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会计学审计论文大全(15篇)

时间:2023-12-04 07:41:11 作者:琴心月

审计过程中,审计师需要遵循一系列严格的准则和程序,确保工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通过阅读这些审计范例,我们可以了解到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如何应对和解决。

会计学审计论文

[摘要]毕业论文写作(设计)是各个专业人才培养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影响毕业论文写作(设计)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从教学和主客体两个角度分析了影响会计学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各个因素。

[关键词]毕业论文写作;质量;影响因素毕业论文写作(设计)是高校各个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教学环节,因此,毕业论文写作(设计)质量对能否实现人才培养计划设定的培养目标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拟探讨影响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设计)质量的影响因素。

一、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设计)教学方面的影响因素。

毕业论文写作(设计)需要储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洞察能力、掌握论文写作技巧和方法和缜密的逻辑思维等各种能力,是一项综合性强的系统性工程。因此,在毕业论文写作(设计)工作开展前,需要各个专业在人才培养计划中为保证毕业论文写作(设计)质量做好基础性工作:

1、课程设置方面,课程设置除了需要学生掌握本专业扎实的基础知识的课程外,还需要设置交叉性课程、前沿性课程、研究方法课程。对会计学专业来说,课程设置除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高级财务会计这些专业基础课程外,会计理论、财务会计理论这方面的理论课程可以作为专业选修课程在高年级开设,有利于学生深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为进行研究打下理论知识基础;此外,研究方法课程也应作为一门必修课程予以重视,每个专业的研究方法不是相同的,对会计专业来说,会计既有理论性很强的问题需要去深入研究,比如会计计量问题、会计政策问题,也有大量层出不穷的新实务问题,需要去探究,寻求符合会计准则要求的处理方法,比如bot业务、授予奖励积分问题,也有各种各样的案例需要去研究,所以,研究方法课对于学生掌握具体论文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水平,最终提高毕业论文写作质量必不可少。

2、教学内容方面,教学内容要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基础知识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了基础工具,更为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教学内容中,要注意结合实务问题为学生介绍会计基础知识和理论怎样运用的,会计知识和理论如何来自于实务和指导实务的,引导学生对实务进行理论思考。

3、教学方法方面,教学方法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发现理论或者准则运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发现令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培养探索性、创新性思维,案例型教学、seminar式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研究兴趣,为毕业论文选题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变学生被动的听讲为主的授课方法,变学生为主动积极参与式的授课方法,引导和鼓励学生对授课内容进行探究式学习,如引进案例教学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其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二、毕业论文写作(设计)质量的主客体方面的影响因素。

毕业论文写作(设计)的'主客体是指毕业论文写作学生和指导教师,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与毕业论文写作(设计)主客体的积极性、沟通具有直接关系,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毕业论文选题的适当性。毕业论文选题决定着论文写作方向,论文选题适当性是指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写作要求和与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相适应。论文选题的适当性也决定着论文写作过程是否顺利,若论文选题不符合专业写作要求,偏离了专业方向,显然与教学计划目标不符,最终影响毕业论文质量;若论文选题难度超出学生写作能力,学生将无法完成论文写作,或者论文写作难以保证质量。

2、已有的论文选题知识积累。毕业论文选题需要已有的知识积累作为铺垫,具备了一定知识储备的毕业论文选题有利于深化对问题的探索,能够在已有的知识积累基础上,形成新的知识或新的发现。若无一定的知识积累,盲目选题,不仅论文选题不适当,而且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收集文献资料,去研究陌生的知识领域,在通常只有一学期时间的论文写作时间内,很难写出符合专业要求,具有一定质量的毕业论文。

此外,毕业论文写作在内容方面,也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离不开已有的知识积累,引用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必不可少,并且衡量一篇论文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是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对已有研究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度,所以,要设计和写出具有一定质量的毕业论文,已有的论文选题知识积累是重要影响因素。

3、指导老师的选题阶段的指导效果。在毕业论文写作的选题阶段,论文指导老师的指导是必不缺少的,指导老师对学生选题的指导对毕业论文最终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指导教师的指导效果体现在学生是否收集相关文献资料足够充分、拟研究的问题是否有研究价值、拟采用的研究技术和方法是否可行、最终研究的问题得出的结论是否具有一定价值。若指导教师对学生选题具有良好的效果,则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上具有正确的方向,具备充足的文献资料,具备可行的研究方法,论文写作最终会得出有价值的结论,那么毕业论文将具有较高的质量。

4、学生写作论文的时间保障。毕业论文写作(设计)通常需要经历选题、开题、写作、中期检查、论文修改、定稿六个基本环节,要保证毕业论文写作质量,具有充足的论文设计和写作时间是不可或缺的。毕业论文写作在各个环节需要花一定时间;而现在的毕业论文写作时间与毕业实习时间叠加,造成同一个时间段学生需要既进行专业实习,又要构思论文写作,往往难以保证毕业论文写作时间。

5、论文写作过程中,师生的沟通频率和效果。毕业论文写作对本科生来说,是一项综合性检验专业学习的系统工程,考查学生学以致用和创新能力,本科生在日常学习中缺乏写论文的规范系统训练,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各种写作难题是不可少的,所以,论文写作过程中,师生及时沟通并排除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问题对保证毕业论文质量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学生与指导教师沟通频率越高,越能及时解决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难题,越有利于提高毕业论文写作质量。

综上所述,会计学毕业论文写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学校层面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不断提高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能力和水平;在指导教师和学生方面,双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发挥合力,既要充分调动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积极性,又要切实发挥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

内部审计论文

摘要:内部审计机构在审计风险和应对风险的不断博弈中,一方面力图实现内部审计的监督约束、咨询功能,为企业这艘大船始终注入积极正向的力量,实现增加企业价值的目标,另一方面,也籍此体现自身的价值,努力实现自身的发展。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十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问题。内部审计活动中的审计风险,是指内部审计人员的结论偏离事实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是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所不希望发生的后果。

内部审计风险具有风险共有的特点: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审计人员怎样努力,审计风险绝不会降到零的程度;具有偶然性,内部审计的发生不是一个经常状态,如果作为一个常态存在,就不能称其为风险;具有损害性,毋庸置疑内部审计风险的发生会对管理层和审计双方造成损害,管理层达不到管理目的,被审方的管理状态不能被客观反映,对审计人员产生负面评价;具有不确定性或潜在性,同任何风险一样,是一种不确定性、可能性,审计风险很难通过数字精确计算,有时仅凭直觉或经验,也可以说职业判断,这是之所以称为风险的原因;具有普遍性、社会性,只要有审计行为的发生,就会有风险的存在,审计风险存在于所有审计项目和整个审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只要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失误,都会导致最后审计结论与预期出现偏差。

概括起来,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可分为外部和内部两种因素。内部审计机构角色风险和企业治理环境风险属于内审人员外部原因即客观因素,审计人员业务能力、道德水平及技术风险则更偏重于内审人员的主观方面,也即内审人员自身原因。

2.1内部审计机构角色或位置导致的审计风险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身份和地位具有特殊性。审计活动的职能和特性要求审计机构和人员要有独立性。独立性也就是意志和思想的独立,要求审计人员在发表意见时其依据的专业判断不受他人的影响,保持独立的客观和审慎的专业怀疑。而内部审计机构作为企业的内部机构之一,一方面要求其履行咨询、监督职能,同时作为企业内设机构,又同时与其他部门一样被企业的各种管理制度行为所规制,与企业领导层、其他部门和下属单位即被审单位相互之间有着剪不断理还乱、千丝万缕的联系,包括人事、薪酬等方方面面的利益关联。这就导致了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履行职责时,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不能完全保持其独立、客观的身份,从这个角度说,很难百分之百地发挥企业第三只眼的作用。

2.2企业治理环境风险就如同空气污染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经济、政治环境、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甚至看不见、摸不着的企业文化特质都会在无形中影响审计机构和人员作出判断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导致内部审计风险的发生。就内外部环境影响比较而言,企业外部环境对内部审计风险的影响不是直接的,企业治理外部环境对内部审计风险的影响不仅是间接的,甚至是滞后的,比如一项足可以改变企业外部治理环境的政策从出台到实施,准确地说是本企业真正地付诸实施有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这和整个社会、政府的运转效率及具体企业对新政的认知程度都有关系。而企业内部治理环境对内部审计风险的发生却有着重要的、直接的关系。比如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企业内部约束激励机制不完善,都会使内部审计的职能趋于淡化,无论是负责人唯我独尊的独裁治理,还是暮气沉沉的企业文化导致的消极散漫,都对内部审计工作是一个负面的影响浸透,风险的发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2.3审计人员能力和道德风险审计人员能力不足和道德水平低下也是导致内部审计风险的原因之一。内部审计活动是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和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而企业运行和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内部审计的职能随着审计目标的变化而变化,并为实现审计目标服务。既然内部审计是对企业纷繁复杂的管理活动进行监督,类似于剥茧抽丝,而且这个监督对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那么就要求审计人员业务能力也必须相应地不断提高。而事实上,检查和被检查、监督和被监督,这是一对天生的对立矛盾体。始终像极了追赶和被追赶的关系。审计人员对具体审计事项特别是变化中的审计事项的反应有一定的滞后性。比如企业内部出台新的管理措施,具体管理部门在第一时间研究规则政策并在一线具体实施,他们对新管理措施的理性理解和感同身受的感性认识,作为内部审计机构、审计人员仅站在制度层面的理解和运用是不能与其相比的,其直接的结果就体现在了审计风险的.发生。另外,众所周知,一个人道德水准的高下与其专业知识能力大小、学识多寡不具有必然的相关性。从人性的角度来说,有时人性有无限种可能性,所以不可否认,因职业道德而引发的诸如内审人员权力寻租行为等导致的内部审计风险也是实际存在的。

2.4审计技术风险随着审计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更多地采用种种便捷的方法,比如查询核对方法、各种模型分析法、审计软件应用等等不一而足。采用这些技术手段的原因之一也是为了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也有潜在的规避审计风险的需求。但是,任何科学技术的应用都是一把双刃剑,过度依赖审计技术导致的结果就是审计评价失真。暂且不说这些技术、方法、手段的科学性,因为连九大行星都变成八大行星了,无论这些技术方法当时看起来多么缜密、科学,在应对不断变化的被审事项时,它永远是后发的、机械的,完全或过度地依赖审计技术的结果必定导致审计风险的发生。

以上各种内部审计风险的发生,最终以审计机构出具报告或审计结论形式体现出来,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最终会得到负面评价。这种评价一方面来自于企业领导层及被审单位,另一方面来自于内审人员的自我挫败感,这些都会对之后审计业务的开展造成消极影响,可能会产生怠工、权力寻租等行为,无形中进一步增加了审计风险,这是一个不良的、甚至是一个恶性的循环。

3应对策略和方法。

3.1确立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外部、内部审计的灵魂,现阶段内部审计人员的尴尬地位,也即独立性贫弱缺失,很大程度上首先应归因于企业领导层的主观意识。要想规避防范内部审计风险,首要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提高决策层、领导层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明确内部审计地位。而我们的现状是,大多数企业的领导层只把内部审计机构当作可有可无的机构,想起来用一下,内部审计部门设立也多是上级单位命令或政策使然。这样的状况也就导致了领导层并没有真正地把内审部门规制到应有的位置,给予相应的重视。相比较德国的内部审计机构,其设立源自企业自发,企业领导层的高度认同和支持是其设立并发挥作用的强大基础和后盾,有了这样的一个基础,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规划、计划、项目具体实施才更具目标性、针对性、效率和效益性,审计结果能得到较好的执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其次,我国企业治理环境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内部审计地位低下和独立性差。我国公司治理现状仍然存在诸如组织结构仅在形式上完善、监控机制不健全等等问题。我国经济处于转型重要时期,虽然现在说起来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与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积累了几百年的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多短时间内无法赶超的差距。所以事实上大部分的内部审计并未被真正视作一种公司内部治理机制。

企业领导层认识的转变和我国企业治理环境的健全发展有紧密的联系,它们的前进需要一个循序渐进过程,同时也需要内部审计部门的不断提出诉求、不断提高审计质量,以自身的力量和外部环境支持进行一个长久的协调,毫无疑问,在这一点上,我们需要有极大的耐心。

3.2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道德素养随着现代审计内容的不断拓宽和审计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内部审计人员面对审计对象和审计业务,始终能做到与时俱进,否则就会如现代内部审计之父劳伦斯索耶说的那样:“如果审计委员会的成员不能充分地、正确地和及时得到关于公司经营业务的信息,他们就会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这就要求企业对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知识技能培训常态化并确保其高度和深度;同时,内部审计人员自身也必须做到时随时随地的主动学习,这是一个日积月累和渐进的过程,唯如此,才能做到综合运用企业管理知识、熟练利用各项审计技能加上精准的职业判断进而得出最接近客观的结论,做到厚积薄发,降低由于审计能力和技术手段运用不当引发的内部审计风险。

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仅仅依靠内审人员的个体自我约束、自我提升的职业道德感来防范个人舞弊行为是远远不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作用显然也是有限的。笔者认为,要防范由于内审人员职业道德问题引发的审计风险,更多地要依靠设计严密科学的审计质量管理体系特别是有效的奖惩制度。而更强大的力量来自于积极健康给人以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企业文化,能让企业文化深入人心,甚至使其成为企业成员头脑中一种信仰,这样产生主动性的是真正的源动力,虽然有些理想化,却是企业文化努力的方向,可遇不可求。

4结语。

内部审计风险同其他风险一样,风险本身及形成的原因是变化发展的、动态的,风险会始终存在。对正处在经济转型大环境中的我国内审机构,面对的矛盾和问题更具特殊性和复杂性。内部审计机构作为内部审计风险的载体,在审计风险和应对风险的不断博弈中,一方面尽职尽责实现内部审计的监督约束、咨询功能,为企业这艘大船始终注入积极正向的力量,实现增加企业价值的目标,所谓守土有责;另一方面,也籍此体现自身的价值,从形式上、实质上推动内部审计工作地位的提高,努力实现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梁鹏.浅谈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及其控制[j].现代商业,20xx(02).

[2]刘乂闻.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成因与控制[j].中国审计,20xx(20).

[3]张琳.内部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xx(08).

会计学审计论文

摘要:施工企业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行业,其对社会经济产生的推动力是有目共睹的。但许多施工企业在会计成本核算方面仍旧存在不少的不足,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对策。

关键词:施工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城镇化建设脚步的加快,我国的建筑施工行业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发展和进步。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我国的施工企业数量也逐渐增加。这些企业通过承接各式各样的施工项目以获取企业生产利益以及生存发展,在施工企业的内部管理中,财务管理十分重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当前施工企业在会计成本核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一、施工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必要性。

1.外部需求。

我国的社会经济体制正朝着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建筑行业在时代背景中成为了社会经济的支柱产业。施工企业涉及到许多其他的行业,施工企业的成本核算内容较为繁杂,容易受到外部的因素影响。这就要求企业进行会计成本核算时,和相关行业业务核算甚至国际相接轨,使企业会计成本核算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施工企业进行会计成本核算实际上也是国家财务管理的硬性要求,新颁布的财经法明确的规定了施工企业应该进一步的规范会计成本核算,继而促进国家税收的明晰化和规范化,促进国家经济的长久的稳步发展。

2.内部需求。

施工企业作为一个以经济利益为主要经营目标的组织单位,经济利益与成本的联系是非密切的。施工企业的运营,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更好的效益,如果能够从成本入手,科学合理有效的节约成本,那么势必会增加盈利空间。与此同时,施工企业要想在行业领域里谋求更深的发展,势必要提升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而内部控制的核心在于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控制,对于施工企业来说,材料的成本支出是财务总支出的主要组成部分,加强企业会计成本的核算,缩小企业的计划支出与实际支出的差额,控制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从而达到企业的战略,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

二、施工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1.会计人员的核算素质有待提高。

对于许多施工企业而言,企业内部的管理核心在于对施工人员、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现场管理,对于成本核算的管理往往存在一些忽视。特别是中小型的施工建筑企业,他们受企业规模以及管理结构的约束,在财会的内部职能设置上存在较为明显的权责分工不清、会计成本核算的办公环境较差的特点,并且往往出于对经济的考虑,无法聘用到会计核算能力较强的专业核算师,在会计职能的设置上,往往是一人兼多职,许多小型的施工企业则采用会计财务工作外包代账的方式,并没有专门的设置会计部门。会计核算人才的缺失是现阶段施工企业会计成本核算面临最为严重的问题,会计人员的知识水平无法达到建筑项目的成本核算要求,将会直接影响企业的会计核算能力。

2.成本核算内容不完善、方法不合理。

对于施工企业而言,对于建设项目的成本核算主要存在内容不完善以及方法不合理的问题。众所周知,施工建筑项目往往会涉及到多种成本,例如人工成本、材料成本、机械成本,而许多施工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的过程中,主要集中核算企业的有形资产的核算,忽视了对无形资产的核算,对于施工项目的成本核算较为注重施工前期的成本投入,忽视了施工后期维护的成本核算。与此同时,对于费用的审核及管理方式存在许多不合理、不正确的地方。许多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在发生费用的过程中,控制力较弱,缺乏计划,使得许多的建设项目的费用超出预算,增加了成本。然而,对于这一部分超出的费用,企业必须要真实的反映在核算过程中,并根据国家政策制定相应的解决办法。但有些企业在费用超出预算后,由于没有正确认识到会计成本核算的真正意义,对企业的不明确的费用,直接计入了生产成本,造成生产成本的虚高。

3.成本核算缺乏监督考核机制。

施工企业进行成本核算需要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和制度之外,往往在企业内部也制定了相关的核算制度。但现代许多施工企业对于会计成本核算所制定的相关方法和制度存在极为严重的执行力弱的'现象,首先是许多施工管理人员在施工项目建设过程中,做出了许多违规的费用支出,而财务会计人员并没有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真实记录,致使成本核算的相关制度流于形式。这些事实都明确的表现了现代施工企业在成本核算方面缺乏严格的监督考核机制,缺乏自制力。

三、施工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改善措施。

1.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首先,施工企业的管理者必须意识到会计核算的必要性,从源头上提升企业对会计成本核算的认识。其次,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要逐步增强企业内部人员的成本意识,并自觉的执行在平时的工作生产中,只有不断的优化企业内部员工的成本概念,才能进一步落实企业的成本管理。最后,对于会计人员的成本核算工作,企业应该根据企业发展的状态明确会计成本核算职能,尽可能的设置专人专职的财务会计管理职能机构,对于成本核算工作,要尽可能的聘用水平高的专业人才,提升会计成本核算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升企业成本核算的精准度,继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2.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加强核算监管。

完善的会计成本核算体系是企业提高核算水平以及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各项措施能够落到实处的重要前提,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体系的建立除了要按照我国国家相关的制度、法规以及财经政策来进行之外,也要体现出灵活性,要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的特点,制定出一套既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同时又与自身需要相结合的成本核算体系,这样才能使得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向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3.完善成本核算内容。

施工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中流砥柱,在进行会计成本核算的过程中,要始终树立全面管理的观念,以确保成本核算的科学性。对于繁杂的核算内容,首先应该科学合理的予以分类,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进行真实准确的核准,要全面考虑施工项目全过程的成本核算,同时也要将无形资产纳入成本核算。在无形资产核算方面,应该要将各种知识费用的投入以及人力资源费用的投入列入核算的范围中,采用科学的计量方法,合理的设定摊销期限,对于有形资产的核算,要注意企业生产经营各个阶段的费用支出,要注意事前的投入以及事后的投入都是企业经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任改变.施工企业会计集中核算在实践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下旬刊),(07).

[2]杜少华.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在施工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j].安全生产与监督,2015(03).

现代审计论文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审计方式日益成熟,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能力也在不断加强,但随之而来的是新的审计风险,这种审计风险因会计信息系统的电子化也出现的新的特征,内部审计机构与审计人员应随之改变审计方法,采取相应的策略和辅助手段进行审计,以规避审计风险。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产生处理不当、数据缺失、结果失真等行为的可能性,审计风险的产生会对项目完成情况和审计结果造成影响,不利于单位的'下一步决策。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是指内部审计人员认为存在严重错误或弊端的单位财务报告和审计结果是公正合法的,并提出不正确的审计意见的潜在可能性,审计风险主不仅仅存在于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错误中,也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

(一)内部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根据我国现在的审计方式,不管怎样,抽样审计总会产生一定的误差,这些误差可大可小,形成的审计风险规模不同,造成的损失也不尽相同,因此,风险总是不可避免的,通过内部审计风险研究,人们只能尽力改变风险发生的条件,降低损失,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

(二)内部审计风险具有潜在性。

内部审计人员的行为对审计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审计人员不能严肃认真对待审计过失并勇于承担责任,就会产生审计风险,导致了审计风险的潜在性。同时,审计风险只是一种潜在的风险,也受到其他诸多条件的约束和影响,如外部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内部人员管理等。

(三)内部审计风险存在审计的全过程,具有普遍性。

每一个审计项目和审计环节都有可能出现失误,促使风险因素的形成,导致最后的审计结论出现偏差,形成并加剧审计风险。可能产生审计风险的因素包括单位的内控能力、经济财务状况、审计技术与方式等。

(一)审计人员缺乏业务规范,职业技能与审计要求不匹配。

一名合格的审计人员应该具备完善的知识体系,拥有丰富的审计经验,掌握熟练的审计技能,但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部分审计人员在这些方面仍旧欠缺。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如果审计目标不明,不能严格按照相关制度与程序进行内审,缺乏公正客观的工作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将会导致审计错漏、丢失,降低审计质量,无形中增大了审计风险。

(二)审计体制不健全,内部审计缺少规范,不能独立完成。

目前,除了个别单位、企业自行制定的内部审计章程,我国尚未实施管理有效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这就导致有些单位内部审计遇到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尴尬现象。另外,部分单位没有设置专门、独立的审计机构或部门,造成审计会计职能混淆,内部审计机构与单位结构不能协调运行。即使有了审计机构,机构在行使权责过程中仍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和阻碍,由此可能产生审计风险。

(三)审计方式滞后,具有局限性。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依然停留在落后的基础阶段,现有的审计方式不能满足现代化企业会计审计模式的需求,存在财务账表不清、发票真假部分、审计模式落后的现象,对审计风险防控考虑缺乏,导致审计风险加剧,因而我国审计方式改革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一)加强审计人员业务培训力度,加快审计队伍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要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定期组织员工进行业务学习、培训,开展实战交流与锻炼活动,着重提高审计人员的思想素养,培养审计人员的廉洁意识,力求做到公正客观、实事求是、依法办事,确保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同时要加强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在进行审计工作过程中提高警惕,保持平常心,抵制非法诱惑,杜绝损失和麻烦的出现,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二)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法律体系,规范审计过程。

我国应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相关法律法规体系,鼓励企事业单位依据实际情况,设置独立的审计机构,完善审计规章制度,规范审计程序,明确权责范围,使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道路,以便更好地执行审计工作,最大化提高审计效率。

(三)积极寻求现代化内部审计方法,改善审计环境,提高审计效率。

我国经济环境变化快,企业间的状况差别也很大,在审计工作中各单位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切合实际的审计方法,加强审计人员技术培训,督促员工快速掌握现代化电子计算机审计技术,利用网络建立电子信息平台,完善新的信息体系,实现审计信息与结果的资源共享,并下放审计人员相应的审计处理职权,以方便会计财务工作的展开,及时处理审计问题,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总之,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审计风险的形成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内部审计风险既客现存在,又具有一定的潜在性和可控性,我国行政单位要着重审计职能部门的设置,建立健全审计监督评价体系,利用法律、经济、政策优势,探索现代审计方法,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力度,内部审计人员应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控制和防范内部审计风险,从而有效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着力提高审计质量。

内部审计论文

审计发现能否查深查透,与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敏感性密切相关,专业素质高、敏感性强的审计人员,查证能力一般都很强,他们善于从一些表面现象中发现问题,从简单问题中查找、挖掘出深层次问题;相反,专业素质和职业敏感性不高的审计人员,往往会错过发现问题的机会,不仅审计风险增大,审计项目质量也难以保证;此外,项目组长、主审人专业素质和职业敏感性也很关键,组长、主审专业素质和职业敏感性高,综合分析能力和风险掌控能力强,就能从审计发现描述中找出关键点,指导审计人员查深、查透相关问题;就能对审计发现进行归集和提炼,深入挖掘审计信息,发现审计亮点,实现审计成果的价值最大化。

(二)项目组织是否科学、合理,是影响项目质量关键。

一个项目能否按计划和审计目标高质量完成,与项目的组织是否得当密切相关。项目组织得好,事半功倍,项目组织不好,就难以完成预定目标。如审前准备是否充分、审计方案是否确实可行、审计资源配置是否与项目工作量相匹配,项目进度的控制是否严密,组织方式是否体现项目特点、信息沟通是否充分、项目组织过程中每个环节的控制等,都是影响项目质量的关键因素。

(三)项目质量控制标准的健全和完善,直接影响着项目的质量。

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标准是计量工作成果的尺度,是质量控制的前提。要提高和保证审计项目质量,就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质量标准,目前,对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主要是依据《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但该准则没有针对具体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标准。不少商业银行根据《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制定了本单位、行业的内部审计准则,但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标准不够健全和完善。对审计项目的审前、审中、审后每个阶段的每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标准不够清晰具体;审计项目中审计方案、审计方法、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审计报告、审计系统信息录入、审计人员的职责等有关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标准,也没有具体和明确的指引、要求。

(四)非现场审计技术手段方法在项目中的应用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制约审计项目质量。

随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手段的不断创新,通过开发和运用非现场审计系统,编制和运行审计模型,分析审计模型疑点等,大大提高了非现场审计技术在内部审计中的应用,也使非现场审计技术手段成为提高审计项目质量的重要保障,大凡审计项目中能发现案件线索或重大违规事项的,大部分是借助非现场审计技术手段方法实现的。因此,审计人员能否熟练使用非现场审计手段和方法为审计项目服务显得尤其重要。但,笔者认为,有几个因素制约了非现场审计技术手段方法在审计项目中的广泛应用:一是客观上,审计人员的业务特长,决定了大部分审计人员不可能做到既能熟悉业务又能编制模型,由于大部分审计人员不会编模型,难以及时将审计思路转化成有效的模型,这种状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非现场审计技术手段方法的广泛应用。二是非现场审计技术手段方法在咨询类审计项目中应用较少,如何在该领域使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三是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编制的大部分审计模型属于个人的成果,在投入项目使用前,未经集体研究和反复测试,造成有的模型疑点量过多,分析工作量过大,且疑点命中率不高;四是一些业务量大的机构,因硬件问题,审计人员缺少环境,限制使用非现场审计系统的人数,审计人员使用的熟练程度和广泛程度受到限制。

(五)审计项目考评机制不够合理和完善,是影响审计项目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首先,大部分商业银行对审计项目的考评机制中,不同程度存在没有形成清晰明确的考评指标体系,考评依据和标准不够清晰的情况,再加上定量考评指标比较难设定,对项目质量和项目人员的考评更多是定性考评为主,难免带有主观判断的色彩,且考评内容也未能覆盖审计项目的全过程;其次,大部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考评机制中,尚未形成针对审计项目设置的规范统一的专项奖励办法,即使有也不够完善;此外,项目考评机制缺乏进行责任追究的具体规定。

二、提高审计项目质量的对策。

举办形式多样的各种培训班,使审计人员有机会通过培训提高专业素质。培训可以采用多层次多方式,如可以对经常担任主审的业务骨干开展主审人培训班、对一般审计人员开展审计技巧培训班;对较熟悉非现场审计技术应用的`人员,举办审计技术应用提升班,对非现场审计技术不熟悉的审计人员举办审计技术基础应用班;还可以举办沟通技巧培训班、新制度、新文件培训班、优秀审计方案、优秀审计报告点评交流会等,通过组织开展针对性强、特色化的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二)科学合理调配资源,加强项目组织管理,实现审计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

笔者认为,要提升审计项目质量,首先是合理调配审计资源。根据项目的类型、审计范围、审计内容、样本数量、工作的难易程度等区别配置人员和安排项目时间,不能简单地按照项目的性质分为专项、全面、离任等“一刀切”的安排人员和时间;其次是做好项目规划。在审前准备、现场查证、审计报告等审计项目的三个阶段做好规划和组织管理,把好审计方案、审计取证、审计报告、审计效果、审计方法与工具合理有效运用五项关键内容的质量关。第三是加强项目督导。成立项目督导组,督导组应全过程参与审计项目,关注审计进度、审计方案的执行和审计目标的落实情况,及时传导和交流信息,指导审计组有效率开展现场查证,帮助审计组解决实际困难。第四是把好审计发现的复核关。实行审计底稿三级审核制度,即审计底稿由小组长、主审、审计组长三级审核,审计组最后集体讨论确定,确保审计底稿事实清楚、描述清晰、定性准确。第五是充分讨论审计报告。审计报告一定要经过审计组成员、核心小组成员和报告审议小组的多次讨论、反复修改,确保审计报告质量。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既定审计方案严格执行、审计职业规范严格遵守、方法工具合理有效运用、审计目标的有效实现”目标地实现。

(三)加强审计模型的研究和梳理,建立审计系统各层级的模型库和疑点库。

实践证明,重大审计发现中,主要是依靠非现场审计技术和审计模型疑点来发现的,因此,重视审计模型的研究,通过梳理以前审计项目的模型,找出命中率比较高的模型进行研究、论证、测试后,建立审计模型库和疑点库,对提高商业银行审计项目质量很有必要。模型库的建立可以采用各商业银行总行--下属审计机构的分级建库方式,即总行模型库、各审计机构模型库,对命中率高、比较成熟的模型,由各审计机构推荐上报总行,总行组织人员研究、验证、测试后,编入总行模型库;各审计机构根据各项目组、审计人员的推荐,组织本机构人员,进行研究、论证后,编入本机构模型库。每年组织人员对模型进行维护更新,既可以减少重复建模和研究成本,又可以提高非现场审计技术的应用效率。疑点库可以直接由各审计机构建立,各审计机构组织人员,定期运行模型,进行初步分析后按业务单元或业务种类建立疑点库,疑点库的疑点供陆续开展的审计项目使用。

(四)制定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标准,全程控制审计项目质量。

首先,明确审计项目的实施流程,可以用流程图的方式清晰展现整个项目的流程以及相关的阶段、环节;其次,明确每个阶段、每个环节要做的工作,各阶段、各环节要做的具体工作要求等;第三,制定审计项目执行质量控制标准的评价体系,以评价项目是否按规定的标准执行。可以采用由独立于项目以外的项目督导组或其他评价小组对审计项目进行事中、事后评价。只有建立起科学、系统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标准,才能客观评价审计项目优劣,才能使审计人员逐步克服以往习惯和定式制约,从思想上接受并认可,变“要我执行”为“我要执行”,从而全面提升审计项目质量。

(五)建立和完善项目考评机制,最大限度发挥考评的激励约束作用。

笔者认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应建立标准明确、操作性强的审计项目考评机制,尽可能以量化指标考评为主,减少主观判断。同时,在考评内容的设计上,力求使考评内容覆盖项目的审前、审中、审后全过程。实现奖励方式多样化,如针对审计项目,设置一些不同的专项奖项,如优秀审计报告、优秀审计方案、十大审计发现、优秀主审、优秀审计人员、优秀项目组等,这些奖项,可以在不同年度按工作导向设置执行,同时,制定规范统一的专项奖励办法,将专项奖励办法制度化、标准化。在奖励的同时,建立责任追究机制,明晰责任追究标准,奖罚兼施,才能激发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促使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不断创新审计方法和审计技术,提高审计项目质量。

文档为doc格式。

现代审计论文

:内部审计包括内部财务审计、内部经营管理审计。它对维护国家财经法规,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从源头上预防腐败行为的滋生,减少国有资产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的流失,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规范经济行为,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审计人员;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基本措施,也是推进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执行的重要保障。它既是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内部审计是指:单位内部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依据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相关审计手段对单位内部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及文件资料的真实性所进行的全过程监督。它对规范经济行为,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最终确保单位稳步发展。一、内部控制审计的重点区域即使最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也会因管理者的不重视,执行者错误的理解控制指示而失效,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促进良好控制环境的建立,发现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就必须加强内部审计,发现不足之处并予以纠正。内部控制审计的重点区域应包括:是否建立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制度有无违反《会计法》和有关的财经法规、是否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执行者是否能严格按照制度执行等。以此来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一是任命制的约束。我国一直实行任命管理体制,这种利益制约机制的存在使单位与主管部门之间形成了一定的依存关系。在开展单位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对违纪负责人提供的鉴证、评价及处理意见,还没有主管部门的一纸调令重要。这种现象的存在削弱了内部审计评价职能的作用,制约了审计人员开展工作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工作质量的提高。二是内部审计人员的引导宣传力度不够。有些审计人员认为审计工作是得罪人的差事,因碍于人情面子,加之有较高的工作难度,就产生了畏难情绪,缺乏工作积极性。想要做好审计工作,首先需要得到领导的支持,营造一种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工作氛围。其次要注重宣传法规及各项管理制度,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的导向性。三是内部审计职能发挥不够。内部审计具有较强的鉴证、评价、服务职能,在开展审计监督的同时,应不断强化预警、监督、决策、协调、促进职能。帮助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树立审计人员的工作威望,提高审计工作的认可度。

1.提高对内部审计监督重要性的认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29条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各部门,企事业组织,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健全内部审计制度。这一规定是我国实行内部审计的法律依据。如何使《审计法》这一规定得到贯彻落实,提高对内部审计监督重要性的认识是当下管理层急需解决的问题。

2.完善内部审计的设想。

各单位应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内部审计人员。审计机关应加强对内部审计的指导和监督,为各单位提供法律法规咨询、提供审计技术方法咨询、搞好内部审计人员培训、定期组织内部审计交流探讨,充分发挥国家审计机关的领导带头作用。

3.加大理论研究与宣传力度,为内部审计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理论是实践的指南。

理论研究与宣传不到位,是制约内部审计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应重视内部审计理论研究,重视内部审计成果的报道工作。各级审计机关,应重视辖区范围内审计机构订阅审计报刊及相关审计法规的征订情况,作为审计机关指导审计人员的一项基础工作,改变我国内部审计机构普遍存在理论上、认识上、工作上的封闭现状,为提高广大内审人员的理论素养,拓宽视野创造条件。要重视内审成果的宣传报道工作,充分利用审计报刊,及时报道内部审计查处的案件情况,及时交流内部审计监督的新方法、新经验,及时宣传内部审计工作的先进典型,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促使单位部门领导提高认识、重视内部审计工作,主动将内部审计作为加强决策管理的有效手段,及时解决内部审计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为内部审计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上级机关负有内部审计工作监督与指导的责任,应将内审理论研讨,先进经验、技术的推广,典型案例报道,内部审计相关法规进行汇总,在此基础上创办各类刊物,及时反映和宣传内审工作,为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和提升内审人员业务水平做出贡献。

4.切实利用内部审计的成果。

就审计结果而言,并不在于审查出了多少问题,最重要的是针对查出问题的纠正和整改效果。只有把审计建议落到实处,加强管理,杜绝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这样的审计才有深度、有力度、有实效。要做好审计意见的落实工作,就要定期进行回访和跟踪,检查落实情况,做到条条有结果,件件有回音。内部审计应在于帮,目的在改。一方面应该从政策和法规上进行引导;另一方面从业务上提供咨询服务,帮助其规范会计核算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有效利用审计成果,扩大内部审计的影响。

5.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

内部审计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内部审计队伍的素质。应建立一支思想觉悟高、业务技术精、工作作风硬的复合型内部审计队伍。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不作假证,以优质高效的服务,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完成。为此需要加强内审人员的政治、业务培训,丰富内审人员的业务知识,提高内审人员的综合分析、协调能力。另外内部审计人员要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对审计工作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有创新意识,绝不能墨守成规,拘泥于以往的工作经验。审计人员需要与时俱进,掌握先进的审计方法,通过不断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创新性地开展审计工作。

社会审计论文

社会审计,也称注册会计师审计或独立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依法接受委托、独立执业、有偿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的活动。下面小编带来的是社会审计论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审计的范围逐渐拓宽,人们对审计的期望越来越高,审计职业的责任也越来越大。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了审计的难度,相应产生了一定的审计风险。为此,人们应正确认识审计风险,增强审计风险意识,积极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

社会审计的产生源于财产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本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不断受到诉讼的威胁,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民间审计已发展到了通过评价审计风险制定审计战略计划的风险基础审计阶段。

关于社会审计风险的涵义,目前国内外审计职业界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全一致的定义。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则将社会审计风险定义为:“社会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柯勒会计辞典》将社会审计风险概括为二点:一是已鉴证的财务报表实际上未能按公认会计原则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可能性;二是在被审计单位或审计范围内存在重要错误,而未被审计觉察的可能性。

(一)注册会计师审计环境的影响。

审计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四个方面:法律环境、规章制度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和审计职业界自身。

1.审计活动所处的不断变化的法律环境。法律是审计工作的依据,如果法律体系不完备或不衔接,审计人员就失去统一的判断标准,增加风险机会。我国先后颁布的`《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等明确规定,对审计人员的失职行为和违章行为分别追究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市场制度与法律制度是互补的,市场不能没有法律。按照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法律在赋于审计职业专门鉴证权利的同时也让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审计工作所依据的会计准则存在着问题。会计准则是社会审计人员进行审计的依据之一,若会计准则本身存在着问题,势必会导致社会审计风险的增大。安然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在安然公司采用的财务手段中,有一个是“特别目的实体”(按照美国现行会计惯例,如果非关联方在一个“特别目的实体”权益性资本的投资中超过3%,即使该“特别目的实体”的风险主要由上市公司承担,上市公司也可不将该“特别目的实体”纳入合并报表的编制范围)。利用“特别目的实体”可以高估利润、低估负债。而“特别目的实体”是美国现行的会计惯例。故如果严格按照会计法规和审计准则来说,安然信可以认为安然公司的关于“特别目的实体”的账务处理是正确的。所以,在安然事件中,美国会计法规也要承担一部分责任。安然事件表明,以具体规则为基础的准则,不仅总是滞后于金融创新,而且企业可以通过“业务安排”和“组织设计”轻而易举地逃避准则的约束。

3.经济环境对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及其影响范围的扩大。市场经济成份的多元化,被审计单位行为的不稳定性,如企业改组、兼并、重组等,使审计人员对企业的情况难以全面地反映和评价,获得正确结论的难度加大,从而增加了审计风险。从西方审计发展来看,人们对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及其影响范围亦是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现代审计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建立和维护资本市场的完整性方面扮演着一个最重要的角色,没有它金融市场将会萎缩。

4.审计职业界自身对审计风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体制和不正当竞争对我国审计职业界的负面作用。目前,cpa职业界普遍存在低价竞争、高额回扣的现象,加之一些行政管理部门的越权介入,使cpa与会计师事务所处于不平等竞争的不良环境之中,在此种恶劣的审计环境中,审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难以实现,或者是要付出高昂代价方能实现。

1.审计人员经验和能力的有限性。审计能力的相对有限,使审计所能完成任务的能力难以达到社会的全部期望,或者使社会与审计职业界对审计的内容和要求不一致,这种状况常常使人们卷入不愉快的责任诉讼纠纷。因此审计能满足社会需求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审计能力与社会公众的需求之间总存在一个“期望差”。

2.审计人员工作责任心和职业关注状况。民间审计是一种专门技术服务,审计人员有责任计划自己的审查工作,以查出可能对财务报表有重大影响的差错行为,同时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应运用应有的技术和职业关注。可见,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关注对审计的结论相当重要。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审计人员并不是人人能够达到上述要求,这也不可避免地会限制审计工作的开展,影响审计质量。

(三)审计人员所采用的现代审计方法本身存在着缺陷。

一是审计方法模式滞后,仍停留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阶段,而国外已发展到风险导向审计阶段;二是无论采用判断抽样还是统计抽样,它都是根据审计人员的经验主观判断,极易遗漏重要的项目;三是审计操作不规范,如审计人员为了降低审计成本随意放弃一些自认为不必要的审计程序,审计方法的选用不科学等。

我们探讨社会审计风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社会审计人员认识到审计风险的客观性及其可控性,从而有意识地去寻求降低社会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以便把审计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以免当社会审计风险出现时,社会审计人员处于措手无策的尴尬境地。因此笔者认为要有效地减少社会审计风险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二是分清被审单位的会计责任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三是建立保障制度,增强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承受能力。四是建立一套完整的审计质量控制系统。五是全面推行计算机审计。

在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的环境条件下,审计人员自身素质要不断提高,特别是计算机的应用,增强了审计效果,更加促进审计工作及人员的进步。社会审计力求降低风险,以提高质量,促进经济发展。

[1]管劲松,张庆,等,编.审计风险管理[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8.

[2]葛长银,编.审计经典案例评析[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

会计学审计论文

重要性是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一个基础概念和基本原则,在会计和审计中有着十分广泛的运用,以及重要性原则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二、重要性原则的内涵。

(一)重要性的判定。

(二)对重要性原则的进一步分析。

1.运用重要性原则是“成本效益原则”的要求。

2.运用重要性原则,有利于把握住问题的实质,抓住关键点。

3.运用重要性原则需合理运用会计职业判断。

三、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构成及效益构成。

(一)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构成。

1、处理和提供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

2、传递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

3、诉讼成本。

4、竞争和谈判劣势。

5、管理和业绩评价的机会成本。

6、其他成本。

(二)、成本会计信息的效益构成。

(1)降低成本。

(2)增加企业的利润。

(3)为企业战略提供支持。

以上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分析的启示如下:

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无论是企业的外部信息需求者还是企业的'管理当局对成本会计信息的需求加强。

第二、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大部分是难以计量的。

第三、成本会计信息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

第三、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分析。

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较为普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账户设置。

(二)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

1.直接分配法符合重要性原则。

2.计划成本分配法按重要性原则可以简化核算。

3.顺序分配法,充分体现出了重要性原则的思想。

(三)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1.不计算在产品成本法。

2.在产品按所消耗原材料费用计价法。

3.在产品按年初固定成本计价法。

4.在产品按完工产品成本计算。

5.定额成本法计算在产品成本。

(四)联产品和副产品成本的计算。

(五)制造费用计划分配率分配法。

(六)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核算。

四、结束语。

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重要性标准离不开信息使用者的具体需要,离不开每个企业所处的特定环境,重要性原则在实务中的适度运用依赖于会计人员高度的职业敏感性与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可见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增强职业判断能力已成为新形势下会计发展的紧迫任务。

另外,在成本核算中运用重要性原则毕竟会使得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信息披露是必不可少的。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文献述评。

第三节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本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财政绩效。

一、狭义财政与广义财政。

二、财政绩效与政府绩效。

第二节主张“重塑政府”的新公共管理理论。

第三节资产负债管理相关理论。

一、资本结构理论。

二、现代资产组合理论。

三、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

第四节体现政府与纳税人关系的委托代理理论。

第五节理论应用。

第二章财政绩效:从传统流量观到资产负债存量观。

第一节传统的流量视角。

一、财政体制是形成流量观的根本。

二、流量观下的财政绩效:财政支出绩效。

三、财政绩效传统流量观的角度单一化。

第二节从资产负债存量进行财政绩效评价的客观要求。

一、资产负债存量管理是财政管理的内在要求。

二、财政风险预警要求存量信息。

三、各国政府对财政存量信息的重视与改革。

第三节从资产负债角度进行财政绩效评价的机理。

一、驱动目标设定。

二、过程机制:投入产出思想为导向,效率与效果评价相结合。

第三章财政绩效评价基础:基于流动性的政府资产负债表构建。

第一节政府资产。

一、资产与资本、资金与财产。

二、我国政府资产范畴。

三、我国政府资产构成要素。

四、我国政府资产规模评估的方法。

第二节政府负债及净资产。

一、政府融资。

二、中央政府债务。

三、我国地方政府债务。

四、政府净资产。

第三节基于流动性的政府资产负债表构建。

一、构建依据:基于流动性的考虑。

二、构建框架。

第四章政府财政绩效的效果评价:资产负债表法。

第一节资产负债表方法。

一、企业的财务分析。

二、资产负债表法在政府财政中的运用。

第二节中央政府财政绩效效果评价。

一、基于流动性的中央政府资产负债表编制。

二、—年中央政府资产负债表分析。

第三节地方政府财政绩效效果评价。

一、基于流动性的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

二、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分析。

第五章政府财政绩效的效率评价:投入产出法。

第一节投入产出经济学发展演变。

一、重农学派:魁奈与《经济表》。

二、洛桑学派: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

三、瓦尔拉斯思想的进一步发展: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思想。

第二节投入产出效率分析。

一、dea数据包络法。

二、b2c模型。

第三节我国地方政府财政绩效效率评。

一、指标选取。

二、实证分析。

三、投影原理下对dea无效的分析。

第六章提高财政绩效水平,优化资产负债表结构。

第一节流量观与存量观下对政府财政绩效的不同应用。

第二节国有企业改革:优化政府资产负债表结构。

第三节存量债务置换:形成与存量财政绩效挂钩的机制。

第四节政府资产负债表重构:考虑“纳税人权益”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如本篇论文有附录,需要添加上)。

后记。

内部审计论文

在我国,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化审计工作起步较晚,信息化水平的发展滞后于网络财务和网络经济的发展要求。目前,信息化审计的法规和制度还不太健全,与网络相关的法规还不够完善;网络的应用还处于数据传输和信息共享的阶段;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水平不高,少数基层单位还处于手工处理阶段;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较高,但计算机知识还有所欠缺;信息化审计处理方法的理论模式多,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较少;审计软件开发的数量多,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的却不多;实际工作中信息化环境下内审风险层出不穷,而风险的控制力不够。

(一)数据结构口径不统一,审计工作取数难。

从目前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软件实施情况来看,全国一共有300多家财务软件供应商,电算化软件的品种多达几百种。各类电算化软件在设计原理、数据传输方式、语言环境、数据库的选用和格式上不尽相同。然而,商品化会计软件供应商视其软件的设计过程、程序文本和数据结构为商业机密,对用户既不提供审计所需的数据接口,也不提供系统凭证、账簿和报表等文件的结构和设置标准。目前,能提供数据接口的软件只占全部财务软件的1/5,这给审计软件从财务软件中导入数据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财务软件的品种多,数据格式不统一,审计软件与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软件、操作系统及应用系统的兼容性不高。在开展审计工作之前,审计人员经常要进行穿过测试,在系统不提供审计测试通道的情况下,测试数据很难清除,极易破坏客户的数据文件,这也为审计取数工作增加了难度。

(二)缺乏适用的高水平审计软件。

目前,各式各样的审计软件虽是百花齐放,但是,优质高效的软件为数不多。目前使用的审计软件,由一线审计人员参与或自行开发和编制的不多,因此,开发出来的软件与实际工作脱节。例如,许多审计软件虽然有较强的查询和查账功能,但还不能对隐蔽的会计舞弊事项做出准确的判断;审计软件在制止被审计单位恶意篡改程序和故意违反国家财经法纪方面还存在盲区。

大部分审计软件的工作重点在于被审计单位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之类的报表,核算局限于资产负债比例、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统计参数,对于财务收支等相关工作的合法性、合规性进行量化审计的系统软件很少,能对财务软件的系统设置、程序编写、运行结果、使用范围进行审计的产品就更是难得一见了。

(三)缺乏复合型内审人才。

计算机审计是会计、审计、信息系统、网络技术与计算机应用的交叉学科。开展计算机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既要掌握财会、审计知识,又要掌握信息系统、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目前真正具有较高计算机应用水平的审计人员并不多,既精通计算机又熟悉审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则更少,这将制约着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审计人员队伍老龄化较严重,一部分资深的审计人员虽然有丰富的财会、审计知识和经验,但由于当时的人才专业细分和国情使他们没有机会接触计算机,造成一些知识结构上的欠缺;另一方面是年轻的审计人员虽然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但由于是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仅掌握浅层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运用技能,缺乏深层次的计算机系统设计和程序编译检测技能,不能有效分析系统结构。

网络在我国审计工作中的应用还处于资源共享和信息传输阶段。例如,实现审计单位上下级之间、审计单位内部、审计单位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信息沟通,收集和整理所需要的审计工作信息,检索资料以及使用电子邮件向银行或债权人、债务人进行函证等。这一应用水平还远低于审计工作对网络的需求。由于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开放性和网络化,使得会计信息资源在极大的范围内得以交流和共享,因而会计系统其他信息系统的关系密切,这就要求审计范围能扩大到整个网络;由于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共享性和数据处理的高速化,使得各部门可以随时将本部门的数据输入到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处理,因而数据更新速度加快,这就要求审计工作能实现“静态审计”和“动态审计”的统一;同时,在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环境下,会计数据的舞弊手段更加高明和隐蔽,这就要求审计工作能提供更为先进的方法来识别它,这些新的要求都需要通过提高网络在审计工作中的利用率来实现。

(一)加强对会计电算化软件监控。

审计部门应参与会计电算化软件的鉴定,对计算机错误和重要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并予以记录,要求被审计单位保留系统操作日志与必要的审计痕迹,以便审计人员审查。例如,要留下每笔经济业务的详细记录,而不能只留下更新后的当前余额;对审计工作中需要的系统暂存文件,应在删除前打印存档;对跨期操作必须做备份并给予说明;取消反过账、反结账功能,设计报表与账套数据的`关联,并记录报表打印的次数;对非系统使用人员企图进入系统但未遂的情况及对正常进入系统的操作人员使用情况进行详细记录等。

(二)统一数据口径,解决数据对接问题。

要求信息化管理部门与审计部门参与会计电算化软件的鉴定,强制要求各类财务信息系统在进行数据输出时对审计部门提供数据接口,以便于今后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的应用和审计信息化建设能顺利实施。审计通用数据接口的设计可以参照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承办的《信息技术,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gb/t19581-国家标准),要符合国家标准撰写格式及语言规范;要采用数据元素表示;会计核算软件数据输出文件要有文本和格式。要求财务软件以一个通用的协议和标准进行开发,各财务软件应有相同的或兼容的数据接口。会计软件进行数据输出时,必须向该数据文件中输入数据,要保证审计通用数据接口文件中的数据永远与会计软件内部生成和输出的数据一致。

(三)推动信息化审计。

软件的设计要适应审计工作的需求,应具有智能化、集成化、网络化、通用性和实用性的特点。理想的审计软件应该是“审计工具”、“管理软件”和“法规、制度查询系统”多种功能的完美结合。

这就要求审计软件应具有直接取数的功能、财务分析的功能、测试功能、计算处理功能、稽核功能、报表及附注合并功能、自动生成部分审计底稿的功能、即时帮助功能、函证管理功能、网络访问功能和审计项目参数设置功能等工具功能。同时,还应具有包含被审计单位资料管理功能、审计项目管理功能、人事管理功能及审计档案管理功能在内的管理功能。此外,审计软件还应为审计人员提供一些诸如审计计划、审计小结、资料清单之类的常用文书的模板以及法规、制度检索和查询。

在开发和编制审计软件时,软件开发人员应深入审计工作一线,对审计工作内容及法规进行分析;在软件分析设计及调试过程中应有资深的审计工作人员参与;在软件投入使用后要注重采集一线审计人员的反馈意见,并对软件不断进行优化,这样才能实现软件的上述特性。

(四)加强人员培训。

计算机审计人才是推动计算机审计发展的一个必要因素,在人员培训上,应针对现有审计人员的工作方向和人员自身的能力和兴趣区别培养。对计算机知识基础不全面的审计人员,应对其电算化知识加强培训,要求被培训人员能熟练操作word、excel、等文字、表格处理软件;使用arj、winzip、rar等各种压缩软件;灵活运用sql语句、access表进行数据查询,同时还应掌握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应用技术和网络安全知识。对计算机知识较扎实的审计人员,培训重点可放在信息系统的开发、审计系统的功能、应用程序审计、网络安全审计、审计软件的开发、测试及维护方面。

(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联网审计。

在实施联网审计之前,应首先对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进行审核,研究数据库技术、联机分析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在联网审计中的应用技术,要建立好审计数据中心。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进行网络互联之后,对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嵌入特定的程序(如数据采集终端和数据监控平台),通过数据采集终端读取被监控企业的信息,并将数据传递到管理部门并保存在信息数据库中,再由数据监控平台对数据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对违规的行为和错误的操作发送警告信息,从而实现实时审计。此外审计人员可以远程查阅被审计单位的电子账册,实现事中审计;与被审计单位协作,通过扫描(拍摄)纸质凭证以及网络视频等方式实现对疑点凭证进行远程查阅;通过交互式报告生成器,实现信息系统与客户和外界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交流,还可以通过软件预警功能实现同类问题的自动发现,实现对被审计单位远程审计。

(六)加强信息化下的内部审计控制。

审计人员应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管理制度、职责的划分情况进行审核和监督。要求程序设计者与程序使用者必须分离;对程序修改和计算机文件存取进行控制;企业对交易录入的编制和批准环节应实施控制,确保只有经过授权的工作人员才可以接近终端和数据录入;对主文件的修改实施控制,要求编制特定的表格说明数据需要变动,变动应由使用部门负责人批准,并与打印出来的变动结果相核对。

审计部门在信息系统的建设初期要注重软、硬件的质量和安全性,在信息系统的使用期间要加强对计算机硬件的维护,以减缓设备的老化和坏损。在存储数据时,审计人员应对数据进行多方面的复核,在确定准确无误的情况下,将数据保存在移动硬盘、u盘或刻录光盘之类的磁存储介质上并加以多次备份。对于重要的数据必须每天备份,可采用多介质或加密的方法进行保存。

审计人员在使用网络系统前,应检查软件的设计是否严格执行计算机系统及环境安全法规与管理制度,选取性能优良的网络操作平台和网络传输配套设备;检查网络硬件设备、网络应用软件是否可靠,用户管理设置是否合理,各种授权控制是否具有审计功能,网络传输数据是否加密审查,网络系统是否设置外部访问区域,是否建立防火墙,是否具有实时监控功能等。同时,为了数据的安全,存放被审计单位数据的计算机应避免连接到其他网络系统中。

在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在技术发展创新化和内审管理科学化的基础上,通过专业化、系统化的工作,建立现代内部审计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实现企业内部审计组织健全化、监督制度化、作业规范化、管理信息化,以此全面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审计论文

[1]陈婉玲,《isaca信息系统审计准则及其启示》,审计研究,.

[2]王文芳,《网络审计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现代商贸工业,.

[3]刘雷,《我国网络审计的现状及问题应对策略》,经营管理者,2010.

[4]汪玉国,《浅谈网络审计的风险及其防范中华审计》,中华审计,2006.

[5]林欢,《完善网络审计的几点看法》,财务与会计,.

联网审计论文

8、龚颖;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探讨;青年科学,2010年第08期。

10、赵临风;农产品供应链整合策略探讨;中国合作经济,2010年第07期。

16、程丹;食品供应链评价系统的建立;中国水运(下半月),2010年第01期。

17、郑英春;标识技术确保食品饮料质量安全;中国自动识别技术,2009年第06期。

19、张睿;乳品供应链生产质量安全管理与策略探讨;现代商业,2009年第33期。

23、黄松飞;山东寿光的物联网样板;通信世界,2009年第46期。

24、郑迪;“鸡联网”试验;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9年第10期。

26、孔晓波;物联网概念和演进路径;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9年第12期。

29、赵欣斐;物联网的兴起对产品供应链的影响;现代商业,2010年第18期。

30、管继刚;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农业中的应用;通信管理与技术,2010年第03期。

31、潘金生;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增值服务;经济师,2007年第09期。

36、易舒;基于rfid的食品供应链管理系统;物流技术,2009年第03期。

37、王凌峰;物流在食品供应链危机中的应用;西部大开发,2008年第12期。

1.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2.药物制剂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4.雕塑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5.文秘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6.外语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7.法律论文参考文献。

8.建筑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9.采购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10.护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绩效审计论文

权力是对有价值资源的控制公权力的行使就是占有和支配公共资源。政府通常通过税收或提供垄断性服务的方式获得公共资源来服务社会大众,即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社会公众与政府的委托代理一旦确立,政府就掌握了国家资源进行国家事务管理,而社会公众的控制力和约束力是不足的,故社会公众希望政府的政策制定、权力行使、资源的利用能公开透明化,避免滥用权力和资源,规避政府人员作为理性经济人所产生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能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政府为了能够更好地成为服务型政府,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懈怠地履行社会公众的受托责任,不仅要对公共资源的合法合规性负责,而且还要对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负责。总之,公共受托责任是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的内生性动因,政府绩效审计也因公共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

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传统的公共管理体制不断暴露其冗长的组织结构所带来的政府效率低下、公共预算总额盲目扩大带来的经济财政危机等引起公众强烈不满的问题,社会大众的价值观念不断变化、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不断增强,民众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在英、美等西方国家掀起了政府改革运动,称为新公共管理运动。这场改革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和目标管理的企业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竞争机制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增加顾客导向理念来改善政府和社会的关系,从注重机构、过程和程序转为注重项目、绩效和责任,来创造一个高效、负责的新型政府。在新公共管理背景下,政府绩效审计是对政府绩效管理进行监督和评价的一种有效工具。同时这种背景也为政府绩效审计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和发展动力。

(一)以水利工程项目。

绩效审计目标为指导首先要厘清水利工程项目绩效审计的思路,明确水利工程项目绩效审计的定位,确定水利工程项目绩效审计的目标,以目标为导向来确定水利工程项目绩效审计的内容、范围、方式和方法。

(二)针对不同水利工程项目。

绩效审计目标设计评价指标水利工程按目的或服务对象可分为防洪工程、农田水利工程、水力发电工程、航道和港口工程、供水和排水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和环境水利工程等。因此在对水利工程项目进行评价时,不能设计一个通用的评价指标体系,而是要根据不同目的或不同服务对象“量体裁衣”地设计针对性的评价指标。

(三)选择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评价的尺子,具有指导性和根本性的作用。在水利工程项目已经存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相关主管机关制定的标准,可以直接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中,但要注意归纳并注意更新修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规定》、《水利工程建设程序管理暂行规定》、《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办法》、《水利部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具体内容作为评价定性和定量指标的标准。对于在水利工程项目中存在一些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标准,要与水利工程项目的人员进行沟通改进并能得到项目人员的认可。对于在水利工程项目中缺少某些可以应用的评价标准,听取在相关领域有深造诣的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再同有关专业主管部门商讨,由它通过法定程序制定。

(四)灵活运用审计技术与方法。

跟踪审计和绩效审计的结合,加大了绩效审计的深度和广度。从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生命周期理论角度反映建设程序各个关键环节的逻辑关系,从管理角度对绩效进行描述,使得绩效审计所要获得的审计证据远远要多于传统财务收支审计所要获得的审计证据。除采用传统财务收支审计技术和方法外,要针对不同关键环节的内容和问题采取针对性的审计技术和方法,从而提高审计证据的准确性和适当性,能更好进行绩效评价。如在对水利工程项目进行绩效审计过程中,利用财务收支审计的分析程序,可以发现资金管理的问题;利用穿行测试可以发现水利工程项目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采用调查问卷法获得社会公众对水利工程项目的满意度;利用环境保护专家的工作评价水利工程项目对自然灾害、人文和自然景观的影响;采用结果导向分析评价水利工程项目的效果,采用问题导向分析水利工程项目问题产生的原因。实践是检验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找到水利工程项目各个环节不同内容和问题的最适合的方法。

(五)将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

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有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目标,其中经济性评价可以量化,而政治、社会、环境评价难以量化,只能通过定性衡量,如水利工程移民对移民工作的满意度,水利工程对古迹和自然景观的影响等。对于经济性指标,要从不用角度、不同层次设置定量指标,使定量评价结果更加准确,更具有证明力和说服力,如从资金到位率、资金利用率、资金有效率、结余资金率、资金挪用率、资金损失浪费率来评价资金在筹集、使用、监督管理方面整体效益。而对定性评价指标,要有较强的原则性,全面完整评价,提高定性评价的科学性。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一味地追求量化使评价体系简便化,也不能一味追求定性指标使评价体系更加准确而忽视量化带来的简便。

(一)传统审计观念制约。

绩效审计在我国的发展还不成熟,传统审计观念根深蒂固,无法发挥起促进作用的能动性。审计人员在对水利工程项目绩效审计还没有跳出传统审计的圈子或是不自觉地将重点转向财政收支审计,没有从整体宏观的角度,长远发展的角度对水利工程项目绩效审计进行深入的探讨,停留在概念和框架上。

(二)审计管理体制制约。

水利工程项目的开展涉及到我国多个政府部门的审批和监督。水利部门负责水利工程项目的立项、审批;财务部门负责水利工程项目资金的拨付;水利部门的建设与管理部门监督指导水利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工程招投标、工程监理以及工程质量和安全等;审计各级机关负责对不同级别的水利工程项目进行财务决算审计;有关主管部门负责水利工程项目的日常运营管理。因此在这种多重领导监督体制下,各个部门可能会出现不协调的现象,造成监管不当和失控。而且审计机关与其他政府部门共同受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领导,千丝万缕的利益纽带使得难以克服的审计超然独立性问题。

(三)审计资源制约。

绩效审计与传统的财务审计相比,审计范围更广、审计内容更多、审计程序更复杂、所消耗的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水利工程项目绩效审计所需的资料有很多是从外部获得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存在滞后性,对其评价需要长时间的数据收集和调查。审计资源受到限制会使审计范围缩小,获取的审计证据变少,审计结论不准确,审计风险加大,给审计人员对水利工程绩效审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压力。

(四)审计人员素质制约。

由于我国各地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不同,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得水利工程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加上我国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使得民生水利工程项目比重加大,尤其是农田水利工程,只有基层审计人员才能了解其具体情况。从审计专业知识结构来看,开展水利工程项目绩效审计,审计人员除精通财务、会计、审计等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水利工程技术、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这与开展水利工程项目绩效审计的人员数量和质量要求存在不匹配,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

由于我国绩效审计起步较晚,在水利工程项目绩效审计工作经验不足、案例研究与总结的成果不多,政府绩效审计未形成一套通用的评价体系,更不用说基于行业、类别细分的水利工程项目。虽然国外有大量先进的审计方法和技术,但是由于每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评价指标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而且对于不同的审计项目审计方法和技术也有所区别。

(一)树立正确审计观念。

为了更好的开展水利工程项目绩效审计,必须树立正确的审计观念。审计机关和人员对水利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跟踪绩效审计,从事前、事中、事后对水利工程项目进行评价,不仅要评价水利工程项目的合法性、合规性、真实性,而且要评价水利工程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发挥绩效审计“免疫系统”的作用。

(二)强化审计独立性,进行体制转变。

在我国行政型国家审计管理体制下,审计机关难以独立实施监督。通过对水利工程项目进行跟踪审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腐倡廉,但是监督成本高且监督层次较低。只有从根本上改革审计管理体制才能解决审计独立性问题。美国立法模式使国家审计独立于行政部门行使审计监督权、法国司法型模式使国家审计独立于行政与立法部门行使审计监督权、德国和日本独立型模式使国家审计独立于立法、司法和行政部门行使审计监督权,其中美国立法模式的独立性是最强的。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立法型审计模式,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领导和监督审计署,审计署只对全国人大负责,向全国人大报告工作,审计署对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实行直线管理。审计署经费实行单独的财政预算,确保审计机关在经济上的独立性。

(三)合理配置人员与整合审计资源。

分工和专业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资源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在审计资源受限的情况下,在中央到地方的政府审计部门下设立专门的绩效审计部门,再分设不同项目的审计小组,与不同领域的`专业审计人员进行匹配。可以通过设立水利工程项目绩效审计组来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另外加强对现有审计内外部资源的整合,加强审计内部人员之间、审计人员与外部人员、审计人员与水利工程项目的人员进行有效沟通,达到审计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优化审计人员结构。

具体包括:一是引进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水利工程技术、环境保护等专业人才进行综合培训,使其专业知识与审计知识相结合。二是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的培训,增加与水利工程有关科目的专业知识,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协同作用。三是目前审计成员中没有水利工程方面的专家,在保持审计独立性的前提下,可以利用水利工程专家的成果,发挥各专业人员的集体智慧。

(五)创新审计方法与技术。

任何审计都离不开数据的支持,水利工程项目绩效审计也无例外。可以借鉴欧美国家的绩效审计技术和方法,在对数据进行分析时采用了统计抽样,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等方法。传统的审计检查监督方法与数学评价法、经济分析法、技术论证法等相结合。通过审计信息化建设,实现水利工程数据资源共享,审计人员能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意见,更好的为水利工程绩效审计服务。在运用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解各种审计技术和方法的优缺点,鼓励采用不同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在不影响审计质量和审计结论的情况下,对于不同审计方法和技术都能解决同一问题的,选择审计成本最低的那种。

审计论文

所谓的审计风险,简单明了的解释就是指:审计人员发现了单位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者漏报,下文是对审计风险与审计责任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随着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审计行业逐步感受到审计风险的压力。特别是随着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人们更应该正确认识审计风险,增强审计意识,使审计在维护市场经济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本文从审计风险、审计责任两者的关系,就审计的相关方面作一些浅析。

[关键词]审计风险。

一、审计责任与审计风险概述。

(一)审计责任的含义。

审计责任是指注册会计师按照独立审计准则通过特定的审计程序对审计对象出具审计报告,并对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审计责任包括审计职业责任和审计法律责任,审计职业责任和审计法律责任是互相联系的,未能完成职业责任往往会导致承担法律责任,而法律责任的强制性和惩罚性则成为促进注册会计师秉承职业操守和保证执业质量的保障。

(二)审计风险的含义。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风险。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基于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基础上的样本抽样审查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误差,虽然可以控制但难以消除。

审计风险有两种形式,分别为:

1、评估审计风险。

评估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接受某审计项目后,在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审计手段,所评估的该项目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评估审计风险主要与被审计单位本身的各方面情况有关。被审计单位的规模越大、经营性质越复杂、内部控制越弱、管理当局的可信赖程度越低,则评估审计风险也就越高。评估审计风险是导致财务报表产生重大错误和漏报的可能性,是客观的存在,它不受审计人员的影响和控制。

2、终极审计风险。

终极审计风险是指审计项目完成后实际形成的或审计人员实际承担的审计风险。终极审计风险主要与审计程序的设计和执行情况有关。审计程序设计和执行得越好,终极审计风险就越低。终极审计风险在数量关系上、理论上应与可接受审计风险一致,但实际上,它既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可接受审计风险,因为审计程序的设计和执行受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过程中,应尽量按计划规范操作,使终极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审计风险范围内。

二、审计风险存在的因素分析。

由于审计是由审计人员根据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运用一定的审计程序进行审计的,会存在一些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导致审计风险发产生,主要因素分析如下:

(一)客观经济活动的复杂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业务的种类和性质在不断的多样化和复杂化,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资料越来越多,客观上加大的审计风险的发生。而社会公众对审计的要求也由此越来越高,社会公众要求审计人员揭示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重大差错和舞弊,并要求审计人员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做出评价,不仅加大了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也使审计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难度大幅度增加。

(二)社会公众的审计期望值过高。

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要求过高。绝大部分人认为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会计报表就应该绝对正确,完全可以信赖,这就形成了社会公众与注册会计师职业水平的审计期望差。实际上,由于被审计单位的因素、注册会计师的能力有限等因素的影响,注册会计师无法保证能够察觉所有的舞弊行为,他们也只有在遵守职业规范基础上,一定程度上保证会计报表的正确,按公认会计准则公允表述发表意见。

(三)被审计单位不配合。

在审计中,如果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审计人员将无法取得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限制审计范围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被审计单位怕问题被揭露,而对审计施加限制,妨碍审计人员进行正常的审计检查;另一方面,由于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相关情况不熟知,对方提供资料不全,有意隐匿其经济活动内容,而又未对提供资料的完整性做出承诺,这都会影响审计公众的质量。

三、审计责任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审计责任与审计风险密切相关,注册会计师所承担的必然的职业责任和必然的法律责任越高,其审计风险就越大。会计师的职业责任是遵从审计准则、法律和法规,而审计准则体系的四个方面都涉及到审计风险。独立性的审计工作的基础,审计活动的独立性程度越高,审计活动揭示存在问题的可能性越强,从而使审计风险越低。审计人员可以通过选择有效的审计程序,提高人员素质等提高审计质量,减少审计风险。审计人员的职业操守是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包括独立、客观、公正,是以社会心理意志约束力表现出来的一种责任,审计职业道德水平越高,审计质量越高,风险越低。审计法律法规越严谨,审计人员和审计机构因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意见而承担的审计法律责任就越高,风险便越大。

审计报告使用者不重视。

现有的审计报告主要是满足证监会、财政部门、企业主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监管、国有企业基本情况的了解以及其他企业年检的需要。由于政府监管部门不是企业报表的直接利益人,因此对审计报告的质量要求不是非常迫切,也比较形式化。

行业监管有待加强和完善。

1、存在多头监管、重复检查的问题。

目前我国对cpa行业监管的部门主要有财政、证监、审计、工商部门和行业协会等。这些监管部门各自依据不同的法律法规从不同的方面对会计师事务所和cpa进行检查。行政检查机关重本部门信息来源,轻其他信息来源;尽管目前对企业监督检查是机构很多,但很少相互之间进行信息与沟通,导致每一个监督机构的信息来源的机构很多,但很少相互之间进行信息交流与沟通,导致每一个监督机构的信息来源极为有限。结果是,不少应当检查出来的问题未被检查出来。政府监管模式的效率比较低,只能进行有限的抽查或根据举报线索进行审查,目前基本上处于“民不告,官不究”的境况。

2、行业协会缺乏必要的监管手段,监管力度有限。

行业协会现有的职能,只能检查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质量,但检查后发现疑点需要延伸被审计单位或相关部门调查取证的,则无法深入进行,检查发现的疑点难以定性。同时,对查实的业务质量问题,由于法律没有赋予处罚的权利,行业协会只能规定了一些影响极为有限的惩罚手段。所以,审计责任与审计风险是相互依存的,一方的存在必然会引起另一方的存在,这就需要我们的审计人员在明确审计责任的同时要控制审计风险。

四、审计责任相关的审计风险的控制措施。

(一)审慎选择客户。

审计机构应建立客户风险等级评价和管理制度,深入了解客户之业务,建立客户风险等级评价和管理制度,采取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在企业内部抵制管理人员串通舞弊情况下,继续采用制度审计方法,可能会导致审计失败的发生。可以采用风险基础审计方法,从企业的战略分析入手,通过战略分析——经营环节分析——会计报表剩余风险分析,将会计报表错误风险与企业战略风险之间的关系紧密的联系起来,根据对风险的评估分配审计资源,重点关注风险比较大的领域和范围。在接受客户委托时要充分考虑自身的能力,不接受能力以外的委托。

(二)明确委托范围。

明确委托范围是明确工作范围和责任,减少与客户之间的期望差距的有效方式。在与客户鉴定业务约定书或合同是应当列明委托条款,阐明委托目的、提供的服务、所提供的数据的性质及来源、报告向谁提出等。业务约定书要清楚是说明客户负责的工作,注明客户须对其提供的数据或文件的准确性及完整性负责,保证客户知悉自己的责任及说明依赖客户或他方的程度。业务约定书还要述明其他有关的专业人士的职责,要清楚划分事务所与其他专业人士的职责。当客户直接或间接决定会计师的工作程序的性质或范围,业务约定书应说明客户须对程序是否足够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负责。

首先,增强执业独立性、紧守独立原则、保持风险及操守意志是保证审计活动客观、公正的基本条件,是保障公众利益减少审计风险的必然要求。其次,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自身业务质量的提升,努力做到以质量求信誉,以信誉求发展,按照“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思想开展单位审计业务。最后审计人员素质是关系到审计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具体而言包括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与业务能力素质两方面。职业道德素质是指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在工作中遵守审计四大准则的要求。业务胜任能力要求审计人员不断加强自身学习,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提升执业能力,积极参加后续教育,加强专业知志和技能培训以适应日益复杂的审计工作的要求,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审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应当加强对审计人员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风险分析能力与控制能力,从而降低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在执业时一定要严格遵守审计准则,遵守职业道德,保持合理的职业谨慎态度,严格遵守审计程序,避免发生重大疏忽。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财务状况实践证明,在很多审计诉讼案中,审计人员在审计时未能识别重大错弊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在行业的特征和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情况,而是只限于对会计资料的复核,从而遗漏了重要审计线索,因此当被审计单位已陷入财务困境时,审计人员应当格外谨慎。签订业务约定书,取得管理当局说明书以明确划分审计责任和被审计单位的责任,明确审计范围,预防审计风险,一旦审计风险成为现实,也可减少审计赔偿损失。

总之,审计风险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因而,审计风险控制的措施既涉及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也涉及到社会各方面。随着审计事业的发展,审计人员法律责任越突出,审计风险管理就越重要。

五、结束语。

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很对学者对审计风险的探讨,发现由审计风险而引起的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问题日益增多,要想明确审计责任,控制审计风险,就需要我们的审计人员注意以下几点问题:一在执业时一定要严格遵守审计准则,遵守职业道德,二保持合理的职业谨慎态度,严格遵守审计程序,避免发生重大疏忽,三明确审计范围,预防审计风险,一旦审计风险成为现实,也可减少审计赔偿损失,四建立良好的审计责任机构,以便查明审计责任,控制审计风险。通过加强审计人员的责任感,使我们国家的审计行业得到更好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审计学(第六版)》(2008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秦荣生)。

2、《论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专业学生》(2004年当代知识教育作者:朱学义黄国良)。

审计论文

摘要:审计是对我国各级政府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经济监督和审查的活动,是保证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审计机关的创新发展必须要以制度的完善为依靠,包括完善审计工作制度,加强审计工作的监管力度,保证审计人员队伍的建设等等。本文主要从目前审计机关存在的问题入手,具体探讨了审计机关制度完善的方式和策略。

关键词:审计机关;制度完善;问题;策略;创新发展。

审计工作是保证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建设非常重要。因此,审计机关的工作质量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在工作中完善相关的审计制度,促进审计机关的创新发展已经成为了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对此,我们必须要正确认识目前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可行之法来逐步完善审计工作制度,让审计工作更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一、当前审计机关中存在的问题。

1、地方审计工作之作用未能发挥到最大。

近些年来,我国审计部门一直在不断的尝试发展和创新,审计工作改革的力度也越来越大,正是这些审计制度的改革暴露了我国地方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地方的审计机关制度还不够完善,没有对审计人员和被审计人员形成应有的约束力;第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审计参与人员对审计工作不够重视,没有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第三、相关的政府部门也没有注重审计工作的落实,忽视了对审计机关的监督管理;第四、审计机关内部在工作的协调和分工上不够规范,直接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

2、审计工作缺少独立性。

目前审计工作严重缺乏独立性,导致了工作质量差、效率低等问题。首先,审计机关的费用落实难度较大。目前,我国政府部门未将审计机关与其他政府部门进行区别,一旦地方政府的财政吃紧,就会将资金先投入到那些紧要的工作部门中去,而审计工作中所需要的资金则会被挪用,最终会直接导致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下降,无法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其次,在人员的录用上,目前审计机关的人员录用仍然由相关政府部门管理,因此很容易出现非审计人员进入到审计部门担任重要审计职务的情况,这自然也就对审计工作的开展起到了不利的影响;第三,审计机关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着汇报难的情况。由于审计机关在进行工作汇报时,必须要先将审计报告上交到地方政府部门,而地方政府往往就会直接“内部消化”掉审计报告中的一些内容,导致审计结果不能及时被上级部门发现,审计问题也不能及时被解决。

3、审计工作的监管制度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很多审计部门在开展审计工作时,都忽视了审计公告这项内容,导致我国民众无法及时了解审计部门的工作情况,相关部门也不能及时了解审计工作需求并给予协助。另外,在审计工作完成之后,由于各部门之间衔接不到位,经常会出现只调查不惩处的现象。这两种情况的出现都说明了我国审计工作监管制度不到位,审计工作的开展未能按照我国审计工作的要求有效进行,从而影响了审计工作的具体落实。

二、审计机关创新发展过程中制度完善的策略。

1、建立国家级的审计委员会。

我国的人大常委会是专门监督我国国家和地方政府工作落实情况的机构,因此可以在人大常委会中成立专门的审计委员会,让其直接监管我国审计工作的开展,这必然会推动我国审计机关工作的创新和发展,为制度的完善提供很大的帮助。

审计委员会的成立可以加强对审计工作开展的监督,也可以加强审计工作中的资金管理,保证审计工作的资金能够落实到位,让审计工作能够有序开展。另外,审计委员会也可以定期对审计机关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及时纠正审计工作中的不正当行为,并且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以此来强化对审计机关的监管力度。

2、实行审计机关的垂直管理。

将审计机关融入到同级的政府部门中有利于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的部门协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由于目前审计制度依然不够完善,这种方式容易在审计工作中出现包庇的情况,不利于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也不利于我国审计工作的落实。

因此,审计机关创新发展可以从审计机关的管理入手,改变目前的管理模式,实施垂直管理方式,地方审计管理工作直接由国家委派管理人员负责,以此保证审计工作在开展过程中的独立性,防止出现审计部门包庇同级机关的情况,对我国资产进行有效的保护。同时,这种管理模式还有利于提升审计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于提升审计工作质量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健全审计机关的人事制度。

健全审计机关的人事制度包括人事任命和人事准入。从人事任命方面来看,在对审计部门中的相关人员进行职责的任免时必须要报告到上级审计机关,并在得到上级审计机关的明确指令之后才能够执行。在进行人事任命时,还要尽可能的减少同级政府部门之间的不良干预,尽可能的实现审计部门在人事任命工作中的独立性。

从人事准入机制方面来看,由于审计工作中对人员专业素养要求较高,所以在进行人员选拔时必须要制定专业的认证考试,保证人员专业水平能够达到审计工作的要求。对于已经任职的审计工作人员,仍需要根据他们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同的岗位需求来调整人员的工作岗位。

此外,审计机关还要定期开展人员培训,不断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特别是领导层面的审计人员,更要不断加强他们工作业务方面的水平提升。同时还要定期对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进行考核,对未能通过考核的人员采取相应的措施。

4、完善审计工作的审计公告。

审计公告是我国公民对审计工作进行了解和监督的主要途径,也是审计工作开展的重要工作内容。在目前的审计工作中,要尽可能根据工作内容完善审计公告的'相关条款,对不符合审计工作开展的内容进行删除和修改。首先,要完善审计公告的工作步骤,落实审计公告工作;其次,针对特殊的审计工作内容,在进行审计公告时必须要明确公告中的内容,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公告则需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对于审计工作中不明确的条例要进行及时的补充,避免一些道德素养不足的人员利用相关条例的漏洞去谋求个人的利益。

5、完善审计工作的事后问责制度。

加强审计机关的制度创新还必须要完善审计工作的事后问责制度。一方面,要采用人大常委会的问责机制。具体来说就是在审计工作完成之后,相关责任人直接将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向人大常委会进行汇报,以此落实人大常委会的监督职能,并保证对发现的违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和约束。另一方面,要提升审计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协调能力。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很多工作内容需要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的配合,例如在对违法行为进行惩处时就必须要依靠我国的行政主管部门和纪律检查部门。也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审计机关工作内容的有效落实,不断提升审计工作质量。

总之,审计机关的创新发展必须要以制度的完善为依靠,包括完善审计工作制度,加强审计工作的监管力度,保证审计人员队伍的建设等等。这些措施对于改变我国审计工作现状必然会带来十分有利的影响,这也是我们在未来审计工作中所要关注的重点。

参考文献:

[1]焦跃华,别必爱.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条件下审计组织方式研究[j].审计研究.2014(03)。

[2]张舰.在政府审计机关中应用知识管理的必要性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07)。

[3]刘景旺.新形势下国家审计的定位和发展方向[a].湖南省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首次理事论坛论文集[c].

内部审计论文

会计制度的变动对企业的实际经营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企业对财务管理对企业自身产生的影响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没有将企业自身的竞争力进行相对应的提升。在实际的企业财务管理操作过程中,很容易就会出现忽视的现象,财务管理工作以及其部门可以说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不仅对企业的发展形成重大的阻碍影响,而且对企业的整体经济发展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制约。

1.2风险防控管理意识不强。

在实际的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严重的缺乏相对应的管理措施,企业自身的风险防控管理意识不够强烈,导致企业的财务风险防控管理的工作效越来越低,长期以来,在企业自身的漫长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自身功能定位以及其自身经营性质的一系列影响,所以对财务风险防控的管理工作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程度。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长期以来,企业内部的领导也好或者是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也好,都没有树立起相对应的财务风险防控管理意识,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甚至还有部分财务管理职业水平比较低下的工作人员认为在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中,并不存在相对应的财务风险,只是需要简单的做好相对应的财务收入以及支出记录就可以。所以在当前的企业财务实际管理过程中,对于风险防控管理的落实工作一直都没有有效的进行,不仅导致风险事故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而且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效益。

1.3缺乏能够胜任财务风险防控管理的高素质人才。

现如今,企业在针对财务风险防控方面仍然缺乏足够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导致财务风险防控管理工作一直没有能够充分的落实到实处,就没有办法发挥其自身的影响和管理作用。企业的财务风险防控缺乏人才,一般表现在相关岗位管理人员的空缺上,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相对来说比较低、而技术水平方便又比较差等等,这些方面不仅导致财务风险防控管理工作的质量越来越差,而且严重影响企业自身的良性健康发展。企业由于缺乏相关管理人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对财务风险防控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和进行提供有效的保证,对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所能够遇到的风险没有办法进行科学有效的预测、判断、计划、控制和监督等等,不仅对风险的防控没有能够尽可能的落实到实处,而且对企业自身的发展也形成了一种阻碍的影响。

2.1提高企业自身的财务风险防控管理意识。

在当前全新的.市场和经济环境背景下,企业虽然发展的越来越好,但是其自身也会存在一定的经营和管理风险,特别是在财政支出方面,有着比较明显的财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会给企业造成比较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企业需要提高自身的财务风险防控管理意识,从根本上加强管理力度,加强对财务工作的管理和防控,首先企业内部的领导者要以身作则,对财务工作以及风险防控管理工作要逐渐重视,并且加大重视力度,不断的加强对工作的检查力度。其次,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要明确加强财务风险防控管理的重视性,在工作中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落实,不能够忽略对风险的防控工作。最后,企业内部需要定期或者不定期的举行一些关于财务风险防控管理的相关培训,在提升全体工作人员财务风险防控意识的同时,不断的提升管理人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从而有效的提升财务管理的整体工作效率和质量。

2.2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

在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无论各行各业,人为因素都是当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新会计制度的诞生下,企业要培养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这样才能够完全适应新会计制度以及现代化的发展脚步,从而有效的推动企业的整体发展以及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当前,营业税改增值税是对产品或者服务的增值部分纳税,从而有效的减少了重复纳税的环节,营业税改增值税可以说是根据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出现的重要决策之一,不仅能够从根本上加快财税体制的改革,而且能够进一步的减轻企业赋税等问题,从而充分的调动起各方积极性,促进我国各行各业的整体发展。

另外,企业要对员工进行一定的培训和考核,对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进行准确的分析,将员工安排到适合其自身的岗位,将其自身的优势特点充分的发挥出来,并对其进行一定的考核,让员工能够在无形的监督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企业可以设立相关的奖罚制度,不仅能够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且能够让员工更加积极的投入到财务管理工作中,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一定的基础保障。

2.3对财务管理系统进行完善。

在新会计制度的应用下,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在新会计制度的应用和影响下,会计帐户和报表在结构上发生了相对应的转变,这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方面来说也是值得注意的地方,因为企业财务管理也会因此而发生相对应的变化;比如在一些数据的处理方面,在新会计制度的应用下,对数据的处理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而且要利用现代化的软件对其进行处理,将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逐渐走向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对一些过于陈旧的软件以及设备进行及时的更新和淘汰,保证财务信息的可靠性,方便于财务人员或者是企业其他人员查找和利用,不仅能够有效的辅助财务管理人员高效率的完成工作,而且能够保证其工作质量,从而推动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能够逐步完善。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如何有效的提高企业利润是每一个企业都在不断思考的问题,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企业的财务管理以及内部审计是能够提高企业利润、减少企业经济损失最主要的两个方面,在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财务的内部控制进行相对应的评审,这样才能够为审计工作提供相对应的依据。财务管理和内部审计工作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够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发挥审计作用的同时,推动企业财务管理的整体发展。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