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大班数学教案(优质15篇)

时间:2023-11-10 23:18:08 作者:笔舞 学前大班数学教案(优质15篇)

大班教案是为适应大班幼儿的特点和需求而编写的教学指导书。我们有幸邀请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大班教师为我们分享了他的一份优秀教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大班数学教案

1.运用已有经验感知各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2.学习用不同方法进行7元人民币的等价兑换。

3.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4.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1、1元、2元、5元、10元、50元、100元面值的纸币与硬币2、若干。布置"银行"场景,里面1元、2元、5元面值的纸币若干。

3、幼儿用书第21、37页操作材料,记录单,铅笔若干。

一、认识各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1、教师出示各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2、教师:这些钱币一样吗?

3、它们分别是多少钱?你是怎样知道的?

4、中国钱币有一个共同名称叫什么?

5、教师:你还知道哪些国家的钱币名称?

二、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探索取7元钱的不同策略。

1、教师出示若干1元、2元、5元的纸币。

2、教师"你到银行会取7元钱吗?想一想,可以取几张什么面值的人民币?

3、请个别幼儿演示自己所取的7元钱。

4、教师引导幼儿讨论。

5、鼓励幼儿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6、比较两次取7元钱的不同策略。

三、引导幼儿记录自己的取钱策略。

1、请幼儿探索取7元钱的不同策略。

2、鼓励幼儿运用标记、符号、数字、图示等方法在记录单上记录自己每一次取钱的不同策略。

四、同伴之间相互交流各自记录的结果。

五、幼儿分组操作。

1、取钱。

2、算式接龙。

3、翻花片。

4、撕贴格子。

六、活动评价。

1、教师展示幼儿多种不同的取7元钱的策略。

2、师幼小结: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可以取出7元钱?

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选题,钱币虽然不是幼儿每天要接触的东西,但是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设计这样的活动,能有计划地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启发和引导幼儿尝试把所掌握的简单数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游戏之中,不断丰富经验促进能力提高。但是原活动的设计并不令人满意,原因一,活动形式的设计以个别演示、集体讨论、自己记录的方式,游戏性不强不能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操作活动以个人书面的形式,教师不能快速有效给予帮助,也将影响教学效果。原因二,探索钱币的不同兑换策略,限定兑换7元钱,过于死板,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发挥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同时以数字、符号等方式记录策略,增加了幼儿的思维难度,也没有考虑幼儿间个体的差异性。

大班数学教案

1.复习巩固10以内的数量关系,学习按数字的大小规律排序。

2.让幼儿在自由组合排序活动中,体验排序活动的乐趣。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字的乐趣。

4.引发幼儿学习数字的兴趣。

会按大小顺序给数字排序。

找错字。

2.四张实物卡。

3.幼儿数字卡片1-9若干。

4.幼儿数字操作卡,人手一份。

1.复习数字1-9(9:50-9:55)。

(1)教师出示数字卡,让幼儿认读。

教师:我们请来了几位数字朋友,看看都有谁?

(2)教师出示实物卡,请幼儿找出相应数量的数字卡并粘贴。

教师:有几个苹果?用数字几来表示?请你把它找出来。

出示数字操作卡,请幼儿玩找错字的游戏,将写错的数字圈出来。

(1)介绍游戏规则:“我们围成圆圈边走边唱歌曲《1234567》,当老师说3个小朋友是一家时,大家就要找三个小朋友,抱在一起组成一个家,并在地上的线上排队站好。”

第一次游戏,幼儿自由排序报出门牌号码,教师引导能力较弱的幼儿找朋友。

第二次游戏,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报出门牌号码。

第三次游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序并报出门牌号码。

(2)尝试4个数字进行排序,教师帮助能力弱的幼儿找朋友。

5.活动结束。

这一环节,幼儿掌握的较好,大部分幼儿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这一环节有一张上面有两个错误,幼儿只找出了一个,我也没有仔细的检查漏掉了。

幼儿在找朋友做家时很高兴,但是在按要求排序时有点乱,特别是报门牌号码时,幼儿只顾自己的号码,不能替别人检查。

幼儿的倾听习惯需要培养。

我国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师的教法要符合幼儿的学法,孩子们怎么学,教师就怎么教。”活动“有趣的数字”设计依据大班幼儿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利用生活中处处皆是的数字,进行教学活动。活动过程难易结合,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激发幼儿自生探索的'积极性,多通道感知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便于幼儿学习。

活动中首先是生活化的体现,活动来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游戏“1234567”。让幼儿带上数字牌三个人自由组合一个家,选出一个代表报出门牌号码,幼儿在活动中感到亲切而自然,生活化的数学活动使幼儿真正做到了“生活即教学”让幼儿在没有学习压力和思想负担的情况下,轻松愉快的学到科学道理,从而掌握有关数学的奥秘。

活动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幼儿游戏的过程便是学习过程,学习的动力来自幼儿自身,活动中采取的游戏形式为幼儿提供一个轻松愉快而且丰富刺激,鼓励幼儿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使他们获得安全感,自尊和自信,获得对学习的持久热情,从而终生受益。但是在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情绪高涨,表现的特别兴奋。特别是要求幼儿排好队报门牌号码时,每个孩子只关注自己的,对别人的结果不认真倾听,所以显得活动有点失控。

让幼儿学会学习是我们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活动把教育的重心从“教什么,学什么”转移到“如何学”,变“教师为主”为“幼儿为主”变“个别”与“群体”参与,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尝试,孩子们积极投入,思维活跃,张扬个性,而教师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放似骏马驰骋,而收则立拢,活动以幼儿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幼儿真真正正成为学的主人。

大班数学教案

1、在纸牌游戏中,运用已有数序经验、进行逻辑推理。

2、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体验和同伴游戏的快乐。

运用已有数序经验、进行逻辑推理。

扑克牌两两副。

一、引起兴趣。

1、认识扑克牌。教师出示一副扑克牌,和孩子一起熟悉各种牌面和花色。

2、游戏:少了哪个。

小结:这些排中,缺少的那张牌就是被抽走的牌。

3)教师出示红桃1~10的扑克牌,请幼儿任意抽调一张,并请其他幼儿猜猜抽掉的是什么牌。

二、利用数字,猜猜是哪张牌。

1、介绍游戏方法。

小结:当数字(8)大了,不光是数字(8),还有些数字(9和10)更大了。

一、尝试用提问的方法,猜猜是哪张牌。

1、介绍游戏方法:教师在20张牌中选定一张牌藏在心里,请幼儿猜猜看是那张牌。幼儿可以向教师提问,教师用“是”或“不是”回答,直到猜出答案。

小结:既要猜对数字还要猜对花色,所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很重要。

大班数学教案

1、在看看、做做、说说中体验分类的作用,引发对生活中分类运用的关注。

2、探索将食物进行分类的方法,尝试按食物的两种特征进行二次分类,发展分析、归纳能力。

教具:故事画面ppt、日常物品分类ppt。

学具:各种食物图片、操作纸人手一份。

一、谈话导入。

1、这幅图上是什么季节呀?(秋天)是的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2、播放画面,并提问:“有只大熊肯尼为了过冬,就在秋天里准备了大量的食物。”

(1)幼儿根据经验猜测:大熊会准备些什么食物?

(2)播放画面:这么多的食物,有什么不同?(颜色、大小、种类)。

(2)这么多的食物,大熊想要全部放进储藏室,会出现什么问题?(放不下)。

二、探索将食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1、呈现问题:储藏室堆不下了“大熊决定整理一下,可是要怎么整理呢?”(幼儿先讨论再讲述)。

2、幼儿操作:大熊说:“让我们把所有的东西都分类放吧!”

交代操作要求:那我们来帮帮大熊,小盘子里有大熊喜欢吃的食物,请你试着把食物分成三类放在绒布上。

3、交流:你想了什么方法?是怎么分的?还有谁也用了这样的方法分?(可能出现:颜色、大小、种类分)教师帮助孩子用符号记录。

三、尝试二次分类。

“我们来看看大熊的问题解决了吗?”

1、出示二次分类的图片(教师大的二次分类)“大熊是怎么分的?(先按种类再按大小)。

2、操作要求:“能在按颜色、大小、种类分的基础上再分一次,帮大熊解决问题吗?”

(1)先按一种特征分类,在第一次分的基础上,再按第二个特征分一次。

(2)摆放清楚整齐。

3、交流:这次你是怎么分的?(交流时老师和幼儿可一起用标记做记录)。

四、连接生活。

1、照片呈现幼儿生活中的问题:储物柜、游戏区的超市、书架等乱摆放问题。

“大熊的问题解决了,可是我们自己的问题你发现了吗?看到这些你有什么感觉?可以怎么做?”

2、小结:我们可以用分类的方法来整理物品,将物品分类摆放,不仅可以使环境变得整洁美观,还可以有效地利用空间,使生活更有序。

大班数学教案

1、学习用多种方法将正方形、长方形进行等分。

2、知道有些图形能被四等分,有些图形不能被四等分。

3、愿意动手尝试,探索四等分的多种方法。

教具:教学课件、教学挂图32-4、蛋糕卡、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梯形、菱形的图形纸片若干,剪刀、笔。

学具:幼儿用书p8、9,图形卡、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的图形纸片若干,剪刀、笔。

一、理解等分的含义。

1、观看课件,激发幼儿兴趣。

2、小熊分饼干的故事。

(1)教师:听过小熊分饼的故事吗?这个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呢?

(2)鼓励个别幼儿介绍故事内容,教师作适当的补充。

3、帮小熊分饼。

(2)鼓励个别幼儿示范分圆形。

(3)教师:怎样知道这两半是一样大小呢?

(4)引导幼儿将分成的两半对应比较大小。

二、问题解决。

1、帮助麦思妈妈分蛋糕。

(1)教师:今天麦思妈妈做了几块不同形状的蛋糕,有些什么形状呢?

(2)出示圆形、长方形和正方形蛋糕图卡,鼓励幼儿说一说。

(3)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分法,引导幼儿了解同伴不同的分法。

2、四等分蛋糕。

(1)请幼儿取出图形卡中的蛋糕图卡,自主尝试分一分,剪一剪。

(2)教师:你是怎么分圆形蛋糕的?分成的四块是一样大小的吗?

(3)请幼儿展示并介绍分的结果,鼓励幼儿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分好的四块蛋糕是否一样大小。

重点指导幼儿探索不同的分法,请个别幼儿展示自己的分法,并尝试用语言完整表述出来。

三、操作与拓展。

1、出示教学挂图,介绍操作内容。

(1)分蛋糕:引导幼儿用画的方式将自己分的结果记录下来。

(2)圈出四等分:引导幼儿用目测或动手剪一剪的方法判断哪些是被四等分,将被四等分的图形圈出来。

(3)四等分方法多:鼓励幼儿画出同种图形不同的四等分方法。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3、欣赏评价。

出示图形纸片,请幼儿介绍那些图形能被四等分,并示范怎样四等分,师幼共同检查。

四、经验小结:

生活中我们为了公平,经常会用到等分,希望小朋友以后能够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等分的方法用到生活中,这样分起来又快、又公平,又可以避免发生不愉快的争吵。

五、活动延伸:分食物。

教师:熊妈妈为了感谢小朋友帮助了它的熊宝宝,要送给你们一些食物,请小朋友把可以四等分的食物动脑筋分一分吧!并送给客人老师一起分享,不可以四等分的食物可以与同伴一起分享。

班级幼儿学习过二等分,在组织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幼儿对等分的活动很感兴趣,有继续学习的愿望,所以在幼儿学会了二等分的基础上设计了本次活动。

本次活动设计前我考虑到了活动的趣味性,即使是大班的幼儿,如何能让他们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会学习并学会图形四等分的方法?所以我选择了以故事情境贯穿的方式,运用课件、动画的手段来激发幼儿的学习愿望和兴趣。从整个活动现场来看,幼儿表现积极、兴趣浓厚、认真参与、大胆探索。另外在学习四等分的过程中,教师由易到难的引导幼儿在探索中、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循序渐进的学会四等分的方法。从简单的圆形逐渐过渡到正方形再到长方形,层层递进,遵循了幼儿的学习发展规律。四等分方法分享的环节,教师注重引导幼儿用完整化表达的习惯,促进幼儿语言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从中教师也以帮助小熊想办法的情境让孩子懂得帮助别人、懂得分享,体验帮助别人后的快乐。最后环节教师引导幼儿将学到的数学四等分的方法运用到生活中,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活动中也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例如活动时间的把握上,环节应该再安排得紧凑一些、该简略的部分再压缩一下。

大班数学教案

1、运用已有经验感知各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2、尝试运用不同策略进行10元以内人民币之间的兑换。

3、能自主结伴三至四人开展小银行游戏。

4、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6、喜欢参与游戏,体验。

运用已有经验感知各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并尝试运用不同策略进行10元以内人民币之间的兑换。

1、投影各面值钱币,引导幼儿认识各种人民币。

教师提问:你们认识这些钱吗?这些钱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

它们分别是多少钱?你是怎么知道的?

比这小的钱币还有什么?

小结:

我们中国只有1、2、5,10、20、50,100这几个数字面值的钱币。不管你要多少钱都要由这几个数来组合。

2、鼓励幼儿大胆尝试10以内面值钱币支取的不同策略。

教师提示:

我们来玩小银行游戏,你们做银行职员,老师来取钱,试试看你们能否让顾客满意。

游戏形式:

(1)引导幼儿观察同伴间有没有不同方法,正确吗?

(2)鼓励幼儿用自己的玩具摆出不同的取钱策略。

(3)同组幼儿讨论摆放出各种不同的取钱策略,越多越好。

3、幼儿自主结伴三至四人开展小银行游戏。

教师提示:

下面我们来开银行,我们自由组合三到四人,玩具合并在一起,银行柜台可以用桌子或椅子来代替,场地和角色大家商量,可以轮流做银行职员和顾客。

游戏形式:

幼儿分组,自主游戏。

教师指导:

(1)对能力强的幼儿,启发他们分类整理钱币,以提高操作效率。

(2)在玩具充足的情况下,鼓励幼儿尝试10以外的取钱额度。

4、总结讲评。

(1)宣传教师指导中幼儿成功的尝试。

(2)鼓励幼儿在今后的游戏中大胆运用和尝试。

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选题,钱币虽然不是幼儿每天要接触的东西,但是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设计这样的活动,能有计划地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启发和引导幼儿尝试把所掌握的简单数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游戏之中,不断丰富经验促进能力提高。但是原活动的设计并不令人满意,原因一,活动形式的设计以个别演示、集体讨论、自己记录的方式,游戏性不强不能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操作活动以个人书面的形式,教师不能快速有效给予帮助,也将影响教学效果。原因二,探索钱币的不同兑换策略,限定兑换7元钱,过于死板,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发挥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同时以数字、符号等方式记录策略,增加了幼儿的思维难度,也没有考虑幼儿间个体的差异性。

大班数学教案

在一次幼儿活动中,我让幼儿报数,之后说请单数的小朋友向前走一步。小朋友你看我我看你,然后问我什么是单数?我恍然大悟,原来他们不理解。《纲要》中明确指出数学教育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会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于是,我构思了认识单数和双数这节课。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游戏,要求幼儿能迅速区别出10以内的单数和双数。

2.初步培养幼儿的判断能力和反应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熟练地区分单数和双数。

教学难点:理解单数和双数的含义。

活动准备。

圆点卡片若干张。1——10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二.幼儿动手操作。

通过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发现两个两个放在一起,有一个没有找到朋友的是单数。两个两个放在一起,都找到朋友的是双数。

三.游戏。

1.抱一抱。

2.单数单脚跳,双数双脚跳。

3.找自己身上的单数,双数。

4.找活动室里的单数双数。

四.结束。

游戏《开火车》。

大班数学教案

1.学会按照不同的方式、方法有序地数数。

2.通过操作活动,联系实际生活,初步理解数的概念,并积累相关数数的经验。

3.增强幼儿的观察能力,培养幼儿对数数活动的好奇心和兴趣。

白板、课件、操作材料、记录卡。

(一)开始部分1.幼儿随音乐《开火车》进活动室。引导幼儿进入活动主题。

2.师: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要搬家啦,这么多的老师也都快来帮忙了呢,我们一起来和要去帮忙的老师们问声好吧。

幼儿报数,教师配合指导。

2.师:大一班的小朋友们都太棒了,而且我知道你们数数都很厉害,你们都能数到几?

我说一个数,你接着往下数3 个数字好吗 ?

······3.出示图片,幼儿观察。

教师:要数清楚物体的数量,我们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比如从上往下,或者从左往右,这样就不会数错了。

4.教师与幼儿互动,依次请10名幼儿上台,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5.出示图片,观察图片上的图形并正确的数出来。

6.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师:数不同的东西方法也不同,要想正确的数出数量,不仅要观察仔细,还要按一定的顺序数。

(三)结束部分:

音乐再响,幼儿随音乐《开火车》出活动室002211

大班数学教案

幼儿;喜欢。

教:那有些什么水果呢?

幼:苹果、香蕉、杏、还有....。

教:那么多,,哦那天水果王国给我送来了。

幼:好看。

教:想要吗?

幼:想。

教:那好。(拿出图)你们看这上面有什么呀?

幼;恩有苹果.....

教:对了,我们来看看他们有多少个,我们一起来数好吗?

幼:好。

(1、2、3、4、5、6、...)。

朋友不喜欢你们了,不给你们图案小勋章了哟(好,xx你来吧)。

xx幼:20个。

教:恩对了,来,你回答的很好,给你一个苹果图案小勋章。

(一样的依次的和幼儿再数一数香蕉和梨各多少)。

教:数出了香蕉15个梨10个,香蕉和苹果谁多一点呀?

幼儿:苹果比香蕉多一点。(教师在黑板上写上苹果多一点,再在苹果和香蕉的下面对应的写上个数的数字)。

教师:对了,那苹果20个,香蕉15个,那么20个苹果比15个香蕉多,也就是20比15多、是20比15大,小朋友们跟着我说:20比15多,20比15大,20个苹果比15个香蕉多。

(再依次说苹果和梨、香蕉和梨的大小关系)。

结束语;小朋友你们回家后再数一数别的玩具呀,杯子呀等等再比比谁比谁多,谁的数量大)。

1、让幼儿初步的理解两数之间的多大小。

2、更进一步得理解数数。

注意:在数物时的手不要遮住图案,最好是用小木棍,或时有一定长度的东西来带领幼儿按物数数。

1、一张图,上有20个苹果、15个梨、10个香蕉,按每排5个用排列法排列。

2、卡纸做的奖品彩色小苹果、香蕉、梨图案小勋章数个。

大班数学教案

1、学习辩认楼房的层数和间数。

2、初步感知坐标图和含义。

3、学习坐标位置的表示方法。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

1、学习认识单层放你房子的间数。

教师:森林里住着一群小动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住在什么地方?这排房子有几间?(从左边数)

教师:从左往右数小动物们分别住在第几间?

2、认识单栋楼房的层数。

教师:从下往上数,小动物分别住在第几层?

3、学习楼层和房间空间位置的表示方法。

教师:这些小动物都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大家都特别想住在一起,于是他们就搬到了一座非常大的楼房里,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栋房子一共有几层?第一层在哪里?第二层呢?…我们用数字标出来,你们会怎样标?1、2、3、4、5分别代表什么?(楼层的层数)

教师:让我们再来看一看,每一层又有多少间呢?让我们从左边开始数,第一层有几间?第二层又几间?…让我们用数字标出来,这些数字有代表什么呢?(楼房每层的间数)

4、 学习坐标位置的表示方法?

教师:现在呀,小动物们都非常开心地搬到了新房子里,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都住在什么地方?小猫住在哪里呀?他住在第几层?住在第一层的第几间?那让我们先用数字来表示?可以怎样表示呢?(小猫:1.3)。

教师:在引导幼儿示范看一看小狗住在哪里?并用数字表示出来。

5、操作幼儿用书,完成练习。

教师:每个小朋友分别住在第几层的第几间?

教师:请你们用正确的数字把他们的位置表示出来,前面表示第几层,后面表示第几间?

6、幼儿操作后互相检查对错,教师小结。

从活动的设计到教学的过程,这个活动基本上都能做到层层递进,第一、第二个环节是对楼房的层数和第几间复习巩固,第三个环节是联系坐标认识楼房的层数以及第几间。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也很感兴趣,能用较完整的语言描述各个楼房的层数、第几间。但在最后一个环节出示一栋楼房,并标明楼房的层数、第几间的坐标,让孩子自己独立看坐标写出各个小朋友所住的楼层及第几间时,有个别孩子吧楼层的层数与第几间的先后顺序搞乱。另外一组小朋友是黄启凤老师上的,前面的第一、第二个环节省略,他直接出示一栋楼房,让孩子分辨几楼、第几间,而且楼房的层数教师没有用数字坐标标明,孩子的记录反而全部正确。思考:第一组孩子出错是否受坐标的影响,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有没有必要介绍认识坐标。

小百科:雕刻门牌是用雕刻机采用雕刻刀的做法在亚克力或双色板上进行雕刻而成的门牌俗称雕刻门牌,雕刻门牌的价格相对也不会很高做出来的产品也是相当精美。

数学《前后》教案

1、尝试以自身及客体为中心比较物体的前后方位。

2、体验前、后关系的相对性,并学习正确表述。

3、引发幼儿学习前后的兴趣。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喜羊羊、懒羊羊和灰太狼的胸贴人手一张、背景音乐一首、图片。

1、师:今天,我们被邀请到青青草原上去玩一玩,请你们手拉手排成一列整齐的队伍出发!

2、播放音乐,师幼伴随着音乐跳圆圈舞。(放图片)师:来到了青青草原,你们看到了什么?(青青草原上的景色可真美呀!)

3、师:现在我们排成两条队伍休息一会,给前面的小朋友捏捏肩,让他放松放松!

提问:

(1)谁没有帮别人捏?为什么?(因为他是队伍的最前面一个)

(2)谁没有被别人捏?为什么?(因为他是队伍的最后面一个)

小结:原来队伍是有方向的,有最前面一个和最后面一个。

(3)师:现在我们向后转,看看现在谁在最前面,谁在最后面?

(4)xx小朋友,你排在谁的前面,谁的后面?(请个别幼儿说一说)

2、提问:你找到了谁?是在哪里找到的?(请个别幼儿说明自己找的地方)

验证:他说的对吗?

3、师:恭喜你们,现在都成为了青青草原上的小动物!

1、师: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叫“对号入座”。

3、提问:xx,你坐在谁的前面?谁的后面?(每一排都问一下)

4、师:现在我们来玩一个“骑大马”的游戏,请你们转过身来坐好。

提问:

(1)现在看看坐在最前面的是谁?坐在最后面的是谁?

(2)xx,你现在坐在谁的前面?谁的后面?为什么和刚刚的不一样?

小结:原来我们的方向改变了,位置的前后关系也跟着改变了。

1、说明游戏规则。师: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名字叫“老狼,老狼,几点了”,我来扮演老狼,当我说“天黑了”的时候所有动物就站好不动,我会说我想吃谁,如果你们在我抓到他之前把他救回座位上,那他就安全了。

2、集体游戏。

3、验证:师:我们一起看看,你们有没有救对人?我要吃的是不是这只羊呀?

4、幼儿带领游戏。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来扮演灰太狼,谁愿意来试试?

师:这个游戏好玩吗?那我们到操场上继续玩一玩!

前后,指事物的前边和后边;表示时间的先后,即从开始到结束的一段时间。

大班数学教案

1通过游戏容幼儿进行空间位置辨识和对应的感知。

2体验和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自备教具:3x3九格纸人手一份、红黄蓝三色橡皮泥、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一组坐、游戏用票9张(如图)

配备教具:红黄蓝三色磁性教具各3个

一、情境导入:

熊妈妈要开饼干店了,他用红色的面粉作成了三块红色的饼干,用黄色的面粉做成了三块黄色的饼干,用蓝色的面粉做成了三块蓝色的饼干。教师边说,边把红黄蓝磁性教具随意放在黑板上。

熊妈妈请小朋友帮忙做饼干。请幼儿用三种颜色的橡皮泥各3块圆形的饼干。(幼儿制作)饼干要装进盒子里,怎样摆才漂亮呢?“熊妈妈”说:好了现在大家都照着我的样子摆一摆。教师在九格纸中按红黄蓝规律摆放,请小朋友摆弄自己的饼干。

教师变换饼干颜色的位置,幼儿根据老师的图操作摆放自己制作的饼干。

二、加深难度,同伴间互相合作学习。

熊妈妈说:“现在请所有的女孩子自创一种摆法,请旁边的男孩摆一个和女孩摆法一模一样的。”

请所有的男孩子自创一种摆法,请旁边的女孩摆一个和男孩摆法一模一样的。

熊妈妈看到小朋友们做的饼干这么漂亮,有摆放的这么整齐,高兴的说,好孩子谢谢你们,饼干做好了让我一起玩个游戏吧。

三:游戏

对号入座

过程:9名幼儿参加游戏。教师将椅子摆成三排,每排三把椅子,发给幼儿票(如图)幼儿根据票上的提示(笑脸不同的位置),在音乐停止前找到相应的座位坐下。

四、请幼儿完成书上的评价练习

翻开儿童用书20页,看上图,请幼儿找出红、黄、蓝色的数块,并用手中的数块按照图的样子组合好。

看下图,找出指定色块的位置并涂上相应的颜色。

大班数学教案:分一分大班数学教案

1、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重点: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媒体课件、桃子卡片、圆片、学生准备圆片、小棒。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课前导入。

二、教学新课。

三、巩固练习。

四、小结。

同学们,新的学期又开始了,在新的学期里,我们将一起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本领,解决新的问题。

1、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1)、出示桃子图片,让学生随意分。

小朋友手里都有6个桃子,你能把它们分成两份吗?小朋友可以互相合作,也可以自己动手分。

(2)、展示学生分的成果。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的呢?

学生会有很多种分发,教师用媒体课件都展示出来。

(3)、发现“平均分”。

让小朋友发表意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有两种分法的每一份都是相同的。

小朋友们都发现了有两种分法与别的不同,那么我们就仔细来观察这两种分法:我们发现这两种分法的每一份的数目都是相同的。我们把这样的每一份都一样的分法就叫做“平均分”。让学生和教师共同读几遍。

教师接着演示:把4个桃子分成左边2个,右边2个,引导学生说出这是平均分。并连贯说:“把4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分得2个。”

2、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1)、教师出示几种物体的分法,让学生说说是不是平均分。

(2)、如果是平均分,分成里几份,每份有几个?

3、让学生动手平均分。

(1)、让学生小组合作将手中的8个圆片平均分,并互相说说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分得几个。

(2)、发表意见。

(3)、表扬说的好的小朋友。

4、动手操作。

(1)、教师提出意见,让学生边操作,边说出结果。

有8个桃子,每只小猴子分得2个,可以分给几只猴子呢?

(2)、让学生动手,找学生演示。

(3)、连起来说说。

(4)、在书上填写出来。

1、完成“试一试”的题目。

(1)、让学生相互合作,边操作边得出结果,填写在书上。

(2)、集体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1)、完成第一题。

说出哪种是平均分,并说出理由。

(2)、完成第2题。

教师读题目,让学生先圈一圈,再填写。

填写后读一读。

(3)、完成第3题。

这道题目不让学生动手操作,看学生能否回答出。

回答后教师出示教具演示。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什么样的分法叫做“平均分”?

本节课是让学生发现什么叫做平均分的,所以有些学会已经掌握了平均分的含义,而有些学生却不十分理解。

大班数学教案

在日常生活中,按一定规律排序的物体随处可见,在区域活动中,幼儿经常会运用已有的各种排列经验为娃娃穿项链、手镯等,但是大部分幼儿排序的规律只停留在abab或aabb的规律上。如何让幼儿进一步探索排序的规律并有创意的按规律排序,特设计了本活动。《纲要》中提出:“教学中要结合生活和游戏情境,引导幼儿感知、理解事物的关系,对具体的事物按不同特征进行分类和排序。”在活动中通过故事情节、游戏引线,借助ppt教学手段,帮助幼儿梳理排序规律,通过肢体游戏表现按一定的规律排队。提供常见的生活用品——吸管(同一大小、同一颜色)让幼儿尝试排序,能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创造出不同的排列规律,拓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1、通过观察,发现事物间的排列规律并续排。

2、能够创造不同的排列规律进行排序。

3、感受创造的快乐。

1、教具:ppt一张、绿毛龟、青蛙图片各四张

2、学具:操作板人手一份、各色吸管各100根

一、导入:听故事,引出规律。

1、提出要求:在故事中,听到“绿毛龟”三个字的时候马上起立。

2、教师讲述故事,并依次贴出绿青蛙、绿毛龟。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3、教师小结:原来它们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4、初步尝试续排。师:如果我要接着排,后面会是什么呢?(绿青蛙、绿毛龟、绿青蛙、绿毛龟……)

二、观察ppt,引导幼儿探索规律并续排。

1、幼儿观察小猫家周围哪些东西是有规律的,都是什么样的规律?

2、幼儿自由讲述发现的规律并进行续排,引导幼儿说完整。

(1)小动物(abcabc……)

(2)向日葵排列(abab……)

(3)鱼排列(aabb……)

(4)气球(ababbabbb……)

3、教师总结:我们发现了这么多有规律排列的东西,它们有的按物体名称,有的按外形特征,有的按上下左右的方向,还有的按数量的规律进行排列。

4、游戏:幼儿用肢体动作排序。

(1)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向日葵排列规律。

(2)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鱼的排列规律。

三、幼儿操作

1、介绍材料:出示操作板及同色吸管。

2、提出操作要求:

操作时从左到右进行排序。

铺的路必须是有规律、有创意的。

铺完路后,要检查铺的路是否有规律。

3、幼儿操作,师巡视指导。

4、展示、交流,师幼共同评价幼儿作品,总结创新之处。

四、思维拓展。

师:你发现生活中哪些东西是有规律的呢?

大班数学教案

1、能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2、尝试用测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体验活动的乐趣。

经验准备:幼儿已有初步的测量经验。

物质准备:测量工具、记录卡、彩色纸皮等。

环境准备:布置独木桥的情景。

(一)、引题:创设游戏情景,幼儿自主探索测量的方法。

师:刚才我们走过的独木桥有些坏了走着可真危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修一修吧!要知道每块独木桥有多长,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测量呢?(见图3)

记录卡上。

1、幼儿用小棒自主测量独木桥的长度,师观察。(见图片4、5)

大班数学活动《学习自然测量》

2、个别幼儿演示,梳理测量经验。

(1)刚才你量了几次?你是怎么量的?(提问个别孩子,并演示测量过程。)

师:测量是需要方法的,方法不正确,量出来的结果就不一样了,不准确了。(见图片6)

大班数学活动《学习自然测量》

(3)我们应该怎么测量呢?

3、师幼共同梳理正确的测量方法。

我们要先找到起点,工具从起点开始量,量一次要用笔帮忙做一次记号,第二次要从记号后面开始接着往后量,不要量歪了,量的时候中间不能空出来,也不能重叠,量到最后要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记号,把结果记下来。(见图片7)

(二)、探索:测量并记录。

引导语:第一次的任务我们完成了,你们会测量了吗?现在我们一起用学到的测量方法再来量一量独木桥到底有多长呢?量好了把结果记在记录卡第2行的后面。

(1)幼儿再次用小棒测量独木桥的长度,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见图片8)

2)师观察指导、倾听、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

(3)师生交流测量结果。

师:你们刚才又用小棒量了独木桥,这次你们量完的结果是多少?

刚才你们都从什么位置开始量,量好一次做了什么?一次一次要怎么接?量完还要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记号。

(三)、二次探索,购买材料。

1、引导语:现在我们就去材料铺买长度一样的材料来修铺独木桥好吗?记得哦!我们买的材料既不要浪费也不能太短了。要买和我们刚才量的一样长的才可以,出发吧!!!

2、幼儿购买材料修铺独木桥。(见图片9、10)

大班数学活动《学习自然测量》

(四)结束:

师:我们的独木桥修好了,我们一起来走过修好的独木桥去外面找找别的东西,去量一量它们有多长。老师这里给小朋友准备了一些测量工具,你们也可以自己去找一样喜欢的东西来当测量的工具,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测量本领来量一量,把结果也记下来。(见图片11、12)

幼儿自主选择周围的物体测量,师重点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和记录。

你还量了什么?是怎么量的?它有多长?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