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舞蹈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大全(20篇)

时间:2023-12-13 19:08:02 作者:碧墨

通过研读范文,我们可以学到一些写作的技巧和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小编收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升写作水平。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育论文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阅读教学已成为课堂中的重头戏,它不仅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还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培养学生感受阅读乐趣,有利于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使文本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一项工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阅读是一种探索与创造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个性化地阅读。实践表明,阅读效果的好差与一个人阅读能力的强弱有关。为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教师有必要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何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强调“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让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将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状态中去,从而直接影响学生阅读的质量和效果。而学习兴趣的产生离不开教师的激发。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究新知识这一心理特征,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部分精心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在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通过做游戏,回忆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里可爱的小动物,并模仿它们的声音。学生个个兴致勃勃,纷纷举手模仿。在表扬了学生的优异表现后,我说道:“学校将要举办一个‘梦想成真’的童话剧大赛,全校的小朋友都可以报名参加,同学们愿意参加表演吗?”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从而引入了新课。

要想提高阅读能力,学生仅有兴趣是不够的,还应该掌握一些阅读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从而形成阅读的技能,提高阅读的能力。

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通常把阅读过程划分为粗读、熟读和精读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粗读阶段,先读课题,想想课文会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事,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第二阶段——熟读阶段,安排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找出不理解的语句和问题,然后带着问题深入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阶段——精读阶段,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多种感官协调参与,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粗读、熟读和精读这三个阶段实际上是阅读过程中一个有机的整体。遵循这样的阅读流程,学生对课文就基本能理解和掌握了。同时,要鼓励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读经典的书。除此之外,还要花大力气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以及使用工具书的习惯等等。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这句话告诉我们,写文章时,要把自己置身在特定的情境之中,这样才能身临其境地体验到文字蕴含的深层意思。为此,教师应利用多种方式创设阅读情境,让学生融入情境,这样的阅读才能更加透彻,才能拓展学生阅读的深度。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多篇童话、寓言等课文,人物故事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是它们的共性,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演走近作者、走近文本,从而正确领悟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例如,在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时,课前让学生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并了解古时服饰,动手制作表演道具。课上让学生表演课本剧,让他们想象人物的表情和语调,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当学生通过角色转换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时,就会对课文产生亲切感,从而加深内心的深层体验。这一课中,表演这一形式不仅使课文所描述的形象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而且带上了浓厚的情感色彩,学生的阅读效果显著。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曾经说过:“什么叫学问?就是要学怎样问,就是要学会思考问题。”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这样的阅读才是高质量的阅读。高质量阅读对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主动探究、激活思维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例如,教学《但愿人长久》一课,学生在读到第四自然段时产生了疑问:“中秋月圆之夜,苏轼为什么要埋怨月亮呢?”此时,我借机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这段文字,并揣摩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情。学生读后渐渐明白:“苏轼要不是思念弟弟,手足情深,他才不会埋怨月亮呢!”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注意一个词“眼睁睁”,学生经过反复阅读后终于理解了:月亮本身并没有感情,更不会和苏轼过不去,苏轼的埋怨确实是无理的。不过他的埋怨却是有情有义的,因为手足情深,思念弟弟,他才会埋怨圆圆的月亮,这是触景生情。教师引导学生带着疑问阅读,学生从疑问到反思再到理解,能设身处地领悟主人公的心境,提高了阅读质量。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营造民主、团结、和谐的学习氛围,使阅读教学课堂精彩纷呈,引导学生主动、能动地学习,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育论文

摘要: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如何通过引导阅读来培养语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课文的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朗读方法多种多样,教师根据课堂具体情况灵活掌握、灵活应用,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方面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朗读教学朗读能力学生教师方法。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如何通过引导阅读来培养语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课文的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

本人从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十种能激发学生读书(主要指朗读)兴趣的方法,简便易行,现介绍出来供大家参考使用。

一、群体朗读法。

即全体同学齐读,类似于音乐中的大合唱,显得气势宏大,令人振奋。全体学生宏大声音的烘托,容易感染学生读书的热情,使他们减少顾忌,朗读的潜能容易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比较朗读法。

就是在朗读教学中引入比较的方法,通过多种多样朗读方式的比较,寻求适合特定内容的最佳朗读方式,从而揭示朗读的一般规律,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一是老师和学生的比较。通过对比,能悟出文章的朗读要点。让学生通过对比去发现问题,而不是老师自己来指出问题,这既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也能让学生的思维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得以发挥,使他们主动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比较。人都有一种强烈的自我展现和被别人欣赏的心理,学生也不例外。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让几个或者几组学生读相同一段课文,或者在课堂上举行朗读比赛,然后彼此之间指出对方的优点与不足,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心理,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其他同学的长处。让学生在这种互相激励的气氛中,不仅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朗读感情及朗读的能力提高得也特别快。比较方式在教学中运用的要义在于:不能忽视学生的主导地位,但也不能忽略老师指导的作用。所以,教师对学生难以把握感情的课文,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加以指导。

三、表演朗读法。

就是分角色朗读。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通过揣摩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表演,就会对课文加深理解;有了更深的理解,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就能更好地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而学生在表演中,通过人物角色的表演对情感的.再现,就会形成一些表演的技能技巧,这样能力也就得到了培养。

四、交替朗读法。

即一个一个的交替来读,第一位同学读书时由全班同学监督,一旦有读错的地方立即停下来纠正,然后由下一位同学接着往下读,依然是读错就停,有错必纠,依次类推。读错可以理解为:添字、掉字、错字等。这种方法能使学生精力高度集中,易于培养学生读书专注的心态。

六、自选朗读法。

即由学生挑选课文中的某一部分朗读。这种方法适用于抽取朗读基础较差的学生,他们多挑选自己能熟读的部分,因此能增强他们正确朗读的信心,使其逐渐的对读书发生兴趣。

即由老师指定一名学生让他推荐另一名学生朗读。这种方法易于使被推荐者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荣誉感,读书的时候会更加认真。这种方法可以和“接力朗读法”配合使用。

八、模仿朗读法。

先由老师自我范读或放录音,然后抽取若干名学生作模仿训练,可模仿速度的快慢、重音的把握、抑扬顿挫的运用等。这种方法能促使学生重视范读的效果从而有意识地规范自己平时的朗读习惯。

九、设疑朗读法。

就是教师在让学生读书前设计一些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朗读寻求答案。这种读书法目的针对性较强,容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十、限时朗读法。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的长短读前限定好时间,看哪些同学在限定的时间内最先读完。这种方法易于培养学生速读的能力,增强学生读书的效率意识。

以上十种朗读方法适用于中小学生,除此之外,配乐朗读、补充资料朗读、换词比较朗读、教师示范引领朗读等策略也能使学生在朗读中读出情味、读出意境、读出神韵、受到熏陶、获得启迪、享受乐趣。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具体情况灵活掌握、灵活应用,它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结合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论文

李元海。

摘要:

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理解为由教师来“解放”学生,而应逐步培养学生“解放自己”和“自主”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应具备较全面系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把这些能力通过教与学的互动过程,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超越自己,让学生能站在自己的肩膀上,获取更大的成功,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新课程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它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的一场“革命”。然而,在这场“革命”中,往往由于教师的轻易“退位”,学生一时缺少“自主”能力,而引起教学秩序的“动荡”,一些课堂教学改革虽表面搞得“轰轰烈烈”,而最终又回复到原来的模式。究其原因,一方面,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影响根深蒂固,学生长期形成一种依赖教师的习惯;另一方面,教师长期习惯于包办式的教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往往只是追随一时的热点,顾此失彼,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造成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力不从心。

在几年来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中,我认识到要让学生在教学中能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

一、授之以渔,指导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也是其它学习能力的基础保障。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这方面能力的开发训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探索识记具体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

知识获取的迅捷性、记忆的持久性和再认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首要体现。每一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一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举一反三,化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针对不同的识记对象,探索最佳的识记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进。

2、探索概要掌握某一部分知识内容的基本要领。

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原因、经过、影响几大段的复杂内容,学生靠死记硬背效率低下。这就需要化复杂为简单,通过信息的加工重组,提取记忆要素。可以借鉴语文科的学习方法,如找出每一句的重点词(动词或名词),简化句子,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同时,可结合数学的“集合”概念,对各条信息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分析重组,形成明确的知识框架,便于系统掌握。

3、探索系统地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方法。

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政局、制度、政体、政策、阶级、民族、对外关系等;经济专题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文化专题下的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各方面等。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结合自己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用“集合”的方法,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

二、拓展探究,深化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和联系。

对教材知识的进一步挖掘和联系,包括学科重点知识的挖掘、学科内知识的联系、跨学科知识的综合等。它是学生学习和探究能力强化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近年来中考对学生知识能力考查的重点。只有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深入挖掘和联系,才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1、善于发掘教材的隐性知识。

教材各部分的文字材料、图表等,首先直接反映相关部分的主题,体现为显性知识。同时,它们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其它部分的主题,体现为隐藏性知识。在学习中要帮助学生对隐藏性知识深入挖掘和联系,并进行知识的迁移。如1865年,美国从俄国购买阿拉斯加,对美国领土扩张这一主题来说是显性知识,在隐性知识上则反映出:俄国在1865年之前是一个地跨欧亚美三洲的大帝国。教材中这类隐藏性知识不少,可作为学生能力开发的重要题材。

2、深入探究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首先是历史原因的探索,从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从主观原因到客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其次,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理解其本质含义。在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如辛亥革命失败,直接原因是袁世凯篡夺,主要原因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等方面。根本原因则可以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社会性质,它决定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从革命的特点可以分析革命属于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革命的失败,又可以得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一规律性的结论。

3、积极开拓学科内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

对历史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能力,是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关键,也是能力测试的重点。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比和综合。在横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在纵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所属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专题线索。以此提高综合归纳概括能力。

4、探索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联系。

也是近年来中考能力考查的重点和趋势。在教学中,应注意帮助学生以正在学习的内容为立足点,联系其它学科中与之相关的知识,进行分析或对比,从多学科的角度,更为完整地理解掌握知识,并能运用综合知识解答相关问题。如学习到美国西部开发问题,可以联系到当今中国西部大开发这一政治时事热点问题,同时又可以联系中、美两国西部的地理因素进行比较,从而对中、美两国西部开发的区别和联系形成一种正确的认识。

三、学以致用,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历史学科知识的运用,一方面,是解答各类历史试题或与历史相联系的综合试题,这也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最普遍手段。另一方面,是指导解决现实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这也是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科学”作用的终极体现。

1、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各类考题、练习题。

当前,考试是检测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唯一手段,也可以说是最重要手段。因此,解答考题的技巧,也就成为学生学习能力一个重要方面,而进行各种题型的练习、考试训练,则是培养这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练习、考试和讲评的不断重复和提高,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应命题考试的能力。

2、对学习测试效果进行自我分析和评价。

每次考试后,通常由教师进行分析、点评。但由于教师教学时间的限制,平时更多的训练甚至考试,需要学生借助参考答案,进行相互批改或自我分析、评价。通过学生转换角色的自评互评,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命题的基本思路,把握命题的一般规律,了解答题的基本要求、掌握答题的基本要领,从中发现自己在解答问题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失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分析解答各类问题的能力。

3、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历史把握现在、预见未来。一方面,学生可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分析现实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加深对当今种种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并尝试对其发展趋势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或预测。另一方面,以历史的经验和价值观来剖析自我,客观地分析和理解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与挫折,并进一步探索和调整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

四、循序渐进,开发探究性、创造性学习能力。

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是创造力的开发。要开发创造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品格,鼓励知识的运用和创新,指导正确的创造方法的和提供良好的创造环境。在教学中可先由教师示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造力的开发训练:

1、自己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

在教学中,学生要由被动转为主动,思考方位的转换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转换一下角色,站在教师或命题者的角度,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既是学生创造力开发训练的有益尝试,同时又可以加深对教师或命题者的认识和理解,对学习和考试都有很大益处。设计题目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可先参照相关练习题或试题,对其进行适当的改造,然后再发展到自己独立设计,要尽量突出其创新性、综合性、现实性,同时也可增加一些趣味性。

2、对历史事物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提出假设推理。

通过对史实的了解,必然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认识,要把这种认识提升到理性高度,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或论点。对教材中没有下结论或结论模糊的历史问题,要大胆尝试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或论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同时尝试对一些历史事物的发展可能性作出大胆的推理和假设,可通过与之相类似的历史事物的对比、借鉴来提出问题,如:假设甲午战争中国获胜,又该如何评价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如果袁世凯不告密,戊戌变法是否会失败?等等。这些假设的提出,说明学生已经以逆向思维或发散性思维的形式,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探究历史的真谛。

3、选择专题深入研究,撰写报告或小论文。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趋势。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是对学科内某一重点、热点或现实问题的研究,也可以是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研究。学生可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内容、学习研究能力、研究需求或兴趣取向,确定相应的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包括:研究的方式、手段、需要的材料、研究的步骤、分工、预期取得哪些研究成果等。通过研究性学习,做出阶段性或总体性的研究报告,或写出研究专题小论文,以此训练检测学生的学科研究能力和综合研究能力。

总之,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理解为由教师来“解放”学生,而应逐步培养学生“解放自己”和“自主”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应具备较全面系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把这些能力通过教与学的互动过程,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超越自己,让学生能站在自己的肩膀上,获取更大的成功,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育论文

摘要:小学语文作为小学阶段三大基础课程之一,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意义。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也能使学生获得思想的提升。但是,就当前我国不同地区小学语文阅读课程的开展情况来看,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普遍存在问题。学生对作品的感情体会以及理解程度均不能达到相关要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据此,本文在简要叙述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培养重要性的基础上,重点结合笔者实践,对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进行分析,希望对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培养。

1引言。

语文阅读能力作为学生必备能力之一,指的是人们在阅读时,对书面语言的理解能力。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体现着学生的语文水平。尤其是新课改实行以来,教育界认识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他们认为,阅读教学应当正确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尤其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加他们理解作品情感的能力做出应有的贡献。但是,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仍然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故而,研究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2.1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理解知识是建立在认知文字的基础之上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加深学生对课上所有基础知识的理解。小学生由于理解能力的不足,必须经过教师对课文中内容进行讲解、概括、分析才能理解文章的含义,进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就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关键所在。

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感觉: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通常也较好。这是因为阅读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传递出来的情感,进而形成自己的思想,有想法的学生更愿意跟其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最终也提升了他们的表达能力。虽然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的方式形成自己的思想,但是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通常会组织学生进行文章大意概括或者课堂讨论,让学生主动寻找文章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渐渐地学生就会发现每篇文章的闪光点,找到作者和自己的共通点,进而通过语言表达,展示出自己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还能够增加自己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3.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小学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学习习惯,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是帮助他们形成主动阅读意识的关键。笔者通常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讲故事是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式。小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讲故事可以诱导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设置特定情境。情景引起的感性思维更能激发小学生的共鸣,教师如果能在授课过程中设置合理的情境,用感性情绪来感染学生,那么学生理解起来就更为容易。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通常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播放视频、图片或者课件的方式设置特定的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开展课外活动。课外活动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生更愿意参加。课外活动的添加也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例如,笔者在讲解《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会在课后让学生就某一主题展开讨论,将讨论结果写成读书笔记,然后进行组内评比。

3.2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良好的阅读环境可以调动起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尤其是良好的读书氛围,对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有非常大的激发作用。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调动起学生的感觉享受,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讲《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教师可以展开朗诵比赛,通过学生饱含感情的朗诵将人们对总理离去的不舍之情表现出来。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拓展一些周总理的课外故事,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同作者产生共鸣。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之中,课外的好书也是非常值得学生去阅读的。对于课外书籍的阅读,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技巧。首先,要教会学生怎样区分好书和坏书。教师可以指定一些对学生的发展有帮助的健康书籍指导学生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记录下一些优美的词句和格言,这些都是学生的知识储备,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帮助。

教师必须要认清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新课标强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引导者和辅助者,课堂教学的重点不是教师教给学生知识,而是学生主动要学习知识,也就是说,现代化的课堂更注重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只要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找喜欢阅读的书籍进行阅读。学生也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才能真正享受阅读,爱上阅读,最终从根本上提升其阅读能力。

4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营造出适宜学生阅读的氛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3]张云峰.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培养[j].课外语文,2013,(12).

音乐教学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

中学生作文是学生审美感受、语言表达、思想境界的直接外露。我们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需要培养其高尚的思想境界、良好的文学修养,同时也需要着力培养其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审美感受能力。本文就此浅略谈谈看法。

一、充分认识“审美感受”的重要性。

1.审美感受是开启写作大门的钥匙。

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学生发牢骚:学校的天,学校的地,老师的教诲,到底有什么可写的呢?童年、少年、青年如此而已,又有多少值得回忆的呢?于是常听到一些老师埋怨:现在的中学生身在“宝山”为何却“不识宝”呢?究其原因不外乎两方面:一是对“宝”缺乏必要的辨识鉴赏的能力,缺少一颗辨识的心;二是没有挖掘“宝”的能力,无法使“璞玉”变“宝石”。

2.生活不能简单等同“素材”。

生活并非就直接等同于写作的题材,文学也不是简单的生活翻版,只有当作为写作的人的主观感知、审美感受融入生活,并产生了某种共振之后,生活对写作的基础性才能发挥出来。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写好文章首先要解决的是由“物”到“意”的认识矛盾,其次是由“意”到“文”的表达矛盾。中学生正是多愁善感的年龄,而他们对周围的生活却熟视无睹,这正是写作实践中由“物”到“意”认识矛盾的困惑。如何引导他们走出困惑?在作文教学中,我个人做了一些探索。

1.课堂上引导学生了解审美感受。

审美感受是一种能力的熏陶与培养,它抽象而近玄妙,但并非不可捉摸。选入中学教材的典范之作,无一不是融入作家审美感受的结晶。抓住课堂教学这个环节,注意这方面的适当点拨,审美感受乃写作之源的观念便会自然流向学生的心田,融入他们的血液。

2.生活中引导学生实践审美感受。

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得到生活的真谛。我们要满腔热情地热爱生活、拥抱生活,对生活中的真、善、美热情歌颂,对假、恶、丑则无情鞭挞。

还要热情地关切生活中的人和事,并从审美的角度作出分析思考,使审美表象变为审美意象,及时地记录下来。

第一,透过现象,由表及里。

要真正感受生活,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认识水平。中国有句古语:“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见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是什么也得不到的。早在多年前,一个普通的数字“8”,在社会上突然走红,公司开业选逢“8”的日子,含有“8”的电话号码、手机号码、汽车牌照竞相争购……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认真体味思考,可以看出这是一种愚昧无知的思想行为。事实也证明:真要想“发”,只有脚踏实地地去工作,仅有美好的愿望是“发”不起来的。

第二,分析事物,去伪存真。

生活纷繁复杂,学生阅历有限,因此我们应告诫学生:“闪光的东西不一定都是金子。”只有通过辨析,才能识其真伪,明其利害。我们要关注时代变革的热点话题,共同讨论评议,把握明辨是非的能力。如辩论题《竞争一定会影响人际关系吗》,就可以使学生对社会竞争有进一步的认识、理解、感受,从而培养其辨析事理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第三,启动联想,由此及彼。

客观世界是一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复杂交织的图画,要认识这幅画,就必须用联系的观点对画面的组成由此及彼地思考感受、审美联想,使其具有“一叶知秋”的能力。镜子是我们都很熟悉的东西,围绕它发散思考,广泛联想,大家就会想到“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作品是生活的镜子”、“镜子可以还原人的美貌,也可暴露你的污点”等等,还可联想到唐太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古训。

第四,定点观察,多维感受。

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感受,反复体味,往往会有不同的体验。如写“太阳”,我们可写“旭日东升”、“雨后日出”、“夕阳西下”等系列习作。以《时钟》、《窗》、《砖》、《火》、《水》、《雪花》等为题,可拓展自己的生活感受,写出心声,写出个性,不人云亦云。

第五,强化感受,展示自我。

平淡的生活孕育着丰富的生活美。譬如我们可以把“自我”作为线索,感受体验。人生漫漫路,童年的乐趣,少年的忧愁,早已由时间老人撒在了我们记忆的地垄里,等待着我们用思想和感受为它们“施肥、浇水”。回味那逝去的时光,感受那份缤纷和灿烂,那份眷恋必将牵着那鲜丽活泼的形象、载着那温馨馥郁的泥土之香向我们姗姗走来,学会了审美感受的学生会欣然拥抱它们。写一些回忆系列的短文,把童年留在记忆中的原始胶片,用感受之液把它冲洗出来,会带给学生一份“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与自信。

成功的习作,往往凝聚学生审美感受的汗水与心智,时时闪现着生活的丰富和多彩。我们的“丑小鸭”们,会在生活的感悟和磨练中,变成美丽的“天鹅”,展翅翱翔于人生的天地、生活的田园、习作的乐园。《文心》有言:“世间的事物原都是现成的、平凡的、旧有的,所谓新鲜的意味,完全要作者去发现。”当学生学会了感受生活,达到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也就具备了“开山取宝”的能力。这时候,他们会发现生活确实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山”。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校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

摘要:创新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本文从学生个体发展、高等艺术教育改革、舞蹈教育本身的要求以及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四个角度阐述了高校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我国在舞蹈教育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也随之暴露了一些问题:相比较八十年代初期,经典作品越来越少,无论是舞剧还是舞蹈作品都在逐渐流于表面化和动作化,失去了舞蹈艺术的文化品格和深层内涵;古典舞和中国“现代舞”都越来越具有相似的艺术气质,失去了不同舞种的独立特征;精湛的舞技似乎已经成为度量卓越舞蹈人才的唯一尺度;“泛舞蹈化”已经在越来越多的舞蹈人才上打上烙印等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究其本质,在于舞者缺乏创新能力,从而使其舞更多地关注表象,忽略了内在精髓。在高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中,缺乏创新能力将严重影响人才质量。因此,高校应着重于培养舞蹈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下面将从四个方面论述高校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一、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高校舞蹈学专业学生都将走向社会,成为舞蹈技能的实践者、舞蹈教育的实施者以及舞蹈艺术的传播者。显然,只有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思维和能力,才能更好地扮演好这些角色,为新世纪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传道、授业、解惑”作为中国传统教育观念,一直得以尊崇。现阶段如果仍然继续强调以教师为活动主体,忽略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作用,会对教学效果造成一定影响。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接收教师传授的知识,这些知识并不代表真理,学生应带着质疑和批判的眼光在实践中去检验、提炼、吸收或摒弃。其次,学生在学习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效果。“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注重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锻炼学生独立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更好的发展。舞蹈是一个实践性和创新性很强,风格的定位、姿态的调整、动作的编创、作品的构思、空间的布局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创新思维,这也是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所必须具有的能力。

二、高等艺术教育改革的需要。

《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高校舞蹈专业所培养的是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他们应具备扎实的舞蹈理论功底、精湛的舞蹈技艺以及高超的舞蹈编创才能。而这些都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反复锻炼。

三、舞蹈教育本身的要求。

与艺校不同,高校舞蹈专业是要培养素质全面的舞蹈人才,他们毕业后主要从事舞蹈理论研究、舞蹈教学以及表演等工作。这就要求高校的舞蹈教育不但要紧抓舞蹈技术技能的训练,还要注重舞蹈专业学生文化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高校舞蹈专业学生只有同时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才能走一条有利于舞蹈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只有通过提高舞蹈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才得以实现,这也是舞蹈教育的基本要求。

四、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的需要。

舞蹈作为表现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特性和艺术魅力,具有一般注入式教育无法比拟的特殊功能。现今,舞蹈教育的美育作用已得到广泛认同,中小学增设舞蹈课程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小学舞蹈教育更多应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而不仅限于舞蹈技巧的简单传授。通过对一些中小学的调查,他们需要的是具有较全面知识和技能的舞蹈教师,即要求教师既要有示范能力,又要有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切实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有效打通中小学舞蹈人才的“需”与高校舞蹈专业人才的“供”之间的障碍,以符合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的需要。高校舞蹈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舞蹈人才,这些人才走上社会之后都将成为舞蹈技能的实践者,舞蹈教育的实施者,以及舞蹈艺术的传播者。要将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应当全面提升高校舞蹈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鲜活的舞台人物形象的塑造、不朽之作的问世、深刻思想的表述、创见的发表———这一切,都将依靠富有活力的创新能力才能做到。离开了创新能力,舞蹈领域的一切活动都将失去它生命的灵性。因此,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游嘉颖.高等舞蹈教育的调查与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

[2]丁辉.浅析创新型人才的含义与特征[j].当代教育论坛,(14).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西民族民间舞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论文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这些综合能力的培养,依赖于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最佳途径。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依赖于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最佳途径。学生说话能力的高低与否是知识经济发展和社会交往的需要;是学生自身成长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综合能力的表现之一。我想试就以下三个方面谈谈培养学生说话能力。

多读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基础。我平时很注重让学生朗读或背诵诗歌、散文等美文佳作。具体作法是:。

1.熟读课文,背诵教材中要求背诵的课文或段落。如《有的人》《海燕》《听潮》等。

2.多记,多指导学生阅读。平时课上、课下要求学生多记一些名言警句,多背诵一些古诗词。如我给学生推荐的`.《唐诗三百首》等。多指导学生阅读名著这里指古今中外十大名著,在课下让学生广泛阅读,定期规定读一部名著。比如说《三国演义》《红楼梦》等长篇巨著。一般两个月读一本书,读完之后让学生交流心得体会。采用自由谈的形式,可以说从中学到哪些知识,了解了哪些人物,感悟到哪些人生的至理名言,妙词佳句等,不拘一格。

二、多创设语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要想让学生多开口,应该以平等、宽容、欣赏的态度善待每一个学生。我开始训练学生说话。有的学生说话语无伦次,有的结结巴巴,有的漏洞百出。我都以一颗博大的爱心,微笑着欣赏他们,接纳他们。从来不恶言讽刺挖苦。渐渐地学生放得开,胆子大,我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我利用诵读课、阅读课、口语课等,挖掘学生的潜能。诵读课,我注重培养学生语感,让学生在反复地诵读中去品味文章的意境,体会其中的情感。日积月累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在诵读时我注重张扬学生自己的个性。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少用齐读的方式,而多要求学生个体来朗读。阅读课分两步走:一是课内阅读,二是课外阅读。课内阅读一般选择学生兴趣浓厚的书籍,篇幅短小精悍,能用两课时完成。比如说一些游记、历险记、名人传记、散文等,易于课上完成。一般我多采用读后感、讲故事等形式。课外阅读,根据篇幅的长短,定期完成,假期也不例外。课外阅读我多选名著推荐给学生,多采用读书报告会等进行读书经验交流,平时我注重向学生传授一些阅读方法和技艺,使阅读时效果明显。口语课,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的要求是:讲普通话,语音清晰,语句连贯,表达准确,态度自然,尊重对方,注意对象和场合。乍一听起来,口语交际好像属于语文工具性的范畴,但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简言之:学生口语表达要适合不同场合,换句话说,因情境生文。所以教师可以开设专门的口语课,让学生围绕不同的主题,采取不同形式来训练,比如说开展演讲比赛,辩论会、故事会等。

三、多写,多写指写作训练。

我们通常的说指口语,文章多指书面语。书面语要求比较严格,逻辑性强,口语一般随意性强,条理性差。口语和书面语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应该说书面语是口语的延伸与发展,是口语的高层次,书面语要雅正一些。举个例子,比如早晨散步碰见熟人,我们就可说:吃了?大家都明白是什么意思。如果是书面语就必须有一定语言情境来界定,否则就会笑话百出。口语看似平常,其实说起来并不简单。有时必须需要书面语的帮助,这样才能使说出的话声情并茂。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打个比方,如果说多读、多练是说话能力量变的积累,多写就是说话能力质变的飞跃。“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的就是读写关系。多写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说话要合逻辑,才能言之有序,言之有物,因此平时应该对学生加强写作训练。这对说话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具体做法是:。

1.是仿写。仿写是迅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比如我在执教《山中访友》一文,我就指导学生学习拜访古桥一段的三层式结构进行仿写,即叙述(记叙)、描写、抒情三层结构。运用三层式结构来描绘家乡的一革一木,一山一水等。除此之外,学《荔枝密》一文时,让学生体会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来写自己身边熟悉的人和事。诸如此类,不一一列举。

2.片段描写、写调查报告、随笔、写读书心得等,也是我平时采用让学生练笔的方式。我认为“梅花香自苦寒来”,由于平时磨励、训练,所以学生作文水平迅猛提高。我的语文教学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我自感获益菲浅。

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说话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的事,需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以上内容是笔者在教学中的肤浅认识,如幸蒙你认同,不妨一试,我自认为有益无害。

音乐教学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

中职音乐教学开展的最终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范畴,主要是通过音符来抒发情感,属于听觉范畴。音乐教育本质上是美的范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音乐作品是对象,教师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感知音乐来“品”出某种情感,感受作品本质内容,进而启发自我的情感产生。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借以来促使学生更好的去欣赏音乐,同时也是对自我素养的一个深化表现。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的谈一下中职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感知音乐美。

想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首先需要做的是学生对音乐作品的一个美的感知。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只有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才能够对音乐作品产生特定的情感,才能够刺激自我内心情感的一个外漏,也就是我们说的情感共鸣。而对于音乐的感知,不是简单的听曲子、苦思冥想,更多的是需要学生与音乐作品之间的对话,即:情感交流和互动,对音乐作品达到一个理解力。这里的理解力指的是: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自我思维对音乐的一个感知和评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在音乐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来引导学生感知音乐美,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奠定基础。如:在学习《梁祝》欣赏教学时,学生对于梁祝的爱情故事远比梁祝的音乐感兴趣,对此,笔者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梁祝的爱情故事来激发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之后弹奏(也可以是视频播放)梁祝的曲子,让学生静静的聆听。学生本身已经讨论了故事的形成背景,内心深处还有着对故事的某种情感因素,这个时候展示音乐作品,学生自然的会感受到音乐的艺术魅力,潜移默化中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

二、加强对比,强化学生了解音乐美。

就音乐本身来说,作品与作品之间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其艺术魅力不同。在音乐教学中,笔者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感受音乐美,采取对比的手段来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比较,更切实的感受音乐无线的魅力,感受音乐语言的变化美、各种旋律表达出来的各种美等等。从音乐的教学来说,对比不只是一种创作的手法,更多的是一种音乐表现手法的彰显,音乐美更多时候是通过对比其节奏、力度、旋律等来呈现出来的。可以说,加强引导学生对比音乐,聆听音乐的变化,能够更有效的强化学生的音乐感悟能力,更深入的了解音乐形象、音乐内涵等,是自我音乐审美能力的一个提升。如:在学习“怎样欣赏音乐”教学内容时,笔者分别让学生聆听了《雷鸣电闪波尔卡》和《蓝色多瑙河》两首曲子,让学生对比感受旋律的变化,感悟其情感的不同,进而通过对比感受音程的协和彰显出的别样音乐美。逐渐的通过对比来掌握一定的审美技巧,诸如:协和音程中展示出的和平和安宁,事物的美感;节奏的猛烈,暴风雨的异样美等等。没有比较就没有感触,这样,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多样的音乐美,从而产生多元的审美感受等,从根本推动学生自我审美能力的提升。

三、借助空白,深化学生的音乐审美。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有着特殊性,它的技能性较强,大众都比较喜爱,但是每个人面对音乐的感受是不同的。就音乐的形式来说,它是多种多样的,诸如:民族音乐、流行音乐、戏曲音乐等。人们对于这些音乐的喜好也不同的。可以说,音乐的欣赏是个体行为,这样一来也就决定了学生审美能力的个体性,即:它是个体对音乐的一个独特的情感体验、感受等。因此,在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认识到这一点,并鼓励学生彰显个体行为,表达自我独特的'审美。就音乐来说,从欣赏视角来看,它有着一定的空白性,是充满着一定的表现空间的,笔者透过这个角度,在音乐教学中,借助空白,来深化学生的音乐美。即:结合一定的音乐作品,以自我为中心,大胆的进行想象,以想象锻炼来强化学生音乐审美技能的深度发展。如:在学习《高山流水》音乐欣赏教学内容时,笔者运用“知音难觅”这个音乐空白来引导学生想象伯牙弹奏曲调时,樵夫的种种表现,感受音乐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超越情感的互动和交流,同时想象高山曲调时山的宏伟庄重,波涛曲调时的奔腾澎湃等等。更深入的感受音乐的内涵,顺其自然的提升自我的音乐欣赏能力。这样,给予学生思维自由和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有助于启发学生审美的创新,深化学生本身的音乐学习。总的来说,中职音乐教学的目标在于强化学生的音乐技能和素养,其重点不是音乐技术的渗透,更多的是引导学生通过音乐学习而学会审美。我们作为教师应清楚的认知到这一点,进而在音乐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基准来构思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美,促使学生将自我与音乐融合在一起,从根本强化学生形成音乐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宏宇.中等职业学校艺术欣赏教学用书:音乐欣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尹爱青.音乐审美教育的人学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音乐教学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

一般形态下,音乐课堂的主要教学模式就是老师在台上唱一句,学生在台下学唱一句,抑或老师打节拍指挥,学生在下面跟着老师的指挥手势来唱,简简单单地去模拟音乐的发音。这么僵化的教学讲授模式,只能使学生不断地失去此中的乐趣。假设把一方传输,另一方被动接受的模式,变化成为两方能够进行互动交流的模式,把学生变成老师,让学生体验当老师的感觉,这样就会在心中得出平时不一样的感觉,就会找到其中的差别,进行自我学习和感受。音乐教育的要领要本着两方面发展、分析选拔、标新立异的主旨,深刻开掘学生的艺术天赋,在个体对音乐的见解中凸显课程的意义,为这些标新立异的学生提供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展示平台。要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并重视实践的重要性,改变重实践、轻扮演的传统状况,增进表演的课时,将讲堂教学与舞台魅力融合起来,为学生上舞台,实现实践,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机会,促使学生们在实践中得到发展,达到学生对音乐的磨练、个人唱功及表演能力的综合性提高。

长期以来,大家只重视音乐教育的外在价值,只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与练习,而忽略了联想、愿望、创造这些情感的因素。疏忽了音乐关于审美育人的目标以及对学生音乐兴趣爱好的培育,从而致使音乐教育不但索然无味并且缺乏艺术性,致使学生对音乐课提不起任何乐趣。对于音乐教育要面向所有的人这一点,身为音乐教育的我们来说是必须要明确和知道的,教师这时的使命并不是让自己的学生成为音乐家、艺术家,而是更多地应该为很多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们打好音乐基础,帮助他们成为具有一定音乐才能的音乐文化艺术的喜爱者,并且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能够享受到一种快乐的情绪,能够对音乐发出一种由心而生的浓浓的喜爱之情,让他们常常带着浓浓的喜爱走进音乐课堂,让学生坚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主动性并有愉悦的体会,从而使他们的审美才能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提升。

音乐教育是对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在音乐讲授大纲上所提到的关于音乐对学生的影响。同其余的学科来比较,音乐教育教学中的美育要素,是独一无二的。那么,这也就意味着音乐教育在对学生的美育教学体验中起到了一个关键性的点和关键性的作用。对于音乐的欣赏是音乐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具有培养学生审美才能的作用,并且是唯一不可替代的一个功能。对于学生审美才能的培育,除了那些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所必须要掌握的.艺术基础知识以及了解艺术体现的方法和窍门外,并且对艺术欣赏类的活动还要大力鼓励学生去参加,培育学生对美的追求,加深对美的了解。

人们只要对某事物产生快乐喜爱的情绪,就会乐此不疲地去学习。不断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快乐和喜爱,才能让学生切实体会到音乐的魅力。只有培育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抓住其注意力,进而提高其才能、思维才能和标新立异的才能。因此,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育,其最好的路径、最有效的法子,便是举行音乐欣赏讲授。对于美的喜爱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在音乐演奏作品中,声乐曲也罢、器乐曲也罢,这些都存在许多许多美的要素。就好像一曲《春江花月夜》的演奏,在音乐响起的一开始,在不安静的课堂气氛中学生马上就安静了下来,那婉转朴素的旋律,流转多变的节奏,小河流水的演奏,就仿佛学生来到音乐景象中去了。由此可见,经过这种娱乐性的欣赏,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得到了培养。

音乐欣赏是孩子的听觉感知、感情体会、欲望遐想、创造性思维融为一体的音乐审美练习手段。这类艺术手段,可以陶冶孩子的艺术音乐观赏能力,培育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学生用倾听的方法来进行音乐的欣赏,这里面只是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态感触才能,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够做到这一点。然而,对音乐中的旋律节奏、调式速度、力度、曲式的听辩才华,很多学生都具备这一方面的能力了,这就需要学生从开始一点一滴学起,从最初级的到最高级的,先要对音乐进行自我赏识和感触,然后才能够激发出学生对音乐的热情。

六、结束语。

学生在参与理论验证的机会非常少的情况下,很多的演出或比赛就会演变成突击排演。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拥有更多的机会,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学校举办音乐角逐大赛、手艺大赛,等等,这样做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多方面地接触社会,不断地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准备。举办活动,还能够为学生积累很多的演出经验,通过不同的专题和题材,使学生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这为今后音乐的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作者:李萍单位:攀枝花市第二十四中小学校。

结合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论文

中学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贯穿了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学生应通过教师的指导,掌握一套科学而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自学的能力。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可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培养正确的思想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站在科学的立场上判断是非,透过现象看本质。现在的社会是人性化的社会,人文主义贯穿教学的始终,因此古今中外人类总结出来的其他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对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掌握正确的一般性的学习方法。一般的学习方法是前人积累和总结下来的经验,能帮助我们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如温故知新的方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方法、循序渐进和跳跃前进的方法、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巩固的方法等等。

二、中学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的学习方法,实际上是教给学生以开启人类知识宝库的钥匙,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实际上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

学生的兴趣从多方面反映出来:对课外活动的兴趣、对不同学科的兴趣,对课外事物的兴趣、对时事政治的兴趣等。作为语文老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最好的老师,它能指引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掌握更浓厚的学习兴趣。相反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也能不断总结学习方法,从而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提到自学能力。

2、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和掌握基本的语文技能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

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包括掌握足够的认字数量、词语数词、基本的语法修辞学史知识、一般的文章结构文章体裁、常用的听说读学知识、相关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常识等等。

学生只有掌握这些基础的语文知识,才能在学习中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从而指导学生自学各种知识,提高自学能力。掌握基本的语文技能,包括能够熟练地翻查常用的工具书;正确选择注释;能根据读物的特点选择适当的阅读方法;把握适当的阅读速度;能对刊物摘要笔记、评注;能根据学习的目的、重点难点,查找资料,编辑目录索引;能具有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作简单的演讲;能积累素材,规范写文章,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等等,只有掌握这些语文技能,学生才能在碰到任何一种读物时,积累更多的知识,学以致用。

良好的智力品质,包括记忆较持久牢固、联想和想象丰富多样、听说读写转高度集中、判断分析和综合深刻严密、在知识和能力的应用方面较正确灵活等等。学生只有具备这些良好的学习品质,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从而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

具体的做法有:

首先,通过座谈和指导并付之实践,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思想认识和心理素质,这样不仅能从思想上端正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态度;而且能在情感和个性方面端正学生学习语文的心态。

其次,在课内课外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创造浓厚的自学氛围,诱发学生自学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并不断引导学生把这些学习语文的习惯应用在学习课堂外的知识。

最后,通过学习,掌握语文方法,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能学到应有的语文文化知识,培养应具有的各项语文能力,从而指导其他的各项能力的提高。

1、培养学生较完整的非智力素质,使其喜欢学、自觉学、习惯学;

2、培养学生良好的智力品质,使其善于学、学得懂;

3、指导学生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使其学而有识;

4、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技能,使其学以致用。最终使学生具备较健全的主动的语文自学能力。

首先,语文教师明确“教是为了将来不教”的教学思想,并贯彻到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去。

其次,语文教师应反复灌输:方法的学习是最总要的学习,学会自己学是最根本的学习观念,并调动一切语文教学手段,在一起教学中指导学生如何学,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

总之,熟话说:学生要有一杯水,教师要有长流水。语文教师要加强对方法学、学习学、语文学习法面的学习,才能适应新时代语文教师的要求。

谈舞蹈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成效、与能否顺利完成活动任务相联系的个性心理特征。心理学家一般把能力划分为两大类,即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本文所涉及的是一般能力。在高中化学中一般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这四种能力也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因此本文谈几点体会,意在抛砖引玉。

1、实验教学中培养观察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过程中,要培养同学全面、细致的观察能力例如实验室制取乙烯时,加药品的过程、温度计的摆放,实验中烧瓶、集气瓶的变化、为什么要加石棉网、碎瓷片等等,都要认真观察,并进行思考提高能力。

2、性质教学中培养观察能力。在“乙烯”这一节讲解乙烯的物理性质教学时,展示一瓶事先收集好的乙烯气体。让学生从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密度、毒性等几个方面进行观察思考,并和课本中的结论进行对照、分析,从而培养观察能力。

3、结构教学中培养观察能力。在氯化钠晶体一节教学中,展示氯化钠晶体结构模型,让学生认真观察na+、cl-的位置、晶体的空间构型、一个晶胞中na+、cl-的数目、立方体模型中,面、体的中心及对角线、每个na+周围距离最近且相等的cl-数目;每个na+周围与它最近且距离的na+数目……这样的训练不但传授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观察能力。

1、分析实验装置,培养实验能力。根据实验原理,对特定的反应物或生成物应选用哪种量取、混合、反应、加热、除杂、干燥、检验、收集、吸收、缓冲(安全)的仪器?为何选用这些仪器以及之间大小?规格应怎样协调、搭配?能否进行再调整?为什么?最后为达到良好效果选用的仪器应采取怎样连接的位置顺序?等等。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实验能力。例如在乙醛一节教学中,演示完乙醛的银镜反应和乙醛与氢氧化铜的反应后,我就请两个同学来演示用甲醛代替乙醛的同样反应,要求其它同学注意观察并指出其错误。在演示完乙醇和钠的反应实验后,要求同学做钠与水的实验,有的同学竟用大块的钠并用手去拔。通过实验操作课堂上及时纠正错误,学生感受颇深,他们自己做实验时就很动脑筋,提高了他们动手能力。

3、在实验设计中培养实验能力。例题:水蒸气通过灼热的煤产生的混合气,其主要成分是co、h2还会有co2、co和水蒸汽。请设计一个实验,确定上述混合气体中含有co和h2。

该题通过限定仪器试剂,有目的地设计实验,将实验设计思路、装置连接、实验现象、物质性质、判断依据等诸方面结合起来进行训练,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

1、比较思维能力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新知识不断涌现,新概念不断的引入,这些知识和要领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量筒、移液管、滴定管、容量瓶等都能量出一定体积的液体,学生容易混淆。通过对它们的容量范围、刻度规格、精确度等方面进行比较,找出各自的特点,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每一种仪器的'用途,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哪一种仪器。

2、概括思维能力的训练。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对各个对象的认识过程,教师要不失时机恰如其分地进行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例如,有机化学教学中,银镜反应生成物的配平,教学生概括为“一、二、三”,即一水二银三氨,醇、醛、酸、酯的教学时将各类有机物抽象概括为官能团,通过官能团的性质学习这些物质的性质。在进行有机物燃烧计算教学时,将它们抽象为各燃烧通式,既便于记忆,又培养了概括能力。

3、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从事物的相反功能去探索、质疑,不仅加深了知识理解,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也有利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甚至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1990年伏特发现了伏特电池,第一次将化学能变成了电能,英国化学家戴维就是善于逆向思维,进行了电化学研究,用电解法制取物质。1907年他选用电解熔融的苏打和苛性钠制得了钠,同年用电解硼酸制出硼。1908年用电解法制备的汞齐加热制得钙、锶、钡、镁等碱金属,他总共发现了七种元素,可谓是逆向思维成功的范例。思维能力有好多种,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就谈这几种。

自学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是很有限的,大量的知识需要自学,不会自学就无法工作。自学能力的形成需要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训练过程,因此自学能力不能靠突击,更不能靠挤占高中化学正常的学习时间来延长复习,而应当平时就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自学能力的自我训练。它将使一个人终身受益。

例如,学习有机化学“乙醛”一节课,通过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二十分钟,让同学自己列提纲,然后重述,重点围绕乙醛的组成和结构是什么?有哪些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由这样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了它有哪些重要用途?工业上如何制取?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调动了广大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上述四种能力是高中生必须具备的能力。我们认为:观察是入门,实验是手段,思维是核心,自学是方式。所有的能力都是以思维能力为依托,又是重叠交叉的,这些都是需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日积月累逐步形成的。只要平时多用心,教师会由苦教变乐教,教师教会学生,逐步变成会教学生,学生逐步具备这些能力也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要我学,逐步转变为我要学,从而进入辟教和学的新境地。

文档为doc格式。

音乐教学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

随着幼儿音乐知识、经验的积累及情感的发展,他们渴望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来表现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萌生音乐的创造力。这时,我们应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培育。我在让幼儿表演《小海军》之后,继续鼓励他们联想:小海军还能做什么?启发幼儿创编歌词和动作,怎样使小海军的歌更动听?引导幼儿创编音乐节奏型、配乐器演奏……通过这些创编活动,让每个幼儿都有充分展示自己创编音乐美的机会,使幼儿逐渐从感知音乐表面形式美过渡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在美。同时,当幼儿对音乐作品的兴趣越来越浓时,要抓住时机,设法将幼儿头脑中丰富的美感体验引入表现阶段,发展幼儿的形象思维能力,并通过启发和引导,培养幼儿对音乐美的创造能力。

学前教育中舞蹈审美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通过课文诵读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文字语言的优美,进而延伸出审美认识。小学语文教材聚集了大量朗朗上口的诗歌以及简单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些作为加强学生审美体验的载体无疑是最具利用价值的。i;l~n《江南春》这样的写景名诗,在学生的反复诵读中,无论是对巧妙韵律的揣摩,还是对江南风光的勾勒都能引导学生发现文字之美,品味语言之美。

二、展开情境想象,培养审美意识。

语文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情境烘托以对学生想象力的激发来还原直人心灵的语境。如《威尼斯的小艇》以细致的描述和场景的生动渲染呈现出一番别具风味的异国风情,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影像展示引人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深入其境,完成对语境的赏析。让欣赏成为一种意识,形成一种概念,如此学生才能够领悟文字艺术的深度。

三、深入内涵剖析,建立审美情感。

语文审美不仅仅是对文字和语言的欣赏,还包括对情感的认知,情感美是审美的深层日标,是文字的升华: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审美方向是语文教学的意义之一。在这过程中,需要强化课文的内涵建设,让学生在理解欣赏的基础上更多一份可取的价值认识和人生思考。例如《狼牙lij五壮士》就是一篇很好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课文,通过紧张激昂的文字节奏和富有感染力的描述,加上教师的深度剖析,学生们能够有效获得情感共鸣,进入灵魂层次的审美。

四、重视写作锻炼,提升审美创造。

语文审美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就是学会运用文字,学会对审美的操控。写作则是最主要的锻炼渠道。小学阶段的学生从最初的看图写话至简单日记、作文是必不可少的实践。通过写作,学生能够锤炼语言的优美度、拓展情感的深度、丰富审美概念的具体度。

社会需要深层次美的鉴赏,个性人格的发展需要审美的驱使,在语文教学中融人审美教育是时代进发的需求,是语文教学的创新理念。教师需要以积极的态度和独特的视角投入到教学中去。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论文

化学课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一门“半文半理”的学科,学生们需要有一个“学进去”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联系、相得益彰。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上好化学课?有诸多可行的教学方法与有益的经验,笔者仅就教学中的语言艺术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摆布设疑,启发到位。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存在各种各样的化学现象,需要初步的理解,教学中要善于发挥学生会观察思考的有点,设立一个个新颖有趣的“谜团”,贯穿一堂课的始终,引导学生集中精力开发思路。这样,随着问题的逐步解开,领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学生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也能潜移默化地增长。观察能力可分为静态观察、动态观察、综合观察以及定性、定量的观察等。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合成的问题,要想对它的认识比较深刻,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对各种物质有一个较深的认识。

二、创设意境,调动情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情境共生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脉搏与兴趣点,使其入境,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例如讲“轻骑的实验室制法”时,不妨让学生打开思路,大胆想象,透过某个知识点,仿佛自己跨越时空,严肃、认真地做着化学实验,试验制取一种最新的`气体。随着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与演示,意境也不断扩展与深入,学生身临其境,学而不厌。再如,讲解“溶液的浓度”计算题时,结合生产生活中耳闻目睹的事例编拟一些实用有趣的应用题,如1。生产上要用10%的硫酸溶液清洗钢材。配置10000毫升10%的硫酸溶液需98%的硫酸溶液多少毫升,兑水多少毫升?2。一户农民春季选麦种,用10―20%的食盐溶液。现配制50千克16%食盐溶液,需要食言和水各多少千克?这样,学生感觉他学的知识就在自己周围并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乐学、乐做,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也能更好地学以致用。

三、运用佐料,活跃气氛。

烹饪学最善于使用多种佐料,制造出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在化学教学中,一个故事、一条谜语、一句顺口溜都是教学中难得的佐料、一种点缀,学生们得以形象的感性认识,调动活跃的气氛,充分发挥想象能力,按化学学科特点可分为静态想象、动态想象、探索性想象等。在学习分子、原子等概念时,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利用宏观的物质来想象微观的模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子、原子的概念。在化学教学中,类似这样的问题很多,都需要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化学教育者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让学生在兴趣盎然、情绪高涨中接受的知识易懂易记。比如,讲解“结晶”这个化学名词时,用一条谜语“下雪天出汗”吸引学生做深入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概括顺口溜:“大理石和稀盐酸,固体制气记心间,两物混合反应起,瓶口向上来收集”,读来郎朗上口且便于记忆。另外,不失时机地讲述化学史,树立国内外一些化学家的光辉形象,在故事性的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与上进心。所有这些,都可以称作化学教学语言的佐料,活跃课堂气氛的因子。

四、趁热打铁,精于总结。

课堂教学中,小结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总结及时、概括精要可以使一堂课成功、圆满、余音绕梁。在学生兴趣高涨、聚神听讲时金言即出,犹如平静的水面投入一石,层层涟漪荡漾开去,又如妙曲升华,听者动容,素手一停,余音不绝于耳。例如,在讲做“精盐提纯”四步实验时,概括成:“一溶二滤三蒸四移”便于学生增强记忆;过滤一下应注意的几点事项时,总结成:两低三靠一紧贴,有利于抓住重点,记忆深刻。这些都有助于精炼重点、加强记忆、深入理解,有利于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认真研讨其特点,总结规律,勤于教学实践,发挥其艺术作用,化学教学会更活泼、更生动,寓教于乐,教而不厌,教而不疲,教学相长,更好地完成化学课的教学任务。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论文

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有强烈交往意识、信息万变的社会,交往活动是2l世纪人的最基本、最经常的社会实践活动。人们通过交往,开放自己,大量吸收社会信息,丰富情感体验,接受社会文化和社会规范,得以顺利发展。善于交往,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是2l世纪的人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因此,小学生要强化口语交际能力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听话、说话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既是日常生活的需要;又能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要求高年级学生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转述见闻,能当众作简短的发言,能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语言具有交际功能,能传递信息、沟通情感、交流思想、表达意愿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跨世纪人才,良好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是人才必备的素质。因此,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是一项迫不及待的任务。

一.教学中,学会泛读优秀作文加强口语交际训练。

学生能够确定说话主题后,就要让说话有条理,有重点,抓住事情的某个细节具体讲述。可以给学生多读优秀作文,丰富学生的词汇,让学生学习表达技巧,领会细节描述的方法,渐渐应用于说话练习。并让学生对范文中的某个细节进行复述。复述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课文中学过的主要语句,将课文的内容有条理、有重点地表述出来的一种教学形式,也是进行口语训练的一种重要方法和途径。通过复述训练,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积累语言,培养他们正确、熟练地运用语言的能力,达到提高语文整体素质的目的。如《金色的鱼钩》,在学习老班长严记指导员的话,为了三个受伤的小战士不肯喝鱼汤,壮烈牺牲这一部分时,可要求学生对这一片断进行有感情的详细复述。这样,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加深理解老班长勇于牺牲这一高尚品质的内涵,使他们较好地掌握词汇,熟悉一般的语句结构,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语言。

二,教学中,学会在质疑中加强口语交际训练。

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与学的过程,是教师、教学内容、学生互动的过程,是师与生、生与生进行学习交往的过程,因此,充分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口语交际训练是十分重要的。质疑解疑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不但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能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跟人讨论的交际能力。尤其是解疑的环节,就是通过互相讨论、}义论,甚至争论来求取真理、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如五年级的口语交际训练《劝说》,引导学生看劝说片断后让学生想象自己要是遇到类似的事情的时候怎样处理,白己提出问题,自己想一个办法解决。然后同桌讨论,看看对方的办法行不行,哪一种更好。好的同学再把自己的意见在四人小组内提出,大家讨论修改。综合大家的意见后,小组内选一位口语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上台进行劝说表演。没有充分的交流、讨论是不可能获得真知的。因此,教师必须认真重视这个环节教学,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三.教学中,学会在评议中加强口语交际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别人的读书、答问进行评议、补充,这不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且评议活动,也是师与生、生与生的学习交流,是口语交际训练最常见的形式和良好的机会。在进行评价时,首先要求学生留心听别人的朗读、发言、答问,然后要积极思考、判断,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和补充意见,敢于争论,互相交流,从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比如,我在讲《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篇课文的时候,学生对拉萨很感兴趣,但是对拉萨却了解不多,学生积极搜集资料,把自己搜集的各种各样的资料分享给大家,我也是采取四人小组的形式,讨论交流大家一起搜集的资料,集中起来,让本组中口语表达能力最强的同学为大家讲解,其他的组员进行适当的补充。这样可以让小组中每位同学都有表现的机会,都可以进行适当的口语交际训练。

四.教学中,学会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加强口语交际训练。

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如在小组中交流自学情况,在小组开展讨论,在班上进行小组汇报、组与组进行交流,并互相评议。这样使口语交际训练面广,增大学生口语交际训练的活动时间,也增补了以学生个体活动为基础的群体的口语训练的形式。

总之,教学中,教师要把培养和训练学生敢于表达放在首位。无论平时还是课堂上,教师要热爱、关心学生,以和蔼的态度亲近他们,教师更多的应是为学生的言语实践创设条件。

同时,引导他们一起玩耍,相互交谈,及时训练,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即给学生以充裕的时间,引导他们在自由的空间内自主地进行口语交际,这样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

音乐教学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

音乐中优美动听的旋律,会拨动幼儿心灵中的琴弦,使之产生丰富的美感体验。由于幼儿的知识、经验思维发展水平有限,这种体验往往很肤浅、不稳定,需要精心指导,因而在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美时.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选好音乐。幼儿的审美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等特点,他们只对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审美对象产生兴趣、萌生美感。应选择一些符合幼儿审美特点的优秀音乐作品,如表现活泼可爱的小动物的音乐《老母鸡》、《小象》等,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音乐《小兔子乖乖》、《小动物和大灰狼》等,反映幼儿喜爱的人物的音乐《我的好妈妈》、《小海军》等。二是要引导幼儿对构成音乐美的诸要素有充分的感受力。我们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让幼儿安静地倾听音乐,帮助幼儿熟悉音乐,仔细体会优美的旋律、明快的节奏、饱满的和声等,初步产生印象美;其次让幼儿边听边打节奏,培养幼儿对音乐速度、力度和节奏的感受力;最后让幼儿边听边想,使幼儿在愉快的音乐氛围中对音乐所表现的不同形象和情节进行想像,同时可以借助一些辅助手段(如观看表演、讲述故事、打击乐器等)提高幼儿的兴趣,为幼儿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美提供表象依据。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教”很大程度决定着教育的成败。作为新时代的数学教师,我们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假如教师有个正确的“育人观”,就会在数学的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教师自身也应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的想象力、创造力。当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的时候,我们应带着一种宽容、豁达的态度对待学生,以便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容易产生创造性思维。心理学家曾经说到:处于压力下的思维是带有强迫性的,这种思维很难产生创造灵感。创造性能力的产生需要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老师和学生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学生对教师存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因此,教师应该主动去引导学生,使学生持有一种愉快的心情,这将会使“教与学”更加和谐。所以,教师要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有助有调适学生心理,善于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做到对学生一视同仁,这有助于提升学生个人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主动观察能力。

首先,我们要从习惯入手,在观察中我们要做到,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和精于观察。乐于观察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强力的好奇心,这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去引导学生对好奇的事物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例如,学生在学习“图形的认知”,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找出事物的形态和特征,找出事物间的区别和联系,并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事例,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观察的好习惯。其次,学生的观察要有目的性。所谓目的性就是要有目的地去体检、去观察,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获得认可。反之,如果是漫无目的的体验、观察,将会无法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因此,有目的性的观察,也就是最有效的观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带着问题去思考、去观察。最后,学生要养成仔细、认真的观察。学生认真的态度有利于仔细、认真的观察。如果回圈吞枣,匆匆一览,就很难发现事物内部一些细微的东西。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仔细而认真地观察,培养学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不为一般人所知的细微现象,我们通过以上的观察,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费赖登塔尔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自主探索精神”。由于中小学学生的年龄偏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普遍较弱。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利用己有图形或物体,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把操作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注重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迁移能力是培养学生对己有知识和技能掌握后,如何对新知学习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己有知识的“例子”作用,引导学生对类似学习内容、类似学习方法以及类似解题技能的知识进行分析,凭借知识方法的共同点,可让学生举一反三进行迁移,于同中见异,刻意求新。

五、倡导学生的求异能力。

教学中求异是创新的基础,教学中倡导求异,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答一题的思维习惯,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面对教材权威敢于“班门弄斧”,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见解。例如,解答梯形面积公式,教材提示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时候,旋转平移两个完全一致的梯形,得出面积公式。在教学时,有的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这样做麻烦,提出只要连接梯形上底任一顶点与对角的顶点,将梯形转化为两个三角形,运用己学到的三角形面积公式,就可以得出梯形面积公式。在学生求异时,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新见解,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从而培养学生在数学科目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由此可见,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在主动、迁移、求异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六、结语。

教师在课堂上应积极地采用鼓励性评价,表扬后学生会感到如沐春风,之后课堂上会敢讲敢做。只有这样,才能展现学生的活力、才能张扬学生的个性,课堂教学也会充满活力。这样学生积极性就提高了,就有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由“苦学”转换到“乐学”,可以极大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力。总之,在数学的教学中,应从生活入手,通过多种形式,创设问题—激励解答一鼓励表扬,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数学学科成为学生在学习中的“快乐的海洋”。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论文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国际化的今天,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已成为一个国家国力的真正标志,而劳动者的能力水平又是劳动者素质的具体体现。因此,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当务之急。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尤其是学校部门的老师们都积极参与到教育教学改革当中。比如说,努力让学生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发挥起主体作用,每节课都频频提问让学生回答,组织学生讨论等等。但是设置的提问往往缺乏思维的开放性,答案是围绕教者的单一轨道,讨论也是走过场,表面上很热闹,实际上是不求实效的。这样下去怎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此,我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现拟名为“学生授课教学法”。通过这两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这个尝试还是比较成功的。现在我就结合“学生授课教学法”的尝试来谈谈我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的。

1、“学生授课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改革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生物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使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发展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使用的能力。”“发展比较、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初步形成创造性思维品质,能够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2、“学生授课教学法”的适用范围。

根据高中学生的年龄结构和知识水平,“学生授课教学法”适用于新授课,而且是教学内容比较通俗易懂,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学基本上都能理解和掌握。这样的教学内容在高中教材中大约能占三分之一以上,不能超越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对这样的教学内容由学生来表演,从而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学生授课教学法”的操作步骤。

3.1学生备课在课前3~4天,教师将课题布置下去,同时给学生简单讲解备课的基本要领、注意事项等。这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就要有意识地灌输和培养学生,如何抽出本课题的主线,如何围绕主线展开联想,如何利用各种媒体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如何用充分而详实的论据来为自己的授课增加色彩,如何制作和利用教具等。通过备课这个环节,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阅读能力、归纳和总结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收集和整理科学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动手动脑能力等。

3.2学生授课学生通过备课以后,写出简要的授课提纲,作为作业收集上来,老师认真审查,找出其中非常突出的几个同学,再根据学生自荐、学生推荐等方式,最终选择一名同学作为主讲人,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本节课的内容讲述完毕,时间规定位20~25分钟。通过这个环节,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书写能力、创造能力等。

3.3学生讨论主讲同学授课结束以后,全班同学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辩论质疑,一人提出问题,其他同学讨论回答,时间大约为10分钟。通过这个环节,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创造能力等。

3.4教师小结当学生完成以上内容后,教师要把本节课主讲同学的`表现给予充分的表扬和鼓励,然后对其教学内容不足之处给予补充讲解,使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更加完善。这个环节时间大约为4分钟以内。

3.5学生练习教师小结完毕后,将印好的精选练习题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5~6分钟内完成,然后讨论3~4分钟,直到全部习题全部弄通弄懂为止。通过这个环节,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动脑能力。

4、尝试结果。

这两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学生授课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广泛参与,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请听听学生们自己的感想:。

“以前我不敢在这么多人面前讲话,通过今天这节课,锻炼了自己的勇气,给了我无比的信心和勇气。”

“通过今天这节课,锻炼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以及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今天我很荣幸地站在讲台上,非常感谢老师和同学们给了我这十分难得的机会。在以前的学习生活中,我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高兴过,因为我从来没有在大型的场合中露脸过,今天我太高兴了。”

“我从备课到上课的过程中,真正体会了老师上课真的是不容易!”

以上是我尝试“学生授课教学法”的具体体会,其中肯定还有不足和有待完善之处,今写与此,以求教于方家,使之更加完善。

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论文

迫于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各种压力,有些学校只注重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略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学校的不重视就会产生一系列的恶性循环,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匮乏以及学校的管理等都会影响到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薄弱的师资力量会加重各个体育教师的工作量,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有些教师往往无暇顾及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或者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大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埋下了隐患。如果不将体育教学与职业素养培养结合起来,就很难达到高职体育教学的目标。

我国高职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提高、发展学生的身体活动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工作。随着就业形势逐渐严峻,社会竞争也越激烈,现代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企业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专业的职业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还要求大学生要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就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解决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学校就要重视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这个过程是长期、缓慢的,不能一蹴而就。学校要在重视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德育和智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将体育技能的学习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让学生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让学生了解和实践“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现代健康理念。高职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参加比赛,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竞争的残酷,磨炼意志,胜不骄败不馁,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调节情绪的能力。团体运动项目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集体意识,学会团结互助,互相协作,协调学生的人际关系,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1)明确教学目标,更新教育观念。

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首先就要明确教学目标,更新教育观念。要根据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来改革体育教学,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结合专业设置和职业特点,积极开展职业性体育教程,为未来的职业岗位需求服务,以合格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为职业生涯做好准备,真正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学校领导和教师都要在思想上引起重视,认识到培养和提高职业素养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并落实到实践中,要提高体育教学中职业素养培养的比重。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企业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必须要改变自身的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能盲目效仿普通高校,要将体育教学与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职业发展结合起来,加强学生职业工作和体育教学共同性方面的发展。在实践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有意识的将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结合起来,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并在运动的过程中培养了自身的职业素养。在保证学生提高体育实践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让学生更好的将体育知识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以后职业生涯的影响力,和对职业素养培养和提高的重要意义,从而做到积极参加,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只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才能更加符合现代企业的要求,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更快的适应工作生活。

(3)改革教学模式,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

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就要将体育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结合起来,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职业素养的培养要求学生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所以,体育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各运动项目对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赛,让学生在输赢中学会如何面对成败得失,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另外,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提前感知职业环境,了解自身的不足,便于后期进行针对性的学习,提高学生对职场环境的适应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增加一些合作项目的小游戏,让不同专业特点和身体素质的学生一组进行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4)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保证教学质量。

体育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领路者。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体育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学习,加强对职业素养的认识和了解,采用丰富多彩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同时,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职业素养培养环境。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结合不同的专业特点,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

(5)让学生树立职业素养教育的观念。

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对职业素养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要让学生清楚自己的职业理想,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有意识的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起到一个引导和监督的作用,最重要的还在于学生自己。如果学生能够自发的将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与教学、生活结合起来,那就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通过体育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学生还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从小事做起,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后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高职教育也要与时俱进。新形势对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高职院校也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教学理念,按照学校专业设置的专业岗位和岗位需要的核心素质培养的要求,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更新,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以便使学生能够较快适应日后的职场环境。

学前教育中舞蹈审美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舞蹈运用视觉美、听觉美、感觉美、内涵美等多个方面传递人的思想、观点、情感。让表演者和观众感受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幼儿舞蹈教学承担着幼儿审美启蒙的重要使命,教师要善于从舞蹈题材挖掘潜在的教育价值和美学心理,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一、营造良好的舞蹈学习氛围,培养幼儿舞蹈审美趣味。

幼儿对世界的认知处于萌芽阶段,学习某一学科的驱动力主要依靠兴趣与好奇。幼儿舞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通过合理手段刺激幼儿对舞蹈形态的探求欲望,形成主动追求和模仿的课堂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舞蹈审美的意向和习惯。

1、幼儿园应为幼儿营造一个舒适、安全、自由的舞蹈学习软硬件环境,在舞蹈室的墙壁、天棚、角落等处进行艺术性的装饰,给幼儿的视觉造成审美冲击,产生对舞蹈学习的好感。

2、舞蹈教师应主动构建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让幼儿觉得被尊重和关爱,在轻松和愉悦的氛围中,自热、尽情舒展肢体,提高舞蹈教学的体验效果。

3、舞蹈教师要善于把握幼儿的成长规律和心理常识,在舞蹈教学的初级阶段,重点给幼儿提供生动有趣的舞蹈欣赏,练习一些律动感强的简单动作,使幼儿产生对舞蹈艺术的向往和信心。教师可以为幼儿编排故事舞蹈“美与丑”,将文明和不文明的形象、举止、言行、表情、态度等用动感和夸张的肢体语言展现出来,让幼儿对美和丑的看法经历一个直观的认知过程,教师再加之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让幼儿初步形成对事物美学层面的鉴赏眼光与能力,在今后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形成对美好心灵的追求与模仿。

二、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注重幼儿内心审美感悟。

审美教育并非直接地告知和强制就能实现,要在对美的品味、思考、交流和感悟中渗透和滋润。在舞蹈教学中,审美教育应关注幼儿的真情实感,用活泼、轻松的教学方法打造出互动型课堂。例如,小游戏、模仿比赛、角色表演等形式,吸引和鼓励幼儿参与其中,调动幼儿的表现欲望,让之伴随音乐节奏自然表达出内心的感受。在舞蹈教学中,结合本节课既定的教学题材和目标,设置与之相适应的情境,打造立体和形象的画面感,让幼儿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展开天马行空的幻想,更加深刻地理解和体会舞蹈的内涵和意境美。

三、采用符合幼儿认知的教学语言,提供审美能力展现平台。

幼儿舞蹈教学采用具有童真的肢体语言,让幼儿被生动化、趣味化、故事化的舞蹈表演感染,开心快乐地投入到动作的观看和模仿中。在主动练习中,增强体质与肢体协调性,开发幼儿大脑智力和想象力,培养幼儿另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幼儿教育阶段,对幼儿一生的性格与习惯产生重要影响,教师应多给幼儿提供舞蹈实践的机会,让幼儿有展示舞蹈学习成果的舞台,使之增强自我意识,形成表演的勇气和信心。在儿童节、教师节等节假日举办文艺汇演,定期举行舞蹈比赛等,让幼儿在参与活动中,增强对舞蹈的鉴赏能力,开阔审美的视野。例如,《美丽的金孔雀》课堂中,教师可以先让幼儿描绘一下心中的孔雀形象,使课堂变成幼儿自由联想和表现的舞台。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孔雀的视频,引导幼儿细心观察孔雀美轮美奂的开屏现象,形成对孔雀的视觉冲击和对美丽事物的强烈感知,播放杨丽萍的舞蹈《雀之灵》片段,使幼儿的心灵近距离感受艺术之美,然后配上优美的背景音乐,让幼儿随着《美丽的金孔雀》视频翩翩起舞,融入对自然与生命的热爱和欢欣之情,提升对舞蹈语言和肢体动作、内心感悟相结合的默契度。最后,教师可以将班级的幼儿划分成几个小组,让之合作讨论和交流,改编自己心中的“金孔雀”形象,使舞蹈更能体现幼儿的内心想法和设计,然后,组织班级分组比赛,锻炼幼儿的审美观察力和创新力。总之,幼儿教师要深入研究舞蹈教学方法,努力让幼儿产生正确的审美意识和情趣,培养幼儿独立审美的素养和能力,使幼儿在舞蹈学习过程中,感知真善美,不断丰富课堂体验与生活感悟,为早日形成健全的人格与个性奠定良好基础。

相关范文推荐