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范文(16篇)

时间:2023-12-05 21:58:33 作者:笔尘

范文范本所具备的杰出特点可以成为我们自己写作时的借鉴和参考。2通过欣赏下面的范本,我们可以学到一些优秀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xx年注定是会被载入史册的一年。今年年初,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席卷了华夏大地,牵动着无数中华儿女的心,春节前后,湖北地区更是以每天几千例的新增病例数成为了疫情的重灾区,生产、生活陷入停滞状态,原来计划的返校日期也不得不推迟。疫情当前,我们停课不停学,通过线上教学来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本应该在线下进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也采用了线上授课的形式,每周观看一次电子科技大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现代生活”公开课,并在每节课后写一篇观后感。一开始我对此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只是把它当成一个简单的任务,但是当我听了第一课:现代人的心理素质之后,我对这门课的认识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我起初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这节课很多余,因为作为一名大学生,心理方面就算不是百分之百健康,绝对也是基本正常,那么这节课还有什么设立的必要呢?但是通过深入了解和学习这门课程,我知道了心理健康并不是我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单从这个定义来看,很多人就达不到心理健康的'标准。

此外,我曾经对心理的认识还有好几个误区,但是通过这门课程,我慢慢认识到自己对心理健康的定义太狭隘、太死板,也逐渐在学习中转变了这些错误思想。

比如,我曾经一直将心理问题与精神病在无形中画上等号,不自觉地戴上有色眼镜去评判那些有心理问题的人,后来我才知道,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其实很普遍,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有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我们不应该歧视那些有心理问题的病人,而应该去更多的了解,以便于帮助他们,在生活中与他们更好地相处。

再比如说,我高三的时候,一度认为自己有些抑郁狂躁,状态非常差,甚至影响到了我的学业,但是我不敢告诉家长,因为每次得到的回复都是:“你压力大,别人压力也大,怎么别人就好好的?别老是什么抑郁抑郁的,少想些没用的,别看那么多阴暗的书,小小年纪看什么心理医生,有病才去看医生!”这让我一直不太敢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向他人倾诉,也一直没有机会真正的接触心理医生,并和他们进行一次彻底的交流。

但是进入大学后,由于部门工作和学业无法平衡,加之和室友的关系出现了一些矛盾,导致我整个人越来越抑郁,很容易就生气,回家之后和家人的关系也不太好。此外,我的身体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生理期不规律、痛经、失眠、多梦等等,我越来越意识到可能是心理问题引发了这些问题。

直到我听了这节课后,我才认识到,心理疾病并不是什么难以启齿的事情,它和生理疾病一样,也会侵蚀我们健康的躯体,只有我们正视它,给予足够的重视,积极干预,才有可能痊愈,相反的,如果我们忽视它,认为这不是什么大问题,反而可能真的伤害到自己。

后来,在疫情逐渐好转的时候,我没有告诉父母,自己去了市医院的心理诊室,做了一次详细的心理咨询。心理医生很自然地和我聊天,询问一些相关信息,又让我摆沙盘,做一些小测验,很轻松也很舒适,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恐怖。她告诉我,这是正常现象,是因为我没有及时调整好状态,没有适应大学生活导致的,再加上离家较远,和父母的联系较少,也就导致了家庭关系的恶化。

我听从医生的建议,通过社交软件和室友们进行了沟通,得到了她们的理解,又主动承担一些家务,缓解紧张的家庭关系。感谢心理健康公开课和那位心理医生,现在我和室友们的关系已经缓解了,和家人的关系也好多了。

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我明白了心理健康对一个人健康生活的重要性,也了解了一些调整心理状态的基本方法,同时也对心理健康这个定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希望我也能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借助这些帮助更好地调整自我。

虽然很遗憾,没能见到心理健康课的老师,也没能在线下和同学们进行激烈的讨论,但是我通过这次的线上学习,感觉也收获了很多。

同时,这次疫情宅在家里,面对一些容易引发紧张和恐慌的消息,我也能通过学习到的方法更好地调整心态,以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来学习生活。感谢这门课程,让我真正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帮助我成功调整了自己的心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为贯彻落实《浙江省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修订版)》(浙教宣〔20xx〕51号)、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党〔20xx〕41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厅函〔20xx〕10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思想政治教育与青年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紧密相结合,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和身心发展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优良品格,增强学生心理调节、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全面协调发展。

为加强对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湖州学院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任组长,学生处分管处长、教务处分管课程处长任副组长,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专职教师任组员,联合学校人事处、财务处、公共管理处单位负责人,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湖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等相关专家任顾问,负责研究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和相关制度,宏观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学生处,学生处下设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设在明知楼302,统筹负责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各二级学院成立本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组,具体负责和实施本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学院党总支书记或副书记为主要负责人,成员由学工办主任、心理辅导员、公寓辅导员、班主任、医务人员、班级心理委员、寝室心理互助员等组成。

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坚持普及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坚持咨询与自助、互助相结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坚持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咨询与干预相结合;坚持工作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既要帮助学生优化心理素质,又要帮助他们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既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心理健康活动等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共性的、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又要加强个别心理指导与咨询,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引导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

(一)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使之具备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从而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二)任务:根据青年学生心理特点,通过心理学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缓解心理困扰和心理压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心理调适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心理保健意识,调动学生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自助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预防和减少心理问题、心理障碍以及由此引发的危机事件,维护学生身心健康。在全院范围内努力营造关注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的良好氛围,促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一)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体系,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1、进一步加强领导,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形成学校统筹、二级学院分级管理、专业引领、行政保证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体制。

2、探索形成由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具体实施,以各学院为重点、以班级为基础,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制度规范、措施得当、覆盖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3、进一步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职能。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能是:定期召开会议研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根据工作需要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文件,提供政策保障;协调各部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及危机干预工作;定期听取各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汇报;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及危机干预提供人员、物质、经费保障等。

4、健全“学校—学院—班级—寝室”四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统筹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计划与组织、宣传与推广、指导与咨询等事务。各学院负责组织和落实本学院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相关工作,同时充分发挥学生骨干、心理委员、寝室心理互助员等基层力量的作用。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监督、考核,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考评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情况纳入二级学院学生工作目标考核体系,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并有针对性地组织开设选修、辅修课程,覆盖全体学生,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应有专门的教学大纲或教学基本要求,有专门的教材,教师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媒介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和学生心理社团的作用,积极推进朋辈心理互助。完善学工网心理健康教育板块建设,内容更新及时,贴近学生需求,在学生中有较大影响力。

2、在课程内容上,授课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理论与体验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心理测试、团体训练、情境表演、角色扮演、体验活动等;在师资队伍上,构建一支以专业心理学教师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定期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以及可能影响大学生心理波动的热点问题,确保教学质量。

(三)认真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加强咨询服务体系建设。

1、学校专门设置心理咨询与团体辅导室,负责为学生提供个别及团体的心理咨询服务,学校心理咨询室对学生开放,不断满足我校学生心理咨询的`需求。各学院成立自己的心理辅导室,处理学生心理状态管理和辅导工作。

2、建立一支具有一定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师组成的专兼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坚持发展性咨询为主、障碍性咨询为辅的方针,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的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

3、重点加强心理咨询制度建设,遵循心理咨询的伦理规范,保证心理咨询工作有效运行。建立健全心理咨询的预约、值班、咨询、档案管理等制度。坚持保密原则,按规定严格管理心理咨询记录和有关档案材料。定期开展心理咨询个案的研讨与督导活动,不断提高心理咨询的专业水平。

4、加大咨询力度。通过个别面询、团体辅导、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5、加强宣传,提高知晓率。利用新媒体推送、网站宣传、发放宣传品、课堂教学等方式,向全校学生公布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服务信息。

(四)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加强活动体系建设。

1、充分利用“大学生心理文化节”、“5·25”等主题宣传平台,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全程设置,纵横覆盖,多渠道、多形式、多媒介地开展贴近学生需求,在学生中有较大影响力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各学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开展符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心理情景剧、心理沙龙、知识竞赛、论文征集、心理游园会等形式,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

3、支持学生组织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自助及助人能力。

(五)认真做好新生心理普测工作,加强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设。

1、普测追踪,摸底建档。新生入学后,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统一规划、组织新生心理健康普测。以心理普查为基础,建立筛查、干预、追踪、监控一体化的防御体系;定期对在校学生进行心理筛查,建立在校学生心理档案,建立“心理危机干预学生信息库”,对心理危机学生档案的管理以名册、档案、案例分析等形式为主进行,并做好特殊个案研究。心理普查及心理咨询结果及时统计、及时反馈,对可能形成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主动约请,并做好跟踪、回访工作。

2、完善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积极开展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原生家庭、学院和社会各种因素,从危机评估、危机即时干预、危机后干预的全程角度,建构多层次、全方位的生态化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完善宿舍、班级、二级学院、学校四级心理防护网络,形成早预防、早发现、早评估、早干预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3、健全并执行好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各项机制。完善心理委员和寝室心理互助员培训和工作制度、心理危机学生月报制度、心理异常学生及时报告制度、重点关注学生定期谈话制度等,完善从学生骨干、辅导员、班主任到二级学院、相关部门的快速危机反应机制,完善从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到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快速危机干预通道,加强对精神疾病学生康复及康复后的关注跟踪。

4、建立宿舍、班级、学院、学校心理危机四级预警系统。学生发生异常情况后,寝室心理互助员、班级心理委员等各级学生骨干应及时向辅导员、二级学院报告并寻求支持。学院领导、学生工作干部及广大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异常心理、行为;出现危机情况时要按照《湖州学院突发事件信息上报表》立即向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报告,并在专家指导下及时对学生进行快捷、有序地干预。各学院心理健康负责人、心理咨询人员要牢固树立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意识,如发现处于危机状态需要立即干预的学生,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5、各学院要严格落实痕迹化管理。对有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要予以重点关注,并根据心理状况及时加以疏导和干预。对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辅导员要及时通知其法定监护人,协助监护人做好监控工作,并及时按有关规定将学生转介给精神疾病医疗机构进行处理。转介过程应详细记录,做到有据可查。各学院对于心理障碍学生的休学、退学、复学情况详细记录并报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由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进行心理评估。

6、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联合各学院,负责心理危机事件的善后工作。重视对危机事件当事人及其相关人员提供支持性心理辅导,最大程度地减少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

1、精心配置,专兼结合。以4000︰1的比例配备专职教师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组建一支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同时聘任具有任职资格和条件的教师,通过专、兼、聘等多种方式,建设一支以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水平较高、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

2、加强培训,注重研究。重视专兼职教师的培训与再教育,确保每一名专职教师一年内至少参加二次省级部门组织的培训与督导,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兼职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

3、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参与意识。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新进教师岗前培训课程体系。定期组织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全体教师、机关行政干部及其他后勤服务人员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培训。

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职业发展。专职教师可选择参与专业技术岗位的职称评聘和职务晋升,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讲座、心理培训、新生心理测评、团体辅导等)、心理咨询计算工作量,并给予相应报酬。

5、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全体学生管理行政人员、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骨干力量,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训,鼓励并支持其报考国家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重点培养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负责人,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参加各类心理健康教育业务培训;加大投入,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在工作、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平台和必要的物质经费保障。

1、按生均不低于10元标准落实全日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并列入各学院一级预算。使用上尊重本专业特性,确保专款专用。

2、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用房和场地,打造功能齐全、服务规范、运作高效的咨询服务场所。

3、扎实推动二级学院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分批建设二级学院心理健康辅导站,实现每个辅导站都有独立的场地、设施设备、人员等;制定标准化建设方案,推动辅导站规范化运作。

4、加大培训力度。对新入职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和技能全覆盖培训,对既有心理辅导员每3年至少开展1次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状况,同时从组织管理、实践管理、活动管理三个方面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好的建议。

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体上呈现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全国各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测评和调查研究显示,高校多数大学生择业心理还是比较稳定的、健康的。这主要表现为有较高的智力水平,有强烈的求知欲;有稳定情绪,乐观自信,充满朝气和活力,对未来满怀憧憬;有健全的意志,果敢、顽强、有自制力;人格完整统一,敢于竞争,努力向上,积极进取;有较完善的自我意识,能较好的认识自己;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对社会现实有比较客观的认识,适应性良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学生的择业环境、择业理念、择业途径、择业方式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大学生择业心理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择业标准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

由于不同的择业过程,大学生对择业理想抱有不同的择业期望值,大学生的择业标准和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元而复杂的特点。如:有的毕业生把事业放在第一位;有的毕业生把待遇放在第一位;有的毕业生把就业地区放在第一位;有的毕业生把单位性质放在第一位等等。在当前大学生多元的择业价值取向中,有两个取向最为突出,一是毕业生普遍看重经济待遇,关注生存条件;二是择业时越来越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在普遍关注的两个问题当中,除了就业单位待遇外,更多考虑的是个人兴趣、爱好和专长的`发挥。绝大多数毕业生认为“事业使生命之树常青”,他们懂得只有将职业价值与个人需要、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有机结合起来,一切从实际出发,去认识职业,去认识自己,才能在择业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择业意识市场化,竞争意识不断增强。

大学生择业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受到个体心理、群体心理以及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校就业制度改革的稳步推进,大学生参与就业市场自由选择职业的心态已经成熟。绝大多数学生能正确的认识与分析当前就业形势,调整好择业心态,主动地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择业意识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市场经济不仅使物质资源配置趋于优化,也使人才资源的配备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社会对人才资源的配置不再是被动地接受高校供给,而是根据自身的客观需求吸收人才。与市场经济息息相关,大学生择业意识也市场化了,具体表现在择业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明显增强。从近几年的就业情况来看,有些大学生不再是毕业前半年左右开始找工作,而是提前一年甚至一入学就开始考虑和运作;还有一些大学生,他们在寻找职位时,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专业需求状况非常了解,能做到知己知彼,不再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处境。他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时代,竞争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没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就不可能立足于社会,更谈不上成就一番事业。

1.加强组织管理,促进教育力量整合。

目前,从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的组织管理模式来看,多数高校的组织机构由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与心理辅导部门联合组成,通过开始《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生涯规划》等课程,对大学生开展系统的并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同时通过政策咨询、心理测试、学术讲座、网上就业指导等多种教育渠道,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服务。但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部分高校就业心理辅导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都很零碎,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教育途径分散、单一,很难形成合力。因此,在新形势下,高校只有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机构,明确责任,落实各项管理制度,逐步形成教育、管理和服务“一体化”相结合的组织保障体系,才能有效地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计划地、系统而科学地开展。首先,高校应努力构建一个立体化、专兼结合、多元化组合的工作服务体系。具体而言,就是从校领导到学生管理部门、教学管理部门、各院系部,再到专兼职心理教师、学生辅导员、任课教师,按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从不同层面、角度、不同渠道开展择业心理教育与咨询工作。通过各种力量的相互协同工作,来实现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工作整体优化的目的。其次,高校要及时转变教育理念,建立健全大学生择业的服务体系,积极整合教育资源,拓宽其服务功能,提高其服务水平,树立“以人为本”和“一切为了学生”的服务意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引导,才能推动高校就业心理指导工作逐渐步入一个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轨道。

2.加强活动管理,促进学生主体自育。

动的趣味性与实践性,有助于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内化,更能发挥大学生主观的能动作用。一方面,高校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多种媒体的广泛宣传,强化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如学校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会”、“心理健康俱乐部”和“就业辅导自助协会”等形式的大学生自我教育组织,通过“大学生恳谈会”、“大学生座谈会”、“个人成长小组”等自助形式开展就业心理辅导活动,使学生在自我教育中不断完善自我、充实自我。另一方面,高校要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多注意启发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多注意引导学生参加心理社团活动,使学生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通过专题心理讲座、主题心理报告、心理沙龙等形式,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以及自我心理调适的基本方法,消除负性情绪的心理困惑,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自己、面对集体、面对社会。从而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大学生追求就业健康心理的自觉行动。

3.加强实践管理,促进教育效果延伸。

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大,大多源于认识的偏差和对择业实践适应的不良。只有社会、学校和就业指导部门来共同关注并采取相应的辅导对策,实施正确有效的引导,才能排除大学生在择业时出现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顺利的走向工作岗位。通过对大学生择业实践全过程的心理监测与指导,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调适的能力,使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从容地面对择业求职。一是充分发挥学校各种社团、协会的功能,组织学生参加对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二是抓住“寻岗”这个环节,树立“独自寻岗,战胜困难”的大学生典型,对大学生择业时的自我表现实行科学的引导,使之能正确地认识自我,能主动地调整择业期望值,能正确对待挫折与失败,让他们顺利度过接触社会之初存在着的自卑、怯懦、自负、焦虑等心理状态的不适应期;三是加强专业社会实践过程的管理和考核,组织专业教师、辅导员和“两课”教师对大学生的综合性实习进行指导,对大学生实行“模拟就业过程”的演练,培养大学生与人相处、共事、合作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四是做好社会角色转变的心理准备,使大学生能正确认识自我,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主观能动性,敢于竞争,不怕挫折,成为有良好竞争心理准备的人,自觉地克服和抵制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总之,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理念、培育良好的择业心态、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不仅有助于大学生的自我定位,有助于毕业生的顺利就业,还有利于促进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更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顺利实施。伴随着高校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普及开展,其教育模式的建立也必将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应该说,这是一项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还有待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调动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力量,开辟各种教育渠道,运用各种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探索与实践。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高校毕业生必须更新就业观念,做好充足的知识储备和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适时调整自己的择业行为,积极把握择业机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小学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班级是学校的基层组织,班主任则是这个基层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和管理者,对班集体建设和学生个体的成长起到引导性作用。

本文针对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沟通艺术进行探讨,以期为班级管理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班级管理;小学班主任;沟通艺术。

如何与小学生沟通、更好地管理好班级,成为每一位小学班主任都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能够掌握良好的沟通艺术,无疑对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实现良好的.班级管理产生积极的作用。

1沟通艺术及其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所谓的沟通艺术,就是要能够弄清楚小学生想听什么、探寻其想说什么,应以对方感兴趣的方式表达,适时回应、确认理解。

沟通的目的是将自己传递出去的信息和情感能够为对方理解并促成其行动,衡量沟通的品质的基本标准是对方的回应,未能得到对方有效回应的沟通都可以说是无效的沟通。

如何与小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成为小学班主任首先要面对的问题,这也是开展班级管理的前提。

班级管理过程中的师生沟通是100%的责任沟通,沟通责任应彻底归于班主任,而不能苛责小学生,而这正是考验小学班主任能力的地方,只有掌握了沟通艺术,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有效的互动,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学生的内心想法,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班级管理。

2.1沟通的针对性。

包括对班干部的调查、中等生的调查以及成绩较差、较顽皮学生的调查,如通过约谈班干部来了解班级课堂学习情况,学生在每节课上的表现等。

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其自身的性格特点,会有不同的想法,应给予足够的尊重,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去了解,促进其健康发展。

2.2沟通的广泛性。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论文

视觉艺术教育最初以技术手段的形式进入高等教育体系,造成传统学科如绘画、雕塑等教育形式的蓬勃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及近年来政府对视觉文化的扶持,高等院校扩招艺术类考生多多,再加之师资与学科建设的乏力,造成高等视觉艺术教育出现学科的单一性、教学观念的滞后性等问题。

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使视觉艺术作为一个交互系统,被重新定义;究其本质,只有在新媒体环境的大力支撑下,视觉艺术教育才能实现信息的传播、融合与实时交流。

在当今科技环境下,高等视觉艺术教育就不能只局限于传统学科的教育学习,网络与数字媒体的出现为应用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硬件助力,新旧媒体的融合与互补,为当今视觉艺术教育的传播与推广提供了新的机遇,高等视觉艺术教育对内要构建合理的学科系统、提高学生的创新、审美能力,对外需整合企业与社会的资源,从而将视觉艺术教育推向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台阶。

一、视觉艺术教育是一个整合的概念。

(一)传统学科与应用学科的整合。

传统艺术包含绘画、雕塑、音乐、戏剧、电影、摄影、艺术史、文艺评论等专业,应用学科有图形设计、插图艺术、电脑艺术、服装设计、家居设计、影视表演、装潢设计、环境设计等专业。其中专业学院开创了传统艺术的辉煌时期,例如中央美院、北京电影学院等高校,综合性大学囊括了传统学科与应用学科的专业设置。早在包豪斯时期,就提出技术与艺术并重的观念,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经历了纯艺术、艺术与技术结合到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三个阶段。为了适应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视觉艺术教育要发展,势必要整合传统学科与应用学科,使应用型人才既具有艺术的底蕴,也具备应用专业技术的能力。

(二)新旧媒体的交叉与融合。

传统媒体下的视觉传播内容以二维形态为主,视觉艺术教育的信息传递只能以纸媒为主,交流形式也是单一的信件反馈、电话调查等,新媒体除了具有传统媒体的优势外,还具有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的新特性。高等视觉艺术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授课形式不再单一,师生交流实现即时性,与社会的融合更为便捷。

二、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发展依赖于新媒体。

(一)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视觉艺术教育的时代性不强。视觉艺术是时尚的艺术,是走在时代前端的艺术,一定要有敏锐的时代眼光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而高校的视觉艺术教育观念更新明显滞后,专业教师缺乏先进的理念,教材一直沿用多年,造成教育在课程设置与安排方面落后。

2.视觉艺术教育的互动性缺乏。视觉艺术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整体,高校的专业设置受社会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影响,专业分割较细致,除了大专业的划分外,在本专业为了培养优秀的专业领域人才,还会再细化。如此,便造成视觉艺术的互动出现裂缝,不仅是学科间、甚至专业内部都出现无法交流的情况,从而影响了视觉艺术的整体发展。

3.视觉艺术教育的实训课程无法达标。由于高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授课人员有职称的限制、实训场地要考虑人数与安全等问题,造成实践难、接触实际课题难的情况。

4.学生学习与择业的脱节。视觉艺术教育以大类招生为主,专业分流的不合理,容易引起就业的集中。另外,教育的课程结构不合理,专业内容滞后等因素,造成学生学业完成却面临难以就业的问题。

(二)新兴媒体的优势。

1.交互性。数字媒体为信息的实时交互提供了可能。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授课除了传统的授课模式外,还有ppt辅助教学、网络课程、视频交流等。

2.即时延展性。借助新媒体实现即时、快捷翻阅信息的特性,并且特有的交互界面实现了信息的延展。

3.融合性。新媒体融合了传统媒体的特性,实现视觉艺术学科的整合、专业的交流,艺术形式的推广。

三、新媒体下高等视觉艺术教育发展的途径。

(一)完善师资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高校视觉艺术教师应定期参加专业培训,例如网络公开课、假期培训班等,利用新媒体的交互特性掌握专业的新动向,提升专业知识。参观大型艺术展览,国际双年展等。学校可聘请企业优秀设计师作为专业带头人,为学校的专业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二)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

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发展明显体现出高度细分与高度综合的时代特性。将新媒体应用于设计创作中,并纳入课程教学,把数码技术、计算机技术、新材料与新工艺等手段与专业结合,已成为视觉艺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如设计与新材料的结合,绘画形式与声光电的结合。中央美术学院的材料构造课程,就是学科交叉与融合的产物。

(三)视觉艺术教育的专业特性决定,实训课程的重要性。

艺术理论的学习是为实践来服务,为人来服务。高校视觉艺术教育,可以借助新媒体实现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的课题合作。新媒体与计算机的优势,以实际模拟的形式解决了新训场地的问题。在新媒体的环境下,高校可以了解企业与社会的动向,便于视觉艺术教育走出校门,将教学、科研与产业结合在一起,形成特色艺术产业。

(四)提倡创新、避免量化。

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为高校视觉艺术教育带来机遇,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弊端,例如学生的创意多来自网络,造成作品的千篇一律,缺乏创新。视觉艺术教育的发展是在传统学科的基础上加强技术的学习,注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关键。

四、结语。

高校视觉艺术教育要采用更自由、开放的观察方式,在对学生的艺术创作中,尊重学生的艺术想法,鼓励学生利用新技术、新媒体去实现作品的创新。发挥视觉艺术教育的交互性与融合性特点,在新媒体的技术支持下,将视觉艺术教育推向一个新的发展空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研究论文

当今世界,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各阶层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幼儿期正是一个人心理发展人格形成的关键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可塑性大,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低,极易受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国内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对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出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许多儿童都普遍存在着嫉妒、任性、孤僻、焦虑、情绪反常、社交困难等心理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品行问题。

当今的儿童大多是家庭的过分溺爱中成长,许多家长因为是独生子女就一味的满足孩子的需求。而长此以往,在儿童心中就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蛮横霸道,随着年纪的增长,逐步会发展到破坏课堂纪律、说谎、打架等劣迹行为,甚至违反社会法纪,这常常令家长追悔莫及。

(二)情绪问题。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最普遍、通俗的情绪有喜、怒、哀、惊、恐、爱等,也有一些细腻微妙的情绪如嫉妒、惭愧、羞耻、自豪等。在儿童时期,其情绪问题极易受到家长们的忽视,如果父母不从小就注重孩子情绪培养的话,可能孩子成长后将很容易产生各种问题行为。

(三)人际关系问题。

荀子曰:“人之生也,不能无群。”意思是说,人要通过交往、通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过社会生活。调查表明,许多儿童都存在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这种人际关系的障碍会对儿童个体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幼儿时期培养孩子人际交往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四)性格问题。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在儿童阶段,性格问题主要表现在胆小、害羞、自卑、怯懦、暴躁、身体或语言攻击等众多方面。儿童由于胆小、害羞等性格,会经常难于完成家长让他做的如表演、和别人比赛、主动和别人玩等事情,这样会使他们更加恐惧做这样的事,反而加重了儿童的心理障碍。

二、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遗传素质及来自社会的影响。

1.遗传素质。

遗传是指父母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现象。遗传因素是幼儿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幼儿是在这种生物的物质前提下形成自己的心理。遗传的不同奠定了幼儿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每个幼儿都具有他自己的遗传特性,这些遗传特性会影响该幼儿心理发展,如性格内向或外向,行为退缩或攻击,情绪焦虑或抑郁等。

2.来自社会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处于紧张之中,心理上的种种冲突、压力和焦虑不断地增加。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对幼儿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科学技术与幼儿的生活日益密切,儿童与各种社会传媒的接触,直接影响了儿童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形成,对其身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二)父母及家庭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1.家庭结构简单,生活空间狭小。

现在大多数的独生子女家庭,都是二加一的简单结构。父母是双职工,白天上班,晚上一家三口独居单元房,孩子缺少同伴交流玩耍。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2.父母教育方式不当。

在有的家长看来,家长的任务是让幼儿吃好,穿好,不生病。家长对幼儿的衣食及身体保健舍得投资,却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1)独生子女家庭中对孩子过分溺爱,已成普遍问题。“溺爱型”的家长对孩子处处包办代替,致使孩子依赖性强、懦弱、缺乏独立性,导致孩子任性、霸道,不会和同伴友好合作,是非不分,随心所欲,缺乏自制力,形成唯我独尊的不良心理,和集体格格不入。

(2)有些家长对孩子过于严厉,使孩子在“绝对服从”的高压环境中形成自卑、胆怯、畏缩等不良心理品质。

(3)家长整日忙于自己的事业,很少抽出时间关注孩子的发展。缺少父母的陪伴、关爱成了孩子形成不良心理品质的诱发剂。

(4)父母经常吵架或离异对孩子的影响。。父母离异,对孩子心理上的伤害是巨大的,年龄较小的孩子会出现攻击行为、退缩行为,并表现出害怕、拒绝、孤独等问题行为。

(三)教师教育方法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教师的教育方法是教师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教育手段、方式方法。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不仅充当教育者的角色,同时还是母亲或亲人的角色,因此,教师的教育方式不仅直接影响到教育活动的开展,而且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个性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做为幼儿步入社会的第一任启蒙者——幼儿教师,在处理每个问题时,教师所体现的个性待征和教育方法都会对幼儿的心理产生影响。因此,适合幼儿发展、幼儿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将会对幼儿的心理发展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三、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用爱心拥抱孩子,是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不爱的教育,没有不需要爱的孩子。教师只有把爱心献给孩子,孩子才能积极接受教师的教育。

(二)教师要注意自身言行对幼儿潜移默化得影响。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心灵也很脆弱。幼儿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个不小心的失误都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成为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幼儿教师对自己的言行,甚至是一贯认为正确的做法都应该做深刻的反思,以免不经意中使儿童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

一个健康的幼儿,既是一个身体健全的幼儿,也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不怕困难的幼儿。教师在集体教育活动中,要以恰当的方法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充分发挥幼儿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将幼儿的兴趣与必要的规则相结合,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同时培养幼儿在活动中要学会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用理智去控制情绪,保持健康的情绪,处理好与小朋友之间的人际关系。

(四)家园共育,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由此可见,家园达成共识,协调教育方法,统一教育要求,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保证。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摇篮,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因此,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家长园地”等家园合作方式,帮助家长提高认识,促使他们改变不正确的教育观念。这样家园互通,形成合力,使孩子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已,形成自尊、自信、自主、自控、独立性强、有责任感、善于社会交往等积极情感,让幼儿从小开始学习做人,成为具有健康心理的,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把幼儿培养成为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是我们幼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从幼儿细微的心理表现入手,引导幼儿行为,疏导幼儿心理,让不良心理夭折在萌芽期,并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心方法,为祖国培养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新一代!

小学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当今世界,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各阶层人们的广泛关注。幼儿期是一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奠基时期,从小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早期教育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无论幼儿园还是家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知识传授和身体护养,而轻视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从事多年幼儿教育,越发的觉得心理健康教育在幼教工作中凸显的重要性。

关键词:幼儿教育心理健康关爱。

一、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

大家知道这个时期的幼儿有着显著的年龄特点,加之时代赋予的特点,只有了解了孩子的这些特点,我们才会有针对性的教育。我看过一个对全国22个城市的调查报告,报告中说: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另据某地区对3000名4-6岁的幼儿心理的调查,8.8%的幼儿有不良行为,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8.5%的幼儿忧虑、紧张。由此可见,我国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不容乐观。幼儿阶段年龄在3至6岁是心理发展速度最快、最易稳固的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1.行为方面。注意力很不稳定,对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力较易集中,但时间不长,非常好动。最喜欢向别人挑战,假如你表达出“我不相信你会做”,他会真的做出来。

2.情绪方面。幼儿的情感常受外界情境所支配,常为周围人的情绪所影响。容易激动、变化、外露并且很不稳定。比较顽固,会发脾气,出现这个阶段的叛逆,不大理会别人的感觉,碰到惊慌的事情或意外的事件,情绪起伏大,如果不做好疏导可能会影响到成年。

3.智力方面。能了解父母在想什么,会察言观色。有惊人的想象力,带有夸张性,有时大人会认为他们在撒谎,其实他们对于事实和虚构的界线还分不清楚。成人应了解其心理现象,别加上莫须有的罪名,应耐心地解释及提醒。假如处理不当,会因为伤其自尊心而引起自卑感。

4.语言方面。三、四岁的幼儿已能够掌握全部基本语音,词汇量增多。在正确的教育下逐步掌握语法结构,幼儿到了五、六岁时,连贯性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大大提高。心里所想的,嘴巴直接说,喜不喜欢谁会直接表达。

5.个性方面。由于环境、教育条件和遗传因素不同,致使幼儿身心发展存在个别差异,逐渐表现出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个人特点,这些都会在人的一生中保留它的痕迹。

6.时代特点。现在的幼儿大都是独生子女,被宠爱为“小公主”“小皇帝”,他们普遍缺少与同龄小伙伴交往的机会,在家很少遇到需要合作的环境,使许多幼儿并不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加上家长的宠爱和教育方式的不当,因此很容易养成任性、爱发脾气、自私等不良性格特点。

总体来说,好奇、好动、好模仿、好被人称赞是这个年龄最显著的心理特点。同时,因为独生子女增多,普遍地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懦弱、惧怕困难、率性、不理解关心人、缺创制性、缺合作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儿童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如合群、攻打性行为、畏怯、多动、情感障碍等等。这种现象如不重视,势必影响一代人的素质。因此,注重和增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和无法躲避的课题。

二、教师关爱幼儿心理健康。

(一)更新观念。

1.树立新型的幼儿教育观。俗话说:“没有错误的学生,只有错误的老师”。我们应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不能用是否“听话”来衡量一个孩子。

2.提高自身素质。跟上时代发展,多充电学习,自身素质跟上。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自己、完善自己,自觉抵制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保持一份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做好幼儿心理健康的表率。

3.将儿童看成一个对社会有积极贡献的贡献者,学会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幼儿的潜能在一个有利的环境中得到自我发展,催发幼儿心灵深处智慧的种子发芽。

(二)充满爱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

1.爱每一个孩子。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无论孩子美或丑,聪明或愚钝,我们一定要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把幼儿当成自己的孩子疼爱,用我们的爱给幼儿带来自信、安全感、信任感,让我们怀着一颗爱心走近幼儿,并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爱的策略,多给幼儿一些关怀与微笑,分享他们心中的快乐,分担排解他们心中的忧虑与不安。

2.鼓励孩子。多说:“你真棒”“我相信你能行”或以微笑来肯定、鼓励幼儿。这样有利于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使幼儿有一种充分的被重视和接纳感。千万不要以“笨死了”“你怎么干什么都不行啊?”等语言来否定幼儿。否则孩子在负面影响下,情绪会变得消极。

(三)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幼儿的心理犹如一张干净的白纸,你在上面画什么,就是什么。所以“浇花要浇根,育童先育心。”在施教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孩子的优势,做好启蒙培养,引导幼儿拥有积极的心态。

1.充分利用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如在语言教学活动中,通过故事、儿歌,使幼儿明辨是非善恶,培养幼儿关心、爱护、尊敬等良好的情感素质,在健康、社会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美工、音乐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学会遵守规则、自我约束,帮助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等等。我在所带的班上曾经开展过“不做‘小皇帝’,要做‘小公仆’”为主题的试验教育活动。收到了显著效果,受到家长和同行的称赞。

2.持之以恒。贵在坚持,我们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要,有效地渗透到每一天教学中,并做到持之以恒,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四)加强和家长的沟通交流。

按照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学生在和教师、父母、同龄人、年长者的合作交往中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家长的行为对幼儿直接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要做好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家长是至关重要的。

温馨的家庭环境是幼儿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摇篮。要把端正家长教育观念、改变家长教育方法、增进家长素质提高、加强沟通放在重要的位置。如:按期开展相关内容的家长讲座,应用家长园地、家长观摩活动、家教经验交换等形式宣传,利用qq群、手机等媒介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为幼儿养成健康心理打下扎实的基础。

幼儿承载着家庭全部的希望,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幼儿教师有着重大的责任,让我们关注幼儿心理,引导幼儿行为,不断探索幼儿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健康成长!

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

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维护者,更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塑造者。本文针对当代学生最常遇到的心理问题,以及班主任在教学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提出了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及基本思路,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增强学生的走向社会以后的生存能力,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班主任工作;学生教育;健康心理。

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家长期望值的逐步提高、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当代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承受着比以往的几代人更大的心理压力,面对着曾被人称作“抱大的一代”的独生子女,由此产生了诸如自负、偏执、逆反、抑郁、冷漠等等种种错综复杂的心理问题,受不得委屈,经不起挫折。近年来中学生伤人、自伤、自杀的恶*事件屡见报端,这主要原因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因此,解决此问题的重中之重是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个人知识技能的发展,也包括个人人格的健康成长。在此当中,心理健康教育赋予了当代德育以新的时代内涵,而且所占比重越来越高。人所具有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忍不拔、勇于战胜挫折等个性心理品质对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目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校教育工作前沿的班主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1世纪的青少年由于受到经济增长冲击面临着严重的心理疾病,正在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当今世界有将近1/3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在我国,最近的一次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中发现,有高达13.9%的青少年存在心理和行为问题。一线城市40%的青少年的心理素质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这些数据表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疾病越来越严重。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修身”放于首位,可见其重要性。我国处于改革开放的社会转型时期,生产关系的变革必然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造成冲击,以此形成的社会和人际关系的种种矛盾、成人社会的诸多心理冲突等,必然从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中呈现出来。社会变革中的断层和种种羁绊,给社会的发展带来冲击,同时也给稚嫩的心灵带来几代人给予的压力,增加了孩子的心理负担,使其产生几种心理的碰撞,这一切不能不让人为之担忧。孩子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信心的缺失。

由于大多数父母希望孩子能够成为理想中的自我,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表现出对孩子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按着有些家长和老师的话说,“要常敲打才能成才”,消极评价多,积极评价少,使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结果是会因一次考试失败觉得自己的能力不行,怀疑自己的智商不如别人,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怀疑自己的其他能力也不如别人,觉得走上社会也是不能生存,产生极度自卑的心理,进而影响其行为,可能做出不利于社会、他人和自己家庭的事情。

(二)人际关系不和谐。

由于有些孩子学习成绩优秀,常受到家长和老师赞扬,加之现在家庭独生子占大多数,因此家中的大人过分的溺爱,使孩子在自我意识中总是觉得自己是“太子”、是“千金”,人际交往能力弱,以自我为中心,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不善于甚至不会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经常在班级的管理中会有学生向我倾诉:“老师,我真不知道怎样与同学相处,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同学关系”。一些学生的日常时间安排就是“家——学校”,两点一线,“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最爱做的事就是“坐在电脑前玩电脑”,把自己封闭在网络的世界中,只会在网络上与别人交流,在现实中,真实的世界中不会和别人交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真实的人际关系,以致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我总是不能加入同学们的谈话中”,“不知道和别人说什么”,“会感到特别孤独、寂寞,没有人可以交流感情”,到最后“觉得世界中只有一个人”。因此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觉得世界末日已经来临,失去生活的勇气,也有的学生因嫉妒同学而导致和同学的关系紧张。

(三)只会学习,不知道如何面对挫折。

当今社会由于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学校课业任务繁重,使学生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多,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这种现象在面临中考的学生当中尤其明显。我在担任班主任期间管理班级时有不少学生倾诉“想到面对又无法摆脱的压力,真实感觉窒息”,“一旦学习成绩下降,不能考入理想中的学府,真是无法面对亲戚朋友”,“我觉得学习已经尽全力了,但是成绩还是没有提高,没有勇气再继续学习下去了”,“我是拼着全力考进现在的学校的,下面的学习不知道如何才能再进步一点,前途一片迷茫”,“有时真想离开这个烦恼的世界”,于是内心中产生挫折感,特别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失意、悲观,对别人的的言行特别的敏感,而且会出现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四)早恋问题的困扰。

由于受到外界的影响,以及中学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身边的异性的不断了解,导致“互有好感”,甚至觉得“爱情来了,”在我从事班主任的管理中也占有一定比重,“总是希望看到他(她),看到又紧张的不行”“总想着他(她)在干什么,喜欢吃什么”“希望和他(她)有个浪漫的邂逅”等,由此受到这些问题的影响,每天胡思乱想,成绩开始下降。由于走进了不是这个年龄应该进入的世界,产生心理冲突,产生种种心理问题,尤其又不敢和别人分享,所以使自己每天都生活在彷徨中。

作为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那些所谓的“差生”才是最让老师担心的,也是班主任工作中的重点。班里的优生和中等生一般都比较注重学习成绩的好坏而且有很强的自制力,比较在意在老师、同学以及家长心目中的印象,因此他们很少犯错;即使偶尔违反纪律,后果也不会很严重,老师也不会大动肝火,觉得“人无完人”,不会有太大的惩罚措施。而那些相对而言的“差生”,因为成绩比较低,又总是违反班级的纪律,自己觉得不如别人,这种情绪经过天长日久的积累,就会产生自卑心理,甚至破罐子破摔,学习没了动力,就经常逃课、迟到、上课睡觉,长此以往,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学习成绩会更下降,到后来,想学也跟不上,也学不会了,在班主任的心里和眼里,也是无可奈何,在这种情况下一旦他们犯错,等待他们的可能就不是和风细雨的开导,而是老师愤怒,让老师有种无力的感觉进而漠视他。所以,大部分班主任遇到学生上述的情况,便会通知家长来到学校,和家长沟通,陈述孩子所犯的错误,想和家长一起解决,但是孩子犯错误也不是一次两次,通常都会表现无所谓,可能有的学生连家长也会顶撞,老师就会在此情况下,让父母把孩子领回家。如果我们试着换一种教育方法,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以前会开班会,在班会上反复强调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往往花费很多时间,也收集了大量的文章资料,或者利用课本故事,利用讲事例,表演节目,并制订许多规章制度;也经常找学生谈话,耳提面命,用心良苦,可是到最后,还是觉得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由于学生不能直接理解用语言阐述的相对于他们而言比较深奥的道理,因此不能在内心中接受。从心理学角度而言,讲道理要掌握方法,要通过情真意切的生活故事,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状况,创造一种与学生心理上能够形成共鸣的情境与气氛,学生通过对故事中人物的经历由人及己,进而能够反思自己的问题所在。所以,最好用学生熟悉的身边事来讲道理,有的放矢。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的醒悟过来。

(二)导之以行,约束其心。

人是环境中的人,是社会中的人。因此,学生会受到所生活的大环境影响,我们要尽量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他学习和生活的社会环境,给学生一个理想信念,他们会做的更好,甚至会超出我们的想象,所以一定要给学生们一个展现和实现梦想的机会。从人的心理发展的固有规律来看,从一个学生的求学路程来看,初中到高中是一个飞跃式的发展阶段,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正确的指导,可能会成就一个学生考入一个理想的学府,走上自己希冀的道路。因此,引导所谓的“问题”学生,我们一定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引入情景,使学生设身处地的反思自己的行为,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实现自己的梦想。

(三)动之以情,发其深思。

人之初,性本善。因此,学生本身都有一个向善的心,但是他们的人格还没有形成,正是养成的阶段,但是也具备了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们正处于一个性格形成期,而且还面对一个多彩缤纷的世界,面临诸多的.诱惑,他们又有一个探索世界的心,因此避免不了常犯错误。但是,只要我们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一旦触及了他们的灵魂深处,学生们一定会认识自己的错误,并能够及时走上正确的道路,走出自己精彩的人生。对一个老师而言,一生的教育事业会面对很多的学生问题,而且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是一项长期的、需要坚持不懈努力的工作,在教育的同时,还要巩固已取得的成绩,需要随时随地的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时时加以引导。要求班主任处处留意,每天都要及时观察学生的情况,抱有一种爱心和宽容。问题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要点,只要做好了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才不愧于三尺讲台。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术应当成为每一个班主任工作的必修课。心理健康教育应当纳入每一个班主任的工作中,这是历史赋予班主任的使命。

小学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学校教学的基本单位是班级,班级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工作的质量和学生的健康发展。

为此,本文对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作为班级直接负责人和领导者,班主任的责任之重不言而喻。

那么,如何行使好班主任职责,管理好班级呢?以下是本文的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一、关心爱护好学生们。

作为班级的直接负责人,班主任就是学生在外最亲的亲人,能否让学生体会到大家庭带来的温暖直接取决于班主任,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

只有班主任真心付出,学生才会听之信之,这也是提高班级凝聚力的基础。

所以,我们班主任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班主任的关心和爱护,让学生觉得班主任就是在外最关心自己的那个人,让班级充满爱意和温暖,从而成为团结向上有凝聚力的班集体。

那我们就是“一棒子打死”,这样不但起不到教育的理想效果,更不利于学生感情之花的健康开放,从而使学生走上班主任的对立面。

所以,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征服”学生,我们要注意双管齐下、软硬兼施,说理蕴含威严,训斥带有真情,将师生之间的情感之网拉开,维系师生关系,从而使班级管理工作井然有序地进行。

二、规范管理各项工作。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班级作为学校的基本组织单位,需要建立健全和完善的管理制度,以保证班级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

班级管理制度既可以有成文的规定,也可以有不成文的规则,成文规定是指班级所实施的常规管理制度,而不成文的规则是指班风、班貌、习惯、传统等约定俗成的管理内容。

为了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有序性,要规范管理的各项工作,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用纪律来规范学生的行为,让班级管理工作能够有法可依,提高班主任工作的效率和有效性。

最后,我们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让班干部各司其责,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激发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我们的班集体成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三、引导学生自主管理。

自主管理能力是综合素质的体现,作为学生的引导者,班主任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锻炼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在没有班主任和教师监督和管理的情况下进行自主管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此,在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我们可以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帮助,互相监督,这样不但可以锻炼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让学生学会互相帮助,同时还能增强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自我约束,自我监督。

但是为了保证活动的效率,我们要确保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班主任要结合实际,在活动中制定完整的计划方案和活动措施;。

第四,加强活动后续管理。

在活动过程中,班主任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告诉学生活动的意义所在,指导学生在竞争的同时也要互相帮助,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让学生明白团结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主体优势,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活动方案的制定中来,师生集思广益,一起为活动出谋划策,锻炼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提高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效率,一举两得。

四、构建家校合作桥梁。

教师和家长是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人,为了加强班级管理工作,教师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构建学校与家长联系的新途径。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要想取得与家长的联系,只能通过家长会或家访的方式,这样的方式费时费力,而且无法取得较高的效率。

在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构建与家长的网络联系平台,例如建立qq群,在群中与家长沟通交流,对学生在校情况和在家表现进行及时的反馈,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

总之,班级管理工作是一件繁琐的工程,应循序渐进,同时耐心、诚心、真心去对待每一位学生,去做每一件班级工作,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那么我们的班级工作一定会高效率的进行。

[参考文献]。

[1]刘长江.小学班主任学生管理的难点及对策[j].亚太教育,,(04).

[2]张培智.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小议[j].学周刊,,(31).

视障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综合实践研究论文

医学与教育科学的种种新变化对当前医学教育专业结构、教学内容和过程以及学习效果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原有的学科课程内容膨胀,新兴的学科课程迭加,使医学教学面对的知识总量急剧增长,教学内容超量与课程学时有限的矛盾更为突出。在培养模式上,强调共性,忽视个性,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和能力培养;在教学内容上,与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不相适应,缺乏最新科学前沿知识的融合;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是教师上课时“满堂灌”,较少有让学生独立思考、开拓思路进行实践的时间和机会;在课程结构上,过于强调专业教育,基础知识面过窄,缺乏人文科学课程,抑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因此,如何适应现代医学科学进展的全新趋势,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关键。

一、创新教育的涵义。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时代的思想理念,我们首先要从教育思想观念或教育哲学层面上去理解创新教育。应强调从守成性教育、维持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的目标转向;从注重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向文化的革新功能转向;创新教育是一种全局性的、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是对创新教育系统设计的高屋建领。第二,在实践操作层面上,应注重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可持续发展。凡是体现有利于受教育者创新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和趋近这种教育目标的任何教育实践活动,都应该有意识地吸纳其中的合理内核,使之成为创新教育改革方案的组成部分。

二、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教学模式设计。

要研究临床医学的创新教育,首先要为临床医学创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寻求一定的理论依据。因此,我们应从现代社会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教育思想的创新观念出发,围绕医学教育的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操作程序、教学策略、评价标准等教学模式构成要素进行理论探索。

(一)指导思想。程体系21世纪的高等医学教育应该适应卫生事业发展需求、医学模式的转变,特别是要重视社会进步和医学科学迅猛发展的宏观背景,培养以人文性为先导、以综合型的智能结构为基础、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创造性医学人才。

(二)目标内容。

要建立与医学创新教育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其主要框架包括三个部分:(1)医学思维与创新的理论知i识通过创造学基础知识的构建,发展医学生的一般创造力。(2)临床专业与技能的`指导。通过临床专业和技能的指导,发展学生的专业创造力(3)创新个性的素质培养及其社会实践该部分的课程设置将有利于医学生创新个性品质的培养。

(三)操作程序。

提出问题(临床病例或社区专题卜搜集数据(诊断依据与调查资料h形成解释(可能结论h评估结果(讨论引导)—验证结果(实践检验)以上操作程序主要从学生见习病例报告撰写和社会问题调查报告两方面进行设计。

(四)教学策略。

教学主要以认知、技能和素质三种不同的目标进行符号性、观察性和活动性三种方式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第一课堂,以知识传授为主,并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第二课堂,以技能操作为主,教师将对第一课堂的知识进行再现性操作示范,并为学生在课后进行提示性技能练习创造条件。第三课堂,让学生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相结合,在实践应用中得以锻炼提高。教学部门还要导向性地组织学生参加临床和社区医学从业岗位整体任务和局部内容训练,并进行持续性的反馈,使学生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和基本方法。

(五)评估。

实践论文。

相关信息。

评审。(3)态度领域病人评议学生学风医德、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及志愿者服务社会的价值评价等。

三、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的实践。

(一)目的是导向因素,临床医学创新教育首先要确定培养目标。

我们要重视把教育从智力领域扩展到非智力领域,从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教育扩展到学生的人文精神、理想信念、道德人格、思维方式的教育。因此,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追求的是科技素质与专业素质的结合;人文观念与职业特征的结合;个性心理与社会责任的融合;创新精神与应变能力的培植,强调后继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是核心因素,专业课程的调整和改革从时间和空间上提供动力。

高等医学教育培养人才的任务主要是通过课程的组织和实施得以实现的。课程作为教育的核心,其质量关系到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创新教育的实施创造课时条件和实践空间,我们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调整课程结构:(1)削减课程间重复内容。开展了包括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在内的各种医学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实施以问题为引导的临床与社区医学教学改革。并以此为契机,削减课程间重复内容,空出一定的学时数,增加实践课和自学选修课程。(2)加强实践技能训练w加强了医学生的临床医学技能实践和社区全科医学服务实践课程计划。例如,坚持授课学时与实践学时之比不低于1:1;加强临床见、实习带教老师的上岗培训工作,使其明确带教要求和操作规范;在严格执行病区专题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实行内、外、妇、儿分科床边技能考核和毕业综合技能操作考试;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基层和专科教学医院、社区教学基地轮回实习,加强学生全科医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我们还加强了初级卫生保徤和流行病学调查的实践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应用医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及独立撰写科研论文或调查报告的能力。(3)开设医学前沿理论选修i课不断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树立学习的综合意识、超前意识和终身意i识根据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社会对卫生保徤需求的变化,调整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开设医学新兴学科和跨学科的综合课程讲究特色和因材施教是本科生选修课设置的基本原则。(4)开设引导掌握思维方法的相关课程为了使医学生在进入临床课程学习时,熟悉医学思维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已在九五~??级的六届医学生临床课程阶括思维科学、医学思维与学习、创造性思维和技法训练、创造力培养与成功者品质修养、研究型实践学习习作等。(5)隐性课程的建设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显性课程教学活动而言的。隐性课程的主要教学环节有:开展文明校园建设活动,医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社会考察和国情、创业教育,结合临床见、实习开展医德医风教育等等隐性课程的基本思路是以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的文化活动来加强医学生的德育实践,并以此作为人文教育的载体。

(三)方法是技术要素,积极探索结合教学改革成果的教学新方法。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获得系统知识,而且要让学生获得探索和检验这种知识的方法,后者往往比前者更重要面对21世纪知识的骤增,临床医学教育要强调方法教育,使医学生有能力区别重要和次要的知识,使其头脑留有持续学习的空间,提高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性和吸纳能力,这对于临床医学的创新教育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四)学生是根本因素,教师是关键因素,教与学互动机制为系统提供原动力和主导力。

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以创造型教师的培养为前提条件。创造型教师不仅要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发现和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而且要善于培养医学生的创造性^我们在实践中编写了《临床教师与管理干部基本教育素质培训教程》,并分批对临床教师进行思维科学和创新意识培训,规定45岁以下教师必须以计算机辅助临床教学的要求,在客观上收到了一定成效。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考虑的是如何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和发展新知识,将教学过程作为学生对于知识的再发现的途径,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目的。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密切联系,不仅可以反馈教学信息,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改进授课质量,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此外,强调教与学的互动机制,定学习积极性以及主动参与教学工作的热情。例如,我们在平时工作中,无论是理论课、见习课还是实习阶段,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评教工作,与教师的评学工作一起,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五)环境是支持因素,教学环境和机制的整体优化是系统持续运行的保证^。

要进一步发挥教师与学生在创新教育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要营造良好的创新实践氛围,制定和规范适宜的管理制度,通过充分发挥教师因材施教和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教学模式的不断优化,培育创新教育的新机制。目前,我们的做法是从七年制教育起步,逐步向学生开放部分实验室,鼓励学生参与部分科研课题实践;开放电子阅览室,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视野;在社区全科医学服务中心,安排3~4周的全科医疗服务,并结合社区问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由专家负责指导。对于临床教师,我们加强了临床骨干师资创新能力的培训;建立和加强教学质量评估,优化教学过程控制,建立教师、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质量的互评机制;建立有利于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此外,为临床教师提供获取信息便捷途径的现代教育技术条件,努力提高临床和结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验中,我们还注意介绍相关的实验技能,如如何看电路图、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电路的连线技巧和各类电子元件的识别等。

第二阶段,以数字电路实验为主。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我们为实验准备了各类集成电路模块,让学生利用面包板,按实验线路图在数字实验箱上自行搭建线路,进行调试、观察及测量。通过这样的实验方式,学生可以自主完成门电路、触发器、555振荡器、计数器、译码显示及a/dd/a转换等实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验教学既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又是理论部分的补充通过课堂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学生们对电子技术从模拟到数字、从分立元件到集成芯片、仪器设备体积由大到小、功能由单一到系统的飞速发展过程有了具体形象的认识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初学时的各种抽象术语及名词如负反馈、脉冲、二进制等,就都变得简单易懂,激发了他们学好医学电子学的兴趣和信心。

(六)反馈是控制因素,教与学的评估是发挥系统动力正向效应的质量保证。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制定三个领域十项指标来综合评价临床医学生的基本素质,作为医学生毕业就业指导考核和推优标准具体内容包括:

(2)技能领域,包括三级学科出科技能考试、外语、计算机能力、流行病科研能力;

(3)态度领域,包括日常学习行为规范测评、临床实习态度出科鉴定、病人评议学风医德等。

医学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将对21世纪医学生的培养目标产生深刻的影响为了适应医学生从业素质要求的广泛背景,医学教育应当强调学生具有多维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结构,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努力适应社会需要。医学的创新教育将成为医学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这是新世纪医学教育社会职能转变的需要。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启发式教学研究论文

1.设置良好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任何教学手段顺利开展的前提,对于启发式教学而言,尤其重要。启发式教学的精髓在于:教学活动实践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地位,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实现三动:动脑、动口、动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相应心理健康技能,用以指导实际生活。课堂教学始终要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营造出尊重、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愿意参与课堂互动。

2.重视新课导入。

能否将新课高效导入,是启发式教学得以成功的保证。以“情绪调节”一章为例,如果课堂开始就将单纯的.知识点罗列,即使加以解释,学生仍然会缺乏学习兴趣,且不能使学生将知识有效迁移到生活情境中去,也达不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启发式教学导入课程时,可以插入与情绪有关视频、图片,或引入情绪问题等讨论话题,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辅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使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促进学生知识的正向迁移。

3.掌握提问技巧。

启发式教学能否有效,关键在问题设置,问题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1)在情景之上设置问题。在课堂导入之后,有具体的教学情景或学生脑海中已形成相应情景,才能开始设问启发,否则就是空中建楼阁,没有生长点,学生无法跟上教师的思路,达不到启发的效果。

(2)以学生现在知识、智力、能力水平为基础;学生原有水平是一个重要的生长点,任何教学都要依据学生现有水平而教,启发式教学更应重视学生现有水平,设置问题任务应该是让学生能接受、不反感、能理解的问题,通过思考努力,能解决的问题。如果脱离学生现有知识、智力、能力水平,就如启发小学生了解大学课堂知识一般,无法成功。

(3)问题要具有探索性,有挑战性同时又不失趣味性;问题应该是真正能促进学生思考,不能为问而问。仍以“情绪调节”为例,在学生已观看情绪相关视频的基础上,可以提出“同一个事件,为什么会有不同情绪呢?”引导学生得出“是观念而不是事件本身不同产生不同的情绪”从而引出情绪调节方法——改变不合理观念。而通过思索得出的答案,更易于记忆。如果问题不具探索性,学生不需要思考便能从书本上或过去经验里找出答案,那么学生无法主生兴趣,也谈不上记住,无法记住,在实践中将不能有效运用。

4.运用启发式教学要注意的事项。

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时,始终要多表扬、多鼓励、不批评、不责备,使学生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乐于参与课堂互动。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不能直接指出,而是通过对比、反问等技巧,引导其逐步得出正确答案。对于本身就没有正确好坏之分的,例如“人格”“气质”等知识点,应多设置开放性问题,不设标准答案,激发学生创造思维,让学生学会求异,明白包容,从而用包容的态度运用到生活当中去。

二、结语。

综上所述,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启”,而难点也在于“启”。要想做到行之有效的“启”,要让学生能够立足于理论知识,将之迁移至实践中,需要教师能够掌握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教师应该要熟悉所授课程内涵外延,熟悉启发式教学的模式与流程;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能够积极尝试启发式教学手段,注重教学反馈,不断研究创新,积累教学经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启发式教学手段,从而更好地上好本门课程.

小学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研究论文

一、班级管理“民主化”

为了搞好班级管理,笔者采用了“民主化”的管理方式,让学生们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

1、教学实例。

为了拉近学生于教师的距离,发扬班级民主精神,我特意在我执教的班级(小学五年级)开过一次主题班会:“有奖征谏”——为教师提建议。

并提醒同学们不要错失良机。

小学生们比较单纯,听到这个问题之后,先是笑了一阵子,不过一会就活跃了。

一段时间过后小学生们陆陆续续的说出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学生甲说:“老师,你刚教我们的时候和我们一起玩,没有界限,但是后来你越来越爱发脾气了。”

学生乙说:“老师,咱们班的班规几乎都是你自己定的,我们都觉得不好。”

学生丙说:“老师,你现在变的很冲动,我们犯点小错都要受到严厉的批评。”

提建议的同学越来越多……教师总结说:“谢谢同学们的直言不讳,原来老师有这么多的地方需要改进,我相信在未来的一年里只要我们精诚团结,必定能和谐相处,打造一个健康、有爱的班级体。”

2、教学反思。

让学生给自己提意见,学生学生的优点,就是在班级管理中发扬了民主式的管理方式。

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觉到老师是可以放下架子的,是可以丢下面子的,这样的班级才不是教师的“一言堂”,才是民主的班级。

但是,无原则的民主是不可取的,教师在管理时要注意把握分寸、掌握火候,促进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二、班级管理“法制化”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应该改一改自己一人说了算的“人治”管理,实施“法制化”的管理化的模式,让全班同学共同制定班级班规,这样才能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

1、教学实例。

为了让班级管理走上正轨,笔者和小学生共同商量,制定了本班级的班规。

在班会上,我对学生说:“咱们班里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班规。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当话音一落,学生们纷纷讨论了起来。

学生甲说:“老师,我觉的不应该制定班规,那样就会限制我们的自由。”学生乙说:“老师,我觉的制定班规更好,如果玻璃被人打坏了,由谁来赔偿。”这时候,笔者抛出一个问题:“大家想不想让我们的班级体变的更优秀?”学生们纷纷点头,说:“想。”“既然大家都想让我们的班级变的跟优秀,那就应该制定相应的班规。

但是在制定班规的时候,我们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广泛性。

就是这个班规尽可能包括同学和老师今后可能发生的任何违纪现象,不能有遗漏。

二是可行性。

就是说我们的班规制定出来要能够落到实处,不能使一纸空文。

三是制约性。

就是说这个班规不是老师和班干部拿来管学生的而是应该约束每一个人,这个班规对任何一个人包括班主任也奏效。”之后,学生们纷纷举手表示可以制定班规,一周后,笔者的班级有了“法律条文”。

2、教学反思。

让班规来约束学生的行为,不仅是班级管理的有效保障,更是落实民主教育的有效手段。

小学生的自制能力比较差,如果他们犯了错误,而教师总是喋喋不休的去说教,并不一定有效,但是有了具体的班级规定就不一样了,这样的班规能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影响小学生。

由此可见,健全的制约机制,是打造健康、和谐班集体的法制保障。

三、班级管理“爱心化”

爱是教育的基础。

我们必须从内心深处爱所有的学生,有了这样的想法,我们才能在在言行和举止上发扬民主、实现民主。

作为班主任要想用爱心去管理班级体应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多理解,少批评。

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他们,严禁指责和批评。

这种理解包括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心理需要。

小学生年龄小,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要理解作为独特的个体的学生的行为总是有情可原的,这样,教师就能真正理解学生、真正赢得学生的爱。

2、掌握交流技巧。

爱的教育不是一味的爱就能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要想使学生爱老师、老师爱学生,教师就应该掌握交流的方法。

在学校里,班主任是和学生打交道最多的一个人,所以班主任要讲究说话的方式,比如“循循善诱”、“欲擒故纵”的交流方式。

好的交流方式,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直截了当、竹筒倒豆子式的教育,更能让学生接受。

所以说,班级管理不仅是“民主化”“法制化”,也是“爱心化”。

四、班级管理“勇敢化”

班级管理“勇敢化”主要指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时候,如果出现错误,要勇于承担。

要想实施民主教育,教师不能摆架子,更不能无缘无故的爱面子,犯了错误就要承担与反省。

1、教学实例。

笔者曾经接手的一个班级里有一个特别差的学生,在接手之前就听到很多教师议论过这个学生。

当我教了他几个星期后,他又被指认偷了本班一个小女生的钱,当得知此事后,我气急败坏,把他叫到办公室,给了他一顿“粉条炖肉”。

结果,几天过后,那个丢钱的小女孩告诉我,她的钱放在自己的书包夹层里了,现在找到了。

当时笔者就放下架子,把那个那个被冤枉的学生找来了,承认了错误。

2、教学反思。

这个事件,一直在我心底埋藏着,现在想想,如果当时自己不那么冲动、如果当时对学生多一些接纳,事情可能会是另一种可能。

不过,幸亏当时勇敢的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这才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没再恶化下去。

教育与班级管理是一项漫长的工作,孩子们的成长也是漫长的,在漫长的工作中,作为教育者,我们要付诸爱心、耐心、勇敢来“静等花开”。

作者:杨永成单位: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杨集镇中心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拓展训练的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从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出发,结合拓展训练的特点及优势分析其在公共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如何更好地推进拓展训练在公共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提出相关的建议,以期为我国公共体育教学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拓展训练;大学生;公共体育;应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也在新时期日渐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不容忽视的作用。作为校园体育的最后一环,高校体育教学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强健体魄和健康心理的重要任务,更要使大学生在高校体育学习中逐渐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运动习惯,从而为大学生走入社会后继续从事体育健身运动打下坚实基础。拓展训练是通过创设情境,主要由参与者在户外开展,通过一系列的训练项目使参与者不断挑战自我,发掘自身潜能,在此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参与者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由此,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引入拓展训练有着重要的意义。

1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

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在近年来的改革中不断得到新的、更大的发展活力,取得了日新月异的成绩,但是应该看到由于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高校体育教学照搬前苏联模式,以培养学生的“三基”为中心乃至全部内容,大学生对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兴趣也不断降低,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仍然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

1.1教学目标不合理。

长期以来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着重强调学生的“三基”能力培养,忽视了对于学生内在情感和价值观及体育运动态度的培养,因而产生了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不高、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当前我国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过程中仍有相当比重的学校和教师没有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学生主体的意义,因循守旧,忽视对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培养,消减了高校体育教学对于健全大学生身心素质、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功能。

1.2教学内容单一。

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很大范围内还存在着教师照本宣科、墨守成规的现象,教学内容集中在基本运动技术和基础身体素质等方面,课堂教学以教师为核心,教师以单一讲授为主要方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内容与中学体育存在大范围重复,学生很难得到自主选择运动项目和学习内容的权利,因而对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合作意识的培养产生消极影响。

1.3教学方法落后。

当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教学方法落后的现状归根结底是没有正确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和在体育教学中健康第一的教学原则,从而忽视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造成本末倒置的问题,妨碍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思维等造成一定程度的阻力。正是由于我国当前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中存在诸如以上的问题,以改革的魄力和创新的眼光加强对这一现状的干预才显得刻不容缓,也正是在此背景下引入拓展训练才有其客观必要性和现实可行性。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研究论文

一、前言。

中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关键阶段,是教育发挥影响和作用最大的阶段,中小学生的教育问题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国民素质的提高、国家对基础教育认识的深化发展,基础教育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为被广泛关注的问题,逐渐从接受、认识走向探索、发展。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更科学地认识、更系统地探索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状况,笔者在中国知网期刊论文电子杂志全文数据总库中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关键词,浏览了48篇有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教育问题的文章,拣选其中32篇研究成果显著论点鲜明见解独到有力的文献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归纳整理后,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总体情况进行了梳理和展望。

总体看来,至左右,学者们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探索相对集中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界定、现状、成因,以及初步的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20至今,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研究提升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化专业化模式的探索,也有更多的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资料,提供更为专业的论点。

首先涉及心理健康的标准,从19起教育部逐渐颁布一系列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研究者们首先定睛于如何界定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以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如美国奥尔波特六个标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十条标准为依托,从不同侧重点具体把握从不同需要把握如何划定心理健康的标准。如杨建飞在《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5]中提出应系统综合地把握心理健康的标准,也有研究者提出应结合我国传统价值观和正确的主导社会价值观来本土化心理健康的标准[1]。笔者认为,处于不同的研究目的或者适用不同教育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在把握基本标准下有所侧重有所添加,才能使心理健康标准的界定更好地服务于心理健康教育。

国内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及成因的研究探讨结论相对一致,调查研究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爆发的比率逐年上涨,并且呈现多样性、集中性、年龄阶段性等特征,多体现在学习障碍、行为问题、社交问题、性心理问题、适应问题[1]。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指向内、外两个因素,内部因素指学生个人的主观因素,外部因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所囊括的人事物等方方面面,小到班级环境,大到教育机制缺陷,时代变革。

到年,在国家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巨大进展,以下主要方式在中小学校中发展起来:1开设心理健康课;2建立心理咨询室;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4渗透于学科教育之中;5建立学校—家庭合作通道;6搭建同辈互助咨询机平台[2]。

有研究者通过对东、中、西部地区样本学校校长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存在的不足,包括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城乡不平衡,以及心理咨询开放时间供不应求,并提出了改善建议[3]。

笔者认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研究还有待发展,可以从更多角度进行研究,例如以受教育者为研究对象、以纵向研究或聚合交叉研究为研究方法,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做深,做实。

(一)系统化趋势。

1、以教育系统提升为依托。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展开,学者们越来越意识到单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只是表面上缓解了矛盾,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4]。在教育机制、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学生心理问题的.爆发不可能完全杜绝。只有把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置于其背后的教育系统的大背景下,才能更深刻更彻底地找到问题根源,叫停连锁反应。

由家庭、学校、社会构成的环境网络是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外部因素,三者环环相扣密切联系互相作用,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问题最终可以归于环境适应问题。在处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必须同时考虑这三个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这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们逐渐达成的共识。

3、涉及学生个体、同辈、家长、老师、辅导员的人际互动网络。

人际因素也是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并通过环境因素起作用。人际因素的运用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成败。很多研究者尤其提倡让孩子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体验健康向上的力量,达到自己成长,自我提升的目的。基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同辈、家长和老师在人际因素中是关键。

4、专业化趋势。

不少研究者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扎根于具体的方法研究上,对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进行了研究。例如同辈咨询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有利因素[6],表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走向专业化发展方向。理论研究上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渠道,实践运用上也提高了对一线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要求。

虽然从年起我国才开始提倡心理健康教育,但是我国有着优良的德育传统与和谐向上的社会价值观,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已有深厚的基础,这就为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提供了方向引导和理论支撑。十年来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逐步拓宽、深化,初见规模,指引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但不少研究还是有稍显空泛的问题,如所提对策缺乏具体的可行性方案,没有通过实验验证的理论构建,缺少正反面的心理健康课堂教育经验研究,现有理论与实际脱节,宏观指导多微观指导少,实践性研究相对缺乏等问题。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用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而逐渐发展的,需要广大一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者发表自己的认识,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的感性材料。

笔者认为,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望从以下几个方面开拓道路:1进行实地调查,更多获取直接数据,揭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完整面貌;2开拓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途径,以适应广大中小学生寻求心理帮助的需要,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多技术支持;3密切联系一线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理论与实践互为指导,共同促进;最后,还要继续加强系统化、科学化的理论构建,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启发式教学研究论文

主题分类高等教育高等教育高等教育高等教育高等教育高等教育高等教育高等教育。

序号101112131415161718。

主题分类综合性教育高等教育高等教育。

农业教育。

综合性教育综合性教育。

自然科学总论自然科学总论。

外国语。

高等教育。

二、奖励20分期刊及报纸序号12345678910。

序号11121314151617181920。

主题分类数学。

物理化学外国语体育高等教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研究论文

只有把学生当做信得过的朋友,师生关系才会亲密无间,学生才会主动亲近老师,与老师无话不谈。老师尤其是班主任,一定要把学生当做知心朋友,以诚相待,以心换心,以情感人,在生活上主动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正如高尔基所言:“不爱孩子,就不配教育孩子。”人们赞美教师,正是因为教师除了奉献精神外,还能毫无保留地关爱学生,能宽容学生的缺点,对那些桀骜不驯、常有顶撞行为的学生也能怀有的宽阔胸襟。例如,笔者班里一位女生因谈恋爱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笔者找她进行了谈话,说明了学校有不准谈恋爱的明文规定。她并不领情,只是从“明谈”转为“暗谈”。笔者没有急于批评她,而是不时地关心她的学习和生活。一次,她生病没来上课,笔者在去探望的途中险些被车撞伤,她从同学们的议论中知道了这件事,醒悟道:“老师,您真好,我对不起您。”从此,这位女生从早恋中解脱出来,学习成绩明显上升,各方面表现突出,学期结束时,还被评为三好学生。

二、以道理教育学生,以理服人,是班级管理的有效办法。

对违纪的.学生,须进行严肃而有技巧的批评教育,批评的目的是教育,因而必须讲究教育的艺术,选择恰当的时机,批评学生要看场合,要注意口头语言,务必做到不了解情况的问题不谈,没有把握的事情不谈,让学生口服心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告诫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所以,对待违纪的学生切忌简单粗暴。例如,笔者所带的班级中,有一位学生因“敲诈勒索”受到开除学籍、留校察看的处分。笔者号召全班同学关心帮助他,让他感到集体的温暖,课余时,笔者经常单独找他谈心,让他知道利害关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让他消除因自己受到处分可能被人看不起的顾虑。同时,仔细观察他的平时表现,分析他的心理:他学习差,但考试从不作弊,说明他诚实;他不爱参加劳动,但一旦参加就拼命地干活,这说明他踏实。笔者抓住这个优点,在班级表扬了他,使他增强了改过自新的信心。此外,笔者还积极与其家长取得联系,协同教育。后来,学校因该生良好的表现,撤销了对他的处分。此外,还要抓好班委会和团支部的建设,使他们成为班级工作的主体。班主任在班级要树立班委会的威信,经常指导班委会的工作,为班委会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从而更好地利用班委会加强班级的管理。

三、总结。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团组织建设是班级管理成功的关键。共青团是先进青年的组织,注重团组织建设,可以促进班级管理水平的提高,不论学习还是各项活动都会名列前茅。近年来,笔者在班主任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所带班级也多次被评为先进班集体,这与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身育人、提高学生文明程度是分不开的。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