,快捷有效的行动是中国抗疫的有力保障。

dedicate奉献,14亿国人团结奉献为抗疫注入不竭动力。当疫情的警报拉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人民群众捐款捐物,钟南山、李兰娟院士虽已高龄仍亲临一线,数万医护人员白衣执甲,勇敢逆行,各地援助湖北医疗队逐个抵达天河机场,为武汉人民带来生的希望。他们也曾担忧风险,但因为“为国赴难不能避,临危受命不能避”的医者信念,他们从未想过退缩。只想给医护人员送上口热饭的“雨衣妹妹”,千里奔袭只为及时返岗的“90后”,义务接送医护人员的出租车司机……万千中华儿女纷纷充当这场战争一线的后勤员、炊事员、通讯员、宣传员,上下同欲者胜,全国人民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没有做不成的事,众志成城的奉献精神凝聚成中国制胜的磅礴之力。

回首过去,我们的步伐坚定有力;展望未来,总结抗疫经验,用好中国制度的“red”密码,我们必将在国际舞台大显身手,再立新功,书写更加优异的中国答卷。

观看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事迹心得

76年来,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为代表的一代代莫高窟人奋发进取,敦煌文物保护利用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他们用实践总结出了“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起初只有18人的机构现已发展为1500多人,管理的6座石窟地跨千余公里,保护、研究、弘扬各项事业稳步推进。

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几代人薪火相传,择一事终一生。他们的感人事迹宣传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广大干部群众认为,敦煌文物保护利用群体大力弘扬和践行爱国奋斗奉献精神,几十年如一日在平凡岗位上埋头苦干、接续奋斗,充分彰显了为国为民奉献的家国情怀、为事业无怨无悔坚守的敬业品格、为文化传承发展拼搏奋斗的执着追求,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许多文物保护工作者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系列重要论述,以几代敦煌莫高窟守护人为榜样,扎根基层、潜心钻研、矢志奋斗,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新的智慧和力量。

文档为doc格式。

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事迹心得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修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敦,大地之意;煌,繁盛也。近日,一段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敦煌莫高窟时和正在此处参观游览的群众招手致意并和一位来自江苏南通自驾游的游客亲切交谈的视频走红网络。敦煌,这座跨越千年的古城,再次走进公众的视野。

诉说千年文化,传承民族精神。莫高窟对面,是三危山。《山海经》记,“舜逐三苗于三危”。可见它是华夏文明的早期屏障。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敦煌飞天,驼铃声响,一头连着历史,一头朝向远方。莫高窟傲视异邦古迹,因为它有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一千年始终活着,一代又一代的商人、艺术家走来,又远去。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历史文物的保护相当重视。他强调,传统文化的弘扬我们要给予帮助,要保护好我们的国粹。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包容吸收各种文明成果。

历经万般苦难,牢记使命担当。20世纪初,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等一批国外探险家来到敦煌莫高窟,盗走大量经卷文书。藏经洞五万余卷经卷文书中,中国保存下来的只有一万多件的残卷,其余均分布在英、法、俄等国。著名学者陈寅恪因藏经洞文献流失而发出感慨:“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藏经洞文物的发现,为正史提供佐证,为丝绸之路沿线的中古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被称为打开世界中世纪历史的钥匙。而散落在各国的文献和文物也引发了对莫高窟的世界性研究,形成敦煌学。从“吾国学术伤心史”到世界敦煌学研究中心,体现了广大中华儿女对国土文物的珍重,体现了党中央对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视。

时代楷模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事迹心得体会

敦煌莫高窟,是丝绸之路上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是中华文明同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果。今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甘肃考察的第一站,就来到了敦煌莫高窟,对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赞扬。

作为一名组工干部,要自觉把“莫高精神”转化为驱动工作的内在动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一步一个脚印把组织工作干出成效。

擦亮党员底色“守初心”。敦煌研究院先进群体胸怀梦想、守一不移、薪火相传、不懈奋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推动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木求其长者必固其根本”。要守好共产党员的初心,就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组工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能够淡薄宁静的看待得失,从容笃定的面对进退。不断淬炼“初心”的纯度,当好人民勤务员,树立起人民公仆的良好形象。

持续改进作风“重实干”。持之以恒抓好学习,要把学习当做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要在常学常新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素质。要把业余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少一点对物欲的追求,多一点对知识的渴求,少一点无意义的社交,多一点时间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知识充值,为头脑充电,克服“本领恐慌”。

树牢纪律红线“讲规矩”。对组工干部来说,第一位的是政治上绝对可靠、对党绝对忠诚。必须时刻绷紧政治纪律这根弦,切实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要牢固树立“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把人事纪律和工作纪律作为刚性约束,有令即行,有禁即止。要做到无人之时长自律,细微之处常自省,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一点一滴中完善自我。

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事迹学习心得

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对敦煌文化保护研究工作表示肯定。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是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为代表的几代莫高窟守护人。70多年来,他们扎根大漠,不计个人得失,舍小家顾大家,以强烈的使命担当、无私的奉献精神,精心保护和修复莫高石窟珍贵文物,潜心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艺术,努力探索推进文化旅游合理开发,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赞誉。

莫高窟人为文博行业树立了标杆。甘肃省武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振华说:“老先生们几十年如一日,把一切献给了莫高窟,没有对事业的诚挚追求是做不到这样的。几代人持续谋事,成效得到世界关注。甘于奉献、开拓进取的精神,也是对我们的鞭策。国家对文物工作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我们基层文物工作者有信心、有决心把事业干好。”

兰州市城关区就业服务中心主任侯舜元说:“一代代莫高窟人甘坐冷板凳,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作为共产党员,我们更应该在工作中只问付出、脚踏实地,全心全意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莫高窟人的先进事迹坚定了敦煌学研究新力量前进的决心。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博士魏睿骜说:“老一辈敦煌学者的责任担当令人感动。他们甘愿放弃国内外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来到贫瘠的土地挥洒汗水。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治学的坚韧,也看到了敦煌学人在文化复兴中肩负的责任。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以老一辈工作者为榜样,继续为敦煌学研究添砖加瓦。”

初心和使命,就是理想、信念、宗旨,就是最高纲领和奋斗目标,就是奋斗精神和优良作风。作为基层农村工作者,不忘初心践使命,投身基层献青春,在星星之火的理论中释放光热是我们的共同初心。作为新时代基层青年干部,我们都是在追梦路上赛跑的人,我们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为人民谋幸福的道路没有终点,我们永不停息。

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事迹心得观看心得

70多年的沧桑巨变,以“敦煌守护神”常书鸿、“敦煌艺术导师”段文杰、“敦煌女儿”樊锦诗为优秀代表的敦煌研究院先进群体用自己的生命讲述着他们在莫高窟坚守的流金岁月。正是有了敦煌研究院几代人的辛苦付出,才有了莫高窟如今的辉煌前景。

学习敦煌研究院先进群体,就是要学习他们忠诚事业、勇挑重担、实干为先、守土尽责的责任担当,奋进新时代、为国建新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就是要学习他们胸怀梦想、守一不移、薪火相传、不懈奋斗的忠贞品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推动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就是要学习他们奋发有为、勇于创新、善作善成、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在工作中积极探索、改革创新,着力改革发展难题,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就是要学习他们不怕吃苦、甘于寂寞、乐于奉献、淡泊名利的无私胸怀,坚持苦干实干,勇于攻坚克难,积极拼搏奉献,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一步一个脚印把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通过此次学习使支部党员真正感受到了敦煌研究院先进群体的精神力量。要把学习敦煌研究院先进群体事迹和樊锦诗同志崇高精神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与当前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带头弘扬他们“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对照先进榜样找差距、不断鞭策自我,把“莫高精神”转化为驱动工作的内在动力,立足本职创新坚守,将使命牢记心上,将责任扛在肩上,把任务落到实处,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为推动全馆工作再上新台阶贡献力量。

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事迹心得3

70多年的沧桑巨变,以“敦煌守护神”常书鸿、“敦煌艺术导师”段文杰、“敦煌女儿”樊锦诗为优秀代表的敦煌研究院先进群体用自己的生命讲述着他们在莫高窟坚守的流金岁月。正是有了敦煌研究院几代人的辛苦付出,才有了莫高窟如今的辉煌前景。

学习敦煌研究院先进群体,就是要学习他们忠诚事业、勇挑重担、实干为先、守土尽责的责任担当,奋进新时代、为国建新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就是要学习他们胸怀梦想、守一不移、薪火相传、不懈奋斗的忠贞品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推动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就是要学习他们奋发有为、勇于创新、善作善成、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在工作中积极探索、改革创新,着力改革发展难题,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就是要学习他们不怕吃苦、甘于寂寞、乐于奉献、淡泊名利的无私胸怀,坚持苦干实干,勇于攻坚克难,积极拼搏奉献,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一步一个脚印把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时代楷模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观后感事迹心得

龙岩市长汀县河田镇芦竹村驻村第一书记吴忠是福建省第五批驻村第一书记,他表示:“一批批援宁干部奔赴宁夏,与当地贫困群众同吃同住,一心扑在工作上,真心实意为百姓着想,为扶贫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勇于担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我们驻村一线干部学习的榜样。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我要以更大热情投入到扶贫事业中,继续带领村民探索产业发展道路,建设高优农业扶贫车间,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实现造血式扶贫。”

11月,福建省第十批援宁干部李仲福从福州到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担任副区长。挂职期间,李仲福积极协调福州市企业飞毛腿集团在原州区成立飞毛腿高级技工学校原州分校,探索“助学带就业”的技能扶贫模式;在福州市协调建设宁夏六盘山特产馆,畅通当地农户销售渠道,实现稳定增收。

“过去说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如今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两地人民共同努力下,一方水土不但能够养活一方人,还能富起一方人,实现真正的全面小康。”李仲福说。

“作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亲历者、参与者,援宁群体事迹让自己备感鼓舞。”先后10多次带领专家团队前往宁夏固原调研的福建农林大学校长兰思仁表示,科技助力固原“四个一”工程是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重要内容,两年多来,学校按照闽宁两地党委、政府部署要求,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协助固原探索山绿与民富共赢的绿色发展之路。

“今后,我将带领福建专家服务团,采取更加精准、有力、高效举措,服务好固原‘四个一’林草工程发展。发挥自身优势,以自身‘所能’补固原‘所需’,进一步选优配强各领域专家,不断创新服务模式,确保技术服务落实到位,积极拓展合作平台,探索建立长效扶贫机制。”兰思仁说。

时代楷模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观后感事迹心得

近日,一张张“24年,感谢有你”的海报深情讲述着“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的故事,“时代楷模”的先进事迹传遍宁夏山川。

24年,11批180余名福建挂职干部,余名支教支医支农工作队员、专家院士、西部计划志愿者……是什么让深情绵延不断?循着一张张长图,倾听一个个故事,“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在眼前慢慢展现,答案更加清晰。

他们是群体,带着同样的目标和使命,与宁夏人民同甘共苦,倾洒汗水、奉献心血的经历,相似得如同一个人。他们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开创的闽宁协作事业的坚定践行者,是东西部扶贫协作接续奋斗者,是社会扶贫的创新发展先行者,是全球减贫治理中国智慧的积极探索者。共同的使命、凝聚的心血,集结成力,强大而深厚。

他们是个体,是一张张鲜活可见的面孔,是一个个在不同的岗位上留下的可敬可忆的事迹。林占熺,“菌草之父”,将福建的菌草种在了宁夏大地上;李丹,福建省第八批赴宁夏支教教师,罹患白血病去世,她帮扶过的女孩如今成了她的家人;赵志伟,福建省第四批援宁扶贫工作队领队,2年落实帮扶资金3587万元,通过劳务输入向福建输送3万人……一个个可触可及、可念可想的名字,传递出的感染力,可感而持久。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是时代楷模,是抬头仰望又触手可及的标杆。24年翻天覆地,我们听过他们铿锵有力的声音,见过他们努力工作的样子,更感受着他们充满真情的心跳和“爱拼才会赢”的精神。也许一句“感谢有你”过于朴素,可又有什么词语比这更能贴切地表达深情厚意?如今,感人的故事一直在传诵,动人的奇迹仍然在延续。记住他们的样子,学习他们的精神,一鼓作气缚住贫困苍龙,翻越贫困路上六盘山,这才是致敬和感谢的最好方式。

时代楷模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观后感事迹心得

一次次讲述中,人们回望初心;一阵阵掌声里,人们见证蝶变。

7月3日,新华社播发消息,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时代楷模”称号,并向全社会公开发布他们的先进事迹。当晚9点,央视综合频道时代楷模发布厅栏目播出发布仪式。

6月30日,时代楷模发布厅录制活动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行,福建、宁夏两地设分会场。在现场的视频回望和亲历者讲述中,一张以山海为证,长期协作、共同发展的东西部扶贫协作“接力长跑”画卷徐徐展开。

“你给我们搬到了平处,给点甜水吃一吃、平地坐一坐么?”二十几年前,时任福建省扶贫办主任的林月婵刚到宁夏,村民的小孩这样问她。

伴随着主持人的介绍,二十几年前西海固的贫困景象在大屏幕上重现——这里多年平均降水量仅300毫米左右,从小到大,孩子们喝到的水都是苦的。1972年,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经过一番考察后,称以宁夏西吉、海原、固原为核心的一带是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西海固的出路在哪里?这片土地上两百万人的出路在哪里?

大屏幕上的景象带领观众们缓缓跨越24年的悠长岁月。,在党中央作出东西部结对帮扶的战略部署下,福建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建立起对口协作关系。

前后11批183名挂职干部、多名支教支医支农工作队员,24年前赴后继,久久为功,使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用一代人的时间,回答了西海固的历史之问。

林月婵先后40多次来到宁夏,“移民吊庄”、招商引资、援建学校……福建援宁的多个项目里,都有她的心血。在她的见证下,贺兰山下的一片戈壁滩上崛起了闽宁村,之后又变成了闽宁镇,6万名移民在那里开创出新的家园。当年想要口甜水喝的小孩,家里通了自来水,用上了抽水马桶。

在宁夏分会场,嘉宾刘昌富回忆起了这二十几年间生活经历的巨变。“我们刚从西吉县搬下来,没有地,非常穷,小孩子上学的两块五我都拿不出来。”刘昌富说,后来菌草扶贫工作队教他们种植蘑菇,说是“菌草之父”的科研成果。将信将疑的他将整个大棚的蘑菇卖完后,赚到了7000块钱,比过去一年赚的都多。今年,他种了8亩地的巨菌草,等到秋天就能赚上几万块钱。“以前怎么都不敢想,在家门口就能这么赚钱。”刘昌富说。

刘昌富口中的“菌草之父”林占熺当天出现在了北京的录制现场。

“参与闽宁协作的23年时间,有一张照片我一直珍藏着。1995年10月2日我们成功种植了菌草以后进行测产——亩产鲜草12吨,是当地玉米产量的三倍。老百姓高兴得不得了,还当即编了个流传至今的顺口溜:‘菌草菌草,闽宁草,幸福草,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共产党好。’当地老百姓很多字都不会写,普通话都说不好,谁也没想到他还能说这些话。我们当时太欣慰了,和老百姓一起努力没有白费啊。”现场,林占熺一边展示老照片一边介绍。他的话音刚落,现场就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已经77岁的林占熺,二十几年来频繁往返于福建、宁夏两地进行科技扶贫,不仅与宁夏贫困群众同住在窑洞里,手把手、面对面推广菌草种植技术,还天南海北地帮农民跑起菌菇销售。如今,宁夏已经遍地都是“致富草”,高峰时期,银川至上海飞机的货舱内,全部被戈壁滩上的蘑菇装满。

“林教授的讲述很平静,我们内心却很澎湃。”在福建分会场观看视频的基层干部陆小彬说,这是一部最生动的扶贫教材,让人深深地为闽宁两地山高水长的深厚情谊而感动,为宁夏大地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感慨。

画面飞跃,在一代一代人的协作努力下,如今的宁夏已经旧貌换新颜,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达到全国中等水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末的58.12万人下降到底的1.88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47%。,宁夏剩余的1个贫困县(西吉县)和1.88万贫困人口将如期脱贫退出。

一个个跃动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生活改变,是一座座村庄的美丽蝶变。

屏幕上蓝天悠悠、人们笑容洋溢,屏幕下三地的观众频频鼓掌,为这场伟大的奇迹欢呼。

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事迹学习心得

中共中央宣传部今天(1月17日)授予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时代楷模”称号。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是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为代表的几代莫高窟守护人。70多年来,他们扎根大漠,无私奉献,精心保护和修复敦煌石窟珍贵文物,潜心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艺术,努力探索推进文化旅游合理开发,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今晚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时代楷模发布厅》栏目将讲述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的感人事迹。

保持全力以赴“学”的精气神。理想信念的坚定,来自思想理论上的清醒坚定。通过学好党史党章党规,加强党性修养,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中锤炼初心、体悟使命,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通过学习时代楷模、共和国勋章、国家科技进步者们优秀的英雄模范事迹,同先进典型对照,汲取榜样力量,不断叩问初心、守护初心,做到初心如磐,使命在肩。

保持全面从严“守”的斗争力。当前,我国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历史关键期,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守护好群众关心的大小事,切实解决他们的痛点难点,尤其要围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巩固,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保障改善民生,严厉查处在精准脱贫、扫黑除恶、污染防治、惠民政策落实等方面精准发力,保持斗争精神,尽锐出战、善作善成。守好初心使命,必须全面从严、始终从严、永远从严,不做怕见风雨的泥菩萨,而要做疾风劲草、当烈火真金,善于斗争。

保持全心全意“进”的责任心。决胜新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不能做“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中人,而要做社会治理、改革稳定、经济发展、产业振兴等各方面的参与者、攻坚者、奋进者,与时代同频、共振、双赢。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广大党员干部只有不断提高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时时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处处慎权、慎欲、慎微、慎独,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除非分之念,强化责任担当,经受住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练就担当作为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砥砺初心,勇担使命,我们定能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时代楷模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观后感事迹心得

人类社会出现以后,即产生了富有和贫穷,历史上任何社会形态都摆脱不了贫困问题,在全世界范围内,贫困始终是一个严重困扰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包括当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贫困人口依然没有彻底消除。只有社会主义自从诞生之日起,便把实现人人平等、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中国共产党人承认并着力解决贫困问题,实践充分证明,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基础上,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站在世界全局和历史的高度,向全党、全国发出庄严承诺,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7000万贫困人口全面脱贫,打响扶贫攻坚战。

二、实施精准扶贫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不同于以往的粗放扶贫,不单单是简单的送钱送物、慰问等一般帮扶,而是按照客观发展规律,提出明确时限、帮扶措施、标准要求,进行点对点帮扶,解决贫困问题,消除贫困人口。在云南考察时,习近平强调,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由此不难看出,搞扶贫开发工作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实施精准扶贫,必然要求创新扶贫方式、统筹协调扶贫资源、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加强减贫交流合作、推进扶贫成果共创共享。也就是说,精准扶贫是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方略。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就必须对总书记的讲话深悟践行,为解决贫困问题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三、抓好脱贫工作是党员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三讲话一通报”中,可以看出,我们陕西去年在精准脱贫考核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后面,存在的三个问题中,每一项都有我们陕西存在的突出问题。我县又是去年全国检查的县区,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说明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我县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首先,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认识到精准脱贫是一场政治仗,必须打赢,丝毫不能松懈。第二,在工作举措上,要再创新、再实在。必须做到“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精准实施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异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等五个一批。。第三,我们在工作作风上要更实,不能大而化之,包就要真包,不能走过程,不是简单的到贫困户中看看、坐坐,而是要力戒形式主义。授人之鱼,必须授人以渔,要千方百计,增强贫困户的输血造血功能,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由帮着干、带着干变为自己干,真真正正摆脱贫困。

时代楷模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观后感事迹心得

成为一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有一年半了,这短时间里,参加扶贫攻坚工作,让我有很深的感触,农民真的很不容易,他们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缺少资金,缺少技术。很多时候种植农作物,或者养殖家畜都只是凭借经验,当遇到连绵的雨季和一些病虫灾害的时候便束手无策,有的时候看着村民们,满怀希望的种下了烤烟,可是当遇到一些自然灾害的时候,又让这一切大打折扣,或者直接让这些打水漂了,心里真的很难受,有时候也挺讨厌,为啥自己懂得不在多一点,能力不再强一点,不能为村民们做得更多一点,在这的时间越长,越希望能够风调雨顺,让农民们生活的容易一些,让收成再好一些,让农民手里的钱再多一些。

虽然肩上的担子还是很重,但是我们都不会退缩和惧怕,我们会迎难而上,真正为百姓办实事,真正让扶贫成为造血式扶贫,在脱贫的同同时,帮助农民脱愚。

时代楷模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观后感事迹心得

到贫困的地方去,与当地干部一起修筑入村入户的道路,点亮一盏盏路灯;为给土豆找出路,背着不同种类的西吉马铃薯样品,向各地推销;疫情防控期间,同孩子们相聚“空中课堂”,山海一“线”牵……24年来,福建援宁群体接续奋斗、久久为功,以铁一般的意志与担当,为闽宁协作事业写下生动注脚。一个个倾尽全力、真诚奉献的身影,在岁月中清晰定格,给人以感动,给人以力量。

扶真贫、真扶贫,想在难处、帮在急处、扶在点上。在这场跨越时空的守望相助中,一批又一批福建援宁干部、科技专家、医生、教师、闽商等群体,激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英勇气概和“敢拼会赢”的进取精神,攻坚克难、苦干实干,热情挥洒智慧心血,以行动扛起了对口帮扶宁夏脱贫攻坚的使命。“看到福建干部来,就知道又要有好事儿了”。来自基层群众的质朴话语,映照着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卓越成效,更是对福建援宁群体的认可和褒奖。

“到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携手共圆小康梦,仍需我们加劲冲刺。坚持人民至上,葆有初心恒心,激发不畏险阻、勇攀高峰的精气神,坚决为困难群众拔除穷根、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是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先进事迹带来的深刻启示,更是每一名党员干部应有的奋进姿态。

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事迹心得观看心得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修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敦,大地之意;煌,繁盛也。近日,一段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敦煌莫高窟时和正在此处参观游览的群众招手致意并和一位来自江苏南通自驾游的游客亲切交谈的视频走红网络。敦煌,这座跨越千年的古城,再次走进公众的视野。

诉说千年文化,传承民族精神。莫高窟对面,是三危山。《山海经》记,“舜逐三苗于三危”。可见它是华夏文明的早期屏障。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敦煌飞天,驼铃声响,一头连着历史,一头朝向远方。莫高窟傲视异邦古迹,因为它有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一千年始终活着,一代又一代的商人、艺术家走来,又远去。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历史文物的保护相当重视。他强调,传统文化的弘扬我们要给予帮助,要保护好我们的国粹。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包容吸收各种文明成果。

历经万般苦难,牢记使命担当。20世纪初,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等一批国外探险家来到敦煌莫高窟,盗走大量经卷文书。藏经洞五万余卷经卷文书中,中国保存下来的只有一万多件的残卷,其余均分布在英、法、俄等国。著名学者陈寅恪因藏经洞文献流失而发出感慨:“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藏经洞文物的发现,为正史提供佐证,为丝绸之路沿线的中古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被称为打开世界中世纪历史的钥匙。而散落在各国的文献和文物也引发了对莫高窟的世界性研究,形成敦煌学。从“吾国学术伤心史”到世界敦煌学研究中心,体现了广大中华儿女对国土文物的珍重,体现了党中央对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视。

不断开拓进取,迎接辉煌未来。敦煌,世界四大文化体系在这里碰撞,无数艺术家,用颜料和技艺,用光阴和生命,在莫高窟营造终极艺术世界。穿越时空,每一块秦砖汉瓦和关隘烽燧,都让我们仿佛在同历史对话,驼铃声声,激荡心弦。如今,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在这片千年的土地上向游客展示着《千年莫高》和《梦幻佛宫》,诉说着莫高窟的自然、历史和文化背景,敦煌研究院在“敦煌女儿”樊锦诗的带领下不断探索。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让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三届敦煌文博会的举办,让甘肃与沿线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人文交流关系。如今的敦煌,承接这共建丝绸之路的历史荣光,在瞩目与期待中,朝着未来,传承丝路精神,续写时代篇章。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